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2018年职业院校评估自评报告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2018年职业院校评估自评报告

2018年职业院校评估

自评报告

二〇一八年九月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2018年职业院校评估自评报告

根据教育厅《关于开展2018年山东省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鲁教督函〔2018〕3号)和《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国教督办〔2016〕3号)等文件要求,学校对办学基础能力、双师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等评估内容与指标,结合学校有关评估数据,对学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进行了自评。现报告如下:

一、学院基本情况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隶属于山东省粮食局,2006年2月独立升格为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2014年6月山东省粮食干部学校并入我校。多年来,学校在省粮食局及烟台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面推动改革、创新与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得到了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学校建有生态绿色、风景优美的校园,为莘莘学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学校现有烟台、济南两个校区,校园占地1418亩,校舍建筑面积424335平方米,2017年高职在校生15100人。多年来特别是名校建设以来,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日益完善,截至2018年6月,学校教学

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5151万元,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236849平方米,馆藏图书125.15万册,教学用计算机4100台。学校是山东省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建有标准数据中心机房和高性能云服务平台,实现数据集中管理,建成“主干双万兆、千兆至桌面”的高速扁平化有线网络平台,校园实现无线网覆盖。拥有校内实训基地67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建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00多个,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处于省内一流、国内先进水平。

学校现有教职工878人,专任教师748人,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229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0.62%;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585人,占比78.2%,其中博士12人;45周岁以下中青年骨干教师605人,占比80.88%;“双师素质”教师683人,占比91.31%;兼职教师376人。目前,学校拥有粮食行业国家级技能拔尖人才1人,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教学名师3人,青年技能名师2人,省级名师工作室2个,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个,现有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专家、裁判13人,省级职业技能大赛裁判18人,国家粮食局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6人。教师先后在国家、省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8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6项。学校是国家粮食局“双师型”师资培训基地、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培养基地。

学校现设有食品工程系、经济管理系、会计系、商务外

语系、机电工程系、信息与艺术设计系、建筑工程系7个教学系和基础部、思政部2个教学部,开设高职专业42个,3+2高职本科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专业1个,三二连读中高职衔接专业5个。专业涵盖财经商贸、电子信息、食品药品与粮食、土木建筑、装备制造、教育与体育、交通运输、生物与化工、文化艺术和旅游10个专业大类,形成了适应粮食行业及胶东半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群。现有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2个、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2个;建有省级名校重点建设专业9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群3个,“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专业1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中高职衔接专业5个;主持制定两项国家级专业教学配备标准;牵头全省4个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工作;建设省级精品课程20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6门,参与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4个、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先后获省级教学成果奖9项,省级科研成果奖19项;出版高职规划教材36种。

2013年11月学校被遴选为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2016年6月以“优秀”等次通过项目验收。学校共获得十七次“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是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德育与校园文明建设“双优”高校、山东省平安校园、首批“山东省校企合作”先进单位。学校现为全国粮食行业职教集团联盟理事长单位、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

点单位、山东省粮食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及山东省职教集团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国家粮食局“双师型”师资培训基地和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培养基地。

学校连续七年被授予“烟台市优秀慈善义工组织”称号,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工作获得山东省委宣传部和烟台市委宣传部的多次表彰;学校是全国大学生满意度50强高校,据麦可思报告显示,我校近三届毕业生对教学的总体满意度评价为97%,高出全国高职院校平均水平(87%)10个百分点,愿意推荐母校的比例为90%,比全国高职院校(63%)高27个百分点。2017年我校荣获“2017年度山东最佳社会声誉高校”。

表1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指标一览表

二、办学情况自评(一)办学基础能力

学校重视办学基础条件的投入,围绕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值、校舍面积、实践条件、信息化教学条件等影响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持续优化校园环境、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基础能力。近三年在校生总数基本保持稳定,2015年、2016年、2017年,在校生数量分别为14934人、15135人、15100人,近三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增长幅度较大,因此生均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跃升;教学及行政办公用房面积、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总数稳中有升。

从统计来看,政府财政拨款由2015年的10850.16万元增长至2017年的13416.06万元,年生均财政拨款由2015年的7265.41元增长至2017年的8884.81元,实现较大程度的跃升,但距离生均拨款12000元的要求,仍具有较大距离,需要进一步推动政府增加拨款。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由2015年的6790.21元上升为2017年的10033.77元;近三年生均教学及行政办公用房面积分别为16.64平方米、

14.45平方米和15.69平方米,生均面积均高于办学指标的要求且基本保持稳定;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由2015年的0.63个上升为2017年的0.75个,生均数值连续三年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学校不断加大信息化硬件条件的投入力度,接入互联网出口宽带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提高到5100M,除个别区域无线网络已基本实现校园的全覆盖,但教学用计算机数增长不大,2017年百名学生计算机数为27台,近三年基本保持稳定。2017年上网课程数为99门,电子图书为1600G,学校数字资源总量及电子图书近两年增长幅度较小,生均数值较小,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教学建设,大力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优慕课、在线开放课程等,推动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促进学生线上线下学习。信息化管理的应用范围需要进一步增加,还未实现教学及管理主要业务的全覆盖,信息化管理系统之间还存在信息孤岛、数据未互联互通的现象,信息化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水平亟待提高。

(二)双师队伍建设

创新机制,完善配套,加强科研启动资金、科研经费、安家补贴等集成支持,采用“刚柔并举”的方式,引进各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充实专任教师队伍,并加大专任教师培养力度,深化校企合作,积极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从统计来看,近三年共引进教师110余人,

由于学生数量基本保持稳定,折算兼职兼课教师的生师比由2015年14.66:1降至2017年的14.05:1,专任教师生师比由2015年24.09:1降至2017年的20.19:1。

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大力实施教师成长工程,持续开展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测评工作,推动在岗教师定期企业挂职锻炼,提升在岗教师的双师素质;深入推进“新入职教师企业经历工程”,规定新入职教师必须到企业实践锻炼一年才能上岗;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改善双师结构,教师双师素质持续上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高。近三年“双师型”教师比例由2015年86.61%上升至2017年91.31%。

但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还不够优化,培养模式尚需完善,缺少在行业企业、职教领域有较高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技术技能专家、“教练型”教学名师等领军人才,教师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培养力度,推动教师不断提升教学业务水平,不断增强教师联系企业的能力和行业企业影响力。

(三)专业人才培养

学校围绕粮食行业科技创新发展、中国制造2025和互

联网+等发展战略,服务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和胶东半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接区域主导产业及新兴产业,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完善专业调整优化机制,全面推动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在服务粮食行业方面,以粮油食品为龙头,重点建设与粮食产业发展匹配程度高、结构合理、错位发展、特色鲜明,涵盖粮食产业的储运、加工、贸易、服务完整产业链的专业。助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接粮食储存、加工产业链,重点建设以粮食工程技术专业为中心的粮油食品核心圈层专业群;促进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对接粮食行业流通、经销、设备、设施产业链,重点建设了服务行业全产业链的支撑圈层专业群,符合产业链拓展和现代产业体系需求。在服务胶东半岛区域经济方面,加大学校专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契合度,实行专业动态调整与优化机制,为对接区域及国家战略,重点推动了服务圈层专业群的建设,着力打造了商贸服务、财务会计、智能制造、建筑工程、信息技术、文化艺术、商务外语、旅游服务等优势特色专业(群)。通过专业动态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已基本适应行业和当地产业社会需求,但各专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存在,专业与当地产业的匹配度还需进一步提高,专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开展订单式培养,

通过建章立制、搭建平台、引进项目、技术服务等举措,完善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深入开展集团化办学,2017年,学校牵头成立的山东省粮食职教集团被认定为首批“山东省骨干职业教育集团”,集团吸纳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国企和职业院校等百余家单位,集成共享校企优质资源,协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大力推进“百家企业行”活动,促进校企深度交流合作,推动学生就业、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以及科研合作深入开展;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深化“校企互动、学岗互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教师和企业师傅相结合的“双导师”制。

从统计来看,2017年,A 类课程比例、B 类课程比例、C

类课程比例分别为34.04%、49.91%、16.05%,A类课程比例有所增加,B类课程比例有所下降,C类课程比例保持稳定。生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时间由2015年9.6人天升至2017年的10.9人天,保持稳中有升态势。2017年,学校深入推进“百家企业行”活动,219位专业教师共走访企业171家,与60余家企业签订合作培养协议,设立企业奖学金近20项,促成订单班28个,培养学生1367人,校企合作不断深化,企业订单学生所占比例由2016年7.55%上升至2017年的9.05%。2017年,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分别为118.79万元、80万元,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

(四)学生发展

通过对标先进、学习典型,改革课程体系,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造,增强专业课程的有效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断提高培养质量。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打造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共创工作坊,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大学生创业基础》《职业素养提升》《就业指导》等4门创新创业必修课程,成立创新创业实验班,建设三层“全覆盖”模式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不断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拓展就业领域,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业就业能力进一步增强。持续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繁荣校园文化,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开展学生关爱工程,重视学生在校

体验,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从统计来看,学校招生计划完成质量一直位于全省前列,生源质量逐年提高。新生录取比例由2015年117.55%降至2017年98.42%,主要原因在于各省招生考试院逐年取消招生计划比例系数,均按照招生计划1:1投档。近三年新生报到率一直稳定在95%左右。山东省内考生一志愿上线率均为100%,表明学校的考生认可度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其他省份受到生源减少等原因的影响,造成个别省份招生计划少量未完成。今后,针对外省招生情况,采取加大招生宣传力度、科学投放招生计划和招生专业等方式,提高外省考生的报考率和报到率。

直接就业比例由2015年96.05%降至2017年的95.03%,同期升学比例由2015年的3.73%升至2017年的4.57%,升学与直接就业学生的占比总数基本保持稳定,直接就业率下

降的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学生对学历的重视程度提高,更多毕业生选择升学深造。2017年,到中小微企业及基层就业数为3891人、国家骨干企业就业数为617人,中小微企业及基层仍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学校对本地的人才贡献率及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能力进一步提高。2017年学校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为80.22%,为近三年最高。毕业生相关岗位就业率近三年略有波动,总体保持稳定,2017年毕业生专业相关岗位就业率为87.8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至2017年,毕业生月收入呈现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2017年学生月收入为3404元,表明企业对于学生认可度进一步提升。遴选有志于创业的大二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实验班,促进创业孵化,自主创业人数由2015年的18人升至2017年的60人。

(五)社会服务能力

学校充分发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技术技能积累能力、服务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三大功能,服务粮食行业,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胶东半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需要,服务粮食行业全产业链及烟台市重点产业,对接粮食行业及区域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为企业量身打造高技能人才,努力提高对行业及本地的人才贡献率,服务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开展各类社会培训,全面助推粮食行业创新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近三年立项省级以上项目57项,承担横向课题63项,申报国家专利96项,带动创造社

会经济效益1.05亿元,各类教科研课题经费到款额238.2万元,获省科研成果18项。

从统计来看,学校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2015、2016、2017年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分别为669.01万元、902.75万元、927.87万元,与2015年相比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社会人员培训收入增长较快,由2015年的104.71万元上升至2017年301.63万元。2015、2016、2017年技术服务到款额分别为234.8万元、247.4万元、288.22万元,呈现逐年增长态势,但增幅相对较低,纵向科研、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近三年增幅不大,科研与技术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学校举办高职以来,虽然各方面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放眼全省,对照全国同类职业院校的水平,我们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还需要我们今后努力改进。

一是专业布局还需进一步优化。由于历史积淀原因,学校存在专业发展不均衡的情况,部分专业发展缓慢,特色不够鲜明,与当地产业的契合度还需进一步加深,个别专业群与产业群的映射关系还不明确;

二是高水平师资队伍及双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名师、大师数量不多,缺少高水平专业带头人,部分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及双师素质还有待提高;

三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政行企校的合作不够紧密,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四是信息化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水平还不高。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推动教学模式改革的力度还不够;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还不够丰富。

四、今后发展举措

为进一步增强学校的适应社会需求能力,针对自评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的发展实际,提出以下发展举措。

1.建设品牌专业群,实施校企协同育人。深化“卡位产业、三级圈层”专业群建设布局,围绕粮食产业链及区域经济主导产业进行专业布局调整,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设置与改革的机制,完善面向市场、优胜劣汰的专业设置机制,打造优势特色专业群。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特色二级学院,推进职教集团化办学模式创新,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深入推进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开展订单式培养,全面实施校企协同育人。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增加校外实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完善培养体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培养标准,对“双师型”教师实行分类分级认定管理,在聘岗、绩效薪酬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完善院系两级教师全员培训体系,依托教师发展中心,构建学院、系部、教研室三级合力实施、活动内容衔接互补、校本化培训特色鲜明的教师培养培训框架体系,以专业技能提升为核心,继续推进教师企业实践,健全教师企业实践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要求专业教师每五年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将企业实践考核结果纳入教师聘岗要求,使教师企业实践工作常态化。新进教师需先实践再上岗,考核合格方可转正定岗。

3.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强化技术技能积累。拓展技术技能积累和社会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科研及社会服务长效机制;加大技术技能积累载体与协同创新能力建设,建设企业学院、产品研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继续教育平台等;以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培训资源包开发为基础,构建多元化、立体式现代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发挥高层次人才引领作用,打造高水平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团队;加强产学研合作,以校企合作和应用技术研究为重点,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增强科学研究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4.建设智能校园,提升教学和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加快建设教学所必需的

硬件环境、软件平台,全面完善智能校园基础设施。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重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并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标准。开发应用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资源共享课、在线开放课程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