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研究

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研究

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研究
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研究

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研究3

□曹 亮

内容提要:目前多边贸易体系下的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谈判举步维艰,与此同时,各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的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却在蓬勃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农产品贸易带来了贸易规模扩大、贸易条件改善、产品竞争力提高以及成员国农业政策协调容易等方面的好处。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多边主义自由化;农产品贸易自由化

贸易自由化是现代经济与贸易发展的重要趋势。从二战后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历程来看,国际制成品贸易、服务贸易以及资本移动的自由化在双边和多边贸易协议下都获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是长期以来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却裹足不前。当前,国际经济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在不同国家之间非均衡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全球贸易集团的利益更加集中,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也受到不同利益集团的左右。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欧洲联盟以及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纷纷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在国际农产品贸易谈判中积极表达自己的主张,使得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日益加深。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现状

长期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内容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是在传统框架下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各成员国带来的静态和动态的收益;二是近年来兴起的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非经济利益的分析。无论是哪一个角度的分析,研究重心都主要集中在宏观角度的经济效应上,鲜有从中观和微观角度进行系统的研究,从具体部门进行的研究就更少了。中国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起步较晚,更多地着眼于中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自然的”贸易伙伴33,以及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应该采取什么形式等战略性的问题(曹亮,2007),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框架下研究特定部门贸易问题的文献还比较零散。在农产品贸易领域的研究则主要采取传统的分析方法,从实证分析的角度研究各国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和农产品贸易结构问题,对农产品贸易的区域主义格局尚未进行深刻的理论研究。多哈回合农产品贸易谈判的破裂使一些国际经济学家转而关注多边主义的障碍问题,而农产品贸易中长期存在的区域主义则无形中被视为多边主

3 33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到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0070410800)、湖北省科技厅攻关课题(项目批准号:2006AA412C04)和湖北省

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W T O与湖北发展研究中心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W200611)的资助

“自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Wonnacott和Lutz(1989)阐明的一个假定,并且得到了Summers(1991)和Krug man(1991,1993)的支持。该观点认为成员国之间的临近性使贸易转移最小化,即如果各大陆之间的运输成本过高就将成为禁止贸易开展的天然壁垒,那么在各大陆形成自身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就是“自然的”

义自由化最大的障碍。

但是,随着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农产品贸易迅速为这股潮流席卷,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当前的农产品贸易已经由国家保护变成了超国家的区域集团保护,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区域范围的自由化,因此它同样也面临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时间路径”问题(Bhag wati,1993)3。表1反映了2005年国际农产品贸易中排名前15位的出口国家和它们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的份额。从中可以看到,欧盟(E U)25国由于对内消除了贸易壁垒,对外实行共同农业政策(CAP),从而在贸易统计中将其视为一个统计单位,它们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的份额为43.4%。其次是美国、加拿大和巴西等美洲国家,中国居于第五位,还有一些东南亚国家也名列其中。对这些国家进行分类可以发现,2005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个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 A)成员国的出口贸易总额占世界农产品贸易的份额为16%,加上巴西和阿根廷,其比例上升至22.4%。另外亚洲国家也占据了约10%的份额。由此可见,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地理分布相对比较集中。欧盟、北美以及东亚的比重相对较大。这种局面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基本上保持一致。这表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及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也带动了它们各自的农产品贸易发展。

表1 2005年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及农产品年增长率

贸易额占世界的份额年增长率(%)年份(亿美元)(%)2000—2005200320042005欧盟25国3697.143.41021146美国826.79.731144加拿大411.8 4.833193巴西350.4 4.118262714中国287.1 3.41218919澳大利亚212.1 2.55-535-4阿根廷191.8 2.310241312泰国178.2 2.1825134俄罗斯联邦148.7 1.714201320印度尼西亚143.2 1.713102416马来西亚133.8 1.61126142新西兰130.1 1.51114247墨西哥127.2 1.57121214印度101.3 1.21013818智利101.0 1.210142211总和7040.582.6———

 资料来源:根据W T O官方网站《2006年国际贸易统计》相关资料整理而得。下同

按照以上的分析,将主要的农产品贸易出口国按区域划分为欧洲、亚洲、北美和中南美洲国家。表2反映了这些区域农产品贸易的地区结构,从中可以看出,主要区域的农产品贸易都相对集中在本区域内进行。其中,欧洲区域内贸易份额在2005年达到80%以上,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在亚洲和北美,区域内部贸易也分别占到了57.8%和46.4%,而区域外贸易份额相对较低,亚洲对欧洲和北美的贸易分别占亚洲农产品贸易总额的15.7%和14.5%。由此可见,区域内贸易占据了农产品贸易的大部分份额。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既有农产品本身的问题,又有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贸易成本降低的问题。相对于工业制成品,农产品的季节性和时效性更强,因此对地域的要求也更高。尽管现代交通运输业和保鲜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得这个因素的重要性下降,但是在地理位置比较接近的国家之间,消费者偏好重叠的可能性更大,按照林德尔(L inder)的需求相似理论,这样的国家之间贸易的潜力也更加突出。此外,区域内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在更大程度上得益于区域自由贸易协议的签署。长期以来,在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一直被排除在外,即便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农业也往往成为保护程度最高、保护方式最多、过渡期最长的部门之一,配额、补贴、市场准入、国内支持等措施的实施使得农产品的实际保护程度远远高于名义关税税率(T ornell和Esquivel,1995)。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区域内农产品贸易

3用更广义的说法就是,对于世界范围内非歧视自由贸易,区域经济一体化到底是推动力还是分散力?即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作为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垫脚石”还是“绊脚石”

壁垒的清除加快,贸易创造效应非常明显。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农产品贸易的促进不仅体现在直接降低贸易壁垒上,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作为一种责任机制,使得成员国贸易政策的变动趋势具有某种“锁定效应”,从而确保区域内贸易自由化得以持续开展(Tornell和Esquivel,1995)。从非经济收益的角度来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在多边贸易谈判中讨价还价的能力得到加强,区域集团更可能形成统一的农产品贸易政策,并凭借自己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正逐步加深。

表2 主要区域的农产品地区结构

贸易额占区域总贸易量的比重年增长率(%)

(亿美元)(%)2000—200520042005欧洲内部320380.911156亚洲内部89357.88186北美内部63446.45137北美对亚洲40829.9242亚洲对欧洲24315.791711亚洲对北美22414.510209

近年来,巴西、印度尼西亚、中国以及马来西亚的农产品贸易都保持了较快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这些国家缔结优惠贸易协定的进程。因此,作为开放的世界经济的一部分,任何国家的农业发展很难游离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之外。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一)农产品贸易领域中主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而不断深化。在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重要的时期,一个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以1956年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为标志的老区域主义(O ld Regi onalis m),另一个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亚太经合组织的诞生为标志的新区域主义(Ne w Regi onalis m)。这两个阶段具有一些明显的差异,在第一个阶段,许多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昙花一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难以维持。而在后一个阶段,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以风险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最小化以及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积极与相邻的国家开展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谈判,形成了一体化程度高、运行机制良好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或国家集团。在这次区域主义浪潮中,南北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成为推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的重要方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诸多方面影响了农产品贸易的开展,其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国际农业利益集团的形成并在农产品多边贸易自由化谈判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从欧共体成立开始,CAP就成为欧洲一体化的支柱。经过不断的改革,E U形成了包括统一农产品价格、市场干预、出口补贴以及国内支持等措施的农业政策,并逐步将环境要求和农村发展纳入其中。经过40多年的发展,目前EU已经成为农产品贸易中举足轻重的利益集团。美国则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与加拿大建立区域经济协议,1994年生效的NAF2 T A是全球第一个将农业贸易纳入自由贸易轨道的自由贸易协定,它使北美地区的农产品市场走向了统一,该协定专门规定了一个10~15年的过渡期用以缓减农产品等敏感部门所受的冲击。按照该协定的进程表,目前北美地区已经基本实现了贸易自由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东南亚国家也加快了缔结区域经济协议的步伐,作为较大的农产品贸易区,它们在农业上签署了一系列重要的协议。随着中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领域的发展,中国与许多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协议。例如《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以及中国与东盟的《中国-东盟农业合作谅解备忘录》等。各国在农产品贸易领域的合作使得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趋势并影响着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分析

从理论研究上来看,在传统框架内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效益主要是依据标准的V iner-Meade

模式。具体说来,它主要从两个层面分析优惠贸易安排3(PT A s)的经济影响:一个是从V iner(1950)所开创的贸易量角度分析,根据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前后所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来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给成员国和外部世界带来的福利改善。如前所述,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由于农业长期游离于贸易自由化之外,农产品贸易谈判起步晚、收效小,加之各国政府采取了各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如果将这些措施关税化,农产品贸易的实际关税税率将是极高的。这意味着贸易自由化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是比较明显的,因此不会出现一些经济学家所提出的V iner-Meade模型不适用的问题。第二个层面是从贸易条件的角度来考察区域经济一体化给成员国带来的福利改善状况。

除了传统的分析框架以外,PT A s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并不仅限于贸易本身,它还通过农产品结构、国际竞争力和国内农业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影响农产品贸易的发展33。在非传统收益方面,区域贸易集团通过对多边主义的干涉,往往可以获得超过传统分析框架以外的其他收益。

1.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农产品贸易规模和贸易条件的影响。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直接影响是降低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具有明显的贸易规模扩大和贸易条件改善的效应。

经济合作组织(OECD)的研究发现,乌拉圭回合谈判以来,经过几轮的关税减让,主要农产品贸易国的平均从价关税税率已经得到了大幅度的下降,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名义税率在3.8%~9.5%之间。从这个角度看,似乎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进一步削减贸易壁垒的作用是不显著的,正如许多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传统的V iner-Meade模型关于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的分析是不适用的。但是综合考虑国际农产品贸易的现实情况可以发现,许多农产品受到特别关税的保护,实际的保护率很高。以加拿大农产品的关税税率为例,加拿大的名义从价税率为4.8%,而如果将特别关税折算为等价的从价税,那么加拿大农产品的实际税率为25.3%。此外,许多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受进口配额的限制,配额量较小,配额外关税的税率极高。W T O统计了众多国家农业部门的配额外关税税率的情况。其中加拿大黄油、奶酪、奶粉的配额外关税税率分别为351%、237%和289%,美国黄油的配额外关税税率为84.2%,欧盟为134%,而日本高达595%,如果将配额外关税也考虑在内的话,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实际关税水平是相当高的。在这种背景下, PT A s的建立将极大地降低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改善贸易环境,并产生显著的贸易创造效应,扩大农产品贸易的规模。

除了配额以外,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使用较多的贸易壁垒还包括出口补贴、市场准入限制、国内支持以及动植物卫生检验检疫制度等。这些措施很难量化,但是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又为各国普遍采纳而难以进行有效的规制,结果农产品贸易就成为各自为政的领域,导致这个部门的自由化实际进展非常缓慢。尽管乌拉圭回合谈判以来,各国都承诺减少国内补贴,但是在OECD的24国中,农业补贴额仍然居高不下,70%左右的生产者补贴等值是以市场价格补贴的形式支付的。对于主要依靠农产品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些非关税贸易壁垒已经成为严重阻碍国民经济发展的障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能够以协议的形式在区域内限制成员国使用这些措施,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监督机制,使不稳定的博弈格局变成无限次动态重复博弈,最大限度地实现贸易自由化。这样的制度保障无疑能促进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和贸易规模的扩大。

从贸易条件来看,它主要以四种形式反映出来:净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单因素贸易条件和双因素贸易条件。短期内,国内外农业生产率的变化相对于农产品价格和贸易量的波动是不显著的,所以净贸易条价和收入贸易条件的研究意义更大。20世纪50年代,普雷维什-辛格假说的提出阐述了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的状况。他们采取计量研究的方法,发现1936—1938年世界原材料和制成品的价格之比相对于

3 33优惠贸易安排在许多研究中常常用以指称包括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和经济联盟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本文也会将这些因素纳入对农产品贸易的分析中

1876—1880年下降了36%。20世纪50年代以来其他学者的研究也得到差不多一致的结论,即发展中国家净贸易条件在不断恶化。按照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劳动生产率提高得快的商品价格应该下降得快。相对于工业制成品来说,初级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较慢,相对价格不应该下降,反而应该上升,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呢?首先,现代经济学通过对市场结构的研究发现,制成品的市场比农产品市场更具有垄断性,农业技术进步引起的生产率提高不会给生产者带来更高的利润,反而会造成农产品价格的下降。其次,相对于种类繁多的制成品而言,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小,而制成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产品对制成品的净贸易条件会逐步恶化。再次,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初级产品的替代品大量涌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其净贸易条件的恶化。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农产品结构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比发达国家更加明显。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主要集中在大宗粮食和经济作物上,大多数国家的种植结构单一,产品的市场风险较高。农业生产更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收入贸易条件上,农产品的季节因素明显,农产品贸易波动很大,最终可能出现“贫困化增长”的问题。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农产品贸易条件的恶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规律。从而逼迫许多依靠农产品出口的发展中国家试图通过各种途径遏制农产品价格的下降。

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的签订能够遏制农产品净贸易条件的恶化,促进贸易规模的扩大。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所产生的市场扩大效应能缓减市场结构问题。PT A s的建立能够将独立的国内市场变成统一的区域市场,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改变市场结构,变分散的市场为统一的区域市场,增加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对农产品出口价格的控制和管理。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立能够增强国家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减少影响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因素。此外,区域经济一体化还能改变各个地区在世界农产品贸易多边谈判中的地位,。

2.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就是农产品结构的优化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产品结构的优化能促进一国农业的集约化生产,避免市场和产品集中带来的风险,而生产率的提高则是从根本上提高一国农业生产力的途径。

区域经济一体化将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改进并提高农业生产率,进而促进农产品生产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具体而言,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是一种互惠的贸易安排,也是一种生产结构和资源的重新配置。成员国的农业生产将会出现出口农产品替代进口农产品的趋势,促使最不具有生产率的土地和生产者退出市场,经济资源更加集中于本国的优势出口产品生产上,农产品的生产率和单产也会提高。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规模经济效应也会促进出口市场的扩大,降低国内农业的平均成本,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3.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各国农业政策的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农产品贸易的重要影响表现在它通过农业政策的调整影响生产和贸易活动的开展。在这个方面最明显的案例就是欧盟的CAP了。

欧盟农业发展进程与欧盟(原欧共体)制定的共同农业政策关系十分密切。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农业是欧盟经济中最为落后的部门。随着工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欧盟积累了十分雄厚的财力,逐步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自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欧盟成员国开始实施CAP,其核心是对农产品实行类似于美国的干预价格和目标价格的补贴,优化农业环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欧盟的农业补贴是按照整个经济同盟财政收入的比例分配的,随着工业的发展和财政实力的增强,欧盟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20世纪70年代,欧共体预算的50%用于农业;20世纪80年代这一比例超过了60%。在G ATT乌拉圭回合谈判开始前的6年里,欧盟每年用于农业生产的补贴高达260亿美元,每年比美国还要高出10多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G ATT乌拉圭回合农业协定达成之后,欧盟财政预算仍维持在50%的比例,对农业生产给予“绿箱政策”补贴。正是欧盟财政预算对农业生产给予大力支持和补贴,使其农业很快摆脱落后面貌,步入现代化的行列。伴随补贴的增加,欧盟的农产品贸易以前所未有

的速度迅速发展。在过去的30多年里,欧盟国家从农产品净进口国家集团转变成世界农产品出口最大的国家集团。

类似的案例也出现在其他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中,例如在NAFT A中,墨西哥政府从1993年底开始实施乡村直接收入转移计划(Pr ogra m of D irect Support f or the Countryside,PROCAMP O)。为支持墨西哥农民迎接来自美国和加拿大农民的竞争,帮助生产者种植在自由化条件下更具竞争力的农作物,墨西哥政府对种植基本农作物的农民实行直接收入转移支付。这些转移支付促进了农户收入的提高和墨西哥农业生产的发展。

综上所述,PT A s的签订在区域范围内加强了成员国在农业政策上的协调,一方面避免了囚徒困境式的博弈,另一方面又为国内农业的发展提供各项必要的政策支持。对于农业落后、经济结构单一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农业政策的调整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契机,充分利用PT A s提供的贸易和生产机会,能迅速整合资源,解决农业发展的制度支持问题。

4.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影响。目前在农产品贸易领域中,多边贸易自由化谈判举步维艰。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使得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很难在多边主义框架下达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谈判议题设定、谈判目标和谈判具体主张等问题上的分歧一直是历次农产品谈判争执不下的重要原因。在发达国家集团内部,美国和欧盟在农产品市场准入、削减补贴和降低进口关税等问题上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而发展中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纷纷形成不同的贸易集团,针锋相对地提出各自的农业贸易政策。以巴西为代表的发展中出口大国强烈要求实质性取消出口补贴和国内支持等贸易扭曲措施;以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进口大国则积极主张粮食安全和农村发展需要。同时,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发展中大国又组成了20国协调组(G20),共同强调特殊与差别待遇(S&D)、特殊产品(SP)和特殊保障机制(SS M)这三大农业谈判支柱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在农业生产和贸易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则组成了33国协调组(G33),要求发展中成员可以自主确定一定比例的产品作为“特殊产品”,享受不削减关税、不扩大关税配额的待遇。而最不发达国家和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国家则共同组成了90国协调组(G90),主要关注欠发达国家削减例外、SP和SS M等问题。在重重矛盾与分歧之下,多哈回合农产品贸易谈判无果而终并无限期中止。正是这种利益的复杂性要求不同国家根据本国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在贸易政策的制定中“纵横捭阖”,与经济状况比较接近的国家建立相对稳定的“攻守同盟”,增加它们在多边谈判中的发言权。而不同集团之间力量的势均力敌又使得“协调一致”原则上的多边协议迟迟无法达成。从这个角度来看,区域主义的发展很难成为农产品多边主义的“垫脚石”。

在多边主义进程受反全球化浪潮严重影响的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彰显了它更加突出的优势。各国纷纷加快了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许多大国贸易谈判的焦点也从多边规则的磋商转向了PT A s协议的谈判,多边主义的传统捍卫者———美国也在20世纪80年代积极参与和邻国的区域经济谈判,并快速将自己的区域经济战略空间扩展到了整个美洲地区。大国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Baldwin,1995),非成员国发现自己的贸易机会减少,贸易成本却大大提高了,它们不得不加入已有的PT A s或建立新的PT A s。在这种影响下,中国也改变了对区域主义“意大利面碗”(Bhag2 wati,1993)局面无动于衷的态度,启动了许多双边和多边贸易谈判,目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曼谷协定》和CEP A等具有实质性内容的PT A s在中日韩-东盟“10+3”区域合作、上海合作组织、图们江地区次区域合作组织和澜沧江-湄公河地区的次区域经济合作等一体化论坛的基础上丰富了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各项协议对政府的制约作用较大,责任机制高度有效,对贸易政策的“锁定效应”明显,因此,也往往能给农业这样的具体部门带来巨大的契机和挑战。从长期来看,农产品贸易中的区域主义将占据重要的地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主导贸易格局,而多边主义的情景却不容乐观。

三、对中国的有益启示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毋庸置疑,“三农”问题成为历届政府关注的首要问题。但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多边主义踯躇不前的发展背景下,中国绝不可能脱离这一趋势独立地解决“三农”问题。未来的农业发展是在PT A s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区域合作的过程。鉴于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起步较晚,在农业部门的具体合作也是最近几年才逐步展开的,自身经验的积累还相当不足。通过对其他国家缔结农产品PT A s实践活动的总结,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进而为提高合作层次、扩宽合作领域提供重要的指导。

从中国农业和农产品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面临着农业的双重性、长期以来对农业的支持不足以及农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从各国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发现,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减少贸易壁垒是中国农业发展的现实选择。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中国应加快制定符合W T O“绿箱”政策的农业措施,在合理的框架内增加对农业的金融和政策扶持,增加农业科研和基本建设的投入,促进重要农业项目的建设,保证农业生产率的持续提高。同时积极协调与伙伴国的农业政策,保持政策的有效性和持续性,从根本上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使农业生产转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

参考文献

1.曹 亮.先发优势和后发优势———兼论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战略定位和选择.财贸经济,2007(3)

2.曹 亮,张相文,符大海.区域主义与多边主义:共存或冲突?———一个政治经济方法的分析视角.管理世界,2007(4)

3.田 丰:W T O多哈回合谈判中止的原因及谈判前景展望.2006-2007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143~157

4.尹显萍,王志华.欧洲一体化的基石———欧盟共同农业政策.世界经济研究,2004(7)

5.喻国华.“早期收获”计划对我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与对策.学术论坛,2006(6)

6.张恒梅.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分析与政策选择.集团经济研究,2006(7)

7.Baldwin.R.E:A Dom ino Theory of Regi onalis m.Ca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45742313.html,:Ca 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25~53

8.Bhag wati J.Regi onalis m and Multilateralis m:An Overvie w.I n J.deMel o and A.Panagariya,eds.:New D i m ensi ons in Regi onal I ntegrati on.

Ca 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22~51

9.Krug man,P.R..The Move Towards Free Trade Zones.I n Policy I m p licati ons of Trade and Currency Zones.A Sy mposium s pons ored by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Jacks on Hole,W yom ing,1991:7~42

10.Krug man,P.R..Regi onalis m versusMultilateralis m:Analytical Notes.I n J.de Mel o and A.Panagariya,eds.,Ne w D i m ensi ons in Regi onal

I ntegrati on.Cambridge,UK:Ca 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58~84

11.Summers,L.,Regi onalis m and the World Trading Syste m.I n Policy I m p licati ons of Trade and Currency Zones.Sy mposium s pons ored by Fed2

eral Reserve Bank Kansas City,1991:295~301

12.Tornell,Aar on&Gerardo Esquivel.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Mexico’s Entry t o NAFT A.NBER Working Paper5322,1995

13.V iner,J.,The Cust om s Uni on Issue.Ne w York:Carnegie Endowment for I nternati onal Peace.1950

14.Wonnacott,P.and M.Lutz,Is There a Case for Free Trade A reas?I n J.Schott,ed.,Free Trade A reas and U.S.Trade Policy.W ashingt on,

DC:I nstitute for I nternati onal Econom ics,1989:59~84

15.Yunez-Naude,Ant oni o&Paredes,F.Barceinas:The Mexico Agriculture after Ten Years of NAFT A I m p le mentati on.Central Bank of Chile

working paper,No.227,Nove mber,2004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厦门,361005)

责任编辑:段 艳

新形势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

新形势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文化相近、体制相同、水 平相似的地理近邻国家建立区域经贸合作组织,促使资本、技术、劳动、信息、劳务和商品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它以牺牲一定的国家主权为代价,以期获得更多的比较成本收益和社会经济福利,直至形成区域内统一的经贸政策和经济体制。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它对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及社会发展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和作用。本文在阐述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最近二三十年来,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区域经济出现的新的特点,在此大环境的影响下,中国应该怎样去适应新形势下的世界经济区域化。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

引言……………………………………………………………………… 1、新形势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特点………………………… 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其原因………………… 1.2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的新阶段,新特点…………………………… 1.3区域经济一体的实践,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 发展概况…………………………………………………………… 2、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1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贸易的积极影响……………………………… 2.2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贸易的消极影响……………………………… 3、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的影响……………………………………… 4、中国与国际区域经济的合作………………………………………… 5、结束语………………………………………………………………… 6、参考资料……………………………………………………………… 7、英文摘要………………………………………………………………

区域经济名词解释及简答(完整版)

名词解释 1.区域:是指在地球表面上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开发:一般指对具有某种或某几种资源的区域进行的开发及在这个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属于区域发展早期阶段的过程。 3.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4.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是关于企业合理选址的理论,即通过对运输成本、工资成本和集聚效益等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计算,选择产品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厂理想区位的理论方法。 5.人力资源的概念: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一般来讲,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范围内的人力资源,但有时也指一个部门或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 6.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产出的增长。 7.经济发展又称经济进步,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过程。 8.极化效应: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对外围地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将外围地区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聚集到中心,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9.扩散效应: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通过其产品、资本、人才、信息的活动将经济动力和创新成果传导到周围地区,从而促进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10.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其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具体内容包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 11.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各各产业的组成状态和发展水平以及产业间的生产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12.资源结构:所谓资源结构,就是指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 13.区域主导产业:是指那些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产值上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他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区域主导产业决定着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向和区域在全国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 14.幼稚产业:所谓“幼稚产业”,是指那些当时还不成熟、经不起竞争,且具有发展潜力和战略意义的产业。

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综述

1.3研究综述 区域经济一体化因其重要性与必然性,已逐渐被世界各国重视,所以国内外诸多经济学家也对这个命题进行了深入且透彻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原因及现实意义、对各国的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如何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中国将要在此浪潮中的决策与发展战略选择的研究等。 1.3.1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况的研究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社会极重要的命题,因此国内外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这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况的分析上,陈开胜(2012)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发展经济规模的需要,以及企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等等,他还指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发挥区域综合优势,促进均衡协调发展;有效利用各类资源,消除地区恶性竞争;拓展企业生存空间,促进产业空间转移;扩大对内经济开放,完善合作体制机制。 1.3.2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的相关研究 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各国的影响,不同的经济学者有着不同的探究角度,概括而言,可归纳如以下。陈开胜(2012)从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两个角度考虑,“区域经济一体化意味着地区内各国之间壁垒的消除,简化贸易层次程序,加速货物自由流通,并有利于资源跨国界的流动,从而在地区内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同时,市场规模扩大,使各成员国有更大的可能获得发挥规模经济的效果,因而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意味着地区内部竞争的激化。在激烈竞争的压力下,企业将会加强经营管理,利用新的手段和科技成果,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加强国际竞争力。”而对于非成员国来说,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毋多庸叙。蒋娟(2013)是从发展中国家角度来考量的,从组织内与组织外探究,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不近加大了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还增加了组织内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指导 1、区域:“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然赋存的不均匀。 2、空间:经济活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 3、区域经济: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4、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5、区域经济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区域经济”的定义: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2)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6、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基本内涵:、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它的基本内涵是: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战略为指导;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联系实际) 1)“部分先富”论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部分先富”的战略思考:①改革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②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③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2)“共同富裕”论伟大构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内涵: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光辉旗帜,社会主义应当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②共同富裕不是也不可能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部分先富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③提倡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及其慢富群体。 3)“两个大局”论:改革开放之初,内地支持和帮助沿海加快发展;到一定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李光辉 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同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也在加快。可以预料21世纪初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并同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及经济关系将产生重大影响。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 区域是人类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的地域空间,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在一定区域内完成和实现的。不同的区域环境,将塑造出性质各异、层次不同、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区域”一词是一个含义十分广阔、使用领域极大的词汇,它或以实体概念被使用,或以抽象的空间概念被使用,不同的学科对象有不同的解释,就是在经济学这一学科中也有不同所指。常见的区域有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北亚经济合作区、经济特区等等。在这些区域中,既有跨国的,也有几个国家各自一个行政区的组合,还有一个国家内为特别目的设立的区域等等。 区域经济学关于区域的概念可以表述为: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作为这一概念的内涵应具有地域性、独立性和开放性等。 一体化一词英文为“Integration”,最初来源于企业之间的联合。企业之间通过卡特尔、托拉斯以及其他兼并方式联合而成的产业组织,可分为水平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两种形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专有名词最早出现是在20世纪40年代的西欧,从此有关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探讨也就开始了。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一词的定义,经济学家艾尔·阿拉格(AiiM·EL-Agrua)有过这样的描述:“到了1950年,专门研究国际贸易的经济学家们赋予这一名词(区域经济一体化,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一项明确的定义,特别指将不同经济实体结合成较大经济区的一种事务状态或者一种过程。今天这个名词的用法也仅限于一含义。更具体地说,国际经济整合能消除参与国之间的所有贸易障碍,并建立一定的合作的协调的机制。后者完全依赖于一体化采取的具体形式。” 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ela A.Balassa)在其名著《经济一体化理论》一书中对“经济一体化”的定义也做了明确的阐述:“我们将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是一个过程(a process),又是一种状态(a state of affairs)。就过程而言,它包括采取种种措施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的歧视;就状态而言,则表现为各国间各种形式差别的消失。”(3)巴拉萨的这一定义在西方经济学中具有经典性意义。此后许多经济学家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解释,基本上围绕着“过程”和“状态”而展开的。 1952年7月,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1958年1月日,《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简称〈〈罗马条约〉〉)生效,标志着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从此,经济一体化不是一纸概念,而是有丰富实践的实体,从而引起很多经济学家的极大兴趣。经济学家维多利亚·柯森(Victoria Curson)在1974年从生产要素配置的角度解释了经济一体化,他把一体化“过程”的理解为趋向全面一体化的成员国之间的生产要素的再配置,把一体化“状态”理解为业已一体化成员国的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4)经济学家彼得·林德特给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定义是:通过共同的商品市场、共同的生产要素市场,或两者的结合,达到生产要素价格的均等。对此,经济学家彼得·罗伯逊(Peter Robson)则强调:“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并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安排应该体现三个方面的特征:在某种条件下,成员国之间歧视的消失;维持对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3.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4.举例说明类型区和系统区的相同点和相异点 5.古典区位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6.古典区位理论向现代区位现论发展的转折点是什么? 7.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 8.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 9.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0.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11.自然资源的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 12.如何评价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3.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 14.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交易成本最小化? 15.中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6.实现中国区域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有哪些?17. 区域经济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什么? 18.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 19.区域经济增长都有哪些模式? 20.增长极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1.发展轴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2.网络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3.区域经济空间转移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24. 区域经济产生衰退有几种原因? 25.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26.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内涵的异同。 27.钱纳里是如何论述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 28.如何理解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为什么? 29.为什么说现代第三产业是工业化高度发展的结果? 30.如何选择地区主导产业? 31.如何构造以地区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框架? 32.如何评价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有悖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工业化道路? 33.为什么中国存在产业结构雷同的顽症? 3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 35.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36.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37.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 是什么? 38.产业布局指向的指向的概念 如何表述? 39.产业布局指向都有哪些类 型? 40.什么是产业布局指向的新 变化? 41.产业布局地域合理规模与 产业聚集的关系是什么? 42.新产业的基本概念是如何 表述的? 43.我国高新产业布局有哪些 特点? 44.绝对成本学说决定的区域贸 易是如何实现的? 45.为什么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 区进行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外? 贸易条件是什么?如何实现区 域贸易利益? 46.俄林是如何用双坐标说明区 域要素禀赋与区域贸易格局 的? 47.中国作为大国,如何发挥动 态贸易利益? 48.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 的贸易条件是如何变化的?21 世纪中国如何不断改善国际贸 易条件? 49.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为 例,说明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在 中国的运用。 50.美国是如何打破地区封锁, 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的? 51.中国地区贸易格局最大的问 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52.区域经济合作如何作用于区 域经济发展? 53.如何认识新要素学说?在区 域经济发展中如何培育新要 素? 54.工贸合作对于珠江三角洲地 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如何体现 的?如何评价这种作用? 55.中国地区间资金合作的主要 障碍是什么? 56.如何正确认识旅游业与劳务 输出的关系? 57.如何通过技术合作加快落后 地区发展? 58.与世界主要国家比较,中国 城市设置的特点与问题是什么? 59.论述城市化的概念与内涵。 59.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什么? 59.论述中国城市化的轨迹与特 征。 59.论述城乡结构转换对经济发 展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定量分 析。 59.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是如 何揭示城市形成过程的? 60.廖什对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贡 献是什么? 61.城镇体系有哪些类型?各有 什么特点? 62.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 针? 63.为什么在“严格限制大城市 规模”的方针指导下,中国的大 城市规模却增长很快?如何评 价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政策的 绩效? 65.中国城镇规模体系存在的主 要问题是什么? 66.为什么说“增加城市个数是 调整城市规模结构的主要任 务”? 67.为什么需要降低中国的设市 标准? 68.简述基础设施的概念与特 征。 69.简述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 济发展的关系。 70.对中外基础设施的规模、结 构进行比较分析。 71.计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能 源弹性系数,并解释其曲线。 72.论述三峡建设对中国能源现 代化的意义 73.论述中国交通运输结构的特 点及发展趋势。 74.如何确定区域发展重心? 75.中国区域重心的演变轨迹是 什么?请做出合理的解释。 76.核心区与外围区划分的理论 依据是什么? 77.阐述并解释中国核心区与外 围区变化的基本格局 78.如何理解经济区划的功能和 作用? 79.请分析并评价中国现阶段经 济区划的方案。 80.为什么要制订区域经济发展 战略? 8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含 义是什么? 8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预见性 表见在什么地方? 8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各类模 式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地区? 84.我国目前实施的是哪类区域 经济发展战略? 85.区域定位在区域发展战略的 制定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86.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体 系包括哪几个主要类型? 87.区域产业结构与重点产业是 什么关系? 88.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内容有 哪些? 89.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 础由哪几个方面构成? 90.如何理解“超国家层面的区 域经济政策”? 91.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表现在 哪些方面? 92.各类区域经济政策之间有哪 些联系? 93.简述区域经济政策中的区域 产业的投资政策。 9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哪些质 的规定性? 95.区域创新政策作用在区域经 济发展的哪些方面? 96.如何估量地方政府对区域经 济发展的作用? 97.你对目前关于区域经济政策 理论的争论有什么看法? 98.什么是地区投资环境?它由 哪些要素组成? 100.地区经济环境包含哪些内 容?、 101.地区的文化、政治和法律环 境对区域经济发展起什么作 用? 102.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有哪些 方法? 103.什么是地区形象?为什么 要塑造地区形象? 104.塑造地区形象要遵守哪些 形象? 105.区域信息标志的建立有什 么作用? 106.为什么说世界经济一体化 为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最 好的历史机遇? 107.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 史使命是什么?为什么? 108.区域经济学发展与分化的 趋势是什么? 109.举例说明区域经济理论对 产业选择的作用。 110.请列举出区域经济学未来 主要的发展方向。 答案 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 么? 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 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它 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 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 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 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 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 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 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 这样的联系。这是区域经济学必 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 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 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 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 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区域 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 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 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 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 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 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 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 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 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同时,区 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 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 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实际 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 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 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 化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一 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 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 现的? 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 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 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 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 命。 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 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伴随 着进入2l世纪的钟声,人类社 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 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及特点复习进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 型及特点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及特点 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例摘要:国际政治多极化、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快速开拓,世界各国的联系都在不断的加强,这样使得世界各国和各个地区经济的依赖性不断的加深,世界各国及其国内企业进入世界市场的机会也在不断的增加。各个国家和地区为了取得在世界市场的国际竞争优势和市场利益,组织或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各国或地区的必然选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也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本文对这一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状况以及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综合的阐述,并针对各个问题做出一些个人的理解分析,以期能够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建议,最后希望自己的观点能够这针对该区域经济一体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及特点; 发展的动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背景; 意义;发展前景;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与特点。 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指同一区域的一些国家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

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的组织形式,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多种多样。 (一)、一般而言,区域经济一体化通常采取6种形式。从低到高依次为特惠贸易区(PTA)、自由贸易区(FTA)、关税同盟(cu)、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和经济政治同盟。 1、在特惠贸易区中,成员之间实行部分特惠关税减让;自由贸易区中成员之间拆除所有关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但每个成员有权对非成员设定各自的关税税率:关税同盟也是自由贸易区,但每个成员对所有非成员采取共同的对外关税:共同市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级形式,除解除成员之间所有贸易和投资壁垒以外。还允许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2、通常还要求成员之间在平等、自愿协议的基础上让渡部分主权,建立负责协调和制定共同政策并且管理该组织共同事务的权力机构:经济同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更高阶段。它包括各成员国财政、货币等经济政策的一体化。这类同盟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超国家性质,建立起了一整套立法、司法、行政和监督的同盟机构,甚至可能导致政治一体化,出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最高的形态——经济政治同盟。 3、在经济政治同盟中,各成员间不仅实现了经济政策的统一,一些政治政策也具有相当的统一性。我们通常所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主要是指按其一体化水平来划分的。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就已出现,但在以后的二三十年里大部分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进展缓慢,有的甚至处于瘫痪状态,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经济非均衡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正迎来一个新时期。如何借鉴西方主流区域经济理论为我所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区域经济的增长理论和增长模式,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简要评论。遵循发展规律,中国区域经济的路径选择是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 一、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源于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其代表人物有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鲍茨和斯坦等。 (一)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理论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保罗·罗森斯坦—罗丹(P.N.Posenstein-Rodan,1943)是该理论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该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大推进理论的论据和理论基础建立在生产函数、需求、储蓄供给的三个“不可分性”上面。 (二)诺斯出口基地理论 封闭经济模型主要缺陷是没有看到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潜在作用,出口基地模型弥补了这一弱点。出口基地理论(export base theory)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思(North,1955)提出,后经蒂博特(Tiebout)、罗曼斯(Romans)以及博尔顿(Bolton)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其理论基础是静态比较分析中的外贸乘数概念;其基本思想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生的增长,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内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每个地区都集中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自由贸易会逐步平衡地区间的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利润和工资),从而导致地区差距不断缩小。 (三)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R.纳克斯(R.Nurkse,1953)提出的,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宏观经济中存在着供给和需求两个恶性循环。从供给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能力,低储蓄能力引起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从需求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低购买力引起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又完成一个循环。两个循环互相影响,使经济状况无法好转,经济增长难以实现。 (四)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简要述评 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提出以后,在一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开发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对工业化过程中片面强调工业化,忽视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的倾向有所影响;强调均衡的、大规模投资和有效配置稀缺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市场机制的局限性,实行宏观经济计划的必要性,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和区域开发提供了一种理论模式,产生了一些积极的作用。 该理论构建了一个庞大而严格的逻辑体系结构,认为经济发展动力来源于“报酬递减”、“比较优势”等,然而该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与现实相去甚远的假设条件之上的。不但把技术进步视作外生因素,没有纳入其分析框架之中,而且丢掉了区域(空间)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克服空间距离会发生运输费用。所有这一切,都与新古典主义所讲的前提条件相抵触。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论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摘要:目前,学术界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阻力。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全球多边经贸规则及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影响,使我们发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区域化阻碍全球化的观点缺乏充分的现实依据。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是目前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即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阻力。本文则认为,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仅没有阻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且还在许多方面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多边贸易体制;促进作用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多边贸易体制)的促进作用 1、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样以贸易自由化为目标,与多边贸易谈判的目标相吻合,有利于促进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 2、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员由于数量更少、地域较近、经济文化水平较为接近,因而更易协调各方立场和利益,能使有关参加方在多边贸易体制下暂时无法实现的自由化利益在小范围内得以实现,从而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有效补充。 3、区域经济一体化所涉成员远少于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各成员间就贸易自由化进程达成一致的难度相对较小,从而有利于在小范围内更快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进而坐在WTO谈判桌前的代表数量就可下降,从而有效地降低多边贸易谈判的复杂程度和难度。 4、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作为多边贸易自由化的“试验场”,通过小范围的“试验”可为多边贸易体制提供大有裨益的经验教训,为国际贸易自由化提供可供借鉴的先例,发挥示范效应。如在《服务贸易总协定》产生之前,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澳新自由贸易区等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已就服务贸易自由化进行了大量细致的规定。这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认识,有助于消除人们的疑虑,为多边规则的达成和实施提供一定的思想认识基础。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WTO发展并走向成熟的中间环节,有助于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向更深层次发展。 5、当前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具有重叠性,即某一国家是多个组织的成员国,这类国家能起到桥梁的作用,促进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进而推动全球多边贸易谈判。 6、区域组织的强大凝聚力,可在多边贸易体系中抗衡经贸超级大国,从而防止和避免多边贸易体制成为超级大国称霸的工具。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 主要内容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 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这三种效应综合作用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文献综述 摘要: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显著特征,至2011 年,中国已经与五大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15个自由贸易区,已签署了10个自由贸易协定,加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如期建成,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本文对经济一体化代表性理论及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现状进行评述,最后对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战略性对策。 关键词:中国;国际经济一体化;综述 国际经济一体化正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拓展,各国集团与宏观经济主体的区域合作趋势也在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初级形态,也是一种局部性的全球化,自此过程中,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中国已成为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积极参与者与推动者。本文将对我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文献作出回顾与评述。 1.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含义界定: 对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界定,国内外学者持不同意见。主流表述如下: 从手段角度,国际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和共同的经济调节。 从状态过程角度,经济一体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就过程而言,它包括旨在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的差别的各种举措;就状态而言,其表现为各国间的各种不公平的差别待遇的消除。 从目的角度,应定义为自由贸易、统一市场、共同繁荣等等。 2.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基础 2.1 关税同盟理论 关税同盟即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缔结协定,建立统一的关境,在统一关境内缔约国相互间减让或取消关税,对从关境以外的国家或是地区的商品进口则实行共同的关税税率和外贸政策。该理论在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中居于主导地位,其强调自由贸易可以给各国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在同盟内部的关税减免,必然导致成员国的福利增加,就世界范围而言,总体福利也是增加的。 1950年,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维纳在其著作《关税同盟理论》提出了关税同盟理论,并认为任何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成员国以及外围集团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具体得益取决于“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的最终结果。继维纳之后,米德、维纳克、科登等人在其基础上提出了3*3模型,后经麦克米兰、麦克兰和劳埃德对该模型进行了总结与归纳。 除了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个效应外,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还包括贸易扩大效应、减少行政开支、减少走私、增强集团的谈判力量等。此外,关税同盟建立之后,会对成员国经济结构产生较大影响,就是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会使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是成员国获得规模经济利益,以及有利于扩大投资促进技术进步。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正迎来一个新时期。如何借鉴西方主流区域经济理论为我所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源于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其代表人物有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鲍茨和斯坦等。 (一)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保罗·罗森斯坦—罗丹(P.N.Rosenstein—Rodan,1943)是该理论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该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大推进理论的论据和理论基础建立在生产函数、需求、储蓄供给三个“不可分性”上面。 (二)诺斯的出口基地理论 封闭经济模型的主要缺陷是没有看到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潜在作用,出口基地模型弥补了这一弱点。出口基地理论(export base theory)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斯(North,1955)提出,后经蒂博特(Tiebout)、罗曼斯(Romans)以及博尔顿(Bolton)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其理论基

础是静态比较分析中的外贸乘数概念。基本思想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生的增长,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内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每个地区都集中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自由贸易会逐步平衡地区间的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利润和工资),从而导致地区差距不断缩小。 (三)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由美国经济学家R.纳克斯(R.Nurkse,1953)提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宏观经济中存在着供给和需求两个恶性循环:从供给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能力,低储蓄能力引起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从需求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低购买力引起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又完成一个循环。两个循环互相影响,使经济状况无法好转,经济增长难以出现。 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二元结构主义理论 针对罗森斯坦—罗丹、纳克斯等人提出的部门、区域的均衡增长理论,另一些经济学家则从相反方向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艾伯特·赫希曼(Albert 0.Hirsehman)、沃尔特·惠特曼·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佩鲁(Perrous)等人。 (一)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给中国的机遇和挑战

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给中国的机遇和挑战 (班级:2010212105,姓名:周红艳,学号:10212321,序号:52) 论文摘要: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速度加速,经济全球化作用日益加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不稳定性增大,各国在获得机遇的同时,也碰到了许多挑战,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变得十分重要。本文就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探讨,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字:区域经济一体化,机遇,挑战。 前言:在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离开国际经济社会而使本国经济独立的生存和发展,任何国家都必须参与并利用国际分工,发展国家之间长期而稳定的经济贸易关系。从全世界范围看,世界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生产力水平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结果。 自新中国成立开始的对外经济合作,在不同历史时期,受国际政治经济和国内不同指导思想的影响,所取重点与采用的方式区别较大。中国的对外经济合作事业始于对外提供经济技术支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由单纯对外提供援助,发展为“有进有出、有给有取”多种形势的互利合作,国际经济事业开始发展起来。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国际经济合作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和国际经济合作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党的十七大提出,中国要继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经济体之间通过谈判和磋商达成协议,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和共同的经济调节,如相互间采取减少或取消贸易壁垒的贸易政策、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等,最终实现区域内的贸易自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比多边贸易体制更快的实现局部的自由贸易,但同时对外具有歧视性和排他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既是一种目标,又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不同的水平和范围,不同的水平和范围只是整个一体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应包括的内容是:第一,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在经济上的联合;第二,需要国家对经济联合进行调节;第三,经济一体化会对成员国产生有利结果并产生新的经济机制;第四,经济一体化是一个综合系统,会对国家在政治上产生影响;第五,从一体化的发展形势看,通常由初级向高级过渡,即由贸易一体化到货币一体化,再到经济政策一体化或经济计划一体化等。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猛,并多次掀起高潮。据世界银行的统计,1990-2005年,已经生效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从50个猛增到250多个。截至2007年10 月底,世界贸易组织成员通报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定达214项,其中有60%是2000年以后才实施的。区域经济合作对世界贸易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目前,全球贸易的三分之一以上都是在各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进行的。 按照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成员类型分类,目前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主要有3种类型:第一种是北北型,即成员国全部来自发达国家,是世界上出现最早的区域经济合作形式。截至2006年10月底,在世贸组织成员通报的214项区域贸易中,有22个是北北型的。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欧洲经济联盟、美加自由贸易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澳新自由贸易区等。第二种是南南型的,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向该组织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

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 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这三种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不断扩大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别。因为在这里起主导作用的是极化效应,回程效应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高梯度区域要采取创新型经济发展战略。中梯度上的萧条区应实行改造型发展战略。低梯度区域应实行渐进型发展战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