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原创精品岳麓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七下第3课 开元盛世

原创精品岳麓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七下第3课 开元盛世

原创精品岳麓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七下第3课 开元盛世
原创精品岳麓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七下第3课 开元盛世

第3课 开元盛世 【学习目标】

1. 知道武则天统治的基本史实。

2. 知道唐玄宗统治前期的政绩和开元盛世统治的基本史实。

3. 唐朝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情况。

4.了解唐都长安城的布局。 ※学习重点:唐太宗的统治措施。

※学习难点: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自主学习】(相信自己,通读课1本,小字图片都要看。完成下面的知)

一.女皇武则天

1. 武则天掌权和称帝

⑴ 唐太宗去世后,继位的 体弱多病,朝政逐渐由皇后武则天执掌。 ⑵ 武则天相继废中宗、睿宗,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 。 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2.武则天的统治措施:

⑴ 武则天重用 ,重视 。

⑵ 在武则天当权的半个世纪中,社会经济 ,为唐朝走向 奠定了基础,史称她的统治有 。

二.开元盛世

1.唐玄宗前期的政绩(唐玄宗前期采取的措施):

⑴ 唐玄宗选拔 的姚崇、宋璟、张九龄为相,大力发展 。

⑵ 唐玄宗还 ,严格 。

2.开元盛世

唐玄宗前期的年号为开元。开元年间,社会 ,经济 ,国力 ,唐朝进入 ,史称 。

3、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⑴ 唐朝农业发展迅速,出现了新的农具 和 ,全国 和 大大超过了前代。

⑵ 纺织业有显著发展,北方善 ,南方盛产 和 。 ⑶ 陶瓷业也有很大发展,邢州的 ,越州的 ,巩县的 都负有盛名。

4、唐都长安

唐朝都城长安建筑 ,布局 ,商业 ,人口达百万,是全

国 、 、 。

姓名: 组号: 班级:

※【合作探究】:『读课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四、请选择

4.在旧金山,纽约等地人们把华侨华人聚集的地方称为“唐人街”,可见唐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 】

A .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5.武则天为自己立了无字碑,意为功过由后人评说。下列对其评价是【 】

A .统治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史称“贞观之治”

B .重用人才,重视农业生产,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C .打击政敌,任用酷吏,奢侈腐化,虽历史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D .统治期间,国力强盛,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五.阅读下列材料: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作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⑴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⑵ 诗歌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景象?

⑶ 诗歌中“开元”指谁的统治时期?

六、你怎么看待武则天这个人呢

*知识结构梳理:(请同学们认真做好课堂笔记。)

*下节课反馈复习检测题(请同学们熟记知识点)

1、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2、什么叫开元盛世,它的表现有 :

1、女皇武则天

2、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 ① 唐太宗去世后,武则天逐渐掌握大权,不久称帝代唐。 ②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③ 武则天统治时期,重视农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史称她有贞观遗风。如著名的狄仁杰 ① 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政绩卓著。选拔贤相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 ② ②唐玄宗通知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③表现:农业是曲辕犁和筒车,唐都长安更是大都市

※【课堂检测】相关历史助学读本

第3课 开元盛世

第3课“开元盛世” 课程标准: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2.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3.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材料解析练习运用史料、古诗、考古资料等历史信息来验证史实,培养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利用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3.合作探讨促使唐朝经济繁荣的因素,加深对“开元盛世”的理解与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盛唐经济的繁荣与进步,从而加深对我国古代人民聪明才智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初步认识政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形成唯物史观。 二.教材分析 唐玄宗前期,任用贤才,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之治”。政治上的稳定为盛世经济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盛世经济的繁荣,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教学重点:盛世经济繁荣的表现 教学难点:曲辕犁、筒车等农业工具的结构和原理和先进性; 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唐诗的学习以及接触一些以唐朝的历史剧,对唐朝历史稍有了解并有较浓的学习兴趣。但现在的中小学生几乎不参加农业生产,农业知识相当匮乏。尤其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很多传统的农业工具也已经不再使用,甚至不再存在,所以教学过程中必须借助图片来帮助学生对农业工具的重新认识。 四.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欣赏杜甫的名诗《忆昔》节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同学们,刚才所欣赏的诗中给我们描述了唐朝的一个盛世局面“开元盛世”,那么,“开元盛世”是怎样取得的?当时的社会又繁盛到何等景象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历史,一起感悟唐朝“开元盛世”的盛况。 【推进新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2.示例:官渡之战——袁绍对曹操;参照示例,“赤壁之战——”的准确搭配是A.曹操对孙、刘B.孙、刘对东晋C.前秦对东晋D.西晋对前秦()3.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分裂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4.经过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下表中不完全符合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时历史实际情况的一项是 魏蜀吴 A 建立者曹操刘备孙权 B 都城洛阳成都建业 C 建立时间220年221年222年 D 国号魏汉吴 ()5.公元198年,洛阳郊外的几户农家,相约迁往江南。下列相关他们南迁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B.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C.为躲避内迁少数民族侵扰 D.江南地区还没有得到开发,荒地多,有发展空间 ()6.中国古代史上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移,它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是A.加剧南方的混乱局面 B.使北方趋于平静 C.促动南方经济发展 D.使北方人口急剧减少 ()7.公元4—6世纪,曾一度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①前秦②北魏③西晋④东晋 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8.从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给第二组添一个适当的词 ①破釜沉舟——巨鹿之战②草木皆兵——() A.官渡之战B.长平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 ()9.《爱我中华》歌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北魏时,孝文帝改革促动了民族大融合,其主要措施是A.兴修水利工程B.派船队到达夷洲 C.迁都洛阳行D.学汉语、通汉婚、改汉姓 ()10.自北魏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其中主要是因为他们 A.与汉族贵族联姻B.采用了汉族的官制 C.学习汉族的礼法D.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了汉族姓氏 ()1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促动北方民族融合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测试题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请将选择题答案填在答题表内。) 1、参考右图你认为,“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 心”,诗中“老臣”是? A.刘备 B.曹操 C.诸葛亮 D.周瑜 2、东汉末年,形成隔黄河对峙局面的军阀是 ①刘备②曹操③孙权④袁绍⑤周瑜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②④ 3、曹操统一北方决定性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4、下列人物中参与赤壁之战的有 ①曹操②曹丕③孙权④刘备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三国政权结束的顺序是 A.魏→蜀→吴 B.蜀→吴→魏 C.吴→魏→蜀 D.蜀→魏→吴 6、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A B C D 7、结束三国鼎立局面,重新统一中国的王朝是 A.曹魏 B.东晋 C.西晋 D.前秦 8、按下面的性质分类,司马睿应归哪一类 A.陈胜、吴广 B.司马炎、刘裕 C.司马迁、王羲之 D.张衡、祖冲之 9、下列都城设在洛阳的是 ①曹魏②孙吴③西晋④东晋⑤北魏 A.①③⑤ B.②④ C.①②③ D.④⑤ 10、东晋、南朝江南地区开发成就不包括 A.在太湖、鄱阳湖开垦大量湖田 B.普遍种植棉花 C.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 D.在南方各地新建了许多水利设施 1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以下哪一现象的结果 A.民族融合 B.长期分裂 C.连年战争 D.民族矛盾激化 12、北魏的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宏,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 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话④提倡与汉族联姻⑤发展经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⑤ 13、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维护了人民的利益 B.最高统治者支持 三顾茅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开元盛世》学案

第3课“开元盛世” 【学习目标】 1.了解开元年间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 2.识记唐玄宗时期盛世经济繁荣的表现:包括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 3.知道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 【学习重点】 盛世经济的繁荣 【学习难点】 开元时期农具的新发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1.开元之治 (1)出现“开元之治”的原因(措施): (2)带来的后果: 2.盛世经济的繁荣

3.唐朝的衰亡(唐玄宗后期) 原因: 转折: 瓦解: 灭亡: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 ——杜甫《忆昔》 ⑴材料中指的哪个朝代哪位皇帝当政时期? ⑵根据材料分析此时国家繁荣的原因? ⑶但是后来国家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客观评价这位皇帝?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怎样重视人才的?他们的这些做法给当时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对我们今天的国家建设有何启示? 四、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五、巩固练习 1. 杜甫的诗句“忆昔与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是描述哪一位皇帝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 A.唐玄宗 B.唐太宗 C.隋文帝 D.武则天

2. 历史上把唐朝的全盛时期称为()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3.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史称()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4. 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了以下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①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②统治者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③都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④都重视生产技术的改进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5. 学习隋唐史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A.文明初露曙光B.分裂奔向统一 C.繁荣与开放D.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6. 某同学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览。下列图片应该入选“盛唐篇”的是()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开元盛世教材解析 新人教版

第3课开元盛世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盛世经济的繁荣” 因为盛世最重要的反映是经济方面的繁荣。古代经济繁荣的主要表现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唐朝开元年间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农耕技术的发展、蔬菜新品种的传入、茶叶的种植以及农业工具的改进等方面。手工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丝织业和陶瓷业技术的提高方面。商业的繁荣则主要通过对长安城的介绍来体现。盛世经济的繁荣的表现如下: (1)农业:修建了40多处大型水利工程;农耕技术大发展,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大量栽培早稻,一年两熟耕作制度已经出现;蔬菜有许多新品种,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 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那时人们抗拒天灾的能力增强了,积极抗旱,治理蝗灾。 (2)手工业:丝织品花色品种很多,丝织技术高超。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的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造型美观,是世界艺术的珍品。

(3)商业:唐朝商业繁荣,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长安城里人口上百万,云集着边疆各族和世界各国人士,熙熙攘攘,热闹非凡。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 (4)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 曲辕犁:晚唐时陆龟蒙的《耒经》,记载曲辕犁由11个部件构成,重大改进有三处:①长直辕改成了短曲辕。旧式犁长一般为今9尺左右,前及牛肩;曲辕犁长合今6尺左右,只及牛后。犁架变小重量减轻,便于回转,操纵灵活,节省畜力。由旧式犁的二牛抬杠变为一牛牵引。而且,由于占地面积小,这种犁特别适合在南方水田耕作,所以在江东地区得到推广。②加装了犁评。由于犁评厚度逐级下降,推进犁评,使犁箭向下,犁入地深;拉退犁评,使犁箭向上,犁入地浅,可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③改进了犁壁。唐时犁壁呈圆形,因此又称犁镜。可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以减少前进阻力,而且能翻覆土块,以断绝草根的生长。这种犁出现后逐渐推广,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耕犁至此已基本定型,这是唐代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 筒车:各种水车广泛用于农田灌溉,是唐朝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一种利用水力转动的筒车。筒车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可以自由转动。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小竹筒或小木筒。把这个转轮安置在溪流上,使它下面一部分浸入水中,受水流之冲击,自行旋转不已。轮周斜挂的小筒,当没入水中时满盛溪水,随轮旋转上升,由于筒口上斜,筒内水不流洒。当立轮旋转180°时,小筒已平躺在立轮的最高处,进而筒口呈下倾位置,盛水即由高处泄入淌水槽,流入岸上农田。这对解决岸高水低、水流湍急地区的灌溉有着重大意义。这种自转不息、终夜有声的筒车,确实是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 三、学法指导: 1.把握重点、理清线索。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叙述:首先介绍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 2.列表掌握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

第三课“开元盛世”检测题

1.3开元盛世 一、选择题 1.“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描写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2.在美国的旧金山、纽约等地,人们把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称作“唐人街”,可见唐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你知道唐朝的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3.农具的改进以及广泛采用,对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下列农具中在唐朝改进并推广的是() A.耧车B.翻车 C.筒车 D.曲辕犁 4.“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反映的是右图所示的生产工具使用时的情景,它是()A.水排B.翻车C.筒车D.耧车 5.如果你是唐代的农民,下列现象符合你的生活实际的有() ①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②政府修建四十多处水利工程,有利于农业灌溉。 ③开始种植原产于西域的蔬菜新品种。④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史书称开元时期“贞观之风,一时复振”,下列属于开元时期与贞观时期相似点的是( ) ①皇帝都勤于政事②都反对奢侈,提倡节俭,“戒奢从简”③都任用贤臣 A、①③ B、② C、①② D、①②③ 7.唐代瓷器闻名于世界的工艺珍品是() A. 唐三彩 B. 白瓷 C. 青瓷 D. 景德镇瓷器 8.假如你漫步在唐朝长安街头,你能看到的有趣现象有() ①城市规划科学,街道整齐②许多外国人在学习中国文化或经商 ③人们买东西要走很远的路④众多读书人边喝茶边吟诗作对,其乐融融 A.①②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9.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了以下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案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课题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授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唐玄宗的治国主要策略及 “开元盛世”。 能力目标 结合史实评价唐太宗,利用表格归纳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具体 措施,比较治国方略的相似之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体会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和历史人物活动的丰富性。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 “贞观之治”。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书、合作研讨、图表法等教学过程

备注复习先提问,导入新课 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隋炀帝的暴政。在农民起义过程中,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那么,继隋 之后的朝代是哪一个?它是谁建立的?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就能够找到答案。PPT 展示课题。 自主学习,初感新知 PPT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完成导学案。 师生合作,探究新课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626年李世民继位,次年改年号“贞观”, 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展示图片“唐太宗”。 PPT展示两则材料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他把君主与百姓的关系比做舟和水的关系,体现了他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那么他 为什么会有这种认识呢?因为唐太宗经历过隋末农民战争,认识到农民反抗是由于赋 役繁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引起的,那么在他治理国家时他会怎么做呢? “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 这段话是唐太宗在魏征死后说的,魏征是个敢于直言的人,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了 200多次,他说这句话既是提醒自己与当朝官员,也是为了警示后人,反映了他虚心 纳谏的治国策略。 唐太宗统治时期勤于政事,人才济济,除了魏征外,还有人称“房谋杜断”的房 玄龄和杜如晦。在他们的帮助下,唐太宗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呢?学生完成表格第一 列 唐太宗 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减省刑罚。 用人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统编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2019-2020学年人教统编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检测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满分60分,考试时间4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小题28分) 1.春秋时期的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优势。东汉的曹操采取哪一个措施也达到了相似的目的() A.把汉献帝接到许B.招揽人才C.发动官渡之战D.实行屯田 2.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夷洲,加强了内地与这个地区的联系。“夷洲”指的是今天的() A.黄岩岛B.钓鱼岛C.台湾岛D.海南岛 3.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告终 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4.我国的春运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迁徙。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 A.东汉初年B.东汉末年C.西晋初年D.西晋末年 5.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 6.公元266年,下列哪一个人物废掉曹魏皇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 A.司马懿B.司马炎C.司马昭D.司马睿 7.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下列关于南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A.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B.宋、齐、梁、陈都城都在建康 C.皇帝往往控制长江下游一带 D.宋武帝时,发生了大规模叛乱 8.右图(魏晋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中历史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A.江南经济发展B.北方文化繁荣 C.专制统治加强D.国家统一完成 9.西晋末年至南朝初期的170年间,我国北方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人口向北迁移B.经历了无法抗拒的瘟疫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战争导致人口大量减少 10.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A.统一国家的建立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 11.许多的成语故事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下列与淝水之战这一历史事件有渊源关系的成语典故是() ①破釜沉舟②四面楚歌③草木皆兵④风声鹤唳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测试题.doc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测试题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请将选择题答案填在答题表内。) A B CD 7、 结束三国鼎立局面,重新统一中国的王朝是 A.曹魏 B.东晋 C.西晋 D.前秦 8、 按下面的性质分类,同马睿应归哪一类 八.陈胜、吴广 B.司马炎、刘裕 C.司马迁、王羲之D.张衡、祖冲之 9、 下列都城设在洛阳的是 ①曹魏②孙吴③四晋④东晋⑤北魏 A.①③⑤ B.②④ C.①②③ D.④⑤ 10、 东晋、南朝江南地区开发成就不伍括 八.在太湖、鄱阳湖开垦大量湖田 B.普遍种植棉花 C.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 D.在南方各地新建了许多水利设施 11、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以下哪一现象的结果 A. 民族融合 B.长期分裂 C.连年战争 D.民族矛盾激化 12、 北魏的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宏,在 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 内容 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话④提倡与汉族联姻⑤发展经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⑤ 13、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木原因是 八.维护了人民的利益 B.最高统治者支持 1、 参考右图你认为,“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 心”,诗中“老臣”是? A.刘备 B.曹操 C.诸葛亮 D.周瑜 2、 东汉末年,形成隔黄河对峙局面的军阀是 ①刘备②曹操③孙权④袁绍⑤周瑜 A.①② B .③④ C.④⑤ D.②④ 3、 曹操统一北方决定性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4、 下列人物中参与赤壁之战的有 ①曹操 ②曹丕 ③孙权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5、 三国政权结束的顺序是 A.魏一蜀一吴 B.蜀一吴一魏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④刘备 C.①②③ D.②③④ C.吴一魏一蜀 6、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 观反 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D.蜀一魏一吴

第3课开元盛世

第3课“开元盛世”导学案 【教师寄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1、政治上(开元之治):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他采取的措施有:①任用名相(如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②整顿地方吏治;③崇尚节俭。这些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史称“”。 2、经济的繁荣: ⑴农业:①兴修水利工程;②农作物种植上: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蔬菜品种增多、饮茶之风盛行;③农具改进:唐朝时发明了新的生产工具和;④抗拒天灾的能力增强。 ⑵手工业: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②陶瓷业:代表作有越窑、邢窑和 最著名。 ⑶商业:①唐朝的商业繁荣,大都市有长安、、扬州和。②长安:不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的大都市。 3、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时期,历史上称为“”。 了解: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后在唐末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907年唐朝灭亡。 二、合作探究 1、制作并完成以下表格,学会归纳概括知识。 2、假如你是唐朝一位农民,请你向同学们描述你一天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当时你都使用什么

劳动工具?种什么? 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用什么? 三、巩固训练: 1、学习隋唐史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是() A、文明初露曙光 B、分裂奔向统一 C、繁荣与开放 D、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2、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史称()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3、以上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②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③都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④都重视生产技术的改进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4、历史上把唐朝的全盛时期称为()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元 D、康乾盛世 5、杜甫的“稻米流脂粟米,公私仓廪俱丰实”的诗句反映了唐朝的() A、经济繁荣 B、政治清明 C、对外开放 D、文化昌盛 6、“开元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唐玄宗励精图治 B、唐玄宗崇尚节俭 C、有贤臣魏征为其处理政事 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7、关于唐朝人日常生活的叙述,错误的是 A、饮茶之风盛行全国 B、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C、在越窑可以买到最好的青瓷制品 D、长安城内的居民居住在坊里 9.我国是茶的故乡,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那么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是在:()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10.唐代瓷器闻名于世界的工艺珍品是()A.唐三彩 B. 白瓷 C.青瓷D. 景德镇陶瓷11.如果你生活在唐代,下了选项中最能体现你所穿的丝织品技术高超这一特点的是() A. 唐朝的丝织品花色品种多样 B. 唐朝的丝织品颜色丰富多彩 C. 唐朝丝织品数量多 D. 身穿五件丝绸衣服,仍能清楚看见胸口的黑痣 1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B唐都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 C安史之乱后唐朝日趋衰落 D唐太宗时,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 13、下列哪项措施是唐玄宗所为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的分离与民族汇聚》测试卷 班级:姓名:得分: 一、单项(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内。)1.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A.统一天下B.消灭袁绍C.废汉称帝D.建立魏国 2.示例:官渡之战——袁绍对曹操;参照示例,“赤壁之战——”的正确搭配是() A.曹操对孙、刘B.孙、刘对东晋C.前秦对东晋D.西晋对前秦 3.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分裂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4.经过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下表中不完全符合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时历史实际情况的一项是()魏蜀吴 A建立者曹操刘备孙权B都城洛阳成都建业 C建立时间220年221年222年D国号魏汉吴 5.公元198年,洛阳郊外的几户农家,相约迁往江南。下列有关他们南迁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B.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C.为躲避内迁少数民族侵扰D.江南地区还没有得到开发,荒地多,有发展空间 朝代北方南方西汉80%20% 南宋37%63% 6.右图表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哪一原因()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比例表 7.中国古代史上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移,它所带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加剧南方的混乱局面 B.使北方趋于平静 C.促进南方经济发展 D.使北方人口急剧减少 8.某博物馆要求选出最能体现东晋南朝朝江南青瓷烧制技术的物,最应该当选的是() A.B.C.D. 9.公元4—6世纪,曾一度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①前秦②北魏③西晋④东晋 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10.从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给第二组添一个适当的词() ①破釜沉舟——巨鹿之战②草木皆兵——() A.官渡之战B.长平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 11.《爱我中华》歌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北魏时,孝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其主要措施是()

第三课开元盛世教案

第三课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盛世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 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2、过程与方法: 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科学习, 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 一个朝代,而且居于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盛世经济的繁荣” 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 【教学过程】 (课前发学案,学生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由教师批阅) 1、开元盛世 (1) 措施: 唐玄宗任用、的姚崇等人当宰相,“励精图治”。他尤其重视,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方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察县令的政绩。还命人 表的决心。 (2)结果:这些措施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 2、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方面:①共修建四十多处 。②农业技术也有很大发展,南方水稻广泛采用, 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③蔬菜有许多品种,大多是从引进的。 ④饮茶之风在盛行。 ⑤唐朝农民改进梨的构造,制成,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 (2)手工业方面:①的花色品种很多,技术高超。②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的发展,、和最为有名。 是世界工艺珍品。 (3)商业方面:唐朝商业繁荣,大都市有、、和。既是当时各民族的交往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城内分为和, 是居民住宅区。 (4)“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经济,仓库,人口 ,唐朝进入时期。 一、出示学习目标 “开元之治”的含义;开元年间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 二、出示引导材料 请学生欣赏歌曲《新贵妃醉酒》问: 歌词反映的是那个朝代的事?歌词中的两个历史人物是 谁?这位皇帝在位时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出示课题及《忆昔》,请大家解释一下这几 句诗是什么意思? 三、新课 (一)开元之治 1.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图片总结唐玄宗开元之治出现的原因? 2.比较设疑:唐玄宗前期和唐太宗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学生讨论完成后,教师出示表格。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16课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 (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方:袁绍与曹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3)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曹操 二、赤壁之战 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 (1)时间:公元208年(2)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 少胜多;大败曹军。(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评价曹操: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1)220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221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3)222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图表:三国 2、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 ★★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 (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三国鼎立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很注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三国鼎立还消灭东汉末年的一些割据势力;为以后再次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学习三国历史的启示: (1)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2)战争会给人民带来灾难;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5)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要看他的主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6)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兴亡(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 1、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2、统一: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3、政权特点: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生活上腐化、奢侈。 4、衰落(转折点):晋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5、灭亡: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二、八王之乱 1、原因:O; 1分封同姓诸王;导致宗室诸王势力过大;O; 2晋惠帝昏庸无能。 2、爆发;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圭寸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 3、影响: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1、时期:东汉、魏、晋时期 2、路线:O; 1氐族和羌族;由西南东迁入陕西关中;O; 2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O;3鲜卑族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 3、十六国: (1)4 世纪初到 5 世纪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 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称为十六国。

第3课_开元盛世练习及答案

第3课开元盛世 一、选择题: 1.所谓年号是指中国历代帝王即位后用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其中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那么开元是谁的年号?( ) A.唐高祖 B.唐高宗 C.武则天 D. 唐玄宗 2.史书称开元时期“贞观之风,一时复振”,下列属于开元时期与贞观时期的相似点有:( ) ①皇帝都勤于政事,任用贤臣。②都反对奢侈,提倡节俭,“戒奢从简”。 ③都任用节度使。④都抗击突厥。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3.我国是茶的故乡,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那么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是在:()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4.唐代瓷器闻名于世界的工艺珍品是:( ) A. 唐三彩 B. 白瓷 C. 青瓷 D. 景德镇瓷器 5.如果你生活在唐代,下了选项中最能体现你所穿的丝织品技术高超这一特点的是:() A. 唐朝的丝织品花色品种多样 B. 唐朝的丝织品颜色丰富多彩 C.唐朝丝织品数量多 D. 身穿五件丝绸衣服,仍能清楚看见胸口的黑痣 6.唐朝的城市中既是当时各族交往的中心,又是国际性大都市的是:() A. 洛阳 B.长安 C.扬州 D. 成都 7.作为唐代的农民,下列现象符合其生活实际的有:() ①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 ②政府修建四十多处水利工程,有利于农业灌溉。 ③开始种植原产于西域的蔬菜新品种。 ④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8.唐代繁华的大都市中,隋代大运河不经过的是:() A.长安 B.洛阳 C.扬州 D. 成都 二、填空题: 9.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史上称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唐朝都城长安宏伟富丽,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 _________________,市是______________。 三.动脑筋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练习题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孟宪实教授说:“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是最有魅力的一个朝代。”唐朝的建立者是() A.李世民 B.杨坚 C.李渊 D.李隆基 2.“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被唐太宗喻为一面镜子的著名谏臣是() A.房玄龄 B.魏征 C.姚崇 D.杜如晦 3.“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这句话介绍的是()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三公九卿制 D.郡县制 4.南宋时期,潮州人王大宝参加廷试(殿试),中榜眼(进士第二名),后来成为岭南名宦。殿试制度的创立者是()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5.在旧金山、纽约等地,人们把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称为“唐人街”,可见唐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唐玄宗在位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A.“开元盛世” B.“贞观之治” C.“开皇之治” D.“文景之治” 6.唐太宗“轻徭薄赋”的措施体现的思想是() A.仁政爱民 B.有教无类 C.兼爱非攻 D.严刑峻法 7唐太宗非常重视中书、门下两省在中枢政务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他曾对群臣说:“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反映了门下省的职权是() A.替皇帝起草诏令

B.审核诏令内容 C.负责诏令的执行 D.负责监察百官 8.“贞观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有名的治世局面。下面对这一局面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B.唐的统一与安定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C.唐太宗的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繁荣局面出现的基础 9《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小明却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小明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 A.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B.在位期间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C.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D.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10王谠在《唐语林》中写道:“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下列对史料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上留心理道”中的“上”即唐玄宗②“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开元盛世”③“河清海晏”指唐朝贞观年间政治清明④“革去弊讹”指唐太宗革除前朝弊病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上 第四单元测试(附答案)01

第四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右图《三国政权形势图》中a区所示政权的都城在() A.成都 B.长安 C.洛阳 D.建业 2.杜甫这样评价他的功绩“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他是() A.刘备 B.诸葛亮 C.周瑜 D.曹操 3.东汉末年,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这是由于() ①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②农民丧失土地而流亡 ③少数民族的内迁④东汉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汉末三国时期的下列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①三顾茅庐②蜀汉建国③赤壁之战④东汉灭亡 A.①③④② B.④①③② C.②①④③ D.④①②③ 5.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其作用是() A.加强了同日本的联系 B.加强了台湾地区同内地的联系 C.占领了夷洲 D.促进了夷洲经济的发展 6.西晋时,形成全国统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各民族的迁徙和交流 B.南方地区的初步发展 C.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D.豪强地主势力的衰落 7.从东汉末年到东晋的三次著名战役的相似之处是() A.都是南方政权战胜了北方政权 B.战败一方的统治都迅速土崩瓦解 C.都有保护南方相对安定局面的作用 D.都对当时统治格局变化有决定性的影响 8.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长期破坏,政治动荡不安,长期分裂割据,人心涣散,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这种观点否定和违背了() ①科技文化的进步②江南经济的发展③民族融合的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9.右图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是()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1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对内迁少数民族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在黄河流域建立过一些政权②大多逐渐汉化 ③受汉族的政治经济影响日益加深④采用汉姓、学习汉语、改穿汉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第3课开元盛世

第3课开元盛世 第3课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叙述:首先介绍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三个方面的成就。 “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 一、开元之治 出示材料: 后人评论唐玄宗说:“玄宗少历民间,身经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他是怎样做的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时候在民间,亲身经历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难,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 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 (1)任用贤才(由学生讲“唐玄宗走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视吏治 (3)崇尚节俭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6课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 (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方:袁绍与曹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 (3)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曹操 二、赤壁之战 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 (1)时间:公元208年(2)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1) 220 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 221 年,刘备称帝,定城成

都,蜀国建立;(3) 222 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 ★★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 (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三国鼎立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很注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三国鼎立还消灭东汉末年的一些割据势力,为以后再次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学习三国历史的启示: (1)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2)战争会给人民带来灾难,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5)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要看他的主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6)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兴亡(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 1、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2、统一: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3、政权特点: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生活上腐化、奢侈。 4、衰落(转折点):晋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5、灭亡: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二、八王之乱 1、原因:○1分封同姓诸王,导致宗室诸王势力过大;○2晋惠帝昏庸无能。 2、爆发;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 3、影响: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1、时期:东汉、魏、晋时期 2、路线:○1氐族和羌族,由西南东迁入陕西关中;○2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3鲜卑族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 3、十六国: (1)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称为十六国。 (2)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