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参考1840-191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参考1840-191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参考1840-191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参考1840-191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参考

(1840-1919)

目录

上篇综述及第一章 (1)

第一部分主要知识点 (1)

第二部分理论概要 (5)

第三部分习题选 (13)

(一)单项选择题: (13)

(二)多项选择题: (13)

【参考答案】 (14)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5)

第一部分理论概要 (15)

第二部分本章重点难点内容 (21)

第三部分习题选 (21)

(一)单项选择题: (22)

(二)多项选择题: (22)

【参考答案】 (23)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 (24)

第一部分理论概要 (24)

第二部分本章重点难点内容 (35)

第三部分习题选 (36)

(一)单项选择题: (36)

(二)多选题: (39)

【参考答案】 (40)

上篇综述及第一章

第一部分主要知识点

鸦片战争前: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

“周期率”:

公行制度: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839.6 虎门销烟:

19世纪以来,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不断增加,英国资产阶级为了掠夺中国的财富,竟然试图利用鸦片贸易作为打开中国市场的手段,清政府展开了规模宏大的禁烟活动。1839年,中国反对鸦片贸易的禁烟运动达到高潮,清政府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收缴了英国等国不法商人运来的两万多箱鸦片,并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表示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决心1840.6-1842.8-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年6月派遣东方远征军从印度和开普顿来到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侵略军先后进犯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地区,8月到达天津,并陈兵天津大沽口,提出赔款、割地、通商的要求,威逼清政府妥协。最终1842年5月,英军攻下海防重镇乍浦,6月进犯长江,7月攻陷镇江,8月初,英军舰只闯入南京江面,迫使清政府无条件投降。

林则徐,魏源:

海国图志:

1841.5 .三元里抗英:P27

1842.8 南京条约

中英《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包括:1、割让香港;

2、五口通商,规定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有权在各口岸派驻领事,自由通商;

3、巨额赔款,中国共计向英国赔偿2100万元;

4、协定关税,《南京条约》彻底动摇了清政府的闭关政策,使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也使中国东南沿海各省的门户向西方资本主义敞开。

1843.10 虎门条约

中英《虎门条约》中,英国又取得了领事裁判权、最惠国待遇以及在五个通商口岸租地建屋、永久居住的权利,后来外国侵略者又以此为依据,相继在各个通商口岸建立"租界",逐渐形成脱离中国主权管辖的"国中之国"。《虎门条约》还附有《海关税则》,其规定的海关进出口货物税率,比鸦片战争前降低了50%左右,有的甚至降低了90%,进出口税率的降低,有利于英国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使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本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中国逐步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1844.7 望厦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中,美国不仅获得了《南京条约》中规定的除割地、赔款以外的各项特权,同时还增加了几项侵略权益,包括加强协定关税权、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美国兵船可以任意到中国各港口"巡查贸易"以及美国可以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和医院的权益。

1844.10黄埔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中,法国取得了中英、中美条约中规定的全部特权之外,还新增加了在五口地方租赁房屋、货栈或者任意租地自行建屋的权利,这成为后来法国扩大租界的借口,随后,法国又取得了在各通商口岸自由传教的权利。基督教开始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

领事裁判权:

德国传教士郭立德宣扬炮舰政策,进行间谍侦察并担任英军陆军总司令的翻译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近代中国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社会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政治上,中国的国家主权受到要重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丧失国家独立地位,受制于西方列强;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开始解体,中国逐步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从此,中国开始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两个根本性的变化:

阶级关系的变化:

两队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

反入城斗争:

1858.6.13 中俄《瑷珲条约》

1858.6.18 中美《天津条约》

1858.5.26 中英《天津条约》

1858.6.27 中法《天津条约》

1860.10.6 火烧圆明园:

1860 中英《北京条约》

1860 中俄《北京条约》

1864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1861. 北京政变(辛酉政变)

1863英国人赫德掌握中国海关大权达40年之久

1883.12-1884.5中法战争

马尾海战:

1884年8月23日,法国侵略者向马尾军港守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福建水师撤出马尾,由于清政府一味主张和谈,马尾军港守军未作战争准备,法国侵略军提前发动进攻,经过短时间的海战,福建水师的军舰和运兵船几乎全被击毁,官兵伤亡达700余人。

黑旗军:

中法战争期间,刘永福的黑旗军在越南人民的支援下,在临洮大败法军,接连光复广威、黄岗屯、鹤江、老社等地,有力地配合了冯子才作战。(P28还有)

镇南关大捷:

1885年2月,法军攻占中越边境上的重镇镇南关(今友谊关)。老将冯子材受命督办军务。冯于材面对法军的进攻,审时度势,果断地做出了积极防御、以守制敌的决策,集中优势兵力,实行纵深梯次的部署,在镇南关至龙州地区组织防御,以阻止法军沿镇南关、凭祥向龙州进攻。3月,法军在大炮的掩护下向清军阵地发起猛烈攻击。主帅冯子材率领部众经过"七上七下"的激战,歼灭法军300余人。法军逃回文渊城。冯子材指挥各军发起总攻,毙敌1 000 多人。法军全线崩溃,狼狈溃逃。冯子材率大军乘胜追敌出关,和越南军民互相配合,接连光复文渊、谅山、谷松、威坡、长庆、船头等地,史称镇南关大捷。

不败而败,签订“新约”:

1885年6月19日,双方正式签订《中法新约》。条约规定:法国定期从台湾、澎湖撤出;清政府确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中法两国派员会同勘定中国和越南北圻的边界;中国以后需要修建铁路时应向法国"商办",并同意在云南、广西、广东三省的中越边界开埠通向。法国势力从此侵入我国云南、广西,进一步加深了我国西南边疆的危机。 中法战争是中国反对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战争,结果却被清政府的妥协路线葬送,令中国不败而败,法国实现了将越南完全变为殖民地、在中国南部边疆获得权益的战争目的。

1894.8-1895.4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1 旅顺大屠杀:

黄海海战:

1895.4.17马关条约:

1895年4月17日,在日本的威逼利诱下,清政府终于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是:(一)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二)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

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三)赔偿日本军费二万万两白银,分八次交清;(四)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五)允许日本臣民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只按进口货物纳税,并准在内地设栈寄存。条约中还规定,为保证中国履行条款,日军暂时占领威海卫。《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它给中国来严重的灾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895.6-10 反割台斗争:

《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下令台湾巡抚唐景崧率在台官员撤出台湾,台湾人民却进行了坚决不挠的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顽强抗击日军,造成日军32000人伤亡。在日本统治台湾省的50年内,台湾省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

马关条约以后,清政府正式允许外国资本在中国开厂开矿

1900.6.-1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运动:

1898年,在中国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组织主要来源于华北地区存在已久的秘密教会和拳会等民间结社,其中最重要的一支是义和拳。鸦片战争后,随着民族矛盾的激化,他们逐渐由反清组织发展为群众性的反教会团体,开展反教会斗争。义和拳首先在山东、直隶交界一带开展斗争,活动范围不断扩大,1898年10月,冠县蒋家庄(今河北省威县)义和拳打出了"助清灭洋"的口号,随后山东义和拳民将义和拳改为义和团,这一名称被各地反教会斗争的群众广泛采用。

辛丑条约:

1901年9月7日,奕勖、李鸿章代表清朝政府,与俄、英、美、日、德、法、意、奥、西、比、荷等11个国家的公使正式订立了《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是:1,"庚子赔款";2,在北京设立"使馆区",各国可以在使馆区内驻扎军队,同时不准许中国人在使馆区内居住。3,"削平"大沽等炮台;4,永远禁止中国人反帝;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帝国主义列强通过《辛丑条约》大大加强了它们在中国的势力和影响,加强了对于清朝政府的军事监督和政治控制,使清政府无论在内政还是在外交上,再不能、也不敢超出列强的范围行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庚子赔款:

清政府在《辛丑条约》中同意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作为担保,分39年还清。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以来数额最大的一笔赔款。庚子赔款使清政府丧失了关税、盐税等主要财政收入来源,加剧了满清政府的衰败。

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李提摩太:

广学会:

《万国公报》:

严复与《救亡决论》,《天演论》

第二部分理论概要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就是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一步步加深的过程,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反侵略的斗争史。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残酷剥削和无耻掠夺是近现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从鸦片战争开始,历次外来侵略都遭到了中国人民,上至封建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的抵抗,然而国力的衰弱、科技的落后、制度的不良,这些反侵略战争最终都以签订不平等条约告终。

第一节第一次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鸦片战争前,中国正处于清朝统治之下,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仍占据着主导地位,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批的中小土地占有者失去生产资料,大大加强了大地主土地所有制,随着清朝人口的增加,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尖锐,越来越多的农民破产,生活日趋贫困,流民大量增加,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激化,农

民起义不断爆发,1813年的天理教起义曾一度攻入北京紫禁城,震动了清朝统治者。同时,清朝的封建统治却越来越腐朽,政府官僚机构臃肿,吏治黑暗,官吏贪污成风,营私舞弊,贿赂公行,乾隆时的权臣和绅个人敛财达白银4亿两,相当于当时清政府8年的财政总收入,普遍的贪污腐化现象严重削弱了清政府的政治统治。

正当清朝国势江河日下之时,欧美的资本主义却在迅猛发展,并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外扩张。英国于17世纪中叶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经过48年的动荡,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到18世纪中叶又开始了工业革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1733年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效率,1765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1782年又加以改进,获得了蒸汽机旋转做功的技术,使蒸汽机的使用获得了一个重大突破,世界进入蒸汽机时代。到鸦片战争前,英国的工业革命基本完成。随后法国、美国等欧美国家相继开始和完成了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完成,使欧美的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商品数量急剧增加,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尚未被西方国家打开国门的中国成为英国等列强侵略的目标。

二、鸦片战争的爆发及经过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急于打开中国大门,它们曾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达到目的。1792年英国遣使来华,次年9月,英国使臣觐见了乾隆皇帝,递交了国书,国书暴露了英国以祝寿为名,行扩大通商之实的阴谋,英国使臣还提出在舟山、广州各指定一小岛供英国人停靠船只、存放货物的要求,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绝。随后英国开始试探着以武力冲击中国大门,也失败了。

从18世纪初开始,为了解决对华贸易长期入超的问题,打开中国国门,英国商人向中国输入鸦片,19世纪以来,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不断增加,英国资产阶级为了掠夺中国的财富,竟然试图利用鸦片贸易作为打开中国市场的手段,清政府展开了规模宏大的禁烟活动。

1839年,中国反对鸦片贸易的禁烟运动达到高潮,清政府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东收缴了英国等国不法商人运来的两万多箱鸦片,并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表示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决心,英国政府为了维护鸦片贸易所带来的巨大利润,保持掠夺东方财富的通道畅通,不顾正义舆论的强烈谴责,于1840年6月派遣东方远征军从印度和开普顿来到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侵略军先后进犯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地区,8月到达天津,并陈兵天津大沽口,提出赔款、割地、通商的要求,威逼清政府妥协。

英国侵略军的横行无忌和烧杀抢掠激起了中国军民的极大愤慨,清政府曾组织军队,在广东和浙江两次出师,向英国侵略军宣战,但却接连失地。人民群众开展了更为广泛的抗英斗争,在广东,三元里人民取得了围困四方炮台英军的胜利,浙江和台湾军民也进行了激烈的抵抗,但最终1842年5月,英军攻下海防重镇乍浦,6月进犯长江,7月攻陷镇江,8月初,英军舰只闯入南京江面,迫使清政府无条件投降。

三、近代中国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上签订了中英《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随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迫使清政府订立了中英《虎门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中美《望厦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这就是近代中国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包括:1、割让香港,英国占据香港后,逐渐建立起殖民统治体系,使香港成为对华侵略和经济扩张的重要基地;

2、五口通商,规定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国有权在

各口岸派驻领事,自由通商,五口的开放,彻底动摇了清政府的闭关政策,也使中国东南沿海各省的门户向西方资本主义敞开。3、巨额赔款,中国共计向英国赔偿2100万元,分4年付清;4、协定关税,这一规定使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在中英《虎门条约》中,英国又取得了领事裁判权、最惠国待遇以及在五个通商口岸租地建屋、永久居住的权利,后来外国侵略者又以此为依据,相继在各个通商口岸建立"租界",逐渐形成脱离中国主权管辖的"国中之国"。《虎门条约》还附有《海关税则》,其规定的海关进出口货物税率,比鸦片战争前降低了50%左右,有的甚至降低了90%,进出口税率的降低,有利于英国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使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本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中国逐步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在中美《望厦条约》中,美国不仅获得了《南京条约》中规定的除割地、赔款以外的各项特权,同时还增加了几项侵略权益,包括加强协定关税权、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美国兵船可以任意到中国各港口"巡查贸易"以及美国可以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和医院的权益。

在中法《黄埔条约》中,法国取得了中英、中美条约中规定的全部特权之外,还新增加了在五口地方租赁房屋、货栈或者任意租地自行建屋的权利,这成为后来法国扩大租界的借口,随后,法国又取得了在各通商口岸自由传教的权利。基督教开始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近代中国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社会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政治上,中国的国家主权受到要重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丧失国家独立地位,受制于西方列强;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开始解体,中国逐步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从此,中国开始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第二节第二次鸦片战争

西方资本主义在19世纪50年代有了新的发展,开辟海外市场的欲望更加强烈。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但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华的商品输出并没有迅速增长,这在西方资产阶级看来,原因在于中国门户开放的程度不够,这使得清政府没有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扩张的严峻形势,仍然试图沿用传统的朝贡关系来处理中外关系,这不仅不能阻止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和扩张,而且给西方列强扩大侵略制造了口实。

一、战争的爆发

1854年,《南京条约》签订届满12年,英国联合美国和法国提出修约的要求,1856年,《望厦条约》届满12年,美国再次提出修约的要求,都为清政府所拒绝,他们便寻找借口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这次战争实质上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故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0月,英国利用所谓"亚罗号"事件制造战争借口,蓄意扩大事态。10月23日,英国军舰冲人珠江,进攻沿江炮台,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二、战争的经过

1857年12月,英法联军占领广州,为迫使清政府就范,乘军舰沿海北上,进攻大沽,守军英勇抵抗。1858年5月,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联军直抵天津城下,扬言要攻占北京。清政府慌忙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前往天津议和。6月26日和27日,中国同英、法分别签订中英《天津条约》和中法《天津条约》。

在中英、中法《天津条约》订立前,俄国诱逼清政府首先订立了中俄《天津条约》,取

得了许多特权,还特别规定两国派员查勘"从前未经定明边界",以便通过"勘界"来侵占中国领土。

《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侵略者远不满足,蓄意利用换约之机重新挑起战争。1860年8月2 4日,英法联军占领天津。清政府急派桂良等到天津议和,未获结果。9月初,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咸丰皇帝仓皇出逃热河承德(今河北承德市),留下其弟恭亲王奕訢负责议和。10 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大肆抢掠,然后纵火焚毁,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成为一片废墟。

三、逼签和约

奕訢在英、法武力逼迫和俄使恫吓挟制下,被迫屈服,先后与英法代表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英法联军退出北京。

通过《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又取得了一系列侵略特权。中国领土被割让,领海和内河主权、海关和外贸主权、司法权进一步丧失,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加强了对中国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扩张。中国的大门完全向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敞开,领土主权遭到了更为严重的破坏,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三节中法战争

一、法国蓄意挑起战争

鸦片战争以后,法国开始侵略越南,并于1862年强迫越南签订《西贡条约》,1882年法军攻陷越南首都顺化,逼签《顺化条约》,取得了对越南的"保护权"。《顺化条约》签订后,法国便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要求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撤出在越南北部的清军,中法矛盾日趋激化。

1883年12月,法军向驻扎在越南北部的清军发动进攻,中法战争正式开始。清军连遭失败,法军先后占领了山西、北宁、太原、兴化,直逼中越边界。

1884年5月,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签订了《中法简明条约》。主要内容有:清政府同意对于法国与越南间"所有已定与未定各条约"不加过问;中越边境开埠通商;中国军队从越南北部撤回边界。这一条约的签订,表明了清政府对法国侵略的妥协屈服。

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一)台湾保卫战

条约签订后,法国任命孤拔为舰队司令,将法舰调往福建和台湾,准备把战火扩展到中国领土。而清政府深恐和局破裂,准备再次对法国妥协,保证一个月内撤退驻越清军。

1884年8月,法国海军少将利士比率3艘军舰进犯基隆,督办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率领官兵奋起抵抗,粉碎了法国侵略者妄图一举攻占基隆煤矿和台湾北部的梦想。法国侵略者不甘心在基隆的失败,法国议会决定扩大侵华战争,驻华代理公使谢满禄以基隆事件为借口,向清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中国政府赔偿8 000万法郎。谢满禄故意在清政府答复之前下旗离京。中法关系正式破裂。

1884年9月中旬,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主力舰队再次进犯台湾。刘铭传指挥杀敌,法军伤亡严重,被迫逃回海上。进攻受挫后,孤拔宣布对台湾实行封锁,切断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妄图孤立台湾守军。同时怂恿日本也对华宣战,企图联日侵华,进一步对中国增大压

力,当时中日关系因朝鲜问题已日趋紧张,但由于日本尚无心对华作战,法国的阴谋未能得逞。

(二)马尾海战

法军在台湾基隆受挫后,便把进攻的主要目标转向福建马尾军港,1884年8月23日,法国侵略者向马尾军港守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福建水师撤出马尾,由于清政府一味主张和谈,马尾军港守军未作战争准备,法国侵略军提前发动进攻,经过短时间的海战,福建水师的军舰和运兵船几乎全被击毁,官兵伤亡达700余人。马尾船厂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两岸炮台全被法舰轰毁。马尾海战之后三天,清政府在舆论的压力下被迫对法宣战。

(三)镇南关大捷

法国侵略者在封锁台湾的同时,又侵扰浙江镇海,并在中越边界地区不断增兵发动进攻。1885年2月,法军攻占中越边境上的重镇镇南关(今友谊关)。老将冯子材受命督办军务。冯于材面对法军的进攻,审时度势,果断地做出了积极防御、以守制敌的决策,集中优势兵力,实行纵深梯次的部署,在镇南关至龙州地区组织防御,以阻止法军沿镇南关、凭祥向龙州进攻。3月,法军在大炮的掩护下向清军阵地发起猛烈攻击。主帅冯子材率领部众经过"七上七下"的激战,歼灭法军300余人。法军逃回文渊城。冯子材指挥各军发起总攻,毙敌1 000多人。法军全线崩溃,狼狈溃逃。冯子材率大军乘胜追敌出关,和越南军民互相配合,接连光复文渊、谅山、谷松、威坡、长庆、船头等地。刘永福的黑旗军也在越南人民的支援下,在临洮大败法军,接连光复广威、黄岗屯、鹤江、老社等地。

法军在镇南关惨败的消息传到巴黎后,引起法国统治者的巨大震动和惊慌。巴黎市民涌向街头,举行示威,包围国会,高呼打倒茹费理的口号。茹费理内阁在当天晚上倒台。

三、不败而败,签订不平等条约

正当前线捷报频传,中越军民准备乘胜追击的关键时刻,清政府竟向战败的法国求和,命令在越南的清军撤回。1885年6月19日,双方正式签订《中法新约》。条约规定:法国定期从台湾、澎湖撤出;清政府确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中法两国派员会同勘定中国和越南北圻的边界;中国以后需要修建铁路时应向法国"商办",并同意在云南、广西、广东三省的中越边界开埠通向。法国势力从此侵入我国云南、广西,进一步加深了我国西南边疆的危机。法军撤出台湾、澎湖后,清政府于当年设置台湾省,任命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 中法战争是中国反对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战争,结果却被清政府的妥协路线葬送,令中国不败而败,法国实现了将越南完全变为殖民地、在中国南部边疆获得权益的战争目的。中法战争不仅结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形成的"中外合好"的局面,而且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和对外软弱妥协的心理,助长了英、法、俄、日等列强侵略中国及其邻邦的野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四节甲午中日战争

一、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

侵略中国和朝鲜,日本蓄谋已久。中法战争刚结束,日本统治集团中有人主张不给清政府以喘息的机会,立即发动对华战争。1890年6月,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在国会发表施政演说时,公然把朝鲜和中国的东北、台湾等地都说成是"与日本的安危密切相关的地区",是日本的生命线,日本有权对这些地区进行"保护",来煽动侵华狂热。日本参谋本部还不断派遣间谍特务潜入中国,窃取政治和军事情报,秘密绘制中国东北和朝鲜的详细地图,以备战争

使用。

二、战争的爆发

1894年2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统治者急忙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政府表面上极力诱使清政府出兵,保证自己"必无他意",暗地里却在国内秘密下达动员令,做好了出兵占领朝鲜的充分准备。清政府于6月5日派直隶总督叶志超率陆军赴朝,进驻牙山,并于次日按《天津会议专条》的规定通知了日本。日本随即借口保护使馆、侨民,派兵分踞汉城一带要地,之后又陆续增兵。随着朝鲜局势逐渐平稳,清政府建议两国同时撤兵,但日本拒不撤兵,提出两国共同监督朝鲜内政改革的无理要求,蓄意扩大事态,挑起战争。清政府内部矛盾重重,并没有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而是寄希望于列强的调停,一味求和,严重影响了中国的战备。日本政府充分利用清政府的求和方针与列强的调停,从容地做好了军事部署。7月23日,日本军队侵入朝鲜王宫,劫持朝鲜国王,组织了傀儡政权,并强迫这个傀儡政权向中国宣战,授权日军驱逐在朝鲜的中国军队。

在日军步步进逼的严重形势下,驻朝鲜清军和国内各阶层都要求清政府增援备战,以实力阻止日军的侵略。7月中旬,清政府严令李鸿章增派军队入朝,增援驻扎牙山的清军。

日本得知清政府增兵朝鲜,决定截击清军。7月25日晨,集结于牙山口外丰岛海面的日本军舰突然偷袭护送入朝清军的"济远"、"广乙"和"操江"三舰。"高升"号由天津运载清军驶近作战海域,受到日舰的拦截,船上千余名士兵大部分壮烈殉国。同一天,日本陆军4 000余人由汉城进攻驻扎牙山的清军,主将叶志超弃守牙山,逃奔平壤。聂士成在成欢驿与日军激战,因军火用尽,不得已率众突围,沿朝鲜海岸退往平壤。日本正式挑起了罪恶的侵华战争。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战争"。

丰岛海战后,清政府内部主战官员的主张一时占了上风。1894年8月1日,光绪皇帝发布对日宣战的上谕。同一天,日本也向中国正式宣战。

三、战争的经过

日本战时大本营宣战前就已制订好对华作战方案,而清政府在宣战后,并没有制订出作战的具体方针和策略。李鸿章既不敢完全违背光绪皇帝的谕旨,又感到对日作战实力不够,考虑再三,决定采取消极抵抗的战略方针,由于清政府没有坚决抵抗的决心,致使许多将领观望不前。9月15日起,日军分数路对平壤发起总攻,叶志超放弃职守,连夜率大军后撤,以致军心大乱,各军迅速溃散。平壤战役后,日本为给进攻中国领土创造条件,命令联合舰队寻机同北洋舰队进行决战,以争取获得黄海和渤海的制海权。黄海海战后,李鸿章压制广大将士巡海迎敌的要求,坚持避战保舰,令北洋舰队全部开进威海卫军港死守,不准出海作战,结果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

侵入中国本土,是日本政府的既定方针。10月24日,日军分兵两路同时向辽东进攻。11月7日,占领大连湾。22日,日军占领旅顺,连续4天进行大屠杀,2万多群众遇害。

为消灭固守在军港内的北洋海军,日本海军以舰艇从正面封锁威海卫港口,另派2万名陆军在山东荣成成山头登陆,包抄威海卫后路。1895年2月2日,日本占领了威海卫南、北两岸炮台,与陆军一起炮轰停泊在刘公岛和港内的北洋舰队。港内舰队腹背受敌,陷于绝境,少数将领勾结洋员,煽动哗变,逼迫丁汝昌投降。丁汝昌拒绝投降,下令各舰冒死突围,又命令炸船沉舰以免资敌,但只有"定远"管带刘步蟾炸沉"定远"舰后自杀。2月11日,丁汝昌在绝望中自杀。英国顾问浩威在丁汝昌死后假托他的名义起草降书,缴出残余战舰11艘及刘公岛炮台和军资器械,向日军投降。日本舰队开进威海卫港,并在刘公岛登陆,北洋海

军全军覆没。

四、签订《马关条约》

1895年4月17日,在日本的威逼利诱下,清政府终于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是:〖HTK〗(一)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二)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三)赔偿日本军费二万万两白银,分八次交清;(四)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五)允许日本臣民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只按进口货物纳税,并准在内地设栈寄存。

条约中还规定,为保证中国履行条款,日军暂时占领威海卫。

《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它给中国来严重的灾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它使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条约允许日本在华直接投资设厂,适应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它强占中国大片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下令台湾巡抚唐景崧率在台官员撤出台湾,台湾人民却进行了坚决不挠的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在日本统治台湾省的50年内,台湾省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

第五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八国联军联合侵华 义和团运动兴起以后,帝国主义列强不断要求清政府坚决镇压义和团。美、英、法、德四国公使先后向清政府提出联合照会,限令清政府在两月以内将义和团镇压下去,否则将直接出兵干涉,同时,俄、英、美、法等国以保护使馆为名,调集舰队,向清政府施加军事压力。

1900年6月10日,俄、英、美、日、德、法、意、奥等八国军队,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下,乘火车由天津向北京进犯。京津铁路沿线的义和团和清军董福祥部和聂士成的武卫前军奋起进行拦截。当西摩尔联军在廊坊遭到阻击时,大沽口外的各国海军攻陷大沽炮台,天津失去了屏障。 在八国联军的武装入侵面前,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战和不定,6月21日清政府对外宣战,却又为和谈留有后路,宣战后并没有认真的进行作战部署,却将不是军事前线的外国使馆和教堂作为进攻的首要目标。八国联军占领大沽后,大举进犯天津,7月14日天津陷落。 8月4日,八国联军2万余人从天津沿运河两岸向北京进犯。惊慌失措的慈禧太后一方面加紧向侵略者求和,任命李鸿章为议和全权代表,禁止京郊义和团继续进城,同时又把京城内外一部分义和团调往前线,试图抵挡侵略军前进。部分清军出于爱国义愤,与义和团合力阻截八国联军,北仓一战就歼敌数百人。但因清军不断败退,8月14日,北京陷落。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和她的亲信臣仆仓皇离开京城,向西出逃。 八国联军在占领天津和北京后,列强继续向中国增兵。9月25日,德国元帅瓦德西到达中国,担任联军总司令。其后,八国联军以北京为基地,派兵四处扩大侵略。慈禧太后在经过山西逃往西安的路上发布命令,要清朝官兵对义和团"严行查办,务净根株"。从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联合起来,共同镇压各地义和团,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

1900年10月,清政府与列强之间的议和谈判开始。但这次议和谈判与一般的议和谈判有所不同,主要不是在交战双方的帝国主义列强和清政府之间进行,而是在交战一方的列强之间进行,其实质是各列强在谈判桌上为自己攫取最大的战争果实,并为自己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创造最为有利的条件。

二、中国人民的抗击斗争

1898年,在中国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组织主要来源于华北地区存在已久的秘密教会和拳会等民间结社,其中最重要的一支是义和拳。鸦片战争后,随着民族矛盾的激化,他们逐渐由反清组织发展为群众性的反教会团体,开展反教会斗争。义和拳首先在山东、直隶交界一带开展斗争,活动范围不断扩大,1898年10月,冠县蒋家庄(今河北省威县)义和拳打出了"助清灭洋"的口号,随后山东义和拳民将义和拳改为义和团,这一名称被各地反教会斗争的群众广泛采用。

义和团兴起后不久,就先后提出了"助清灭洋"、"兴清灭洋"等口号,到1899年底又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发展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这一口号逐渐成为各地义和团的行动纲领。在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中,义和团配合清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1900年6月14日,八国联军2300多人,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犯,京津铁路沿线的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拦截,他们拆毁铁路,阻击侵略军,14日晚,侵略军在廊坊火车站一带,遭到义和团的围攻,死伤多人,侵略军无法前进,18日退回杨村,途中又受到清军和当地义和团的袭击,25日,侵略军退回天津租界。这场阻击战,义和团用落后的武器打败了用近代化武器装备起来的侵略军,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精神。

1900年6月16日,帝国主义联合舰队向大沽口炮台守将罗荣光发出最后通牒,限令守军于17日凌晨2点交出炮台,罗荣光严词拒绝,并传令各炮台备战迎敌,联军提前发炮轰击,罗荣光指挥守军奋起还击,激战6个小时,打死打伤侵略军100多人,击伤敌舰多艘,终因弹药用尽,罗荣光和所有守军壮烈牺牲,大沽口炮台失守,天津门户洞开。

大沽口炮台失守后,驻防天津的清军和义和团展开了天津保卫战,在老龙头火车站和紫竹林租界沉重打击了侵略军。老龙头火车站是从大沽口向北京、天津运兵的枢纽,也是租界和外地联系的要道,6月17日和18日,数千名义和团在曹福田率领下与清军合力攻打老龙头火车站,打死打伤侵略军500多人,6月27日,张德成率领义和团7000多人与曹福田联合作战,曾几次攻占火车站。紫竹林是外国侵略者在天津的集结地,不断遭到义和团的攻击,7月初,张德城率义和团猛攻紫竹林,一度占领紫竹林,后大量侵略军增援,清军将领聂士成率部与义和团一起英勇抵抗,被包围,在突围中,聂士成中弹牺牲。

在天津义和团奋起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同时,北京城内的义和团也在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展开了抗击侵略的斗争。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56天,围攻西什库教堂62天,毙敌数百人。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反侵略的伟大气魄和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打乱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

三、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辛丑条约》签订

在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中,清政府虽然曾对外宣战,但却没有抗击侵略的决心,随着天津、北京的陷落,列强继续增兵,清政府已彻底投降,在向侵略者乞降的同时,掉转枪口对义和团进行残酷的镇压,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义和团运动遭到失败。

1901年9月7日,奕勖、李鸿章代表清朝政府,与俄、英、美、日、德、法、意、奥、西、比、荷等11个国家的公使,在最后议定书上签字,正式订立了中外和约。1901年是夏历辛丑年,因此这一和约名为《辛丑各国和约》,一般称为《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正约有12款,还有19个附件。主要内容是:

(一)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作为担保,分39年还清。这笔赔款习惯上被称作"庚子赔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以来数额最大的一笔赔款。

(二)在北京设立"使馆区",各国可以在使馆区内驻扎军队,同时不准许中国人在使馆区

内居住。

(三)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大沽沿路的炮台"一律削平"。

(四)惩办在义和团运动中和帝国主义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违者皆斩"。

(五)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以办理今后对各国的交涉。

帝国主义列强通过《辛丑条约》大大加强了它们在中国的势力和影响,加强了对于清朝政府的军事监督和政治控制,使清政府无论在内政还是在外交上,再不能、也不敢超出列强的范围行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第三部分习题选

一、本章主要知识要点

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北京条约》中法战争与《中法新约》镇南关大捷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二、本章练习与思考

(一)单项选择题:

1.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南京条约》

D.《望厦条约》

2. 清政府与美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北京条约》

B.《辛丑条约》

C.《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D.《望厦条约》

3. 1860年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侵略者是:

A.英国侵略者

B.日本侵略者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4. 把我国领土台湾割让给日本的条约是:

A.《马关条约》

B.《天津条约》

C.《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5. 规定外国可以在北京、天津一带驻扎军队,在北京东郊民巷专设"使馆区"的不平等

条约是:

A.《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二)多项选择题:

1.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以身殉国的清军将领有:

A.关天培

B.葛云飞

C.裕谦

D.陈化成

E.丁汝昌

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C.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E.帝国主义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3.鸦片贸易给中国带来的严重灾难包括:

A.中国大量白银外流,国库空虚

B.市场萧条,人民负担加重

C.破坏了社会风尚,破坏了社会劳动力

D.清朝吏治更加腐败

E.削弱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三)简答题: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怎样形成的?

(四)论述题:

1. 试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近代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

【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C;

2.D;

3.C;

4.A;

5.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2.AD;3. ABCDE

(三)简答题:

1.(1)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1840年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开端。

(2)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

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加速了中国向半殖民地的演变。

(3)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使中国原有的自然经济解体,中国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并在中国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中国已不再是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

(4)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程度

进一步加深。

(5)1900年到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四)论述题:

1.(1)决定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主要是帝国主义势力,是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

(2)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 (3)近代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就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

展起来的。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既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一部分理论概要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不断发动侵华战争,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一步一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入侵,给中华民族造成了严重的危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社会各阶级展开了救国救民的各种运动,农民阶级展开了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运动,希图建立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地主阶级希望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实现富国强兵,开始了洋务运动,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则效法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开展了戊戌变法运动,虽然他们各有局限性,而且都没有成功,但他们探索国家出路的种种努力,仍然在抵制外国侵略、延缓中国殖民地化、打击本国封建势力、促使民族觉醒、变革中国社会、推动中国近代化等诸多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节太平天国运动

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掠夺和清政府的黑暗统治和沉重的剥削,中国国内的阶级矛盾激化,在1851年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规模宏大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一、创立拜上帝教:

洪秀全,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人,是一名农村知识分子,对农民的苦难有较深的了解。1843年,他第四次应试落第,在苦闷中细读了先前在广州街头得到的传布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深受吸引,由此确立了对于"天父上帝"的信仰,并开始走上反抗封建统治的道路,先后写作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和《原道觉世训》等文章,提出要创造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创立了"拜上帝教"的教义,洪秀全把清朝皇帝及官吏地主等反动统治者称作阎罗妖,号召人民"共击灭之",即动员广大人民群众起来推翻清朝反动统治。从1844年起,洪秀全和同学冯云山开始传播"拜上帝教",在汉、壮、瑶等族

贫苦群众中发展信徒,制定和完善了宗教仪式和各种章程、纪律,并逐渐形成了以洪秀全为核心的包括冯云山、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在内的领导集体。

二、金田起义与永安建制: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领各处前来金田村的信徒正式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洪秀全自称天王,封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为东、西、南、北、翼王,组成太平天国的领导集团。金田起义后,洪秀全随即颁布军纪五条:一、遵条命;二、别男行女行;三、秋毫莫犯;四、公心和睦,各遵头目约束;五、同心合力,不得临阵退缩。这些军纪加强了太平军内部的团结和战斗力,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9月,太平军一举攻下永安,制定了各种制度。12月,洪秀全分封诸王: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西王以下各王都受东王节制。 1852年6 月,太平军进入湖南,1853年1月,太平军攻克武汉三镇,接着分水陆两路沿江东下,3月20 日,攻克南京,太平天国把南京改称天京,定为首都,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

对峙的农民政权。

三、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涵盖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多方面重大问题,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献,描绘的是农民军的理想社会。它以解决土地问题为核心,比较全面的提出了农民革命的纲领和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目的是要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当时广大贫苦农民强烈反对地主阶级残酷剥削的要求,以及获得土地、追求平等平均的理想社会的愿望。但这种绝对平均主义的分田方案只能是农民小生产者的一种幻想,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四、北伐与西征: 太平军的发展引起了清政府的不安,清统治者加紧了军事上对太平军的进攻。太平军定都南京后,清政府调集军队在南京城东组建了"江南大营",在扬州组建了"江北大营",江南、江北大营威胁着天京的安全。 为了彻底推翻清朝统治,定都天京后,当年5月,太平军开始了北伐和西征。北伐军由林凤祥和李开芳率领,北伐军一路长驱直入,连败清军,一度达到天津城外,但由于北伐军孤军深入,后援不继,又遇到天气严寒,被迫南下待援,后因援军未到,北伐军被分割包围,到1855年5月最后失败。北伐虽然失败了,但却是太平天国史上英勇悲壮的一页。在两年的时间里,北伐军横扫六省,转战5000余里,连克数十城,并直捣清朝心脏地区,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为北方人民的反抗斗争造成了有利的形势。1853年6月,胡以晃、赖汉英率军西征。西征军进展顺利,很快进入江西和安徽,并于1854年3月在洞庭湖畔大败湘军,年底再次攻克武汉,稳定了上游局面。1856年上半年,太平军又攻破了保卫天京的"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

五、《资政新篇》的提出和运动的失败 为了重新振兴太平天国,1859年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向洪秀全提出《资政新篇》。《资政新篇》以西方国家为参照,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司法、外交、社会风俗等方面,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色彩。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玕主张学习西方和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成果,主张引进资本主义的某些政治、经济、司法和社会保障制度,并主张发展商品经济。《资政新篇》虽不够完备,但却是当时中国最符合世界资本主义潮流的文件,它是中国第一个比较系统的近代化方案。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发展,推动了其他地区的反清斗争,形成了席卷全国的农民战争的强大风暴,冲击着清王朝的统治。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由于封建政权的顽强抵抗、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以及太平天国自身的缺陷等,最终宣告失败。

第二节洋务运动

两次鸦片战争的严重失败,各地农民起义尤其是太平天国以及捻军等的沉重打击,清政府统治处于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从维持封建统治的需要出发,一部分清朝官员感到传统的一套措施已经不能应付新的形式,主张除继续运用纲常礼教等传统统治手段之外,需要改变传统的统治观念和方式,探求新的出路。他们一方面进一步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军事技术方面的强大,一方面开始感到西方侵略者不同于历史上的"入主中原"的"夷狄",这些侵略者并不想推翻清朝统治而取而代之,因此,他们主张在承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力保和局的前提下,换取列强的支持,与列强合作,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以求自强。洋务运动登上中国历史舞台。

一、洋务思想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领班军机大臣恭亲王奕訢、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在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后期的张之洞等有实力的督抚。他们的宗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的是"自强"和"求富"。

洋务派最初开始洋务活动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维持清朝统治;另一方面是希望在与西方侵略者保持"和好"的条件下,富国强兵,徐图自强。洋务派发起的洋务运动,就是从"制器"和"练兵"开始的。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打击,洋务派官员们认识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中国在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要战胜西方侵略者,就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长技"。他们继承了鸦片战争时期"师夷长技"的思想,并且把这一思想付诸实践。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开办的洋务事业就是从军事工业开始的。 洋务运动可以说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但举办洋务活动,毕竟是对中国传统外交、军事和工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尽管洋务派的目的是要维护封建统治,洋务活动也没有触及封建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仍然遭到清朝统治阶级中顽固守旧官员的强烈反对。他们惟恐封建道统受到丝毫的削弱,认为中国的主要危险不在于技术落后和封建制度的腐败,而在于"圣道"的沦丧,这些人以理学权威自命,恪守"祖宗成法"和"圣人古训",仇视和排斥西方资本主义新思想、新事物,说"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故当务之急是"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并认为像洋务派那样热衷于外国的"奇技淫巧"、"师事洋人",必然会破坏封建经济、政治制度,他们对洋务派提倡学习西方语言文字、引进先进技术、采用机器生产等活动,都深恶痛绝,一概斥为"用夷变夏",极力加以反对。这部分人被称为封建顽固派,其代表人物有大学士倭仁、徐桐、李鸿藻等。顽固派不仅反对洋务派举办各项洋务活动,而且对主张洋务的官员大肆进行攻击。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每推行一项重大的洋务活动,都会遭到顽固派的激烈反对。顽固派喋喋不休的攻讦、咒骂,也迫使洋务派不得不为自己的立场辩解,并对顽固派的掣肘不时作出让步。1874年。李鸿章提议修筑铁路,就因顽固派反对而作罢。 洋务派和顽固派在维护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的根本问题上是一致的,它们之间的分歧在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举办机器制造工业,以求自强。洋务派认为,西方的武器装备、科学技术都远远超过了中国,为了富国强兵,战胜西方,就必须向西方学习。而顽固派则认为,学习西方就是"用夷变夏",破坏了"夷夏之大防",违背了"祖宗成法"和"立国之道",因而坚决抵制各项洋务活动。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争论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变革与守旧的不同政见之争。和顽固派相比,洋务派学习西方的有益尝试、自强图存的种种努力、抵御外辱的进取精神,都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也符合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时代要求,具有历史的先进性。

二、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 从60年代初开始,洋务派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积极兴办洋务,先后建立起一批军工企业,其中规模较大的有:

江南制造总局,简称沪局。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186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了三所洋炮局,1865年,李鸿章购买了美商在上海的旗记铁厂与炮局合并,组建了江南制造总局。同年,容闳受曾国藩委托将在美国采购的机器运至上海,并入了该局。1867年,该局由虹口迁至上海城南高昌庙,扩大规模,下设机器厂、轮船厂、炼钢厂、铸钢铁厂、枪厂、火药厂等十多个分厂,主要制造枪炮子弹,供应南北洋及其他各省军队的需要,同时也生产钢铁和制造轮船。 金陵机器局,又称金陵制造局,简称宁局。1865年由李鸿章创建于南京,其前身是马格里主持的苏州洋炮局。1865年,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将马格里主持的炮局由苏州迁至南京并加以扩充,改称金陵制造局。金陵制造局主要生产大炮和弹药,虽然规模比江南制造总局小,但生产的枪炮弹药种类却比江南制造总局多,其产品大都供应李鸿章的淮军及北洋三省,小部分调拨分发给南洋和沿江各省。

福州船政局,简称闽局。1866年由左宗棠创设于福州马尾,是当时国内最大的船舶修造厂,专门制造和修理船舰,福州船政局除设有铁厂和船厂之外,还设立有船政学堂,分前后两堂,前堂学习法文,以培养造船人才为主;后堂学习英文,以培养驾驶人才为主。到1895年,船政局先后制成大小船舰36艘,并培养了一批中国自己的制造和驾驶轮船的技术

人才。

天津机器局,简称津局。1866年,由奕訢奏准在天津设局制造各种军火,1867年,满洲贵族、北洋大臣崇厚负责策划并设立。这是清政府在北洋设立的第一个兵工厂。最初的厂址在城东贾家沽,号称东局,专造洋火药、洋枪炮、各式子弹;后在城南海光寺设立分厂,号称西局,专造军用西洋器具、各种部件及开花子弹。该厂开办后进展不大,1870年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接办该厂。其产品主要供应直隶、东北及江南各地淮系水陆军使用。

湖北枪炮厂,由后起洋务派官员张之洞创建。1884 年中法战争爆发后,张之洞升任两广总督,负责供应台湾及云南、广西前线各军饷械;张之洞原计划在广州创办枪炮厂,并通过驻德公使洪钧在德国购买机器。1889年,他调任湖广总督,将厂址移至湖北汉阳。1891年开始购地建厂,1893年建成,但未及投产,厂房毁于火灾。甲午战争以后,才得以修复,并试造枪炮。湖北枪炮厂设备新,规模大,但由于张之洞把经费用于汉阳铁厂,致使枪炮厂工程进展缓慢,枪炮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除了上述比较著名的局厂外,洋务派官员们还在山东、湖南、四川、广东、吉林、山西、浙江、云南、台湾等地建立了机器局,但规模都比较小,成效不大。

三、洋务派创办的主要民用工业: 到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进一步认识到"必先富而后强"。他们开始采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形式,兴办了一批民用近代工业,到90 年代,洋务派共兴办民用企业20多个。这些民用企业的重点是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和航运、铁路、电讯等事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轮船招商局。1872年由李鸿章创办于上海,是由军事工业转向民用企业、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也是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1883年中法战争前夕,上海发生金融恐慌,招商局资金周转不灵。中法战争期间,经马建忠之手将招商局暂时售于旗昌洋行。1885年收回局产后,盛宣怀控制了招商局的人权和财权,从而使商办色彩大为减弱,官督的权力明显加强。

开平矿务局。1878年由李鸿章正式创办。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每年需从外国购买大量煤、铁,不但造成资金大量外流,也使军工生产遭受外国挟制。为了解决军工生产的原料和燃料供应问题,李鸿章自1874年起便派人在各地勘探矿产,1876年在唐山开平一带发现品位甚佳的煤、铁矿源。1877年,李鸿章命唐廷枢主持开平煤矿的筹备工作,1878年8月,开平矿务局正式成立。最初,开平矿务局拟兼采煤、铁,后来由于熔铁炉成本和人才问题而停办铁矿,专采煤矿。1881年,开平煤矿开始投产。所产煤炭除了供应轮船招商局、天津机器局和北洋海军外,还大批在市场上出售。1892年之后,由于管理混乱,生产经营每况愈下,最终于1900年被英商夺走。

天津电报总局。1880年由李鸿章创建于天津。1879年,李鸿章在大沽、天津间架设电线,试验发报,效果良好。次年10月,提议架设天津至上海的陆路电线,得到清政府批准。1880年,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并没立电报学堂培养电报专业人才。天津电报局先用官款架设天津至上海间3 000余华里陆路电线,这是中国开办的第一条陆路电线,以后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开始架设电线。电报局的开办,对发展商务、抵制列强夺取中国电报权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另外李鸿章还创办了上海机器织布局,张之洞创办了湖北织布局等,同时洋务派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的同时,为了富国强兵,抵抗外辱,还开始创办近代海军。从19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洋务派先后建立起北洋、南洋和福建海军,并于1885年成立了海军衙门。这对于保卫中国的海疆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朝廷的腐败,这些海军舰队在日后的战争中大都全军覆没了。

洋务派举办的民用企业大部分采取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所谓"官督",就是官方保护、扶持,并且委派代表对企业进行监督、稽查;所谓"商办",就是商务由商人经理,官不过问,盈亏均由商人承担,与官方无关。这在封建顽固势力还比较强大,他们反对任何改革,对引进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百般阻挠,再加上外国在华势力也极力排斥和打击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官督商办有利于保护企业,不仅能够为其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还能防止封建顽固势力的干扰和破坏,洋务派成了这些企业的创办者和保护者,但同时,洋务派又强迫这些企业接受种种苛刻条件,限制了它们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洋务派举办的民用企业,经营20余年,声势不小但成效不大。

四、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 洋务派创办的这些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的出现。洋务派通过创办民用企业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技术,利用部分私人资本生产产品,对中国近代商办企业的产生和发展,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到19世纪70年代前后,随着国内商品市场及劳动力市场的逐渐形成,中国社会亦出现了商办企业,如1869年于上海成立了发昌机器厂;1872年,华侨商人陈启源在广东南海县设立继昌隆缫丝厂,使用蒸汽动力和传动装置,雇佣工人六七百名,所出丝行销于欧美两洲;1878年,朱其昂在天津设立贻来牟机器磨坊。1881年,商人黄佐卿在上海设立公和永缫丝厂等。到甲午战争前夕,中国商办企业只有50多家,虽然数量不多,实力甚微,但它却是一种新生的社会经济力量。它们的出现,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端,是中国社会经济发生重要变化的标志。

从19世纪6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中国出现的这些近代商办企业是近代中国第一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这些企业是在外国资本入侵的情况下,直接引进外国机器、技术,创办起来的。它们多属投资少、规模小的企业,无法与外资企业和洋务派宫督商办企业相比,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积累不快。这就决定了产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自始就受到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许多企业为了生存,免遭破产,不是企图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帮助,就是希望得到封建势力的保护。这种情况,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既有其社会历史的进步性,又有其先天的软弱性。

第三节戊戌变法

19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资本主义近代企业的产生和资产阶级的出现,随着西学的广泛传播,反映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维新思想开始出现。早期的维新思想家们谴责洋务派对近代工商业的垄断和控制,反对清政府对民族资本的压制,认为中国除了要进行抵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兵战"之外,还要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进行"商战",并且他们认为,西方富强的根本在于其政治制度。这种思想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代表了时代的方向。维新运动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一、公车上书 1895年4月,康有为在京参加会试期间,传来了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在京应试的举人们群情激奋,积极活动,上书请愿,掀起了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的巨大声浪。康有为、梁启超发现"士气可用",决定联合在京的所有举人,进行一次更大规模的上书,为变法制造声势。于是,他连夜起草了一封长达14 000多字的上皇帝书,痛陈签订《马关条约》将造成的严重后果,提出了"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各省举人1 300多人在这封万言书上签名,向都察院呈递,要求上达给光绪帝。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群众性的爱国行动,它打破了清政府长期以来对知识分子过问朝政的压制,同时推动着维新变法思潮逐渐转变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康有为自此也逐渐确立了维新变法运动领袖的地位。 "公车上书"后,康有为考中进士,被授予工部主事。他连续向光绪皇帝上书,反复强调必须尽快变法维新,光绪皇帝读到第三书,感

到所述变法的主张符合改变国家状况和巩固清朝统治的需要,立即命令抄送慈禧太后、军机处和各省督抚。从此,维新派开始取得光绪皇帝的支持。

二、维新运动的高涨 变法维新运动从一开始就遭到顽固守旧势力的敌视和反对。为了打开局面,康有为等维新派决定从制造舆论、组织团体人手,以"广联人材,开创风气"。1895年7月,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由梁启超等人编辑文稿,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鼓吹变法维新。这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刊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康有为游说那些同情和支持变法的官僚,组织了"强学会"。强学会是维新派在戊戌变法期间成立的重要政治团体,是传播变法思想、积蓄维新力量的阵地。 强学会的活动使维新运动的声势越来越大,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破坏活动也愈益加强。1896年初,慈禧太后下令查禁《中外纪闻》,封闭北京强学会,将文廷式革职。维新运动受到一定挫折,但维新派坚持宣传其政治主张,各地维新运动继续发展,进一步掀起了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高潮。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谭嗣同在湖南倡议设立的南学会及由他参与创办的长沙时务学堂、严复等编辑的天津《国闻报》等,都是宣传变法的重要阵地。维新派和顽固派在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变革封建的教育制度和政治制度等方面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谭嗣同、严复尤其是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的政论文章,在当时爱国的知识分子和一些开明官僚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三、百日维新

正在维新运动日益高涨之际,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全国上下群情激奋。康有为赶到北京,连续三次向光绪皇帝上书(即上清帝第五、第六、第七书)。在这些上书中,康有为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指出民族危机的严重性和维新变法的紧迫性。第五次给光绪皇帝的上书,没有被送到光绪皇帝手中,但其内容在北京的一些官员和士大夫中辗转传抄,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刊载,因此广为流传,影响颇大。光绪皇帝为了摆脱危机,并借此挣脱慈禧太后的束缚,掌握政府实权,开始准备接纳维新主张。1898年初,光绪皇帝下令不得阻拦康有为的条陈,并命总理衙门将康有为撰写的宣传变法的《日本明治变政考》、《俄大彼得变法考》等书进呈。

光绪皇帝的态度极大地鼓舞了维新派,他们联络各省旅京人士组织起各种地方性学会,宣传维新变法,著名的有保国会。到1898年春夏之交,清廷内部支持变法的帝党和反对变法的后党之间的斗争也日趋激烈。光绪皇帝决定利用不断高涨的维新运动来推行新政,于6月11日颁布了"明定国是" 的诏书,宣布变法。从这一天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6月16日,光绪皇帝第一次召见康有为,商讨和确定变法的步骤和措施。光绪皇帝接受了他的意见,陆续授予维新派官职。康有为被授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特许专折奏事的权利。此后,康有为连续向光绪皇帝上奏折,递条陈,提出了一系列的变法建议,大部分都被光绪皇帝所采纳,并以上谕形式发布全国,成为新政诏令。光绪皇帝在百日维新期间发布的新政诏令有110多道,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四、戊戌政变与变法失败: 维新变法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各省的督抚也阳奉阴违,变法诏令大都成为一纸空文,新政在绝大多数省份难以推行。9月上旬,光绪皇帝把阻挠上书的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骙等6位大臣革职,同时授予维新派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等4人以四品卿衔,担任军机章京,加快了维新变法的步伐。光绪皇帝的这些措施,在朝廷内外引起强烈震动。反对变法的官员四出活动,请求慈禧太后重新垂帘听政。慈禧太后再也按捺不住对新政的恼恨,决定扑灭新政,开始策划实行政变。她不断派人去天津与荣禄密谋。

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考试用

1、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之前,中国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近代中国诞生的新的阶级特点: 旧的阶级发生了变化,新的阶级产生出来,旧的封建统治 地主阶级继续占有大量土地,掌握国家政权,对人民进行 专制统治,但地主阶级发生变化,地主从乡村迁往城市成 为城居地主。旧的被统治阶级农民阶级仍然是人数最多的 被剥削阶级。新兴的被压迫阶级为工人阶级,也是近代最 革命的阶级。同时在外国资本入侵的成长刺激下新产生了 中国资产阶级。 (新兴阶级:中国资产阶级,工人阶级。 被压迫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 人数最多的被压迫阶级:农民阶级。 统治阶级:封建通知的地主阶级) 3、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关系: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 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赋予创造前提,开辟道路也只有 通过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中国人民才有可能集中力量进 行现代化建设,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 人民的富裕。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 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在近代主要是完成 前一任务,在现代主要是完成后一任务.两大任务是统一 的,统一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 第一章 4、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方式 军事侵略(战争、侵占土地、勒索赔款) 政治控制(控制内政外交、镇压反抗、扶持收买代理人)经济掠夺(控制通商口岸、剥夺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 销和资本输出、操纵经济命脉) 文化渗透(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制造侵略舆论) 5、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危害: 阻碍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对农业经济也造成严重破 坏,加速了中国传统农业的萎缩和衰败。使得中国在经济上丧失了独立性,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为了经济附庸,除了沿海城市的畸形繁荣,广大经济濒临破产,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后和人民的贫困。 6、近代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一是经济技术的落后,前者为根本 原因,因为政治制度的腐败使得经济落后的情况长期无法 得到改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阻碍了中国人民群 众的广泛动员和抵抗。对抗中相比于经过工业革命经济技 术飞速发展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国落后的经济技术和 作战能力已被远远抛在后面,双方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 实力相差悬殊,并且反动统治阶级一直实行错误方针,政 策压制人民群众的反抗动员。 第二章 7、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农民阶级无法克服小生产者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并不是新 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不能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 团腐败的现象,也无法保持内部团结。太平天国靠宗教组 织群众并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还给 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以虚幻力量代替起义者自身的努 力,未能正确对待纲常伦理。对西方资本主义侵掠者缺乏 理性认知,其失败表明,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民族 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8、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 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以“自强求富”为口号,这些 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事业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1.兴办近代工业,首先兴办的是军事工业,企业都为官办。 还兴办了一些民用企业(多采取官督商办)。 2.建立新式海陆军(湘军,淮军,北洋海军)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学堂,工艺学堂, 军事学堂,赴美幼童) 9、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虽然办起了一些企业建立了海军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的失败。 首先其具有封建性,企图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达到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

中国近代史复习要点(精华版)

第一单元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1、英国鸦片战争根本原因: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两大历史任务:a.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b.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解放。 3、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意义):鸦片战争以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1856-1860年,英法联军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原因),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5.沙俄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瑷珲条约》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条约。 6、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任务。 8、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牺牲,是我国的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 9、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反侵略战争失败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经济技术的落后。 11.启示:侵略战争是列强为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挑起的,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落后是中国一次次挨打的主要原因。失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震撼与刺激,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奋起。唯有不断变革、自强、自立,才能使自己的祖国屹立于民族之林,受到世界的尊重。 时间不平等条约影响 鸦片战争1840-1842 《南京条约》中国开始被列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 11洋务运动的目的: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洋务运动的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代表人物:奕忻(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方) 洋务运动的内容:(1)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2)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3)从70-80年代筹建了南海、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新式学堂。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评价洋务运动:是失败的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为中国近代化开辟道路。对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12、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 13、戊戌变法:1898年6月到9月,内容:(课本P34—P35)。性质: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影响: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提出了比较全面的资本主义改良方案,有利 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就一步发展。启示: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不通。康有为等人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值得我们学习。 14、1894年,孙中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一个革命团体,成立地点:檀香山)1905年,他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孙中山为总理。通过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创办的机关刊物《民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要点(精心整理)

自考《纲要》复习要点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社会结构上,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 2.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是: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3.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中国割让台湾全岛及所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并赔款白银2亿两(单个国家赔款数额最多),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3)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赔款4.5亿两(赔款总额最多),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 把持中国海关大权长达40多年的是英国人赫德。 5.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6.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政治方面: (1)资本—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中外反动势力对中国人民实行联合专政) 经济方面: (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依然存在,在社会经济中占显著优势,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在中国政治、文化生活中有一定作用,但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

社会方面: (5)在列强争夺和间接统治下,加之地方性农业经济所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使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极不平衡性。 (6)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人民群众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贫困和不自由世界少见) 7.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旧的封建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旧的被统治阶级是农民阶级;新产生的阶级是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革命性的两面性特征);新诞生的被剥削阶级工人阶级。 8.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1)深受三重压迫和剥削,革命性最强;(2)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力量和传播先进思想;(3)同农民有着天然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9.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关系: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关系: (1)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当外国列强同封建政权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时,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3)国内战争威胁帝国主义利益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时,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完全勾结。10. 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关系:相互区别、相互联系。 区别:二者的主体、内容不一样。第一个历史任务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第二个历史任务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解决生产力问题。 联系:第一个历史任务是第二历史任务的前提条件;第二个历史任务时第一个历史任务的最终目标。 11.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1841年广州三元里人民的反英斗争。 12.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是重要原因;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饶的反侵略斗争是最根本原因。 13.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最根本原因);经济技术的落后。 14.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组织编撰《四洲志》。 15.魏源:编撰《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业复习过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业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作业要求:答案要求手写;考试时交作业。 1.试评曾国藩 (或洪秀全,李秀成,李鸿章,许景澄,康有为……) 2.我对洋务运动的看法(或义和团运动, 维新运动,新文化运动……) 3.论武器在战争中的地位 4.回顾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 5.近代史上国共合作对今天的启示 以上任选一题,手写3000字

武器作为人类的战斗工具在人类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古时候的冷兵器时代,还是现在的热兵器时代。武器在战争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武器装备的先进与落后,在一定的情况下都会直接影响战争最后的结果。在冷兵器时代就有这样的例子。战国时期秦国为什么能同意六国呢?除了当时秦王优秀的统治能力,秦军的骁勇善战外,武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军对于武器的要求近乎苟刻,这一点跟二战时期的德军有相似之处,都是以工艺品级的要求来要求军队的装备,严谨而苟该,有些技术甚至是直到近年才被攻破的技术难题。 从武器材质上看主要以青铜为主,这项技术在当时的世界来讲是 领先的,并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兵器制造管理制度,质量,规格,尺寸,都以统一要求制造,兵器种类多样,针对性强,从兵马俑遗址中发现了秦国其它种类繁多的兵器,戈、戟、矛、铍等兵器与秦弩、秦剑组成了一个完美的青铜武器库而在作战当中所用的巨弩更是其中的姣姣者,历次战斗中令敌军骑兵,步军闻风丧胆。 然而据专家考证,战国时期除秦国以外的六个强国,也同样以青铜兵器为主,但以秦国的铸造工艺最为精专。 讲个小小的例子大家就能知道,秦国的武器制造工艺到达何种程度了,在秦皇陵兵马俑坑,出土最多的青铜兵器是箭头,由于在坑中没有发现弓。 考古人员认为,那些青铜箭头都是为弩配备的。战国时代,箭头的种类繁多,这些箭头上的倒刺和血槽让人感到阵阵杀气。 而在兵马俑坑中发现的箭头,几乎都是三棱形的。秦军为什么单单选择了这种三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提纲——个人整理精华版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提纲 上篇 近代中国历史轨迹发生改变的原因(内因和外因) (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原因) 1.中国集权官僚制的消极影响; 2.晚清政治的衰败与晚清政府 的贫困化; 3.西方列强的侵略; 4.中国文化传统的障碍:中央帝国观念、重农抑商传统、重义 轻利传统、崇古薄今取向。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1.基本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 众的矛盾。 2.相互关系:两大基本矛盾互相交织,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 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历史任务: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 富裕。 2.相互关系: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 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有利维护民族独立、促进人民解放。 3. 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必由之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 主革命。

资本——帝国主义入侵的表现,影响 一、军事侵略 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 围 3、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二、政治控制 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扶植、 收买代理人 三、经济掠夺 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3、实行 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四、文化渗透 1、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课件版本】 鸦片贸易给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灾难 1、打破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是中国有多年来的出超国变成入超国,使中国白银外流,国库空虚。 2、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影响了人民生活。 3、严重破坏了社会风尚,破坏了生产力。

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 1、为什么说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西方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主要手段有哪些?在文化上对中国进行渗透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其中掠夺中国领土最多的侵略者是哪个国家? 手段:A军事侵略B政治控制C经济掠夺D文化渗透 目的: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俄国 2、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如何看待“西方对落后地区的殖民统治促进了这些地区的近现代文明”的观点? 影响: 1.中国的主权被破坏,逐步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 2.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是造成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长期落后的根源。 3.列强在进行侵略的同时,也把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4.进一步瓦解传统经济,有利发展资本经济。 近代西方的殖民扩张和掠夺给亚非拉地区带来深重灾难,他们在掠夺资源奴役殖民地人民的同时,为了更大程度上榨取在殖民地所在的利益,大力发展工业,掠夺人口和劳动力,同时也把先进的生产方式传播到殖民地,打破了殖民地原有的落后制度和经济文化的格局,并且将殖民国先进的思想文化和制度带入到当地,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近代化,成为近代文化传播不可否定的巨大力量。 3、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什么?主要矛盾有哪些?面临的两大使命和任务是什么?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指的是什么? 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备课参考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复习纲要

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 复习纲要 内容提要: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整理和呈现方式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关键问题。本文以文字和图示相结合的方式将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作了初步整理,以帮助师生在高三阶段的复习中更为扎实有效地进行复习提供思路。 1840年到1949年的109年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史。它包括三条基本线索(主要是指在一定时期的历史发展全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体现历史过程本质的主流): ①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并与本国封建主义势力相勾结,逐步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苦难史; ②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国内封建主义,积极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民主革命史;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产生、成长、萎缩的艰难发展史。 历史思维不能停留在机械的记忆和简单的理解的地 步,而必须具有历史的时空观和发展观,建立历史时空的 结构体系,去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及其规律,以及社会自 身运动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条件。 (一)资本帝国主义侵华史

1.多样化的侵华手段 2.不同历史时期的侵华特点 19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3.侵华势力的此消彼长 4.积极扶植代理人 5.共同支配中国 6.中国落后的内因和外因 (二)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史 1.反侵略反封建斗争: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为了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广大爱国军民以及各阶级、阶层的仁人志士,都曾为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 2.农民阶级的地位和作用:①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由于身受地主阶级和外国资本主义的 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具有反抗压迫和剥削、要求自由和平等的革命性。 ②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农民是小生产者,落后的小生产者不是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

近代史重点整理 上编 1.中国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鸦片战争引发)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 2.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 近代中国人民两大历史任务:①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3.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了解): 1840-1842年,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和昂船洲; 1883-1885年,中法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日《马关条约》(割地最多),割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赔款最多)。 4.反抗外来侵略: ①第一次自发反抗“三元里”抗英(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反侵略战争) ②义和团运动(在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反侵略失败的原因P37 5.太平天国运动 ⑴代表人物:洪秀全 ⑵两大纲领: ①《天朝田亩制度》:进步性: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实际上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局限性: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②《资政新篇》:先进的中国人最早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探索,它不是农工实践的产物,而且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践。(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改革方案)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P47 ⑶历史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②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③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④有利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6.洋务运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⑴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⑵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⑶主要内容:①经济上,兴办近代企业 ②军事上,建立新式海陆军 ③文化上,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⑷评价: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转变,但是,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注定要失败。 ⑸失败原因:①具有封建性②对外国具有依赖性③管理具有腐朽性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 1.

一、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额开端? 1.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使独立的中国开始逐步变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开始逐步变为半封建的中国。 2.近代中国阶级关系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原有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外,又先后出现了产业无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 3.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变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4.中国发展面对两大新的历史任务。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二、近代早期反侵略斗争的意义 1.近代中国人包括统治阶级中以林则徐、冯子材等为代表的爱国人士,在反侵略战争中表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凝铸成近代中华民族不屈的魂魄。它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并形成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主流。 2.正是中国人民和爱国官兵不畏强暴、顽强抵抗、宁死不屈的英勇战斗,才使我们的国家历尽劫难而未毁、屡遭侵略而未忘,为最终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 1.帝国主义列强决不允许中国独立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自己的对手。 2.中国的封建势力依旧强大,始终压制和限制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都过于软弱,自身没有能力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4.中国人民已经觉醒,他们进行革命的目的,是为了打碎所有的桎梏,而不是改用资产阶级的文明镣铐来换下封建的野蛮枷锁,广大民众不希望任何一种压迫与

201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库及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30分,每题3分) 1.1860年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是() A.日本侵略军 B.俄国侵略军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答案 2.1901年,清朝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A.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B.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 C.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D.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4.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这一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改革方案的是() A.洪秀全 B.杨秀清 C.洪仁玕 D.石达开 5.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 B.陈独秀 B.李大钊 C.陈望道 D.毛泽东 6.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A.《孔乙己》 B.《药》 C.《狂人日记》 D.《阿Q正传》 7. 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会议是() A.八七会议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洛川会议 8.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侵略中国的()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华北事变 D.卢沟桥事变 9.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D.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10. 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 二、判断题(30分,每题3分.正确的在答题卡上涂“A”,错误的在答题卡上涂“B”。) 11. 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鸦片战争后。() 12. 洋务运动是在“求强”、“求富”的口号下展开的。() 13.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地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说的启蒙人物。() 14. 五四爱国运动揭开了中国新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序幕。()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新中国的建立。() 16.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刘少奇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17.中共中央在1937年陕北洛川会议上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18. 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四国政府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19. 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 20.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重点(完美版)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更大的贪梦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使他们的狂妄野心无法得逞。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他们虽然可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始终无法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瓜分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探索和奋起抗争,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中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Microsoft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仅供参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落后封闭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封建社会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 3.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4.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3)基本特征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5.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6.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汇总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汇总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是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 18世纪的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四伏,而且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工业革命使许多西方国家迅速强大,因此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近代中国社会因此而落伍了。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通过条约内容来展现) 列强通过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主权,进而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局面,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 《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勒索白银2100万银元,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要有中英两国“秉公议定则例,是使中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天津条约》又开放了10个口岸,规定外国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转口,而不需要重新课税,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开放天津;《中葡会议草约》规定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和澎湖列岛,勒索白银2亿两,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中俄《爱晖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定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等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和北京至大沽、山海关一线包括天津、唐山等12处”留兵驻守“,勒索到4.5亿两白银,强迫清政府作出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对它们的组织的承诺,并规定清政府各级官员如对人民反抗斗争”弹压惩办“不力,”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中美《望厦条约》取得并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

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教学内容

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Microsoft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仅供参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落后封闭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封建社会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 3.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4.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3)基本特征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5.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6.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1.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2.,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 1.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家天下”局面,正式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度的是() A.益 B.启 C.有扈氏 D.舜 2.中国奴隶制国家的组织形式脱胎于原始社会末期的() A.军事民主制 B.等级君主制 C.城邦民主制 D.部落家长制 3.中国近代史上被称为“贿选宪法”的是() A.《中华民国约法》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宪法》 D.《钦定宪法大纲》 4.春秋时期,最先设立县郡的是() A.晋国和魏国 B.晋国和楚国 C.齐国和燕国 D.赵国和韩国 5.汉武帝时设立的巡行地方,监督郡国守相的监察官员称为() A.尚书 B.州刺史 C.州牧 D.郡守 6.春秋时期的赋税制度改革包括() A.田税和人头税 B.田税和军赋 C.人头税和牲畜税 D.军赋和房税 7.魏国建国之初,魏文帝接受陈群建议而实行的选官制度是() A.九品中正制 B.三公九卿制 C.三省六部制 D.三公宰相制 8.隋唐时期中央政府的主要职能机构是() A.九寺 B.尚书六部

C.五监 D.三公 9.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 A.皇帝与太子的矛盾 B.皇帝与皇后的矛盾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10.五代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中,最为切实可行的入仕途径是() A.征辟 B.科举 C.举荐 D.入幕 11.辽代的政府官员中,林牙大致相当于唐代的() A.太傅 B.翰林 C.中书舍人 D.枢密使 12.明代的最高审判机关是() A.大理寺 B.都察院 C.刑部 D.厂卫 13.康熙为抗衡议政王会议的影响而设立的机构是() A.翰林院 B.军机处 C.同文馆 D.南书房 1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中央行政体制为() A.责任内阁制 B.总统制 C.君主立宪制 D.委员会制 15.近代西方列强借以控制清政府的财政并进而影响清政府内政外交的机构是() A.咨议局 B.总理衙门 C.总税务司 D.会议政务处 16.根据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发布的《关于公文程式咨》的规定,公署职员公告一般人民者称为()

近现代史复习提纲

一 上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答: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和新的思想。因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答:(1)在错综复杂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一个是主要矛盾。 (2)在两种矛盾的作用下,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一下一些基本特征: ①、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 ②、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压迫奴役中国人民。 ③、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但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阻碍着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 ④、所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存在,但势力很弱。 ⑤、政治势力不统一,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 ⑥、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答: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解放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了沉重的灾难,它们发动侵列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它们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它们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它们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2、“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提出及影响。 鸦片战争惊破了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迷梦,战争失败的强烈刺激下,中国官吏知识分子中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三湾改编 参考答案: 1927年9月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失败之后,在江西省永新县的三湾村,毛泽东对起义部队进行了改编。三湾改编的主要内容是,将原有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在部队中建立共产党各级组织,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部队内部实行民主管理。三湾改编成为建设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2、《资政新编》 参考答案: 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编》。《资政新编》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各方面,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这一致命的弱点,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3、过渡时期总路线 参考答案: 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它的实施,使中国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4、三大战役 参考答案: 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对国民党军队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前后历时4个月零19天,共歼灭国民党军队有生力量154万余人。三大战役是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它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

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5、八一南昌起义 参考答案: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共产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2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是:第一,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第二,它成为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开端。第三,它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6、九一八事变 参考答案: 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南满”铁路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小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随即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接着,日军分别向沈阳和长春,四平,公主岭等地发起进攻。这就是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了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7、邓小平南方谈话 参考答案: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就党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计划与市场、社会主义本质、发展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发表了重要谈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深刻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新阶段,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8、西安事变 参考答案: 1936年12月初,蒋介石飞抵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攻打陕甘地区的红军。张学良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效的情况下,与杨虎城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这就是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在中国共产党等的努力下,经过和平谈判,西安事变最终得以和平解决,迫使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