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十章 环境经济政策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十章 环境经济政策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十章 环境经济政策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十章 环境经济政策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十章环境经济政策

内容提要

第一节有效率的污染水平

第二节污染者付费原则

第三节环境经济政策的一般形式

第四节环境经济政策的基本功能

第五节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条件与影响因素

第六节中国的环境经济政策

第一节有效率的污染水平

?一、环境容量的概念

?是指自然环境或其组成要素对污染物质的承受量或负荷量。

二、环境容量有效利用分析

1.图中MAC是边际治理成本曲线,随着排放水平的提高而减少;MEC是边际损害成本曲线,随着排放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2.社会总成本=治理成本+损害成本

3.在环境管制不严的情况下,厂商出于利润最大化的动机,会提高排放水平,降低边际治理成本,例如E//点,其社会成本=2+

4.4=6.6

这说明此时会出现比较高的损害成本和社会总成本。

? 4.在环境管制比较严的情况下,排放水平会降低,例如E/点,在排放水平为6时,治理成本过高(6.0),边际损害成本(2.5),其社会成本=6.0+2.5=8.5,因而社会总成本也较高。

? 5.由此可见,无论是环境管制不严或过严,都会导致低效率的资源配置,因为社会成本较高。

? 6.理想的排放水平和治理水平是在E点,即边际治理成本曲线MAC与边际损害成本曲线MEC的交点。即此时边际治理成本等于边际损害成本,社会总成本最小,E=3.1+3.1=6.2,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因而E点又称为有效率的污染水平。

?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基本上有两大类:①强制执行各类环境法规;②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手段。

第二节污染者付费原则

?一、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基本上有两大类:①强制执行各类环境法规;(命令-控制型的环境政策)②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手段(环境经济政策)。

?二、环境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

?①环境经济政策是以市场为基础,着重间接宏观调控,通过改变市场信号,影响政策对象的经济利益,引导其改变行为。大大降低了政策执行成本。

?②环境经济政策通过市场中介,把经济、有效地保护、改善环境的责任,从政府转交给环境责任者。

?③环境经济政策可以有效地配置保护环境所需要的资金,这些资金不仅可投资于对环境有利的项目,还可以用于纠正其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

环境经济政策的目标是纠正环境问题的外部不经济性,使外部费用内部化。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就是“污染者付费原则”(Polluter Pays Principle)。

三、污染者付费原则

污染者应该承担由政府决定的控制污染措施的费用,以保证环境处于可接受的状态。换言之,在生产过程或消费过程产生污染的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中,应当包括这些控制污染措施的费用”。

污染者付费原则可以被解释为“非补贴规定”,即污染者应当承担污染控制的全部费用。

第三节环境经济政策的一般形式

?一、类型

? 1.调节市场

? 2.建立市场

? 3.途径

⑴对于调节型市场而言—征收庇古税

⑵对于建立型市场而言—科斯手段

? 4.二者比较

?共同点:⑴都是为了使外部费用内部化;⑵都允许经济人为了实现环境目标,通过费用效益比较,选择一种最优方案。

?不同点:⑴庇古手段多依赖政府,科斯手段多依赖市场机制

?⑵庇古手段需要政府实施收费或补贴,管理成本较大,科斯手段需要政府界定产权,在产权制度不健全、污染者数量较多时,科斯手段效率变低。

?⑶实施庇古手段,不仅可获得环境效益,还可使政府获得经济效益,而科斯手段一般只获环境效益。

?⑷庇古手段一般不提供刺激,科斯手段一般能刺激厂商采取措施改进生产设备,减少排污。

?⑸如果被收税保护的人企图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税负和税收,实施庇古税可能导致另外一些外部性。

? 5.环境经济政策选择

?环境经济政策相同的前提下,其政策选择取决于边际管理成本和边际交易成本的大小。

?⑴MMC是边际管理成本曲线,MTC是边际交易成本曲线。当污染者数量较少时,MMC较高,MTC较低;当污染者数量较多时,MMC较低,MTC较高。

?⑵图中两曲线交于F点,此时边际成本为MCo,污染企业数为Q2,这时两种手段都可以采用。

?⑶当Q﹤Q2时,MMC﹥MTC 选择科斯手段。

?⑷当Q ﹥Q2时,MMC ﹤MTC 选择庇古手段。

?

⑸L点是MMC的最低点,然后回升,L点以后采取什么手段?

G点以左,当Q2﹤Q﹤Q4时,还可以选择庇古手段(因为MMC ﹤MTC).

G点以右,当Q﹥Q4,MMC急剧回升,应考虑采用命令型手段。

⑹如果市场化程度提高,MTC会右移下移,变为MTC/,交点F F/,临界

污染企业数由Q2移到Q2/,这说明科斯手段活动区间增加。

⑺如果政府工作效率提高,MMC会下移到

MMC/,交点F F//,Q Q2//,这说明庇古手段活动区间增加。

⑻市场化程度和政府工作效率会同时提高,此时有可能找到图12-3中的新的临界点E。E 点与F点所决定的环境经济政策手段的选择区间基本一致,但边际成本由MC0下降到MC0′。因此努力完善市场机制,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是值得期望的。

第四节环境经济政策的基本功能

?一、基本功能:1.行为激励 2.资金配置

?二、资金配置功能不被重视的原因

? 1.因利益冲突和政策风险,其功能可能被淡化。

? 2.环保资金瓶颈作用不明显时,其资金配置功能被降低。

? 3.两种基本功能存在抵消关系。

?

第五节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条件与影响因素

?一、实施条件

?实施以市场为基础的环境政策和管理手段,必须具备以下的条件:

?1.比较完备的市场体系

?环境经济政策是环境管理部门通过经济刺激手段,直接或间接调控管理对象的行为。因此,环境经济政策成功与否,取决于市场的完善程度。

?2.相应的法律保障

?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参与市场运行的环境经济政策,只有在相应的法律保障之下,才具有合法性和权威性。因此,在制定环境经济政策的时候,必须首先寻求法律体系的支持。

?3.配套的规章和机构

?环境经济政策的有效执行仍然需要必要的规章和机构。

?4.相应的数据和信息

?必要的数据信息仍然是环境经济政策制定与实施的重要条件。

?二、影响因素

?1.政策可接受性

?有些环境经济政策付诸实施后,会影响一些部门、地区或团体的利益。因此,考虑一项环境经济政策能否施行,有必要评价其政治和社会的可接受程度。

?2.相关政策的制约

?现行的法规框架,为环境经济政策的选择划定了有限的生存空间,在此范围之内,环境经济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只能采取配合而不是冲突的形式。

?3.管理的可行性

?管理的可行性既影响环境经济政策的选择,也影响具体政策的执行。

?4.公平性的考虑

?对社会公平性的考虑也会制约一些环境经济政策的选择与使用,因为在决策者看来,有些经济手段的实施可能会引起社会不公平问题。

?5.对市场竞争力的担心

?环境经济政策最终要参与国民经济运行,发挥宏观调控的功能。

?6.产业政策

?各级政府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经济目标而制定的一些产业政策,也会影响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

第六节中国的环境经济政策

?一、基本内容

?中国的环境政策体系包括了横向的3个领域和纵向的5个层次(表12-2)。3个领域是:

?环境污染防治

?农村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在纵向结构上,我国的环境经济政策包括以下5个层次:

?1.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有关方针和政策

?例如,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14届5中全会《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有关环境经济政策的内容等。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颁布的法律

?例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森林法》、《矿产资源法》涉及环境经济政策的条文。

?3.国务院制定和颁布的行政规章

?例如,排污收费制度。

?4.国务院所属部委制定和颁布的规章和政策

?5.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制定和发布的法规和政策

?国务院及其所属部委是环境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最为关键。?下面主要讨论狭义的环境经济政策,即由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环境经济政策,也就是第三和第四层次的内容。

?二、正在执行的环境经济政策

?根据政策执行部门划分,我国的环境经济政策共有3大类23种:

?第一类,由环保部门执行的政策。其中又分为以经济手段为主的政策(排污收费);

经济手段与标准规定相结合的政策(排污许可证和三同时);拟议中的政策(生态环境补偿费)。即:

?(1)排污收费

?(2)排污权交易(在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基础上试点)

?(3)三同时制度

?(4)生态环境补偿费

?第二类,由产业部门执行的政策。即:

?(5)矿产资源补偿费

?(6)土地损失补偿费

?(7)城建环保投资

?(8)废物回收利用

?(9)育林费

?(10)林业基金

?(11)行业造林专项资金

?(12)造林、育林优惠贷款

?第三类,由综合管理部门执行的政策。即:

?(13)城镇土地使用税

?(14)耕地占用税

?(15)城乡维护建设税

?(16)资源税

?(17)资源综合利用

?(18)综合利用利润留成环保投资

?(19)企业更新改造环保投资

?(20)清洁生产

?(21)环保产业

?(22)有益于环境的财政税收政策

?(23)银行环境保护贷款

?三、实行环境经济政策的必然性

?(一)对于我国采用和执行环境经济政策,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中做了充分阐述:“1.按照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要逐步开征资源利用补偿费,并开展对环境税的研究;2.研究并试行把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市场价格准确

反映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代价;3.制定不同行业污染物排放的时限标准,逐步提高排污收费标准,促进企业污染治理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要求;4.对环境污染治理、废物综合利用和自然保护等社会公益性明显的项目,要给予必要的税收、信贷和价格优惠;5.在吸收和利用外资时,要把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同时安排的内容,引进项目时,要切实把住关口,防止污染向我国转移。”

?(二)中国在环境管理中采用环境经济政策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其主要原因有:?①中国的大多数环境政策,是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制定的。

?②在经济体制转轨和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各种类型的环境问题也超乎寻常地涌现出来。传统的命令-控制型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管理对象行为的迅速变化;环境经济政策灵活弹性的管理形式,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空白。

?③执行命令-控制型的环境政策,需要设置大量的机构,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

?④我国的环境保护投入,长期以来受资金供给和投资体制双重制约,投资总量和投资一直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需要。

?⑤我国地域广大,自然条件复杂,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一刀切的命令-控制型政策,往往会因为过分强调环境效果而忽视了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

思考题

? 1.解释概念:环境容量、污染者付费原则

? 2.画图解释有效率的污染水平

? 3.环境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

? 4.比较调节市场、建立市场的异同点。

? 5.分析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条件和影响因素。

? 6.画图分析环境经济政策的选择。

四大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讲课讲稿

四大宏观经济政策目 标

四大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物价稳定 货币政策四个最终目标要同时实现是非常困难的。它们之间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性。 1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此消彼长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因此,要维持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就要牺牲一定的物价稳定;而要维持物价稳定,又必须以提高若干程度的失业率为代价。 2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两者根本上是统一的,但如果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不正确,比如以通货膨胀政策刺激经济,暂时可能会导致经济增长,但最终会使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影响。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如果经济迅速增长,就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加快进口贸易增长,导致国际收支状况恶化,而要消除逆差必须压缩国内需求,而紧缩货币政策又同时会引起经济增长缓慢乃至衰退。 4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为了平抑国内物价,增加国内供给,就必须增加进口,减少出口,导致国际收支逆差。反之,略,一样。 总之,实际经济运行中,要同时实现四个目标非常困难,因此,在制定货币政策目标是,要根据国情,在一定时间内选择一个或两个目标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机会成本 相同的经济资源来生产200辆自行车。于是,可以说,生产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生产的200自行车。如果用货币数量来代替对实物商品数量的表述,且假定200辆自行车的价值是10万元,则可以说,一 10万元的其他商品。 “机会成本” 价,总会形成“机会成本”,即为了这种使用所牺牲掉的其他使用能够带来的益处。因此,这一概念拓宽和深化了对消耗在一定生产活动中的经济资源的成本的理解。通过对相同的经济资源在不同的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不同收入的比较,将使得经济资源从所得收入相对低的生产用途上,转移到所得收入相对高的生产用途上,否则就是一种浪费 1

第十章 环境经济政策

第十章环境经济政策 第一节 有效率的污染水平 1.边际治理成本和边际损害成本 1.1 决定环境容量有效利用(或者污染物有效排放)水平的两项关键因素是 边际治理成本和边际损害成本。 1.2 边际治理成本曲线MAC向右下方倾斜表明治理成本随着排放水平的提高而减少;边际损害成本曲线MEC向右上方倾斜表明损害成本随着排放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治理成本与损害成本之和是社会总成本。 2.有效率的污染水平 理想的排放水平和治理水平是在E点,此点又称为有效率的污染水平。此时边际治理成本等于边际损害成本,社会总成本最小,资源实现有效率的配置。 3.实现有效率的污染水平的手段 ①强制执行各类环境法规; ②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手段。 第二节 污染者付费原则 1.命令- 控制型政策与环境经济政策 1.1强制执行的各类环境法规又称为命令-控制型的环境政策,包括各种环境 标准、必须执行的命令和不可交易的配额。 1.2为了降低执行成本,同时获得理想的环境效果,无论是正在从计划经济 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国家,还是已经建立了市场经济的国家,在环境管理 工作中,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手段,或称环境经济 政策。 2.环境经济政策的特点 ①环境经济政策是以市场为基础,着重间接宏观调控,通过改变市场信号,

影响政策对象的经济利益,引导其改变行为。这种间接宏观管理模式,不需要全面监控政策对象的微观活动,从而大大降低了政策执行成本。 ②环境经济政策通过市场中介,把经济有效地保护、改善环境的责任,从政府转交给环境责任者,环境管理更加灵活,可以适用于具有不同条件、能力和发展水平的政策对象。 ③环境经济政策可以有效地配置保护环境所需要的资金,这些资金不仅可投 资于对环境有利的项目,还可以用于纠正其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 3.污染者付费原则 污染者付费原则可以被解释为“非补贴规定”,即污染者应当承担污染控制的全部费用。 广义的污染者付费原则:在这种广义的形式中,当污染者利用环境处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时,环境被看作是由污染者使用的资源。因此,污染者应支付其资源使用中产生的全部社会费用,这些费用不仅包括污染削减费用,而且还包括由于污染造成的各种环境损害。 第三节 环境经济政策的一般形式 1.“调节市场”和“建立市场” 1.1根据如何发挥市场在解决环境问题上的作用,环境经济政策分为“调节 市场”和“建立市场”两类。“调节市场”是利用现有的市场来实施环境 管理,例如,征收各种环境税费、取消对环境有害的补贴、建立抵押金 制度。“建立市场”包括明晰产权、可交易的许可证、国际补偿体制等。 1.2调节市场型的环境经济政策主要是通过“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干预来解 决环境问题,其核心思想是由政府给外部不经济性确定一个合理的负价 格,由外部不经济性的制造者承担全部外部费用。这类环境经济政策又 称为庇古手段。 1.3建立市场型的环境经济政策主要通过“看不见的手”即市场机制本身来 解决环境问题。又称之为科斯手段。 2.两类政策手段的实施途径和效果的不同 ①庇古手段多依赖于政府。而科斯手段更多地依赖市场机制。如果不存在“政策失效”,两种手段都可行。但如果出现政府“寻租”的情况,科斯手段比庇古手段更有效。 ②庇古手段需要政府实施收费或补贴,管理成本较大;而科斯手段需要政府界定产权。在产权制度不健全,污染者数量比较多情况下,环境资源的产权界定比较困难,企业间交易成本比较大。这又使得科斯手段效率降低。 ③实施庇古手段,除了使社会获得环境效益外,还可使政府获得经济收益。 ④庇古手段一般提供不了刺激,因为费率或税率一般是固定的,而且经常低于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它对所有厂商的标准一样,这又造成厂商之间的不公平。而科斯手段一般能刺激厂商采取措施改进生产设备,减少排污。 ⑤如果被税收保护的人企图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税负和税收,实施庇古税可

第十章 微观政策

第十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一、单项选择题 1.市场失灵是指()。 A.市场价格机制的运行不再具有灵活性; B.商品需求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下降; C.市场对稀缺性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D.收入分配不均 2.垄断缺乏效率的经济学含义是()。 A.垄断厂商在平均成本曲线的上升部分进行生产; B.消费者购买最后一单位商品得到的边际效用超过生产该商品的边际成本; C.垄断厂商没有遵循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利润最大化原则; D.垄断厂商的经济利润为零。 3.垄断厂商销售商品的价格()。 A.等于平均成本; B.等于边际成本; C.高于平均成本; D.高于边际成本。 4.垄断厂商的产量()。 A.等于竞争产量; B.大于竞争产量; C.小于竞争产量; D.以上都不对。 5.某人的行为给其他人带来经济利益,但其他人不为此利益支付费用,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 A.公共物品; B.搭便车; C.外部经济; D.外部不经济。 6.下列哪一种说法体现了外部不经济概念()。 A.连天下雨减少了小麦的产量; B.小麦减产引起农民收入下降; C.吸烟有害于自身健康; D.吸烟有害于他人健康。 7.经济活动具有外部经济性质的含义是()。 A.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 B.私人收益大于社会收益; C.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 D.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 8.工厂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料对社会产生的效应属于()。

A.生产的外部经济; B.生产的外部不经济; C.消费的外部经济; D.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9.个人乱扔生活垃圾对社会产生的效应属于()。 A.消费的外部经济; B.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C.生产的外部经济; D.生产的外部不经济。 10.某生产活动存在外部经济性质时,其产量()帕累托最优产量。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大于、小于或者等于。 11.有关社会成本的正确说法是()。 A.与私人成本没有关系; B.包含私人成本; C.不包含私人成本; D.以上都不正确。 12.社会边际成本指的是()。 A.不包含在私人边际成本中的边际成本; B.包含在私人边际成本中的边际成本; C.经济社会中所有人负担的全部边际成本; D.经济社会中生活在贫困边缘的人负担的边际成本。 13.单个消费者进行决策的经济量是()。 A.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 B.私人成本和社会收益; C.社会成本和私人收益 D.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 14.从社会角度考虑效率的原则是()。 A.社会边际收益等于社会边际成本; B.社会边际收益等于私人边际成本; C.私人边际收益等于私人边际成本; D.私人边际收益等于社会边际成本。 15.公共物品消费的性质是()。 A.非竞争性与非排它性; B.非竞争性与排它性; C.竞争性与非排它性; D.竞争性与排它性。 16.消费物品非竞争性的含义是()。 A.只有一个消费者; B.只有一个生产者; C.生产成本为零; D.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2020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2020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根据人民大学近年来关于就业弹性的估算,目前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分别能够创造约58万个和100 万个就业岗位。因此,如果2017年第二产业增速能够保持在 6.0%,第三产业增速保持在7.5%,则分别可以创造约350万和750万个工 作岗位,总计可以创造约1100万个就业岗位。这就决定了2017年 中国GDP增速应保持在6.5%左右。 第二,考虑到当前中国宏观经济企稳筑底的趋势,2017年实现 6.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具有可行性。这同时也与2020年实现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增长目标一致。 2016年各项宏观经济指标显示,中国经济企稳的态势进一步巩固,呈现出九大底部特征:第一,实际GDP增速企稳为 6.7%;第二,从总需求来看,消费和投资增速双双企稳,内需较为强劲;第三,从 供给面来看,各产业平稳增长,经济回暖特征明显;第四,企业效益 出现持续改善,是宏观经济回暖的微观基础;第五,就业稳定向好, 新增就业完成年度目标,调查失业率下降;第六,价格指数回升,核 心CPI中枢上移,PPI由负转正;第七,景气指数和微观主体信心指 数回升;第八,贸易出现改善,进口和出口跌幅双双收窄;第九,各 项改革举措加速推进,有助于稳定市场主体信心、防范潜在风险、 激发市场活力以及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因此,2017年实现6.5%左右 的GDP增长目标具有可行性。 同时,按照2016年GDP增长6.7%计算,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目标,2017-2020年平均GDP增速需要达到6.5%,以实 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要求。因此,2017年保持6.5%左 右的经济增长,并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中期目标具有兼容性。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练习题及解析——第十章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练习题及解析——第十章 1.非义务教育阶段个人收益性增大,要采取()合理分担培养成本的方式加快发展步伐。 A.国家、社会 B.国家、社会和个人 C.社会和个人 D.国家、个人 答案:B 解析:P203.(三)新时期教育发展需把握的指导原则。 2.重点建设()个左右重点学科,强化其培养高层次人才和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科技创新和科技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到2005年,力争100个左右的重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初步建成我国高等教育布局比较完善、结构比较合理的重点学科体系。 A.300 B.400 C.500 D.600 答案:C 解析:P205.(三)继续实施“211工程”。 3.加强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以现有中国教育科研示范网和卫星电视频传输系统为基础,充分利用国家已有的信息资源和远程教育教学与管理系统,构成覆盖()城乡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 A.东部地区 B.发达地区 C.全国 D.中东部地区 答案:C 解析:P206.1.发展措施。 4.以健全农村()卫生保健服务体系为目标,完善乡镇卫生院房屋、设备和人员的配套建设,加快贫困县医院改造,使中西部地区卫生服务基础设施条件和骨干人才培养有较大改善。 A.初级 B.中级 C.高级 D.配套 答案:A 解析:P209.1.任务。 5.下列()属于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重点。 A.农业、工业和城市节水技术及装备 B.海水资源利用技术

C.城市污染防治与治 D.水资源评价及承载力研究 答案:A 解析:P198.(三)社会事业领域科技发展规划。 6.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中,应将()作为根本性战略任务。 A.培育“四有”新人 B.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D.最大限度的满足国家建设需要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要求 答案:B 解析:P202-203.(二)教育发展的战略思想。 7.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发展“重中之重”的任务是()。 A.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B.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步伐 C.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D.提高办学质量 答案:C 解析:P203.(一)努力提高国民教育普及程度。

第九章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习题+答案

第八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一、单项选择题 1、市场失灵是指() A、市场在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之间配置资源的不均; B、市场不能产生任何有用的成果; C、市场不能有效的配置稀缺的资源; D、收入分配所出现的不平等现象。 2、在以下哪种情况,“搭便车”问题就会出现?() A、所有消费公共物品的个人都支付相应的费用; B、个人愿意支付他们的消费费用; C、所有消费和生产的商品都是个人用物品; D、某些人享用了公共物品,并不需要支付其全部费用 3、某一经济活动存在外部不经济是指该活动的() A、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 B、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 C、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 D、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4、某一经济活动存在外部经济是指该活动的() A、私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 B、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 C、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 D、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 5、某人的吸烟行为属于() A、生产的外部经济 B、消费的外部经济 C、生产的外部不经济 D、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6、如果上游工厂污染了下游居民的饮水,按科斯定理,(),问题就可得到妥善解决。 A、不管产权是否明确,只要交易成本为零 B、只要产权明确,且交易成本为零 C、只要产权明确,不管交易成本为多大 D、不论产权是否明确,交易成本是否为零 7、某项生产活动存在外部不经济时,其产量()帕累托最优产量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8、市场不提供纯粹公共物品,是因为()。 A、公共物品不具有排他性 B、公共物品不具有竞争性 C、消费者都想“免费乘车” D、以上三种情况都是 9、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消费者个人需求曲线的()。 A、水平相加 B、垂直相加 C、算术平均数 D、加权平均数 10、一项公共物品是否值得生产,主要看()。 A、效益 B、政府的意志 C、公众的意志 D、成本和效益的对比 11、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比方说买方不清楚卖方一些情况,是由于()。 A、卖方故意要隐瞒自己一些情况 B、买方认识能力有限 C、完全掌握情况所费成本太高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第十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

第十章宏观经济学概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重点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通货膨胀率的计算;失业率的计算 一般掌握: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失业的含义;经济周期的含义;经济增长的含义 一般了解:宏观经济学中的两个学派的争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及核算方法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缩写GDP)是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二)在理解这一定义时,我们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指一国在本国领土内所生产的产品与劳务,既包括本国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与劳务,也包括外国企业或合资企业在本国生产的产品与劳务。 第二,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值,因此,在计算时不应包括以前所生产的产品的价值。例如,以前所生产而在该年所售出的存货,或以前所建成而在该年转手出售的房屋,等等。 第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最终产品的总值,因此,在计算时不应包括中间产品产值,以避免重复计算。 第四,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不仅包括有形的产品,而且包括无形的产

品一一劳务,即要把旅游、服务、卫生、教育等行业提供的劳务,按其所获得的报酬计入国内生产总值中。 第五,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这就是要按这些产品的现期价格来计算。这样就引出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其一,不经过市场销售的最终产品(如自给性产品,自我服务性劳务等)没有价格,也就无法计入国内生产总值中;其二,价格是变动的,所以,国内生产总值不仅要受最终产品数量变动的影响,而且还要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一)支出法 支出法又称产品流动法,产品支出法或最终产品法。这种方法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把购买各种最终产品所支出的货币加在一起,得出社会最终产品的流动量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二)收入法 收入法又称要素支付法,或要素收入法。这种方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所得到的利润相加,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三)部门法 部门法按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这种计算方法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来源,所以又称生产法。 三、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及其相互关系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除了国内生产总值之外还有另外四个重要的总量: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这五个总量之间存在一定的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什么

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什么?这些目标之间有什么矛盾?应该如 何协调?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这四种经济目标之间是存在矛盾的。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是矛盾的。因为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这些政策又会由于财政赤字的增加和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而引起通货膨胀。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有一致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这就是说,经济增长一方面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充分就业;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又会引起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相对地缩小对劳动的需求,使部分工人,尤其是文化技术水平低的工人失业。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也有矛盾。因为充分就业的实现引起国民收入增加,而在边际进口倾向既定的情况下,国民收入增加必然引起进口增加,从而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此外,在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矛盾。因为经济增长过程中,通货膨胀是难以避免的。 2.财政政策的内容是什么?在不同时期,应该如何运用财政政策?答:财政政策就是要动用政府开支与税收来调节经济。具体来说,在经济萧条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就要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支出与减税。政府公共工程支出与购买的增加有利于刺激私人投资,转移支付的增加可以增加个人消费,这样就会刺激总需求。减少个人所得税(主要是降低税率)可以使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消费增加;减少公司所得税可以使公司收入增加,从而投资增加,这样也会刺激总需求。在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政府则要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压抑总需求,以实现物价稳定。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凶手减少政府支出与增税。政府公共工程支出与购买的减少有利于抑制投资,转移支付的减少可以减少个人消费,这样就压抑了总需求。增加个人所得税(主要是提高税

我国当前的主要经济政策及目标

我国当前的主要经济政策及目标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官方近期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将坚持深化改革作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所必须遵循的六大原则之一。建议指出,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总目标,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由此看来,深化改革不但是2016年中国政府必须坚持的宏观政策方向,同时也是未来五年内持之以恒的政策原则,其中经济体制改革在其中所占比重不言而喻。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结构性问题突出,产能过剩矛盾不断积累、金融风险开始显性化、市场预期有所恶化、宏观调控政策边际效应下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应改变“多个宏观调控目标、多项调控政策”并行的局面,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兼顾稳定经济增长和防范经济风险,加大改革力度,激活市场活力,实现增加有效供给和刺激有效需求双轮驱动。 2015年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国内经济下行、财政金融风险加大的复杂形势,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的政策,国民经济运行出现了总体平稳的势头。2016年,全球经济政治格局大调整、大变革、大重组继续向纵深发展,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复杂影响。但我国仍具备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条件。 破解当前的经济困难有两个思路。一是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兼顾经济增长和防范金融风险。这需要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金融、财税、土地等领域的改革,增强微观主体的活力和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宏观调控政策发挥更好的作用奠定好微观经济基础。但可能导致短期经济下滑过大、失业增加、局部金融风险暴露。二是继续注重“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

经济学基础宏观经济政策习题

《西方经济学》第十章宏观经济政策习题 一、选择题 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 A、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 B、经济增长; C、国际收支平衡; D、以上都是; 2、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政策工具是()。 A、需求管理; B、供给管理; C、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并重; D、以上都不是; 3、根据需求管理的原理,应该抑制总需求的条件是()。 A、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B、总需求等于总供给; C、总需求小于总供给; D、以上都是; 4、在以下政策工具中,属于需求管理的是()。 A、收入政策; B、人力政策; C、货币政策; D、指数化政策; 5、属于内在稳定器的财政政策工具是()。 A、政府购买; B、政府公共工程支出; C、政府转移支付; D、政府投资; 6、当法定准备率为20%,商业银行最初所吸收的存款为10000美元时,银行所能创造的货币总量为()。 A、2000美元; B、8000美元; C、20000美元; D、50000美元; 7、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卖买有价证券的直接目的是()。 A、调节债券价格; B、调节利率; C、调节货币供给量; D、调节总需求; 8、当经济中存在失业时,所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 A、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 B、提高贴现率并严格贴现条件; C、提高准备率; D、提高利率; 9、在西方国家最常用的收入政策工具是()。 A、工资-物价冻结; B、工资与物价指导线; C、税收刺激计划; D、改善劳动力市场;

10、紧缩性货币政策运用会导致()。 A、减少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 B、增加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C、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 D、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二、判断题 1、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是一致的,只要达到其中一项,也就实现了另一项。() 2、内在稳定器可以消除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 3、商业银行体系所能创造出来的货币量与法定准备率成反比,与最初存款成正比。() 4、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而货币主义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物价稳定。() 5、提高贴现率和准备率都可以减少货币供给量。() 6、商业银行在法律上独立于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在道义上对商业银行进行的劝告根本不起作用。() 7、扩张性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支出和增税。() 8、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政策应该是一项刺激总需求的政策。() 9、收入政策以控制工资增长率为中心,其目的在于制止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10、工资指数化是按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实际工资水平。() 三、问答题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有哪些? 2、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的常用工具有哪些?如何运用?

微观经济学-第十一章答案

第十一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1、垄断是如何造成市场失灵的? 解答:要点如下: 第一,在垄断情况下,厂商的边际收益小于价格.因此,当垄断厂商按利润最大化原则(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确定产量时,其价格将不是等于而是大于边际成本.这就出现了低效率的情况. 地二,为获得和维持垄断地位从而得到垄断利润的寻租活动是一种纯的浪费.这进一步加剧了垄断的低效率情况. 2、外部影响的存在是如何干扰市场对资源的配置的? 解答:要点如下: 第一,如果某个人采取某项行动的私人利益小于社会利益(即存在外部不济),则当这个人采取该行动私人利益大于私人成本而小于社会成本时,他就采取这项行动,尽管从社会的角度看,该行动是不利的. 第三,上述两种情况均导致了资源配置失当.前者是生产不足,后者是生产过多. 3、如何看待“科斯定理”?它在资本主义社会适用吗?它在社会主义适用吗? 解答:要点如下: 第一,科撕定理要求财产权明确.但是,财产权并不总是能够明确地加以规定.有的资源,例如空气,在历史上就是大家均可以使用的共同财产,很难将其财产权具体分派给谁;有的资源的财产权即使在原则上可以明确,但由于不公平问题、法律程序的成本问题也变得实际

上不可行. 第二,科斯定理要求财产权可以转让.但是,由于信息不充分以及买卖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等等,财产权并与一定总是能够顺利地转让. 第三,即使财产权是明确、可在转让的,也不一定总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转让之后的结果可能是:它与原来的状态相比有所改善,但却不一定为最优. 第四,分配财产权会影响收入分配,而收入分配的变动可以造成社会不公平,引起社会动乱.在社会动乱的情况下,就谈不上解决外部影响问题了. 4、公共物品为什么不能依靠市场来提供? 解答:要点如下: 第一,公共物品不具备消费的竞争性. 第二,由于公共物品不具备竞争的性,任何一个消费者消费一单位公共物品的机会成本是0.这意味着,没有任何消费者要为他所消费的公共物品去与其他任何人竞争.因此,时常不再是竞争的.如果消费者认识到他自己消费的机会成本为0,他就会尽量少支付给生产者以换取消费公共物品的权利.如果所有消费者均这样行事,则消费者们支付的数量就将不足以弥补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结果便是低于最优数量的产出,甚至是0产出. 5、市场机制能够解决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问题吗? 解答:要点如下:

第7章 微观经济政策讲课稿

第7章微观经济政 策

第7章微观经济政策 第7章微观经济政策 7.1 知识要点 本章要求掌握市场在什么时候会出现失灵,了解解决它们的一些微观经济政策。 1.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下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称为“市场失灵”。在“市场失灵”下,需要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造成市场失灵的主要情况有:公共物品、垄断、外部性和不完全信息等。 2. 公共物品指供整个社会共同享用的物品,其两大显著特点是:消费或使用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单个消费者在享用公共物品时都想当“免费搭车者”。因此公共物品不能由市场上个人决策来提供,而只能由政府来提供。 3. 外部性是指社会成员的经济活动给别的社会成员造成有利的或不利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并未通过市场机制由从事此经济活动的社会成员本身承担。为此,要给造成有利外部影响的社会成员以津贴,给造成不利外部影响的社会成员征税,或通过企业合并使外部影响“内部化”,或使用规定财产权的办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4.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信息是不完全的或不对称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会破环市场效率,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都要相应的机制来解决。 5. 垄断也引起了市场失灵,政府往往采取一些政策措施对垄断加以限制,常见的有:价格管制、实施发托拉斯法和国有化。 6. 市场机制不能保证社会公平。对国民收入分配平等性一般是由洛伦兹曲线推导出来的基尼系数来衡量。政府主要靠立法、税收和救济来减少社会不公平和贫困。 7.2 习题解答 【关键概念复习】 在B栏中寻找与A栏中术语相应的解释,并将序号填在术语前边。 A B 3市场失灵 1.经济活动给别的社会成员带来的没有加以补偿的影响 2政府失灵 2. 政府干预经济的效率低下和社会福利损失 8公共物品 3. 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并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 6搭便车 4. 一条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的曲线 7公共地悲剧5. 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 1外部性6.只愿意享用公共物品消费带来的效用,而不愿意为公共物品的生产付出代价 5基尼系数7. 公共资源因过度使用而造成的后果 4洛伦兹曲线8. 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思考与练习】 (一)填空题 1.公共物品具有两个特征,即和。答案:非排它性非竞争性 2.私人物品具有性和性。答案:排它性竞争性 3.搭便车行为的产生是由于公共物品的性特征产生的。答案:非排它性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选目标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选目标 一、我国高经济增长率与高失业率并存的矛盾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前进,宏观经济政策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趋明显。2002年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现阶段宏观调控的四个新目标:一是促进经济增长;二是增加就业;三是稳定物价;四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目前,针对我国新形势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目标体系,大家保持了一致的赞同看法,但对于其中的目标先后顺序的选择问题,却有着许多争论,尤其争论的焦点落在了当前我国应坚持“经济增长优先”,还是“增加就业优先”这个问题上来。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坚持以经济增长为优先目标是合理的,其理由是:从经济总量关系看,“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是同一个主题的不同角度表达。经济增长了,意味着企业生产规模扩大了,进而就业自然而然会增加的;反过来,就业增加了,经济自然也会增长的。因此,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大是相互包含、相互促进的,现阶段人们就没有必要再去提出“增加就业优先”的观点了,只需同以前一样,把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失业问题自然会得到良好的解决。如果从表面上看,上述观点是合理的。但是,如果结合我国所处的不同特定阶段的实际经济情况去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不少问题。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走的是计划经济道路,一方面城镇居民的就业问题基本由国家统包解决,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效率的低水平所体现出的少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现象,使得我国失业问题显得并不突出。在这个以扩大生产、增加供给为主要任务的历史发展阶段,通过简单地发展经济,失业问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然而,自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进程的逐步加深,一方面城镇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进行了一系列增效改革(比如减员增效、利用资本大量替代劳动力等),另一方面农村可用土地的减少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等因素,使得我国的失业率逐年上升。而在这个以增加需求为主要任务的发展阶段,单凭通过发展经济去解决好失业问题,就显得有些力不从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可编辑修改word版)

3、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从国外收入的全部货币资金和向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的对比关系。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1、凯恩斯主义总需求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1)当总需求=总供给时,国民收入达到均衡状态。 (2)当总需求<总供给时,总需求不足,导致经济萧条和失业。 (3)当总需求>总供给时,总需求过度,导致通货膨胀。 凯恩斯主义认为,当私人经济不能自动使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平衡时,有必要依赖政府对总需求进行调节。 2、凯恩斯主义总需求管理的方法 需求管理通过“相机决策”的宏观财政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得以实施。 “相机决策”[the Discretionary Approaches] ——政府在进行需求管理时,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究竟采取哪一种措施。 第二节财政政策 一、西方财政制度 1、财政政策的概念 财政政策是国家关于经济的主要政策之一。它是政府为了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2、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的工具 国家财政由政府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构成 (1)政府支出 ①政府购买 ②政府转移支付 (2)政府的收入 ①税收 ②公债 二、自动稳定器 自动稳定器也称为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控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它通过以下三种制度发挥作用。 1、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 当经济衰退时,国民产出水平下降→个人收入下降(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政府税收会自动下降→留给人们可支配收入也会上升→消费和

中国环境经济政策的回顾与展望(上)

中国环境经济政策的回顾与展望(上)

中国环境经济政策的回顾与展望(上)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一、中国环境经济政策演变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5年,中国环境可持续指数(ESI)在146个国家中位居第133位。这一数据说明我国在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管理方面相当薄弱。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在水资源利用、空气污染、酸雨和温室气体排放以及资源和废弃物管理、环境治理等方面都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 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是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来调节或影响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本项研究中,对环境经济政策的分析主要包括环境财政(投入)政策、环境收费与价格政策、税收政策、金融(信贷、保险)政策等(各项环境经济政策在我国具体实施情况详见表1)。环境经济政策具有经济激励约束、筹集

资金、协调经济利益关系等功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环境经济政策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一)财政政策。 环境问题本质上是一个资源和经济问题。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基础,环境作为一种经济资源,是经济学意义上典型的“共有资源”。共有资源具有明显的“无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无排他性”是指不可能排除那些不掏钱的人享受某种物品或服务的好处,即“搭便车”,从而导致共有资源往往被过度使用。“非竞争性”是指某一消费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影响该物品另一消费者的消费状况,即该物品提供给额外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环境保护与治理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公共物品范畴,具有很强的“外部性”特征。环境保护与治理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往往难以进行,需要政府制定法规强制社会和企业施行,利用经济手段引导经济主体减少环境污染,实施污染治理。 财政投入是十分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手段,也是环境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环境财政政策包括:政府对环境保护

第九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第九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一、单选题 1。私人商品与公共产品的主要区别在于()。 A.前者是私人提供的,后者是政府提供的 B.前者是私人使用的,后者是使用提供的 C.前者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后者则没有 D.前者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后者则没有 2。是否公共产品主要根据()标准区分的。 A.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程度 B.公共产品的利用程度 C.公共产品的出资比例 D.公共产品的用途 3。英国经济学家休谟提出过“公共悲剧”的问题是指()。 A.公共意见难于一致 B.公众对公共产品只想使用,不想付费C.公共决策只是由独裁者作出 D.以上都不是 4。公共产品提供的原则是()。 A.要求边际销售等于边际成本 B.要求边际社会效益等于边际生产成本 C.边际社会效益等于边际社会成本 D.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5。市场不能提供纯粹的公共物品,是因为()。 A。公共物品不具有排他性 B。公共物品不具有竞争性 C。消费者都想“免费搭车” D。以上三种情况都是 6。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消费者个人需求曲线的()。 A。水平相加 B。垂直相加 C。算术平均数 D。加权平均数 7。一个寻租行为发生的例子是()。 A。一家公司设法增加在自己所有的财产上收取租金 B。政府设法剥夺一家公司的垄断租金 C。政府设法找出一家公司垄断租金的大小 D。公司投入资源去劝说政府阻止新公司进入它的行业 8。投票悖论提出()。 A。中间投票人将决定结果 B。投票总是产生一个决定性结果 C。政府的行为不总是一致 D。多数投票原则不总是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9。被称作外部经济效果的市场失灵发生在()。 A。当市场价格不能反映一项交易的所有成本和收益时 B。当竞争建立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上时 C。当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时

资源与环境经济政策

资源与环境政策:就是政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用以规范、引导企业和家庭开展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活动的准则或指南。 资源与环境经济政策是以经济激励为内在结构的政策类型,它根据价值规律,利用价格、税收、信贷、投资等经济杠杆,调整或影响人类的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治理的一类政策。 ①环境收费政策是政府对产生污染或享受环境物品的实体收取一定费用的一种环境保护政策。在实践中这种政策应用最广泛,如排污收费政策、环境管理收费政策等。 环境税收政策是政府通过开征以环境保护为目标取向的税种,激励各个经济主体保护环境的一种重要经济政策。环境税种主要有:硫税、碳税、臭氧耗损物质税、燃料税和污染产品税等。 ②产权交易政策是通过明晰产权主体,建立可交易的排污权和自然资源开采权,来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经济政策。这种政策是当前各国资源与环境经济政策改革活动所推崇的一种资源与环境管理政策。 ③生态补偿政策是以保护和受益脱节为切入点来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的一种经济政策,其核心是解决外部效应的内部化问题。补贴是各种形式财政补助的总称,一般是指政府及其纳税者为实际或潜在的污染者提供财务刺激,通常采取补助金、贴息贷款和减免税收的形式。 ④环境金融政策是指专门为环境保护目的而实施的投融资政策。通过环境金融政策遏制有害环境的企业投资行为。 ⑤资源价格是影响资源开发利用善的重要经济杠杆。资源价格偏低将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又诱发生态环境的退化。推行开发成本环境影响成本和资源机会成本的全成本自然资源价格政策,是当前资源与环境经济政策改革的重要趋势。 资源与环境经济政策的评判 效果准则:资源与环境经济政策的出现起源于人类面临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资源环境问题,资源与环境经济政策的目标是要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效率准则:以最低的代价达到规定政策目标,这就是资源与环境经济政策效率准则的精神实质。评价效率准则一般不是以效益大于成本为判据,而是以实现预定目标成本最小化为依据。 公平准则:追求权益分配公平应是设计资源与环境经济政策的重要原则。 可操作性准则:从财务可承受条件、管理信息获取条件、与现行制度的协调性以及民众的认同程度综合论证资源与环境经济政策的可操作性。 环境税收政策 内涵:环境税收政策,又称生态税收、绿色税收,是指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环境政策目标,筹集环境保护资金、强化纳税人环境保护行为而开征的多个税种和采取的一系列税收措施组成的一个特殊税收体系。5个方面的内涵:环境税收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环境税的征收对象是经济当事人使用环境资源的行为。环境税收政策保护环境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调节经济当事人的行为这一途径来实现。环境税收政策依据征税对象可分为自然资源税和环境容量税。环境税收政策可以根据经济行为造成的正面与负面环境影响。 优越性:①环境税收使资源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②环境税收符合税收公平原则。 ③环境税收体现了税收经济效率原则。④弹性较大。⑤避免“寻租行为”的发生。 局限性: ①无法充分考虑环境问题的区域性。②不适用于毒性特别大的物质。③企业对环境税收反应的滞后性。④环境税收无法考虑污染者在空间上排污的密集程度。 生态保护补偿政策 内涵:生态保护补偿政策主是通过制度创新实行生态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让生态保护成果的“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通过制度设计解决好生态产品这一特殊公共产品消费中的“搭便车”现象,激励公共产品的足额提供;通过制度变迁解决好生态投资者的合理回报,激励人们从事生态保护投资并使生态资本增值的一种经济制度。 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政策的基本原则 1、“谁保护,谁受益”原则

第十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第十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一、填空 1、如果一个没有调节的市场不能在一切情况下都实现配置效率,那么就出现了一般所说的市场失灵。 2、政府对垄断与寡头市场的干预主要有两种方法,管制是政府机构用来限制企业行为的一些规章,反托拉斯法是在法律上禁止某些垄断的做法。 3、美国的第一个反托拉斯法是在1890年通过的,是谢尔曼法。 4、如果某种商品只能由一个人消费,那么这种商品就是私人商品;这种商品由两个重要特征,即竞争性和排他性。 5、如果某种商品由一个人消费使用时并不排除其他任何人使用,那么这种商品就是公共商品;这种商品的重要特征是非竞争性以及非排他性。 6、如果某人不进行购买而消费某种商品,这就是所谓的搭便车问题;这个问题的存在会减少 私人对这类商品的供给。 7、如果钢铁生产中存在外在成本(如污染),那么由市场决定的钢铁产量就将大于资源配置效率时的水平。 8、消除外部性的方法主要有确立私人产权,政府征收税收,或者进行补贴。 9、用经济学分析普通市场的方法来分析政治市场的理论称为公共选择理论。 10、正如普通市场上的企业追求货币一样,政治家也追求选票,他们的目的是当选为政治家并能执政。 11、官员行为模型假设官员们要使自己所在机构的预算最大化;由于所有机构的所有官员都有这个目的,所以就存在使政府在各方面支出不断增加的趋势。 12、在现实中可能出现一种以上的情况,但并不知道会是哪一种的状况称为不确定性。 13、经济信息主要包括有关商品、劳务与生产要素的价格、数量与质量的信息。 14、一个人所拥有而其他任何人都要付出高昂成本才能获得的信息称为私人信息,这种信息引起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这两个问题。 二、判断 1、垄断存在对产量的限制是市场失灵的表现之一。()T 2、对政府行为会实现配置效率还是有损于配置效率的预测是一个规范问题。()F

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目标

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摘要]宏观经济管理是政府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综合管理。阐述了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中的应用,介绍了如何在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运用经济信息。【关键词】经济管理目标收入,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执行情况,是指中央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一定范围内对经济进行全面管理所取得的预期成果。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是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宏观经济决策的主要内容。制定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方法是合理有效地利用经济信息,对经济信息进行研究,对于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管理职能具有重要作用。系统。1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内容1.1经济稳定目标(1)经济总量平衡主要是指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在总量和主体结构上的基本平衡。其中,总量平衡主要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外商品和服务进出口需求、消费需求与对外需求之间的平衡。结构平衡主要是指投资品与投资需求、消费品与消费需求之间的平衡。在宏观调控中,总量能否平衡是一大矛盾。只要掌握主要矛盾,控制总量,就不会出现大的经济波动,就能引导整个国民经济健康运行,为微观经济创造合理、稳定、公平的竞争。根据近年来的

实证数据分析,我国社会总供求缺口一般控制在5%左右。(2)国际收支平衡主要是指一国货币总收入与他国货币支出的差额或略有盈余或赤字。货币交易是指经济交易。国际经济交易按其性质可分为独立交易和管制交易。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我国对外经济联系不断扩大,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国际收支平衡和稳定上。增加。国内经济。国内经济收支和国际收支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为了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国内经济的稳定增长,这种不平衡可以转移到国际收支上。(3)稳定物价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二是主要商品特别是一些主要消费品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三是物价涨幅始终低于居民平均收入增幅。为了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相对稳定,主要指标是价格总指数。中国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不是政府放弃价格。物价总指数的上升趋势使各种商品价格比发生动态变化,有利于价格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但是,为了防止通货膨胀,价格改革必须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进行。只要价格上涨在社会承受范围内,且不超过3%至5%的年增长率,价格就被认为是稳定的。1.2经济增长目标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以总价值表示的新的或最终的社会产品的新的水平和人均数量。通过对经济信息的分析,实践中影响经济增长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