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胡适——近代史

浅谈胡适——近代史

浅谈胡适——近代史
浅谈胡适——近代史

浅谈胡适

——罗志田《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读书笔记胡适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是五四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如果没有读罗志田先生的《再造文化的尝试:胡适传》,估计我对胡适的印象就会停留在这里。我只把胡适当成历史书中的一个名字,历史上的一个雕塑,中国千万革命前辈的一个影子,并不能算一个有着鲜明的生活痕迹的人。

然而,提起鲁迅,我们学过他的文章“百草园”、“社戏”、“故乡”、“孔乙己”、“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雪”等,分别取自他的小说集《朝花夕拾》、《呐喊》以及散文集《野草》等。我们能理解鲁迅的家庭背景、儿童生活以及留学经历,我们可以在读文章的时候与他产生共鸣,一起品味他的快乐、恐惧、愤怒与怜悯。我们甚至知道他的故乡与家人,鲁迅就像一个陪伴我们成长的朋友,我们分享他的生活经历,也汲取他的精神财富。同为五四运动的核心人物以及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胡适却像一个我们不甚了解的路人,貌似万人瞩目却并不被了解。这种鲜明的对比的情况其实有其政治原因,胡适坚持革命多年,却在新中国将成立之际搭上蒋介石的飞机去了美国。虽然胡适批评国民党以及蒋介石的并不少,但他的这一行为被认为是在国民党以及共产党之间选择了国民党,因此与共产党越走越远。他的儿子胡思杜也写文章批判他是“反动阶级的忠臣,人民的敌人”,后来形成的全国性的“批胡”之风也是异常猛烈。他一生都致力于让自

己的文章清楚浅显,也以此著称于世,然而这位最希望被世人所理解的思想家又是最让世人读不懂的。他曾经感慨许多他费尽心血所作的文章不被世人看重,随意为之的作品却常多得喝彩。何止胡适的文章,他的精神与思想又有多少人懂?

虽然胡适被蒋介石接去了南京,但他热爱和平,反对一切暴力的思想让他对国民党也不能赞同。他说过20年不问政治,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他只想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并不支持国民党抑或共产党中的任何一个。他反对北伐,反对将末代皇帝赶出宫,指责蒋介石“生平从来不懂什么是民主,就应该到民主的私塾里上学,好好用功进修一下”,坚持民主选举总统等。他始终认为自己不进入国民党政府体制,不当国民党的官,就可以扮演一个中立者、一个诤友、承担一个说公道话的角色,但是蒋介石的独裁也让他在理想的道路上行进得越来越艰难。胡适当年在台湾努力提倡的自由民主虽然不如资本主义国家建设那么好,仍有很大的深化的空间,但是如今已经基本实现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习惯,就像阳光、空气与水一样,大家都需要它。胡适不仅在政治上利用一切机会运用自己的地位与能力,对国家民族作出尽可能多的贡献,而且在学术上也影响深远。他提出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方法令人深思。他饱读诗书,涉猎中国古代哲学、地理学、禅学等多个领域,领导了致力于思想解放的伟大的新文化运动,不愧为“前空千古,下开百世”的一代巨匠。思想上胡适提倡个性解放和妇女解放,主张思想救国和教育救国,体现了中国革命先驱难能可贵的世界眼光和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感。作为北大的第二任校长,胡适为中国建立世界上一流的大学甚至教育事业耗费了不少心血。

胡适是20世纪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上的英雄,从二十几岁起就一直处于媒体的关注中,人们对其褒贬不一,歌颂他作为新文化的战士以及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的丰功伟绩,批评他与共产党越走越远的选择。然而,我认为,胡适逝世时,蒋介石送的挽联上的“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应该是比较确切的评价。

张爱玲小说浅谈

张爱玲当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 作品中蕴藏着悲凉情怀 张爱玲张爱玲的小说,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给人以一种悲凉的感觉。张爱玲文笔冷静,小说常用第三人称即“他”来描写,以一种全知的视角来叙述,小说中虽然没有掺杂太多作者个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调悲凉。如《倾城之恋》中的开头写道“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问也罢!”结尾虽然白流苏如愿以偿嫁给了范柳原,但是作者却冷眼说道“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了。”“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以及呼应开头的胡琴声又响起。战争的混乱使白流苏认识到人的生命在大动荡中微不足道,所有关于爱情的实验到头来都经不过乱世的冲击,白流苏范柳原不过的婚姻,不过是两个战乱中的人对未来的迷茫对生命难以把握的结局。这一切实际上都反应了一种个人情绪:大限来临的惶恐和个人的迷失。再如《金锁记》中一开头从月亮写起,“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比眼前的月亮大、白、圆;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来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着凄凉。”小说中的曹七巧用“三十年来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然而'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人还没完——完不了。” 喜用比喻反讽等手法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大量的运用比喻,对照、反讽、色彩描写等手。 如在《沉香屑—第一炉香》里她曾写到“薇龙那天穿着一件磁青薄绸旗袍,给他那双绿眼睛一看,她觉得她的手臂像热腾腾的牛奶似的,从青色的壶里倒了出来,管也管不住,整个的自己全泼出来了”。这是一段以热牛奶比喻女人臂膊之洁白美丽的绝妙描写。这样的描写既通过读者的视觉来让人感受到乔琪的色迷心窍、蠢蠢欲动的形象,又表现了薇龙的竭力自持却又虚荣不能自拔的心态。

胡适先生的文章的特点

胡适先生文章的特点及个人简介 胡适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参加“庚款”留学考试时改名胡适,字适之。先生1891年2月17日生于上海大东门外,世为安徽绩溪人。其父胡传(字铁花,号钝夫),清岁贡生,官至淞沪厘卡总巡、台东直隶州知州,有著作《台湾纪事两种》传世。先生一生领尽风骚,1962年2月24日于中央研究院院长任上逝世,享年72。 胡适5岁开蒙,在绩溪老家私塾受过9年旧式教育,打下一定的旧学基础。1904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1910年夏赴美留学,先入康乃尔大学习农科,后转入文科;1915年进哥伦比亚大学,追随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学习哲学。1917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古代中国逻辑方法之进化》。在此期间,胡适热心探讨文学改良方案,并试作白话诗。而与《新青年》主编陈独秀的通信,以及《文学改良刍议》一文的发表,更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文学革命。同年胡适学成归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至此一发而不可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 五四时期,胡适连续撰写《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提倡“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并相继完成《国

语文法概论》、《白话文学史》等著作,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而成为现代中国人重要的思想和交流工具起了决定性作用。 在理论倡导的同时,胡适还进行了一些文学创作的“尝试”。其小说、剧本均未见成功,独有出版于1902年的《尝试集》,乃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颇有开拓之功。 文学创作非其所长,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另一主要贡献是输入新思想。其《易卜生主义》、《贞操问题》,当年都是振聋发聩之作。而从问题与主义之争,到《人权论集》,再到主办《独立评论》,胡适始终坚持独立姿态和批判精神。抗战军兴,胡适出任驻美大使;胜利后又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但其始终保持书生本色,不曾背叛五四主义知识分子。 胡适称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并断言其有四重目的: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照他的理解,所谓整理国故,就是用科学方法对三千年来破碎的古学进行一番有系统的研究。故胡适治学特重方法,屡次撰文介绍清儒与西哲的“科学方法”,以至于再三声称他的学术研究都是为了证明并推广其“科学方法”。胡适治学有两个主要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尽管《中国哲学史大纲》只出版了上卷,《白话文学史》也没有下编,可这两部书都是建立规范并奠定学科基础的经典性著作。后人可以赞赏,也可以批评,却无法漠视其存在。前者的平视诸子以及历史的眼光,后者的双线文学观念,都是对本世纪学术发展影响甚深的“大胆假设”。另外,他首创新

评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胡适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1版2003年12月2次印刷。躺在书架上装逼多年了,一直未通读。是日取之读之,仍感困窘,原因在于,如果说胡适“书虽然读得不多(傅斯年语)”,那么自己就是文盲一个。于是先全力搜索相关评论资料。 《大纲》上卷自1919年2月出版后便不胫而走,不到两个月即再版发行,到1922年8月已出至第8版,两年内总计印刷7次,累计发行量达一万六千册。1932年13年的出版周期内,就再版达15次。仅民国时期对此书发表评论的大师级学者就有章太炎、王国维、陈垣、梁启超、陈寅恪、汤用彤、金岳霖、柳诒徵、蔡元培、冯友兰、李季、贺麟、顾颉刚、刘文典、容庚、吴虞、余家菊等30余位,可见其在学术界的影响。 蔡元培的“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梁启超欣赏作者的“敏锐的观察力,致密的组织力,大胆的创造力”。他认为,此书“讲墨子、荀子最好,讲孔子、庄子最不好。总说一句,凡关于知识论方面,到处发现石破天惊的伟论,凡关于宇宙观、人生观方面,什有九很浅薄或谬误”。北大教授刘文典称赞之为“近代一部epoch making的书,就是西洋人著哲学史也只有德国的Windelband和美国的Thilly二位名家的书,著得同样的好”。冯友兰的“胡适的这部书,把自己的话作为正文,用大字顶格写下来,而把引用古人的话,用小字低一格写下来。这表明,封建时代的著作,是以古人为主。而五四时期的著作是以自己为主。”“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适创始之功,是不可埋没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对当时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有扫除障碍,开辟道路的作用”。 心中疑惑,有那么好么。再联系他“自吹”的“但我自信,中国治哲学史,我是开山的人,这一件事要算是中国一件大幸事。这一部书的功用能使中国哲学史变色。以后无论国内国外研究这一门学问的人,都躲不了这一部书的影响。凡不能用这种方法和态度的,我可以断言,休想站得住。”“这本书虽然有不少缺点,究竟还有它自身的特别立场,特别方法”,“这本《哲学史》在这个基本立场上,在当时颇有开山的作用。”以及搜出的一些八卦例如其活动能力,名望地位,半部先生

19590314胡适:《容忍与自由》

容忍与自由 胡适 背景:胡适的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台湾出版的《自由中国》1959年3月14日第26卷第6期。 《自由中国》鼓吹自由、民主和宪政,批评时政和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在当时思想文化界有重要影响,并成为销量最大的政论刊物。由此引发了执政当局的不满,1960年《自由中国》被查封停刊,主编雷震则被拘捕判刑。胡适认为《自由中国》为了争取言论自由而停刊也不失为“光荣的下场”,雷震办《自由中国》已成为言论自由的象征,“我曾主张为他造铜像,不料换来的是十年坐监,这是很不公平的!”为表示气愤,胡适说此话时还用力拍了一下桌子。 胡适此文的发表与查封相隔了一年半的时间。虽然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胡适文章的立意显然是针对查封行为的时代背景的。 十七八年前,我最后一次会见我的母校康耐儿大学的史学大师布尔先生(George Lincoln Burr)。我们谈到英国文学大师阿克顿(Lord Acton)一生准备要著作一部《自由之史》,没有完成他就死了。布尔先生那天谈话很多,有一句话我至今没有忘记。他说,“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tolerance)比自由还重要”。 布尔先生死了十多年了,他这句话我越想越觉得是一句不可磨灭的格言。我自己也有“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竞更重要”的感想。有时我竞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我十七岁的时候(一九O八)曾在《竞业旬报》上发表几条《无鬼丛话》,其中有一条是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我说: 《王制》有之:“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吾独怪夫数千年来之排治权者,之以济世明道自期者,乃懵然不之注意,惑世诬民之学说得以大行,遂举我神州民族投诸极黑暗之世界!......这是一个小孩子很不容忍的“卫道”态度。我在那时候已是一个无鬼论者、无神论者,所以发出那种摧除迷信的狂论,要实行《王制》(《礼让》的一篇)的“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的一条经典! 我在那时候当然没有梦想到说这话的小孩子在十五年后(一九二三)会很热心的给《西游记》作两万字的考证!我在那时候当然更没有想到那个小孩子在二、二十年后还时时留心搜求可以考证《封神榜》的作者的材料!我在那时候也完全没有想想《王制》那句话的历史意义。那一段《王制》的全文是这样的: 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此四诛者,不以听。 我在五十年前,完全没有懂得这一段话的“诛”正是中国专制政体之下禁止新思想、新学术、新信仰、新艺术的经典的根据。我在那时候抱着“破除迷信”的热心,所以拥护那“四

胡适散文读后感

胡适散文读后感 大家对胡适此人一定比较熟悉,他1891年12月17日生于安徽绩溪,卒于1962年2月24日,是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他是一位敢于挑战权威言论的文学家,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等各种言论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和理解,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中标新立异人物的许多特别之处,不管是写作手法,还是事件人物选材上都与众不同,他用那朴实无华、简单真实的语言文字,真正诠释了平等、民主、自由的共和理念,他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且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新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了初步设想,开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书中我最喜欢的文章是《差不多先生传》,作者用极其新颖、幽默的语言,从侧面真实讽刺了当时中国的阴暗面,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叫差不多的人的故事,“差不多”认为“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他在学堂时认为山西同陕西;在钱铺认为千字差不多就是十字;就是在临死前依旧认为活人同死人差不多,不必太认真……这个故事着实令人吃惊,但这确实是当时的中国社会人们的思想,作者胡适只是用特别的语言真实有力的抨击讽刺了这些,他的言论当时遭到许多人的回击,但他却从未停止过对中国社会思想的改变,

虽然这种改变只是微不足道,但其实大大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他着实是一位令人敬佩的作家。 对胡适和他的文章有了一定了解后,我对写作文的方法又有了新的理解,写文章时首先要注重的就是真实,一定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文章才有意义,接着还要做到新颖,这样才能让读者有阅读兴趣,能够去看自己的文章,还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能总是去模仿别人,当文章真正做到这几点是,我们也一样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令人敬佩的作家。

张爱玲文章分析

引言    在二十世纪文学殿堂中,张爱玲是一位很特别的女作家。她在四十年代脱颖而出,大红大紫,五六十年代在港台,八十年代之后在大陆掀起了一股经久不息的“张爱玲热”。此中缘由,近年来许多作家多有阐述。但仔细想来,张爱玲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她的小说以一种纯粹的“个人式”的参与,综合了都市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总体特征,她的小说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五四传统新文学,也不是一般意义的通俗文学。她一方面提升了现代都市通俗小说的品位,但同时她又是都市文化的消费者。张爱玲在作品传播过程中有意识的把自己的作品纳入商品运行的轨道:传者受众媒介等几大要素都受到了张爱玲的有意识并有效的关照。她既着力寻找商品本身即文学作品的卖点,努力体察受众的接受心理、阅读偏好,又十分注意媒介的准确选择与有机组合,这种自我炒作式的商品行为是张氏小说能够畅销的重要因素。  本文试图从张爱玲小说畅销因素这一视角切入,把张爱玲的作品作为一种商品,置于四十年代特殊的文化市场背景中,以市场传播学的角度加以考察,以期更深入的从创作心理和价值取向上把握张爱玲独一无二的个体特征。  一.寻找卖点  文学作品一经发表,便进入信息传播阶段,也是传播过程的主要阶段。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张爱玲十分重视受众的接受心理及接受程度。她对受众心理的掌握是比较有把握的,因此能够从各角度入手突出卖点,使读者对自己的作品产生好感和依赖感。  1、请君入瓮  首先她采用“拉”式切入法,放弃以往作家惯用的自说自话硬性倾销的传者中心的传播姿态,把自己的故事或感受当作不相干的外物突兀地、一股脑地塞给读者,而是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心理、欣赏口味,以一种细致的、商量的,拉家常似的口吻淡入,利用文字的移情效应,不知不觉中吸引读者的关注和感情投入。“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

关于胡适的论文

胡适自由主义与中国现代社会进程 民主科学、自由主义、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四者紧密相连构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话语。引 用胡适在文章中曾说的那样?:自由主义有许多种?, 那么在对于?自由主义?和?胡适的自由主义?的研究中, 我们是否循着一条真实的道路在前进呢? 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 能够在探索和追 溯的道路上清理思路、拨开层层迷雾。胡适曾说?自由主义最浅显的意思是强调的尊重自由……自由主义就是人类历史上那个 提倡自由, 崇拜自由, 争取自由, 充实并推广自由的大运动?。那么究竟这种?自由?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 又在多大可能意义上进行了扬弃? 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从自由文学到自由精神。 胡适深受英美自由主义传统的影响, 他投入五四运动虽是 从文学改良入手的, 但在他的文学观中所处处渗透的却是自由 主义精神。以他那篇影响巨大的《文学改良刍议》的所谓?八不主义?来看, 他是以文体的改革来作为个性解放的一种途径, 已 使文学成为思想自由的表现手段。他说, 文学应该有?高远之思想??、真挚之情感??;不摹仿古人??,不作古人的诗, 而惟作我自

己的诗?;?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惟在人人以其耳目所亲见亲闻所亲身阅历之事物, 一一自己铸词形容描写 之??;不用典?,?自己铸造词句以写眼前之景, 胸中之意??;不讲对仗?, 以免?束缚人之自由?;?不避俗字俗语?, 提倡白话文学。总之, 就是要让文学成为真情实感的自由表达。胡适后来又在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 把他的?八不主义?改作一种肯定的表述?:一, 要有话说, 方才说话?;?二, 有什么话, 说什么话; 话怎么说, 就怎么说?;?三, 要说我自己的话, 别说别人的话??;四, 是什么时代的人, 说什么时代的话。?这些主张其实正是要求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一种体现, 要求独立的思想, 自主的表达。在由《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引发的?白话文运动?争论中, 胡适所持的自由立场是?,此事之是非, 非一朝一夕所能定, 亦非一二人所能定。甚愿国中人士能平心静气与吾辈同力研究此问题。讨论即 熟, 是非自明。吾辈主张革命之旗, 虽不容退缩, 然亦绝不敢以 吾辈主张为必是, 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在胡适看来, 陈独秀 之?不容?, 恰恰是中国政治与社会败落的症结所在, 是迫切需要改进的地方。他认为只有每个人争自由, 达到个体价值的真正 实现, 中国才会有自由。

胡适先生读后感

今日重阳节! 爸爸不到七点电话询问我“中午回家吃饭否”尽管我没有睡醒,白天还有好多闲事,但是我还是毅然答应父亲回家。爸爸高兴地嘱咐我勿忘带“菜刀”回去,他给我们磨磨。他老人家磨得哪是刀啊......这个世界最终真心关心你的人只有自己的爸妈! 九九重阳父母节,登高插庾年己衰。 浩浩江水千尺深,谁人报完哺育恩? 日月星辰似流滢,少小轻狂游子心。 古人教人尽孝道,敬上蟠桃以慰心! 借此佳节之际我感谢您:父亲、母亲,您的笑颜似灿烂的阳光照亮了我的世界,您给予我的安慰和鼓励支持我度过一切艰苦,儿子一定会孝敬你们二老,同时为天下所有的老人们送上一句祝福,写下您的动人诗篇:祝他们心旷神怡,安康幸福,健康永久,快乐同在! 胡适的父亲在他五岁过世,他母亲23岁时守寡,承担者操持家务和抚育子女的重任。作者着重描写的就是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童年经历。 胡适开篇并没有直接写母亲,而是写自己童年中的几件小事(前后跨越九年),看似无意,实则为下文写好母亲做铺垫。当顺势转为正题,选取几个与母亲有关的重点事例作陈述,以委婉平实的言语描述了母亲爱子情深、教子有方、气量大、性子好、代人仁慈、温柔又不失刚气的情怀与个性,将一中国传统农村典型寡妇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篇尾点明母亲是影响自己的性格及人生道路的第一人。 全文脉络层次,清洗分明,文字文笔流畅明白如话,娓娓道来,感人至深。 更能使我们理解到当时,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又写出大家庭环境作为后母维系家庭关系的不易,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 建议大家认真读读母亲对胡适“做人的训练”这对作者的少年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由此表达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激。 临收笔的时候脑袋里一直在默念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谨以此篇读后感敬献给我的父母大人!

张爱玲《爱》及赏析

爱·张爱玲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 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凄美而无奈的爱 ——张爱玲散文《爱》赏析 “爱”这一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述说不尽的主题,张爱玲仅以三百四十余字的袖珍篇幅,看似轻松地淡淡道来。语言洗尽铅华,单纯干净,全然没有她惯有的华丽绚烂。然而,一种不动声色的人生苦难和沧桑已被她轻轻地触及;而一份爱的无奈和哀痛也被她暗暗地激起,让人想想就忍不住要心酸落泪。 文章以四个字起首做一段:“这是真的”,潜台词即:这不是小说,更不是传奇。“这是真的”,读完全文,回味过来,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 接下来叙述一个真的、美的、纯的,同时又是那么虚的、淡的、凄的关于“爱”的故事。春天的晚上,桃树的底下,着月白衫子的十五六岁的少女,正是青春如花,做梦怀春的豆蔻年华,对爱可以有无数的美好憧憬。正当此际,那个对门的他,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对她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然后,“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儿,各自走开了”。 仿佛要发生点什么,却什么也没发生。结果的确什么也没有发生——“就这样就完了”,张爱玲在此另起一段,六个字里用了两个“就”,就冷酷的葬送了那个春天的桃花盛开的萌芽着爱的情感的晚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花”意象总是与美丽缠绵的爱情相联系。 《诗经》中《桃夭》云:“桃之夭夭,灼(zhuó)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花烂漫的春天,艳如桃花的女子,在大家的祝贺中出嫁,这是多么喜气、欢欣的场景。这首“娶艳女以还家”的咏桃诗,给芳龄女子的爱情找到了一个幸福的归宿。 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出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那种惆怅伤怀的情感唤起了大众隐秘的梦想和物是人非的长叹,传达的既是个人的又是共同的经验。因此这首“人面桃花”诗,被后来不断地解读出一个个悱恻动人的爱情故事。 孔尚任的《桃花扇》一剧,以坚贞丽人的斑斑血迹描画出的一幅桃花扇为道具来演绎人世间的悲

胡适散文之庐山游记

胡适散文之庐山游记 昨夜大雨,终夜听见松涛声与雨声,初不能分别,听久了才分得出有雨时的松涛与雨止时的松涛,声势皆很够震动人心,使我终夜睡眠甚少。 早起雨已止了,我们就出发。从海会寺到白鹿洞的路上,树木很多,雨后清翠可爱。满山满谷部是杜鹃花,有两种颜色,红的和轻紫的,后者更鲜艳可喜。去年过日本时,樱花已过,正值杜鹃花盛开,颜色种类很多,但多在公园及私人家宅中见之,不如今日满山满谷的气象更可爱。因作绝句记之: 长松鼓吹寻常事,最喜山花满眼开。 嫩紫鲜红都可爱,此行应为杜鹃来。 到白鹿洞。书院旧址前清时用作江西高等农业学校,添有校舍,建筑简陋潦草,真不成个样子。农校已迁去,现设习林事务所。附近大松树都钉有木片,写明保存古松第几号。此地建筑虽极不堪,然洞外风景尚好。有小溪,浅水急流,铮淙可听;溪名贯道溪,上有石桥,即使道桥,楷朱子起的名字。桥上望见洞后诸松中一松有紫藤花,直上到树杪,藤花正盛开,艳丽可喜。 白鹿洞本无洞,正德中,南康守王溱开后山作洞,知府何凿石鹿置洞中。这两人真是大笨伯! 白鹿洞在历史上占一个特殊地位,有两个原因。第一,因为白鹿洞书院是最早一个书院。南唐升元中(937-942)建为庐山国学,置田聚徒,以李善道为洞主。宋初因置为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三书院落并称为"四大书院",为书院的四个祖宗。第二,因为朱子重建白鹿洞书院,明定学远规,遂成后世几百年"讲学式"的书院的规模。宋末以至清初的书院皆属于这一种。到乾隆以后,朴学之风气已成,方才有一种新式的书院起来;阮元所创的诂经精舍、学海堂,可算是这种新式书院的代表。南宋的书院祀北宋周邵和诸先生;元明的书院祀和朱;晚明的书院多祀阳明;王学衰后,书院多祀和朱。乾嘉以后的书院乃不祀理学家而改祀许慎郑玄等。所祀的不同便是这两大派书院的根本不同。祀许慎郑玄等。所祀的不同便是这两大派书院的根本不同。 朱子立白鹿洞书院在淳熙己亥(1178),他极看重此事,曾札上丞相说: 愿得比祠官例,为白鹿洞主,假之稍廪,使得终与诸生讲习其中,犹愈于崇奉异教香火,无事而食也。(《庐山志》八,页二,引《洞志》。) 他明明指斥宋代为道教宫观设祀官的制度,想从白鹿洞开一个儒门创例来抵制道教。他后来奏对孝宗,申说请赐书院额,并赐书的事,说: 今老佛之宫布满天下,大都逾百,小邑亦不下数十,而公私增益势犹未已。至于学校,则一郡一邑仅置一区,附廓之县叉不复有。盛衰多寡相悬如此!(同上,页三。)这都可见他当日的用心。他定的《白鹿洞规》,简要明白,遂成为后世七百年的教育宗旨。

读胡适有感

读胡适有感 胡适(1891.12.17—1962.2.24),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 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 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从50年代起,中国大陆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批 判胡适的运动,以至于胡适在80、90年轻一代的心智成长中好像变得不像前 几代那么重要了,相当多的青年人根本就没听说过胡适,更不用说直接读胡适 的作品了。然而胡适的文学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通过后人对其研究和阐 述而间接的影响着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可以毫不避讳的说他是二十世纪影响 力最大也最长久的学者和思想家之一。 去年是胡适先生诞辰120周年,今年是他逝世50周年,在这样特殊的时期,我从《胡适文集》里选择性的选取一些最能代表其学术成就及思想意识的 作品进行研读。包括《我的信仰》、《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胡适文存》、《逼上梁山》、《人权论集》等。以下是我读了这些作品后的一些感想,希望 能和喜欢胡适、关注胡适的同志之人共同分享探讨。 通观胡适一生而论,他发挥重大的影响是从提倡白话文开始,一般称之为 文学革命。他到北大以后通过讲堂和报刊(如《新青年》、《努力周报》、《晨报副刊》等等),大力提倡“新文化”或“新思潮”,这是他光芒万丈的 时期。一直到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以个人影响而论,胡适都可以算是数一数 二的人物。 1917年1月1日《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刊登了胡适的文章《文学改良 刍议》,在《文学改良刍议》里胡适首次提出使用白话文,并约定了今后做文 章所需遵循的八件事:“一曰需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需讲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 不避俗语俗字。”按胡适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的中心理论只有两个:一 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活的文学’,一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人的文学’。前 一个理论是文字工具的革新(既白话文),后一种是文学内容的革新。”其根

张爱玲小说语言特色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张爱玲的小说的语言特色研究 指导老师:赵小华 学生姓名:张火宝 学号:W361609123680001 院系:网络教育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写作批次:2011年2月

原创承诺书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_张火宝___ 日期:2011 年3月20日

目录 摘要 (4) Abstrac (5) 导言 (6) 一、色彩的名字 (7) (一)植物色彩的名字 (7) (二)动物色彩的名字 (7) (三)矿物色彩的名字 (8) (四)其他非生物类色彩的名...字 (8) (五)客观色彩主观联想的名字 (8) 二、冷意的黑、白、灰 (9) (一)厌恶、嘲讽的白 (9) (二)静寂、悲哀的黑色 (10) (三)忧郁、苍凉的灰色 (10) 三、张爱玲小说的色彩效果 (11) (一)因人设色,色如其人 (11) (二)以色言情,情蕴色中 (12) (三)以色观心,心色相印 (15) 四、张爱玲的色彩语言的形成原因 (16) (一)受《红楼梦》等旧书的影响 (16) (二)对色彩的天分和偏爱 (17) (三)独特的人生经历 (17) 五、总结 (17) 参考文献 (18) 致谢词 (19)

摘要 张爱玲是中国近代文学上的一朵奇葩,她以女人细腻心理、奇特的语言,描写出了她看到的那个时代芸芸众生的悲哀、苍凉的人生。张爱玲的因为了解所以慈悲。本文从张爱玲小说的语言里的色彩、节奏特征,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点。 关键词:张爱玲色彩苍凉

近代史论文第一篇自己写的论文

读《胡适口述自传》有感 院系:经济管理学院专业:会计4班 姓名:王婷婷学号:10051340123 题目:读《胡适口述自传》有感 内容简介 《胡适口述自传》是由胡适先生口述,唐德刚先生译注的一本书籍,该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8月出版。这是唐德刚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所公布的胡适口述回忆十六次正式录音的英文稿,和唐德刚所保存的残稿对照参考综合译出的。 在这里,胡适重点是对自己一生的学术作总结评价,而唐德刚将其英文口述译为中文后所作的注释评论,却是不可不读的好文章 书名:《胡适口译自传》作者:唐德刚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8月出版 一.引言 我读完《胡适口述自传》后,对于胡适的思想与贡献觉得也有不足之处,所以想论述他的一些伟大改革措施,以及他的不抵抗主义在他生命中留下的悲剧。我们都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刚大家在称赞胡适的有效成就时,我们也该看到他不合时代的一面。这样才是对一个人更立体的看法。 二.正文 胡适简介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人,徽州绩溪县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胡适早年在上海求学,出步接受了西方的思想文化。1904年他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新思潮,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唯心主义哲学家杜威。回国后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宣传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白话文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大使。抗战结束后于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寄居美国,1962年在台湾的一个酒会上突发心脏病去世。 他是中国文学改革中的一棵奇葩 对于胡适,学者们在充分估计他的思想与贡献不足的同时,更注意他对中国文化方面的贡献。胡适在开辟了一个思想解放的伟大时代的新文化运动中,在探寻中国古代文明的来龙去脉,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实在贡献多多。白话文倡导是胡适先生不朽的贡献他在青年时期就提出过“文言文是半死的文字”这句口号,虽然这句口号本身究竟有多少真实性是值得商榷的,但在当时确实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胡适先生本来对文学改革并不十分乐观,因为他的思想深深的受到了历史的训练而变得保守。但正是由于梅光迪与他为学改革引起的

读胡适哲学史大纲有感

读胡适哲学史大纲有感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史大纲(卷上、卷中)》是一本由胡适着 / 肖伊绯整理着作,广西师范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23,小编整理的一些的读后感,对大家能有。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读后感(一):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发现记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讲义本的发现,很是一番周折。学者肖伊绯着意搜集民国大学讲义已有两三年,一直在暗自留意这册讲义本——有些学者将它记录在案(胡颂平编《胡适之年谱长编》时提到过),有些学者认为它“已不可寻”(北大楼宇烈语),更多的学者则。可以说,国内界目前还没有人确认亲自看到过这本书。肖伊绯先是通书友、书商在国内搜求,一直不见踪迹。后来,一位杭州的书友告诉肖,他在日本曾见到过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本,但只有“卷中”一册,他认为是没有成套的“残本”,没有购回。得知这一后,在肖伊绯的多次劝说下,经过多方,,最终促成该书友重新找到日本书商,终于购得此书。之后,去年的此日,在弘一纪念馆后的一所茶园里,肖伊绯用一部清代刻本《扇》与书友换得此书。 虽为新之旗手,但从卷中讲义本的胡适评述中医的章节来看,胡适早年对待中国与文化,并非持反对、完全否定的;甚至于得出过方皆本源于“迷信”的。在卷中讲义本里还出现了胡适评述古代天的章节,实

是为了挖掘与裁定——古代与对包括科学体系在内的各种产生了怎样的力,该创见了过去谈学科史就只局限于学科之内的史料链接的。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有一个的“三段论”,即划分为先秦的上古哲学史;汉唐时代的中古哲学史;清代以来的近世哲学史。按照胡适的写作,前段先秦哲学史构成哲史大纲卷上,两汉与唐宋哲学史构成卷中,清代及近代哲学史构成卷下部分。当然,卷下只是停留在构想层面,并没有写出来,衍化成了胡适大小的专题研究论文及演讲,原拟共同构成卷中的两汉与唐宋哲学史部分,也只有《汉之哲学》形成了的讲义本,并于1919年在北大有过集中讲授。,《汉之哲学》是胡适在尚未全盘中国哲学史大纲全卷写作的下,在中国哲学史层面最后的,有、有思想体系的着作。 原载于/《中华读书报》 原/陈香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读后感(二):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所感一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所感一 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胡适着,肖伊绯整理,2013年版),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新民说丛书之一,刚刚读完卷中部分,于是打算,先写写读后的一些所感,待日后深入研读将再继续写所感。

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精华)

历史的车轮已经进入21世纪12年了,让人越来越感到这世纪与上个世纪的不同。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已由个别国家(美国、法国等)奉行的真理,发展成为普世的真理,人类精神境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站在这个高度回看历史人物,也会有一番新的认识。 胡适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生于19世纪末,成名于20世纪初,对于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我对于他俩都有了新的认识。我更加佩服鲁迅先生的远见卓识和阳刚硬气,而对于胡适先生的软弱和“中庸”看的也更清楚了。本文只谈对胡适先生的新认识。胡适先生出生于19世纪末(1892年),4岁丧父,被母亲送到私塾读书。他母亲加倍付费给这私塾先生,精心培养灌输传统文化。20世纪初,他19岁考取了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从师于实用主义哲学大师杜威先生,从此接受了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熏陶。这旧与新两种文化教育深刻影响了胡适先生的一生,使他的精神游荡在这两者之间。 胡适先生26岁(1917)回国任北大教授,参与编辑《新青年》杂志,开始对中国文化思想界发生重要影响。他大力提倡白话文、新诗,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他发表《文学革命》文章,使他成为中国新文化的领军人物之一。但他继而提出“整理国故”,将满怀热情、渴望学习西方文化的青年人,引到传统

文化的垃圾去寻找“国粹”。这标志着他放弃文化革命,成为文化改良主义者。他逝世的时候,蒋介石送挽联说他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简而言之,说他是优秀的“中庸”人物。 在政治方面,胡适先生主张民主自由,国家实行宪政。1922年,他曾起草《我们的政治主张》,提出“政治改革的三个基本原则”:“宪政的政府”,“公开的政府”;“有计划的政治”,得到蔡元培、李大钊等16位名人连署发表。1932年,他创办《独立评论》,发表保障人权文章。这些主张并没有被当政者采纳,他也没有坚持宪政理想和独立见解,形成第三种力量,与专制独裁者采取不合作。却一直依附于当政的军事强人,甘做花瓶装饰品。1945年,在美国的调解下,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开启了在中国实行民主宪政良好时机。胡适先生却出任中华民国政府代表团首席代表,到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并没把中国宪政放在心上。国共重开战,他袖手旁观,仍无所作为。 1948年,蒋介石军事频频失利,危难之时,想让胡适竞选总统,当选后,再任命自己为行政院阁揆,掌握实权。他与胡适商量,胡竟然表示同意。由此看出,他的骨头是多么软。 北京解放前夕,毛泽东要胡适留任北大校长,胡随蒋介石去了台湾,却留下小儿子胡思杜在大陆。1954年,这儿子被迫与他

关于胡适的散文读后感500字

关于胡适的散文读后感500字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胡适曾有论诗名句“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以此形容刘长春的书法散文写作,我以为亦颇切近。下面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胡适的散文读后感500字,一起来看一下吧。 这本书本来我是作为消遣来看的,用来轻松平常紧张的神经。看过一点后,便放不下。发现自己的愚钝,原来胡适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弄清楚的事情,正是我们一些庸人现在苦苦追寻,并以弄清楚一些小小的部分,自命不凡,引以为豪,真是羞愧。 《容忍与自由》与其说是演讲录,不如说是一本极具教育意义的青年读本。书中的一些见解,放在当下也是不落伍的,如对于教育的一些看法。有早瞻的眼光,我们什么时候能拥有此。好的思想和科学都是经得住时间的洗礼的,《容忍与自由》能保留下来,胡适能名至今日,都是岁月的审批所归,所以这绝对是一本值得读的书,里面有些观念可能不适合一些人群和目前社会,见人见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看的更远。 这本书让我学会谦虚求学,知识浩瀚无界,自己所学不过小之又小的一部分,就算有所成就,也不值得骄傲自豪,应该继续扩大自己的学识,继续学,“以有涯追求无涯”。以

及先生对待科学的态度,严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人生的意义在于我们怎么看待人生” 这本书,看完后,你一定会“不充饥”,继续追寻其他的书。这本书的含金量较高,胡适先生,如果以后我可以做到他那一半就好了。我不是天才,想有所成就,只能“勤奋+方法”。刻苦起来,今年快结束了,在图书馆偶遇这本书,是缘分。及早教人清醒,省去糊涂探索消去的时间。 今日重阳节! 爸爸不到七点电话询问我“中午回家吃饭否”尽管我没有睡醒,白天还有好多闲事,但是我还是毅然答应父亲回家。爸爸高兴地嘱咐我勿忘带“菜刀”回去,他给我们磨磨。他老人家磨得哪是刀啊......这个世界最终真心关心你的人只有自己的爸妈! 九九重阳父母节,登高插庾年己衰。 浩浩江水千尺深,谁人报完哺育恩? 日月星辰似流滢,少小轻狂游子心。 古人教人尽孝道,敬上蟠桃以慰心! 借此佳节之际我感谢您:父亲、母亲,您的笑颜似灿烂的阳光照亮了我的世界,您给予我的安慰和鼓励支持我度过一切艰苦,儿子一定会孝敬你们二老,同时为天下所有的老人们送上一句祝福,写下您的动人诗篇:祝他们心旷神怡,安康幸福,健康永久,快乐同在!

浅析胡适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浅析胡适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胡适,他的思想影响了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并影响了一大批学人,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重要的人物。然而“誉满天下,谤亦随之”,对于胡适思想的批判也从未停止过。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排除以往的历史偏见和现实的政治干扰,我们再心平气和的评价胡适,还他一个本来面目。就像欧阳哲生说的“我们今天来评价胡适,应该谈的主要不是确认胡适的文化学术地位,而应该理解、阐述胡适思想的现代意义,再现胡适作为一个思想启蒙者的历史价值,把堙没的半个胡适给发掘出来。” 关键词:通俗文化上层文化现实意义 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造诣。其思想也具有全面性——几乎触及了广义上的人文学科的每一个方面。以他个人的研究业绩而言,我们可以说,他在中国思想史上起了划时代的作用。余英时曾经利用思想史上所谓的“上层思想”和“通俗思想”的概念来解释胡适的思想。(或者再扩大一点,利用人类学与社会学上“上层文化”与“通俗文化”的概念。)认为其思想的影响不但冲击了中国的上层文化,而且也触动了通俗文化。 (一)通俗文化 胡适的“暴得大名”最初完全是由于他提倡文学革命。用白话来代替文言文,在胡适的构想中自始即是思想革命或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他的“文学改良刍议”第一条便提出“言之有物”,而所谓的“物”则包括二事:一曰情感,二曰思想。他显然认为只有新的白话文体才能表达二十世纪的新情感和新思想。提倡白话便不得不尊《水浒传》、《红楼梦》、《儒林外史》为“文学正宗”,这就把通俗文化提升到和上层文化同等的地位上来了。陈独秀完全了解胡适此文的命意所在。他在“文学革命论”中说: 孔教问题,此伦理道德革命之先声也。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旗上大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1】 此话以“伦理道德革命”始,以“通俗的社会文学”终,不但把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联系了起来,也把通俗文化代替传统上层文化的意思表露的十分明显。胡适虽然在美国受了七年的民主洗礼,但他的思想影响牵涉到许多复杂的层

胡适散文读后感篇一

胡适散文读后感篇一 今日重阳节! 爸爸不到七点电话询问我“中午回家吃饭否”尽管我没有睡醒,白天还有好多闲事,但是我还是毅然答应父亲回家。爸爸高兴地嘱咐我勿忘带“菜刀”回去,他给我们磨磨。他老人家磨得哪是刀啊......这个世界最终真心关心你的人只有自己的爸妈! 九九重阳父母节,登高插庾年己衰。 浩浩江水千尺深,谁人报完哺育恩? 日月星辰似流滢,少小轻狂游子心。 古人教人尽孝道,敬上蟠桃以慰心! 借此佳节之际我感谢您:父亲、母亲,您的笑颜似灿烂的阳光照亮了我的世界,您给予我的安慰和鼓励支持我度过一切艰苦,儿子一定会孝敬你们二老,同时为天下所有的老人们送上一句祝福,写下您的动人诗篇:祝他们心旷神怡,安康幸福,健康永久,快乐同在! 胡适的父亲在他五岁过世,他母亲23岁时守寡,承担者操持家务和抚育子女的重任。作者着重描写的就是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童年经历。 胡适开篇并没有直接写母亲,而是写自己童年中的几件小事(前后跨越九年),看似无意,实则为下文写好母亲做铺垫。当顺势转为正题,选取几个与母亲有关的重点事例作陈述,以委婉平实的言语描述了母亲爱子情深、教子有方、气量大、性子好、代人仁慈、温柔又不失刚气的情怀与个性,将一中国传统农村典型寡妇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篇尾点明母亲是影响自己的性格及人生道路的第一人。 全文脉络层次,清洗分明,文字文笔流畅明白如话,娓娓道来,感人至深。 更能使我们理解到当时,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又写出大家庭环境作为后母维系家庭关系的不易,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 建议大家认真读读母亲对胡适“做人的训练”这对作者的少年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由此表达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激。

浅谈张爱玲作品三大特色

浅谈张爱玲作品三大特色 内容提要: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显见的卓越女性作家,她以独特而清晰的思维和犀利而细腻笔触写下了许多作品,影响着后世的人们。纵观张的小说,不难发现她的作品所具备的“对照思想”、“唯美主义”以及“女性本位主义”三大特色。 关键词:张爱玲对照思想唯美主义女性本位主义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史上卓越的女性作家。 1920年9月30日,张爱玲出生于上海一个没落的封建家族。父亲是旧社会的纨绔子弟,母亲和姑姑却是崇尚西方文明的新女性。童年的不幸以及父母双方不同思想观念的冲击使得张爱玲自幼产生出强烈的逆反心理。1939年,她以远东区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伦敦大学远东区的考试,却因为战争改于香港大学就读。在香港的三年,张爱玲的才情得以自由发挥,香港东西方文化交汇却不调和的色彩和情调给了张爱玲日后的创作无限的刺激和启发。1942年,张爱玲回到了故乡上海,以在《紫罗兰》月刊上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为起点,开始了她职业作家的生涯。张爱玲一生为世人留下了数不尽的文学财富,除了小说、散文之外,她还也致力于英文写作、剧本创作,她也是中国早期的影评家之一。晚年的张爱玲还致力于《红楼梦》的考证以及《海上花列传》的译注。1995年9月,张爱玲在美国洛杉矶逝世,时年75岁。她笔耕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其中中短篇小说多收录于小说集《传奇》,之后还出版了《半生缘》(由《十八春》改写)、《怨女》(由《金锁记》改写)、《小团圆》,散文多收录于散文集《流言》。除此之外,还有论著《红楼梦魇》,方言小说译本《海上花开》、《海上花落》以及类似自传的《对照记》。 张爱玲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不仅在于她华美但又犀利的文字,更在于她异于其他作家的独特视角和风格。她作品的背景多为香港和上海,她“熟悉日益金钱化的都市旧式大家庭的

浅谈胡适

浅谈胡适 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造诣。其思想也具有全面性——几乎触及了广义上的人文学科的每一个方面。以他个人的研究业绩而言,我们可以说,他在中国思想史上起了划时代的作用。余英时曾经利用思想史上所谓的“上层思想”和“通俗思想”的概念来解释胡适的思想。(或者再扩大一点,利用人类学与社会学上“上层文化”与“通俗文化”的概念。)认为其思想的影响不但冲击了中国的上层文化,而且也触动了通俗文化。 (一)通俗文化 胡适的“暴得大名”最初完全是由于他提倡文学革命。用白话来代替文言文,在胡适的构想中自始即是思想革命或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他的“文学改良刍议”第一条便提出“言之有物”,而所谓的“物”则包括二事:一曰情感,二曰思想。他显然认为只有新的白话文体才能表达二十世纪的新情感和新思想。提倡白话便不得不尊《水浒传》、《红楼梦》、《儒林外史》为“文学正宗”,这就把通俗文化提升到和上层文化同等的地位上来了。陈独秀完全了解胡适此文的命意所在。他在“文学革命论”中说: 孔教问题,此伦理道德革命之先声也。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旗上大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此话以“伦理道德革命”始,以“通俗的社会文学”终,不但把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联系了起来,也把通俗文化代替传统上层文化的意思表露的十分明显。胡适虽然在美国受了七年的民主洗礼,但他的思想影响牵涉到许多复杂的层次,不是“西化”一词能简单概括的尽的,虽然取近代化西方文化为模式以改造中国传统的确代表了胡适思想的一个基本方向。 (二)上层文化 如果胡适的成绩仅限于提倡白话文学,那么他的影响力终究是有限的。但是他的思想在上层文化领域之内所造成的震动却更为激烈、更为广泛;他在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上之所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一个决定性的原因。 胡适认为他如果想在中国取得思想上的领导权,首先便在国故学界有出色的表现。他在留美考试第一场国文试中便以考证“规”、“矩”出现的先后顺序而得了一百分。他在留美期间所发表的几篇学术文字,如《诗三百篇言字解》、《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