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它是儿童生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一阶段儿童心理的进步是极为明显的,近年对婴儿心理展开的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也充分显示和证明了这一点。

婴儿生理发展是指其大脑和身体在形态、结构及功能上的生长发育过程。大脑、神经系统和感官的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婴儿的生理发展直接影响并制约着婴儿心理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婴儿生理的发展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近二三十年来,行为研究技术、电生理技术,特别是微电极技术、脑化学技术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使我们对婴儿大脑形态和机能的发展、身体和动作的发展,以及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见解。

一、婴儿的生理发展

(一)婴儿大脑功能的新认识

人脑的结构和机能是统一的,结构决定机能,机能也影响结构。婴儿大脑的形态发展直接影响、制约着其机能的发展,决定着其发展的速度。

1.婴儿大脑的形态发展

(1)脑重与头围:婴儿大脑从胚胎时期开始发育,出生时已重达350~400克,是成人脑重的25%(而这时体重只占成人体重的5%)。此后第一年内脑重增长最快,6个月时已达700~800克(约占成人脑重的50%),12个月时已达800~900克体重;24个月时增加到1 050~1 150克(约占成人脑重的75%);36个月时脑重已接近成人的脑重范围;此后发育速度变慢,15岁时才达到成人水平。这些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个阶段大脑内部结构发育和成熟的情况,与大脑皮质面积的发展密切相关。

婴儿头围也存在类似的发展变化。刚出生时头围已达34厘米左右(约达成人头围的60%);12个月时达46~47厘米;24个月时达48~49厘米;此后增长速度变慢,10岁时才达52厘米。新生儿如果头围过小(小于32厘米或3岁后仍小于45厘米,又称小头畸形),则其大脑发育将受严重影响,智力发育易出现障碍(陈伯荣,2001)。新生儿如果头围过大(超过37厘米,又称巨头畸形),则表明婴儿患有脑积水或区脑畸形等脑部病变,必须尽快检查治疗。当然,有个别婴儿头围过大或过小纯粹是由体重过大或过小引起,而不存在其他病因(杨约约、王平,2006;梁娟、王艳萍,2002)。

(2)大脑皮质:胎儿六七个月时,脑的基本结构就已具备。出生时脑细胞已分化,细胞构筑区和层次分化已基本上完成,大多数沟回都已出现,脑岛已被邻近脑叶掩盖,脑内基本感觉运动通路已髓鞘化

(白质除外)。

此后,婴儿皮质细胞迅速发展,层次扩展,神经元密度下降且相互分化,突触装置日趋复杂化。到2岁时,脑及其各部分的相对大小和比例已基本上类似于成人大脑。白质已基本髓鞘化,与灰质明显分开。其中,大脑的髓鞘化程度是婴儿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整个皮质广度的变化与髓鞘化程度密切相关。

2.婴儿大脑的机能发展

上述婴儿脑的形态发展,为其脑机能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并促进其整个心理的发展。

(1)脑电图:脑电的变化常作为婴儿脑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证实,5个月胎儿已显示出脑电活动,8个月以后则呈现出与新生儿相同的脑电图,脑电活动开始具有连续性和初步的节律性,形成睡眠和觉醒的脑电图。其中,同步节律波α波常作为婴儿脑成熟的标志。新生儿在睡眠或向睡眠过渡时表现出6次/秒的节律波群,而这种波被认为是α波的原型。这表明新生儿皮质神经成分在一定程度上是成熟的。另外,在新生儿皮质投射区中还记录到对各种感觉运动刺激的诱发电反应。其中最成熟的是运动分析器投射的反应(已与成人相似),而视觉投射区的诱发电位则与成人有很大区别(常表现为正负波动,被认为是诱发电位早成分的表现)。诱发电位的早成分与信息的接收有关,晚成分与信息的加工有关,这是两种皮质机制。晚成分

(即信息加工机制)在新生儿时期还不成熟,而通过两条通路接收信息的机制从出生时就起作用。

出生后5个月是婴儿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脑电逐渐皮质化,伴随产生皮质下的抑制。5~12个月,外部刺激引起的诱发电位发生变化,如视觉诱发电位构型变得复杂化,潜伏期缩短。12~36个月,婴儿脑电活动逐渐成熟,主要变现为安静觉醒状态下脑电图上的主要节律的频率有较大提高(达到7~8次/秒),脑电图的性质也复杂化,前中央部位出现高振幅缓慢波,β波增加,觉醒状态下脑电图个体变异开始增大。

(2)皮质中枢:婴儿大脑是按照其基因结构的顺序而发展的,遵循着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婴儿刚出生时大脑两半球及其皮质尚不能正常发挥功能,皮质兴奋还处于弥漫状态,因而只要触动新生儿身体任何部位都会引起其头、手和足等的乱动。

此后,在婴儿脑的发展中速度最快的区域是脑干和中脑。它们具有控制先天性反射和呼吸、消化、排泄等主要生物机能的作用。随着皮质的发展,婴儿的反射动作将越来越少,高级智力活动进一步发展。

(3)大脑单侧化:婴儿大脑两半球不仅在解剖上而且在功能上也存在着差异。大脑单侧化就是在其大脑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如对于多数右利手婴儿来说,其语言功能逐渐定位于左半球的过程就是一种单侧化进程。有人认为大脑单侧化是个渐进的发展过程,

如刚出生时大脑两半球同时对语言进行处理,以后右半球对说话声控制逐渐减弱,左半球逐渐显示其语言优势。而越来越多的人则认为,婴儿大脑单侧化在发展过程中是恒定不变的,即自出生起,婴儿左右半球就分别控制着不同的机能。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均反映了婴儿大脑单侧化进程中的一些事实。事实上是,在新生儿阶段就能观察到某种大脑单侧化的倾向。但这种倾向只表明两半球在功能上存在着量的差异,并非质的区别。以后随着婴儿大脑的逐步发育成熟,这种单侧化倾向逐渐发展,并最终导致两半球在功能上出现质的更大的差异。

3.后天环境影响与婴儿脑的发展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婴儿脑的生长是一个恒定的过程,当其生长达到某一特定水平后就不会再有变化,脑的生长决定了行为的变化。但现在人们发现,婴儿大脑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婴儿后天接受的对其身体及神经系统实施的刺激影响其大脑相应区域的生长。婴儿大脑具有巨大的可塑性和良好的修复性。

(1)婴儿脑的可塑性:在生命早期,大脑的发展并不单纯是成熟程序的展开,而是生物因素和早期经验两者结合的产物(Bauman,2006)。婴儿脑的大小和功能都受其后天经验的影响和制约。在突触形成处于高峰的时期,婴儿大脑所受到的恰如其分的刺激对这一过程的进行是至关重要的(Knudsen,2004)。大量动物和人类婴儿研究结果表明,早期经验剥夺将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发展停滞甚

至萎缩现象,并构成永久性伤害;早期营养不良(如胎儿期营养不足)也会对婴儿脑的生长产生重要影响,使脑细胞发育不正常。

(2)婴儿脑的修复性:对婴儿脑损伤案例进行研究发现,在婴儿早期大脑具有良好的修复性。一般来讲,脑损伤是难以弥补的,其原因之一就是脑细胞的生长不同于身体其他细胞,一旦完成就不会再增殖。但是婴儿大脑可以通过某种类似学习的过程而获得一定程度的修复。一侧半球受损后,另一侧半球可能会产生替代性功能。例如,5岁以前大脑任何一侧半球的损伤都不会导致永久性的语言功能的丧失,因为语言中枢可以很快地移向另一侧半球,以克服言语障碍。

(二)婴儿生理发展过程及其正常值

婴儿生理发展过程是指其身体各部及各种器官、组织的结构和机能的生长发育过程。生长是指量的增加,如身长、体重和各器官的增长;发育是指质的变化,如各器官、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不断分化、成熟等。由于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受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个体之间在身高、体重或其他生理发展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我们不能凭婴儿某一时期某一方面发展的过早或过晚,就断定婴儿发育异常,只有连续、系统、综合地观察才能得出客观正确的结论。下面一些图表所显示的各方面的发展正常值,也指的是大致的平均水平。

1.体重

刚出生时,足月男婴体重为3.3~3.4千克,足月女婴体重为3.2~3.3千克。在正常喂养情况下,到5个月时婴儿体重翻了1倍,12个月时增加了2倍,此后速度放慢,到30个月时达出生时体重的4倍,即13千克左右。详见图5-1。

图5-1男女婴儿体重增长曲线2.身高

刚出生时,足月新生儿身高约为50厘米。其中,男婴比女婴略高,头胎比第二、三胎略矮。婴儿身高没有体重增长的速度快,第一年内增长25厘米,第二年内增长10厘米左右,详见图5-2。研究发现,新生儿身高与其成年以后身高没有密切关系。

图5-2男女婴儿身高增长曲线3.上下部量与胸围

自婴儿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的长度为上部量;由耻骨联合上缘到足底的长度为下部量。上下部量的比值:婴儿刚出生时,男婴为1.64,女婴为1.62;1岁时,男婴为1.45,女婴为1.40;2岁时,男婴为1.34;女婴为1.32。

胸围反映了婴儿身体形态与呼吸器官的发育状况。婴儿刚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厘米,到18个月时才超过头围,之后胸围逐渐较大。二者发育的正常值见表5-1。表5-1婴儿头围与胸围发育正常值

年龄/月

036912182436项目

头围/cm 男34.341.043.945.146.347.348.249.1女33.740.042.844.245.646.247.148.1

胸围/cm 男32.841.343.845.046.147.649.250.8女32.640.342.743.945.046.648.249.8

4.牙齿与骨骼发育

婴儿的牙齿,根据其位置、形态和功能,可分为切牙(门齿)、犬牙(尖齿)和乳磨牙(臼齿)。婴儿乳牙在出生后6~9个月开始生长。

婴儿骨骼发育很有规律。我们常用X光拍片检查婴儿腕骨骨化中心,以了解其骨骼发育状况。将婴儿实际出现的骨化中心与正常标准

相比,可得其骨龄。这也有助于内分泌和其他一些疾病的诊断。一般来说,12个月时婴儿腕骨已发育出头状骨和钩状骨,36个月时长出三角骨。13岁时才能全部完成腕骨骨化过程。

二、婴儿的动作发展

婴儿各种运动、动作的发展是其活动发展的直接前提,也是其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婴儿动作发展有着严密细致的内在规律,遵循一定的原则,存在一定的常模,是一个复杂多变而又有规律可循的动态发展系统。

(一)动作的发生和新生儿动作研究

一般认为,婴儿动作最早发生在新生儿期,其最初的无条件反射行为便是“最早产生”的第一批动作。事实上,动作发生的时间应追溯到胎儿期。胎儿期的胎动和一些反射活动才是“最早产生”的两种动作。研究发现,刚满2个月的胎儿便可利用头或臀的旋转,使身体弯曲离开刺激(这是最早的胎动),3个月的胎儿已出现巴宾斯基反射和其他类似吸吮反射及抓握反射的活动。胎儿在5个月后逐渐获得了防御反射、吞咽反射、眨眼反射和强直性颈反射等对其生命有重要作用和价值的本能动作。

过去人们认为,新生儿软弱无能,其主要动作能力仅限于一些先天的反射活动。但是近来研究发现:首先,新生儿阶段的反射活动有

四十多种,常见的就有二十多种,而不仅限于我们常说的那六七种;其次,新生儿还具有躲避来物、够取物体和同步模仿与反应等动作能力。新生儿对迎面来的物体有明显的躲避行为,如缩头、后仰、眨眼等,这已被普遍证实。但新生儿的够物行为到底是视觉诱发(够物)行为(VIR)还是视觉指导(够物)行为(VGR)呢?目前仍存在激烈的争论(庞丽娟、李辉,1999)。关于新生儿对成人动作和面部表情的同步模仿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目前还只观察到一些事实。

(二)婴儿动作发展的一般进程

婴儿动作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即行走动作的发展和手运用技能的发展。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心理学界对婴儿动作发展的一般进程进行了大量的、大样本容量和大时间跨度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常模资料,并制订出了许多著名的婴儿发展量表,如格塞尔发展量表(Gesell,1940)、丹佛发展筛选量表(Frankenberg & Dodds, 1967)、贝利婴儿发展量表(Bayley,1933)、新生儿行为评定量表、西南小儿智能体格测定表(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儿科,1980),中国“0~3岁小儿精神发育检查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首都儿科研究所,1984)和中国儿童发展量表(0~3岁)(中国儿童发展中心,1990)等。这些量表都从不同角度和程度上反映了婴儿动作发展的整个过程。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婴儿动作发展进行了大规模调查研究(李惠桐等,1980;范存仁、周志芳,1983),得出了3岁前儿童动作发展的

常模资料,兹介绍如下,详见表5-2、表5-3、表5-4、表5-5。

1.行走动作的发展

表5-23岁前儿童全身动作发展顺序

顺序动作项目名称年龄/

月顺

动作项目名称年龄/

1稍微抬头2.125自蹲自如16.5 2头转动自如2.626独走自如16.9 3抬头及肩3.727扶物过障碍棒19.4 4翻身一半4.328能跑不稳20.5 5扶坐竖直4.729双手扶栏上楼23.0 6手肘支床胸离床

4.830双手扶栏下楼23.2

7仰卧翻身5.531扶双手双脚跳,稍

微跳起

23.7

8独坐前倾5.832扶一手双脚跳,稍

微跳起

24.2

9扶腋下站6.133独自双脚跳,稍微

跳起

25.4 10独坐片刻6.634能跑25.7 11蠕动打转7.235扶双手单足站不稳25.8

12扶双手站7.236一手扶栏下楼25.8 13俯卧翻身7.337独自过障碍棒26.0 14独坐自如7.338一手扶栏上楼26.2 15给助力爬8.139扶双手双脚跳好26.7 16从卧位坐起9.340扶一手单足站不稳26.9 17独自能爬9.441扶一手双脚跳好29.2 18扶一手站10.042扶双手单足站好29.3 19扶两手走10.143独自双脚跳好30.5 20扶物能蹲11.244扶双手单脚跳,稍

微跳起

30.6

21扶一手走11.345手臂举起,有抛掷

姿势的抛掷

30.9 22独站片刻12.446扶一手单足站好32.3 23独站自如15.447独自单足站不稳34.1 24独走几步15.648扶一手单脚跳,稍

微跳起

34.3

表5-3儿童大运动动作发展顺序

顺序动作项目名称年龄/

月顺序动作项目名称年龄/

1俯卧举头1.516弯腰再站起来12.0

2俯卧、头抬45°2.117走得好13.7 3坐,头稳定2.818走,能向后退15.7 4俯卧、头抬90°2.919会上台阶17.5

2.920举手过肩扔球18.2 5俯卧、抬胸,手臂

能支持

6拉坐、头不滞后3.621踢球18.6

3.722双足并跳23.9 7腿能支持一点儿

重量

8翻身4.523独脚站1秒28.0 9不支持的坐6.424跳远27.8 10扶东西站7.025独脚站5秒33.3 11拉物站起8.626独脚站10秒38.1 12能自己坐下8.727独脚跳40.2 13扶家具可走9.428抓住蹦跳的球46.3

47.0 14能站瞬息9.929脚跟对脚尖地向

前走

15独站11.530脚跟对脚尖地退

51.9

着走

2.手的动作的发展

表5-43岁前儿童手的动作发展顺序

顺序动作项目名称年龄/

月顺序动作项目名称年龄/

1抓住不放4.711堆积木6~10块23 2能抓住面前玩具6.112用匙稍外溢24.1 3能用拇指、食指拿6.413脱鞋袜26.2 4能松手7.514穿珠27.8 5传逆(倒手)7.615折纸长方形近似29.2 6能拿起面前玩具7.916独自用匙好29.3 7从瓶中倒出小球10.117画横线近似29.5 8堆积木2~5块15.418一手端碗30.1 9用匙外溢18.619折纸正方形近似31.5 10用双手端碗21.620画圆形近似32.1

表5-5儿童精细动作—适应性的发展

顺序动作项目名称年龄/

月顺序动作项目名称年龄

/月

1跟至中线1.016搭两层塔13.9 2跟过中线1.517自发地乱画14.6 3跟180°2.218从瓶中倒出小丸

(自发地)

17.7 4抓住拨浪鼓2.719搭四层塔17.8

5两手握在一起3.220搭八层塔23.5 6注意葡萄干3.821模仿画直线26.9 7伸手够东西5.622模仿搭桥28.9

5.623会挑出较长的线段33.9 8将方积木在手中

传递

9坐着拿两块积木5.824模仿画“O”形35.4 10耙弄小丸拿到了6.325模仿画“+”形38.7 11坐着找绒球6.426画人画了三处46.2 12拇—他指抓握7.927模仿画“囗”形46.4

8.628会复制“囗”形49.7 13将手中拿的方积

木对敲

14拇—食指抓握10.529画人画了六处50.4 15从瓶中倒出小丸

13.7

(按示范)

三、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动作在婴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直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多年来,心理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理论和假说。在当前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普遍存在着“预先成熟”与“可能成熟”之争,即主要强调生理成熟与遗传密码指令对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对结构(大脑及神经系统的完善)和机能(心理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产生争论,并导致对动

作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存在着“助长”与“诱导”的不同理解。我们认为,对于动作与婴儿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应进行动态的、细致的、发展性的分析,而不能简单地、静态地一言而概之。

根据有关研究结果,我们认为,从心理的起源与发展来看,动作对于个体早期心理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董奇、陶沙,2004)。首先,个体心理的起源与动作密切相关。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看,认识并不源于个体与生俱来的简单感知觉,而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只能是动作。主体要认识客观外界就必须对客体施加动作,在实施动作的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相互改变。通过与物质环境的交互作用,主体可以获取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通过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主体可以获得社会经验,认识人的主观世界。从个体智力的最初表现形式──感知运动智力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可以看到动作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在有目的的动作形成阶段(4.5个月至9或10个月),婴儿开始对自己动作所导致的结果感兴趣,并会为自己感兴趣的结果重现而重复相应动作,表明个体行为的“手段”与“目的”开始分化,智力的最初形式──感知运动智力始见端倪。在范型之间、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协调阶段(9或10个月至11或12个月),动作作为个体实现目的之手段的功用性进一步明确,动作目的与方法之间开始协调,已有动作范型开始可以组合起来以达到新的目的。随后,婴儿能够通过偶然的尝试发现新的动作方式(11或12个月至18

个月),在实施动作的过程中获得对客观外界的最初认识。由此可见,在个体思维、智力的发生过程中,动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从个体心理的发展历程上看,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外逐步内化的,而动作在心理的内化过程中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心理发展初期,外显动作是婴儿认识活动的主要工具,向客体施加动作,并根据动作的结果进一步调整动作方式是婴儿认识客体的基本途径。随着婴儿与客观外界进行有效交往的动作不断丰富、复杂、熟练化,到18~24个月,婴儿开始形成心理表征能力,他们可以对自己的动作及客观事物进行内部表征,开始了心理的内化过程。此时,婴儿可以通过在头脑中组合动作范型来构成达到目的的新动作,而不需要外显的试误动作。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尽管此时婴儿在解决问题时无需完全依赖外显的试误动作,但是动作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这一方面是由于婴儿内部心理活动得以进行的工具是动作性再现表象,即婴儿是通过动作组织、再现外界事物的特征和过去经验的,另一方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当面临新问题时,婴儿仍然需要求助于外显动作,通过与客体直接的相互作用解决问题、扩展认识。可见,动作是个体心理不断内化的基础,并为个体内化的心理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使个体心理的内化过程得以持续进行。

最后,从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以及心理各个具体方面的早期发展来看,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动作对于大脑的发育具有促进作用。动作不断练习、丰富、提高,可以促进大脑在结构上的完善,从而为

个体早期心理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动作使个体对外部世界各种刺激及其变化更加警觉,并使感知觉精确化。(3)动作使得婴儿的认知结构不断改组和重建。动作既可以促使个体认知结构的内涵不断充实,还可以通过提供新经验来引起个体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的环境刺激间的冲突、不协调,为打破原有认知结构并促其向新结构转换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4)动作改变着个体与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的互动模式,使个体从被动接受环境信息变为主动获取各种经验,这既促进了个体自主性、独立性的发展,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个体的社会交往特点,进而对个体的情绪、社会知觉、自我意识等产生重要影响。

源于https://www.wendangku.net/doc/251455620.html,/xueke/jczs/Index.html

2020年(发展战略)婴儿心理的发展

(发展战略)婴儿心理的发展

第四讲婴儿心理的发展 壹、婴儿心理发展的总特点 二、婴儿动作的发展 三、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四、婴儿注意、记忆和思维的发展 五、婴儿言语的发展 六、婴儿气质 七、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八、自我意识的发展 壹、婴儿心理发展的总特点 ①开始学会人类特有的动作,开始按照人类的行动方式进行活动; ②感知觉迅速发展,初步具备各种心理过程; ③言语发展的重要时期; ④社会性依恋的发展是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标志。 ⑤个性特征的初步萌芽(自我意识的发生) 二、婴儿动作的发展 ㈠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 ⒈手的抓握动作的发展 手的抓握动作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⒉独立行走 ㈡婴儿动作的发展遵循着壹定的规律性

⒈从整体向分化发展; ⒉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⒊具有壹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婴儿动作发展的方向和顺序的三原则 ①头尾原则(从头到脚) ②近远原则(从身体的中心部位向周边部位转移) ③大小原则(从大的活动向特殊活动发展,从大肌肉运动向精细动作发展) 三、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㈠对婴儿感知觉能力的认识 ⒈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新生儿、婴儿具有惊人的感觉能力,于是惊呼“新生儿且非新手”。 ⒉评定壹个个体是否具有某种感知能力,应解决俩个问题: 其壹,个体能否察觉当前存于的客体或剌激源; 其二,个体能否区别物理上的不同剌激源。这需要具有相应的研究方法。 新生儿和婴儿能力的发现来自于研究方法上的新的突破。 ⒊习惯化范式(habituationparadigm)、优先注视范式(preferential lookingparadigm)等均是揭示婴儿感知能力的关键性研究方法。 重要概念——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⑴习惯化范式(P162) ①又称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②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壹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 ③去习惯化是指于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壹个新的不同剌激,反应又会增强,这就是去习

各月龄段婴幼儿心理、生理特点

各月龄段婴幼儿心理、生理特点()

————————————————————————————————作者:————————————————————————————————日期:

各月龄段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7—9个月宝宝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大肌肉运动方面 ●精细动作方面 ●感知方面 ●语言方面 ●社交和情感方面 大肌肉运动方面 满6个月的宝宝很快便会坐稳而且学会连续翻身,到7个月时已开始学习匍行,进入第八个月,练习爬行就是他最重要的任务了。 宝宝从会做发展到学习手膝着地爬行,并逐渐学会从爬行到扶物站起、横向跨步。这就为以后的行走奠定了基础。 精细动作方面 这时的宝宝能按大人的吩咐拿玩具,说明宝宝已经记住玩具的名称,看到它在哪里马上动手去取。 此时,宝宝的分辨力、记忆力、观察力和动作技能都配合得很好。 手的动作已非常灵活:用它表示的语言更加丰富;会揭开纸或布找到玩具;会用食指操纵多种开关。 感知方面 这个阶段,宝宝已经拥有了良好的记忆力。他对周围环境的兴趣大为提高,能注视周围更多的人和物体,并对不同的事物表现出不同的表情。凡是具有色彩或处于动态的自然景物,都能引起宝宝的注意。因此,要利用宝宝的这一特点,让他多听多看。这个时期的宝宝还会认识任意三个他喜欢的身体部位。 语言方面 宝宝开始会模仿父母的声音、动作,这时他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他还会向别人表达意愿,会用四种以上的姿势去表达语言(这里也包括用表情),这时任何一个母亲懂能懂的表达方式。当宝宝能用语言之外的方法去表达时,他自然也能理解别人言语之外的用意,即学会察言观色,这是一生都有用的交往技巧,它使宝宝更加机灵,更加善解人意。 社交和情感方面 宝宝会对娃娃表示关心,这是关注别人、同情别人的开端;懂得别人的谈话,当谈到自己时会表现出害羞的神情。能分清身边人、熟人和陌生人,对熟悉的人喜欢用咿呀话语交流沟通,对陌生人表示不安。 7—9个月宝宝能做的 有亲子依恋情绪;个性发展,好奇心日益旺盛;能够熟练爬行;会拇指和食指对捏食物,会拿勺子盛到食物;穿衣时能伸头伸手配合;扶杯喝水,自食饼干;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发展,有模仿行为,如“谢谢”、“再见”;指认3~4种日常物品,会认指身体1~2个部位。 7—9个月宝宝家长该教的 学坐;连续翻滚;让宝宝认识身体部位;锻炼 食指;打手势(如“挥挥手表示再见”); 学习匍行;学爬;学习寻找。配合穿衣 10—12个月宝宝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大肌肉运动方面 ●精细动作方面 ●感知方面 ●语言方面 ●社交和情感方面 大肌肉运动方面 宝宝能自己站稳,并保持身体平衡;能倚靠着沙发或床栏杆慢慢地行走,甚至不用扶持也能走几步。宝宝还出现攀高行为。 精细动作方面 宝宝的手指灵活度增加,手眼也逐渐协调。这一阶段,他喜欢用手摸着物体去探索它的结构;能用勺子盛上1—2勺饭放进嘴里;将帽子平稳地放在头上;会准确地放上茶杯盖;会用手扯开纸包取出纸包内的食物;会用食指和拇指捏取葡萄干或爆米花;会为大小瓶盖配对;会握住蜡笔在纸上乱涂(这是画写的第一步);会向小瓶中投入小东西等等。 感知方面 宝宝独立活动的能力增强,他的视野更广,探索的范围更大。宝宝有了一定的空间、大小直觉能力,注意力所及的区域扩大,甚至会在书中、玩具商寻找细枝末节的东西;他已经具备一定的辨认能力,能认识身体部位5处以上,并会指图6张以上;他的记忆力有巨大的进步。“寻找与发现”累类的游戏是这个阶段最好的游戏。 语言方面 宝宝理解词语的能力大大提高,能听懂简单的话语。因此,词语游戏对他来说是非常好的活动,可通过让宝宝辨认事物的方式进行。这时的宝宝也开始用简单的发音或词语表达自己的要求;会叫爸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有哪些

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幼儿生理各方面处在继续生长发育中 1、幼儿机体各部分的机能发育尚不成熟生理是指生物机体的机能,即整个生物及其各个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幼儿时期(3~6、7岁)身体发育速度较3岁前有所减慢,但与后期发展相比还是非常迅速的。身高每年约增4~7公分,体重每年约增加4公斤。新陈代谢旺盛,但幼儿机体各部分的机能发育还不够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都较差。 家长应注意不要让幼儿长时间的连续地跳跃、跑步、以免心脏负担过重,影响发育;幼儿肺的弹性较差,气体的交换量较小,所以呼吸频率较快。家长要注意培养幼儿用鼻子呼吸的习惯,以预防感冒及肺炎的发生;幼儿的血液含量相对比成人多,但血液中水分较多,凝血物质少,出血时血液凝固较慢;幼儿新陈代谢快,血色素为13~14克。低于13克即为贫血,应及时治疗。幼儿嗜中性白细胞较少,淋巴细胞较多,所以容易感染各种传染病,家长应注意增强孩子体质,提高其抵抗力;幼儿的听觉和嗅觉敏锐,但外耳道比较狭窄,3岁时外耳道壁还未完全骨化和愈合,幼儿的咽鼓管即鼻咽腔与鼓室之间的通道较成人粗短,呈水平位,易患中耳炎,故家长应注意孩子的耳鼻卫生,严防水进入耳内;幼儿膀胱肌肉层较薄,弹性较差,贮尿机能相对差,加之幼儿神经系统对排尿过程的调节作用差,所以,幼儿排尿次数较多,自控能力较弱。家长应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排尿习惯,以防在精神极度兴奋或疲劳时发生遗尿现象。女孩的尿道口经尿道入膀胱的距离短且直,容易感染。家长要注意其外阴部清洁;幼儿皮肤柔嫩,容易损伤或感染,调节功能不如成人,不能适应外界温度的骤然变化,容易著凉或受热,家长要注意提醒和帮助孩子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2、幼儿期是大脑皮层细胞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 人体是由许多器官、系统组成的,每个器官、系统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它们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下体现自己的功能的,神经系统对机体的一切活动,起着主导作用。人的神经系统由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大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大脑是中枢神经的最高部位。人类的大脑,无论在结构和机能上,都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脑不仅是人的机体活动的主导者,而且是思维活动的器官。人发育是从出生到少年期先快后慢地进行的。反映脑发育进程之一的脑垂,新生儿有390克,1周岁时900克左右,3周岁时约1000克,7岁时1280克左右,已基本接近成人脑的重量(成人脑组

胎儿生理心理发展

第四章胎儿的生理心理发展 第一节胎儿神经生理和心理机能的发展 胎儿的定义:从受孕到子宫娩出前的小儿 胎儿在子宫内的发育时期是其整个生理——心理发育过程的最早阶段和奠基阶段。 一.胎儿宫内发育分期 1.胚种期(0——2周) 受精完成的几个小时之内,受精卵开始分裂; 受精后第七天或第八天,受精卵微微嵌入子宫内膜,即:着床。受精卵将牢牢固定在子宫壁上 2.胚胎期(3——8周) 地位:胚胎期是生命开始的非常重要阶段。一般认为这时胎儿器官,四肢和其他生理系统分化生成的最重要时期,即关键期。 第23天:神经系统开始发育 第32天:心脏初具雏形 孕8周末:除大脑外,其他所有器官均已存在。胚胎大体上已经长成人形。四肢已经得到相当的发育,有了手指和足趾,脸,眼睛,嘴都清晰可变,可以 看见心脏跳动,神经系统开始有初步的反应能力。 器官发育结束,胎盘形成,表示胚胎期结束。 3.胎儿期(满8周以后) 妊娠满8周后娩出的胎体即可称为胎儿 胎儿期的重要发育特征: 1.已有的器官和结构进一步发展 胚胎期胎儿的骨细胞开始发育。毛发,指甲,外生殖器发育分化出来; 孕28周:胎儿呼吸系统发育完善,胎儿具备了子宫外存活能力。如果胎儿在 28前出生,则气体交换困难,难以存活。 2.胎儿动作,主要表现为胎动和反射活动两类。 二.胎儿心理机能的形成(见书99页到101页) 感觉是以生理作用为基础的简单心理活动 第二节胎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致畸因素:任何一种能够导致发育中的胚胎或胎儿生理畸形,生长严重受阻,失明,大脑损伤,甚至死亡的疾病,药物和其他环境因素。 一.胎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因素

0-3岁婴幼儿生理和心智发展特点

0-3岁婴幼儿生理和心智发展特点 0-1个月婴儿特点 婴儿出生时,体内含有在几天内要失去的过多的体液,大多数婴儿在出生后的5天内失去出生时体重的10%,在随后的5天内恢复,因此10天内孩子可恢复出生时的体重. 在重新恢复出生时的体重后,大多数婴儿发育得非常快,尤其是7-10天和3-6周之间的爆发生长期。新生儿的平均体重每天增加20-30克,满月时体重将达到4千克。在第一个月内,他的身长增加2.5-4厘米。男孩的体重增加稍多于女孩,同时身长也稍多于女孩。新生儿的平均头围是35厘米,满月时增加到37.75厘米,男孩稍大于女孩。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内,婴儿逐渐从妊娠末期宫内形成的蜷缩体位伸展开来。他开始不时地伸展上、下肢和后背,他的腿的脚可持续向内旋转,呈现弓形腿外观,这种情况通常可以在随后的5-6个月期间自动矫正。 在生命的第一周,婴儿的身体活动主要是反射,例如当你将手指放入他的口腔时,他会反射性吸吮;在面对强光时,他会紧闭眼睛。下面是一些在最初几周内可以观察到的新生儿反射: 摩罗反射当婴儿的头部突然移动,或向后跌倒,或因某种原因吃惊时,他的反应是手脚张开,颈部伸直,然后快速将手臂抱在一起,开始大哭。 踏步反射用手臂托着他,让他的足底接触一个平面,他会将一只脚放在另一只前面,好像在走步。 觅食反射在你轻轻叩击他的腮或口唇时,他会将头转向你的手,这有助于授乳时寻找乳头。 强直性颈反射头转向一侧时,这一侧手臂伸直,另一侧弯曲 掌握反射叩击婴儿手掌时,他会立即握住你的手指。 足握反射叩击他的足底时,他的足底屈曲,脚趾收紧。 第一次微笑 约20%的儿童会出现绞痛,常发生在第2-4周,表现为难以安慰的哭泣尖叫,伸腿蹬腿和排气,可能是由于孩子对意外刺激过分敏感。绞痛随着孩子成熟而减少,3个月时完全停止。 第一次微笑 婴儿第一个月期间最重要的发育特征之一是出现第一次微笑或咯咯笑,通常在睡眠中开始,原因不明。可能是婴儿睡醒的信号,或者是对某些内部冲动的反应。 运动

第四讲 婴儿心理的发展

第四章婴儿心理的发展 (一)新生儿对生活的准备 * 原始反射:作用—神经系统正常发展的指标 * 巴宾基斯反射:反应—当足底被抚摸时会张开并弯曲脚趾;发展时间—8个月至1岁时消失; * 抓握反射:反应—弯曲手指去抓接触手心的物体;发展时间—3、4个月之内消失,被自主性抓握取代; * 摩罗反射:反应—巨大声响或头部位置的突然变化导致婴儿向外甩胳膊,背呈弓形,然后两胳膊并拢,好像去抓什么东西;发展时间—胳膊动作和背部弓形变化在4~6个月消失,但惊吓反射保留终生;* 游泳反射:反应—浸入水中时四肢划动,屏住呼吸,使身体浮在水面;发展时间—4~6个月消失; * 行走反射:反应—身体直立,脚触平面,向前移步;发展时间—若没有锻炼,8周后消失。 (一)新生儿对生活的准备 * 新生儿的状态 * 觉醒状态 * 有规律睡眠,8~9小时/每天 * 不规律睡眠,8~9小时/每天 * 瞌睡,0.5~3小时/每天 * 警觉性安静,2~3小时/每天 * 警觉性活跃,1~3小时/每天 * 啼哭,1~3小时/每天 * 睡眠状态的变化 * 出生第2周~第6周,睡14~16小时/每天,时间相对缩短 * 第3个月~第7个月,睡觉时间主要在晚上,白天只需小睡2~3次/每天* 出生第2周~第1个月或第2个月,婴儿睡眠时间中至少有一半是处于快速眼动睡眠之中,即不规律睡眠之中;但快速眼动睡眠时间在出生后稳步减少,出生6个月时,它占总睡眠的25%~30% * 自主刺激理论:认为婴儿期的快速眼动睡眠是一种自我刺激形式,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 * 啼哭 * 啼哭的功能

* 啼哭传递婴儿痛苦、感觉不适的信息 * 啼哭可以帮助对婴儿的诊断(如早产儿、大脑受损伤的新生儿的哭声与健康婴儿的对比) * 啼哭的发展变化 * 出生后3个月哭得最频繁,之后啼哭减少 * 抚慰烦躁婴儿的方法 * 喂食、换尿布、抚摸、摇晃、给予连续的、有节奏的刺激等 * 成为一名敏感的养护者 (二)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1.婴儿大脑的发展 * 大脑形态的发展 * 脑重与头围 * 出生时,脑重350~400克,是成人的25%; * 6个月时,脑重是成人的50%; * 3岁时,脑重已接近成人;此后发展速度缓慢,至15岁时脑重达成人水平; * 出生时,头围34cm,是成人的60%; * 10岁时,头围52cm,接近成人; * 新生儿中存在的小头畸形(小于32cm,或3岁后仍小于45cm)、巨头畸形(超过37cm) * 大脑皮质 * 胎儿6、7个月时,脑的基本结构就已具备;2岁时脑及其各部分比例接近成人,白质已基本髓鞘化 * 大脑机能的发展 * 脑电图 * 5个月时,脑电逐渐皮质化,伴随产生皮质下抑制,是婴儿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 * 1~3岁期间,脑电活动逐渐成熟 * 皮质中枢 * 婴儿大脑发展遵循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 * 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占优势 * 大脑单侧化 * 大脑单侧化,就是在其大脑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如右利手婴儿的左半球具有语言优势,逻辑思维优势,右半球具有形象思维、空间思维优势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 述 4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历程与一般特征,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其表现。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教学重点: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和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表现。教学难点: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课外活动:到幼儿园观察婴班儿童活动的有意性和无意性程度。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其中儿童生理年龄特征是指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谈到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 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而不是该年龄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代表该年龄儿童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各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在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问题上,更应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 【谈话引入】“六、一”是儿童的节日,你们知道儿童是指哪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你们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时是属于哪一年龄阶段?

(完整版)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 的主要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有其各自的特征。本章将简要介绍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这将有助于我们在和不同年龄儿童接触时,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教育,同时,这也将为本课程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章将涉及以下具体内容:婴儿动作的发展;婴儿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先学前期儿童动作的发展;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学习者应重点掌握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岁) 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也有人称之为乳儿期。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一、婴儿的身体生长 婴儿期是身体迅速生长的时期,头几个月,身高平均每月增长3cm以上,1岁时,身高可以达到70~75cm,体重可达9~10kg。同时其神经系统也迅速发育。这里我们主要谈谈婴儿动作的发展。 (一)新生儿的原始动作反应(本能动作) 1.新生儿环境的变化 从上述对比中可以看到,胎内环境和胎外环境差异很大,也就是说新生儿出生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本能动作(无条件反射) 过去,人们以为孩子刚出生时是无能的,什么也不会。可是,近年来的研究材料发现,儿童先天带来了应付外界刺激的许多本能,其本能之多,令人惊讶。天生的本能表现为无条件反射,它们是不学而能的。下面简述一些。 吸吮反射。奶头、手指或其他物体,如被子的边缘,碰到了新生儿的脸,并未直接碰到他的嘴唇,新生儿也会立即把头转向物体,张嘴做吃奶的动作,这种反射使新生儿能够找到食物。

(发展战略)婴儿心理的发展

第四讲婴儿心理的发展 一、婴儿心理发展的总特点 二、婴儿动作的发展 三、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四、婴儿注意、记忆和思维的发展 五、婴儿言语的发展 六、婴儿气质 七、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八、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婴儿心理发展的总特点 ①开始学会人类特有的动作,开始按照人类的行动方式进行活动; ②感知觉迅速发展,初步具备各种心理过程; ③言语发展的重要时期; ④社会性依恋的发展是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标志。 ⑤个性特征的初步萌芽(自我意识的发生) 二、婴儿动作的发展 ㈠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 ⒈手的抓握动作的发展 手的抓握动作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⒉独立行走 ㈡婴儿动作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性 ⒈从整体向分化发展; ⒉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⒊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婴儿动作发展的方向和顺序的三原则 ①头尾原则(从头到脚) ②近远原则(从身体的中心部位向周边部位转移) ③大小原则(从大的活动向特殊活动发展,从大肌肉运动向精细动作发展) 三、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㈠对婴儿感知觉能力的认识 ⒈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新生儿、婴儿具有惊人的感觉能力,于是惊呼“新生儿并非新手”。 ⒉评定一个个体是否具有某种感知能力,应解决两个问题: 其一,个体能否察觉当前存在的客体或剌激源; 其二,个体能否区别物理上的不同剌激源。这需要具有相应的研究方法。 新生儿和婴儿能力的发现来自于研究方法上的新的突破。 ⒊习惯化范式(habituation paradigm)、优先注视范式(preferential

looking paradigm) 等都是揭示婴儿感知能力的关键性研究方法。 重要概念——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⑴习惯化范式(P162) ①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②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 ③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剌激,反应又会增强,这就是去习惯化。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 ④通过这种研究方法能够揭示出以前无法了解的早期感知能力。婴儿在这个时期具有的感知能力,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有重要意义:婴儿早期能辨别新旧不同的剌激,使他们在复杂的环境中能进行选择性反应,以利于适应环境;他们把注意力移向新事物,利于扩展经验,学习新知识。 ⑵重要概念——优先注视范式 也称剌激偏爱程序,这种研究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它是通过一个特殊的观察小屋呈现剌激、观察反应并记录注视时间。通过研究发现婴儿早期就能够察觉刺激源;根据对不同刺激物注视时间的长短,还发现他们能够区别不同的剌激物,且对某种图形产生偏爱。偏好的注视可进一步说明新生儿可能生来就具有某种排定的程序——偏重注视某些轮廓和图形。 ㈡婴儿感知觉的发展(P156-159) ⒈婴儿视觉的发展 婴儿出生后数周或数月内探索世界的视觉手段已经有了明显的发展。 通过范兹(Robert Fantz) 的剌激偏爱程序的创新,发现婴儿对一些视觉剌激有特殊的偏爱,这些剌激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如鲜艳的色彩、运动中的物体、物体轮廓线密的地方或黑白对比鲜明处、正常人脸、曲线或同心圆图案等。 ⒉婴儿听觉的发展 据研究,新生儿甚至胎儿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声音感受能力。婴儿早期对声音的感知和辨别主要表现在对声音的注意和定位、对语音的辨别上。 新生儿对听起来更像人们说话的音高和频率的声音颇为敏感;刚出生几个小时就表现出对声音的粗略定位能力,他们能够将头转向声源方向,到4个月时声音定位才较为准确;出生后不久的新生儿表现出了对许多种语言的语音的辨别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能力会发生调整;新生儿的听觉阔限个别差异很大。 ⒊婴儿肤觉的发展 刚一出生就有温觉反应,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新生儿适应环境的一个关键;婴儿早期就有痛觉反应,但比较微弱和迟钝。 触觉在3岁前儿童的认识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⒋婴儿味觉和嗅觉的发展 新生儿能以面部表情和身体活动等方式对甜、酸、苦、成4 种基本味道作出反应。这表明他们已具有了辨别能力。 ⒌婴儿知觉的发展 ①形状知觉 通过习惯化研究说明3个月的婴儿已有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形状知觉研究还表明,幼小婴儿就具有模式化的、有组织的视觉世界。他们偏爱一定程度的复杂的世界、信息量多的图形和对他们具有社会性意义的某些形状,不喜欢没有图案的模式。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知识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3-4岁) 一、认识的发展 1、感知觉的发展 1)视觉:主要表现为视力发展和变色力发展两个方面。 3岁以后,幼儿喜欢看图书,用眼睛看近距离和细小东西的机会不断增加,能够学会分清各种基本颜色,如:红、绿、黄、蓝、黑等。对于色调相近的颜色,如:红和粉红,黄和橘黄等则易混淆。 2)听觉:发展较早,到3岁基本完成。 3)空间知觉:能辨认上下,但不能很好地辨别前后、左右。 4)时间知觉:能领会“昨天、今天、明天”的时间感念,但不能掌握“过 去、现在、将来”的概念。 5)观察力:刚刚萌发,只是停留在表面肤浅的观察上,他们还不会按目 的去观察,且观察目的会随观察过程发生转移,观察兴趣常常会替代成人要求的观察目的。 小班幼儿持续观察时间很短,只有6—7分钟,甚至更短。观察的事物,常常是零星的,不会概括和联系起来观察某一事物。观察时常常用手指头帮忙,指着图片和物体进行观察。 2、注意的发展:仍处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正在逐步增加。(有意注意一般只能维持3—5分钟)。 小班幼儿的注意转移、分配能力都很差,表现在观察图片时,仅

能注意其主要的、鲜明的部分而忽视其它部分;在做律动时,只能听琴声两手上下挥动或双脚小跑步,而不能将身体各个部分的运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3、记忆的发展:主要以无意识记、机械识记为主,凡是感兴趣的、印象生动强烈的事情就容易记住,具有直观的、形象的性质。 4、思维的发展:由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 3岁以前幼儿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他们的思维和动作、行为紧密联系,一旦动作停止或转移,其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或转移。小班幼儿的思维扔带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但他们已经开始借助具体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进行,即由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 1)这个阶段的幼儿只能掌握日常生活中具体概念,如:实物概念、简单的数概念等,很难掌握抽象的关系概念、时间概念、道德概念等。 2)在推理判断时,常常以事物的外部联系为依据,而不是以事物的内在联系为依据。5、想象的发展: 1)没有预定的目的,受当时事物的影响比较大。 2)由于想象没有预定的目的,易受当时情景的影响,所以想象比较被动,主题也不稳定。 3)这时期幼儿常以想象过程为满足,而不去考虑想想的目的。 2另外,小班幼儿还喜欢夸大想象,把没有的事情说得活龙活现。 二、情感发展 1、同情心:具有一定的同情心,但是,他们不会表达自己,只能做出一些举动,甚至是一些不应该的举动来表达自己。

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 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它是儿童生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一阶段儿童心理的进步是极为明显的,近年对婴儿心理展开的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也充分显示和证明了这一点。 婴儿生理发展是指其大脑和身体在形态、结构及功能上的生长发育过程。大脑、神经系统和感官的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婴儿的生理发展直接影响并制约着婴儿心理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婴儿生理的发展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近二三十年来,行为研究技术、电生理技术,特别是微电极技术、脑化学技术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使我们对婴儿大脑形态和机能的发展、身体和动作的发展,以及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见解。 一、婴儿的生理发展 (一)婴儿大脑功能的新认识 人脑的结构和机能是统一的,结构决定机能,机能也影响结构。婴儿大脑的形态发展直接影响、制约着其机能的发展,决定着其发展的速度。

1.婴儿大脑的形态发展 (1)脑重与头围:婴儿大脑从胚胎时期开始发育,出生时已重达350~400克,是成人脑重的25%(而这时体重只占成人体重的5%)。此后第一年内脑重增长最快,6个月时已达700~800克(约占成人脑重的50%),12个月时已达800~900克体重;24个月时增加到1 050~1 150克(约占成人脑重的75%);36个月时脑重已接近成人的脑重范围;此后发育速度变慢,15岁时才达到成人水平。这些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个阶段大脑内部结构发育和成熟的情况,与大脑皮质面积的发展密切相关。 婴儿头围也存在类似的发展变化。刚出生时头围已达34厘米左右(约达成人头围的60%);12个月时达46~47厘米;24个月时达48~49厘米;此后增长速度变慢,10岁时才达52厘米。新生儿如果头围过小(小于32厘米或3岁后仍小于45厘米,又称小头畸形),则其大脑发育将受严重影响,智力发育易出现障碍(陈伯荣,2001)。新生儿如果头围过大(超过37厘米,又称巨头畸形),则表明婴儿患有脑积水或区脑畸形等脑部病变,必须尽快检查治疗。当然,有个别婴儿头围过大或过小纯粹是由体重过大或过小引起,而不存在其他病因(杨约约、王平,2006;梁娟、王艳萍,2002)。 (2)大脑皮质:胎儿六七个月时,脑的基本结构就已具备。出生时脑细胞已分化,细胞构筑区和层次分化已基本上完成,大多数沟回都已出现,脑岛已被邻近脑叶掩盖,脑内基本感觉运动通路已髓鞘化

0~3岁婴幼儿发展特点

0-3岁婴儿心理发展特点 一、婴儿心理发展过程 婴儿心理发展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又是一个可以划分出年龄阶段的过程 1、发展的连续性及年龄阶段性 发展的连续性是指婴儿心理发展是一个不可中断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有其自身的逻辑发展顺序。年龄阶段性是指在婴儿心理发展的全过程中,表现出一些在质量上不同的年龄阶段特点,每一年龄阶段都有其最一般、最典型的特征,以区别于其他阶段。 2、婴儿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婴儿心理发展的每一年龄阶段特点,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和教育条件不同,身心成熟状态不同,心理发展的变化也表现出一定的可塑性。从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过渡的时间可能略有早晚,但阶段不能跳跃,顺序是一致的;在每一阶段,各种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或速度也会有个体的差异,但差异是在量的水平上,而不是在质的水平上。 3、婴儿心理发展是整个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 婴儿心理发展是整个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其发展的好坏对以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婴儿心理发展和生长发育是最快的时期。如,婴儿出生时还不会说话,到3岁左右,已经可以说和理解1000多个词汇;新生儿脑重只有350-400克,3岁时已达到1000克左右,是出生时脑重的2.5倍左右;新生儿主要靠感官(眼、耳、口、手、鼻、体肤)认识周围世界,3岁时不仅有了相当的观察、记忆、思维能力,而且情绪和情感也大大丰富了。 他们的发展为儿童成熟期的心理发展奠定了基础,人的基本语言能力,人的典型动作和行为方式与能力,人的各种心理能力,人的基本情绪和情感获得等,都是在一阶段初步形成。 0-3岁婴儿心理发展特点(早期教育) 0~3岁婴儿心理发展包含许多方面,其中感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交往能力、注意特性、情绪和情感特点、意志特征、气质特点、自我意识水平等都是发展的重要方面。与上述诸多方面密切相关的语言发展状况、动作和行为发展状况对儿童心理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1.感知觉能力的发展 感觉能力和知觉能力是两种不同的能力,但又密切相关。感觉是反映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过程,如,物体的声、色、冷、热、软、硬等。 知觉是反映当前客观事物整体特性的认识过程,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任何一个客观事物,都包含多方面的属性,单纯靠某一种感觉是不能把握 的。 2.感觉能力的发展 新生儿凭借完好的感觉器官最先发展起各种感觉。最早出现的是皮肤感觉(触觉、痛觉、温度感觉),其后逐步表现出敏锐的嗅觉、味觉、视觉和听觉。

胎儿的生理------心理发展

第四章胎儿的生理------心理发展 简答一:胎儿在母体中的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 胚芽期(0—2周)2胚胎期(3—8周)3胎儿期(9—38周) 简答二:胚胎期的发展模式及特点 胚胎期的发展非常迅速,发展模式为从头到脚,由内及外,也就是说头,血管和心脏等发展要早于胳臂、腿、手、脚的发展。一般认为这一阶段是胎儿器官、四肢和其他生理系统分化、生成的关键期,如果某一器官或生理系统在这一阶段不能发生,将来也不会再形成和发展。这一阶段也是胎儿发育的最敏感区,最容易受放射性、药物、感染及新陈代谢产物或胎内某些病变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胎儿的死亡率很高。 简答三:胎儿心理机能的形成 (一)感觉的形成: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一切高级和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是维持正常的心理活动、保证机体与环境平 衡的重要条件。最新研究表明所有的感官在怀孕期间,已经开始运用了。 1视觉:妊娠第7周,眼睛形成。第10周,出现连接眼球和大脑的视神经。第12周出现眼睑,第28周眼睑打开。胎儿在4个月时便对光线十分敏感。 2听觉:胎儿从28周开始,听觉通道已基本形成。可以听到子宫内外的声音。(对胎教的实验研究主要是在胎儿听觉发展方面进行的) 3触压觉:妊娠第6周形成皮肤,两个月已经有皮肤感觉。 4嗅觉:孕六个月时,嗅觉开始发育,胎儿对来自母体的营养物质产生嗅觉记忆,这些有助于胎儿出生后断奶之后接受其它食物。 5味觉:胎儿12周时舌上出现味蕾,味觉在孕26周形成,从孕30周开始,胎儿已经有了发达的味觉。 (二)思维和记忆的形成:孕5个月时,脑的记忆功能开始工作,胎儿能够记住母亲的声音并产生安全感。7—8个月,大脑皮质已经相当发达。通过脑电波已经清楚的 分辨出胎儿的睡眠状态和觉醒状态,这是胎儿意识的萌芽时期。胎儿在宫内用大 脑接受了大量信息,能判断其是否重要,对哪一类信息作出反应,还有将某些信 息传递的记忆储存起来,属于思维和记忆的工作。还有学者认为,在催眠状态或 实施退行性疗法时,有些人能够回忆起分娩时甚至出生前的经历。 简答四:胎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因素:生物体的各种性状特征可以通过生殖过程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这种现象就是遗传,遗传通过染色体和基因的传递实现。染色体或基因的错误或变异均 可导致遗传病变。 二环境因素:(一)物理因素:包括1电离辐射2噪声3超声波4高温5电磁场等(二)化学因素:包括:1汞及其化合物2铅及其化合物3吸烟4嗜酒5饮用咖啡6吸毒7大气污染8妊娠期药物等 (三)生物因素:包括1病原微生物2宫内感染等(四)地理因素: 三母体因素:(一)情绪:孕妇不良的情绪变化会影响营养的摄取,,激素的分泌和血液的生 成分,以至血液中有害于神经系统及其他组织器官的物质剧增,并 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的发育。 (二)应激(三)营养(四)患病等 简单五胎教的的作用机理与种类 一作用机理:正常孕妇在保证合适的环境,良好的情绪,充足的营养和适当休息的的条件下,从胎龄满6个月后开始对胎儿实施每天定时的声、光、触摸的刺激,使胎儿的听觉、视觉、

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心理发展特点

大班幼儿(5—6岁)年龄特点及心理发展特点?大班幼儿年龄特点 1、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 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儿童的自我评价从XX 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当成人的评价与儿童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同时,儿童的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例如;大班儿童在评价自己时会说:我会唱歌跳舞,但画画不行。” 2、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 5、6岁儿童的情感虽然仍会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大多数儿童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儿童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例如,摔痛了能忍着不哭。此时,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例如当自己的表现或作品被忽视时会感到不安。而当让他们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时会表现得很尽职。 3、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 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独立了,他们能选择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衣 XX地入睡。 服,能用筷子吃饭、夹菜,也能不影响别人 学前后期的儿童已能将劳动与游戏分开,对劳动持认真态度,关心劳动结果,也能初步理解一些劳动的社会意义:他们喜欢参与成人的劳动,在家里会扫地、擦桌子、整理自己的用品。在XX里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种植、喂养、值日生劳动等:在劳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 4、合作意识逐渐增强 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他们逐渐XX公平的原则和 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比如,在小

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

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 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 大班幼儿年龄特点 1、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 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儿童的自我评价从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当成人的评价与儿童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同时,儿童的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例如;大班儿童在评价自己时会说:“我会唱歌跳舞,但画画不行。” 2、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 5、6岁儿童的情感虽然仍会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大多数儿童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儿童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例如,摔痛了能忍着不哭。此时,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例如当自己的表现或作品被忽视时会感到

不安。而当让他们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时会表现得很尽职。 3、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 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独立了,他们能选择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衣服,能用筷子吃饭、夹菜,也能不影响别人安静地入睡。 学前后期的儿童已能将劳动与游戏分开,对劳动持认真态度,关心劳动结果,也能初步理解一些劳动的社会意义:他们喜欢参与成人的劳动,在家里会扫地、擦桌子、整理自己的用品。在幼儿园里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种植、喂养、值日生劳动等:在劳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 4、合作意识逐渐增强 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比如,在小舞台表演游戏中几个小朋友能一起分配角色、道具,能以语言、动作等进行表现,并有一定的合作水平。

婴幼儿生理特点

第一章婴幼儿的生理特点 保育员要照料好小朋友的一日生活,首先要了解孩子,因为孩子不是“小大人”。为什么要经常洗澡因为婴幼儿皮肤薄嫩,皮肤不清洁很易生疮长疖。为什么要让婴幼儿到户外晒太阳因为婴幼儿的骨骼长得很快,少见阳光就会得佝偻病。为什么不应该为了“催饭”,而让小朋友吃水泡饭、汤泡饭因为细嚼慢咽有五大生理功能。科学的护理,基于科学的育儿知识。了解婴幼儿的生理特点,才能主动的按照科学的规律办事。 下面,就让我们以人体的若干系统为顺序,谈谈婴幼儿的生理特点,以及相应的护理要求。 一、动作的执行者——运动系统 (一)什么是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是人们从事劳 动和运动的主要器官。 (二)婴幼儿运动系统有什么特点 1.骨骼 (l)骨骼在生长:婴幼儿在不断长个子,也就是说骨骼在不断加长、加粗。长骨骼就需要钙、磷为原料。同时还需要维生素D,使钙、磷被人体吸收和利用。营养和阳光是婴幼儿长骨骼所必需的营养(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到皮肤上可制造出维生素D)。另外运动也是骨骼发育的重要条件。 (2)腕骨没钙化好:腕骨共8块,出生时全部为软骨,以后逐渐钙化,但要到10岁左右才能全部钙化。所以,婴幼儿的手劲儿小,为他们准备的玩具要轻。 (3)骨盆还没长结实:婴幼儿的骨盆和成人不同,还没长结实。在蹦蹦跳跳时,要注意安全。比如,幼儿从挺高的地方往硬地上跳,就可能伤着骨盆的骨头,使骨盆变形。 (4)骨头好比鲜嫩的柳枝:成人的骨头好比干树枝,不易弯曲。而婴幼儿的骨头硬度小,好比鲜嫩的柳枝,易发生弯曲。所以,要注意培养幼儿有好的姿势。 (5)不良姿势易致脊柱变形:脊柱是人体的“大梁”,主要的支柱。那么,人体的这根“大梁”,是不是一根直直的“顶梁柱”呢从背面看脊柱,它又正又直,但从侧面看脊柱,它并非一根“直棍儿”,而是从上到下有四道弯儿。这四道弯儿叫做“脊柱生理性弯曲”。 脊柱有了这几道弯曲,在人体做走、跑、跳等运动时,就更具有弹性,可以缓冲从脚下传来的震动,保护内脏,当震动传到头部时也就微乎其微了,有了弹性也更能负重。否则,若脊柱真是一根“直棍儿”,跺一下脚,也会把脑子震了,肩挑重担也成为空话。 上述生理性鸾曲是随着小孩动作的发育逐渐形成的。生后2~3个月会抬头了,形成颈部前弯;6~7个月会坐了,形成胸部后弯;开始学走路,形成腰部前弯。但要到发育成熟的年龄,这些生理性弯曲才能完全固定下来。在脊柱未完全定型以前,不良的体姿可以导致脊柱变形,发生不该有的弯曲,脊柱的功能也将受到影响。 体姿,即坐、立、行时身体的习惯姿势。应从小培养孩子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保护脊柱,预防脊柱变形。坐着时,两脚平放地上,不佝着背,不耸肩,身子坐正;站着时,身子正,腿不弯,抬头挺胸;走路时,抬头挺胸,不全身乱扭。健美的体姿不仅使人看上去有精神,还可预防驼背和脊柱侧弯。另外,长时间用单肩背书包会使脊柱两侧的肌肉和韧带得不到平衡发展,形成一侧肌肉、韧带过度紧张,导致脊柱侧弯(从后面看,脊柱某一段偏离中线,向左或向右弯曲)。 2.肌肉 (1)容易疲劳:婴幼儿肌肉的力量和能量的储备都不如成人,很容易疲劳。在组织幼儿户外活动时要适时让幼儿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2)大肌肉发育早,小肌肉发育晚:幼儿会跑、会跳了,可是画直线却挺费劲儿,这与不同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教育规律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广义儿童期:0-18岁) 1、顺序性 如:思维的发展是从知觉—>具体形象—>抽象—>辨证,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思维发展特点。(教育启示:不要拔苗助长。) 2、阶段性、连续性 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继续,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开始;前一阶段中总包含有后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阶段又总带有前一阶段某些特征的痕迹。 例:一二年级开始具体形象思维,但仍有幼儿期的知觉思维。 (教育启示:善于观察孩子,既要关注孩子现在的发展,又要为孩子下一步的发展创造条件。) 3、不均衡性 (教育启示:关注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如:孩子2-3岁是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5岁是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女孩10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男孩12岁左右进入青春期等。) 4、稳定性、可变性 教育启示: 稳定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不会马上变,所以需要家长学会等待,需要耐心。 可变性:你改变教育方法,孩子早晚会有变化的,但是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变化。 5、个别差异性 每个孩子有差异: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别人的复制品,都不是另一个孩子的复制品,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教育启示:注意认识到自己孩子的不同之处; 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挥他的特点(发挥优势,弱势也能转化成优势); 不要过早的给孩子贴上标签; 从内心深处真正去接纳孩子。

接纳:以孩子的生命状态为准,而不是以父母的眼光。 二、学龄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3-6岁) 1、知觉思维+具体形象思维 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教育启示:家长不要去干扰孩子对各种事物的探究。 2、无意性 对自我的约束和控制力不强,容易受影响。 3、3岁以后开始形成个性 个性:不稳定、不明显、易受影响 (教育启示:孩子在幼儿阶段的学习,就是游戏和玩,幼儿不要过多开发智力,更应关注他的感受和情绪。) 学习教育特点: 1、无意学习。(例:爸爸教孩子打扑克牌,就教会了孩子认数和加减法) 2、学习内容广泛,学习对象:生活中无所不包的各种事物。 (启示:应该让孩子与世界建立广泛的联系。从课本上获得的是间接经验,从生活中获得的是直接经验。) 3、不顺序性。(并非一定要先学什么后学什么) (启示:兴趣——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就学习什么,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4、学习方式:玩中学、做中学、游戏中学 (启示:正确理解学习,学习是个大概念,无所不包,学习无处不在,学习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鼓励孩子多动手。) 三、小学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6-12岁) 从三个方面穿插讲的:1、注意力,2、记忆力,3、思维方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