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7 苏教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7 苏教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7 苏教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7 苏教版

24大自然的文字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大自然的文字——星座可以辨别方向,看云识别天气,脚下的石头告诉我们地质变迁。

2.学会“熊、耸、兆”三个生字,并能书写美观;理解“预兆、耸立、迷失、汪洋、铁砧”等词语的意思;读准平舌音“耸”和翘舌音“兆”、“砧”,会用“苔”、“岗”、“壳”不同的拼音组词。

3.反复朗读,品味课文的语言特点,用心体会第六段中的动词“搬、爬、带、走”的巧妙,理解作者借助拟人的手法,活灵活现的写出了地质的变迁,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4.解读和破译大自然的文字,并能利用大自然的文字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5.领会“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这句话的含义。明白走进自然,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善于请教,才能懂得更多的大自然的文字。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中思考、发现、体会,了解课文中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以及它们的意义。

教学难点:揣摩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等句子;了解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品读大自然的文字,并学会解读大自然文字的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三、教学评价设计:

1.检查学生预习环节中,通过查看预习单、检查朗读,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包括生字词的掌握,正确、流利读书的情况等,以便课堂学习时,学生掌握不好的地方,侧重指导一下。

2.在精读感悟环节中,通过圈画,理解重点词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第二段,紧扣关联词“即使……也……”,体会看星星辨别方向的巨大作用,第六段让学生找到文中的动词“搬、穿、爬、带、走”让学生反复朗读,用心体会动词使用的准确性,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推进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朗读妙趣横生。

3.借助拓展小练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搜集相关资料,仿照课文的拟人写法,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一种大自然的文字。了解大自然外在的科学知识,感悟大自然内在的神奇意蕴,并把自己的体会感悟表达出来。

四、教与学的准备:

1.学生:收集《大自然的文字》相关的资料,完成预习单

2.教师:教学课件PPT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激趣导入,引出大自然的“文字”。

1.谈话导入。师微笑着说:能说说老师脸上的表情是什么?教师做各种表情——微笑、紧张、生气。(学生一一回答教师的表情)。你们真是我的知音。这些就是我脸上蕴含的“文字”!我们班同学能从老师的脸上读出蕴含的“文字”,真了不起!

2.同学们,提到文字,我们并不陌生。我们从小到大认识许多文字,文字可以帮助我们阅读,了解各方面的信息,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等等,给我们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可你们知道吗?在自然界里,还有另一套文字,认识了它,就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了解自然,破译自然现象,领略大自然的无穷奥秘,它就是——(师板书:大自然的文字),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

【设计意图:从教师的表情,脸上的“文字”入手,提示学生并不是所有的文字都是写在纸上,“文字”的另一层含义就是所蕴含的信息,为这节课《大自然的文字》做铺垫,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步入学习环境。】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伊林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

伊林:生于1895年,逝于1953年。前苏联科普作家、工程师、儿童文学作家。生于乌克兰。他一生写下了许多科普作品,如《十万个为什么》、《几点钟》、《黑白》、《人与自然》和《改造行星》等,对苏联科普文学有一定贡献,而且对中国现代科普事业的发展影响巨大。

4.齐读课题,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大自然这本书上的文字到底是什么呢?这上面写了什么?这些文字有什么作用?……)教师归纳问题:大自然的文字是写在什么上面的?大自然这本书上的文字指什么?这些文字有什么作用?我们要从课文中寻找答案,那么咱们先来做一下准备工作。

【设计意图:质疑课题,明确学习方向和重点,学贵有疑,学习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和运用的一个过程,而且通过提问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的识写。

(1)出示预习单,组织交流写字这一部分,是否美观,正确。“熊”笔顺较多,应写紧凑一些,“耸”上下结构,上面的“从”应写小一些。

(2)学生在课本上描红生字“熊、耸、兆”。在本子上练写自己不满意或是认为难写的字。

2.检查词语。

(1)课件出示:认读词语。指名读,发现错误,纠正练习,再齐读。

提示:“耸”是平舌音,“兆”、“砧”是翘舌音,学生多练读几遍。“青苔”的“苔”应读“tái”。

(2)互相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例如联系上下文,或者联系近义词或反义词理解等。“预兆”就可以通过

近义词“先兆”来了解,“铁砧”通过图片来理解,也可以通过查词典来(铁砧图片)

理解:锤或砸东西时垫在底下的器具称为“砧”,那么铁砧就是砸钢铁材料时用的铁制成的叫铁砧。

【设计意图:结合预习单,引导学生多种渠道理解词语,阅读上下文,查词典或字典,也可以上网搜索,请教别人等,灵活的运用学习方法,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

(3)交流预习单上的多音字组词。同桌互相检查,读一读,教师相机指导。

苔tāi( )tái( ) 岗gāng( )gǎng( ) 壳ké( )qiào( )

3.检查朗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正确、流利的阅读课文。

②把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读错和难读的地方反复读,并做好标记。

(2)指名读,每人读一段,做到正确、流利,其他学生认真听,检查对错,提出建议。着重阅读2——6段,读准“砧状云、预兆、青苔”等词语。哪一段读得不好,可以多让几个人来试读一下。

【设计意图:读书时,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然后指名读,明确课文重点2——6段,引导学生多读多练,教师相机指正难读的词语,为学下文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贵有疑,聚焦课题,围绕质疑的问题:大自然的文字是写在什么上面?大自然这本书上的文字指什么?学生边读书边思考。

(1)学生快速朗读。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哪地方不理解,不好读,自己做个记号。

(2)学生思考并交流:大自然的文字指的是什么?

(3)教师总结:大自然的文字写在大自然上面,文字是指书中的星、云、石等物。

2.理清脉络,了解课文结构。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学生简要的说一说。(课文先总讲了“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然后分别从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地两个方面,依次介绍了天上的星座,云朵和脚下的石灰石、花岗石,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文字有助于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地质变化。)(2)学生思考交流课文的写法。(提示:课文哪些自然段写的是大自然这本书的内容,哪些不是。)

这篇课文是按照总——分——总来写的。

(3)分组每人一段读二至六段,并思考每一段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学生交流介绍。

【设计意图:从整体了解课文的结构,既能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大概的了解,还能学习课文的写作结构,为以后的习作打下基础。】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精读感悟——初识大自然的“文字”

1.现在咱们一起走进大自然的文字。同位合作,品读第一自然段。

2.仔细观察,出现了几个“文字”,用笔圈画出来,

,这两句话中的“文字”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不一样,我们认识的文字,指的是书上的汉字,而大自然的文字指的是自然界的物体。)【设计意图: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学习情境,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思维发展。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文字”的异同,体会大自然的文字虽不是写在纸上的汉字,却和汉字一样,能够给我们信息。】

3.教师出示“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学生默读思考,找到衔接的词语,说一说有什么作用?(“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可以使文章自然过渡。)

4.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1)学生朗读这句话,并细细品味。

(2)同桌互相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指名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天上”与“地下”是一对反义词,,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与两个“每”字共同说明大自然的文字是无处不在的。

5.指导朗读:要注意停顿和重音。两个“每”字,还有“可以、也有、就是、也是”这几个词语,速度要慢,要重读,更能体现出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指名读,师生评价比较读得怎么样?好还是不好?好在哪里?

6.教师小结:大自然的文字是无处不在的,正所谓“大自然不是缺少文字,而是缺少发现和阅读文字的眼睛”。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通过两个“文字”的比较,突出大自然文字的特殊;通过两个“每”字,体现了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引导有感情的阅读,加深领悟文章的内容。】(四)精读感悟——品悟大自然的“文字”

1.学生自由阅读2——6自然段,并用笔圈画出描写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互相交流说一说。教师小结:我们知道大自然就是一本书。大自然的文字指书中的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

2.指名读2——6自然段,找出过渡段。

(1)学生认真,找出过渡段,在前面画上“☆”。(第四段: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

也是一本有趣的书。)

(2)交流讨论这句话中全文的作用?(过渡),哪个词让你看出来的?(也)前面的2、3段写的是天上的星星、云,后面的5、6段写的是地上的石灰石、花岗石,一个“也”字把它们巧妙地连了起来。

(3)指导有感情阅读第四段,感受“也”字的巧妙,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过渡段,体会它和以前学过的用“不但……而且……”连接起来的过渡段稍有不同。初步了解课文介绍的大自然的文字分为天上和脚下这两部分,也为下文的“天书”、“地书”的出现做好铺垫。】

3.思考,根据课文2——6段编辑书名。

(1)大自然就是一本书,它的“文字”就是天上的星星、云,还有地上的石灰石、花岗石,那么我们可以把大自然这本书分成上下两册,请同学们依据课文内容给上、下册分别取书名。

(2)学生自由读第2—6节,想好后和同桌商量书名。教师引导归纳可分为天书和地书两类。(板书:天书地书)学生再依据课文内容填取:()的天书和()的地书。(师板书:神奇有趣)。

【设计意图:采用取书名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也使得《大自然的文字》更加形象直观的出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学生探究交流的驱动力。】4.教师总结:作者把大自然中的事物比作文字,然后分“天书”和“地书”,列举我们周围的自然现象加以说明,真是趣味盎然。

板书设计:24 大自然的文字

天地

书书

(神奇)(有趣)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精读感悟,解读大自然的“文字”

1.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大自然也是一本书,它也有自己的文字,读懂它的文字,我们就可以认识和了解自然,领略大自然的无穷奥秘。

(2)学生交流并回答:大自然的文字这本书可以分为上下两册——天书和地书,分别介绍了大自然的那些文字呢?(神奇的天书上有有星、云,有趣的地书上有石灰石、花岗石。板书“天书地书”)2.解读大自然的“天书”。

(1)大自然中的每一颗星,每一颗小石子,都是文字。就让我们一起到天上去看一看天上的文字,我

们能读懂什么。学生默读2、3小节,思考水手、飞行员是怎样读“天书”上的文字的?读懂“天书”上文字对于他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先画出相关语句,再同位讨论讨论)

【设计意图:本课将科普知识蕴于日常生活可见可感的现象,我先放手让学生抓住关键问题自已感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分享自己获得的信息资源。】

(2)解读天上的文字——星星。学生自由阅读第2段,并交流。认识天上的星星,有什么意义?

①哪一句话肯定了星星给水手们指明了方向?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并用波浪线画出来。(师相机出示:“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板书:星星辨别方向)教师评价并总结:罗盘是古代人们辨别方向的器物,有了大自然的文字—星星,即使没有罗盘,也不会迷失方向呢!

②指导朗读这句话。“即使、也”表明了星星的重大作用,读的时候要强调这对关联词语,应该重读。先指名读,师生评价,然后分组赛读,比一比哪组读得好。

③谁想用“即使……也……”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品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即使、也”,深入体会星星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积累词语,并运用词语,做到学以致用。】

④水手们是怎样看星星辨别方向的?学生交流“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课件出示这段话)多么聪明的水手呀,我们一起读出他们的智慧!齐读这一段,加深学生的印象。

⑤水手们朝天望望,就可以辨别方向了,他们生来具有如此能耐吗?学生交流探讨,水手为什么能够知道星星可以辨别方向。依据水手的职业特点,学生进行猜测。师启发:他们游历了五湖四海,观察了无数星相,才总结出了经验的!如果我们像水手一样多走一走、看一看的话,也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设计意图:学生的思维发展不能只停留在认识的事物上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探寻认识事物的方法,鼓励学生多看多听,多实践。】

(3)解读天上的文字——云

过渡:刚才我们破译了天上的文字——星星可以辨别方向,那么飞行员又是怎样认识“天上的文字”——云的呢?

①学生分组交流,解读天上的文字——云,有什么意义?“天上砧状云,地下雨淋淋。”认识砧状云可以采取应急措施,避免把飞机毁掉。我们读懂了天上的文字——云,就可以观察气象,避免灾难的发生。(板书:云辨别天气)

②“砧状云”是什么样子的?学生默读思考,画出相关句子。“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教师出示铁砧的图片,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砧状云”。

③同位互相朗读,感悟天上的文字——云可以观察气象。雷雨的预兆砧状云

思考练习:大自然是一本书,也是大自然的文字,

它写在,我们知道。

④勤劳的人们在生产劳动和生活中不断积累着智慧,“看云识天气”早已是他们的习惯了。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根据老师出示的农谚说一说你的理解。

农谚: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东方日出白,就要有风发。

半夜无星,大雨快临。早雾一散见晴天,早雾不散是雨天。

【设计意图:这是教师搜集的农谚,学生参考一下,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两条说一说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根据自己搜集的农谚说一说看法和理解,激起孩子们观察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欲望。】3.解读大自然的“地书”。

(1)通过解读“天书”,我们知道头顶的这片蓝天,在会读它的人看来,真是一本神奇的书。其实,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有趣的书。

(2)自主探究。请大家试着用学习2、3自然段的方法,学习5、6自然段。归纳学习要点,自由朗读5、6自然段,围绕“大自然的地书有哪些文字?”“地书上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么认识它们?”这几个问题同位展开交流讨论。

(3)汇报交流地上的文字——石灰石石灰石

①谁能到前面给大家介绍石灰石,它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意义?

介绍完之后,其他同学补充介绍。教师相机出示石灰石的图片。

②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看到(),普通人认为(),而懂大自然的文字的人知道()。是由()造成的。据此可以推断()。

③真是沧海桑田!解读这块石头文字,我们了解了地貌的变化。出示地质变化的对照图(学生齐读第五自然段)。(板书:石灰石地质之变)

④欣赏图片,学生总结。

大自然是一本书,是大自然的文字,

它写在,告诉我们。

【设计意图:汇报交流石灰石这一部分设计了两个小练习,第一部分浓缩了第五段的精华,通过所填内容,感悟地质的变化,第二个小练习在欣赏对比两幅图片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4)汇报交流地上的文字——花岗石

①在森林里行走,有时会忽然看到树林当中立着一块很大的花岗石,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普通人的疑问是:()?学生回答原文句子“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

②出示花岗石的图片,教师质疑“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花岗石

指名朗读这一段,思考这个问题。

③学生交流花岗石的来历。教师出示: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

立即会说,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

④学生自由阅读这一部分,并找出里面的动词,圈画出来。体会地壳运动的动词“搬、穿、爬、带、走”的准确和巧妙。思考“爬”为什么用引号?作者运用的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地质搬迁,而且还体现了速度之慢。(板书:花岗岩地质之迁)

⑤指导朗读第6段,重点指导疑问句“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和动词“搬、穿、爬、带、走”,加深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设计意图:在汇报交流花岗石这一部分,我采用了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读中去感受语言的魅力。指导读中,抓几个动词的描写,尤其是一个“爬”字,体会作者用词的妙处,为指导朗读做好铺垫。】

⑥练习总结:大自然是一本书,是大自然的文字,它写在,告诉我们。

4.寻找破译大自然文字的“密码”

(1)大家懂了那么多大自然的文字,你们真棒呀!怎样才能认识更多的大自然的文字呢?请大家自由阅读第7段,把想到的内容写在书的右侧。

(2)学生分组交流,怎样才能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从小就应当到树林里或者田野上走走,注意观察。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再到书里去寻找,看那里有没有解释。你还应该去请教有学问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

【设计意图:同学们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合作交流,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合作能力,学生也可以在合作中最大限度的获得更多的信息,达到信息共享,拓展了知识。】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归纳:(板书:方法:观察读书请教)

(4)齐读第7小节。认真体会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多出去走走,多观察,多思考,多请教,才会认识更多的大自然的文字。)

(5)思考交流:识别大自然文字有什么好处?

教师小结:识别了这些文字,可以考证出很多未知的东西,可以避免迷失方向,可以掌握季节的更替,及时进行农事活动,避免飞机事故的发生等。

【设计意图: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从课文中走向生活。学生对大自然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认识的层面上,还能学会利用自然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五)紧扣练习,总结全文。

1.自由朗读课文,感悟大自然的有趣神秘。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由练习填空,并互相交流自己的答案。

(1)如果在海上迷失方向,就去看因为;

(2)砧状云像,如果飞机在空中飞行,遇到它应该;

(3)如果在城市里挖出一块灰色的石头,就知道这里曾经是,

因为。

(4)如果在森林里看到一块披着青苔的花岗石,就知道它不是,而

是,因为。

【设计意图:把全文的知识点都集中在练习内,学生以练习的方式,总结全文,并分组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使知识点更加明确,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六)感悟描写“文字”方法

1.同学们,在我们刚才做练习时,更加了解了大自然的文字——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课文为了解说这四种文字,用了许多修辞手法,请同学找一找相关句子,做个记号,分别说出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同座位讨论。课文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3.师生交流修辞方法,打比方和拟人的句子。第三段运用了比喻,把云山比作铁砧;第六段运用了拟人,描写冰“搬、穿、爬、带、走””,把冰当成人来写,特别品味“爬”字,这样可以使句子生动、形象、有趣,我们以后也要多运用这些写法,让自己的习作也生动起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感悟一下,体会作者写法的巧妙之处,向作者学习写作方法,并内化为自己的习作语言,达到拓展与运用。】(七)拓展延伸,续写“文字”

1.你还认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一下。

2.课件出示:考考你

(1)蚂蚁搬家,蜻蜓低飞,鱼儿都露出水面,看得懂大自然文字的人都知道。

(2)锯开大树,你就能发现树的断面部分有一圈圈的纹路,这就是年轮。年轮也是大自然的文字,它告诉我们。

(3)根据河北太行山山崖间有螺、蚌壳和卵形砾石的带状分布,推断出。

【设计意图:从课文中的四种大自然的文字,延伸到课外年轮、蚂蚁搬家,蜻蜓低飞等这些大自然的文字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我们不仅了解了许多科学知识,还有许多启示:例如看到蚂蚁搬虫子,我们还要学习它们合作互助的精神。】

3.根据平时的观察,积累,认真思考,完成小练笔.

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小短文,介绍一种你所认识的“大自然的文字”。

(提示:先写是哪种大自然的“文字”,再写清楚这种“文字”的形态,最后再解说“文字”,它有什么意义?读懂它有什么益处?注意多运用修辞方法,使自己的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我在教学中将书本知识与课外拓展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和动手动脑等语文综合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4.教师小结:同学们,大自然丰富多彩,奥妙无穷,让我们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并不断破译大自然。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能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才会有一个温馨安宁的家园。

(八)板书设计:大自然的文字

星星辨别方向

天书方法:

云观察气象观察

石灰石地质之“变”读书

地书请教

花岗石地质之“迁”

附《大自然的文字》预习单

班级:姓名:

一、我搜集

1.有关作者伊林的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气象农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我会读

1.把课文读文2-3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后面的()打上“√”

自我评价:真棒()不错()还要加油()

2.认读生词.

小熊星耸立预兆青苔花岗石贝壳铁砧迷失汪洋毁灭

三、我会写

1.描红临写,先写下三个生字“熊、耸、兆”,另外你认为课文中哪个字不好写,就把它写下来。

2.给下面的多音字组词。

tāi( ) ké( ) gāng( )

苔壳岗

tái( ) qiào ( ) gǎng( )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寻觅——()求教——()预兆——()

反义词:寒冷——()稀疏——()奇特——()

四、我会填

1.关联词语填空。

()他们没有罗盘,()照样不会迷失方向。

它()人搬来的,()冰搬来的。

2.仿写: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我们知道,蚂蚁搬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还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

1.这堂课围绕大自然的“文字”而展开,先是引出“文字”,初识“文字”,然后是解读“文字”,破译“文字”,最后是续写“文字”。紧扣“文字”,每一个环节为了加深记忆,都设置了巩固练习:(大自然是一本书,是大自然的文字,它写在,告诉我们。)学生手脑结合,有利于学生思考总结,巩固新知。

2.把大自然是当成一本书,课文设计的“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分成了天书和地书两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提高了学习热情,又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使学习内容很好的连贯起来,有一个连续的学习情境。

3.《大自然的语言》采用多种修辞方法,语言生动、有趣。引导学生赏析语言,品味语言,从字词做起。例如第六段描写冰川移动的动词,引导学生反复读,认真体会,尤其是“爬”字,体会冰川速度之慢。感知作者运用拟人的写作方法,既能积累写作方法,还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内容比较多,尤其是第二课时,小练习比较多,有个别学生反应比较慢,耽误时间。除了积累拓展环节之外,其余的小练习,我采用的口头表达为主。另外,有小部分学生课前没有认真准备预习,平时没有认真观察,课外阅读量也不多,家里没有电脑,因此搜集的内容较少。

教学建议:这篇课文解读“文字”是重点,课内学生仅仅能认识大自然文字是不多的,如何让学生去破译这种“文字”也非常重要的,教师要给足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空间。大自然的“文字”是无处不在的,如果要了解更多的大自然的文字,就要多观察、多读书、多请教,只有掌握了方法,学生才能学到源源不断的知识。

大自然的文字教案

第六课大自然的文字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掌握课文中的所有的词语、汉字、要求 会读,懂意思,重点词语达到会读,会写,会理解,会用。 2.使掌握课文中的所有的句型,并能运用它们进行语言交际。 3.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和课文的结构,能结合课文情景使用。(二)能力训练点 1. 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一句话,理解课文 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 利用课文材料联系生活实际锻炼听说读写能力,逐步形成真实交际能力。 (三)情感渗透点 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教学难点】揣摩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短语或句子。 【教学方法】以探讨问题为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检查字词预习,讲解字词

第二课时阅读课文,串讲课文 第三课时阅读课文,串讲课文 第四课时课文材料的运用,实际练习 第五课时阅读并理解课文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自学本课词语,掌握新词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重点词语达到会念,会写,完全理解,会用。 2。能够结合实际,用新词表达意思。 【教学重点】掌握新词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重点词语达到会念,会写,完全理解,会用。【教学方法】引导法,讲解法 【教学准备】书,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提名背诵课文。 (二)检查词语预习 本课的词语比较多,要分清重点掌握和一般掌握,保证重点词语的理解运用。一般词语则通过课文的学习逐渐识读理解 1。每个人在小组中汇报词语预习情况。

2017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7课《葵花之最》作者简介:毕淑敏 精品

毕淑敏 毕淑敏,女,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中共党员。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等。1980年转业回北京。国家一级作家,北京铜厂主治医师、卫生所所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研究室专业作家,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获庄重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被中国海洋大学聘为驻校作家。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毕淑敏是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注册心理咨询师。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孝心无价》、处女作《昆仑殇》、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等,散文集《婚姻鞋》等。多篇文章被选入现行新课标中、小学课本。 毕淑敏说她从小就是一个好学生,她的数学与语文成绩非常好。她的开始写作源于她父亲的建议,而她的戒骄戒躁是由于儿时的母亲的教导,为了写作,她在完成了医学学业以后,又去上广播电视大学的文学系并以“优”的成绩毕业,继而读研究生,获得了硕士学位。再说,她同时是或者更加是一个医术精良的内科医生,她对此充满自信与自豪。 1

《大自然的文字》教案

《大自然的文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都介绍了哪几方面的大自然的 文字及他们的作用。 4、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咱们一起初读了前苏联著名的自然科学家伊林的作品——(指黑板, 齐读课题)《大自然的文字》。 2、咱们就继续来认识大自然中的文字。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班速读课文,想一想:课题中的“文字”在文中指什么? 2、指名回答,师相机板书:(北极星、砧状云、石灰石、花岗石)板书后述:大自然好像一本书,大自然的文字指的就是书中的“北极星、砧状云、石灰石、花岗石”。课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比作一本书,把大自然中的北极星、砧状云、石灰石、花岗石比作文字。 三、指导学习第一种文字——北极星 师:这些“文字”,都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拿起书,读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生:看星座可以辨别方向。 师:你从哪个句子读出来的? 生: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 师{示句子}谁再读读这个句子。指名读 师:你从这个句子又读出了什么 生:即使没有任何工具,在有北极星的地方也不会迷失方向。 师:看来星星还可以帮助人们辨别方向(板书:辨别方向),找到回家的路,功劳可真不小。 四、指导学习第二种文字——砧状云 师:可是天空这本书的文字还远远不止这些,再读读课文,你还知道了什么?生:在夏季,有时会出现左右伸出两个尖头的云山,这座云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每当这时,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否则会毁掉飞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课文中知道的。 师:那你来给大家读读。[生读]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的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大自然的文字》公开课教案

《大自然的文字》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要求: 1.结合学生质疑,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这些文字介绍了哪些知识,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2.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介绍自己认识的一种大自然的文字。 3.凭借课文培养学生的批评思维能力。 二、设计思路: 1.学习语言的过程,不是模仿别人说话,不是用别人说话的方式取代自己原有的表达方式,而是说自己想说的话,让自己的表达能力自然生长。 2.进行板块设计,力求简洁。预设越充分,越容易控制学生。同时尽量不要表扬孩子的学习表现(这也是一种外在控制),更多地关注学生对文本及语言本身的兴趣。 3.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从提出问题开始。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判断主旨: 1.导入新课。 2.出示伊林的介绍,指名读。伊林是前苏联作家。他从小就对大自然、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童年时他常守在蚂蚁窝旁观察蚂蚁的生活习性,在厨房里制造肥皂,按照配方制作鞋油……这些都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他为孩子们创作了《十万个为什么》等几十部脍炙(kuàizhì)人口的科普作品。他的作品知识性强,文笔流畅生动。 3.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谁来说一说,伊林为什么要为孩子们写这篇文章。(二)自读课文,解决疑问: 1.在初读课文时,同学们还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出示问题)谁来读一读? 2.自由读课文,自己尝试解决。 3.讨论交流,教师倾听、指导。重点抓住“作者为什么把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称为大自然的文字”这一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文字中蕴含的知识。(三)体会写法,仿写片段: 1.说说你认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介绍给同学们听听。 2.看看课文是怎么生动地介绍“大自然的文字”的?指名读句子,说说体会。(1)云,也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2)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3)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 3.仿写片段,交流。(四)尝试进行批判阅读: 1.课文里的哪些知识很有意思,一下子就吸引住了你? 2.哪些知识让你觉得不可思议,甚至产生了怀疑?(五)总结课文,推荐读物: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人物精神或品质集锦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人物精神或品质集锦 (2017-08-30 22:30:09) 转载▼ 标签: 365 分类: 教育类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人物精神或品质集锦

12、姥姥——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广结善缘、有求必应 我——调皮捣蛋剪纸技艺:深入人心熟能生巧惟妙惟肖 14、高原的后生——粗狂豪放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 15、柳: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16、草原人民——热情好客 18、巴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甘于奉献—--要我们: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1.《爱之链》告诉人们: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伸出援助的手。 2.《我不期望回报》表达的深刻哲理:尽量多地不求索取地为社会、为他人做一些事情,努力使自己的心灵变得充实、美丽。 3.《鲁宾逊漂流记》告诉我们:要学会生存,学会坚强,学会面对困难不畏惧。 4.从勃朗特三姐妹身上受到的启示:①要敢于和保守观念、偏见作抗争;②要不畏生活的艰难,环境的恶劣,发奋努力;③要具备顽强的意志,不怕挫折,才能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5.《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使“我”懂得了: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终将成为一个成功者,成为一个英雄。 6.《从岩缝里长出来的小草》启示我们:成才不光需要自己的努力,更离不开亲人朋友的关心,

因此,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7.《青海高原一株柳》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能创造奇迹。 8.《给家乡孩子的信》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9.《大自然的文字》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文字是无处不在的。正所谓“大自然不是缺少文字,而是缺少发现和阅读文字的眼睛”。只有走进自然、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善于请教,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 10.《冬夜读书示子聿》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11.《观书有感》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的人物盘点 第一单元心中有祖国 2.《郑成功》——郑成功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肖邦 4.《古诗两首》—《问官兵收河南河北》——杜甫;《示儿》——陆游 第二单元人间真情 5.《负荆请罪》——蔺相如、廉颇、韩勃 6.《最后的姿势》——谭千秋 7.《船长》——作者:维克多.雨果(本文选自《“诺曼底”号遇难记》,其它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哈尔威 8.《爱之链》——乔依、老妇人、女店主(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第三单元奋斗与生存 9.《小草和大树》——作者:谈雨山;夏洛蒂(《简.爱》)、罗伯特.骚塞、艾米莉(《呼啸山庄》)、安恩(《艾格尼斯.格雷》) 10.《轮椅上的霍金》——霍金 11.《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作者:杨红樱,鲁滨逊(《鲁滨逊漂流记》)、(一部特别适于女孩阅读的文学经典——《绿山墙的安妮》) 第四单元民风民俗 12.《姥姥的剪纸》——作者:笑源;姥姥 13.《牛郎织女》——牛郎、织女、王母娘娘。作者:叶圣陶(《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14.《安塞腰鼓》——刘成章(《羊想云彩》) 第五单元景物聚焦 15.《青海高原一株柳》——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报告文学《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 16.《草原》——老舍(《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 第六单元名人风采 18.《给家乡孩子的信》——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19.《钱学森》——钱学森 20.《詹天佑》——詹天佑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

24、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理解这里的文字指的是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 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等句子。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理清层次。 3、学习生字新词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平时我们喜欢到大自然去游玩吗,为什么喜欢,我的原因是: 大自然丰富多彩,他充满着生命的神奇与魅力 大自然奥妙无穷,她满载着人类的历史与未来 大自然用她那宽广的胸怀培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类 大自然用她那美丽的容颜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田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有关大自然的文章, 它将指点我们去聆听大自然的语言 它将引领我们去领略大自然的风采

这篇文章就是—— (生:《大自然的文字》) 板书大自然的文字。 2、知道作者是谁吗,是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 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 课件介绍伊林。 3、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大自然的文字是什么样的文字,这种文字指的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大家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速读课文,初步找到自己的答案。明确大自然的文字指的是什么。 (星、云、石等物帮助人们辨别方向、了解历史等,它可以使我们了解信息,增长知识。) 2.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勾出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这些词语在课文中表达的意思。 三、学习生字新词。小熊、耸立、预兆、铁砧、砧状云、罗盘、星座 1、读这些词语,你提醒大家那一个字注意读好,(兆、砧) 2、你给同学们介绍那个新词的意思,(学生解析词义) 预兆:于是将要发生某种事情或情况。 铁砧:锤或砸东西时点在地下的器具称为“砧”,砸钢铁材料时用由于铁制成的就是铁砧。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略。

六年级语文:24、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实录)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六年级语文:24、大自然的文字 (教学实录)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六年级语文:24、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这里的文字指的是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等句子。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提到文字,我们首先会想到书本上的文字,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文字却与我们书本上的文字不同,它是新奇的、有趣的。那么它是什么样的文字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板书) 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议。 2、交流字词的意思。 铁砧星座罗盘…… 3、说说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自然的文字是写在哪本书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指的是什么?请大家速读课文,回答这两个问题。(学生读课文,教师画书样)明确:大自然好像一部书,大自然的文字是指书中的星、云、鸟、石等物。 2.大自然这本书可分为两个分册。下面,请大家依据课文给分册取书名并编写目录,让我们共同尝试编书的滋味,好吗?明确:

最新六年级《大自然的文字》教案(精品)

六年级《大自然的文字》教案 教学目标: 1.初读破题,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品读、美读,赏析语言,理解重点。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研究自然、利用自然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祖国大好河山风光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热情。 二、介绍作者: 伊林(1895—1953),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代表作有《十万个为什么》《在你周围的事物》《自动工厂》《原子世界旅行记》《人怎样变成巨人》等。 三、字词: 淫雨铁砧漂砾毒蕈 四、介绍伊林作品特点: 内容丰富文笔流畅深入浅出回味无穷 五、串讲课文: 主要内容:⑴说明书本上的文字及其作用,引出大自然的文字 ⑵介绍了几种大自然的文字,说明其中蕴含的知识和生活的智慧。 ⑶学会大自然文字的方法及意义。 结构形式:总——分——总结构清晰详略得当 说明方法:打比方分类别举例子 写作特点:

1.语言生动浅显,明白如话 2.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运用 3.说明与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 4.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六、作业 1、写一篇说明文,向大家介绍一种你熟悉的大自然的文字。 2、课外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生存手册》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提到文字,我们首先会想到书本上的文字,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文字却与我们书本上的文字不同,它是新奇的、有趣的。那么它是什么样的文字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自然的文字是写在哪本书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指的是什么?请大家速读课文,回答这两个问题。(学生读课文,教师画书样)明确:大自然好像一部书,大自然的文字是指书中的星、云、鸟、石等物。 2.大自然这本书可分为两个分册。下面,请大家依据课文给分册取书名并编写目录,让我们共同尝试编书的滋味,好吗?明确:这两本分册,一本叫神奇的.天书;一本叫有趣的地书。神奇的天书的目录有星、云、鸟;有趣的地书的目录有石灰石、漂砾。(板书) 3.大自然这部书就像老师画得这么厚吗?这有多厚、多重?(请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大家看板书,根据你所掌握的说明文知识,说说文章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教师小结:本文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比作文字,然后分天空和大地,列举我们周围的自然现象加以说明,读来趣味盎然。 三、品读课文,感悟重点 1、保请学生从“神奇的天书”和“有趣的地书”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某一段文字,讲给大家听,看谁讲得好,可以按照这种形式叙述:文字-情态-破译的内容。(情态主要包括位置、形态、高度、飞姿、叫声等)启发引导:(用多媒体)出示一个画面(雷雨云图片),请学生找出相关的语段,带领学生体味文章是怎样描述和破译这种云的。然后学生自由发言,赏析自己喜欢的语段。

24、大自然的文字_教案教学设计

24、大自然的文字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这里的文字指的是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等句子。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提到文字,我们首先会想到书本上的文字,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文字却与我们书本上的文字不同,它是新奇的、有趣的。那么它是什么样的文字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板书) 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议。 2、交流字词的意思。 铁砧星座罗盘…… 3、说说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自然的文字是写在哪本书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指的是什么?请大家速读课文,回答这两个问题。(学生读课文,教师画书样)明确:大自然好像一部书,大自然的文字是指书中的星、云、鸟、石等物。 2.大自然这本书可分为两个分册。下面,请大家依据课文给分册取书名并编写目录,让我们共同尝试编书的滋味,好吗?明确:这两本分册,一本叫神奇的天书;一本叫有趣的地书。神奇的天书的目录有星、云、鸟;有趣的地书的目录有石灰石、漂砾。(板书) 3.大自然这部书就像老师画得这么厚吗?这有多厚、多重?(请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大家看板书,根据你所掌握的说明文知识,说说文章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教师小结:本文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比作文字,然后分天空和大地,列举我们周围的自然现象加以说明,读来趣味盎然。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悟重点 1.请学生从“神奇的天书”和“有趣的地书”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某一段文字,讲给大家听,看谁讲得好,可以按照这种形式叙述:文字-情态-破译的内容。(情态主要包括位置、形态、高度、飞姿、叫声等)启发引导:(用多媒体)出示一个画面(雷雨云图片),请学生找出相关的语段,带领学生体味文章是怎样描述和破译这种云的。然后学生自由发言,赏析自己喜欢的语段。 2.引导深入:品味本文语言生动有趣的技巧,重点赏析第

六年级语文大自然的文字[人教版]

24、大自然的文字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的文字”是指 什么。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情感和兴趣。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情感和兴趣。 投影、视频

各学习小组把收集到的资料汇集起来,出一份以《大自然的文字》为主题的小报。

第一课时 一、由“文字”引出课题。 二、自学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四、引导学生琢磨、体味重点句子,让学生体会从小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1、板书“文字”。 问:你知道什么是文字吗? 2、还记得以前学过的课文《石头书》吗?除了石头, 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事物有文字呢? 揭示课题。 要求: 1、读通、读顺课文。 2、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 解。 3、弄懂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1、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议。 2、交流字词的意思。 铁砧星座罗盘…… 3、说说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1、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举了哪些例子说明认识“大 自然的文字”对人类的作用,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勾画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如:“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征兆,应该离它 远些才好。”从这句话我知道了云也是大自然的文 字,飞行员可以根据砧状云的位置预测到雷雨,及 时避开它,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3、朗读课文2-6自然段。概括主要内容。 (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 解历史的沧桑。) 4、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有很多的好处,那么我们应该 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 齐读 交流 交流 自读,正音 交流词义 交流 指名读,正音 交流 讨论 默读,勾画 交流 尝试概括 交流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图文讲解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7课《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图文讲解 知识点 教材分析: 选文讲述的是汤姆和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无所不能、淘气、向往自由、勇敢机智、有正义感和爱心的一个孩子头儿的形象。课文先是讲述贝琪的妈妈撒切尔太太和汤姆的阿姨悲痛绝望的心情,以及汤姆、贝琪回来后小镇欢乐的晚上。先悲后喜,充满了喜剧气氛。接着通过汤姆的讲述,介绍他和贝琪在洞中的历险经过,最后讲汤姆去看望伙伴哈克和贝琪,从法官口中意外地知道山洞已被封上,乔埃被困洞中。 轻松、幽默而略有讽刺夸张,是作者语言的特点。浪漫有趣,有惊无险,是这部名著吸引孩子的地方。 作者介绍: 马克·吐温(1835-1910) (1835-1910年),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曾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林肯”。主要作品有《汤姆·索亚历险记》《乞丐王子》《百万英镑》《密西西比

河上的生涯》和《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等。《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苦行记》)之一。 作品简介: 《汤姆?索亚历险记》描写的是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冒险经历。该书自出版以来,就广受追捧。大获成功之后,马克·吐温又创作了《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1883年)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4年),被后人推崇为“密西西比河三部曲”,还原了19世纪中后期最真实的美国社会。该书的姊妹篇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人物介绍: 汤姆·索亚 本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个聪明爱动又调皮捣蛋的孩子,阿姨罚他星期六不能去玩而是刷墙,他却会忽悠别人说刷墙是件很好玩儿的事儿,让其他孩子抢着为他刷墙。汤姆骨子里具有冒险风格,他会约上小伙伴们去做海盗。汤姆也足智多谋,他和哈克一起破坏了杀人犯乔埃的阴谋,最终让坏人恶有恶报。 哈克贝利·费恩

大自然的文字的教案

关于大自然的文字的教案 一、由“文字”引出课题,《大自然的文字》。 1、板书“文字”。 问:你知道什么是文字吗? 2、还记得以前学过的课文《石头书》吗?除了石头,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事物有文字呢? 揭示课题。 二、自学课文。 要求: 1、读通、读顺课文。 2、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弄懂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议。 2、交流字词的意思。 铁砧星座罗盘…… 3、说说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四、引导学生琢磨、体味重点句子,让学生体会从小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1、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举了哪些例子说明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对人类的作用,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勾画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如:“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征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从这句话我知道了云也是大自然的文字,飞行员可以根据砧状云的位置预测到雷雨,及时避开它,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3、朗读课文2-6自然段。概括主要内容。

(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历史的沧桑。) 4、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有很多的好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 ⑴、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想一想。 ⑵、指名说一说。 ⑶、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小结课文,拓展延伸。 1、小结课文。 谈一谈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拓展延伸。 ⑴、你还收集到大自然的哪些文字?四人小组交流。 ⑵、各组指定人员向全班汇报。 六、课后实践活动。 各学习小组把收集到的资料汇集起来,出一份以《大自然的文字》为主题的小报。

24大自然的文字

24、大自然的文字(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文字指的是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等句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1、10月的阳光,把北京的香山镀上了一层灿烂而明亮的色彩。霜叶红于二月花,把香山装点得如童话般绚烂。走在香山染红的是你的衣裳,点亮的是你的眼睛。(出示香山图片)是什么季节独有的?(秋) 2、齐读沙白写的《秋》。 3、其实红叶一片,是大自然的文字,上面写着秋天。今天我们就去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板书)齐读。 大自然就像一本书,大自然的文字指的是“星、云、石灰石、花岗石”。 二、精读感悟 (一)、我们就学习第一种文字——星 过渡语:其实,星星写成的天书很厚很厚,让我们走入天书的一页。齐读第2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看星座可以辨别方向。 师:你从哪个句子读出来的? 生: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 师:谁再读读这个句子,还读出了什么? 生:即使没有任何工具,在有北极星的地方也不会迷失方向。 师:看来星星还可以帮助人们辨别方向(板书:辨别方向),找到回家的路,功劳可真不小。真的,大自然是一本书,北极星是大自然的文字,它写在天空,告诉我们哪边是北方。 (二)、学习第二种文字——云 过渡语:是啊,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可是天空这本书的文字还远远不止这些。女生读第3自然段,男生闭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的左右伸出两人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课件示砧状云}睢,这就是可怕的砧状云 师:为什么飞机在里面飞行会被毁掉? 生:里面隐藏着可怕的雷雨。[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予以补充] 师:砧状云,能让我们辨识天气情况。大自然是一本书,砧状云是大自然的文字,它写在天上,告诉我们马上就要有雷雨了。

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 开国大典)说课稿

《开国大典》说课稿 《开国大典》是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重温革命岁月”为主题。 一、说教材 《开国大典》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它记叙了新中国成立时亿万民众欣喜若狂,激动自豪的感人场面。作者借三十万人民的心,强烈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新中国成立是我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场面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 本文借描绘会场布置、大会盛况、群众游行等场面,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重、热烈的气氛。针对文章以上的特点、单元训练的重点和课文在单元中的安排,我确定了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点 “学习场面描写”是本课训练目标之一,精当的场面描写表达思想感情又是本课的重要写作特色,因此,我把在阅读中体会场面描写的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四、说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 开国大典距今年代已远,当时的时代背景远离孩子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如何运用教学手段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这篇课文的关键。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按照从整体——部分——回归整体的教学方法学习课文,先初读整体感知大典进行情况;然后抓住部分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最后再总结全文回归整体。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入情景,深化体验。这样既充分

大自然的文字第一课时教案

《大自然的文字》 洋湖中心小学葛宏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课文的思路清晰流畅,语言通俗浅显,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适合学生阅读。 三、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的意思。 2、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小诗《秋》。

2、你们知道吗,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奥秘无穷,在自然界里还有另外一套文字,认识了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破译自然现象,领略自然界的无穷奥秘。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板书课题,读课题。) 3、学生对课题质疑 4、简介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前苏联自然科学家伊林。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自读要求) 2、检查生字词读音情况 (1)出示词语:耸立、预兆、小熊。指名读词,相机正音,齐读。 (2)指导书写“兆”。 3、播放课文朗读视频。 4、学生对课文质疑。(教师相机理清文章脉络) 三、品读课文,重点感悟。 过渡:你们觉得大自然的文字怎样? (一)指导学习第2自然段 1、大自然的文字神奇、有趣。作者是怎样写,让我们感到大自然文字的神奇与有趣的呢? 2、PPT出示第2自然段,学生自由读。对比阅读,指名读这一段。 3、相机指导:作者运用情境的方法把星星的作用写得生动,把大自然的文字写得神奇。

2019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8时间的脚印导学案 新人教版

2019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8时间的脚印导学案新人教版 学习 内容 第二单元第8课 (第 1 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说明层次及方法。 2.品味说明语言的特点。 3.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唤起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重点难点: 1.理解文章的说明层次及 方法。 2.品味说明语言的特点。 学 习过 程一、预习与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 粗糙.(cāo) 龟.裂(jūn) 消逝.(shì) 沟壑.(hè) 腐蚀.(shí) 沙砾.(lì) 山麓.(lù)孔隙.(xì) 倾.斜(qīng) 覆.盖(fù) 包裹.(guǒ) 琥珀.(pò) 犀.牛(xī) 帷.幕(wéi) 2.解释下面词语。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帷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山麓:山脚下。 海枯石烂:海水干涸,石头粉碎。形容经历久远的时间。多指意志 坚定,永不改变。 悬崖绝壁:形容山势险峻。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交流点拨】岩石记录时间的方法和内容。 2.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交流点拨】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工具;岩石记录时间的方法; 岩石记录的内容;研究岩石记录的大自然的文字的意义。 3.本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交流点拨】逻辑顺序。 4.通读全文,梳理文章的说明层次。 (二)探究说明方法。 5.作者在说明各种因素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使用了什么说明方 法? 6.下面语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 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三)品味说明语言。 【导入新课】 岩石是在漫长的地质 年代中形成和变化的,是 一种大自然的语言,留下 了时间的印记。岩石仿佛 是原始的“钟表”,留下了 历史的痕迹,无声地讲述 着自然的传奇故事,让我 们了解到地貌的变化,地 质的变迁,以及古代生物 繁衍、灭绝的大量信息。 这样的“石头记”,是大自 然留给我们的宝书,可以 引导我们寻找“地下的宝 库”,为人类造福。 【合作与探究指导】 第一部分(1—4):概 括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 间。 第二部分(5—29):具 体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 间的。 第三部分(30—31): 读懂岩石的记录不容易, 但意义重大。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开国大典》知识点

第7课《开国大典》知识点 1、词语理解 肃立:恭敬、庄严地立着。 陆续:表示动作行为先先后后,断断续续。 擎:举。 瞻仰:恭敬地看。 开国大典: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 2、近义词 宣布——公布肃静——肃穆 3、反义词 完毕——开始热烈——冷淡 4、层次和段落 第一段:(1-4)开国大典入场。 第二段:(5-10)典礼的主要经过。 第三段:(11-13)阅兵盛典。 第四段:(14-16)群众游行。 5、积累好词 描写场面壮观的词语: 气势磅礴排山倒海万马奔腾长虹贯日 惊天动地热火朝天万人空巷 6、对句子的理解 1、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人民被反动派踩在脚下,没有独立、自由。现在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翻了身,站起来了。 2、他读到“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民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掌声。 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他是人民群众心目中最敬爱的领袖。人们期盼他成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选举他为主席正合民意。所以当听到毛泽东当选为新中国的主席时全场热烈鼓掌。 3、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这“光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4、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这是写人民群众看到人民解放军部队接受检阅时的举动,因为我们的军队是如此威风凛凛,纪律严明,坚强壮大,人民的国家有了钢铁长城,人民的幸福有了可*的保障。这里用夸张的笔法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5、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这句话是写毛泽东面对人民群众高呼“毛主席万岁”的回应。一方面说明毛泽东对人民的热爱,另一方面,这些动作和口号非一般人所为,直接表现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7.主题概括 这篇文章通过写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表达了一种当家作主的喜悦感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大自然的文字教案

24、《大自然的文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海陵路小学徐明业 2012.1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大自然的文字,懂得它们的作用和意义。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4、让学生学习比喻、拟人、设疑的写作方法,使文字通俗浅显,生动有趣。 教学重点:了解大自然的文字,懂得它们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搜集资料; 2、教学课件。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认识了文字,就可以读很厚的书,就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事情了,今天让我们跟随苏联著名的科普作家伊林去认识一种奇特的文字:24. 大自然的文字伊林(读课题) 2、师:对这篇课文我们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课文主要介绍了大自然的那些文字呢?请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有关词句。指名回答。师相机板书(星、云、石灰石、花岗石,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对人类有什么作用?你真会读书,能把厚厚的书读薄了,把长长的课文用几个词概括出来。 二、细读品味 1、(指板书)这篇课文是怎样把大自然的文字介绍的具体、生动、形象的呢?我们先来看课文第6自然段。(课件出示地6自然段) (1)谁来读一读?指名读(读得真好,好好锻炼,将来会是一个国家级的播音员) (2)同学们再读这部分内容,看看作者是怎样把森林花岗石介绍的具体、生动、形象的。边读边想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在旁边做批注。(指名说) A、(比喻):有时会忽然看见森林当中立着一块很大的花岗石……像披着毛皮一般。把花岗石上的青苔比作毛皮,那么花岗石上的青苔肯定也很厚实,花岗石上青苔的厚实足以说明花岗石的历史悠久; B、(设问)他是怎么到这儿而来的呢…….作者在提出一系列问题后,在后面又作了回答,叫自问自答,作者在抛出这么多问题的时候,同时也把我们脑海中的问号给勾起来了,这种自问自答的方式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C、(拟人)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爬”我们知道速度非常慢,就一个爬字,形象的体现了缓慢的自然变迁过程。这里说的冰是指冰川,冰川是怎么形成的呢?(出示冰川材料、图) (3)小结:这一自然段就是通过打比方、自问自答、和拟人的方式把森林中的花岗石写得具体、生动、形象的,将缓慢的自然变迁过程就这么清晰展现在我们面前。(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体会一下作者的写法。齐读) 2、课文在介绍其他几种文字时是不是也用这些方式呢?我们再读读其他几个自然段,了解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对人类有什么作用。 (1)课件出示课文的第二小节(男生读)。

小学六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第7课藏戏的教学和答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第7课藏戏的教学和答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第7课藏戏的教案和答案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中国的民族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有据可考的就有275个剧种。藏戏,是藏族地区普遍流行、在祖国百花艺苑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剧种。藏戏艺术有600多年的历史,比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课文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先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藏戏主要特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组成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征——“面具”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简略地说明其他特色: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腔、

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随着作者脉络清楚、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的描述,绚丽多彩的藏戏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顺序、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北京的春节》有较大的不同。从内容看,《北京的春节》介绍的是节日风俗,而本文侧重介绍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从表达顺序看,《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序,而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从表达的方法看,《北京的春节》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而本文主要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看,《北京的春节》的语言自然、平实、准确、精练,京味浓郁,耐人寻味,而本文的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领学生了解本文的

大自然的文字正式教案

24、大自然的文字 教学目标; 1、读懂文中大自然的四种文字:北极星指明北方,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有石灰石的地方曾经是汪洋一片,森林中的花岗石是冰块搬来的,森林是后来有的。 2、学会用两种诗的形式说读书收获,用关联词说清前因后果。 3、体会文中用事例说明的方法及问题激趣,拟人手法把科学知识介绍得通俗易懂的方法,并仿写一段内容。 4、让学生懂得要读懂大自然的文字就要善于观察、勤学好问、亲自实践,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大自然的文字及读懂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写法,进行仿写。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就是大自然的文字,作者在上面找到了、——(生齐答:秋天) 二、初步感知,理清脉络 1、打开课本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的说说,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 交流出示: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石子也是一个字。 仔细读读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大自然的文字究竟是什么样的?这些文字到底告诉了人们什么?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呢?) 2、现在就请大家带着问题读课文。圈一圈作者介绍了大自然的哪几种文字呢?对于我们的疑问,他又是怎么回答的。 3、我们先来交流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文字?(板书: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这里的星星具体介绍的是哪一颗,云是哪种云呢?石灰石和花岗石是不同质地的石头。 4、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是大自然的文字,言下之意作者把大自然比作了什么呢?(一本书) 5、为了有条理的介绍作者还把这本书分成了上下两册呢,是哪两册呢?现在就请你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给这两册书分别取个名字。 阅读提示:建议大家注意研究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思考思考,它可能会帮助你很快理清头绪,概括出最符合作者心意的书名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