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研究的类型

教育研究的类型

教育研究的类型
教育研究的类型

教育研究的类型

——《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修订细节1

刘良华

这几天接连不断地给“教育硕士”讲授《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这门课程,也开始启动对《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这本书的修订。希望在2009年有一个“修订版”。如有可能,以后每两年“再版”一次。

第一个大的修改是: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问题。

2007年版将教育研究分为三个大的类型:实证研究(含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理论研究(含类比研究、比较研究、批判研究)与应用研究。

原文如下(刘良华著:《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10页。):

一、实证研究/描述研究

描述的方法也就是描述历史现象、田野现象或实验中的现象。与之相应的具体的研究方法显示为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

描述的方法也就是描述历史现象、田野现象或实验中的现象。与之相应的具体的研究方法显示为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

(一)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是对过去的教育现象或教育观念的实证研究(描述研究)。好的历史研究总是还原历史现象,把人带入真实的历史情境中。

历史研究看起来似乎无关紧要,它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太遥远。可是,历史不过是任何一个人的昨天。人的生活虽然一直在进步和进化,但人类的历史也一直在以它的节奏不断地重复。这也正是历史研究之所以重要的基本依据。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说,历史研究尤其重要。

(二)调查研究

如果说历史研究是对过去的教育现象或教育观念的实证研究(描述研究),那么,调查研究则是对正在发生或刚刚发生不久的教育现象或教育观念的实证研究(描述研究)。

在这个意义上,历史研究与调查研究是相同的方法:它们都是调查研究,前者是对过去的现象的调查,后者是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现象的调查。认可历史研究的价值的人,也必认可调查研究的价值。反之,重视调查研究的人,也必重视历史研究的价值。

(三)实验研究(描述性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在有一点上与历史研究和调查研究保持了区别:实验研究并不满足于对现象的描述,它更多地显示为一种假设和预测以及为了验证假设和预测而采用某种干预和介入的态度。

但是,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以及在实验研究结束之后,研究者所做的工作仍然是对实验过程以及实验数据的描述和解释。准确地说,心理学实验研究虽然采取了“介入”的方式,但它并不以变革实践为第一使命,它的第一使命仍然是“描述并解释”。它是一种“描述性实验研究”

在这点上,实验研究(介入性实验研究)与历史研究、调查研究是一致的。它们都以描述和解释为己任。

二、理论研究/批判研究

“理论研究”[1]也可以称为“逻辑研究”,它包括三个具体的研究方法:一是类比,二是比较,三是批判。

(一)类比研究

其中类比是比较原始的方式,它是一种诗性思维、原始逻辑。中国教育界比较典型的类比是“教师是园丁”、“教师是春蚕”、“教师是蜡烛”,等等。

比较经典的类比研究作品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其实,后来杜威提出的“教育宛如生长”(education as growing)、“教育宛如生活”(education as life)、“学校宛如社会”等等,也还是类比的思维。

(二)比较研究

与类比研究相对应的方法是分类研究。前者主要是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后者既寻找事物之间的“志趣相投”,也对比事物之间的“截然不同”。

除了比较“事物”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外,比较研究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分辨对应的或邻近的概念之间的异同。教育界典型的比较是“客观主义知识观”与“主观主义知识观”、“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进步主义教育流派”与“要素主义教育流派”等等之间的比较。

(三)批判研究

批判研究的基本特点是“怀疑”、“否定”以及“整体转换”。

怀疑以及否定是一切学术研究的起点,也是思想的宿命。比较经典的批判是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它是后世的学术研究与思想流派的一个苦魂。

三、应用研究/变革研究

如果说描述研究和解释研究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引起观念的改变,是为了解释教育世界,那么,教育行动研究或教育变革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造教育实践、改造教育世界。应用研究(变革研究)的研究主要包括实验研究和行动研究两种形态。

(一)实验研究(变革性实验研究)

应用研究(变革研究)类型的教育研究主要显示为“教育实验研究”。教育领域的实验研究不同于心理学领域的实验研究,后者虽然介入,但只负责描述。前者不仅介入,而且承担改造、改进实践的使命。这也正是“实验心理学”和“实验教育学”最紧要的差异。它们对待“实践”的态度不同。套用马克思的话说:“实验心理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实验教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改造世界”。[2]也就是说,教育实验研究更多地具有改革实践、改善实践的精神,而不以验证假设或相关的理论为直接目的。可称之为“变革性实验研究”,也可称之为“教育行动研究”。在教育实验研究领域,以拉伊等人的“实验教育学”最显眼,但以杜威的“实验学校”影响最大。

(二)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实际上是一种“准实验研究”,是一种不那么严格的实验研究,可称为“准实验”。

行动研究具备实验研究的基本要素,比如假设、控制和检验,但它并不要求严格的假设。这个假设是可以在行动中不断调整的。它也不要求严格的控制,并不一定设臵对照班级。虽然行动研究也需要以“检验”的结果来考察行动研究的效果,但研究者并不一定做专门的检验,可以结合日常教学中的期中考试或期末考试成绩作为检验的数据。

此外,个案研究也是常用的方法。但个案研究并非独立的研究方法。它主要是采用考证、调查的方法对个案进行考察和分析。因此,个案研究可以纳入历史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的范围。

就整个研究领域的社会分工来看,理想的分工状态是:有大量的从事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的“学者”(或“学术研究者”);也有大量的从事批判和论证的“思想者”(或“思想家”),还有大量的直接介入教育实践的改革者(或“改革家”)。从研究开始,到引起实践的变革,这是研究的理想道路。

在“学者”、“思想者”、“改革者”三者之间,没有必要褒扬哪一方而贬低另外一方。如果某个时代抬举“学术”(“学者”)而贬低“思想”(思想家),或者,某个时代宠爱“思想”(“思想家”)而贬低“学术”(“学者”),这都不是正常的现象。

就研究者个人的研究道路来看,理想的研究经历是:先做一个从事历史研究、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的“学者”(“学术研究者”),然后做一个有批判精神的指点江山的“思想者”(或“思想家”),然后做一个关怀实践、引发变革的“实践者”(或“改革家”)。

就整个研究领域的社会分工来看,理想的分工状态是:有大量的从事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的“学者”(或“学术研究者”);也有大量的从事“批判和论证”的“思想者”(或“思想家”),还有大量的直接介入教育实践的改革者(或“改革家”)。

从研究开始,到引起实践的变革,这是研究的理想道路。在“学者”、“思想者”、“改革者”三者之间,没有必要褒扬哪一方而贬低另外一方。如果某个时代抬举“学术”(“学者”)而贬低“思想”(思想家),或者,某个时代宠爱“思想”(“思想家”)而贬低“学术”(“学者”),这可能暗示:这个时代精神里面隐藏了某种不祥之兆。

现在看来,这个分类是合理的,但本书遇到的问题是:实验研究究竟属于实证研究还是应用研究?与之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应用研究是否可以纳入“学术研究”?

自然科学(包括心理学)领域的实验研究往往显示出实证研究的精神,但是,教育实验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学(以及心理学)意义上的实验研究。教育实验研究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通过“实证”而“求真”,而在于通过变革而“求善”。也就是说,教育实验研究主要不是实证研究,而是应用研究,目的在于改善教育实践。

2007年版的《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在讨论“实验研究”的专题中也明确提出这个思路。原文如下(第221页):

“改进”实践并非所有实验研究的目的。纯粹的实验研究倒是并不以改进实践为己任,实验研究与历史研究、调查研究一样,研究者的首要责任是描述实然现象“是什么”,至于“应该如何”,那是行动者和思想者的事情。纯粹的实验研究并不承担“应该如何”的责任。

这正是一般意义上的实验研究(主要是心理学实验研究)与教育实验研究不同的地方。实验研究在教育研究领域的出现是一个重要的事件,它曾经给教育研究带来希望,但也由此而产生不少困惑与争议。主要的困惑与争议其实就是实验研究的目的就是“求真”,还是“求善”?如果将纯粹的实验研究尤其是心理学实验研究或实验室里的教育学实验(实际上这样的教育学实验极为稀少)的责任落实为“求真”,而将教育实验研究的首要责任定位在求善,那么,相关的争议或许会减退一些。

问题在于,如果严格按照这个思路来讨论“教育研究方法”,就不能将实验研究纳入实证研究的范围,而应该将实验研究归入“应用研究”的类型。

如果将教育实验研究纳入“应用研究”的类型,也不是不可以。接下来的问题是:难道教育实验研究完全没有求善的可能吗?教育实验研究难道就不能像心理学实验研究那样保持实证研究的精神?

出于两难的考虑和选择,2007年版的《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虽然明言教育实验研究的求善倾向,实际上却又将教育实验研究纳入实证研究的类型,使之与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并列,三者一起构成完整的“实证研究”。

将教育实验研究纳入实证研究之后,可以保持实证研究的纯粹和完整,这样做的后果是:应用研究在本书中失去了自己的地盘。也因此,2007年版的《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只讨论了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两个部分,没有讨论那个可怜的“应用研究”的具体方法。

这样选择的用意是:它强调本科生、研究生必须站在“学术”研究这边,把应用研究(变革研究)的使命与操作策略留给学术之外的改革家和行动家。

对研究生而言,这个思路意味着:穷三年的时间和精力,做一份完整的实证研究(含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只做实证研究,不考虑批判研究(理论研究),更不考虑应用研究(改革研究)。这样看来,2007年版的《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中的“专题6”(怎样做“实验研究”)就可以维持原状。需要修改和调整的只是前言中有关“应用研究”的解释。

2007年版的《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在讨论应用研究时,特意为“实验研究”做了补充说明,在括号内注明“变革性实验研究”。

其实,比较好的补充说明可能是“应用性实验研究或变革性实验研究”。

按照这个思路,当2007年版的《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将“行动研究”作为应用研究或变革研究的方法时,也应该以括弧的形式注明“应用性行动研究或变革性行动研究”。

可是,行动研究的基本精神原本就是变革和应用,所谓“应用性行动研究”或“变革性行动研究”,纯属多余。

也就是说,可以将变革性实验研究与行动研究一起并列,作为应用研究的两个研究方法和工作方法。这种工作方法虽然有研究的某种含量,但它本身并不承担学术研究的责任和追求。

与之相应,2007年版的《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的修订版可作两个改写和调整:

第一,在“专题6”(怎样做“实验研究”)的前言部分,不必强调教育实验研究的“求善”追求。一旦过于“求善”,就不算是学术研究,而是工作方法。

第二,前言讨论“应用研究”时,明确标明“应用研究”(包括变革性实验研究和行动研究)只是一种改革和工作,它可以借鉴学术研究的成果与方法,这种改革和工作是有价值的,但它本身并不是“学术研究”。因此,本科生或研究生在提交学位论文时,最好不采用“变革性行动研究”或“行动研究”作为学术研究的方法。

这样的修改与我的讲课思路也是一致的。我对学生的建议是:

只做实证研究,不要做理论研究(批判研究),但要把理论研究作为实证研究的背景(已有的研究)和前景(将要进入的研究)。研究者的理论修养决定实证研究的深度。

这个建议同样也适于谈论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的关系:

只做实证研究,不要轻易做应用研究,但要把应用研究作为实证研究的背景(已有的实践变革的经验)和前景(将要进入的实践变革)。

科学学科校本教研浅谈

浅谈科学学科的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作为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科学学科来说,该“研”什么?又怎么“研”?一直在教学一线工作的我,结合日常教学实际觉得,应该先从分析科学学科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问题入手,也就是从教师的需求入手,然后再开展有针对性的校本教研活动。 一、目前小学科学教师面临的问题 以我市现在岗的科学教师为例,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科学教师队伍人数少、流动性大、教育教学能力参差不齐。科学作为小学的科任学科,各学校对学科教学重视程度也就不一样,有些学校重视科学学科的教学,安排了专职的科学老师,保证了科学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可有些学校科学教师的岗位经常变动,每一学年、甚至每一学期的区域教研活动中都有很多的新面孔加入。由于对学科性质不了解,新任教师见到我们的科学书都不知道怎么开展教学。 2.科学教师课时量大,实验教学繁琐,没有足够的时间搞教研。以我校为例:科学教师每周16节课,还要带实验室,有的还要跨年段教学,如果遇到分组实验,需要准备大

量的实验材料,这一天我们的科学教师就要忙得焦头烂额。 3.科学教师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实验操作的技能。由于小学教师大多是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偏重于语数教学方面的知识,科学学科知识专业性不强,实验技能训练欠缺。例如:在《空气的主要成分》中需要认识氧气的性质,现在很多教师真的不会制取氧气。 4.由于个别教师对科学课程不熟悉,教学经验少,造成个别教师在实施探究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小组合作的指导、材料的提供、问题的衔接、概念的形成…… 5.各学段之间的交流不畅造成小学的科学教师不能站在更高的立场来看待科学课。由于小学科学的很多知识和技能是与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有联系,如果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语言不严谨、操作不规范,很容易给孩子们今后的学习留下问题。 二、科学教师校本教研的内容 通过上述对科学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的分析,就不难得出我们科学学科的目前校本研训的内容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 1.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开放教学观,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例如:我在教学《寻找校园里的生命》一课时,鼓励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尝试调查、观察、获取更多的

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作业一教育研究的基本知识

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作业 一教育研究的基本知识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严格而科学的法,认识教育现象,发现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以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发展教育理论的创造性活动。 2.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是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然后使用某些经过检验的工具对这些变量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验证研究者的预定假设,它通常是从量的方面分析,主要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技术和方法,对所收集的量化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检验和解释。 3.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通常是从质的方面进行分析,主要是运用综合、比较和归类、归纳与演绎等分析方法,对研究所获取的资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提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4.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主要是通过查阅文献获得资料,并通过研究者的思维加工而取得研究成果。在这种研究中,研究者不直接接触教育实践活动,通常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旁观者和反思者。 5.现场研究 现场研究是在教育实践活动发生的现场进行的。它强调研究者必须亲临教育活动的现场,通过直接观察获取第一手资料,对现实存在的与教育实践活动有关的人、事、物及活动过程进行如实的记录、分析和推论。 二、简答题 1.教育研究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六要素:研究主体(谁研究)、研究客体(研究谁)、研究问题(研究什么)、研究目的(为什么研究)、研究方法(用什么研究)、研究条件(怎么研究) 联系:它们之间环环相扣,分别解决了整个研究的六个方面,回答了主体对客体做了什么,为什么做,以什么方法怎样去做得问题。 2.教育研究有哪些特点?试概述。 (1)复杂性和难控性: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不仅涉及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环境等内部因素,还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历史传统等外部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制约,并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这使得教育研究变得极其复杂。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本节知识在历年考试中均为单选题。 2.在历年考试中,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为考查重点,考生需要掌握各种方法的 基本含义。 一、中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和特点 (一)中学教育科研的含文 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以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科学自身发展的基本途径。 中小学教育科研是指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为了改进中学教育工作,围绕某一主题,运用科学的方法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探究教育现象本质的活动。其目的是在自己工作中研究教育现象,进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为了准确理解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含义,需要区分科研和教研两个概念。教研是指教学研究,是教师以各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进行的研究。而科研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不仅要研究教学问题,还要研究学校德育问题、管理问题,以及社会、家庭中发生的教育现象,与教育相关的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等。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特点 教育科研除具备一般科研的特征,如:探索性、问题性、系统性、继承性和创造性等,还具有自己的 特点。 1.研究角度的多维性 中学教育科研涉及广泛的学科领域,需要与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有机 结合,并从多角度进行研究。 2.研究目的的针对性 中学教育科研是基于中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它是改进中小学教育工作的主力军。 3.研究主体的多元性 参加中学教育科研的,不仅包括教育理论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更有广大中学教育工作者,而且 他们是中学教育科研的主力军。 4.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教育科研属于科学研究范畴,教育现象是一种复杂的人文现象。因此,科研方法是多样的,既有宏 观的哲学思考,又有实证研究;既有定性研究,又有定量研究。 5.研究成果的滞后性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周期性很长的活动,这使得教育研究的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内显现和“量化”。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 (一)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需要 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总是会面临许多问题,尤其是在当今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教育教学中也有很多情况是不断变化的,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家长对学校的要求、学生的时代特征

中小学教育研究及其方法文献综述

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文学院王茹珍 2013120257 通过阅读和浏览数百种教学模式,进行具体的分析,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概括起来可 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 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便于传授大量知识,。正因为 如此,才会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一直占据学校教学的主流。但同时,能够大量传授知识的 同时它也存在着问题,照顾到了大多数的学生因而少数的,极个别的学生就被自然而然的“淘汰出局”。都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可这种模式明显是违背了这 一初衷的。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 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 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以学生为 中心,顾及到学生的个性,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它的缺陷是学 生素质存在高下差异,同时,学生的三观也还没建立,看待和分析问题缺乏客观性,认识 比较片面。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 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 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课外扩展——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 今较为先进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 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 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教学而教学,没有把语 文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语文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皮亚杰的“建构论”告诉我们,学生头脑里的认知结构不是外界客体结构的简单摹本,也不是主体的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展开,而是由主体与客体不断相互作用而逐步建构的结果。所以,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不能把太复杂太抽象的东西一股

校本研修方式和内容

校本研修方式和内容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校本研修的基本方式和内容 魏高祥 校本研修是以学校为基本单位,旨在优化本校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促进学校整体发展的研修活动形式,必须立足本校实际,突出自身办学特色。要将校本研修与本校教育教学实践和师资队伍建设实际相结合,努力探索适合本校特点的研修内容、研修方式、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 1.校本研修的基本方式 校本研修要根据研修目标任务和具体内容,结合区域和学校实际情况,科学设计、灵活运用。基本类型和方式有: ——基于课堂教学的研修方式:集体备课;示范观摩;听课评课;同课异教;案例分析等。 ——基于专家指导的研修方式:专题讲座;案例点评;咨询诊断;交流研讨;名师指导等。 ——基于同伴互助的研修方式:以老带新;结对互助;教研活动;兴趣小组等。 ——基于校际合作的研修方式:对口支教;项目合作;基地活动;校际结对;区域联盟等。 ——基于专业发展的研修方式:实践反思;技能训练;教学竞赛;专题(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 ——基于网络平台的研修方式:校园网站、专题论坛、主题空间;博客写作;QQ群交流等。

2.校本研修的主要内容校本研修的内容,应当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目标和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或区域)特点,科学构建、合理设计。 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学科教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与成果;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现;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组织策略;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研究性学习及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等。 ——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教育法规与政策;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理想与专业发展规划;教师心理调适与情绪调控;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评价;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教育科研方法;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等。 ——教学管理与学校发展:学校办学思想与办学特色;学校文化建设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学校发展与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校本研修规划与方案等。 ——班级管理与学生成长:学生成长与身心发展;班主任工作与班集体建设;班级活动的组织与班务管理;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学生思想工作及心理辅导;团队活动组织与管理等。

浅谈如何搞好校本教研

浅谈如何搞好校本教研 摘要: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它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学研究活动。 关键词: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反思成长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把校本教研作为课改工作的先导,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实践与探索。实践证明:校本教研不仅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效地提升教师自身的反思意识和能力;积极地实现了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而且破除了教师对研究的迷茫,增强自尊、自信和自立。更重要的是,教师作为研究者的校本教研,即满足了教师的教育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又满足了学校发展目标的需要。为此,校本教研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走向成功的基础和重要保证。 一、搞好校本教研工作的几点做法 (一)、形成良好教研组工作氛围,是搞好校本教研的前提。 教师教学创新需要教研组营造创新氛围,让新教学理念,新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成为教研组新的方向,使教研组成为教师教学创新的心理安全港和精神加油站。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要建立以校为本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创造有利于教师研究的氛围,使教师有机会对课改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开而自由的讨论,鼓励思维的独立性与创造性,加深教师对改革目标的理解。。。。。教研组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场所,大量的细致工作,研究成果的孕育均根植于这块土壤。能否换发出勃勃生机,取决他是否成为一个大家都离不开的组织,它是有吸引力的活动方式。这是学校与教师无不认同的结构。几年来,在广泛的教研工作和教学活动中,真正实现并发挥这一载体的职能作用,全方位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并取的一定的成效。教师在教研组中通过集体备课、互相听课、集体研讨等活动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同伴有效互助,实现经验共享。确实加强了教研组间教师之间的亲密沟通,真诚合作,形成伙伴式的工作关系,把教研组建成一个学习型的教学团队。如语文课列《拉萨古城》基本上把开展课例研究的步骤展示出来。第一步:抓住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前提出,确定本节课要解决的最有价值的,最切合本课实际的问题。第二步: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就是针对问题涉及解决方案,设想等。第三步:付诸实际行动。也就是课堂实践活动,根据大家提出的问题和设计方案,进行课堂教学。并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改革原来的计划,使设计更加合理化和动态化。第四步:进一步的反思。课后查看所设计的方案是否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在行动过程中发生了哪些有教育意义的事件?或出现哪些没有考虑到的新问题?并思考所反馈的信息需要对原来的教学设计做哪些进一步的改进。

(完整版)西南大学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作业一:教育研究的基本知识

一、名词解释(30) 1.教育研究(6) 属于科学研究的范围,是在教育领域中的或关于教育的科学研究,通常指应用科学的方法,有系统,有目的,有计划地研究特定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变化规律,以解释教育本质,解决教育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育质量的创造性活动。 2.定量研究(6) 也成量化研究,是运用数学,物理等手段和工具精确地描述教育事实,解释教育事实,以求发现普适性的教育规律的一种方法。 3.定性研究(6) 也称质性研究,是指在尽可能自然的状态下,通过深入,细致,长期的观察,体验,调查和分析,以一种开放的研究态度,对教育现象获得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的一种方法。 4.文献研究(6) 文献研究主要是通过查阅文献获得资料,并通过研究者的思维加工而取得研究成果。在这种研究中,研究者不直接接触教育实践活动,通常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旁观者和反思者。许多研究对于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考、教育变革的历史分析、教育实践活动的综合反思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5.现场研究(6) 现场研究是在教育实践活动发生的现场进行的。虽然这种研究也需要作文献的考察,以节省时间和精力,但它强调研究者必须亲临教育活动的现场,通过直接观察获取第一手资料,对现实存在的与教育实践活动有关的人、事、物及活动过程进行如实的记录、分析和推论。研究者直接接触教育实践活动,可以看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真实状况,体现出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一致性。这种研究最适合于了解和解决实践问题方面的课题研究。 二、简答题(50) 1.教育研究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10) 一般认为,研究是一种系统的探究活动,因而它必须包括目的、过程和方法等基本要素。研究需要具备专门的知识和接受特定的训练。 教育研究是科学研究的组成部分,因而与研究具有同质性。但是由于人们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因而教育研究也存在着不同的界定。但是不论侧重于哪一方面,教育研究都至少包含这样三个方面:一是它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即发展教育理论或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二是它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即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过程中的现象或问题;三是它需要科学、合理地运用研究方法,促使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中学教育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

学校教育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学校概述 (一)基本情况 学校是市教育局直属的完全中学,省级标准化高中,陕西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榆林市首批新教育实验学校。 校园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现有46个教学班(高中28个,初中18个),在校学生2013人。教职工212名,其中专任教师196人。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22人,本科学历174人,学历达标率100%。学校有高级教师48人,中级教师83人,陕西省特级教师3人,省级教学能手13人,获市级以上荣誉称号者50余人。 学校现有多媒体会议室2个,通用技术教室1个,计算机网络教室4个,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9个,美术教室1个,书法教室1个,音乐舞蹈教室2个录播教室1个,建设有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室。建有千兆校园网,全体教职工配有笔记本电脑,全校46个教学班都安装希沃电教系统设备。学校图书馆藏书12万余册,年订报刊杂志136种。 (二)发展历程 学校2004年5月由原榆林市教师进修学校改制而成,学校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2004—2009年,起步阶段。初中由原教师进修学校附属中学2个班扩大到6个班,高中从无到有,后从8个班扩大到10个班。2007年第一批高中毕业生,二本以上上线92人,2008年二本以上上线102人,2009年二本以上上线180人。学校在校人数和二本升学率逐年稳步提升,短短5年时间就在榆

林城区站稳了脚跟,得到社会各界的初步认可。 2.2010—2014年,辉煌阶段。从2010年开始,学校进入发展快车道,2010年高考二本以上上线217人,2011年二本以上上线142人,2012年二本以上上线280人,2013年二本以上上线274人,2014年二本以上上线232人。2014年高考成绩较前已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是仍然保持在200人以上。这几年学校成为榆林城区仅次于榆林中学、榆林市一中的区域明星学校,文科二本升学率2010年排到榆林城区第一名,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肯定与赞誉。 3.2015年至今,低谷阶段。近几年来,三风建设滞后,教学常规管理有所松懈,中高考成绩下滑,学校招生规模缩小,生源质量下降,社会综合评价较低,这些情况影响了学校的招生,导致现有优质生源严重流失,严重挫伤了教师工作积极性,加大了学校管理的难度。生源差导致了教学质量低,质量低影响了招生和管理,最终陷入恶性循环,学校进入低谷。 二、主要问题 (一)发展定位不准 近年来,榆林城区高中学校发展迅猛。新建学校有榆林十中和高新完全中学;榆林中学和榆林一中迁入新址后,办学条件进一步优化,招生规模翻了一番;榆林三中与苏州中学剥离后,办学条件和招生数量和质量都实现了质的变化;榆林二中和十二中的艺体特色化教育,已形成一定的影响;民办学校发展势头强劲,得到社会的认可。上述情况,无疑对实验中学的生源数量质量以及师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但学校没有对城区高中学校的发展提出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学校对自身的认知不够充分,名为实验中学,但实验的特点没有突显出来,对实验中学是一所完全中学的发展目标定位模糊,办学特色不突出,导

浅谈校本研修的重要性

浅谈校本研修的重要性 一、解读校本教研: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概括地说,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围绕课堂上以及我们身边呈现的问题,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 二、我校校本教研的具体做法: 1、立足校情,研究校情: 学校的实际情况决定着学校的校本教研方向,即学校校本研究要研究什么,怎么研究,预期效果如何等等都受到学校基本情况的制约。我校地处偏僻,信息闭塞,学校设备设施简陋,师资不配套,教育教学观念相对落后,接受新事物步伐慢。部分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教研能力不高,缺乏敬业、钻研精神。教师变动大,工作量重……但学校领导课改意识超前,近几年新教师的加入为学校又注入新鲜血液,他们工作热情高,愿意学。在充分研究校情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学校主研的方向、步骤,完善相关制度。 2、教研活动步骤: (1)解决认识问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新理论、新观念、新思维、新方法扑面而来。如何在层出不穷、令人应接不暇的新事物中不茫然、不迷失,让教师与新课程改革一同成长,让教师行动起来,首先需要解决认识上的问题。 a、让教师通过理论学习解决认识: 学校坚持业务学习制度。学习形式多样:有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组织的学习;有学科教师,骨干教师组织的学习;有介绍推荐形式的学习;有学习后谈体会的学习。将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并将学习情况纳入到“六认真”考核。 b、让教师通过自身学习解决认识: 学校对教师自身的学习进行了引导,通过下发资料让教师学习。具体做法为:首先是学校中层及以上领导成员的学习。将我校订阅的与课改有关的报刊、杂志上教改中的一些动态、实践经验、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课堂教学点评等文章精选后,推荐给教导处。其次是由分管教学的校长或教导在精选的资料上面批注观点或意见,复印下发到每位教师手中,然后中心校以学科为单位,村小以校为单位组织学习,让教师细读,圈点、勾划、密批、写感受。同时规定教师自学时,将课标、新理论、新观念、新思维、新方法的学习作为业务素质提高的重点。

教育科学研究基础知识

教育科学研究基础知识 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所谓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一种运用科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教育规律的认识活动。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提出研究课题——制订研究计划——实施研究计划——总结研究结果课题的选择 1、课题选择的意义: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立足于已知,去探求未知。问题的提出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出发点,解决问题是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终结。决定一个研究能否取得成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它所选择的科研课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实验上的技能而以。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有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选题就是寻找研究教育问题的突破口;课题的选定决定了研究的目标、对象和方法;正确选题能提高科研效率。 2、课题的来源:从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中选题;留心教育、教学中的疑点,发现课题;从成功经验中提出课题;从理论学习中或别人的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形成课题。 3、选题的原则:价值、创新、可行、准确。 制定研究计划 课题申报主要阐述的是问题的价值、创建性和可行性,把自己提出问题的合理性讲清楚,求得认可和支持。研究设计主要阐述的是问题研究的科学思路及行动要点,为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科学的方案。研究设计科学严密,研究就成功了一半。 研究计划的一般内容:(1)课题名称;(2)课题研究人员的构成及分工、课题负责人(3)课题提出的缘由及其意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参考文献);(4)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5)本课题中关键性概念的定义;(6)研究对象及其选择方法;(7)研究方法及实施要点;(8)研究进程的安排;(9)预期研究成果构成;(10)设备经费预算。

教育研究的类型

教育研究的类型 ?1、从研究目的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2、从研究范式分: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 ?3、从研究方式分: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 ?4、从研究对象分:教育事实研究与教育价值研究 1、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基础研究又称为基础理论研究或学术研究,旨在揭示教育现象的一般规律,建立具有普遍性的理论,增进人类知识。这种研究以发现新领域、新规律,提出新观点、新学说、新理论为目的。 应用研究就是运用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解决教育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的研究。应用研究关心的是解决具体问题,是基础研究成果的具体化、操作化。 2、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量化研究或量的研究、)是指事先建立研究假设,进行严格的研究设计,按照预定程序收集资料并进行数量化分析,用数字或量度表述研究结果,并对假设进行检验的一种研究范式。定量研究通常包含一个较为严格的事先设计;通过调查、测验、实验、结构化观察等方式来收集资料;主要运用统计的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研究结果的呈现通常简单明了。 定性研究(质性研究或质的研究)通常是指在自然环境下,运用现场实验、开放式访谈、参与观察和个案调查等方法,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长期深入、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假设和理论,并通过证伪、相关检验等方法对研究结果加以检验的一种研究范式。 3、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 研究方式指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 每种方式都具备某些基本的元素或特定的语言,构成一项具体教育研究区别于其他教育研究的明显特征。同时,每一种方式可以独立地走完一项具体教育研究的全部过程。 ?(1)调查研究:普遍调查、抽样调查 ?(2)实验研究: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3)实地研究:参与观察、个案研究 ?(4)文献研究:二次分析、内容分析、历史研究等 4、教育事实研究与教育价值研究 教育事实研究是一种“实然”研究,主要揭示“是什么”的问题。教育价值研究是一种“应然” 研究,揭示的是“为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

中学教研工作制度

中学教研工作制度 中学教研工作制度 一、指导思想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要有高质量的教育,要适应形势的发展,把我校办成高质量的学校,提高学校的竞争能力,实现学校的高层次的办学目标,教师是关键.因此,坚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崭新的课改理念为准则,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效率。使我校教师与新课程同行,更新观念,加强交流研究,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校特制定本制度。 二、教学研究理念 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和谐、高效的教研机制,努力打造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群体。 三、组织形式 以学科组、年级组为主。 四、教研活动内容: 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师教学专业水平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步伐。 五、教研活动时间 1.周一下午:政治、信息技术科组、通用技术科组 2.周二上午:地理科组

3.周二下午:英语科组 4.周三上午:体育科组 5.周三下午:化学、数学科组 6.周四上午:历史、历史与社会科组 7.周四下午:语文、物理科组 8、周五上午:生物、音乐、科学科组 9、周五下午:美术科组 10.双周周四下午第八节:文基理基 1 1.双周周五下午第八节:校级学习(以科组为主) 1 2.业余以学校网站为基点,充分展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风采。 六、教研形式 以自我反省、同伴互研、理论指导、听课评课为主要活动形式;以新课程为导向,灵活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调查研究、实践探索、区域交流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倡导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学科整合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活动化教研活动等多种教研形式。 (1)自我反省: 教师的自我对话,对自己行为的思考、省视、分析。制定个人教研计划、专业提高学习计划,并根据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内容,自行学习和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要求每位教师每学年上不少于1节研究课,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达8节以上,教研组长听课达12节以上,教导主任每学期听课达25节,校极领导每学

校本研修的基本方式和内容

校本研修的基本方式和内容 校本研修是以学校为基本单位,旨在优化本校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促进学校整体发展的研修活动形式,必须立足本校实际,突出自身办学特色。要将校本研修与本校教育教学实践和师资队伍建设实际相结合,努力探索适合本校特点的研修内容、研修方式、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 1、校本研修的基本方式 校本研修要根据研修目标任务和具体内容,结合区域和学校实际情况,科学设计、灵活运用。基本类型和方式有: ——基于课堂教学的研修方式:集体备课;示范观摩;听课评课;同课异教;微格教学;案例分析等。 ——基于专家指导的研修方式:专题讲座;案例点评;咨询诊断;交流研讨;名师工作室等。 ——基于同伴互助的研修方式:以老带新;结对互助;教研活动;专题沙龙;兴趣小组等。 ——基于校际合作的研修方式:对口支教;影子培训;项目合作;基地活动;校际结对;区域联盟等。 ——基于专业发展的研修方式:实践反思;技能训练;教学竞赛;专题(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 ——基于网络平台的研修方式:校园网站、专题论坛、主题空间;博客写作;QQ群交流等。 2、校本研修的主要内容 校本研修的内容,应当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目标和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或区域)特点,科学构建、合理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学科教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与成果;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现;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组织策略;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

研究性学习及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等。 ——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教育法规与政策;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理想与专业发展规划;教师心理调适与情绪调控;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评价;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教育科研方法;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等。 ——教学管理与学校发展:学校办学思想与办学特色;学校文化建设与风、教风、学风建设;学校发展与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校本研修规划与方案等。 ——班级管理与学生成长:学生成长与身心发展;班主任工作与班集体建设;班级活动的组织与班务管理;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学生思想工作及心理辅导;团队活动组织与管理等。

中学教研活动方案

中学教研活动方案 集体教研是我校的优良传统,其优点是博采众人之长,发挥集体智慧,群体育人。就教师而言,可促进教师进行学术研究;使青年教师传承优秀学校文化;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和敬业爱岗的优秀品质;系统掌握学科知识结构和章节知识体系,准确把握《大纲》与《考纲》,落实教学环节,合理把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的放矢、优质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高教学质量,进而快速成为教学骨干。 一、活动背景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进一步规范教学过程,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和校本教研质效,从而达成教师间教学智慧,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教师间的合作交流,整体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把我校教育、教学教研工作提升到新的档次与水平,经校委会研究决定,我校本学期将重点开展渗透“课堂学案”理念的常态课研究系列活动,努力探索出具有农村中学特色的常态课教学模式,打造全市一流农村中学教育教学品牌。 二、活动主题贯彻“尊重教育”理念,探索常态课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教研质效,打造永中教育品牌。 三、活动目标 1、推进尊重教育的实施; 2、抓好常态课研究,规范教师教学行为; 3、提高每一节的教学质效,为每一位学生发展服务; 4、诊断常态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 5、搭建教师展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四、教研活动的内容

1、研究教学内容和目标:包括基础知识及章节知识体系,章节知识在教材中的作用和“两纲”中的地位;通过教学应当实现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途径;知识考点及中考命题方式,课堂教学应该达到的深度和广度;补充的阅读教材、作业评讲、目标检测等。 2、研究教法与学法:研究每个单元的课时划分及每课时的起止内容;研究每节课的授课方法、重难点的突破策略、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典型问题的剖析与纵横延伸,方法技巧的梳理归纳;对学生思维盲点和易错之处的把握,研究学科学法。 3、开展业务学习:学习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及课改理论,学习名优教师的治学风格与教育艺术,传达学校有关精神。 4、开展学科立项课题的研究,接受校本培训,研究学情与教情。 五、教研活动的要求 1)、“四统一”:即统一思想、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统一记录。积极认真开展好教研活动,于公于私都是一件大好事。要求全校教 师统一思想认识,积极参与,为本组教研活动的开展献计献策,不得应付了事。各教研组必须在指定时间,到指定地点按要求开展教研活动,并做好详细记载,保存有关软件资料。 2)、“三提前”,教研组长务必提前安排好教研活动内容,提前指定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提前作好发言准备。 3)、“三不准”:教研组长与备课组长要充分认识到教研活动的意义,作好教研活动的组织与策划,把此项工作做细做实,既做好长

校本教研的形式

校本教研的形式 校本教研必须从学校、教师的实际出发,因此,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确定之前必须对教师队伍、学生队伍状况作调查分析,对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在充分了解师生的需求与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制定研究课题,并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校本教研成效。 1、专题讲座促观念更新 校本教研在带给学校机遇的同时,还带给学校及教师一个个挑战。新理念的接受与实施会遇到很多阻力,因为它使许多教师必须否定自我,突破自我,这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所以,为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必须适时适机地举办各种专题报告,如学习新课程标准,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了解现代社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促进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更好地开展教改科研。 2、案例分析促教学反思 教师成长之路应是经验加反思,把课堂作为案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让教师上完课后,回过头来看看,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哪些是成功的等问题,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案例分析也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3、专家指导促骨干成长 校本教研面向全体教师,但同时要创造条件让肯钻研勇于创新的有潜力的教师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可以聘专家或教研员对这些教师跟踪指导、重点培养,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对外交流的机会,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学科带头人。 4、学术沙龙促交流沟通 定期组织轻松愉快的学术沙龙活动,让教师针对教育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手段等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种学术思想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促进了教师间的了解与沟通,互相取长补短,也有利于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新时期的教育要求教师走上研究之路,校本教研创设了和谐浓厚的科研氛围,其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实现了科研与培训并举,主研与群研结合,行为与理念互动,研究与使用统一,唤醒了教师的科研主体意识,

浅谈教师如何进行校本研修

浅谈教师如何实行校本研修 要从专业发展和提升综合素质入手,通过校本研修的方式,实现教师专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这样才能育好人、教好书,促动学校的发展。教师如何做好校本研修工作: 更新校本研修理念是基础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就会指导什么样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也是教师的立足之本。一流的质量靠一流的教师队伍去实现,一流的教师靠持续磨练去成长。我认为优秀教师的成长需要经历三个不同阶段,即从角色适合到经验积累,再到专业成熟。校本研修就是要回归学校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本体功能,通过校本研修,引领教师走出从角色适合到经验积累阶段,实现到第三阶段的跨越,成为专业成熟的优秀教师,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促动课堂高效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校本研修中,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同伴引领、快速入轨。对新调入单位的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学习培训活动,尽快熟悉学校环境和管理制度,快速完成角色适合,能站稳讲台,带好班级。第二步是自我反思、自主研修。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多动脑筋,提出自己对教材、教案的修改意见,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积累属于自己的带班、上课经验,成为研究型教师。第三步是专业引领、提升水平。教师要积极参加“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各类专业培训活动,通过他主和自主研修方式,将自己的专业从经验总结上升到理性思考,能研究自己学科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成为独具特色的学科教师。

校本研修的形式应不拘一格,只要能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即可,教师可按照安排外出参加校外各类学习培训,也可在校内观看名师专家讲座,参加学科课堂教学研讨、做课题研究、自主研修读书等活动,在研修活动中,从学科原创教学走向注重教法研究,再走上学科教学高地,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在学科教学中形成一定影响。成为教学风格鲜明,教学效果显著,教学成绩突出,深受同行敬重和学生、家长喜爱的优秀教师。 促动课堂优质高效是关键 校本研修要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水平为主,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水平主要靠课堂效率来体现。所以,校本研修教师要聚焦课堂,狠抓课堂教学研究,以课堂高效和提升质量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教师要积极参加讲研讨课、汇报课、优质课和示范课等教学活动,促动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一要增强课前管理。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做到“四个研究”,即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研究学法。研究教材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从细节上解读教材。研究学生就是熟悉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实际水平、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及分类情况。研究教法就是通过听、看别人的课堂教学方法,取它山之石使用到适合自己的教学之中。研究学法就是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适合自身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搞一刀切、齐步走,追求各尽所能、异步前进。

作业一:教育研究的基本知识

1、 名词解释(30) 1.教育研究(6) 答:教育研究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严格而科学的法,认识教育现象,发现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以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发展教育理论的创造性活动。 2.定量研究(6) 答:定量分析就是通过统计调查法或实验法, 像自然科学那样建立研究假设,收集精确的数据资料,然后对研究对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和检验的研究过程。其功能在于揭示和描述教育现象的相互作用和发展趋势。 3.定性研究(6) 答:定性分析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4.文献研究(6) 答:文献研究是指通过查阅、收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客观事实的科学认识的研究方法。 5.现场研究(6) 答:现场研究法又称实地研究法是指在真实、自然的社会生活环境中,综合运用观察、访谈和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以探讨客观、接近自然和真实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2、 简答题(50) 1.教育研究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10) 答:一般认为,研 究是一种系统的探究活动,因而它必须包括目的、过程和方法等基本要素。研究需要具备专门的知识和接受特定的训 练。 教育研究是科学研究的组成部分,因 而与研究具有同质性。 但是由于人们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因 而教育研究也存在着不同的界定。但 是不论侧重于哪一方面,教育研究都至少包含这样三个方面:一 是它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即发展教育理论或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二 是它有特

中小学教育研究

农村一线教师教科研现状及改进措施研究 素质教育是科学的教育,科学的教育呼唤教育的科学,教育自身的科学化只有通过艰辛的教育科学研究才能实现。“科研兴教,科研立校”,“教育科研是第一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普遍意义。而对于教育基础薄弱,教育经费短缺,师资水平相对较低,社会办学积极性不高的农村地区更具有特殊意义。因此,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着教育科研的深入开展。对此,必须认真研究,切实加以解决。 1、思想认识方面对教育科研缺乏正确认识。一是将教育科研神秘化,认为教育科研高深莫测,难于驾驭,是专门的教育科研部门的事,中小学教师搞不了,也搞不好,他们只须上好课,抓好管理,提高考试成绩就行了。这样,使一些好的教育教学经验得不到及时总结,各种教育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二是将教育科研与教学人为割裂,认为二者互不相干,中小学教师搞教育科研既无时间和精力保证,又会影响教学工作;三是将教育科研简单化、庸俗化,认为教育科研无非是听课、总结经验、写论文,与提高教学质量没有多大关系,甚至有人认为中小学教师搞教育科研是追名逐利、不务正业。 2、学校动作方面无论组织形式还是内容实施都存在问题。一是学校教育科研缺少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教研组对学校教育科研的目标、任务、课题、实施过程、结果评价缺少统一指导,教育科研在很大程度上统筹不力,各自为政,未能充分集中集体智慧,形成合力优势,发挥群体功能;二是教研工作在整体上属于低层面运作,学校科研活动仅留于念报刊、学文件、查教案、看作业、听课、评课等,久而久之教师厌烦,学生倦怠,教育科研不能成为教师实现专业成长,学生从中受益的助推器。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潜心钻研业务的热情;三是学校对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支持乏力。不少学校对一些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行为漠不关心,部分教师甚至冷嘲热讽,呈现“少数人干,部分人看,多数人既不看也不干”的局面;四是一些学校把教育科研作为给学校支撑门面的内容,检查汇报时

校本教研的形式

校本教研的开展和实践的讲稿 枫芸学区办公室王道兵 首先在这里感谢领导对我的信任,感谢大家给我在此交流的机会。记得有句俗语是这样的:“鲁班门前卖板斧,关公面前舞大刀。”面对经验比我丰富的领导、同事,在这里我只谈一些自已这次去西安学习的关 于校本教研方面的体会。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提出批评指正。 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在全国的全面推进,也随着课改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建立以校为本的研究制度、全面推行校本教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受到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关注和赞誉,校本教研也凸显出越来越强的生命力。实施校本教研能促进学校教育实践的创新,是提升师资队伍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欢乐,使每天的上课不至于变成单调乏味的苦差,那就请你把每个教师引上进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在这里,有收获和发现,也有快乐和苦恼。谁能感到自己是在进行研究,谁就会更快地成为教育工作的能手。”校本教研是创办特色学校的重要支撑,是更新教师教育观念促进教师成长的支点,是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那么,究竟什么是校本教研呢? 一、关于校本教研 1、“校本教研”的涵义: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校本教研是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

师为研究的主要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得出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状况改善的研究活动。 基教司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校本教研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 2、内涵 (1)基于学校——是指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组织培训、研究、设计好课程,都要考虑学校实际,挖掘学校潜力等等。主要落实体现在四个方面: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和校本管理。以研究课程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 (2)在学校中——是指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强调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3)为了学校——是指要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改进是其主要特征。在学校中,是指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以唤醒教师,改进课程教学实践为目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新课程的推进实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3、主要特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