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园艺专业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汇总

园艺专业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汇总

园艺专业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汇总
园艺专业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汇总

1.全球变暖:是指地球表层大气、土壤、水体及植被温度年际间缓慢上升。

2.“温室效应”假说:即大气中对地表长波反辐射具有吸收屏蔽作用的气体浓度增加,使较多的辐射能被截留在地球表层而导致温度上升。这些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

3.酸雨: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pH小于5.65的雨称为酸雨,此外还有酸雪、酸雾。

4.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5.系统功能整合作用: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它各组分功能的相加,而是一种集体效应,既有各组分的功能,又有各组分之间交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这种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特性称为系统功能整合作用。

6.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存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功能整体。

7.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是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产品是在市场上用货币表现的商品,如食物、原材料等;服务是不能在市场上买卖,但具有重要价值的生态系统性能,如净化环境、保持水土、减轻灾害等。8.生物圈也叫生态圈,它由大气圈下

层、水圈、岩石圈以及活动于其中的

生物组成。从距地球表面23km的高

空,到地表以下11km的深处,都属

于生物圈的范围。

9.耐性定律也称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1913

年美国生态学家Shelford经过大量

的调查后指出,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

适应有一个最小量和最大量的界限,

生物只有处于这两个限度范围之间

才能生存,这个最小到最大的限度成

为生物的耐性范围。生物对环境的适

应存在耐性限度的法则称为耐性定

律。

10.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

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

次生环境统称为生境。

11.限制因子: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

必须得到生存发展的多种生态因子,

当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

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该因子即为限

制因子。

12.生态幅: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

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

13.驯化:如果一个生物体长期生活

在偏离它的最适生存范围一侧的环

境条件下,其生态幅的位置就可能偏

移,产生一个新的最适生存范围和适

宜范围的上下限,即发生了驯化。

14.内稳态:任何生物体在外界条件

变化较大的情况下都具有维持体内

理化状态相对稳定的能力。内稳态是

生物对多变的外部环境的主动适应。

15.趋同适应:不同生物适应相同环

境产生了相同的适应叫趋同适应

16.生活型: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

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

或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

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形成的,

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

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17.趋异适应:同种生物适应不同的

环境产生了不同的适应叫趋异适应。

18.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

群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条件或

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

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

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

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19.温度系数(Q10):表示温度对生

物生长或生化反应速度的影响程度,

即温度每升高10℃生长或反应速度

增加的倍数。

20.有效积温法则:生物在生长发育

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

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

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

个常数,这个总热量可用有效积温表

示。

21.有效积温: N(T-C)=K K为有效积温;N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C为发育起点温度;

22.竞争排斥原理:两个生态位完全相同的物种不可能同时同地生活在一起,其中一个物种最终必将另一个物种完全排除。

23.有效积温法则的实际应用: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可作为农业规划、引种、作物布局、预测农时的重要依据;预测害虫来年发生程度;利用天敌昆虫进行害虫防治时,可以用来计算天敌昆虫合适的释放时间。

24.物候:植物适应一年中的气候条件的季节性变化,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规律。

25.长日照植物:日照时间超过一定数值才能进行生殖诱导并开花,否则只进行营养生长。如:凤仙花,冬小麦,大麦,油菜和萝卜等。

26.短日照植物: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在长日照下只进行营养生长。

如:牵牛、水稻、玉米、棉花等。27.生物种群:特定时间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称为生物种群。28.年龄结构:各个年龄或年龄组在

整个种群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形成

一定的年龄结构。

29.年龄结构的类型:从生态学的角

度,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分为三种类

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和衰退

型种群。

30.协同进化: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

物、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选择,

共同进化的过程。

31.生物群落:一定地段上多种生物

组成的一个集合群。

32.多度:是对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

一种估测指标,多用于群落内草本植

物的调查

34.群落的季相:气候四季分明的温

带、亚热带地区,植被的季节变化是

时间结构最明显的反应,这种随气候

季节交替,群落呈现的不同外貌称为

群落的季相。

35.顶级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生物

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发生着一系列的

变化,生物群落通过复杂的演替,达

到成熟阶段的群落是与周围物理环

境取得相对平衡的稳定群落。

36.生态系统生物生产:生物有机体

在能量代谢过程中,将能量,物质重

新组合,形成新的生物产品(糖类、

脂肪、蛋白质等)的过程。

37.群落的演替:随时间的推移,生

物群落内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

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

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群落的

演替。

38.十分之一定律:能量在生态系统

营养级之间的转化,大致十分之一能

够到下一个营养级身上,以组成生物

量;十分之九被耗散掉,主要是消费

者采食的选择浪费,以及用于呼吸和

排泄等。

39.生态学金字塔:是反映食物链中

营养级之间生物数量、重量及能量比

例关系的一个图解模型。

40.初级生产: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

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

将无机物合成、转化成复杂的有机化

合物。(第一性生产)

41.次级生产:初级生产以外的生物

生产,即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初级生

产制造的产品进行新陈代谢经过同

化作用转化形成自身的物质和能量

的过程。(第二性生产)

42.生产量:生态系统中一定空间内

的生物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有机

物质积累量的速率。

43.现存量:指绿色植物净初级生产

量被草是动物取食,枯枝落叶掉落后

所剩下的存活部分。

44.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中各元素和化合物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生物到环境,再从环境到生物不断往复循环的过程。

45.储存库:即环境库,容积大,物质交流活动缓慢的库。

46.交换库:容积较小,与外界物质交换活跃的库。

47.周转率(更新率):(R)指系统达到稳定状态后,某一组分中的物质在单位时间内所流出的量(FO)或流入的量(FI)占库存总量(S)的分数值。

48.周转期(更新期):(T)是库中物质全部更换平均需要的时间,也是周转率的倒数。

49.反硝化作用:土壤中有相当数量的硝酸盐或被反硝化细菌所作用,其中的氮被还原为气态的氧化亚氨和分子氮而返回大气的过程。

50.食物链富集作用:又称生物放大作用:指一些难降解的有毒物质沿食物链传递时,其浓度随营养级的升高不断增加的现象。

51.生物监测:利用生物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起环境变化的反应来判定环境质量。

52.化感作用:植物(包括微生物)通过向周围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影响邻近植物(包括微生物)生长发育的现象。53.生态阈值:指生态系统维持生态

平衡和自我调节能力的最大限度,即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最大能力。

54.生态恢复:一般泛指改良和重建

退化的自然生态系统,使其重新有益

于利用,并恢复其生物学潜力。通常

包含恢复和重建两重含义。

55.生态平衡失调:任何生态系统的

自我调节机能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如

果外界压力超过生态系统的“生态阈

值”和容量时,它的自我调节能力便

会降低,甚至消失,最后导致生态系

统衰退或崩溃,这就是人们常说的

“生态平衡失调”或“生态平衡破坏”。

56.原生演替:是在从来未有过生物

的原生裸地或水体开始的演替,又叫

初级演替。

57.从岩石或裸地开始的原生演替又

叫旱生原生演替;从河湾、湖底开始

的原生演替又叫水生原生演替。

58.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生物群落

被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

59.岛屿效应:岛屿面积越大容纳生

物种数越多的效应称为岛屿效应。

60.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某种群在一

个生态系统中,即一个有限的环境中

所能稳定达到的最大数量(或最大密

度),称为系统的环境容纳量,常用

K表示。

61.频度:是含有特定种的样地数占

样地总数的百分数。它反映群落中各

种植物在水平分布上是否均匀一致,

从而说明植物与环境或植物之间的

关系。

62.环境对生命系统的影响称为生态

作用。生命系统改变其自身的结构与

过程以便与其生存环境相协调的过

程称为生态适应。而生物反过来对环

境的影响和改变称为生态反作用。

3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根据物质循环

的路径不同,可分为气相型循环和沉

积型循环两种类型。

32.大气中的氮被固定的途径有三条:

生物固氮、高能固氮和工业固氮。

33.氮循环失调造成的环境问题:水

体富营养化;土壤硝酸盐污染;臭氧

层破坏;光化学烟雾。

34.磷的循环是一种典型的沉积型循

环。

35.磷循环是不完全循环,它实质上

是一个单向流失过程。

36.硫循环是一种介于气相型与沉积

型之间的中间类型循环。

37.水污染包括重金属污染和水体富

营养化,热污染和油污染。

38.生态系统中的信息通常分为4类:

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和营

养信息。

1.引起酸雨的主要物质是人为排放的SOx (SO2,SO3)(化石燃料燃烧)和NOx (NO、NO2)(机动车排放和硝酸基化肥)。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方面,即经济持续、环境持续、社会持续。

3.生态系统4个基本组成成分: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4.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5.生态系统的类型:生物圈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

6.按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划分:自然、半自然(驯化)、人工生态系统

7.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8.湖泊湿地是地球上淡水的主要贮存库。

9.按地带性的气候特点和相适应的森林类型,可分为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针叶林。

10.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通常可将生态因子归纳为5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11.按植物的大小、形状、分枝以及

生长周期长短等,分为:乔木、灌木、

半灌木、藤本、多年生草本、一年生

草本及垫状植物

12.植物长期适应一定光照强度便形

成了不同的光强生态类型:阳性植物,

阴性植物和耐阴植物。

13.根据植物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

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

物和日中性植物。

14.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

称为酶活性的三基点温度

15.就植物来说,可以根据形成生态

型的主导因子,将植物生态型分为三

类: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

生态型。

16.海洋生活的动物有两种渗透压调

节类型:等渗和低渗;淡水动物对环

境来说是高渗的。

17. 岛屿效应主要与生物的迁入和

迁出的强度有关。

18.对水因子不同适应的植物类型--

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挺

水植物

旱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

生植物(少浆植物,多浆植物)

19.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

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

要因素。

20.通常种群分布的状态及其形式有

三种类型:随即分布,均匀分布和集

群分布。

21.森林根据外貌特征的不同区分为

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和

热带雨林。

22.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

相对盖度。重要值主要应用于乔木层,

反映该种植物在群落全部种类中的

重要程度。

23. 近岛比远岛有更大的迁入率。

24. 根据起始基质的性质不同可划

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5. 生物多样性主要有遗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

层次。

26. 从裸露的岩石表面开始的旱生

原生演替序列:地衣群落阶段,苔藓

植物阶段,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

阶段

27.食物链类型:捕食食物链、腐食

食物链、寄生食物链、混合食物链。

28.食物链中的营养级不会多于5个。

29.食物链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

态系统越稳定。

30.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不同分为地

球化学循化(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循

环(生物小循环)两种基本形式

39.物质流是循环的,能流是单向的,而信息流是双向的。40.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简单或复杂的水平空间上的镶嵌性、垂直空间上的成层性和时间上的发展演替特征。

41.生态系统结构主要包括组分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三个方面。

42.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包括缀块、廊道和基底。

43.3S技术即遥感(R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

44. 生态系统自然调控表现在程序调控、随动调控、最优调控、稳态调控。

45.就营养方式来说,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都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等4个基本成分所组成。判断

1.生活型是种以上的分类单位

2.生境多样性导致物种多样性1.全球变暖导致的严重后果:①冰川

融化,海平面上升,使许多沿海和低

洼地区被淹没;②物种灭绝,尤其是

极地和高山生物的灭绝,生物多样性

减少;③造成某些疾病发病率升高

(如血吸虫,杆状痢疾、钩虫、雅司

病和霍乱等);④大大影响食物生产

和稳定性,农业生产力和贸易都可能

收到影响;⑤影响温带地区国家的能

量供求。

2.系统的基本性质:(1)系统组分的

整体性:①系统无论大小都具有一定

边界②系统的水平分离特征(2)系

统结构的有序性:①系统垂直分离特

征②系统的各个组分之间都有一定

的量比关系③系统内各组分通过各

种联系互相作用,互相约束,互相牵

制④系统各组分、各层次分工合作,

各居其位、各司其职共同完成生态系

统整体功能(3)系统功能的整合特

点(4)系统结构、功能的可控性。

3.湿地的效应:①调节水循环,湿地

还可以容纳地下水和地面水,具有排

洪、蓄洪功能;②净化环境,湿地成

为“自然之肾“,在水分和化学物质

循环中具有一定功能,并在下游作为

自然和人类废弃源的接收器的功能;

③调节大气组成;④具有强大的物质

成产能力⑤提供动物的栖息地。

4.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效应:①涵养

水源,保持水土;②调节气候,增加

降雨;③防风固沙,保护农田;④净

化空气,防治污染;⑤减低噪音,美

化景观;⑥提供燃料,增加肥源

4.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效应:①涵养

水源,保持水土;②调节气候,增加

降雨;③防风固沙,保护农田;④净

化空气,防治污染;⑤减低噪音,美

化景观;⑥提供燃料,增加肥源

5.举例说明生态因子综合作用定律:

(1)综合作用:如作物生长受水、光、

营养物综合作用。(2)交互作用:如

对作物施N、P、K三种肥料的综合

增产效果大于单施三种肥增产效果

之和(3)主次效应:如光合作用时,

光强是主导因子,温度和CO2浓度

为次要因子。春化作用,温度为主导

因子,光长湿度和通气条件是次要因

子(4)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

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分布起作

用,通过对光照水的分布间接的对植

物生长..作用(5)阶段性作用:如光

照长短在植物的春化阶段并不起作

用,但是光周期阶段则十分重要(6)

同等重要不可替代和补偿作用:植物

进行光合作用中光和CO2同等作用

不可替代但是一定范围内通过增加

CO2的浓度来补偿光照不足

6.饶基耶尔的生活型系统,按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高低和保护方式,分为:①高位芽植物:这类植物的芽和顶端嫩枝位于离地面较高处的枝条上,如乔木、灌木和一些生长在热带潮湿气候条件下的草本等。②地上芽植物:位于地表或接近地面处,受土表的残落物保护,或受积雪保护。③地面芽植物:这类植物在不利季节,植物体地上部分死亡,只有被土壤和残落物保护的地下部分仍然活着,并在地面处有芽。④地下芽植物:这类植物度过恶劣环境的芽埋在地面以下,或位于水体中。⑤一年生植物:以种子形式度过不良季节。

7.植物对低温的适应:形态,生理生化适应:(1)形态适应:①芽和叶片常受到油脂类物质的保护②芽具有鳞片③植物矮小,并常呈匍匐状、垫状或莲座状等④植物表面生有腊粉和密毛⑤反射光(2)行为适应:向光性,保护行为(3)①增加抗寒能力:a减少细胞中的水分b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来降低植物的冰点c干煸质膜结构②吸收更多的热量:一些植物叶片在冬季变成红色,有利于吸收红外线,获得更多的热量。8.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应用:有效积温

法则: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

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

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

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这个

总热量可用有效积温表示。有效积温:

N(T-C)=K K为有效积温;N为发

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为发

育期间的平均温度;C为发育起点温

度;有效积温法则的实际应用:①预

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②预测生物地

理分布的北界;③可作为农业规划、

引种、作物布局、预测农时的重要依

据;④预测害虫来年发生程度;⑤利

用天敌昆虫进行害虫防治时,可以用

来计算天敌昆虫合适的释放时间。

12.简述种间正、负相互作用类型并

举例说明。(1)种间正相互作用:①

原始作用:玉米和大豆的间作,果蔬

与农作物的间作②偏利共生:鸟在植

物上筑巢或以植物为掩蔽所等③互

利共生:根瘤菌和大豆的共生(2)

种间负相互作用:①竞争:a干扰竞

争:动物的斗殴b利用竞争:蚂蚁,

啮齿类和鸟都以植物种子为食②捕

食:鸟吃虫③寄生:菟丝子寄生在植

物上④偏害:a化感作用:茶树的自

毒b他感作用:

9.种群增长的基本理论模型。(指数

增长和逻辑斯蒂增长)。

(1)种群在无限环境中的指数增长:

在无限环境或近似环境条件下,一些

种群的数量按指数增长,其增长曲线

如“J”形,所以也称为J-型增长。

①世代分离种群的指数增长 Nt=N0.

λt,λ为每个世代的净增值率,或

称周限增长率。②世代重叠种群的指

数增长 dN/dt=rN,指数式为Nt=No.

ert,r为种群的增长率。

(2)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指数增长:

dN/dt=rN(1-N/K),r为种群的内禀

增长率,K为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1-N/K)称为剩余空间或逻辑斯蒂

系数(或密度制约因子)。他对种群

数量变化有一种制动作用,使种群数

量总是趋向于环境容纳量,形成一种

S形增长曲线,所以逻辑斯蒂增长也

称为S-型增长。

13.植物群落中常见的群落成员型分

类:①优势种和建群种②亚优势种③

关键种④伴生种⑤偶见种和罕见种

10.分别介绍种群的密度制约作用、非密度制约作用、内源调节、外源调节及它们之间的关系:(1)密度制约作用:与用群密度相关,这种调节作用不改变环境容纳量,通常随密度接近上限而加强(2)非密度制约作用:指那些影响作用于种群本身密度大小无关的因素,对于陆域环境来说这些因素包括温度、光照、风、降雨等非生物性的气候因素。对于水域环境则是水的物理,化学特性的一系列因素。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环境的变动而影响环境容纳量,从而达到调节作用(3)内源调节与外源调节a内:种群内源性因素的调节作用,如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等,内源调节一般时密度制约作用。b外:种群外部的外源性因素的调节作用,有外部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外部的生物因素一般是密度制约作用,如种群之间竞争、食物、猎物等,非生物因素一般时非密度制约作用,如气候11.分别介绍K对策和r对策的特点,

举例说明两者在进化过程中的优缺

点。(问答题):生态对策是生物朝着

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特点:r选择:

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但增值

率高,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适应于

多变的栖息环境如昆虫,细菌,杂草,

及一年生短命植物。K-选择:个体大,

寿命长,存活率高,适应于稳定的栖

息环境,不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仅

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种群密度较稳

定,如乔木,大型肉食动物。

①r-对策者是以提高增殖能力和扩散

能力取得生存,而K-对策者以提高

竞争能力获胜。

②K-对策的种群数量较稳定,一般保

持在K值临近,但不超过它,所以在

存在生存竞争中取得胜利,但是一旦

受到危害而种群下降,由于其低r值

而恢复困难,大熊猫,虎,豹等生物

就属此类,在五中保护中尤应注意。

相反,r-对策者虽然由于防御能力弱,

无亲代关怀等原因而死亡率甚高,但

是高r值能使种群迅速恢复,高扩散

能力又可使他们迅速离开恶化的环

境,在别的地方建立起新的种群。r-

对策者的高死亡率、搞运动性和连续

性,可能使其成为物种形成的丰富资

源泉

14.什么是群落演替及趋势及影响因

素。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中一

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的

组成及环境想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

的发展变化,演替的趋势:①能量:

生物量、有机质增加,净生产量减少,

呼吸量增加,生产量与呼吸消耗趋于

相等②物质循环:物质循环封闭,保

持养分能力加强③群落组成和结构:

生物数目多样化,结构复杂华,生态

位分离化,K对策生物逐渐取代r对

策生物,成为优势种④稳定性增强

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①在植物繁

殖体的迁移、散步和动物的活动性是

群落演替的先决条件。②群落内部环

境的变化是演替的动力③种内和种

间关系是演替的催化剂④外界环境

条件的变化是诱因⑤人类活动是重

要的影响因素。

15.演替的特征:①群落演替是有一

定方向、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

过程;②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

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

变化;③物理环境一定程度上决定着

演替的类型、方向和速度,但演替是

群落本身所控制的;④群落演替到与

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演替就不再进

行,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顶点。

16.化学肥料对水体、大气、土壤等环境,以及人、畜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1)化肥与土壤性质:长期大量施用化肥而不配合施用有机肥料会使土壤性质变坏。(2)化肥与重金属污染:P肥及各种复合肥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elerent,如果长期大量使用,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3)化肥与水体富营养化:N和P 营养含量的增加是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4)化肥与硝酸盐污染:施N肥过量会发生硝酸盐累积,由硝酸或者硝酸盐产生的亚硝酸盐会对动物发生伤害,硝酸盐对人的影响不大,对婴儿影响较大。

17.两类生态系统稳定性(多种题型)系统的稳定性或稳态:生态系统抵抗变化和保持平衡状态的倾向。①抗变稳定性Resistant stability―指生态系统抵抗干扰和保护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不受损伤的能力,又叫抵抗力稳定性。②弹性稳定性 Resilient stability―指生态系统被干扰、破坏后的恢复能力,又叫恢复力稳定性。若一个生态系统抗变稳定性高,则弹性稳定性差,如森林生态系统;

若一个生态系统抗变稳定性差,则弹性稳定性强,如水域生态系统。18.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①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各个种群的生态位越分化,以及食物链越复杂,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②生物多样性越高,能流、物流途径的复杂程度越高③生态系统的物种越多,遗传基因库越丰富,生物对改变了的环境也越容易适应④生物多样性保证了系统功能完整性及功能组分冗余⑤生态系统越成熟,生物种类越多样化,信息传递和反馈能力也越强,生态系统越稳定19.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在无限制环境条件下,种群增长率决定于年龄组成和各年龄群的特殊增长率。对于某一种群来说,不同的年龄构成表现出不同的增长率,当建立了稳定的年龄分布时,其稳定的相对增长率称为内禀增长率(r m)又称为生物潜能。

生态学复习资料

摘录自:骆世明主编《农业生态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陈阜《农业生态学》、李博《生态学》………… 1、农业生态学的概念? 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农业生态学是生态学在农业上的分支,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作用、协同演变,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对其调节控制规律,促进农业全面持续发展的学科。 2、生态系统的定义是什么? 指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3、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有哪些? 生物组分----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构成。 环境组分----辐射、气体、水体和土体构成。 4、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⑴在组成方面不仅包括无生命的成分,也包括有生命的生物成分,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 ⑵在空间结构方面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⑶在时间变化方面系统中的生物具有生长、发育、繁殖和衰亡的时间特征。 ⑷在内部功能方面,生态系统主要靠三大类群生物协调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过程完成 ⑸在外部关系方面,所有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通过不断的从外界输入物质和能量,经过转化变为各种输出,从而推动系统的有序状态。 5、农业生态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是揭示农业生态系统各种内外相互关系的规律,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生态农业模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6、生物对自然界有哪些影响? ⑴森林的生态效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增加雨量;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净化空气,防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大地;提供燃料,增加肥源。 ⑵淡水水域生态作用-------浮游植物能吸收水中各种矿物质养分,保持水体清洁和容氧量,对水质理化特性的变化起主导作用。 ⑶草地生物的生态效应------牧草能改良土壤;涵养水分;保持水土;固定流沙。 ⑷农田生物的生态效应------对土壤肥力有调节作用;对水土资源有保持作用;可以影响农田小气候;有净化环境作用。 7、什么是生物群落? 是指在一定地段或生竟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 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8、群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⑴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⑵具有一定的结构; ⑶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⑷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⑸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⑹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 ⑺具有特定的群落边境特征。 9、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有哪些影响?⑴土地的农业利用及开垦不同程度地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⑵农业耕作方式对土壤野生生物种群产生影响; ⑶农田杂草防治中使用的除草剂可导致植物多样性的减少; ⑷农田杀虫剂的使用对土壤中的节肢动物有影响,对野生飞禽有破坏作用。 10、什么是食物链?

最新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复习题(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 农业生态学(agricultural ecology, agroecology):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 3. 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定义) 4.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简言之,是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5. 生产者(producers):是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6. 大型消费者(macroconsumers):是指以初级生产的产品为最初十五来源的大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动物。 7. 小型消费者(microconsumers):又称分解者,是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他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 8. 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是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二、问答题 1 生态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事件有哪些? 答:生态学10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 (1)生态学知识累积阶段(1866年前); 主要事件有:在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中就累积了像二十四节气这种实质反映气候与生物关系的知识,而且广为流传,成为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 (2)个体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阶段(1866--1935); 主要事件有: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定义了生态学,这就标志着生态学的产生。生态学产生以后便分化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等学科分支。 (3)生态系统生态学阶段(1935—1962); 主要事件有:1935年,植物生态学的英美学派代表人物,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列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他把生物与其环境看成是一个动态整体。1941年,美国科学家林德曼,发表了《一个老年湖泊内的食物链动态》的论文。她用确切的研究数据揭示了在食物链顺序转移中生物的数量关系。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了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1952年,他出版了《生态学基础》一书,确立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地位。 (4)生态学向调控与工程方向发展阶段(1962--); 主要事件有: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写的《寂静的春天》,她的书是人类生态环境意识觉醒的标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64年开展以生态系统定量研究为重点的“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之后,又于1971年组织了“人与生物圈”长期研究计划。中国于1972年加入这个研究。1992年的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公约》、《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21世纪行动议程》、《里约热内卢宣言》。 (5)农业生态学发展的生态学基础;

家畜行为生态学

家畜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家畜与其生存环境间在不同层次上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行为生态学(behavioural ecology)是研究生物行为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生物在一定的栖息地的行为方式、行为机制、行为的生态学意义的科学。行为科学与生态学交叉,并涉及生理学、心理学、遗传学、进化论、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学科。 行为生态学研究的内容是:(1)动物最优觅食行为;(2)觅食行为的可变性;(3)动物的觅食技巧;(4)反捕食对策;(5)社群生活对种内的关系;(6)昆虫社会的经济学;(7)动物的行为热调节;(8)动物的领域行为等。 意义:家畜生态学又是畜牧学科的发展观与方法论,是畜牧产业化发展的总纲和行动指南。家畜生态学有利于学生建立生态系统观、培养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有利于学生将畜牧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帮助学生了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因素和基本思路,实现畜牧产业发展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矛盾统一。 表型适应:动物在环境条件刺激下产生的外貌特征、生理机能和生活方式的适应性变化。可划分为:解剖学,形态学,生理学 遗传适应:动物在环境的适应反应中伴随有基因型变化的适应。 形态学适应: 良好的适应表现:不利条件下体重下降最少;繁殖力不受影响;抗病力强,发病率低;寿命较长,死亡率低 不良适应表现: 适应与引种的关系:1)引种前,应研究引入地区与引入品种原产地的自然生态条件之间的相似性;2)引种时,充分考虑畜禽通过逐渐过渡和杂交育种适应新环境的能力;3)一般说来,家畜从低劣环境引入到优良环境时,比较容易适应,反之则反;4)由温暖地区引种到寒冷地区,宜在春季运输,以便适应气候寒冷的变化;5)家畜在性成熟年龄迁徙最合适,而母畜在妊娠后期迁徙是最不适当的;6)在一个品种范围内,较小的或中等的体形比大体形动物有较大的耐受力,能顺利地完成风土驯化过程。 种群:同种个体在一定空间中的结合,它占有一定领域,是同种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结合的统一体。 群落特征:一个生物中所有的生物,在生态上是相互联系的;生物群落与其环境具有不可分割性;生物群落中的各个成员在群落中的重要性是不相等的;生物群落具有空间和时间结构;生物群落的边界是模糊的。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无极环境两大部分构成,无机环境主要由太阳能、大气圈、岩石圈的部分或全部组成。在生物群落中,根据生物获取营养和能量的方式以及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可将其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新版首都师范大学生态学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考研这个念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的难以抑制,可能真的和大多数情况一样,我并没有过脑子,只是内心的声音告诉我:我想这样做。 得知录取的消息后,真是万分感概,太多的话想要诉说。 但是这里我主要想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备考经验,考研这一路走来,收集考研信息着实不易,希望我的文字能给师弟师妹们一个小指引,不要走太多无用的路。其实在刚考完之后就想写一篇经验贴,不过由于种种事情就给耽搁下来了,一直到今天才有时间把自己考研的历程写下来。 先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一个比较执着的人,不过有时候又有一些懒散,人嘛总是复杂的,对于考研的想法我其实从刚刚大一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在刚刚进入大三的时候就开始着手复习了,不过初期也只是了解一下具体的考研流程以及收集一些考研的资料,反正说到底就是没有特别着急,就我个人的感受来说考研备考并不需要特别长的时间,因为如果时间太长的话容易产生疲惫和心理上的变化反而不好。 下面会是我的一些具体经验介绍和干货整理,篇幅总体会比较长,只因,考研实在是一项大工程,真不是一两句话可描述完的。 所以希望大家耐心看完,并且会有所帮助。 文章结尾处附上我自己备考阶段整理的学习资料,大家可以自取。 首都师范大学生态学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3)细胞生物学 ④(864)生态学

参考书目: 细胞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4版),2014年,翟中和 《生态学》,科学出版社,第二版,林育真 先说一下我的英语单词复习策略 1、单词 背单词很重要,一定要背单词,而且要反复背!!!你只要每天背1-2个小时,不要去纠结记住记不住的问题,你要做的就是不断的背,时间久了自然就记住了。 考察英语单词的题目表面上看难度不大,但5500个考研单词,量算是非常多了。我们可以将其区分为三类:高频核心词、基础词和生僻词,分别从各自的特点掌握。 (1)高频核心词 单词书可以用《木糖英语单词闪电版》,真题用书是《木糖英语真题手译》里面的单词都是从历年考研英语中根据考试频率来编写的。 核心,顾名思义重中之重。对于这类词汇,一方面我们可以用分类记忆法,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用比较记忆法。 分类记忆法,这种方法指的是把同类词汇收集在一起同时记忆。将同类词汇放在一起记忆,当遇到其中一个词时,头脑中出现的就是一组词,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写作用词的准确度和自由度。例如:damp,wet,dank,moist,humid都含“潮湿的”意思。damp指“轻度潮湿,使人感觉不舒服的”。wet指“含水分或其他液体的”、“湿的”。moist指“微湿的”、“湿润的”,常含“不十分干,此湿度是令人愉快的”意思。humid为正式用语,常表示“空

生态学期末考试重点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趋同适应:在自然界不同种的生物在相同的生境条件下,往往能沿着同一生态适应方向发展形成趋同适应。典型例子:生活型、生态类型趋异适应: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生境条件下,由于环境的作用在形态上、生理上发生改变,并且此改变能通过遗传被固定下类形成不同的类群。典型例子:生态型。生态型:当同种植物的不同个体群分布在不同的环境里,由于长期受到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在植物的生态适应过程中,就发生了不同个体群之间的变异和分化形成了一些在生态学上互有差异的、异地性的个体群,它们具有稳定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并且这些变异在遗传上被固定下来,这样就在一个种内分化成不同的个体群类型,这些不同的个体群类型称为生态型。 生态因子:环境中凡是对生物起作用的事物被称作生态因子限制因子: 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性因子。生态幅:物种适应于生境范围的大小 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维持起正常生长发育,而且植物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常数。积温:规定时间内,符合特定条件的各日平均温度或有效温度的总和。有效积温:植物某一生长发育期或全部生长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即为有效积温。贝格曼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相对较少,这是贝格曼规律。 阿伦规律:恒温动物身体法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由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往往被称为阿伦规律。种群:在特定空间中能自由交配、繁殖可育后代的同种生物的个体集合。生命表:指与年龄或发育阶段有联系的某个种群特定年龄或特定时间的死亡和生存的记载。动态生命表(同生群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根据对同时出生的所有个体的存活过程进行动态监测而获得的资料编制而成。 静态生命表(特定时间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的。种群空间格局: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最小面积(表现面积):能够包括群落中大多数植物种类的最小地段。r—选择:一般把有利于增大内禀增长率的选择称为r—选择。r—策略者:把r—选择的物种称为r—策略者。如山雀、虎皮鹦鹉、k—选择:一般把有利于竞争增加的选择称为k—选择。k—策略者:把k—选择的物种称为k—策略者。如鹫、鹰、信天翁、老虎。选择受精:指具有特定遗传基础的精核与卵细胞优先受精的现象。他感作用:植物的他感作用就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可能在同一生境内共存;如果生活在同一生境内,由于剧烈竞争,它们之间必然出现栖息地、食物、活动时间或其他特征上的生态位分化。即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要想生存必须发生生态位分化。生态位: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生物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它们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相关系数:当两个种都存在于所有样方时,一般通过数量数据(多度、盖度、重要值)计算种间相关系数来衡量两种间的相关程度。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称为优势种。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盖度: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即投影盖度。基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 频度: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频度=某物中出现的样方数/样方总数*100%演替顶级群落:任何一类演替都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6个阶段。到达稳定阶段的群落,就是和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群落,这是演替的终点,这个终点就称为演替顶级。植被型(高级单位):侧重于外貌、结构和生态地理特征。凡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群系(中级单位):侧重于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群丛(基本单位):侧重于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凡是片层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从。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形成的相互依赖、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体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食物链彼此交错链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这就是食物网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称为营养级。反馈:指系统的输出端通过一定通道,变成了决定整个系统未来功能的输入。正反馈:是系统不断增大与理想状态或位置点距离的过程,使偏离加剧。其作用是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负反馈:是一种减小与理想状态或位置点距离的过程,是不断趋向平衡点的行为过程。其作用是保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机制。 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维持系统的正常功能,并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来的干扰,维持自身的稳定性。这个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限度被称为生态阈值。 水循环:水分子从地球表面通过蒸发进入大气然后遇冷凝结,通过雨,雪,和其它降雪形成回到地球表面,为水循环。气体型循环:主要蓄库是大气的物质循环。 沉积型循环:主要蓄库是与岩石,土壤,水,相联系的物质循环都称为循环。水生植物的特点:a、通气组织发达,充分吸收O2。b、机械组织不发达,以适于水体流动和浮力等特性;c、叶片分裂,增加吸收面积。 陆生植物特点:生存环境的变化:缺水:增加吸水能力,减少水分散失能力:空气、土壤、固着性、根系发达,机械 组织发达。 如何统计种群的数量? ①动物:标志重捕法,假定重捕取样中被标志的个体比例 与样地总数中被标志的个体比例相等。计算公式:M ︰N = m ︰n N = (M ×n )/m 式中:M ——标志的个体数,N ——样地上个 体总数;n ——重捕个体数,m ——重捕中标记的个体 数;。 ②植物:样方法。 做样方时应注意:a.样方设置在典型地段;b.取样面 积要能反映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通常,草地:1×1m2、0.5×0.5m2 灌木:2× 2m2 、5×5m2森林:10×10 m2 或100×100m2 c.取样点应是随机确定的; d.样方个数要达到最小 取样量。 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逻辑斯蒂方程 其中:N/K:拥挤效应 K:意味着环境空间及其资源供应可供承载的 极限种群密度,又称为环境容纳量。 N:种群大小,t:时间,λ:种群的周限增 长率;r表示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 来历: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同样有离散和连续的两类。 具密度效应、世代重叠的种群增长比无密度效应的模型增 加了两点假设:①有一个环境容纳量(K),当N=K时,种 群为零增长,即dN/dt= 0;②种群增长随种群密度的上 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即每增加一个个体(1/N), 就产生l/k的抑制影响。按此两点假设,种群增长将不再 是“J字型,而是“S”型。产生“s”型曲线的最简单数学模 型是在前述指数增长方程(dN/dt=rN)上新增加一项(1-N /K),有人称之为剩余空间。就得到该方程。 逻辑斯谛方程的重要意义: 1、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2、它也是渔捞、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 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3、模型中两个参数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 重要概念。 生物学含义:种群增长动态是受环境阻力对其个体瞬时增 殖率的修饰和环境最大容纳量的制约。 种群的空间分布类型(格局的类型):均匀型;随机型; 成群型 r—对策者特点: a、不断占领暂时性生境迁移是种群动态过程重要组成部 分;b、非密度制约,生活期大部分时间种群数量处于增 长状态;c、竞争力较小,死亡率高生活周期短; d、分配于生殖组织或器官的能量高繁殖较早或繁殖1-2 次(一生中)。 K—对策者特点: a、生境稳定; b、个体大、寿命长、死亡率低; c、把能 量更多地分配给防御机制和提高竞争能力方面;d、较晚 生殖并重复多次。 r—和K—对策生物的的优缺点: ⑴r—策略者虽然由于防御力偌,无亲代等原因而死亡率甚 高。但高的r值可以使种群迅速恢复,高的扩散力,又使 它们迅速离开恶化的环境,并在别的地方建立起新的种 群。r—策略者是新生境的开拓者,但存活要靠机会,所以 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机会主义者,很容易出现“突然的 爆发和猛烈的破产”。 ⑵K—策略者的种群数量比较稳定,一般保持在K值附近, 但超不过它,所以导致生境退化的可能性较小,是稳定环 境的维护者,在一定意义上,它们又是保守主义者,当生 存环境发生灾变时很难迅速恢复,如果再有竞争者抑制, 就可能趋向灭绝。 什么是中度干扰假说?其内容是什么? 中度干扰假说:即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 内容:①在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种入侵缺口,如果干扰 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因而多样性较低; ②如果干扰间隔期很长,使演替过程能发展到顶极期,多 样性也不很高;③只有中等于扰程度使多样性维持最高水 平,它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 他感作用的意义: (1)他感作用的歇地现象:植物他感作用的研究在农林业生 产和管理上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在农业上,有些农作物必 须与其他作物轮作,不宜连作,连作则影响作物长势,降 低产量。这种现象被称为歇地现象。 (2)他感作用和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植物群落都由一定 的植物种类组成,他感作用是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 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3)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的演替: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原因 很多,但大体上又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关于植物群落 演替的内在因素,至今报道不多,目前认为他感作用是重 要的因素之一。 如何衡量两个物种的关联程度? 种间关联一般用X2 检验(卡方检验); 首先将两物种出现与否的的观测值填入2×2 联列表。 表中a,b,c,d 是实际观测值: a:是两个种均出现的样方数,b:是仅出现物种A 的 样方数, c:是仅出现物种B 的样方数,d:是两个种均不出 现的样方数。 如果两物种是正关联,那么绝大多数样方为a和d 类; 如果属负关联,则为 b 和 c 类; 如果是没有关联的,则a、b、c、d各类样方数出现机率 相等,即完全是随机的。 生物群落总是从极端环境演替到中生环境:水生→湿生→ 中生←干旱 从水生/陆生开始的演替路径是什么样的? 水生演替模式:浮游生物与漂浮大型植物带→沉水扎根水 生植物带→浮叶扎根水生植物带挺水扎根水 生植物带→湿生草本植物带→中生森林带 演替与波动的区别? 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 向连续的变化过程;而波动:是短期的可逆的变化,逐年 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代替。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1、非生物环境;2、生产者;3、 消费者;4、分解者 哪三个金字塔?哪几个可以倒置,哪几个不能倒置? 1.数量金字塔:以相同单位面积内的生物体的个体数。 2.生物量金字塔:以相同单位面积、时间内生物体的生物 量。 3.能量金字塔:以相同单位面积、时间内生物体的生产率, 千卡/米2/年。 能量金字塔不能倒置;生物量金字塔有时可以倒置,数量 金字塔大多数都能倒置。(什么情况下可以倒置见书P200) 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1.收获量测定法:用于陆地生态系统。定期收割植被,烘 干至恒重,然后以每年每平方米的干物质重量来表示。 2.氧气测定法:多用于水生生态系统,即黑白瓶法 3.CO2测定法:用塑料帐篷将群落的一部分罩住,测定 进入和抽出空气中CO2含量。 4.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把放射性以碳酸盐()的形式,放 入含有自然水体浮游植物的样瓶中,沉入水中经过短时间 培养,滤出浮游植物,干燥后在计数器中测定放射活性, 然后通过计算,确定光合作用固定的碳量。 5.叶绿素测定法:通过薄膜将自然水进行过滤,然后用丙 酮提取,将丙酮提出物在分光光度计中测量光吸收,再通 过计算,化为每m2含叶绿素多少克。 决定植被分布的因素:热和水 地球上有哪些类型的森林?各自有什么特点? 地球上森林的主要类型有4种,即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及北方针叶林 热带雨林:由常绿、喜温、耐高温、耐阴的高达30m以上 的乔木组成,并有藤本植物附生。生态系统特征: 生产者:高大乔木、种类组成复杂、终年发育、很少有季 节变化。 消费者:动物区系种类丰富、各类消费者的种类和数量都 特别多。 生产力: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高 常绿阔叶林:指分布在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并以壳斗 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等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组成的森 林生态系统。 落叶阔叶林:具有明显季相变化的、夏季盛叶、冬季落叶 的阔叶林。冬季落叶的阳性阔叶树种。在严寒的冬季,整 个植物群落处于休眠状态,灌木层是落叶的,草木层冬季 地上部分死亡,种子过冬,是温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 北方针叶林:在寒温带由松柏类组成的地带性植被类型。 用经济学的原理解决生态学问题。 1、价值理论:资源是有价值的。 2、成本理论:让排污者 破坏环境者付出成本。-------外部性内在性。3、产权理论: 让资源有边界明显的产权。4、市场理论:由市场调查生 产。 1、试说明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和植被分布的地带性 规律。 水分和温度及其相互配合构成的水热条件是影响植被分 布的主要因素;因水热条件的有规律变化,植被的分布也 出现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包括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 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纬度地带性指虽纬度升高,温度降低 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如北半球随纬度的升高依次出现热 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 寒带荒漠等植被类型;经度地带性指在经度方向,从沿海 到内陆,由于水分的变化,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如热带 地区从沿海到内陆,依次出现热带雨林、热带稀树干草原、 热带荒漠;垂直地带性指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降低,水分 增加,依次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垂直带植被为随海拔增 加,出现基带以东、以北的植被类型。 2、植物群落分布为什么具有“三向地带性”? "三向地带性"是指纬度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 性。 不同植物群落类群的分布,决定于环境因素的综合影 响,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特别是热量和水分,以及两者 的结合作用。 地球表面的热量随纬度位置而变化,从低纬度到高纬 度热量呈带状分布。 水分则随距海洋远近,以及大气环流和洋流特点递 变,在经向上不同地区的水分条件不同。 水分和热量的结合,导致了气候按一定的规律的地理 性更替,导致植物地理分布的形成:一方面沿纬度方向成 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纬度地带性。另一方面从沿 海向内陆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经度地带 性。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合称水平地带性。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候也发生有规律性变化,植物物 也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垂直地带性。

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1

一、基本概念 种群、种群动态、种群密度、种群年龄分布、种群性比 多型现象 内禀增长率 存活曲线 种群空间分布型 集合种群 密度效应、他感作用 领域行为、社会等级、利它行为 种间竞争、资源竞争、似然竞争 竞争排斥原理 遗传漂变、奠基者事件、种群瓶颈 13.种群:指同一物种中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占有一定空间个体的集合体 种群动态: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每单位空间个体的数量;生态密度-按照生物实际所占有的面积计算的密度 种群年龄分布: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种群性比: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种群的基本参数: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14.多型现象:种群内的个体在形态、生殖力、体重及其他生理生态习性上产生差异,而出现种群内不同生物型 15.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 对x作图16.存活曲线:借助于存活个体数量来描述特定年龄死亡率,以lgn x 17.种群空间分布型: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分布。包括随机型,均匀型,集群型。 18.集合种群:一个大的兴旺的种群因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或其他干扰而破碎成许多孤立的小种群时,这些小种群的总体就称为集合种群 19.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

相互影响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20.领域行为: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意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入侵者等的行为 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利他行为:有利于其他个体存活和生殖而不利于自身存活和生殖的行为 21.种间竞争: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作用 似然竞争:两个物种通过拥有共同捕食者而产生的竞争。其性质与两个物种通过对资源利用所产生的资源利用性竞争类似 22.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23.遗传漂变:由于某种机会,某一等位基因频率的群体(尤其是在小群体)中出现世代传递的波动现象 奠基者事件:当来自一个大种群的少数个体在一个新栖息地定居时,在其后续种群中的所有基因都将来自于奠基者所携带的有限遗传物质。由于种群太小使近交难以避免,隐性基因会更广泛地显示出来,使存活率下降。 种群瓶颈:小种群的持续存在会因遗传漂变而引起遗传变异的进一步丧失的现象。 二、填空题 1. 种群的年龄锥体主要有、和三种基本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下降型种群) 2. 生命表可分为和两大类,它们在方法上有所不同。(静态生命表、动态生命表、收集数据) 3. 存活曲线的三种基本类型为: 、和。(凹曲线、直线、凸曲线) 4.种群的主要空间分布型:、和(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 5. 生物种间的基本关系有:、、等。

家畜生态学复习资料教学总结

家畜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对家畜的生存和发展有明显、直接作用的环境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2.生存条件:在生态因子中,对家畜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那些必不可少的因素,称为生存条件。 3.主导因子:家畜的生存条件中,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4.耐受限度:每一种生物对每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适应范围,这一范围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幅度就是耐受限度。 5.限制因子:在特定环境条件中,使某一生物的耐受达到极限,对其机能、活动以至地理分布起直接限制作用的环境因子。 6.生态价:生物种的生态价值,即生物种对外界环境适应幅度的大小。 7.生态型: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同一物种,由于长期受着不同环境因素的作用,常常形成一些适合于当地环境条件的种群,这些种群叫做生态型。 8.潜热:蒸发方式散发的热量包含在水汽中,不能直接用测热仪测定,所以叫非可感热或潜热。 9.临界温度:环境温度超出动物等热区,动物代谢率开始升高时的环境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10.适应:指生物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行为生理和遗传的反应。 11.表型适应:动物在环境条件刺激下产生的体型外貌特征的适应性变化。 12.习惯:动物受到同一环境条件的反复刺激,其反应就会逐渐减弱甚至不产生反应,这种现象称为习惯。 13.风土驯化:指家畜逐步适应新环境条件的复杂过程。 14.生理学节律:受气候因子周期性变化的影响,动物在行为、生理上出现相应的有节律的季节交替和昼夜变化,这种变化称为生理学节律。 15.生物钟:动植物生理机能和生活习性受到内部某种计时功能的控制,这种内部计时称为生物钟。 16.生态锥体:指生态系统中顶部尖而底部宽的锥体状生物群落的营养结构。 17.营养级:生态学上将食物链中的一个个环节,称为营养级。 18.初级生产: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源源不断地生产植物性产品的过程。 19.叶面系数:是反映光合作用面积的指标,即叶子总面积对植物占地面积的倍数。 20.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无生命物质之间长时期处于动态平衡。 21.生态阈限:生态系统对自然界或人类施加的干扰能够进行自动调节,但是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超出这一限度,自动调节能力就会降低或消失,出现生态平衡失调,这一限度称为失调阈限。 22.结构缺损:指生态系统缺损一个或几个组成成分,使生态平衡破坏,系统崩溃。 23.最大持续产量:在不损害资源更新能力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持续地利用某种资源所能获得的产量。 24.生态经济学:是从经济角度来研究由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相互结合的复合体系,即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25.系统生态学:是指利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来研究生态问题的科学。 二.简述题: 1.简述影响等热区和临界温度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答:有(1)品种;(2)年龄;(3)体重;(4)被毛;(5)生产性能;(6)饲养水平;(7)管理方式;(8)气流和湿度。

生态学复习题

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园艺生态学;生境;生态因子;主导因子;限制因子;生态幅;趋同适应;趋异适应;生态型;生活型;生态位;“垃圾堆农业”;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光斑;阴影;闪光;光时;光周期;温周期;冷害;霜害;冻害;团粒结构;菌根;逆温;共生关系;寄生;半寄生;偏利共生;竞争;协作;他感作用;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优势种;建群种;亚优势种;伴生种;偶见种;食物链;食物网;生态金字塔;辅助能;信号;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 二、填空: 1、请列举五种在我国为害的入侵物种(动植物皆可):、 、、、。 2、环境可分为、两大类。 3、生态因子作用的三个基本定律包括限制性定律、 和,其中限制性定律包括和 两个方面。 4、瓦维洛夫的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中栽培植物起源和类型形成包括、、、、、、、等八个

中心。 5、大多数植物的叶片当阳光自腹面照射时,可见光的吸收率为 、反射率为、透过率为。 6、园艺植物的三基点温度是指、和 。 7、低温伤害的种类包括、和 。 8、园艺植物对高温的适应表现在和 两个方面。 9、提高植物抗旱性的途径有(至少答三条):、 。 10、按其共生关系,菌根可分为、、。 11、食物链加环可分为、、、 、。 12、植物根系吸水的动力是和。 13、大量元素含量一般占植物体干重以上;微量元素一般占植物体干重的以下。 14、白僵菌对于防治(填“病害”或“虫害”)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15、生态系统一般可分为11个层级,即、、 、、、、、、、、。

16、园艺植物群落中常见的共生关系有、、 。 三、简答: 1、分别书写树冠层水分平衡表达式、园地水分平衡表达式,并解释式中各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2、简述高温的生理危害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对热害和日灼的防御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 4、试简述紫外线的主要生态生理作用效应。 5、植物起源的确定可以从哪几个方面稽考? 6、简述植物病害的控制途径。 7、简述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8、试简述生态系统的特性与特征。 9、试简述食物链网结构设计原则。 10、试简述物质循环的特点。 11、试简述生态学理论对园艺生产的指导意义。(至少三个方面) 四、综述题 试列举近5-10年园艺生态学研究热点,并对园艺工作者的研究进行概括性的总结。

普通生态学期末考试六套试题和答案解析

WORD格式.整理版 一、解释下例术语(本题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参考答案: 1、Ecological Amplitude: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一个范围,其范 围就称为生态辐。 2、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 物种。 3、Niche:生态位,指生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 4、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 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 5、Biosphere: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生物栖息的场所,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评分标准: (1)英文需翻译成规范的中文名词,不能正确给出的扣1分; (2)要求给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简单给出概念本义而未能扩展的扣1分。 二、比较分析以下各组术语(本题3小题,每题5分,共10分) 参考答案 1、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 趋同适应:不同物种在相似的大环境条件下,可能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表现出相似性。这样导致了不同物种相同的生活型。 趋异适效应: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个物种面对不同的生态压力和选择压力,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有不同的调节,这导致了生态型。 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都是物种为适应环境条件的而表现出的特性。 2、层片与层次 层片:每一层片均由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不同植物所构成的机能群落。 层片作为群落的结构单元,是在群落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层片具有如下特征: ⑴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 ⑵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的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 环境。 ⑶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层次:群落中植物按高度(或深度)的垂直配置,就形成了群落的层次,强调群落的空间 结构。群落的成层性保证了植物群落在单位空间中更充分地利用自然环境条件。陆生群落的优质.参考.资料

生态学复习题含答案2

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 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 生态效率、同化效率、生长效率、利用效率、林德曼效率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 生物量、生产量、周转率 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 次级生产量 生物富集(放大)作用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8.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的功能单位 29.食物链:植物固定的能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生物之间存在的这种传递关系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各种生物成分通过食物传递关系存在一种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彼此间都有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营养级:处于食物链的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物种的总和 30.生态效率:各种资源(各种能流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部转移过程中的比值关系,常以百分数表示 同化效率:被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的能量比例(同化效率=被植物固定的能量/吸收的太阳能=被动物吸收的能量/动物的摄食量) 生长效率:生长效率=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能量/n营养级的同化能量 利用效率:利用效率=n+1营养级的摄食能量/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 林德曼效率:林德曼效率=n+1营养级摄取的食物能/n营养级摄取的食物能 31.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反馈 32.生物量:在某一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 生产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有机物质生产量 周转率:在特定时间内,新加入的生物量与总生物量的比率 33.总初级生产量: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全部生产量 净初级生产量: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产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 34.次级生产量:在被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用于动物的呼吸代谢和生命的维持,这一部分的能量最终将以热的形式消散掉,剩下的那部分才能用于动物的生长和繁殖,这就是次级生产量 二、填空题 1.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和。(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 食物链主要有和两种主要类型。(捕食物食物链碎屑食物链)

家畜生态学复习题(1)

家畜生态学复习题-----一个平凡的学渣 1、大气圈:大气圈指的是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其厚度约为1000km。 大气层对地球具有重要保护作用 大气层根据物理特性的不同,从下向上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电离层。 大气圈是生命存在的基础之一 2、水圈:水圈是地球表面水体的总称,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其中海洋面积最广,占地球表面的70.8%。海洋水占水量的97.2%,陆地水占2.8%。 作用:(1)水圈的温度比较稳定,对于调节地球上的气候起了重要作用。 (2)所有生物都需要水。没有水,生物就不可能存在。 (3)海洋里的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海洋里的单细胞藻及其他植物,对于稳定大气层的化学组成具有重要作用。 3、岩石圈:(1)岩石圈由地壳和地幔顶部的坚硬岩石所组成,厚约70~100km。 (2)岩石圈中蕴藏着许多矿藏,为人类开发能源和发展工业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 (3)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不仅彼此紧密贴连着,而且相互不断地渗透,不断进行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4、生物圈:(1)生物的种类繁多,它们分别生活在气圈、水圈和岩石圈里。 (2)在自然地理学上,把生物集中生存的这一圈层叫做生物圈,它包括大气圈的底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 (3)生物圈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十分精巧的生态系统。 第二节 1、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生长、繁殖所必需的基本物质,随生物的种类和生活状况而异。在稳定的条件下,当某种物质的可利用量紧密地接近于生物所需要的最低量时,这种物质就会起限制的作用,严重地影响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这一规律被称为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这一定律可以应用到畜牧业的哪些地方?/这一规律对家畜饲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两个问题均用一下答案)。 ①当饲料中缺少某些氨基酸、微生素和矿物质时,家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性能就会受到影响,饲料利用率大大下降;(全价饲料) ②土壤中缺少某些微量元素,草地生产力显著下降。 因此,利用这一规律,注意在饲料和土壤中补充这类“最小因子”,就会大大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 2、耐受性定律:(1).每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限度和最适范围(品种、个体、年龄、生理状况) (2)一种生物可能对一个因子的耐受限度较广,而对另一因子的耐受限度较窄。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讲解

农学专业《农业生态学》末考备考复习参考资料各位同学:揣摩考点、识破亮点、巧抓重点、攻克难点,是末考备考复习过程中的四大秘诀,也是我们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得力技巧。希望广大同学能够勤奋备考,诚信应考,亮出真才实学,考出优异成绩。建议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结合课本及课堂笔记,并根据自身实际就本资料中出现的相关失误与漏洞请自行补充完整,由此带来的不便还望你见谅。在此祝大家新年快乐! ---军军 第一部分: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 一、生态农业及其产生的原因 1、生态农业:运用生态系统中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吸收现代科学成就,合理地组织农、林、牧、渔、加等产业,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 2、产生的原因:现代农业有许多负效应,推动了生态农业的产生,主要表现在能源过度消耗、水资源需求量大,供需矛盾突出、成本增加、污染加剧、人口压力不断增大、其他问题如种植结构的单一化,水土流失等。 二、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1、整体效应原理; 2、生态位原理; 3、食物链原理; 4、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 5、生物的相生相克原理; 6、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原理。 三、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1、多维集约用地技术(多熟种植、立体种养)。 2、物质的多层次利用技术A.动物粪便的多层次利用(作为腐生生物的食物源、肥料化、基质化、能源化);B.秸秆的多层次利用(直接还田为肥、堆肥还田、作为动物的饲料、基质化、能源化); 3、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种养结合、立体种植、水土保持技术); 4、生物防除病虫草害技术(利用轮作、间混套作技术来控制病虫草害;通过收获和播种时间的调整来减少病虫草害;利用生物天敌来控制病虫草害); 5、生物能源及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沼气的开发利用技术、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技术)。 第二部分: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一、农业资源分类 1、按可更新的能力可以分为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和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2、按贮藏性可分为可贮藏性资源和流逝性资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