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生专利设计方法

大学生专利设计方法

大学生专利设计方法
大学生专利设计方法

大学生专利设计方法

目录

第一章专利制度与创造发明 3

1 专利制度 3

1.1市场全球化的需要3

1.2 企业品牌战略的需要 3

1.3中国专利法大事记3

2 专利知识 4

2.1专利法重要条文 4

2.2 国内外专利申请情况分析 6

2.3 高校学生专利申请权归属问题7

3通往创造理论之路8

3.1尝试法8

3.2激励发现法10

3.3发明理论的标准11

3.4按“公式”进行发明12

第二章发明课题的水平及模式14

1 发明课题水平14

1.1 课题水平 14

1.2 解决不同水平课题工作量15

1.3 解决不同水平课题的知识体系16

2 发明课题理论框架16

2.1 矛盾及其提示力16

2.2 建立课题模式 17

2.3 排除课题矛盾的基本机制20

2.4 解决发明课题的程序与理论 21

2.5 发明程序大纲的建立与运用 23

附录1 解决发明课题程序大纲27

1课题选择27

2课题模型的构成 28

3 课题模型的分析29

4 物理矛盾的消除30

5 评估所得的答案31

第三章物场分析32

3 物场分析32

3.1 课题举例 32

3.2 物场的定义与表达 33

3.3 物场的构成与改造 33

附录2 发明课题的模型种类及其物场改造38 第四章解决课题的措施42

1 创造的工具——四十个措施42

2 措施的有效性48

3 措施形成体系48

4 措施的水平:宏观和微观50

第五章组织天才思维的标准做法51

5 培养“天才思维”51

5.1 “小人”建模法51

5.2 天才思维的结构55

5.3 分析的辩证法 56

5.3 邓克尔的实验 57

5.4 两个有趣的例子60

6 物理学是发明的有力钥匙62

7 解决发明课题的标准做法64

附录3 发明实践(练习题)67

第六章专利设计实践71

1 大学生实施专利设计的可行性71

2 专利设计经典72

2.1 近代机床的诞生72

2.2 电话的发明73

2.3评价与分析76

第一章专利制度与创造发明

1 专利制度

1.1市场全球化的需要

加入WTO后,企业将面对全球市场,企业的发展要立足于全世界。中国政府承诺给外国国民同等待遇,外国市场也给了中国企业同样的国民同等待遇。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专利技术在市场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有人说:一流企业卖专利,二流企业卖技术,三流企业卖产品。尽管该种说法有点夸大其词,但还是强调了发明创造的未来市场前景。当今的知识经济、信息经济也确实表明,谁掌握了高技术,谁拥有专利,谁就有市场,谁就有利润。

国外大公司通过专利申请来控制我国未来的市场,美国在市场竞争中又先行了一步。2002年6月22日,美国专利商标局向国会提出了一项旨在提高专利申请费用的立法草案,拟在2002年秋季修改专利收费标准,对外国人向美国申请专利的申请费用增加51%。一般情况下,中国企业向美国申请专利要花费几万美元。美国专利申请费用的调整是增高了“专利栅栏”,使国外技术进入美国市场变得更困难了,这显然是利用专利政策来保护未来市场的做法。最近,美国现任专利商标局局长罗甘在谈到专利制度的作用时讲道“知识产权法律已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国际货币”。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谁有完善的专利制度,谁就能促进和保护发明创造,谁就有创新技术,谁就有市场,当然也就在明天日益经济全球化的市场中获得丰厚的利润了。

在国际专利合作条约组织PCT统计的国际专利申请数量中,75%申请来自3个最发达的国家,而占世界人口75%的发展中国家,其国际申请量仅占总量的3%。若这些申请在未来几年内被各有关国家批准,未来的市场显然又是这些发达国家的了。

1.2 企业品牌战略的需要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国家间的经济实力竞争实际上是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企业品牌囊括了企业的产品、产品的商标、企业的服务和文化等元素,它的背后有着价值不菲的知识产权作支撑。世界级的知名品牌,往往拥有驰名于世的商标、诚信卓著的商誉、先进的核心专利技术、富有创意的外观设计和独家拥有的商业秘密。知识产权是品牌具有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质与关键所在,没有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可能占领市场,取得竞争优势,

更难以成为“名牌”——知识产权是品牌的灵魂。

1.3中国专利法大事记

国外专利法已有300年历史,我国专利法为20年

1984年3月12日,经过5年多的孕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颁布,并于1985年4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专利法实施,从法律上承认了发明创造可以作为一种无形财产受到保护,推进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向前迈进,显示了我国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决心和信心。

1992年,我国对专利法进行了第一次修改,扩大了专利保护的范围,延长了专利权的期限,增加了专利产品进口的保护,规定了对方法专利保护延及依该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重新规定了实施专利强制许可的条件等,这些都标志着我国专利保护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与国际发展趋势日趋协调。1993年1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修改后的专利法。

2000年8月25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决定》。这是继1992年9月专利法第一次修改之后的第二次修改。这是我国专利事业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专利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进一步做好专利工作,提高我国专利保护的能力和水平,创造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2001年7月1日,第二次修改后的专利法开始实施。

2003年10月1日,专利申请号由8位数升至12位数。自1985年4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已经使用了18年的8位数专利申请号成为历史。专利申请号的升位,预示着我国发明创造、技术创新的产出将达到新的规模,中国市场的开放和国际化程度将进入新的水平,一个继往开来、快速发展的专利事业的新时期已经到来。

2004年3月12日,在我国专利法颁布20周年纪念日里,中国“电子专利申请系统”正式开通,首件中国电子专利申请诞生,在中国专利史上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实现了专利申请电子化,标志着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应用现代技术手段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方面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也为我国参与知识产权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国际竞争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2004年3月17日,在中国专利法颁布20周年纪念日后的第5天,我国专利申请总量突破200万件大关,真正实现了专利申请的跨越式发展。从中国专利法实施到2000年年初,我们用了15年的时间使我国的专利申请总量达到第一个100万件。此后,仅仅过了4年多的时间,中国专利申请总量突破了第二个100万件。

2 专利知识

2.1专利法重要条文

2.1.1 授予专利权的条件——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 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应当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

(1) 新颖性:是指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也没有同样的发明(实用新型)由他人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并且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中。

(2) 创造性:是指同申请日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该发明(实用新型)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

(3) 实用性:是指该发明(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效果。

? 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在申请日以前六个月,有下列情形之一不丧失新颖性:

(1) 在中国政府主办或者承认的国家展览会上首次展出;

(2) 在规定的学术会议或者技术会议上首次展出的;

(3) 他人未经申请人同意而泄露其内容的。

? 对下列各项,不授予专利权:

(一)科学发现

(二)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

(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四)动物和植物品种

(五)用原子核变换方法获得的物质

2.1.2 专利文件

? 专利文件:请求书、说明书及其摘要和权利要求书

(1)请求书:应当写明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名称、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姓名,申请人姓名或者名称、地址,以及其它事项。

(2)说明书:应当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作出清楚、完整的说明,以所属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准,必要的时候,应当由附图。摘要应当简要说明或者发明(实用新型)的技术要点。(3)权利要求书:应当以说明书为依据,说明要求专利保护的范围。

? 细则:

发明(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说明书应当写明或者实用新型的名称、该名称应当与请求书中的名称一致。

一、说明书

(一)技术领域:写明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所属的技术领域;

(二)背景技术:写明对发明(实用新型)的理解、检索、审查有用的背景技术;有可能的,并引证反映这些背景技术的文件;

(三)发明内容:写明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并对照现有技术写明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四)附图说明:说明书有附图的,对各幅图作简略说明;

(五)具体实施方式:详细写明申请人认为实现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必要时,举例说明;有附图的,对照附图。

二、权利要求书

(一)基本内容及格式:应当说明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清楚、简要地表述请求保护范围。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科技术语应当与说明书中使用的科技术语一致,可以有化学式或者数学式,但是不得有插图。除绝对必要外,不得使用“如说明书……部分所述”或者“如图……所示”。

(二)权利要求书中的标记:技术特征可以引用说明书附图中相应的标记,该标记应当放在相应的技术特征后并置于括号内,便于理解权利要求。

(三)权利要求应当有独立权利要求,也可以有从属权利要求:独立权利要求应当从整体上反映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记载解决技术问题的必要技术特征。从属权利要求应当用附加的技术特征,对引用的权利要求做进一步的限定。

(四)前序部分与特征部分:前者写明要求保护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主题名称和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主体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共有的必要技术特征;后者使用“其特征是……”或者类似的用于,写明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区别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的特征。这些特征和前序部分写明的特征合在一起,限定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五)独立权利要求唯一性:一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应当只有一个独立权利要求,并写在同一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从属权利要求之前。

(六)从属权利要求格式: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从属权利要求应当包括引用部分和限定部分。前者写明引用的权利要求编号及其主题名称;后者写明发明或者实用新型附加的技术特征。从属权利只能引用在前的权力要求。引用多项权利要求的从属权利要求,只能以择一方式引

用在前的权利要求,并不得作为另一项多项从属权利要求的基础。

三、说明书摘要

应当写明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所公开内容的摘要,及写明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名称和所属技术领域,并清楚地反映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解决该问题的技术方案的要点以及主要用途。

2.2 国内外专利申请情况分析

专利申请的拥有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科技水平和市场化程度,衡量该国家或地区的科技产出和知识创新。(1)国外申请授权现状

外国在我国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1998年大约22234件远远超过国内申请量13726件,提出申请的国家数量保持在40左右,职务申请始终占绝对优势(90%以上)。近三年来,在国内信息通讯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中,日本申请量排名第一,美国、韩国、德国紧接其后,但申请量也过千件。仅韩国三星电子公司就在华申请了——件相关技术的专利。多年来国外移动通讯技术产品在中国市场占有很大份额正说明了这个问题。发达国家已看中了中国市场,通过专利申请来合法的占领技术领域,进而占领相应的市场。

外境专利申请的状况不容乐观,中国企业向国外申请专利的数量很少。据2000年末统计,仅有二千多件,近年来,每年只有三百多件。2001年美国专利商标局批准授权专利16.6万件,其中,中国内地和香港特区分别为195件和237件,分别比上一年度增加64%和32%。中国的海尔公司、TCL公司每年的专利申请量都有数百件。而日本索尼、日立等公司,一年就在国外申请四、五千件专利。美国大约有92%的专利向国外提出申请。

(2)国内申请授权现状

从1885年4月1日正式实施专利法来,专利申请量和批准量一直呈现稳步增长势头。但是,无论是专利申请量还是批准量中,发明专利所占比例很低,前者不到30%后者不足10%。由于发明专利是技术水平较高的发明创造,因此更能体现科技水平及发展。

(3)高校申请授权现状

高校的特长和优势在于发明专利的申请与授权,目前高校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已占到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的20~30%。我国高校专利申请和授权量超过全国平均值的专利大省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湖北、陕西等。

2.3 高校学生专利申请权归属问题

2.3.1 专利权人

我国的《专利法》规定发明创造的专利权归属分为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

职务发明是指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

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申请被批准后,该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为专利权人。

以上判定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的条款是针对国家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而言的。

而高等学校的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掌握知识,接受教育,没有经济收入。显然,发明创新不是其职责范围,在这期间所作出的发明创造应属于非职务发明,但是如果没有高等学校提供的学习环境,没有高等学校的科技背景和知识依托,没有高等学校的支持,高等学校学生是难以作出发明创造的。因此,对于高校学生的发明创造,不能一律都说成是非职务发明。应参照上述判定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的条款,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高等学校的学生不同于国家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也不同于纯粹的个体职业者,对于他们发明创造的专利申请权的确定以及权利归属的划分等,目前在法律上还没有明文规定。

因此,区别高校学生的发明创造是职务发明还是非职务发明,还应遵循以下原则:应根据有

关的法律法规条款和相关政策规定!依法确定是职务发明还是非职务发明。既要做到不造成高校无形资产的流失,又要能确实保护发明人的合法利益,要有利于激励高校学生进行发明创造,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在高校学生中营造一种进行发明创造的良好气氛。

2.3.2 大学生发明创造的几种类型

高校学生在校除了正常的学习之外,还可能参加许多其他的科技活动。如对个人感兴趣的某课题进行思索和研究!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立项,学校或者学生所在院系给予立项资助'进行科学研究等。归纳起来,高校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发明创造活动共有6种类型。

(1)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利用所学知识独自所做出的发明创造

不论该发明创造是否与所学专业有关,都应该属于非职务发明创造范围。这种独自作出的,应是在没有利用学校的物质条件,没有接受学校指派的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自设计完成的,当然,这并不排除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请教师指点。也有观点认为,学生在学校从事学习,利用学校的学习条件,同时还有可能获取学校提供的奖学金。学生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发明创造应该属于职务发明范围。其实不然,奖学金是对学习成绩的奖励,是资助,而不是领取报酬。大学提供给学生学习的图书资料,是为了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而提供的必要学习条件,而不是为学生进行发明创造所提供的条件。因此不能等同于职工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条件。如资金、仪器设备和原材料等,况且公开出版的图书资料也不在本单位的物质条件之列。

(2)高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作出的与所学专业和实验内容有关的发明创造

应区别对待。如:学生在进行泥浆配制的实验过程中,由于对配制的过程、配比、搅拌时间以及其他因素的改进,而配制出一种新型的泥浆。其发明创造应属于职务发明范围。因为这种类型的发明创造,是在学校安排的实验过程中,利用学校的实验条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符合职务发明的相应条件。但若是在实验过程中,针对实验装置的某些方面,如实验装置的结构、形状、大小等进行的改进,则应属于非职务发明之列。因为这种改进虽然也是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但只是借助于这种实验条件而间接产生的,且指导教师也没有就实验装置的改进进行指导。

(3)高校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研究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发明创造

应属于职务发明。因为高等学校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提供了一定的经费,且指派了指导教师进行指导,所以,按照职务发明的条件,高校学生根据毕业设计课题的研究内容所作出的发明创造应属于职务发明的范围。

(4)已申请立项的高校学生科研过程中所作出的发明创造

在其项目研究过程中所作出的发明创造,应属于职务发明的范围。因为经学校立项且给予经费资助,实际上就等于列入学校的科研计划,属于学校交付科研经费资助的研究任务。(5)高校学生参加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

在研究过程中所作出的发明创造,应属于职务发明的范围。因为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是经学校立项!科研经费由上级拨给,或是由对外合同签订。或是由学校资助的,都是属于学校的经费。并且参加指导教师的项目研究一般都要支付其一定的报酬或劳务费,因此对于这种类型的发明创造应属于职务发明的范围。

3通往创造理论之路

专利制度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保护发明创造,这是一种智力劳动的成果,我们希望寻找一条通往创造理论之路。

3.1尝试法

发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活动。我们的远祖就是从发明劳动工具起,开始了向人类进化的过程,最初的发明不是人做出来的,而是他们在现成的形式里发现了的。人们发现尖石块可以切割开打死的野兽,就开始收集和使用石块;在森林火灾后,发现火可以取暖和防御野兽,就开

始保存火种。人还没有学会提出课题,他们就发现了现成的答案。那时的创造,就在于能猜到这些答案的用处。但差不多立刻就产生了发明课题。怎样弄薄用钝了的石块?为了把石块更方便地握在手里应该怎么办?怎样使火不被风和雨熄灭?怎样使火从这一地方传到另一地方?……

那时,只能用尝试法来解解决发明课题,这就是试过所有可能的方案。长期以来,对方案的选择都是胡乱猜着进行的。但逐渐地出现了一定的方法,比如复制自然原型,增加同时超作用的事物的尺寸和数日,把不同的事物联合成一个体系等等。关于物质性质的事实、观察和资料积累起来了。利用这些知识,提高了发现的方向性,使得解决课题的过程有了次序。但课题本身也在变化,它们一个世纪比一个世纪变得复杂。今天,为了找到一个需要的解决方案,必须要做许多个无用试验。尝试法(试错法)本身是效率不高的,因而在许多方面取决于发明者的运气和个人素质,并非所有的人都敢于进行大胆的试验,也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承担困难的课题,并耐心地解决它。

在十九世纪末,爱迪生使尝试法完善化了。在他的工业研究实验室里,有成千人在工作。因此,可以将一个技术问题分为几个课题,并同时对每一课题进行多方案的试验。爱迪生发明了科学研究机构(在我们看来,这是他最伟大的发明)。

现代的“发明业”是按爱迪生的原则组织的,就是课题越难,要做的试验就越多,从事解决这个课题的人也要求越多。爱迪生可以把“怎样将玻璃零件与金属零件可靠地结合起来”这一课题,交给3~5人的小组去解决。现在,这种水平的课题,同时有许多个集体来解决,而每个集体里都有几十、上百个科学工作者和工程师在工作。

目前,普遍流行一种见解,认为在我们的时代,重大的发明不是由单个人,而是由集体做出的。它也象所有的格言那样,只反映出部分真理。有各种各样的单干者和各种各样的集体,最重要的是劳动组织的水平。“单干的”掘土机手做的话要比挖掘工的“集体”干得多得多。即使是挖掘工的“集体”,也只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看成是集体,因为每一个挖掘工都是单个工作的。

尝试法和依据其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组织,是与现代科学一技术革命的要求相矛盾的。

需要新的、能大大减少“无用”试验数量的控制创造过程的方法;需要新的、能有效地运用新方法的创造过程组织法。为此,需要有在科学上有依据、在实践上行之有效的发明课题解决理论。

然而,发明创造过程理论与发展,是经历较长的历史过程的,也只有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才能出现,尽管研究发明创造的历史已经十分悠久。

大约生活在公元300年的希腊数学家帕普斯,在其《数学记编》第七卷里,第一次使用了“研究方法”这一术语。虽然他在这里是引证自己前辈(欧基里德、柏加城的阿波罗尼乌斯、老亚里斯泰乌斯)的工作,但人们还是把研究方法——这一怎样进行发现及发明的科学的出现,与帕普斯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以后,还有许多数学家探讨过关于创立研究方法的问题,如笛卡儿、莱布尼兹、布尔察诺、彭加勒等等。看来,由于数学不可能通过实验的道路得到发展,所以才比别的科学都更早和更强烈地体会到需要创造课题的解决手段。

在研究方法中,“发现”和“发明”这两个术语,从一开始就是在较广泛的意义上去理解的。艺术家、诗人、政治家、军事活动家、哲学家等等,都曾被看作是发现者和发明家。数学家们在研究数学创造的技巧时,也面向于实际的材料,即研究数学课题的解决过程,分析教育经验,用学生进行实验等。然而只要一产生表述出创造的一般规律的企图,研究家们就脱离了科学的方法,开始求救于零乱的事实和历史轶事等。乔治?波利亚和让?阿达马尔的书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在他们的书中,讲述数学的地方分析得又具体又深刻,在讲到一般的创造或技术方面的创造时,就变得肤浅了。

从十九世纪后半叶起,开始出现了对科学和技术创造的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实际上还是过去的那种研究方式,只是重点放在思维的心理学方面罢了。

起初,心理学研究主要是研究发明家的个性。在这个时期,创造的个性被认为是某种独特的东西,讨论了精神病和天才之间的相似性问题,也讨论了发明家血液的特殊成份等等。只是在二十世纪,认为任何人都有创造素质的这一信念,才逐渐地代替了上述的观点。

究竟为什么心理学家顽强地用简单的课题和智力游戏做试验,而不去研究解决复杂课题时的实际创造过程呢?心理学家H?N?林克娃正确地指出,那种研究会碰上实际上是不可克服的困难。创造过程在时间上经常是拖得很长的,心理学的研究者在开始时,对受试的发明家进行观察时,对在五年或七年内能否解决问题没有把握。而且这种观察本身也会破坏试验的性质,就是心理学家对发明家问得越详细,对发明家的思维路线知道得越多,所提问的问题对这思维过程的影响也越大,从而会改变和歪曲了它。虽然创造过程拖得很长,但答案本身却来得突然,经常是以瞬间“启示”的型式来到的。这时干脆就不能问些什么,而且很可能发明家的回答根本就不反映他思维的真正过程。还在二十年代的时候,哲学家M?H?拉普森就写道:“对自己的业务具有高深的知识,思想敏锐,见解明达的有才干的学者们,蓄意在外行人面前将自己的才能假装成是上天赐予的神秘的直觉,注意到这一点是十分有趣的。”

在建立关于创造的一般理论之前,应该研究具体的、某一部分的创造。只有依据发明创造的理论、科学创造的理论、文艺创造的理论,才能逐渐地建立起关于创造的一般理论,后者又会给个别理论的发展以新的推力。

建立关于创造的科学理论的道路,是漫长而艰苦的。然而,生活,实践和生产要求新的解决发明课题的方法,即使它与简单的选择方案相比,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有点效果的话,也是好的。这样的方法已经有了,这就是纯心理学方法,但却不是心理学家创立的。

3.2激励发现法

发明课题越困难,要解决它,必然要选择的方案也就越多。若是这样的话,那么首先应当增加在单位时间内提出办案的数量。同样很清楚,为得到较好的答案,在被分析的想法中,必须要有非常不凡的、大胆的、出乎意料的想法。激励发现法的目的,就在于:(1)使产生的想法更丰富;(2)提高大胆想法在总的思想潮流中的“浓度”。

发明家在解决问题时,起初是长时间地选择那些普通的、传统的、离他专业接近的方案。有时他根本就脱离不开这种方案。他的想法都指向了“心理惰性矢量”指示的方向——最不可能找到较好答案的方向。心理惰性由许多的因素来决定,就是害怕涉及陌生的领域,害怕提出可能显得可笑的想法,不了解产生大胆想法的基本措施等。激励发现法帮助人们克服这些障碍。

在激励发现法中,最有名的是智力激励法,它是美国人奥斯本在四十年代提出的。他发现一部分人较为倾向于产生想法,另一部分人却较为倾向于对想法进行批判分析。在进行通常的讨论时,“幻想型”与“批判型”总是在一起并且互相妨碍。奥斯本建议将产生想法和分析想法的阶段分开。在20-30分钟内,“思想产生者”小组能提出几十个想法,主要的规则是禁止批评。可以说出任何想法,包括分明是不现实的想法(它们能刺激新想法的产生,起到独特的催化剂作用)。智力激励法的参加者,最好能就已提出的想法继续发展它。

如果智力激励法组织得很好,就能很快地离开与心理惰性联系的想法。若是谁也不怕提出大胆的想法,就能产生所希望的创造气氛,这就为各种模糊的幻想和猜测的出现开辟了道路。通常,参加智力激励法的人是各行各业的,不同技术领域的思想互相交锋,有时会产生令人感兴趣的联合效果。

智力激励法的基本概念(使新思想从下意识中解放了出来),是根据美国非常流行的费洛伊德的理论。按此理论,可控制的意识仅仅是不可控制的下意识之上的一薄层,就好象熔融的火山岩浆上面那层凝结的壳一样。在意识中,逻辑和抑制力占优势,它们不允许从下意识中产

生的自发力量——本能、渴望、情欲得以表现。在意识中,秩序和清晰在起作用。在下意识中,混乱和愚昧占主导地位,酝酿着可怕的力量,有时这力量突然发作,强迫人做出不合逻辑的行为和进行犯罪,等等。按奥斯本看来,心理惰性是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秩序产生的。应该帮助新思想从下意识中冲决出来,进入到意识中,这就是智力激励法的哲学—心理学概念。因此,奥斯本是按解放下意识的方式,来组织思想产生的过程的。这就是,在“思想产生者”的小组里不应该有上司,应该创造无拘无束的气氛。有时,在智力激励法的终了,会产生特有的激烈争执。“思想产生者”们来不及将自己的建议仔细考虑就提出了各种主意,仿佛是不由自主地、无意识地、不可控制地产生出来了。用录音机记录智力激励法中得到的各种想法,然后交给“批评家”小组去审查,这时“批评家”们应努力找出每一个想法中合理的内核。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曾对智力激励法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后来才明白,困难的课题是不能用智力激励法来解决的。人们也曾试验过智力激励法的各种改造方法(个人的、俩人的、群众的、两阶段的智力激励法、“思想会议”,“控制例会”等等)。这些尝试,直到今天也还在进行着。但是事实毕竟是,智力激励法只对于解决不太复杂的问题才有效。该法并不是在对发明课题,而是在对组织问题进行大胆设想时,才能得到好的结果(为成品找到新用途,使推广工作完善化等等)。

还有其它的激励发现法,如中心事物法,它是把若干个任意选定的事物的特征,转移到一个完善的事物上,结果得到了不寻常的联合物,它能克服心理惰性。例如,如果任意选定的事物是“老虎”,而中心事物是“铅笔”,那么就会得到“有条纹的铅笔”、“凶猛的铅笔”、“长獠牙的铅笔”等类型的联合物。分析这些合成物,并继续发展它们,有时可得到异乎寻常的想法。

按瑞典天文学家茨维基所倡议的形态分析法,首先要区分出中轴——事物的主要特征,然后对每个轴心记录上各种基本成分——各种可能的方案。如,研究汽车发动机在冬天的条件下启动问题,可以把预热的能源,把能量从能源传向发动机的方法,控制这能量传递的方法等作为中轴。对于“能源”这一中轴来说,其基本成分可以是蓄电池、化学热发生器、汽油喷灯、工作着的汽车发动机,热水、蒸汽等等。记录下来所有中轴的基本成分,并将各成份联合起来,就可能得到非常多的,可能的方案。这时可能会发现出人意外的合成物,而它们若根据未经组织的思维,几乎是不会产生的。

最有效的激励发现法是戈登提议的综摄法。他于l 960年在美国创办了综摄法服务公司。综摄法的基础是智力激励法。但这种智力激励法是由职业化的或半职业化的集团进行的。他们从一次次的智力激励法中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在进行综摄法的智力激励法时,允许有批判的因素,而其主要是规定了一定要依据类比法作出的四条特殊的发问法:直接发问法(怎样解决与给定问题相似的问题?);个人发问法(试图进入该问题给出的事物形象中去,以那种观点进行讨论);象征发问法(用两句话说出问题实质的形象的定义);幻想发问法(神话中的人物会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激励发现法的主要优点是简单易行。象智力激励法那样的方法,经过一、二次练习后就能掌握。它是普遍适用的,可以应用它来解决问题——科学问题、技术问题、组织问题等等。这些方法的原则上的缺点,是不适于解决相当困难的课题。智力激励法(普通的智力激励法和有控制的智力激励法),一般比普通的尝试法能产生较多的主意,但如果课题需要一万次或十万次尝试,它也不够用。由于此法只是以略有改进的形式保留着选择方案的那种旧的做法,而把它们综合起来的尝试,也没有得到本质上是新的结果,因而这些方法发展也有了限度。

3.3发明理论的标准

使用尝试法解决课题,人是意外地发现答案的。一瞬间之前答案还没有影子,可是突然它却

出现了。这种意外性,反映在许多诸如“启示’、“灵感”这类的术语之中。说法虽然不同,但意思都是一样,答案是突然出现的,黑暗在刹那间就被光明取代了。

事实上,在用尝试法工作时,光明代替黑暗是在短暂得不可觉察的一瞬间发生的。对于研究在尝试法水平上进行发明创造的心理学家来说,“灵感”就是首要的现象之一。若是心理学家研究在解决发明课题程序大纲水平上进行的发明创造,事情就不一样了。这时,首要的就是没有灵感,因为黑暗是逐渐被光明代替的。在用尝试法去解决困难的课题时,发明家可能几年都毫无进展,因为他只试了五万个方案中的三千个。若按解决发明课题程序大纲来解决这些困难课题,情况就会不一样了。这时,人是运用某一个规律,措施、方法等,从而有意识地控制解决课题的过程。每一个步骤都更接近答案,都在澄清一些不明之处。答案的轮廓是逐渐呈现的,当然要比尝试法工作快速得多。

解决发明课题最有力的措施(物场分析,标准做法),同时也是阐明新课题的工具。就这样,即使是最简单的措施(体系各部分的重新配置),都可以用来解决课题,而且也可以用来释明一所得原理的应用范围,即用于预测的目的。

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里德写道:“十九世纪最重要的发明,是发明了发明的方法。一种新的方法诞生了。为了认识我们的时代,我们可以不管变化的所有细节,例如铁路、电报、收音机、纺纱机、合成染料。我们必须集中力量注意方法本身,那是打破了旧文明基础的真正新事物。”注重研究发明创造方法,成为丹尼尔?贝尔所声称的“一种新的智能技术的兴起”,同其它新的智能技术一起,“它们到本世纪结束时有可能象机械技术在过去一个半世纪中那样在人类事务中占有同样突出的地位”。智能技术,按贝尔的定义,就是规则系统(解决问题的规则)来代替直观判断。

有下列可靠的标准,使得可以评价发明创造方法的新理论:

1、该项研究是否依据足够多的专利文献。

严肃的理论是不能只根据若干个偶然的事实的。如实践指出的那样,好的发明理论的研究工作,建筑在对不少于l~2万份发明证书和专利的分析上的。

2、研究者是否考虑到了存在有不同水平的发明课题。

如果不剔除大量的低水平的发明,它们就会掩盖住相当少的高水平的发明,并只能得出仅仅对简单课题有意义的结论。

3、推荐的理论(或方法)是否在足够多的高水平的课题中试验过。

发明创造是一个复杂的研究课题,对每一分非常少的知识都必须付出大量的劳动,别的道路是没有的。

3.4按“公式”进行发明

解决发明课题理论教会人们“按公式”和“按规则”来解决发明课题,这样就产生这样一个矛盾的局面:人在进行着高水平的发明(即取得很高质量的创造物),但这时却没有运用创造力(即没有创造过程)。可以想想,在不同的城市、由不同的人,按同一的规则解答着同一个课题(教学方面的或生产方面的),得到的结果又都是同样的,与个人的素质无关。这个发明结果在形式上是创造,实际上不过是普通工程技术的产物。比如说,就象按材料强度的公式去计算一根梁。

产生这一矛盾的原因,是因为“创造”这概念不是什么不变的、僵死的东西,这概念的内容是经常在变化的。举例说,在中世纪,解出三次方程就是真正的创造。有人发起了数学竞赛,数学家们彼此提出方程来,应当求出根……而以后就出现了卡尔达诺公式。这样,每个刚入门的数学家都知道三次方程的解法了。现在请您设想一下,在创造发明直至大家都知道的这个“过渡期”,大家都在用尝试法求代数方程的根,而我们和您已知道卡尔达诺公式。这对当时的人来说,我们就是天才了,但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这不过是公式在起作用。

解决发明课题理论,就是能够让人们在今天运用在明天又将成为正常思维活动的理论来解决

发明课题。

在两个人中,一个按尝试法,另一个按解决发明课题理论,来解决同一个课题时,就有点象短跑运动员与汽车的比赛,一个是用自己的腿跑,另一个是用强大的马达跑,而裁判却只根据时间来定输赢。今天的解决发明课题理论,就象上世纪初的汽车——是一种新的东西,还远非完善,但明显地比人跑快得多,尤其是能受到几乎是无限制的改进。目前,解决发明课题理论对某些类型的课题(如制取新物质、揭示最佳工作条件等)还无能为力。以后,就是这类课题也会处在解决发明课题理论的能力范围之内,这并没有原则上的困难。

读者有权利问:那么,是否会有一个时候,那时所有的发明都将“按公式”来进行,发明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就不再有了?是的,会这样的。发明创造,所有的那些尝试法,“启示”、“幸运的发现”等等都不是目的本身,而是技术体系发展的手段。这种手段是如此不完善,以至在十七世纪前就有人说过,必须要用更有效的方法——“科学”来代替“创造”,以后又不止一次地说出过这个想法。但直到上世纪中叶,发明的科学还不受重视,但现在已经变了,“逐个地去挑”已经难多了,在利用尝试法时,时间的浪费已不能容忍。解决发明课题理论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并非偶然,而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提出的要求,也是信息时代的呼唤。

技术体系的设计,在一百年前是艺术,在今天成了精确的科学。不久前,科学还只包括已知的技术体系的没计,并未涉及创造原则上是新的体系。现在可以有把握地说,体系的设计正在变成技术体系发展和设计的科学。发明作为创造新体系和改进旧体系的方法,在历史上已经过时。在能使用机器的地方,却“用手来掘”是不明智的。“按公式”来工作,必然废除那些摸索性的工作。而人类的智慧并非闲置不用,而是用于思考更为复杂的课题。

科学代替创造是个复杂而缓慢的过程,它不仅取决于解决发明课题理论的发展,而且也取决于发明专利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的革命。首先取决于在“发明”这一概念中内容的逐渐变化。如我们看见的那样,对希望被承认为发明的那些技术答案,提出的最低要求在现在是十分低的。因为甚至最普通的建议也常常被登记为发明。大概,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对发明的要求会提高。

按“公式”进行发明,即使最高水平的发明也可“按公式”进行。现在,许多这样的“公式”已经有了,在最近的十年里,发明课题的解决法,将会变成关于技术体系发展的精确的科学。技术体系将“按公式”发展,没有“创造的痛苦”,那么,科学和发现的情况又将怎样呢? 技术里充满了发展着的体系——机器,科学也充满了发展着的体系——理论。理论的生命也是有规律性的。在许多情况下,理沦的规律性与机器发展的规律性相一致。在利用尝试法使某个理论体系完善化时产生的困难,就其性质来说,也与在技术领域遇到的相同。下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约特逊的《双螺旋》一书里,讲述过关于DNA的结构和产生机制的一个假说是怎样产生的。弗兰西斯.科拉克,后来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大学的舞会上,听见一个天文学家讲述有关“完善的宇宙法则”的什么东西。这位天文学家到底指的是什么,科拉克没有注意,吸引了他的是另一个想法:若是存在着“完善的生物学法则”会怎么样?也就是,给研究问题表达出最终理想结果,会怎么样?科拉克对DNA的产生问题有兴趣,因而在此情况下,“完美的的生物学法则”就是“DNA自己产生自己……”。这样,就向二十世纪最重大发现之一,迈出了第一步。

这是偶然在大学舞会上所听见一句话产生的结果。若是有意识地将最终理想结果,应用于生物学的领域来“进行发现”,情况又会怎样呢?于是,工程师戈列夫钦科,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城的解决发明课题的理论教师,将最终理想结果的概念应用到……植物的进化上。推理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今天的植物与昨天的植物相比,是接近最终理想结果的,是接近某个能从外界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同化物质和能量的理想植物。那就来看看,在植物接近最终理想结果时,会产生什么样的矛盾,以及植物是怎样克服它们的。戈列夫钦科从事的研究,导致了植

物的风能现象——植物直接同化风能的能力的发现。

做出发明就意味着想出了没有前一个技术体系所固有的矛盾的技术体系。同样,做出发现就意味着想出了没有前一个理论所固有的矛盾的理论或科学体系。

课题解决方法的革命,首先发生在技术里,这不是偶然的。只是在技术里才有专利贮备;而在科学和艺术中,关于新事物的资料,都分散的溶化在无边无际的文献里了。体系的发展规律性,在技术中表现得也更为清楚。不合适的理论有时能存在很久,而不合适的机器干脆就不能工作了。

解决创造性课题的新技巧,将不可避免地以某种形式越过技术的范围,能越过多远,则很难说。谁曾预见到,从赫芝的实验,麦克斯韦的方程,波波夫的雷暴指示器中产生了现在以某种方式影响到每个人生活的无线电技术呢?

看来,控制思维过程的可能性是无限的,这种可能性是不会耗竭的。因为智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工具,能够自我改造。谁能说人类的进化过程有限度呢?只要人类存在,对这种力量的控制就要完善化,我们不过是站在这漫长道路的开端罢了。

第二章发明课题的水平及模式

1 发明课题水平

研究发明创造的方法,是从认识这样一个普通的真理开始的:课题经常是不同的,不可能用一个普遍的方法研究它们。有非常容易的课题,经过几次尝试后就能够解决它们;也有困难得难以想象的课题,它们需要许多年才能够解决。为什么容易的课题很容易?为什么困难的课题很困难?是什么使课题成为困难的课题?能否把困难的课题变成为容易的课题?

因此首先需明确“容易”课题与“困难”课题的区别。

按课题的困难程度,可以把课题分成五种水平(分五级)。对于最容易的课题(第一水平课题)来说,其特征是:应用一些常规的手段(装置、方法、物质)就可解决的目的明确的问题。

1.1 课题水平

1.1.1 第一水平的例子

课题1:有个炉子,里面有熔化了的金属.向炉子中部通入一根供应液氧的导管。为使在管子里流过的液氧在到达金属之前不完全汽化,应怎么办?

分析:需要绝热。如果已经绝热了,则需要加强它,即使绝热层加厚,采用双层壁,利用强制冷却等等。

方案:“向熔化的金属供液氧的装置,采用四个同心配置的冷却管和一个管口的型式。其特征是,可防止液流中的氧发生汽化,内管用厚15~20毫米的绝热层与周围隔绝”。

1.1.2 第二水平的例子

课题2:电弧妨碍了焊工观察焊接区的工作过程,即电弧光晃花了不太亮的部件(金属滴等),必须即能改善观察条件,而不能使设备太复杂或降低生产率。

分析:这个问题较为复杂些,因为必须要选择几十个方案。

方案1:引进辅助照明灯来照亮整个焊接区——该方案落选,因为它使设备复杂化;

方案2:周期地关断电弧——该方案落选,因为会降低生产率。

方案3:一种保护电焊工眼睛焊区后部的设备,包括有一护面罩和框架,装有滤光片。其特征是,为较好地观察焊接过程,该设备装有反射镜,它安装在整个护面罩的正扇面上,把来自电弧的光聚焦到熔融区的被焊金属上。

最终方案:方案3才是满足该课题条件的最简单的解决办法。

1.1.3 第三水平的例子

举例:由螺栓和螺帽组成的一付紧固体。其特征是,为了通过消除工作时它们之间的摩擦力,防止它们表面的磨损,在工作时螺栓和螺帽间留有间隙,在螺纹内安放产生电磁场的线圈。它可保证螺帽相对于螺栓作平动”。紧固件仍然有,但与原来的紧固件相比,已经大大地变

化了。

1.1.4 第四水平的例子

举例:检查发动机磨损的新方法:以前检查磨损,是不时地取润滑油试样,测定其含有的金属细屑。一项发明方案建议向润滑油里添加荧光粉,根据发光情况的变化(金属细屑发光变暗)连续地检查金属屑的浓度。这样,不通过取样就可直接观测发动机磨损情况了----方法完全改变。

分析评价:利用这种物理效应发现的这个新想法,比该专利所涉及的“检查磨损法”的应用更为广泛,即在其它类似场合同样适用——根据发光物质变暗方法来检查金属细屑的出现。

1.1.5 第五水平的例子

举例:为借助温度波动时固体工作件弹性变化,而将热能转变为机械能,利用铜—铝—镍和铜—铝—锰合金的单晶作为固体工作件。

分析评价:众所周知,在温度变化时,固体的特性也要变化。但是,在温度变化不大时,特性变化很大的物质,我们却知道很少,发现和得到这种物质已经接近于科学上的发现了,就像超导材料的发现。利用温度的微小变化引起对象自身性状的极大改变,从而实现自动换能的新物质___换能器,这一发现可以用来解决种类极多的发明课题(制造热发动机和各种测量仪器等)。

小结:

在第一水平的课题中,设备或方法没有改变,仅仅是加强了已有的绝热层;

在第二水平的课题中,事物有变化,但改变不大(在防护设备中补充性地引进了反射镜);

在第三水平的课题中,事物变化很大;

在第四水平中,它完全变化了;

在第五水平中,包含事物的整个技术体系改变了。

发明课题经常与技术问题、工程问题、设计问题混在一起。有了现成的图纸和计算。来建造一所房子,这是技术问题;利用现有的公式,计算一座普通桥梁,这是工程问题;设计舒适而经济的汽车,在舒适和经济间寻求折衷,这是设计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不必克服矛盾,只有为解决问题必须克服矛盾时,该问题才成为发明课题。

在解决第一水平课题时,没有遇到矛盾,这是设计问题而不是发明问题。因此第一水平的课题将不再被认为是发明。类似“引进绝热层”(课题1)所记述的那些简单的设计问题,将不再被认为是发明了。为了避免混乱,还暂时使用“第一水平的发明课题”这样的说法。但请记住,第二水平及更高水平的真正的发明课题,是一定要与克服矛盾相联系的。

1.2 解决不同水平课题工作量

解决第一水平课题,需要选择几个明显的方案,这是每个工程师都能做得到的。就象我们的大多课题, 虽然并不都是写成申请发明证书的形式,但每天几乎都在毫无困难地情况下被按部就班地解决。

解决第二水平课题,要选择的方案数目大致有几十个。原则上,每个工程师都能选择50—70个方案,但需要一定耐心,有坚定和解决问题的信心。有时候,一个人经过十几次尝试就没有办法了。

解决第三水平课题,其正确答案隐藏在几百个不正确答案里。

解决第四水平课题,为找出课题的答案,需要作几千、几万次的尝试。

解决第五水平课题,尝试的次数到了几十万、几百万次。比如,可以回忆一下,爱迪生为发明碱性蓄电池,进行了五万次试验,这是指做过的试验而言,把所有想到过的试验都加进去,一定还要多得多。

练习题(第四水平的):

课题3:把弯曲的树干和树枝劈成劈材,得到了一堆树皮和木块的混合物,怎样将树皮与木

块分开,如果它们在密度和别的性质上区别非常小。

分析:此课题在许多国家都申请过多项专利。发明家们都是固执地利用密度方面的微小差别来试图将树皮与木块分开,但均未获成功。在这个问题进行试验时,尝试的次数有时达几百次,但没有人能克服心理上的障碍,进入原则上是新的、关键性及可靠的方向上去。

提示:利用电磁场。树皮的微粒带负电,木块的微粒带正电的特点制造分选机。

1.3 解决不同水平课题的知识体系

高水平课题与低水平课题的区别之处,不仅在于为发现答案必须进行的尝试次数上,而且也有质的区别。第一水平的课题和解决它的手段,都在一个狭窄的专业范围内(使刨花板的生产完善化的问题,可用生产中常规的方法来解决);第二水平课题及其解决它的措施都属于同一个技术部门(生产刨花板的问题,用木材加工业常规的办法来解决的);第三水平课题的答案,就必须要到别的部门去寻找(木材加工方面的问题要用金属加工方面常规的方法来解决);对于第四水平课题的答案,不应在技术中,而应在科学中去寻找——答案通常存在于很少应用的物理的、化学的效应和现象之中。对于第五水平范围内的课题,其解决措施可能完全在现代科学的范围之外。因此,首先应当做出科学发现,以后依据新的科学资料来解决发明课题。

在第一水平和第二水平上,可以只利用专门知识来选择方案,课题的水平越高,需要的知识越广泛。好的专家集体很容易做出第一、第二水平的发明,这种发明使技术完善化。但是,原则上是新的答案,更多可能期待着“外行”人来做出。例如,“感应电磁泵由外壳、感应器和管道组成,其特征是,为简化电磁泵启动,感应器制成沿管道轴心滑动型的”。这个发明是由专家做出的,里面没有任何革命性的东西,但这是非常有用的改进。专家鉴定时很容易接受这一想法的——从申请发明证书致颁发证书只经历十四个月。可是,新闻记者A?普列斯尼亚柯夫却用了十四年才得到发明授权:“利用输送电解液的电磁泵作反冲式船用发动机。”这个发明的基础是磁液压效应。这个想法是在人们对磁液压发动机一无所知时提出的,尽管它现在已是很普通的了。

小知识:磁力传动离心泵(简称磁力泵)是应用现代磁力学原理,利用永磁体的磁力传动实现扭矩的无接触传递的一种新型泵,也就是电机带动外转子(即外磁钢)总成旋转时,通过磁场的作用磁力线穿过隔离套带动内转子(即内磁钢)总成和叶轮同步旋转,由于介质封闭在静止的隔离套内,从而达到无泄漏抽送介质的目的,彻底解决了机械传动泵的轴封泄漏,而设计的全密封、无泄漏、无污染的新型工业用泵。

科学技术革命的要求,使得高水平课题要在越来越短的时间内解决。一般促进解决过程的做法是增加同时从事同一工作的人数。但是,现在几乎已不可能用这种办法来促进课题的解决进程了,因为大量的人集中于解决一个技术问题,会导致其它方向工作进度的减慢。

需要一种把高水平课题从高水平降低到低水平的方法。如果能够把第四水平或第五水平的课题,变成第一或第二水平的课题,那么,普通的尝试法还会起作用。在把“困难的”课题变成“容易的”课题的时候,要点在于能迅速地判明要探索的领域。

2 发明课题理论框架

2.1 矛盾及其提示力

2.1.1管理矛盾

发明课题产生的事实本身就是存在矛盾的:需要做某一件事,但却不知道怎样做,这样的矛盾通常叫作管理矛盾。没有必要特意揭示管理矛盾,因为它们就摆在问题的表面上。这种矛盾的提示力等于零,它没有提出应当向什么方向去寻求答案。

2.1.2 技术矛盾

在管理矛盾的深处存在着技术矛盾:如用已知的办法去改善技术体系的一部分(或一个参数),该体系的其它部分(或其它参数)就要不可容忍地变坏,无法兼顾。在课题的条件里常常已指

出了技术矛盾,但原技术矛盾也经常要求加以很大程度的转换,因此,正确表达出技术矛盾是具有一定的指示价值的。诚然,技术矛盾的表述并没有指出具体的答案,但它能使我们明智地放弃许多无用的方案。我们可以排除那些仅使一方性质改善,而伴随着另一性质恶化的方案。

2.1.3 物理矛盾

对同一体系产生相互矛盾的要求即为物理矛盾,物理矛盾是产生技术矛盾的原因。我们以下面的课题作为例子:

课题4:在抛光光学玻璃时,必须向光模下供给冷却液(抛光模是树脂制成的),曾尝试在抛光模里打些眼孔,以使液体通过,但有“窟窿的”抛光模表面的工作性能比无“窟窿的”表面差,怎么办?

技术矛盾:“有窟窿的”抛光模的冷却能力与抛光玻璃能力相冲突。冲突的原因在哪?“窟窿”能使冷却液很好地通过,但是当然不能磨光玻璃;相反,抛光模的硬的部分能磨光玻璃,但却不能使冷却液通过。因此,为了磨光玻璃,抛光模的表面应当是硬的,为了通过液体,它又应当是空的。这就是物理矛盾:向体系的同一部分提出了互相对立的要求。

在物理矛盾中,互相对立的要求之间是极为尖锐的,因而乍看起来,物理矛盾似乎是荒唐的,根本不能解决的。要使抛光模的全部表面都是连片的窟窿,同时又是连片的固体,该怎么办才好?!

注意:物理矛盾的启发力正在于矛盾走向了极端这一点上。因为物质的同一部分不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状态之中,那么就只剩下一般的物理改造方法将矛盾的特性分开了。

通常,可以将它们在空间上分开:让物体由具有不同性质的两个部分组成:可以将矛盾的性质在时间上分开:让物体交替地时而具有这种性质,时而又具有那种性质;也可以利用物质的过渡状态,因为这时暂时地出现了双重矛盾性质共存着的东西。比如,如果抛光模是由冰和冻在那里的磨料粒组成的,冰在抛光时会融化,这就保证了所要求的相结合的性质:抛光模的表面仍然是硬的,同时,到处都能让冷却水通过。

因此,解决物理矛盾具有最强的提示力,技术矛盾的解决是通过物理矛盾的解决而得到的,具有较次的提示力,管理矛盾就摆在问题的表面,没有提示力。

发明的实质:寻找揭示和消除发明课题中的物理矛盾的措施。

这些措施能大大地缩小要探索的范围,并且用不着逐个试验,就能扬弃许多无效的方案。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措施,将矛盾的性质在空间或时间上分开,利用物质的过渡状态等。那么还有吗?从哪里去得到这么一套措施,能足以解决形形色色的发明课题呢?

回答是明显的:只有较高水平的发明课题才有物理矛盾。所以消除物理矛盾的措施应该在高水平课题的答案中去寻找。

2.2 建立课题模式

发明创造过程从揭示和分析发明情境开始。所谓发明情境,系指任何一种工程情境,它突出某种不能令人满意的特点.“工程情境”一词在这里是广义的,它泛指技术情境、生产情况、研究情境、生活情境、军事情境,等等。

这里以下述情境为例。为制作预应力钢筋混凝土,需要拉伸钢筋(钢条)。在拉伸状态把钢筋固定在模型里并注入混凝土。在混凝土硬化后,把钢筋两头松开,钢筋缩短并使混凝土收缩,从而提高了混凝土强度。利用液压千斤顶拉伸钢筋,既麻烦,又不可靠。建议采用电热拉伸法:把钢筋加热并通电,使其延长,并在这种状态中把它固定好。如果利用普通钢条作钢筋,一切都好办:把钢条加热到400℃就能得到需要延伸长度。但是利用能承受更大力的钢丝作钢筋更有利,温度700℃就能把钢丝拉伸到计算值,但钢丝加温到400℃以上时就丧失了高强度机械性能,即使短时间加热也不行。用昂贵的耐热钢丝作钢筋也是一种浪费。

情境就是如此。有很多问题与制作钢筋混凝土有关。在情境中只突出一点:拉伸钢丝作钢筋。

当然,为了解决这一课题需要采取某些措施。然而,在情境中并没指出对原技术系统需要改变些什么。例如,可否回到利用液压千斤顶上,把它加以改进呢?可否改进耐热钢丝制作工艺,降低其成本呢?可否另找原则上新的钢筋拉伸方法呢?

情境对这些问题都没给出答案。因此同一情境可产生不同的发明课题。对发明家特别重要的是善于把情境变成最小课题和最大课题。

最小课题可按下式从情境中得到:减少原系统的缺点或增加所需要的优点(新的性质)。因而,最小课题是通过对原技术系统的改变加以最大限制(要求)而从情境中得到。相反,最大课题则通过彻底取消限制(要求)而得到的,即允许用原理上新的系统取代原系统。当我们提出改进船的风帆时,这是最小课题。如果课题是这样提出的:“应该找到有某些指标的、原理上不同的运输工具代替帆船”,这就是最大课题。

不要认为把课题变成最小课题,就能使课题在低水平上解决。最小课题也可能在第四种水平上解决。另一方面,把课题变成最大课题,也不一定就在第五种水平上解决。不改进钢筋拉伸电热法,而改善液压千斤顶,也只能得到第一种水平或第二种水平的发明。

究竟要把该情境变成哪种课题,是最小课题还是最大课题,这是个发明战略问题。显然,在任何情况下还是从最小课题开始为宜,因为解决最小课题能取得积极结果,同时并不要求系统本身有什么实质性变化,从而易于实现和获得经济效益。解决和实现最大课题可能需要付出毕生代价,有时在当时的科学知识水平上根本办不到。因此,也像所有课题一样,发明课题应该指出“给定的条件”和“应得的结果”。典型的发明课题表述如下:

课题5:在制作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时,用电热法拉伸钢丝。但加热到计算值700℃时,钢筋丧失机械性能。怎样消除这一缺点?

这里有关原技术系统的说明,即是“给定的条件”,而指出必须保留一切,仅消除现有的缺点(最小课题!)则属千“应得结果”。“给定的条件”可能包含多余的信息,不包含完全必要的信息。“应得结果”一般以管理矛盾和技术矛盾的形式表述,但不精确、不完整,有时甚至不正确。因此,解决课题应从建立课题模式开始,它能言简意赅,准确无误地反映课题的本质:技术矛盾和要素(原技术系统的各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造成的技术矛盾。

课题5的模式:给定热场和金属丝。如加热到700℃,金属丝得到需要的延长量,但丧失强度。

可见,从课题过渡到课题模式时,首先,专门术语:“电热法”.“钢筋”等被排除了:其次,系统中所有多余要素也被删去了。例如在模式中再没提到“制作钢筋混凝土”的字样.因为课题的实质不在于怎样拉伸钢丝,为什么要拉伸,这都无关紧要。比如说,说明把拉伸的钢丝用作玻璃梁的钢筋,那有什么用呢。模式中也没提到用电流加热钢丝。如果说明把钢丝放在炉子里或用红外线加热,也与课题无补。课题模式中只保留了足可表述技术矛盾所必要的要素。

每一技术矛盾均可用两种方式表述:“如果改善A,B则恶化。”和。“如果改善B,A则恶化。”在建立课题模式时,在其表述中应以改善(保持、加强等)基本生产作用(性能)为准。以两种表述为例:一种表述是:“如果把钢丝加热到700℃,钢丝就能得到必要的延长量,但丧失强度。”另一种表述是:“如果不把钢丝加热到700℃,钢丝能保持强度,但不能得到必要的延长量。”在这两种表述中应采取第一种表述,因为这种表述能保障基本生产作用:使钢丝延长。这就是为什么课题模式采取了“热场一钢丝”这种表述方式。

在从课题情境过渡到课题进而过渡到课题模式的过程中方案选择的自由度(即选择方案的余地)随之大大减少了,而课题的提法的矛盾(冲突)更加突出。

这里先从课题情境开始说起。课题情境可提供很多可能的解决办法,例如:如果采取改善液压千斤顶的办法呢?如果制造气动千斤顶呢?如果做一个由重物来拉伸钢丝的引力千斤顶呢?如果允许加热丧失强度、然后再设法恢复呢?……在从课题情境过渡到课题的过程中,很多

这类可能的解决办法都被筛选掉了,只保留了电热法;它有很多优点,只需要排除它的唯一缺点。

下一步还要继续缩小选择的余地:就采用700℃温度。其他所有折衷方案都排除,就用这种温度!尽管这么高的温度与钢丝天然特性相左,但不至于使它损坏……这时课题越来越小了,而且变得“异常”了,“更荒唐”了,“反自然”了,然而,这只不过意味着已经抛弃了大量平庸的方案,进入了有力解决方案的神奇领域。这时需要利用物场分析术语:“物质”、“场”、“作用”建立课题模式。这就使人们在解决课题之前立刻想象出物场形式的答案。事实上,在模式中给定热场和物质,也就是给定了一个不完整的物场。显然,在答案中“必须引进第二种物质”。

建立课题模式有一定规则。例如:在一对矛盾的要素中有一个要素一定是制品,第二个要素多半是工具。但在某些课题,两个要素都是制品。如果矛盾对不包括制品,课题模式就不复存在,只得再回到原课题情境中去。如果把制品(钢丝)从课题5模式中去掉,那么就会回到原课题情境那些习惯性想法那里去:“如何设法代替钢筋混凝土的钢筋呢?不拉伸行吗?”

在某些课题中有几对同类“制品——工具”时,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课题模式取一对矛盾就足可以了。课题模式只包括矛盾的要素,不包括整个技术系统。这有时令人感到奇怪。

例如: 在坚固的气密的金属容器里放置30~40块不同合金,容器里灌满侵蚀性液体。试验的目的是弄清蚀性液体在高温以及高压条件下对合金表面的作用。遗憾的是侵蚀性液体同时也作用于容器壁。因此容器壁需要用贵重金属制作。这造价太高。怎么办?

课题给定的技术系统包括三个要素:容器,金属片与作用于金属片的液体,而在课题模式中只剩下了两个要素:金属片(制品)和流体(制品)。那么容器哪里去了?难道液体悬在空中,金属片在液体里……实际上也不会有这种情况。液体当然在容器里。但课题模式没有必要反映整个技术系统,它只需要显示需要解决的“症结”。

对课题进行分析是相当困难的,更不用说对课题情境进行分类了因为课题的实质往往被随心所欲的表达方式给掩盖了。而课题模式就容易分类,而且分类明确。原技术系统的物场分类就是这种分类的基础。利用这种分类方法立即就能把课题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给定一个要素;第二种类型是给定两个要素;第三种类型是给定三个以上的要素。每种类型又可根据课题中给定任何要素(物质、场)。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可否改变分成各类课题。

这里再详细谈谈课题模式分类问题。首先必须指出最重要的一点:第一种类型课题(给定一个要素)几乎总是依据物场补构规则加以解决。这种情况与化学有相似之处。例如,卤素具有各种不同特性,但有某种影响其他特性的共同特性。这是由这些元素原子外层电子结构所决定的,因为卤素力图得到所缺的电子来构建一个完整外层。第一种类型课题模式的情况也是如此。这些模式的主要特性也是力图构建一个完整的物场。

第三种类型课题转变成第一种和第二种类型课题并不困难。比如说,如果按课题条件给定一个物场(即三个要素),那么要把这个物场当成一个要素(物质),并按一般规则把它与其他物质和场结合起来。因此,第二种类型课题才是“经典的”发明课题。为了形成矛盾,必须有两个对立的趋势,倾向、性质和要求的冲突。实质上,在第一种类型课题里也有这种冲突,只不过在课题条件中没给出第二种物质,但第二种物质的存在是不言而喻的。总之,第二种类型课题(两个要素)理所当然地成为经典的或典型的发明课题。

2.3 排除课题矛盾的基本机制

解决发明课题程序利用以下四种排除技术矛盾的机制:

1.通过表述最终理想结局把课题模型中给定的技术系统转变成理想系统;

2.由技术矛盾转变成物理矛盾;

3.利用物场转换方法排除物理矛盾;

4.利用操作系统,它包括克服技术矛盾与物理矛盾最有效的方法的全部资料,如典型

技法表、典型技法利用表、物理效应应用表与索引等。

课题模式说明技术系统及其固有的矛盾。事先人们并不知道怎样实际排除这一矛盾。但总是有可能表述理想答案、想象的最终结果。这一操作步骤的意义在于明确达到有力解决方案的目标。所谓理想答案,就是对该课题模式可思议的和不可思议的全部答案中最有力的答案。这似乎是实际不存在的第六种水平的答案。利用理想最终结果解决课题的目的在于:抓住这个唯一的最有力的答案不放。理想最终结果的表达方式很简单,即:矛盾对要素中一个要素本身排除有害的(不需要的,多余的)作用,同时有实现基本作用的能力,所谓答案的理想性,就是不用任何手段就能得到需要的效果。

在学习解决发明课题理论时,应该特别注意掌握“理想机器”、“理想方法”、“理想物质”。即无需机械动作、无需消耗能量和时间、无需特别物质就能完成所需要的作用或功能,并且能自调。

一般工程思维的特点是:为实现所需要的作用,要以机器、能量、时间及物质的消耗作为代价。之所以要付出这些代价,显然是因为工程师只关心代价要少些,计算要精确些。比如说,须要防止热流,就得设计绝热系统,采用好的绝热方法,如真空屏蔽绝热法。如果这还解决不了问题,就利用热泵把多余的热量排出……在按解决发明课题程序工作时,发明思维能够明确地趋向理想答案,比如说,须要排除某种有害因素,最理想的是这一因素自行消失,让它自我排除,亦可同其他有害因素一块排除。当然,最理想的还是变害为利……

趋向理想答案绝不意味着脱离实际答案。在许多情况下,理想答案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比如说,理想机器,它的功能可由另一机器代行;理想方法,就是预先完成所需要的作用,等到需要时就不再耗费时间、能量去完成这一作用。

明确趋向理想答案,不仅在表述理想最终结果时须要这样做,而且在解决课题的所有阶段上以及在解决发明课题程序所有操作步骤上亦应如此。比如说,如果物场分析提示须要引进物质,就应该想到,最好的物质是没有物质还能完成它的功能。有很多引进物质的有效方法,其中有些方法是不需要引进物质的。例如,一个物质以两种形态交稽替出现。此外,可以暂时引进物质,等等。

把发明课题转变成理想最终结果,就能剔除全部低水平的答案,而且不需要选择就能立即剔除。这样就剩下了理想最终结果和一些接近理想最终结果的答案,因而这些答案可能是最有利的答案。继之,表述物理矛盾,进一步筛选答案。例如:“为了使钢丝延长,热场应加热钢丝;为了使钢丝不受到损坏,热场不应加热钢丝。”

在表述物理矛盾时所提出的要求,简直神奇已极。它把绝大部分答案筛掉,只保留了一个或几个最接近理想最终结果的答案。剩下的答案数不会超过排除该物理矛盾所需要的典型技法数与物理效应数。一般,答案数不会超过10个。而且课题难度越大,答案数越少。

把物理矛盾转变成答案,亦不难,利用物场分析的方法即可轻而易举地做到这点。在建立课题模式时,通过物场分析已给出解决课题的一般途径。例如,在课题5中已经给出场与物质,显然需要引进第二种物质。把这种想法同所表述的理想最终结果加以比较,即可揭示出物场矛盾:为了建成完整物场,应该有第二种物质;为了不脱离理想最终结果,不应该有第二种物质。这个矛盾在物场分析中是常见的,可用物质的“双重性”加以克服。比如说,取第一种物质的一部

分作为第二种物质,或者引进第一钟物质的变种作为第二种物质。

这里以两根钢丝为例。只要第一根钢丝加热,即使第二根钢丝不加热,第一根钢丝亦能使第二根钢丝延长。课题5就是采用这个办法解决的。把耐热的钢条加热到高温,使它延长,并在这种状态下与钢丝联在一起。钢条冷却时收缩,于是把处于冷状态的钢丝拉长。亦可取普通的钢丝作拉伸钢条,但这种钢丝必须比钢筋长一倍,这样把钢丝加热到一半的温度,即可得到预定的伸长量。这里重要的发明原则,是采用电热千斤顶。

应该强调指出的是,物理矛盾是通过精确的表述消除的,例如,通过“热场加热与不加热钢丝”这样言简意赅的精确表述即可消除物理矛盾,解决发明课题。诚然,以前说的是同一种钢丝,而在答案中讲的是不同的钢丝。在解决课题时,人们常遇到这种“表述迷惑”现象。例如,在课题中讲的是把混在一起的两种相同物质分开,而在答案中却建议预先在一种物质上做记号,因为以前这两种物质是分开的。当人们知道了这个答案,往往就说:“若是我知道了可以先在物质上做记号……”但课题中并未提出不准预先标记的禁令,难道有人不让事先想到这点吗?……

有人往往认为答案简单,解决课题的过程也简单。实际上,答案越简单(指高水平课题而言),解决课题的过程就越复杂。有时,无论是建立课题模式、表述理想最终结果和物理矛盾,还是物场分析都不能给出非常明确的现成答案。在这种情况下,要继续解决课题,就必须进行技术系统转换操作。关于这个问题,这里暂且不谈,下面再讲。综上所述,首先由发明情境转变成发明课题,然后转变成课题程式,从而产生一系列答案:理想答案(表述理想最终结果),物场答案(找到了物场形式的答案),物理答案(表述了物理矛盾,找到了消除物理矛盾的物理原则)。继之再制定技术答案;在对发明申请要求的水平上大致拟定解决课题的设想,最后制定计算(设计)答案,论证新技术系统的基本特性,到此既完成了解决课题的全过程。最后两个阶段是从解决发明课题的答案过渡到产品设计。这时专业知识与经验其主要作用。在实际的创造过程中,“发明”阶段与“设计”阶段由是自然而然的联系到一起:有时不得不从设计阶段回到发明阶段,对提出的设想进行修正,有时在设计过程中也必须解决基本课题衍生的个别课题。

2.4 解决发明课题的程序与理论

随着第一个解决发明课题程序的出现,解决发明课题的理论亦开始形成。他们之间的关系有点像飞机与航空,汽车与汽车运输之间的关系。理论体现于程序之中,但不能归结为程序。我们必须同等对待理论和程序,他们是相互联系的。

以下是关于“措施”、“方法”、“理论”等术语的定义,。

措施是一次性的基本操作。措施属于解决课题的人的行为,比如“利用类比”。技法亦用于课题中所要研究的技术系统,比如说“把系统分割”、“把几个系统联成一个系统”。这样,可以说措施是个标量,它没有指向性,很难说什么时候这个措施好,那个措施坏或反之。在某种情况下类比法可以导致课题的解决,而在某种情况下却离开了解决问题的道路。措施本身是不发展的,当然补充和完善一整套措施是可能的。

方法是一个操作系统,它规定了操作的一定次序。比如说,“智力激励法”(大胆的设想)就包括以下诸方面的一系列运演:将“思想家”和“批判家”相结合,进行大胆的设想并选择计策。对如何进行智力激励法,对如何筛选设想,都有一定的操作规定。方法一般都基于某种原则和假定。比如说,智力激励法认为,只要让不可控的设想流从潜意识中奔流而出,就能得到课题解决方案。方法的发展是很有限的,一般总脱离不了初始原则的框架。

理论是很多方法与措施的体系,它规定了在认识客观实践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有目的控制解决课题过程的方向。粗浅地说,措施、方法与理论构成“砖一房子一城市”或“细胞一器官一有机体”这样一种链。在这样的结构链中,解决发明课题程序是处于方法与理论的交界处。现在已开始把发明大纲看成是独立的,不取决于人的解决发明课题的体系的,思维应当遵循这一体系要求,受它控制。这样的思维将是超人的。

解决发明课题程序的研究工作始于1946年。但是,当时还没有“解决发明课题程序”这一概念,问题是以另一种方式提出来的,即:“需要研究发明创造经验,揭示优秀的解决方案不同于低劣的解决方案的特点,把所得结论用于解决发明课题。”不久就发现了发明课题解决方案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它克服了所要解决的课题中的技术矛盾;之所以低劣,是因为它没能揭示或没能克服课题中的技术矛盾。继之又发现了完全令人出乎意料的事:即使是最高

明的发明家也不明白,也没看到,解决发明课题的正确方略是逐步地揭示技术矛盾,研究其原因并加以排除,从而也就排除技术矛盾。有些发明家在解决课题时遇到了明显的技术矛盾,并认识到课题是由于克服技术矛盾而解决的,但不总结经验,在解决以后的课题时仍然不改陈规,还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选择解决方案,甚至连课题中的矛盾都不想加以表述……小发明家想从大发明家那里学些经验,但他们大失所望,因为大发明家也是用那种粗糙的试误法搞发明创造,没有什么新招数。

第二阶段研究的问题是:“需要编制适用于所有发明家的有计划解决发明课题的计划。这时,计划应该是有步骤地分析课题,以便揭示、研究和克服技术矛盾。计划不能代替知识和能力,但它可避免错误,能提供解决发明课题的好方略”。

解决发明课题计划远不是现在的解决发明课题程序,但它几经修改益加精确和可靠,逐渐具有程序型计划(指令)性质。编制了第一批排除技术矛盾技法应用表。作为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于专利文献和发明说明书。

在这一阶段又发现了新的问题:要想解决高水平课题,发明家必须具备本专业以外的知识;生产经验会强迫人们在熟知的方向进行无效的尝试;唯一对解决课题进程有显著影响的“能力”,是坚持解决发明课题程序及利用其信息资料的“能力”。

由此可得出结论:知识、经验、能力(天资)都不可能成为有效组织创造活动的依据。没有人能够依靠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接连不断地解决高水平课题。如果课题需要尝试十万次,那谁也无能为力。

解决高水平课题要求人们具备技术,物理和化学的全部知识。但是一个人的知识量却不到人类知识总量的几百万分之一。在解决课题时,人们要善于正确重构现有信息。所谓正确重构”,就是实现连续行为链,控制这些行为,使之导致课题的解决。遗憾的是:人们反其道而行之,仍然依靠自己的老观念和个人偶然的经验,利用粗糙的试误法去解决课题。

人们不善于有效地解决高水平发明课题。因此,所有的假说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从以下认识提出来的,都是错误的,即:认为研究创造过程就能揭示有效的技法、方法,等等。所有力图激励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也都是错误的,因为这是一种想要很好地组织不好的思维的意图。因而,第二阶段工作从需要提供发明家有益的辅助工具的思路开始,以得出以下结论而告终,即:必须改造发明创造活动、改变产生发明的工程本身。

这时解决发明课题计划已成了独立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解决发明课题系统。思维应该遵循这一系统,受控于这一系统,只有如此,思维才是天才的。

至此就产生了一个新问题:必须把解决发明课题程序中的操作置于客观基础上,以技术系统发展客观规律加以论证。这就是第三阶段的工作。

第三阶段工作的提法是:“低水平的发明不是创造.用试误法获得的高水平发明是低劣的创造。需要解决发明课题的新工程来有计划地解决高水平课题。这种新工程应该建立在掌握技术系统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第三阶段研究工作一直延续到现在。但是业已发现新的问题,即:思想理论方面要转变,理论研究要进入第四个发展阶段。显然,关键不在于发明是技术系统发展。课题只不过是人们发现技术系统发展需要的一种形式。问题的关键在于利用理论有计划地发展技术系统,不要等待着课题产生。

2.5 发明程序大纲的建立与运用

2.5.1 发明大纲的建立

能满足下述六条要求的大纲称作解决发明课题程序大纲,简称发明程序大纲(详见4 解决发明课题程序大纲)。“程序”一词,在狭义上是指绝对确定了的数学运算次序;在广义上指的是任何足够精确的行动计划。实质上,解决发明课题程序是一种组织人们思维的有效程序,它似乎能使人拥有很多发明家的经验。在“解决发明课题程序”这句话中,它是在广义上使

专利分析流程介绍

专利分析流程介绍与专利分析报告的运用策略 专利信息分析流程一般包括前期准备、数据采集、专利分析、完成报告和成果利用5个阶段。其中,前 4个阶段包括成立课题组、确定分析目标、项目分解、选择数据库、制定检索策略、专利检索、专家讨论、数据加工、选择分析工具、专利分析和撰写分析报告这11个环节。有些环节还涉及多个步骤,例如专利检索环节包括初步检索、修正检索式、提取专利数据 3个步骤。另外,在项目实施前期准备阶段中可根据需要加入调研环节。对于需要进行中期评估的项目,应当在项目实施流程的中期阶段组织实施。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应当将内部质量的控制和管理贯穿始终。 一.前期准备 研究进入实施流程环节后,首先要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这其中包括成立课题组、确定分析目标、项目分解、选择数据库4个环节。 (1) 成立课题组。 根据项目需求,选择相应人员组建项目课题组。课题组应由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和专业技能的人员组成,这些人员主要包括专利审查员、专业技术人员、情报分析人员、政策研究人员以及经济和法律人员等。

(2) 确定分析目标。 在项目初期,应进行项目需求分析,认真研究背景资料,了解现有技术的特征和行业发展现状以及产业链基本构成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明确分析目标。 (3) 项目分解。 项目分解是前期准备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恰当的项目分解可为后续专利检索和分析提供科学的、多样化的数据支撑。根据所确定的分析目标,将研究对象采用的技术方案进行分解的目的在于细化该技术的分类,如同国际专利分类表IPC所采用的大类、小类、大组、小组的划分方式,以更好地适应“专利”本身的特点,便于后续的专利检索和专利侵权判断分析。 专利法规定了一件专利申请如果要获得专利权需要符合单一性规定,这决定了一件专利申请的发明内容往往只会涉及某项技术的某一点创新式改进,而一项新“技术”往往是成千上万项创新式发明点的集合,其背后则对应着成千上万件的专利申请。如何将这些数量众多的反映该项新“技术”的专利申请进行归类整理,以反映该项新“技术”的专利布局情况,这正是项目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项目分解应尽可能依据行业内技术分类习惯进行,同时也要兼顾专利检索的特定需求和课题所确定分析目标的需求,使分解后的技术重点既反映产业的发展方向又便于检索操作,以确保数据的完

实用新型专利撰写

实用新型专利名称 基于WSN的菌类种植大棚环境监控系统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WSN的菌类种殖大棚环境监控系统,本系统包括采集菌类种植大棚内部环境信息的采集传感器节点,以及用于汇聚,传输上述采集单元采集数据的网关节点和用于展示上述数据并对大棚环境进行实时控制的上位机。其中传感器节点采用NI公司的WSN-3202以及WSN-3212模块,网关节点采用NI公司的 WSN-9791模块,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网络连接到网关节点,网关节点与上位机共处一个网段,同时上位机还连接环境控制模块。本实用新型所述菌类种植环境监控系统,可以克服现有种植方式中人工劳动量大,工作效率低和无法实时的控制环境参数等缺陷,以实现自动化管理,提高效率和产能。 摘要附图 权利要求书 1?.?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WSN的菌类种植大棚环境监控系统,本系统包括采集菌类种植大棚内部环境信息的采集传感器节点,以及用于汇聚,传输上述采集单元采集数据的网关节点和用于展示上述数据并对大棚环境进行实时控制的上位机。其中传感器节点采用NI公司 WSN-3202以及WSN-3212模块,网关节点采用NI公司的 WSN-9791模块,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网络连接到网关节点,网关节点与上位机共处一个网段,同时上位机还连接环境控制模块。 所述传感器节点和网关节点采用无线连接方式连接,网关节点和上位机共处一个网段,其中上位机还和控制系统相连接。 所述传感器节点采用NI公司的WSN-3202和WSN-3212类型节点,所述网关节点采用NI公司的WSN-9791节点类型。 所述WSN-3202可连接空气温度传感器、空气湿度传感器、土壤温度传感器、土壤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光照强度传感器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WSN-3212节点可连接多种类型的热电偶,不限于K,J,T,E等类型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传感器节点与网关节点可采用星型或者网状拓扑结构进行自组网。 所述网关和上位机一般但不限于用路由器进行连接,使其处于同一网段。 所述控制系统中包括温度,湿度,光照以及通风控制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菌类种植大棚环境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境控制系统,包括加温补光设备,二氧化碳产生器,喷灌设备中的一种或多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菌类种植大棚环境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在采用星型拓扑结构中,其传感器节点和网关节点在无障碍物阻挡情况下距离不超过300米,采用网状拓扑结构中其传感器与网关节点在无障碍物阻挡情况下距离不能超过600米。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中所述的菌类种植大棚环境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在采用星型拓扑结构中,其传感器节点数量不超过8个,其中WSN-3202节点最多加载空气温度传感器,空气湿度传感器,土壤温度传感器,土壤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光照强度传感器中的四种,WSN-3212节点可以加载J,K,T,E型热电偶中的一种或多种,但最多不超过四种。采用网状拓扑结构中,网关最多可与36个传感器节点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中所述的菌类种植大棚环境监控系统,其特征在于,上位机和环境控制系统中还连接其他单片机设备。

专利布局的实施过程

从专利布局的概念可以看出,专利布局的结果是申请众多专利形成合理的结构和合理的数量。因此,思考如何申请专利、结果申请多少专利的过程,就是专利布局总体方案的落实过程。 在实践中,将专利布局的构思和方法嵌入到技术研发或产品开发的过程中,配合其研发进展阶段及时推进和调整专利布局方案,是落实专利布局的可行方式。 1.构建“合理结构”(如何申请专利) 专利布局的结构是基于专利分级管理的出发点,针对专利申请的不同目的、专利技术的重要性等级所申请的专利组合之间的数量比例。 专利申请的商业目的: (1)已有成果的有效保护—A; (2)技术趋势的合理预测—B; (3)有针对性的防御公开—C; (4)对抗竞争的权利平衡—D。

根据被挖掘技术的重要性等级确定专利挖掘的重点对象,根据不同的专利目的确定专利组合形态,并以此指导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和专利权利要求层次的布局,就是专利布局的过程。专利布局的结果即是根据不同目的申请了不同组合形式的组合专利。 在实践中,在一项技术或产品的专利布局实施之前,企业专利管理部门应与研发部门沟通了解产品的技术细节、产品的上市时间、并用知识产权宏观视角判断哪些技术成果或创意适合申请专利以及申请何种专利为佳,之后应与市场部门沟通确认产品销售的国家或地区,并在产品上市或公开之前至少完成A类专利的申请。 企业专利布局实践探讨(“345”专利布局方法体系) 2.布局“合理数量”(申请多少专利)

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其商业战略会有所不同,企业申请专利的目的也会不同。因此,如果企业产品规划调整、市场战略及研发投入侧重点发生变化、甚至行业发展节奏改变,企业发展战略指导下的专利布局也应做出结构上的调整,以更好的支持商业战略的实现。 比如: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可适当增加A类和D类专利的数量,以增加企业的抗打击程度;比如:产品系列中单一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降低,说明产品失去优势,可适当增加B 类专利的数量,有目的的开发出新一代产品,以期再次抢占市场;比如:由于某新技术或新商业模式的诞生导致行业发展方向发生变化,如果企业作出了战略调整,企业响应消费者的需求增加了某项目的资金投入,则可适当增加B类专利的数量,以期在可能的发展趋势中抢占有利地位;再比如:由于专利文献公开的滞后性,在某一时间段内发现竞争对手在某一领域的专利数量骤然增加,则应增加C类和D类的专利数量,以抢占或破坏竞争对手欲占之位,同时提高企业与竞争对手的专利对抗筹码。 以上就是专利布局的实施过程,汇桔网提供专利检索与评估、费减指导、专利撰写、申请递交申报、答复审查员、证书送达、年费缴费监控提醒等全面的专利申请服务项内容。选择汇桔专业服务,省心有效地成功申请专利。

大学生创业与知识产权

大学生创业中高校知识产权教育 学院:人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 班级:10中本1 姓名:李超 【摘要】从某种角度来讲,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各国的激烈的综合 国力较量也慢慢从单纯的政治经济文化渗透到知识、人才的较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也势必意味着知识产权时代的到来。因此,我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积极参与世贸组织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并且为此明确了知识产权战略的目标。而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创业热情的持续高涨,大学生自主创业也越来越多。就温州大学生自主创业来说,普遍存在着以网络为平台的虚拟创业模式,但是,由于我国的互联网制度和知识产权制度的不完善,在创业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知识产权方面的麻烦或者问题。由此看来,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产权意识的淡薄将会在未来知识经济发展中出现不可避免的麻烦。因此,在高校开展知识产权教育,提高大学生尤其是在校创业的大学生的产权意识以及维权意识。高等学校应该根据创业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创新索养和知识产权教育相结合,指导大学生如如何运用知识产权进行行创业活动和创业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管理活动。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知识产权教育 大学生创业,就是大学生为了实现自身价值,通过学习商业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的行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大学生普遍开始走上创业之路。但根据统计,我国大学生创业数量不少,但是质量却不高,成功率普遍低下。而根本原因是大学生在自身创业素质低下情况下不了解市场发展规律盲目投资,另一个原因则是资金和人才问题。为此,高校不仅在创业热情上加以鼓励和支持,同时还必须加强在创业知识产权上的教育,提高大学生产权意识,以避免在未来全球化经济中面对西方发达国家所带来的难题。 一、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发展现状 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旨在通过开设知识产权课程,从而来提高大学生产权意识,并且改变传统思维方式,尤其是网络上的共享资源。知识经济的发展,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是必然的改革趋势。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一般可以初步分为专业教育、非专业教育、创业实践教育三种教育方式。所谓专业教育,就是高校法学专业学生通过学习知识产权法来提高自身的知识产权意识,从而进行专业的知识产权维权。所谓非专业教育,则是高校通过开设像我们这样形式的比较具有针对性的选修课形式,来吸引一些创业爱好者关于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学习。再者就是鼓励学生建立有关知识产权的社团以及定期进行知识产权的教育及宣传。而所谓创业实践教育,则是大学生在创业阶段不时进行知识产权知识学习以及在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知识产权问题,甚至是关于知识产权的诉讼。在教训中吸取经验学习知识。

大学生专利项目创业计划书

大学生专利项目创业计划书 篇一:专利创业计划书内容 引言 创业,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随着中国人口压力不断加大,求职之路开始变得艰辛不已。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实现了自身的梦想,在一职难求的今天,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出了成功之路上别样的精彩。 而我们团队这次推出的产品,就是我们对于迎接未来挑战的一次预演。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锻炼自己在社会中摸爬滚打奋斗拼搏的能力。所以,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已经拿出了十足的信心去面对未来可知或不可知的困难挫折。就算失败,我们也不会气馁,因为这只是个简单的开始,只是扬起成功风帆的第一步。 这一次的创业计划以专利技术为依托,并在产品方面做出了一些改进跟创新。这是一种实用新型专利,属于一种教学用具,主要解决传统黑板擦使用时粉尘飞扬的问题。其结构包括黑板擦本体,所述的黑板擦本体由橡胶材料制成的软壳体和刷毛构成,壳体为一封闭的可储存水的空腔,所述的壳体一端设有刷毛,在刷毛之间设有多个喷水口,另一面设有进水口,所述的进水口处设有塞子。本实用新型专利解决

了擦黑板时粉尘飞扬、危害教师和学生身心健康的技术问题,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环保节能。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际的市场调研以及对真实数据的具体分析,我们发现MY WAY魔力防尘擦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强大的实用性,大部分受调查者对我们的新型防尘黑板擦---MY WAY魔力擦有很大的兴趣,并且他们表示如果能有这样的产品进入文具市场,他们会考虑多花一部分钱去购买这种既环保又健康的产品。与此同时,我们在宣传我们产品的时候也宣传了健康环保的理念。 我们把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与创业联系起来,这不仅体现了我团队员工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灵,也体现了我们敢想敢做的团队精神。我们团队内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通力合作,从产品的研发和改进到创业计划书的起草写就,人人都为团队的发展进程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和贡献。 我相信,凭借师长的指导,同学的帮助和我们my way 团队的努力,我们一定可以在这次创业活动中得到锻炼,收获硕果。在属于我们自己的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目录 市场预测。。。。。。。。。。。。。。。。。。。5 产品介绍。。。。。。。。。。。。。。。。。。。。11 团队组织形态。。。。。。。。。。。。。。。。。。。。14

最标准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书示例 带图

实用新型(撰写范例) 权利要求书 1.一种试电笔,在绝缘外壳中,测试触头、限流电阻、氖管和手触电极顺序电连接,其特征是:测试触头与一个分流电阻一端电连接,分流电阻另一端与一个人体可接触的识别电极电连接。 [此为独立权利要求。独立权利要求应从整体上反映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记载解决的技术问题的必要技术特征。独立权利要求应包括前序部分和特征部分。前序部分,写明要求保护的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主题名称及与其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共有的必要技术特征。特征部分使用“其特征是”用语,写明实用新型区别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的技术特征,即实用新型为解决技术问题所不可缺少的技术特征。独立权利要求确定了一个相对大的保护范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电笔,其特征是:分流电阻与限流电阻是一个一体的同心电阻,同心电阻中间圆柱部分为限流电阻,其外部圆管部分为分流电阻,圆柱部分高于圆管部分;识别电极为环状弹性金属片,其边缘向中心伸出的接触爪卡住圆管状分流电阻外表面,其外边缘伸出并附于绝缘外壳外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电笔,其特征是分流电阻与限流电阻平行设置,其间为绝缘隔离层。 [从属权利要求(此例中权利要求2、3为从属权利要求)应当用附加的技术特征,对所引用的权利要求作进一步的限定。主张的是相对较小的技术保护方案。这样分层次、逐级的撰写有利于对该专利技术的保护。] [权利要求书应使用与说明书一致或相似语句,从技术的角度正面简洁、明了地写明要求保护的实用新型的形状、构造特征,如:机械产品应描述主要零部件及其整体结构关系;涉及电路的产品,应描述电路的连接关系;机电结合的产品还应写明电路与机械部分的结合关系;涉及分布参数的申请,应写明元器件的相互位置关系;涉及集成电路,应清楚公开集成电路的型号、功能等。应使用确定的技术用语,不得使用技术概念模糊的语句,如“等”、“大约”、“左右”……。每一项权利要求应由一句话构成,只允许在该项权利要求的结尾使用句号。]

专利布局规划和方案设计制定实务经验

专利布局规划和方案制定实务经验分享 为了配合企业的整体战略有序地开展专利挖掘工作,实现专利战略的规划目标,企业需要提前制订专利布局的方案。实务中,很多企业对专利认知度较低,且无法从战略层面理解布局意义,为此,我们总结我们在为企业制定专利布局规划方案时的流程及方法,以期读者获取更多有价值思路。 1.专利布局方案的制订流程 在专利布局方案的制订过程中,通常会涉及四个主要的部门或内部主体:专利管理部门、公司管理层、市场部门和研发部门(技术部门),其中专利管理部门在整个专利战略布局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主导和推 动作用。 在专利布局方案的制订过程中,专利管理部门需要与多个部门进行交流和沟通,全方面了解企业专利布局的方向、目标、需求和重点。这包括: ◇与公司管理层进行沟通,了解企业目前和未来的发展规划,围绕企业自身的商业发展规划确定专利布局的总体方向和目标;

◇与市场部门进行交流,了解本企业产品或服务所涉及的市场详细状况、主要竞争对手的市场状况和市场规划信息,根据市场的竞争环境和其发展方向确定各个产品和市场地域上的专利布局需求和防御对象; ◇与研发部门进行沟通,了解企业自身产品的技术特点、技术优势、研发实力,以及该领域整体的技术状况和演进趋势,从所掌握的技术资源和技术发展角度确定专利布局的结构重点。 专利管理部门自身还需要通过专利检索和分析排查,了解整个行业的专利数量规模、分布状况、近年的申请变化趋势和申请密集领域,主要要竞争对手的专利布局状况、近年的申请动态,以此确定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专利竞争位置,为企业进一步明确其专利布局的数量规模、结构分布、每年的申请量指标提供参考。 专利管理部门与其他三个部门/内部主体就企业发展规划、市场情况、技术发展情况、竞争情况、技术和产品特点等诸多因素进行了解和沟通后,参考专利分析的结果,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布局需求和技术资源状况,提出专利布局方案,经公司管理管理层批准后制订具体的专利布局策略和实现措施,完成专利布局的总体规划,并在公司内部各个部门的协调下共同推进实施。

提高大学生知识产权的意识

提高大学生知识产权的意识 摘要: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将建设的生力军,然而,大学生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时有发生。在知识经济化的社会里,知识产权显得尤为重要,提高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对国家的发展建设和个人的成长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社会和高校应该通过加大知识产权的宣传、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培养知识产权法律信仰、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措施等提高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培育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氛围。 关键词:知识产权;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知识产权必要性; 提高知识产权措施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are a new force will build the future of the motherland. However, the phenomenon of the college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fringement is often occurred. In the society of knowledge and economy,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Raising awarenes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has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building and personal growth. Therefore, the society and university should intensify IPR through improv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s and regulations, training faith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of technological measures to improve awarenes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such as college students, foster social atmospher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Keywords: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lleg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Conscious; Necessit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Measures to Improve IPR

XX市大学生专利创新大赛【模板】

*此页不打印* 填表说明 1、独立完成的作品,其作品参与人栏不填;非独立完成作品其参与人原则上不能超过4人, 且参与人必须要承担合理工作;指导教师有则填,没有则不填(指导教师意见也不填)。 2、表中各栏文字部分可以有化学式、数学式或者表格,但不得有插图。插图要另附,并要 有附图说明。 3、属外观设计的作品,必须要有附图及附图说明,在本表第一栏中填写简要说明,本表第 二、三、四栏内容不写(也可以不打印)。 4、本表中各栏大小可根据需要调节,本表不能充分说明的或认为需要可附相关附件材料。 5、单位意见不需填写,直接交到科研处。 6、本表A4纸打印,一式一份。 简要说明:是对外观设计产品的设计要点、省略视图以及请求保护色彩等情况进行扼要的描述。因此,仅限下述情况可在简要说明中写明: (1)外观设计产品的前后、左右或者上下相同或对称的情况,注明省略的视图; (2)产品的状态是变化的情况,如折叠伞、活动玩具等; (3)产品的透明部分; (4)平面产品中的单元图案两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等而无限定边界的情况,如花布、壁纸等; (5)采用省略画法的细长物品的长度; (6)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产品; (7)请求保护的外观设计包含有色彩; (8)新开发的产品的使用方法、用途或者功能; (9)设计要点。 简要说明不得使用商业性宣传用语,也不能用来说明产品的性能和结构。

编号: XX市大学生专利创新大赛 作品申请表 作品名称: 作品负责人: 作品类别: [ ]发明 [ ]实用新型 [ ]外观设计指导教师: 完成单位: XX学院

填表日期: XX市大学生专利创新大赛组委会制 作品负责人: 作品参与人: 填表说明 7、独立完成的作品,其作品参与人栏不填;非独立完成作品其参与人原则上不能超过4人, 且参与人必须要承担合理工作;指导教师有则填,没有则不填(指导教师意见也不填)。

实用新型专利写作

说明书(撰写示例) 试电笔 *[实用新型名称应简明、准确地表明实用新型专利请求保护的主题。名称中不应含有非技术性词语,不得使用商标、型号、人名、地名或商品名称等。名称应与请求书中的名称完全一致,不得超过25个字,应写在说明书首页正文部分的上方居中位置。] [依据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三款及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十八条的规定,说明书应对实用新型作出清楚、完整的说明,使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能够再现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解决其技术问题,并产生预期的技术效果。说明书应按以下五个部分顺序撰写:所属技术领域;背景技术;发明内容;附图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并在每一部分前面写明标题。]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指示电压存在的试电装置,尤其是能识别安全和危险电压的试电笔。 [所属技术领域:应指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属或直接应用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试电笔构造是由测试触头、限流电阻、氖管、金属弹簧和手触电极串联而成。将测试触头与被测物接触,人手接触手触电极,当被测物相对大地具有较高电压时,氖管启辉,表示被测物带电。但是,很多电器的金属外壳不带有对人体有危险的触电电压,仅表示分布电容和/或正常的电阻感应产生电势,使氖管启辉。一般试电笔不能区分有危险的触电电压和无危险的感应电势,给检测漏电造成困难,容易造成错误判断。 [背景技术:是指对实用新型的理解、检索、审查有用的技术,可以引证反映这些背景技术的文件。背景技术是对最接近的现有技术的说明,它是作出实用技术新型技术方案的基础。此外,还要客观地指出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引证文献、资料的,应写明其出处。] 发明内容 [发明内容:应包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效果。] 为了克服现有的试电笔不能区分有危险的触电电压和无危险的感应电势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试电笔,该试电笔不仅能测出被测物是否带电,而且能方便地区分是危险的触电电压还是无危险的感应电势。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指要解决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应当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或不足,用简明、准确的语言写明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也可以进一步说明其技术效果,但是不得采用广

大学生科技创新与专利基础

资源与冶金学院安全工程113 1106300326 覃春凯 作业 1.在酒吧间,甲、乙两人站在柜台前打赌,甲对乙说:“我和你赌100元钱我能够要到自己的左眼。”乙伸出手来同意跟他打赌。于是,甲就把左眼中的玻璃眼珠拿出来,放到嘴里咬给乙看,一直好认输。“别泄气。”提出打赌的甲说,我给你个机会,我们再赌100元钱,我还能用我的牙齿咬我的右眼“”右眼肯定是真的。”乙仔细观察了甲的右眼后,又将钱放在柜台上。结果乙又输了。原来甲从嘴里将假牙拿出来,要到自己的右眼。 请你想一想,乙为什么输两次? 答:乙的思维只局限于甲的表层含义。 2.一个纸盒中有6个梨,要把它们分给6个同学,使每个人到一个梨,同时纸盒中仍留一个梨,请问怎么分? 答:前5个梨分给5个同学。最后一个把梨放在盒子里分给好、最后一个同学。 3.一只鹅同学去野营,带了用软木塞塞住的饮料瓶,由于软木塞与瓶口齐平,与工具打开,请问如何让喝道瓶中的饮料。 答:打破瓶子。 4.桌上只有两根火柴,请问如何用他们摆成一个正方形? 答:用一个镜子,然后把两个棒子摆成直角。靠着一个墙角也可以。 5.满满大瓶雪碧,一口喝1/50,你能在10秒之内让让瓶中的雪碧干。 答: 6.你能站在水泥地上,手里拿着一个生鸡蛋,手松后鸡蛋下落三尺而不破碎么? 答:题中所说的落地三尺,有没有提到掉到地上,所以下落三尺的时候鸡蛋还在半空中是、,所以鸡蛋没碎。 7给你一根普通蜡烛,一盒图钉,一张说明书、请你用最简单的方法将蜡烛安放在垂直的墙壁上。 8.两个人一个脸朝东,一个脸朝西站着,不许回头,怎样才能看到对方的脸。 答:面对着站就可以。 9.汽车停在在一条不转弯的路上,车头朝东,怎么才能使汽车不转弯行驶,车却停在立原地的西面4千米。 答:车子倒车着走。 10.在北国的严冬,一个带着大帽子,穿着大衣的人惯着一个男孩在路上走,有

专利信息分析方法与分析工具_赵义强

专利信息分析方法与分析工具 作者姓名:赵义强李珊作者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材料工程发明审查部 摘要:专利信息分析是知识产权运用的重要途径之一,文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专利信息分析的方法、专利信息分析的国内外现有工具,并对专利分析人员提出了方法与工具的选择建议。 关键词: 专利信息 分析方法 工具 运用 一、 前言 党的十八大作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等工作。近期,《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进一步提升专利申请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提升专利信息利用和专利挖掘设计能力。实施专利信息促进工程,指导创新主体充分利用专利文献和信息,分析未来技术发展路线,将专利信息利用融入技术研发全过程。积极推动咨询服务体系建设,指导企事业单位深入挖掘创新成果,针对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加强专利布局设计,系统保护创新成果。可见国家对知识产权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而专利信息分析正是使知识产权的正能量深度融入科技创新的重要运用途径之一。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统计:专利信息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开技术信息源之一,它包含了世界上90%~95%的技术信息,并且技术信息的公开要比其他载体早1~2 年;有效运用专利情报,可平均缩短研发时间60%,节省研发费用40%;在世界研发平均产出中,与其他活动相比,专利经济价值超过了90%。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专利信息对于国家、企业而言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最大程度地开发和利用专利信息,也成为国家和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保证。 二、 专利信息分析方法 专利信息分析是专利战略研究的核心, 指对专利说明书、专利公报中大量零碎的专利信息进行分析、加工、组合,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和技巧使这些信息转化为具有总揽全局及预测功能的竞争情报,从而为企业的技术、产品及服务开发中

专利布局的典型模式及其功能

专利布局的典型模式及其功能、使用条件分析 1专利布局的定义: 专利布局是一个具有目的性的专利组合过程。其中专利组合形态包括技术标的组合、空间组合、时间组合、申请模式组合与不同技术领域组合。与专利组合相比,专利布局多了策略性与目的性,即专利组合是“专利的集合”,而专利布局是“目的性专利的集合”。 表附5-1专利组合形态 成分组成说明 专利权 专利A技术标的 内容 所对应的技术种类,或是对应 于产业、商品、技术或服务等 的对应关系 范围该申请专利范围的保护范围 与广度 标的组合不同申请专利范围的组合 区域(空间)地域或属地主义 期间(时间)寿命与生命周期 家族(组合)技术标的与区域的排列组合专利B…… 专利组合组合形态专利组合形态或是群聚样式, 对应于实际产业机构 2、专利布局的模式: 瑞典的Ove Granstrand教授指出专利布局策略(Patene Stratege)有很多形式,包括以下6种专利布局模式: 2.1特定的阻绝与回避设计 特定的阻绝是指仅用一个或少数几个专利来保护特定用途的发明,申请与维护成本较低。缺点是竞争者容易利用回避设计来避开专 Patent

利的效力。 回避设计是指专利工程师采用不同于已知的专利保护的技术方 案,设计新的规格、性能、手段等,从而避开他人某项目具体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回避设计的方式有很多种,且所需经费和时间也少。成功的回避设计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法律上的条件。要求专利侵权判定中不会被判为侵权;商业上的条件,在商业竞争中不至于因成本过高而失去竞争力. 代表竞争者研发方向图附5-1单一专利阻绝和回避设计 代表企业单一专利代表竞争者专利 代表企业单一专利 代表竞争者研发方向

大学生专利设计方法

大学生专利设计方法 第一章专利制度与创造发明 1 专利制度 1.1市场全球化的需要 加入WTO后,企业将面对全球市场,企业的发展要立足于全世界。中国政府承诺给外国国民同等待遇,外国市场也给了中国企业同样的国民同等待遇。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专利技术在市场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有人说:一流企业卖专利,二流企业卖技术,三流企业卖产品。尽管该种说法有点夸大其词,但还是强调了发明创造的未来市场前景。当今的知识经济、信息经济也确实表明,谁掌握了高技术,谁拥有专利,谁就有市场,谁就有利润。 国外大公司通过专利申请来控制我国未来的市场,美国在市场竞争中又先行了一步。2002年6月22日,美国专利商标局向国会提出了一项旨在提高专利申请费用的立法草案,拟在2002年秋季修改专利收费标准,对外国人向美国申请专利的申请费用增加51%。一般情况下,中国企业向美国申请专利要花费几万美元。美国专利申请费用的调整是增高了“专利栅栏”,使国外技术进入美国市场变得更困难了,这显然是利用专利政策来保护未来市场的做法。最近,美国现任专利商标局局长罗甘在谈到专利制度的作用时讲道“知识产权法律已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国际货币”。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谁有完善的专利制度,谁就能促进和保护发明创造,谁就有创新技术,谁就有市场,当然也就在明天日益经济全球化的市场中获得丰厚的利润了。 在国际专利合作条约组织PCT统计的国际专利申请数量中,75%申请来自3个最发达的国家,而占世界人口75%的发展中国家,其国际申请量仅占总量的3%。若这些申请在未来几年内被各有关国家批准,未来的市场显然又是这些发达国家的了。 1.2 企业品牌战略的需要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国家间的经济实力竞争实际上是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企业品牌囊括了企业的产品、产品的商标、企业的服务和文化等元素,它的背后有着价值不菲的知识产权作支撑。世界级的知名品牌,往往拥有驰名于世的商标、诚信卓著的商誉、先进的核心专利技术、富有创意的外观设计和独家拥有的商业秘密。知识产权是品牌具有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质与关键所在,没有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可能占领市场,取得竞争优势,更难以成为“名牌”——知识产权是品牌的灵魂。

大学生创新基础

大学生创新基础 客观题 (共50题,每题2分) 1 融资是企业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以下关于企业融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重视融资成本是融资的首要准则 B. 融资工作要进行专项管理 C. 融资策略随企业成长调整很小 D. 融资工作要有计划性 正确答案:C 2 创业精神也可以概括为“以________为基础的做事和思考方式”。 A. 创新 B. 激情 C. 坚持 D. 超越 正确答案:A 3 关于创业过程中的坚持,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坚持是创业的基本要求 B. 坚持需要理想来支持

C. 在创业过程中的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 D. 创业过程中遇到重大挑战时要切实落实坚持的精神 正确答案:C 4 创业成功,是指创业活动实现了创业者的创业意图和目的。那么,影响创业成功的因素有哪些:①创业者;②人脉资源;③创业项目;④创业市场;⑤战略定位。 A. ①④⑤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正确答案:D 5 创业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一般依次是哪几个阶段:①编制商业计划;②管理新创企业;③组建创业团队和组织;④发现和利用市场机会。 A. ③④①② B. ④①③② C. ④③①② D. ④③② 正确答案:C 6 充分的创业准备是创业成功的基础。那么,创业准备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①创业者自身的

素质和能力;②人脉资源;③创业项目;④创业市场;⑤创业技术;⑥人才资源。 A. ②④⑤ B. ①③④⑥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⑥ 正确答案:D 7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意义,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大学生创业能实现高效能的职业发展 B. 大学生创业对于个人的影响很大,对于国家的意义一般 C. 大学生创业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D. 大学生创业有利于缓解国家就业压力 正确答案:B 8 对于新创企业而言,创业过程的核心内容是: A. 创建和发展创业团队和组织 B. 管理新创企业 C. 发现和利用市场机会 D. 转化和实现价值

专利分析方法和流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利信息分析方法和流程 在本文中,将对基本分析方法应用于专利信息分析时所显示的特点进行简单的描述;同时,对如何合理、科学地安排专利分析的流程以及规范、条理清晰地撰写分析报告提出了我们的见解。 专利信息分析方法 对专利信息进行分析的方法有许多种,通常按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拟定量分析和图表分析来划分分析方法的类型。 1.定性分析方法 专利信息的定性分析是指通过对专利文献的内在特征,即对专利技术内容进行归纳、演绎、分析、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以达到把握某一技术发展状况的目的。具体地说,根据专利文献提供的技术主题、专利国别、专利发明人、专利受让人、专利分类号、专利申请日、专利授权日和专利引证文献等技术内容,广泛进行信息搜集,对搜集的内容进行阅读和摘记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比较和分析等研究活动,形成有机的信息集合。进而有重点地研究那些有代表性、关键性和典型性的专利文献,最终找出专利信息之间的内在的甚至是潜在的相互关系,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专利信息的定性分析,着重于对技术内容的分析,是一种基础的分析方法,在专利信息分析中有重要作用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常见的定性分析方法包括专利技术定性描述分析和专利文献的对比研究。 2.定量分析方法 专利信息定量分析是研究专利文献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建立在数学、统计、运筹学、计量学和计算机等学科的基础之上,通过数学模型和图表等方式,从不同角度研究专利文献中所记载的技术、法律和经济等信息。定量分析方法是在对大量专利信息加工整理的基础上,对专利分类、申请人、发明人和申请人所在国家和专利引文等某些特征进行科学计量,将信息转化成系统的、完整的有价情报。这种分析方法能提高专利信息质量,可以很好地分析和预测技术发展趋势,科学地反映发明创造所具有的技术水平和商业价值;科学地评估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研究与发展重点,用量化的形式揭示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技术领域中的实力,

专利布局方案规划实务:制定专利布局规划经验

专利布局方案规划实务:制定专利布局规划经验 为了配合企业的整体战略有序地开展专利挖掘工作,实现专利战略的规划目标,企业需要提前制订专利布局的方案。结合我们为客户制定专利布局规划实务经验,我们总结了如下的专利布局方案制定流程及跟进计划,还望更多客户得到启迪: 专利布局方案的制订流程 在专利布局方案的制订过程中,通常会涉及四个主要的部门或内部主体:专利管理门、公司管理层、市场部门和研发部门(技术部门),其中专利管理部门在整个专利战略布局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主导和推动作用。 专利布局方案的制订过程中,专利管理部门需要与多个部门进行交流和沟通,全面了解企业专利布局的方向、目标、需求和重点。这包括: 1)与公司管理层进行沟通,了解企业目前和未来的发展规划,围绕企业自身的商业发展规划确定专利布局的总体方向和目标; 2)与市场部门进行交流,了解本企业产品或服务所涉及的市场详细状况、主要竞手的市场状况和市场规划信息,根据市场的竞争环境和其发展方向确定各个产品和市场地域上的专利

布局需求和防御对象; 3)与研发部门进行沟通,了解企业自身产品的技术特点、技术优势、研发实力,及该领域整体的技术状况和演进趋势,从所掌握的技术资源和技术发展角度确定专利布局的结构重点。 专利管理部门自身还需要通过专利检索分析和排查,了解整个行业的专利数量规模、分布状况、近年的申请变化趋势和申请密集领域,主要竞争对手的专利布局状况、近年的申请动态,以此确定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专利竞争位置,为企业进一步明确其专利布局的数量规模、结构分布、每年的申请量指标提供参考。 专利管理部门与其他三个部门/内部主体就企业发展规划、市场情况、技术发展情况、竞争情况、技术和产品特点等诸多因素进行了解和沟通,参考专利分析的结果,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布局需求和技术资源状况,提出专利布局方案,经公司管理层批准后制订具体的专利布局策略和实现措施,完成专利布局的总体规划,并在公司内部各个部门的协调下共同推进实施。 为了更有效地推进专利布局工作的有序实施,还可以参考以下的操作步骤来确保专利的持续产出: 1.每年年初,专利管理部门协同研发部门一起,按照公司的专利战略规划,结合各部门的立项情况及项目特点,安排当年的专利完成指标数量; 1.对专利指标的完成情况按季度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写入各部门/项目组及部门项目组管理

大学生创新基础期末考试标准答案

大学生创新基础期末考试答案

————————————————————————————————作者:————————————————————————————————日期: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互联网和新科技的发展,纯物理经济与纯虚拟经济开始融合,很多产业的边界变得模糊,互联网企业的触角已经无孔不入,零售、制造、图书、金融、电信、娱乐、交通、媒体等等。这体现了互联网思维的()。 ?A、简约思维 ?B、极致思维 ?C、迭代思维 ?D、跨界思维 我的答案:D 2创新存在于一切领域,没有哪个学科、哪个行业、哪个领域永远会是一成不变的。这阐述了创新的() ?A、普遍性 ?B、永恒性 ?C、超前性 ?D、艰巨性 我的答案:A 3创造性动机会直接导致()。 ?A、创造性目标 ?B、创造性行为

?D、创造性愿望 我的答案:B 4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 ?A、正确 ?B、错误 我的答案:A 5测量海底时,将声纳探测器与船体空间分离,用以防止干扰,提高测试精度,是使用()原理解决物理矛盾。 ?A、空间分离 ?B、时间分离 ?C、条件分离 ?D、整体与部分分离 我的答案:A 6人们由冰想到冷,由风想到凉,由火想到热,由科技进步想到经济发展。就是运用的()。 ?A、相关联想 ?B、相似联想 ?C、类比联想

我的答案:D 7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 ?A、理想 ?B、创造力 ?C、财富 ?D、知识 我的答案:B 8任何使现有财富创造能力发生改变的行为或活动都可以称为()。 ?A、创意 ?B、创新 ?C、创造 ?D发明 我的答案:B 9天猫的“旗舰店升级计划”,增加了品牌与消费者沟通的模块。这属于()。 ?A、极致思维 ?B、迭代思维 ?C、跨界思维 ?D、社会化思维

主要专利分析方法介绍

主要专利分析方法介绍: 1、技术功效矩阵分析:主要分析专利技术(包括方法、设备和操作原理)及其 功效间的对应关系,通过专利数量来有效衡量为提升技术功效而投入的技术力量,从而更明确为提升某一技术功效所必需的技术投入,再结合自身技术潜力,对发展计划实施的难易程度进行估计。另一方面,运用技术功效矩阵分析方法有利于找出技术领域内的瓶颈问题,帮助对类似技术主题和优先解决的技术障碍等问题的合理决策。 2、权利要求范围构件及其关系分析:近年来,尤其在某些技术密集工业领域, 一项新产品上市就已经受到了上百件专利的保护,因此严格规范与区分现有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定位自己的专利空间,对新产品研发尤为重要。权利要求定位的主要作用,其一是新技术研发过程中,不断分析现有专利(特别是新近公开的)的权利要求点,从中寻找权利空白,不断调整技术研发方向,为自身新技术专利申请规划权利空间,以保证顺利获得专利并得到最大经济利益;其二是在侵权判断中的应用,新产品上市后,无论是被诉侵权还是诉他人侵权,都可以由专利、技术和法律专业人员通过对双方技术要点、权利要求点进行比对,判断是否“在被控侵权的产品或方法中,包括了独立权利要求中的每一个技术特征”,由此分辨侵权可能。

3、技术发展阶段测量方法:通过计算技术生长率(V)、技术成熟系数(α)、技术 衰老系数(β)和新技术特征系数(N),根据V、α、β、N的值随时间变化情 况测算某技术领域的技术发展阶段。

4、技术生命周期分析方法:通过对专利数量与专利申请人数量进行二者的时序 变化分析。专利技术生命周期在理论上被划分为4个阶段:技术起步期,专利申请数量和申请人数都较少,领域内研究者不多,研究成果较少,处于实验开发阶段;技术发展期,申请数量和申请人数均大幅增长,较多力量进入该技术市场,多为产品导向型专利;技术成熟期,专利数量继续增加,申请人数量维持不变,前期取得优势的有限几家公司掌握了主要技术并主导着该技术发展,技术已趋于成熟,以商品改良设计型专利为主:技术衰退期,申请数量下滑,申请人数降低,经市场淘汰仅少数优势厂商生存,商品型态固定,技术无进展,以小幅改良型专利为主。此后,技术是否能进入复活期,主要取决于是否有突破性创新为技术市场注入活力。 5、专利引证关系分析:一般而言,专利公开时间越早,被引证机率就越高,但 客观上仍可将被引证量高的专利视为本领域内核心专利。对于核心专利,不仅其技术内容值得重视,其所属国别研究也可反映出该领域关键性技术的重要研发阵地与技术市场。同时,由于专利引证率是衡量专利质量的重要指标,拥有核心专利的专利权人的研发实力与对本技术领域的整体带动作用也不可小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