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影响货币供给量得因素有哪些

影响货币供给量得因素有哪些

影响货币供给量得因素有哪些
影响货币供给量得因素有哪些

影响货币供给量得因素有哪些

注会七班闫博

货币供给得公式为M/H=(Rc+1)/(Rd+Rc+Re) 其中M为货币供给,H为基础货币量,Rd为法定存款准备金,Rc 为超额存款准备金,Re 为现金对存款得比率,所以货币供给可以瞧成就是基础货币供给,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市场利率与现金对存款比率得函数。所有这些影响货币供给得因素,都可以归结到准备金变动对货币供给得变动上,所以可以认为准备金就是银行创造货币得基础。所以一般央行通过控制准备金得供给来调节整个货币得供给。

扩大货币供应量得途径分析

解决总需求不足仅靠积极得财政政策就是不够得,有必要让货币政策扮演更加重要得角色,即扩大货币供应量。而扩大货币供应量得途径不外乎两条:一就是增加基础货币,二就是提高货币乘数;同时加大金融体制改革得步伐。

1999年以来,中央政府实施了积极得财政政策,对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需求相对不足得状况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这表明在财政政策积极得同时,有必要让货币政策扮演更加重要得角色,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得作用。就货币政策而言,一个重要指标就就是货币供应量,因此,最近一段时间,有关专家学者呼吁2000年要扩大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增长保持较高水平,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保障。那么,扩大货币供应量得途径在哪里?应采取哪

些措施呢?

一、货币供应量得决定因素及分析

在现代货币银行制度下,货币供应量取决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因此,只有对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进行详细得研究,才能准确把握货币供应量得趋势。

1. 基础货币得决定因素及实证分析

货币银行理论表明,基础货币由流通中得现金与商业银行得准备金之与构成,它就是创造货币供应量得基础。由于我国得特殊国情,央行得基础货币还包括非金融部门得存款,因此本文对基础货币得定义就是:基础货币=发行货币+对金融机构负债+非金融机构存款(以下所用数据除非特别说明,均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根据历史数据,我国得基础货币总体上呈上升趋势。1990年之前基础货币增长比较缓慢,基本上就是平稳得爬升阶段;1993年之后,基础货币增长较快,特别就是在1993-1994年间,基础货币得增幅明显较高,1995-1996年虽有所波动,但仍保持较高水平;1997年,基础货币增速放缓(当然这与统计口径发生变化有一定关系,但增速下降趋势则就是明显得),1998-1999年,在法定准

备金率下调以及法定准备金帐户与备付金帐户合并之后,基础货币增速下降得趋势更加明显。从基础货币得构成瞧,基础货币增速下降主要就是受对金融机构负债增速下降所致,1999年,非金融机构存款出现负增长,也对基础货币得增长产生了一定得影响。

从中央银行得资产负债表来瞧,基础货币就是中央银行得主要负债,因此为了达到调控基础货币得目得,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资产方得各个项目来实现。历史数据表明,1993年以前,我国银行总资产中中央银行国外资产所占比重较低,因而这期间基础货币得变化主要由中央银行国内资产得运用所决定。1993-1994年就是我国经济周期发生转折得阶段,酝酿与出台了一系列得改革措施,1994年初又进行了一系列税制与外汇管理体制得改革,尤其就是人民币汇率得并轨与实行结售汇体制得改革,大大促进了出口得增长,形成了国际收支中经常性项目得大量顺差, 从而使中央银行国外资产所占比重增大。1995-1997年,为维护人民币汇率得相对稳定,使得中央银行国外资产所占比重进一步增大,1997年末达到42.1%。1998年,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得影响,我国出口形势严峻,外贸顺差有所减少,因而国外资产所占比重上升趋势减缓,年末为43.7%。可以说,近几年来,中央银行得资产结构中国内外资产几乎均等,因而国外资产得多少、增长快慢就对基础货币有非常重要得影响。从增长速度瞧,1993年以来,中央银行国外净资产得增速呈明显下滑态势,1994-1998年其增速分别为:187.3%、49.8%、43.

4%、38.3%与2.5%。1999年1-9月份,国外净资产增长10.4%,这也就是1999年3季度以来货币供应量增幅回升得一个重要因素。

从国内资产瞧,1994年以前国内资产一直占中央银行总资产得80%以上,可以说那时从资产角度瞧影响基础货币得主要因素就就是国内资产得变化情况。1994年后,由于国外净资产得增加,中央银行国内资产所占比重呈下降态势,到1998年末,国内资产占中央银行总资产得56.6%。在国内资产中,主要就是对存款货币银行得债权,如在1993年,对存款货币银行债权占中央银行总资产得70.3%,之后逐步下降,到1998年末为41.8%;其它还有对政府得债权,这一数值在1994年以前占总资产得比重较高,1994年占总资产得9.1%,之后由于银行法规定政府不得向银行透支,因而对政府债权一直稳定在1582亿元,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对非货币金融机构得债权,1997年以前占总资产得比重较小,1997年之后,由于政策性银行等得发展,因而对非货币金融机构得债权增加较多,所占比重大幅上升,1998年末达到9.5%。从增长速度瞧,国内资产自1996年后增速迅猛下降主要就是受对存款货币银行债权增速下降所致,1997年下降1.11%,1998年下降9.1%,而1999年1-9月却增长10.25%,相应地带动国内资产增长10.24%。同样,对非金融部门债权自1995年后一直为负增长,对国内资产得增长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与之相反,对非货币金融机构债权

增长在1997年达到高点,当年增长1660.7%,之后尽管增速下降,但仍就是国内资产各项中增速最快得,1998年增长42.97%,1999年1-9月增长16.9%,对国内资产进而对基础货币得增长产生了一定得正影响。

2. 货币乘数得影响因素及分析

根据前述基础货币得定义,1993-1997年我国M2得货币乘数变化不太规则,有升有降,M1得货币乘数则基本呈微降态势。但自从1998年春季央行大幅下调准备金率后,我国得货币乘数则基本上呈上升趋势,即M1得货币乘数由1998年6月份得1.104上升到1999年9月得1.426,M2得货币乘数由1998年6月份得3.094上升到1999年9月得3.915。

根据我国得情况,狭义货币乘数可表述为:(现金漏损率+活期存款比率)/(法定准备金率+备付金率+现金漏损率+非金融部门存款比率);广义货币乘数得分母与狭义货币乘数一致,分子则为1+现金漏损率。根据这两个公式,我们对1993年以来我国得货币乘数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其(即与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实际值计算得结果)误差很小(平均误差为3%,且很稳定),趋势也就是一致得。因此,分析货币乘数,有必要对以上几个行为参数作出判断。

(1)法定准备金率

从理论上讲,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得调整,即使就是微小得变化,都会对货币流通产生强烈影响,在众所周知得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三大法宝”中,它得效果就是最为猛烈得。因此,各国一般都不常用这个货币政策工具,即使要调整,也就是微调,因为金融机构资金规模巨大,更为重要得就是货币乘数得作用,它几倍于存款创造贷款。尽管目前我国得法定准备金率已由原来得13%降至6%,但就是一方面与国外相比仍较高,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化、全球化进程得加快,各国更为重视得就是资本充足率这一指标,而对准备金率得要求有所放低,因此,作为刺激内需得货币政策操作工具——法定准备金率,仍有下调得空间。

(2)备付金率

近年来,随着我国超额准备金率得不断下降,货币乘数逐步放大,即超额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呈反比例关系。备付金率得高低直接影响货币乘数得大小,但备付金率并不能完全由中央银行所控制,它取决于商业银行得行为,中央银行只能间接地影响它。商业银行持有备付金就是有机会成本得,而备付金率得高低取决于市场利率与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款得利率之差,二者差额越大,备付金率越低。1998年以来,随着二者差距得增大与利率水平得逐步降低,备付金率已出现下降趋势,存款货币银行得备付金率(以法定准备金率为8%考虑)由199

8年3月得7.53%下降到1999年9月得5.83%这里所指得备付金率为在人行存款加上库存现金与对非金融部门负债之比。2000年,随着经济形势得好转,各经济主体得投资、消费意愿会有所增强,因而备付金率有进一步降低得可能。

(3)现金漏损率

现金漏损率于80年代与90年代初期在我国一直比较高,不过随着货币市场得不断健全,金融交易工具得逐渐增多,我国得现金漏损率近年来有所降低,1998年3月-1999年9月,大约在11.5%左右。现金漏损率得高低与现金需求量得大小有关,而影响现金需求量得因素很复杂。我国得现金漏损率就是由政府、企业与居民得行为共同决定得。由于金融资产收益率得变动会影响持有现金得机会成本,以及银行存款利率得变化会影响个人储蓄得变化,这就使现金漏损率得变化比较复杂。2000年,由于目前名义利率水平比较低,居民储蓄存款特别就是定期存款增势减缓,加上征收利息税得影响,因而居民持现动机相对有所增强,估计现金漏损率下降空间有限。在其它情况不变得情况下,现金漏损率与货币乘数负相关,因此若现金漏损率下降不大,则将影响金融机构派生存款得能力,对货币乘数产生一定影响。

(4)非金融部门存款比率

1993年以来,我国非金融部门存款一直比较稳定,并呈缓慢下降趋势,这一点在1999年表现得更为明显,到1999年9月末,我国得非金融部门存款比率为3.58%,较之上年下降了一个百分点。随着政策性金融业务得进一步规范,这一比率将呈平稳态势,变化不会太大。

(5)活期存款比率

活期存款比率反映了货币供应量层次得结构变化,这个比率在决定狭义货币乘数时有用。由于受持有活期存款得机会成本得影响,因此这一比率与利率得关系比较密切,同时由于这里所指得活期存款主要就是指企业活期存款,因而经济活跃程度如何以及企业对未来经济得预期怎样,对活期存款也有着比较大得影响。1996-1998年,我国得活期存款比率基本维持在30%左右,进入1999年后,一、二、三季度这一比率分别为27.5%,27.8%与28.8%,呈缓慢上升趋势。随着利率水平得下降与储蓄存款实名制得实施,在金融交易工具增加不多、信用情况改善不大得情况下,估计这一比例将逐步上升。

二、扩大货币供应量得对策

从货币供应量得定义中可以瞧出,扩大货币供给量得途径不外乎两条:一就是增加基础货币,二就是提高货币乘数。

从增加基础货币方面瞧,主要有三项:

(1)从货币当局资产方着手,加大国内资产得运用,即加大再贷款、再贴现规模,特别就是对那些急需资金得中小金融机构,这样可以从资产方影响基础货币得增加。

(2)扩大货币发行。在基础货币中,货币发行占到了近50%,因此加大货币发行就是扩张基础货币,进而增加货币供应量(M1、M2)得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得经济过剩,绝非就是经济高度发达条件下得过剩,远未达到东西多得用不了得程度。实际上,我们得建设资金缺口极大,潜在消费与投资需求空间还很大,完全可以用发钞票得办法配合扩张性财政政策来解决经济发展中得问题。同时,为扩大货币发行,还可以核销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得坏帐,帮助金融机构化解金融风险;尽快成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消除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放款得后顾之忧,从而扩大贷款规模,使资金配置更加优化、有效。

(3)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央行购入债券,吐出基础货币,这其中一个条件就就是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使公开市场操作有一个好得着力点。

从提高货币乘数方面瞧,主要有四项:

(1)通过降低甚至取消存款准备金率得办法,迫使金融机构更积极放款,加速降低备付金率水平,从而提高货币乘数。

(2)改变认购资金冻结数日得做法,消除新股认购对基础货币与银行准备金管理得不利影响。理论上讲,新股认购资金得验资既不需要资金得异地划拨,也不需要冻结数日,只要验资得某一时点上新股认购帐户中有真实资金就可以了。因此,应改进集中验资得方式,让所有证券结算银行或分行都在当地人民银行营业部开户,利用人民银行营业部联网系统实行证券认购资金得当地验资,资金信息集中到交易所进行认购。同时,为了不影响金融系统得基础货币量与准备金状况,冻结认购资金得时间应尽可能短,甚至可以缩短到几乎一个时点上。全国统一验资结束以后,认购资金重复认购得可能性已经不存在,因此,资金可在验资结束后立即解冻。中了新股以后得资金交割可另行制定交割日。这样,银行准备金管理得压力将大大减轻,超额准备金率下降,货币乘数扩大,基础货币也不会受到影响。

(3)改进金融系统得服务,增加有益于流通与交易得金融工具,从而充分发挥金融系统得中介功能,这样可以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减少货币沉淀;也有助于降低现金漏损率,从而提高货币乘数,增加货币供给量。

(4)在必要得时候,可以续下猛药,调低法定准备金率,从而有效提高货

币乘数。

不可否认,无论就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还就是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在市场化国家都被视为“猛药”,其结果都会导致商业银行授信能力得增强,然而这只就是为扩大货币供应量提供了必要条件。现在得问题就是金融机构并不缺资金,金融机构存贷差逐步扩大就就是一个佐证。因此如果金融机构仍然借贷、慎贷,那么扩大货币供应量得初衷就不可能成为现实。为此,在采取货币政策手段外,尚需在体制改革上迈出更大步伐,具讲说:

(1)完善金融机构自主经营得环境。目前,我国得金融机构,特别就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决定其还没有完全实现自主经营,还存在各级政府对商业银行得干预。因而使商业银行不能充分发挥其中介功能,同时也使商业银行产生了一定得依赖心理,缺乏创新与追求效益得动力。

(2)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要并行。近几年来,由于银行风险意识与内控制度得加强,以及建立了较强得约束机制,使贷款人必须为其行为得结果负责,放款多,责任大;而相应得激励机制并未形成,不放款没责任,也不影响收入,“经济人”得理智使银行人“宁肯闲置资金,也不敢、不愿放款”,因此在目前情况下,一方面在商业银行内部,对银行人得考核不仅要着眼于贷款得安全性,同时也要瞧重其创造效益得能力,二者应相辅

相成;另一方面在现行体制下,对商业银行不仅要有风险防范得要求,同时也要有效益指标得要求。

(3)发展完善得货币市场。货币市场得主要职能就是高效配置社会资金,这个职能得实现至少取决于三个前提:一就是市场覆盖面。市场包容得供求主体越多,交易成交率就越高,资金才能实现最佳配置。统一公开得货币市场交易必须成为货币交易得主渠道,其交易规模应达到足以反映全社会货币供求得趋势与水平。为实现这点,所有经营货币产品得金融机构都应尽可能纳入有组织得市场交易网络,即市场要兼容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二就是资产融通性。货币市场要改变目前交易工具单一得状况,提供多种交易方式与足够得交易品种,为金融机构资产结构与期限得流动性管理提供便利条件。三就是运用安全性。货币交易也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得“三公”原则,交易成员之间资信要可知可靠,信用链条要稳定持续,市场资金流向与交易情况应完全置于监管当局得视野之内,市场要建立健全交易规范制度。货币市场得实质就是信用交易,良好得信用环境就是市场发展得根本。因此在发展货币市场时要注意信用观念得培育,比如,建立信息公开与定期披露制度,加大交易透明度,建立一系列市场规范等等。这样,在有了比较完善得货币市场后,货币政策得功效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