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与期末考试说明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与期末考试说明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与期末考试说明

一、复习提纲

以问题为中心,带着问题看课堂笔记或者讲义。

1、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和其他各门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自然辩证法的内容主要包含:自然观、自然科学观、科学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其中,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2、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主要内容。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由论文、札记等组成,以两对矛盾为主线,将全书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言。1篇论文,若干札记。论述了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历程和主要成就,说明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并论述了自19世纪以来的重大科学发现,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个缺口,为辨证唯物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自然科学与哲学。2篇论文:《<反杜林论>旧序—论辩证法》、《自然科学中的神灵世界》,1篇札记。论述了自然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研究者把握了正确的哲学思维,就能加速科研进程,少走弯路,避免犯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错误。

第三部分:辩证法。1篇论文《辩证法》,1篇札记《辩证法》。论述了辩证法的科学体系,重点强调辩证法是客观的,是由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组成的。

第四部分:物质运动形式。1篇论文《物质的运动形式》,1篇札记《运动的基本形式—科学分类》。论述了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揭示了物质运动同时间、空间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指出科学分类是以对象运动形式为依据的。

第五部分:各门具体科学中的辩证法。4篇论文,5篇札记。重点探讨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第六部分:劳动创造了人。1篇论文《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论述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间架起了桥梁。实现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3、简述古代自然观的特性。

古代自然观的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探讨世界本原问题的元素论,探讨物质结构问题的原子论,探讨天体运行规律的天体论(宇宙论)

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用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事物去解释其他事物和现象的产生与演化,与唯心宗教神学有本质区别。在反映自然界状况时将事物和现象看成一个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从自然界本来面目出发进行客观反映,将本原与状况的认识统一起来。例如“八卦”、“五行”学说。前者用八种事物后者用五种事物揭示了万物与现象的根源。前者用阴阳交感,后者用相生相克揭示了事物形成、演化与消亡的机制,具有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思想,并实现了两者的统一。古代自然观还有下述三个特性:

1、直观性:将世界本原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不懂得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将普遍性的物质范畴等同于具体物质形态。

2、猜测性:用想象的幻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甚至用主观臆想去填补空白。

3、思辨性:根据已有的事实和理论经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但难以付诸现实实践的检验,甚至规避实践检验o

4、简析形而上学自然观

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根本观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

1、特性:

(1)机械性:用力学观点解释一切,甚至把人也看作机器。

(2)形而上学性: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不彻底性:没有将唯物主义原则贯穿于社会历史领域,其历史观仍是唯心史观

2、产生原因:

(1)科学原因:自然科学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只有力学达到相对完善的程度,由此产生了“泛力学”的分析方法

(2)方法局限:科学研究方法的局限,将完整的自然界人为的划分了不同的领域,分门别类的加以研究,无视其它领域的进展及取得的成就,甚至排斥其它领域的成就,久之,上升为哲学高度,孤立片面的观点得以产生。

(3)阶级原因:资产阶级已成为统治阶级,要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必须寻找哲学依据。形而上学自然观正合乎其需要,得到了统治阶级的支持。

3、评价:

(1)贡献:第一,对推翻封建专制统治、解放人们的思想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二,在使得自然科学摆脱宗教神学的桎梏、摆脱自然哲学的束缚得以独立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第三,近代前期自然科学获得发展并取得很多成果,形而上学自然观也有其推动作用o

(2)缺陷:第一,对科学间的交叉渗透起到了不良影响,对近代后期自然科学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第二,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作辩护,阻碍了社会发展。

5、试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其对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

所作出的贡献。

1、发现过程: 19世纪40年代,十几位不同国籍、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家几乎同时提出了该定律。德国医生迈尔从生理学角度提出了该定律,英国物理学家焦耳从电学、力学、热学角度提出该定律,德国霍尔姆兹从数学、生理学、化学等领域证明了该定律。还有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也证明了该定律。

2、恩格斯的总结和概括:恩格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站在哲学高度运用辩证思维科学地总结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能量的转化,它向我们表明了,首先在无机界起作用的所谓‘力’,即机械能及其补充,所谓位能、热、放射、电、磁、化学能都是普遍运动的表现形式,它们按照一定的度量关系,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因此当一种形式的一定量消失,必然有另一种形式的对应量代之出现。因此,整个自然界的运动都可归结为由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的无限转化过程”。

3、意义:

(1)为人们认识、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理论依据;

(2)更深刻,全面的论证了物质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和普通联系之中,不仅揭示了事物的静态联系,进一步揭示了事物处于动态联系中。

(3)使世界永恒运动的哲学论断变为经验的自然科学的事实,对形而上学自然观是致命的打击,为新自然观的产生奠定了最坚固的基石。

6、简述影响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新事实与旧理论的矛盾:

在理论指导下的科技探索活动会出现新事实新现象用原有理论难以解释,,需要根据新事实新现象补充完善原有理论或提出新理论取代旧理论,从而把科技推向前进。

二、不同学派理论、观点之间的争论:

1、产生原因:人们观察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对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结论。

2、作用:

(1)活跃学术气氛,加速科学发展。特别是有利于年轻学者脱颖而出,造就年轻人才;(2)促使人们放弃错误的观点,接受正确的观点;

(3)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理论创新。

三、学科间的交叉渗透:

1、原因:世界的物质同一性

2、途径与作用:

(1)基础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使科学的理论更加可靠可信,一次为指导改造世界,能提高成功率;

(2)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有利于理论向现实的转化,形成现实生产力,提高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3)交叉学科、横断学科、综合学科的出现有利于科学整体突破、全面发展。

四、继承与创新:

继承与创新的基础既包括继承前人的成果经验方法,也包括前人留下的难题和教训。创新是研究者的最高追求,创新是分层次的。提出了前人没有涉及的新定律新原理称为科学的突破;取得的成果时所涉及的学科领域达到了完善的程度称为重大科学突破;取得的成就使整个科学领域发生重大飞跃或创建了一种普遍使用的新方法称为科学革命;取得的成就使整个人类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飞跃称为重大科学革命

7、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可用下面这个公式进行刻画。

生产力=劳动者科技+(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科技+管理

2、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有如下几种方式:

(1)通过教育使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提高劳动者素质,保障劳动者健康,在生产中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2)通过技术革新发明将先进的科学技术物化到生产工具中,研制出新的机器设备用于生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3)通过新工艺新发明不断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合理节约使用原有资源,不断开发新资源,增加生产力的物质内涵,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4)管理科学越来越成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协调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关系,降低内耗使其最大限度发挥各自功能。

3、未来社会科学技术将发挥更大作用。(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可结合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等)

科学技术对于经济发展而言是生产力,就社会发展而言是推动力,就政治而言是影响力,就军事而言是威慑力。在整个世界格局中地位,综合国力如何关键是科学技术。

8、结合自己的专业,试述选题过程中应如何贯彻好有关的原则。

科研选题就是确定科研课题的过程,我们在选题中要贯彻好以下原则。

一、需要性原则:——目的

1、含义:包括社会需要和科技自身发展需要两个方面。选择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性课题以及科技发展过程中矛盾尖锐焦点突出领域中的课题。

2、如何贯彻:

(1)选题应看是否有其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学术价值以及价值的大小,选择了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较大的课题会得到社会的公认和支持,研究者从中得到激励,选择了较大的学术价值的课题,获得成果能为多个科技领域发展提供指导,带动共同发展;

(2)长期需要与近期需要相结合,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统筹兼顾,有关科研力量的分配,保持合理结构,人力、物力也应合理分配,比例适当。

二、创造性原则:——价值

1、含义:选择前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并可以获得预期成果的课题,既包括获得新见解新理论新发现,也包括获得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等

2、如何贯彻:

(1)到学科前沿阵地选择课题,保证研究工作的高起点高水平,一旦获得成功就可实现超越;

(2)到矛盾尖锐焦点突出的领域选择课题,此类课题学术价值突出,获得成果可为多个学科领域巩固基础,提供指导,应用宽广;

(3)到学科交叉区域或被人忽视的无人区域选择课题,此类课题难度较大,涉及学科广泛,获得成果能有效推进科技整体发展。

三、科学性原则:——根据

1、含义:选题要以可靠的事实为依据或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

2、如何贯彻:

(1)基础理论研究必须以丰富可靠的事实为依据以提高理论成果的可信程度和正确性;

(2)技术、应用类选题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以避免研究的盲目性,少走弯路,加速研究进程。

四、可行性原则(现实可能性原则):——条件

1、含义:选题应从已具备的主客观条件或经过努力可得的条件出发加以确定。

2、如何贯彻:

(1)选题必须从已经具备的主观条件出发,包括:知识水平、知识结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外语知识等)、研究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设计能力、创造/新能力、表达能力等)、个人特长、兴趣爱好及对所涉及的学科发展状况与趋势的把握等;

(2)应从已具备的客观条件出发,包括资料(文献资料、实物等)、设备、人力、资金、时间、合作者优势以及相关学科进展及其所获得成果等;

(3)发挥优势,扬长克短,弥补不足,保证科研持续顺利进行。

(最后结合实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9、简述科学观察应遵循的原则。

1、含义:根据研究的目的对自然发生条件下的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考察、描述、记录的研究方法。

2、科学观察应遵循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加以反映,排除客观因素的干扰,特别是以假说为指导的观察,更要力戒先入为主;

(2)全面性原则: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观察对象以保证获得材料的可靠性和完整性;

(3)典型性原则:选择的对象要具有代表性,同时应注意时间地点条件的代表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辩证思考原则:对于观察结果的处理一定要注意其条件性、相对性、可变性,超出范围进行外推必须审慎,有严格的逻辑论证,还要有实践加以检验。

(若是论述题需举例说明)

10、试述把握机遇需要研究者具备哪些素质。

科学观察、实验中的机遇指的是科学观察实验中出现了奇异现象,循此经历艰难探索最终导致重大发现(发明)的过程。

把握机遇应具备的素质:

1、留心意外之事,对观察、实验中出现的反常现象给予高度的关注,都要做出科学的解释,决不轻易放过;

2、必须有充分知识准备,只有当奇异现象与头脑中已经具备丰富的知识发生共振或共鸣时才有希望获得新发现,否则机遇只能是过眼烟云,转瞬即逝;

3、要有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对于反常现象要勇于运用逆向思维、反常思维进行处理,大胆提出新假说才有希望获得成功。

(若是论述题需举例说明)

11、简述假说如何发展为理论。

假说指的是根据已有事实或理论对事物、现象或者过程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做出带有一定假定性质的推测或判断。

假说上升到理论有三条途径:

1、越来越多的新事实与假说相一致,说明假说大体反映了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假说可以上升到理论;

2、根据假说做出的预测得以实现,表明假说不仅反映了本质和规律,还进一步把握了对象的趋势,可以作为理论看待(例如元素周期律);

3、经得起判决性实验的假说可以作为理论看待。这适用于两种对立的假说,并且必须二者择其一的情况。(如光不是横波就是总波,偏振实验可检验)

4(若是论述题需举例说明)

二、考试说明

1、考试形式为笔试(闭卷),考试具体安排另通知。题型为简答题(5道,其中,2道题的分值为15分,其余每题分值为10分),论述题(2道,每题20分)。命题范围见复习提纲。

2、成绩计算方法为:考勤(20分),平时成绩(笔记+作业30分),卷面成绩(20分)

笔记要求:内容不限,和自然辩证法课程相关即可,既可以是听课笔记,也可以是自己学习该门课程以后的所思所想,还可以是对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科研方法等问题的思考等。

作业要求:任选一题,不少于1000字,写在笔记本上

1、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3、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

3、特别提醒:简答题按复习提纲中的要点答即可,论述题除了要点以外,要适当的举例或者谈自己观点。掌握好考试时间很重要,避免答不完留空白的情况!

在复习过程中如有疑问,请联系授课教师:

江宏春电子邮件:j_hch@https://www.wendangku.net/doc/2d6360472.html,电话:13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