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同义成语及其辨析

同义成语及其辨析

同义成语及其辨析

姓名:丁萍学院:文学院

摘要:同义成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们在意义上具有共同性,但在某

些方面又有细微的差别,辨析同义成语有助于正确使用成语,增强表达效果。本文通过对同义成语的涵义、来源的论述,得出了同义成语的划分标准,并用举例子的方式,着重从侧重点、程度轻重、范围大小、表义方式、用法、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方面的不同对同义成语进行辨析,使学习者能够准确地认识到同义成语的细微差别,从而正确使用成语,充分发挥成语在汉语中的作用。

关键词:同义成语来源标准辨析意义

Abstract:Synonymous is a special language phenomenon of idioms, their sense of common, but in some ways there are subtle differences, helps correct use of synonymous analysis of idioms idioms, enhanced expression effect. This article by on synonymous idiom of meaning, and sources of expositions, came has synonymous idiom of Division standard, and for example child of way, focused on from focus, and degree severity, and range size, and table meaning way, and usage, and feelings color, and style color, aspects of different on synonymous idiom for analysis, makes learning who to accurate to awareness to synonymous idiom of subtle differences, to correct using idiom, full play idiom in Chinese in the of role.

Key words:Synonymous idioms sources standard analysis significance

一、成语的含义及特征

1、成语的含义:

汉语是世界上古老而又博大精深的语言之一,它包含着丰富的词汇和形式各异的固定词组,成语就是属于固定词组的一种,成语的定义很多,比较而言,较为完整的定义为: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的一类特殊的词,?是人们长期习用的、意义完整、结构稳定、形式简洁、整体使用的定型短语?。①

2、成语的特征

①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55

成语具有习用性、历史性、意义的整体性、结构的凝固性、形式的整体性、韵律的协调性等特征。

一、同义成语的涵义和来源

1、同义成语的涵义:

目前汉语学术界最有影响的一种看法是同义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意义完全相同的同义词,我们叫它等义词, 另一类是意义基本相同但有细微差别的同义词,我们叫它近义词。等义词和近义词称为广义上的同义词。成语作为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词汇的属概念,从一般意义上讲, 同义成语同样包括等义成语和近义成语,它们在意义上相同或相近。但在现实语言运用中,意义完全一致的同义成语是不存在的,每个词语的存在都发挥着各自独特的功能。

石惠泉在《同义成语的辨析》中认为:?同义成语就是以意义所指的同一为凝聚力,但它们还有内涵上的细小差别,正是这种内涵上的细小差别,使我们在运用它们时可以把内容表达得精确、细致,富有色彩。?①

2、同义成语的来源:

唐功杰,吴开兰对同义成语的来源进行了简要归纳:同义词替换:如?堰苗助长?与?拔苗助长?;变换词序:如?既往不咎?与?不咎既往?;交错变化:如?断简残编?与?断编残简?;变化句式:如?胸有成竹?与?成竹在胸?;省略句式:如?防患未然?与?防患于未然?;形象与抽象:如?蝗臂当车?与?不自量力?;同源派生:?黔驴之技?与?黔驴技穷?;仿照旧词:如?混淆是非?与?混淆黑白?;创造新词:如?一发千钧??危如累卵??不绝如缕"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②

吴越认为同义成语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是语言历史的产物,它的具体来源很多,并从以下几方面论述:

A 历代作家和群众的创造:……随着社会的演进,客观的事物现象在不断地加多,人们的实践活动在逐步地增强。这样,人们对于客观事象的认识便日渐丰富、愈益深化了。而基于客观事象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当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借不同的方式,而创造不同的成语,以反映一定的认识时,则自然会出现一些形式互为差异而内容大致近同的成语。

其一,不同作者运用语言手段来表达一个基本相同的意思时,各人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往往会选取不同的喻体而进行创造;或是彼此启发,互相影响,因意换形,而进行创新。这样,便形成了同义成语。例如:同样表示?危险之至?的,出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的,是?燕巢幕上?;出于《诗经?小雅?小旻》的,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出于司马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的,是?危如累卵?,出于韩愈?与孟尚书书》的,是?一发千钧?。(引文)

其二,同一作者在进行创作时,为了收到某种表达效果而采用?对偶?、?排比?之类的修辞手法〃〃〃〃〃〃古籍中大量排偶句式的存在,便为同义成语提供了大量的来源。如: ?群轻折袖,下沉黄泉; 众毛飞骨,上凌青夭。?(李白《雪谗诗赠友人》)。?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鹤林玉露》)

B模拟仿造:成语的模拟仿造是将某一成语进行?因意仿形?而?抽换词面?的

①石惠泉. 同义成语的辨析[J]. 无锡教育学院学报, 1994,(03)

②唐功杰, 吴开兰. 探幽发微同中寻异——同义成语及其辨析[J]. 语文世界(高中版) , 2003,(09)

模拟。如:?积毁销骨?(《史记?张仪列传》)与?积谗磨骨?(江淹《上建平王书》)原型与仿造并存,便形成为同义成语了。

C 谚语转化: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简炼而含有深刻意义的现成语。而在演变的过程中,当有的谚语具备成语的特点,直接转化为成语之后,也就可能同原有的或后起的某些成语发生同义关系而形成为同义成语。如:?狼子野心?—?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左传。宣公四年》)

D语义变迁:有些成语,彼此原来并非同义,甚至原义是相去甚远的。而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后来意义发生了转移,这样,由于意义的转移而趋于接近,也就形成为同义成语了。?落花流水?,赵长卿《鹧鸪天?送春》词:?落花流水一春休?,原指春景败坏;南唐后主李煜在《浪淘沙?怀旧》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句,也是以伤春之语抒发亡国破家的感慨。而此后则由比喻衰败零落的祥子,转喻被打得零散不堪之状,如《国际歌》:?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于是,?落花流水?与?一败涂地?便成了近义。

E此外又有此成语的转义与彼成语的转义相近的。如:?出尔反尔?是?出乎尔者,反乎尔者?的简缩,原意是?从你那儿出来的,还要回到你那儿去?,有?自作自受?的意思。现在则转指?说出口的是你,不算数的也是你?,指?反复无常,言行前后自相矛盾?。?朝三暮四?,出于《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芋,日:‘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日:‘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可见原意是玩弄手法欺骗人,后转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于是两者就在?反复无常?这一共同转义上相通,成了近义。①

三、同义成语的标准:

通过同义成语的含义我们可以推知同义成语的标准,各语言学家划分同义成语的标准基本一致,即在理性意义上至少有一个相同或相近的义位。

四、同义成语的辨析

(一)、同义成语辨析的方法:

同义词是指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这些词的基本意义都是一致的,至少在某一项上它们有着共同的义素,而且主要义素都是相同的。但另一方面,个同义词之间必然会有一些或大或小,或隐或显的差别。?②与同义词一样,在同义成语里,意义完全等同毫无区别的成语是很少见的,而最普遍的则是?同中有微异?。?同中有异?的?同?是指它们之间有相同的部分,这是我们将其归之为同义成语的依据; ?同中有异?的?异?,是辨析同义成语的重点,重点在于其两者的?微殊?,我们必须学会辨析同义成语之间的细微差别,以下是辨析同义成语的常用的方法:

1、理性意义方面

(1)侧重点不同:如

A、苟且偷生与苟且偷安:两者都有只顾眼前的安乐,不顾长远的利益,但?苟

①吴越. 同义成语的来源与辨析[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78,(04)

②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11

且偷生?重在生存,?苟且偷安?重在安逸。

B、饱经沧桑与饱经风霜:

例1、…….转眼之间,铃铃竟然变得这么阴沉、苍老,这哪里还象一个刚过的美貌姑娘,分明是一个饱经沧桑、备受凄惶的三四十岁的中年女人啊!(刘波泳《秦川儿女》)

例2、在这样的境况中,一个饱经沧桑、阅历丰富的人,是很容易想起很多事情

来的。

(克非《山河

颂》)

例3、青年人看着老人那衰老的、饱经风霜的脸,心里充满了敬爱。

(胡天亮、胡天培

《山村新人》

例4、王洪瞧着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不觉鼻子一酸,他怕引起老人的心酸,急忙把脸扭在一边。(王英先《枫香树》)

比较以上四例可以看出,这两个成语虽然都有?阅历丰富?、?多见世面?的意思,但?饱经沧桑?多形容经历了许多世事变化,?饱经风霜?多比喻饱受风寒,历尽艰辛,两者的意思有细微的区别,大多数情况下不能随意调换使用。

C、垂头丧气与灰心丧气:

例1、我的报仇,就从家里饲养的一匹花猫起手,逐渐推广,至于凡所遇见的诸猫〃〃〃〃〃〃能飞石突击它们的头,或诱入空屋里面打,打得它垂头丧气。(鲁迅《狗〃猫〃鼠》)

例2、哭是容易的,垂头丧气也是容易的,但是要克服困难呢?那就要有坚强的意志!(秦牧《在化装晚会上》)

例3、反之,我们非用那所谓的一大堆生活经验去写长篇小说或剧本不可,我们就可能始终不能成篇交卷,因而灰心丧气,不敢再写。(老舍《别怕动

笔》)

例4、他受尽了冷淡,污辱,与饥渴,可是他并不灰心丧气。(老舍《四世同堂》)从以上四例的比较中可以看出,这两个成语虽然都是?失意懊丧,萎靡不振?的意思,但也有区别:?垂头丧气?偏重形态、神貌,指因受挫而消沉、沮丧,多指一时的神态;?灰心丧气?偏重在精神、情绪,指因受挫而心灰意冷、意志消沉,多指比较长期的心绪。

(2)程度轻重不同:

A、咎由自取与罪有应得

例1、他以为钱默吟大不该那么拒人千里之外;那么,假如钱家真被抄了,也是咎由自取——大概也不会在死后还闹鬼!(老舍《四世同堂》)

例2、百姓都明白他罪有应得,会拍手称快;为官为菅的,缙绅大户,会觉得兔死狐悲。(姚雪垠《李自成》)

比较两例以看出,两个成语虽然都有?惩罚是自己招来的,应该的?的意思,都作谓语,但?咎由自取?语意比较轻,?罪有应得?的语意比较重。

B、箭在弦上<一触即发<千钧一发

C、自以为是<自命不凡<自高自大<目空一切<不可一世

D、阮囊羞涩<囊空如洗<家徒四壁<一贫如洗

E、心服口服<心悦诚服<五体投地

(3)表义方式不同:

A、危如累卵与摇摇欲坠

?危如累卵?的?累卵?是把蛋垒在蛋上,极容易倒塌打碎。整个成语是?危险的好像堆积起来的蛋一样?的意思,比喻情况非常危险,是比喻式的。?摇摇欲坠?的?摇摇?是动荡不稳的样子,整个成语形容很不稳定,十分危险,很快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是直陈式的。

B、鹤立鸡群与出类拔萃

?鹤立鸡群?是鹤站在鸡群中间(高出很多)的意思,比喻某人或某物特别显得突出。例如:在这些杂乱无章的天地中,还有一架漂亮的穿衣镜,蒙满了灰尘,它鹤立鸡群地站在那里,仿佛满含委屈地抱怨主人没有根据它的身价给它以特别的优待。(魏巍《东方》)?出类拔萃?形容(品德、才能、学业等)超过同类之上。两者虽然都有?超出同类之上?的意思,但一个是比喻式的,一个是直陈式的。

C、此外,如自欺欺人与掩耳盗铃、臭味相投与沆瀣一气、不自量力与蚍蜉撼树等,前者是直陈式的,后者是比喻式的。

(4)范围大小不同:

A、光明磊落与光明正大

两个成语虽然都有?(心地)明亮无私?的意思,但?光明磊落?只是用于人,包括人的思想、言论、举动,不适用于事、物;?光明正大?适用对象比较广泛,即适用于人,也适用于事、物,例如,可是她拦不住冠晓荷要娶小——他的宗旨非常的光明正大,为生儿子接续香烟!(老舍《四世同堂》)。这里?光明正大?修饰的是?宗旨?,不能换成?光明磊落?。

B、手无寸铁与赤手空拳

这两个成语都有?空着手,什么也没拿?的意思,有时可以相通,但?赤手空拳?的意义范围要比?手无寸铁?大,凡是用?手无寸铁?的地方,一般都可以改用?赤手空拳?,但用?赤手空拳?的地方不一定能换用?手无寸铁?。例如: 不要说是个赤手空拳的巡警,就是那满街横行的汽车,他也不怕。“老舍《骆驼祥子》)(王尽忠《同义成语的辫析》)

C、津津乐道与津津有味

这两条成语都形容讲话时兴致勃勃,但有区别。?津津乐道?仅指谈论时很有兴趣,适用范围较小;?津津有味?不仅指谈论,也可指有兴趣地看着、听着或吃得很有滋味,适用范围较大。例如:十余年来,在不少出版物中我都看到这幅画,它为不少人所津津乐道。(秦牧《一幅古画的风味》)

D、旁征博引与引经据典

这两条成语都有?用别的材料作为依据、例证?的意思,但有区别,?旁征博引?重在作为例证、依据的引用材料的广博,不限于引用经典著作,适用范围广;?引经据典?重在引用经典著作作为依据,适用范围窄。例如:.一个词的定义,旁征博引,一写就是几十万,那样的事情,太繁琐了。(秦牧《散文创作谈》)

(5)用法不同:

A、黔驴之技与黔驴技穷

?黔驴之技?是偏正结构,?黔驴技穷?是主谓结构,它们的语法功能也就不完

全一样。例如:

a、你这一点有限的本领,不过是黔驴之技。(?黔驴之技?与判断词?是?构成合成谓语)

b、敌人的最后本领已成了黔驴之技。(?黔驴之技?作宾语)

c.敌人已经黔驴技穷,只好投降。(?黔驴技穷?作叙述性谓语)

通过比较,显而易见,?黔驴之技?与?黔驴技穷?在上列各句中所充当的句子成分,都是不能互换的。

B、如愿以偿与称心如意

两个成语都有?遂心如愿?的意思,但?如愿以偿?多用作谓语,也作状语,能受程度副词?很、最、非常?等修饰,一般不作定语,例如:徐鸣那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和方法,刘向明在过去的两年早已深有体会;现在又由教授来讲授这门关键性的课程,那当然是最称心如意的事了。(程树榛《大学时代》);

?称心如意?多用作定语,也常用作谓语、状语,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

(6)适用对象不同:

A、生气勃勃与生意盎然

这两条成语都有?生命力旺盛?的意思,多用来形容有生气、充满活力,但有区别,它们的区别主要在适用对象上;?生气勃勃?的适用对象既可以是草木、自然景象,也可以是人、社会气象;?生意盎然?的适用对象是草木、自然景象,不能形容人,也不能形容社会气象。例如:

a、.他们那股欢快的情绪,强烈的战斗要求,都使他觉得部队的生气勃勃,有一种英雄豪迈的气概。(吴强《红日)))

b、人们还没来得及脱去棉袄,树上已抽出新条,花开了,地面上绿茸茸的一片,生意盎然。

(茹志鹃《阿舒》)

B、鱼目混珠与滥竽充数

这两个成语虽然都有?用假的、次的冒充真的、好的?的意思,但两者的适用对象不同,?鱼目混珠?多用于物,一般不用于人,例如:在豺狼逞强,猎犬四出的当年,据说蓝大褂的最大功能,在于它的?鱼目混珠?。其实也不尽然(曹靖华《飞花集》)。偶尔用于人时也可以看作修辞上的拟物用法;?滥竽充数?多用于人,一般不用于物,例如:〃〃〃〃〃但可惜大抵没有这样的才能,作者在谣言文学上,也还是?滥竽充数?。(鲁迅《归厚》)。

C、势不两立与誓不两立

两个成语声音相同,形体相似,都用来形容矛盾尖锐,不可调和,有时可以互换,但两者的使用对象有细微的区别,?誓?是人(或人的集体、组织)的表示决心的行为,所以?誓不两立?只适用于人(或人的集体、组织),不适用于一般的事物,例如:在听了这段传闻以后的许多日子里,小嘎子心神不宁,他立志要永远永远和谢家誓不两立,要迟迟早早为被污辱的父亲报仇。(魏巍《东方》)。而?势不两立?即适用于人,也适用于尖锐对立难以并存的事物,例如:难道新诗和民歌就真的是那样势不两立的生死对头吗?(何其芳《关于诗歌形式问题的争论》)

2、色彩意义不同

(1)褒贬色彩不同

A、袖手旁观与冷眼旁观

两个成语虽然都有?从旁观看,臵身事外?的意思,但是?袖手旁观?偏重不过问,不协调,应该给予帮助而不帮助,含有贬义;?冷眼旁观?偏重不热情、不关心,指可以参加而不愿参加,指用冷淡的态度从旁观看时,含有贬义,但当指用冷静的态度从旁观察时,并不含贬义。

B、俯首帖耳与百依百顺

这两个成语虽然都有?顺从,听命?的意思,?俯首帖耳?着重描述驯服的情貌,多形容卑躬屈节,含有贬义,如:〃〃〃〃身子一抖擞,脊背变成了弓,俯首帖耳应承着。(柯岗《三战陇海》);而?百依百顺?强调说明顺从的程度,是中性的,如:〃〃〃〃〃〃这铁铮铮的硬汉子在家里是个百依百顺的丈夫,对妻子的关心,那真是无微不至了。(冯苓植《神秘的松布尔》)。

C、此外,跃跃欲试与蠢蠢欲动、见机行事与看风使舵、任劳任怨与逆来顺受、侃侃而谈与夸夸其谈、再接再厉与变本加厉等,前者多含有褒义,后者多为贬义。

(2)语体色彩不同

A、井然有序与井井有条

两个成语虽然都有?有条有理,整齐不乱?的意思,但?井然有序?多用于书面语,?井井有条?书面语、口语都常用,更常用于口语。

B、其他如:失之交臂与当面错过、向壁虚造与闭门造车、殚思竭虑与苦思冥想、毫厘不差与分毫不差等,前者多用于书面语,后者多用于口语,语体色彩不同。

(3)形象色彩不同

A、飞蛾投火与以卵击石

两者都表示自取灭亡,但二者采取了不同的形象说法,形象色彩不同。

B、

(二)同义成语学习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想正确使用同义成语,首先要理解这些同义成语的基本意思,正如邹贞、左军所说?平时学习同义成语,要求对它们分别弄清其意义的基础上,‘求大同,辨小异’。?①

(2)注意异形同义成语与同义成语的区别。?异形同义成语,就是指整体意义完全相同,形体结构不同,在语言运用中可以互换,而不改变原义的一组成语……异形同义成语与同义成语的主要区别在于:异形成语的整休念义必须完全相同,在语言运用中可以互换而原义不变;同义成语的整体意义,只是基本相同,而不是完全相同,在运用中,不可以互换。?②

(3)

(三)同义成语辨析的意义

学会辨析同义成语是学习、学会使用成语的关键,同义成语之间的细微差别如果区分不当,信手拈来,随意运用,就会影响表达的效果,甚至造成歧义,因而,对于同义成语进行辨析是非常必要的。

(1) 通过辨析同义成语,人们在表达思想,反映客观事物时,就可以选用恰当的

①邹贞, 左军. 关注同义成语的运用——从2005年高考语文湖北卷成语考题谈起[J]. 中学语文, 2005,(24)

②刘超班.异形同义成语的特点、形成及类型[J].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3)

同义成语或同义词构成的成语来恰如其分精确细致地表示自己的思想和客观实际,使要表达的意思更精当、细腻。

(2)正确地使用成语能细致地刻画形象,准确地阐明事理,鲜明地表达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增强语言表现力,使我们的语言准确生动,活泼多彩。同义成语的细微差异,便促成了语言的严密性与精确性,显示了语言的丰富多采。(3)同义成语的连用能使文意更加缜密有力,增强语意和语势,增强感染力,使行文避免重复,富于变化。

(4)可以协调音节,增强节奏感。

五、参考文献:

[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二版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2] 蒋荫楠.同义成语词典.南京大学出版社,第1版, 2001

[3] 刘超班.异形同义成语的特点、形成及类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1,03

[4] 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5] 石惠泉. 同义成语的辨析[J]. 无锡教育学院学报 , 1994,03.

[6] 唐功杰,吴开兰.探幽发微同中寻异——同义成语及其辨析[J]. 语文世界(高中版) , 2003,09.

[7]吴越.同义成语的来源与辨析[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78,04.

[8] 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本)[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9] 王尽忠.同义成语的辨析[J].语文建设,2000,05 .

[10] 向光忠.成语概说[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

[11] 陈维廉.同义成语的连用和释义[J].内蒙古电大学刊,1991,01.

[12] 赵云生.同义成语的辨析使用[J].楚雄师专学报,1999,02.

[13] 陈维廉. 同义成语浅析[J].内蒙古电大学刊,1992,05.

[14] 马国凡.成语概论[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3.

[15] 倪宝元.成语辨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16] 倪宝元.成语辨析(续编)[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