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沪科版高中生命科学第三册第八章《遗传与变异》word知识点总结

沪科版高中生命科学第三册第八章《遗传与变异》word知识点总结

沪科版高中生命科学第三册第八章《遗传与变异》word知识点总结
沪科版高中生命科学第三册第八章《遗传与变异》word知识点总结

第八章遗传与变异知识点总结

基本概念:

1、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例如豌豆的紫花和白花

2、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呈现出不同亲本性状的现象;

3、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例如A与a

4、测交:就是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亲本杂交;

5、纯合子: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的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例如:AA,aa,AAbb

6、基因的分离定律: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这就是基因的分离定律;

7、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当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后,在F1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这就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8、伴性遗传: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表现出与性别相关联的遗传现象;

9、基因重组:指生物体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之间的重新组合,结果使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的类型;

10、基因突变:这种由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替换、缺失或增加而使基因特定核苷酸系列(实质)发生改变的现象;

11、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12、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

13、单倍体:指生物体的体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目与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相同的生物个体;

基础知识:

1、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内容(基因的分离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提出者(奥地利人孟德尔),研究方法(杂交实验法——人工去雄、套上纸袋、人工授粉、套上纸袋),实验材料(豌豆;优点:严格自花传粉并且是闭花传粉,具有多对区分明显的相对性状),研究思路(由简到繁、先易后难),数据处理(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大胆提出假说,假说验证方法(测交),坚持不懈地科研精神(8年潜心研究)

2、遗传图解符号:亲本(P);子一代(F1);子二代(F2);杂交(X);自交()

3、测交遗传图解三步:第一步测交亲本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第二步测交亲本的配子类型及相应比例

第三步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表现型及比例

5、显性个体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判断方法:植物(自交);动物(测交)

6、由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类型主要有XY型和ZW型;

7、XY型性别决定中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为XY ;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为XX;

ZW型性别决定中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为ZZ ;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为ZW;

8、人染色体组成(体细胞[女性:22AA+XX或44+XX;男性:22AA+XY或44+XY]、

配子[男性:22A+X或22A+Y;女性:22A+X])

果蝇染色体组成(体细胞[雌性:3AA+XX或6+XX;雄性:3AA+XY或6+XY]、

配子[雄性:3A+X或3A+Y;雌性:3A+X])

9、遗传物质发生变化的主要来源有三个方面: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

10、基因突变的特点:大部分是中性的;具有可逆性、多方向性;自然突变频率很低;

11、育种的方法:诱变育种(用物理射线或某些化学物质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杂交育种(具不同优势性状的个体杂交后选种);人工诱变多倍体育种(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单倍体育种(对种子植物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后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12、遗传病的预防措施:禁止近亲结婚、遗传咨询、避免遗传病患儿的出生(产前检查)、倡导婚前体检、提倡适龄生育(女子24——29岁);

13、单基因遗传病的类型:常染色体显性(并指、多指)、常染色体隐性(白化病、先天耳聋、苯丙酮尿症)、伴X显性(抗维生素阿D佝偻病)、伴X隐性(红绿色盲、血友病)、伴Y(外耳道多毛症)

14、遗传咨询的服务对象:遗传病患者;生育过有遗传病或先天畸形孩子的父母;家中有遗传病史或直系、旁系亲属中出生过畸形儿的待婚青年;有多次不明原因流产史的夫妇或35岁以上的高龄孕妇;孕期接受过放射性照射、接触致畸物质或受过病毒感染的孕妇等。

理解掌握:

1、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近亲双方从共同的祖先那里继承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机会大大增加;已知多数遗传病是由隐性基因纯合造成的。

2、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男性只要得到一条带有致病基因的X 染色体就会生病,女性必须同时获得两条带有致病基因的X 染色体才会患病);女性患病,她的父亲和儿子必患病;隔代遗传(男性患者可以通过女儿将致病基因传给他的外孙)

3、伴X显性遗传的特点: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女性两条X染色体中只要有一条有致病基因即患病,而男性只含有1条X染色体,患病概率低于女性);男性患病,他的母亲和女儿必患病;代代遗传(子女患病,双亲之一必患病)

4、隔代遗传一定是隐性遗传病;代代遗传可能是显性遗传病也可能是隐性遗传病,但显性遗传病的概率较大。

5、单倍体育种的优点:可以缩短育种的年限(因为得到的是纯合体后代不会出现性状分离)

6、人工诱变多倍体的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秋水仙素能抑制细胞纺锤

体的形成,导致复制后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不分离,使细胞停止在分裂的后期,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加倍;)

7、基因重组是通过有性生殖的过程来实现的:首先减数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内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会导致配子中基因重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会自由组合也会导致配子中基因重组,从而产生配子基因型的多样性;其次,雌雄配子随即受精,会导致个体基因型的多样性。

8、基因突变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DNA复制时)

9、三倍体西瓜不会结种子的原因:由于三倍体植株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联会发生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生殖细胞,所以不能正常受精形成种子。

10、在培育无籽西瓜时,要给三倍体植株授以二倍体的花粉的原因:刺激子房发育为果实。

11、无籽番茄的培育与无籽西瓜不同:无籽番茄的配子虽正常,但未受精,所以无种子,对未受精的雌蕊蘸涂生长素后刺激子房发育为果实。

12、单倍体是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未受精),配子中有几个染色体组,相应的单倍体生物

就有几个染色体组;二倍体和多倍体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有几个染色体组就为几倍体。

13、基因型和表现型的相互关系:基因型是决定性状的内在因素,表现型是性状的外在表现。基因型可能导致表现型的改变。

14、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是生物变异的主要原因;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型,相对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能产生更多的变异型个体,因此基因重组为生物体的多样性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为动物育种和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15、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不一定可以遗传,只有发生在参与了受精的生殖细胞中时才可遗传;

基本技能:

1、基因型的书写: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直接书写;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先写性染色体再将携带基因写在右上方;显性基因在前,隐性基因在后;常染色体基因在前,性染色体基因在后;例如AaBbX h Y

2、遗传病类型的判断:

(1)首先判断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

方法一:(两代三个个体)

双亲都正常,其子代中存在患者(无中生有)一定是隐性遗传病

双亲都是患者,其子代中存在表现正常者(有种生物)一定是显性遗传病方法二:若找不到符合标准的两代三个个体看代代遗传还是隔代遗传:

隔代遗传一定是隐性遗传病

代代遗传有两种可能显性遗传病或隐性遗传病(但显性遗传病概率较大)

(2)致病基因所位于染色体种类判断:

一般先判断Y染色体、在判断X染色体,最后常染色体

①Y染色体的判断:患者均为男性,有Y 染色传递的男性要患病均患病

②X染色体的判断:

X隐性:所有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均患病

X显性:所有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均患病

③常染色体:

排除了Y染色体、X染色体则为常染色体

若是隐性遗传病无患病女性,则题干中会有其它信息,此时先判断常染色体后判断X 染。色体

高中通用技术会考、高考知识点总结与归纳整理(知识主干).资料

通用技术复习资料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1、技术与人的关系 技术是人类满足自身的需求、愿望,更好的适应大自然,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1)人类需要着衣裳遮身避寒——纺织、印染、缝制技术。 (2)人类需要进食补充能量——食品烹饪加工、农作物栽培、家禽饲养技术。 (3)人类需要住所以避风挡雨——建筑技术 (4)人类需要抵御野兽攻击和伤害——武器制造技术。 (5)人类需要出行——车、船制造技术。 (6)人类需要交往、保持联系——邮电通讯技术。 技术的作用: 保护人:提供抵抗不良环境,防止被侵害的手段和工具。 解放人:解放或延长了身体器官,拓展活动了空间,提高了劳动效率,增强了各方面的能力。 发展人:技术促进人的精神和智力的发展,使得人的创新精神和批判能力得以提高,思维方式发生转变,自我价值得以体现。 2、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丰富社会文化内容,改变社会生活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具体为: (1)技术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一种形式,对社会生产具有直接的经济意义。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增长,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如福特T型车的生产流水线。 (2)随着技术的发展,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第二产业从业者数量减少,第三产业从业者数量大幅度增加。例如:因为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劳作方式的变革使农业从业人口减少。 (3)技术不仅为生产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而且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衣食、住、行、交往、娱乐、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 (4)技术进步不仅带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活动的变化,而且渗透到军事、政治、文化各领域。 3、技术与自然的关系 (1)利用技术,人类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如:填海造田、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都江堰、荷兰的风车。 (2)人类利用技术和改造自然要有合理的尺度,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一些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3)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 “绿色”技术:主要包括绿色产品的生产技术以及清洁工艺等。 绿色产品:指在生产和生活中,不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产品的总称。 二、技术的性质 1、技术的目的性 技术总是从一定的目的出发,针对具体的问题,形成解决方案,从而满足人们的某方面的需求。例如:助听器的发明。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技术活动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发展。 2、技术的创新性 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技术创新常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技术革新一般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的变革和改进,技术发明则是一项新技术的产生。 3、技术的综合性 (1)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技术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性是技术的内在特性。一般地,每一项技术都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多方面的知识。 (2)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是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科学侧重认识自然,力求有所发展,科学是回答“为什么”);科学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结论。 技术则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技术侧重改造和利用自然,力求有所发明(技术是解决“怎么办”),科学促进了技术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进步。技术通过试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并实现优化。

生命科学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走进生命科学 第一节走进生命科学的世纪 一、生命科学的发展史 我国及其它国家的发展史 二、生命科学研究进展 人类基因组计划、干细胞、克隆和转基因技术的运用、后基因组的主要内容、基因疗法、环境保护、人类脑计划 第二节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 一、生命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二、细胞的观察与测量 实验步骤及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测量工具 第二章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生物体中的无机化合物 一、水:含量、存在形式、作用 二、无机盐:含量、存在形式、作用 第二节生物体中的有机化合物 一、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实验 糖类的鉴定淀粉的鉴定:材料、试剂、结果 还原性糖的鉴定:材料、试剂、结果蛋白质的鉴定:材料、试剂、结果 脂肪的鉴定:材料、试剂、结果 二、有机化合物 1、糖类:化学通式、作用、种类(单糖、双糖、多糖) 以及动植物体内的种类 糖原的种类以及与血糖的转化 2、脂质:性质: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 脂肪:组成、功能、种类 磷脂:组成、功能 胆固醇:功能 3、蛋白质 组成单位(种类有20种、结构通式) 形成过程: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空间结构形成蛋白质多样性原因: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序列和多肽链空间结构的不同 有关氨基数、羧基数、肽键数的计算(公式见笔记) 蛋白质的功能 4、核酸 种类:脱氧核糖核酸(4种)核糖核酸(4种)

组成单位:核苷酸(8种)每个核苷酸有含氮碱基、五碳糖和磷酸三部分组成 功能:生物的遗传物质,与蛋白质合成有关 5、维生素 特点种类功能 第三章生命的结构物质 第一节细胞膜 一、细胞膜的结构 组成成分结构特点功能特点 二、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主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撒)、被动运输的比较 胞吞与胞吐 三、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渗透作用 原生质层 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 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的实验 第二节细胞核与细胞器 一、细胞结构的层次 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 二、细胞核的组成 细胞质(基质、细胞器) 三、各种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动植物体内细胞器的不同 各种细胞器是否有膜结构 三、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根据细胞结构的特点和复杂程度不同,可将细胞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细胞核、大小、细胞器、细胞壁、代表生物等) 颤藻和水绵细胞的比较观察实验 第三节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 一、特点 非细胞结构、个体小、主要成分、寄生在特定的活细胞内 二、类型 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三、与人类关系致病:乙肝病毒传播途径:艾滋病病 毒(HIV)病毒全称传播途径 四、人类利用

Internet技术知识点总结

Internet技术 1.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网络,实质是网络的网络。 2.互联网是一组全球信息资源的总称。 3.Internet:由路由器及通信线路基于一个共同的通信协议,将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网 络互联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全球化的虚拟网络,是共享资源的集合。 Internet的主要功能 4.WWW服务 a)(WorldWideWeb)万维网服务 b)网页文件连接的组合 c)超级连接文本:文本,声音,图形,动画,影像组成。 d)HTTP协议:WWW客户机到WWW服务器之间传输用的协议。 e)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编写网页的语言。 5.电子邮件服务:利用存储-转发原理,克服时间,地理上的距离,通过计算机终端和通 信网络进行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的传递 6.数据检索:分类目录和关键字 7.电子公告板(BBS):基于电子邮件的服务 8.远程登录 9.商业应用 ISP 网络服务供应商,是Internet网络用户接入和信息服务的提供者 10.分类 a)为用户提供拨号入网业务的小型ISP(应为IAP)。区域性强,服务能力有限,没有 自己的主干网络和信息源,提供的服务信息有限 b)真正意义上的ISP:全方位服务,有全国或较大区域的联网能力,可提供专线、拨 号上网 11.ISP服务 a)提供专线接入:提供如DDN、X.25、FR、CATV等专线接入 b)提供拨号接入:向用户提供通过公用电话网联机访问Internet的能力,包括UNIX 仿真终端方式和SLIP/PPP连网方式 c)提供电子邮件服务 d)提供信息服务:提供的信息(用户名(账号)、用户口令(密码)、IP地址、域名服 务器(DNS)地址) e)提供联网设备,网络系统集成,软件安装和使用培训服务 12.主页:打开浏览器后第一个出现的页面 13.超文本:含有超链接的文本 14.超链接:通过网址链接到别的网页 15.统一资源定位器(URL,又称为网址) 16.HTML的超链接用URL来定位信息资源所在的位置 17.格式协议://域名或IP地址(:端口号)/路径名/文件名 a)协议:又称信息服务类型,是客户端浏览器访问各种服务器资源的方法 b)端口号:默认端口号可以省略 c)文件名或路径名缺省时,会返回浏览器一个index.html或default.html文件 18.Internet的特点 a)对用户隐藏网间连接的底层节点,用户不必了解硬件连接细节 b)不指定网络互联的拓扑结构

检测技术知识点总结

1、检测技术:完成检测过程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2、检测的含义:对各种参数或物理量进行检查和测量,从而获得必 要的信息。 3、检测技术的作用:①检测技术是产品检验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②检测技术在大型设备安全经济运行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③检测技 术和装置是自动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④检测技术的完善和 发展推动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4、检测系统的组成:①传感器②测量电路③现实记录装置 5、非电学亮点测量的特点:①能够连续、自动对被测量进行测量和 记录②电子装置精度高、频率响应好,不仅能适用与静态测量,选 用适当的传感器和记录装置还可以进行动态测量甚至瞬态测量③电 信号可以远距离传输,便于实现远距离测量和集中控制④电子测量 装置能方便地改变量程,因此测量的范围广⑤可以方便地与计算机 相连,进行数据的自动运算、分析和处理。 6、测量过程包括:比较示差平衡读数 7、测量方法;①按照测量手续可以将测量方法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 测量。②按照获得测量值得方式可以分为偏差式测量,零位式测量 和微差式测量,③根据传感器是否与被测对象直接接触,可区分为 接触式测量和非接触式测量 8、模拟仪表分辨率= 最小刻度值风格值的一半数字仪表的分辨率 =最后一位数字为1所代表的值 九、灵敏度是指传感器或检测系统在稳态下输出量变化的输入量变化的 比值 s=dy/dx 整个灵敏度可谓s=s1s2s3。 十、分辨率是指检测仪表能够精确检测出被测量的最小变化的能力 十一、测量误差:在检测过程中,被测对象、检测系统、检测方法和检测人员受到各种变动因素的影响,对被测量的转换,偶尔也会改变被测对象原有的状态,造成了检测结果和被测量的客观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这个差值称为测量误差。 十二、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可以概括为工具误差、环境误差、方法误差和人员误差等 十三、误差分类:按照误差的方法可以分为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按照误差出现的规律,可以分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按照被测量与时间的关系,可以分为静态误差和动态误差。 十四、绝对误差;指示值x与被测量的真值x0之间的差值 =x—x0 十五、相对误差;仪表指示值得绝对误差与被测量值x0的比值r=(x-x0/x0)x100%

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生物学理论知识知识点汇总

第二部分教学知识16% 第一章高中生物学课程理论 第一节高中生物学课程的概念: 一、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二、面向全体学生 三、倡导探究性学习 四、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第二节高中生物学课程目标 总目标: 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 养成科学态度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心理准备。 具体目标: 一、知识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能力 第三节高中生物学课程资源 ①利利用校内实物材料和设备作为课程资源 ②利用杂志、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资源作为课程资源 ③利用社区活动场所、科研院所等作为课程资源 ④用信息技术资源作为课程资源 ⑤利用生物实践活动素材或成果作为课程资源 ⑥发挥教师和学生资源作为课程资源 ⑦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或知识作为课程资源 第二章高中生物学新课程内容 第一节高中生物课程内容框架 必修+选修 第二节高中生物学课程必修模块的内容标准 必修1 分子与细胞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第三节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编排与呈现 教科书的基本标准: (1)选取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所需要的知识内容,反映生物科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影响。 (2)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有利于嘘声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3)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调查、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4)文字表达准确、生动,图文并茂,印制精良。 (5)难易程度与我国的教育发展现状相适应,有利于学生实际,达成教学目标。 教科书内容的选择 ?以学生的发展作为选取内容的出发点 ?应当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 ?要反映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体现“科学技术社会” 的思想。 ?应将探究活动作为教科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 习题:简述生物课程标准与生物教学大纲的不同点。 答案要点:(1)生物学大纲注重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要求;标准中探究调查等教学活动只对教师和教材编写者和实现标准中的要求提供了活动建议,没有做统一规定。 (2)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初中、高中阶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不是最高要求;而大纲是统一的要求。 (3)标准中的要求包括了认知、情感和能力3个领域;而大纲则主要侧重在知识方面的要求。 (4)标准对于学习结果的描述都是可见的行为,隐约的指出了教师的任务是要落实课程标准,而不仅仅是教好一本教科书。 第三章基本教学技能 导入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变化技能 强化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课堂组织技能 第一节导入技能 掌握目的作用: 1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 2引起对所学内容的关注,引导进入学习情境; 3为学习新知识新概念新原理新技能作鼓动引子和铺垫; 4为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了解他们要做生么他们应达到什么程度。 类型:直接、经验、原有知识、实验、直观、设疑、事例、悬念...。应用原则: 导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强; 导入要有关联性; 导入要有趣味性,有一定艺术魅力。 第二节教学语言技能 掌握目的: 保证准确清晰的传递教学信息,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高一通用技术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它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作用。 1.技术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使自然造福人类。 2.技术对自然产生负影响,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开发利用自然。 二、技术的性质 技术的目的性;技术的创新性;技术的综合性;技术的两面性;技术的专利性 1.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所在,创新推动技术的发展。 2.技术创新表现为:技术革新、技术发明。 科学是发现规律并对其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技术则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对大自然的改造。 侧重:科学发现什么,为什么; 技术回答怎么办; 过程:科学用实验证明理论规律;技术用试验验证可行、合理性联系:科学是技术发展的基础,技术发展促进科学的应用。 知识产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 专利权申请: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发明技术可以提出申请。 提交申请阶段、受理阶段、初审阶段、发明专利申请公布阶段、

发明专利申请实质审查阶段、授权阶段 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一、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 (1)设计是推动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技术的创新、技术产品的更替、工艺的改进都需要设计。 (2)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3)设计促进了技术的革新。 2.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1)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技术的进步直接制约着设计的发展。(2)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3)技术进步还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 3.设计的丰富内涵 技术设计侧重:功能、材料、程序、工艺;艺术设计侧重:色彩、造型、欣赏、审美、感觉 二、设计中的人机关系 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高效、健康、舒适、安全。 (1)普通人群与特殊人群 (2)静态的人与动态的人:设计的产品不但要符合人体的静态尺寸,也要符合人体的动态尺寸。 (3)人的生理需求与人的心理需求:设计中的人机关系,满足

沪科版高一化学下学期知识点总结

高一下学期化学期末复习要点 一、硫、氮单质及化合物 (一) 硫单质S: 黑火药的使用:S+2KNO3+3C K2S+3CO2↑+N2↑ 1、硫的物理性质:硫是淡黄色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 2、硫的化学性质: (1) 氧化性(): ①加热硫粉和铁粉的混合物,燃烧生成黑色难溶固体:Fe+S FeS ②将铜丝伸入硫蒸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2Cu+S Cu2S。由上可得:硫和变价金属反 应时,一般会生成低价金属硫化物。特例:硫与汞反应:Hg+S HgS(黑色)(该反应可 除地上散落的汞)。由Fe、Cu与Cl2的反应,可得出氧化性的强弱顺序:Cl2>S,所以硫是一 种较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 ③硫和炭在高温时、硫蒸气和氢气在加热时也可发生反应: (2) 还原性():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反应方程式都是:S+O2SO2 (二) 硫化氢H2S: 1、物理性质: 无色、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剧毒,密度比空气略大,能1∶2.6溶于水,得弱酸性的氢硫酸。2、化学性质: H2S中S显-2价,是硫元素的最低价,因此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只表现还原性。 (1)H2S的燃烧:在空气中点燃H2S气,并在火焰上方罩一干燥的洁净小烧杯,可观察到燃烧 发出淡蓝色火焰,小烧杯内壁有水珠,且出现黄色固体,这是因为O2不充足;H2S若在充足的O2中燃烧,会发出淡蓝色火焰,并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化学方程式: 2H2S+O2(不足) 2S+2H2O 2H2S+3O2(充足) 2SO2+2H2O (2) 可被卤素单质氧化:H2S+X2→S↓+2HX (X2—指Cl2、Br2、I2)如:H2S+I2→2HI+S↓

生命科学知识点复习提纲

生命科学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二册) 第五章生物体对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第一节动物体对外界信息的获取 一、感受器的类型:物理(皮肤感受器、光感受器、声波感受器、其他感受器) 化学(味觉感受器、嗅觉感受器) 二、各种感受器的作用 1.皮肤感受器:温度感受器、痛感受器、接触感受器、压力感受器 2.光感受器:光视网膜大脑皮层视觉中枢视觉 折光装置: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3.声波感受器:(同光) 收集声波:耳廓 传递声波:外耳道、鼓室、咽鼓管、听小骨 感觉声波:耳蜗 4.特殊感受器:鱼(侧线) 蛇(红外线感受器) 5.嗅觉感受器:嗅细胞、嗅毛 6.味觉感受器:味蕾(味孔、味细胞、味绒毛、味觉神经) 人的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 第二节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一、神经系统 1、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 2、基本单位:神经元 神经元类型: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 3、神经元各部分的结构及作用 结构:细胞体 突起:树突、轴突 功能分布: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位置分布:在中枢部分:细胞体构成灰质 神经纤维构成白质 在周围部分:细胞体构成神经节 神经纤维构成神经 二、信息在神经系统中的传递 1、兴奋在一个神经元内的传递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1)静息状态:膜内外离子分布情况 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2)兴奋状态:膜内外离子分布情况 动作点位(外负内正) 特点:电位差、局部电流、形成回路、双向传导 电流方向: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反 3、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 (1)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小泡含神经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神经递质受体)(2)突触传递的过程 经递质排出至突触间隙大量涌入细胞 位变成动作电位 三、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1、脊髓的结构:灰质、白质(上行神经纤维、下行神经纤维) 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1)反射弧的组成:感应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反射弧的功能:通过神经系统对身体外刺激作出反应 四、脑对信息的处理 1、脑的结构:小脑(左右半球)、大脑(左右半球)、脑干(中脑、脑桥、延髓)、间脑(丘 脑、下丘脑) 2、大脑皮质 (1)定义:灰质 (2)大脑皮质上的高级神经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3)条件反射:由非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后天习的、由高级中枢参与、短时间五、自主神经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交感、负交感拮抗 实验5.1 观察牛蛙的脊髓反射现象 第三节内分泌系统中的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1、人体的内分泌腺(内分泌器官的名称、所分泌激素的名称、作用、失调症) (1)肾上腺:肾上腺皮质:肾上腺皮质激素(调节体内水盐代谢、糖代谢) 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素(应急性激素) (2)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 呆小症甲亢甲状腺肿大 (3)胰岛:胰岛素(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降低血糖浓度) 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血糖,升高血糖浓度) (4)生殖腺:雄性激素、雌性激素 (5)垂体:生长激素(促进人体生长发育,促进骨骼和肌肉的发育) 侏儒症巨人症肢端肥大症 促……激素(调控相应的内分泌腺的活动)

高中生物必背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必背知识点汇总 必修一 1.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2.生命系统的由小到大排列: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3.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 4.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5.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6.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7.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组成大分子的基本单位称为单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例:组成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组成多糖的单体是单糖。 8.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叫做结合水。细胞中绝大部分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自由水。 9.细胞学说主要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共同建立,其主要内容为: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10.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11.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脂质中的磷脂和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12.细胞膜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3.生物的膜系统:这些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14.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细胞作为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15.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16.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17.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质壁分离。 18.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

网络技术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备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 1、计算机的四特点:有信息处理的特性,有广泛适应的特性,有灵活选择的特性。有正确应用的特性。(此条不需要知道) 2、计算机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以下5个阶段(它们是并行关系): 大型机阶段(1946年ENIAC、1958年103、1959年104机)、 小型机阶段、微型机阶段(2005年5月1日联想完成了收购美国IBM公司的全球PC业务)、客户机/服务器阶段(对等网络与非对等网络的概念) 互联网阶段(Arpanet是1969年美国国防部运营,在1983年正式使用TCP/IP协议;在1991年6月我国第一条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的专线建成,它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接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直线加速器中心;在1994年实现4大主干网互连,即全功能连接或正式连接;1993年WWW技术出现,网页浏览开始盛行。 3、计算机应用领域:科学计算(模拟核爆炸、模拟经济运行模型、中长期天气预报)、事务处理(不涉及复杂的数学问题,但数据量大、实时性强)、过程控制(常使用微控制器芯片或者低档微处理芯片)、辅助工程(CAD,CAM,CAE,CAI,CAT)、人工智能、网络应用、多媒体应用。 4、计算机种类: 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分为6大类:大型主机、小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工作站、巨型计算机、小巨型机。 按照现实的分类方法:分为5大类:服务器、工作站(有大屏幕显示器)、台式机、笔记本、手持设备(PDA等)。 服务器:按应用范围分类:入门、工作组、部门、企业级服务器;按处理器结构分:CISC、RISC、VLIW(即EPIC)服务器; 按机箱结构分:台式、机架式、机柜式、刀片式(支持热插拔,每个刀片是一个主板,可以运行独立操作系统); 工作站:按软硬件平台:基于RISC和UNIX-OS的专业工作站;基于Intel和Windows-OS 的PC工作站。 5、计算机的技术指标: (1)字长:8个二进制位是一个字节。(2)速度:MIPS:单字长定点指令的平均执行速度,M:百万;MFLOPS:单字长浮点指令的平均执行速度。(3)容量:字节Byte用B表示,1TB=1024GB(以210换算)≈103GB≈106MB≈109KB≈1012B。 (4)带宽(数据传输率) :1Gbps(10亿)=103Mbps(百万)=106Kbps(千)=109bps。(5)可靠性:用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和平均故障修复时间MTTR来表示。(6)版本 6、微处理器简史:Intel8080(8位)→Intel8088(16位)→奔腾(32位)→安腾(64位)EPIC 7、奔腾芯片的技术特点:奔腾32位芯片,主要用于台式机和笔记本,奔腾采用了精简指令RISC技术。 (1)超标量技术:通过内置多条流水线来同时执行多个处理,其实质是用空间换取时间;两条整数指令流水线,一条浮点指令流水线。 (2)超流水线技术:通过细化流水,提高主频,使得机器在一个周期内完成一个甚至多个操作,其实质是用时间换取空间。 奔腾采用每条流水线分为四级流水:指令预取,译码,执行和写回结果。(3)分支预测:分值目标缓存器动态的预测程序分支的转移情况。(4)双cache哈佛结构:指令与数据分开存储。 (5)固化常用指令。(6)增强的64位数据总线:内部总线是32位,与存储器之间的外部总线

沪科版高中生命科学第一册第一章《走进生命科学》知识点总结

沪科版高中生命科学第一册第一章《走进生命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走进生命科学的世纪 1、生命科学发展简史: 古代生命科学成就: 17世纪显微镜的发明,使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入细胞水平; 18世纪瑞典博物学家林耐创立了“生物分类法则”; 1838年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 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进化论; 1900奥地利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提出了遗传的两个规律得到承认。 1910年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提出了遗传的第三个规律:基因的连锁和互换定律 近代和现代生命科学发展: 主要成就:1953年美国沃森和英国克里克提出DNA 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 1965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1981年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 1997年英国科学家成功的培育出了克隆羊“多利” 1999年成功分离人体胚胎干细胞(万能细胞)—世界十大科学成就之首 2000年6月26日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制成功 2002年科学家绘制完成了全世界第一张籼稻全基因组框架序列图 2003年4月14日人类基因组计划全部目标达成 (4)研究方法:在生命科学发展的早期,主要采用了描述法和比较法,近代和现代主要是实验法 注意点:1、科学史的考核:注意记忆相关的年代、国籍、贡献,经常出现排序题 2、生命科学进入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标志。 3、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实质是tRNA,组成单位为核糖核苷酸,彻底水解的产 物为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 4、人类基因组计划:被誉为生命科学“阿波罗登月计划” 参与国:美、英、日、德、法、中六国 涉及的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和两条性染色体(X染色体和Y染色体) 目标:测定人类DNA的30亿碱基对的序列,识别人类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我国加入时间1999年9月,任务1%,即3号染色体3000万个碱基对的测序工作。 第2节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 1、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学习或生活实践提出疑问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解答疑问新的疑问进一步探究 2、生命科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对照原则:设立对照组和实验组(注意实验组可能不止一组,例如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等) 单一变量原则:根据影响因素确定,注意表述用语:适量的,等量的 可行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

高三复习生物知识结构网络 第一单元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细胞中的化合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增殖、分化、癌变和衰老、生物膜系统和细胞工程)1.1 1.2生物体中化学元素的组成特点

1.4细胞中的化合物一览表 1.5蛋白质的相关计算 设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个数m,构成蛋白质的肽链条数为n,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蛋白质中的肽键个数为x,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y,控制蛋白质的基因的最少碱基对数为r, 则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为n m x- =……………………………………①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x ma y18 - =…………………………………………② 或者x a r y18 3 - =…………………………………………③

1.8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特点及多样性的原因 1.9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和DNA 的鉴定 1.10水 被选择的离子和小分子 其它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

1.11细胞膜的物质交换功能 1.12线粒体和叶绿体共同点 1、具有双层膜结构 2、进行能量转换 3、含遗传物质——DNA 4、能独立地控制性状 5、决定细胞质遗传 6、内含核糖体 7、有相对独立的转录翻译系统 8、能自我分裂增殖 1.13真核生物细胞器的比较 1.14细胞有丝分裂中核内DNA 、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变化规律 亲脂小分子 高浓度——→低浓度 不消耗细胞能量(A TP ) 离子、不亲脂小分子 低浓度——→高浓度 需载体蛋白运载 消耗细胞能量(ATP )

注:设间期染色体数目为2N 个,未复制时DNA 含量为2a 。 1.15理化因素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注:+ 表示有影响 1.16细胞分裂异常(或特殊形式分裂)的类型及结果 1.17细胞分裂与分化的关系 1.18已分化细胞的特点 1.19分化后形成的不同种类细胞的特点 1.20分化与细胞全能性的关系 G 分化程度越低全能性越高,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低 分化程度高,全能性也高 分化程度最低(尚未分化),全能性最高

通用技术相关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通用技术相关知识点汇 总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通用技术相关知识点汇总 一、技术的性质 1、技术的目的性 2、技术的创新性 3、技术的综合性 4、技术的两面性 5、技术 的专利性 注:能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出体现技术的什么性质。 二、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设计是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设计:是基于一定的设想,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 技术:认为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科学: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发现规律,并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是什么为什么”,二技术是“怎么办”。 2、技术发展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3、技术的丰富内涵:技术设计是设计的核心。 三、人机关系及其目标 人机关系:物品与使用的人产生一种相互的关系。 人机关系的目标:1、高效 2、健康 3、舒适 4、安全。 四、技术试验及其方法 技术试验:为了某种目的所进行的尝试,检验等探索性试验活动。 技术试验的方法:1、优先实验法 2、模拟实验法 3、虚拟实验法 4、强化实验法 5、移植实验法 五、设计的一般过程 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或原型—测试评估及优化—编写产品说明书 六、设计的一般原则 1、创新性原则:创新是设计的核心。 2、实用性原则 3、经济型原则:最低的费用取得最大的效益。 4、美观原则 5、道德原则 6、技术规范原则 7、可持续发展原则 七、方案构思的方法 方案构思:在一定的调查研究和设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将客观存在的各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架构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抽象物,并采用图、模型、语言、文字等方式呈现的思维过程。 方法:1、草图法 2、模仿法 3、奇特构思法 八、常用的创造技法 1、头脑风暴法 2、列举法 3、设问法 九、常见的技术图样 1、正投影与三视图(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2、形体的尺寸标注 3、机械加工图 4、剖视图

生命科学第一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生命科学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章走进生命科学 一、生命科学发展简史 二、20世纪以来生命科学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 三、生命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设计实验的方法) 四、实验1.1:显微镜和显微测微尺的使用方法 第二章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生物体中的无机化合物 一、水(含量,存在形式,生理作用) 二、无机盐(含量,存在形式,生理作用) 第二节生物体中的有机化合物 一、糖类(分类、生理作用) (1)单糖:葡萄糖(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果糖 核糖和脱氧核糖(构成DNA或RNA的重要组成成分) (2)双糖(由两个单糖经脱水缩合而成):蔗糖、麦芽糖、乳糖 (3)多糖(由多个葡萄糖经脱水缩合而成):植物体内淀粉(植物的贮能物质) 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动物体内——糖原(动物体的贮能物质) (包括肝糖原和肌糖原)二、脂质(分类、生理作用) (1)脂肪:基本成分甘油饱和脂肪酸 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定义、性质、实例) 生理作用 (2)磷脂:结构特点,在水环境中的排列方式 生理作用 (3)胆固醇:生理作用 含量过多可能会引起的负面影响 三、蛋白质R (1)基本单位:氨基酸分子结构通式H2N C COOH H (2)肽链的形成过程

(3)肽键数(形成肽链时脱下的水分子数、肽链水解时所需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4)生理功能 四、 核酸 (分类、基本单位、生理作用) (1 ) 脱氧核糖核酸(DNA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核糖核酸(RNA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 (2)基本单位:核苷酸 五、维生素(分类、生理作用) 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 、维生素D 、维生素E 、维生素K ) 生理作用以及缺乏症 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 、维生素C 、维生素PP 、叶酸) 六、实验2.1:明确各种有机物的鉴定方法以及产生相应的颜色反应结果。 第三章 生命的结构基础 第一节 细胞膜 细胞是生命活动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除病毒以外)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一、细胞膜 1、主要成分:(磷脂、蛋白质、多糖、胆固醇) 2、结构 3、特点: 半流动性 (结构上) 选择透过性 (功能上) C H R C O OH N H H C H R C O OH HN 2 C H R C O OH N H C H R C O HN 2 + H 2O

高中生物必考知识点整理及归纳

高中生物必考知识点整理及归纳 【一】高考生物知识点整理 1.内质网是生物膜系统的中心,外与细胞膜相连,内与外层核膜相连,还与线粒体外膜相连。对蛋白质进行折叠、组装、加糖基等加工,再形成具膜小泡运输到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和分泌。 2.分泌蛋白有抗体、干扰素(糖蛋白)、消化酶原、胰岛素、生长激素。经过的膜性细胞结构有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 3.三种细胞分裂中核基因都要先复制再平分,而质基因都是随机、不均等分配。只有真核生物才分成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两种方式。细胞的生命历程是未分化、分化、衰老、死亡。分裂次数越多的细胞表明其寿命越长。细胞衰老是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4.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是在转录水平由基因两侧非编码区调控的。 5.细胞全能性是指已分化的的细胞具有发育的潜能。根据动物细胞全能性大小,可分为全能性细胞(如动物早期胚胎细胞),多能性(如原肠胚细胞),专能性(如造血干细胞);根据植物细胞表达全能性大小排列是: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全能性的物质基础是细胞内含有本物种全套遗传物质。 6.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有酶浓度、底物浓度、温度、酸碱度等。使酶变性的因素是强酸、强碱、高温。恒温动物体内酶的活性不受外界温度影响。α-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60度左右。 7.基因工程的工具酶是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作用与磷酸

二酯键);细胞工程的工具酶是纤维素酶和果胶酶(获得原生质体时需配制适宜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保证等渗,保护原生质体),胰蛋白酶(动物细胞工程)。 【二】关于生物染色体知识点整理 1、染色体组型:也叫核型,是指一种生物体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观察染色体组型最好的时期是有丝分裂的中期。 2、性别决定:一般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 3、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叫做性染色体。 4、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叫做常染色体。 5、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它的遗传方式是与性别相联系的,这种遗传方式叫做伴性遗传。 【三】生物细胞中的物质基础 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C、H、O、N、P、S 【解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和含量 大量元素:C、H、O、N、P、S、K、Ca、Mg等(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 微量元素:Fe、Mn、Zn、Cu、B、Mo等(量少但生物必需) 基本元素:C、H、O、N 最基本元素:C 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C、H、O、N、P、S(共占细胞总量的97%) 细胞鲜重时,主要元素的含量依次是:O、C、H、N、P、S

高一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高一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 《高一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篇一:高中信息技术必修各章节知识点汇总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知识点、信息及其特征一、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信息与载体密不可分,没有无载体的信息,没有载体便没有信息,信息必须通过载体才能显示出来。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信息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而且,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使信息具有可存储、可传递、☆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信息又是可以增殖的。 ☆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而有些信息的价值则可能尚未被我们发现。 ☆时效性与价值性紧密相连,☆☆信息共享一般不会造成信息的丢失,☆信息共享也不会改变信息的内容。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一、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信息技术()是指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 、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意义: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术的发明,意义: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了更可靠的保证;第页共页载体举例:报纸、课本、光盘等信息举例:报纸上刊登的足球消息播出的新闻等价值性举例:最全面的范文写作网站学习材料、生产技术商业信息、定位系统时效性举例:天气预报、股市信息交通信息共享性举例:网络信息、课本图书等问: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是形容一个人的知识非常多,家中的书多的以至于搬家时要用车来拉,因为当时的书是笨重的竹简。 从而使得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极为不便,从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历程来看,这应该是属于第()次信息技术革命以前的事。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出现和普及,意义:进一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信息技术在不断,但一些古老的信息技术仍在使用,不能因为出现了新的信息技术就抛弃以前的信息技术。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人性化)和(大众化),、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图形用户界面使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内容在可视性和操控性方面大大改善。 )虚拟现实技术:()语音技术:语音识别技术()语音合成技术())智能代理技术:是人工

沪科版生命科学实验总结学生版

1.生命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步骤。 提出疑问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细胞的观察和测量”实验。 显微镜操作注意点: (1)转换物镜只能用转换器,不能旋转物镜 (2)先低倍镜观察再高倍镜 (3)低倍镜先粗准焦螺旋再细准焦螺旋,高倍镜下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4) 3.“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实验。 还原性糖——班氏试剂,加热,红黄色颗粒状沉淀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先加5%氢氧化钠,再加1%硫酸铜 脂肪——苏丹III染液,橘红色油滴 4.“探究植物细胞外界溶液浓度与质壁分离的关系”实验。 (1)只有成熟的具有大液泡的活的植物细胞才 能发生质壁分离; (2)质壁分离是指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与细胞 壁分离的现象 (3)需要选择颜色效果明显的植物细胞,比如 洋葱紫色外表皮细胞的细胞液呈现紫色,有利 于观察质壁分离的效果 (4)引流法要正确,一边滴加,一边吸收,要 缓慢(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蔗糖溶液1~2滴, 在盖玻片的对侧用吸水纸引流)

(5)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 (6)植物 细胞质壁 分离与复 原实验的 拓展应用 ①判断 成熟植物细胞的死活待测成熟植物细胞+较高浓度的蔗糖溶液 ②测定细胞液浓度范围 ③比较不同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④鉴别不同种类的溶液(如KNO3和蔗糖溶液) 5.“颤藻和水绵细胞的比较观察”实验。 (1)染液是碘液 (2)引流法 (3)水绵内部看到螺旋条带装叶绿体,染色后上面出现的蓝紫色颗粒是淀粉粒。 (4)颤藻——原核水绵——真核 6.“探究酶的高效性”实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影响。 (2)胰蛋白酶(小肠内)是碱性,胃蛋白酶(胃内)是酸性,唾液淀粉酶(口腔内)是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