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外感17

外感17

外感17
外感17

外感病症

普通感冒

一.概述

[ 病名]感:动、伤之意;冒:触、犯之意。感冒:感受触冒风邪所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特征: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

[ 西医相关疾病]

本篇讨论范围,包括普通感冒和时行感冒的辨证施治。包括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凡因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病毒性以及细菌感染所引起的上呼吸道急性炎症,均可参考本篇进行治疗。

[ 沿革]

1.①《内经》首先提出感冒的主因及主症。

②后世进一步明确以风邪为主,并常杂感伤人。

※《素问·骨空论》:“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素问·风论》:“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素问·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以上原文指出感冒的致病因素在于风邪,主症以寒热、头痛、身痛为主。《临证指南医案·风》:“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则曰风寒,兼暑则曰暑风,兼湿曰风湿,兼燥曰风燥,兼火曰风火,盖因风能鼓荡此五气而伤人,故曰百病之长也”《医学源流论·伤风难治论》:“凡人偶感风寒,头痛发热,咳嗽涕出,俗谓之伤风,乃时行之杂感也”。2.《伤寒论》已认识到感冒有轻重之分,并指出了轻重两证的不同治法,制定了桂枝汤、麻黄汤等著名方剂,对后世治疗感冒具有指导意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曰:“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自《诸病源候论》起,又倡时行之邪致病的论点。隋·《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提出:“时行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湿,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夫时气病者,此皆因岁时不和,湿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提示感冒的病因除六淫外,还有时行之气,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4.①《丹溪心法》确定了本病治疗大法。如《丹溪心法·中寒》说:“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②《仁斋直指方·诸风》篇首倡感冒名称,并用参苏饮治疗。如《仁斋直指方·诸风》:“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③此后对虚体感冒又补充了扶正达邪的处理原则。如《证治汇补·伤风》指出:“如虚人伤风,屡感屡发,形气病气俱虚者,又当补中而佐以和解。倘专泥发散,恐脾气益虚,腠理益疏,邪乘虚入,病反增剧也”。

二.病象

鼻塞、流涕、喷嚏、声重、恶风或恶寒、咳嗽、发热、头痛、周身酸楚不适、脉浮(卫表或肺窍症状);

重则出现肺卫症状:高热、咳嗽、胸痛。

三.病位

卫表(皮毛)。重则肺卫。

四.病类

虚、实。

五.病性

多为实证,属外感、急性、传染性、多发性。但传染力弱,流行范围小。也有本虚标实之证。

六.病程

急性期约五至七天左右,一般不超过10 天。

慢性感冒(体虚)病程较长。数月或数年不等。

七.病因病机

病机关键:卫表不和。(卫:肺卫。表:皮毛)

(一)六淫风虽为春季的主气,但它为六气之首,故外感为病常以风邪为先导。同时风邪常夹其它病邪伤人,春季多见风热相合,秋季多见风燥相合,夏季暑湿当令,故常见风暑夹湿为患。另外,由于冬春两季气候多变,故临床以冬春季节发病率为高,且以风寒、风热两证为多见。气

(二)在不同季节,往往夹时气而入侵。如春之温,夏之暑,秋之燥,冬之寒,霉雨之湿,多因四时之令不正,非其时而有其气,故使天时暴厉之气流行人间。其致病特点为发病快、病情重,有广泛的流行性,且不限于季节性。而六淫又往往易于夹时行病毒伤人,引起发病。,

(三)外邪侵袭人体,是否引起发病,关键在于正气的强弱。此常是决定性的因素,但同时与感邪的轻重,也有一定关系。《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

八.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

1.病史四季皆有,以冬春为多,气候反常,起居不慎,酗酒暴食,疲劳过度,冒雨涉水等引起突然发病。

2.临床表现初起多见鼻道和卫表症状。鼻、咽部痒而不适,鼻塞,流涕.喷嚏,声重而嘶,头痛,恶寒等。鼻涕开始为清水样,2 ~ 3 日后变稠,继而发热、咳嗽、咽痛、肢节酸重不适等。部分患者病及脾胃,而表现胸闷、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大便稀溏等症。3.四诊所见:舌淡红,或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二)鉴别诊断

感冒应与风温、鼻渊相鉴别,还应注意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在时行感冒讲述)。1.风温:风温初起症状,颇与风热感冒之证相似,但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神志昏迷、惊厥、谵妄等传变入里的证候。而感冒发热多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身凉脉静,病程短,预后良好。

2.鼻渊:鼻渊急性期多有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涕黄等症,与风热感冒相类似。但表解后鼻塞、眉额胀痛、鼻流黄浊脓涕,甚或夹血,气臭等症显著,病久可致嗅觉减退,不闻香臭。感冒表解后,鼻窍通,嗅觉灵,常伴咳嗽、痰多等症。。

九.辩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本病为邪犯肺卫,故属表实证。首先必须鉴别表寒证和表热证。

症状恶寒发热出汗情况咽红肿痛苔脉

表寒证重轻无汗无苔薄白,脉浮紧

表热证轻重少汗或有汗有苔薄黄,脉浮数

2.须结合发病季节,辨别有无夹暑、夹湿、夹燥的情况。

3.区分气血阴阳虚:

气虚:疲乏、气短、脉虚。

阳虚:气虚+寒象(畏寒肢冷)。

血虚:心悸、失眠、健忘、易惊。

阴虚:血虚+热象(手足心热、午后潮热、颜面潮红等)

(二)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病之始起也……故因其轻而扬之”,“……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清·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

(三)分证论治

实证感冒

*1 .风寒证

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喜热饮。舌脉: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

主方:荆防败毒散。(大纲无要求)

荆防二活二胡芎,枳壳茯苓桔甘拥,(二活:独活、羌活;二胡:柴胡、前胡。)

发汗解表又止痛,风寒感冒服之灵。

加减:表寒重,加麻黄桂枝以增加辛温散寒之力。

风寒夹湿

症状:身热不扬,恶寒汗少,头重胀如裹,肢体骨节酸重疼痛,咳嗽声重

鼻寒多涕。舌脉:舌苔白腻脉濡。

治法:疏表祛湿。

主方:羌活胜湿汤。

*2 .风热证

症状:身热较重,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咳嗽,痰粘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渴欲饮。舌脉: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

主方:※银翘散。(注意与桑菊饮的区别)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

加减:头胀痛较甚,加桑叶、菊花清利头目,咯痰黄稠,配黄芩、知母;热盛配石膏、跖草;化燥伤津,口干舌燥,配沙参、天花粉。

处方举例:银花15g ,连翘12g ,薄荷6g (后入),荆芥穗6g ,豆豉6g ,芦根15g ,牛蒡子10g ,生甘草3g ,桔梗6g ,黄芩10g ,象贝母10g ,杏仁6g 。

*3 .暑湿证

症状: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粘,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粘腻,渴不多饮,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舌脉: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主方:新加香薷饮。

新加香薷朴银翘,扁豆鲜花一起到,

暑温口渴汗不出,清热化湿又解表。

加减:暑热偏盛,加黄连、山栀、青蒿;湿困卫表,加豆卷、藿香、佩兰等芳化宣表。里湿偏重,加苍术、白蔻仁、法半夏化湿和中。

处方举例:银花15g ,连翘12g ,香薷6g ,厚朴6g ,扁豆10g ,藿香10g ,佩兰10g ,芦根15g ,六一散(包)15g ,赤苓15g ,陈皮10g 。象贝母10g ,全瓜蒌15g 。

4 感冒夹实证(又称胃肠感冒)

症状:表证+夹食证:胃脘胀满,嗳气,恶心,吞酸等。舌红,苔白腻而厚,脉浮滑或沉滑。

治法:解表消导

主方:藿香正气散合饱和丸

5 秋燥(风热兼燥)

症状:身热头痛,鼻燥咽干,咳嗽无痰或少痰,口渴,多见于秋季。

凉燥:无汗,不渴,脉不数。

温燥:少汗,口渴,脉数,舌边尖红,咽痛。

治法:辛润祛燥。

主方:凉燥――杏苏散

温燥――桑杏汤。

虚证感冒

※ 1 .气虚感冒

症状:恶寒较盛,发热,无汗,身楚倦怠,咳嗽,咯痰无力。

舌脉:舌苔淡白,脉浮无力。

治法:益气解表。

主方:参苏饮。

加减:表虚自汗,加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

处方举例:人参10g ,苏叶6g ,葛根10g ,半夏10g ,陈皮6g ,茯苓15g ,甘草3g ,桔梗6g ,木香6g ,枳壳10g,生姜3 片,大枣10 个。

2 .阳虚感冒

症状: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无汗,面白,语声低微,四肢不温,或自汗。舌脉:舌淡胖苔白,脉沉无力。

治法:助阳解表。

主方:麻黄附子细辛汤。

加减:兼气虚自汗,加黄芪、炙甘草。

处方举例:麻黄6g ,附子6g ,细辛3g ,羌活6g ,独活6g ,生黄芪6g ,葛根10g ,生姜 3 片,大枣10g ,党参6g 。

3 .血虚感冒

症状: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面色不华,唇甲色淡

心悸头晕。舌脉: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或浮。

治法:养血解表。

主方:葱白七味饮。

加减:恶寒重,加苏叶、荆芥;热重,加银花、连翘、黄芩。

处方举例:葱白6g ,豆豉6g ,葛根10g ,生姜3 片,生地10g ,麦冬10g ,荆芥6g ,当归10g ,银花10g ,连翘10g 。

※ 4 .阴虚感冒

症状: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痰少。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解表。

主方:加减葳蕤汤。

加减:阴伤明显,咽干口渴甚,加沙参、麦冬养阴生津,心烦口渴较甚,加黄连、竹叶、天花粉以清热生津除烦。

处方举例:玉竹10g ,白薇10g ,葛根10g ,生姜3 片,葱白6g ,薄荷6g (后入),

桔梗6g 豆豉6g ,大枣10g 。

(四)其它治法

1 .中成药

①银翘解毒丸每次1 丸,每日2 ~3 次。

②羚翘解毒片每次4 ~6 片,每日2 ~3 次。

③感冒清热冲剂每次1 包,每日3 ~4 次。

④板蓝根冲剂每次1 包,每日3 ~4 次。

以上均用于风热感冒。

⑤藿香正气胶囊每次2 ~4 粒,每日3 ~4 次。用于暑湿感冒。

2 .针灸

①经常感冒者可选大椎、肺俞或足三里穴艾灸,每日1次。发热者,上肢取曲池、合谷,配内关、手三里;下肢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并针刺十宣、少商、大椎等穴,以透邪泻热。

②耳针埋藏:肾上腺、头、肺、鼻等穴。

十.转归与预后

1 一般而言,感冒本属轻浅之疾,只要能及时而恰当地处理,或选用适当的简验方、中成药,即可较快痊愈。

2 但对老年、婴幼、体弱患者和时感重症者,必须加以重视,注意有无特殊情况,防止发生传变,或同时夹杂其它疾病。

十一.预防与调摄

1 .预防

①简验方

冬春风寒当令季节,可用贯众、紫苏各10 克,廿草3 克,水煎顿服,连服三天。

夏日暑湿当令季节,可服藿佩汤:藿香、佩兰各5 克,薄荷2 克,煎汤频服,鲜者用量均应酌加,

②加强锻炼,适当进行室外活动,以利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③注意防寒保暖,在气候冷热变化时,及时增减衣被,避免淋雨受凉及过度疲劳。

④在感冒流行季节,劝阻患者去公共场所活动,防止交叉感染。

⑤醋熏蒸法:室内消毒,每立方米空间用食醋5 ~10ml ,加水1 ~2 倍,稀释后,加热蒸薰2 小时,每日或隔日一次,作为流行季节预防之用。

2 、护理

①注意服药煎药要求:水药宜于轻煎,不可过煮,乘温热服,服后避风覆被取汗,或吃热稀饭、米汤以助药力,冀其汗出,以遍体微汗为宜,切忌大汗淋漓,得汗为病邪外达之象,无汗是邪尚未祛,出汗后避风保暖,以防复感,并应多饮开水,适当休息,饮食进流汁或半流汁为好。干

②密切观察药后情况:汗出后身凉脉静为邪得解,如汗出热不减或退而复起,且脉数不静,提示病邪未解,有复燃,甚则发生它变的可能。

③根据感邪的性质不同,分别采取辨证施护。

经常患感冒的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加强体育锻炼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增加机体对疾病的防御能力及对寒冷的耐受能力。

2 .尽量避免发病诱因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度疲劳,天气突变时,注意增减衣服等。

3 .注意隔离流行季节尽量避开人群拥挤的场所,注意呼吸道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4 .注意室内通风、换气,保持住室和工作场所清洁卫生,减少尘土飞扬。如能常用来苏尔喷洒地面效果更好。

5 .室内用食醋熏蒸消毒,流行季节用食醋25O 克,加一倍水,放入器具内加热熏蒸,每日l ~ 2 次,具有良好的消毒作用。

6 .患感冒后服用大青叶、连翘、金银花、贯众等煎剂,可收到较好的效果。亦可口服病毒灵。较重者可服病毒唑,有较好的疗效。

7 .对年老体弱患者,或已有肾炎、风湿病、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适当使用抗生素

外感病证

时行感冒

一概述

[ 病名 ] 又称“时行伤寒”,“时气病”,“重伤风”,“流感”。是感受疫毒之邪所致的以高热,头痛如破,全身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外感性、热性传染病。

[ 沿革 ] 最早见于《内经》。在《素问·刺法论》中有:“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症状相似”。(五疫:古人借五行而分木火土金水疫)(古人借五行分出许多与五有关的名词,如五志喜怒思忧恐、五劳久视卧坐立行或志思心忧瘦劳或心肝脾肺肾劳、五体筋脉肉皮骨、五轮肉轮眼睑血轮两眦气轮白睛风轮黑睛水轮瞳孔、五味、等等)认为本病与“天运失时”有关(即五运六气的变化)。

[ 西医相关疾病 ] 本病即西医学的流行性感冒。

二病象

全身中毒症状:憎寒壮热,体温可高达 39 ~ 40 ℃,全身酸痛,待热退之后,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肺系症状始为明显。重者高热持续不退,喘促气急,唇甲青紫,甚则咳血,部分患者出现神昏谵语,小儿可发生惊厥,出现传变。

三病位

侵及卫气伤于肺,波及肠胃,重则由营及血,逆传心包、达神明。

四病类

轻证:表卫证、热郁凑理证、邪犯膜原证;

重证:热毒闭肺、热陷心包;

危证:阳衰气脱证。

五病性

外感性、急性、流传性、传染性、热性疾病,表实证为多。

六病程

较短。 2 周左右。

七病因病机

病机关键:卫郁气结

流传特点:四季皆发,冬春较多;

传播区域:按铁路交通干线,先城市,后农村,先集体后散居;

流传周期: 2 ~ 3 年

传播途径:口鼻、手鼻。

病因:时疫毒邪。

发病过程:

膜原:①胸膜与膈肌之间的部位。《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

②半表半里的位置。《温疫论》:“其邪去表不远,附近于胃,·····邪在膜原,正当经胃交关之所,故为半表半里”。

八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

1 .气候异常,非其时而有其气。

2 .典型症状憎寒壮热,头痛如破,高热,体温可高达 39 ~ 40l _C ,重者可出现神昏谵语,小儿可发生惊厥。

3 .发病人群病状相似。

4 .结合理化检查帮助诊断。

(二)鉴别诊断

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

九辩证论治

( 一 ) 辨证要点

1.辨发热特点:多为壮热,热势持续,高热不退,体温在 39 ~ 40¨C 之间,甚至更高。

2 .观兼症:

①兼恶寒,全身疼痛,脉浮数,为表卫证;

②兼口渴,便秘,口苦咽干,目赤耳聋,濈然汗出,为热郁腠理证;

③兼有微恶风寒,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者,为热犯募原;

④兼有胸闷,剧咳,呼吸困难者,为热毒闭肺;

⑤兼有神昏谵语,烦躁不安,惊厥抽搐者,为热陷心包;

⑥兼气喘心悸,心中澹澹大动,端坐呼吸,四肢厥冷者,为阳衰气脱。

( 二 ) 治疗原则

初起,治宜表里双解。邪毒入里,则宜清热解毒,透气达卫。

( 三 ) 分证论治

轻证

1 表卫证

临床表现:壮热恶寒,全身酸痛,口微渴,舌红目赤,尿赤,苔黄,脉浮数。

治法:表里双解。

方剂:增损双解散。

加减:①退者,可加重石膏用量,加至 100g 左右,水煎服;②配合柴胡注射液 4ml ,

1 日 3 ~ 4 次,肌肉注射。

2 .热郁腠理证

临床表现:壮热,口渴,口苦咽干,目赤耳聋,大便秘结或胸胁濈然汗出,舌红赤,苔薄黄而干,脉弦数有力。

治法:辛凉和解。

方剂:增损大柴胡汤。

加减:①热毒症状较重者,可加大青叶 20g 、板蓝根 20g ;

②头痛甚者,加桑叶 15g 、菊花 1 5g ,以清利头目。

3 .邪犯募原证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尿赤,舌红苔黄,脉浮滑而数。

治法:清热和胃,透达募原。

方剂:达原饮。

加减:①湿多于热者,去白芍、知母,加佩兰、茵陈蒿各 15g ;②寒少热多,日久不退者,去槟榔,加白薇 l 0g 、黑栀子 l 0g 以退热。

重证

1 .热毒闭肺证

临床表现:突然高热不退,胸闷,剧咳,咳血痰,呼吸困难,口渴,烦躁不安,尿黄赤而短,口唇青紫而黯,舌深红,苔黄而干,脉浮数。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止咳。

方剂:神犀丹。

加减:①咳嗽、痰多、呼吸困难者,可加桑皮 15g 、冬瓜子 lOg 、枇杷叶 lOg ,水煎服;②病人高热不退,可同时以清开灵注射液 40ml 加于 5 %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 中,静脉滴注, 1 日 1 次。

2 .热陷心包证

临床表现:持续高热,头痛剧烈,神昏谵语,循衣摸床,烦躁不安,惊厥抽搐,小便赤涩,舌红赤,苔黄厚而干,脉洪数。

治法:清热泻火,开窍通络。

方剂:玳瑁郁金汤。

加减:①若神昏狂乱不安,壮热烦渴,服安宫牛黄丸;②病情危重服药困难者,可用清开灵 40ml 或醒脑静 20ml ,加入 5 %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

250ml 中静脉滴注, 1 日 1 ~ 2 次。

危证

阳衰气脱证

临床表现:气喘心悸,心中澹澹大动,不得卧,端坐呼吸,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或青紫,大汗淋漓,四肢厥逆,浮肿,尿少或无尿,舌淡白或隐青,脉沉细欲绝或结、代、促。

治法:固脱益气,回阳化瘀。

方剂:急救回阳汤合参附注射液静脉点滴或灌服。

加减与备选方:

①无脉者,加葱白或猪胆汁以通血脉;

②冷汗不止者,加龙骨、牡蛎各 20g 以潜阳敛肝;

③对服药困难者可用参附注射夜 20ml 加于 5% 葡萄糖或生理盐水 250ml 中静点。

(四)其他疗法

1 早期可用刮痧疗法;

2 针刺疗法:少商、风池、大锥、曲池、合谷等以三棱针放血;

3 雾化吸入:可选用清热解毒中药制剂双黄连没、穿琥宁等进行雾化吸入。

十、转归与预后

本病流行期间应提高警惕,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后良好。若失治、误治可发生传变,甚至危及生命。

十一、预防与调护

对时行感冒的预防,首先要锻炼身体,增强正气,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环境卫生及个人卫生,饮食有节,少吸烟及饮酒。本病流行期间应减少集会,尽量不去或少去公共场合,对病人的排泄物要妥善处理,餐具、用具专用,用后消毒,病人要多饮白开水,吃流食或半流食。疾病流行期间,可服紫金锭2 片, 1 日 3 次,亦可用大蒜汁滴鼻,冬季可用红枣、生姜煎汤,调红糖少许常服。

外感病证

外感发热

一概述

[ 病名 ] 外感发热是指已患有某种或多种内外科疾病,又复感外邪所导致的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并发的病证。为真正的“杂病”。发热是病理性的体温升高(生理性发热:饮食、运动、环境、情绪、性别),是机体对于致病因素的阴阳失调的一种反应。口温 > 37.3 ℃ , 直肠 > 37.6 ℃为发热。腋下 36.3~ 37.2 ℃

[沿革 ] 1 .《伤寒论》首先总结和提出了以外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的辩证论治规律,即运用六经辩证来概括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的 6 个阶段的变化,从而

“太阳中风,成为外感热病辩证论治的纲领。(其中三阳病证属外感发热范畴)太阳中风证:

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太阳伤寒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阳明病经证:指邪热弥漫全身,充斥阳明之经,而肠道尚无燥屎内结的证候。四大――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脉洪大。白虎汤证。阳明病腑证:指邪热传里与肠中糟粕相搏而成燥屎内结的证候:日晡潮热,手足戢然汗出,大便秘结,或腹中转屎气,甚则谵语、狂乱,不得眠。――大承气汤少阳病证: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柴胡汤证(太阴病证――脾胃虚寒证,为寒湿内聚所致的病证。四逆辈)

少阴病证:

少阴寒化证――无热而恶寒――附子汤类

少阴热化证――阴虚阳亢,病邪从阳化热所致。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麻黄附子细辛汤

2 .金·刘完素提出了“热病只能做热治,不能从寒医”的著名论点。

金元四大家刘河间 (1120 ~ 1200) ,金代医学家。即刘完素。字守真。河北河间县人,号河间居士 , 故人称刘河间 , 自号通玄居(处)士。金元四大家之首 , 寒凉派的创始人 , 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金章宗三次征聘,皆不就,遂赐号高尚先生。刘完素自幼耽嗜医书,唯对《素问》爱不释手,造诣颇深。代表作有《素问要旨论》、《宣明论方》、《三消论》、《伤寒标本心法类萃》等。刘河间潜心研究《内经》及当时盛行的五运六气学说,并结合临床实际,阐明生理、病理及治疗规律。认为“人一身之气,皆随四五运时六气盛衰而无相反。”用亢害承制理论解释病机。使《内经》六气病机得为全璧。并以脏腑病机、六气病机与运气学说相结合,将病证分为五运主病,六气主病等大类,可谓纲举目张。于杂病方面,对消渴病有独到之处,他发展了伤寒学说,力倡。寒凉治渴热,给中医治热病另辟一途,对其后攻邪派(见张子和),滋阴派(见朱丹溪)之形成有所启示。他反对晋唐以来不少医家注重搜集中药方剂,而忽视医学理论研究的倾向,提出新的病机学说,开金元医学争鸣之先河,并形成了河间学派,对后世影响很大。但刘河间用药多寒凉,《四库总目》说他:“多用凉剂,偏主其说者,不无流弊。”弟子有马宗素、穆大黄、荆山浮屠等,罗知悌(朱丹溪之师)为其再传弟子,葛雍、镏洪、张子和,则是私淑弟子。

3 .叶天氏的卫气营血学说(病邪的传变)和吴鞠通的三焦辩证(顺传和逆传)的外感发热的贡献。

本病范围广泛,内科杂症,伤寒的三阳病证,温病的卫气营血各阶段皆属。

[ 西医相关疾病 ] 西医学的有些病证合并急性传染性疾病时可参照本证论治。

二病象

以发热为主。恶寒发热;壮热;往来寒热;潮热;不规则热(见 6 版 p7 )。严重者可见神昏谵语、抽搐惊厥、口干而渴、伴恶寒鼻塞流涕等表证。伴有由原发疾病有关的症状。如胸闷心悸、头晕或咳喘气急等。心悸胸闷头昏,咳喘胸痛痰多,泄泻呕恶腹痛,口渴尿多易饥,小便淋漓急痛,斑疹黄疸,痰核累疬,积聚出血,项强神昏,半身不遂。

三病位

卫表及五脏。

四病类( 8 类)

卫表证,肺热;胃热;胆热;脾胃湿热;大肠湿热;膀胱湿热;阳明腑实。

五病性

外感性、实性热病。后期另当别论,较复杂。

六病程

短,两周左右。

七病因病机

病机关键:正邪相争,阳胜则热。

八诊断

1 病史:在原有内科疾病基础上,复感外邪而突然起病的病史。

2 典型临床病象:以发热为主伴相应原发脏腑病的的症状

3 四诊所见:舌红苔黄,脉数。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九、鉴别诊断

与内伤发热相鉴

1 病因:外感发热感外邪;

内伤发热感内伤劳倦,饮食情志瘀血等。

2 病势:外――起病急;

内――起病缓

3 病程:外――短,一般不超过两周;

内――长,数周,数月,数年不等。

4 热型:外――中度或高热;

内――多为低热或自觉发热。

5 发热特点:外――持续,外邪不除热不去,有冷感,得衣被不减;

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一般不恶寒,若有冷感,得衣被可减轻或消失。

6 兼证:外――多兼表证;

内――多兼内伤诸疾,形体消瘦,头晕乏力,神疲短气,倦怠纳差。

7 病性:外――多实热;

内――多虚证或虚实夹杂。

(二)鉴别寒热真假

真寒假热:身虽热而欲近衣,口虽渴而欲热饮,舌红而润,脉数大而不应指。

真热假寒:身虽大寒而反不欲近衣,口渴而喜冷饮,舌苔黄,燥其刺或黑而干燥,脉滑数,按之鼓指。

十、辩证论治:

辩证要点:恶寒发热:恶寒发热并见。

壮热:但发热不恶寒,体温 39 ~ 40 ℃一日内体温波动较小。(稽留热)

往来寒热:发热、恶寒交替发作。寒时不热,热时不寒。

潮热:热势盛衰如潮汐。升高起伏有时。(波状热、间歇热)。外感潮热为实证,热势较高。不规则热:升高起伏无时。

治疗原则:(详见 6 版 p33 )

1 清热解毒; 2. 通腑泻下; 3 .益气养阴。

分证论治:

1 .卫表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身疼痛,咳嗽,或恶寒甚而无汗,或口干咽痛,或身重脘闷,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治法:解表退热。

方剂:荆防败毒散。

加减:①初起病邪未入里化热,或疫毒热邪暂居卫表与感冒相似时可按感冒论治;②风寒证选荆防败毒散为主方,风热证选银翘散为主方。

2 .肺热证

临床表现:壮热,咳嗽或喘促,痰黄稠或痰中带血,胸痛,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化痰。

方剂:麻杏石甘汤。

加减:①上方可加金银花 25g 、连翘 15g 、鱼腥草 25g 、黄芩 15g 、蒲公英 15g ,以助清热解毒之功;②加金荞麦 15g 、葶苈子 15g 泻肺涤痰;③痰涌便秘者加大黄 15 g 、芒硝 10g 。

3 .胃热证

临床表现:壮热,口渴引饮,面赤心烦,口苦口臭,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

治法:清胃解毒。

方剂:白虎汤。

加减:①为增强清热解毒之功效,可加金银花 15g 、连翘 15 g 、黄连 10g 、芦根 10g ;

②大便秘结者,加大黄 15g 、芒硝 10g 通腑泻热;③若发斑隐隐者,加水牛角 50g 、玄参 15g 以清热凉血。

4 .腑实证

临床表现:壮热,日哺热甚,腹胀满,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烦躁谵语,舌苔焦燥有芒刺,脉沉实有力。

治法:通腑泻热。

方剂:大承气汤。

加减:①原方加黄芩 15g 、山栀 15g 以清泻实热;②腑实不坚者,可去芒硝;③胸膈烦热,口舌生疮者,加连翘、薄荷、竹叶。

5 .胆热证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或恶心呕吐,或目身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胆。

方剂:大柴胡汤。

加减:①可加板蓝根 15g 、连翘 15g 、败酱草 10g 以清热解毒,加茵陈 15g 以清热

利湿;②胁肋疼痛者,加延胡索 15g 、川楝子15g 以理气止痛;③发黄者,加金钱草15 卧栀子 lOg 、青蒿 10g 以利胆退黄。

6 .脾胃湿热证

临床表现: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胸腹胀满,纳呆呕恶,或身日发黄,舌红苔黄而厚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健脾和胃。

方剂:王氏连朴饮。

加减:①可加滑石 10g 、鲜荷叶 15g 以清热利湿;②热甚者,加黄柏、黄芩;③湿重者加藿香、佩兰;④黄疸者加茵陈,还可口服甘露消毒丹以清热利湿,芳香化浊。

7 .大肠湿热证

临床表现:发热,腹痛,泄泻或痢下赤白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干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剂:葛根芩连汤。

加减:①可加金银花、贯众以清热解毒;②加木通、车前子增强利湿之效;③热甚者,加栀子黄柏助清热之力;④气滞腹痛者,加木香、槟榔以理气化滞。

8 .膀胱湿热证

临床表现:寒热起伏,午后热甚,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灼热黄赤,腰部或少腹疼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膀胱湿热。

方剂:八正散合小柴胡汤。

加减:①可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以清热解毒利湿;②加乌药、枳壳以理气止痛。 ( 四 ) 其它疗法

1 .养阴补液和静脉输液高热患者,最易伤津耗液,因此养阴补液为救治高热的重要措施。口服可饮用适量的糖盐水、果汁、凉开水等。亦可用 5 %或 10%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林格液 1000 ~ 2000ml 静脉滴注, 1 日 1 次。

2 .肌内和静脉注射清热解毒、和解退热的药物柴胡注射液每次 2 ~ 4ml 肌内注射, 1 日 1 ~ 2 次;双黄连粉针剂每次 3g 溶入 lO%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 500ml 中静脉滴注, 1 日 1 次;清开灵注射液每次 40 ~ 60ral 加入 10 %葡萄糖注射液 500ml中静脉滴注;穿琥宁注射液每次 400mg 加入 5 %葡萄糖 500ml 中静脉滴注, 1 日 1 次。

3 .灌肠退热清热灌肠汤:生石膏 lpOg( 先煎 ) ,连翘 25g ,荆芥 15g ,薄荷 15g ( 后下 ) ,芦根 30g ,赤芍 25g ,水煎取汁 200ml ,高位直肠灌注或保留灌肠 30 分钟,每 2 ~

4 小时一次,体温下降后视病情减少灌肠次数。

十、转归与预后

由于外感发热范围广泛,病情轻重缓急不同,病程长短有别,故临床转归亦有差异。一般

来说,正气未衰,邪正相搏,正气可以抗衡邪气,经过正确的治疗,均可及时痊愈。部分患者所感热毒之邪太盛。邪毒内陷,或脏腑原有宿疾,正气损伤已久,加之又感邪毒,因此易发生惊厥、闭脱之变证,病情凶险,预后多不良。,

十一、预防与调护

对外感发热的预防,首先要健身,增强正气,达“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之目的。保持房间通风、洁净,注意保暖,防止重感时邪,加重病情。观察体温变化,注意热型,寒热规律及发热持续时间。饮食上宜清淡流质或半流质,汤药宜微温服,服药后酌加衣被或进食少许热稀粥,以培汗源,助邪外达。,

表证与里证的区别

表证与里证的区别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表证与里证的区别病因病位病程病情临床特点 外感六淫浅表短轻发热恶寒同见表证入里脏腑较长较重发热恶寒分见 1.含义 瘀血:①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 ②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2.形成⑴外邪、情志内伤、饮食失宜、劳逸过度等→ 血行不畅而凝滞;⑵内外伤、气虚、邪热等→出血而虽 血离经脉,积存体内。 3.致病特点①疼痛、②肿块、③出血;④面唇甲舌青 紫;⑤脉涩或结代。 四、望小儿指纹 ?正常指纹:红黄相兼,隐现于风关之内。?内容:观察指纹长 短,颜色,浮沉三个 方面。 ?部位:分风、气、 命三关。 ?临床意义:浮沉分 表里,红紫辨寒热, 淡滞定虚实,三关测 轻重。 一、外感咳嗽:风寒 咳嗽 [证候]咳嗽,痰白 稀薄,鼻塞流清涕, 喉痒声重,头痛,恶 寒,无汗,或见发热 全身酸痛,舌苔薄 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宣肺止咳。 [方药]杏苏散加 减。 [针灸治疗]可选取列缺、合 谷、外关、肺俞,用泻法,可 加灸。 一、外感咳嗽:风热咳嗽 [证候]咳嗽,咯痰黄稠,或 兼发热恶风,头痛咽痛,汗出 口干,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 咳。 一、外感咳嗽:风热咳嗽 [方药]桑菊饮加减。发热较 重,加黄芩、山栀子。咽喉疼 痛者,加板蓝根、玄参。痰稠 难咯者,加瓜蒌皮、冬瓜仁、 蒲公英。 [针灸治疗]可选取尺泽、曲 池、大椎、肺 俞,用泻法,也可针刺放血。 一、外感咳嗽:燥热咳嗽 [证候]咳嗽痰少,或干咳无 痰,或痰粘难咯,或痰带血 丝,咳引胸痛,鼻燥,咽干,

外感病因(一)

外感病因(一) 外感病因 外感病因,是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引起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外感病因主要包括六淫、疫气两大类,涉及季节气候、地理环境,以及生物等多方面的因素。 六淫 (一)六淫的概念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淫,有浸淫、太过之意。六淫是引起外感疾病的主要病因。一般认为,六淫与六气有密切联系,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正常的自然气候变化,它与一年季节的更替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如春风、夏暑(火)、长夏湿、秋燥、冬寒。而气候的变化总是以消长盛衰的规律交替进行着,这是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人类在长期的生命演化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调节对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因此,一般情况下,六气变化不容易使常人发病。当自然界气候发生异常变化,出现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而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此时的六气便成为“六淫”。

但在正常气候条件下,也会有人因自身调节能力低下而发生外感病,那么这时正常的“六气”变化,对于患者而言也称为“六淫”。由此可见,六气是否成为六淫,关键取决于个体正气的强弱。任何气候变化,都具有致病和非致病的双重性,而决定发病与否,则常在于个体的适应及抵抗能力。中医学将凡能致病的六气,即称为六淫。 六淫概念的确立,究其实质,则是采用把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结合起来研究病因的方法,是以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的不同特征,与人体疾病情况下的临床表现相类比,寻找二者之间的相似关系,以确立病因的名称,虽然仍然包含着六种气候因素的意义,但从主要方面来看,它是标示能够使人体产生六类证候的病因符号,是依据人体证候特点对多种实体病因的六种综合归纳,是以机体整体反应性为基准的关于外界病因的综合性功能模型。因此,从临床实践看,六淫致病除气候因素外,还包含了生物(如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应。 (二)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六淫侵袭人体,尽管随季节气候变化的不同而各有其致病特点,但作为一类外感性病因,又有其共同的致病特点。 1.外感性 六淫邪气自外而来,多从肌表、口鼻侵袭人体,引起外

何为外感风寒表实证

解表剂 简答题 1.何为外感风寒表实证,其代表方是? 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代表方是麻黄汤。 2.何为外感风寒表虚证,其代表方是? 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代表方是桂枝汤。 3.何为辛凉轻剂,其代表方是? 辛凉轻剂,适用于风温或风热犯肺轻证,证见咳嗽身热不甚,口不渴,或微渴,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者。方中药轻力薄,故称“辛凉轻剂”。代表方是桑菊饮。 4.何为辛凉平剂,其代表方是? 辛凉平剂,适用于温病初起,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口渴、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者。药用辛散,并兼芳香辟秽,清热解毒。代表方是银翘散。 5.九味羌活汤的配伍特色是? ①辛温升散与寒凉清热药配伍。“以升散诸药而臣以寒凉,则升者不峻;以寒凉之药而君以升散,则寒者不滞。” ②药备六经,通治四时,权变活法。 6.麻黄汤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区别是? 两者的区别:麻黄汤中用麻黄配桂枝辛温发汗解表,配杏仁宣肺平喘,主治风寒表闭之表寒实喘;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中用辛温之麻黄配伍辛甘大寒之石膏辛凉宣泄,又配杏仁宣降肺气,主治风热壅肺之里热实喘。 7.桑菊饮为何不宜久煎? 桑菊饮中所用药物(桑叶、菊花、桔梗、杏仁、连翘、芦根、甘草、薄荷)均属轻清宣透之品,故不宜久煎。 8.银翘散中为何用辛温的荆芥、豆豉? 银翘散是治疗温病初起的辛凉解表剂,方中用大队辛凉解表药配以少量辛温解表的荆芥穗、淡豆豉,助君药开皮毛以助祛邪,使全方温而不燥,既利于透表散邪,又不悖辛凉之旨。 9.加减葳蕤汤的配伍特点是? ①本方包括“滋阴、解表、清热”三部分,是治疗阴虚外感证制方的一般思路。 ②疏表散邪不伤阴,滋阴清热不碍邪。 10.九味羌活汤的功效和主治证是? 功效: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证: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症见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而渴,苔白脉浮者。 11.败毒散的功效和主治证是? 功效:益气解表,散风祛湿。 主治证:气虚之人,外感风寒湿邪证。症见憎寒壮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苔白腻,脉浮濡,或浮数而重取无力。 12.小青龙汤的功效和主治证是?

《薛生白湿热病篇》必读

《薛生白湿热病篇》必读 《薛生白湿热病篇》据传为清代著名医学家薛雪(字生白,号一瓢)所著,曾被收入多部医书中。本书原文选自王士雄编著的《温热经纬》,共分46条,是专论湿热病的重要文献,本书选录其中7条。 【原文】 ★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1)【释义】 本条论述湿热证初起的临床表现。按薛生白的自注所云,本条是湿热证的提纲。关于湿热证的发病原因,按薛氏自注所云,是:“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也就是说,素有脾湿内蕴之人,再外感湿热邪气,内外相引,最易发生湿热证。可见,湿热证往往初起就以脾胃为中心。其初起以恶寒为主症,是因为湿邪阻遏气机,卫阳之气被郁,不达于表,肌表失于温煦所致。但湿为阴邪,重浊粘腻,故湿热证初起除见恶寒外,还当并见四肢倦怠困重,肌肉重痛。其特点是恶寒而肢体重痛,突出的症状是沉重感,与伤寒初起之恶寒体痛有所不同,临床当重点鉴别。随着病情的发展,湿热郁蒸,则热势渐增而恶寒消失,呈现“但热不寒”,甚至反恶热。热蒸湿动则“汗出”,但其特点是汗少而粘。由于湿邪阻遏气机,故“胸痞”为必见之症。因湿热证初起,热蕴湿中,热郁于里而不得发越,故多见舌苔白腻。若进一步发展,湿热交蒸,热邪发越,则可转为黄腻苔。湿阻气机,气化不利,津不上承,则“口渴”,但因其津液未伤且湿邪内停,故口虽渴而不欲饮水。 【原文】 ★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头不痛者,去羌活。(2) 【释义】 本条论述湿热表证中湿重于热的证治。薛氏在本条自注中云:“身重,恶寒,湿遏卫阳之表证。头痛,必夹风邪,故加羌活,不独胜湿,且以祛风”。可见,本条是论述湿热证初起湿邪遏阻卫阳之表证的证治。湿阻气机,卫阳被郁,表气不畅,腠理不通,故“恶寒,无汗”。湿邪重浊,其袭表则“身重”,即周身困重。湿邪夹风上攻,头部气血逆乱,故头痛。湿邪在表,宜用辛温芳香药物,辛温宣透,芳香化湿,以祛除表湿,如: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因其头痛乃湿邪夹风邪上攻所致,故加羌活,“不独胜湿,且以祛风”。如果无头痛症状,说明未夹风邪,可以去羌活。本条之湿热证,从临床表现上看,是以湿邪为主,湿重于热,热象不显。因湿为阴邪,故薛氏在自注中称其为“阴湿伤表之候”。 【原文】 ★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解,宜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藿香叶、鲜荷叶、白通草、桔梗等味。不恶寒者,去苍术皮。(3) 【释义】 本条论述湿热表证中湿热并重的证治。薛氏在本条自注中云:“此条外候与上条同,惟汗出独异,更加关节疼痛,乃湿邪初犯阳明之表。而即清胃脘之热者,不欲湿邪之郁热上蒸,而欲湿邪之淡渗下走耳。此乃阳湿伤表之候”。由薛氏之自注可以看出,本条与上条均属湿热表证,故恶寒,发热,身重等“外候与上条同”。但与上条不同者,是本条有汗出,且其虽有汗出而肌肉关节疼痛不为汗解。这说明是湿热郁蒸,阻滞气机,虽有热蒸湿动而汗出,但湿邪并不能从汗而驱,故肌肉关节疼痛不得解。本证为湿困肌肉,因胃主肌肉,故薛氏称之为“湿邪初犯阳明之表”。所谓“阳湿”,是指本证与上条有所区别,上条是湿邪重,属

病因复习题

第六章病因 【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明确提出“中医三因学说”的是: A.张仲景 B.陶弘景 C.陈无择 D.巢元方 E.刘完素 2.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 A.两者互不转化 B.两者相互作用 C.两者互不关联 D.两者对立制约 E.两者静止不变 3.以下属于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是: A.疠气 B.六淫 C.七情 D.瘀血 E.劳逸 4.易袭阳位,具有升发向上特性的邪气是: A.暑邪 B.燥邪 C.风邪 D.火邪 E.寒邪 5.下列何气能兼其五气: A.暑 B.湿 C.寒 D.风 E.热 6.六淫中最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A.寒邪 B.火邪 C.风邪 D.燥邪 E.湿邪 7.感受寒邪而致的“中寒”是指: A.寒邪伤于肌表 B.寒邪入中经脉 C.寒邪自内而生 D.寒邪直中脏腑 E.寒邪侵及血分 8.六淫中具有病程长,难以速愈的邪气是: A.寒邪 B.火邪 C.风邪 D.暑邪 E.湿邪 9.其性趋下的病邪为: A.火邪 B.燥邪 C.湿邪 D.风邪 E.以上都不是 10.湿邪、寒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 A.损伤阳气 B.阻遏气机 C.粘腻重浊 D.凝滞收引 E.易袭阴位 11.致病后可出现各种秽浊症状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热(火)邪 D.湿邪 E.燥邪 12.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 A.津液 B.气血 C.肾精 D.肝血 E.阳气 13.温燥病的发病季节一般是: A.夏末秋初 B.近冬深秋 C.长夏季节 D.冬末春初 E.春末夏初 14.六淫中最易致肿疡的是: A.风邪 B.湿邪 C.火邪 D.燥邪 E.寒邪 15.下列哪项不属火邪的致病特点: A.易伤津耗气 B.易生风动血 C.易扰乱神明 D.易致肿疡 E.易阻遏气机 16.易致肝风内动的是: A.寒邪 B.湿邪 C.暑邪 D.热邪 E.风邪 17.下列哪一项是火、燥、暑共同的致病特点: A.上炎 B.耗气 C.伤津 D.动血 E.生风 18.六淫致病,季节性最强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燥邪 D.湿邪 E.暑邪 19.虚邪是指:

汽车减振胶耐湿热性能的研究

汽车减振胶耐湿热性能的研究 以顺丁橡胶、稀释剂、硫化剂、促进剂、抗氧剂、发泡剂、填料等为原料制备出一种膨胀型汽车减振胶。实验表明,选择合适的稀释剂、发泡剂、填料,可以明显提高减振胶耐湿热性能。 标签:顺丁橡胶;减振胶;发泡剂 汽车减振胶主要用于汽车车门、发动机罩盖和行李箱盖板的装配,用以减少震动,吸收系统噪音,减少系统疲劳和降低部件受损等[1,2]。 汽车经常户外使用,湿热老化是影响汽车使用寿命,特别是减振胶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减振胶通过加热固化成型,返修困难,要求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因此其耐湿热性能十分重要。 目前,汽车减振胶耐湿热性能的表征主要测试湿热老化后剪切强度[3,4]和吸水性[5~10]。专利《一种耐湿热性能优异的膨胀减振胶》中通过闭孔发泡剂提高耐湿热老化性能,专利《一种低吸水率的膨胀减振胶》中通过添加成膜剂降低吸水率,但这些研究并没有较系统的分析汽车减振胶的耐热性能的影响因素。 本文研究了稀释剂、发泡剂、填料种类和用量等因素对减振胶耐湿热性能的影响,对提高减振胶耐湿热性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1 实验部分 1.1 原料 顺丁橡胶,中国石化;增粘剂,自制;硫磺,上海京海化工有限公司;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佳通化学有限公司;促进剂、抗氧剂,河南蔚林化工有限公司;液体聚丁二烯PM4,英国昕特玛;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杭州大自然有机化工实业有限公司;烷基磺酸苯酯T-50,德国朗盛;乙酰柠檬酸三丁酯ATBC,山东齐鲁增塑剂股份有限公司;发泡剂AC、发泡剂H,江苏雅克化工有限公司;发泡剂TSH,常州市孟达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发泡剂OBSH,广州金昌盛科技有限公司;微球发泡剂,阿克苏诺贝尔;重质碳酸钙,上海集伊精细化工有限公司;轻质碳酸钙,江西一环矿产有限公司;纳米活性碳酸钙:上海卓越纳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1.2 仪器与设备 电子万能试验机,日本岛津公司;真空捏合机ZH-500,江苏如皋市井上捏合机械厂;强力分散机QL-1100,佛山市金银河智能装配股份有限公司。 1.3 减振胶的制备

表证与里证的区别教案资料

表证与里证的区别

表证与里证的区别 病因病位病程病情临床特点 外感六淫浅表短轻发热恶寒同见 表证入里脏腑较长较重发热恶寒分见 1.含义 瘀血:①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 ②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2.形成⑴外邪、情志内伤、饮食失宜、劳逸过度等→ 血行不畅而凝滞;⑵内外伤、气虚、邪热等→出血而虽 血离经脉,积存体内。 3.致病特点①疼痛、②肿块、③出血;④面唇甲舌青紫;⑤脉涩或结代。 四、望小儿指纹 ?正常指纹:红黄相兼,隐现于风关之内。 ?内容:观察指纹长短,颜色,浮沉三个方面。?部位:分风、气、命三关。 ?临床意义: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 实,三关测轻重。 一、外感咳嗽:风寒咳嗽 ?[证候] 咳嗽,痰白稀薄,鼻塞流清涕,喉痒声 重,头痛,恶寒,无汗,或见发热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 杏苏散加减。 ?[针灸治疗] 可选取列缺、合谷、外关、肺俞,用泻法,可加灸。 一、外感咳嗽:风热咳嗽 ?[证候] 咳嗽,咯痰黄稠,或兼发热恶风,头痛咽痛,汗出口干,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一、外感咳嗽:风热咳嗽 ?[方药] 桑菊饮加减。发热较重,加黄芩、山栀 子。咽喉疼痛者,加板蓝根、玄参。痰稠难咯者,加瓜蒌皮、冬瓜仁、蒲公英。 ?[针灸治疗] 可选取尺泽、曲池、大椎、肺 俞,用泻法,也可针刺放血。 一、外感咳嗽:燥热咳嗽?[证候] 咳嗽痰少,或干咳无痰, 或痰粘难咯,或痰带血丝,咳引胸 痛,鼻燥,咽干,喉痛,舌尖红, 舌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 清肺润燥。 ?[方药] 桑杏汤加减。 ?[针灸治疗] 可选取肺俞、鱼际、 复溜、照海、孔最,用泻法。 二、内伤咳嗽:痰湿咳嗽 ?[证候] 咳嗽痰多而白粘,胸脘作 闷,纳呆,身重易倦,舌胖苔白 腻,脉濡滑。 ?[治法] 燥湿健脾,化痰止嗽。 ?[方药] 二陈汤加减。 ?[针灸治疗] 可选取肺俞、脾俞、 太渊、太白、丰隆、合谷,宜用泻 法或加灸。 二、内伤咳嗽:痰热壅肺 ?[证候] 咳嗽,或气促,或喉中有 痰声,痰多色黄,质粘稠,咯痰不 爽,或痰中带血,或咯痰有腥味, 胸胁胀满,咳时引痛,或有身热面 赤,口渴欲饮,舌质红,舌苔黄 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化痰。 二、内伤咳嗽:痰热壅肺 ?[方药] 清金化痰汤加减。 ?[针灸治疗] 可选取合谷、大椎、 丰隆、鱼际、肺俞,用泻法。 二、内伤咳嗽:肝火犯肺 ?[证候] 气逆则咳,咳嗽阵作,痰 粘难咯,面红咽干,口干口苦,咳 引胸胁作痛,舌苔薄黄少津,脉弦 数。 ?[治法] 清肝降火,泻肺止咳。 ?[方药] 泻白散合黛蛤散加栀子、 黄芩等。 ?[针灸治疗] 可选取肺俞、肝俞、 经渠、太冲,用泻法。 二、内伤咳嗽:气虚咳嗽 ?[证候] 咳嗽咯痰清稀,面色晄 白,气短懒言,声音低微,喜温畏 寒,自汗,容易感冒,舌质淡嫩, 脉虚弱。 ?[治法] 益气固表,止嗽除痰。 ?[方药] 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针灸治疗] 可选取肺俞、膻中、太渊、膏肓、 足三里,用补法。 二、内伤咳嗽:阴虚咳嗽 ?[证候]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或咳痰带血, 咽干声嘶,五心烦热,午后潮热,舌红少津,苔 薄,脉细无力或细数。 ?[治法] 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方药] 百合固金汤加减。 ?[针灸治疗]可选取肺俞、膏肓、足三里、孔最、 太溪、阴郄,用补法。 症状\证病程体质形态疼痛二便舌象脉象 虚证久病虚弱精神萎靡,身倦乏力,气弱懒 言隐痛喜按大便稀溏,小便清长长舌淡嫩, 苔细弱\ 实证新病壮实精神兴奋,声高气粗疼痛拒按小便 短赤,大便秘结苔厚腻实而有力 ?辨清外感和内伤之所属。外感咳嗽,起病较 急,病程短,并伴有外感表证,脉证多属实 证;内伤咳嗽,发病较缓,病程较长,兼有 不同的里证,脉证虚实互见。 ?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在临床上可相互转化或 兼夹。 ?外感咳嗽治疗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 内伤咳嗽以调理脏腑为主。 ⑴风邪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位; 善行、数变; 风为百病之长; 其性主动。 寒邪伤寒——寒邪伤及肌表 中寒——寒邪直中于里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痛; 寒主收引; 寒性清澈。 暑邪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①暑为阳 邪,其性炎热;②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 津;③暑多挟湿。 ⑷湿邪①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②湿性重浊;③湿性粘滞;④湿性趋下,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温病学经典原著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

叶天士《温热论》 一、重点背诵原文 [原文]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1) [原文]2.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变错,反致慌张矣。(8) [原文]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2) [原文]4.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3) 二、名词 1、上受:见于叶天士《温热论》,指温病的感邪途径,即温邪从口鼻而入,先犯手太阴肺,即见肺卫表证。 2、逆传:温邪自手太阴肺卫传至手厥阴心包的过程,被称为逆传。 3、透风于热外: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风的治疗方法,即挟风宜辛凉中加轻清疏散之品,如薄荷、牛蒡子等,使风从表而出,不与热相搏。 4、渗湿于热下: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温热挟湿的治疗方法,挟湿宜辛凉中加甘淡渗湿之品,如芦根、滑石等,使湿邪分利从下泄,不与热相搏。 5、两阳相劫:此语出自《温热论》,两阳:指风与温热皆属阳邪;两阳相合,耗劫津液,临床导致清窍干燥的病候。 6、浊邪害清:此语出自叶大士《温热论》,湿与热合谓之"浊邪",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阻遏清阳,清窍为之壅塞,出现耳聋、鼻塞等症,故称为浊邪害清。 7、战汗:凡在温病发展中正邪相持气分,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病者突然战栗,继之全身汗出即称之为战汗。 8、益胃:益胃是叶天上《温热论》中提出温邪始终流连气分的治疗大法,该法以轻清之品,清气生津。宣展气机,并灌溉汤液,以振奋正气,经过战汗,使气机宣通,腠理开泄,邪气随汗外透。 三、如何理解叶氏“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1、“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伤寒与温病同属外感热病,叶氏提出“辨营卫气血”与“伤寒同”,是指其发展传变均具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一般规律。伤寒虽以六经分证,亦影响到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故言“同”,但是,此“同”并非完全相同。 2、“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伤寒与温病是两类性质不同的外感热病,温病初起邪在肺卫,治以辛凉解表;若有湿浊兼夹,邪在少阳时多见少阳三焦病变,治以分消上下,温病里结阳明时,多见湿热积滞交结胃肠,治以轻法频下;病程中易伤津液,重视养阴生津;病至后期多见虚热证,常要滋养肺胃或肝肾之阴。伤寒初起寒邪束表,治以辛温解表;邪在少阳多见足少阳胆经病变,治以和解表里;里结阳明时多见实热燥屎结于肠腑,多用猛下之法;病程中易伤阳气,重视顾护阳气;病至后期多见虚寒证,每需补脾肾之阳气。故叶氏说:“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四、试述温邪在卫的治法与失治后的表现 1、温邪在卫的治法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外感病因——六淫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外感病因——六淫 现在开始上课。上一节我们讲了六淫的基本概念,讲了六淫与六气之间的关系,其中重点是同学们记住六淫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根据邪正交争的观点来理解六气转化为六淫的条件,从邪正两个方面来分析。 下面我们从总体上讲一下,(二)六淫致病的一般特征,讲第二个问题。注意这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致病的共同的属性和特点。在这个基础上,将来我们具体讲六淫当中每一种致病因素,它们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一)外感性。所谓六淫致病的外感性,就是风、寒、暑、湿、燥、火侵袭机体的途径,是由表入里,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我们在前面讲经络学说的应用的时候讲到,经络是外邪入侵的通道,六淫侵袭肌表,然后沿着络脉、经脉、腑脏,由表入里,层层深入。就这个意义说,六淫侵袭机体的特征,它致病特征表现为外感性。也正因为这样,将六淫所致的疾病,称之为外感疾病;也正因为是这样,前面我们定义六淫的时候,说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强调其外感性。 (二)季节性。是指六淫致病所表现出来的病理变化形成的疾病,具有鲜明的时尚性,表现为季节的时相性。将风、寒、暑、湿、燥、火,大家回忆一下,在讲五行学说,对于自然现象的分类,有个五气。每一种气,气和六气的变化与五行相类,归成一系统。而五行和四季,

按照五行的规律转化为五时,和它相适应。根据这样一种思想,体现了六淫致病的鲜明的季节性。比如,春季的时候,春属木,它们是一个系统,而六气变化,风属木,所以说春季的时候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秋季多燥;冬季多寒,这是一般规律。注意这里面强调是一般规律,并不等于在其他季节的情况下,不会出现风、寒、暑、湿、燥、火,冬季照样可以出风病;秋季照样可以出寒(病)、出湿(病)。就是一般的规律,六淫致病有个特点,表现为鲜明的季节性。 (三)地域性。因为地域是指地理环境来说的,还指工作环境说的。比如地理环境不同,常常形成特殊的气候类型,表现为六气的变化有所区别,所以六淫致病,又和地理环境有关。例如南方,长江以南,多阴雨、多潮湿,那么生活在这样的地理环境的人得病,易于感受湿邪;到北方,多寒冷、多干燥,在这个地理环境下的人,那么感受六淫邪气,多感受寒邪,是讲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生活工作环境,就是人们在不同的生活工作环境下,感受六淫之邪,也有它的特殊性。比如炼钢工人、铸造工人,在高温作业的这个环境里进行工作,他就容易感受火邪和暑邪。这是生活工作环境,体现出来风、寒、暑、湿、燥、火的变化,所以产生这种变化,它体现了地域性,六淫致病的地域性。 (四)相兼性。是指六淫致病,风、寒、暑、湿、燥、火,常常是互相结合起来,同时侵袭机体,很少有仅仅是一种六淫侵袭机体,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时侵袭机体,有这样一个规律。所以我们在探索病因、辨证求因的时候,要全面考察六淫侵袭到机体以后,通过

耐湿热性检验规程

耐湿热性检验规程 1.目的 通过试验了解、预估和判断产品的耐湿热性能否满足标准和客 户的使用要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测试各种表面涂层的耐湿热性,以及隔热材料实验前的 状态调节和性能测试。 3.职责 3.1型材喷涂过程中,喷涂成品质检员负责挂试板随跟批产品一同 喷涂,固化放置24h后送试板到理化中心。 3.2理化中心负责耐湿热性试验检测。 3.3质检部负责耐湿热性试验结果的综合判定工作。 4.检验规程: 4.1试板要求与尺寸 4.1.1试板应平整且没有变形,尺寸为150×75×1.0mm。 4.2试样标识 4.2.1每个测试板都应有明确标志,标好对应的型材代码、表面状态 及颜色、生产日期、检测日期等。 4.3检验仪器设备:HS-系列恒温恒湿试验箱。 4.4检验方法 4.4.1参照GB/T 1740《漆膜耐湿热测定法》,采用标准试板进行试验。 4.4.2检验环境:试验箱内温度为47±1℃,相对湿度96±2%。 4.4.3开启电源前应检查水箱的水位,不能低于其容积的50%。 4.4.4根据实验要求,在温度控制仪表上设定需要的温度,在湿度控 制仪上设定需要的湿度。 4.4.5将样板垂直悬挂于样板架上,样板正面不相接触。当回升到规 定的温度、湿度时,开始计算试验时间。 4.5样板检查

4.5.1试验中样板表面不应出现凝露。 4.5.2连续试验48小时检查一次。两次检查后,每隔72小时检查一 次。每次检查后,样板应变换位置。 4.5.3检查时,样板表面必须避免指印,在光线充足或灯光直射下与 标准比较,结果以三块样板中级别一致的两块为准。 4.6涂层经4000小时湿热试验后,对试验结果评定等级,其变化 ≤1级。 4.6.1一级:轻微变色;漆膜无起泡、生锈和脱落现象。 4.6.2二级:明显变色;漆膜表面起微泡面积小于50%,局部小泡面 积在4%以下,中泡面积在1%以下,锈点面积在2%以下;漆膜无脱落。 4.6.3三级:严重变色;漆膜表面起微泡面积超过50%,小泡面积在 5%以上,出现大泡,锈点面积在2%以上;漆膜出现脱落现象。 5.相关记录 5.1耐湿热性试验箱运行记录表 5.2耐湿热性试验记录表

风寒束表证

风寒束表证: (一)风寒束表证: 1.症状 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 兼症: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痰薄色白 苔脉: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2.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 3.治法:辛温解表 4.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时氏处方》)或荆防败毒散(《外科理例》)加减。两方均为辛温解表剂。 两方比较:前方用荆芥、防风、苏叶、生姜、葱头等疏风散寒,配以橘红、杏仁、赤苓宣通肺气,用于风寒感冒轻症; 5.常用药:荆芥、防风、苏叶、豆豉、葱白、生姜——解表散寒; 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红——宣通肺气。 6.加减: 表寒重——头痛、身痛、憎寒、发热、无汗者,配麻黄、桂枝以增强发表散寒之功用(麻黄汤意);∞ 表湿较重——肢体酸痛,头重头胀,身热不扬者,加羌活、独活祛风除湿,或用羌活胜湿汤加减;∞ 湿邪蕴中,脘痞、食少、或有便溏、苔白腻者,加苍术、厚朴、半夏化湿和中;或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本方为感冒(胃肠型)的一张主方,适用,有效。∞(二)风热犯表证 1.症状: 主症:身热,微恶风,汗泄不畅,头昏胀痛,目胀面赤 兼症:咳痰粘黄,咽痛口干,鼻流浊涕 苔脉: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2.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3.治法:辛凉解表 4.代表方: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两方均有辛凉解表,轻宣肺气功能。但前者长于清热解毒,后者重在清宣解表。 5.常用药: 银花、连翘、黑山栀、豆豉、薄荷、荆芥——辛凉解表,疏风清热; 竹叶、芦根——清热生津; 牛蒡子、桔梗、甘草——宣利肺气,化痰利咽。 6.加减: 咽喉红肿疼痛酌配一枝黄花、土牛膝、元参解毒利咽;可另用冰硼散、西瓜霜、锡类散等吹喉。∞ 时行热毒症状明显,配大青叶(板兰根)、蒲公英、蚤休(草河车、重楼、七叶一枝花)等清热解毒;∞ 若肺热素盛,风寒外束,热为寒遏,烦热恶寒,少汗,咳逆气急,痰稠,声哑,可用石膏、麻黄以清宣肺热。∞

表证与里证的区别

表证与里证的区别 病因病位病程病情临床特点 外感六淫浅表短轻发热恶寒同见 表证入里脏腑较长较重发热恶寒分见 1.含义 瘀血:①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 ②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2.形成⑴外邪、情志内伤、饮食失宜、劳逸过度等→血行不畅而凝滞;⑵内外伤、气虚、邪热等→出血而 虽 血离经脉,积存体内。 3.致病特点①疼痛、②肿块、③出血;④面唇甲舌青 紫;⑤脉涩或结代。 四、望小儿指纹 ?正常指纹:红黄相兼,隐现于风关之内。 ?内容:观察指纹长短,颜色,浮沉三个方面。?部位:分风、气、命三关。 ?临床意义: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一、外感咳嗽:风寒咳嗽 [证候] 咳嗽,痰白稀薄,鼻塞流清涕,喉痒声重,头痛,恶寒,无汗,或见发热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 杏苏散加减。 [针灸治疗] 可选取列缺、合谷、外关、肺俞,用泻法,可加灸。 一、外感咳嗽:风热咳嗽 [证候] 咳嗽,咯痰黄稠,或兼发热恶风,头痛咽痛,汗出口干,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一、外感咳嗽:风热咳嗽 [方药] 桑菊饮加减。发热较重,加黄芩、山栀子。咽喉疼痛者,加板蓝根、玄参。痰稠难咯者,加瓜蒌皮、冬瓜仁、蒲公英。 [针灸治疗] 可选取尺泽、曲池、大椎、肺 俞,用泻法,也可针刺放血。 一、外感咳嗽:燥热咳嗽 [证候] 咳嗽痰少,或干咳无痰,或痰粘难咯,或痰带血丝,咳引胸痛,鼻燥,咽干,喉痛,舌尖红,舌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 清肺润燥。 [方药] 桑杏汤加减。 [针灸治疗] 可选取肺俞、鱼际、 复溜、照海、孔最,用泻法。 二、内伤咳嗽:痰湿咳嗽 [证候] 咳嗽痰多而白粘,胸脘作 闷,纳呆,身重易倦,舌胖苔白腻, 脉濡滑。 [治法] 燥湿健脾,化痰止嗽。 [方药] 二陈汤加减。 [针灸治疗] 可选取肺俞、脾俞、 太渊、太白、丰隆、合谷,宜用泻 法或加灸。 二、内伤咳嗽:痰热壅肺 [证候] 咳嗽,或气促,或喉中 有痰声,痰多色黄,质粘稠,咯痰 不爽,或痰中带血,或咯痰有腥味, 胸胁胀满,咳时引痛,或有身热面 赤,口渴欲饮,舌质红,舌苔黄腻, 脉滑数。 [治法] 清热化痰。 二、内伤咳嗽:痰热壅肺 [方药] 清金化痰汤加减。 [针灸治疗] 可选取合谷、大椎、 丰隆、鱼际、肺俞,用泻法。 二、内伤咳嗽:肝火犯肺 [证候] 气逆则咳,咳嗽阵作,痰 粘难咯,面红咽干,口干口苦,咳 引胸胁作痛,舌苔薄黄少津,脉弦 数。 [治法] 清肝降火,泻肺止咳。 [方药] 泻白散合黛蛤散加栀子、 黄芩等。 [针灸治疗] 可选取肺俞、肝俞、 经渠、太冲,用泻法。 二、内伤咳嗽:气虚咳嗽 [证候] 咳嗽咯痰清稀,面色晄 白,气短懒言,声音低微,喜温畏 寒,自汗,容易感冒,舌质淡嫩, 脉虚弱。 [治法] 益气固表,止嗽除痰。 [方药] 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 减。 [针灸治疗] 可选取肺俞、膻中、 太渊、膏肓、足三里,用补法。 二、内伤咳嗽:阴虚咳嗽 [证候]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或咳痰带血,咽 干声嘶,五心烦热,午后潮热,舌红少津,苔薄, 脉细无力或细数。 [治法] 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方药] 百合固金汤加减。 [针灸治疗]可选取肺俞、膏肓、足三里、孔最、 太溪、阴郄,用补法。 症状\证病程体质形态疼痛二便舌象脉象 虚证久病虚弱精神萎靡,身倦乏力,气弱 懒言隐痛喜按大便稀溏,小便清长长舌淡嫩,苔 细弱\ 实证新病壮实精神兴奋,声高气粗疼痛拒按小便 短赤,大便秘结苔厚腻实而有力 辨清外感和内伤之所属。外感咳嗽,起病较 急,病程短,并伴有外感表证,脉证多属实证; 内伤咳嗽,发病较缓,病程较长,兼有不同的 里证,脉证虚实互见。 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在临床上可相互转化或 兼夹。 外感咳嗽治疗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 内伤咳嗽以调理脏腑为主。 ⑴风邪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位; 善行、数变; 风为百病之长; 其性主动。 寒邪伤寒——寒邪伤及肌表 中寒——寒邪直中于里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痛; 寒主收引; 寒性清澈。 暑邪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①暑为阳 邪,其性炎热;②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 津;③暑多挟湿。 ⑷湿邪①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②湿性重浊;③湿性粘滞;④湿性趋下, 易袭阴位。 ⑹火(热)邪。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 ①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②火(热) 易扰心神;③火(热)易耗气伤津;④火 (热)易生风、动血;⑤火热易致肿疡。

表证与里证的区别

表证与里证的区别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表证与里证的区别病因病位病程病情临床特点 外感六淫浅表短轻发热恶寒同见表证入里脏腑较长较重发热恶寒分见 1.含义 瘀血:①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 ②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2.形成⑴外邪、情志内伤、饮食失宜、劳逸过度等→ 血行不畅而凝滞;⑵内外伤、气虚、邪热等→出血而虽 血离经脉,积存体内。 3.致病特点①疼痛、②肿块、③出血;④面唇甲舌青 紫;⑤脉涩或结代。 四、望小儿指纹 ?正常指纹:红黄相兼,隐现于风关之内。?内容:观察指纹长 短,颜色,浮沉三个 方面。 ?部位:分风、气、 命三关。 ?临床意义:浮沉分 表里,红紫辨寒热, 淡滞定虚实,三关测 轻重。 一、外感咳嗽:风寒 咳嗽 [证候]咳嗽,痰白 稀薄,鼻塞流清涕, 喉痒声重,头痛,恶 寒,无汗,或见发热 全身酸痛,舌苔薄 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宣肺止咳。 [方药]杏苏散加 减。 [针灸治疗]可选取列缺、合 谷、外关、肺俞,用泻法,可 加灸。 一、外感咳嗽:风热咳嗽 [证候]咳嗽,咯痰黄稠,或 兼发热恶风,头痛咽痛,汗出 口干,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 咳。 一、外感咳嗽:风热咳嗽 [方药]桑菊饮加减。发热较 重,加黄芩、山栀子。咽喉疼 痛者,加板蓝根、玄参。痰稠 难咯者,加瓜蒌皮、冬瓜仁、 蒲公英。 [针灸治疗]可选取尺泽、曲 池、大椎、肺 俞,用泻法,也可针刺放血。 一、外感咳嗽:燥热咳嗽 [证候]咳嗽痰少,或干咳无 痰,或痰粘难咯,或痰带血 丝,咳引胸痛,鼻燥,咽干,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 病因习题集

第七章病因 第一节外感病因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六淫”是指() A. 六气 B. 六气的太过和不及 C. 六种毒气 D. 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E. 风寒暑湿燥火 2.下列哪项不是六淫致病的特点() A. 季节性 B. 地区性 C. 传染性 D. 转化性 E. 外感性 3.常为外感病致病先导的邪气是() A. 热邪 B. 风邪 C. 寒邪 D. 暑邪 E. 燥邪 4.六淫中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腠的外邪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燥邪 E. 暑邪 5.六淫中,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6.六淫中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7.在六淫中,最易伤肺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8.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的() A. 津液 B. 气 C. 血 D.精 E. 神 9.在六淫中,易扰心神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火邪 D. 湿邪 E. 燥邪 10.下列哪项属于风性善行的致病特点() A. 手足震颤 B. 四肢抽搐 C. 四肢游走性疼痛 D. 角弓反张 E. 四肢麻木 11.下列哪项属于湿邪的性质() A. 凝滞 B. 粘滞 C. 涩滞 D. 瘀滞 E. 动血 12.可致小便浑浊涩滞不畅等症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13.寒性收引可导致() A. 阻滞气机 B. 损伤阳气 C. 耗气伤津 D. 气机收敛 E. 凝滞经脉 14.称为“百病之始”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燥邪 15.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腠理闭塞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 D. 瘀血 E. 暑邪 16.在六淫中独见于夏季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暑邪 D. 湿邪 E. 火邪 17.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 A. 寒 B. 燥 C. 湿 D. 暑 E. 火 18.导致行痹发生的主要邪气是()

外感病

外感病 我再给大家讲什么事呢?就是外感病。外感病呀,这个外感病打官司打了2000多年,一派是伤寒派,认为外感就是风寒为主,一派就是温病派,认为外感是风热为主,风热,温病,打了2000多年,写了几千本书,都给它弄晕了,从临床出发你也要鉴别好风寒和风热,风寒、风热,要把这两个必须得区别开,风寒就伤寒,风热就温病。怎么鉴别?书上好多指标都不可靠,我教会你四个指标,你就可以把风寒、风热鉴别得清清楚楚。 第一个就问寒热。区分寒热,完全凭感觉,恶寒重的,发热轻的,就以寒为主,就是发热为主,几床被子盖在身上,就是寒重热轻,就是风寒;反过来热重寒轻,高烧40度、39.5度以上,不怕冷,仅仅怕风,中医叫恶风或者畏风,那可是风热。这个肯定能分得清楚呀,病人的感觉是有一份热,他很有感觉,一看体温,风寒的体温38度以内,风热的体温一般要到39度,这个高烧。这个区别哪个重?是寒重还是热重来鉴别风寒还是风热。 第二个咳痰。书上讲鉴别痰的寒热以颜色为鉴别,你就上当了,不在颜色在痰的质量,不在色,辨痰的寒热不在色而在

质。你比如:白粘痰,白的粘的痰,你按照理论书上讲的那肯定肺寒了,你用三子养亲汤,加了白芥子,这个粘痰出不来,憋在里面喘,心烦意乱,等于咱西医讲的痰多了等于吃可待因,可待因一吃痰出不出来,病人喘了憋了,你反过来把白芥子扔掉,改成葶苈子,病人白粘痰出来了,就很痛快了,这就说明痰的寒热不在颜色在质量,甭管黄白,稀薄的痰是风寒,甭管黄白,稠粘的痰就是风热,你外感病必然会有咳喘,病人就问一下这个痰是薄的还是厚的,就把风热风寒轻易的鉴别起来了。 第三个问汗和痛。没有汗的,关节和头痛的就是风寒;有汗的咽喉痛的嗓子痛的就是风热。 第四个最关键就看舌脉。苔薄白,脉浮紧,这是风寒;苔薄黄,脉浮数的这是风热。这个四条就把外感病的两个基本类型风寒、风热鉴别清楚了。 风寒的辛温解表,风热的辛凉解表。辛温解表书上讲的麻黄汤,现在因为麻黄的副作用,你就不要用麻黄汤了,改成荆防败毒散,不用麻黄、桂枝,用荆芥、防风,荆防败毒散;风热的还用桑菊饮、银翘散。这两个辨证分清楚了,两个立法搞清楚了,两个主方找着了,就是外感病基本上脉络就辨

四大经典之温病

《温病学名著选》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 1.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与伤寒辨治的异同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2.伤寒与温病由表入里传变的区别及温病表证初起的治法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3.风邪、湿邪与温热相搏的证候与病机及湿热病与伤寒的鉴别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4.温热夹风、夹湿逆传营分的病机、证候与治法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成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热入于营,舌色必绛。风热无湿者,舌无苔,或有苔亦薄也。热兼湿者,必有浊苔而多痰也。然湿在表分者,亦无苔。 5.斑出而热不解的病机与治法 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

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6.战汗的病机与预后 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7.湿热邪气留滞三焦气分的治法及与伤寒少阳病治法的区别 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8.卫气营血四类证候的传变规律与治疗大法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加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矣。 9.湿热病与体质的关系及温热病与湿热病的治则余医案中,凡先治血分,后治气分者,皆伏气病也,虽未点明,读者当自得之。且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耶?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也,须细察精详,方少少与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 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论外感表证不应偏废通补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55822390.html, 论外感表证不应偏废通补法 作者:林荣杰姜良铎 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年第11期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实际临床中治疗外感表证不可单纯辛散解表,而应结合患者、病情的具体状态,合理地运用通补法的理论依据及运用方法。 关键词:外感表证;通补法;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25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11—0007—03 感冒病名最早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在内科临床中非常多见,相似于现代医学之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上中医常用发散风寒或者清热解毒等法,很少注意扶正和宣通气机的应用。 现在一般人认为感冒时吃补药有几大害处:首先,治感冒需要发汗解表、驱散病邪,而补药非但没有这种功效,而且壅滞肌表,有碍发散外邪,闭门留寇。其次,补药滋腻碍胃,导致中气壅滞、气机 不畅,这不利于患者调养身体、恢复健康。现在感冒的治疗,正是受到这种忌用补品、以免留邪的框架,泛用一般感冒通剂,不管患者来诊时的病理状态,即使虚象明显,亦不敢大胆扶正,使感冒 小疾,流连多日不解。笔者认为:外感表证的不同阶段,均有正气虚和气机不畅的状态存在,从整体观念出发,在应用常规祛邪法的同时,应当适时地配合扶正药,调畅气机,做到通补结合。 1日常的感冒多由于正气先伤引起——运用通补法有助于恢复体内正气正常功能,祛邪外出 《灵枢·百病始生》:“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病乃成。”《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以上 两段经文说明人由于饮食居处不慎或本来就有基础性内伤疾病导致正气一时处于相对不足或者阴阳较易失衡的状态,这时六淫之邪趁虚而入,引发的一系列肺卫表证,导致感冒。《难经·四十九难》中指出:“形寒饮冷则伤肺。”临床中可以看到有些患者即使体质壮实,但往往因冷天外出、保暖不足,或在洗头、洗澡、换衣服时不慎受凉而感冒。更有些患者因为现代的生活作息习惯,经常熬夜,吹空调,工作紧张导致阴阳失调,偶触风寒,即头痛流涕,这种患者随着经济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趋势。正是现代人这种作息失宜的生活方式导致正气内伤,进而偶触风寒才导致的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