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8讲:相遇问题(教师版)教学提纲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8讲:相遇问题(教师版)教学提纲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8讲:相遇问题(教师版)教学提纲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8讲:相遇问题(教师版)教学提纲

第八讲相遇问题

1.通过实际演示,理解“相向运动”“相遇”及“速度和”。

2.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速度和×时间=路程。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会解决与此有关的含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一:使学生掌握相向运动中秋路程的解题方法。

二:理解“速度和”。

例1.甲乙两艘轮船分别从A、B两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船每小时行驶18千米,乙船每小时行驶15千米,经过6小时两船在途中相遇.两地间的水路长多少千米?

解析:要求两地间的水路长多少千米,先求出甲船与乙船的速度和,再用速度和乘相遇时间,问题即可解决.

解:(18+15)×6,

=33×6,

=198(千米);

答案:两地间的水路长198千米.

例2.一辆汽车和一辆摩托车同时分别从相距900千米的甲、乙两地出发,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摩托车每小时行50千米.8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解析:此题四种情况:(1)两车相向而行,8小时后两车之间的距离等于甲乙两地距离减去两车行的路程;

(2)背向而行,8小时后两车之间的距离等于甲乙两地距离加上两车行的路程;

(3)摩托车追汽车,两地距离减去8小时摩托车追汽车的距离即两车距离;

(4)汽车追摩托车,两地距离加上8小时汽车追摩托车之间的距离,即两车距离.

解:(1)相向而行.

900﹣(40+50)×8,

=900﹣720,

=180(千米);

(2)背向而行.

900+(50+40)×8,

=900+720,

=1620(千米);

答:8小时后两车相距1620千米.

(3)摩托车追汽车.

900﹣(50﹣40)×8,

=900﹣80,

=820(千米);

答:8小时后两车相距820千米.

(4)骑车追摩托车.

900+(50﹣40)×8,

=900+80,

=980(千米);

答:8小时后两车相距980千米.

例3.甲乙两车分别从相距480千米的A、B两城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已知甲车从A城到B 城需6小时,乙车从B城到A城需12小时.两车出发后多少小时相遇?

答案:两车出发后4小时相遇.

例4.王欣和陆亮两人同时从相距200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王欣每分钟行110米,陆亮每分钟行90米.如果一只狗与王欣同时同向而行,每分钟行500米,遇到陆亮后,立即回头向王欣跑去;遇到王欣后再回头向陆亮跑去.这样不断来回,直到王欣和陆亮相遇为止,狗

共行了多少米?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狗与主人是同时行走的,不管狗在两人中间跑多少趟,在两人遇到之前,狗一直在跑,狗不断来回所行的时间就是王欣和陆亮同时出发到两人相遇的时间,根据题意便可求出王欣和陆亮相遇用了多长时间,再用狗的速度×相遇的时间即可求出狗共行了多少米.

解:根据题意可求出王欣和陆亮同时出发到两人相遇的时间:

2000÷(110+90),

=2000÷200,

=10(分),

狗共行:500×10=5000(米);

答案:狗共行了5000米.

例5.甲乙两队学生从相隔18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一个同学骑自行车以每小时15千米的速度在两队之间不停地往返联络.甲队每小时行5千米,乙队每小时行4千米.两队相遇时,骑自行车的同学共行多少千米?

解析:根据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可知,两人相遇时共行了18÷(4+5)=2小时,在这两小时中,这名骑自行车的学生始终在运动,所以两队相遇时,骑自行车的学生共行:15×2=30千米.

解:18÷(4+5)×15

=18÷9×15,

=30(千米).

答案:两队相遇时,骑自行车的学生共行30千米.

例6. A、B两地相距400千米,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3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行42千米,一只燕子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和甲车同时出发向乙车飞去,遇到乙车又折回向甲车飞去,这样一直飞,燕子飞了多少千米,两车才能相遇?

解析:要求燕子飞了多少千米,就要知道燕子飞行所用的时间和燕子的速度,燕子的速度是每小时50千米,关键的问题是求出燕子飞行所用的时间,燕子飞行的时间就是甲乙两车的相遇时间,甲乙两车的相遇时间是400÷(38+42)=5(小时),求燕子飞了多少千米,列式为50×5,计算即可.解:燕子飞行的时间就是甲乙两车的相遇时间,即:

400÷(38+42),

=400÷80,

=5(小时);

燕子飞行的距离:

50×5=250(千米);

答案:燕子飞了250千米两车才能相遇.

A档

1.甲、乙两个车队同时从相隔330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甲队每小时行60千米,乙队每小时行50千米.一个人骑摩托车以每小时行80千米的速度在两车队中间往返联络,问两车队相遇时,摩托车行驶了多少千米?

解析:

答案:摩托车行驶了240千米.

2.甲每小时行7千米,乙每小时行5千米,两人于同一地方同时相背而行,一个向东,一个向西,5小时后两人相隔多少千米?

3.一条环形跑道长400米,小强每分钟跑300米,小星每分钟跑250米,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经过多长时间小强第一次追上小星?

解析:小强第一次追上小星时,小强行驶的路程比小星多环形跑道一圈的长度400米,因为小强比小星每分钟多跑300﹣250=50米,由此即可列式计算.

解:400÷(300﹣250),

=400÷50,

=8(分钟);

答案:经过8分钟小强第一次追上小星.

4.光明小学有一条长200米的环形跑道,亮亮和晶晶同时从起跑线起跑.亮亮每秒跑6米,晶晶每秒跑4米,问:亮亮第一次追上晶晶时两人各跑了多少米?

解析:由于是环形跑道,当亮亮第一次追上晶晶时,亮亮正好比晶晶多跑一周,两人的速度差为每秒6﹣4=2米,则亮亮第一次追上晶晶用时200÷2=100秒.则此时亮亮跑了100×6=600米,则晶晶跑了600﹣200=400米.

解:200÷(6﹣4)×6

=200÷2×6,

=600(米);

600﹣200=400(米)

答案:亮亮第一次追上晶晶时亮亮跑了600米,晶晶跑了400米.

B 档

1.甲每小时行17千米,乙每小时行24千米,两人于同一地方同时相背而行,一个向东,一个向西,几小时后两人相隔164千米?

解析:求几小时后两人相隔164千米,就是几小时后甲和乙行了164千米,根据时间=路程÷速度(甲的速度+乙的速度),即可解答.

解:164÷(17+24),

=164÷41,

=4(小时);

答案:4小时后两人相隔164千米.

2.甲、乙两人绕周长1540米的环形广场竞走,已知甲每分钟走160米,乙的速度是甲的3倍.现在甲在乙后面260米,乙追上甲需要多少分钟?

解析:甲每分钟走160米,乙的速度是甲的3倍,则乙的速度为160×3=480米/分钟,所以两人的速度差为480﹣160=320米/分钟,现在甲在乙后面260米,由于是在环形广场上竞走,则乙和甲的距离差为1540﹣260=1280米,所以乙追上甲需要1280÷320=4分钟.

解:(1540﹣260)÷(160×3﹣160)

=1280÷(480﹣160)

=1280÷320

=4(分钟);

答案:乙追上甲需要4分钟.

3.甲每小时行10千米,乙每小时行12千米,两人于同一地方同时相背而行,一个向南,一个向北,几小时后两人相隔88千米?

解析:求几小时后两人相隔88千米千米,就是几小时后甲和乙行了88千米,根据时间=路程÷速度(甲的速度+乙的速度),即可解答.

解:88÷(10+12),

=88÷22,

=4(小时);

答案:4小时后两人相隔88千米.

4.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相距700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甲列车每小时行85千米,乙列车每小时行90千米,几小时两列火车相遇?

解析:已知两地相距的路程及两车的速度,所以根据: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进行解答解:700÷(85+90)

=700÷175,

=4(小时).

答案:4小时后两列火车相遇.

5.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出发,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78千米,经过2.5小时两车相遇.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解析:已知两车速度及相遇时间,据相遇问题的基本关系式: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进行解答;

解:(48+78)×2.5

=126×2.5,

=315(千米);

答案: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315千米.

C档

1.师徒两人合作加工520个零件,师傅每小时加工30个,徒弟每小时加工20个,几小时以后还有70个零件没有加工?

解析:此题先求出师徒两人要合作加工的零件,再根据关系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之和=工作时间。

解:(520﹣70)÷(30+20),

=450÷50,

=9(小时);

答案:9小时以后还有70个零件没有加工.

2.甲、乙两艘轮船从相距654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而行,8小时两船还相距22千米.已知乙船每小时行42千米,甲船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解析:先求出乙船8小时所行驶的路程,从而可求甲船8小时所行驶的路程,再据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解答即可.

解:(654﹣22﹣42×8)÷8,

=296÷8,

=37(千米).

答案:甲船每小时行37千米.

3.一辆汽车和一辆自行车从相距172.5千米的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3小时后两车相遇.已知汽车每小时比自行车多行31.5千米,求汽车、自行车的速度各是多少?

解析:由题意,可求出汽车与自行车的速度和为172.5÷3=57.5千米/小时,那么汽车速度为(57.5+31.5)÷2=89÷2=44.5千米/小时,自行车的速度就好求了.

解:①172.5÷3=57.5(千米/小时);

②(57.5+31.5)÷2,

=89÷2,

=44.5(千米/小时);

③44.5﹣31.5=13(千米/小时).

答案:汽车、自行车的速度分别是44.5千米/小时、13千米/小时.

4.两地相距270千米,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经过4小时相遇.已知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1.5倍,求甲、乙两列火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解析:根据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求出甲、乙两车的速度和,再按和倍问题的知识,即可分别求出甲、乙两车的速度.

解:速度和:270÷4=67.5(千米),

乙车速度:67.5÷(1+1.5)=27(千米),

甲车速度:67.5﹣27=40.5(千米)

答案:甲、乙两列火车每小时各行40.5千米、27千米.

5.甲、乙两城相距680千米,从甲城开往乙城的普通客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2小时后,快车从乙城开往甲城,每小时行80千米,快车开出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解析:如图所示:总路程减去普通车2小时行驶的路程,除以两车的速度之和,即为两车相遇所需要的时间.

解:(680﹣60×2)÷(60+80),

=(680﹣120)÷140,

=560÷140,

=4(小时)

答案:快车开出4小时后两车相遇.

1.A、B两地相距3300米,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甲每分钟走82米,乙每分钟走83米,已经行了15分钟,还要行多少分钟才可以相遇?

解析:本题已知两地相距路程及两人速度,所以先据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求出相遇时间之后,再减去已行的时间,就是还需要多少时间相遇.

解:3300÷(82+83)﹣15

=3300÷165﹣15,

=20﹣15,

=5(分钟)

答案:还要行5分钟才能相遇.

2.甲、乙两列汽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已知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2千米,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行52千米.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析:用甲车比乙车多行的路程除以两车的速度差,求出两车相遇时间,然后再乘速度和,即可求出两地的距离.

解:52÷(45﹣32)×(45+32),

=52÷13×77,

=308(千米).

答案:甲乙两地相距308千米.

3.姐妹俩同时从家里到少年宫,路程全长770米.妹妹步行每分钟行60米,姐姐骑自行车以每分钟160米的速度到达少年宫后立即返回,途中与妹妹相遇.这时妹妹走了几分钟?解析:姐姐返回,在途中与妹妹相遇”时,她们共走了2个全程,所以相遇时间为770×2÷(60+160)=7(分钟).因为二人都没有停下,所以妹妹也走了7分钟.

解:770×2÷(60+160),

=1540÷220,

=7(分).

答案:妹妹走了7分钟.

1.小明和小华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小明步行每分钟走60米,小华骑自行车每分钟行190米,几分钟后两人在距中点650米处相遇?

解析:由两人在距中点650米处相遇可知,此时小华比小明多行了650×2=1300(千米),然后据多行路程÷速度差=时间进行解答即可.

解:650×2÷(190﹣60)

=1300÷130,

=10(分钟)

答案:10分钟后两人在距中点650米处相遇.

2.A、B两地相距300千米,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各自达到目的地后又立即返回,经过8小时后它们第二次相遇.已知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解析:由于它们相向而行,各自达到目的地后又立即返回,他们应是在快车返回A地后又在去B地的路上和返回A地的慢车相遇,所以相遇时他们行了3个全程即300×3=900(千米),已知相遇时间为8小时,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所以两车的速度和为900÷8﹣45.

解:300×3÷8﹣45,

=112.5﹣45,

=67.5(千米).

答案:乙车每小时行67.5千米.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应用题专项练习30题(有答案过程)

相遇问题应用题专项练习30题(有答案) 1、甲城到乙城的公路长470千米。快慢两汽车同时从两城相对开出,快车每小时行50千米,慢车每小时行44千米,;两车经过多长时间相遇? 2、甲乙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经过3小时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甲乙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的是甲车每小时行的 1.5倍,经过3小时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4.甲乙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比甲车多行20千米,经过3小时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5.甲乙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4小时后还相距20千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6、A、B两地相距3300米,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甲每分钟走82米,乙每分钟走83米,已经行了15分钟,还要行多少分钟才可以相遇? 7、甲乙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经过3小时相遇。相遇时两车各行了多少千米? 8、甲乙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经过3小时相遇。相遇时哪辆车行的路程多?多多少?

9、甲乙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经过3小时相遇。乙车行完全程要多少小时? 10、电视机厂要装配2500台电视机,两个组同时装配,10天完成,一个组每天装配52台,另一个组每天装配多少台? 11、甲乙两艘轮船同时从相距126千米的两个码头相对开出,3小时相遇,甲船每小时航行22千米,乙船每小时航行多少千米?甲船比乙船每小时多航行多少千米? 12、甲地到乙地的公路长436千米。两辆汽车从两地对开,甲车每小时行4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6千米。甲车开出2小时后,乙车才出发,再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13、一列快车从甲站开往乙站每小时行驶65千米,一列慢车同时从乙站开往甲站,每小时行驶60千米,相遇时快车比慢车多走10千米。求甲、乙两站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14、一列货车和一列客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货车每小时行48千米,客车每小时行52千米,2.5小时后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5、两个工程队共同开凿一条隧道,各从一端相向施工。甲队每天开凿4米,乙队每天开凿3.5米,21天完工,这条隧道长多少米? 16、一辆汽车每小时行38千米,另一辆汽车每小时行41千米。两车同时从相距237千米的两地相向开出,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浅谈小学数学中相遇问题的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中相遇问题的教学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我结合教学实践经验,以小学数学中的相遇问题,谈谈数学教学理论在实践中如何应用的。 相遇问题是冀教版第五单元四则混合运算(二)的第一课时,这是在学生四年级第一次接触行程问题的后,再次对行程类问题数量关系进行分析的第二次教学。相遇问题是一个经典的行程问题,而行程问题一直是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教学的难点,行程问题变化多端、数量关系复杂。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相遇问题的教学对于研究解决问题教学有典型意义。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这就形成二者之间的差异。因此,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总会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把形象问题过于抽象,正处于过渡时期的他们思想很不成熟,所以思考问题就会产生各样的不足,常常不能把相遇时间、地点及方向正确直观的表述出来。 本节课设计重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解决方法。如何辨析清楚行程问题中的各种数量关系,将以前所学分裂状态的知识进行整合?我认为探讨这类课型的教学时,不妨放慢脚步,采用整体规划,分层推进,单元建模的方式,让学生细细品味行程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对行程问题的整体建构,以及对类似行程问题的解题方法进行建模。 一、整体规划问题教学,初步建构学生头脑的知识结构。 在小学阶段,行程问题是相当复杂的,有相向、同向、背向、有相遇、相离问题的形式,学生很容易混淆,错误频发,即使反复讲解,效果甚微。因此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先以一类问题为突破点,重点研讨,进而发散到其他类型的问题,引导学生找出共性,区别差异,让学生真正的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方法,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核心是:学生是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可以发生的,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人教版)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人教版) 一、教材分析: 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 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难点是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的实验教材,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验课本,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教材重、难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

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措施 1、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认真研究教材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要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经验交流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经验交流 刘晔2012、6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本人从事数学教学多年,下面就谈谈对数学教学的一点浅显的体会。 1、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2、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3、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1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应用题专项练习30题

相遇问题应用题专项练习30题 5.甲乙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4小时后还相距20千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7、甲乙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经过3小时相遇。相遇时两车各行了多少千米? 8、甲乙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经过3小时相遇。相遇时哪辆车行的路程多?多多少? 9、甲乙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经过3小时相遇。乙车行完全程要多少小时? 10、电视机厂要装配2500台电视机,两个组同时装配,10天完成,一个组每天装配52台,另一个组每天装配多少台? 11、甲乙两艘轮船同时从相距126千米的两个码头相对开出,3小时相遇,甲船每小时航行22千米,乙船每小时航行多少千米?甲船比乙船每小时多航行多少千米? 12、甲地到乙地的公路长436千米。两辆汽车从两地对开,甲车每小时行4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6千米。甲车开出2小时后,乙车才出发,再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13、一列快车从甲站开往乙站每小时行驶65千米,一列慢车同时从乙站开往甲站,每小时行驶60千米,相遇时快车比慢车多走10千米。求甲、乙两站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14、一列货车和一列客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货车每小时行48千米,客车每小时行52千米,2.5小时后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5、两个工程队共同开凿一条隧道,各从一端相向施工。甲队每天开凿4米,乙队每天开凿3.5米,21天完工,这条隧道长多少米?

16、一辆汽车每小时行38千米,另一辆汽车每小时行41千米。两车同时从相距23 7千米的两地相向开出,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17、两地间的铁路长250千米。一列货车和一列客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52千米,货车每小时行48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18、两列火车从相距570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80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19、两城之间的公路长256千米。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个城市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31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0、两地间的路程是245千米。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开出,相向而行,3.5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3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1、两地间的铁路长250千米。一列货车和一列客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2.5小时后相遇。客车每小时行52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2、两个工程队共同开凿一条117米长的隧道。各从一端相向施工,13天打通。甲队每天开凿4米,乙队每天开凿多少米? 23、两地相距330千米。甲车每小时行3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4千米。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 (1)开出后几小时相遇? (2)相遇时两车各行了多少千米? (3)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少行了多少千米? (4)开出后2.5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24、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相距700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甲列车每小时行85千米,乙列车每小时行90千米,几小时两列火车相遇?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

第十八讲相遇问题 【知识概述】 行程问题是研究相向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关系的问题,(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运动的问题)指两个运动的物体同时由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这类应用题叫做相遇问题。 数量关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 温馨提示: — (1)在处理相遇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公式的使用时二者发生关系那一时刻所处的状态; (2)在行程问题里所用的时间都是时间段,而不是时间点(非常重要); (3)无论是在哪类行程问题里,只要是相遇,就与速度和有关。 解题秘诀: (1)必须弄清物体运动的具体情况,运动方向(相向),出发地点(两地),出发时间(同时、先后),运动路径(封闭、不封闭),运动结果(相遇)等。 (2)要充分运用图示、列表等方法,正确反映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帮助我们理解题意,迅速的找到解题思路。 【典型例题】 ¥ 例1 东西两地相距60千米,甲骑自行车,乙步行,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而行,3小时后相遇。已知甲每小时的速度比乙快10千米,二人每小时的速度各是多少千米 【学大名师】由“甲每小时比乙快10千米”知,速度差是10 千米/时,二人每小时的速度和为60÷3= 20(千米/时),因此,求二人每小时的速度可用“和差问题”的方法解答。 解:甲(60÷3+10)÷2=15(千米) 乙15-10=5(千米) 答:甲的速度是每小时15千米,乙的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 例2A港和B港相距662千米,上午9点一艘“名士”号快艇从甲港开往乙港,中午12点另一艘“日立”号快艇从乙港开往甲港,到16点两艇相遇,“名士”号每小时行54千米,“日立”号的速度比“名士”号快多少千米 【学大名师】此题中的时间是用“时刻”替代的,只要把时刻转换成时间就简单了。换算的方法是: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解:“名士”号比“日立”号快艇先开时间: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当我拿到数学课本时,最初给我的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还有学生独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 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 2、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如: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许多物体和图形,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后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数,还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再如:上《小猫钓鱼》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猫家四兄弟的不同神态,再让学生戴上小猫的头饰,进行模拟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自编、自演故事,真正使学生在“玩”中获得了知识。 3、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大家都知道本册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与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我印象最深的是讲《跳绳》这一课时,大多数学生都列算式为:2+6 (2个摇绳的,6个跳绳的),这时,有个小女孩却胆怯怯的举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4+4 我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什么要列成4+4呢?”她说:“有4个小男孩,4个小女孩,共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我当时特别高兴,就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智慧果”。然后,我对其他孩子说:“其实通过这幅图还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谁还能做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经过这一启发,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最后一直深挖到根据衣服、袜子的不同颜色来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学生列出了连加算式。从这以后,在每每拿出一道题,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去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可见,只要我们能适时抓住机会,并加以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们是有潜能可挖的。 4、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许多孩子在入学以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了。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如:上完《分类》课以后,布置学生到书店、超市等地方进行调查,看看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又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东西,叫学生扮演“中。商场小经理”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归类。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大全(新版)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大全(新版) Through the summary, we can fully and systematically understand the past work situation, and can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past work. ( 工作总结 )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MZ-SN-0092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大全(新版)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大全 (一)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洋溢着微笑迎来了20**年的期末考试,回顾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可谓有条不紊,脚踏实地,在平凡中有创新,在忙碌中有收获,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钻研业务、准确传授知识 这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还是首先认真学习新课标,认真钻研教材,为了准确的传授知识和找出知识传授的捷径,我经常请教有经验的老师。说实在的这学期四年级数学教学比上学期教学难度增大多了,有些难题教师也需要认真想一想,让学生会做那就更难,又加之这个年级学生基础薄,为了学生更好的使用教材利用课余时间给学困生补课。这样在教学中经常遇

到知识的不衔接,那只好查缺补漏。 二、严格要求学生、不让一人掉队 针对本班的知识基础和学生情况,在平时教学中我采取书上的题学生做完后教师及时批改,并集体评讲,要求学生把错整理到错题本上,加强巩固。我认为这样能准确掌握学生学得怎么样,学生做的思考题每题必看,这样能防止学生偷懒不做,学生课余作业每人必看,必批必改。学完一个单元及时测验,测验试卷及时批发整理,并把成绩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老师做到心里有数,时刻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学习状态。 注意学困生的培养,针对基础薄弱的孩子,要分组帮扶,遇到知识不衔接的地方,只能查缺补漏。 三、致力于数学教学的优化 1、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 沉闷的课堂气氛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知识。

浅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

浅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 摘要: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掌握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心理特点,根据小学数学课标要求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方式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营造快乐、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学习兴趣;生活事例;教学方法 由于一年级的小学生年龄比较小,而且入学时间比较短,对学校的生活有些不太习惯,特别是在学习方法上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学习时注意力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教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小学生快乐高效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笔者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对提高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探寻。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1.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是数学课堂学习的首要环节,其方式方法对数学课堂教学有着重要影响,教师通过巧妙地运用导入语言,能够有效地提高和激起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巧妙设计导语,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好奇

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 2.恰当运用教具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大都喜欢使用数实物的办法来进行数学运算。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用小学生喜欢的图案、实物作为教具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这样的例题:“有9个苹果,吃了5个,问还剩几个苹果?”在讲这个例题时,教师要准备好9张苹果图片,贴在黑板上,再让学生去数一下黑板上有几个苹果,学生回答:“有9个苹果。”教师可说:“吃掉4个苹果(此时去掉4个卡片)还剩几个苹果呢?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说:“还剩4个,用减法计算。”通过教具可让抽象的运算过程变得具体形象,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还能为分析应用题奠定基础。 3.运用游戏活动提高兴趣 小学生天性爱玩好动,喜欢做游戏,教师可充分运用儿童爱玩的特点开展课堂教学,并让这个特点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可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运用生活事例,增强数学知识理解能力 1.运用生活事例教学 由于数学学习比较抽象,再加上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要学习好数学知识,最好的办法就是要联系学生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卫存旺 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展开教学,应为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及方法.从而在课堂活动中活跃起来。 一.教学内容:小数的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三)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胆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二)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分一 四.案例分析 例,计算,(,,+,(,的竖式,百分位上怎样算?这一位上不是把“,”移下去,是算,+,=,,“,”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在,(,的末尾添上的。同样,,(,,-,(,的百分位上是算,-,=,,也可以根据小数性质,在,(,的末尾添上“,”。这些可以添上的“,”只是没有写出来,把它想在脑里了。类似的情况在第,,页“练一练”里和练习八第,题里也多次出现,如果教学时注意到这些,那么已经为例,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 在教学计算法则时,已经出现了两个加数的小数部分位数不同、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多的情况,在计算小数减法时,如果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比减数

小数部分的位数少,学生往往发生错误。教材把这种情况视作计算中的难点问题,安排例,加以解决。 (2) 在例,和“试一试”里集中力量突破难点。 例,的竖式中,,(,的末尾有红色的“,”,并加了虚线框。这个“,”不是一开始就写出来的,是在计算情境中出现的。依据,(,-,(,,写出的竖式,被减数百分位上空着。这一位上是几减几?由此联想小数的性质,可以在,(,的末尾添上一个“,”。写出了这个“,”,百分位上怎样算就清楚了。 多位数相加时,个位数字一定要对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同数位(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教材中前两种算法的共同特点是化去小数点,把小数相加变成整数相加,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没有变。所以,只要小数点对齐了,小数加法的计算与多位数加法的计算就没有什么不同了. 五.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1:相同单位的数才好相加减。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单位对齐,即元与元对齐,角与角对齐,分与分对齐。 生2:我们已经知道,计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小数包括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只要小数点对齐,不论是整数部分,还是小数部分,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单位相同,对齐的两个数就可以相加减了。 生3: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加减。根据小数数位顺序表,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相同数位的计数单位也相同。 师:同学们能采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思考很有见地。刚才大家靠自己的智慧发现计算小数加减法的不同方法,请选择你喜欢的算法计算另外两道算式。(学生都选择第3种算法)

小学数学_相遇问题_有答案题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 客车和货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开出,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80千米。两车在距中点30千米处相遇。求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货车会比客从图中可以看出,两车相遇时,货车比客车多行了30×2=60(千米)。两车同时出发,为什么车多行了60千米呢?因为货车每小时比客车多行了80—60=20(千米),60里包含3个20,所以此时两车各行了3小时,A、B两地的路程只要用(60+80)×3就能得出。解:30×2÷(80—60)=3(小时) (60+80)×3=420(千米) 答.A,B两柏相距420千米。 练习 1.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汽车每小时行50千米,乙汽车每小行55千米。两车在距中点15千米处相遇。求两地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2.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6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8千米。两车在距中点32千米处相遇: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A、B两人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向而行,A每分钟行120米,B每分钟行80米。一段时间后,A离中点还有560米的路程,B离中点还有1040米的路程。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一列火车下午1时30分从甲站向乙站开出,每小时行60千米。1小时后,另一列火车以同样的速度从乙站向甲站开出,当天下午6时两车相遇。甲、乙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思路】 用第一列火车前1小时行的路程加上后来两列火车同时行的路程就可算出甲、乙两站相距多少千米。也可以用第一列火车行的路程加上第二列火车行的路程,得出甲、乙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解法一:60+60×2×(6—1.5—1) =60+420 =480(千米) 解法二:60×(6—1.5)+60×(6一1.5—1) =270+210 =480(千米) 答:甲、乙两站相距480千米。 练习: 1.甲、乙两人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甲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6千米,乙乘汽车每小时行65千米。甲离出发点62.4千米处与乙相遇。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两艘宇宙飞船径直相向飞行,一艘飞船的速度为每分钟8千米,另一艘为每分钟12千米。 假设它们正好相距5000千米,那么在相遇前1分钟相距多少米? 3.甲、乙两飞机同时从北京和上海两地相对开出,并往返飞行。甲飞机每小时飞960千米,乙飞机每小时飞800千米。两飞机第二次相遇时,甲比乙多行了360千米。求北京到上海的空中航线长多少千米?

小学数学行程问题相遇问题最全版

实用标准文档 行程问题---相遇问题 1、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27.3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6.2千米,乙每小时走4.3千米。两人几小时后相遇? 2、甲乙两艘轮船分别从A、B两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船每小时行驶18.5千米,乙船每小时行驶15.6千米,经过6小时两船在途中相遇。两地间的水路长多少千米? 3、甲乙两车分别从相距480千米的A、B两城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已知甲车从A城到B城需6小时,乙车从B城到A城需12小时。两车出发后多少小时相遇? 4、一列快车和一列慢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向而行。快车10小时可以到达乙地,慢车15小时可以到达甲地。已知快车每小时比慢车多行20千米,两车出发后几小时相遇? 5、甲、乙两车同时从东、西两地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6.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8.6千米。两车在距中点42.9千米处相遇,东、西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6、.甲、乙两汽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汽车每小时行52.6千米,乙汽车每小时行55.4千米,两车在距中点16.8千米处相遇。求两地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7、一辆汽车和一辆摩托车同时从A、B两城相对开出,汽车每小时行62.5千米,摩托车每小时行70千米,当摩托车行到两地中点处时,与汽车还相距30千米。求A、B两城之间的距离? 8、甲乙两地相距60千米,甲乙两人都骑自行车从A城同时出发,甲比乙每小时慢4千米,乙到B城当即折返,于距B城12千米处与甲相遇,那么甲的速度是多少? 文案大全

9、快车和慢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开出,快车每小时行40千米,经过3小时,快车已驶过中点25千米,这时快车与慢车还相距7千米。慢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0、兄弟二人同时从学校和家中出发,相向而行。哥哥每分钟行120米,5分钟后哥哥已超过中点50米,这时兄弟二人还相距30米。弟弟每分钟行多少米? 11.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32千米。4小时后,剩下的路比全程的一半少8千米,如果改用每小时56千米的速度行驶,再行几小时到达乙地? 12、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4小时后相遇,甲车再开3小时到达B地。已知甲车每小时比乙车快20千米,则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13、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东西两城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6千米,两车在距中点16千米处相遇.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14、.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东西两城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8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8千米,两车在距中点32千米处相遇.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15、.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客车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65千米。货车先行51千米后客车才出发,结果两车正好在甲乙两地中点相遇,这时客车行了多少千米? 16、甲、乙两车分别从相距240千米的A、B两城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已知甲车到达B城需3小时,乙车到达A城需6小时,问:两车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一年级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其能力、性格的发展。浅谈几点。 一、注意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为了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首先要求学生听课时,思想不要开小差或做小动作,注意力要集中;其次,要求认真倾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仔细研究他们回答得是否正确,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有没有更好的建议;要做到这点,对老师的要求就非常的高,教师除了要能言善辩还得眼观八方。能言善辩:要能用生动有趣语言创设出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激发出学生想去学的兴趣。眼观八方:上课时要时时注意每个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是一个眼神,并能用最婉转的语言进行批判的同时还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 二、应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样的学习方法才会有助于学生的进步。但事与愿违,现在很多的孩子遇到难题,或呆坐,或急于从同桌那儿得到答案。其实也并非题目真的难道学生做不出的地步,原因在于一些学生没有找到思考的角度,还有些学生则是对自己缺乏自信。针对以上原因,教学中时常采用的方法是:一、将题目细化更有利于学生思考;二、语言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三、放宽思考时间,让学生能进行充分的思考。 三、应注意培养学生敢说、善说的习惯

在教学中加强说的训练,培养说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便于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班级里,总有那么一些胆大敢说的孩子,也不乏胆小怕言的学生,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敢说的勇气。针对实际,我时时以敢说者带动、激励怕言者。教学中,对于那些爱探索、肯带头的学生,我都给予及时的表扬:×××同学胆子真大,回答问题时声音真响亮;×××同学真爱动脑筋;你说的棒极了等等。对于那些不善于发言,怕发言的学生给予期待的眼神,鼓励的目光,并加以适当的点拔、适时的引导,增强他们说的勇气和信心,只要他们能开口,我也会以鼓励的口吻对待,让他感到自己也能说,即使说错也没关系。比如,当敢说者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后,我把复述、模仿的机会让给怕发言者,并给予鼓励:"你也说的很好",以 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课中对于那些较简单的问题,我把说话的机会也让给怕发言者,并及时鼓励:"你答得非常正确,很有进步。"孩子都有从众心理,在实际教学中,我把个人的回答改为同桌互说、四人小组交流;把点名回答改为几位小朋友的一起回答,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回答问题的兴趣。 下面红色为工作计划模板,不需要的下载后可以编辑删除~谢谢 工作计划 一、近期 今年是在新的工作岗位工作的年,是熟悉工作,履职,方法,积累经验的一年,年中“转变,”,即转变工作角色,工作职责。 转变工作角色:参加工作近十年了,从事的工作一直都单一,以至于对行业的工作所知甚少,以至陌生,县办公室全县的核心机构,工作涉及到全县各行各业,对此,在思考问题,事情时,跳出以前在的思维,摆正的位置,全局意识,转变工作角色。

浅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四年级数学“数与计算”单元的教学策略 小学四年级数学共十五个单元,分为数与计算、空间图形、统计、游戏公平四个部分。现我就“数与计算”部分谈以下几点: 一、数的认识 在数数过程中,体会数的意义;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掌握数的读写,结合实际背景,认识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在观察比较中,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更要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会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要适时地让学生能够根据教材所提供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且能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解答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乘法 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乘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交流过程中,归纳估计的方法,适当地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在探索过程中,发现乘法的运算定律。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运用学过的知识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提供丰富的实际问题,来鼓励学生根据运算的含义运用乘法解答实际问题,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去寻找能够用乘法解答的问题。例如:“几名学生想每人帮助5名希望小学的同学,他们想送给希望小学的同学每人一本9.8元的《小学奥数举一反三》和一套11.2元的文具。求每人要花多少钱。”引导学生得出

三种计算方法: ⑴9.8×5=49(元),11.2×5=56(元),49+56=105(元); ⑵9.2+11.2=21(元),21×5=105(元); ⑶9.8×5+11.2×5=105(元)。 三、除法 注重学生的探索过程,提高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除法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提高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他们的估算能力。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不论是学习新的知识,还是巩固练习已学过的知识,都应该让学生先估一估,然后再算一算。 四、生活中的负数 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应认识到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学生认识了生活中的负数之后,我们要让他们到生活中去观察正负数的应用情况,以便他们进一步拓宽对负数的认识。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从而使学生会读写零下温度,会用

小学数学典型应用题第七讲(相遇问题)

小学数学典型应用题第七讲(相遇问题) 小学数学中把含有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用语言或文字叙述出来,这样所形成的题目叫做应用题。任何一道应用题都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已知条件(简称条件),第二部分是所求问题(简称问题)。 相遇问题 【含义】 两个运动的物体同时由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这类应用题叫做相遇问题。这类应用题叫做相遇问题。 【数量关系】 相遇时间=总路程÷(甲速+乙速)总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 【解题思路和方法】 简单的题目可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利用公式,利用线段图分析可以让解题事半功倍。 例1: 欢欢和乐乐在一条马路的两端相向而行,欢欢每分钟行60米,乐乐每分钟行80米,他们同时出发5分钟后相遇。这条马路长()。 解: 根据公式总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可以求出这条马路长(60+80)×5 =700(米)。 识别二维码看视频解析 例2: 甲乙两车分别以不变的速度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到达目的地后立即返回。已知第一次相遇地点距离A地50千米,第二次相遇地点距离B地60千米,AB两地相距_____ 千米。 解: 1、本题考查的是二次相遇问题,灵活的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分析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2、画线段图 3、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次相遇时甲行了50千米。甲乙合行了一个全程的路程。

从第一次相遇后到第二次相遇,甲乙合行了两个全程的路程。由于甲乙速度不变,合行两个全程时,甲能行50×2=100(千米)。 4、因此甲一共行了50+100=150(千米),从图中看甲所行路程刚好比AB两地相距路程还多出60千米。 所以AB两地相距150-60=90(千米)。 识别二维码看视频解析 例3: 欢欢和乐乐在相距80米的直跑道上来回跑步,乐乐的速度是每秒3米,欢欢的速度是每秒2米。如果他们同时分别从跑道两端出发,当他们跑了10分钟时,在这段时间里共相遇过 _____ 次。 解: 1、根据题意,第一次相遇时,两人共走了一个全程,但是从第二次开始每相遇一次需要的时间都是第一次相遇时间的两倍。(线段图参考例2。) 2、根据“相遇时间=总路程÷速度和”得到,欢欢和乐乐首次相遇需要80÷(3+2)=16(秒)。 3、因为从第一次相遇结束到第二次相遇,欢欢和乐乐要走两个全程,所以从第二次开始每相遇一次需要的时间是16秒的2倍,也就是32秒,则经过第一次相遇后,剩下的时间是600-16=584(秒),还要相遇584÷32=18.25(次),所以在这段时间里共相遇过18+1=19(次)。 识别二维码看视频解析

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P72-74“连加、连减” 【教材分析】《连加连减》是第六单元的又一难点内容。之前我们的学习只需一步就可完成计算,而在此课,要分为两步进行计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要用第一步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并克服因为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得数的计算障碍,使课堂更生动,学生积极性更高,教材编排上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在连加、连减计算前各安排了一幅生动的插图,利用小鸡走来和离去的过程,生动地反映出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二是在算式中用线标明计算顺序,并注目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以此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变成看得见的数,从而让学生克服因记不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无法连续计算的障碍。 【学情分析】连加、连减虽然不是加法和减法单元的教学重点,但却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连加、连减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安排。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这两类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从而扩大学生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并为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打下必须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这一知识的自身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充分引导学生联系具体情境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理解运算顺序,掌握计算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情境多观察、多讨论、多表述,在多样的活动中深入领会并掌握知识。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是对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师生基本关系的最新论述。反复单一的练习形成计算技能,往往忽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使计算的学习变得乏味无趣,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我在教学连加连减这一课时进行了这样的思考:首先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已对连加连减有了一定的认识,缺少的是把这些零星的数学知识的系统化;另外,一年级的孩子仍然以游戏玩耍为精神食粮,孩子需要通过半游戏半学习的过程进行学习;而且一年级孩子的注意力一般只能稳定持续15到20分钟。因此,教学时我设计小青蛙回家的故事贯穿整节课的教学,把枯燥无味的计算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经验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经验 2016年九月,我加入了教师这一行业之中,被安排教小学四年级数学,对于刚刚从事教师职位的我来说这是一次锻炼的机会,也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我力求使教学结构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注意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培养创新意识,更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课堂及课余时间上,在课堂上我注重加强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而课余时间则注重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校领导对我的教学也起了很大的帮助,我有不懂的教学问题去请教他们,他们都很认真的指导我。跟有经验的老师讨论教学和互相听课,也使我很快的走上了数学教学的正轨,一个学期即将过去,下面谈谈这学期在教学上的得与失。 一、要严格要求学生,必须先严格要求自己 作为教师的我以身作则,尊重每个学生,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好表率。小学生很会看样,他很会关注老师怎么做。对学生一定要严格教育他们认真学习,我都会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上课认真听讲,不准吃东西、不准走出座位。同时不放松对学生的作业要求,该完成的作业和练习册,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能让学生有拖拉的不良学习习惯。 1.要进一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通过自己不断地努力,尽早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

2.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使学生能认真及时地完成作业。让学生每次考完试后,把错的试卷题目重新抄在更正本上,让他们不断改正,不断进步。 3.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给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情境,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习比较有困难的学生,对他们进行相应的辅导,鼓励他们,还可以让他们自己找互帮小组,进行比赛学习,激励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每次考完试后,我都会认真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在讲评试卷时不止讲了题目,还举出同样的题目出来让学生再加以巩固,效果还是很好的。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我都会进行表扬和鼓励,有时放学了我都会对一两个学生进行辅导,让他们更加熟练做相应的题目。 5.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课堂教学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二、感觉课堂上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本身就是一门很严密的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是什么就是什么。我们存在的问题就是在课堂上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想,有些问题需要合作学习,然后探讨得出结论的,我们缺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因为我们担心放手让让他们去做了,他们会太自由,从而讲一些不着边际的东西,导致完不成教学任务。其实正确的做法就是应该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我知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