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读:陪你读到世界尽头

我读:陪你读到世界尽头

目录

亲爱的生活

002·《快乐影子之舞》艾丽丝·门罗:淡然现实主义

011·《逃离》水波不兴,暗流涌动

017·《好女人的爱情》真相迷失在谎言中

023·《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熊从山那边来

029·《亲爱的生活》人生说不清为什么

034·《狼厅》坐看都铎王朝云卷云舒

043·《第七天》以离奇容纳离奇

050·《炸裂志》男盗女娼发家史

058·《日夜书》串味的暧昧

066·《黄雀记》往事如囚笼

073·《繁花》市井阶层乱花丛中生存法

中国有多特殊

086·《病夫、黄祸与睡狮:“西方”视野的中国形象与近代

中国国族论述想象》中国喜欢“睡狮”胜于“睡美人”

092·《上海繁华:都会经济伦理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与左翼运动的

风炉

098·《飞虎队队员眼中的中国:1944—1945》旧社会并非那么灰暗107·《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

论》威权让议会选举很受伤

114·《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民主可批不可拒

119·《中国有多特殊》“中国特殊论”是挡箭牌

126·《共同的底线》没有底线的社会令人无法容忍

131·《富态:腰围改变中国》肥胖暴露制度缺陷

135·《自杀作为中国问题》中国人不把自杀当回事

故国人民有所思

140·《在西方发现陈寅恪:中国近代人文学的东方学与西学背景》

追寻陈寅恪西天取经之路

147·《梁思成与他的时代》梁思成神话的幻灭

160·《文人的骨气和底气》傲骨不向强权弯

168·《民国人物过眼录》管窥大人物

175·《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影子般的幽灵褪去神话外衣

182·《故国人民有所思:1949年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侧影》

士人风骨零落成泥碾作尘

希特勒时代的孩子们

194·《帝国最后的荣耀:大明1592·抗日援朝》万历朝鲜战争

让日本龟缩三百年

201·《日俄战争的时代》反战就是卖国贼

207·《孤独前哨—太平洋战争中的香港战役》18天保卫战不是小插曲

212·《缅北之战》中国驻印军绝地反攻

220·《跟着美军上战场—零距离解码战地美军》阿富汗战争像

警察维和行动

226·《狮之魂:美国内战中的中国战士》美国迟到的致敬

231·《当世界年轻的时候:参加西班牙内战的中国人(1936—

1939)》追忆远逝的国际主义情怀

245·《希特勒时代的孩子们》一生被国家占有的人

记忆所系之处

254·《在欧洲:跨越二十世纪之旅》谁在雕刻欧洲

265·Swiss Watching: Inside the Land of Milk & Money

双面瑞士的光与影

275·The Last Thousand Days of the British Empire

大英帝国垮在美国人手里

280·《帝国》大英帝国是光明使者?

289·Ghosts of Empire: Britain's Legacies in the Modern World 大英帝国的黑色遗产

294·《记忆所系之处》法国:集体记忆制造品

302·《时尚的精髓:法国路易十四时代的优雅品位及奢侈生活》时尚王国蝶变史

307·《华盛顿的假牙:非典型的十八世纪指南》一滴水颠覆一个世界

312·《建筑变形记—从帕德嫩神庙到哭墙,13则时间写下的传说》建筑物的秘密生命

音乐使人自由

320·《古典音乐的不古典讲堂》门外汉也敢听古典音乐

324·《音乐的极境:萨义德音乐随笔》炫技让音乐沦为娱乐道具

330·《外国音乐在外国》打造文化名城靠绵绵心意

336·《音乐使人自由》日本愤青玩文艺反叛

341·《凝望—我眼中的海飞兹》再完美也有错的时候

346·《黑白溢彩—荷洛维兹的艺术》没有非凡技巧的非凡大师

351·《西班牙琴弓》音乐能阻止暴力吗?

《快乐影子之舞》

艾丽丝·门罗:淡然现实主义

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1931—),加拿大作家,当代短篇小说大师,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少女时代开始写作,著有《快乐影子之舞》《逃离》《亲爱的生活》等十余部短篇小说集,屡获加拿大总督奖、布克国际奖等文学奖。

她能用一种几乎不带感情的传统现实主义写法,用一种很淡然的态度、很简朴的语言去掌握现实,或者那些不可能被掌握的现实。

艾丽丝·门罗获诺贝尔文学奖让很多人既意外又高兴。门罗常年被很多内行认为是“作家中的作家”,获奖实至名归。过去华文世界那么漠视门罗,原因之一可能是对短篇小说有偏见。门罗一辈子专攻短篇小说,唯一的长篇小说《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并不太成功。门罗的短篇小说确实非常精彩,然而一个作家凭此就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吗?此前有很多人持怀疑态度,认为一个小说家只写短篇小说表明他没有实力写长篇。这个说法不太公平,反映出当今文学界的某种偏见。

文学作品传统上分为四大门类:小说、散文、戏剧和诗歌。随着戏剧越来越脱离剧本,变成一种可以由导演和演员在剧场空间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剧本的重要性已经慢慢在下降。尽管莎士比亚仍然是世人心目中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但今天鲜少有作家单凭剧本就能攀上文学高峰。散文更是很早就被踢到圈外,今天只写散文不会被视为严肃的作家,而诗人甚至被当作一种截然不同的生物来看待。英语世界分得很清楚,短篇小说叫作“story”,只是故事而已。身处这种背景下,我们于是认为一个好的作家就应该是一个小说家,而一个短篇小说家能摘得世界文学的桂冠很不可思议。

有人认为门罗是“当代的契诃夫”,而契诃夫是举世公认的“短篇小说之王”。有意思的是,契诃夫没拿过诺贝尔文学奖。这没什么大不了,有太多好作家没拿过诺贝尔文学奖。我一度以为门罗也会跻身这个“荣誉榜单”,孰料她宣布封笔不久竟然获得这项至高荣誉。不过,门罗获奖又在情理之中。颁奖那天下午,很多记者让我预测一下,当时村上春树是大热门,但我说他可能不会得奖,因为诺贝尔文学奖常常会考虑地缘、政治等因素,2012年颁给了莫言,次年再颁给中国的邻居日本似乎不太合理。有记者耐着性子问我预测谁可能得奖,我当时真的猜了一下门罗,可惜记者们不太有兴趣追问,因为大家没怎么听说过这个人。

为什么我猜会是门罗呢?因为加拿大有很多很好的作家,却从未有人获过奖,而其中最有名的恰巧是两位女作家——门罗和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门罗相较而言更有趣,一是她一辈子几乎只写短篇小说,二是她的水准太稳定了,而阿特伍德写得好的时候很好,不好的时候出现很多败笔败篇。

自1968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之舞》开始,门罗几乎没有一部作品集失败过,我甚至敢大胆地说她几乎没有一篇短篇小说是差的。门罗几十年来非常稳定地保持一个水准,这是非常难的事。这并不是说门罗的写作一辈子没有变化,其实她的变化相当大。我的意思是说,门罗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很成熟的写作能力,某些素质后来跟了她一辈子,比如她能用一种几乎不带感情的传统现实主义写法,用一种很淡然的态度、很简朴的语言去掌握现实,或者那些不可能被掌握的现实。

1[1]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1939—),加拿大诗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著有《盲刺客》《荒野指南》等30多部作品。

[2]安妮·普鲁(Annie Proulx,1935—),美国作家,著有《船讯》《明信片》《近距离:怀俄明故事》等数部长篇小说及短篇小说集,其中短篇小说《断背山》曾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并获奥斯卡金像奖。

我有一阵子把门罗和安妮·普鲁[2]搞混了。门罗一直在写她熟悉的加拿大东部安大略省,而安妮·普鲁喜欢写美国西部怀俄明州,这两个地方给人感觉有点相似。两位女作家都喜欢用一种略带回忆而又不全是怀旧的眼光去描写不可追回的过去,或者曾经繁荣而今败落的景况。不过,两人的一个非常不同之处是文笔。门罗的语言很特别,更简洁,也更经济。

门罗一辈子专写小事、家庭、女性和人际关系,而且全都发生在一个相对固定的背景下,很多中国人会说这可不像是大作家,大作家要写大时代、大东西嘛。我觉得限制对于创作来说有时候非常重要,等于是给自己一个框,那个框就像画布一样,有个尺寸在那儿,你在上面画画就得考虑空间、构图和布局,假如画布无限宽广,如何去画呢?

除了地理空间的限定,门罗的小说在人物类型、题材方面的重复程度也相当惊人,比如婚外恋、小女孩的成长主题反复出现。这样说来,门罗的小说有什么好看的呢?不过,门罗能够从中开掘出非常丰富的变化。这样一种写作风格,再加上她为人低调,不太接受记者访问,就很容易被人忽略乃至歧视。她刚出道的时候,就有一些很傲慢的男评论家说门罗算什么东西,没听说她写过什么呢!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个女人不去做家务而去写作,这在加拿大一些比较偏僻的地方被认为很奇怪。我觉得《办公室》这篇小说很有趣,开篇第一句是:“某天晚上,我在熨裙子的时候,我人生的解决方案突然跳进了我的脑海。”于是,这个家庭主妇跟丈夫说,她想在外面租间办公室写作。读到这里,敏感的读者会联想起弗吉尼亚·伍尔夫[3]的散文《一间自己的房间》。对女人来说,家就是一个劳作的地方,她们渴望暂时摆脱家庭生活的负担去追求自我。

家对于男人和女人有着不同的意义,门罗在小说里写得很直白:“对一个男人来说,房子用来工作挺合适。他把工作带回家,为此还特意清出一块地方给他工作。为了尽可能地配合他的需要,房子的布局要重新安排。谁都能看出来他的工作存在。没人指望他接电话,也不会指望他能找到找不到的东西,或者孩子哭了他能起来看看,更不会盼着他去喂猫。他完全可以关上房门。我说,想想吧,要是一个妈妈关上了房门,而所有的孩子都知道她就在门后头。为什么孩子们都会觉得这样对待他们太粗暴?一个女人,坐着那里,看着空气,看着一片乡村的田野,但她的丈夫并不在这片田野中,她的孩子也不在,人们就会觉得这是违反人类天性的。所以,房子对女人的意义和男人不一样。她不是走进屋子,使用屋子,然后又走出屋子的那个人。她自己就是这房子本身,绝无分离的可能性。”

门罗的小说有一些女性主义元素,但她并不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女性主义者。这篇小说并不是要抗议父权的压迫,反而让我们可怜起那个性格古怪的男房东。那个男人过分关心别人的事情,非常想侵犯人家的隐私,最终伤害了这位租他房子写作的女人,却让人产生一种同情的理解。那个男人常常说他被人背叛和伤害,其实那些故事可能是他虚构出来的,而门罗一贯的风格是不解释为什么。我们知道世间的确有这样一种人,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可怜的。可怜什么呢?不知道,只是一种可怜的情绪油然而生。

《快乐影子之舞》出版于1968年,那是全球青年反抗运动风起云涌的一年。当时中国正在进行“文化大革命”,法国掀起“五月风暴”[4],美国开始反越战运动、嬉皮士运动。反叛的浪潮和急遽的变化是那个年代的气氛,很多加拿大人也投入一线的社会运动

3[1]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英国作家,被誉为20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著有《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海浪》等多部名作,1941年因抑郁症投河自尽。她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提出一个观点:“一个女人如果打算写小说的话,那她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

4[1]1968年3月22日,巴黎大学生率先发起抗议政府的活动,随后引发全国性学生运动和工人罢工,到5月,整个法国社会陷入瘫痪,

和变革之中,而门罗的小说让人觉得她似乎是一个不管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人。但在我看来,门罗不是真的不管大时代的变化,只观照小地方一些小家庭的故事和小人物的成长,而是让人看到你就算是嬉皮士、反战分子或者红卫兵,你回到家一样要面对某些问题。那些问题是什么,它们如何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这是门罗想给我们看的东西。

门罗喜欢写女性,但笔下没带太强烈的女性主义色彩。她经常写小女孩的成长或者老太太的衰亡,那是很多人一生必有的经历。《男孩和女孩》是一篇非常出色的作品,讲一个小女孩在牧场长大,从小被当成男孩一样来养,要照顾弟弟,还帮爸爸做事。这家人养殖狐狸,会给每只狐狸取名字,天天呵护它们,而时候一到就剥它们的皮,卖给商人制作皮草。剥狐狸皮的场面相当恶心,满屋子充盈着狐狸尸体的怪味,而小女孩居然觉得这是一种令人镇定的季节性的味道,用“橘子和松针的清香”这么漂亮的气味来形容。当然,这在当时是一种盛行的合法行业,今天我们在保护动物的意识下会觉得不对。

我们知道男孩和女孩未发育成熟时区别不太大,经常混在一起打闹,小说中的小女孩曾经也觉得自己像男孩一样勇敢,然而她终究是要长大的。有一次,她家要杀老马喂狐狸。哪来那么多马肉?这时候我们就看到时代背景了:20世纪30年代的加拿大,马已经被拖拉机取代,农场的马被大批淘汰,卖给牧场当饲料。有些健康的马会被牧场圈养,养到差不多的时候再杀掉,说起来相当残酷。小女孩11岁时,家里养了两匹马,她跟它们熟了,谁知它们终究难逃厄运。次年春天,当她爸爸要开枪射杀其中一匹母马时,她故意敞开门让马跑掉。她以为自己会被惩罚,没想到爸爸在饭桌上笑话她到底是个女孩子。她没有反驳,甚至连抗议的念头都没有,心里想也许这是真的。

这篇小说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女孩就是女孩,而是描述女孩如何到了某个阶段就开始认命自己是个女孩,这个过程有一点点屈辱,但又似乎很自然。门罗几乎没做任何判断,只是把每个女孩都经历过的过程轻描淡写出来。门罗早年的小说已经显露出她后来一以贯之的冷静态度,不煽情,不过分夸大,一切似乎理所当然。

(主讲梁文道)

《逃离》

水波不兴,暗流涌动她的每一篇短篇小说都像是一部长篇小说的水库,里面储藏了很多东西。

中国内地最早出版的艾丽丝·门罗的著作是《逃离》[5],一些敏锐的文学评论家已从中发现贯穿她一生创作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门罗每篇短篇小说其实都像长篇小说,都具有写成长篇小说的潜质,只不过她没有那样做。她的每一篇短篇小说都像是一部长篇小说的水库,里面储藏了很多东西。这是说她的短篇小说是发育不全的长篇小说吗?不是,而是说她的短篇小说蕴藏着很多可能性,只是她没有过度去展开,笔法非常经济。

这种笔法使得门罗的小说更有味道和余韵,于是出现了第二个特点。我们阅读短篇小说集时习惯一篇接一篇地读下去,然而每读完门罗一篇短篇小说,似乎都要停顿很久才能开始读第二篇,那种感觉就跟刚读完一部好的长篇小说一样。因为你每次读完她的短篇小说,都会觉得要思考的东西太多了,或者你会被里面某个东西勾住,不断回想那个场景,想象种种将发未发的可能性,以及隐藏于其中的奇怪东西。

5[1]艾丽丝·门罗于2004年出版短篇小说集《逃离》(Runaway),2009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中文版。本书是门罗的代表作,曾获2009年布克国际奖等文学奖。

门罗小说的第三个特点是时间的跳跃。短篇小说一般写较短时间内发生的故事,而门罗小说的时间跨度很大,常常一下子跳跃几十年,仿佛把一部长篇小说浓缩在这么短的篇幅里。当然,门罗的短篇小说不算太短,很多时候接近中篇小说。奇怪的是,那么短的篇幅浓缩了那么多东西,却不会让人觉得节奏太急促。门罗小说时间的跳接是前后挪移,忽然跳到几十年前,忽然又转回现在,或者忽然跳到几十年后。小说人物在做这种记忆的跳跃时会出现有趣的东西,比如对记忆的修改,而我们知道人的记忆确实很不可靠。这样的跳跃让你不觉得突兀,会觉得衔接得非常合理。那是因为门罗的文字那种表面水波不兴的假象掩盖住了底下非常剧烈的变化,时空的跃动和情感的激流都被包裹起来了。

跟门罗其他短篇小说集类似,《逃离》里面有三篇小说是相关联的,相同的人物贯穿始终。表面上看,你会觉得短篇小说果然因为篇幅太短,写一系列故事方能展现长篇小说才能处理的那种阔度。事实并非如此,门罗的系列短篇小说只是彼此有点联系而已,累加起来并不能构成一部长篇小说。系列短篇小说跟长篇小说最大的区别是,所展示的是人物在生命中不同时刻的一个个片段,这些片段搁在一起只是有些共振、回响而已,跟长篇小说那种一口气讲述人物几十年人生所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

这部小说集的三连篇小说是《机缘》《匆匆》《沉寂》,女主角朱丽叶从小就养成独立的、理性的态度,20多岁时跟一个丧偶男人同居,生了一个女儿叫佩内洛普,后来女儿离家出走去寻找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匆匆》中,朱丽叶带着一岁多的女儿回家看望父母,发现从前小鸟依人的母亲患上了心脏病和老年痴呆症,而父亲喜欢上在家帮忙的女护工,只是感情还不太强烈。最悲哀的是,母亲一直在跟朱丽叶说话,却几乎认不出眼前这个人正是自己的女儿。朱丽叶在家写了一封信给远方的同居男友,语调特别快乐,以至于她多年后重读时一个劲地倒吸凉气,所有人在发现自我虚构的那些让人感到尴尬的痕迹时都会这样。朱丽叶为自己巧妙的美化手法惊诧不已,寻思当时必定发生了一些观念上的变化,“因为你试着去保护,想尽可能好地、时间尽可能长地加以保护的,总是发生在家里的那些事”。

即使是很哀伤的故事,门罗的写法也很淡然。你不要以为那是一种雅致的淡然,有时你会觉得门罗有点冷酷。朱丽叶的女儿佩内洛普长大后离开家在外飘荡,后来跟母亲断绝音讯。小说《沉寂》的结尾是:“She keeps on hoping for a word from Penelope, but not in any strenuous way. She hopes as people who know better hope for undeserved blessings, spontaneous remissions, things of that sort.”中译本译为:“她仍然希望能从佩内洛普那里得到只言片语,但再也不那么特别耗费心神了。她像更谙世故的人在等待非分之想、自然康复或是此等好事时那样,仅仅是怀着希望而已。”尽管译者李文俊[6]对加拿大文学很有研究,整本小说基本上译得很好,但门罗的某些东西有时还是很难译出来。他倒装处理,以“怀着希望而已”结尾,而门罗的原意其实更冷,她写的不是希望,即使那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希望,她写的是希望本身的琐碎,跟那些没什么意义的东西一样。

这种态度相当残酷,门罗有时候甚至直接书写残酷本身,或者让你隐然感觉到它的威胁。这部小说集的开篇是同名小说《逃离》,女主角卡拉有点神经质,总想逃离家庭去寻找所谓真实的生活感受。她少女时代逃离原生家庭,嫁给一个有点流氓习气和暴力倾向的男人。夫妻俩在乡下开一个马场,教人练习骑马,但生意不太好,后来婚姻也出现一些问题。邻居贾米森太太是个大学老师,卡拉经常去她家做帮工。有一天,卡拉向这位太太倾诉痛苦,并在她的帮助下离家出走。这次逃离行动最终失败了,因为卡拉途中情绪不稳定,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恐惧,便乖乖回到丈夫身边。丈夫警告她说:“要是你还想从我身边跑开,瞧我不抽烂你周身的皮肤。”

小说中有个重要角色是一只白山羊,在卡拉离家出走前失踪了,在卡拉出走的那天晚上突然在贾米森太太家里出现。这只母山羊是卡拉夫妇的宠物,是一种能让人际关系和谐安乐的慰藉。卡拉后来从贾米森太太的信中得知,这只失而复得的山羊那天晚上跟着她丈夫回家了,但卡拉未曾在家中见过它的踪影。它到底去哪儿了?卡拉从此心里有一个永远深藏着的诱惑,她知道自己只需抬

6[1]李文俊(1930—),广东中山人,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曾在《译文》和《世界文学》杂志任职,翻译过《喧哗与骚动》《变形记》等名著。

眼朝某个方向望去,也就是秃鹫聚集的枯树跟前,或许就能见到草丛里肮脏、细小的骨头,头盖骨说不定还粘连着几丝血迹至今尚未褪净的皮肤。她可以像捏茶杯似的捏着那个头盖骨,一切也就都捏在了手里。她心想也可能不是这样,那里面什么都没有,丈夫说不定放走了它,把它丢弃在远方,不让它再来提醒他们。日子一天天过去,她不再朝那个想象中的山羊埋尸地点走去,抵抗着那样做的诱惑。多么可怕的结尾!

(主讲梁文道)

《好女人的爱情》

真相迷失在谎言中人生中,到底什么叫悔罪?什么叫坦白?什么叫记忆?这一切悬而未决地纠结在一起,有谁能做最后的判断呢?

我一些朋友觉得艾丽丝·门罗的小说很沉闷,一直在写她家乡安大略省方圆百里的范围,来来去去就那么几个主题,好像讲不出什么新东西。门罗笔下的人物无非就是医生、已婚妇人等几个典型,婚外恋、母女纠葛、记忆的错误与修正等题材也反复出现。

我觉得比较一下莫言和门罗如何描写家乡很有趣,从他们不同的处理路线就能看出各自的高明之处。台湾作家骆以军[7]非常羡慕莫言这一代大陆作家,觉得他们有丰富饱满的经验和故事可以叙说,家乡土壤里埋有几千年的积累,他们又经历过种种不可思议的时代遭遇,有着取之不尽的写作题材。比如莫言把家乡高密变成一个虚幻与现实层层叠加的多重世界,编织出一幅幅神奇的五彩缤纷的织锦画。相形之下,门罗的家乡不像高密是一个有着厚重历史和神妙传说的空间,似乎没有那么多故事可写。面对有限乃至贫瘠的现实,门罗如何去提炼和提升它,那就需要扎实的观察能力和卓绝的写实功夫。

通过短篇小说集《好女人的爱情》里的同名小说,我们看到门罗如何对一些相当传统的写作技巧做了改变和提高。这篇小说具有典型的门罗特色,把短篇小说写成像长篇小说一样丰厚。小说开头讲镇上一个验光师连人带车陷进一条小河的泥沙地里,可能不是意外事故,而是遭人谋杀。最先发现这起事件的是四个小男孩,门罗仔细而耐心地描写他们发现案发现场的情节,人物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差点让人以为他们是小说的主人公。这些男孩在回家路上不像往常那样瞎闹,忽然变成大人似的,心里沉甸甸地压着一个问题:去哪儿,做什么?他们隐隐觉得自己在某个时候会忍不住尖叫,冲到镇上到处嚷嚷这个消息,把所有人都震住,让他们目瞪口呆。他们最终没有这样做,到了一个路口便各自回家,在饭桌上也不跟大人提起。他们看到谋杀案现场有一种奇异的兴奋感,但为什么不张扬呢?只是描写,不做判断,也不解释,这是门罗很典型的写法。

谜题就这样留着,门罗继续往下编织故事。这样一个铺垫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帮助吗?绝对有。这起谋杀案一开始就是以秘密的形式出现,而秘密到底是什么呢?门罗没有解释,留给读者在心里慢慢发酵。慢慢地,门罗把视角转移到小说主人公伊内德身上。伊内德是个女护理员,在高中同学鲁佩特家里照顾他病重的太太。鲁佩特在学生时代是一群女生戏弄的对象,伊内德后来觉得有点对不起他。不过,鲁佩特似乎并不在意女生戏弄他,也没太在意伊内德想对他好点。鲁佩特的太太临终前跟伊内德说,那起谋杀案是她丈夫干的,鲁佩特发现验光师对她有不轨行为就把他杀了。伊内德从此执着于一个念头,想要鲁佩特亲口承认是不是杀过人。她认为杀人犯不一定要去自首,但应该悔罪,至少鲁佩特应该在她面前悔罪。因为她觉得跟鲁佩特有一种特别的关系,他们是老同学,感情又有点复杂,虽然或许只是她一厢情愿地爱着他。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会怀疑一个垂死病人讲述的谋杀案是否可信。伊内德有时心想鲁佩特的太太是在说谎。“有人能编出这样细致、这样可怕的谎言吗?答案是肯定的。病人的思想中、垂死之人的脑袋里,可以充满各种无稽之谈,足以组织成令人

7[1]骆以军(1967—),祖籍安徽无为县,生于台北,台湾中生代作家。著有《西夏旅馆》《遣悲怀》《月球姓氏》等。

信服的说法。……那种性质的谎言可以在一个人的思想角落里等待,像黑暗中悬挂的蝙蝠,一旦夜幕降临便伺机而动。你永远不能断言无人能编出这种谎言。看看梦境吧,它们何等逼真啊,层层叠叠的,以至于你能够记下并加以描述的仅是其冰山一角。”

门罗喜欢在故事中自如穿插一些片段,那往往是些过去的回忆,当然不是无的放矢。伊内德回忆起四五岁时,她在父亲的办公室撞见一个女人坐在他的膝盖上,一个乳头塞在他嘴里。告诉妈妈这件事时,伊内德说:“她前面那两个东西里有一个塞在爹地嘴里呢。”伊内德当时还不会说“乳房”这个字眼,妈妈就说,瞧你在说些什么呀,前面那东西是什么?伊内德形容道:“像冰激凌蛋筒一样。”妈妈就说你肯定是在做梦,有时候人会做一些非常蠢的梦。小女孩伊内德心想对呀,冰激凌蛋筒不可能那样倒扣在女人的胸脯上,也不可能那么大。多年以后,伊内德一直在想究竟是妈妈不想承认事实而说谎,还是她本人的记忆在说谎。

鲁佩特的太太去世后,伊内德下决心要让鲁佩特坦白交代是不是杀过人。有一天,他们一起去鲁佩特家附近那条发生过命案的河上划船。两人到了河边,鲁佩特说他要去寻找藏起来的船桨,然后钻进灌木丛里不见了。这个结尾落入俗笔一定会变得非常悬疑,而门罗的结尾是开放式的。伊内德静静地站在河边,我们感觉到似乎山雨欲来:鲁佩特会不会杀人灭口?或者这一切只是我们的幻觉?我们还不能肯定以前那起谋杀案是否真的发生过,故事这时候却停了下来。

门罗用通俗小说中那种制造悬疑效果的开放式结局来传达一种更深层的东西:人生中,到底什么叫悔罪?什么叫坦白?什么叫记忆?这一切悬而未决地纠结在一起,有谁能做最后的判断呢?就连小说的作者也不能,于是就让它停在那儿,读者要停顿好长一段时间想想到底发生了什么。

(主讲梁文道)

《恨,友谊,追求,爱情,婚姻》

熊从山那边来如果你打算只看门罗一篇小说的话,那就看这部短篇小说集的名篇《熊从山那边来》吧。

像艾丽丝·门罗这种一辈子写作水准稳定的小说家,你很难说出哪篇作品是她最好的代表作。如果你打算只看门罗一篇小说的话,那就看这部短篇小说集的名篇《熊从山那边来》(The Bear Came Over the Mountain)吧。这篇小说被认为是门罗最经典的小说,2006年被改编成电影Away from Her(中译名《柳暗花明》)。

这篇小说的主题是门罗中晚期创作经常触及的人的衰老与退化问题,不只是身体机能、记忆力退化,整个世界似乎也随之一起退化。女主角菲奥娜是一个很开朗的女人,从小生长在一个富裕的高等知识分子家庭,后来嫁给看起来老实的乡下男孩格兰特,婚后感情相当好。格兰特其实很风流,在一所大学教北欧文学时跟很多女学生有染,但他始终很爱菲奥娜,从不在外面过夜。菲奥娜似乎略知一二,但没有说穿。菲奥娜晚年记忆力严重退化,格兰特只好把她送进一家疗养院,那里专收老年痴呆或记忆力退化的老人。熬过一个月的隔离期后,格兰特发现菲奥娜竟然不认得他了,还在那里结识了一个男朋友叫奥布里。菲奥娜很客气地跟格兰特说话,让他不知如何是好。

接下来我们看到很多非常漂亮的门罗式写法。门罗把格兰特探访疗养院变成一种社会观察,通过他的眼睛去看社会众生态,为我们呈现一整代老人的生存状况。周末有很多人去疗养院探访亲人,女人们似乎热衷于此,男人们在这种情境中感到恐惧,青少年巴不得早点离开,小孩子则在里面嬉戏玩耍,甚至挂在老人的轮椅后面搭便车。“被探访的人坐在轮椅上,或者拄着拐杖歪歪斜斜地,或者孤立无援、僵硬局促地走在队列前面,为自己高涨的人气自豪,但在这种紧张和压力下,他们或是眼神空洞,或是绝望地

故事发展到最后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奥布里被太太接回家,菲奥娜很失落,精神濒临崩溃。格兰特于心不忍,竟然跑去跟奥布里的太太商量,说你能不能偶尔安排奥布里去看看我太太?真是莫名其妙,人家太太能同意吗?接下来发生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奥布里的太太居然对格兰特产生好感,于是格兰特想通过诱惑她来达到目的,说服她让奥布里去疗养院探访,好让菲奥娜开心。这个过去风流成性的丈夫现在对太太这么好,除了爱,是不是还有一丝忏悔,所以想成全太太的婚外恋呢?

很多人说这个故事有一个感人的喜剧性结尾,但我觉得那不能叫喜剧。这个故事有点荒谬和奇幻,但门罗了不起之处在于,所有奇怪的事情在她笔下都显得那么真实。其实,世界上很多事情本来就够离奇了,无须用更魔幻的笔法去写,只需把它写得让人感觉真的会发生在身边。门罗用一种不动声色的、毫不煽情的、有点冷酷的笔法,谱写了一段段令人信服的奇情。

通过分析这篇经典名篇的写作技巧,我们发现这个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故事被人称颂是有理由的。剧烈的时间跳跃是门罗常见的一个技巧。小说开头写年轻时代的美好,当时菲奥娜和格兰特还是大学生,菲奥娜很可爱,喜欢开玩笑瞎胡闹,人很聪明,也很自信。有一天,菲奥娜和格兰特在海滨逐浪戏耍,海水是那么蓝,阳光是那么灿烂,她忽然叫喊道:“你觉得我们结婚会好玩吗?”格兰特接受了她的求婚,于是两人结婚了。然后故事忽然一转,说菲奥娜的头发已经从淡金色变成白色,原来她已是古稀之年的老妇人。

我们知道短篇小说容量不大,要讲述一个完整的人生必须浓缩,这就需要通过时间的跳跃来实现。有时这会带来问题,只有故事梗概而忽略了细节。但门罗的小说里面细节非常丰满,让人觉得像是长篇小说。这篇小说时间跳跃的意义在于:我们刚刚目睹了男女主人公年轻时的活力和快乐,那是一个仿佛明天有无限可能的美好世界,然后一下子切换到晚年,一切都在急遽恶化。为了烘托这种气氛,门罗还写了小镇附近的住宅区如何退化,年轻人都搬走了,只剩下一些老人,整个世界都在老化。

门罗典型的写法是从很小的事情切入。当菲奥娜在家里到处贴黄色的便条时,我们发现她原来正在逐渐丧失记忆力,需要用这种东西来提醒自己该做什么事。有一次,菲奥娜一个人在街上瞎转,有个警察怀疑她神志不清,先问她的名字,她爽快地回答了,接着又问她国家总理的名字,没想到她居然很俏皮地说:“如果你连这都不知道,好心的年轻人,你真的不应该做这么重要的工作了。”那个警察笑了。不过,菲奥娜接下来犯了一个错误,问他是否见过她的两条狗,其实它们早就死了。

门罗的小说里有很多流行文化的背景,却被很多译者忽略了。这篇小说的名字就很有意思,源自非常有名的英文儿歌“The Bear Went Over the Mountain”,说有一只熊想翻过山去看看那边是什么,结果翻过山便是在走下坡路,发现山那边也不过如此。如果你知道这个典故,就会明白这篇小说为什么把“went over the mountain”改成“came over the mountain”。熊已经翻过山了,现在归来了。年轻人通常会觉得前面的人生好漂亮,然而翻过山之后就慢慢衰老了,整个世界不断分崩离析,包括记忆的沦丧和感情的沦丧,一切都被拆毁掉。虽然这篇小说有一个看起来还挺感人的结尾,但我们知道夕阳无限好,终究是要下山的。

(主讲梁文道)

《亲爱的生活》

人生说不清为什么人生总有那么多意外,你哪能说得准将来的事呢?

2013年有两个重量级的英语作家宣布“退休”,以后不再从事文学创作。其中一个是数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当代小说大

师菲利普·罗斯[8],宣布再也不写小说了;另一个是80多岁的加拿大老太太艾丽丝·门罗,宣称《亲爱的生活》这部小说集是收官之作。没过多久,门罗获诺贝尔文学奖,被记者追问时好像有点想改变主意。这不是门罗第一次宣布封笔。她在2006年曾经宣称不再写作,后来竟又出版了两部小说集——《幸福过了头》(2009年)和《亲爱的生活》(2012年)。人生总有那么多意外,你哪能说得准将来的事呢?就像她笔下的小说世界一样,我们也不知道门罗的人生接下来会怎样,她还会不会写小说献给读者。

《亲爱的生活》这部小说集有很多典型的门罗式写法,还带有强烈的晚期风格。门罗早期还会尝试在短篇小说中经营一个完整的人生,但现在不了,直接就像画素描一样,迅速进入一个人生片段当中。例如《亚孟森》这篇小说一开头就写一幕火车站站台的场景,叙事者坐在一张长凳上,发现凳子另一端坐着一个女人,手里拎着一只网兜,里面装满生肉。门罗总是这样非常迅速地从小说人物生命的中途切入,让读者真的像旁观者一样直接进入某个人生场景。门罗喜欢用现在时时态,哪怕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都像是正在进行的人生,让我们介入其中看着眼前这一切的发生。

这部小说集有三四篇小说跟火车有关,其中一篇标题干脆就叫《火车》。这篇小说讲一个刚从二战战场回来的军人,本来应该回家看未婚妻,然后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但小说开头讲他乘坐的那趟火车开得非常缓慢,他抓住一个时机跳下车。这个退役军人为什么不回家跟未婚妻团聚呢?小说并没有一个很完整的解释,故事就这样展开了。门罗经常不去解释人物一些复杂行为的动机,只是让这些行为在她笔下展开得真实可信,把“为什么”留给读者掩卷思考。因此,我们每次读完她的小说都得停一停。

文学圈围绕这部小说集有过一场争论。2013年6月,英国《伦敦书评》[9]杂志的编辑Christian Lorentzen撰写文章Poor Rose 《可怜的罗斯》,借着门罗新著《亲爱的生活》的出版来抨击这位他认为不那么出色的作家。他说大家老是称赞门罗,尤其是作家群体把她捧得像圣人般,但他觉得她没什么了不起,写来写去就那些玩意儿,用的技法也很相似。门罗的小说太过中产化,单篇夹在《纽约客》那样的杂志里发表,比如前面讲叙利亚内战,后面讲农村的荒败,中间夹一个中产阶级的小小哀伤,倒也无伤大雅,结集来看则相当闷。他把门罗的十几本小说连着看下来,到这本《亲爱的生活》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有人回应说,谁叫你连在一起看呢?我相信很多读者有同感。门罗的写作一辈子非常稳定,会让人以为她前后几十年差别不大,其实这是个错觉。

这部小说集的最后四篇作品是《眼睛》《夜晚》《声音》《亲爱的生活》,门罗很特别地加了一段名为“终曲”的序言,说这些作品并不完全是虚构的故事,就情感而言具有自传的性质,“它们说出了关于我的生活我要说的最初,最后,也最亲密的话”。这四篇小说讲一些莫名其妙的感觉,比如一个小女孩出于某种奇怪的心理,总是虚构一些理由来不孝敬母亲,而后又感到后悔。这种母女之间复杂的感情纠葛究竟是一种什么状况,门罗没有具体讲出来,只是提出这样一种感情及其发生的背景。小说结尾写道:“妈妈最后一次发病时我没有回家,也没有参加她的葬礼。我当时有两个年幼的孩子,温哥华没有人可以照顾他们。我们难以负担旅费,而且我丈夫鄙视仪式。但为什么要把责任推到他身上呢?我也有同样的想法。我们会说起某些无法被原谅的事,某些让我们永远无法原谅自己的事。但我们原谅了,我们每次都原谅了。”

(主讲梁文道)《狼厅》

坐看都铎王朝云卷云舒

希拉里·曼特尔(Hilary Mantel,1952—),英国作家。大学期间攻读法律,1974年开始创作,已出版《一个更安全的地方》《黑暗深处》等十余部作品。凭借历史小说《狼厅》及其续集《提堂》,成为第三位两度获布克奖的作家。

8[1]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1933—),著有《再见,哥伦布》《美国牧歌》等30多部作品,是当代获奖最多的美国作家之一。

9[1]《伦敦书评》(London Review of Books),1979年创刊的一份刊登文学与知识分子随笔的双周刊,目前为欧洲发行量最大的文学类刊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