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哲学与人生第四课教案

哲学与人生第四课教案

哲学与人生第四课教案
哲学与人生第四课教案

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第一课时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在知识体系上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内容,围绕联系的观点,教材介绍了联系的含义、普遍性、客观性。

教材内容共设三目,第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人无法脱离社会群体而独立存在→人际交往是个人身心健康的需要→人际交往是实现自身发展的条件和必经之路。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人不能孤立封闭地生存和发展,人际交往对个人身心健康和实现自身发展有重要作用。第二目的逻辑顺序是: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普遍的→联系是客观的。最后得出结论: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要把握事物的客观联系。第三目的逻辑顺序是:人际关系无处不在→要从社会普遍联系中考察人和认识人→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学情简要分析

中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基层工作,工作环境中要处理的人际交往较多。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本单元唯物辩证法观点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学生渴望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但是在教

育教学过程中也发现有的同学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逃避、激化矛盾等问题。(结合专业分析略)

●教学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能举例说明人际交往对个人身心健康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能说出联系的含义,能识别普遍联系、客观联系,能描述自身的人际交往并识别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角色;能举例说明世界在联系中存在、人生在联系中发展。

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确立联系的观念,树立整体意识、集体意识,乐于交往。

3.运用目标:能使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活实例,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分解复杂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定位,融入集体生活,处理好自己与家长、老师、同学、朋友等的人际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

【生活情境启迪】

团队合作游戏:无敌风火轮

1.道具要求:报纸、胶带

2.场地要求:在教学楼前的空旷场地

3.游戏时间:10分钟左右

4.项目规则

(1)各组(每组10人)统一在风火轮内站好,由裁判统一发布口令出发;

(2)行进途中,风火轮必须垂直地面,不能将所提供的报纸剪裁、折叠,报纸必须紧密相连;

(3)所有组员必须在圈内,身体的任何部分不得直接接触地面,如有违规接触地面的组员,取消比赛资格;

(4)行进过程中若风火轮断裂,必须在原地修复,在裁判许可后才可以继续行进。此时队员可以接触地面但不能阻挡他组行进的路线,否则将被取消比赛资格;

(5)出发前,所有风火轮不得超出起点线,以风火轮全部通过终点线为项目截止时间;

(6)完全服从裁判。

游戏结束后,返回教室,请各组派代表谈感受。教师引入到第四课课题(或者此游戏在课外活动进行)。

【哲理启迪感悟】

1.人不能孤立封闭地生存和发展

师:有一首叫《朋友》的歌中唱到:“谁能够划船不用桨,谁能够扬帆没有风向,谁能够离开好朋友,没有感伤……”亚里士多德说:“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现代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与人交往,都要和他人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任何一个人都无法脱离社会群

体而独立存在,人生的成长与发展、成功与幸福,无不与他人的交往密切相连。今天让我们首先来认识一对好伙伴、好朋友,她们相互扶持的感人事迹,被拍成了电影《不能没有你》。

镜头:

“我们的名字是王峥、周婷婷,分别患有视障、听障,大学就读于辽宁师范大学。上大学期间,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上困难重重,这时学校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纷纷向我们伸出了温暖之手,让我们和大家一样正常学习,并享受着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当时班上就我们两人是残障学生,但我们却能够互补。我们一个成了对方的眼睛,一个成了对方的耳朵,彼此从对方身上找回了失去的另一半世界。为了向世人证明,我们能和健全人一样学习、一样生活,我们携手组成了“你帮我看、我帮你听”的海伦·凯勒号“联合舰队”。《东方时空》、《实话实说》等多家媒体先后报道了我们的故事,使我们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许多好心人纷纷来信,向我们提供了治病的信息,鼓励我们好好学习。”

如今,正在美国留学的周婷婷再创辉煌,荣膺《中国妇女》时代人物的荣誉称号;大学毕业后,王峥到沈阳市残疾人联合会工作,随后调到省残联工作,短短5年的工作时间,热爱工作的王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成为省残联最年轻的理

事。

讨论:请结合周婷婷和王铮的事例,或者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人际交往对个人身心健康有什么作用。

生:略。

师归纳:人际交往是个人身心健康的需要。通过交往,可以获得友谊、支持和理解,增强自我价值和力量,减少孤独和失落感;如果缺少人际交往,没有交流和倾诉的对象,会增加人的挫折感,引发内心的矛盾与冲突,从而带来一系列不良的情绪反应。而不良的情绪作用于生理活动,将会成为各种疾病的催化剂。

展示材料:

很多人只知道比尔·盖茨是一个电脑天才,引导了信息社会发展的潮流,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交往能力在他成功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在比尔·盖茨成功的过程中,他的交往能力起了很大作用。盖茨一共结交了三位对他来说至关重要的人。

第一个关键人物是威尔金斯,IBM公司的前任董事。盖茨的母亲与威尔金斯曾经共事过,她把自己的儿子介绍给他。当时,年轻的盖茨刚刚从大学里出来,毫不出名,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威尔金斯的重视。但盖茨毫不气馁,他积极热情地向威尔金斯宣讲自己的技术,终于打动了威尔金斯,威

尔金斯开始关注起他的计算机技术了。之后,由于威尔金斯努力推荐,年仅20岁的盖茨迈出了他事业发展的第一步——在世界最强的IBM计算机上安装自己的“DOS操作系统”。如果当初盖茨没有得到这一份订单,就不可能会有今天的微软公司。可以说,与威尔金斯的交往成为盖茨事业的起点。

第二个关键人物是艾伦,他是盖茨事业上的合伙人。在微软公司刚刚起步的时候,盖茨需要一个合作伙伴一起创业。他很快就发现朋友艾伦是最好的合伙人。艾伦不仅具有与盖茨一样的电脑天赋和扎实的编程能力,性格更加外向的他承担了大部分的管理工作,使盖茨有更多的精力去开发使微软一举成名的“Windows操作系统”。所以,比尔·盖茨是这样评价艾伦的:“他是我最好的朋友,也是我最重要的合伙人,没有他,就没有微软公司的发展壮大。”

第三个关键人物是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鲍尔默。鲍尔默毕业于哈佛大学,曾在许多大公司任高级行政管理人员。在一次晚会上盖茨与他相识,随后两人结为好友。这时盖茨急需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管理者来帮助自己,于是盛情邀请鲍尔默出任微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在鲍尔默的努力下,视窗软件如期上市,并且他还在视窗系列软件开发推广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为盖茨在事业上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用盖茨自己的话说:“在我人生发展的过程中,我幸运地

结交了一些挚友,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

师:三位关键人物在盖茨的成功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感想。

归纳:人际交往是个人学习社会知识、生存技能和文化,实现自身发展的条件和必经之路。每个人都不可能靠单打独斗把事情做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社会上取得成就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心理学家们做过一次调查,发现那些在人生发展中能够取得很大成就的人,不仅有超强的个人能力,他们大都还具有豁达、乐观、有亲和力等积极情绪,容易与别人交往,受到大家的拥戴,善于使用集体的力量取得成功。有的人虽然个人能力很突出,但往往有着偏执、狭隘、消极、拒绝合作等性格上的弱点,不仅很难取得成就,还会因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不被别人理解,郁郁不得志。

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师:刚才同学们提到盖茨和他的三位关键人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归纳:(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师:你能否举出一些事物之间存在联系的具体事例?

生:整个自然界是一个复杂联系的生态系统,我们生物

课上学过生物链。

师:是不是只有在自然界中存在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相互关系呢?同学们还能举其他例子说明吗?

生:地震、低温、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一个地方发生了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洪水是一种自然灾害,容易造成山体滑坡,阻碍交通,影响人们的出行安全,同时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等社会问题。

师: 怎么理解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生:人作为一个有机体,是由内部各个器官组成的,如果重要的器官出现疾病,纵使有充足的阳光、水分等,也无法存活。计算机由主机、键盘、显示器、鼠标等组成,离开其中的一部分,就没法正常运行。

(教师注意把学生答案归纳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三个角度;注意引导学生寻找事物的内部联系,而非仅仅停留在现象的联系。)

刚才同学们从方方面面列举了事物之间存在联系的具体事例,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事物,它与周围任何事物都没有联系的?

归纳:(2)联系是普遍的。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

的联系。(外部)

②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内部)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整体)

师:联系是普遍的,对于我们做事情有什么启示呢?

归纳: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师:我们说世界上的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是不是就等于世界上的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呢?你能否举例说明呢?

生:略。

镜头一:

今年入汛以来,我国气候异常,多个地区创下降水量、高温历史极值,造成较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面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新趋势,专家建议,要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完善应急预案,同时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和“减缓”两手抓。

(问):为什么会出现全球变暖?我们愿意让它发生吗?我们能否改变它?

生:人类砍伐树木、破坏植被、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引起了全球变暖。

师: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极端气象事件发生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这个结论是被国际上广泛认可的。我们不愿全球气候变暖,不愿自然灾害增多,可它发生了,这说明联系又有什么特点呢?

(3)联系是客观性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镜头二:

据不完全统计,从春秋时期到清代,我国日食观测记录达1000多次。但由于古人科学认知力的局限,日食这种异象总被误认为不祥之兆。“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诸侯置三麾,陈三兵三鼓;大夫击门;士击柝,充其阳也”,从这段记载可知,当时古人敲门击鼓祈求太阳快快复圆。上海交大科学史专家江晓原教授说,就古人理解,日食之所以发生,乃上天意志干预人间、警示君王,而“日不食、星不悖”才是“太平盛世”。

问: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现象?

生:电脑算命,幸运数字等等。

师: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客观的,刚才我们分析的那些是人主观臆造的,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问:事物按照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分为自在事物和人为

事物。自在事物先于人类存在,它们中的种种联系在人类产生前就存在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为事物的联系呢?是主观还是客观的?

展示运动场图片

问:我们很多同学喜欢参与健身运动,为什么运动赛场的设计东西向跑道短,南北向跑道长呢?

生:略。

师:这是因为运动赛场具有方向性的缘故。正规的足球场,一般都是南北走向。因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故太阳总是东升西落。

假设足球场是东西走向,如果在上午比赛,日出东方,则整个上午太阳都在偏东的方向,太阳光就会直射向东进攻的运动员,把运动员的眼睛照得眼花缭乱;如果在下午比赛,日落西山,则整个下午太阳都在偏西的方向,太阳光就会正对向西进攻的运动员,把运动员的眼睛晒得直冒火花,运动员就不敢往上看,这当然会影响运动员的比赛。

因此,只有足球场是南北走向的时候,太阳光才是从运动员的侧面照射过来的,运动员才能避免受到太阳直射,不至于影响到比赛。同样的道理,田径运动场也应该是南北走向,这样南北向的跑道就长些,东西向的跑道就短些,尽量避免运动员在东西方向上受太阳光的影响。

另一方面,如果运动赛场是南北走向,那么东西方向看台观众的视线是均衡的,因为观众可以均衡地看到两端的比赛情况,所以在东西方向应该布置更多的座席,而南北方向的座席应该相对布置少一些。这样一来,东西两个方向留出来的空间就肯定多些,南北两个方向自然留出来的空间就少些。另外,东西两头高还可以尽量遮挡一部分上午和下午的太阳,最大程度地减少太阳光对运动员的干扰。

师:从运动场的设计来看,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因为人与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够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归纳:(4)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师: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是怎样坚持联系的客观性的呢?

生:2011年3月28日,世界自然基金会倡导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得到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响应,该活动旨在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地球气候变化。我国的北京、上海、香港等许多城市也加入到这一活动中。这是我在网上查阅的图片。

这张拼版照片显示的是鸟巢、水立方关灯的过程。

市民在青岛五四广场上摆出一小时“60”分钟的造型参加“地球一小时”活动。当晚8时,青岛市西起团岛,东至

奥帆中心,包括沿海一线在内的市内四区的景观灯全部关闭,为星光“让路”。

归纳:(5)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师: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植树造林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于我们来说,随手关灯、纸张双面使用、尽量少开车等良好习惯,都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问: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不能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去代替事物的真实联系。那么是不是人们在联系面前就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了呢?

生:不是的。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但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在经济发展造成资源环境等问题后,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今天提倡的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等模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归纳:(6)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以积极态度正确看待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

镜头三:

财会专业的李明在学校期间,一直努力学习,专业课金老师看他基础知识扎实又踏实肯干,就推荐他到某大型企业的财务部实习。有一天,金老师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从这个男生所在的实习单位打来的。电话里,一位工作人员对他说:“你们为什么要派李明来呢?”金老师感到很惊讶:“因为他是我们这里专业成绩最好的学生啊!”那位工作人员也很惊讶:“是吗?可是我们一点都看不出来,只觉得这个人很难相处。”

原来,这个男生虽然有着良好的专业知识,但因为他很少和别人沟通,连与别人相处的基本常识都没有。在财务部里,大家都期待他能够把自己的专业知识贡献出来,和大家一起把报表做好,可是他性格很孤僻,不善于合作,每天一到财务部,就一个人坐在电脑前,也不和别人说话。大家在一旁看着,不知道他在忙什么,想问他,看到他很专心的样子又不好打扰。一连几天过去了,大家都不知道他在搞什么名堂,不知道该怎样与他交流,只好给他的老师打电话,要求调换一个沟通能力强的人来实习。

师:为什么专业成绩突出的李明在实习单位并不顺利呢?请你分析原因并帮他出出主意。

生:略。

师: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要求我们在人生发展过程中不能只看到自我,而看不到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自我封闭、自我满足。既要重视个体对集体和社会的价值,也要充分看到集体、社会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对待人际关系上,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就会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反之,以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就会形成消极的人生态度。不同的人生态度会对人际关系造成不同的影响。

镜头四:

小时候的基辛格,并不是一个很擅长与别人相处的人,他总是喜欢一个人拿自己的锡偶玩具士兵做排兵打仗的游戏。母亲觉得他太过孤独了,就指着窗外那些正在一起玩的小伙伴,问他:“孩子,你为什么总是一个人玩呢?”小基辛格想了想,指着地上的锡偶玩具,说:“可是,我觉得一个人玩很有意思啊!”母亲想了想,没有再说什么,出了房间,小基辛格又低头一个人玩去了。过了一会,母亲带了五六个孩子回来,他们每个人的手里都拿着自己心爱的玩具,有汽车、马车、大炮,还有舰船……几个孩子把这些玩具摆开,分成两派,玩起了作战游戏。小基辛格看到了,觉得很有意思,母亲就对那些孩子说:“为什么不让小基辛格一起参加呢?”伙

伴们毫不犹豫地说:“来吧,欢迎加入!”于是小基辛格拿着自己的锡偶士兵也兴致勃勃地加入到了伙伴们的行列中。基辛格长大后,先是成为一名国际关系专家,继而又成为美国的国务卿和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他始终都认为,童年的这次经历对他的改变非常大。正是这次经历使他体验到了与别人相处时的快乐,而长大以后,他也愿意通过自己积极的努力把更多的快乐带给别人!

师:请试着分析人际交往态度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谈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人际交往态度去营造人际关系?

生:略。

师: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还要求我们看到人际关系对个人的不同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人的日常生活和人生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会产生消极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联系与一般自然物的联系不同,人具有自觉能动性,能够主动进行选择。人际交往关系渗透着人的目的性、能动性。人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社会交往关系,而是可以能动地选择与什么人交往,不与什么人交往,从而促进和推动自己人生的健康发展。

【实际体验升华】

师:我们师生能走到一起,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同学们想过没有,茫茫人海中自己究竟认识多少人?

统计你认识的同学、老师、亲戚,以及通过其他方式(如微信、微博、QQ、Email等)可以结识的人数。这就是你的人际网络。

你还有没有特别想结识但还没有结识的人?怎么才能如愿以偿?

在正常的人际交往条件下,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我们用数学方法来验证一下。向你的人际网络发出“我想认识李娜”这个信息,可能覆盖多少人?

如果你的人际网络是150人的话,通过6个人的人际关系网络可能达到的人数是150的6次方,等于11390625000000,即1.139*10的13次方(约10000亿)。即使消除一些重复的节点,这个数字也远远超过整个地球人口65亿的若干倍。这就是“六度分隔理论”,是一位专门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家发现的。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世界上一个个独立的人,通过自己的关系纽带互相交织,继而形成一张庞大复杂的人际关系网。

它对我们从哲学上研究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有什么启发?

人际交往关系作为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最高形式,它可

以改变、决定身处这种关系中的个人。要认识一个人,只看他的外貌等身体特征是看不出来的,可靠的办法是听其言观其行,全面考察他的社会交往、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全面了解一个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也就认识了这个人的本质。从普遍联系中考察事物、认识事物,也从社会普遍联系中考察人和认识人,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请课后选取自己QQ或微信中的3位好友,回顾并简要记录你们之间交往过程的美好点滴,和同学们分享。

第二课时在复杂多样的联系中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在复杂多样的联系中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知识体系上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内容,围绕联系的观点,教材介绍了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教材内容共设三目,第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人际和谐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传统→人际和谐的基本阐释→人际和谐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人生发展不能没有人际和谐。第二目的逻辑顺序是:联系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联系的复杂多样性的要求。第三目的逻辑顺序是:会共处的关键→尊重差异、尊重别人的做法→学会交

友,建立真正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全面地看待人际关系,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创造快乐人生。

●学情简要分析

通过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的基本认识,为本课时该原理应用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学生对人际关系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初步认识,但对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还比较欠缺。

●教学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能说出人际和谐的特征;能够识别“益友”和“损友”;能识别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能知道在人际交往中人际和谐的作用;能努力营造人际和谐环境,促进人生发展。

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3.运用目标:能使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学会交友,努力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创造快乐人生。

●课堂教学过程

【生活情境启迪】

展示各地“邻里节”照片

小敏是某中职学校烹饪专业的学生,擅长做糕点、面点。最近,她们家所在的社区正在举行邻里节。让我们跟着小敏去看看吧。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社会学专家认为,由官方主办的邻里节能够对邻里关系的改善起积极作用,但它更多具有姿态和导向意义,“和谐邻里”的达成,还要靠社区日常多组织活动,靠居民打开“心锁”,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本着互谅、互助、互敬、互信的态度,去建构温馨和谐的邻里关系。

小调查:你熟悉你们家的邻居们吗?你期待怎样的邻里关系?

1.人生发展不能没有人际和谐

多媒体展示: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和”字。

师:对于“和”,同学们是怎样理解的?请列举出包含有“和”的思想俗语、成语。

生:略。

引导学生认识到:人际和谐是中国的宝贵文化传统。“和”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和”即矛盾的协调统一,包括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讨论:有人认为“和谐就是没有差别和分歧”,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你谈谈对人际和谐的认识。

哲学与人生第七课分析

第七课 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授课课程:哲学与人生 授课教师:李美丽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创境激趣〉 教师播放歌曲:《从头再来》 “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今日重又走进风雨”。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这首歌曲告诉我们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成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如同歌词中说的那样:“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从头再来”。 问题: 为什么人生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失败和挫折呢? 我们应该怎样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实现人生成功呢? 以歌曲为切入点,设置感人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欣赏之余思考歌曲的内涵并讨论问题,归纳出:人生发展不可能时时处处都顺心如意,当遭遇失败挫折或陷入低谷时,我们应该像歌曲中表达的那样,客观看待成败,认真总结得失,在此基础上知行统一、勇于实践,就一定会取得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以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学生在歌曲中回味、思考,回答问题。 授课班级 14中16-19、14中37-38 授课类型:理论课 授课日期 第7周 2016年4月 日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理解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必须做到知行统一。 2.情感态度观念:增强学生对知行统一哲学原理的认同,使得中职学生注重实践,善于总结,努力学习,崇尚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3.运用: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人生发展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学会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辩证唯物主义知行统一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2. 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 【教学难点】 1. 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 2. 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 教学方法 事例教学法、设疑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哲学与人生》第一课教案

《哲学与人生》教案 (二) 开课单位:授课教师:授课班级: 教材版本:《哲学与人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主编:杨耕 该父母犯主观主义。不从实际出发。 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首先要解决一个出发点问题,也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世界具有无限多样性 花鸟鱼虫、山川树木,日月星辰、宇观物质,社会事物、文化现象、人类自身,

故事1:胸有成竹 宋朝有个画家叫文与可,善于画竹。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受到大家的称赞。原来文与可在他居住的地方遍种竹子,一年四季观察竹子的变化,他对竹枝竹叶在不同时期的形状姿态都有透彻的了解,所以他画竹时能下笔有神,他的朋友晁补之写下一首诗,称赞他画竹时胸中有成竹。从此胸有成竹作为脍炙人口的成语流传至今。如果文与可不与竹子打交道,不论他怎样构思也不会胸有成竹即没有形成竹子的意识。 故事2:两只老虎的启示 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野地里。在笼子里的老虎三餐无忧,在外面的老虎自由自在,两只老虎经常进行亲切的交谈。笼子里的老虎总是羡慕外面老虎的自由,外面的老虎却羡慕笼子里的老虎的安逸。一日,一只老虎对另一只老虎说,咱们换一换,另一只老虎同意了。于是,笼子里的老虎走进了大自然,野地里的老虎走进了笼子里。从笼子里走出来的老虎高高兴兴,在旷野里拼命地奔跑,走进笼子里的老虎也十分快乐,它不用再为一日三餐而发愁了。但不久两只老虎都死了,一只是饥饿而死,一只是忧郁而死。从笼子里走出的老虎获得了自由却没有获得捕食的本领,走进笼子的老虎获得了安逸却没有获得在狭小空间生活的心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第一,要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第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故事3:随机应变的烟灰缸 浙江省一厂家曾生产了一种质地和造型均不错的烟灰缸,大量出口到美国、加拿大、西班牙,过了一段时间产品渐渐受到冷落,原来这些国家寓所里普遍安装了电扇,电扇一开烟灰就飞起来很不卫生,他们马上试制了一种口小肚大底深的新式烟灰缸,果然又受到欢迎,但好景不长销量再次下降,原来情况又发生了变化。有些国家的居民室内安装了空调,虽然烟灰飞不起来但主妇们嫌口小的烟灰缸不好清洗。为此,厂家又设计出一种口大而底深的新样式再度占领了市场。

完整中职哲学与人生教案(第五单元)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明确公与私、义与利的内涵。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正确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运用: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社会条件。 3.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典故导入新课) 第一步,介绍希腊神话故事: 希腊神话中,人面狮身的司芬克斯向路过他面前的每个行人,都说出同样的谜语: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的东西是什么?行人能答出,就放其过去,反之,则将其吃掉。(课件显示) 第二步,提问:这个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什么?为什么?(谜底是:

人。早、中、晚喻人一生中的幼年、成年、晚年。) 第三步,教师再作如下对话引导:这表明希腊人是从什么角度在对人进行思考? (从人生过程中的外部特征角度) 司芬克斯人面狮身的形象本身就说明了,人类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与什么的区别与联系呢? (人与动物) 那么,人与动物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他自身有哪些属性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回答的问题。 (新课讲授) 一、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 1.自然属性是人生存发展的生理基础 (1)人的自然属性之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 (2)人的自然属性之二: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总是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3)人的自然属性之三:人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 (课件显示) 师生通过表格对人的自然属性进行小结。(课件显示) 2.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课件显示) (1)人的社会属性之一:人是社会的人。 (2)人的社会属性之二: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 (3)人的社会属性之三: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寓言故事:两个人的世界有多好,让学生分析其中包含的道理。(课件显示) 2000年1月11日,徐州大黄山煤矿发生漏水事故,63名矿工被困在井下,在生死关头,被困矿工勇敢自救,大家互相传递盛水的胶靴,你一口,我一口,谁也没有为水而争斗。 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课件显示)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 (分析)社会性是人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这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即人作为高级动物和其他动物一样,都具有自然性,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生存离不开自然界;人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都具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但是人还有社会性,而且社会性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动物不具有。第二,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在进行自然性活动的过程中,渗透着社会性,受社会性的制约,具有鲜明的社会色彩,例如,人与动物都具有食欲,但动物的食欲仅仅是本能的反应,是一种生存,是一种条件反射,是一种自然属性。而人的饮食不仅是一种生存的需要,一种自然属性,同时它还有保持健康,发展体力、智力的需要,并且有社会交往、联络感情的需要,所以自然性受社会性制约。 3.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议一议) 鲁滨逊一个人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他脱离了社会照样生活得很好,这如何解释呢?师生一起分析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课件显

哲学与人生 教案 中专 中职 第七课 第八课

第七课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理解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必须做到知行统一。 2.情感态度观念:增强学生对知行统一哲学原理的认同,使得中职学生注重实践,善于总结,努力学习,崇尚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3.运用: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人生发展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学会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不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辩证唯物主义知行统一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2. 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 【教学难点】 1. 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 2. 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 【教学方法】 事例教学法、设疑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学时。 【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教师播放歌曲:《从头再来》 “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今日重又走进风雨”。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这首歌曲告诉我们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成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如同歌词中说的那样:“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从头再来”。 问题: 为什么人生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失败和挫折呢? 我们应该怎样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实现人生成功呢? 以歌曲为切入点,设置感人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欣赏之余思考歌曲的内涵并讨论问题,归纳出:人生发展不可能时时处处都顺心如意,当遭遇失败挫折或陷入低谷时,我们应该像歌曲中表达的那样,客观看待成败,认真总结得失,在此基础上知行统一、勇于实践,就一定会取得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以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学生在歌曲中回味、思考,回答问题。 〈引思明理〉 一、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板书)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出真知(板书) 由于该问题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该部分内容可以教师讲解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容易对实践内涵产生疑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形象图片和生动漫画“白卷”加以讲解。 材料1:一组各种类型实践的图片 问题:结合上述图片反映的内容,谈谈你对“实践出真知”的看法。 材料2:漫画“白卷” 问题:没有做饭的实践,能写好做饭的文章吗? 通过师生共同解读各类型实践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哲学与人生教案中专中职第一课第二课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教学目标】 1.认知:使学生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2.情感态度观念:培养学生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与观念。 3.运用:培养学生运用本课知识把握客观规律,判明客观实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生选择的基本能力。 【教学重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 2.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教学难点】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选择正确的道路,永远比跑得快更重要。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生命,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 人生如同在池塘里钓鱼,选对池塘才能钓大鱼,在错误的地方垂钓,肯定钓不到想要的鱼。 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萨特说过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不选择的自由。这位大师的话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生处处有选择。 选择是什么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命运,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因而,选择就是人生的第一推动力。

只有选择,人生才有主题;只有选择,人生的坎坷才会被踏平;只有选择,人生才能冲破世俗的藩篱;只有选择,人生才能演奏出生命的华彩乐章。 通过短文让学生了解人生必须要选择,并思考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运用教材第2页中“小赵从事农机维修成功”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分析,导入本课的学习,引入客观实际的教学内容。 <新课讲授>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公元前638年11月初一,宋楚两军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北)相遇。宋军的数量小于楚军,处于劣势。但是宋军占据了河边的有利地形,在楚人还没渡完河的时候,宋军已经列阵完毕。公子目夷建议说:“彼众我寡,我军获胜的希望不大,不如趁现在楚军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我们发动截击,完全有把握扭转劣势。”宋襄公不听,他认为截击正在渡河的对手是不道德的,于是就约束全军不得出击。待楚军渡过泓水、正在慌忙列阵的时候,公子目夷又建议道:“我们趁敌人还没有列阵完毕,掩杀过去,还有希望获胜。”宋襄公又拒绝说:“要等敌人列阵完毕,我军才能出战。” 很快,楚军排列完毕,严阵以待,宋襄公这时候才下令对楚军发动全线进攻。他自己亲自驾着兵车,车上飘扬着“尊王攘夷”的大旗,杀向楚国的中军。一场大战下来,宋军惨败,宋襄公精锐的中军全军覆没。宋襄公本人也在乱军中被砍伤了屁股,亏得公子目夷和公孙固等人拼死搭救才逃回商丘。 宋国在泓水之战中损失惨重,国势从此一蹶不振。就连齐孝公也趁火打劫,借口宋国没有参加由陈国发起的颂扬齐桓公的盟会,起兵伐宋。宋国开始沦为大国的附庸,在楚国、晋国等大国之间艰难摇摆以求生存。 宋襄公的霸国梦自此彻底终结了。而他本人也因这次战争的伤势而去世了。 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宋襄公会失败引导学生得出客观实际的含义,以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得出下列三个结论。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K12学习】哲学与人生第十课教案

哲学与人生第十课教案 第十课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 第一课时人生发展必须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主要讲述了人生发展必须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确立的人生目标要看得见、摸得着、要切合实际;以及在人生目标指引下如何促进个人成长、推动历史的发展。 学情简要分析 对于中职生而言,大部分学生是有自己的人生目标的,但是,部分学生对树立什么样的人生目标、人生目标对个人成长究竟有何作用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教学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 理解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的意义,认识到人生目标与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通过认识人生目标的意义,引导学生领悟到目标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明白人生的发展离不开目标,从而激发学生树立正确人生目标的意识,自觉地把个人成长纳入社会发展之中,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3.运用目标 运用社会发展规律性的原理,正确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能在正确目标的引领下促进个人的成长。

教学重点 1.明确人生发展需要设立目标的重要性 2.正确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教学难点 1.如何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1 2.如何在人生目标的指引下促进个人成长、推动历史发展。 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课堂教学过程 古希腊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向人们提出了实现成功的三点建议:首先,要有一个明确可行的构想,即目标;其次,用任何可行的方式来达成目标;第三,调整一切方法达到成功。他突出强调了确立目标对人生发展和事业成功的重要性。古今中外,所有成功人士的经历也印证了这一点:确立人生目标非常重要。 人生发展必须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但并不是所有人生目标都能实现。确立和实现人生目标必须符合历史发展规律,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把握历史发展规律。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为什么人生的发展必须要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一、人生发展必须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1.人生

完整中职哲学与人生教案

哲学与人生(教案) 顾志宏 14会计、园林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与观念。 3.运用:运用本课知识把握客观规律,判明客观实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生选择的基本能力。 【教学重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 2.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教学难点】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教学方法】s 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手段】ss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as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选择正确的道路,永远比跑得快更重要。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生命,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 哲学家萨特说过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不选择的自由。这位大师的话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生处处有选择。 选择是什么?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命运,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因而,选择就是人生的第一推动力。 只有选择,人生才有主题;只有选择,人生的坎坷才会被踏平;只有选择,人生才能冲破世俗的藩篱;只有选择,人生才能演奏出生命的华彩乐章。 通过短文让学生了解人生必须要选择,并思考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运用教材第2页中“小赵从事农机维修成功”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分析,导入本课的学习,引入客观实际的教学内容。 <新课讲授>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王强的父亲是个足球迷,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未来的足球明星,为此,他把儿子送进一家有名的足球学校。经过几年的刻苦训练,王强的球踢得有

哲学与人生第十五课教学设计

第十五课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 第一课时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种种原因会陷入片面发展的误区,这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对学生进行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走出片面发展的误区,成为德能兼备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从教材第五单元“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的主题来看,教材第五单元人生问题的核心是正确把握人生价值。而本课中的全面发展也是围绕着实现人生价值这个核心来展开的,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而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人的全面发展。人自身全面发展是人自我价值的体现,也是实现人的社会价值的基本条件。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教学难点是成为德能兼备的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二、学情简要分析 首先,本课是全书的最后一课,通过前面14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哲学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用哲学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本课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知识是能够理解的。 其次,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能全面发展,中职学生同样也追求全面发展。但由于职校学生综合素质偏低,往往是考不上高中才上的职校,对自己信心不足,自我控制能力差,因此往往容易陷入片面发展的道路,这样对其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努力成为德能兼备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实现自身全面的发展。 最后,学生对全面发展从小就有自己的理解,一直以来他们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家长和学校也是努力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对于全面发展学生是非常熟悉的。可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们往往又会出现片面发展的情况。这些问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从理论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要努力实现全面发展,克服片面发展。中职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的正确观点和方法的指导,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教学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 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运用目标: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正确处理片面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四、课堂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预习本课内容。

中职哲学与人生(高教版)教案:第五课 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doc

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 【教学目标】 1.认知:掌握发展的含义与实质;正确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在人生发展中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 2.情感态度观念: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逆境,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 3.运用: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处理好顺境和逆境的关系,提高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教学难点】 1.顺境、逆境的联系与转化。 2.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课前准备】 让学生搜集有关逆境中成才的事例。调查不同行业人士的工作压力情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录像:神七问天 设问:“在科学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结合视频内容,回答以上名人警句包含了哪些哲学道理?给我们哪些人生启示?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是我们改革开放成果不断显现的过程,更是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过程。中国的

“飞天”梦想的逐步实现,是中国航天人和全国人民不断奋斗、不懈追求的过程,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首访太空,到2005年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携手问天,6年间的6次飞行如同6个台阶,一次次,在浩瀚的太空中铭刻下中国人的印记。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是每个中国人自豪的时刻,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发射了!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人一起升向了天空,他们实现了世界上为数不多国家掌握的太空行走这一大创举。从载人航天到踏出太空的第一步,我们看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课讲授> 一、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一切事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 幻灯片(教师进一步解释说明):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由无数事物构成的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 发展是指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运动。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是指丧失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幻灯片:科学发展观 设问:发展的实质是什么?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教师:(小结)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但发展不能以过度开发、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应坚持科学发展观。 幻灯片:赫尔岑难女主人 设问: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新事物和旧事物?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故事中的女主人判断高尚音乐的标准,是根据形式上、现象上的新奇,一时的流行(即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等,俄国大文豪赫尔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从而提出了“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吗”的质问,使女主人陷入困境。因此我们说:判断新旧事物不能凭出现时间的先后和形式上、现象上是否新奇,而是看其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幻灯片:区分新旧事物(课堂练习) 2. 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幻灯片:航天历程 教师:(小结)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但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经历一个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循序渐进和反复曲折的发展过程。事物的发展不是笔直的,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幻灯片:新生婴儿 学生:讨论,回答(略)

中职哲学与人生(高教版)教案:第十课 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doc

第十课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到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要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理解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的意义,认识到人生目标与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通过认识人生目标的意义,使学生领悟到目标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树立正确人生目标的意识,自觉地把个人成长纳入社会发展之中,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3.运用:运用社会发展规律性的原理,正确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教学重点】 1.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规律性。 2.正确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教学难点】 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应遵守历史发展规律。 【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邓小平的名言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较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引导学生思考三个问题: (一)邓小平的这段话论述了什么问题?通过学生的发言归纳总结,邓小平的这段话一是说明了社会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必然会代替旧的社会制度。二是说明了社会历史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二)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必然会代替旧的社会制度?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6页“透过扑朔迷离的历史现象,就会发现历史发展并不仅仅是年代的流转、朝代的更替,而且隐藏着一定的规律……”通过阅读得出两个结论:一是社会发展是

有一定规律的。二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其他一切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三)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第三个问题:人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者,个人和社会发展之间是什么关系?既然社会历史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总趋势,那么作为个人如何顺应历史潮流,在社会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带着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第十课的学习。 〈新课讲授〉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个人目的、动机与社会发展规律之间关系的原理。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性,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需要人的创造性活动;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要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2)运用社会发展规律性的原理,正确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一、历史规律和人的活动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1.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性 运用教材第107页的图:“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提出问题引入教学:“决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的因素是什么?” 在讲清楚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些概念的基础上,教师要讲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总结: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2.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有其特殊性 请学生学习教材第108页“西安事变”和“恩格斯名言”,通过具体事件分析讨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特殊性。 教师归纳: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有其特殊性,因为社会规律的实现离不开人的自觉实践活动,它是由无数人共同作用形成合力的结果,是无数偶然事件的总和构成了社会发展。 3.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需要人的创造性的活动 请学生学习教材第108页“北平和平解放”案例。 学生思考问题: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对人的实践活动有何指导意义? 教师归纳: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需要人的创造性活动。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因此,自觉认识并运用社会发展规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应是每个人的人生目标。 过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是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社会是由无数个人组成的,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人的发展更需要社会提供种种条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所有的个人及其集体努力的结果,

哲学与人生 教案 中专 中职 第一课 第二课上课讲义

哲学与人生教案中专中职第一课 第二课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教学目标】 1.认知:使学生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 2.情感态度观念:培养学生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与观念。 3.运用:培养学生运用本课知识把握客观规律,判明客观实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生选择的基本能力。 【教学重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 2.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教学难点】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选择正确的道路,永远比跑得快更重要。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生命,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 人生如同在池塘里钓鱼,选对池塘才能钓大鱼,在错误的地方垂钓,肯定钓不到想要的鱼。 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萨特说过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不选择的自由。这位大师的话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生处处有选择。

选择是什么?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命运,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因而,选择就是人生的第一推动力。 只有选择,人生才有主题;只有选择,人生的坎坷才会被踏平;只有选择,人生才能冲破世俗的藩篱;只有选择,人生才能演奏出生命的华彩乐章。 通过短文让学生了解人生必须要选择,并思考选择的依据是什么!运用教材第2页中“小赵从事农机维修成功”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分析,导入本课的学习,引入客观实际的教学内容。 <新课讲授>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公元前638年11月初一,宋楚两军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北)相遇。宋军的数量小于楚军,处于劣势。但是宋军占据了河边的有利地形,在楚人还没渡完河的时候,宋军已经列阵完毕。公子目夷建议说:“彼众我寡,我军获胜的希望不大,不如趁现在楚军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我们发动截击,完全有把握扭转劣势。”宋襄公不听,他认为截击正在渡河的对手是不道德的,于是就约束全军不得出击。待楚军渡过泓水、正在慌忙列阵的时候,公子目夷又建议道:“我们趁敌人还没有列阵完毕,掩杀过去,还有希望获胜。”宋襄公又拒绝说:“要等敌人列阵完毕,我军才能出战。” 很快,楚军排列完毕,严阵以待,宋襄公这时候才下令对楚军发动全线进攻。他自己亲自驾着兵车,车上飘扬着“尊王攘夷”的大旗,杀向楚国的中军。一场大战下来,宋军惨败,宋襄公精锐的中军全军覆没。宋襄公本人也在乱军中被砍伤了屁股,亏得公子目夷和公孙固等人拼死搭救才逃回商丘。 宋国在泓水之战中损失惨重,国势从此一蹶不振。就连齐孝公也趁火打劫,借口宋国没有参加由陈国发起的颂扬齐桓公的盟会,起兵伐宋。宋国开始沦为大国的附庸,在楚国、晋国等大国之间艰难摇摆以求生存。 宋襄公的霸国梦自此彻底终结了。而他本人也因这次战争的伤势而去世了。

哲学与人生 教案 中专 中职 第十一课 第十二课

第十一课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理想与现实、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理解有关人生理想的人生问题。 2.情感态度观念:顺应潮流,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3.运用:自觉地把个人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之中,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 1.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 2.积极创造实现人生理想所必需的条件。【教学难点】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例导入。提问: 1. 你现在有什么理想吗? 2. 你觉得青年人是否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学生:讨论,回答。 青年学生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正确处理好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 〈新课讲授〉 一、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1.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大家说的理想涉及了各个方面,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理想不是幻想和空想,具有实现的必要的现实条件,经过奋斗最终是可以实现

的。而空想缺乏现实客观条件根本无法实现,幻想有一定客观基础但是达不到现实的条件。 请同学分析一下,刚才同学们阐述的理想是否具有以上特征。(学生分析) 展示孙中山的理想与袁世凯的理想相比较。 (学生比较) 教师分析归纳:理想按性质来划分——有科学与非科学,崇高与庸俗之分。判断标准: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 理想按内容来划分——生活理想:攒钱买房;职业理想:成名成家;道德理想:见贤思齐;社会理想:改天换地。社会理想是一个人所有理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2.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理想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 社会经济的产物,另一方面,理想是比现实更高远、更美好的目标。 3.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一方面,理想和现实是对立的。理想是主观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是未来的,现实是当下的。另一方面,理想和现实又是统一的。现实中孕育着理想,理想来源于现实,又会成为新的现实。 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要克服两种错误倾向:理想脱离现实、用现实否认理想。 投影有关理想方面的名人名言,请学生分析它们的含义: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

哲学与人生第十课教案-推荐下载

第十课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 第一课时人生发展必须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主要讲述了人生发展必须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确立的人生目标要看得见、摸得着、要切合实际;以及在人生目标指引下如何促进个人成长、推动历史的发展。 学情简要分析 对于中职生而言,大部分学生是有自己的人生目标的,但是,部分学生对树立什么样的人生目标、人生目标对个人成长究竟有何作用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 教学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 理解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的意义,认识到人生目标与社会发展、个人成长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 通过认识人生目标的意义,引导学生领悟到目标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明白人生的发展离不开目标,从而激发学生树立正确人生目标的意识,自觉地把个人成长纳入社会发展之中,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3.运用目标 运用社会发展规律性的原理,正确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能在正确目标的引领下促进个人的成长。 教学重点 1.明确人生发展需要设立目标的重要性 2.正确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教学难点 1.如何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2.如何在人生目标的指引下促进个人成长、推动历史发展。 教学方法 启发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课堂教学过程 古希腊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向人们提出了实现成功的三点建议:首先,要有一个明 确可行的构想,即目标;其次,用任何可行的方式来达成目标;第三,调整一切方法达 到成功。他突出强调了确立目标对人生发展和事业成功的重要性。古今中外,所有成功 人士的经历也印证了这一点:确立人生目标非常重要。 人生发展必须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但并不是所有人生目标都能实现。确立和实现人 生目标必须符合历史发展规律,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把握历史发展规律。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为什么人生的发展必须要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一、人生发展必须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1.人生发展不能没有目标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 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 目标,一分钟的目标。”下面我们来分享两个精典的案例: 【案例1】哈佛精英的人生轨迹 教师归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通过对“哈佛精英人生轨迹的跟踪调查” 的案例了解,我们知道,他们25年后的生活状况其实在25年前就已经注定了。其实, 他们日后生活品质的天壤之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另一些人不清楚或不是很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 【案例2】 绝不认命!修鞋嫂自学成故宫葡语讲解员 分享、归纳: 丈夫出事后,朱桂栀想带儿子回四川老家时,房东的一句话让这个农 妇决心留在北京努力打拼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单靠修鞋和捡废品远远

《哲学与人生》教案 第一课复习课程

《哲学与人生》教案 第一课

同学们好,今天由我为大家讲述“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在开始之前,我先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能和大家一起学习这门课程,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人生是什么?老师想先问问同学们 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其实人生就是由现实生活和情感生活这两个部分组成的。 我们说一个人的生命过程由他经历过的事件串接成一部“个人史”,是他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这是从现象层面的理解的,也就是现实生活; 那么从意义层面理解来看,一个人生命中由他体验的意义串接成一部“情感史”,是他的自己而不是别人的,这就是我们说的情感生活。 怎么理解这个“个人史”和“情感史”呢?简单说,我们的日常生活就叫“个人史”,像我们的成长,升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等等的就组成了“个人史”。而“情感史”指的就是我们感情世界的发展过程,比方说我们和家人的亲情,朋友的友情,还有未来将收获的爱情都是“情感史”的一部分。 总结起来,人生是一段时间,或长或短,所有的经历,现实的和感情的,构成了个人的整个人生。 在我们的书里有一则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摘苹果的小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有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人生就是一次无法重来的选择。面对无法回头的人生,我们只能做三件事:郑重选择,不留遗憾:若有遗憾,理智面对,争取改变:若改变不了,就勇敢接受继续前进。 在这条无法回头的人生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问题,有时候我们也会感到迷茫。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家庭、朋友的帮助,我们也需要知识与智慧的帮助。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门课程,哲学与人生,这中间的“哲学”就将为我们指导迷津。 那么哲学是什么? 在古希腊,一般把哲学叫做Sophia(智慧),后来哲学家苏格拉底为了拉近哲学与普通人之间的关系,在Sophia前加上了Philia(爱)一词,这样哲学就成了“Philosophy”,就是“爱智慧”。“爱”智慧,我们就要追求智慧,思考怎么追求智慧从而获得智慧,这个过程就是哲学。 哲学其实是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是一种人生的智慧。这种智慧最大的特点在于反思,也就是反省与思考。正是因为反思,哲学将知识升华为智慧,启迪我们,培养我们的智慧,推动我们去探寻真理,最终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中职《哲学与人生》复习题及答案

《哲学与人生》模拟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 不少农民“跟风种地”,去年市场什么品种走俏,今年就种什么品种,结果往往事与愿 违。“跟风种地”的失败,从哲学上看,是因为他们没有:() A. 从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出发 B.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C. 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 D. 坚持普遍联系的原则 2. 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分别是() A.物质和意识 B .有神论和无神论 C.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 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据统计,电子计算机芯片技术每18 个月就要更新 一次。这一事实表明() A. 事物的运动是相对的. 有条件的 B.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C.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 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的 4.“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诫我们,想问题、办事情() A.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和前提 B. 要不断地发现. 揭示规律 C.要敢于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D.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5.有的同学,对自己十分满意,怎么看都好;对别人总是说三道四,一无是处。这种看问 题的方法是 () A.两分法B.两点论 C. 一点论 D.一分为二 6. 下列表达中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哲学观点的成语或俗语有() ①因地制宜②唇亡齿寒③抽薪止沸④东施效颦⑤南甜北咸东辣西酸⑥邯 郸学步 A.①⑤B.②④⑥C①②③D.④⑤⑥ 7. 鸟能筑巢,人能盖房。但人的活动和其他动物的活动有本质区别。这是因为( ) A. 人有大脑,其他动物没有大脑 B.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其他动物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 D. 其他动物的主观能动性不如人类 8. 新事物的出现不一定都是新事物,这是因为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 A. 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B. 强大和完善的 C.吸取了旧事物的精华 D.有新的名称和旗号 9. 当前,在大大小小的城镇饭店里,为了减少疾病传染机会,人们都使用一次性卫生筷, 有关专家指出,这随手一扔的不是一双双木筷,而是一片片森林!专家们的看法体现的哲

哲学与人生 教案 中专 中职 第一课 第二课

【教学目标】 1.认知:使学生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2.情感态度观念:培养学生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与观念。 3.运用:培养学生运用本课知识把握客观规律,判明客观实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生选择的基本能力。 【教学重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 2.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教学难点】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选择正确的道路,永远比跑得快更重要。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生命,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 人生如同在池塘里钓鱼,选对池塘才能钓大鱼,在错误的地方垂钓,肯定钓不到想要的鱼。 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萨特说过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不选择的自由。这位大师的话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生处处有选择。 选择是什么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命运,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因而,选择就是人生的第一推动力。 只有选择,人生才有主题;只有选择,人生的坎坷才会被踏平;只有

选择,人生才能冲破世俗的藩篱;只有选择,人生才能演奏出生命的华彩乐章。 通过短文让学生了解人生必须要选择,并思考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运用教材第2页中“小赵从事农机维修成功”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分析,导入本课的学习,引入客观实际的教学内容。 <新课讲授>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公元前638年11月初一,宋楚两军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北)相遇。宋军的数量小于楚军,处于劣势。但是宋军占据了河边的有利地形,在楚人还没渡完河的时候,宋军已经列阵完毕。公子目夷建议说:“彼众我寡,我军获胜的希望不大,不如趁现在楚军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我们发动截击,完全有把握扭转劣势。”宋襄公不听,他认为截击正在渡河的对手是不道德的,于是就约束全军不得出击。待楚军渡过泓水、正在慌忙列阵的时候,公子目夷又建议道:“我们趁敌人还没有列阵完毕,掩杀过去,还有希望获胜。”宋襄公又拒绝说:“要等敌人列阵完毕,我军才能出战。” 很快,楚军排列完毕,严阵以待,宋襄公这时候才下令对楚军发动全线进攻。他自己亲自驾着兵车,车上飘扬着“尊王攘夷”的大旗,杀向楚国的中军。一场大战下来,宋军惨败,宋襄公精锐的中军全军覆没。宋襄公本人也在乱军中被砍伤了屁股,亏得公子目夷和公孙固等人拼死搭救才逃回商丘。 宋国在泓水之战中损失惨重,国势从此一蹶不振。就连齐孝公也趁火打劫,借口宋国没有参加由陈国发起的颂扬齐桓公的盟会,起兵伐宋。宋国开始沦为大国的附庸,在楚国、晋国等大国之间艰难摇摆以求生存。 宋襄公的霸国梦自此彻底终结了。而他本人也因这次战争的伤势而去世了。 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宋襄公会失败引导学生得出客观实际的含义,以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得出下列三个结论。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运用教材第3页中“张仲景诊病”一例,强调客观事物具有内在规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