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资料汇编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资料汇编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资料汇编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资料汇编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汇编

第一章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东西方

1.哥伦布: 热那亚人,近代航海家,是美洲的发现者。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

支持下,四次航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线。他在航行中达到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古巴和海地,并担任过海地殖民地的总督。

2.教皇子午线:由教皇确立的西、葡两国殖民地范围的分割线。西、葡两国作

为最早海外扩张的国家,为争夺属地发生矛盾。哥伦布发现美洲后,西班牙要求教皇承认其对于这块土地的主权。1493年5月4日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确定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即“教皇子午线”,并将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划归葡萄牙。1494年两国又缔结托得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了270里格。根据该条约及之前的教皇子午线的划分,西班牙几乎独占美洲,葡萄牙则控制了亚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区,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殖民地发生。

3.人文主义: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理论基

础是资产阶级“人性论”。主要内容有:主张以“人”为中心,强调和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和人的伟大,反对基督教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批判禁欲主义的宗教观;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批判封建特权,提出自由平等的要求,强调人的品德、才能和智慧的决定作用;提倡理性和科学,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政治上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外来干涉,主张民族独立。

4.但丁:但丁(1265—1321),意大利人文主义的先驱、诗人。其不朽名作《神

曲》,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文学创作中的代表作。它运用寓言的体裁,采用梦幻的形式,通过在地狱、炼狱和天堂三界游历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人物的描写,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和封建统治的黑暗残暴,歌颂自由的理性和求知的精神,发出了把人的思想、感情、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的呐喊。

作品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平。《神曲》是用意大利托斯坎那方言写成,使他成为欧洲第一个用民族语言写作的作家,成为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奠基人。恩格斯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大人物就是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

5.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伟大艺术家。他多才多艺,既是画家,

又是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身后留下了7000多页手稿。达·芬奇绘画感情细腻擅长人物内心的刻画,特点是:精深、和谐、丰富。其绘画的代表作是壁画《最后的晚餐》,在处理光和影的技术上接近完美。此外,肖像画《蒙娜丽莎》在运用明暗作为造型手段上取得了很大成功,蒙娜丽莎“永恒的微笑”给人以无限丰富的想象,达·芬奇被恩格斯称为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

6.马基雅维利: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曾任佛罗伦

萨共和国国务秘书,著有《君主论》、《佛罗伦萨史》等书。《君主论》集中体现了其政治思想,他认为一个国家必须有由公民组成的军队;必须有以全部财力、人力加以支持的坚定的国策以及果断执行这种国策的统治者;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为解除臣民的苦难,国君可以玩弄权术,不择手段。《君主论》将“强权政治”的理论发挥的淋漓尽致,反映了当时实现统一的趋向,

也充分暴露了资产阶级的贪婪和残暴。马基雅维利是西方近代政治学之父和鼻祖,其思想对后来西方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7.哥白尼:哥白尼(1473—1543),文艺复兴时期波兰天文学家。中世纪以来托

勒密的理论得到公认,即认为地球居中不动,日月星辰围绕地球运行。哥白尼于1540年写成《天体运行论》一书,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只不过是围绕太阳运转的一颗普通行星,地球本身也在以地轴为中心自传。这是对教会选定的地心说和神学世界观的沉重打击,从此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获得解放并独立地迅速发展起来。

8.马丁·路德:马丁·路德(1483—1546),德国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路德原

本研究基督教神学,后来在思想上开始否定基督教神学的基本观念,否定教皇权威。1517年,写成《九十五条论纲》,痛斥出卖“赎罪券”的作法,并提出了“信仰基督即可得救”。1520年8—10月间,他又相继发表了三篇重要文章:《致德意志民族基督教贵族公开书》、《论基督徒的自由》和《教会被囚于巴比伦》,概述了他关于宗教改革的宗教纲领和政治纲领。路德的思想受到民众和部分贵族的支持,新兴的路德教派形成。他的思想蕴藏着自由主义及个人主义因素,带有资产阶级倾向,客观上有反封建的意义,但仍未完全摆脱经院哲学的影响。

9.《九十五条论纲》:马丁·路德关于宗教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当时,教会肆意

兜售“赎罪券”,并且宣称,人只要购买“赎罪券”,就可以被上帝赦免本人的罪过及已死亲属的灵魂的罪。1517年10月31日,路德在教堂门口张贴了《九十五条论纲》,痛斥出售“赎罪券”的作法,并且宣称“信仰基督即可得救”,教徒只要自己真诚悔罪,就可以得到赎罪。这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神权,打击了教会的权威。

10.路德教:16世纪德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创立的新教。路德教以马丁·路

德的宗教思想作为其宗教理论,主要是“因信称义”,廉捡教会及僧侣婚配和还俗等思想主张。1524到1525年德农民战争后,诸侯获得巨大好处,为维护既得利益,改信路德教,他们称为新教诸侯,新教诸侯与天主教诸侯的矛盾不断激化,甚至反生战争,1555年双方缔结奥格斯堡和约,确定了“教随国定”原则,路德教得到正式承认。此后德国北部为路德教国家,南部仍为天主教国家。路德教客观上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并带有一定的资产阶级倾向,但它仍未完全摆脱中世纪经院哲学思想的影响。

11.海尔布琅纲领:1524—1525年德国农民战争期间,法兰克尼亚地区的起义军

于1525年5月在海尔布琅城制定的斗争纲领,又名“帝国改革纲领”。纲领要求在德国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取消诸侯的一切同盟;取消城市贵族对商业的垄断,统一度量衡和币制;取消商税、过境税、食品税以及其他苛捐杂税;允许农民赎买封建义务,等等。这个纲领反映了市民阶层反对封建制度、要求政治统一的愿望,带有资产阶级的性质,但纲领未能实现。12.加尔文教:16世纪瑞士宗教改革由加尔文创立的新教。加尔文教以加尔文的

宗教思想作为其宗教理论,加尔文同路德一样,主张信仰得救,建立廉捡教会,圣经权威高于教皇权威,但比路德更激进,在其著名宗教理论著作《基督教原理》中提出“预定论”,自创世以来,就把世人分为“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是人的意志无法改变的;“选民”和“弃民”

的区分,就看人在现实的成功与失败。这种预定论以宗教学说形式,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鼓舞了新型资产阶级的进取精

神,因而得到广泛传播。

13.耶稣会:耶稣会是为反宗教改革而创建的教派。面临迅速发展的宗教改革,

罗马教廷发动了反宗教改革运动,耶稣会即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耶稣会1534年由西班牙贵族罗耀拉建立,宗旨是重振罗马教会,重树教皇权威,并且扩大天主教的影响。耶稣会仿照军队形式组成,强调绝对服从,会员积极活动,特别是到东亚、非洲和美洲传教,少数耶稣会会员曾到中国传教;他们修建教堂,创建学校,与俗人交往,以潜移默化的手段施加思想影响;有时甚至采取暗杀手段,目标是欧洲新教的君主。耶稣会的活动,在抵制宗教改革中起过一定作用。

14.胡格诺战争:16世纪40年代,加尔文教开始在法国传播,称为胡格诺教。

法国南部的大封建贵族信奉加尔文教,企图利用宗教改革运动来达到夺取教会地产的目的。他们与北方有分裂倾向的信奉天主教的大封建贵族有深刻利害冲突,最终演变成长期内战,史称胡格诺战争。战争自1562年起分为三个阶段,时打时停,互有胜负。最终胡格诺派首领波旁?亨利成为法国国王,称亨利四世,改奉天主教,取得了北方贵族资产阶级的支持。1598年4月,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标志着胡格诺战争的最后结束。胡格诺教在法国取得了合法地位。

15.南特敕令:1598年4月13日,法王亨利四世为彻底平息宗教纷争,安定国

内秩序,在南特城颁布的一项敕令,是胡格诺战争结束后天主教集团和胡格诺派缔结的妥协性和约。规定天主教仍为法国国教,恢复天主教的礼拜,战争中没收的土地的财产归还天主教僧侣;胡格诺教徒获得信仰和传教自由,有权召开自己的宗教会议,在担任国家官职上与天主教徒平等;允许胡格诺教徒保留100多个要塞和25000军队,作为国王履行敕令的担保。南特敕令是西欧第一个对异教宽容的范例。一度动摇的法国王权在17世纪初又重新加强。

16.圈地运动:15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西欧新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使用暴力剥

夺农民土地的过程。这种状况在西欧许多国家曾先后出现过,尤以英国最为典型。15世纪末,由于英国毛织业迅速发展,引起羊毛价格上涨,使养羊业成为十分有利可图的行业。贵族大量侵占公有地和农民的耕地,将土地用壕沟和栅栏圈围起来,雇佣少数工人放牧羊群。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无以为生,沦为流浪者。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国会通过一系列法令,使圈地运动合法化。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关系变革,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7.血腥立法:15世纪末至16世纪英国都铎王朝颁布的迫害失地流浪者的法令。

由于圈地盛行,大批无地农民流离失所,沦为流浪者,从而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并影响国家的税源和兵源。为此,都铎王朝颁布了一系列迫害破产农民和禁止流浪的法令。这些法令以各种手段惩治流浪者,有鞭笞、烙印、割耳、卖为奴隶乃至处死。“血腥立法”最充分地体现了封建专制王权的阶级本质,它的颁布,引起英国农民的不断反抗。

18.罗伯特·凯勒起义:16世纪英国东部农民反抗圈地运动的起义。英国圈地运

动盛行和“血腥立法”的颁布,处于都铎王朝专制统治下的工农群众不断反抗,以1549年由小贵族凯勒兄弟领导的诺福克郡农民起义规模和影响最大,起义波及全郡,攻下了郡守诺里季城,城内工人、帮工、学徒、破产行东响应,壮大了起义的声势,击溃了1200人的政府军,但是起义最后仍被镇压。

虽然起义失败,但仍有重要意义,它沉重的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圈地的狂潮,这次起义使农村中保留了许多自耕农,这些自耕农成了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中新模范军的主力。

19.至尊法案:英国与罗马教廷决裂、建立民族教会的法律。当时英国王权处于

上升趋势,同罗马教廷产生矛盾。1534年,议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惟一的最高首脑,拥有纠正错误、镇压异端和处理教会事务的一切权利。后来又宣布切断与教皇的一切往来,还解散修道院并宣布没收其全部财产,这些土地的2/3被抛入市场,使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从中获利。

“至尊法案”是英国建立独立教会的重要步凑,沉重的打击了罗马教廷的权威。

20.乌特勒支同盟: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北方七省和南方部分城市于1579

年1月23日在乌特勒支城结成的军事、政治同盟。旨在与南方效忠西班牙的阿拉斯同盟对抗,保卫革命的胜利成果。宣布加盟各省结成永久的同盟。同盟以各省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议定征税、宣战、缔结和约和颁布根本法等一切重大事宜由三级会议以多数票决定,各省不得单独对外缔结协约,并规定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同盟促使北方七省联合作战,协调行动,摆脱西班牙的统治,为联省共和国成立奠定了基础。

21.根特协定: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南北各省代表于1576年11月8日在根

特城订立的协定。宣布恢复尼德兰的统一和各城市原有的特权,废除西班牙总督阿尔伐颁布一切法令,决定各省联合,共同驱逐西班牙统治,但没有具体行动计划。这是一个保守的协定,它没有提出尼德兰独立、宗教信仰自由和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问题。

第二章17世纪讫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1.清教运动:16世纪后半期,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清除英国国教内部天主教残余的运动。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不断增强,对维护封建专治统治的英国国教持反对态度,要求消除残存的天主教因素,简化教会的仪式和活动,“清教”的称谓由此而来。清教抨击封建贵族、僧侣的奢侈浪费和道德败坏,提倡过严肃、“勤劳”的生活。这实际上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追求利润和积累资本的理想生活,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动力。

2.根枝请愿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人民群众要求废除主教制的运动。英国国教中的主教制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强有力的支柱。1640年,英国许多群众签名,要求把主教、主持牧师以及教士大会等“连根带枝”一齐废除。国会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形成了关于废除主教职务、主张教权与王权脱离而从属于国会的“根枝法案”。经过激烈大讨论,该法案虽然在下院获得通过,但却被上院拒绝,直到1646年1月主教制才被废除。

3.普莱德清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独立派清洗长老派的事件。第二次内战期间,议会中的长老派势力活跃,控制了议会,并同国王进行复位谈判,引起了军队士兵和社会中、下层人士的不满。1648年11月,独立派起草了一份抗议书,明确提出要严惩国王,最高权力归下院。接着,军队再次开进伦敦,普莱德上校占领议会,驱逐约186名议员,另有约200名议员自愿退出议会。这就是著名的“普莱德清洗”事件,此后,长期议会只剩下约200名议员,被称为“残余议会”。至此,军政大权全部落入独立派手中。

4.克伦威尔:克伦威尔(1599—1658),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代表人物之一,独立派的领袖。他是一个虔诚的清教徒,在革命期间改组军队,称为“新模范军”,战斗力很强,军纪严明,在纳西比战役彻底击败王军,他所领导的独立派在与长老派斗争中获胜,此后又与平等派发生矛盾,在王党卷土重来时,与平等派重新联合并迅速平定王党叛乱。在平等派与广大群众的强烈要求下,处死国王。共和国期间他镇压了平等派和掘土派,又征服爱尔兰和苏格兰,对外推行海外扩张政策,1653年建立军事独裁,就任护国公,1658年病死。他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立下汗马功劳,但是他的很多作为为后人所诟病。

5.掘土派运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由掘土派领导的一次下层群众运动。掘土派,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派别,又称为真正的平等派。它代表贫雇农和一部分城市贫民的利益,领袖为温斯坦莱。该派主张把土地交还于民,人民共同耕种、共同生活;消灭土地私有制,反对暴力。1649年,共和国建立后,国内经济凋敝,物价高涨,很多地方发生下层群众运动。1649年4月,有二三十人在温斯坦莱和艾维拉德领导下,集合于伦敦附近萨里郡的圣·乔治山,共同占有,开垦那里的荒地,并在许多地方得到响应。掘土派的活动受到了地主武装和政府军队的破坏。1650年春,他们的垦殖活动停止,掘土派运动随之衰落。

6.新模范军: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议会组织的军队。1642年8月内战爆发后,议会军掌握在长老派手中,指挥不一,作战不力。战争形势表明,议会只有建立一支新型正规军才能战胜王党军。1644年12月9日克伦威尔在议会发言要求改组军队。改组后的军队称为“新模范军”,主要由自由耕农和手工业者组成,纪律严明,战斗情绪旺盛。这支军队在战场上取得了一连串胜利,并于1645年在纳西比战役中彻底击败王军。随着军队内部特别是高级军官的腐化,在1649年5月克伦威尔镇压平等派士兵起义和远征爱尔兰后,蜕变为维护大资产阶级和大土地占有者利益的工具。1660年英国斯图加特王朝复辟后被解散。

7.《不列达宣言》: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查理二世颁布的宣言。克伦威尔死后,英国政治陷入动荡局面,新贵族和大资产阶级认为只有恢复君主统治,才能稳定社会秩序,并派人到荷兰去同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谈判复辟问题。查理二世1660年4月4日在荷兰不列达发表了宣言,主要内容为:在内战期间被没收的王党和教会的土地不予变革;停止宗教迫害,除了直接处死查理一世的人以外,其他反对国王政府的人一律不予追究。宣言标志着复辟的出现,但基本保存了革命的成果。

8.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政变。1688年为防止天主教徒承袭王位,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决定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统治。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利,规定了臣民的权利。1701年国会又进一步通过《王位继承法》,对王位继承做出一系列限制。《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由于这次推翻复辟王朝的统治,是没有民众参加的不流血的宫廷政变,所以被资产阶级史学家称作“光荣革命”。

9.《航海条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为争夺海外贸易优势颁布的条例。当时荷兰在海外贸易中占有优势地位,并垄断了对英海外殖民地的贸易。英国为了打破荷兰的贸易垄断,于1651年通过了《航海条例》,规定:凡从欧洲运到,必须由英国船只或原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凡是从亚洲、非洲、美洲运送到英国、爱尔兰以及英国各殖民地的货物,必须

由英国或英国有关殖民地的船只运送;英国各港口的渔业进出口以及英国国境沿海的商业,应完全由英国船只运送。荷兰拒绝接受《航海条例》,双方于1652—1654年发生战争,荷兰战败并承认《航海条例》,英国由此确立了海上贸易优势地位。

10.《权利法案》:英国光荣革命后颁布的旨在实行君主立宪的法案。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推翻詹姆士二世统治后,在议会上、下两院共同召开的全体会议上,决议请威廉和他的妻子玛丽共同统治英国,同时向他们提出一个“权利宣言”,要求国王以后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今后任何天主教徒不能担任英国国王,任何国王不能与罗马天主教徒结婚等。1689年10月,议会通过了“权利宣言”并制订为法律,称为“权利法案”。它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巩固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11.投石党运动:1648—1653年,法国贵族趁路易十四年幼而发动的资产者、城市贫民和农民联合起来反对专制制度的人民运动和分裂叛乱活动。当时,马萨林任首席大臣,他致力于发展王权和雄霸欧洲两大事业,为此,他横征暴敛,引起人民不满,以资产者为代表,以巴黎高等法院为代言人,开始反抗,并向专制制度提出挑战,专制制度一度衰微,大贵族看到这是削弱王权的发展自己的最好时机,纷纷起来反对国王,以孔代亲王为首,与王军作战,1652年10月王军打败孔代,投石党运动失败。孔代投靠西班牙,率领西班牙军入侵,战争直到1657年才结束。这说明,在当时推翻专制制度的条件在法国还不具备,专制制度在客观上仍起着维护国家统一和抵御外敌入侵的作用。

12.孟德斯鸠: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代表作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论证了社会现象的规律性,在他看来,政治因素是制约法律的最重要的因素,因而他着重研究政治制度,将政体分为三种类型;民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君主政体。他是西方分权制衡学说的完成者,创立“三权分立”学说,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明确划分了三种权力的职能范围,阐述了分立原因。认为立法权应委托于人民代表机关,行政权由国王为首的行政机关行使,司法权则属于陪审法庭。三权相互制约。该学说在当时条件下具有进步意义,后来。资产阶级夺权后,三权分立成为资产阶级政治主要特征。

13.卢梭: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卢梭抨击理性,歌颂自然情感。他剖析了人类社会,认为私有制是人类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但他并不反对私有财产制度,他所反对的只是贫富悬殊。他还提出了“社会契约论”,认为人人生来就是平等的、自由的,提倡人民主权的思想,宣称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因而一切权力的表现和运用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对于以后的法国革命,尤其是对雅各宾派产生了重大影响。

14.百科全书派:创立于法国启蒙运动时期,1751年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参加撰稿的多达160多人,这些参加编撰的作者被称为“百科全书派”。他们人数众多,影响极大,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心。百科全书吸收了当时科学成就的最新成果,它的出版沉重打击了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唤醒了人民革命思想。法国百科全书派在哲学上多半为唯物论者,但多是机械唯物论。在解释社会历史现象时就陷入唯心主义。总体上讲,百

科全书派在启迪人们的知识及破除愚昧方面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5.重农学派:法国启蒙运动的一个分支。弗朗索阿·奎奈是重农学派的创始人,他在1758年发表的《经济表》中,系统的表述了重农主义理论。在他看来,农业是惟一的生产部门,才能生产出“纯产品”,因而国家的全部捐税都应该由土地所有者阶级承担,对于其他两个阶级,政府不应干预。他提出经济改革的建议:鼓励资本家向地主阶级租种土地,以发展资本主义大农业;政府实行放任政策;实行只向土地征税的“单一税制”。重农学派的经济思想,为后来19世纪盛行于西方的自由放任政策提供理论基础,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6三十年战争:17世纪欧洲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发生在1618—1648年。宗教改革后,欧洲形成了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的对立。时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为建立霸权,反对新教,并迫害国内新教徒。1618年5月23日捷克新教徒为反对宗教迫害,在布拉格发动起义,即“掷出窗外事件”。哈布斯堡王朝决定武力镇压捷克,引发德意志内战,内战爆发后,欧洲各国乘机卷入,谋取利益,战争演变成为欧洲国际战争,持续三十年之久,以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战争结束。这场战争沉重的打击了哈布斯堡家族,德意志遭到空前浩劫,分裂进一步加深,西班牙大为削弱。和约规定了欧洲各国国界,开创了国际会议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和约承认了天主教与新教享有同等权利,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下的世界主权论,使以后解决国际争端开始摆脱神权的束缚。三十年战争表面上是德意志新、旧教同盟之间的宗教战争,但实质上是欧洲各国围绕着霸权的争斗。

17.掷出窗外事件:1618年波西米亚(捷克)人民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事件。1526年,波西米亚被并入神圣罗马帝国,国王由哈布斯堡家族成员担任。1618年波西米亚王位空缺,皇帝马提亚安置狂热的天主教徒斐迪南公爵担任国王,遭到波西米亚贵族反对,因为他们大多是加尔文教教徒,恐怕斐迪南一旦即位,会失去他们的特权和宗教信仰的自由。于是,一些波西米亚贵族冲入皇帝在布拉格的驻跸地,将皇帝的两个使者从窗口掷了出去,这就是著名的“掷出窗外事件”。这次事件成为引发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

18.开明专制:18世纪欧洲封建制度处于穷途末路时,在各国封建统治者中出现了一些有远见的改革者,他们以“开明君主制度”为标榜,纷纷同启蒙学者建立联系和友谊,接受学者们的某些建议,为了达到富国强兵、巩固和加强自己权势地位的目的,在各自国内推行了一系列进步的改革措施。各国的改革措施大体相同,总的来说是顺应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是以改革道路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萌芽形式。

第三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1.波士顿倾茶事件:美国独立战争前,为抗议英国殖民引发的倾倒东印度公司茶叶的事件。随着反英斗争的高涨,群众纷纷抵制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运来北美殖民地销售。1773年12月16日夜里,波士顿的一批青年化装成为印第安人,登上在波士顿港强行靠岸的东印度公司的茶船,把东印度公司3艘船只所载的342箱茶叶全部倒入大海,从而使东印度公司损失达15000英镑。倾茶事件表明了美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也表明了他们反对英国殖民侵略的决心。

2.莱克星顿枪声:英属北美殖民地反对英国殖民统治、揭开独立战争序幕的战斗。1775年4月18日,北美英军总司令盖奇派两个团的700名士兵,从波士顿出发到附近的康科德,去搜查通讯委员会的秘密军火库,并企图逮捕通讯委员会的领导成员。通讯委员会得知消息后立即武装起来,作好埋伏。19日,英军在莱克星顿和康科德遭到民兵袭击,死伤近300人。莱克星顿枪声,打响了北美独立战争的第一枪,揭开了北美人民反英斗争的序幕。

3.《常识》:美国民主主义思想家潘恩所著,1776年1月在费城公开发表。书中阐释了天赋人权思想,严厉抨击了英王的专制暴虐,批判了保守派谋求与英国妥协的立场,坚定地号召北美人民拿起武器,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该书提高了北美人民的民族意识,产生了极大的宣传效应,为北美独立做了舆论准备。

4.《独立宣言》:北美独立战争期间,大陆会议发表的宣布北美独立的宣言。《独立宣言》出自杰斐逊之手,1776年7月4日在大陆会议上正式通过,宣言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陈述了资产阶级的自然权利和人民主权的思想,宣称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人民有权推翻侵犯人民权利的政府;第二部分列举了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压迫北美人民的种种事实,并且宣称这是侵犯北美人民的基本权利;第三部分号召北美人民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北美应该独立,这是宣言的中心思想。同时还阐明了作为美国立国理论基础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原则。它鼓舞了北美人民的斗志,成为北美争取独立的一面旗帜,并且第一次以国家的名义宣布人民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5.谢斯起义:美国独立战争后,马萨诸塞州西部的农民起义。独立战争结束后军队大量复员,市场对粮食的需求大减,粮价猛跌,农民收入锐减,负债累累,社会矛盾激化。1786年,在参加过独立战争的老兵丹尼尔·谢斯的领导下,农民起义爆发。起义者提出减轻赋税、废除债务和平分土地的要求,转战于康科德、波士顿和旺斯德等地,占领城市,取消债务,得到了部分城市市民的支持。1787年2月被政府军队镇压。起义冲击了统治阶级和邦联体制,对联邦宪法的制定起了推动作用。

6.网球场宣誓:法国大革命前夕,第三等级代表在三级会议会场附近网球场举行的宣誓。1789年5月,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迫召开中断已久的三级会议,以寻求摆脱财政危机。但第三等级的代表却提出了改革的要求,与王权与特权等级的代表发生冲突,第三等级代表于6月10日宣布单独进行代表资格审查。17日又自行组成国民议会,推举巴伊为主席。6月20日,路易十六封闭会场,第三等级代表在巴伊的率领下,在附近的网球场继续开会,并宣誓不制订出一部王国宪法并使宪法得以实施,议会绝不解散,史称“网球场宣誓”。它实际标志着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纲领已经形成,即将法国改造成君主立宪制的法治国家。

7.罗伯斯庇尔: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领袖。出身律师家庭,受启蒙思想影响较深。1789年作为阿图瓦第三等级代表出席三级会议。因发表许多重要演说和提出民主措施而深孚众望,成为对雅各宾俱乐部有影响的领导人之一。1792年选入国民公会,参与领导对路易十六的审判,要求立即处死国王。雅各宾专政后,成为其首脑,执政期间,力求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理想,主张实行革命恐怖统治。曾采取一系列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和宗教措施,粉碎了国内外敌人颠覆共和国的阴谋,捍卫了革命成果,并将大革命推向高潮。但固执己见排斥异己,先后镇压埃贝尔派和丹东派,破坏了同人民群众的联盟。1794年7月27日在热月政变中被捕,第二天被处死。罗伯斯庇尔结局是悲惨的,但他不失为一个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

8.《人权宣言》:法国大革命初期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提出的一个纲领性文件。1789年8月26日制宪议会通过《人权宣言》,其核心内容是人权和法治,它明确了人的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即自由和平等,这种自然权利通过人们的“政治结合”,就变为公民权利,政治结合产生的公民社会,体现出来的是“社会契约”原则;宣扬主权在民原则,最高权利来自于国民;强调法治,认为国民的公共意志是立法的根据,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权宣言》所确立的这些原则,即人们所说的“八九年原则”,是改造法国封建社会,引导法国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指针。

9.雅各宾俱乐部:法国大革命时期最有影响的政治组织。其前身是三级会议时期部分代表为在会外讨论问题而组成的布列塔尼人俱乐部。1789年10月该俱乐部随国王和制宪议会从凡尔赛迁至巴黎,改名“宪法之友社”,因常在圣奥诺雷街雅各宾修道院开会议事,故更名雅各宾俱乐部。其参加者有自由派贵族、大工商业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代表。后来自由派贵族、立宪派及吉伦特派陆续分裂出去,俱乐部成为革命民主派组织,罗伯斯庇尔成为主要领导人,成为雅各宾专政的重要支柱,对革命发展起过重大作用。1794年热月政变后,它被封闭,1799年最终被解散。

10.热月政变: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推翻雅各宾专政的政变。因发生在新历共和二年热月9日,故名。1793年6月,雅各宾派执政,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高潮阶段。雅各宾派通过一系列法令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国内反革命叛乱基本肃清。但雅各宾派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并发展到公开分裂和相互残杀。罗伯斯比尔以残暴的手段处死持不同政见的各个派别,并继续实施恐怖统治,进而陷入孤立境地。在1794年7月27日国民公会的一次会议上,反罗伯斯比尔势力发动政变,逮捕了罗伯斯比尔、圣茹斯特等,次日被送上断头台。历史上称这次事件为“热月政变”,雅各宾专政至此结束。热月政变建立了以热月党人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政权,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结束。

11.雾月政变:拿破仑发动的推翻督政府的军事政变。1799年,法国督政府面临外敌入侵和财政危机而陷入困境,政局剧烈动荡。远征埃及的拿破仑借机弃军回国,在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下于11月9到10日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清洗议会两院,成立以拿破仑、西哀耶斯、罗歇·迪科为执政的临时执政府。年末公布《共和八年宪法》,正式成立执政府,由拿破仑出任第一执政,法国进入拿破仑军事独裁统治时期。

12.《拿破仑法典》:拿破仑统治时期制定的民法典。由拿破仑和第二执政康巴塞雷斯等人主持制定,1804年3月21日正式公布实施。法典共2281条,分为3篇35章。它宣布保护私有财产制度,规定一切动产、不动产的私人的私有权都是绝对的,受法律严格保护;确立公民平等的原则,规定一切人都享有民事权利;对于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契约,给予特别的重视,规定了一系列保护契约自由和契约法律效力的条款。法典在父权、夫权、妇女地位、离婚事件、继承权等问题上,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家长制

和男性为主宰的色彩。法典是法国革命胜利成果与启蒙思想结合的产物,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并成为欧美各国民法的范本。

13.大陆封锁体系:拿破仑一世对英国实行的战争封锁体系。拿破仑在特拉发加海战后被迫放弃侵英计划,转而对英实行经济封锁,以切断英国对反法同盟的经济支持,确保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为此,法国于1806—1807年先后颁布数条敕令,禁止同英国及属地进行贸易往来。大陆封锁体系几乎囊括整个欧洲大陆。这一政策虽给英国造成了严重困难,但英国实施的反封锁亦给法国和大陆各国造成严重后果。随着法军军事优势的丧失,大陆封锁体系于1812年后逐步瓦解。

14.神圣同盟:由俄、普、奥三国君主于1815年9月在巴黎结成的反革命同盟。目的是维护君主政体,巩固维也纳会议所确定的反动秩序,反对法国大革命在欧洲所传播的革命理想,镇压一切革命运动。后有欧洲大多数君主国参加,19世纪20年代,神圣同盟先后镇压了意大利革命和西班牙革命,还曾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招致美国的反对而抛出“门罗主义”。后因欧洲革命蓬勃发展,列强之间矛盾加剧,1822年希腊爆发独立运动后名存实亡。同盟在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和欧洲1848年革命的冲击下瓦解。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1.地理大发现—— 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15世纪后,由于对外贸易的需要和对贵金属的渴求,在宗教狂热和人文主义精神的鼓舞下,西欧一些探险家开始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地理大发现,引起了商业革命和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成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2.商业革命—— 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世界市场扩大。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商业革命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至17世纪欧洲文化和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的新文化运动。因欧洲思想文化界人士力图恢复希腊、罗马典文化,使之“复活”、“再生”,“文艺复兴”即由此得名。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15世纪后期传播到英法德等其他西欧国家,运动的中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在文学、艺术、政治思想和自然科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促使欧洲人开始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唤醒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和科学实验精神;文艺复兴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思潮,是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又译为“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其思想核心是个人主义。它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封建束缚,谋求自身政治经济地位的思想武器。其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强调个人“才能”和自我奋斗;重视现世生活,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反对经院哲学;否认对教皇和教会的绝对服从;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提倡理性,重视科学实验;表现乐观主义精神,反对悲观主义;欣赏资产阶级的文学艺术。人文主义对于人们摆脱神权的束缚,争取自由平等乃至推翻封建统治,都具有巨大进步作用 5.克伦威尔——

世界近代史 大二上册名词解释

织田信长泰姬陵东印度公司通讯委员会莱茵邦联 地理大发现 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航海者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15世纪后,西欧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了封建贵族、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对贵金属的渴求。《马可·波罗行记》对东方富庶的夸张描绘,进一步煽动着欧洲人的寻金热情。15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人与奥斯曼土耳其人垄断了东西方传统通道,也促使西欧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此外,快速帆船的制造,指南针用于航海及地圆学说的盛行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最初由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组织远洋航行。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了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欧洲的商业中心逐渐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由此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增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教皇子午线 葡萄牙和西班牙划分势力范围的分界线。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葡为争夺殖民地和市场而大动干戈,互不相让。1493年5月,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发布训谕,规定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处,自北极至南极划一条线,区分西、葡的势力范围。1494年6月,两国据此正式签订了《托德西拉斯条约》,并同意将此线西移至西经43°40'。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后,两国在太平洋再起冲突,并于1529年签订《萨拉戈萨条约》,规定在摩鹿加群岛以东17°处划一线,线的东西两侧分别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势力范围。这两项条约,揭开了欧洲殖民列强瓜分世界的序幕。 文艺复兴 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这个运动始于意大利,后扩大到英、法、德、西等欧洲国家。一些新生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号召下,把矛头直接指向教会神权统治,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主张尊重自然和人权,强调发展个性,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迷信愚昧;表现乐观主义,反对悲观主义。因而人文主义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也是新文化的基本内容,它逐渐形成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表面看来,文艺复兴是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但是,它并不是对于古典文化“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它冲破了黑暗的中世纪的重重禁锢,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在人文主义思想指引下,文学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哲学、新的政治学、史学和教育学相继出现,产生了一大批多才多艺的代表人物,使文艺复兴时代成为硕果累累、人才辈出、灿若群星的时代。 马基雅维里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政治思想家。出生于佛罗伦萨的一个律师家庭。曾长期担任佛罗伦萨共和国政府外交、军事等要职。因涉嫌反对美第奇家族而被逮捕,不久获释,归隐乡下开始著书。1513年,代表作《君主论》问世。全书26篇,主要论述为君之道。通过对历史和时事的分析,具体说明君主应具备的条件和才能,以及治理国家的策略。明确指出,要使国家统一,唯一的办法是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具有无限君权、并掌握强大军队的君主政权。他主张君主应把国家利益放首位。君主为达到政治目的,可以背弃信义、不择手段。在他看来,政治归根结底是力量问题。他的政治学说,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民族国家、实现祖国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 名词解释: 1.美西战争:美西战争是1898年,为夺取属地、和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的第一次战争。和既有重要的价值,又是分别向和扩张的。新兴的拥有雄厚的、军事潜力,已建立起一支较强大的。 2.门户开放政策:在整个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内,不论是否在或都实行这个原则。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由此而使得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的一致。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使得列强间本以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也由此而使得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而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 3.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2月,与为了侵占东北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战争。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日俄战争促成日本在东北亚取得军事优势,并取得在、中国东北驻军的权利,令俄国于此的扩张受到阻挠。日俄战争的陆上战场是清朝本土的,而清朝政府却被逼迫宣布中立,甚至为这场战争专门划出了一块交战区。日、俄、中(清)三方在这场中都蒙受到了严重损失,并为之后各国的发展道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三国同盟: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后意大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 5.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三国同盟相对抗的帝国主义集团,由英、法、俄三国于1904—1907年期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组成。1893年为抗衡德、意同盟,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面临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英法调整在殖民地上的矛盾,于1904年签订英法协约。随后在日俄战争中遭到失败的俄国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也于1907年和英国签订英俄协约。至此协约国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意、美等二十五国先后加入。十月革命后,苏俄宣布出。1918年德国投降后,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曾以协约国的名义三次向苏俄发动武装干涉,均遭失败。因协约国间矛盾不断加深,逐步瓦解。 6.马恩河战役:1914年5月,德军在进攻中,右翼第一、二集团军之间出现了50公里宽的暴露地段,补英法联军楔入,被迫撤退。联军开始反攻但其后受阻,遂设防固守,此为马恩河战役。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以德军第一次撤退和失败,联军取得胜利告终,联军向前推进改革60公里。马恩河之战是大战的第一个转折点,德军在6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宣告破产。 7.坦能堡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与同盟国军队在东线的一次重要战役。一战爆发后,俄军为配合西线协约国的军事作战,于1914年8月在东线发动军事进攻,但由于其指挥系统差,后勤补给困难,东线德军在兴登堡与鲁登道夫的指挥下,最终击溃入侵俄军,俄军全线溃败,12万人被俘。德军在东线由此从防御进入进攻,最终在12月,在俄国内陆战局陷入僵持状态。

【尔雅】2016年上半年 20世纪世界史课后习题答案

20世纪世界史导言(一)已完成 1 影响学习的三大要素不包括()。 A、捷径 B、智力 C、态度 D、方法 我的答案:A 2 复旦大学校训出自()。 A、《孟子》 B、《庄子》 C、《老子》 D、《论语》 我的答案:D 3 学习方法要注重的“三基本”不包括()。 A、基本理论 B、基本素质 C、基本知识 D、基本技能 我的答案:B 4 《大众哲学》的作者是()。 A、郭沫若 B、李嘉诚 C、艾思奇 D、马克思 我的答案:C 5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共有21本。()我的答案:× 6 兴趣和功利是影响态度的关键因素。() 我的答案:√ 20世纪世界史导言(二)已完成 1 下面关于“株式会社”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是股份公司 B、来源于中文 C、是一家休闲会所 D、是一家福利机构 我的答案:A

2 下面哪一位是中国国民党的创始人:() A、康有为 B、孙中山 C、蒋介石 D、李大钊 我的答案:B 3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提出者是下面哪一位:() A、孙中山 B、左宗棠 C、李鸿章 D、张之洞 我的答案:D 4 下面哪一项不是外来语:() A、德莫克拉西赛恩斯 B、可口可乐 C、老子 D、奔驰 我的答案:C 5 《菊花与刀》一书是作者采用推理的方式来完成的。()我的答案:× 20世纪世界史导言(三)已完成 1 长时段理论是下面哪一学派的理论:() A、年鉴学派 B、辩证学派 C、维新学派 D、以上都不是 我的答案:A 2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是下面哪一位的观点:() A、罗素 B、马克思 C、康德 D、克罗齐 我的答案:D 3 《俄国与欧洲》一书中将世界划分为多少个文明区域:() A、13.0 B、12.0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下名词解释 (适用于王晓焰老师) -------杨帆编辑整理1. 人民宪章:英国宪章运动中的纲领性文件。1837年由洛维特领导的“伦敦工人协 会”拟定,次年5月8日,以《人民宪章》的名称公布。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凡年满21岁,精神健全的男子皆有选举权;②无记名秘密投票;③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④议员应支付薪俸;⑤平均分配选举区,按各自选民的人数分配代表名额;⑥议员每年改选一次。其核心内容是以普选权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化的问题,反映了当时英国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推动了宪章运动的发展,对其他国家的工人运动也有一定影响。 2. 第一国际成立大会:即国际工人协会的第一次大会。原为1864年9月,在伦敦 圣马丁教堂召开的声援波兰人民起义的国际性工人大会。大会根据法国工人代表的提议,通过了建立“国际工人协会”的决议,选出21人组成临时中央委员会,马克思当选为委员,对第一国际指导,拟定《成立宣言》、《共同章程》,使第一国际处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这次大会的召开宣告了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并阐明了其目标、任务,建立了组织架构,在国际工人运动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3. 拿破仑三世: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缔造者。路易·波拿马原为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 统,于1851年12月2日发动政变,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其在位时期,积极促进法国经济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法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在此期间,法国完成的工业革命。为了改变1815年以来法国的孤立状态,争夺欧洲大陆优势和进行海外殖民侵略,拿破仑三世积极发动对外战争,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联合英国击败俄国,取得欧洲大陆的霸权。在普法战争中,色当战役惨败被俘,其第二帝国也随之覆灭。拿破仑三世促进了法国经济的巨变,在经济上确立了现代水平的资本主义的根基。 4. 1832年会议改革:19世纪三十年代英国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同土地贵族进行斗争, 争取重新分配政治权及扩大选举权的政治改良运动。在1832年会议改革中,资产阶级的全国政治联合会等团体同辉格党政府相呼应,利用人民运动发声势,迫使议会通过法案,撤销了56个“衰败选区”(指地处农村,已无人烟,由大地主指派议员的选区),增加了在工业革命过程中新兴起的工业城市的代表名额,并降低了选民的财产数额限制,扩大了资产阶级选举权。 5. 宪法纠纷:德国统一过程中出现的议会与政府之间就军事改革进行的争论。前后共两 次。第一次是1860年,陆军部长洛恩提出的一个军事改革方案,遭议会否决,其后政府在没有得到议会批准的情况下强行进行了军事改革,后又解散议会,从而酿成军事改革是否合法争论。这就是第一次“宪法纠纷”。俾斯麦上台后,很快宣布议会休会,下令增加军费,封闭反对派刊物,禁止自由派活动,这些独断的行为被指责为违宪,从而酿成第二次“宪法纠纷”。1864年,俾斯麦以对丹麦的军事胜利征服了朝野,这场冲突才结束。宪法纠纷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同容克阶级争夺政治权的斗争,也为德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6. 俄国1861年改革:俄国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19世纪中期,农奴制已成为俄国资本 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农民运动不断高涨,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国内矛盾,农奴危机日益严重。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政府被迫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拥有人身自由;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份地必须交付高额赎金。这样,农民获得“自由”时受到了残酷的剥夺。这场由农奴主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

世界近现代史名词解释(全)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全) 价格革命 16至17世纪西欧社会上出现的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使欧洲贵金属的储量急剧增长,从而引起欧洲各国通货膨胀。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升四倍多,英、法、德等国的物价平均上涨二至二点五倍。价格革命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其结果是从事商业的人大发横财,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愈益增长,而靠传统方式收取地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受到削弱,收入微薄的劳动者的生活日益下降,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和封建制的解体。 商业革命 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的迅速扩大以及殖民制度的建立,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商业革命是产业发展所引起的,而商业革命开发了广大市场,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殖民制度 一般是指西方列强国家压迫、奴役和剥削“落后”的亚、非、拉国家,并把它们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制度。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西欧诸国往往是通过海盗式劫掠、欺诈性贸易等各种方式进行早期殖民活动。在资本主义稳定发展,特别是进入垄断时期,则使用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侵略手段,使被侵略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失去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而依附于外国的保护。各殖民国家相互遵守共同的协定,但有时也会因为利益关系发生武装冲突,即殖民战争。殖民制度是帝国主义国家疯狂掠夺殖民地的产物。 【地理大发现】 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航海者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15世纪后,西欧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了封建贵族、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对贵金属的渴求。《马可?波罗行记》对东方富庶的夸张描绘,进一步煽动着欧洲人的寻金热情。15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人与奥斯曼土耳其人垄断了东西方传统通道,也促使西欧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此外,快速帆船的制造,指南针用于航海及地圆学说的盛行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最初由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组织远洋航行。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 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了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欧洲的商业中心逐渐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由此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增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教皇子午线 近代教皇为解决地理大发现带来的新发现地区的主权归属问题提出的分界线。1493年教皇确定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该线以西土地划归西班牙,以东划归葡萄牙。1494年,西葡缔结《托得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270里格。使葡取得了绕非洲到印度航路的所有据点。 【文艺复兴】 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始于意大利,后扩大到其他欧洲国家。一些新生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号召下,把矛头直接指向教会神权统治,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主张尊重自然和人权,强调发展个性,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迷信愚昧;表现乐观主义,反对悲观主义。因而人文主义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也是新文化的基本内容,它逐渐形成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表面看来,文艺复兴是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但是,它并不是对于古典文化“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它冲破了黑暗的中世纪的重重禁锢,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在人文主义思想指引下,文学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哲学、新的政治学、史学和教育学相继出现,产生

《世界现代史》作业习题.

《世界现代史》作业习题 1试论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动因。 2列宁“四月提纲”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3简述十月革命胜利初期苏俄采取的主要政治经济措施及其意义。 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性质,并予评价。 5试述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动因、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6试析苏联实行工业化的基本方针政策以及经验教训。 7简评20年代末反布哈林斗争的实质和教训。 8试论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初期发生严重偏差的原因和教训。 9试论“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主要特征和历史地位。 10综述一次大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的历史背景。 11略论两次大战之间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12简述印度两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过程及失败原因。 13如何评价甘地和甘地主义? 14简述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的进程、性质和意义。 15如何评价凯末尔主义? 16简述墨西哥卡德纳斯政府的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17试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及其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8试析一战后结束初期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特点及失败原因。 19从德国魏玛政府的内外政策分析改良主义工人政党的历史作用。 20试析早期法西斯运动的性质。 21试析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形成的主要原因、表现和内在矛盾。 22简述美国柯立芝繁荣的前提、进程和主要表现。 23简述20年代英、日、法、德、意等国经济发展的概况和特点。 24试析各国左翼政府的内外政策。 25试析鲁尔事件、道威斯计划和洛加诺公约对欧洲国际格局的影响。 26简述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及特点。 27试析1929—1933年经济危机冲击下资本主义世界的变化。 28简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并予以评价。 29简析日本法西斯专政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30试论德国纳粹党上台的原因。 31简析德国纳粹独裁体制的形成。 32概述20世纪30年代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 33简述法西斯侵略集团初步形成的过程。 34简述苏联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和成果。 35试述美国的中立政策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36从希特勒的全球战略与张伯伦的绥靖战略之间的重合与矛盾,分析慕尼黑会议和捷克斯洛伐克沦亡前后英德关系的变化。 37试析慕尼黑会议前后欧洲战略格局的变化。 38简述1939年欧洲局势的特点及在外交舞台上的四种谈判 39简述大战前期德意日侵略欧亚非各国和太平洋地区的主要过程。 40分析波兰沦亡、法国败降和苏美参战初期失利的原因。 41分析法国败降前后世界战略格局的演变。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世界近代史》课程作业 一、名词解释 1.教皇子午线:1494 年经教皇仲裁,西班牙和葡萄牙在世界上划分势力范围的分界线。 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后,西、葡两国为争夺殖民地、市场和掠夺财富,长期进行战争。为缓和两国日益尖锐的矛盾,由教皇亚历山大六世(1492~1503在位)出面调解,于1494年6月7日两画了一条线,线西归西班牙,东归葡萄牙,此即所谓“教皇子午线”。 这条由教皇作保规定的西、葡两国势力范围的分界线,开创近代殖民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先河。(参课本P19) 2.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表现在文学、艺术、教育、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思想内容,通常被称为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一种世界观,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主要的社会思潮,他的核心是: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救出来。反对神权,提倡人权;反对神性,提倡人性;反对封建特权,提倡自由平等;反对教会蒙昧主义,提倡发展文化教育;反对封建割据和外族入侵,主张中央集权和民族独立。 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界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文艺复兴运动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3.薄伽丘: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一译卜伽丘,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人文主义者。 代表作《十日谈》批判宗教守旧思想,揭露教会的虚伪和腐化,提倡个性解放,歌颂人对现世生活的追求。主张“幸福在人间”,被视为文艺复兴的宣言。创作了西欧

文学史上第一部心理小说《菲亚美达》;其与但丁、彼特拉克合称“文学三杰”。 4.因信称义:是德国神学家马丁·路德的神学思想核心。 他认为,基督徒之所以是自由的,是因为他们“因信称义”,不再受善功律的支配,他们通过自己的信仰而与基督建立了新的个人关系。信徒不必依靠教会极其繁琐的宗教礼仪,只凭对上帝对的虔诚信仰就可以得到灵魂的拯救。内容有:1.圣经乃唯一的、最高的成就。2.平信徒皆为祭司3.僧俗平等,恪守天职。 这一宗教伦理是对天主教会所宣扬的“行为称义”的否定,所蕴含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具有宗教情感的个人主义与文艺复兴中具有理性的个人主义结合在一起,成为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之一。 5.预定论: 由宗教改革家加尔文(1509——1564)提出,也成为加尔文派的奠基。 预定论认为神的旨意是绝对的,也是无条件的,一切有限的受造物联合起来也不能影响神的旨意,这旨意完全是神在永恒里安排的。神是万物的主宰,伟大而有能力,安排大自然的运行,支配人类的历史,任何细节都在他的掌管之下。其内容为将人分为“选民”和“弃民”。 预定论提出了解放人的思想,鼓励人们在世俗生活中去发财致富。 6.开明专制:18世纪下半叶欧洲一些国家封建专制君主执行的一种政策,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和阶级矛盾尖锐化而进行的具有明显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 当时,欧洲大陆诸国的封建制度日趋衰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有所发展。各国封建君主为了巩固其专制统治,接过了法国启蒙学者要求改革的旗帜,宣称要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把自己装扮成“开明”的君主,高喊“开明”的口号,进行种种改革,如改革教会,兴办教育事业,编纂法典等 “开明专制”的时代是从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登基时开始的。他自称“国家的第一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价格革命16至17世纪西欧社会上出现的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使欧洲贵金属的储量急剧增长,从而引起欧洲各国通货膨胀。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升四倍多,英、法、德等国的物价平均上涨二至二点五倍。价格革命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其结果是从事商业的人大发横财,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愈益增长,而靠传统方式收取地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受到削弱,收入微薄的劳动者的生活日益下降,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和封建制的解体。 商业革命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的迅速扩大以及殖民制度的建立,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商业革命是产业发展所引起的,而商业革命开发了广大市场,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地理大发现: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航海者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15世纪后,西欧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了封建贵族、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对贵金属的渴求。《马可?波罗行记》对东方富庶的夸张描绘,进一步煽动着欧洲人的寻金热情。15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人与奥斯曼土耳其人垄断了东西方传统通道,也促使西欧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此外,快速帆船的制造,指南针用于航海及地圆学说的盛行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最初由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组织远洋航行。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了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欧洲的商业中心逐渐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由此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增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文艺复兴: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这个运动始于意大利,后扩大到英、法、德、西等欧洲国家。一些新生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号召下,把矛头直接指向教会神权统治,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主张尊重自然和人权,强调发展个性,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迷信愚

世界近代史作业册答案

世界近代史作业 第一次作业(第一~三章) 一、选择(包括单选和多选): 1.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有( ABC )。 A.圈地运动B.海外掠夺C.殖民侵略D.收取地租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披着宗教外衣进行的,这种宗教在英国被称为( D )。 A.天主教B.国教C.卡尔文教D.清教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 D )。 A.封建专制B.民主共和制C.护国政治D.君主立宪制 4.在我国多数学者认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标志是( D )。 A.文艺复兴B.地理大发现C.尼德兰革命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5.美国的国家独立日是( A )。 A.1776年7月4日B.1776年8月5日 C.1778年10月17日D.1781年3月10日 6.世界近代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 A )。 A.1787年宪法B.人权法案C.1791年宪法D.1793年宪法 7.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后,在取得独立的国家中只有( A )保存了帝制。 A.巴西B.墨西哥C.阿根廷D.秘鲁 8.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先驱是( AB )。 A.伏尔泰B.孟德斯鸠C.狄德罗D.卢梭 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A )。 A.热月政变 B.雾月政变 C.葡月政变 D.果月政变 10.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彻底的一次革命是( B )。 A.尼德兰革命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北美独立战争 D.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二、名词解释: 1.清教运动: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清教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运动。英国革命前,国教在宗教上占主导地位,国教完全是国王封建统治的工具和精神支柱。16世纪60年代卡尔文教传入英国,被称为“清教”,其教义适应了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需要,因此受到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欢迎,成为他们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武器。清教起到了动员和组织革命力量的作用。 2.多洛雷斯的呼声:1810年9月16日,在墨西哥多洛雷斯镇响起了教堂的钟声。该镇主管神甫易达尔格号召群众起义,聚集在教堂门前的群众高喊“处死西班牙人!”、“独立万岁!”的口号。这就是墨西哥历史上著名的“多洛雷斯的呼声”。从此开始了西班牙总督区德独立战争。 3.雾月政变:热月政变后上台的督政府对国内外面临的敌人束手无策,大资产阶级迫切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明治维新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1871年废藩置县,摧毁了所有的封建政权。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工业化。军事工业以及交通运输都得到很大发展。到20世纪初,明治维新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完成,日本在现代工业国的道路上前进。 西进运动北美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爆发前后向北美大陆西部移民拓殖扩张、掠夺印第安人土地的运动。美国独立后阻止移民西进的敕令,来自沿海地区和欧洲的移民涌向西部。在西进运动过程中,出现3次巨大的移民高潮。1890年,西进运动正式结束。西进运动使美国的领土增加到建国时的3倍以上,扩大了发展工业所需的各种基本资源,对美国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形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普法战争德国完成统一的第三次王朝战争。普奥战争后,位于德国西南部的邦国在法国支持下仍然独立,德意志的统一还未完成。俾斯麦积极准备用兵法国。1870年7月,战争爆发。战争以法国军队的进攻为开始,但在普鲁士军队的反击下,战场很快就转移到法国境内。9月1日,双方在色当进行大会战,法国军队再次惨败,拿破仑三世率领10万法军投降。普法战争以普鲁士的胜利而宣告结束。1870年年底,德意志西南部的4个邦国加入“北德意志联邦”,德意志终于实现统一。 《1787年联邦宪法》美国宪法,也是近代西方国家第一部成文宪法。1787年9月17日费城制宪会议上通过。宪法以三权分立为基本原则。以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为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实行总统制。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任期4年,有权任命部长、缔结条约,但须经国会同意,国会对总统、部长的渎职行为有权弹劾;国会是立法机关,由参、众两院组成,负责批准条约,制订税率立法。但总统对国会立法有否决权。司法权属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须经国会批准,任取终身,有解释宪法的权力。以上三条旨在将立法、行政、司法之权分立,互相制约。宪法同时也带有明显的种族压迫条款,没有触动奴隶制。后增加了10项关于人权的补充条款,规定言论、出版、集会等权利。宪法对加强联邦政府权力,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有很大作用,沿用至今。 吉伦特派法国大革命中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吉伦特派的主要成员最初属于雅各宾俱乐部,后在俱乐部内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新派别,因该派领袖人物多来自西南部的吉伦特郡而得名。成员主要是与西部和南部的工商业资产阶级有较密切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律师。1792年8月10日起义之后,以吉伦特派成员为主组成临时政府,开始吉伦特派执掌政权时期。吉伦特派主张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但认为法国革命应当止步,恢复秩序。1793年初法国局势恶化,前线吃紧,市场物资匮乏,物价飞涨,群众要求限制物价,打击投机商。吉伦特派则坚持经济自由原则,不愿实行对经济的干涉和管制。吉伦特派逐渐失去民心,1793年5月31日至6月2日,雅各宾派领导巴黎群众起义,迫使议会下令逮捕吉伦特派首领,结束了吉伦特派统治。在恐怖时期,吉伦特派首脑人物被大批处死或自杀。热月政变后,该派残余势力构成热月党的骨干。 开明专制18世纪下半叶欧洲一些国家封建专制君主执行的一种政策。当时,欧洲大陆诸国的封建制度日趋衰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有所发展,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各国封建君主为了巩固其专制统治,接过了法国启蒙学者要求改革的旗帜,宣称要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他们利用伏尔泰希望有一个开明的君

(完整版)世界近代史测试题(含答案)

世界近代史测试题 一。、选择题(25分) 1、17—18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发生了社会巨变,这一巨变主要是指 A.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开辟了新航路B.开始了疯狂的殖民扩张活动 C.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D.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2.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捍卫民主法制的重要檄文有 ①《权利法案》②《独立宣言》③《人权宣言》④《国际歌》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③④ 3、下列哪个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具有两重性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日本 4下列事件中,对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是 ①文艺复兴②启蒙运动③新航路的开辟④三角贸易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观察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A.A点处,查理二世被推上断头台,共和国成立 B.B点处,宫廷政变推翻了复辟的专制统治 C.C点处,该国通过了《人权宣言》,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D.该示意图反映了法国大革命的曲折性与反复性 6.下列有关《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共同点的说法不准确的是 A.都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B.都具有历史进步性 C.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D.都反对封建专制 7.下列属于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共同原因是 A.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B.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C.专制王权同议会矛盾斗争尖锐 D.殖民压迫激起人民强烈反抗 8.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下列历史文献中,为巩固资产阶级统治而颁发的法律文件是 ①《汉谟拉比法典》②《权利法案》③《法典》④《土地法令》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9、英国《权利法案》、法国《人权宣言》、美国《独立宣言》和1787年美国宪法代表着人类民主文明历程的重要成果。它们的内容各具特点,下面对四部文献特点的归纳,正确的是() A.《权利法案》——是三权分立原则的充分体现 B.《独立宣言》——以法律形式限制君主的权力 C.《人权宣言》——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D.1787年美国宪法——宣告从英国殖民统治下独立 10、长达三百多年的罪恶的“三角贸易”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A.提供了大量的黑人劳力 B.摧毁了腐朽的封建统治 C.打通了各洲的贸易通道 D.积累了雄厚的原始资本 11、2013年3月,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逝世,让拉美痛失一位“最伟大的领袖”。大约两个世纪前,拉 美地区也曾出现了一位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的伟大领袖,他就是 A.华盛顿 B.玻利瓦尔 C.章西女王 D.圣马丁 12、英国工业革命时代下列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火车机车②瓦特改良蒸汽机③珍妮纺纱机④飞梭 A.④③②① B.③④①② C.①②③④ D.②①④③ 13、从1880年到1914年,西欧城市人口的比例几乎上升了40%。美国纽约和费城在1820年各有居民10万人,到1870年,分别达到94万人和67万人。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2013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贵族用暴力大规模剥夺农民土地的一种方式。以英国为典型,自15世纪末叶开始,历300余年。15世纪末,由于英国毛织业迅速发展,引起羊毛价格上涨,致使养羊业成为十分有利可图的行业。于是大贵族侵占大量公有地和农民的耕地,将土地用壕沟和栅栏圈围起来,雇佣少量工人放牧羊群。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无以为生,沦为流浪者。这一现象被托马斯?莫尔比喻为“羊吃人”。16世纪中叶,英国宗教改革过程中,圈地运动又在教产还俗的土地上广泛发展起来。农民破产导致政府税收减少和兵源枯竭,亦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因此都铎王朝颁布了一系列“血腥立法”,残酷迫害流浪者。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国会通过一系列法令,使圈地运动合法化。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关系变革,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重商主义 15至18世纪西欧国家的一种经济政策和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经济学说。亚当?斯密称之为“商业的或重商的体系”,故名。中心内容是:货币拥有量是国家贫富的标志,发展对外贸易以获取金银是积累国家财富的重要途径,国家采取鼓励制成品出口、颁布航海法令、大力发展航海业和军需工业、奖励造船、给予贸易公司以垄断特权等方法直接干预经济。早期重商主义持货币差额论,主张禁止硬币输出,增加金银输入;晚期重商主义持贸易差额论,主张发展制造业,扩大外贸出超,以获得大量货币输入。重商主义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意识形态,错误地认为利润来自流通过程,但其对商业保护主义政策在当时曾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重商主义逐渐废弃。 独立宣言 英属北美殖民地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宣布美国独立的纲领性文件。由杰斐逊等五人起草,杰斐逊执笔,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该文件阐释了资产阶级的自然权利和人民主权的思想,列举了英王压迫北美人民的暴行,从而深刻揭示了北美独立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宣布北美殖民地是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解除与英国的一切从属关系。宣言反映了北美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推动了反英独立斗争,对法国大革命和拉美独立运动也产生了深远影响。7月4日被定为美国的独立日。 人权宣言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之前,1789年7月9日,第三等级的代表把国民议会改为制宪议会,8月26日通过《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后来被简称为《人权宣言》。宣言开宗明义指出,“人在权利上是生来并永远平等的”。《宣言》宣布了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言论、信仰、著述和出版自由;人民主权、代议制和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行法定主义和无罪推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人权宣言》是在法国启蒙思想、美国《独立宣言》指导和影响之下产生的,它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成为法国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口号。《人权宣言》在当时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情绪,成为反封建专制制

大学近代史课后习题及答案

上编综述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战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3)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转变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民族矛盾及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阶级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4)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两大历史任务: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2)相互关系:二者是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负毯者进军 工业革命继续发展后,1817年,曼彻斯特的失业工人组织了向伦敦的进军。他们打算向议会递交请愿书,要求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他们在行进途中,像士兵一样背着折叠起来的毛毯,所以这次运动又称“负毯者进军” 彼得卢屠杀 1819年8月16日发生在英国曼彻斯特圣彼得广场上的一场流血惨案。由于镇压这次集会的军队,有的曾参加过4年前的滑铁卢战役,群众乃讥称这次流血惨案为彼得卢屠杀。 1832年议会改革 背景:工业革命展开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 与国家管理。1830年,在法国七月革命的冲击下,英国再次掀起改革运动 高潮。资产阶级和工人都发动起来,改革的呼声响彻全国。集会、游行此 起彼伏,有些地方甚至发生暴动。内容: 1.重新分配议席,取消许多已 经衰败的选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选区议席增多,新兴工 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 2.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 扩大选民范围,大大增加选民人数,工业资产阶级和富农得到选举权以和 平的方式削弱了贵族保守势力,工业资产阶级得以更多的分享政权,但是 广大工人,雇农,妇女仍被排斥于政治之外。定义:1832年议会改革为代 议制,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利。也就是“集 体统治”。作用:适应了工业革命需要,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 作用。意义: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 民主,防止独裁统治,还得以和平方式解决利益纠纷,避免暴力冲突。 (英)保守党、自由党 维多利亚统治时期,英国议会里,存在着两党制,1832年改革后,托利党和 辉格党分别改名为保守党和自由党。这两个党仍然交替地操纵着英国的政治。 保守党仍然代表土地贵族特别是大农场主的利益,但50、60年代时,保守党 的统治不能再长久维持,自由党已站到了首要地位此时自由党不仅代表大地主 和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且也部分的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在两党交替 执政的过程中,19世纪前半期保守党占优势50——60年代责有自由党长期执 政,在1848到1868这二十年里,即使在自由党在野的四年中,虽然由保守党 执政但事实也执行了本质上跟自由党相似的政策。 (俄)西方派、斯拉夫派 “西方派”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但不赞成采取革命手段消灭他们,而 是主张通过渐进的改革,废除农奴制,建立西欧式的君主立宪制,以实现俄国资 本主义工业化。1848年分裂为革命民主主义派和自由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