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一试题:第15课辛亥革命语文

2019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一试题:第15课辛亥革命语文

2019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一试题:第15课辛亥革命语文
2019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一试题:第15课辛亥革命语文

一、单选题

1.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

A.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B.推动国民大革命

C.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D.实现人民民主专政

2.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发回的消息称:“清廷将颁谕建设共和政府,且准选举总统。”《泰晤士报》随即发表评论,称赞此举,“谓此乃调停中国乱事最简便之法……袁氏不特为政治家且为外交家云”。英报发表此评论的背景是()A.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B.袁世凯对义和团采取严厉镇压措施C.武昌起义后清朝统治面临瓦解危机D.清帝退位袁世凯通电声明赞成共和3.蔡元培写给孙中山的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他认为孙中山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A.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B.实现了三民主义

C.使中国人民获得自由 D.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4.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章太炎在东京《国民报》上发表《正仇满论》,指出:“夫今之人人切齿于满洲而思顺天以革命者,非仇视之谓也”,1903年在《苏报》上又发表《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认为“载湉小丑,未辨菽麦”。这说明章太炎()

A.提倡保皇立宪B.反对民主共和C.主张反清革命D.支持君主立宪5.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说:“就辛亥革命而言,主要不是解决经济问题,是要解决政治上的专制制度,要求民主,保障公民的自由、平等。这是近代革命的核心内容,也是辛亥革命的基本诉求。”下列史实可以证明该观点的是()

①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规定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等“私权”

②在思想文化领域,对以儒家三纲等为代表的旧思想发起全面进攻,传统权威被打倒

③按照《临时约法》建立起三权分立的政治架构

④辛亥革命后社会精英阶层要求通过议会选举方式参政的意识增加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6.(2019·湛江模拟)2019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1周年,北京、南京、武汉、广州、中山都想申请纪念活动主办权,其中南京的理由是()

A.辛亥革命在南京爆发 B.在南京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C.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并颁布《临时约法》 D.三民主义在南京提出7.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最能体现“政权机构中权力分配、制约、平衡”这一原则的内容是()

A.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C.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D.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

8.100年前,梁启超在兴民权基础上发表《新民说》,提出“新民”思想,他认为,要建设一个“新”的中国,必须先养成“新”的国民“新民”是指有爱国思想、尚武精神、社会公德、独立人格的新国民。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梁启超发表《新民说》意在说明()

A.维新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B.中国政治改革不宜操之过急,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C.要革命,不要改良

D.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

9.辛亥革命对政治近代化的贡献最主要的是…()

A.推翻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D.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0.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吴玉章曾经说过“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B.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11.1927年《上海民众国庆纪念大会宣言》中指出,“辛亥革命至少含有两层重大的意义:其一,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其二,民权革命的确立……于种族革

命之外,复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政治革命的新纪元”。这表明()

A.辛亥革命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但存在缺陷

B.武昌起义爆发日已被政府作为国庆纪念日

C.辛亥革命实现了民族、民权革命的目标

D.辛亥革命在民族、种族革命上取得了成功

12.1912年《清帝逊位诏书》写道:“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與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义安,仍合满、汉、蒙、回、臧玉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对《清帝逊位诏书》理解正确的是()

A.有利于加速南北和谈的进程 B.一定程度遏制民族分离主义

C.确保了中华民国的领上完整 D.实现了“五族共荣”的理想

1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的政权组织形式为()

A.责任内阁制 B.君主立宪制C.总统制 D.社会民主制

14.立宪派在1910年连续组织的三次请愿活动,尽管遍及16省,参与签名者达20万人,仍以失败告终。他们公开报告说:今后“非一请愿书可以力争,又非复少数人奔走呼吁可以得请求也,惟诸父老实利图之”。其影响是()

A.使立宪运动彻底失败 B.清政府完全陷入孤立

C.革命的群众基础扩大 D.列强放弃支持清政府

15.在南京临时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社会上大多数人都剪掉了辫子;但随之在社会上却又流行起戴帽子的风尚。这反映了()

A.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的不彻底性B.辛亥革命后西方近代文明传播广泛C.人们一时难以适应社会习俗的变革D.民主共和的观念渗入到习俗变迁中16.孙中山的秘书戴季陶说“报纸为舆论之机关,言论为天赋之自由,千百志士,洒如许热血,所欲得者,此其一也。”上述材料说明()

A.戴季陶肯定了报纸的新闻功能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C.清政府积极推动近代报刊业发展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的严格控制17.宋教仁《代草国民党之大政见》:“今革命之事毕矣,而革命之目的则尚未全达,是何也?不良之政府虽倒,而良政治之建设,则未尝有也。故民国成立己届年余,而政治之纷扰,无一定策划如故也”。这里的“良政治"指的是()

A.君主立宪制 B.民主共和制 C.责任内阁制 D.三权分立体制

18.中华民国建立之初,民国清史馆馆长王湘绮撰写了一副对联:“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结合这副对联推断,此时()

A.《临时约法》尚未颁布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在即

C.中华民国政权已经覆灭D.袁世凯已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成果

19.辛亥革命进行中,广东阳江县的巡防营与起义的革命党人打了起来,最后把革命党人堵在当地学堂,由于发现学堂里还有师生,双方居然自动停战,师生撤离到安全地带后,双方再打。类似情况在起义各地多有发生。其原因是()A.交战双方遵守国际公法 B.崇尚人道主义精神

C.新式学堂享有领事保护 D.传统重学风气影响

20.武昌起义后成立的“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成员多有立宪派和旧官僚,但他们承认并通过了革命派雷奋等起草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这说明()

A.共和制得到社会各界一致支持B.清政府统治的土崩瓦解

C.各派实现追求民主制的目标整合D.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何烦简择,以相委付?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

——《贞观政要》卷一材料二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可决弹劾之;对于国务员认为失职或违法时……可决弹劾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总统)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得宣告大赦、特赦、减刑,但大赦须经参议院之同意。

——摘编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结合所学,指出唐初中书、门下两省的职能。根据材料一,分析两省对当时政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临时约法》中立法权是如何限制行政权的?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临时约法》的进步性。

答案

1.A2.C3.A4.C5.C6.C7.C8.D9.C10.C11.A12.B13.A14.C15.C16.B17.C 18.D19.D20.C

21.(1)职能: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封驳。影响:提高行政效率:有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

(2)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职员、大赦、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等领经参议院同意:参议院可弹劾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

阐述: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中国近代化的一座里程碑。

历史必修1人民版3.2辛亥革命教案(新课教学过程一)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二、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 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与临时约法的评价。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难点分析: 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利用孙中山的资料引入 讲授新课: (一)、运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1、根据“武昌起义”一目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1)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何时由何人在何地成立的?之后又出现那些较有影响力革命 团体?在此基础之上,于1905年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领导人是?政治纲领是?它的成立历史意义在于? 中国同盟会并不是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的联合体,而是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的骨干组成的新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把全国的革命志士集结起来,有了共同的章程和纲领,打破了过去的地域观念。这就使它有别于以往任何一个革命小团体,从而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民主革命有了比较完备的民主革命纲领,有了一个公认的革命领袖,并由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来领导。 【过渡】: 在同盟会的领导之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反清的武装起义此起彼伏,影响较大的有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等,尽管这些斗争失败了,但有力推动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1911的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 (2) 反清斗争在中部地区湖北武昌打开局面,那么武昌起义能够一举成功的原因是?湖北军政府的首任都督是谁?反映什么现象? 武昌起义取得成功不是偶然的,它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十几年不断奋斗的结果,同时也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密切相关。总的来讲,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革命派武装起义对革命形势的推动、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长期工作、湖北新军的革命首创精神、资产阶级立宪派和人民群众的配合,等等。 【过渡】: 在湖北独立的影响下,南方各省纷纷响应,从10月22日湖南首先响应,到11月底四川宣告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试题及答案2套

最新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试题及答案2套 期末检测(一) (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是我国旧式婚礼中的惯常礼仪。这种“敬天法祖”民俗出现的制度源头可追溯到( ) A.世袭制度B.等级制度C.宗法制度 D.分封制度 2.清朝学者万斯同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 A.大、小宗都存在血缘关系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掌控D.宗法关系是维系当时政权的纽带 3.右面的漫画作品能够显示的关于秦朝历史信息不准确的是( ) A.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B.秦始皇实行了分封制 C.确立了君主专制体制D.建立了三公九卿体制 4.下列四幅图片反映的是列强侵华签约的场景。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与重庆被辟为通商口岸密切相关的是( ) 5.有学者说太平天国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 A.颁布实行《天朝田亩制度》B.建立与清政府相抗衡的政权 C.提出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D.进行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6.有人这样评价辛亥革命的作用:“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这表明辛亥革命的最大历史功绩在于( ) A.推动了中国政治、思想进步B.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迫使清帝退位D.建立了完善的民主制度 7.有人认为:“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种改造和变革社会的执著探索精神;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古代史(包括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 政治: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商鞅变法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郡县制、三公九卿) 汉朝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加强(郡国并行、汉武帝的中外朝制度、推恩令、察举制、东汉纸的发明)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孝文帝改革) 隋唐(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唐后期的藩镇割据、火药应用于军事) 宋朝(二府三司制、设判官、地方割据矛盾的基本解决) 元朝(一省制、行省制)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海禁) 清朝(设南书房、军机处闭关锁国清末鸦片战争及封建制度的衰落) 经济:上古时期(养蚕缫丝、陶瓷) 西周(工商食官、井田制) 春秋战国( 小农经济的出现、牛耕的运用、私营手工业的出现、铁器的使用、重农抑商) 汉朝( 小农经济的初步发展、土地兼并的加剧、租佃关系的出现、东汉青瓷的出现) 魏晋南北朝(白瓷的出现、经济重心的开始南移) 隋唐(唐朝曲辕犁、经济重心的继续南移、陶瓷业的发展、坊市制、对外经济的发展) 宋朝(经济重心的完全南移、小农经济的成熟、交子的出现、商业的发展、打破坊市制、制瓷业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元朝(彩瓷的出现、黄道婆脚踏三锭纺车) 明朝(粉彩、麻的广泛运用、土地兼并的激烈发展) 清朝(鸦片战争钱前的经济发展) 文化:百家争鸣秦朝的法家思想西汉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道教对儒家的冲击隋唐时三教合一思想两宋理学的创立及发展(二程、朱熹、陆九渊的心学) 明朝(理学占统治地位明末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发展李贽的异端思想) 医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医圣张仲景) 书法(相关朝代的书写主体书法名家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 绘画(帛画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的出现顾恺之画圣吴道子宋朝文人山水画的出现及代表画家马夏的残山剩水明末的八大三人的奇特画风) 诗经与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政治上:主要是古希腊的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即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及其演进过程);古罗马的三个历史时期(王政时期、共和国时期和帝国时期)及其代表性法律文献; 经济上:了解古罗马、古希腊的工商业发达以及海商业繁荣; 思想文化上:认识古希腊哲学家的哲学成就(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起源、智者学派中早期的人文主义精神、苏格拉底的道德与知识的联系和认识你自己以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其对哲学的发展 近代史(包括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 由于中国近代史与中国当代史的具体分界线争论不休,我这里就采用课本的观点,即以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为我国近代史和当代史的分界线。其中,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 政治上:了解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具体时间,过程和战后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以及对中国社会影响和主权的破坏,知道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记忆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时间点和《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颁布及其主要内容和地位,最后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总体影响),了解辛亥革命的具体时间和过程以及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教案

第2课、辛亥革命 课程目标: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知识与能力 知识:了解清朝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民主革命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兴中会、同盟会与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熟悉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记忆中华民国建立的时间,理解中华民国建立的历史意义,能够结合史实从多方面论证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历史意义,《临时约法》、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能力:从文本、视频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史实来分析问题的能力。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过程: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的引导和一定程度上的讲授;情景再现,体会当时的历史,反思历史;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论证某些历史结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利用视频资料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方法:①通过对“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的探究,学习分析背景、原因的方法。②通过对“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的探究,学习历史事件评价的基本思路。 ○3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寻找资料,探究历史问题。 (☆主要是学生的自主探究,结合教师的引导和一定程度上的讲授,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通过情景再现,体会当时的历史,反思历史;师生互动,探究互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积极性,论证某些历史结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用启发式的谈话法、讲述法、讲解法、纲要图示法、讨论法和用漫画导入的方法,针对学生的情况帮学生开拓思维,使其对该课的线索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辛亥烈士的鲜血、孙中山愈挫愈奋的精神,是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极好教材。《临时约法》的制定体现了“法为国根,民为邦本”的理念。通过学习革命者奋不顾身的斗争,体会他们的献身精神,并对此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节课的内容一向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它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它是前几课所讲的列强加紧侵略中国造成的影响的扩大,以及承接上节课中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个部分。本课不仅要完成辛亥革命背景、过程和结局的讲授,还要使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意义和教训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评价。 (教学中,以一课时为宜,需自制多媒体课件《辛亥革命》;视频《辛亥革命》) 本课重点:爆发原因,《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本课难点: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评价。 (☆为突出这一重点,我会用放一段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简单过程,特别是武昌起义的发生过程有一个感性的直观的认识和了解,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历史。在学生观看之前,我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辛亥革命》教案

《辛亥革命》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清帝退位。 2、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自主学习和展示辛亥革命兴起和过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史学评价方法,学生探究评价辛亥革命,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掌握史学评价方法;结合现实,感知历史和现实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革命者愈挫愈奋的精神,是人生观教育的极好教材。体会辛亥革命的意义,推动当今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教材重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评价。 教材难点 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的表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幻灯片一) 海峡两岸分歧多又大,为什么都要纪念辛亥革命?(学生有可能回答,则组织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直接过渡到探究环节)我们该怎样纪念辛亥革命?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专题三第二课《辛亥革命》。(播放幻灯片二) 展示课标要求(播放幻灯片三) 二、展示预习成果,师生探究 1、学生通过回答辛亥革命的过程初步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随后提点哪些是辛亥革命背景。五个条件: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军事行动

2、师生探究 (探究一)思考: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探究二)临时约法 大家在刚才的自学当中基本了解了辛亥革命的全过程,现在我们来共同探究一下本课的重点内容:辛亥革命的成果及其评价。 辛亥革命的最直接的成果是什么?资产阶级是如何维护的? 自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以来,英美法德等主要资产阶级国家纷纷通过制订宪法的方式维护其革命成果。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个表格(播放幻灯片四) 师:通过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几个国家虽然同属共和政体,但由于各自的历史和国情不同,共和政体也有差别。 结合教材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对表格的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更接近于哪个国家的宪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学生回答) 2. 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性质、意义是什么?(播放幻灯片五) 根据民权主义,规定中华民国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防止帝国主义侵略,规定中华民国领土的范围;根据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规定人民的自由权利根据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包括实行责任内阁制;规定保护私有财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原则。即主要主权在民、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纽带? A.财产B.地域 C.信仰D.血缘 2.西周时期,一诸侯王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再娶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后来妻子又为他生了二儿子,妾为他生了三儿子。当该诸侯王死后,继承他的王位的是A.女儿B.大儿子C.二儿子 D.三儿子 3.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 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4.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5、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D.修筑长城 6.北宋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从反面说明了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保证 C.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D.兵赿多,战斗力赿弱 7.“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做官吏幕僚 8.科举制的作用不包括 A. 扩大了官吏来源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有利于世家大族垄断仕途D.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9.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10.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 A.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 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11.“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与皇帝“共治国事” 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12.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

高中历史必修一 辛亥革命知识点

辛亥革命 ●中国民主革命概述 1.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近代中国主要矛盾:①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 ②人民大众与本国封建主义 3.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反帝反封建 4.革命目标:建立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 5.主要阶段:①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 6.不同阶级的斗争:①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民主革命的先声 ②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失败)---------- 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开端 ③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近代彻底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必要性: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和清政府反动卖国 2、可能性:①经济条件与阶级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②思想条件:民主革命思想的广为传播 ③组织条件:革命团体、革命政党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④军事条件: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进程 ⑤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 二、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主力:湖北新军 3.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 4.影响:(1)有利: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不利: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原因) ●武昌起义迅速成功的原因 ①革命派的武装斗争,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发展; ②文学社、共进会长期的筹备工作; ③大量新军参加革命-----军事保证; ④四川保路运动高涨-----有利时机; ⑤革命党人的革命首创精神和革命主动精神 三、中华民国建立----辛亥革命的成果 1.民国成立及其性质:(1)成立标志:(时间、人物、定都、国旗、纪年) (2)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府(原因) ①掌权者为革命党人 ②实施的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3课辛亥革命 一、教材与学生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作为第四单元第13课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上承《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作为反侵略求民主的重大事件它具有典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中国各阶级先后进行的英勇抗争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虽然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未能改变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但它推翻封建帝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又为后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条件。所以这一课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在初中阶段已学过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故而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因此,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知识,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二、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客观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孙中山等革命志士愈挫愈奋的爱国主义精神,将个人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辛亥革命的结局及其历史意义的认识。 三、教法简介 1、情境教学: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感悟历史。 2、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彼此合作、共同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表格、图示法:帮助学生归纳整理重要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开国大典》油画,设问导入(请问天安门广场上毛主席身上穿的是什么服装?这

2015-2016学年岳麓版必修一 第15课 辛亥革命 教案

2015-2016学年岳麓版必修一第15课辛亥革命教案 课标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并与教师提问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三民主义、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式: 1、学案导学。 2、教具准备:多媒体 3、采用情境设置、设题引思、探究互研、体验感受的模式。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由浅入深,有难而易,步步推进。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请欣赏另类的歌词《最近比较烦》 ——1901年“慈禧太后”自叹调 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 总觉得活得越来越没有尊严 我想我还是不习惯 从逃亡西安到把《辛丑条约》来签 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 总觉得大清的国运一天不如一天 泥腿子们造了反,八国鬼子又犯边 我也许真要把大清江山玩了完 请回答:为何歌词中说“总觉得大清的国运一天不如一天”? 学生回答后总结导入:并展示课标要求,并对课标做一简单解读。 (讲授新课):结合学案上的探究思考题讲解。 探究一:有人把20世纪初的清政府比喻成一座即将倒塌的老屋,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如果你是一位建筑工程师,你认为这座房子还有修补的可能吗?为什么? 20世纪初针对清政府的“房屋维修意见书”

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共同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治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①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②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由于A.绘画技术的发展 B.绘画内容的改变 C.人文主义的影响 D.宗教束缚的削弱 5.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与他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6.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①打电话拜年②乘公共汽车上班 ③在日光灯下读书④网上聊天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着名学者写了下列哪篇文章 A.《法俄革命之比较》 B.《敬告青年》 C.《狂人日记》 D.《文学改良刍议》 8.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9.近代文学艺术不同派别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 B.作家的天赋和个人的努力 C.不同的阶级利益 D.不同的地域特点 10.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你可以 A.去西班牙观赏毕加索的画展 B.去德意志欣赏贝多芬的作品音乐会 C.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D.去电影院看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 11. 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等并存问题。 早在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退回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 A.“兼爱”和“尚贤”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 12.儒家思想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这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 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C.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1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高一历史必修二试题及答案.doc

高一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 ( 选择题 ) 和第Ⅱ卷 ( 非选择题 ) 两部分,共 28 个小题,总分 100 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 小题,每题 2 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坛,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 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 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以下能够反映中国古代 较为先进的耕作方法的是 A B C D 3.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A. 千藕其耘 B.个体农耕 C.刀耕火种 D.代田法 4.在我国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到私有的转变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 A.各诸候国的税制改革 B .公田的大量抛荒C.铁器和牛耕的出 现 D .商鞅变法 5.从宋代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形式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乐于接受这种经营方式B.封建人身领队关系的彻底废除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D.商品经济的发展 6.右图所示之剑出土于甘肃灵台,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铁质,是我国现今出土最早的人工冶 铁制品之一。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 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 7.“(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纨绮绣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对上述材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我国丝织业水平世界领先B.齐国重视发展丝织业 C.当时丝织业水平很高,品种丰富多彩D.齐国的丝织品闻名全国 8.以下有关中国古代私营手工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A.商周时期开始出现私营手工业 C.直到清朝中期才出现大规模的手工工场 B .宋中期后在我国手工业中开始占主导地位 D.明朝中期的私营手工业中开始出现雇佣关系 9.以下有关明朝商业发展情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A.纸币被作为主要货币推行 B .对商品交易实行严格管理 C.江南出现大批工商业市镇 D .商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高峰 10.明朝中后期,出现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出现公共权力 二、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内服外服 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 B.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 C.商王对付附属国的控制能力有限 2、商朝是一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3、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优先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各国有很大自主权. 三、西周分封制(前1046——前771) 1、分封制: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诸侯国 1)内容: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 同姓:分封主体/富庶之地/战略要地/土地人口 异姓:功臣姻亲的待遇与亲族类似,分封一些殷商降族,利用他们对付商人。 2)影响:A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B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C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 2、宗法制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大宗、小宗相对影响—A保证了各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 B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3、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4.分封制为表,是宗法制的实质;宗法制为里,是分封制政治上的表现形式,;两者互为表里,相互联系。 第2课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一、秦朝的统一(前221年) 1、条件: A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大宗频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李丽雯

13课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直到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设计案例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内容分析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秋民主的潮流”中的内容,本课分为三个小标题,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主进程的丰碑。19世纪末,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岌岌可危,孙中山首倡民主革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分分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着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发动武装起义,促使革命形势不断高涨。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在此基础上,中华民国成立。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利用革命派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逼迫清帝退位,自己当选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在此期间,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权分立,限制总统权力,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三次巨变之一,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完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将倾的清政府,为导出革命活动作铺垫。学生虽然在初中阶段学过本课,但高中阶段他们对于革命类型的课程理解、归纳能力比较弱,历史认知能力有待提高,教学中,要注意史论结合,以史实导出结论,提高学生总结归纳能力以及学会分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课程内容的乏味,在教学中可创设情景,采用讨论法,引用故事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清帝退位。 2、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政治、经济、阶级、思想、组织、军事等条件),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高中历史必修一综合试题及答案一

高中历史水平测试必修一综合检测练习(一) 一﹑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最早出现于()A.秦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2.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位统治者()①他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②他首先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国家③他创立的王朝是中国古代比较短命的朝代④他采取法家思想,统治残暴 A.秦始皇 B.汉高祖 C.唐太宗 D.明成祖 3.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4.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本的最大规模战役是()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华兴会 B.兴中会 C.光复会 D.同盟会 6.1912年清朝寿终正寝,意味着() A.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C.封建制度的结束 D.君主立宪制的破产 7.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党成立 8.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人是() A.毛泽东 B. 朱德 C. 陈毅 D. 贺龙 9.在中国共产党的哪一次会议中提出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A.遵义会议 B.七届二中全会 C.洛川会议 D.中共七大 10.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法律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宪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共同纲领》 1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者是()

中学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练习题:全册(附答案)

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一全册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名字能反映一个时代,可以窥探人们心中寄予的某种期望或恪守的某种观念。从《宋书》中的刘敬先、殷孝祖,到《新唐书》中的张茂宗、延宗,再到《明史》和《清史稿》中的汤显祖、严世藩,史念祖、杨光先,《中国二十五史》中这样的名字比比皆是,它体现了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下列哪种观念。() A.等级观念 B.宗法观念 C.法治观念 D.辈份观念 2.春秋时的“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 A. 郡县制B.宗法制 C. 礼乐制 D.分封制 3.一位年轻人准备参加明经科的科举考试,他的理想是仿效魏征作一个谏议皇上匡扶天下的良相。这位年轻人最早可能生活的朝代和他理想中的任职部门应该是() A.隋朝尚书省 B.唐朝门下省 C.宋朝枢密院 D.元朝中书省 4.学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的研究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 A. 《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B. 《论西汉推恩令的实行及其影响》 C. 《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 《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5.“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使希腊城 邦呈现出的主要特征是() A 闭关锁国,重视农业 B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C 小国寡民,独立自治 D 贵族统治,僭主当政 6.黑格尔说:“中国人除了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人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在古希腊知道自己自由的“这部分人”是指 A.妇女 B.外帮人 C.奴隶 D.成年男性公民 7.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它的许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主要有:() ①“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③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④奴隶在法律上是“可以购买的东西”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②③④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13课于海侠 课程标准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以下基本知识和概念:革命兴起的背景、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黄花岗等武装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成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王朝的覆灭、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发展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结合史实分析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概括和阐释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史论结合的分析中,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探求本质的科学精神,以及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培养以史为鉴的历史意识。 2.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为理想而奋斗的顽强毅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华民国成立及辛亥革命的意义。 革命者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最终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并成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近代中国的进步。

教学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孙中山辞职、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原因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体现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否定,体现了资本主义民主宪法的特点。对内容的理解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对孙中山为什么辞去临时大总统,及当时复杂的形式学生分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情境体验分析法、多媒体教学等 [教学过程设计] 学活动流程内容教学策略 及手段 详细设计 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中山路思考孙中山先生重大的贡献, 以引入本课《辛亥革命》。 武昌首义录相 教师:播放录相,并要求学生搜集录相中的重要信息。 学生:观看录相,并在录相中搜集重要的历史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用课件呈现: 1.武昌首义1911.10.10 2.湖北军政府成立 3.十几省宣布独立 教师概括,这正是辛亥革命的高潮时期的重大事件。 以“你认为武昌首义的成功以及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清王朝的土崩瓦解是历史的偶然吗?”这一问题转 入到关于清末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及酝酿发展情况的学 习内容。可以根据情况,引导学生从清政府的统治、革

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历史必修一期末水平测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唐朝掌管草拟和颁发政令以及审核政令的机构分别是() A.中书省和门下省 B.门下省和尚书省 C.政事堂和门下省 D.中书省和尚书省 2.一名日本人在重庆拿到了清政府准许其开办工厂的营业执照,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 A.1840年 B.1860年 C.1895年 D.1901年 3.《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作法的根本目的是( ) A.不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各部权限分明、效率提高 D.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4.下列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取胜的社会主义革命 B.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C.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D.推动了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5.古希腊城邦中最流行的政体是() A.贵族制和民主制B.贵族制和平民制 C.君主制和寡头制 D.寡头制和僭主制 6.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最主要原因() A.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B.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C.美国的经济政治力量下降D.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主体,而美国却通过独立战争确立了共和政体,但两国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道路。据此,请回答7、8题: 7.英国《权利法案》公布的意义在于() A.使议会得到了自由选举国王的权利 B.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

高一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高一历史试题 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主要反映了( ) A.耕作方式的进步 B.土地制度的变化 C.手工业的进步 D.赋税制度的变化 2.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中国古代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时期。其中与“封建时代”对应的土地制度是( ) A.氏族公有制 B.井田制 C.均田制 D.私有制 3.下面的汉代画像石拓片和民间剪纸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发达的商品经济 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C.封闭的地主庄园经济 D.乡村生活的祥和富足 4.范喜良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农夫。他可能使用过的日常生产生活用品是( ) A.铁锄 B.曲辕犁 C.翻车 D.棉布 5.下图所反映的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在春秋时期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D.贵族争夺土地 6.我国古代冶铁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南北朝时期,我国冶铁技术取得的最主要成就是( ) A.高炉冶铁 B.炒钢技术 C.灌钢法 D.水力鼓风冶铁 7.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的“匠户”() A.其子孙可以脱籍改业 B.没有专门的户籍 C.方便了统治者的征调 D.有一定人身自由 8.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 )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9.中国古代瓷器生产技术高超,咏“瓷”诗句众多。如:“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诗中的“越窑”和“大邑”分别以生产什么瓷器出名( ) A.青瓷、粉彩瓷器 B.粉彩瓷器、白瓷 C.青瓷、白瓷 D.白瓷、青瓷 10.《周礼》中将妇女的纺织生产称为“妇功”,并将之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和农夫并列,这说明了() A.纺织业已经产生 B.当时没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妇女的作用受到人们重视 C.纺织收益高,可与士大夫的俸禄相比 D.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的地位已经相当重要 11.陆游《杂赋》诗写道:“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从这句诗中,我们能获得的最有效的信息是( ) A.作为乡村集市的草市出现于宋代 B.宋代的草市已具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C.宋代的草市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督 D.陆游所说的草市位于东京汴河两岸 12.“市”突破原先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在() A.秦朝 B.六朝 C.唐朝 D.宋朝 13.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抑商”和“海禁”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封建统治 B.限制工商业发展 C.保护农耕经济 D.防范“外夷”入侵 14.清代初年,正常的海外贸易陷入停顿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B.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中国商品缺乏国际竞争力 D.西方列强疯狂的殖民掠夺 15.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主要标志是() A.手工业作坊大量增多 B.手工业技术水平空前提高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产生 D.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16.下图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示意图,属于造成B段发展趋势的原因是() A.列强放松侵略为其提供发展机会 B.政府的鼓励政策激发了投资热情 C.群众性爱国运动为其赢得市场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