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说木叶跟课练习及答案

说木叶跟课练习及答案

说木叶跟课练习及答案
说木叶跟课练习及答案

《说木叶》跟课练习

基础训练篇

1.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林庚(ɡēnɡ)陆厥(quē)橘颂(y?u)王褒(bāo)

B.启发(qǐ)钟爱(zhōnɡ)吟唱(yín)缘故(yuán)

C.事实(shì)考虑(lǜ)流传(liú)惊人(jīnɡ)

D.轻易(yì)放弃(qì)创造(zào)关键(jiàn)

2.选出字形有误的一项()

A.桂树夕阳大概隐士

B.思索干躁湿润触觉

C.褐色桅杆排斥暗示

D.繁茂仿佛单纯艺术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A.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即便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恩泽。

B.给难字注音,不只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而是为了在“读书”中“识字”,真正做到“开卷有益”。

C.数百名法轮功练习者的惨剧,更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李洪志观点的荒谬。

D.这件事连小孩都知道,况且还是大人呢?

4.下列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近年来,美国政府奉行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以邻为壑,在国际上已是众叛亲离了。

B.李向群在抗洪斗争中威武不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不愧为新时期的雷锋。

C.我们一定要从今年多起特大瓦斯爆炸中吸取教训,触类旁通,严防此类事故的发生。

D.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政绩累累,真可谓罄竹难书。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台湾当局对结束两岸的敌对状态缺乏应有的诚意,反而一面做出伤害两岸同胞感情的事,甚至___________升高敌意,制造对抗。

(2)勇于___________,勇于创新,是我们对新时期学生的要求。

(3)光盘是一种区别于软盘的存贮___________,它有点类似我们见到的CDS唱片。

A.刻意质疑媒介

B.蓄意质疑媒体

C.刻意置疑媒体

D.蓄意置疑媒介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就是善于发现和总结工农业经济效益有所回升的经验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

B.各企事业单位特别是窗口服务行业,都要制定各自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促进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敬业奉献精神。

C.中国强烈要求所有核武器国家同时谈判并缔结一项无条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及不对无核国家和无核地区使用和威胁使用核武器。

D.这套网上航班查询系统和民航总局计算机订座系统相连,具有及时、准确、信息全面等特点。

能力提高篇

1.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征戍(shù)橘颂(jú)招徕(lái)萧萧落木(sù)

B.涔(cén)阳无妨(fǎnɡ)陇首(lǒnɡ)得鱼忘筌(quán)

C.寒砧(zhēn)桅杆(wéi)漂泊(pō)秋风袅袅(niǎo)

D.疏朗(shū)窸窣(xī)迢远(tiáo)灼灼其华(zhu?)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饱满褐色干躁思维

B.概念桅杆门栓来历

C.疏郎漂泊迢远绵密

D.浓阴飘零辨论缠绵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__。

(2)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________的形象。

(3)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________,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 放过 。

A.启示钟爱奥秘

B.启发钟爱奥妙

C.启发喜爱奥秘

D.启示喜爱奥妙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惟其因为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木叶”与“树叶”有了这么大的差别。

B.姚雪垠同志的宏伟创作计划及其老当益壮、埋头苦干的精神,使与会者无不受到教育和鼓舞。

C.在对这些问题作了一定分析之后,从而思考深层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D.宁可将可写长篇的材料缩成短篇,决不可将短篇的材料拉成长篇。

5.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B.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C.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D.中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常常自以为确凿无误,一经老师点拨,方知大谬不然。

答案:基础训练篇

一、1.A2.B3.C4.A5.A6.D

能力提高篇

1.解析:A.萧萧xiāo落木;B.无妨fánɡ;C.漂泊b?。

答案:D

2解析:A项,躁—燥;C项,郎—朗;D项,辨—辩。

答案:B

3、答案:B

解析:“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钟爱”比“喜爱”程度更深;“奥秘”,奥妙神秘;“奥妙”,(道理、内容)深奥微妙。

4、答案:D

思路导引:虚词的考查注意从使用易混处下手,注意考查求异思维能力,考查形式多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考查虚词的使用。虚词的考查重点也从关联词逐渐转移到副词、连词、介词的使用上。

5、答案:B

解析:B.出神入化:是形容文学艺术达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应为“沉思”。

思路导引:使用成语切忌“望文生义”。成语有其意义的整体性,其意义往往不是它的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总和,因此不能从字面上理解其意义。如胸有成竹、落花流水等。(111.225.106.1)

高二语文说木叶练习题

《说“木叶”》练习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说shuō说服学说游说著书立说 B.省xǐng省亲省悟反省不省人事 C.行xíng行书行家品行各行各业 D.角jué角色角力角逐角弓反张 2.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A.中流砥柱开诚布公责无旁贷风驰电掣 B.刚正不阿殒身不恤虎据龙盘哗众取宠 C.滔天罪行惩前毙后精益求精趋之若鹜

D.身体力行融汇贯通语无伦次如法泡制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 (2)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______。 (3)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______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______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 A.启发缘故显然洗练 B.启示原因显然洗练 C.启发原因明显简练 D.启示缘故明显简练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

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B.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C.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望的增长,原来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D.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

小度写范文《说木叶》课后练习答案-模板

《说木叶》课后练习答案| 《说木叶》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也是同学需要掌握的内容。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说木叶》课后练习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说木叶》课后练习(一)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恽( ) 灼灼( ) 寒砧( ) 窸窣( ) 筌( ) 冉冉( ) 翩翩( ) 征戍( ) 2.辨析下列字形并组词。 袅枭朗琅蛊盅 燥噪躁迢诏苕褐竭羯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2)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5)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4.辨析下列近义词,选择最恰当的填空。 (1)钟爱喜爱 ①陈赓大将军当年对孩子要求很严格,就连他最______的女儿穿的都是带补丁的衣服。 ②这时候的小鱼是最开心的,它们互相追逐着,不时在水草中玩起捉迷藏的游戏,就像一个个调皮的孩子,真是惹人______。 (2)飘零飘落 ①无数的星辰亮起,在天空写下你的名字,当雪花______时,就能将我的思念与祝福传送给你。 ②今天,我是一片在天空中孤独______的枯叶,不知会落到谁家庭院。 1.结合课文,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指代对象。 (1)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2)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2.作者引用《橘颂》《招隐士》、无名氏的诗句,想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7题。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1课《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1课《春》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读:本文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1课《春》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课文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

蓑戴着笠。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教案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领会作者赞美春天,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珍惜春光,奋发向上。 3、学习作者全面而细致地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有条理地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景物,表现景物特点的方法。 4、了解文章寓情于景,表达对春天赞美之情的特点,体会精确的词语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 1、领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1、培养“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 2、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

说木叶导学案

《说“木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抓关键信息,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作者通过对实例比较分析的说理方法。 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高诗歌赏析的能力。 【自主学习】 一、作者作品简介 林庚(1910--2006),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同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史》等。 二、自练自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袅.袅()照浦.()褒.扬()灼.灼() 亭皋.()寒砧.()涔.阳()万应锭.() 言筌.()窸窣 ..()()迢.远() 2、词语释义。 (1)万应锭: (2)不落于言筌: (3)相去无几: (4)一言难尽: 3、积累名句。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2)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古诗十九首》) (3)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4)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 (5)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 4、质疑问难 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问题?请写在下面。

【课堂导学】 一、解题 文题为“说木叶”,速读课文,弄清楚什么是“木叶”?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难懂的诗句和段落中的关键句,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并划分层次。 三、重、难点突破。 1、潜心默读课文,摘录出课文中所引用的诗句,并揣摩老师分列排列的用意:(板书或多媒体显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皎皎云中月,灼灼叶中华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处征戍忆辽阳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午阴嘉树清圆 2、引导学生理解上述诗句,体会总结“木”与“树”的区别,初步领会作者引用诗句阐明问题的写法: (1)比较一下,看上面两列诗句按什么规律排列? (2)、上述左边一列运用了“木叶”或“落木”的诗句,有什么共同特点?(3)、上述右边一列运用了“树”、“绿叶”、“落叶”的诗句,有什么共同特点?

新人教版语文第11课《春》优化练习题及答案

11《春》 〈一〉基础知识 1.选出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 ) A.蓑.衣(suō) 酝.酿(yùn) 静默.(mò) 黄晕.(yūn) B.抚.摸(fū) 应和.(hè) 鸟巢.(cháo) 稀疏.(shū) C.戴笠.(lì) 薄.烟(bó) 朗润.(rùn) 眨.眼(zhǎ) D.抖擞.(sǒu) 烘.托(hōnɡ) 繁.花(fán) 蜜.蜂(mì) 2.下面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翠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瞭亮地响着。 改为; 改为。 3.选词填空。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A.长 B.冒 C.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A.触摸 B.抚摸 C.轻抚)着你。 (3)春天像(A.健康 B.健壮 C.强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4.仿句练习。 例句: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仿句: 5、古人描写春景,由于观察入微,写出了许多传诵千古的名句。有的一字传神,生动地表达了某种感受。指出下列写春的诗句中的加点字是从哪个角度写的。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 ) ②两个黄鹂鸣.翠柳( ) ③踏花归来马蹄香.( ) 〈二〉能力提升 阅读课文5、6段,回答6~9题。 6.第5段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写出了对春天的丰富感受,请从课文中找出对应的语句。 (1)写嗅觉的:

(2)写听觉的: (3)写触觉的: 7.第5段文字中,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8.第6段中“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这一句仅仅是写树叶、小草的颜色吗?为什么? 答: 9.细雨“密密地斜织着”,“斜织”用得好,为什么? 答: 〈三〉拓展创新 阅读下文,回答10~13题。 北国之春 孙立燕 春天的脚步在我们不经意间悄然走来了。 春天,无论在哪里,总是这般美好。 尽管北国的春天来得迟些,却是来得清奇,来得壮美。 江南的春我没有领略过,但那“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繁花,群鸟乱飞”的朝气勃勃,常令我心驰神往。在我心中,江南是春天的宠儿,爱的给予太多了。所以,春天在江南真的可以说得上是天姿国色的丽人,而北方的春天却只是赤足布裙、蓬头垢面的灰姑娘了。 但是,灰姑娘也自有她天然的风韵。 在某个清晨,你会不经意地发现,窗子上那些斑斑驳驳的霜花已有好些日子不光顾了。走在风里已感觉不到凛冽的寒,迎面扑来的是大地氤氲的温润;蓝天白云也如同告别青涩童年的少女,变得多姿、亮丽了;坚硬的土地松软,脚踏上去没了声音,只有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田野里苍茫的一片,

说木叶练习题及答案图文稿

说木叶练习题及答案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说木叶练习题及答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恽( ) 灼灼( ) 寒砧( ) 窸窣( ) 筌( ) 冉冉( ) 翩翩( ) 征戍( ) 2.辨析下列近义词,选择最恰当的填空。 (1)钟爱喜爱 ①陈赓大将军当年对孩子要求很严格,就连他最______的女儿穿的都是 带补丁的衣服。 ②这时候的小鱼是最开心的,它们互相追逐着,不时在水草中玩起捉迷 藏的游戏,就像一个个调皮的孩子,真是惹人______。 (2)飘零飘落 ①无数的星辰亮起,在天空写下你的名字,当雪花______时,就能将我 的思念与祝福传送给你。 ②今天,我是一片在天空中孤独______的枯叶,不知会落到谁家庭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7题。 必修五P46 –P47(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 “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至于 “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 艺术特征。) 3.根据第一段的意思,写出“落叶”与“落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第二段中说“当然也可以”,又说“‘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5.根据第二段的内容,概括“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6.作者指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把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从而富有感染性启发性。根据以上观点,完成下列问题。 (1)“高树”的暗示性是什么? (2)“高木”的暗示性是什么? 7.在习惯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为什么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而“木叶”却比较常见? 《说木叶》参考答案: 1.yùn zhuózhēn xī sūquán rǎn piān shù 2.(1)答案:①钟爱②喜爱 解析:钟爱:特别爱(子女或其他晚辈中的某一人)。爱的程度较深,书面色彩更浓一些。喜爱: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爱的程度较浅,口语色彩更浓一些。 (2)答案:①飘落②飘零 解析:飘零:(花、叶等)坠落;比喻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书面色彩更浓些。飘落:飘着降下来。使用对象范围较广。

说木叶

兰陵一中 高二语文教学案 日期 2017.10.12 主备人孙颖审核人李辉云编号 23 课题说木叶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1、积累古诗词名句;学习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 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1、理解“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 “木叶”与“落木”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 “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的理解 2、学习文章由“木叶”这一特殊意象入手分析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有 暗示性的从小处着手的写法 学习方法阅读——分析——讨论学习工具多媒体 课前预习 一、导入 【学生活动】学生共同背诵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阐述个人对诗句的境界的感受。 【教师点拨、整合】杜甫的这两句诗历来以境界阔达闻名,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浑灏奔放的气势,重要的因素是“落木”传递出了这种意境。让我们一同走进林庚的《说“木叶”》,详细探究其中的奥妙。 二、作家作品 林庚;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学者诗人,文学史家。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他的诗集有《夜》《北平情歌》等,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 三、夯实基础知识 1.、袅袅 ...柳恽.沈佺.期寒砧亭皋 翩翩灼灼征戍褒义 不落于言筌者疏朗万应锭 2、【积累名句】(,了解全诗内容,做好读书笔记)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③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④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⑤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问题投放】文题“说‘木叶’”表明了作者的论题,作者就此论题阐述了自己怎样的看法? 【学生活动】阅读文本,抓住关键语句。思考讨论并作出回答。 【教师点拨】论题只是表明了论述的范围,并不是作者的观点体现。依据说理的思维格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再结合关键性的语句,可以很快的梳理出文章的脉络层次,便于理解作者的真实写作目的。 【整合答案】作者从传统的意象“木叶”入手,论述了古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板书展示本文的论述层次) 说“木叶” 第一部分(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即“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并且形象的关键就在一个“木”字。 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含有落叶的因素”,“有颜色的暗示性”(“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的原因) 第三部分(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二、析段研句突破重难(点) 1、【问题投放】作者在论述时,引用了大量的诗句。结合作者的诗句,体会传递的意境有什麽不同,完成表格的填写和问题探究。 ①按字义分析,“木”、“树”含义差不多,可是古人写诗为什么 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呢? ②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 什么不同? ③说说“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区别【学生活动】圈画有关诗句,小组合作研讨。组间交流共享、补充完善。体会“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 【教师点拨】抓关键语句,删繁就简,突出特征。通过比较发现不同,利于理解。 【整合答案】 树木 艺术特征繁茂的枝叶 枝叶的绿色 枝干褐绿色 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黄色、 干燥的质感 意思情味饱满疏朗

《说木叶》导学案

高二语文编号: 19 编制:小组:姓名:评价: 《说“木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征,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重点) 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难点) 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唤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学法指导】本文的学习用二课时。第一课时: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本导学案。第二课时,首先在老师的指导下,以预习案为序,完成知识积累;然后,按121课堂模式,进行讨论探究,进行展示交流与点评,完成学习目标。 预习案 一、背景知识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二、文学常识 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福建闽侯人。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起为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

说木叶跟课练习及答案

《说木叶》跟课练习 基础训练篇 1.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林庚(ɡēnɡ)陆厥(quē)橘颂(y?u)王褒(bāo) B.启发(qǐ)钟爱(zhōnɡ)吟唱(yín)缘故(yuán) C.事实(shì)考虑(lǜ)流传(liú)惊人(jīnɡ) D.轻易(yì)放弃(qì)创造(zào)关键(jiàn) 2.选出字形有误的一项() A.桂树夕阳大概隐士 B.思索干躁湿润触觉 C.褐色桅杆排斥暗示 D.繁茂仿佛单纯艺术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A.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即便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恩泽。 B.给难字注音,不只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而是为了在“读书”中“识字”,真正做到“开卷有益”。 C.数百名法轮功练习者的惨剧,更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李洪志观点的荒谬。 D.这件事连小孩都知道,况且还是大人呢? 4.下列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近年来,美国政府奉行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以邻为壑,在国际上已是众叛亲离了。 B.李向群在抗洪斗争中威武不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不愧为新时期的雷锋。 C.我们一定要从今年多起特大瓦斯爆炸中吸取教训,触类旁通,严防此类事故的发生。 D.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政绩累累,真可谓罄竹难书。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台湾当局对结束两岸的敌对状态缺乏应有的诚意,反而一面做出伤害两岸同胞感情的事,甚至___________升高敌意,制造对抗。 (2)勇于___________,勇于创新,是我们对新时期学生的要求。 (3)光盘是一种区别于软盘的存贮___________,它有点类似我们见到的CDS唱片。 A.刻意质疑媒介 B.蓄意质疑媒体 C.刻意置疑媒体 D.蓄意置疑媒介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就是善于发现和总结工农业经济效益有所回升的经验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 B.各企事业单位特别是窗口服务行业,都要制定各自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促进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敬业奉献精神。 C.中国强烈要求所有核武器国家同时谈判并缔结一项无条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及不对无核国家和无核地区使用和威胁使用核武器。 D.这套网上航班查询系统和民航总局计算机订座系统相连,具有及时、准确、信息全面等特点。 能力提高篇

必修5《说木叶》导学案

语文必修五编号YW-BX--0301--09 《说“木叶”》导学案 编写人:阮景荷审核:刘凤时间:2013.4.6 班级: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 1、积累诗词名句,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2、根据诗歌语言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理解“木”与“树”、“木叶”与“树叶”、“落木”与“落叶”、“落木”与“木叶”的不同意味。【学习课时】二课时 【学法指导】: 1、朗读法 2、举一反三,迁移应用 第一学时 一、走近文本 1、导入新课: 学生共同背诵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阐述个人对诗句的境界的感受。 杜甫的这两句诗历来以境界阔达闻名,在极其萧飒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重要的因素是“落木”传递出了这种意境。让我们一同走进林庚的《说“木叶”》,详细探究其中的奥妙。 二、走近作者 林庚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193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此后,林庚陆续出版了《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诗逊等诗集和诗、论合编的《问路集》及诗性哲理随笔《空间的驰想》。学生们这样回忆自己的老师:80年代初,林庚先生给那时的师兄师姐上了一堂“告别课”。为了这一堂课,林先生整整准备了一两个月。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本来已经不用备课,可是先生说要讲出最高的水准来,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好教案。讲完这节课,先生回家后大病一场。 人物评价: 燕园,少了一位良师;天堂,多了一位诗人。 ――载自北京大学校园网静希先生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袁行霈学生活动:利用有关资料,对作者自然情况以及文学成就、创作主张进行自学了解 三、知识积累: 诵读课文,初步感知 (一)、基础自测(运用工具书自行解决识记字词,做好读书笔记) 1、注音: 万应锭()桅()杆接踵()而至寒砧()迢()远窸窣()沈佺.期()门闩 ( ) 心有余悸()姣姣()袅袅 ..()柳恽.() 2、阅读文本整体把握 思考:文题“说‘木叶’”表明了作者的论题,作者就此论题阐述了自己怎样的看法? 阅读文本,抓住关键语句。思考讨论并作出回答。 思路点拨:论题只是表明了论述的范围,并不是作者的观点体现。依据说理的思维格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再结合关键性的语句,可以很快的梳理出文章的脉络层次,便于理解作者的真实写作目的。

11课 春

11课春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朗润.()蓑衣()应和()酝酿()黄晕() 抖擞()鸟巢()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山朗润起来了。 朗润: (2)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酝酿: (3)唱出婉转的曲子。 婉转: (4)舒活舒活筋骨。 舒活: 3.从下面句子的括号里选一个恰当的词填在句子中的横线上。 (1)晚风地吹着嫩草。(慢慢、轻轻) (2)月光下的村庄,仿佛被薄薄的烟雾着。(遮盖、笼罩) (3)小草偷偷地从土里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长、钻) (4)鸟儿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着。(应答、应和)(5)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烘托、衬托) 4.下列句子运用了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分别指出来。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走着,笑着。() (3)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4)“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5.“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请你从夏风、秋风、冬风中选择一个,用一个比喻句写出其特点。 6.填空 (1)《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全文可分为、、、、五幅图画,、、三个部分。 (2)在春花图中,作者展开联想的句子是。间接写花香的句子是。 (3)“,吹面不寒杨柳风”,该句中的“杨柳风”的意思是。 7.请分别写出一句描绘春花、春草、春风、春雨的诗句。 春花: 春草: 春风: 春雨:

阅读拓展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一)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②风里带着些心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 8.这段文字从的角度写春风的柔和,从的角度写春风的芳香,从的角度写春风的和悦,把春风描写的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极其生动。 9.第③句中能和“轻风流水”应和的是什么? 10.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1个字) 11.这段文字渗透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所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2.选文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3.选文中“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有什么好处? 14.文中通过侧面描写,描绘了春雨润物的意境。请把侧面描写春雨的句子摘抄在下面。 15.你认为选段中描写村落用的最妙的是哪两个字?为什么? 16.选文运用的抒情方式是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说木叶 答案

《说木叶》参考答案 第1课时 一、第1至3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4至6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7段是小结。 第二课时 一、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含有落叶的因素,最后从中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浅出地阐发了理论,又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也无不可,但那势必是另一种行文思路,大概是摆起架子大讲理论,不大容易写得深入浅出。 二、后者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高木”则空阔;“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高树”则饱满, 三、明确:“木叶”或“落木”的意象①都是秋季;②都有“秋风扫落叶”的意境;③“木叶”和“落木”给人的感觉是干燥的,是疏朗的清秋的气息;④有色彩上“干黄”的感觉。 “树”、“绿叶”、“落叶”一类的意象①都是树叶茂密的感觉;②都是潮湿的感觉,都是属于雨的、沉沉的阴天;③色彩上是“湿绿”的特点。 小结:①“木叶”往往形容秋天干黄的落叶,与秋风紧密相连,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②“树叶”一般是不在古诗中出现的,“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古诗中往往要表现“枝繁叶茂”的意境就用一“树”字直接表达了; ③“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木叶”与“落木”还有着一定的距离:“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而“落木”是“疏朗的”、“空旷的”,是“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 说明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读第五段: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四、迁移延伸: 1、理解该诗最为关键的意象就是“落木”,正如课文中所说,“落木”不是从天而降的木头,而是比“木叶”更加干燥的、干枯的树叶,杜甫用这一意象渲染的是“秋风扫落叶”及“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远望,满眼的萧杀凄凉,为下文的忧国伤时做好充分的铺垫。使用落木进一步渲染秋天的气氛:使秋意甚浓甚浓,无边的枯叶纷纷落下,一片萧杀凄凉的景象,为下文写人生之秋的情感表达铺垫张本。主题更为鲜明,意境也更为开阔。 2、1)落花流水——“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愁怨的浓厚和不绝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 2)鸿雁——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曾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所以“鸿雁”常借指书信。“望飞鸿”就是盼望书信的意思。雁过也,大雁没带来盼望已久的书信,引起了女词人无限的思念。 3)芳草——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4)杜鹃:又名杜宇,子规。相传是古代蜀国郡主之望帝,杜宇,因禅让而隐居山林,思归朝而不得,郁郁而终,魂化杜鹃,叫声凄切;同时杜鹃的嘴角鲜红之说──古典诗歌中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 练案 1.A.萧萧xiāo落木;B.无妨fánɡ;C.漂泊bó答案:D 2.A.垂—唾,奈一耐,B.奇一其,团一谈,D.捍一悍。答案:C 3.“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用来形容在家中看电视,语意不合。答案:C 4.A项动宾搭配不当,“培养”不能与“水平”搭配;C项滥用否定词;D项删“更”。答案:B 5.横线前的句子陈述的对象是“几种意音文字”,本着陈述对象统一的原则,可排除C项;D项的主语与前一句的末尾重复,不简明,也可排除;B项陈述对象虽与前句一致但内容与后一句矛盾。答案:A 6、梧桐是这篇托物言志散文描写的形象,对其外形特征的描写集中在第2自然段;对梧桐内在精神特征的揭示集中在第7自然段,也就是作者对“梧桐的寂寞”所作的诠释。 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或:身躯高大,树冠繁茂) 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花开花落的从容淡泊的大度 7、借物喻人,这“人”与“物”之间定有相似点,当然也有不同点。相同点①在“契合”一词之后,比较好找。相同点②见第3、4自然段,“暴风”一指自然界的现象,一指“史无前例的岁月”(指“文化大革命”)。 【答案】相同:①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②都经历了“暴风”的吹打。不同:梧桐有顺从、糊涂的一面;外祖父却缺少从容淡泊的大度。 8、本题主要测试对形象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及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意。三小题表达的都是作者通过本文所要表达的意念。 【答案】“风暴”过后,新生命还会充满活力;表现前辈对后代的托举和祝福;应以正义必胜的信心去看待历史的生活。 9、A项错在“感到寂寞”,原文中说“梧桐的寂寞”“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B项“表现了母亲的细腻”是虚晃一枪,原文中没有这一层意思。D项“从容豁达”不是外祖父所具有的特征。【答案】CE 10、略(每个句子构成恰当的比喻) 11、.家庭的影响,个人的性格,经历的缘故,国事的安危是李煜信佛佞佛的原因。 12、我国自7月1日起实行境外就业中介许可证制度。 1

《说木叶》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说木叶》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初步感悟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 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学习难点: 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学习课时二课时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诗歌鉴赏知识,鉴赏诗歌的意象 概念:意象就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形象。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方法:

时空(远近、俯仰、早晚、四季等) 感官(嗅觉、触觉、听觉、味觉、视觉) 动静(动态、静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虚实(虚写、实写、虚实相生、化虚为实) 色彩 (色彩鲜明、色彩斑斓)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用典等) 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到相关诗句,识别诗歌意象,结合诗歌分析意象特征。 (找意象并概括意象特点) 景 第二步、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组合的特点。 (概括景象(意境)的氛围特点) 境 第三步、指出描绘意象的作用或效果。 (剖析作者思想及其情感) 情 二、快速阅读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1、给加点的汉字注音。

袅袅陆厥王褒橘徕服兮 淮南皎皎灼灼 陇首秋去飞柳恽寒砧征戍 沈佺期庾信涔阳 万应锭不落于言筌桅杆窸窣 歧路冉冉卢纶 照浦亭皋迢远 2、看拼音写汉字: 征shù()jú()颂得鱼忘quán()cén ()阳无fánɡ() lǒnɡ()首寒zhēn()wéi ()杆shū()朗xī()窣 秋风niǎo niǎo()tiáo()远zhuózhuó()其华piānpiān()起舞 洗lian( ) 万应ding( ) 干zao( ) 词zao()典故甜mi() 三、认真阅读文章、整体感知: 整篇文章作者从传统的意象“”入手,论述了古代诗歌语言具有的特点。 第1自然段:提出文章阐述的对象,即。

导学案:说木叶

《说木叶》学案 编者审核 课堂导学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预习导学】 一、背景知识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二、文学常识 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福建闽侯人。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至今为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他数十年如一日,谆谆教导后学,桃李满天下。2006年10月4日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三、整体感知 1.“木”在形象上有几个艺术特征? 2、前三段“引子”中说,古代诗人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第7段说,“木”与“树”在艺术形象上一字千里;而4、5、6这三段是解说原因的。那么,你认为解说清楚了吗?用自己的话解说。 四、课内纵横

第11课《春》三维目标新教案

第11课《春》三维目标新教案第11课《春》三维目标新教案 朱自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 过程与方法: 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准确把握文中作者的感情脉络,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 2.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2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们渴望春天,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

人希望,给人力量。不少诗人极尽赞美。唐代的杜甫写下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高唱“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二、预习检查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酝酿yùnniàng应和hè 笼lǒng着一层薄bó烟黄晕yùn蓑suō衣巢cháo 2、理解下列各词的意义: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 朗润:明朗润泽卖弄。 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 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舒活:舒展,活动。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烘托:本是画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者周围涂抹淡墨或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更突出。 三、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说“木叶”》练习题

《说“木叶”》同步练习 基础训练篇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近年来,美国政府奉行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以邻为壑,在国际上已是众叛亲离了。 B.李向群在抗洪斗争中威武不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不愧为新时期的雷锋。 C.我们一定要从今年多起特大瓦斯爆炸中吸取教训,触类旁通,严防此类事故的发生。 D.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政绩累累,真可谓罄竹难书。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台湾当局对结束两岸的敌对状态缺乏应有的诚意,反而一面做出伤害两岸同胞感情的事,甚至___________升高敌意,制造对抗。 (2)勇于___________,勇于创新,是我们对新时期学生的要求。 (3)光盘是一种区别于软盘的存贮___________,它有点类似我们见到的CDS唱片。 A.刻意质疑媒介 B.蓄意质疑媒体 C.刻意置疑媒体 D.蓄意置疑媒介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就是善于发现和总结工农业经济效益有所回升的经验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 B.各企事业单位特别是窗口服务行业,都要制定各自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促进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敬业奉献精神。 C.中国强烈要求所有核武器国家同时谈判并缔结一项无条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及不对无核国家和无核地区使用和威胁使用核武器。 D.这套网上航班查询系统和民航总局计算机订座系统相连,具有及时、准确、信息全面等特点。 二、阅读部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4.诗人为何如此钟爱使用木叶二字,你能理解吗? 5.文段是全文说木叶的首段,作者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能力提高篇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__。 (2)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________的形象。 (3)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________,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 放过 。

说木叶答案

说木叶答案 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即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请默读全文,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 第1自然段:提出文章阐述的对象,即木叶。 第2-3自然段:区别木叶和树叶两个词语,指出木叶更常见,其关键在木字。 第4-6段: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4、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5、说明: “木”为什么有这落叶这个特征 6、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第7段:“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 是一字千里 小结:本文是一篇涉及古代诗歌语言的文艺性随笔,作者在这篇随笔中阐 明的观点是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作者是从古代诗歌中“木叶” (“落木”)与“树叶”的不同艺术特征的对比分析中阐明观点的。 二、合作探究 1、为了阐述“木叶”这一诗歌形象的艺术特征,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诗句和理论说明,结合相关内容完成下表。 “落木”:比木叶还要更显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2、木的这两个艺术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的问题:即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3、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木,颜色:黄色意境:空阔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树颜色:绿色意境:饱满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木叶,颜色:微黄意境疏朗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树,颜色:绿色,意境:繁润 4、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 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为什么? 答:不好。 1、全文以“木叶”作为引论、立论和结论的依据,以“说木叶”为题,体现了作者行文思路。 2、以“说木叶”为题并以此作为立论的依据,使较为抽象的文艺理论得到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3、以“木叶”具有暗示性,来阐释古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有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 (一)合作探究及分组展示 (二)精彩点评 小结:1、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正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 2、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其实,课文中提到的“木叶”“落木”“落叶”等,我们在诗歌鉴赏时一律称它们为“意象”。 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而多个意象组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 一、基础知识练习 1.(D ) 2.(C )3、(C )4、(D )5、( A ) 二、下面,我们一道赏析古诗中常见意象“月”或“梅”,探究诗歌的暗示性。 (一)1、赏月:概括下列诗句中意象“月”的暗示性。 2、品梅:体会诗中意象“梅”的暗示性 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一枝独秀,冰清玉洁的女子,当如宝钗--爱慕 卜算子·咏梅 陆游 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敏感忧伤,质本洁来还洁去,当如黛玉--爱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