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治上热下寒方剂

中医治上热下寒方剂

中医治上热下寒方剂
中医治上热下寒方剂

中医治上热下寒方剂

西医学: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本证为临床常见的急、慢性证候,多出上焦有热,中焦有寒,寒热互阻,阴阳不升降失职发展而成。

本证为临床常见的急、慢性证候,多出上焦有热,中焦有寒,寒热互阻,阴阳不升降失职发展而成。证属寒热错杂、胃失和降、虚实互见之候。其病位虽在脾胃,往波及多个脏腑如肾、大小肠等,使病情复杂而加重。

胸中烦热,胃中有寒,欲呕吐,腹中痛,或痞满不适,肠鸣泄泻苔白滑,脉弦。

治疗法则: 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

(1)黄连汤:黄连9克、炙甘草9克、干姜9克、桂枝9克、人参6克、半夏9克、大枣12枚。本方适用于上热下寒腹痛欲呕吐者。

(2)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9克。本方适用于上热下寒、寒格吐利者。

以上方药,黄连汤:以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以水12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2.加减变化:若上焦热邪明显,烦热口干者,可加黄芩9克;脾肾阳虚,恶寒肢冷者,可加炮附子9克;胃气上逆、呕吐泛酸者,重用半夏,或加吴茱萸6克、乌贼骨12克;胃脘气滞、腹痛甚者,可加乌药9克、香附6克;胁肋痛者,可加白芍l0克、当归9克、川楝9克;脾虚失运、腹胀、纳差、便溏者,可加白术l2克、苍术9克、广木香6克;胃络损伤、呕血便血者,可加炒大黄6克、地榆炭10克、白芨30克,并可配合使用云南白药、白芨粉等内服。

(二)饮食疗法

(1)姜枣饮:生姜3片、半夏6克、红枣2个,煎水饮。

(2)良姜粥:良姜15克为末、粳米100克,用水2000毫升,煎良姜至1500毫升,去渣,下米煮粥食之。

(3)吴茱萸:粳米50克煮成粥,临熟加入吴茱萸末3克,葱白15厘米食之。

以上方药适用于中焦有寒,纳差欲呕者。

(4)益脾饼:白术120克、干姜60克、鸡内金60克、熟枣肉250克,先将鸡内金、白术轧细焙熟,再将干姜轧细,共合枣肉,同捣如泥,作小饼在炭火上炙干,即可食用,每日2~4次、每次l~2枚。

(5)苡米粥:生苡米150克、白米50克,先将苡米煮烂,后入米煮粥食之。

以上方药适用于脾胃寒湿,肠鸣泄泻者。

施治要点:

(一)本证上焦有热,胃肠有寒,“腹中痛,欲呕吐”是其辨证要点。治疗常规,自宜辛开苦降、清上温下、补泄兼施,以调理阴阳,黄连汤是代表方剂。结合临床体会,本证虽寒邪在腹,脾气受损,方中用有人参、甘草、大枣等扶正之品,但此非专为补虚而设,其旨是在建立中土,恢复中州升降之机,促使运化正常,而清上温下却是其治疗关键,故黄连、干姜、桂枝等在所必用。如果中焦寒甚,或影响及肾者,附子之类亦可酌情加入,以温里散寒。(二)本证治疗方法,以内服药为主,若腹痛、呕吐甚者,则应配合针刺、艾灸、按摩,并结合饮食调理,心理调护及其他调护措施等协同使用。

中药

针灸1.针刺:取穴内关、足三里、中脘、阳陵泉、阴陵泉等,针刺用平补平泻法,每

日1~2次。

2.艾灸:主灸神阙、脾俞、气海、足三里及胃腹部,每次10~15分钟,每日1~

2次。

推拿按摩于胃脘及少腹区轻轻按摩,每日2~3次,每次5~10分钟。以上诸法,有缓急止痛、健脾止泻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1.本证多为慢性疾病,所主汤药只煎一次,取其各自立功。服时不定数量,日三夜二,宜空腹温服。

2.本证急性发作期间,宜卧床休息或住院治疗,应注意观察腹痛部位、性质、时

间;病人呕吐,应注意观察呕吐物的性质、数量、气味和颜色等,并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3.如果病情缠绵难愈,可配合做气功或打太极拳,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康复

该文章转载自医学全在线:https://www.wendangku.net/doc/2510652404.html,/tcm/2009/20090113023235_77435.shtml

交泰丸

交泰丸现在估计没有厂家愿意生产了,干脆自己配了服用吧。

黄连15克肉桂1.5克

【用法】上二味,研细,白蜜为丸。每服1.5~2.5克,空腹时用淡盐汤下。【功用】交通心肾,清火安神。

【主治】心火偏亢,心肾不交,怔忡,失眠。

上热下寒——欲补心者须实肾,欲补肾者须宁心

上热下寒——欲补心者须实肾,欲补肾者须 宁心 “每个人的体质都很不相同;一部分人的体质有一定偏颇,偏热的人经常会觉得上火,偏寒者则比较怕冷。但还有一部分人,身体表现出看似矛盾的症状,口干、嘴边长包、烦躁易怒,但又下肢怕冷、大便稀溏、腹痛喜暖;中医称之为“上热下寒”。 众所周知,热气的本性是往上走,寒气本性向下走,如果任由它们自由发展的话,很明显将会出现“两极分化”,机体的平衡就受到破坏而引起疾病。我们平时健康无病,是由于机体有阻止这种两极分化的能力,把热气往下拉,把寒气往上提,使寒热交流达到动态平衡。 那么上下不能交流、身体寒热错综是怎么造成的呢?这就要先讲讲“三焦”,它是六腑之一,指位于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横隔以上是上焦,包含心、肺等脏器;横隔与肚脐之间为中焦,包含脾、胃等;而下焦指的是肚脐以下的下腹部,内含肾、大肠、小肠、膀胱等。我们把上、下焦设想成两个车站,这两个车站互相向对方发车。会有两大原因导致这种交流失败,一是车站不能发车;二是路途中有堵塞。在人体当中也有类似的这两种情况,我们来分别讨论。 如果肾阳不足,不能鼓动肾水上升,就是肾脏不能“发车”,

这样心火得不到肾水的滋养,就会在上面出现热的症状,同时因为不能交流,使肾脏也得不到心火的温煦,在下面出现寒的症状。同理,先有心阴不足不能主动下交于肾,也能造成上热下寒。治疗需要清上温下,比如交泰丸就有这种作用,它由黄连和肉桂组成,黄连清心热,肉桂温肾阳。正如《慎斋遗书》中所说:“欲补心者须实肾,使肾得升;欲补肾者须宁心,使心得降乃交心肾之法也。” 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堵塞了上下交通的道路,也会使得上下焦的交流失败,进一步出现热盛于上、寒滞于下。这时治疗就重在疏通,如半夏泻心汤就使用了黄连、半夏、干姜、黄芩等药物以辛、苦的药开路,打开中焦的通道。 有时病人本没有上热,只有下寒,医生想给予补药以温下寒,但因为路途不通,补药被堵在上面,反而会造成上热。现代人体质多郁,这种因郁滞造成的上热下寒更为多见。所以有上热下寒症状的朋友,需要考察一下自己是由于郁滞造成的,还是心肾不交造成的,应分别给予不同的调理。 还有一种特殊类型的上热下寒,它是由于下焦的阴寒过盛,阴寒会“欺负”肾阳,使其在下焦受排挤而呆不下去,只能向上逃跑,这样上焦就会出现假热的症状。这时的治疗就不能再清上温下了,而要温下通阳,使上焦之阳返回本位,这种情况平时较为少见,只见于危重的病人。

四大经络排寒养生疗程

四大经络排寒养生疗程 1、经常食冷冻食物; 2、在冬季贪吃反季节的寒凉食物; 3、夏天里人体毛孔大开的时候,却频繁使用 空调;4、服用西医的感冒药,抑制身体排寒,强行将寒气压在体内不得抒发。这些生活方式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人们的体内寒湿普遍很重,造成供血不足、脏腑功能下降。在阳气回升的季节应给身体做“大扫除”,驱除积寒、积湿、温暖经络、回升血气,排除一年的积寒,使经络温暖畅通起来。 中医原理 天地的寒气经常会从手足进入我们的身体,人体背后的寒气会直接积存在膀胱经中;头顶的寒气会直接堆在头顶上;正面的寒气上半身会积存在肺经和其经别中(经络的分支);正面的寒气也会积存在胃经中;侧面的寒气则积存在胆经中。寒气和垃圾累积多了就会使大腿外侧显得特别肥胖。 寒气是会沉积的,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必会气血瘀阻,这叫做“寒凝血滞”。若寒气停留在关节则会疼痛,引发关节炎,侵入肝脏易长肿物,侵入经络则阻塞令血流不畅。 养生真言 ◎风从颈后入,寒从脚底生; ◎许多从来不感冒的人的身体并不是真的很强健; ◎中国民间传统利用喝姜汤来增强身体的热能,寒气真正被排了出去; ◎通常西医的感冒药是抑制身体排寒的; ◎“探鼻取嚏法”是人为地诱发打喷嚏排寒气的妙招; ◎不是鼻子敏感才打喷嚏,这是身体排除寒气的表现; ◎风池穴:风指风邪,池是浅水塘,此穴为风邪窝积之外,只要我们经常刺激此穴,那么风邪就没有藏身之所了; ◎艾叶泡脚确实能明显地增加血液循环,驱除寒湿; ◎脸紫暗者,温灸中脘、足三里、外关效果极好; ◎冬天吃冰西瓜是两寒相加。 暖宫调经养生疗程 现代人吃的食物普遍属于凉性,又加上大量使用空调等降温,所以现在的人99%都属寒凉体质。35岁以上女性大多上热下寒,上热是阴虚发热,下寒则是宫寒、肾寒,经常伴有从小腹——腹股沟——大腿内侧的放射性痛或者寒凉。本疗程大补阴经,让女性感到即使是月经也不过是一次愉悦的旅行! 中医原理 脐疗为什么能治病?肚脐,穴名神阙,即神气升降出入之地。从传统医学理论看,脐部给药有利于归经; 现代药物动力学证明,脐部比其他透皮给药部位更易于药物的吸收。 功效 敷脐疗法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1、温经散寒、活血止痛、调理月经; 2、益气健脾;

阳虚体质如何调理 表现 吃什么药调养饮食

中医体质调理手册- 阳虚体质 适合分销商客服培训|顾客自我学习 中医体质养生专家组 修订 目录: 阳虚体质的困扰02 阳虚体质易患疾病04 现代人阳虚体质是如何形成的?05 抑制阳虚偏颇体质的继续偏颇06 食疗方案 肉桂益阳茶07 阳虚体质人群食疗调理建议 07 09 阳虚体质人群日常运动调理建议10 阳虚体质人群饮食起居调理建议11 阳虚兼杂其它体质怎么调理?12 阳虚兼杂湿热的调理13 阳虚兼杂气郁的调理15 阳虚兼杂气虚的调理17 阳虚兼杂阴虚的调理19 阳虚兼杂痰湿的调理21 阳虚兼杂血瘀的调理23 中医谈阳虚25 什么是阳虚体质? 火力不够,阳气不足。怕冷!怕冷!怕冷!要吃热,穿暖。 明代医家张介宾说:

阳虚体质很有可能被这些问题困扰 郁闷、不开心,面色发黄,没有光泽。 怕冷,尤其背、腹部。到冬天手冷过肘,足冷过膝。 没到老年,总起夜,小便多,清清白白。 经常腹泻,尤其是五更早起拉稀便。吃凉的更容易腹泻。阳虚没有火力,水谷转化不彻底,就会经常拉肚子。 脚跟、腰腿疼痛、下肢易肿胀。低血压,头晕,心悸气短。

阳虚体质也有可能被这些问题困扰 “肾其华在发”所以会有头发稀疏、脱发。 睡眠轻、容易惊醒。常常咬到自己的舌头。耳鸣。 黑眼圈、口唇发暗。肾阳虚通常拖累脾胃阳气而导致脾肾阳虚,眼圈口唇则会反映脾脏的问题。 上热下寒。常牙痛、口臭、面红油腻、痤疮、烦躁失眠,同时也有尿频、夜尿、便烂、腰腿冷痛。这种表现,下寒是真,上热是假,勿盲目吃清热解毒败火药物。 情绪消沉,容易有抑郁倾向。

阳虚体质容易导致这些疾病 肥胖:如果你是一个又白又软的胖子,那么减肥首先要考虑加强阳气的补养,绝对不要忍饥挨饿。 骨质疏松:阳虚质到了更年期、老年期很容易患骨质疏松。 关节炎、类风湿:阳虚的人容易遭受风寒湿邪的侵袭,从而导致血脉痹阻不通。 水肿:体内水液不能蒸腾,会出现小腿或脚踝水肿。 性趣不高:容易出现阳痿、早泄、滑精等。 冠心病,心率失常:有一种冠心病是因阳气不足,心(胸)阳不振,痰浊凝聚,气血瘀滞,痰浊、阴寒瘀血痹阻心脉导致。 脾胃虚寒症:吃凉腹痛,平日容易腹胀、腹泻,消化不良,或有堵塞感,或呃逆、反酸等。 甲状腺功能低下:特别怕冷,特别没精神,血压低。 过敏性鼻炎,哮喘:体内寒气过重,天气变冷,或遇冷空气就喷嚏不断,发展出鼻塞,鼻息肉,甚至严重会发展到哮喘。

上身热下身凉的辩证调养 中医理论

上身热下身凉的辩证调养 每个人的体质都很不相同;一部分人的体质有一定偏颇,偏热的人经常会觉得上火,偏寒者则比较怕冷。但还有一部分人,身体表现出看似矛盾的症状,口干、嘴边长包、烦躁易怒,但又下肢怕冷、大便稀溏、腹痛喜暖;中医称之为“上热下寒”。 众所周知,热气的本性是往上走,寒气本性向下走,如果任由它们自由发展的话,很明显将会出现“两极分化”,机体的平衡就受到破坏而引起疾病。我们平时健康无病,是由于机体有阻止这种两极分化的能力,把热气往下拉,把寒气往上提,使寒热交流达到动态平衡。 那么上下不能交流、身体寒热错综是怎么造成的呢? 这就要先讲讲“三焦”,它是六腑之一,指位于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横隔以上是上焦,包含心、肺等脏器;横隔与肚脐之间为中焦,包含脾、胃等;而下焦指的是肚脐以下的下腹部,内含肾、大肠、小肠、膀胱等。我们把上、下焦设想成两个车站,这两个车站互相向对方发车。会有两大原因导致这种交流失败,一是车站不能发车;二是路途中有堵塞。在人体当中也有类似的这两种情况,我们来分别讨论。

如果肾阳不足,不能鼓动肾水上升,就是肾脏不能“发车”,这样心火得不到肾水的滋养,就会在上面出现热的症状,同时因为不能交流,使肾脏也得不到心火的温煦,在下面出现寒的症状。同理,先有心阴不足不能主动下交于肾,也能造成上热下寒。治疗需要清上温下,比如交泰丸就有这种作用,它由黄连和肉桂组成,黄连清心热,肉桂温肾阳。正如《慎斋遗书》中所说:“欲补心者须实肾,使肾得升;欲补肾者须宁心,使心得降乃交心肾之法也。” 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堵塞了上下交通的道路,也会使得上下焦的交流失败,进一步出现热盛于上、寒滞于下。这时治疗就重在疏通,如半夏泻心汤就使用了黄连、半夏、干姜、黄芩等药物以辛、苦的药开路,打开中焦的通道。 有时病人本没有上热,只有下寒,医生想给予补药以温下寒,但因为路途不通,补药被堵在上面,反而会造成上热。现代人体质多郁,这种因郁滞造成的上热下寒更为多见。所以有上热下寒症状的朋友,需要考察一下自己是由于郁滞造成的,还是心肾不交造成的,应分别给予不同的调理。 还有一种特殊类型的上热下寒,它是由于下焦的阴寒过盛,阴寒会“欺负”肾阳,使其在下焦受排挤而呆不下去,只能向上逃跑,这样上焦就会出现假热的症状。这时的治疗就不能再清上温下了,而要温下通阳,使上焦之阳返回本位,这种情况平时较为少见,只见于危重的病人。

-中医常见病症40种(中国中医药版)

中医常见病症40种(中国中医药版) 中医常见病症(40项) 1、感冒1、风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生姜、柴胡、薄荷、川芎、桔梗、枳壳、茯苓、羌活、独活、甘草) 2、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银花、连翘、荆芥、薄荷、豆豉、芦根、牛蒡子、生甘草) 3、暑湿: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银花、连翘、香薷、厚朴、扁豆) 4、气虚:益气解表-参苏饮 (人参、苏叶、葛根、前胡、法夏、茯苓、枳壳、橘红、桔梗、甘草、木香、生姜、大枣) 5、阴虚: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蕤、葱白、桔梗、白薇、豆豉、薄荷、炙草、大枣) 2、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麻黄、杏仁、甘草、紫苑、百部、荆芥、桔梗、陈皮、白前)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桔梗、杏仁、甘草、芦根)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桑叶、豆豉、杏仁、象贝母、南沙参、梨皮、山栀) 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半夏、茯苓、陈皮、甘草、苍术、厚朴、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桑白皮、黄芩、山栀、知母、瓜蒌、桔梗、麦冬、橘红、茯苓、甘草) 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哈散(桑白皮、地骨皮、知母、黄芩、甘草、桔梗、青皮、陈皮、青黛、海蛤壳) 7、肺阴亏耗:滋阴清热、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桑叶、扁豆、甘草) 3、哮病: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干姜、细辛、半夏、紫菀、款冬、五味子、甘草、大枣)小青龙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麻黄、黄芩、桑白皮、杏仁、半夏、款冬花、苏子、白果、甘草)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热化痰—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石膏)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白芥子、苏子、莱菔子)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党参、五味子、冬虫夏草、胡桃肉、沉香、灵磁石、脐带、苏子、款冬花、法夏、橘红)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法夏、甘草)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麦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人参、麦冬、五味子、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半夏、陈皮、甘草) 4、喘证:实喘: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和华盖散(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桑白皮、紫苏子、赤茯苓、陈皮)2、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贝母、杏仁、苏子、半夏)4、痰浊阻肺;化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半夏、陈皮、茯苓、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5、肝气郁痹;开郁降气、宣肺平喘—五磨饮子(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壳)虚喘: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人参、黄芪、麦冬、熟地、五味子、紫苑、桑白皮)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熟地、山药、枣皮、茯苓、丹皮、泽泻、桂枝、附子、人参、蛤蚧) 3、正虚喘脱: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人参、附子)送服黑锡丹(黑锡、生硫磺、川楝子、葫芦巴、木香、制附子、肉豆蔻、补骨脂、沉香、小茴香) 5、肺胀1外寒内饮:温肺散寒,降逆涤痰-小青龙汤(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甘草、五味子、白芍)2痰热郁肺:宣肺泄热,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麻黄、石膏、生姜、半夏、甘草、大枣)3痰瘀阻肺:涤痰祛瘀,泻肺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葶苈子、大枣、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赤芍4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安

上热下寒

专家称:上热下寒体质者调理有妙招 、上热下寒体质者,虽然下焦寒凉,冬天怕冷,手足冰凉。但由于上焦虚火旺,往往吃些热性的食品或补益性食品容易上火。如吃羊肉、辣椒后易起,或牙痛;有的面部或后背起粉刺或痤疮。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这种体质者对如何调理一筹莫展。河南省中医院体检﹒治未病中心的赵雅丽说,上热下寒体质者调理有妙招,患者无需过度担心。在生活中可以从中草药、日常饮食、生活起居、运动等方面来改善。 中草药:驱寒气,疏肝解郁排三浊,培补气血,然后引气血下行,并配合十指梳头法和热水泡脚,让气血形成大循环。临床上对这种体质的患者应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调病的同时会兼顾把体质也调过来,先把虚火引到下焦以敛上越的阳气,也就是通常的上焦虚火。而不能用单纯的寒冷药物泻火,否则会伤害身体的元阳。 日常饮食:要以平性食品为主,如面食类:大米饭、馒头;大米粥、南瓜粥、银耳粥、八宝粥。蔬菜类:白菜、茄子、豆角、西红柿等,少吃羊肉、辣椒、韭菜,以免上火。保证一日三餐吃热、吃饱、吃好,勿过饱而伤害脾胃之气。少食煎炸、烧烤食物,可改为水煮、清蒸等烹调方式。无论冬夏都应少食啤酒冷饮、生冷硬食物。 生活起居:要注意少熬夜,坚持每晚11点进入熟睡状态,此时的十二经络与十二时辰、十二生肖分别相对应的是胆经、子时、鼠。肝胆负责机体的代谢解毒功能,此时人体进入熟睡状态,有利于肝胆经气畅行。子时一阳初生,不进入熟睡状态的话,人体的阳气不能正常的生发、涵藏,日久则阳气暗耗,下焦更寒冷。每晚坚持用热水泡脚半小时,可以温养五脏六腑,有助于阳气的生发。慎吃西药、打点滴、喝饮料,以免加重肝肾的代谢负担、造成毒素累积。 经常运动:如快步走、跳绳、爬山等。拍打全身经络、按揉穴位,如足三里(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风市(立正时,大腿外侧手中指处)、百会(两耳尖直上,与头正中线的交汇处。在运动中保持开朗愉快的心情,用心感触大自然,甩掉一身的压抑、烦恼。 最后,人们在洗浴后,通过也可以除去体内的湿热、寒邪。空闲的时候,不妨试一试。

常见病的中药治疗

常见病的中药治疗 内科病症 一、感冒: (一)含义:感受触冒风邪为主的六淫之邪和时行病毒,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内科常见疾病。(二)病因病机 1.病因:以风邪为主因 (1)六淫风邪常兼夹它邪致病:寒、热、暑湿、湿、燥; (2)时行病毒; (3)生活起居失当; (4)正气虚馁,卫外不固。 2.病机 (1)发病:卫气之强弱及感邪的轻重 (2)病位:主要在肺卫。 (3)病性:一般以实证居多,若素体正虚,又感外邪,为本虚表实证。 (4)病势:邪袭肺卫,多以表证为主,很少发生传变。 (5)病机转化:初起多见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外邪束表犯肺,肺卫功能失调。在病程中且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 (三)分类及用药 1.风寒感冒:包括风寒表实证和风寒表虚证。 (1)风寒表实证 证候特点:轻者仅见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流涕清稀,咽痒,咳嗽,痰白,舌苔薄白,脉浮。重者可伴恶寒发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脉浮而紧。 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代表方剂:荆防败毒散。 常用中成药:荆防颗粒、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颗粒、伤风停胶囊、表实感冒颗粒、风寒感冒颗粒、感冒软胶囊、感冒疏风丸、都梁丸、小儿清感灵片等。 正柴胡饮颗粒 【药物组成】柴胡、陈皮、防风、甘草、赤芍、生姜。 【功能主治】发散风寒,解热止痛。用于外感风寒初起,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喷嚏、咽痒咳嗽、四肢酸痛等症。适用于流行性感冒初起、轻度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0g或3g (无糖型),一日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2)风寒表虚证 证候特点:恶风发热,汗出,头痛,或有项强,咳喘,咳痰稀白,舌苔薄白,脉浮缓。证机概要:风寒袭表,营卫失和,肺气不利。 治法:辛温解表,调和营卫。 代表方剂:桂枝汤。 常用中成药:桂枝合剂、表虚感冒颗粒,等等。 桂枝合剂 【药物组成】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枣。 【功能主治】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用于外感风邪,头痛发热,鼻塞干呕,汗出恶风。【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15ml,一日3次。 2.风热感冒:包括风热犯表证及暑湿伤表证。 (1)风热犯表证 证候特点:身热较著,微恶风,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痰粘或黄,咽燥,或咽喉红肿

中医治上热下寒方剂

中医治上热下寒方剂 西医学: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本证为临床常见的急、慢性证候,多出上焦有热,中焦有寒,寒热互阻,阴阳不升降失职发展而成。 本证为临床常见的急、慢性证候,多出上焦有热,中焦有寒,寒热互阻,阴阳不升降失职发展而成。证属寒热错杂、胃失和降、虚实互见之候。其病位虽在脾胃,往波及多个脏腑如肾、大小肠等,使病情复杂而加重。 胸中烦热,胃中有寒,欲呕吐,腹中痛,或痞满不适,肠鸣泄泻苔白滑,脉弦。 治疗法则: 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 (1)黄连汤:黄连9克、炙甘草9克、干姜9克、桂枝9克、人参6克、半夏9克、大枣12枚。本方适用于上热下寒腹痛欲呕吐者。 (2)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9克。本方适用于上热下寒、寒格吐利者。 以上方药,黄连汤:以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以水12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2.加减变化:若上焦热邪明显,烦热口干者,可加黄芩9克;脾肾阳虚,恶寒肢冷者,可加炮附子9克;胃气上逆、呕吐泛酸者,重用半夏,或加吴茱萸6克、乌贼骨12克;胃脘气滞、腹痛甚者,可加乌药9克、香附6克;胁肋痛者,可加白芍l0克、当归9克、川楝9克;脾虚失运、腹胀、纳差、便溏者,可加白术l2克、苍术9克、广木香6克;胃络损伤、呕血便血者,可加炒大黄6克、地榆炭10克、白芨30克,并可配合使用云南白药、白芨粉等内服。 (二)饮食疗法 (1)姜枣饮:生姜3片、半夏6克、红枣2个,煎水饮。 (2)良姜粥:良姜15克为末、粳米100克,用水2000毫升,煎良姜至1500毫升,去渣,下米煮粥食之。 (3)吴茱萸:粳米50克煮成粥,临熟加入吴茱萸末3克,葱白15厘米食之。 以上方药适用于中焦有寒,纳差欲呕者。 (4)益脾饼:白术120克、干姜60克、鸡内金60克、熟枣肉250克,先将鸡内金、白术轧细焙熟,再将干姜轧细,共合枣肉,同捣如泥,作小饼在炭火上炙干,即可食用,每日2~4次、每次l~2枚。 (5)苡米粥:生苡米150克、白米50克,先将苡米煮烂,后入米煮粥食之。 以上方药适用于脾胃寒湿,肠鸣泄泻者。 施治要点: (一)本证上焦有热,胃肠有寒,“腹中痛,欲呕吐”是其辨证要点。治疗常规,自宜辛开苦降、清上温下、补泄兼施,以调理阴阳,黄连汤是代表方剂。结合临床体会,本证虽寒邪在腹,脾气受损,方中用有人参、甘草、大枣等扶正之品,但此非专为补虚而设,其旨是在建立中土,恢复中州升降之机,促使运化正常,而清上温下却是其治疗关键,故黄连、干姜、桂枝等在所必用。如果中焦寒甚,或影响及肾者,附子之类亦可酌情加入,以温里散寒。(二)本证治疗方法,以内服药为主,若腹痛、呕吐甚者,则应配合针刺、艾灸、按摩,并结合饮食调理,心理调护及其他调护措施等协同使用。

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doc 64页)

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doc 64页)

第一章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 第一节稻农皮炎 一、浸渍糜烂型皮炎 二、尾蚴皮炎 【治疗】 一、治疗原则 以外治疗法为主,一股不需内服药物。 二、外治方法 1、五倍子液:五倍子250g 明矾120g 白酒1000ml。浸泡上述药物1-2天后外搽,3-4次/日。 2、石榴外洗液:石榴皮120g 五倍子、地榆各60g 明矾250g。煎水后泡洗,2-3次/日。 3、复方茶叶液:茶叶30g 明矾60g。煎水外洗敷。本方用于渗液较多者。 4、花椒10g 食盐适量。煎水外洗,2-3次/日。主要用于尾蚴皮炎。 5、散剂外敷:炉甘石、冰片、青黛各10g。共研细末,局部外扑。本方用于渗液较多者。 三、内治方法 如继发感染,发生急性皮下淋巴管炎、甲沟炎、丹毒等时,加用清热解毒、利水渗湿治疗,可选用五味消毒饮、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

4.毒邪下注:腮部肿胀,发热,烦躁,口苦咽干,男性睾丸肿痛,女性少腹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四、中医治疗 1、针灸治疗 ①体针疗法 治法:泻火解毒、消肿止痛,针用泻法。 针灸处方:以手足少阳、阳明经腧穴为主。翳风,颊车,合谷,外关,内庭,足临泣。 穴位加减:热毒袭表加中渚、关冲清热解表、疏风散毒;火毒蕴结加大椎、曲池泻火解毒、软坚散结;热毒攻心加百会、水沟醒神开窍、熄风镇痉;毒邪下注加太冲、大敦、归来疏泄厥阴之气、化痛止痛。 针刺操作:各腧穴均按常规针刺;大椎、关冲、百会等穴可点刺出血。 ②其他疗法 灯火灸法:取角孙穴。将穴区周围的头发剪去,用灯心草蘸麻油点燃后,对准 穴位迅速点灸皮肤,一点即起,听到响声即可。若未出现响声,应复点灸1次。 局部敷药:取青黛散10克、冰片5克,温水调匀,敷于患部。或用新鲜仙人 掌去刺,切薄片或捣烂敷于患部。 皮肤针法:取合谷、耳门、颊车、翳风、外关、胸1-4夹脊。先叩刺耳门经 过颊车至翳风,然后叩刺合谷、外关、胸1-4 夹脊,使皮肤潮红或微微出血。 耳针疗法:取腮腺、面颊、皮质下、相应区域压痛点。毫针强刺激;也可埋针、 药丸按压。 穴位注射:用板蓝根注射液2ml,每次选1~2穴,每穴注入0.5~1ml。 2、中药治疗 热毒袭表:治宜疏风清热,散结消肿,方用银翘散加减。

艾灸治疗上热下寒的方法

艾灸治疗上热下寒的方法 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是不同的,这样就会导致我们的身体出现不同的症状,其中艾灸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中医调理身的方法,能对我们的身体进行很好的改善,但是艾灸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调理的,其中很多人就会出现上热下寒的现象,这样会严重的影响着身体的健康,下面一起了解下艾灸治疗上热下寒的方法。 艾灸治疗上热下寒的方法 艾灸后上火的表现: 口干舌燥;眼睛充血干涩、眼屎多;大便秘结;小便黄赤;鼻涕黄,流鼻血;手脚发烫,烦躁;睡觉不安稳,易醒;感觉疲倦等。 艾灸后容易上火的普遍体质: 一:上热下寒中气虚(详细解释:上热(有上火的表现)、下寒(畏寒,手脚冰凉,特别是脚)、中气虚(脾胃差,消化吸收差);

二:气血严重不足,稍微运动就累,两虚。青脸寡色。 应对措施: 一:减少艾灸的时间,比如说原来每穴是灸15分钟,那么现在就灸10分钟; 二:增加艾灸退热的穴位:大椎穴; 三:增加艾灸引虚火下行的穴位:足三里、涌泉; 四:用艾叶泡脚; 五:睡前用手搓热涌泉; 六:掐压太冲穴降肝火; 七:多喝水(最好是蜂蜜水:建议喝红枣,黄芪,五味子类带温补的蜂蜜水,别喝苦寒的黄连蜜,野菊花蜜); 八:多做不消耗气血的伸展运动,拉通全身经脉,避免

淤滞; 九:心情要愉快,心情不好也要上火; 十:坚持艾灸(到一定时间气血一足,你想灸多久就灸多久,绝对不上火,这是很多人的亲身体验)。 上面就是对艾灸治疗上热下寒的方法的介绍,通过了解之后我们知道艾灸是能很好的对我们的身体进行改善的,但是出现上热下寒的时候除了艾灸之外我们也可以调整好饮食,平时多吃一些青菜和水果,并且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多进行运动。

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

第一章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 第一节稻农皮炎 一、浸渍糜烂型皮炎 二、尾蚴皮炎 【治疗】 一、治疗原则 以外治疗法为主,一股不需内服药物。 二、外治方法 1、五倍子液:五倍子250g 明矾120g 白酒1000ml。浸泡上述药物1-2天后外搽,3-4次/日。 2、石榴外洗液:石榴皮120g 五倍子、地榆各60g 明矾250g。煎水后泡洗,2-3次/日。 3、复方茶叶液:茶叶30g 明矾60g。煎水外洗敷。本方用于渗液较多者。 4、花椒10g 食盐适量。煎水外洗,2-3次/日。主要用于尾蚴皮炎。 5、散剂外敷:炉甘石、冰片、青黛各10g。共研细末,局部外扑。本方用于渗液较多者。 三、内治方法 如继发感染,发生急性皮下淋巴管炎、甲沟炎、丹毒等时,加用清热解毒、利水渗湿治疗,可选用五味消毒饮、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 【注意事项】 、加强个人防护:如穿水田袜,戴手套;或用上述外治药物在下田前后浸泡1.手足,让其自行干燥。 上述外治方法各药,不得内服。 第二节手足癣 【治疗】 一、治疗原则 以外治为主,一般不需内治。 二、外治方法

克、、皮损以水疱为主,选用皂矾、枯矾、地骨皮、儿茶、黄精、侧柏叶各201 10克,水煎冷确后外洗;薄荷毫100克、1075%酒精2、皮损以丘疱疹、鳞屑为主,选用土槿皮酊(土槿皮升,浸泡一周)外搽;、皮肤枯厚、皲裂为主,选用柳酸软膏、大枫子油外涂。3三、内治疗法如出现湿疹样变,可采用五味消毒饮加减;若出现淋巴管炎及丹毒等继发感染,可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注意事项】、注意卫生,不穿公共拖鞋,不用公共浴盆、浴巾等。脚部多汗者,鞋袜要1 勤洗勤晒,保持干燥。 2、彻底治愈自身癣病,家庭中患有癣病者应同时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痄腮)第三节 三、中医辨证主症:耳下腮部肿胀疼痛,张口困难,咀嚼不便。.热毒袭表:伴有恶寒发热、咽红等全身轻度不适。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1 脉浮数。.火毒蕴结:伴壮热、头痛、烦躁、咽喉肿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2 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3.热毒攻心:伴高热,头痛,烦躁不安,神疲嗜睡,颈项僵强,呕吐,甚则神昏不语,四肢抽搐,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4.毒邪下注:腮部肿胀,发热,烦躁,口苦咽干,男性睾丸肿痛,女性少腹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四、中医治疗 1、针灸治疗 ①体针疗法 治法:泻火解毒、消肿止痛,针用泻法。 针灸处方:以手足少阳、阳明经腧穴为主。翳风,颊车,合谷,外关,内庭,足临泣。 穴位加减:热毒袭表加中渚、关冲清热解表、疏风散毒;火毒蕴结加大椎、曲池泻火解毒、软坚散结;热毒攻心加百会、水沟醒神开窍、熄风镇痉;毒邪下注加太冲、大敦、归来疏泄厥阴之气、化痛止痛。 针刺操作:各腧穴均按常规针刺;大椎、关冲、百会等穴可点刺出血。 ②其他疗法 灯火灸法:取角孙穴。将穴区周围的头发剪去,用灯心草蘸麻油点燃后,对准穴位迅速点灸皮肤,一点即起,听到响声即可。若未出现响声,应复点灸1次。局部敷药:取青黛散10克、冰片5克,温水调匀,敷于患部。或用新鲜仙人 掌去刺,切薄片或捣烂敷于患部。 皮肤针法:取合谷、耳门、颊车、翳风、外关、胸1-4夹脊。先叩刺耳门经 过颊车至翳风,然后叩刺合谷、外关、胸1-4 夹脊,使皮肤潮红或微微出血。耳针疗法:取腮腺、面颊、皮质下、相应区域压痛点。毫针强刺激;也可埋针、药丸按压。 穴位注射:用板蓝根注射液2ml,每次选1~2穴,每穴注入0.5~1ml。 2、中药治疗 热毒袭表:治宜疏风清热,散结消肿,方用银翘散加减。 火毒蕴结:治宜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 热毒攻心:治宜清热解毒,醒神开窍,方用普济消毒饮加紫雪丹。. 毒邪下注:治宜清热解毒,疏肝利湿,方用普济消毒饮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阳虚体质:上热下冷,虚阳上浮

你是不是怕冷,特别是背部和小肚子?到了冬天暖不热被窝,腿和膝盖都很凉? 你是不是长青春痘,而且特别反复,怎么排毒去火都依然如故? 你脱发么?头发油么? 你痛经么?月经不调么?经血有淤块?或是经常推迟? 夜尿频繁,喝水了穿肠而过,马上就要尿出来? 你是不是爱独处,很安静,有时候会发愁和抑郁? 你小时候经常感冒,服用了不少抗生素、消炎药? 你是不是门特过多,或是性生活频繁? 什么样的生活造就什么样的体质,什么样的体质就容易得什么病。 这里俺就来谈谈阳虚体质。 偏阳虚的人如果不经常运动的话,容易水肿,容易虚胖或虚瘦。 女性月经不调,容易推后。容易缺乏性欲,性冷淡。一受冷就要痛经或推迟月经。 男性容易阳痿早泄。 青少年容易起青春痘。但凡青春痘(痤疮)反复发作,难以治愈,或者是皮肤损害特别严重, 囊肿型的,往里面长,破坏皮肤结构,留下痘印的。 下边阳气虚,所以经常有夜尿,喝了水就想去厕所,下肢冰冷,要冷到膝盖以上小肚子特别容易冷。女性痛经。 感觉上下是脱节的,上热下寒。 ,定要注意,上热是假象,真像是下寒。 喉咙疼,扁桃体爱发炎,睡不好觉啊,口臭啊,烦躁啊,这些可千万不要盲目的火!不要抗 清热解毒”!不要泻菌!!不要消炎!! F面的才是真像!因为阳气太虚!虚阳上浮。所以你才会反复发作,难以治愈。 这时候一定要注意下面,不要让下面着凉了。保护腿部,保护小肚子,这样痛经和夜尿的病症也会慢慢会消失。女性朋友们,痛经的时候在小肚子上放个热水袋,是不是舒服点?这就是改善循环的效果。

另外,阳气虚的人也会有色斑(干性皮肤) 所以说,各位看官,如果你有这种情况,经常上热下寒,请不要盲目的 那么知道 了自己的体质,我们需要做点什么呢?应该如何调养呢? 第一,不要再伤害自己的阳气了。女性朋友们我告诉你,阳气是每个人都有的,不要以为只是男人才 阳性”。阳性是每个人的生命真阳。 《黄帝内经 素问》里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就是指人体有抵御外邪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阳气。 在中医里又 叫“卫阳“、“卫气"。卫就是卫兵、保卫的意思。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它们分布在肌肤表 层,负责抵制一切外 邪,保卫人体的安全。任何人,只要阳气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 I 人体血液、津液在体内的运行循环,都需要阳气为之敷布运行,而血液、津液需要通过阳气的汽 化作用,才能 营养全身而产生精神活动和一切的脏腑机能活动,如此才能生生不息。人体正常的体液 都需要阳气来养护推动,体液 占人体 70%,阳气不足,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人体湿邪过重。正常的 体液是滋润人体肌肤和运行五脏六腑必不可少 的, 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人体的病态反应。—少了就是火, 多了就是痰湿。现代人大部分的慢性病或疑难病症都是由阳气不足引起的体内阴液失调造成的。 有的朋友会想,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怎么好端端的阳气就跑掉了呢?其实, 害我们阳 气的不利因素,只是被我们忽略罢了。 那么什么消耗我们的阳气最多呢?是精神。从中医角度讲,人体阳气五种外在表现的神、魂、魄、 意、志,与 人体器官有着紧密的联系。 神属心,魂属肝,魄属肺,意属脾,志属肾,精神上的不调和, 也会引发脏器的病变。这 种无形的阳气,随时左右着人体的健康, 这也是养生最大的秘密。今天把这 个秘密告诉大家,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能 明白其中的道理,早日脱离疾病之苦,都能健康长寿。 --- 参考文献2 总纲:温补阳气,温化水湿,畅通气血。 饮食:不要吃生冷,粘腻的,冰冻的东西。 有很多女孩子爱吃水果,美容养颜。对于阳虚、气虚、痰湿的人,吃太多水果,不仅不利于 美容,反而会增 肥。吃水果会影响脾胃功能,消化功能,吃久了一定会从外型上反应出来。 少喝绿茶。绿茶偏寒。阳虚的人 可以喝红茶。王老吉这种也表喝喽! 不要喝冰镇饮料 苦瓜,蔬菜里面是性质偏寒的,特别伤脾胃的阳气。 所以阳虚体质的人,少吃一些苦瓜。 另外偏寒的食物还有:黄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苋菜、茭白、萬笋、金针菜、柿 子、香蕉、枇 杷、梨、西瓜、绿豆、豆腐、筱麦等 姜丝和蒜能缓解寒性。 可以吃些甘温的,羊肉,牛肉,狗肉,板栗,核桃,韭菜,红枣,薏米,红豆,山药,香菇, 清热解毒”。 生活中到处都有伤

医疗药品常见传染病中医药预防方案

常见传染病中医药预防方案目录 一、麻疹的中医药预防 二、水痘的中医药预防 三、流行性腮腺炎的中医药预防 四、流行性感冒的中医药预 五、流行性脑膜炎的中医药预防 六、甲肝的中医药预防 七、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中医药预防 八、结核病的中医药预防 九、细菌性痢疾 十、肝炎的中医食疗 十一、肺结核的中医食疗 十二、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 一、麻疹 麻疹俗称"疹子"、"痧子",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空气传播。多发于婴幼儿。患过麻疹后可获得持久性的免疫力。 麻疹病潜伏期为lO-12天。出疹前后5天左右为传染期。麻疹病毒存在于患者的眼泪、鼻涕、唾液中。发病时可有发热、流涕、流泪、怕光、头痛、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症状。在发热后的2-3天,于口腔两侧近臼齿处的颊粘膜上,可出现

"麻疹粘膜斑",斑点为针尖大小的白色小点,周围有一圈红晕。出疹后2-3天,此斑就会消失。 (一)中医治疗: 鲜芫荽30克,水煎服适用于前期;浮萍、苏叶、芫荽各15克,西河柳30克、煎水外擦全身,适用于出疹期出疹不远;鲜芦根、鲜茅根各30克,水煎服,适用于恢复期。 (二)治疗原则: 1.麻疹为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因此主要采用中药治疗。中医治疗麻疹一般按病程的不同阶段,进行辨证论治。常用透疹、清热、解毒等治法,使疹毒外透,从而减轻临床症状,减少合并症的发生。同时配合西医对症疗法,但不宜早期滥用抗生素。 2.麻疹合并肺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应选用敏感、足量的抗生素以控制感染。同时用中药以清热解毒,宣肺止咳之法治疗。中西药合用,以协同发挥治疗作用。对麻疹并发喉炎、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均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措在治疗上,以宣透解毒为总原则,并根据发病过程中各不同阶段的不同证候,分别采用透发、解毒、养阴等法。对于疹发不畅,邪毒内陷之逆证,则宜清热解毒,以达邪外出。本病治疗,重在透发。麻毒外透,则邪有所出,以防他变。在治疗中按出疹时期,分段辨治。疹前期以透为主,出疹期以清为主,疹回期则以养阴

气虚体质讲解与调理方法

气虚体质详解与调理方法 今天来跟大家分享“气虚体质”的调理方法。 在谈调理方法前,还是先要把概念弄清楚。 气的概念,是中医独有的,而且中医非常重视“气”,人活一口气,没有气就没有生命。 那到底什么是气? 用四个字来概括:气主功能。 身体里面到处都是气,皮肤腠理里面有气,血管里面有气,经络里有气,脏腑里有气,正是因为全身都是气,气将全身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气虚和阳虚 咱们昨天了解了阳虚,今天了解气虚。有不少人开始有疑惑:血为阴,气为阳。阳气阳气,阳和气不是一样吗?怎么还要分阳虚和气虚呢? 这是很多朋友的疑惑,搞不清阳虚和气虚的区别。 气为阳不假,但气不等于阳。 阳是个虚拟概念,泛指温度能量这些。而,气是真实概念,气是真实存在的,是实实在在的物质。 如果要将阳虚和气虚联系在一起来比较的话,我们可以这么理解:阳虚主要是指的温度不足,而气虚主要是指人体功能不足。当然,阳虚的概念范围比较广,也包括功能不足在里面。

有这样的一种关系,帮助大家去理解: 阳虚=气虚+温度不足。 这个公式大家去理解就好了,不要去钻牛角尖。 二、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气虚? 我们理解了“气主功能”这四个字,再来看自己是不是气虚就比较好理解了。 肺气虚的人,就理解成肺的功能不足。肺有些什么功能?肺主皮毛,负责毛孔开合;说话也需要肺气支持。 所以肺气虚的人,咱们就很好理解了。肺气虚,肺的功能不足,说话声音就低沉,不想说话,说多了话就累。皮肤毛孔开合之后,就容易出汗,出了汗之后毛孔还没关上,风寒邪气就容易进来,人就容易感冒。 脾气虚,就理解成脾的功能不足。脾有哪些功能?脾主运化,主要运化水湿,脾胃还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还负责统摄血液。所以,咱们知道了脾气虚,就代表脾的这些功能不足。脾运化水湿的能力差,身体的水湿就会多,脾气虚的人眼袋浮肿,身体也会肿。脾胃化生气血的能力差,导致身体的气血不足。脾统摄血液的能力差,血液就容易跑出脉外,身体就会无缘无故出现青紫色,月经来了就不容易走,淋漓不尽,这也是脾气虚,脾不摄血的原因。 肾气虚,就理解成肾的功能不足。肾有哪些功能?肾主生殖发育,肾还主排泄水液,肾还有纳气功能。所以,肾气虚的人就是肾功能差的人,肾功能差代表性能力差,男子不能勃起或者精子活力差,女子不能受孕不能生育。

常见病证的中医治疗

常见病证的中医治疗 痹证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其中,风胜者为行痹,寒胜者为痛痹,湿胜者为着痹,热胜者热痹,久病骨节变形者为尪痹,痹证日久体虚较甚者为虚痹。 病因:内因多由正气不足,外因多由风寒湿热之邪侵袭。 病机: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 (一)分证论治 1.行痹 症状:游走性关节疼痛,恶寒喜暖,头身疼痛,脉浮紧,多见于肘、腕、膝、踝等处,可能几个关节同时发病,并伴有酸胀感觉,屈伸不利,或有怕风发热的表证现象。舌红,苔薄白。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常用中成药:追风活络丸、疏风定痛丸、关节炎片等。 川乌、草乌、羌活、独活、威灵仙(酒制)、乌梢蛇(酒制)、荆芥、防风、香附(酒制)、桂枝、 2.痛痹 症状:关节疼痛,遇寒痛增,恶寒,喜暖,口不渴,小便清长,面白,关节屈伸不利,行走艰难,得热疼痛减轻,遇阴雨天或寒冷疼痛加重。舌质红润,苔白而薄腻,脉沉弦而紧,或沉迟而弦。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常用中成药:可服小活络丸,外用坎离砂热熨等。 3.着痹 症状:关节重着酸痛,伴有肢体沉重,肌肤麻木不仁,多有肿胀,手足不灵活,行走不便等。舌质红,苔白腻而厚为寒湿之象,苔厚腻而黄为湿热之证。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常用中成药:可服换骨丹、愈风丹等。麝香、桂心,甘松、川乌、白芥子、藿香、草

乌、海桐皮 4.风湿热痹 症状:风湿热痹发病较急,症状为关节红肿疼痛,局部发热,得冷减轻,痛处拒按,行动不便,严重者伴有发热,烦躁,舌干口渴等症。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常用中成药:湿热痹颗粒、风痛安胶囊、寒热痹颗粒等。 苍术牛膝地龙防风防己黄柏连翘忍冬藤 5.虚痹 症状:痹痛旷日持久,伴有腰膝酸痛,筋骨痿软,肌肉萎缩,步履艰难。关节疼痛反复发作,心悸,纳呆,颜面微青而白,形体虚弱,舌质淡红欠润滑,苔黄或白,脉多沉虚而缓。 治法:补益气血,活络,佐以舒筋。 常用中成药:独活寄生丸、健步强身丸、益肾蠲痹丸、骨仙片等。 (二)其他疗法 1.风寒湿痹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通络,除湿止痛。 常用穴位:行痹取膈俞、血海;痛痹取肾俞、关元;着痹取脾俞、阴陵泉。加减:肩部取肩髃、肩髎;肘部取曲池、天井;腕部取外关、阳池;背腰部取身柱、腰阳关;髀部取环跳、髀关;股部取承扶、风市;膝部取犊鼻、鹤顶;踝部取丘墟、申脉。

怎么改善内热体质

怎么改善内热体质 文章目录*一、怎么改善内热体质1. 怎么改善内热体质2. 内热体质的表现3. 内热体质的调理中药*二、内热体质吃什么水果*三、内热体质喝什么茶 怎么改善内热体质 1、怎么改善内热体质饮食调养可多食瘦猪肉、鸭肉、龟、鳖、绿豆、赤小豆、冬瓜等甘凉滋润之品,少食狗肉、韭菜、辣椒、葱、蒜、葵花子等性温燥烈之品。起居应有规律,居住环境宜安静,睡前不要饮茶、锻炼和玩游戏。可早睡早起,中午保持一定的午休时间。避免熬夜、剧烈运动和高温酷暑下工作。宜节制房事。戒烟酒,防止热毒伤阴。 做中小强度、间断性的身体练习,可选择太极拳、太极剑等动静结合的传统健身项目。锻炼时要控制出汗量,及时补充水分。皮肤干燥甚者,可多游泳。不宜洗桑拿。平时宜克制情绪,遇事要冷静。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可以用练书法、下棋来怡情悦性,用旅游来寄情山水、陶冶情操。平时多听一些曲调舒缓、轻柔、抒情的音乐。 2、内热体质的表现心热证候:口舌糜烂、生疮、舌尖红、多动心烦、急躁不安等。肝热证候:急躁易怒、头痛眩晕、目赤耳鸣耳聋、口苦咽干。两胁疼痛,小便赤涩。脾热证候:目疮口臭,

烦渴易饥,渴喜凉饮、口燥唇干,口腔溃疡、大便秘结,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肺热证候:咳嗽时发、咽喉干疼、呕吐黄痰、便秘尿赤,胸膈烦热。肾热证候: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小腹胀满,尿闭不通。 3、内热体质的调理中药心脾肺气虚假热者,五君子煎,人参理中汤。五脏气血俱虚假热者,五福饮。肝肾真阴不足假热者, 轻则六味地黄汤,甚则理阴煎。肝肾血虚假热者,大营煎,五物煎。肝肾阴虚,上热下寒,则阳无所附而格阳为热者,六味回阳饮,或 八味地黄汤。肝经血虚生风而热者,四物加天麻,钩藤。汗后血虚而热甚者,六神散加粳米。汗后气虚而恶寒发热者,补中益气汤。汗后阴虚,阳无所附而热者,四物汤加人参,黄芪。汗后阳虚,阴无所附而热者,四君子加川芎,当归。 内热体质吃什么水果1、西瓜性凉,有生津止渴,下火除烦的功效,而且水分充足,能利尿清热,适宜内热的宝宝食用。可以给孩子榨一杯西瓜汁,但不宜过量,因为西瓜是生冷之品,吃多了易伤脾胃,引起腹泻。 2、梨子味甘性凉,微酸,具有清热生津、润肺化痰功能,常用于热病津伤,烦渴消渴,热咳燥咳,气喘失音,便秘等,内热建议去核后加冰糖蒸着吃,效果更好。

常见多发慢性病中医药保健的方案222

高血压中医干预方案 中医古文献中无高血压病的名称,但有关高血压病症状的记载,散见于“眩晕、“头痛”“肝阳” “肝风”“中风”等论述中。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病源候论》说:“肝气胜为血有余,则病目赤善怒,逆则头晕,耳聋不聪。”这些论述对现代防治高血压病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高血压的预防 (1)合理膳食:以低糖、低脂、优质高蛋白质和高纤维素为原则。减少膳食高糖、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动物内脏、蛋黄、蟹黄、鱿鱼、沙丁鱼、脑髓、鱼卵等),提倡多食牛羊肉、禽肉、鱼肉、豆制品和奶制品这些优质蛋白质,因为膳食鱼类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负相关,较高的膳食鱼类及海产品,尤其对舒张压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多食富含钾的蔬菜和水果(香蕉、苹果、柑橘),增加钙的摄入量,提倡多食奶制品、豆制品和海产品,因为钙与血压水平呈负相关。低盐饮食,少吃咸菜及腌制品。少饮可乐、雪碧等含糖量高的饮料,提倡饮用绿茶。少吃甜食和油炸食品,提倡多吃海藻类和食用菌类(香菇、蘑菇、喉头姑、银耳、黑木耳和茯苓),提倡多吃一些杂粮和薯类。粗细均衡搭配,做到有粗有细,不甜不咸,吃好早中餐,晚餐不宜太饱。 (2)控制体重:体重和体重指数与血压水平存在明显正相关,它与肥胖有着先天的“亲密”联系,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的常见危险因素。 (3)戒烟限酒:烟草中尼古丁能引起小动脉痉挛,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因此应不吸烟及尽早戒烟。同时有研究显示随着饮酒量的增加,高血压病患病率逐渐增加,平均比非饮酒组高0.55 倍。 (4)适量运动:坚持有恒、有序、有度,即长期规律的、循序渐进的、按个人具体情况进行的适量适度运动对健康有利,应避免高强度、大运动量的运动,只有低强度长时间的运动主要消耗脂肪,而高强度的运动主要利用糖原,增进食欲明显,不利于饮食控制。每周可运动3?5次,每次30?45分钟。每天可做10分钟的“深呼吸,下蹲起”的动作。深呼吸是通过腹式呼吸,使膈肌下降,使腹部内脏器官受到温和的按摩,改善微循环;下蹲起动作通过体位改变可以增强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调节血管的功能,是消除许多症状的有效办法。 另外通过调身、调心、调息等松弛方法,可以使人心静气和、心情放松,对控制血压也有着重要作用。曾有报道气功疗法近期降压的有效率为90% ,使舒张压下降明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