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主体功能区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发展路径选择

主体功能区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发展路径选择

主体功能区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发展路径选择
主体功能区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发展路径选择

主体功能区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发展路径选择

在国家及陕西省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安康市90%以上的国土面积被划定为限制开发区域,属于生物多样性维护型的限制开发区域。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内陆地区,安康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因此,需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依据自身资源环境的可承载能力,着力构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

标签:限制开发区域;发展模式;安康市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在对我国区域发展理论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按开发方式,把国土空间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4类,这4类是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以是否适宜或如何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市化开发为基准划分的。按开发内容,又可以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3类,这3类是以提供主体产品的类型为基准划分的。

一、主体功能区规划安康的定位

安康是国家级21个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辖区内的宁陕、紫阳、岚皋、平利、镇坪、旬阳、白河、汉阴、石泉9个县均列入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安康市的主体功能区建设做了进一步细化。汉滨区为省级层面重点开发区域,汉阴县的涧池镇、蒲溪镇、双乳镇为点状开发区域,汉滨区极个别乡镇为省级层面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此外,境内还有5个自然保护区、13个森林公园、3个风景名胜区、1个地质公园、1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8个湿地、15个水源地等被划定为禁止开发区域。全市国土面积为2.35万平方公里,其中限制开发区域面积达1.97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4%(包含点状开发城镇面积160平方公里),禁止开发区域面积1 848平方公里,占比7.9%、重点开发区域面积只有1 915平方公里,仅占总面积的8.1%。

2013年11月,国家发改委在安康市召开了全国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研讨会;2014年3月,国家发改委、环境保护部正式确定安康市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要求按照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目标,积极探索限制开发区域科学发展的新模式、新途径。

二、主体功能区背景下安康发展的难点分析

1.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安康以汉江为界,分为两大地域,北靠秦岭,南依大巴山,以汉水—池河—月河—汉水为秦岭和大巴山的分界,其地貌呈现南北高山夹峙、河谷盆地居中的特点,形成“两山夹一川”的自然地貌。国土总

皖江城市带绿色发展路径选择

皖江城市带绿色发展路径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皖江城市带重化工业、高耗能产业深入发展,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片面的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视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导致皖江城市带出现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将借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环境保护较好的苏南城市群经验,试图找出一条适合皖江城市带的绿色发展路径。因此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造绿色发展指数,以此来找出差异,寻找对策建议。 标签:皖江城市带;资源;环境;绿色发展指数;绿色发展路径 1 绿色发展的概念及文献综述 1.1 绿色发展概念 绿色发展的概念具有一定的复合型,涵盖了绿色政治、绿色经济、绿色人居环境、绿色城市以及绿色文化等诸多方面。绿色发展模式极大的改变了以往的环境与经济不能协同发展的观念,它不但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还提出将环境保护因素纳入经济增长的资本与动力当中,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具体来说,绿色发展的表现形式如下:(1)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2)保护环境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3)环境与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生产力与竞争力的体现。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最先提出“绿色发展”的是英国学者Pearce,他在《绿色经济蓝皮书》(1989)中提到只有通过绿色经济才能获得经济、人文、环境的全面发展。此后,各国学者对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发展方式逐步重视起来,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加以研究:其一是如何实现绿色新政及其具体方案;其二是如何发展绿色产业及其实施效果评价。其中Worforce Information Council of USA(2009)对美国绿色产业的就业效果加以评价时创造性的将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相结合。Andrew Joavis(2011)在前人的基础之上,预测了一些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绿色就业潜力。总之,绿色发展的相关概念在西方国家颇受关注。 我国学者近些年来也对绿色发展相关议题加以重视,尤其注重研究绿色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具体措施。例如马林(2004)、刘国涛(2005)等学者归纳总结了绿色产业的概念和特点;姜明生(2008)、李忠(2011)等学者提出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思路和建議;曾健民(2002)、王克西(2008)、赵路(2009)等学者以我国具体区域的绿色产业发展为例,提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及其解决方法。近年来,我国学者在绿色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估方面也进行了探索,例如席广亮(2008)研究出了一套针对江苏省绿色发展适宜性的评估方案,西南财经大学和国家统计局(2010)研究出了绿色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这成为目前国内颇具影响力的研究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文献。

主体功能区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发展路径选择

主体功能区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发展路径选择 在国家及陕西省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安康市90%以上的国土面积被划定为限制开发区域,属于生物多样性维护型的限制开发区域。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内陆地区,安康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因此,需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依据自身资源环境的可承载能力,着力构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 标签:限制开发区域;发展模式;安康市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在对我国区域发展理论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按开发方式,把国土空间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4类,这4类是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以是否适宜或如何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市化开发为基准划分的。按开发内容,又可以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3类,这3类是以提供主体产品的类型为基准划分的。 一、主体功能区规划安康的定位 安康是国家级21个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辖区内的宁陕、紫阳、岚皋、平利、镇坪、旬阳、白河、汉阴、石泉9个县均列入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安康市的主体功能区建设做了进一步细化。汉滨区为省级层面重点开发区域,汉阴县的涧池镇、蒲溪镇、双乳镇为点状开发区域,汉滨区极个别乡镇为省级层面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此外,境内还有5个自然保护区、13个森林公园、3个风景名胜区、1个地质公园、1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8个湿地、15个水源地等被划定为禁止开发区域。全市国土面积为2.35万平方公里,其中限制开发区域面积达1.97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4%(包含点状开发城镇面积160平方公里),禁止开发区域面积1 848平方公里,占比7.9%、重点开发区域面积只有1 915平方公里,仅占总面积的8.1%。 2013年11月,国家发改委在安康市召开了全国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研讨会;2014年3月,国家发改委、环境保护部正式确定安康市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要求按照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目标,积极探索限制开发区域科学发展的新模式、新途径。 二、主体功能区背景下安康发展的难点分析 1.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安康以汉江为界,分为两大地域,北靠秦岭,南依大巴山,以汉水—池河—月河—汉水为秦岭和大巴山的分界,其地貌呈现南北高山夹峙、河谷盆地居中的特点,形成“两山夹一川”的自然地貌。国土总

新时代背景下创新驱动发展的科学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新时代背景下创新驱动发展的科学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放 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新世情、新国情和新党情的新变化和新形势下,创新驱动发展具有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全速发动创新引擎,对于适应新常态,培育新动能,形成新优势,构建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加快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广西创新体系,引领广西新跨越,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标签:创新驱动;科学内涵;时代意义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创新已经摆在了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及全社会广泛共识和重要价值导向。广西将创新驱动放在“十三五”发展规划四大战略之首,将创新发展摆在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1新时代背景下创新驱动发展的科学内涵 1.1“创新”的概念界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一词,逐渐成为一个时代性用语,频繁出现在各类文字载体之中,可见,人们对它的话语依赖性,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理论思维、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并用创新的意识去思考问题,从事各种实践活动。创新理论渊源主要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最先赋予“创新”一词学术概念和经济学意义:“采用一种新产品—也就是消费者尚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也就是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验定的方法,这种新的生产方法并不需要建立在科学新发现的基础之上,也可以存在于商业上处理一种产品的新的方式之中;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也就是国家有关制造部门以往未曾进入过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过去是否存在过;掠取或控制原材料及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无论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的,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合,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1]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丰富,作为时代性概念的“创新”,与传统的“创新”概念的界定和解释不同,新时代下的“创新”具有系统性、政治性、时代性特点,强调创新的联系性、全面性,各种创新活动和事件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着新的时代旋律。强调创新的政治性、竞争性,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关系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前途问题,创新精神,在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占据重要地位。 1.2创新驱动发展的概念界定。 自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以来,创新驱动也随之成为理论界高频词汇。学者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模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518974652.html,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模式 作者:庾佳 来源:《文理导航》2017年第27期 【摘要】产教融合、特色办学是我国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特色,决定了它与地方产业有更密切的联系,地方产业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本文研究从产教融合相关概念入手,对高职教育走产教融合发展模式进行必要性分析,详细介绍了产教融合下教学模式改革的五大内容,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产教融合;教学模式;软件技术 1.引言 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产教融合”的概念和要求。“产”指的是产业,是指在社会专业分工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相对独立的国民经济部门或行业;“教”指的是教育,本文指高等职业教育;“融合”就是融入、合作,产教融合的基本内涵是产教一体、校企互动。 苏州地区是全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达的示范区域,每年需求大量的软件技术专业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人才。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其软件技术专业为了培养行业化、标准化的高技能人才,结合行业标准、软件外包岗位规范和流程、软件技术发展要求,及时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规格,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形成适应社会需求的教学模式。 2.高职教育走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一定要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一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老师(师傅);二有一定的职业环境;三要有工作岗位这个载体;四是经验积累。在技能培养过程中,学生要在老师手把手指导下,在工作岗位上接受长期的磨练,积累经验,才能不断成长。因此,传统的培养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只有通过创新培养模式,使高职院校和产业深度融合,才能培养出高技能人才。 3.产教融合下教学模式的改革内容 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要实现“五个对接”。 一、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2019中考《道德与法治》热点专题复习5:建设生态文明 共享绿色未来

2019热点话题专题复习 专题三建设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 【热点聚焦】 材料一:6月11日,生态环境部2018—2019年打赢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督查(以下简称“蓝天保卫战强化督查”)启动。200多个督查组将分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等重点区域。在为期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为进一步推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责任,持续改善重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巩固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成效,开展强化督查行动。 材料二:2018年6月24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指出,编制实施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以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为主战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进一步明显降低PM2.5浓度,明显减少重污染天数,明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明显增强人民的。蓝天幸福感"。 材料三:2018年9月15日,2018-2019年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督查工作继续开展,其中200个督查组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236个县(市、区)进行督查工作。 材料四:2019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相关内容: ◆全面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优化能源和运输结构。稳妥推进北方地区“煤改气”“煤改电”。全面建立河长制、湖长制。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双下降。加强生态环保督察执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大力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 ◆壮大绿色环保产业。加快火电、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实施重污染行业达标排放改造。推进煤炭清洁化利用,加快解决风、光、水电消纳问题。加大城市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建设力度。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推广绿色建筑。改革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加快发展绿色金融,培育一批专业化环保骨干企业,提升绿色发展能力。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持续抓好国土绿化、防沙治沙、水土流失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深化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绿色发展人人有责,贵在行动、成在坚持。我们要共同努力,让人民群众享有美丽宜居环境。 【命题角度】 1、我国为什么提出绿色发展的理念,建设生态文明? ①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②坚持绿色发展,是加快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③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需要⑤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⑥坚持绿色发展,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节约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⑦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为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应该怎样做? (1)国家:①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③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④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⑤坚持绿色

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路径

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路径 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相比,具有阶段性差距。在新常态背景下,欠发达地区经济将从较低层次直接向较高层次换挡,动力机制将从传统发展动力没有完全释放就面临动力转换,这对于西部贫困地区特别是国家级贫困县是一个新挑战,但也是一次弯道超车的机遇。作为“双欠”地区、国家级贫困县的酉阳,必须从县域发展的阶段实际出发,积极创新思维,发挥后发优势,探索新常态背景下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发展理念上做到“三个转变” 经济新常态,表面上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其实质上是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意味着传统的“老路”已经行不通,过去粗放式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增长动力将由投资、出口拉动为主转向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协同发力,经济增长速度告别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从酉阳发展的现状看,经济结构粗放型特征突出,增长动力投资驱动特征明显,治理方式主要依赖政府推动,在这样的背景下适应新常态,应重新审视传统发展模式,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理念的三个转变。转变传统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以转变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为着力点,坚决摒弃“先污染、后保护”粗放式增长老路,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整合资源,推进产业重组,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组织形式,形成集约高效的经济发展方式,走出一条具有酉阳特色的经济发展新路径。

转变以投资驱动为主的经济发展动力。切实转变单纯依赖投资驱动的动力机制,着力打好投资驱动和消费驱动共同发力的组合拳,增强混合动力,解决好当前稳定经济增长的动力问题。同时,着力解决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问题,加快转换经济发展动力,深化改革推进、扩大开放合作,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构建投资、消费、创新共同发力的机制。 转变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为导向,改变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严格按照“法无禁止市场主体即可为、法无授权政府部门不能为”的原则,让市场和政府各归本位,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协调配合,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 发展方向上做到“三个并重” 开发与保护并重。以“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理念为导向,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统一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中。立足自身实际和资源禀赋,按照“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原则,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和经济优势,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进“三个空间”优化布局: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明确面上保护范围,重点加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旅游景区、水面、草坡等绿色空间保护,让生态休养生息;优化生产空间格局,围绕景区、园区、城区精深开发和乡村特色发展两大路径,引导产业向“景区、园区、城区”等重点开发区域集聚,努力形成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现

绿色发展内涵及其路径选择的调研和思考

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 ——绿色发展涵及其路径选择的调研和思考 作者:宏伟《光明日报》(2016年05月18日10版) 一、绿色发展提出的背景及涵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成为“十三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理念。 究竟什么是绿色发展,为什么要绿色发展,当前制约绿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怎样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这是需要进一步深入调查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1.绿色发展是顺应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必然要求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013年5月24日,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这是对生态与文明关系的鲜明阐释,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发

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走出,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在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演进的转型期。人类上下约万年的文明发展历程告诫人们,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不可超越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阈值。恩格斯曾经警告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的一系列灿烂文明消亡的过程充分印证了这个道理。 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全球围的生态危机。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峻形势。要遏制这一趋势,必须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绿色发展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是跨越式发展,我们在三十多年里就取得了发达两百多年的成就,这是一种“时空压缩”。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把发达二三百年时间中分阶段产生的农民失地、工人失业、社会失稳、结构失衡、环境失序等问题集中到30多年的时空中,这也是一种时空压缩。 在这个阶段,我国面临日益峻的资源瓶颈和环境污染。从资源状况来看,我国资源总量小,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14%、33%和25%,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分别是煤67%、油6%、铁矿50%、铜25%。2010年,我国油、铁矿、铜等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均超过50%,潜在风险日益加大。目前我国整体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

产教融合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产教融合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金婧陈薇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36期 [摘要] 为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方针,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实践中需要以产教融合为背景,以课程为载体,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文章以现代金融基础为例,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课程实践三大板块入手,探索符合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关键词] 课程思政;产教融合;金融基础 [基金项目] 2019年度高等学校国内访问工程师“校企合作项目”(FG2019094);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19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一般项目(2019YB07) [作者简介] 金婧(1984—),女,浙江宁波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教学、金融科技;陈薇(1983—),女,浙江宁波人,MBA,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培训与咨询。 [中图分类号] G642.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6-0079-02 ; ;[收稿日期] 2020-02-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机制”的基本要求。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树立思政育人新理念,服务高质量就业需要,把握经济形势新动态,以课程为载体,结合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的特点 (一)教育环境多样化 以往课程思政主阵地是传统课堂,从物理环境来说是以教室为场所和多媒体资源为教学设施的单一教学环境。从心理环境来说,课堂往往比较严肃,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教学物理环境由单一的传统教室可以向实训基地、企业拓展,教学氛围也更加轻松,有利于提高课程吸引力。 (二)教育主体多元化

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路径与运行机制研究.docx

长江三角洲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路径与运行机制研究 一、引言 创新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创新生态系统则是创新高效和可持续性的重要保障。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受到极大的重视,其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发挥着引领和带动作用。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第一大经济区,是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国际门户。创新生态系统建设能够实现构建服务体系完善、高端创新要素聚集、富有创新活力的长三角区域创新目标,对国家和社会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能够聚集国内外高端企业、创新要素、研发机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等资源,帮助长三角地区构筑自主创新高地,形成创新生态优化的发展系统。 构建长三角区域创新生态体系,有利于长三角地区在政策、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等方面形成良好发展。为此,本文提出了建设长三角地区创新生态体系运行机制和发展路径,以便推动长三角地区中各创新主体耦合互动、合作良好,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本研究还进一步拓展了国内外科技资源向长三角区域聚集的主要途径和渠道,为深化国内外科技合作,加快科技资源的聚集和落地转化,使得长三角地区在制度创新、产业发展、开放创新、转型升级等方面形成示范提供参考,并为高水平建设新型创新生态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1. 创新系统概念的提出及发展。创新系统很早就受到了关注。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NIS)最早于1987年提出,主要由政府部门、大学、中介结构、企业和科研机构构成,是创造、散播、传递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内部相互交流的网络系统。制度是影响国家创新系统发展的重要因素,应重点解决国家创新体系激励机制、企业、金融和财政制度安排。知识产权保护也可以有力地促进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主流经济学认为是社会能力(Social Capability)异同导致了各国保障技术进步的制度在变迁上产生了差别,从而使得各国经济的增速不一样。在此背景下,国家创新系统迅速扩散。

2019年中考道德与法治第3部分热点专题解读热点1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复习习题

热点1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一、选择题 1.2018年6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要求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意见》的发布(D) ①是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 ②有利于实施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生态文明 ③是解决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制约的需要 ④旨在加快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步伐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期盼。“十三五”将适时开征环境保护税。此举(B) ①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中心工作 ②有利于增强人民的环保意识,践行绿色行动 ③是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基本国策的体现 ④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3.国务院印发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要实现该目标,就必须坚持(B) ①走先治理、后发展的道路②做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并重③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建设大局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4.2018年6月14日是我国第六个“全国低碳日”。今年低碳日的主题是“提升气候变化意识,强化低碳行动力度”。开展“全国低碳日”活动有利于(B) ①增强人们的节约意识②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④节约资源,缓解能源紧张等问题 A.①②③B.①②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5.2018年7月3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

《欠发达地区扶贫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教育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机制创新研究”项目(10YJA840007)资助 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欠发达山区农村扶贫政策变迁与实践反思——以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项目(07CGYJ032YBM)最终成果 欠发达地区扶贫 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以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个案 葛深渭著

目录 前言 上篇:理论探索 第一章贫困与贫困的测度 一、贫困的内涵与分类 二、农村贫困线与贫困程度的测量 三、我国贫困线的确定及其演变 四、我国贫困标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二章我国扶贫政策的变迁、成就与基本经验 一、扶贫政策的变迁 二、扶贫政策实施的主要成就 三、扶贫实践的基本经验 第三章欠发达地区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来自于景宁县的经验 一、欠发达地区概述 二、我国当前扶贫政策存在的缺陷 三、景宁县农村扶贫的主要成就及当前扶贫主要措施 四、扶贫政策实施中的不足——以景宁县科技特派员制度扶贫为例 第四章新时期欠发达地区扶贫政策建议 一、设置动态贫困线,提高扶贫瞄准的准确性 二、制定直接瞄准贫困人口的扶贫政策措施 三、采取开发式扶贫与建立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的推进方式 四、设立扶贫资金运作法规,加强扶贫资金的统一管理 五、增加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投入 六、实施有利于欠发达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 第五章欠发达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的若干思考 一、制度创新与农民增收 二、“合资农业”与农民增收 三、特色农业与农民增收 四、休闲农业与农民增收 下篇:实证研究 第六章梯次移民:协调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新途径设想——“梯次移民” 三、梯次移民的依据及其意义

物流产业的生态化整合路径与演化

作者简介:丁超勋(1988 ),男,河南周口人,硕士生,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秦立公(1963 ),男,广西临桂人,教授,研究方 向为物流管理、项目管理。 物流产业的生态化整合路径与演化 丁超勋 秦立公 (桂林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540001) 摘要:随着低碳理念的深入,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将成为趋势。文章试图用生态学的价值观念和方法,遵循生态系统的形成和演化规律,探讨物流产业生态化整合的路径及其演化的阶段性特征。文章提出了物流产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并指出可以通过构建物流产业生态系统、第四方物流驱动第三方物流集群、大力发展绿色物流、供应链协同运作等途径进行物流产业的生态化整合;按照生态系统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特点,分初始、增长、成熟、衰退四阶段,对整合路径的演化进行相应管理。 关键词:低碳;物流产业;生态化整合;路径;演化中图分类号:F252;F062.2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Paths and Its Evolution of Logistics Industry Ecological Integration under Low -Carbon Idea DING Chaoxun ,QIN Ligong (School of Management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0001,China )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low -carbon idea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Ecology becomes a trend.Following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laws of ecosystem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ways and evolution's phased characteristics of logistics industry ecological integration using the values and methods of Ecology.It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ion of logistics industry ecosystem and points out that constructing logistics industry ecosystem ,driving 3PL to cluster by 4PL ,developing environmental logistics and collaborating supply chain could be used to operating logistic industry ecological integration.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ecosys-tem life time ,the paper divides the integration ways to initial phase ,growing phase ,mature phase and decline phase and puts for-ward management methods accordingly. Key words :low -carbon ;logistics industry ;ecological integration ;path 物流产业(logistics industry )作为社会物质流动的重要环节,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如运输环节对能源的大量消耗和排放、包装物丢弃等生态环境问题。在物流过程中抑制对环境造成的危害,降低物流资源的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注重物流产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同样是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运用生态学理念,探讨物流产业的生态化整合(ecological integration )问题,研究物流产业系统内部和产业间的竞争与共生,正确处理生态系统与产业系统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物流产业生态化整合的理论基础 生态学(ecology )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的思想在探索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上逐渐显示出强大的方法论意义。生态系统的基本特性构成了经 济发展的限制因素,经济系统不过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1]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如生态因子、种群、群落、生态 系统等和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生态学范式)对产业经济系统的研究有借鉴意义。生态系统的规律如生物适应环境、物质能量的循环再生、协同进化等对处于经济系统中的产业组织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产业生态化(industry ecology )就是生态学方法及其价值观念在产业经济中的扩展应用。产业生态化理论是依据生态经济学的基本思想,以产业经济学与生态学相结合为基点,研究分析生态因素与产业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推动经济与生态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生态意识和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园的建立,是产业生态化的具体表现。 物流产业生态化整合就是基于生态学和产业生态学的理念,把物流产业看作一个由运输、配送、储存、包装、 7 72

贵州省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贵州省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引言 人类进入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可持续发展要求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得到提升,举措得到改善,生态环境优良,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对于可持续发展而言,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是其实现的支撑力和助推力,而中间层面的产业是经济和生态环境两者之间联系的重要桥梁和载体,恰当的产业路径选择也应成为两者协调发展的重要的抓手。为了研究区域经济中的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及对策,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两者相关方面的研究。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社会环境会议的召开,引起了人们对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 相协调的思考。国外大多数学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根源治理入手,使经济发展生态化。如H erman E.Daly(1971)等经济学家提出的稳态经济理论,是一种把生 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相互结合的模式,认为一般情况下不应该通 过对生态资源的大量消耗来求得短期的经济增长。国内学者盖

凯程(2008)运用生态足迹模型、生态承载力模型以及EKC模型对中国西部地区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内在数量比例及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就西部地区生态与经济未协调运行的机理形成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污染无、污染小的产业;华娟(2013)以重庆市涪陵区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协调度模型,从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两大方面建立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协调度模型检验其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程度,提出了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的对策。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类作用于社会经济的方式有很大关系,人类为了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自然形态的物质进行加工,将其转化为另外一种形态或另外一种用途。随着人类作用于自然不合理方式选择的叠加,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正不断恶化。任勇(2007)认为,我国当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能再满足当前人类的需要,生态环境应该主动地去优化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增 长也应该对生态环境的优良状态进行保持,也就是经济的增长一定要与资源环境互相协调。 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及策略研究不断深化,产业路径的选择成为一个人类社会必然要面对的选择和话题,而国内外学者大多只简单论述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等方面较为笼统的政策建议,且对经济欠开发而生态环境

绿色生态发展需要法治化保障-2

绿色发展需要法治保障 一个城市若生存环境恶化,这座城市还留得住人吗?还会吸引人吗?还谈得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绿色发展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我们每一个人要牢固树立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识,切实转变发展理念。绿色发展不仅是科学发展理念的提升,绿色发展也需要观念的改变、模式的转变,法治的保障。我们必须将绿色发展纳入法治化建设轨道。绿色发展也只有在法治化道路上,才能得到保障,才能真正实现。 一、绿色发展,需要强化法治保障和法治思维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推进国家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要实现这样的变革,必须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解决绿色发展问题,保障绿色发展得以落实,建立公众对于绿色生态的意识和对法律的信仰。 二、绿色发展,法治保障存在的不足之处 我们的法治本身在保障绿色发展方面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一是缺乏正确的价值理念指引。绿色发展仍然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脑海成为我们生产生活的价值观。二是法律体系和立法理念不尽完善。我国环境资源立法理念,立

法内容本身存在不足,相关法律法规之间衔接不到位。三是环保执法、司法缺位。环境保护执法不严,司法缺位,导致现行法律的效果大打折扣。四是缺乏公众参与和监督。 三、绿色发展,法治保障的思路 一是要树立起生态法治的理念。二是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生态法律体系。加快立法,建立起一个系统完善、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生态文明法律保障体系。三是要强化环境污染执法。负有环境执法权力的机关应该依法切实履行职责,严格按照法律执法,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四是要严格、公正环保司法。公检法司,应该充分发挥其职能,依法打击环境污染犯罪,努力形成对环境污染犯罪的有力震慑。同时,要严肃查办环境污染背后的职务犯罪,着力解决环境污染监管失职等问题。五是要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要加强宣传,提高公民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完善环境资源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和监督的程序;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还在探索前进之中,在法治保障方面存在问题并不可怕。我们必须要发现问题,正视不足,然后有针对性地逐步加强生态文明相关立法、执法、司法等活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这样才能更加有力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