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现代西方哲学学习笔记2012

现代西方哲学学习笔记2012

现代西方哲学学习笔记2012
现代西方哲学学习笔记2012

《现代西方哲学》学习笔记

2012.9.24韩玉龙

导论

一.哲学的本质

1、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认识,既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总结和概括)

首先,是一种世界观,对整个世界的思考。这把哲学和具体科学区分出来了。

其次,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又与自发形成的和宗教形成的世界观区分开来了。

2、哲学的三大形态

世界哲学有三大形态: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

二、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1、古希腊哲学:前6世纪-3世纪

2、中世纪宗教哲学:3世纪-15世纪

3、近代哲学:15世纪-19世纪中叶:用理性(二元分立)来构建形而上学的体系

4、现代哲学:19世纪中叶-至今

三、现代西方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1.现代西方哲学的产生

社会历史背景:资产阶级危机,无产阶级出现

发展背景:自然科学发展

哲学理论背景:各种思潮出现

2.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

19世纪中----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过渡期(19世纪中----20世纪初)的基本哲学倾向是实证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马赫主义、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弗洛伊德主义、以及狄尔泰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詹姆士实用主义、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实在主义

完成期(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罗素和摩尔的分析哲学、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萨特和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杜威的实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人格主义、和新正统主义神学

蒯因的新实用主义、库恩的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和科学实在论、”哲学思潮的影人本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哲学解释学)、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宗教哲学(新托马斯主义)。

四、现代西方哲学的三大思潮

1.科学主义

实证主义:孔德、穆勒、斯宾塞

马赫主义:马赫20120925

实用主义:皮尔士、詹姆士、杜威

实在主义:迈农、亚历山大、怀特海

分析哲学:罗素、维特根斯坦、维也纳学派、奎因、日常语言学派

结构主义:列维——斯特劳斯、阿尔都塞

批判理性主义:波普尔

历史主义:库恩、费耶阿本德

2.人本主义

唯意志主义:叔本华尼采

生命哲学:柏格森

存在主义:雅斯贝尔斯萨特海德格尔

弗洛伊德主义:弗洛伊德

现象学:胡塞尔

哲学人类学:舍勒

哲学释义学:伽达默尔

3.形而上学和宗教哲学思潮

新康德主义、

新黑格尔主义

新托马斯主义

人格主义

五、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

1.人的主体性的反思

2.非理性性主义

3.个体主义的反思

4.相对主义

第一章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沿着经验主义哲学的思想路线,将自然科学的方法移入哲学和社会学,反对传统的思辨形而上学,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思潮。

一.孔德的实证主义

1 法国实证主义的创始人

2 《实证哲学教程》

3 基本理论:以实证的知识来代替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思辨概念。

4思想发展三阶段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科学阶段

5社会学:社会静力学、社会动力学

二。穆勒的归纳主义

1 英国实证主义的最早代表

2 《逻辑体系》

3 对物质和精神的解释:哲学应当成为研究经验事实和科学方法的理论

4 逻辑体系:哲学应当成为以经验为基础的一切科学的普遍的方法论,其任务是从主体的经验中去寻找相对稳定和有秩序的东西,即经验之间的因果关系,而这也正是逻辑的任务。

5 归纳五法:求同法、求异法、剩余法、共变法、求同求异并用

三.斯宾塞的综合哲学

1 英国实证主义的最大代表

2 《社会静力学》、《第一原理》

3 第一原理:不可知论,科学的终点(即不可知的东西)就是宗教的起点,科学和宗教可以并行不悖

4 普遍进化理论:物质由不确定的、分散的同质状态进到相对确定的、凝聚的异质状态,达到均衡状态后就是

解体和分散

5社会有机体论:劳动阶级、商人阶级、管理者阶级,适者生存是社会进化的原则。

第二章马赫主义

第二代实证主义,主张取消现象以外的存在和本质问题,用所谓非心非物的中性东西――要素(现象,现象之间的关系)取代传统哲学作为实体的心或者物,哲学的任务说成是为了实用的目的而描述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

1 生于捷克的奥地利人近代经验主义传统的继承者

2 《动觉理论大纲》

3 世界要素论(要素一元论):要素是一种非心非物,或者说超乎心物对立的中性的东西。要素本身并不是指精

神或物质实体,而只是一种假定,一种函数关系。:物理要素、生理要素、心理要素。

4思维经济原则:用尽可能少的思维取得尽可能多的效果(认识论的根本原则|)。将一切不能由经验证实或证伪的本质、实体、自在之物等都当做不经济的东西加以抛弃。

5 函数关系论:用函数关系来取代传统的因果论,科学和人的认识的任务,是按照思维经济原则对感觉经验范

围内的事实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加以描述,把因果关系表述为数学的函数关系。

二.阿芬那留斯

1 法国

2 《哲学――按照费力最小的原则对世界的思维》

3 对经验的批判:要求从经验中“清洗”掉作为经验的客观基础的外部世界及其因果性、必然性等客观联系;又要求“清洗”掉评价的研究,拟人化的等主观的内容,剩下的是超乎二者之外的纯粹经验。

4自然的世界概念与原则同格论:认为作为主体的自我以及作为对象的环境处于不可分割的同格、即相互依存

关系之中,自我与环境总是被一起发现的,没有主体就没有环境,没有环境也没有主体。

5 生命系列规律说和反嵌入论:独立的生命系列和附属的生命系列;反对把知觉与其对象相分离而置入人的意

识中的现象.

三.彭加勒的约定论

1 法国逻辑实证主义的先驱之一

2 科学的唯物主义和实在论: 科学的对象是不以人及人的认识为转移的自然界

3 约定论:科学的概念、理论、原则等等只是一些经验符号、记号,不是客观实在本身的反映,也不是先天的,

而是科学家们彼此约定的,一切科学结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约定的。约定必须参照经验的指引,有时还要进行实验。

第三章实用主义

19世纪7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流派,反对二元分立的近代形而上学,认为哲学的主要任务是制定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把哲学和科学研究的对象限定于人的现实生活和经验所及的范围,强调行动、过程和效果,注重非理性的情感、意志以及本能和直觉。

一.实用主义概况

1 强调人的认识活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强调经验的融贯性和连续性,肯定经验中包含了各种非理性的内容。

2自我谋划、自我选择和奋斗为特征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在这里获得广泛的流行,每一个人原则上都可以按照

自己的信念去采取行动,以达到自己所追求的效果。

二.皮尔士与实用主义的创立

1 美国

2 《机会、爱情与逻辑》、《皮尔士文集》

3 怀疑-信念的探索理论:用科学方法得出的结论、信念都可能发生错误而被推翻,因而都处于不断修正的过

程中

4 意义和真理:科学方法的任务是确定信念。信念总是以思想。观念。判断的形式存在,它们必须清楚明白,

意义可分为一般的意义和特殊的意义,真理论的任务是澄明那些被当做真理的概念的意义。

5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分为三支:本体论和宇宙论(一般形而上学),精神的或宗教的形而上学,物理形而上学。

三.詹姆士与实用主义的系统化

1美国

2 《心理学原理》

3 心理学和意识流理论:詹姆士认为人的心理意识活动不能分析为简单的、不变的观念,它们总是流动不居的、

不以思想为转移的对象;思想总是有选择性的,总与人的利益和兴趣相关。

4反形而上学与彻底经验主义:全部认识局限于经验和现象范围

5方法和真理:真理是人按照自己的需要创作出来的,以满足人的需要的程度作为尺度;真理就是对确定人们的信念、注意有实际效果的观念、对满足人的需要、愿望有用的观念,是能使人获得成功的观念;真理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方便工具、权宜手段,是纯粹相对的,没有任何普遍的和绝对的意义

6 道德和宗教:…有没有上帝?等于说…有没有希望?”

四.杜威与实用主义的发展

1 美国最大传播者

2 《伦理学》

3经验自然主义:杜威用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代替詹姆士的意识流,更加强调经验只是作为一种活动过程,而不是精神事物。

4 实践与方法:杜威的生活、行动、实践是指人作为生物有机体适应环境的行为。

5 工具主义:任何思想、概念都只能看做是运用的假设,是人们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设计的工具

6 社会政治理论:杜威反对历史一元论,主张历史多元论

第四章20世纪的实在主义思潮

19世纪末产生的实在主义以反对唯心主义为旗号,反对黑格尔派的思辨唯心主义,承认外部世界和人的认识对象的实在性,积极利用数学和逻辑学的成就,对英美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一.20世纪实在主义思潮概况

1 实在主义者承认外部世界和人的认识对象具有客观实在性,但把感觉、观念也看做是客观实在的,否认它们是物质

的产物,否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 主要流行于德国、奥地利、美国和英国,尤其以美国的影响最大

二.迈农的对象论和尼?哈特曼的本体论的实在主义

1 迈农的对象论:奥地利他认为“对象”不仅是指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和常存的共相,而且也包括那些非现实存在

的东西,如圆的正方形。对象不是被我们创造的,也不依赖于我们思维活动。

2 尼·哈特曼的本体论的实在主义拉脱维亚主客体都是存在者,它们之间的认识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存在者与另

一种存在者之间的本体关系,都被纳入实在世界复杂的结构之中。

三.亚历山大的层创进化论和怀特海的有机体哲学

1 亚历山大的层创进化论澳大利亚他把抽象的“空间-时间”看做宇宙的基础、最终的实在、世界的原始质料,它

是不可分的连续统一体,万物由此而生。实在世界由于“突现的进化”而形成一个质的等级体系。最基层的是空间-时间,然后是无机物、有机物,生命、心灵,最高级的则是神。神是包孕各种突现的质的空间-时间的宇宙。

2 怀特海的有机体哲学:英国他既肯定科学有肯定宗教,认为宗教是人类经验之中不断表现出向上倾向的一个因素。主张把自然界理解为活生生的、赋有生命的创造进化过程,理解为众多事件的综合或有机的联系。怀特海把事件看做世界的基本要素,宇宙就是事件场

四.美国新实在主义

1 “科学方法”论:哲学家要严格使用语言,把含糊复杂的问题分析成可以处理的十分明确的问题,克服语言和思想的松散性,力图用逻辑推论和逻辑分析原则来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

2 对唯心主义的“批判”和“中性实体”论:认为被认识的对象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是新实在主义者的基本信

条之一。认为物质和精神都不是最根本的存在,它们都是某种更根本的非心非物、亦心亦物的“中性实体”以不同的关系组成

3 关于本质或共相的独立存在说:独立存在的东西有两种:一种就是由中性物所组成的个别事物,另一种就是在感觉

之外脱离个别事物的本质或共相。

五.批判实在主义

1 批判实在主义赞同新实在主义对当时的唯心主义学说的责难以及关于对象(客体)独立存在的观点,但不同意它关

2 批判实在主义仍是一个具有康德主义色彩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20世纪20年代以后,有些批判实在主义者转向了

自然主义,实在主义思潮则逐渐与逻辑实证主义、分析哲学等学派融合。

第五章分析哲学

产生于20世纪初的分析哲学,继承实证主义传统,运用现代数理逻辑和语言分析,拒斥形而上学,认为哲学的主要任务是对语言表达式的描述和解释,或把复杂的概念分析为简单的概念,阐明后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而解决哲学问题。

一.分析哲学概况

1 英国哲学家摩尔和罗素是这场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摩尔侧重于对日常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分析,认为哲学家的任务是把复杂的概念分析为简单的概念,阐明后者之间的关系;罗素的分析主要植根于19世纪的数学和逻辑学的发展,认为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可以解决一切通常所谓的哲学问题。

2 基本特征:分析的方法、反心理主义、抛弃形而上学、强调语言分析的重要性

二.分析哲学之父--弗雷格

1 德国现代数理逻辑的创始人,分析哲学的奠基者。弗雷格认为哲学首先必须是一种逻辑,是一种对思维的逻辑表

达,是一种建立在意义理论上的真理理论。

2 《算术基础》

3 反心理主义:把心理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严格地区别开来

4 语境原则:只有在语句的语境中而不是在孤立的语词中,才能找到语词的意义,语境原则强调在逻辑推理中占据首

要地位的是判断而不是概念,在确定意义的活动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是句子而不是语词。

5 意义与意谓:他认为一个名称之所以能够指称它的对象是因为它有意义。相应于符号,有确定的意义;相应于这种

意义,又有某一意谓;而相对于一个意谓(一个对象),不仅有一个符号。每个句子都表达了一种思想,它是能够成为许多人共有的、思维的客观内容。句子表达的思想就是句子的意义,而句子的意谓就是句子的真值即对错。

三.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

1 罗素的生平与思想发展:英国《数学原理》、《逻辑原子主义》

2 逻辑分析方法:他认为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语言的逻辑分析,即以现代数理逻辑为工具,着重从形式方面分析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中的命题,以求得出准确的哲学结论。

3 逻辑原子主义:世界由无数事实构成的,事实是使命题或真或假的东西;最简单的事实是原子事实,而与原子事实

相对应的是原子命题,与复杂事实相对应的是分子命题;原子命题的真假决定分子命题的真假;原子命题之间相互独立,既不相互推论也不相互矛盾;原子命题是由由命名了的个体的专名和表示属性或关系的谓词构成的,它所包含的词是通过与经验事物相关联而获得意义的;整个宇宙就是建立在原子事实之上的逻辑构造,而与它对应的则是一个理想的逻辑语言体系。

4 摹状词理论:个体词分为专名和摹状词两类。根据摹状词理论,逻辑命题的主项是专名的指称物,该指称物就是该

专名的意义;摹状词不是专名,只是一个不完全的符号,不代表命题主项,它的逻辑作用与谓词相同,仅表示性质。

四.维特根斯坦的前期哲学

1 奥裔英国

20世纪的头二十年是他的前期阶段,强调以逻辑构造世界,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澄清命题的意义,代表作是《逻辑哲学论》。

30年代后他的思想发生重大转变,注重正确使用日常语言,强调语言的不同用法和语言的约定性质,代表作为《哲学研究》

2 图像论:图像就是一些按照一定的比例排列起来去描述现实事实的逻辑形式。命题是事实的逻辑图像,而思想则在

命题中得到表达。

3 真值函项:所有命题都应当被看做是表达了对象之间的函项关系;基本命题是作为自变量的命题,其他命题的真值

都是由这些命题的真值确定,因而,所有命题也就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

4 可说与不可说:逻辑语言在内的一切语言都是有限度的,我们只能表达能够表达的东西。一定存在着不可表达的东

西,不可说之物通过显示自身而为我们认识。

五.逻辑经验主义运动

1 逻辑经验主义概况:分析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中叶的奥地利,其核心是由石里克所创立、

以卡尔纳普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是一种以逻辑分析为特征、以经验主义传统为基础。

2 逻辑经验主义的基本观点:a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拒斥形而上学

b经验证实原则: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证实它的方法。这包含了两个要点:一个句子的

意义是由它的证实条件决定的;当且仅当一个句子在原则上可以被证实时,它才是有

意义的。

c哲学的任务是逻辑分析:

d物理主义和科学的统一: 物理语言可以成为科学的普遍语言。

3卡尔纳普的逻辑句法和归纳逻辑:所有这些争论不过是语言内部的问题,即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问题。逻辑句法的出发点是区分语言构架的“内部问题”和“外部问题”。

归纳逻辑是一种关于逻辑概率的理论。逻辑概率是指一种假说相对于一个证据陈述来说的验证度。

第六章分析哲学(下)

一。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

1 对前期思想的批判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a、彻底抛弃了传统哲学关于世界本质的看法

b、放弃了对语言意义的追求

c、彻底抛弃了传统哲学对哲学的认识

d、哲学其实是我们错误地使用语言而产生的结果,哲学研究的任务是治疗理智上的疾病,而一旦这个疾病得到

了治愈,哲学也就消失了。

前后期思想之间还是有共同的地方:两者关心的主题都是对思想的语言表达,而不是传统哲学所讨论的思想本身;;

两者都把哲学理解为一种活动;;两者对哲学问题的处理方式上相似,都把哲学问题的出现看做是思想混乱和理智疾病的产物,因而解决它们的方法不是根据问题的要求来回答问题,而是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而最终消解它们

2 语言游戏说:认为语言的语言在于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而语言的运用应当像足球运动那样遵守规则。为对语言游

戏无法定义,只能描述或显示,但不能解释或说明

3 遵守规则的悖论:我们是在不了解规则的情况下从事语言游戏的,而我们又只能是在遵守了规则的情况下去从事语

言游戏的,理论上的悖论忽略了实际活动,而要解决这个悖论,就必须放弃理论的解释和说明,直接投入到语言游戏的实践中。

4 私人语言论证:任何语言游戏都是一种公共可理解的活动。私人语言的“个体词指的是只有说话者知道的东西,是

指他当下的私人感觉。因此别人不能理解这种语言”。

二.日常语言哲学

1 日常语言哲学20世纪30-40年代形成于英国,分为剑桥学派和牛津学派,他们认为哲学任务就是阐释语词的逻辑

语法,充分地描述语言的涉及作用。

2 赖尔论心的概念:赖尔的工作典型地代表了日常语言哲学的分析方法,即一个个地解决具体问题。,哲学的任务在

于从语言形式中发现错误论题和荒谬理论的根源,排除哲学命题中的语言混乱,

3 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语意行为、语旨行为和语效行为,他认为只有语效行为才真正完成了言语行为。斯丁强调

对句子的分类研究,目的在于表明这样一个中心思想“说话就是做事”,说话就是人们在具体场合下完成的一种类似身体活动的行为,即“言语行为”。

4斯特劳森论描述的形而上学:他在分析哲学中恢复了形而上学的地位,提出了“描述的形而上学”理论

二.蒯因的逻辑实证主义

1美国《逻辑方法》

2主要特征是把实用主义与逻辑经验主义结合起来,用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补充逻辑经验主义。蒯因对逻辑经验主义在美国的衰落和分析哲学在50年代后的转向起了关键作用,

3 反对经验论的两个教条:逻辑实证主义等现代经验论大都受到两个教条的制约:第一是相信分析真理与事实真理之间的严格区分;第二是还原论。蒯因认为经验论的两个教条都建立在分离语言与事实的基础之上。对经验论两个教条当代批判,是对逻辑经验主义运动、以至整个分析哲学的颠覆。

5 翻译的不确定性与科学的整体论:任何两种语言之间的完全对应关系其实并不是确定的,因而不存在两种语言之间

的彻底翻译。就是说,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不可能在它原来使用的意义上毫无歧义地翻译为另一种语言。这就是“翻译的不确定性原理”。

概念总是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系,因而我们对概念的确定和使用总是在不同的整体之中,就是说,概念出现的整体决定了概念的意义和指称。由于整个科学体系中不同的命题与经验有着不同的联系,因而经验证实并不能完全决定所有命题的意义。

三.克里普克的本质主义

1 美国《同一性和必然性》

2关于命名的因果理论:专名是借助于某些与这个名字有关的历史事实而去指称某个对象。不仅专名而且通名也是固定记号,因为它们在一切可能的世界里都指称相同的对象。本质属性,是指事物或对象不依赖于人们对它们的属性描述的必然存在。

3先天性与必然性:先天性和后天性属于认识概念,而必然性和偶然性则属于形而上学概念,它们属于完全不同的概念体系。必然性和偶然性概念解决的是存在问题,即形而上学的问题。

分析哲学的最新发展

1 蒯因和克里普克的哲学思想导致了当代分析哲学与传统分析哲学的关键性决裂。:当代哲学不再把哲学看做是一种特

殊的、不同于科学的批判学科,看做是一种先天的研究和对意义与自然本性之间的裁决。

2戴维森纲领:他不是用意义概念解释真理概念,用对象语言解释元语言,而是用真理概念解释意义概念,用元语言解释对象语言。

3 达米特的理解理论:他认为哲学的首要任务解释分析意义,,如何用一种理论来描述使用这种语言的实践,就成为说

明这种语言的首要内容。

第七章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源于语言学研究的结构主义(包括后结构主义)哲学思潮把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方法当做学术研究的普遍方法,以具有客观结构的语言取代个体主体存在的人来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力图超越传统的主体性形而上学和心理主义的的理论框架。

一.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概况

1 结构主义方法的中心课题就是从混杂的现象背后找出秩序或者结构来。

2结构主义实际上就是把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方法当做学术研究中的普遍方法。

二.结构主义的语言学模式

1 索绪尔瑞士他认为语言是一个体系,也就是一种先验结构。索绪尔的语言学模式是以同时性研究为基础,把言

语和语言区别开来的语言体系,它由结构段关系与聚合体关系形成语言中的差别体系。

三。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社会理论

1 法国他的结构主义哲学观点主要表现在他对人类学中的亲属关系和神话等的研究中。核心思想就是用结构、模式

的观点来反对和取代强调主体的作用的传统哲学,特别是萨特的主体性形而上学。

第八章当代西方科学哲学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主要是指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的哲学。通常把波普尔之前的诸科学哲学称作逻辑主义,其后的则为历史主义。实证主义是哲学史上头一个打起“科学哲学”旗号的哲学流派。

一.波普尔的朴素否证论

1维也纳(奥地利的首都)《研究的逻辑》

2对归纳主义的批判:波普尔则认为从逻辑上看归纳推理是不合理的,具体表现在:1、全称命题不能从单称命题的堆

循环论或先验论。

3否证论:一个理论的科学性标准就在于其可否证性。

4科学发展的模式::科学开始于问题;科学家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大胆的猜测和假设;各种猜测或理论之间进行激烈的竞争和批判,并接受观察和实验的检验,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新理论被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否证,又出现新的问题。

P1---TS—EE—P2(problem—tentative solution—error elimination—problem)

5 “三个世界”的理论

1、世界1、世界

2、世界3.

把世界分成三个部分:世界1、世界2、世界3.

“世界1”为物理世界,如:物质、能量、一切生物的机体,包括动物的躯体和头脑,等等。

“世界2 ”为精神世界,包括人的心理现象、意识状态、主观经验。

“世界3”为指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客观的知识和客观的艺术作品:科学问题、科学理论、理论的逻辑关系、故事、神话、工具、语言。

三个世界都是实在的,它们之间直接或间接地发生作用。

(1)世界1和世界2是相互作用的

(2)世界2和世界3也是相互作用的。

(3)世界1和世界3间接发生联系。

2、世界3

(1)它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产物,

(2)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它同时又是超人类的。超越了自己的创造者。

6波普尔的政治哲学

波普尔政治哲学与其证伪主义的科学哲学一脉相承,是证伪主义原则在社会政治领域的运用。

1、反对历史决定论

否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反对历史决定论。他认为,历史没有规律,历史不能预言

2、改良主义的社会工程

反对空想的社会设计,对社会进行逐步的、切实可行的改造。

“我有一篇文章提及柏拉图的乌托邦,我说:想在世界上建立天堂的人,都把地球弄成地狱。”(P138)3主张“开放社会”,反对“封闭社会”

封闭社会:神秘主义、集体主义、专制主义的社会

开放社会:崇尚科学批判、个人主义的社会、民主法制、多元化的社会

宽容的悖论、民主的悖论、自由的悖论

二.拉卡托斯的精致否证主义

1 , 英籍匈牙利人《证明与反驳》

2 精致否证主义:精致否证论的最关键特点是它以理论系列的概念取代了理论的概念来作为发现逻辑的基本概念。

3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由最基本的理论构成的“硬核”;由许多辅助假设构成的保护带;保护硬核的反面启示规则-

-“反面启示法”;改善和发展理论的正面启示规则--“正面启示法”。

4 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和退化:一个科学研究纲领在经过调整辅助性假设后,其经验内容增加了,能对经验事实作出

更多的预言和解释,它就是一个进化的或进步的研究纲领,否则就是一个退化的纲领。

三.历史主义学派的兴起

1 库恩哲学的确立标志着西方科学哲学中“历史主义学派”的兴起。

2 “范式”理论:“范式”就是指某一科学家集团围绕某一学科或专业所具有的共同信念。这种共同信念规定他们有共

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科学传统,规定共同的发展方向,限制共同的研究范围。

4两种思维模式:发散式思维和收敛式思维

5不可知论和约定主义:范式的变化也不是认识的深化,而是心理变化或格式塔转换。范式不是客观世界的知识,而仅仅是一种方便的假设。

第九章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一.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

1.生平把世界二重化为现象(表象)和自在之物

2.《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论自然意志》、《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

3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人所认识的一切事物并非自在之物,而只是呈现于人的表象、即意识中的东西,都相对于作为主体的人而存在,“世界是我的表象”。科学知识是表象之间联系的知识,表示一个已知对象的系统。

存在的东西本身,即自在之物,只能是意志。自在之物的意志是无意识的、即“盲目的、不可遏制的冲动”。

人的真正本质是意志。人最根本的东西是情感和欲望,也就是意志。整个世界的本质也是意志,世界的一切都是意志的外在表现。叔本华不是把意志当作某种精神实体,而是当作超越主客分立的某种活力和倾向。

4理性和直觉:叔本华将认识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的理性和概念的认识,另一种是非理性的、非科学的认识。

5悲观主义伦理学

人生是在欲望不能满足时的痛苦和满足欲望后的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着。愈强烈的意志意味着更大的痛苦,意味着更少的自由和道德。

减轻和避免人生的痛苦、成为自由和有道德的人的根本方法是抑制人的欲望。主要途径是研究哲学、进行艺术直觉以致达到佛教所说的涅槃。

二.克尔凯郭尔的非理性主义

1 19世纪上半期丹麦

2 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与哲学的新方向:以孤独的、非理性的个人存在取代客观物质和理性意识的存在当作全部

哲学的出发点。以个人的非理性的情感、特别是厌烦、忧郁、绝望等悲观情绪代替对外部世界和人的理智认识的研究,特别是代替黑格尔主义对纯思维、理性和逻辑的研究来作为其哲学的主要内容。

3孤独的个人及其牵涉:每一个人所面对的世界都是他个人所体验到的世界,不同于其他人所体验的世界。个

人以外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是无个性的存在。作为伦理主体的个人的基本特点在于有绝对自由。个人的最高的自我实

现即存在于与上帝的关联之中。个人的生存是一个人不断进行的自我体验。

4 人生道路的三阶段:人在通向上帝的道路上经历三个认识自己的存在的阶段,审美阶段、伦理阶段的生活方式、宗教。他称黑格尔的辩证法为客观的和量的,而他的辩证法是主观的和质的,只存在于孤独的、非理性的个人的主观体验之中。黑格尔的“量的辩证法”可以作为科学认识的工具,而他的“质的辩证法”则只是与上帝保持关系的手段

三.尼采的权力意志

1 德国以权力意志取代叔本华的生存意志

2 《权力意志:论重新估价一切价值》。

3重估一切价值:要求批判被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传统当作真理的以往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破除它们的权威,这也就是对由理性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尼采认为它的主要错误就是限制和扼杀了个人独特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

4认识和真理:尼采认为哲学不应当译认识论为中心,而应以人的生活和行为为中心,使哲学成为伦理学意义上的实践哲学。只有从人出发才能认识世界。真理在他看来无非是主体用来满足自己的某种目的的工具、手段,并无客观和实在意义。

5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奴隶道德是指他比作畜群的普通人、“下等人”所遵奉的道德。他们把获得功利当作生活和行为的准则,把强者和具有独立个性的个人当作恶人。主人道德是他比作贵族老爷阶级的少数奋发有为的人、上等人所奉行的道德。这些人的生命和本能不受任何确定的、被认为是普遍的道德原则的约束,完全以自己的意志为尺度来创造价值、制定道德观念。

6权力意志:尼采认为人的认识和道德价值观念都取决于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生命意志就是表现、释放、改善、

7超人哲学:尼采把处于现实世界的、有血有肉的“超人”当作新的上帝,当作挽救人类免于堕落和退化的力量。超人是自然和社会的立法者,是道德和真理的准绳,他一再宣布“上帝死了”。

第十章生命哲学

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际上半期的生命哲学思潮,它以对内在于并激荡着整个世界的生命――即作为主体对自己存在的经历、体验和领悟的心灵的内在冲动、活动和过程――的探索代替传统哲学对世界的物质或精神本原的探究,从对生命的意义的揭示出发来探讨精神生活、文化――历史和价值问题,

一、狄尔泰的生命哲学

1 德国

2 《关于人、社会和国家科学历史的研究》

3历史理性批判:以历史理性批判取代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4生命及其历史性与时间性:狄尔泰的“生命”一词泛指人类个人和集体生活的整个范围,包括它们的表现、创造以及人类的社会组织、文化成就,人心向内于向外的一切活动。生命是以人类的永恒的历史为背景的,它其实就是历史的生命、社会的生命。

5解释和理解:历史的意义就在生命的创造活动中,个人是客观精神的普遍特征的承担者和代表,他既是历史的存在,创造、享受着历史,同时又理解着历史。

二.齐美尔的生命哲学:

1德国《历史哲学问题》

2 “生命比生命更多”和“生命超出生命”:前者指生命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创造过程。生命不断更新、发展和壮大自己。后者指生命从自身创造出非生命的东西,这些东西又具有它们自己的规律和意义。

三.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1 法国

2 柏格森哲学以生命冲动为基石,以时间为本质,以直觉为方法,包罗与人有关的一切理论领域。

3科学与形而上学:以时间取代空间作为形而上学的对象,哲学的对象应是时间――真正的绵延。

柏格森试图推翻传统哲学中一切关于实在与绝对的静止僵化的观点,建立一种“科学的形而上学”,把宇宙看作一个开放的变化、生成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其动力是处处蕴藏着的生命冲动。

4时间与绵延:时间的不重复、不间断性保证了生命的存在、生命冲动本质上是纯粹的时间之流,它每时每刻都

在创新。两种时间。一种是真正的的时间,即生活和具体的时间;另一种是科学的时间,即度量和抽象的时间。绵

延就是真正的的时间,它是纯粹的,不掺杂任何空间要素

5 “自我”和自我的意识状态:自我正如时间一样可以区分为两种。一种是与环境有关的自我,另一种是我们通过

内省达到的内在状态的自我,也即绵延。自我的意识状态是一股不断持续的流,只是由于我们的注意力才使它凝固

和分开,使其中某些东西突出起来。

6生命进化与理智的地位:整个宇宙自然的创造都是由于生命冲动促成的。生命冲动产生万物的方式主要有两大类型即产生一切有生命的形式的向上喷发和产生一切无生命的物质事物的向下坠落。这两种倾向的交接点和汇合处则构成生物有机体。

7直觉――通往实在之路:能获得关于实在的内在的和形而上学的知识的方法是直觉。

第十一章存在主义

一战后形成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以超越主客、心物二分的存在论取代西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它从揭示人的真正存在出发,强调人的超越和创造活动、以及人的自由和责任。

一.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1 德国《论根据的本质》、《存在与时间》、《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

2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与新的哲学道路的提出:他认为从柏拉图以来的传统形而上学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在没有了解存在者究竟怎样“存在”以前就肯定了其存在。对存在和存在者的混淆是传统形而上学陷入危机和困境的根本原因。

3对现象学方法的继承和超越:现象学方法就是揭示存在者的存在的方法。为了达到作为存在者的人的存在,不能依靠认识手段,而只能采用显现的、阐释的、澄明的方法。

4此在及其存在的基本结构(存在及其在世):此在即为先于主客心物之分的、没有规定性的源始状态下的人的存在。5此在的基本存在结构--在世:此在的存在,即生存的原始的基本结构是“在世界之中存在”。

6在世的存在状态--烦:此在的基本此在结构是在世,而在世的存在状态是烦。烦分为烦忙和烦神。烦忙指与他物发生关系的存在状态。烦神指此在与他人发生关系的存在状态。以存在论(本体论)思维方式取代认识论思维方式的基本倾向。

7此在的时间性:此在的存在,即生存的意义就在于其时间性。

8自由、沉沦和异化:此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先行于其自身的此在,人注定了是自由的,注定了必需自由选择。

沉沦:公共意见和舆论使得人们毋需、也不可能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异化:就是此在在沉沦中离开了自己的本真的存在,或其本真的存在被遮蔽起来的状态。

日常生活意味着此在的沉沦和异化。

此在的基本情绪--畏:此在在世的基本结构是烦,而烦的展开状态是通过畏来现身和领会的。怕之所怕者必具有对人产生某种有害之事,人也知道怕的是什么。而畏之所畏者完全是不确定的。畏所畏者什么也不是正暗指它的各种可能的是。只要此在在世,畏就永远在此。

“先行到死中去”:死是此在(人生)的终结,是使此在失去其本身的东西。人面对着只是属于个人自己的死,不能不超脱本身以外的一切,而关注自己的生(存在),从而真正领会到生的意义此在只有处于畏死的情绪中才能超脱沉沦的境况,领会到自己本真的存在,保持自己的独立和自由。

良心的呼唤:良心意味着对个人自己负责,摆脱一切外在原则和规范的制约,完全按此在本身的内在呼声行事,使自己从沉沦、异化状态下解脱出来,恢复自己最本己的个性。

9 存在和真理、思想、语言:

超越此在:

存在的真理:真理本质上是存在的真理,对真理的揭示就是对存在的揭示。

存在的“天命”:

思想和语言:思想通过语言呈现存在。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就是思中之在,即把思所思的存在说出来。

10 哲学的终结和思想的复兴:传统哲学的主要错误就是在存在者状态下看待思想和语言,这意味着哲学专注于对存在

者的研究而遗忘了存在者的存在。这意味着它必然是形而上学的。“思”的时代就是诗的时代。

二.雅斯贝尔斯的生存哲学

1 德国《哲学》

2哲学和科学:哲学本身为科学,本身对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哲学的目标和使命是发现作为来源的实在,即存在本身。

3对存在的追求:哲学本质上是寻求存在的形而上学,

4生存和超越:存不能下定义,其最大特点的其非对象性。人的存在是由非生存本身的超越存在给予。生存朝向上帝--超越存在。有神论的存在主义。

5自由、交往与新人道主义:自由分为外在自由和内在自由。人获得自由的程度与他趋向上帝的程度一致。个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能获得自由。交往分为两大类,即存在的交往与生存的交往。

6理性和历史性:历史性与历史的不确定性:历史领域作为生存领域是非认识领域,只能利用非理智的“生存照明”。

人的存在的历史性表现为每一个人都处于某种处境(状态)中,而临界处境则是对人的生存及其历史性的直接显示。

三.萨特的存在主义

1 法国《论自我的超越性》,《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2现象学本体论:

现象的一元论,他企图从纯粹意识现象出发进一步揭示存在的意义,建立现象学本体论;反思前的我思,萨特肯定意识是使存在本身显现为现象的存在的条件。不过他的意识是反思前的意识,反思前的我思。

分割开和虚无化。

3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

a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存在主义就是一种使人类生活成为可能的学说,并主张每一真理,每一行动,都包含有人类的背景和人类的主观性在内。结合超越性和主观性(纯粹意识活动),即他的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存在主义就是作为一种探索存在的本性的本体论学说,也是作为一种探索人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伦理学说。现象学本体论着重于从意识的意向性出发来论述自在和自为的关系,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则着重于从人的主观性和超越性出发来论述人的意义和价值。二者均以自由为核心。

b的存在和自由: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主张存在先于本质。萨特强调,人与物是不同的。物是自在的存在,而人则是一个自为的存在,有能动性和创造性,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造就自己。在他看来,人之初,仅只是存在着,没有本质,也没有任何的规定性。但是在存在的过程中,人不断地自我设计,自我筹划,自我超越,经过自由的选择,最后作为自己所要成为的人。他说:“人,不仅就是他自己所设想的人,而且还只是他投入存在以后,自己所意愿变成的人。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

c由选择与道德责任:人们之感到烦恼。正是由于人被判定是自由的,人不能逃避自由,不能逃避在各种可能性面前进行选择,不能逃避对所进行的选择要担负的责任。烦恼意味着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责任感。逃避是一种自我欺骗,是不诚。烦恼、孤寂、绝望等情绪是对自由的领悟的根本方式。

d人与他人:萨特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主奴关系”,即每个人都力图维持自己的主体性,把他人当做随自己的意向转移的对象(奴隶)。个人之间的关系必然是一种对立和冲突的关系,他人就是地狱。

4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一方面否定和排斥辩证唯物主义,代之以所谓人学辩证法;另一方面重新解释历史唯物主义,把它当做存在主义新历史人学。

人学辩证法:他认为辩证法只能是人的实践所造成的社会历史领域的规律,不是自然规律,因此只有历史辩证法,没有自然辩证法。

所谓“人学辩证法”,就是指一种来源于个人实践,以人类社会的总体化为实质和内容,又以这种总体化作为其获得可理解性的基础的辩证法。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第一,从辩证法的源泉来说,它只能来自于个人的实践。辩证法就是实践。第二,从辩证法的内容和实质来说,辩证法就是总体化,而总体化仅只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不存在于自然界。第三,从辩证法的可理解性来说,只有立足于总体化的观点之上,才能找到它。

历史人学:把存在主义当做“历史人学”而纳入历史唯物主义。他强调社会历史是实践着的人本身创造的。

第十二章弗洛伊德主义

由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从自然科学和哲学中直接吸取营养,大胆地探索人的无意识领域,揭示本能受文明压抑的事实,它汇入并加强了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势力,在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一.弗洛伊德主义概况:

1 奥地利

《梦达到解释》、《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性欲理论三讲》、《精神分析引论》

阿德勒和荣格分别提出了“个体心理学”和“分析心理学”。

一是发现有意识的思维活动的底部还有一个广阔得多的“无意识”存在;

二是发现“性本能”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中心。

2 心理过程主要是“无意识”的: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处于不同层次的三个系统: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a意识

意识系统是指清晰的思想,也就是此时此地的当下的思维活动,是诸心理因素的统帅者,是与感官活动相关联,面对外部世界的。

b 意识

前意识是存储记忆中的东西,它居留在意识的近处。前意识是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过渡领域。

c 无意识

离开意识更远,处于心理结构的深层的是无意识系统。它是人的生物本能、欲望的储藏库。这种本能、欲望具有强烈的心理能量的负荷,服从快乐原则,总是迫切地为自己寻找发泄的出路,力图渗透到意识中去得到满足。并够成了人类一切活动的总源泉。

无意识具有原始性、主动性、非逻辑性、非语言性、非道德性

3 “性本能”是人的精神活动的核心:

无意识的动力和根源正是来源于原始性欲的冲动,在弗洛伊德看来,离开性本能就无解释无意识,从而也就无法说明人的心理过程。

a本能结构:

生存本能:促使生命增长的力量,建构生命的力量

死亡本能:破坏生命的力量。

两种本能交互结合形成丰富多彩的生活现象。

b“性本能”是人的精神活动的核心

弗洛伊德强调无意识,并把无意识归结为人的基本的本能或内驱力,又把后者归结为原始性欲。原始性欲的能量称为“里必多”(libido)。

弗洛伊德详尽分析和描述了人的性欲发展阶段,具体说来主要有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口腔阶段

第二,肛门阶段,

第三,男性生殖器崇拜阶段。(男孩:“恋母情结”或“俄狄浦斯情结”。女孩:“恋父情结”又称为“爱列屈拉情结”。

第四,性潜伏阶段,

第五,青春期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一般人会顺利的通过性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达到性成熟,从而成为一个正常的健康的人。但是,如果在性发展中遇到阻力而不能克服,就有可能隐藏着成年后发生性变态、性倒错的危险,甚至会导致精神病的发生。

4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中,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结构垂直地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1、本我(Id)

是人的精神结构中最深层次的部分,也可以看作是无意识的别名。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人所固有的原始本能,是人一切活动的内驱力,构成人的生命力的核心。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Ego)

是在与外部世界接触过程中,从本我的表层中分化出来的一个意识系统,也是本我和外部世界的中介。自我代表着常识和理性,它的基本任务就是自我保存,因此它奉行的是“现实原则”。

3超我(Super—ego)

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一种心理结构。超我代表着社会行为标准和社会道德规范,超我遵循理想原则。

在弗洛伊德看来,本我、自我和超我总是处于一种密切联系而又相互冲突的状态之中。在正常的情况下,它们能够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活动就是正常的。

二.两大“发现”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广泛应用:

A 文明社会建立在压抑无意识的本能、欲望的基础上, 本我、自我和超我

B人的行为、活动由无意识的本能、欲望所决定

C “爱的联系”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核心力量

D “俄狄浦斯情结”是道德和宗教的最终根源

三.阿德勒和荣格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改造和发展

1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奥地利

《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向上意志”支配,一个人生来就有一种内驱力,将人格各方面汇合成一个总目标:要求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出人头地。这种为优越而进行的奋斗是内在的,不仅在个体的水平上,而且在一切文化的历史上同样进行着这样的奋斗,它引导着人和种族永远不断进步。他认为人对优越性的渴望与追求源于“自卑感”,而人的自卑感则肈端于人在幼年时的无能。

2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瑞士《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

在以具有普遍和超个人性质的“集体的无意识”来补充弗洛伊德的纯粹“个人的无意识”。认为在个人无意识的下面还有一个更深的层次--集体无意识,并把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称为原型。一个人在集体无意识的支配下,不需要经验的帮助,只要处于与祖先相似的环境,就会出现与祖先相似的行为。许多在哲学上被称为“先验知识”的常识,实际上均属于原型即“原始意象”的范围。

四.新弗洛伊德主义

1 “心理文化学派”或“社会心理学派”。

2 霍妮的“文化和哲学的精神病理学”:美籍德国“基本的焦虑”

一个人生来的主要动机是寻求安全,避免威胁和恐惧。

3 弗洛姆的“”人道主义的精神分析:社会过程创造了人,也创造了人的需求。这里的社会需求是指人的逃避孤独,

寻求与他人建立关联的需求。弗洛姆的心理革命理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治疗与拯救原理;二是培育创发性的爱的原理。他强调必须把培育创发性的爱同培育创发性的人格结合起来。

第十一章现象学

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以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理论和康德、笛卡尔哲学为主要思想渊源,他试图通过现象学方法来把哲学建立为一门严格的科学。

一.现象学概况和胡塞尔的哲学活动

1 德国

2 《逻辑研究》中的意向性理论:意向活动包括三个环节:意向行为、意义(意向内容)和对象。

塞尔认为,一个意向的行为可以单束放射式地指向对象,也可以多束放射式地指向对象。

3 《观念》中的意向性理论:每一个意向内容的周围形成一个由过去和将来的意向内容组成的周围域或晕圈,其

中当前的意向内容是最明亮的内核,过去的意向内容在逐渐暗沉下去,将来的意向内容在逐步明亮起来。意向活动有一个结构,意向内容也有一个结构。

二.现象学方法:

1现象学方法主要也有两种:本质还原方法和先验还原方法。

2现象学的中止判断:中止判断(epoche)这个术语表示对给予的东西是否存在暂不表态。胡塞尔时常用“加括号”

表示中止判断。

3本质还原的方法:本质还原又名本质直觉,本质直觉的方法就是以获得非经验的、无预先假定的本质和本质的规律为目标的方法。本质直觉的方法的基本原则是“面向事物本身”,在此事物不是指物理事物,而是指“直接的给予”或“纯粹现象”。

4先验还原的方法:先验还原用以解决形而上学的问题,即存在之为存在的问题,按照胡塞尔的观点,世界(这里指意识的意向的对象总和)的本源是先验的主体,世界是由先验的主体构成的。先验的还原是指把那种有关世界是自在地、客观地存在的观点还原为世界是相对于先验的主体而存在的观点。

三.生活世界和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

1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之概略:历史有一个总的目的,历史是统一的,哲学史是历史的精髓。我们是这种历史的目的的承担者和参与执行者,我们的根本任务就是去实现这一目的。

2胡塞尔对生活世界的解释:在科学和哲学产生之前,存在一个前科学的和前哲学的生活世界

3 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与先验还原和本质还原的关系:目的论的历史解释方法是先验还原方法的补充。

第十二章哲学人类学和人类文化学

哲学人类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理论的某种修正和发展。

一.舍勒和哲学人类学的创立:

1 德国

2 《先验的方法和心理的方法》

3人是生命冲动和精神的统一:舍勒所建立的是以生命冲动和精神本质为基础的二元论哲学。他把全部存在分为动力。生命和精神三个领域。生命冲动是一种自在和自为的存在,具体表现为四个层次:感性冲动、本能、习惯和实践智能。人的本质特征是“精神”。精神的意向性活动使个人能超越自在世界达到自为世界。

4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是生命和精神本质的双重结构,人在宇宙中占有特殊地位,他向世界开放,推动和引导历史发展,与上帝同生共存。

二.哲学人类学的几种新形态

1 生物哲学人类学:把人的未特定化和非确定性作为人的根本特征,

2心理哲学人类学:人在自己所编织的以语言和文化为中心的网络中过着超出动物的生活。

3文化人类学:把人置于更为广阔的文化、社会、历史和传统中加以思考,从人的活动性和创造性出发,来解释人对文化的超越性以及文化对人的制约性。

第十三章哲学释义学

生于德国,20世纪60年代,以研究对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为主要目标,涉及了当代西方哲学许多重大问题。

一.海德格尔的哲学释义学

1释义学的现象学:释义学的现象学的出发点是存在得以通过其得到揭示的那个存在者:人的有限性。释义学不是对精神科学的反思,而是对这些学科赖以建立的基础的说明。

2理解和解释:理解就是在此在面前筹划可能性,就是此在把自己的可能性投向世界。不是因为我考虑可能性,我才是自由的;而是因为我是自由的,我才考虑可能性。解释是理解的发展,理解是解释的基础和根据,

从根本上说,它们不是不同的东西。

3释义学循环:前设、和前有、前见一样是任何解释的基础,它们一起构成了理解的前结构,事物的作为结构出自理解的结构。

二.伽达默尔的哲学释义学:

1 伽达默尔的《真理域方法》(1960)标志着哲学释义学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哲学流派。

2 理解的历史性:理解的历史性主要是指理解者所处的不同于理解对象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历史条件和历史地

位,这些因素必然要影响和制约他对文本的理解。文本的真正意义与作者的原意或心理特征无关,它部分地由解释者的历史处境所决定,因而是由历史客观进程的总体性所决定的。

3释义学经验和问答逻辑:理解是一种语言的经验。语言是释义学问题的起源和归宿。

4语言作为实践哲学的释义学:哲学释义学不只是追求正确的解释,而同样注重理解的实践意义。

三.利科的哲学释义学

1理解的本体论只有通过方法论的探讨,经过认识论的层次,方能最终达到文本不断增殖的意义乃是我们自身的种种可能性。把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结合在一起,从而作为哲学本身,为西方哲学提供一个新的方向。文本脱离它的作者,行动也脱离它的执行者,而产生出它自己的结果。

第十四章新康德主义

旨在超越以二元分立和理性独断为特征的近代哲学的形而上学。强调纯粹思维对知识的形式和内容的创造;或把先验主体本身当做主要研究对象,,把先验主体对于对象的评价当做统一全部哲学的基础和解决全部哲学问题的标准,把对文化历史事件的评价当做哲学的主要内容。

一.早期新康德主义者朗格的哲学

1论回到康德的意义:《康德的经验理论》

2朗格的生理学唯心主义

3朗格的社会政治观点:反对封建专制、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进步的言论。

二.柯亨和马堡学派

1 反心理主义与先验逻辑倾向:逻辑无非是指一种独特的哲学方法,即先验方法。

2对康德“自在之物”概念和先验感性论的批判:马堡学派从先验方法出发,重新解释“自在之物”等概念,并进而批判康德的先验感性论,把全部知识活动归结为纯粹思维的创造。

3纯粹思维利用数学和逻辑创造对象世界:

三.文德尔班和弗莱堡学派

1马堡学派把客体当做主要对象,从对数学的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发挥了康德的先验逻辑学说;弗莱堡学派则把先验主体本身当做主要研究对象,从对主体的研究出发来研究客体及其与主体的关系,发挥了康德的先

验心理学,

2价值论:把价值和评价问题当做哲学的根本问题

3论自然科学和社会历史科学的对立

四.新康德主义的伦理社会主义

1 它的基本特点是认为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而是康德的伦理学;社会主义的

真正奠基人不是马克思,而是康德。

第十五章新黑格尔主义

产生于19世纪末的新黑格尔主义,既继承了黑格尔主义的传统,又吸取了经验主义和现代非理性主义的一些思想,它在批判旧形而上学的机械论和理性的片面性的同时,不回避对关于世界的基础、本质等问题的探讨,认为可以通过直觉达到实在,强调联系和整体性,在国家、民族至上观点与强调个人自由和民主权利的观点之间寻求调和,

一.英国新黑格尔主义

1 黑格尔主义者格林的哲学:英国新黑格尔主义的奠基者《休谟人性论导论》

康德主义和黑格尔主义的融合:格林以此把康德的主体的综合作用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联系起来。他的无限永恒意识实际上就是内在于世界之中的上帝。

2道德和政治:认为正是人的超自然的精神原则使人具有道德。它不服从因果规律,它在逻辑上是在先的,是自由的,而人的自由正是其伦理道德生活的前提。格林反对以穆勒为代表的伦理学上的快乐论(享乐主义)。

人的道德行为的目应是自我实现而不是追求享乐。个人只有与他人和社会处在内在联系中才能作为社会真

实的一员存在。个人在实现自己的价值、道德上的善的同时促使他人以至整个社会和国家实现善。

3布拉德雷的绝对唯心主义:接受了康德将现象与实在分离的思想方法,在精神之外没有、也不能有任何实在,而且,任何东西精神性越多,它就越是真正的实在。他把感知经验分成三种,即直接经验(低于关系的经

验)、相对经验(处于关系之中的经验)、绝对经验(超关系的经验)。

4鲍桑葵的绝对唯心主义:鲍桑葵在肯定实在是一个精神性的整体时强调了这种整体的个体性。世界对每一个人来说就是他自己的世界是由他的知觉所构成的意识历程,是他现在的知觉的一种延伸和规定。认识就是对

实在的一种精神构造。在政治上主张社会改良,属资产阶级自由派,公民对国家应当服从。

三.美国新黑格尔主义

1 罗伊斯的绝对唯心主义:他通过分析人类错误而得出整个人类知识体系是一个以绝对、上帝为最后基准的体系

的结论。

2后期美国新黑格尔主义者布兰夏德的哲学:企图用思想的性质来解释存在的性质,思想发展的过程就是思想实现自己的目的以达到真理的过程,而这也是掌握存在的性质的过程。哲学的任务在于阐明思想的性质。

四.德、意新黑格尔主义:

1 克罗纳的非理性主义德国:把黑格尔的绝对观念解释为思维着自己的超理智的、活生生的生命。实在、生

命因其充满着矛盾而在本质上是非理性的。

2 克罗齐的精神哲学:意大利

精神(心灵)哲学的理论体系克罗齐继承了黑格尔把绝对精神当做现实世界的基础的基本观点,但又

象都是出于精神的创造。

“差异辩证法”:矛盾的辩证法和差异的辩证法。对立和矛盾只存在于相异概念内部。

“绝对历史主义”:哲学和历史是统一的。历史无非就是精神活动的循环史。

第十六章现代西方宗教哲学

现代西方宗教哲学也经历了一场批判和超越实体本体论的近代宗教哲学的变更,它通过重新解释上帝和基督教教义,力图把终极关怀与人的自由和超越性结合起来,它为了适应时代也关注生活中的分裂、异化现象等现实问题,并从自己的视角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和主张。

一.现代西方宗教哲学概况

1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及其现代意义:哲学和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宗教是以表象的形式表现世界,哲学则是以概念的形式表现世界;宗教总是与信仰联系在一起,而哲学从本质上说以理性思维为基础。

只要人们仍有解决宇宙人生的奥秘等世界观问题的渴求,哲学和宗教就有存在的理由。

2现代西方宗教哲学与现代西方的宗教和哲学:以基督教哲学为主体的现代西方宗教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与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一致的。基督教主要包括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三大派系。

3现代西方哲学的变更与现代西方宗教哲学的变更:西方基督教的上帝观念的含义变了,上帝在世界中的地位变了,上帝与人的关系变了;上帝越来越被当做人对自身的有限性的超越,对人的全面发展、完满性或

者说崇高的道德理想和最高目的的追求。

二.马利坦与新托马斯主义

1新托马斯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产生和流传概况:新托马斯主义是以梵蒂冈为国际中心的天主教会的官方哲学它在理论上主要是复活以托马斯?阿奎那的学说为代表的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的神学唯心主义。

2上帝和世界:作为一个公开的神学唯心主义哲学流派,新托马斯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前提是把上帝的存在及其万能当做一切存在以及人的认识和行动的基础。

3认识和信仰、科学和宗教:理性必须服从信仰,科学必须服从宗教。

认识是不死的灵魂的机能,非物质性的灵魂是上帝创造的

认识和实践的分离,把科学、实践的目的说成是满足物质欲望,而科学认识的目的是对现象作出数学的说明

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割裂

理性服从信仰,科学服从宗教

4伦理和社会:以神为中心的人道主义,“天国”和“尘世” ,人的宗教、上帝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一切道德规范置于上帝的制约之下。他们认为社会的改革和进步要靠基督教所开展的“从下而上的运动”

和“从上而下的运动”来实现。

四.鲍恩与美国人格主义

1人格主义概况:人格主义者的共同理论倾向主要表现在把人的自我、人格当做是第一位的存在。整个世界都因与人格相关而获得意义。人格具有自我创造和自我控制的力量。每一人格均朝向一种至高无上的、无

限的人格,即上帝。

2 美国人格主义奠基者鲍恩的哲学:所谓人格指的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觉、情感、意志

等机能的主体。人格是一种精神力量。上帝就是最高的道德价值,即所谓“至善”。伦理道德观念是社会生

活的基础。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使人在道德上完善化。

3布莱特曼和佛留耶林的哲学:第二代人格主义者,布莱特曼在柏格森哲学影响下强调人格是一种变动不居的过程。缩小上帝的作用而强调自我意识本身的超越作用。

五.穆尼埃与法国人格主义

1法国人格主义的主要代表及其基本倾向:以穆尼埃为首的法国人格主义没有严密一致的理论体系,只是一种试图将自己、他人和世界人格化的运动或者说思想倾向。

2对人的哲学研究和人格的结构:法国人格主义者把对人的科学研究与哲学研究区分开来。人的主体性、以自由和创造为特征的人的内心世界即人格属于哲学的研究范围。他认为实验心理学和相对主义的心理学抹煞了

3人格的超越性、自由和上帝:人格的存在的不断动荡、不断自我设计。把基督教当做一种革命力量。

六.与新正统主义神学:是对古典基督教思想、尤其是宗教改革时期神学思想的一种回归。

1利希的新正统主义神学:

德裔美国《存在的勇气》

终极关怀:真正终极的东西,在神学上就是上帝,在哲学上就是存在的力量和意义。

神话是象征:宗教神学是一种用象征语言来表达人类生存状态和价值追求的学科。

相互关联法和悖论法:当代神学应当采用“相互关联法”,通过处于相互依存中的生存问题和神学答案来解释信仰的内容。人类在爱中得到的是真正的自由和拯救。

政治期望:新的存在的出现就是历史的终结。人类历史的最高期望就是进入圣爱的新的时代。

2巴特和尼布尔的新正统神学:

巴特---瑞士,上帝就是上帝,上帝是绝对的他者。从人到神无路可通。他认为人不能寻找上帝,而是上帝寻找人。人只有依靠耶稣基督才能认识上帝。

尼布尔---美国。《有道德的个人和不道德的社会》。我超越能力既是人的创造性同时又是人的自我毁灭性的基础。人处于自由和有限的背谬之中,因而充满忧虑。忧虑是罪的内在前提条件。罪首先表现为傲慢。其

次,罪表现为人的纵欲。纵欲使人沉溺于兴趣、爱好和变态的刺激之中,而逃避精神的自由和发展。要

解决人类的忧虑和罪的困境,只能在宗教的悔悟中。尼布尔想要从人的心理中寻找历史变动的根据。他

认为这个根据就是人对神的探索。

第十七章现代主义哲学思潮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或欧美产生的一股思潮。在80年代逐渐流行,在90年代泛化到整个

世界。它的基本精神就是对现代性进行批判、质疑。现代性:现代的制度、生活方式、现代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

一、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产生

1.社会背景:现代社会的负效应信息社会的出现

2.理论背景:后现代主义哲学就是伴随着现象学、分析哲学的式微和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的衰落,以后结

构主义和哲学解释学的兴起为标志而登上当代思想舞台的。

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要派别

1、激进性的后现代主义

以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福科、利奥塔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以美国哲学家蒯因、罗蒂为代表的新实用主义,以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哲学解释学。对现代性的解构和摧毁。

2、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

以美国学者大卫·雷·格里芬、小约翰·B·科布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是在回应激进的后现

代主义哲学中后起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对现代哲学也是持基本否定态度的,但不主张激进性的彻底摧毁,而是

强调批判性的反思,实现对近现代哲学的超越。

三、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1、“哲学的终结”

传统的哲学是一种形而上学,没有存在的必要,必须终结。

A、对传统哲学的任务和目的进行质疑。

B、对哲学的同一性思维方式进行反叛

C、对传统哲学的专制性进行批判

D、走向一种文学化的哲学

2、对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批判

(1)本质主义:

(2)实体主义:

(3)中心主义:

(4)等级主义:

(5)绝对主义:

3、对人的主体性观念的批判(1)人类中心主义

(2)个体主义

4、对理性主义的批判

为非理性正名

5、对进步史观的批判

悲观主义色彩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学的基本问题【圣才出品】

第一讲政治学的基本问题 1.1复习笔记 一、政治的定义 1.中国的解释 (1)古代 孔子指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即“政治”就是政治领袖“不以自己的私意治人民,不以强制的手段治人民:而要在自己良好的影响之下,鼓励人民‘自为’”。因此,政治是对国家的治理,有教导、指正的含义。 (2)近代 孙中山认为,“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即“政治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2.西方 “政治”源于古希腊,是指有关国家的事务。 3.对政治概念的不同解释 对政治概念的不同解释主要有: (1)价值性解释:政治就是追求和实现“善治”的活动; (2)神学性解释:政治就是实现“天道”或“神意”的努力; (3)权力性解释:政治就是权力的分配和使用,如中国古代的法家、马基雅维利、马克斯·韦伯、拉斯韦尔等; (4)管理性解释:政治就是组织管理的活动或过程。 4.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在当代中国政治和政治研究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念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其具有如下特点: (1)认为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政治关系是社会关系之一,政治具有公共性和阶级性两重性;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 (2)认为政治是更为基础的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属于上层建筑,是各种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的集中体现。 (3)认为国家政权是政治的主要和根本的问题 国家政权决定和支配着经济需要的实现方式,所以,阶级社会中,各阶级斗争的核心主要围绕争夺国家政权展开。 (4)认为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在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下,政治也随着阶级斗争的变化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的发展特点。 5.政治的定义 政治是指人类集体生活的一种组织和安排,在这种组织和安排之下,各种组织、团体和个人通过一定的程序,实施对集体决策的影响。 政治的主体多种多样,小到个人和家庭,大到国家和国际社会。 二、研究政治的原因 1.确立基本的政治理念,广泛地形成政治共识 不同的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理念可能导致不同的实践。所以,研究政治的目的就是要确立最基本的政治理念,识别各种既有观念的本质,尽可能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

实用主义视野下的功利主义_杜威对功利主义道德基础的批判与重构_郦平

【外国伦理思想】 实用主义视野下的功利主义 ———杜威对功利主义道德基础的批判与重构 郦 平* 〔摘要〕 功利主义道德基础的确立以快乐作为人生的终极目的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建构道德的评价标准。在实用主义者杜威看来,将快乐视为道德的目的及标准会面临诸种责难,因为它无法证明实际所欲的等于值得可欲的、增进快乐的等于值得欲求的、总体的善等于具体的善。由于快乐既不能统一个人行为,也不能提供一种公共善,所以将快乐视为道德基础很难为其合理性提供证明。进而,杜威从作为人的特定功能的个体善与公共善的实现、自我满足与社会满足的统一等视角指出道德标准得以确立的可能基础。 〔关键词〕 快乐 个体善 公共善 自我满足 社会满足 〔中图分类号〕B82-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2)06-0070-06 由于实用主义的发展为功利主义的复兴提供了某种支撑,人们普遍认为,这两种学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理论特征。而事实上,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的伦理学说在道德基础的确立上有着根本的差异,它们在快乐能否作为道德目的、快乐作为道德标准能否得到合理性证明、个人快乐与普遍幸福如何统一等问题上存在着质的区别。 一 功利主义的两个重要代表边沁与密尔将增进快乐和避免痛苦视为人生的终极目的,在此基础上将判断行为对错的道德标准视为能否增进人的快乐。边沁从个人趋乐避苦的本性着手,确立苦乐在人的行为中的支配地位,这种“苦乐原理”被视为其伦理理论的基石,他为此还提出苦乐计算的七个条件,即强度、持久性、确定性与否、感受远近、丰度、纯度、广度。人们依据这些条件会知道每个行为的苦乐价值的大小,如果一种行为带来的快乐成分占优势,它就是善的、道德的;反之,则是恶的、不道德的。在边沁那里,快乐只有量的差别,而无质的不同。 到了密尔,他承认快乐既有量的不同,也有质的差别,并强调精神快乐高于肉体快乐。密尔强调高级的快乐对于任何一个受过教育、有教养的人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的是他强调“人生的终极目的,就是尽可能多地免除痛苦,并且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尽可能多地享有快乐,而其他一切值得欲求的事物……则都与这个终极目的有关,并且是为了这个终极目的的”[1]。显然,密尔虽对边沁的快乐观念予以修正和发展,但是他对幸福的定义最终还是诉诸快乐,在将快乐作为人生的终极目的方面,二者的观念是一致的。 在边沁与密尔那里,快乐不但是人生的目的,而且是行为的标准。密尔明确地说,快乐“既然是全部人类行为的目的,就必然也是道德的标准”[1](12)。但是,密尔也认识到边沁的快乐主义的 * * 作者简介:郦 平,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伦理研究中心讲师,哲学博士(河南郑州 450046)。

【题】西方哲学史经典试题

2012年北京大学629西方哲学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5分*10) 1.爱利亚派 2.精神助产术 3.托马斯阿奎那 4.洞穴假相 5.实体(笛卡尔) 6.爱尔维修 7.复杂观念 8.公意(卢梭) 9.自我非我 10.《精神现象学》 二、论述(25分*4) 1.柏拉图“灵魂回忆说”的理论基础 2.新柏拉图主义的流溢说 3.休谟怀疑论的理论基础 4.康德的绝对命令 2012年北京大学861西方哲学史二试题简答题 1.泰利斯 2.火

3.形式因 4.奥康剃刀 5.太一 6.广延(笛卡尔) 7.必然知识(休谟) 8.启蒙运动 9.绝对同一 10.哥白尼革命 论述题 1.柏拉图洞喻的哲学意旨 2.斯宾诺莎的观念次序与事物次序 3.洛克批判天赋观念论 4.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2011年北京大学624西方哲学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5分*5) 1.智者 2.我思故我在 3.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4.不能控制情感就是不自由(斯宾诺莎) 二、简答(5*5) 1.罗吉尔·培根认为掌握真理的四个障碍是什么?

2.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中等阶级统治的国家最好? 3.爱尔维修认为什么是国家不幸的原因? 4.托马斯·阿奎那把哲学分为哪几门学问? 5.卢梭认为,人间的不平等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三、论述题(25*4) 1.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用?在他的心目中哲学地位如何? 2.为什么康德认为要把人当做目的看待,绝不是把人仅仅当做手段使用? 3.为什么黑格尔认为精神的本质是自由? 4.在贝尔看来,莱布尼茨的预定谐和论遇到了哪些方面的困难? 2011年北京大学628外国哲学试题 现代西方哲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 1.生命科学(柏格森) 2.《作为一直和表象的世界》 3.存在主义 4.逻辑专名 5.以言行事 二、论述 1.试述尼采关于主奴道德的思想

现代西方哲学学习笔记2012

《现代西方哲学》学习笔记 2012.9.24韩玉龙 导论 一.哲学的本质 1、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认识,既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总结和概括) 首先,是一种世界观,对整个世界的思考。这把哲学和具体科学区分出来了。 其次,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又与自发形成的和宗教形成的世界观区分开来了。 2、哲学的三大形态 世界哲学有三大形态: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印度哲学。 二、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1、古希腊哲学:前6世纪-3世纪 2、中世纪宗教哲学:3世纪-15世纪 3、近代哲学:15世纪-19世纪中叶:用理性(二元分立)来构建形而上学的体系 4、现代哲学:19世纪中叶-至今 三、现代西方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1.现代西方哲学的产生 社会历史背景:资产阶级危机,无产阶级出现 发展背景:自然科学发展 哲学理论背景:各种思潮出现 2.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 19世纪中----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过渡期(19世纪中----20世纪初)的基本哲学倾向是实证主义和非理性主义: 马赫主义、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弗洛伊德主义、以及狄尔泰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詹姆士实用主义、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实在主义 完成期(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罗素和摩尔的分析哲学、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萨特和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杜威的实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人格主义、和新正统主义神学 蒯因的新实用主义、库恩的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和科学实在论、”哲学思潮的影人本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哲学解释学)、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宗教哲学(新托马斯主义)。 四、现代西方哲学的三大思潮 1.科学主义 实证主义:孔德、穆勒、斯宾塞 马赫主义:马赫20120925 实用主义:皮尔士、詹姆士、杜威 实在主义:迈农、亚历山大、怀特海 分析哲学:罗素、维特根斯坦、维也纳学派、奎因、日常语言学派 结构主义:列维——斯特劳斯、阿尔都塞 批判理性主义:波普尔 历史主义:库恩、费耶阿本德 2.人本主义 唯意志主义:叔本华尼采 生命哲学:柏格森

《政治学十五讲》笔记

政治学十五讲知识要点 序言政治学给我们提供了什么知识 ◇政治学提供的知识 政治学涉及两方面的知识:政治分析原理合和政治操作原理。 政治分析原理告诉我们政治生活分析的方法,掌握这种方法能使我们知道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是如何构成的。 政治操作原理涉及政治制度的设置和政治技术和技能方面的知识,他告诉我们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应该如何建立和如何维护。 政治学为三种人提供帮助:①政治从业人员;②政治学从业人员;③普通公民。 第一讲政治学:学科定位与知识体系 一、政治的定义 孙中山: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情,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情便是政治。 人们对政治的解释和定义来历不同,对政治概念的解释的大体思路有:①价值性解释;②神学性解释; ③权力性解释;④管理性解释。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如下特点: 1、认为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政治关系是社会关系之一,政治具有公共性和阶级性两重性;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关之间的关系。 2、认为政治是更为基础的经济关系的集中体现。 3、认为国家政权是政治的主要和根本问题。 4、认为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政治的定义:政治是人类集体生活的一种组织和安排,在这种组织和安排之下,各种组织、团体和个人通过一定的程序,实施对集体决策的影响。 二、为什么要研究政治 1、确立共同的政治理念,形成广泛的政治共识 2、探索合理的政治安排,合理的规划政治生活 3、寻求文明的政治原则,文明的解释政治冲突 4、了解他人,学会与别人打交道 三、政治学科的定位和知识体系 要了解政治学的知识结构和学科体系,首先需要从人类文明以及知识的构成谈起: 文化(文明)构成及政治学知识结构 文化构成文化结构政治学知识结构 物质形态的文化:物质文明观念形态的文化:精神文明物质技术政治技术和技能(政治的物质条件和政治术)组织制度政治程序和规则(政治制度) 思想观念政治观念和学说、政治意识形态(政治理念)社会心理民情、风俗和习惯(政治心理或国民性) 在我们广义的文化或文明的概念中,作为其构成以素的物质技术→组织制度→思想观念→社会心理呈

浅谈功利主义对营销伦理的影响

浅谈功利主义对营销伦理的影响 美国哈福大学教授加尔布雷思提出:“按照我对世界形势的观察,我们生活在一个意识形态的约束日益减弱,实用主义的适用性大大增加的时代”。这反映了当今世界的一种普遍倾向,即功利主义的盛行。功利主义是社会走向世俗化的理论表现。通过半学期对于营销伦理的学习,笔者对于功利主义在当下营销活动中所起到重要影响产生浓厚兴趣。本文结合案例,浅谈了功利主义在商业活动中的发展和应用,从而对营销伦理的影响及对其未来发展趋势的个人看法。 关键字:功利主义营销伦理影响 一、功利主义的理论基础 功利,即有用、利益、效益等。人类的活动都是有目的性的活动,这种目的即追求利益、满足需要。近代进入商品经济时期以后,人类的功利倾向明显地加强了。因为,商品社会首先强调价值、有用性,人与物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都围绕着是否具有使用价值、交换价值这个轴心来运转的,这势必培养人用功利眼光、功利态度去观察他人和事物。消费越多,需求越大,生产越繁荣,这也主张了功利主义。所以,功利主义的兴起是与商品经济时代相联系的。 通过学习,了解到功利主义原是西方伦理学中一种以功利原则(即利益、享乐、幸福)为道德标准的学说。它认为,趋利避害、求乐避苦是人类的本性。由此,评价人们的行为是非和道德善恶,只能依据于快乐和痛苦,即能增进快乐的就是善的,能造成痛苦的就是恶的。当然,快了也又高、低之分,肉体的快乐是低级的快乐,精神的快乐是高级的快乐。“做一个不满足的人比做一个满足的猪好;做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做一个傻子好。”然而,快乐和痛苦因人而异,全凭个人主观感受,缺乏客观标准,势必使人类行为由于缺乏约束和调节而陷于混乱。为此,功利主义又提出行为功利主义和准则功利主义两种说法。 行为功利主义主张,应以行为结果判定道德是非。就是说,应善于估量自己行为的后果,在同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如果一个行为能比其他行为带来最大的好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是善的、道德的。 准则功利主义则主张以行为准则来判定行为是非,因为单凭个人对行为后果的估量为行为依据,仍然是不确定的、随意的,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对每个人都适用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秩序。 二、商业活动中的功利主义 宾克莱说,功力主义给现代人“关心实际行动而不关心崇高理想提供一个哲学根据”,因此在西方也被称为是一种“商业化哲学”。在商业活动的前提下,功利主义似乎更加的具象化。笔者总结其表现为: 第一,讲究实惠。实惠是追求合法的个人利益,是一切工业社会,包括正处在又一次工业化高潮的中国在内,所不能缺少的时代精神。实惠观念是伴随工业化社会中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而产生的。在商品经济社会里,个人的劳动通过交换得到承认,个人的价值通过交换得到实现,个人的利益通过交换得到满足。人们与其说注重个人劳动的自身价值,不如说更关心劳动的交换价值,即劳动给自己所带来的实际利益,这就是实惠观念。

同济大学869现代西方哲学考研真题及详解

同济大学869现代西方哲学考研真题及详解2021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869现代西方哲学》考研全套资料 目录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869西方现代哲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修订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2021年西方哲学史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5.兄弟院校考研真题汇编 ?全国名校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考研真题及详解 导言 0.1 复习笔记 一、西方哲学史 1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讲述的是从公元前6世纪以后到公元20世纪之前的2500多年间,西方哲学产生、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与现代西方哲学相区别,这一历史过程中的西方哲学也被称为“古典哲学”。 2世界哲学的划分 世界上的哲学划分为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和中国哲学三大哲学形态,西方哲学史有时也被称作“欧洲哲学史”。 二、哲学问题 1哲学问题 哲学史要回答“哲学是什么”或者“什么是哲学”的问题,哲学史可以看作是哲学家们代表人类精神对于永恒无解的哲学问题进行不断地探索的记录,哲学史也可看作问题史。

2什么是哲学 从词源上看,哲学在古希腊语中是philosophia,本义是“对智慧的爱”或“爱智慧”;从定义上来说,哲学是“理论化的世界观”。 3哲学、科学与宗教 (1)科学源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需要,它诉诸理性而以自然为其认识的对象。 (2)宗教产生于人类精神“终极关怀”的理想,即要求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在永恒无限的精神层面上关注人类的来源与归宿,它诉诸情感而以超自然的存在作为其信仰的对象。 (3)哲学,它像自然科学一样诉诸理性,但又像宗教一样,以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作为其希图实现的理想,如果说宗教是信仰的世界观,则哲学就是理性的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问题的特点 (1)哲学问题有历史性的特点,就哲学这门学科而论,有一些一般性的基本问题是任何一位哲学家都必然会关注的。 (2)哲学问题有时代性特点,由于小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时代产生了不同的问题,因而就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而言,它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这些富于时代特色的、具有特殊性的哲学问题。 (3)哲学具有理想性的特点,它不仅关注终极关怀的最高理想,同时也关注社会生活的现实理想。 三、哲学史 1哲学的基本特征

最新现代西方哲学考试要点.优选

P51尼采的重新估价一切价值理论 在尼采看来,要成为一个创造价值、判定善恶的人,首先要推翻以往价值,这也是对人的最高的自我肯定。 尼采对以往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的批判也就是对由理性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他把苏格拉底当做这一传统的肇始者, 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就是美德”的口号,把只是当做人生的最高目的和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而只是是依靠理性思维获得的,这样理性就被认为是万能的,成了人的思想和行动的支配者。人的直觉和本能却被忽略、甚至被完全否定了。 尼采认为这意味着苏格拉底侧地抛弃了他以前的希腊文化重视直觉和本能的传统而开辟了理性主义传统。 尼采认为,由理性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主要错误就是限制和扼杀了个人独特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在其影响下,人尽管被描绘为宇宙的建造者,周围世界的决定着,历史进步的核心;实际上,人缺必须服从普遍的、纯粹的理性及作为这种理性的体现的世界,遵循奴隶道德,陷入狭隘实际主义,不敢去创造新的东西,从而不能看到自己真正的前景和价值。越是那些被认为经过理性的严格训练的饱学之士,就越是成为理性和知识的奴隶,越易成为因循守旧、感情贫乏、思想迟钝的人,从而就越是缺乏激情和创造性,变成一部机器。这样他们就丧失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尼采看来,在理性主义支配下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几乎所有概念都是虚构和谬误,不能用来确定人的使命,估价人的事业。因此,为了使人的能力不受约束,为了使人的生活和道德行为具有真正的价值,必须摧毁为理性派思想家所制定和神圣化的旧观念,代之以突出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并把它们当做人的意识和行为的出发点的新概念。 你才要求建立一种能够发现和表达人的这种深层存在的哲学。他从希腊神话任务、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形象中找到了这种哲学的镜子。他把酒神同日神当做艺术的象征,日神代表造型艺术,酒神代表真实、破坏、疯狂、本能。他认为狄俄尼索斯精神比阿波罗精神更为重要。因为它体现了一种无穷无尽的生命力,意味着人的一切最原始的冲动都获得解放,而不受任何理性观念或原则的约束。狄俄尼索斯的世界是一个狂醉的世界,是人性的深处得到充分表达的世界。尼采一再强调这正是哲学的真正世界,真正的哲学应该是狄俄尼索斯哲学。 P196詹姆士的意识流理论 在詹姆士心理学中,意识流又叫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因为他把思想当做了一个与整体意识相应的概念,而这就是主体的全部心理活动。 五个特征: 1、思想总是个人的思想。既不属于这人、又不属于那人的纯粹思想史无法证明的。就各个个人来说,他们的思想总是连成一气;但就各人之间说,他们的意识是不相通的。你的思想只属于你,我的思想只属于我。詹姆士据此反对那种把思想、意识当做可以脱离具体的人而存在的观点,这无疑有合理性;但他忽视了各个个人的而意识都是物质的产物,都是对存在的反应,从而存在共同之处,是可以相通的。 2、思想永远是变化的 人的思想、意识总是处于不断的流动变化之中,即使同一个人对于同一事物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世界秩序与全球化【圣才出品】

第十三讲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13.1复习笔记 一、文化与政治文化 1.文化和政治文化的内涵 (1)文化的内涵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讲,文化就是“人文化”的过程和结果,它体现为“人的生活方式”,反映了人在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的生存方式,包括在“人文化”改造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产品”。从狭义的角度讲,文化是人们在改造自然过程中所积淀形成的对自然与社会的精神反映,即所谓的“精神文明”。 (2)政治文化的内涵 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因素。政治文化作为政治体系观念形态的东西,包含着广泛的内容。政治思想和政治意识形态可以看作是一个国家政治文化较为系统和理性的表述。 2.政治文化的特性 (1)稳定性 稳定性反映的是长期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一贯性的政治倾向和心理; (2)延续性 它通过政治社会化得以传播和沿袭,政治文化的延续性使一国文化有可能代代相传,也使国家、地域、民族之间的政治文化呈现出长期的差异性。 (3)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

一方面,它在现实生活中形成,将现实政治生活通过观念的方式保留下来,并随着政治生活的变化和政治制度的改变而有所改变;另一方面,它对于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行为又具有巨大的心理和精神支配作用。政治文化对既有政治体系起着维护和延续的作用,同时,政治文化的变化最终又可能带来现实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变迁。 二、政治文化研究的一般方法 政治学对政治文化的研究体现在理论和应用两个层面。前者主要说明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政治行为和政治决策之间的一般关系,分析政治文化的形成过程,归纳政治文化的不同类型;后者则通过民意调查、数据分析,预测民众政治行为的可能倾向和对某一政策的可能态度。总结政治文化研究成果,可以将政治文化研究的一般方法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文化分布研究 (1)同质文化 通过社会调查,如果发现大多数公民对某些基本问题持有大体一致的看法,那就说明该社会的政治文化是高度一致的,属于同质性文化。同质性文化一般产生于社会沟通广泛、社会流动频繁、信息分布均匀对称的社会,它为一致性政治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质性文化也说明该社会不存在明显的深刻裂痕,社会不同力量和团体之间容易产生合作,社会秩序基本稳定。 (2)极端文化 如果大多数公民对某些基本问题呈现出极端对立的看法,那就说明该社会的政治文化两极分化。在政治文化两极分化的社会中,大多数公民处于两个对立的极端(极左和极右),社会裂痕和社会矛盾严重,政治领导人的任何政策建议都可能遭到相当部分的公民反对。在这种社会,各政治力量之间难于达成妥协,社会内部纷争不断,并极有可能导致政治分裂。

现代西方哲学考试真题及答案要点

1?尼采把苏格拉底看作理性主义传统的肇始者加以批判,在什么意义上他对理性主义的批判是恰当的?(20分) 2?分析杜威的有用就是真理”的思想,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如何认识实用主义真理观。(20分) 3.试述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论题与自由的关系。(20分) 4?论述前期维特根斯坦与后期维特根斯坦对语言性质和意义的不同理解。(20分) 5用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理论说明我们和传统文化的关系。(20分) 答案要点: 1.答:尼采指出传统理性主义消极的意义:把某种外在的权威绝对化,苏格拉底以来由理性主义支配的思想和文化的一个根本的错误就是限制和扼杀了人的生命和本能,忘记了或有意识掩盖了它们也只是对世界的一种解释,而把它们当成世界自身的本质,造成对生命本身的敌视而不是提升生活。为理性所支配的思想和文化使人成为理性和知识的奴隶,变成一架缺乏激情和创造性的机器,从而丧失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10分)尼采并不是提倡非理性主义,而是让人们认识到知识或理性的限度,

理性主义可能本身不能证明自身的合理性。(10分) 2.答:杜威的基本观点是认为思想、观念、理论是人的行为的工具, 它们的真理性标准在于能否指引人们的行动取得成功。杜威认为任何 思想、概念、理论不过是人们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设计的工具,是理性发明的解决疑难困境的方式和工具。工具无所谓真假,只有有效或无效、适当或不适当、经济或不经济之分。如果它们对达到人们预期的目标有用,能使他们成功便是真理,否则便是谬误。(10分)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如何认识实用主义真理观,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强调行动、实践、注重功效是实用主义的显著特点,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逐步完善的过程中,等价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为每一个个体的人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把获得最实用、最现实的实际效果当作最终目的的实用主义被人们接纳和认同,促进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但同时实用主义盲目追求“实际”、“务实”,把关注的焦点落到了物质利益和短期回报上,致使一些人从个人私利出发,影响了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10分) 3.答:自为的存在,其本质不是既定的,没有什么先定的本性。人的存在总是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人成为什么样的存在,取决于他主观上的设计、筹划和选择,在这个意义上,人就是一种自我设计、自我谋划和自我造就的存在物。人总是根据自己的意向来塑造自己, 成为他愿意是的那种人。存在先于本质,意思是人首先存在着,遭遇他们 自身,出现于世界之中,然后界定他们自己,成为他们自己所创 造的东西。(10分) 对于人的存在而言,说他的存在先于本质,实际上说人是自由的,人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简介

对现代西方哲学的简介 理学院张兵 1091110202 在活生生的希望和恐惧面前,不确定充满痛苦,但是如果我们不愿依赖安慰人心的神话故事生活,那么就必须忍受······告诉人们离开确定性如何生活,又不因怀疑而寸步难行,在我们的时代可能是哲学为那些研究它的人可做的主要贡献了. ——波特兰·罗素现代西方哲学泛指十九世纪中期以来在西方各国产生和流传的非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哲学的传统在黑格尔哲学中达到顶峰,黑格尔建立了历史上最庞大,最全面的体系,但这一庞大体系在黑格尔去世之后不久便崩溃了,这也标志者西方传统哲学的终结,从此西方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现代哲学阶段.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按其本质特征可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按阶段则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是两大思潮的形成阶段,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是两大思潮对立发展的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两大思潮则开始出现合流的趋势。 两大对立思潮的形成 科学主义思潮最早产生于近代西方哲学中的经验主义,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经历了从培根,霍布斯的唯物主义转向贝克莱的主观经验主义,有转化为休谟的不可知论的演进过程.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就是休谟不可知论的直接继承和发展.早期的科学主义思潮包括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实用主义,新实在论以及批判实在论。 实证主义就广义而言,即对于任何种类的哲学体系,只要求知于经验材料,拒绝排斥先验或形而上学的思辩,都可称为实证主义.狭义而言,则是指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哲学,认为对现实之认识只有靠特定科学及对寻常事物的观察才能获得.其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实证主义的目的是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 亦名经验批评主义,本质上是一个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流派。19世马赫主义,“” 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产生并流行于德国,奥地利以及其他国家的唯心主义哲学流派。马赫主义强调经验的重要性,把感觉经验看作是认识的界限和世界的基础,认为世界第一性的东西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而是感觉经验.把实证主义进一步物理学化,吸收假设主义的把一切科学理论归结为假设的观点,强调一切科学理论都不过是

边沁功利主义思想

姓名邵振录成绩 学号10191198077 评卷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边沁功利主义思想对法律思想的影响 课程名称劳动法 完成时间2012-4-20 专业年级2010级法律硕士(非法学)

边沁功利主义思想对法律思想的影响 把迈克尔?桑德尔教授称为哈佛公开课第一人恐怕并不为过,他的课程《公正:该如何做是好》(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每周都吸引超过1000位学生的参与。《公正》不但成为哈佛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一门课程,更在全世界卷起学习热潮,迈克尔?桑德尔教授在全球多个国家举办千人讲座,都是一票难求。他在大洋彼岸的中国也引起强烈共鸣,无数的观众通过网络收看他的课程,通过各种思想实验一起评判性思考关于公正、平等、权利的一些基本问题。 该讲座以哈佛教授迈克尔?桑德尔的《关于公平和正义的入门课》为基础,是对道德和政治哲学的系列入门介绍。这套讲座共有12集,邀请观众们带着批判的观点来思考正义,公平,民主和公民权等基础问题。在哈佛大学,每星期都有一千多名学生去听教授兼作家的迈克尔?桑德尔开设的这门课程,渴望藉此扩充对政治和道德哲学的理解,并从中检验长期秉持的信仰。学生们学到了过去的伟大哲学家们的哲学理论-亚里士多德,康德,穆勒,洛克--再把学到的东西运用来思考复杂且动荡不定的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包括反歧视行动,同性婚姻,爱国主义,忠诚和人权。 在讲座中,迈克尔?桑德尔多次提及边沁(1748—1832是功利主义的创始人,分析法学的先驱)及其实用主义哲学思想,本文企图就此入手,对边沁及其哲学思想对法律思想的影响谈谈笔者的一些粗浅认识。 边沁先后攻读于牛津皇家学院和林肯学院,毕业后一度从事律师职业,但当时他的兴趣却在法理学的研究和在英国法律制度的改革。其主要的著作有《政府片论》《道德与立法原理》和《法律概要》等。 边沁认为,就像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一样,人类也有自己的规律,他认为,人类受制于苦和乐的统治,只有这两个主宰才能该我们指出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这两个主宰是人的本性,因而人类的基本规律主要是“避苦求乐”即功利主义原则。正是“避苦求乐”的人的本能支配着人的一切行为,成为人生的目的。他认为应该根据行为本身引起的苦与乐的大小程度来衡量该行为的善与恶。从人性出发,凡是能够减轻痛苦增加快乐的在道德上就是善良,在政治上就是优越,在法律上就是权利。功利就是一种外物给当事者求福避祸的那种特性。如果该当事人是个人,那么功利原理就是用来增进他的幸福的,如果该当事人是个社会,那么功利原理就是关注社会的幸福度的。边沁认为,政府的职责就是通过避苦求乐来增进社会

西方哲学期末考试试题

西方哲学 一、名词 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要以实证自然科学的精神来改造和超越 传统形而上学的流派。它是在西方近代哲学陷入危机以及随之在西方哲学界兴起的对它的批 判浪潮中形成的。世纪年代最早出现于法国。主要代表有孔德、穆勒和斯宾塞。 生命哲学:生命哲学是世纪末至世纪上半期在德、法等国流行的一种具有非理性主义特征的 哲学思潮。它把揭示人的生命的性质和意义作为全部哲学研究的出发点,进而推及人的存在及其全部认识和实践,特别是人的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再由人的生命和存在推及人的历史 和文化,以至人与周围世界(社会和自然)的关系。换言之,由对生命的揭示而推及对整个 世界的揭示。主要代表人物是柏格森。 工具主义:广义地说,工具主义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别称,狭义地说指他关于认识和真理 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认为思想、观念、理论是人的行为的工具,它们真理性的标准在于能 否指引人们的行动取得成功。 现象学:现象学是胡塞尔开创的一种广泛的哲学思潮。它对整个当代西方哲学、特别是本世纪初德国哲学和本世纪中期法国哲学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广义的现象学包括舍勒、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等人的哲学。现象学不是统一的学说,而是一场浪推浪的哲学运动。 此在:海德格尔肯定,任何一个存在者均有其存在。只有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才能在其存在 过程中提出和追问存在问题,揭示存在者的存在的意义。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被他称为此在, 即先于主客心物之分的、没有规定性的源始状态下的人的存在。此在的存在称为生存。 存在主义:存在主义是一个从揭示人的本真存在的意义出发来揭示存在的意义和方式进而揭 示个人与他人及世界的关系的哲学流派。它是在胡塞尔现象学推动下对世纪中期以来出现的 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特别是理性派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潮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海 德格尔、萨特等。 权力意志:尼采认为人的认识和道德价值观念都取决于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后者不是来自上帝或者其他物质和精神实体,而来自人的生命本身。人的生命是一种冲动、冲力、创造力,或者说一种不断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自我扩张的倾向。尼采把生命的这种倾向看做是 生命的愿望、意志,认为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意志。生命意志就是表现、释放、改善、增 长生命力本身的意志,即“权力意志”。 唯意志主义:把人的意志至于人的理性之上,并由之出发来解释人的全部认识活动意志全 部精神和物质活动,体现了一种在整体上与传统理性主义哲学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唯意志主义突出以情感意志为中心得本体论,而且由于人的非理性活动除了意志欲望外还有其他形 式,因此唯意志主义可看作是非理性主义的一种特殊形式。 西方哲学的三大转向: 西方哲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过三次重大的转折:

西方哲学史复习

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气本原说:阿那克西美尼提出了气本原说。 气综合了水和“无定”的特征:一方面保留了“无定”的不定形和无限的特征,另一方面,气和水一样具有特定的性质。 气有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气稀疏为火,浓聚则依次为云、水、土、石。冷和热的性质依浓聚和稀疏的程度逐渐上升。 火本原说: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秩序不是任何神或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有两方面:(1)外在的本原是火的形态,他是世界的开端和归宿;(2)内在的本源是符合火的本性的原则,它决定着世界运动的方向,控制着运动的节奏,支配着火与万物之间循环往复的转化。 四根说:恩培多克勒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四根本身并没有组合与分离的能力,他们之间分合需要用外部原因来解释,这些原因就是使根相互眷恋的“爱”,和是根相互争斗的“恨”。他用四根说来说明事物的生灭变化。 种子说: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种子的性质与事物的可感性质相同,事物有多少种性质,构成它的种子就有多少类;数目众多的一类种子构成事物的一种性质或一个部分。 理念:理念是心灵或理智所“看”到的东西,是具有统一性和实在性的观念,是普遍的概念,共享和形式。柏拉图把理念作为理智的对象,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它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 悬搁判断:“悬隔”即中止,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因为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皮罗主张悬搁对事物的判断,其理论意义是为了避免怀疑的悖论。 飞矢不动:指飞矢在一段时间里通过一段路程,这一段时间可被分成无数时刻,在每一个时刻,箭矢都占据着一个位置,因此是静止不动的。 二分法悖论:运动着的事物在达到目的地之前,要先完成全程的1/2,在到达1/2前又要完成它的1/2,如此无穷的分割,就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地。 唯名论: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的对象。 极端唯名论认为共相只是名词;温和唯名论认为共相是对个别事物的抽象概括,只存在于心灵之中。 唯实论:认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这些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 极端唯实论认为共相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独立实在;温和唯实论认为共相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的一般本质。 智者:来自“智慧”一词,意思是“有智慧的人”。公元前5世纪前智者泛指聪明并具有某种知识技能的人,直到公元前5世纪后期,“智者”才专指那些以传授智慧为职业、并在公众事业中有所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3讲)【圣才出品】

第一讲政治学的基本问题 1.1 复习笔记 一、政治的定义 1.中国的解释 (1)古代 孔子指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即“政治”就是政治领袖“不以自己的私意治人民,不以强制的手段治人民:而要在自己良好的影响之下,鼓励人民‘自为’”。因此,政治是对国家的治理,有教导、指正的含义。 (2)近代 孙中山认为,“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即“政治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2.西方 “政治”源于古希腊,是指有关国家的事务。 3.对政治概念的不同解释 对政治概念的不同解释主要有: (1)价值性解释:政治就是追求和实现“善治”的活动; (2)神学性解释:政治就是实现“天道”或“神意”的努力; (3)权力性解释:政治就是权力的分配和使用,如中国古代的法家、马基雅维利、马

克斯·韦伯、拉斯韦尔等; (4)管理性解释:政治就是组织管理的活动或过程。 4.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在当代中国政治和政治研究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念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其具有如下特点: (1)认为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政治关系是社会关系之一,政治具有公共性和阶级性两重性;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 (2)认为政治是更为基础的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属于上层建筑,是各种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的集中体现。 (3)认为国家政权是政治的主要和根本的问题 国家政权决定和支配着经济需要的实现方式,所以,阶级社会中,各阶级斗争的核心主要围绕争夺国家政权展开。 (4)认为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在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下,政治也随着阶级斗争的变化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的发展特点。 5.政治的定义 政治是指人类集体生活的一种组织和安排,在这种组织和安排之下,各种组织、团体和个人通过一定的程序,实施对集体决策的影响。 政治的主体多种多样,小到个人和家庭,大到国家和国际社会。 二、研究政治的原因

浅析大学生日益“功利主义”的心态

浅析大学生日益“功利主义”的心态 [摘要]:“功利主义”由来已久,它直接影响到一个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成,由于教育和社会等等客观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现在“功利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向了身在“象牙塔”里的我们。于是当代的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很多“功利主义”分子。他们的一些行为表面上看起来令人费解,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理性思考的时候,我们却愕然发现,这些行为的背后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推动,它就是“功利主义”的毒瘤。然而遗憾的是,无知的我们却很少有人意识到“功利主义”的存在以及它的危害性。本文通过一些真实的社会现象,再现了当代大学生在“功利主义”心态的驱使下做出的一系列“好笑的行为”,继而理性的分析了这些表象产生的社会和个人因素。 [关键词]:功利主义、价值观变迁、深层原因。 一、一些社会现象所引发的思考 我们从小就接受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时至大学,这种传统教育我们已经“沐浴”了十几载。在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中,虽然体现崇高理念的集体主义观念仍占主导地位,但是不得不承认,我们从小受到的主流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正在世俗的功利主义的围攻。以至于如今出现了一些表面上让人费解,但冷静的分析后却让人痛心疾首的“怪现象”。 譬如,在一项关于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的调查中,对“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寻找精神寄托”占8%,“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占7%,“为更好地服务人民”占2%,“为以后找工作方便”占83%。根据对调查数据的分析,这些动机中,既有追求理想的精神动力,也有实现个人自身价值的利益考量,但表现突出的是入党动机的功利性。抱着功利化动机入党的大学生,把入党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崇高的信仰,他们考虑的往往是如何利己,而不是如何更好的服务他人。他们入党是为了给自己带来名、利、权等方面的资本和实惠,可以在以后寻找工作时增加一个及其重要的筹码。 当今的大学生选择到农村工作,意愿多样。例如,在农村工作有利于积累基层工作经验,为将来再择业打基础;有利于充分发挥自身能力,有较大发展潜力与上升空间;大部分大学生村干部在农村长大,期望为家乡发展做贡献等。 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担任村干部存在功利化目的,如为了报考公务员时获得优先录取条件。有的学生认为,农村工作比较轻松,报酬尚可,即使工作不努力,也不会产生严重后果;部分学生把到农村锻炼作为选择更好岗位的“跳板”,缺少扎根农村、长期奉献的打算。假如一个国家的行政管理部门多了这些所谓的功利的“聪明人”,那他们势必会像蛀虫一样慢慢的吞噬掉整个民族的明天。 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在暑假中积极地投身到各种社会实践中,在四川地震灾区,国内各地

西方哲学史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论,巴门尼德的宇宙实在抽象永恒不变论 1、比较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在存在问题上的差异,并分析这两种存在观的局限性与合理性。 差异: 赫拉克利特典型的观点就是“某物存在又不存在”; 而巴门尼德观点与之相反,认为“某物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没有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 赫拉克利特就是“火本原论”者,她第一个提出“逻各斯”的概念,并开启了辩证法之门。“万物流转,无物常住,亦无物永为同一之物。”在经验中她观察到世界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而且这种变化正在发生,即变化就发生在现在。对于一个特定的事物,它正在发生着变化,正转化为她物。那么在现在的这一刻瞧来,它有它本身的这一面,也有已经转化为她物的那一面,所以在这种意义上,某物确实既就是又不就是它本身,既存在着又不存在。如同“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在这里,她并不否认变化中“河流”自身性质的保留,也就就是说,她就是主张当我踏进河流的时候,这条河流既就是又不就是这条河流,有“就是”的一面也有“不就是”的一面,两者皆有。 巴门尼德第一个把“就是者”提升为真理的对象,提出“就是者”(存在)就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它最具对世界的概括性与统一性。她指出“所就是的东西不能不就是,不就是的东西必定不就是”可以理解为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它不可能存在,没有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原因就是:“能被思维者与能存在者就是同一的。”既然“存在者”与被思想与表达的东西同一,“不存在者”不能被思想与表达,那么这两者就截然的分开了,它们之间不存在任何的联系。在她瞧来,真理性认识表现在“存在就就是存在,不存在就就是不存在”,绝不就是赫拉克利特那种既存在又不存在,一切都向自己对立面转化。 两种存在观的局限性与合理性 合理性 赫拉克利特基于变化阐明“某物存在又不存在”,这就是很好理解的。变化就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对于此刻的某物,它既保存着自身的本性,又包含着转变为她物的趋势,因此它存在又不存在。 局限性: 赫拉克利特认为的万物都变化,事物存在而又不存在。这怎么可能?如果说能,那就就是说某种东西存在与某种东西不存在,无能生有,有能变无。或者,如果存在有变化,它一定产生于非存在或产生于存在。如果产生于非存在,它产生于无,这就是不可能的;如果产生于存在,那么它就是产生于自身,这就等于说,它同它自身就是同一的,过去一直就是同一的,没有变化。 巴门尼德受到经验的局限,巴门尼德认为“能被思维者与存在者就是同一的”,存在就是思想的对象,而不就是感官的对象。如果没有存在作为对象,思想就是不可能的。但有的时候人们往往在“空想”。 2、柏拉图的理念论与亚里斯多德的实体论的关系,并比较它们的异同。 亚里斯多德的实体论同柏拉图的理念论有直接的关系,实体论就是亚里士多德在继承批判理念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思考与缜密论证创立的。实体论克服了理念论关于一般能够脱离个别、理念可以脱离可感事物独立存在的错误观点 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原脱离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叫做“理念”,所谓“理念”,柏拉图使用的原文就是idea与eidos(多数时候用的就是前者),本义指“瞧见的东西”即形状或相,转义为心灵、灵魂可以瞧见的东西。柏拉图主张理念与个别事物相分离。个别事物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它们就是个别、相对与偶然的,而理念则就是永恒不变的,理念就是在现象界之外的,决定现象接的永恒不变的、普遍的、绝对的、必然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不赞同柏拉图关于理念可以完全脱离可感个体事物单独存在的瞧法与观点。亚里士多德指出: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理念就是无用的设定。她质问道:抽象的共性怎能单独存在?比如:您能说人只就是人(抽象共性)而不就是动物(可感共性)不?因为人类就是从动物界演化而来。所以,在批评自己老师柏拉图理念论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经过长期的思考与缜密的论证创立了她的实体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