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构建

浅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构建

浅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构建

作者:瞿根鹏

来源:《职业·中旬》2012年第01期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直接紧密联系的鲜明特色,也是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技能人才,体现为以下三种形式:

1.订单培养

企业根据技能人才需求,向学校预订培养计划。学校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专业建设,根据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和行业动态,及时修改教学计划,调整课程设置。

2.联合办学

按联合方提供的教学计划和模式,定期培训教师,加强实训设施建设,采用项目教学方法,培养市场急需的中高级技能人才。

3.综合训练

在学校的实习工厂,将车工、钳工、焊工、数控专业按课题分层次进行基本功训练,结合职业标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校企合作的现状

学校在机电专业方面,进行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培养技能人才,效果非常明显。然而,从整个中职教育的层面上看,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保障机制不健全

目前,尽管我国的《职业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管理体制等做出了规定,但对于企业应当承担职业教育的责任,在政策导向上力度不够,在体制、机制和制度的保障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使校企合作的层面较低,不稳定、周期短,效果不理想。

2.产教结合的体制尚未建立

目前,对于校企合作的评价标准、评价程序还缺乏统一的认识,一个完备的评价体系尚未形成。国家提出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制度及制定相关鼓励措施的总体要求,但多数地区的这项制度还未建立。在相关鼓励措施没有得到落实之前,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3.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部分中职学校不同程度上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教学在课堂上完成,实训在企业进行,加上目前普工需求量大,稍加培训就能上岗,因此,不需投入设备、师资进行实训教学。这将严重影响中职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

4.利益关系有待协调

校企合作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机制、规范和约束。中职学校有积极性但没有主动权,企业有主动权却没有积极性。由于合作关系上的不对等,企业一旦没有了利益驱动,就失去原动力。合作不能互利双赢,合作关系很难长久保持。

三、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模式的构建

1.加强政府引导,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的政策制度

深化校企合作的重点是建立和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与机制。包括建立职业教育发展的新体制、职教部门与行业企业教产合作的新机制、保障职业教育科学决策的新机制,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的新机制。

2.校企合作开发项目课程

校企合作开发项目课程,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环节。下面笔者以数控加工技术和模具制造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为例,说明校企合作开发项目课程的过程。首先,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校专业教研室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其次,加强校企合作,派出专业教师到机电行业企业进行考察学习,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结合岗位的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去企业见习,了解生产过程,熟悉企业管理制度,体验企业文化。第三学年,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

(1)项目课程体系的构建。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学生就业方向和人才培养层次的要求,结合各岗位的职业资格标准,构建课程体系和确定教学内容,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岗位互通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在课程安排上,以实训课题为中心,打破原有课程体系,构建项目课程教学体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