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集合与函数的概念

集合与函数的概念

集合与函数的概念
集合与函数的概念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的概念

龙港高中林长豪

课题:§1.1 集合

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集合相等的含义;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引例1:(数学家和牧民的故事)牧民非常喜欢数学,但不知道集合是什么,于是他请教一位数学家.集合是不定义的概念,数学家很难回答牧民的问题.有一天他来到牧场,看到牧民正把羊往羊圈里赶,等到牧民把全部羊赶入羊圈关好门.数学家灵机一动,高兴地告诉牧民:“你看这就是集合!”

2:军训时当教官一声口令:“高一(14)班同学到操场集合”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

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思考1:课本P3的思考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A(举例)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如:{1,2,3,4,5},{x2,3x+2,5y3-x,x2+y2},…;

例1.(课本例1)

思考2,(课本P4思考)引入描述法

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顺序。

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具体方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如:{x|x-3>2},{(x,y)|y=x2+1},{x|x是直角三角形},…;

例2.(课本例2)

说明:(课本P5最后一段)

思考3:(课本P5思考)

强调: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

{(x,y)|y= x2+3x+2}与{y|y= x2+3x+2}不同。

辨析:这里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x|x是全体整数}。下列写法{x|x是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

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三)课堂练习(课本P5练习)

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

作业布置

书面作业:习题1.1,第1- 4题

板书设计(略)

课题:§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教材分析: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引入集合的包含与相等关系

了解空集的含义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的:(1)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相等关系的含义;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能利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4)理解空集的含义。

教学重点:子集与空集的概念;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弄清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复习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与不属于的关系,填以下空白:

(1)0 N;(2)Q;(3)-1.5 R

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如5<7,2≤2,试想集合间是否有类似的“大小”关系呢?(宣布课题)

二、新课教学

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

A={1,2,3},B={1,2,3,4}

集合A是集合B的部分元素构成的集合,我们说集合B包含集合A;

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 是集合B的子集(subset)。

记作:

读作:A含于(is contained in)B,或B包含(contains)A

当集合A不含于集合B时,记作A B

用Venn图表示两个集合间的“包含”关系

集合与集合之间的“相等”关系;

,则中的元素是一样的,因此

练习

结论: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真子集的概念

若集合,存在元素,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proper subset)。

记作:A B(或B A)

举例(由学生举例,共同辨析)

空集的概念

(实例引入空集概念)

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empty set),记作: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结论:

,且,则

例题

(1)写出集合{a,b}的所有的子集,并指出其中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2)化简集合A={x|x-3>2},B={x|x5},并表示A、B的关系;

课堂练习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两个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只有“包含”与“相等”两种,可类比两个实数间的大小关系,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属于”与“包含”两种关系及其表示方法;

作业布置

书面作业:习题1.1 第5题

提高作业:

已知集合,≥,且满足,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设集合,

,试用Venn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板书设计(略)

课题:§1.3集合的基本运算(一)

教学目的:(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2)能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课型:新授课

教学重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我们两个实数除了可以比较大小外,还可以进行加法运算,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两个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

观察下列各个集合,你能说出集合C与集合A、B之间的关系吗?

(1)A={1,2,3,4,5},B={2,5,8,9},C={2,5}

(2) A={1,2,3,4,5},B={2,5,8,9},C={1,2,3,4,5,8,9}

引入并集、交集概念。

新课教学

并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Union)记作:A∪B 读作:“A并B”

即:A∪B={x|x∈A,或x∈B}

Venn图表示:

说明: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重复元素只看成一个元素)。

例题(P9-10例4、例5)

说明:连续的(用不等式表示的)实数集合可以用数轴上的一段封闭曲线来表示。

问题:在上图中我们除了研究集合A与B的并集外,它们的公共部分(即问号部分)还应是我们所关心的,我们称其为集合A与B的交集。

交集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B的交集(intersection)。

记作:A∩B 读作:“A交B”

即:A∩B={x|∈A,且x∈B}

交集的Venn图表示

说明: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例题(P9-10例6、例7)

拓展:求下列各图中集合A与B的并集与交集

说明:当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时,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而不能说两个集合没有交集求集合的并、交是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运算结果仍然还是集合,区分交集与并集的关键是“且”与“或”,在处理有关交集与并集的问题时,常常从这两个字眼出发去揭示、挖掘题设条件,结合Venn图或数轴进而用集合语言表达,增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集合基本运算的一些结论:

(A∩B)A,(A∩B)B,A∩A=A,A∩=,A∩B=B∩A

A(A∪B),B(A∪B),A∪A=A,A∪=A,A∪B=B∪A

若A∩B=A,则AB,反之也成立

若A∪B=B,则AB,反之也成立

若x∈(A∩B),则x∈A且x∈B

若x∈(A∪B),则x∈A,或x∈B

三、课堂练习

P11、1~3

四、作业布置:略

课题:§1.3集合的基本运算(二)

教学目的:(1)理解全集以及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课型:新授课

教学重点:集合的全集、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集合的全集、补集以及求集合中元素个数问题。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问:我班全体同学有一部分参加了校运动会,在这个问题需关注的集合有几个?

二、新课教学

全集、补集

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Universe),通常记作U。

补集:对于全集U的一个子集A,由全集U中所有不属于集合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complementary set),简称为集合A的补集,

记作:CUA

即:CUA={x|x∈U且x∈A}

补集的Venn图表示

说明:补集的概念必须要有全集的限制

例题(P12例8、例9)

例10、设全集U={-1,1,a2-2a-3}, A={1, |b|-3}若:CUA={5}, 求a, b的值

求集合的补集运算,运算结果仍然还是集合,在处理有关交集与并集、补集的问题时,常常从这两个字眼出发去揭示、挖掘题设条件,结合Venn图或数轴进而用集合语言表达,增强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补集的结论:

(CUA)∪A=U,(CUA)∩A=

4.元素个数问题:

card(A∪B)=card(A)+card(B)-card(A∩B)

例8、(1)开运动会时,高一某班共有28名同学参加比赛,有15人参加游泳比赛,有8人参加田径比赛,有14人参加球类比赛,同时参加游泳和田径比赛的有3人, 同时参加游泳和球类比赛的有3人,没有人同时参加三项比赛,那么同时参加球类和田径比赛的有几人?只参加游泳一项比赛的有几人?

设S={1, 2, 3, 4, 5} , A∩B={2} , (CSA)∩B={4},(CSA)∩(CSB)={1, 5},求集合A和B。

课堂练习

P11、4

作业布置;略

课题:§1.2.1函数的概念(一)

教材分析: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高中阶段更注重函数模型化的思想.教学目的:(1)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

(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教学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教学难点:符号“y=f(x)”的含义,及函数的定义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复习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强调函数的模型化思想;

阅读课本引例,体会函数是描述客观事物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的思想:

(1)炮弹的射高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2)南极臭氧空洞面积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3)“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备用实例:

我国2003年4月份非典疫情统计:

日期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新增确诊病例数

106

105

89

103

113

126

98

152

101

引导学生应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各个实例中两个变量间的依赖关系;

根据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判断各个实例中的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

新课教学

(一)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

记作:y=f(x),x∈A.

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相对应的y 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 x∈A }叫做函数的值域(range).

注意:

“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

构成函数的三要素:

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3.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讨论

(由学生完成,师生共同分析讲评)

(二)典型例题

1.求函数定义域

课本P20例1

解:(略)

说明:

函数的定义域通常由问题的实际背景确定,如果课前三个实例;

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则函数的定义域即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

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

巩固练习:课本P22第1题

2.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

课本P21例2

解:(略)

说明:

构成函数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函数)

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

巩固练习:

课本P22第2题

判断下列函数f(x)与g(x)是否表示同一个函数,说明理由?

(1)f ( x ) = (x -1) 0;g ( x ) = 1

(2)f ( x ) = x;g ( x ) =

(3)f ( x ) = x 2;f ( x ) = (x + 1) 2

(4)f ( x ) = | x | ;g ( x ) =

(三)课堂练习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2)

(3)

(4)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从具体实例引入了函数的的概念,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了函数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介绍了求函数定义域和判断同一函数的典型题目。

作业布置

课题:§1.2.1函数的概念(二)

教材分析: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高中阶段更注重函数模型化的思想.教学目的:(1)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

(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4)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某些函数的定义域;

教学重点:区间的概念,求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教学难点: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区间表示;

教学过程:

复习

函数的概念

函数的三要素

定义域、值域

同一函数的判断依据

新课教学

1.区间的概念

在研究函数时,常常用到区间的概念,它是数学中常用的述语和符号.

设a,b∈R ,且a

①满足不等式a≤x≤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表示为[a,b];

②满足不等式a

③满足不等式a≤x

b].

(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

(2)无穷区间;

(3)区间的数轴表示.

举例让学生写区间

(二)典型例题

1.求函数值域

解:(略)

说明:

函数的定义域通常由问题的实际背景确定,如果课前三个实例;

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则函数的定义域即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

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

2.例2.已知,则由此你能发现什么一般结论?

解:(略)

说明:

(三)课堂练习P19、T2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求函数常用的方法比如配方法,换元法所解决的类型,引入了区间的概念来表示集合。

作业布置

课题:§1.2.2函数的表示法(一)

教学目的:(1)明确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2)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

(3)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4)纠正认为“y=f(x)”就是函数的解析式的片面错误认识.

教学重点: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分段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什么才算“恰当”?分段函数的表示及其图象.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复习:函数的概念;

常用的函数表示法及各自的优点:

(1)解析法;

(2)图象法;

(3)列表法.

新课教学

(一)典型例题

例1.某种笔记本的单价是5元,买x (x∈{1,2,3,4,5})个笔记本需要y元.试用三种表示法表示函数y=f(x) .

分析:注意本例的设问,此处“y=f(x)”有三种含义,它可以是解析表达式,可以是图象,也可以是对应值表.

解:(略)

注意:

函数图象既可以是连续的曲线,也可以是直线、折线、离散的点等等,注意判断一个图形

是否是函数图象的依据;

解析法:必须注明函数的定义域;

图象法:是否连线;

列表法:选取的自变量要有代表性,应能反映定义域的特征.

巩固练习:

课本P27练习第1题

例2.下表是某校高一(1)班三位同学在高一学年度几次数学测试的成绩及班级及班级平均分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王伟

98

87

91

92

88

95

张城

90

76

88

75

86

80

赵磊

68

65

73

72

75

82

班平均分

88.2

78.3

85.4

80.3

75.7

82.6

请你对这三们同学在高一学年度的数学学习情况做一个分析.

分析:本例应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要求,做学情分析,具体要分析什么?怎么分析?借助什么工具?

解:(略)

注意:

本例为了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将离散的点用虚线连接,这样更便于研究成绩的变化特点;本例能否用解析法?为什么?

巩固练习:

课本P27练习第2题

例3.画出函数y = | x | .

解:(略)

巩固练习:课本P27练习第3题

拓展练习:

任意画一个函数y=f(x)的图象,然后作出y=|f(x)| 和y=f (|x|) 的图象,并尝试简要说明三者(图象)之间的关系.

课本P27练习第3题

例4.某市“招手即停”公共汽车的票价按下列规则制定:

(1)5公里以内(含5公里),票价2元;

(2)5公里以上,每增加5公里,票价增加1元(不足5公里按5公里计算).

如果某条线路的总里程为20公里,请根据题意,写出票价与里程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画出函数的图象.

分析:本例是一个实际问题,有具体的实际意义.该公共汽车招手就停,所以行车里程可以不取整数.

解:设票价为y元,里程为x公里,同根据题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0,20].

由“招手即停”公共汽车票价制定的规则,可得到以下函数解析式:

根据这个函数解析式,可画出函数图象,图略。

注意:

本例具有实际背景,所以解题时应考虑其实际意义;

本题可否用列表法表示函数,如果可以,应怎样列表?

实践与拓展:

请你设计一张乘车价目表,让售票员和乘客非常容易地知道任意两站之间的票价.(可以实地考查一下某公交车线路)

说明:象上面两例中的函数,称为分段函数.

注意:分段函数的解析式不能写成几个不同的方程,而就写函数值几种不同的表达式并用一个左大括号括起来,并分别注明各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在具体的实际问题中能够选用恰当的表示法来表示函数,注意分段函数的表示方法及其图象的画法.

课题:§1.2.2函数的表示法(二)

教学目的:(1)了解映射的概念及表示方法,了解象、原象的概念;

(2)结合简单的对应图示,了解一一映射的概念.

教学重点:映射的概念.

教学难点:映射的概念.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复习初中已经遇到过的对应:

对于任何一个实数a,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P和它对应;

对于坐标平面内任何一个点A,都有唯一的有序实数对(x,y)和它对应;

对于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唯一确定的面积和它对应;

某影院的某场电影的每一张电影票有唯一确定的座位与它对应;

5.函数的概念.

新课教学

我们已经知道,函数是建立在两个非空数集间的一种对应,若将其中的条件“非空数集”弱化为“任意两个非空集合”,按照某种法则可以建立起更为普通的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的对应就叫映射(mapping)(板书课题).

先看几个例子,两个集合A、B的元素之间的一些对应关系

(1)开平方;

(2)求正弦

(3)求平方;

(4)乘以2;

什么叫做映射?

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mapping).

记作“f:AB”

说明:

(1)这两个集合有先后顺序,A到B的射与B到A的映射是截然不同的.其中f表示具体的对应法则,可以用汉字叙述.

(2)“都有唯一”什么意思?

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必有一个;二是只有一个,也就是说有且只有一个的意思。

例题分析:下列哪些对应是从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

(1)A={P | P是数轴上的点},B=R,对应关系f:数轴上的点与它所代表的实数对应;(2)A={ P | P是平面直角体系中的点},B={(x,y)| x∈R,y∈R},对应关系f:平面直角体系中的点与它的坐标对应;

(3)A={三角形},B={x | x是圆},对应关系f:每一个三角形都对应它的内切圆;

(4)A={x | x是新华中学的班级},B={x | x是新华中学的学生},对应关系f:每一个班级都对应班里的学生.

思考:

将(3)中的对应关系f改为:每一个圆都对应它的内接三角形;(4)中的对应关系f改为:每一个学生都对应他的班级,那么对应f:BA是从集合B到集合A的映射吗?

完成课本练习

补充习题

课题:§1.3.1函数的单调性

教学目的:(1)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几何意义;(2)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3)能够熟练应用定义判断数在某区间上的的单调性.

教学重点: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定义判断、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观察下列各个函数的图象,并说说它们分别反映了相应函数的哪些变化规律:

随x的增大,y的值有什么变化?

能否看出函数的最大、最小值?

函数图象是否具有某种对称性?

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观察其变化规律:

1.f(x) = x

从左至右图象上升还是下降______?

在区间____________ 上,随着x的增

大,f(x)的值随着________ .

2.f(x) = -2x+1

从左至右图象上升还是下降______?

在区间____________ 上,随着x的增

大,f(x)的值随着________ .

3.f(x) = x2

在区间____________ 上,f(x)的值随

着x的增大而________ .

在区间____________ 上,f(x)的值随

着x的增大而________ .

新课教学

(一)函数单调性定义

1.增函数

一般地,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

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

思考:仿照增函数的定义说出减函数的定义.(学生活动)

注意:

函数的单调性是在定义域内的某个区间上的性质,是函数的局部性质;

必须是对于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

2.函数的单调性定义

如果函数y=f(x)在某个区间上是增函数或是减函数,那么就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区间D叫做y=f(x)的单调区间:

3.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步骤

利用定义证明函数f(x)在给定的区间D上的单调性的一般步骤:

任取x1,x2∈D,且x1

作差f(x1)-f(x2);

变形(通常是因式分解和配方);

定号(即判断差f(x1)-f(x2)的正负);

下结论(即指出函数f(x)在给定的区间D上的单调性).

(二)典型例题

例1.(教材P34例1)根据函数图象说明函数的单调性.

解:(略)

巩固练习:课本P38练习第1、2题

例2.(教材P34例2)根据函数单调性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解:(略)

巩固练习:

课本P38练习第3题;

证明函数在(1,+∞)上为增函数.

例3.借助计算机作出函数y =-x2 +2 | x | + 3的图象并指出它的的单调区间.

解:(略)

思考: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这个函数的定义域是什么?

它在定义域I上的单调性怎样?证明你的结论.

说明:本例可利用几何画板、函数图象生成软件等作出函数图象.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函数的单调性一般是先根据图象判断,再利用定义证明.画函数图象通常借助计算机,求函数的单调区间时必须要注意函数的定义域,单调性的证明一般分五步:

取值→作差→变形→定号→下结论

作业布置

书面作业:课本P45 习题1.3(A组)第1- 5题.

提高作业:设f(x)是定义在R上的增函数,f(xy)=f(x)+f(y),

求f(0)、f(1)的值;

若f(3)=1,求不等式f(x)+f(x-2)>1的解集.

课题:§1.3.1函数的最大(小)值

教学目的:(1)理解函数的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

(2)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教学重点:函数的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函数的最大(小)值.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并根据图象解答下列问题:

说出y=f(x)的单调区间,以及在各单调区间上的单调性;

指出图象的最高点或最低点,并说明它能体现函数的什么特征?

(1)(2)

(3)(4)

新课教学

(一)函数最大(小)值定义

1.最大值

一般地,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存在实数M满足:

(1)对于任意的x∈I,都有f(x)≤M;

(2)存在x0∈I,使得f(x0) = M

那么,称M是函数y=f(x)的最大值(Maximum Value).

思考:仿照函数最大值的定义,给出函数y=f(x)的最小值(Minimum Value)的定义.(学生活动)

注意:

函数最大(小)首先应该是某一个函数值,即存在x0∈I,使得f(x0) = M;

函数最大(小)应该是所有函数值中最大(小)的,即对于任意的x∈I,都有f(x)≤M(f(x)≥M).

2.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函数的最大(小)值的方法

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配方法)求函数的最大(小)值

利用图象求函数的最大(小)值

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函数的最大(小)值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增,在区间[b,c]上单调递减则函数y=f(x)在x=b 处有最大值f(b);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减,在区间[b,c]上单调递增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小值f(b);

(二)典型例题

例1.(教材P36例3)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确定函数的最大(小)值.

解:(略)

说明:对于具有实际背景的问题,首先要仔细审清题意,适当设出变量,建立适当的函数模型,然后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或利用图象确定函数的最大(小)值.

巩固练习:如图,把截面半径为

25cm的圆形木头锯成矩形木料,

如果矩形一边长为x,面积为y

试将y表示成x的函数,并画出

函数的大致图象,并判断怎样锯

才能使得截面面积最大?

例2.(新题讲解)

旅馆定价

一个星级旅馆有150个标准房,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经理得到一些定价和住房率的数据如下:

房价(元)

住房率(%)

160

55

140

65

120

75

100

85

欲使每天的的营业额最高,应如何定价?

解:根据已知数据,可假设该客房的最高价为160元,并假设在各价位之间,房价与住房率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设为旅馆一天的客房总收入,为与房价160相比降低的房价,因此当房价为元时,住房率为,于是得

=150··.

由于≤1,可知0≤≤90.

因此问题转化为:当0≤≤90时,求的最大值的问题.

将的两边同除以一个常数0.75,得1=-2+50+17600.

由于二次函数1在=25时取得最大值,可知也在=25时取得最大值,此时房价定位应是160-25=135(元),相应的住房率为67.5%,最大住房总收入为13668.75(元).

所以该客房定价应为135元.(当然为了便于管理,定价140元也是比较合理的)

例3.(教材P37例4)求函数在区间[2,6]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略)

注意: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函数的最大(小)值的方法与格式.

巩固练习:(教材P38练习4)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函数的单调性一般是先根据图象判断,再利用定义证明.画函数图象通常借助计算机,求函数的单调区间时必须要注意函数的定义域,单调性的证明一般分五步:

取值→作差→变形→定号→下结论

作业布置

书面作业:课本P45 习题1.3(A组)第6、7、8题.

提高作业:快艇和轮船分别从A地和C地同时开出,如下图,各沿箭头方向航行,快艇和轮船的速度分别是45 km/h和15 km/h,已知AC=150km,经过多少时间后,快艇和轮船之间的距离最短?

课题:§1.3.2函数的奇偶性

教学目的:(1)理解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

(2)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3)学会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教学重点: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的方法与格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实践操作:(也可借助计算机演示)

取一张纸,在其上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并在第一象限任画一可作为函数图象的图形,然后按如下操作并回答相应问题:

以y轴为折痕将纸对折,并在纸的背面(即第二象限)画出第一象限内图形的痕迹,然后将纸展开,观察坐标系中的图形;

问题:将第一象限和第二象限的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则这个图形可否作为某个函数y=f(x)的图象,若能请说出该图象具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函数图象上相应的点的坐标有什么特殊的关系?

答案:(1)可以作为某个函数y=f(x)的图象,并且它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2)若点(x,f(x))在函数图象上,则相应的点(-x,f(x))也在函数图象上,即函数图象上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的点,它们的纵坐标一定相等.

以y轴为折痕将纸对折,然后以x轴为折痕将纸对折,在纸的背面(即第三象限)画出第一象限内图形的痕迹,然后将纸展开,观察坐标系中的图形:

问题:将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的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则这个图形可否作为某个函数y=f(x)的图象,若能请说出该图象具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函数图象上相应的点的坐标有什么特殊的关系?

答案:(1)可以作为某个函数y=f(x)的图象,并且它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2)若点(x,f(x))在函数图象上,则相应的点(-x,-f(x))也在函数图象上,即函数图象上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的点,它们的纵坐标也一定互为相反数.

2.观察思考(教材P39、P40观察思考)

新课教学

(一)函数的奇偶性定义

象上面实践操作中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的函数即是偶函数,操作中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的函数即是奇函数.

1.偶函数(even function)

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偶函数.(学生活动):仿照偶函数的定义给出奇函数的定义

2.奇函数(odd function)

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奇函数.注意:

函数是奇函数或是偶函数称为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整体性质;

由函数的奇偶性定义可知,函数具有奇偶性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则-x也一定是定义域内的一个自变量(即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二)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象的特征

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三)典型例题

1.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例1.(教材P35例5)应用函数奇偶性定义说明两个观察思考中的四个函数的奇偶性.(本例由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具体方法步骤)

解:(略)

总结: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格式步骤:

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确定f(-x)与f(x)的关系;

作出相应结论:

若f(-x) = f(x) 或f(-x)-f(x) = 0,则f(x)是偶函数;

若f(-x) =-f(x) 或f(-x)+f(x) = 0,则f(x)是奇函数.

巩固练习:(教材P41例5)

例2.设f(x)是R上的偶函数,且当x∈(0,+∞)时f(x)=2x+1,求f(x)在(-∞,0)上的解析式.

解:(略)

说明:函数具有奇偶性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所以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应应首先判断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若不是即可断定函数是非奇非偶函数.2.利用函数的奇偶性补全函数的图象

(教材P41思考题)

规律:

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说明:这也可以作为判断函数奇偶性的依据.

巩固练习:(教材P42练习1)

3.函数的奇偶性与单调性的关系

(学生活动)举几个简单的奇函数和偶函数的例子,并画出其图象,根据图象判断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单调性具有什么特殊的特征.

例3.已知f(x)是奇函数,在(0,+∞)上是增函数,证明:f(x)在(-∞,0)上也是增函数解:(由一名学生板演,然后师生共同评析,规范格式与步骤)

规律:

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单调性相反;

奇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单调性一致.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本节主要学习了函数的奇偶性,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通常有两种方法,即定义法和图象法,用定义法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时,必须注意首先判断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单调性与奇偶性的综合应用是本节的一个难点,需要学生结合函数的图象充分理解好单调性和奇偶性这两个性质.

作业布置

书面作业:课本P46 习题1.3(A组)第9、10题,B组第2题.

2.补充作业: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课后思考:

已知是定义在R上的函数,

设,

试判断的奇偶性;

试判断的关系;

由此你能猜想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并说明理由.

集合与函数概念单元测试题-有答案

高一数学集合与函数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 1、下列各组对象:?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所有的比赛项目;②《高中数学》必修1中的所有难题;③所有质数;⑷平面上到点(1,1)的距离等于5的点的全体;⑤在数轴上与原点O非常近的点。其中能构成集合的有() A . 2组B. 3组C. 4组 D . 5组 2、下列集合中与集合{x x 2k 1, k N }不相等的是( ) A. {x x 2k 3,k N} B. {x x 4k 1,k N } C. {x x 2k 1,k N} D. {x x 2k 3, k 3,k Z} 2 3、设f(x)学」,则半等于()X 1f(1) A . 1 B . 1 C . 3 D 3 5 5 4、已知集合 A {xx24 0},集合B {x ax 1},若B A ,则实数a的值是() A . 0 B . 1 C . 0 或—D.0或1 2 2 2 5、已知集合 A {( x, y) x y 2} , B {(x,y)x y 4},则AI B() A . {x 3,y 1} B .(3, 1) C . {3, 1} D.{(3, 1)} 6、下列各组函数 f (x)与g(x)的图象相同的 是 ( ) (A) f (x) x,g(x) (.x)2(B) 2 2 f(x) x ,g(x) (x 1) (C)f(x) 1,g(x) x0 x (D) f(x) |x|,g(x) (x 0) x (x 0) 7;l是定义在'■上的增函数则不等式畑"厮一劭的解集

是() (A)(0 ,+ OO)(B)(0,2)(C)(2 , + OO )(D) (2,兰) 7 8已知全集U R,集合A {x x 1或x 2},集合B {x 1 x 0},则AU C U B() A. {x x 1或x 0} B. {x x 1或 x 1} C. {x x 2或x 1} D. {x x 2或 x 0} 9、设A 、B为两 个 -非空集 合, 定义A B { (a,b) a A,b B} ,若A {1,2,3}, B {2,3 ,4},则 A B中的兀素个数为() A. 3 B.7 C.9 D.12 10、已知集合 A {yy x21},集合 B {xy22x 6},则Al B ( ) A ? {(x,y) x 1,y 2} B. {x1 x 3} C. {x| 1 x 3} D. 11、若奇函数f x在1,3上为增函数,且有最小值0,则它在3, 1上 () A.是减函数,有最小值0 B.是增函数,有最小值0 C.是减函数,有最大值0 D.是增函数,有最大值0 12、若1,a,b 0,a2,a b,则a2005 b2005的值为( ) a (A)0 (C) 1 (B)1 (D)1 或1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教案典型例题

集合与函数概念 知识点1:集合的含义 1》元素定义:我们把研究对象称为元素;集合定义: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2》集合表示方法:集合通常用大括号{ }或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而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典例分析 … 题型1:判断是否形成集合 例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2)我国的小河流; (3)非负奇数;(4)方程x2+1=0的解; (5)某校2011级新生;(6)血压很高的人; (7)著名的数学家;(8)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 … 能组成集合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例2:考察下列对象能形成一个集合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身材高大的人②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 ③直角坐标平面上纵横坐标相等的点④细长的矩形的全体 ⑤比2大的几个数⑥2的近似值的全体 ⑦所有的小正数⑧所有的数学难题 : 知识点2:集合元素的特征以及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 1》集合的元素特征: ①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一个元素在不在这个集合中就确定了。 ②互异性:一个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即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 , 如:方程(x-2)(x-1)2=0的解集表示为{1,-2},而不是{1,1,-2}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两种) ①若a 是集合A 中的元素,则称a 属于集合A a ∈A ; ②若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则称a 不属于集合A ,记作a ?A 。 注意:常见数集 ①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 ②正整数集,记作N * 或N +; ③整数集,记作Z ; ④有理数集,记作Q ; ⑤实数集,记作R ; ^ 典例分析 题型1: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的考察 例1:由实数-a, a, a , a 2 , - 5 a 5 为元素组成的集合中,最多有_______个元素,分别为__________。 例2:设a,b,c 分别为非零实数,则c c b b a a y ++= 所有的值构成的集合中元素分别为______________。 # 例3:含有三个实数的集合可表示为{1,,a b a },也可表示为{0,,2 b a a +},则=+20142013b a _________。 例4:集合{2,1,12 --x x }中的x 不能取得值有_______个。 例5:由4,2,2 a a -组成1个集合A ,A 中含有3个元素,则实数a 的取值可以是( ) A 、1 B 、-2 C 、6 D 、2 ¥ 例6:以实数a 2 ,2-a.,4为元素组成一个集合A ,A 中含有2个元素,则的a 值为 . 题型2:集合与元素之间关系的考察 例1:用“∈”或“ ?”符号填空: (1)8 N ; (2)0 N ; (3)-3 Z ; (4; (5)设A 为所有亚洲国家组成的集合,则中国 A ,美国 A ,印度 A ,英国 A 。 … 例2:给出下面四个关系: 3∈R, 0.7?Q, 0∈{0}, 0∈N,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集合与函数概念单元测试题_有答案

高一数学集合与函数测试题 一、 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 1、下列各组对象:○1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所有的比赛项目;○2《高中数学》必修1中的所有难题;○3所有质数;○4平面上到点(1,1)的距离等于5的点的全体;○5在数轴上与原点O 非常近的点。其中能构成集合的有( ) A .2组 B .3组 C .4组 D .5组 2、下列集合中与集合{21,}x x k k N +=+∈不相等的是( ) A .{23,}x x k k N =+∈ B .{41,}x x k k N +=±∈ C .{21,}x x k k N =+∈ D .{23,3,}x x k k k Z =-≥∈ 3、设221()1x f x x -=+,则(2)1()2 f f 等于( ) A .1 B .1- C .35 D .35- 4、已知集合2{40}A x x =-=,集合{1}B x ax ==,若B A ?,则实数a 的值是( ) A .0 B .12± C .0或12± D .0或12 5、已知集合{(,)2}A x y x y =+=,{(,)4}B x y x y =-=,则A B =I ( ) A .{3,1}x y ==- B .(3,1)- C .{3,1}- D .{(3,1)}- 6、下列各组函数)()(x g x f 与的图象相同的是( ) (A )2)()(,)(x x g x x f == (B )22)1()(,)(+==x x g x x f (C )0)(,1)(x x g x f == (D )???-==x x x g x x f )(|,|)( )0()0(<≥x x 7、是定义在上的增函数,则不等式的解集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知识点

高一数学必修1各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最高的山 (2)元素的互异性如: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3)元素的无序性: 如:{a,b,c}和{a,c,b}是表示同一个集合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 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1)列举法:{a,b,c……} 2)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x∈R| x-3>2} ,{x| x-3>2} 3)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4)Venn图: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A?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注意:B 同一集合。 ?/B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 ?/A 或B 2.“相等”关系:A=B (5≥5,且5≤5,则5=5) 实例:设 A={x|x2-1=0} B={-1,1} “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 即: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A≠ 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 B(或B A) ③如果 A?B, B?C ,那么 A?C ④如果A?B 同时 B?A 那么A=B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

集合与函数概念复习教案一对一教案

教师姓名学生姓名填写时间年级高一学科数学上课时间 阶段基础(√)提高()强化()课时计划第()次课共()次课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熟练掌握集合概念及其运算,以及集合的几种表示方法 2、通过复习熟练掌握函数的概念以及函数的性质,进一步体会运动变化、数形结合、代数转化以及集合与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与表示、集合的运算、函数的概念以及函数的性质教学难点:集合的运算、函数的概念以及性质的具体运用 教 学 过 程 课后作业:教学反思:

知识点一:集合的性质与运算 例1、已知集合{}2 1,1,3A x x =--,求实数x 应满足的条件. 例2、设{} 022=+-=q px x x A ,{} 05)2(62 =++++=q x p x x B ,若? ?????=21B A , 则=B A ( ) (A )??????-4,31 ,21 (B )??????-4,21 (C )??????31,21 (D)? ?????21 例3、如图U 是全集,M 、P 、S 是U 的3个子集,则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是 ( ) A 、 ()M P S B 、 ()M P S C 、()u M P C S D 、 ()u M P C S 例4、设集合{}21<≤-=x x M ,{} 0≤-=k x x N ,若M N M = ,则k 的取值范围( ) (A )(1,2)- (B )[2,)+∞ (C )(2,)+∞ (D)]2,1[- 例5、设{ }{} I a A a a =-=-+241222 ,,,,,若{}1I C A =-,则a =__________。 知识点二:判断两函数是否为同一个函数 例6、试判断以下各组函数是否表示同一函数? (1)2)(x x f =,33)(x x g =; (2)x x x f =)(,?? ?<-≥=; 01 , 01 )(x x x g (3)1212)(++=n n x x f ,1212)()(--=n n x x g (n ∈N *); (4)x x f =)(1+x ,x x x g += 2)(; (5)12)(2--=x x x f ,12)(2--=t t t g

集合与函数概念测试题

新课标数学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测试题(1)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请把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5分,共50分)。 1.用描述法表示一元二次方程的全体,应是 ( ) A .{x |ax 2 +bx +c =0,a ,b ,c ∈R } B .{x |ax 2 +bx +c =0,a ,b ,c ∈R ,且a ≠0} C .{ax 2 +bx +c =0|a ,b ,c ∈R } D .{ax 2 +bx +c =0|a ,b ,c ∈R ,且a ≠0} 2.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是( ) A.B ∩[C U (A ∪C)] B.(A ∪B) ∪(B ∪C) C.(A ∪C)∩(C U B) D.[C U (A ∩C)]∪B 3.设集合P={立方后等于自身的数},那么集合P 的真子集个数是 ( ) A .3 B .4 C .7 D .8 4.设P={质数},Q={偶数},则P ∩Q 等于 ( ) A . B .2 C .{2} D .N 5.设函数x y 111+ = 的定义域为M ,值域为N ,那么 ( ) A .M={x |x ≠0},N={y |y ≠0}

B .M={x |x <0且x ≠-1,或x >0}, N={y |y <0,或0<y <1,或y >1} C .M={x |x ≠0},N={y |y ∈R } D .M={x |x <-1,或-1<x <0,或x >0} ,N={y |y ≠0} 6.已知A 、B 两地相距150千米,某人开汽车以60千米/小时 的速度从A 地到达B 地,在B 地停留1小时后再以50千米/小时的速度返回A 地,把汽车离开A 地的距离x 表示为时间t (小时)的函数表达式是 ( ) A .x =60t B .x =60t +50t C .x =???>-≤≤)5.3(,50150) 5.20(,60t t t t D .x =? ????≤<--≤<≤≤) 5.65.3(),5.3(50150) 5.35.2(,150) 5.20(,60t t t t t 7.已知g (x )=1-2x , f [g (x )]=)0(122 ≠-x x x ,则 f (2 1)等于 ( ) A .1 B .3 C .15 D .30 8.函数y= x x ++ -1912是( ) A .奇函数 B .偶函数 C .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D .非奇非偶数 9.下列四个命题 (1)f(x)= x x -+-12有意义; (2)函数是其定义域到值域的映射; (3)函数 y=2x(x N ∈)的图象是一直线;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教师用书)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 1.体验由实例分析探究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的过程,了解集合的含义以及集合中元素的特性,培养自己的抽象、概括能力. 2.掌握“属于”关系的意义,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初步体会集合语言和符号语言表示数学内容的简洁性和准确性. 1.元素与集合的概念 (1)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通常用小写拉丁字母表示. (2)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为集),通常用大写拉丁字母表示. 2.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3.集合相等:只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才说这两个集合是相等的. 4.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记作a A. 5.实数集、有理数集、整数集、非负整数集、正整数集分别用字母R、Q、Z、N、N*或N+来表示.

对点讲练 集合的概念 【例1】考查下列每组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 (1)著名的数学家;(2)某校2007年在校的所有高个子同学; (3)不超过20的非负数;(4)方程x2-9=0在实数范围内的解; (5)直角坐标平面内第一象限的一些点;(6)3的近似值的全体. 解(1)“著名的数学家”无明确的标准,对于某个人是否“著名”无法客观地判断,因此“著名的数学家”不能构成一个集合;类似地,(2)也不能构成集合;(3)任给一个实数x,可以明确地判断是不是“不超过20的非负数”,即“0≤x≤20”与“x>20或x<0”,两者必居其一,且仅居其一,故“不超过20的非负数”能构成集合;类似地,(4)也能构成集合;(5)“一些点”无明确的标准,对于某个点是否在“一些点”中无法确定,因此“直角坐标平面内第一象限的一些点”不能构成集合;(6)“3的近似值”不明确精确到什么程度,因此很难判断一个数如“2”是不是它的近似值,所以(6)不能构成集合. 规律方法判断指定的对象能不能形成集合,关键在于能否找到一个明确标准,对于任何一个对象,都能确定它是不是给定集合的元素,同时还要注意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无序性. 变式迁移1 下列给出的对象中,能构成集合的是() A.高个子的人B.很大的数C.聪明的人D.小于3的实数 答案 D

集合与函数概念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新课标数学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测试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正确答案的代 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5分,共50分)。 1.用描述法表示一元二次方程的全体,应是 ( ) A .{x |ax 2+bx +c =0,a ,b ,c ∈R } B .{x |ax 2+bx +c =0,a ,b ,c ∈R ,且a ≠0} C .{ax 2+bx +c =0|a ,b ,c ∈R } D .{ax 2+bx +c =0|a ,b ,c ∈R ,且a ≠0} 2.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是( ) A.B ∩[C U (A ∪C)] B.(A ∪B) ∪(B ∪C) C.(A ∪C)∩(C U B) D.[C U (A ∩C)]∪B 3.设集合P={立方后等于自身的数},那么集合P 的真子集个数是 ( ) A .3 B .4 C .7 D .8 4.设P={质数},Q={偶数},则P ∩Q 等于 ( ) A . B .2 C .{2} D .N 5.设函数x y 111+=的定义域为M ,值域为N ,那么 ( ) A .M={x |x ≠0},N={y |y ≠0} B .M={x |x <0且x ≠-1,或x >0},N={y |y <0,或0<y <1,或y >1} C .M={x |x ≠0},N={y |y ∈R } D .M={x |x <-1,或-1<x <0,或x >0=,N={y |y ≠0} 6.已知A 、B 两地相距150千米,某人开汽车以60千米/小时的速度从A 地到达B 地,在B 地停留1小时后再以50千米/小时的速度返回A 地,把汽车离开A 地的距离x 表示为时间t (小时)的函数表达式是 ( ) A .x =60t B .x =60t +50t C .x =???>-≤≤)5.3(,50150)5.20(,60t t t t D .x =?????≤<--≤<≤≤)5.65.3(),5.3(50150)5.35.2(,150) 5.20(,60t t t t t 7.已知g (x )=1-2x,f [g (x )]=)0(122≠-x x x ,则f (21)等于 ( ) A .1 B .3 C .15 D .30 8.函数y=x x ++-1912是( )

集合与函数概念测试题

修文县华驿私立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单元测试卷(四) (内容:集合与函数概念 满分:150 时间:120 制卷人:朱文艺)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以下每小题均有A,B,C,D 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请把你的正确答案填入相应的括号中,每小题5分,共60分) 1. 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 A .很小的实数可以构成集合 B .集合{} 1|2-=x y y 与集合(){} 1|,2-=x y y x 是同一个集合 C .自然数集N 中最小的数是1 D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 已知{}32|≤≤-=x x M ,{}41|>-<=x x x N 或, 则N M 等于 ( ) A. {}43|>≤=x x x N 或 B. {}31|≤<-=x x M C. {}43|<≤=x x M D.{}12|-<≤-=x x M 3. 函数2() = f x ( ) A. 1 [,1]3- B. 1(,1)3- C. 11(,)33- D. 1(,)3 -∞- 4. 下列给出函数()f x 与()g x 的各组中,是同一个关于x 的函数的是 ( ) A .2 ()1,()1x f x x g x x =-=- B .()21,()21f x x g x x =-=+ C .2(),()f x x g x == D .0()1,()f x g x x == 5. 方程组? ??-=-=+122 y x y x 的解集是 ( ) A .{}1,1==y x B .{}1 C.{})1,1(|),(y x D . {})1,1( 6.设{} 是锐角x x A |=,)1,0(=B ,从A 到B 的映射是“求正切”,与A 中元素0 60相对应的B 中元素是 ( ) A .3 B . 33 C .21 D .2 2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知识点

高中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知识点 〖1.1〗集合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集合的概念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表示正整数集,Z表示整数集,Q表示有理数集,N表示自然数集,N*或N + R表示实数集. (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 ?,两者必居其一. ∈,或者a M 对象a与集合M的关系是a M (4)集合的表示法 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 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③描述法:{x|x具有的性质},其中x为集合的代表元素. 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 (5)集合的分类 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6)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

(7)已知集合A 有(1)n n ≥个元素,则它有2n 个子集,它有21n -个真子集,它有 21n -个非空子集,它有22n -非空真子集. (8)交集、并集、补集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补充知识】含绝对值的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0) 〖1.2〗函数及其表示 【1.2.1】函数的概念 (1)函数的概念

①设A 、B 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 ,对于集合A 中任何一个数x ,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 x 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 ,B 以及A 到B 的对应法则f )叫做集合A 到B 的一个函数,记作:f A B →. ②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 ③只有定义域相同,且对应法则也相同的两个函数才是同一函数. (2)区间的概念及表示法 ①设,a b 是两个实数,且a b <,满足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记做[,]a b ;满足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记做(,)a b ;满足a x b ≤<,或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半开半闭区间,分别记做[,)a b ,(,]a b ;满足 ,,,x a x a x b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分别记做 [,),(,),(,],(,)a a b b +∞+∞-∞-∞. 注意:对于集合{|}x a x b <<与区间(,)a b ,前者a 可以大于或等于b ,而后者必须 a b <. (3)求函数的定义域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①()f x 是整式时,定义域是全体实数. ②()f x 是分式函数时,定义域是使分母不为零的一切实数. ③()f x 是偶次根式时,定义域是使被开方式为非负值时的实数的集合. ④对数函数的真数大于零,当对数或指数函数的底数中含变量时,底数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⑤tan y x =中,()2 x k k Z π π≠+ ∈. ⑥零(负)指数幂的底数不能为零. ⑦若()f x 是由有限个基本初等函数的四则运算而合成的函数时,则其定义域

高三复习 高中数学复习讲义 第一课时函数概念及其性质

高中数学复习讲义 第一课时函数概念及其性质 第1课 函数的概念 【基础练习】 1. 设有函数组:①y x = ,y = y x = ,y = ;③y ,y = ;④1(0),1 (0), x y x >?=?-

(3) ()1f x x =+,(1,2]x ∈. 值域是(2,3]. 【范例解析】 例 1.设有函数组:①21 ()1 x f x x -=-,()1g x x =+; ②()f x = , ()g x = ③()f x =()1g x x =-;④()21f x x =-,()21g t t =-.其中表示同一个函数的有 . 例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① 12y x =+- ② ()f x = 例3.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1)242y x x =-+-,[0,3)x ∈; (2)2 2 1 x y x =+()x R ∈; (3 )y x =- 【反馈演练】 1.函数f (x )=x 21-的定义域是___________. 2.函数) 34(log 1 )(2 2-+-= x x x f 的定义域为_________________. 3. 函数2 1 ()1y x R x = ∈+的值域为________________. 4. 函数23y x =-+_____________. 5.函数)34(log 25.0x x y -= 的定义域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记函数f (x )=1 3 2++- x x 的定义域为A ,g (x )=lg [(x -a -1)(2a -x )](a <1) 的定义域为B . (1) 求A ; (2) 若B ?A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集合》教案

集合(第1课时) 一、知识目标:①内容:初步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常用数集,集合元素的特征 等集合的基础知识。 ②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集合元素的特征 ③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④注意点:注意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的理解与判断;注意集合中元 素的基本属性的理解与把握。 二、能力目标:①由判断一组对象是否能组成集合及其对象是否从属已知集合, 培养分析、判断的能力; ②由集合的学习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统一美。 三、教学过程: Ⅰ)情景设置: 军训期间,我们经常会听到教官在高喊:(x)的全体同学集合!听到口令,咱们班的全体同学便会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教官的身边,而那些不是咱们班的学生便会自动走开。这样一来教官的一声“集合”(动词)就把“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了。数学中的“集合”这一概念并不是教官所用的动词意义下的概念,而是一个名词性质的概念,同学们在教官的集合号令下形成的整体即是数学中的集合的涵义。 Ⅱ)探求与研究: ①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 问题: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呢?(板书学生们所举出的一些例子) ②为了明确地告诉大家,是哪些“指定的对象”被集在了一起并作为一个 整体来看待,就用大括号{ }将这些指定的对象括起来,以示它作为一个 整体是一个集合,同时为了讨论起来更方便,又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 B、C……来表示不同的集合,如同学们刚才所举的各例就可分别记 为……(板书) 另外,我们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并用小写字 母a、b、c……(或x1、x2、x3……)表示 同学口答课本P5练习中的第1大题 ③分析刚才同学们所举出的集合例子,引出: 对某具体对象a与集合A,如果a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 A,记作a∈A;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记作 a A ④再次分析同学们刚才所举出的一些集合的例子,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然后请同学们分别阅读课本P5和P40上相关的内容。 ⑤在数学里使用最多的集合当然是数集,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上与数集有 关的内容,并思考:常用的数集有哪些?各用什么专用字母来表示?你 能分别说出各数集中的几个元素吗?(板书N、Z、Q、R、N*(或N+)) 注意:数0是自然数集中的元素。这与同学们脑子里原来的自然数就是 1、2、3、4……的概念有所不同 同学们完成课本P5练习第2大题。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测试题

集合与函数概念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满分60分) 1.已知(){},3A x y x y =+=,(){},1B x y x y =-=,则A B = ( ). A .{}2,1 B .(){}2,1 C .{}2,1x y == D .()2,1 2.如图,U 是全集,,,M P S 是U 的三个子集,则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是 ( ). A .()M P S B .()M P S C .()()U M P C S D .()()U M P C S 3.下列各组函数表示同一函数的是( ). (A) 2 (),()f x g x = = (B) 0 ()1,()f x g x x == (C) 2 1()1,()1 x f x x g x x -=+=- (D )2 (),()f x g x = = 4.函数{}()1,1,1,2f x x x =+∈-的值域是( ). (A) 0,2,3 (B) 30≤≤y (C) }3,2,0{ (D )]3,0[ 5.已知函数2 2 1()12,[()](0)x g x x f g x x x -=-= ≠,则(0)f 等于( ) . (A) 3- (B) 32 - (C) 32 (D ) 3 6.函数2 ()2(1)2f x x a x =+-+在区间(,4]-∞上递减,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A .3a ≥- (B) 3a ≤- (C) 5a ≤ (D )3a ≥ 7.函数()f x 是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当0>x 时,1)(+-=x x f ,则当0

函数的概念与表示复习讲义与习题.doc

第四讲函数的概念与表示 一.知识归纳: 1.映射 ( 1)映射:设 A 、 B 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映射法则f,对于集合 A 中的任一个 元素,在集合 B 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则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B以及 A到 B 的对应法则 f )叫做集合 A 到集合 B 的映射,记作 f : A→B。 ( 2)象与原象:如果给定一个从集合 A 到集合 B 的映射,那么集合 A 中的元素 a 对应的 B 中的元素 b 叫做 a 的象, a 叫做 b 的原象。 注意:( 1)对映射定义的理解。( 2)判断一个对应是映射的方法。 2.函数 ( 1)函数的定义 ①原始定义:设在某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 x 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 y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称y 是 x 的函数, x 叫作自变量。 ②近代定义:设 A 、 B 都是非空的数的集合,f: x→y是从 A 到 B 的一个对应法则,那么从 A 到 B 的映射 f : A→B就叫做函数,记作y=f(x) ,其中 x∈ A,y ∈ B,原象集合 A 叫做函数的定义域,象集合 C 叫做函数的值域。 注意:①C B; ② A,B,C 均非空 ( 2)构成函数概念的三要素:①定义域②对应法则③值域 3.函数的表示方法:①解析法②列表法③图象法 注意:强调分段函数与复合函数的表示形式。 二.例题讲解: 【例 1】下列各组函数中,表示相同函数的是() (A) f(x)=lnx 2,g(x)=2lnx (B)f(x)= a log a x (a>0 且 a≠1),g(x)=x (C) f(x)= 1 x 2 , g(x)=1 - |x| (x ∈[ - 1,1]) (D) f(x)= log a a x (a>0 且 a≠1),g(x)= 3 x3 解答:选D 点评:判断两个函数是否相同主要是从定义域、对应法则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变式:下列各对函数中,相同的是( D ) (A) f(x)= x 2, g(x)=x (B)f(x)=lgx 2 ,g(x)=2lgx (C)f(x)= lg x 1 , g(x)=lg(x - 1)- lg(x+1) (D) f(x)= 1 u 1 v 1 , g(x)= v x 1 u 1 【例 2】( 1)集合 A={3,4},B={5,6,7} ,那么可以建立从 A 到 B 的映射的个数是;从B 到 A 的映射的个数是。 ( 2)设集合 A 和 B 都是自然数集合N,映射 f:A→B把集合 A 中的元素 n 映射到集 合 B 中的元素2n+n,则在映射 f 下,像20 的原象是。 解答:( 1)从 A 到 B 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 A 中的元素 3 可有 3 种对应方法( 5 或 6 精选

集合的概念教学设计

集合的概念及相关运算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知识来源:集合的概念选自湖南教育出版社必修一中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的第一小节; 2. 知识背景:作为现代数学基础的的集合论,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使用集合语言,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中一些冗长的文字语言.高中数学课程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作为一种数学简单符号来探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是阶段性的要求,学生将领悟集合的抽象性及其具体性,学会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去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逐渐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3.知识外延:集合相关知识的学习对于接下来函数的学习至关重要,高中函数的概念将建立在集合间关系的基础上的。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心理特征分析:集合为高一上学期开学后的第一次授课知识,是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知识,存在部分同学还沉浸在暑假的懒散中,从而增加了授课的难度。再者,与初中直观、具体、易懂的数学知识相比,集合尤其是无限集合就显得抽象、不易理解,这会给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负担,对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排斥心理。因此本节授课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 2.学生知识结构分析: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说,能够顺利进入高中知识的学习,基本功还是较扎实的,有良好的学习态度,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对集合概念的知识接纳和理解打下了良好的

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理解集合间的基本关系,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能从集合间的运算分析出集合的基本关系,同时对于分类讨论问题,能区分取交还是取并. 2.学会在具体的问题中选择恰当的集合表示方法,理解集合有限和无限的特征,理清“元素和集合关系”和“集合与集合关系”符号的区别,不混淆。 3.学会正确使用集合补集思想,即为“正难则反”的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知识梳理,了解自己学习的不足,明确知识的来龙去脉,把学习的内容网络化、系统化.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领悟知识的横、纵向联系,体会集合的本质. 3. 学生通过集合概念的学习,应掌握分类讨论思想、化简思想以及补集思想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学生自主整理知识结构的过程中,认识到材料整理的必要性,从而形成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

集合与函数概念检测试题

数学必修一第一章检测试题(含答案) (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集合}8,5,2{=M ,}10,9,8,5{=N ,则=N M (A ) A .}10,9,8,5,2{ B .}8,5{ C .}10,9{ D .}2{ 2.若集合{},,a b c 当中的元素是△ABC 的三边长,则该三角形是(C) A .正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 C .不等边三角形 D .等腰直角三角形 3.集合{1,2,3}的真子集共有(C) A .5个 B .6个 C .7个 D .8个 4.设A 、B 是全集U 的两个子集,且A ?B ,则下列式子成立的是(C) A .C U A ?C U B B . C U A ?C U B=U C .A ?C U B=φ D .C U A ?B=φ 5.已知}19,2,1{2-=a A ,B={1,3},A =B }3,1{,则=a (C) A . 3 2 B . 2 3 C .3 2± D .2 3± 6.函数x x x y +=的图象是 (D) 7.如果集合A={x|ax 2+2x +1=0}中只有一个元素,那么a 的值是(B) A .0 B .0 或1 C .1 D .不能确定 8.已知2 2(1)()(12)2(2)x x f x x x x x +≤-??=-<

高一数学必修①第一章_集合与函数概念讲义

心智家三优教育高一特训营数学教学进度表

¤学习目标: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 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 ¤知识要点: 1. 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作集合(set ),其元素具有三个特征,即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 集合的表示方法有两种:列举法,即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 }”括起来,基本形式为123{,,,,}n a a a a ???,适用于有限集或元素间存在规律的无限集. 描述法,即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来表示,基本形式为{|()x A P x ∈},既要关注代表元素x ,也要把握其属性()P x ,适用于无限集. 3. 通常用大写拉丁字母,,,A B C ???表示集合. 要记住一些常见数集的表示,如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N 或 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 4. 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是属于(belong to )与不属于(not belong to ),分别用符号∈、?表示,例如3N ∈, 2N -?. ¤例题精讲: 【例1】试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由方程2(23)0x x x --=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2)大于2且小于7的整数. 【例2】用适当的符号填空:已知{|32,}A x x k k Z ==+∈,{|61,}B x x m m Z ==-∈,则有: 17 A ; -5 A ; 17 B . 【例3】试选择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教材P 6 练习题2, P 13 A 组题4) (1)一次函数3y x =+与26y x =-+的图象的交点组成的集合; (2)二次函数24y x =-的函数值组成的集合; (3)反比例函数2 y x =的自变量的值组成的集合. *【例4】已知集合2{| 1}2 x a A a x +==-有唯一实数解,试用列举法表示集合A .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教案

第一章 集 合 1 、1、1集合的含义 【探索新知】 在小学、初中我们就接触过“集合”一词。 例子: (1)自然数集合、正整数集合、实数集合等。 (2)不等式0722>--x x 解的集合(简称解集)。 (3)方程0232=+-x x 解的集合。 (4)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5)二次函数2x y = 图像上点的集合。 (6)锐角三角形的集合 (7)二元一次方程12=+y x 解的集合。 (8)某班所有桌子的集合。 现在,我们要进一步明确集合的概念。 问题1、从字面上看,怎样解释“集合”一词? 2、如果上面例子中的数、点、图形、数对和物体等称为“研究对象”,那么集合又是什么呢? 1、集合、元素的概念 再看例子 (9)质数的集合。 (10)反比例函数x y 1=图像上所有点。 (11)2x 、2 y xy +、22y - (12)所有周长为20厘米的三角形。 问题3、从集合中元素个数看,上面例子(1)(2)(4)(5)(6)(7)(9)(10)(12)与例子(3)(8)(11)有什么不同? 2、有限集和无限集

指出:集合论是德国数学家Cantor (1845~1918)在十九世纪创立的,集合知识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为进一步研究数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集合、元素的记法 问题4、(1)集合、元素各用什么样的字母表示? (2)N 、)(+*N N 、Z 、Q 、R 等各表示什么集合?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阅读教材填空: 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 , 就记作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__”; 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记作__ ____,读作“______ _____”. 用∈或?填空: 1、6______N , 23-______Q , 31_______Z ,14.3_______Q π_______Q , 2、设不等式012>-x 的解集为A ,则 5_______A , 3-_______A 3、012=+-y x 的解集为B ,则)4,1(-_______B , )3,1(_______B , 2-_______B 问题5、元素a 与集合A 有几种可能的关系? 集合的性质 ① 确定性: 例子1、下列整体是集合吗? ①个子高的人的全体。②某本数学资料中难题的全体。③中国境内的海拔高的山峰的全体。 2、集合A 中的元素由∈Z,b ∈Z)组成,判断下列元素与集合A 的关系? (1)0 (2 (3 ②互异性: 例子、集合M 中的元素为1,x ,x 2-x ,求x 的范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