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章_自然界中的元素__第一节_文科_碳的多样性学案.

第三章_自然界中的元素__第一节_文科_碳的多样性学案.

第三章_自然界中的元素__第一节_文科_碳的多样性学案.
第三章_自然界中的元素__第一节_文科_碳的多样性学案.

文科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一节碳的多样性知识梳理:

一、多种多样的碳单质

1金刚石:的晶体,正八面体结构,是最硬的天然物质。可用于装饰品,切割玻璃、大理石等。

2、石墨:常用于做电极、铅笔芯。

3、C60分子:色的固体。因其结构像足球,故名足球烯。它在材料科学,超导

体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发现了管状单质一纳米管, ,其用途也将不断扩大。

4、同素异形体由相同的的几种单质,叫做该元素的同素异形体。碳的同素异形体有的同素异形体有、,磷的同素异形体有、。

、,氧例题1最近,科学家研制得到一种新的分子,它具有空心的类似足球的结

构,分子式为C6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C60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B. C60和石墨都是碳的同素异形体

C.与C60结构类似的还有C70

D. C60的相对分子量是720 g/mol 例题2、石墨炸弹爆炸时能在方圆几百米范围内撒下大量的石墨纤维,造成输电线、电厂设备破坏。这是由于石墨()

A .有放射性B.易燃、易爆C.能导电D .有剧毒

二、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

1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碳在自然界中主要以的形式存在。常见的含碳矿石有、、、。

碳的多样性第1页

[思考]1 :将足量的CO2通入到装有饱和的Na2CO3溶液的试管中将会观察到有何现象?分析其中的原因。

三、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1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⑴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溶洞的形成过程练习1.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会引起温室效应”自然界中消耗CO2的主要反应是()

A.CO2+2NaOH=Na2CO3+H2O

B.CaCO3+H2O+CO2=Ca(HCO3)2

C.6CO2+6H2 光C6H12O6+6O2

D.CO2+C=2CO

2、生产和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⑴碳在无机物间的转化

①高炉炼铁

a —氧化碳的生成:C + O2

②木炭燃烧

在木炭燃烧的过程中发生着碳单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之间的转化:

a、C—CO :。

O2 不足b、C—CO2: 。 O2 充足

O2

2点燃叶绿体CO2、。b、氧化铁的还原:化学方程式为。C、CSCO2 :。

d、CO古CO :。

③水垢的形成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自来水中的碳酸氢钙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钙,碳酸钙在壶底积聚便形成了水垢。所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例3、⑴把CO2

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⑵若在上述溶液中继续通入CO2直到过量,则发现有细小晶体析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碳的多样性第2页

为;

⑶写出该晶体制成的水溶液分别与下列物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①稀H2SO4

②KOH溶液;

碳的多样性练习题

1下列关于金刚石和石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它们都是由碳兀素组成的单质B.它们都是电的良导体

C .金刚石硬,石墨质软

D .它们里面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2、 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是 ()

A .特种钢

B .石墨

C .金刚石

D .钠

3、 可以把金刚石、石墨、C60、氧气归为一类物质,下列物质中跟它们同类的是

A .氢气

B .氯化钠

C .水

D .硫粉

4、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木炭燃烧

B .活性炭吸附毒气

C .石墨导电

D .金刚石切割玻璃

5、 以下物质的主要成分属于碳酸盐的是 ()①纯碱②蛋白质③大理石④方解石 ⑤胡萝卜素⑥菱铁矿⑦淀粉

A . C . 6、

A .

7、

A .

C .

8

A .

C .

9、

A .

C .

10、 CO2通入下列各溶液中,不可能产生沉淀的是 ()

A ?氯化钙溶液

B .石灰水

C .饱和碳酸钠溶液

D ?次氯酸钙溶液

只有①③④⑥B .只有①②③④⑥⑦ 只有①③④⑤D .只有②③④⑤⑥ 下列俗称表

示同一物质的是()

苏打、小苏打B .胆矶、绿矶C .火碱、烧碱D ?纯碱、烧碱 区别固体Na2CO3和NaHC03,最好的方法是()

加热B .两者分别与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溶于水,比较其溶解性D .两者分别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或石灰水 要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的一氧化碳,最常用的方法是 ()

通过澄清的石灰水B ?通过灼热的碳层

通过水D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 可以用来鉴别Na2CO3溶液和NaHC03溶液的最佳方法是() 分别加热B .两者分别加入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加入澄清石灰水D ?两者分别加入氯化钙溶液

11、下列关于碳酸氢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它是一种白色粉末,易溶于水

B .其分子式为NaHCO3 10H2O,在空气里易风化

C.可以跟氢氧化钠起反应,生成正盐碳的多样性第3页

D ?与碳酸钠相比,若质量相同,分别跟足量的盐酸反应,碳酸氢钠得到的CO2多

12、要除去硫酸钠里混有少量的碳酸钠,应加入的物质是()

A ?氯化钡溶液B.稀硫酸C.石灰水D ?氢氧化钠

13、已知A、B、C、D、E五种物质,且A、B、C、D中均含有钠元素,它们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已知E为气体单质,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

B __________ ,

C ____________ ,D,

E __________ 。

(2)写出A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14、如图为一定量饱和Ca(OH)2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产生碳酸钙白色沉淀的质量与二氧化碳之间的关系曲线。试回答:

OA段曲线和AB段曲线所对应的反应方程式是

(1)

OA :

AB :

A点时已参加反应的CO2和Ca(O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B处溶液中存在的浓度较大的两种离子是和(填离子符号)将

B处生成的溶液煮沸,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2)

(3)

(4)

(克碳的多样性第4页

第一节 碳的多样性 一轮复习教学案

第一节碳的多样性 班级__________ 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碳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2、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装置及原理 【预习导学】 一、非金属单质——碳 1、同素异形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两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碳的同素异形体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碳的化学性质 (1)与O2反应 O2充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2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如CuO) 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非金属氧化物(如H2O、CO2、SiO2等)反应化学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强氧化剂(如浓硝酸、浓硫酸等)反应 化学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石墨熔点高,有滑腻感,用于制润滑剂;质软,在纸上划过留痕迹,用于制铅笔芯 B.金刚石有良好的导电性,耐高温,硬度大,可用于制作刻画玻璃的工具 C.“汽水”浇灌植物有一定的道理,其中CO2的缓释,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D.硅的提纯与应用,促进了半导体元件与集成芯片业的发展,可以说“硅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催化剂” 二、碳的氧化物 1.CO _______色、_______味的气体,_______毒,_______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2)化学性质 ①可燃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还原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途: 作为_______的主要成分,冶炼金属的还原剂。 2.CO2(酸性氧化物) (1)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水溶性________,密度比空气________,固体时俗称________。 (2)化学性质 ①不能燃烧,一般情况下不助燃。 ②氧化性:(与C、Mg等反应) 方程式是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①CO2 + Ca(OH)2—②CO2 + CaCO3 + H2O— ③CO2 + NH3 + NaCl(饱和) + H2O —_________________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与Na2O2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CO2通入NaOH与Ca(OH)2的混合溶液中,反应的先后顺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3.1温度学案

3.1 温度 【学习目标】 1、知道温度和摄氏温度,能估计生活中常见的温度 2、会表述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知道体温计与温度计在构造和使用方法上的不同 【学习过程】 一、温度计、摄氏温度 活动一:观察与描述 1、P47想想做想做。取口服液空瓶一只装满食用油,将细塑料管通过橡皮塞插入瓶中。将小瓶分别置于热水和冷水中,观察细管管内液柱高度的变化。(1)描述观察到的现象。(2)如何利用自制温度计比较物体温度高低?其中运用了什么道理? (小瓶置入热水中,细管中液柱高度高,小瓶置入冷水中,细管中液柱高度低。) 2、观察实验用温度计,描述温度计的刻度特点、构造特点。 活动二:阅读回答。 1、阅读教材P48摄氏温度。回答并在整理:摄氏温度如何规定的? 2、先阅读P48小资料,然后与同学交流自然界的一些温度。 二、温度计使用 活动三实验: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1、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看清它的和。 2、下图是使用温度计的测量温度的一些正确或错误的方法,请按照正确的做法D、F测出冷水、温水、热水的温度并记录 E错误 F正确 G错误 A错误 B错误 C错误D正确

总结正确使用温度计的几个要点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 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液体中要稍等一会儿,待时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视线 三、体温计 观察体温计的结构,将实验室常用温度计和体温计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填入下表中 名称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 相同点 不同点 教材P52动手动脑学物理 【检测】 1.下列关于温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感觉较热的物体,温度一定高 B.0℃的冰和0℃的水,冷热程度不同 C.温度反映的是物体的冷热程度 D.冰的温度一定是0℃ 2.如图所示,读取温度计示数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甲B.乙C.丙D.丁 3.关于体温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体温计测量的范围是35~42℃ B.体温计能准确到0.1℃是因为体温计测量范围小 C.某人的体温是38℃,属于正常体温 D.体温计上缩口的作用是可以使体温计离开人体读数 4.温度计上的字母“℃”表示这个温度计采用。某电视台气象播音员说:“今天的最低气温是零下5度,”张红同学说:“这不完整”。你认为正确、完整的预报应是。 5.同学们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1)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性质 制成的。 (2)下列是使用温度计的操作步骤,请将各 步骤的标号按正确的操作顺序填写在下面横 线上。 A.选取适当的温度计;B.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C.使温度计和被测物体接触几分钟;D.观察温度计的读数;E.取出温度计;F.让温度计的液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6.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量程和认清它的。小强在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温度时读取了四次数据,每次读数时温度计的位置如图(1)(2)(3)(4)所示,其

推荐高中地理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学习目标] 1.了解五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学会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2.学会分析交通运输网中点、线布局的影响因素。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及特点 2.发展方向 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 思考 1.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运输工具有何不同? 答案交通运输方式指: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交通运输工具指:火车、汽车、飞机、船舶、管道;其中管道既是运输方式,又是运输工具。 2.北京的急救药品运往青海省玉树地震灾区,应采用何种运输方式?为什么? 答案航空运输。急救药品的运输时间紧迫,再加上地震导致陆上交通线路破坏,陆上交通受阻。 二、交通运输布局 1.交通运输网 (1)构成要素。 ①交通运输线,如铁路、公路、航道。

②交通运输点,如港口、车站、航空港。 (2)类型。 ①按形式:单一运输网和综合运输网。 ②按层次:即不同地域的运输网,包括省级、大区级和国家级。 2.影响因素 包括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 3.南昆铁路建设的决定因素 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科学技术的进步等。 思考 3.京沪高铁“以桥代路”,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京沪高铁途经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宝贵紧缺,“以桥代路”虽然工程成本高、工程难度大,但可以避开农田,节约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 4.青藏铁路“以桥代路”,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①为野生动物留出迁徙的通道,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②避免因冻土造成路基沉降。 探究点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读“四种运输方式的运费比较图”(G为管道),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下列字母代表的运输方式:E________,F________。假如现在有20吨活鱼需要从青岛运往济南,你会选择________运输方式,解释你作出该种选择的理由。 (2)请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判读在O~A、B~C这两段距离上,总费用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哪

第一节碳的多样性学案第二课时

第一节碳的多样性学案(第二课时) 【基础知识巩固】1、关于金刚石、石墨、C60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B.它们都是电的良导体 C.金刚石硬,石墨质软D.它们里面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E.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是石墨F.它们互为同素异形体 G.它们的物理性质相同H.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2、下列俗称表示同一物质的是 ( ) A.苏打、小苏打B.胆矾、绿矾C.火碱、烧碱D.纯碱、烧碱 3、要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的一氧化碳,最常用的方法是( ) A.通过澄清的石灰水B.通过灼热的碳层 C.通过水D.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 4、区别固体Na2CO3和NaHCO3,最好的方法是( ) A.加热B.两者分别与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C.溶于水,比较其溶解性D.两者分别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或石灰水 【学习目标】 1、了解Na2CO3和NaHCO3的相关性质。 2、通过阅读材料了解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和在生产中的循环。 3、通过探究活动完成对Na2CO3和NaHCO3的鉴别。 【课内探究】 1、通过阅读P64和P65页相关内容,请整理Na2CO3和NaHCO3的所有性质和化学方程式 2、请试着把1题中的化学方程式改成离子方程式 3、阅读P65页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画出碳循环的网络图 4、阅读P68内容,请写出所有有关的氧化还原反应,并找出还原剂。

【重点知识整理】 【巩固练习】 1、以下物质的主要成分属于碳酸盐的是( ) ①纯碱②蛋白质③大理石④方解石⑤胡萝卜素⑥菱铁矿⑦淀粉 A.只有①③④⑥B.只有①②③④⑥⑦ C.只有①③④⑤D.只有②③④⑤⑥ 2、当下列物质分别滴加醋酸时,会产生相同气体的是( ) ①大理石②钟乳石③贝壳④锅垢⑤白云石 A.只有①②③B.只有②④⑤C.只有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3、CO2通入下列各溶液中,不可能产生沉淀的是( ) A.氯化钙溶液B.石灰水C.饱和碳酸钠溶液D.次氯酸钙溶液4、下列关于碳酸氢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它是一种白色粉末,易溶于水 B.其分子式为NaHCO3·10H2O,在空气里易风化 C.可以跟氢氧化钠起反应,生成正盐 D.与碳酸钠相比,若质量相同,分别跟足量的盐酸反应,碳酸氢钠得到的CO2多 5、要除去硫酸钠里混有少量的碳酸钠,应加入的物质是( ) A.氯化钡溶液B.稀硫酸C.石灰水D.氢氧化钠 6、关于NaHCO3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和酸反应放出等量的CO2所消耗的酸比Na2CO3少 B.相同温度下溶解度比Na2CO3要大 C.热稳定性比Na2CO3小 D.NaHCO3只能和酸作用不能和碱作用 7、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 A.Na与H2O反应:Na+2H2O====Na++2OH-+H2↑ B.Na2O与盐酸反应:O2-+2H+====H2O C.NaHCO3溶液与稀硫酸反应:CO32-+2H+====CO2↑+H2O D.NaOH溶液与小苏打溶液混合:HCO3-+OH-==== CO32-+H2O 8、下列各组物质,在水溶液中发生离子反应:HCO3-+H+====H2O+CO2↑的是 ( ) A.NaHCO3+HCl溶液B.Na2CO3+HCl溶液 C.NaHCO3+Ca(OH)2(少量)溶液D.NaHCO3+NaOH溶液 9、向碳酸钠的浓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直到不再生成二氧化碳为止,则在此过程中,溶液的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变化趋势可能是() A.逐渐变小B.逐渐变大 C.先逐渐增大,而后减小D.先逐渐减小,而后增大 10、可以说明溶液中大量存在CO32-的理由是() A.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2021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第三章第一节 第1课时《醇》word学案

第一节 醇 酚 第1课时 醇 [学习目标定位] 1.认识乙醇的组成、结构特点及物理性质。2.能够结合乙醇的化学性质正确认识—OH 在乙醇中的作用。3.会判断有机物的消去反应类型。 1.消去反应是有机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一个或几个小分子(如H 2O 、HX 等),生成含不饱和键化合物的反应。 (1)溴乙烷在NaOH 的醇溶液中发生消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 3CH 2Br +NaOH ――→乙醇△ CH 2===CH 2↑+NaBr +H 2O 。 (2)下列卤代烃在KOH 醇溶液中加热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 ) 答案 D 2.乙醇的结构和性质 (1)填写下表 分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 官能团 C 2H 6O CH 3CH 2OH —OH

(2)乙醇是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易挥发液体,能以任意比与水互溶。不能用乙醇从水中萃取物质。 (3)写出下列乙醇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与Na 反应:2CH 3CH 2OH +2Na ―→2CH 3CH 2ONa +H 2↑; ②催化氧化:2CH 3CH 2OH +O 2――→Cu/Ag △2CH 3CHO +2H 2O ; ③燃烧:CH 3CH 2OH +3O 2――→点燃2CO 2+3H 2O 。 探究点一 醇类概述 1.观察下列几种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回答下列问题: ①CH 3OH ②CH 3CH 2CH 2OH ③H—OH (1)上述物质中的②和④在结构上的相同点是分子中都含有羟基,结构上的不同点是②中羟基直接和烷烃基相连,④中羟基直接和苯环相连。 (2)按羟基连接的烃基不同,有机物可分为醇和酚。醇是羟基与脂肪烃基或苯环侧链相连的化合物,酚是羟基直接与苯环相连的化合物,上述有机物中属于醇的是①②⑤⑥⑦⑧。 (3)按分子中羟基数目的多少,醇可分为一元醇、二元醇和多元醇。上述有机物中属于一元醇的是①②⑤⑦,属于多元醇的是⑧。 (4)②和⑦在结构上主要不同点是羟基连接碳链的位置不同,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②的名称是1-丙醇,⑦的名称是2-丙醇。 2.观察下列几种物质的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①CH 3CH 2OH ②CH 3CH 2CH 2OH (1)①和⑤的分子式都是C 2H 6O ,但是含有的官能团不同。 (2)②和⑥的分子式都是C 3H 8O ,但是在分子中—OH 的位置不同。 (3)③属于醇类,④不属于醇类,但它们的分子式相同,属于同分异构体。

旅游地理学案第一章第一节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课程学习目标〗学习自主化 1.了解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和产生的相应环境问题; 2.通过读图和分析材料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理解环境伦理的含义,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课程导学建议〗导学规范化 [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 本节教学难点:环境伦理观的形成。 [教学指导]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要讲清楚两点内容:①人类与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②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可采取让学生读图1-1-4分析人类社会不同阶段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征,第一阶段:人口的增长缓慢,生产力技术水平较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不大。第二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可利用资源的增加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加大。第三阶段:人类逐渐认识到人口的高速增长、资源的高消耗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种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模式对人类本身危害极大,从而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关注环境问题,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分析课程内容一,理解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变化。 本节最后部分介绍环境伦理观的形成过程,教材将传统伦理道德与环境伦理道德进行了简单的比较,以利于学生理解。学生对传统伦理理观念比较陌生,教师可以补充相关内容,利用课程内容二组织学生将两者进行对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内容图文并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文说明,提出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读图、用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收集更多的图片、材料,让学生相互交流获得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一学习时间【自主预习】不看不讲 〖知识体系图解〗系统形象化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人类(1)畏惧和崇拜自然 第二阶段:人类无视自然,试图(2)主宰自然 第三阶段: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3)协调发展 二、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传统伦理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和约束 环境伦理观:不仅表现在人类行为中人与人的利益关系上,认为破坏环境从而侵犯(4)他人利益的行为时不道德的;而且还表现在人类与自然的利益上, 认为破坏环境从而危害(5)物种和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行为也是不道德的。〖课堂预习交流〗知识问题化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有哪几个发展阶段?简述各阶段人类如何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并分析其原因。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基础知识总结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基础知识总结 第一节碳的多样性 1.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性质不同的几种单质,互称为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和C60 是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2.金刚石是无色透明的片状固体。其中,每个碳原子均与相邻的4个碳原子相连,形成正 四面体结构。在自然界中硬度最大,不导电。 3.石墨是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的片状固体。质软、有滑腻感。碳原子呈层状排列, 每一层的碳原子形成平面正六边形。 4.C60是灰黑色固体,形成球状结构,表面呈正六边形和正五边形。 5.Na2CO3和NaHCO3的性质比较 性质Na2CO3NaHCO3 俗称纯碱或苏打小苏打 色态白色粉末白色固体 溶解度Na2CO3> NaHCO3 NaHCO3+HCl=NaCl+CO2↑+H2O 与盐酸反应Na2CO3+2HCl=2NaCl+CO2↑ +H20 NaHCO3与酸反应比较剧烈 与NaOH反应不反应NaOH+ NaHCO3= Na2CO3+ H2O 与BaCl2溶液反应不反应 稳定性(加热)稳定不稳定,加热分解 相互转化 6.Na2CO3和NaHCO3如何鉴别? (1)加热比较:分解产生气体并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碳酸氢钠,无现象的是碳酸钠(2)加酸反应比较:比较剧烈是碳酸氢钠 (3)滴加CaCl2、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是碳酸钠,无现象的是碳酸氢钠。 7.温室效应:由于人类的活动,特别是生产和生活中化石燃料大幅度增加,使大气中二氧 化碳的含量猛增,破坏了自然界中原有平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8.高炉炼铁中碳的转化:过程是将铁矿石还原成金属铁的过程,原料是焦炭和铁矿石(主 要成分是Fe2O3)。但起还原作用的主要是一氧化碳。焦炭在炼铁过程中的两个作用: ①燃烧提供热量;②用于制还原剂CO 9.在生活中,水壶中常常有水垢,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自来水中存在Ca(HCO3)2,受 热分解生成CaCO3,积聚在壶底,便形成水垢。相关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教学教案【人教版】10-11学年高一生物(必修一)学案——第五章第一节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第28课时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淮州中学:许玲玲知识精华: 掌握减数分裂概念和有性生殖细胞形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数目;理解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相关概念;掌握减数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裂的主要区别;以及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区别。 写出下表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分子,同源染体对数(2N=4) 题例领悟: 例1、下图是雌蛙一个卵原细胞在生殖过程中DNA含量变化图,为研究方便,在细胞分裂成两个以后,只对其中一个进行测定,请分析回答: (1)b时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c时的细胞叫_______细胞。 (2)c→d→e进行的是______,e时的细胞叫________。 (3)由e→f→g进行的是________,g时的细胞叫_______。 (4)h→i表示发生了________作用,i时的细胞叫________。 (5)i以后进行 ___________分裂,进入_________阶段。 解析: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结合,对学生理解减数分裂的实质和意义起重要作用。本题的解决主要是依赖扎实的基础知识。 答案(1)染色体复制初级卵母细胞(2)减数是第一次分裂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3)减数第二次分裂卵细胞或极体(4)受精受精卵(5)有丝胚的发育 例2、右下图是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模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该细胞中可能是次级精母或是次级卵母细胞或是极体 ②该细胞中1与2,3与4为同源染色体 ③该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1与2为一组,3与4为一组 ④该细胞中,如果1是Y染色体,那么2也是Y染色体, 3和4为常染色体 A、只有1种说法正确 B、只有2种说法正确 C、只有3种说法正确 D、四种说法均正确 解析:加强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抓住细胞分裂的特点:该图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为均等分裂,故只有④说法正确,答案选A

鲁科必修1第03章第1节碳的多样性1

班级姓名 第三章第一节碳的多样性 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的三种同素异形体和其物理性质的差异及其原因。 2、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上的区别。 【知识梳理】阅读课本P62-63,填写并记住下列内容: 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为:和三大化石燃料是指: 一、多种多样的碳单质 1、金刚石:硬度、的晶体,可用做装饰品,切割玻璃、大理石等。每个碳原子都与相邻的个碳原子连接,形成的结构。 2、石墨:色、、、易的片状固体。常用于做电极、铅笔芯。碳原子呈状排列,每一层上的碳原子以较强的相互作用形成形结构,层与层作用力,可以滑动。 3、C60分子:色的固体。在材料科学、超导体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结构像足球,故名足球烯。碳原子位于球的表面,呈形和形排列,球内是空的。 4、同素异形体 (1)定义:由相同的组成的的,叫做该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注意:同素异形体物理性(填“相似”或“不同”),化学性质。 (2)实例:碳的同素异形体有、、, 氧的同素异形体有、,磷的同素异形体有、。 例题1.最近,科学家研制得到一种新的分子,它具有空心的类似足球的结构,分子式为C6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60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C60和石墨都是碳的同素异形体 C. C60能导电 D.C60的相对分子量是720 g/mol 例题2.石墨炸弹爆炸时能在方圆几百米范围内撒下大量的石墨纤维,造成电线、电厂设备破坏。这是由于石墨() A.有放射性 B.易燃、易爆 C.能导电 D.有剧毒

阅读课本P64-65,“二、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填写并记住下列内容: 二、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 1、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碳在自然界中主要以的形式存在。 (1)有机物:如、、等中都含有碳元素, (2)无机化合物: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各种碳酸盐。 常见的碳酸盐矿石及其成分:大理石方解石白云石 菱锌矿菱镁矿菱铁矿 2、两种重要的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含CO32-的盐称为碳酸盐,含HCO3-的盐称为碳酸氢盐)(1)主要的物理性质及其应用 (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实验:详见课本P64活动探究) 请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并改写成离子方程式: A: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1)与酸 Na2CO3 + HCl -- 离子方程式: Na2CO3 + CO2 + H2O -- 离子方程式: (2)与某些碱Na2CO3 + Ba(OH)2–- 离子方程式: Na2CO3 + Ca(OH)2–- 离子方程式: (3)与某些盐 Na2CO3 + BaCl2 --离子方程式: Na2CO3 + CaCl2 --离子方程式: B: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1)与酸 NaHCO3 + HCl -- 离子方程式: (2)与碱 NaHCO3 + NaOH –- 离子方程式: NaHCO3 + Ca(OH)2 -- 离子方程式: NaHCO3 + Ba(OH)2 -- 离子方程式: (3)受热易分解 NaHCO3==

高中化学 第三章 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41

弱电解质的电离 【学习目标】 1. 理解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 2. 能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正确书写电离方程式。 3. 理解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移动。 4. 了解电离常数的概念、表达式和意义。 【学习过程】 1.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为离子的电解质叫做强电解质。包括强酸、强碱、大部分盐类。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部分电离为离子的电解质叫做弱电解质,包括弱酸、弱碱等。 (3)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比较: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可根据离解成离子的程度大小分为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它们的区别关键在于电离程度的大小,在水溶液中是否完全电离.... (或是否存在电离平衡)。 ①电解质的强弱与溶液导电能力没有必然联系:如果某强电解质溶液浓度很小,那么它的导电能力就很弱,溶液导电能力大小取决于离子浓度大小和离子带电荷多少;②电解质的强、弱与其溶解度无关:某些难溶(或微溶)于水的盐(如AgCl 、BaSO 4等)溶解度很小,但溶于水的部分却是完全电离的,它们仍属于强电解质。 2. 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定义:在一定条件(如温度,压强)下,当电解质分子离解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种状态叫做电离平衡状态。

(2)特征:和化学平衡一样,在弱电解质溶液里,也存在着电离平衡,该平衡除了具备化学平衡的特点外,还具有的特点是: ①电离过程是吸热的。 ②分子、离子共存,这完全不同于强电解质。 ③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都是微弱的。一般来说,分子已电离的极少,绝大多数以分子形式存在。如0.1 mol·L -1 的CH 3COOH 溶液中,c (H + )大约在1×10-3 mol·L -1 左右。 ④多元弱酸分步电离,电离程度逐步减弱。如H 2CO 3的电离常数:K 1=4.4×10-7 ,K 2=4.7×10 -11 。 (4)影响因素:电离平衡状态时,溶液里离子的浓度和分子的浓度保持不变,但当影响电离平衡状态的条件如温度、浓度等改变时,电离平衡就会从原来的平衡状态变化为新条件下新的电离平衡状态。 3.弱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1)由于弱电解质在溶液中部分电离,所以写离子方程式时用“”符号。如: NH·H 2O NH 4+ +OH - 、 CH 3COOH CH 3COO - + H + (2)多元弱酸分步.. 电离,以第一步电离为主。如:H 2CO 3 H + + HCO 3-、HCO 3 - H + + CO 3 2- (3)多元弱碱的电离与多元弱酸的电离情况相似,但常用一步.... 电离表示。如:Mg(OH)2 Mg 2+ +2OH - 4.电离常数:与化学平衡常数相似,在弱电解质溶液中也存在着电离平衡常数,叫做电离常数。 (1)一元弱酸和弱碱的电离平衡常数: CH 3COOH CH 3COO — + H + NH 3·H 2O NH 4+ +OH — ①电离常数K 越小,则电解质的电离程度越小,电解质就越弱。例如,298K 时醋酸、碳

3244高一化学自然界中的元素综合练习

《自然界中的元素》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区别固体Na2CO3和NaHCO3最好的方法是() A. 加热B.分别与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C. 溶于水,比较其溶解性 D.分别加入NaOH溶液或石灰水 2.从海水可获得的在常温下为液体的单质是()A.Mg B.K C.Br2D.I2 3.下列贮存化学试剂的方法正确的是()A.浓硝酸保存在棕色的广口瓶中,并放在阴凉处 B.少量的金属钠应保存在煤油中 C.烧碱溶液放在带玻璃的磨口试剂瓶中 D.用做感光材料的溴化银贮存在无色试剂瓶中 4.下列关于浓HNO3与浓H2SO4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具有吸水性B.露置于空气中都能形成白雾 C.露置于空气中,溶液浓度均降低D.在空气中长期露置,溶液质量均减轻5.下列物质露置于空气中均会变质,其中不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氢硫酸 B.烧碱溶液 C.亚硫酸钠 D.氯水 6.下列关于硝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稀硝酸是弱酸,浓硝酸是强酸 B.铜与浓硝酸和稀硝酸都能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C.浓硝酸和稀硝酸都是强氧化剂 D.稀硝酸与活泼金属反应主要放出氢气 7.亚硝酸钠(NaNO2)外观类似食盐,可能因误作食盐而发生食物中毒事故。欲鉴定之,可 将亚硝酸钠及食盐用水溶解后,分别加入下列溶液() A.NaNO3B.AgNO3C.KNO3 D.Cu(NO3)2 8.把等物质的量的SO2和SO3的混合气体,通人少量的BaCl2溶液中的结果为() A.只有BaSO3沉淀生成,SO3从溶液中逸出 B.只有BaSO4沉淀生成,SO2气体从溶液中逸出 C.SO2和SO3全部被吸收,并有BaSO4沉淀生成 D.SO2和SO3全部被吸收,但无沉淀生成

第五章透镜学案

第一节《透镜》导学案 呈现目标明确任务 1、通过自学,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2、通过小组内合作预习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通过实验、老师释疑理解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合作预习问题导向 课前导学: 有关透镜的几个基本概念: 1、________厚,________薄,叫凸透镜,________薄,________厚,叫做凹透镜。 2、_____________________叫主光轴(主轴),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光心。 课堂导学: 透镜对光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________作用,凹透镜对光有________作用。 2、画出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画三条。 3、画出通过透镜焦点的光线和通过透镜中心的光线的光路。 焦点和焦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做焦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做焦距。教师释疑: 1、、怎样确定焦点,测未知凸透镜的焦距? 2、透镜对三条特殊光线的传播路线。 生问师答定向释疑 在学习的过程中,你还存在哪些题? 盘点收获拓展提升 强化训练当堂达标 1、下列关于凸透镜或凹透镜的几幅光路图中,错误的是()

2、如图所示,已知两条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请画出两条对应的入射光线。 3、同学们在讨论“如何野外生存”的问题时提出:在野外如果没有打火机,怎么生火取暖呢?一位同学想出一个“削冰取火”的办法,你认为“削冰”就是把冰冰成________,“取火”应把要点燃的物体放在________位置。 4、如图所示,N 是一个水平放置的长方形暗盒,盒内有水平向右的平行光,P 为暗盒右侧平面上的圆孔,M 是一个与暗盒右侧平面平行的相间一定距离的光屏,若从外径相同的厚平板玻璃、凸透镜、球面镜、凹秀镜这四个光学器件中取一件嵌入圆孔P 中,发现在光屏M 上呈现一个比圆孔P 大的圆形光斑,则嵌入圆孔P 中的那个光学器件。 A 、可能是球面镜 B 、可能是厚平板玻璃 C 、可能是凸透镜 D 、可能是凹透镜 5、 观察现象,完成下列光路图。 6、将凸透镜的一面正对着太阳光,另一面正对一张白纸,改变透镜与白纸之间的距离,观察白纸上的光斑最小、最亮,这时镜片与纸间的距离近似等于凸透镜的__________,平行光线会聚的这一点叫做__________。一般的凸透镜有_______个这样的点。 小组评价 师生反馈 F F F F F F O O O F F F F F F O O O

生物高中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教学案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_高一年级生物备课组

课堂练习: 1、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最丰富的是: A、脂肪 B、固醇 C、磷脂 D、维生素D 2.构成细胞膜所必需的一组元素是: A、C H O B、 C H P C、C H O P D、 C H O N P 3.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功能不正确的是: A、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B、防止有用的物质流失 C、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绝对避免有害物质进入细胞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细胞膜的功能 A、靶细胞上的受体物质接受激素,完成信息交流。 B、把细胞产生的废物排出细胞。 C、白细胞完成对侵入人体病菌的吞噬。 D、控制细胞生命活动的进行 5.细胞壁的化学成分是()。 A.纤维素和果胶 B.纤维素和蛋白质 C.磷脂和蛋白质 D.核酸和果胶 6、科学家将哺乳动物(或人)的成熟红细胞特殊处理后,造成红细胞破裂出现溶血现象,再将溶出细胞外的物质冲洗掉,剩下的结构就是较纯净的细胞膜,在生物学上称为“血影”。请回答:(共60分,每空10分) (1)“血影”的化学组成是脂质、、;其中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的是,功能越复杂的细胞,细胞膜中该成分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2)“血影”中的脂质主要是。 (3)对红细胞所谓的特殊处理是。(4)科学家常用哺乳动物(或人)的红细胞做材料来研究细胞膜的组成,是因为()。

A.哺乳动物红细胞容易得到 B.哺乳动物红细胞在水中容易破裂 C.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核膜、线粒体膜等结构 D.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在光学显微镜下容易观察到 7、科研上鉴别死细胞和活细胞,常用“染色排除法”。你能解释其原理吗?

浙教版科学九上第一章第一节学案

第一章探索物质的变化 1.1 物质的变化 ◆☆◆课堂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图片展示:课本中图l—l下雨,图1-2木材燃烧,图1—3植物光合作用,图l—4瀑布下落 提出问题四幅图描述的过程中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什么变化? 分析归纳:(1)图1-1中水汽遇冷凝结成小雨滴过程中发生的是水的__________变化,_______新物质生成,属于_______________。 (2)图1—2中木材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后生成___________。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_____________。 (3)图l—3中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阳光下,通过叶绿体,利用__________和水制造有机物和_________的过程。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_____________。 (4)图l-4中水在下落过程中_________新的物质生成,属于______________。 总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反应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是化学变化中常伴随____________________,而物理变化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做一做: 1、下列自然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海水蒸发 B.冰雪融化C.动植物腐败D.山体滑坡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用砂纸擦去铁器上的铁锈B.木材燃烧 C.液态水沸腾变成蒸气D.氢气球升空后胀爆 展示:水分子电解的模型 水分子氢原子氧原子氢分子氧分子 提问:通过微观角度判断水电解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分析在整个变化过程中,水电解生成了氧气和氢气。构成水的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了新的分子,属于______________化。 结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过渡:我们周围的物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何判断变化是否发生了? 二、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实验:取适量的硝酸铅溶液放人锥形瓶中,再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碘化钾溶液,观察反应前后的现象。 展示:课本中图1-6,图1—7,图1-8 总结:物质变化的证据:生成__________、颜色_________、气体产生、温度变化、发光发热、pH 变化、状态变化等。 实验:观察硫酸铜晶体的变化。完成课本中填空。 (1)取l块硫酸铜晶体,观察它的形状、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盛有硫酸铜晶体的试管中加水,观察晶体能否溶解,水溶液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硫酸铜晶体能____________________,硫酸铜晶体的水溶液为__________________。 (3)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取l块硫酸铜晶体,将它放入大试管中加热,观察硫酸铜晶体有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_。

第三章 第一节 在实验室里观察植物 (学案)

第三章第一节在实验室里观察植物(学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六道河中学七年级第一学期生物导学案 编号 10 日期班级组号姓名编制人陈红学科主任 第一单元第三章第一节在实验室里观察植物授课教师:六道河中学—陈红学 教学目标1、说出直根系和须根系的概念,并能够区分直根系和须根系。 2、说出茎的特点。 3、说明叶的结构和环境的关系。 4、描述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点。 教学重点区分直根系和须根系 教学难点描述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点 准备时间9.14 实际时间 教学手段和方法多媒体 教学用具或课件学案、课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回顾旧知(2分钟) 1、草履虫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趋向刺激,逃避刺激。 2、单细胞生物大多生活在,有的营生活。 3、有些单细胞生物没有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在整个生物界属于等生物;有些单细胞生物有的细胞核,是真核生物,单细胞的真核生物属于生物。 4、草履虫对污水有作用,海水中的某些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可造成,危害渔业生产和海洋生态。 二、自主探究: 1、3分钟时间通读课本P42—P45,同时划出其中的重点。 2、根据所学的内容4分钟时间找出下列各题答案(只记忆,不填写):(3分钟时间记忆,2分钟对子组互考,3分钟 3、4号准备上板) 1、一株植物体上所有的根的总和叫做。白菜的根系和区别明显,是直根系;麦的根系主根不明显,主要由组成,是须根系。 2、植物的和都是茎,茎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和。茎上着生叶和芽的部位叫做,两个节之间的部分叫做。 3、一片完全叶包括、和三部分。植物的叶片上分布着许多叶脉,交叉成网的,称;互相平行的,称。 4、花与植物的有关。 花的类型花冠颜色气味花粉粒特点传粉者常见的花风媒花 虫媒花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课后练习题(学案)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 第一章人的由来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课后练习题(学案) (测试时间:20 分钟)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的是达尔文 B.古人类化石“露西”是在非洲发现的,“露西”生活在300万年前 C.古人类首先用火,接着逐渐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 D.古人类语言的完善是在直立行走之后 2.能够证明“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与类人猿不同的是古人类能够( ) A.站立 B.直立行走 C.制造简单工具 D.吃各种食物 3.森林古猿向人类进化的主要特征有 ( ) ①树栖生活②直立行走③制造工具④产生语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人类与类人猿的共同特征是( ) A.发达的大脑 B.会使用天然工具 C.会用复杂的语言交流 D.会制造简单的工具 5.下列各项中,不是促使森林古猿进化到人类的行为的是( ) A.产生面部表情 B.使用并制造简单工具 C.用语言进行交流 D.在陆地上生活,直立行走,手足分工 6.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 ) A.将果实从树上摘下来 B.保护环境,减少对环境的依赖 C.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 D.扩大活动范围,利于生存 7.(2019 山西太原期中)生物探究社团的学生为进一步探讨人类的起源,查阅了相关资料, 并得到如下事实:黑猩猩有32颗牙齿,牙齿的结构大体上和人相似;骨格大体上和人相同,尤其是躯干骨与人很相近;拇指较短,可以像人一样与其他相对的指握合;胚胎发育 8~9 个月,胚胎在5个月以前与人的胚胎几乎完全相同;与人类一样有 ABO 血型;与人一样具有喜怒哀乐的表情。这些事实说明( ) A.人类是黑猩猩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的 B.人类和黑猩猩有较远的亲缘关系 C.黑猩猩将来有可能进化成人类 D.人类和黑猩猩具有共同的祖先 8.在探寻人类祖先的踪迹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 ①地质考察②寻找古人类化石③寻找古人类遗物④拜访考古工作者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从森林古猿向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直立行走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直立行走的意义有( ) ①使前肢得到解放②臂和手逐渐变得灵巧③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④显得更加高大,可以吓退猛兽,不再受到伤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下列关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森林大量消失与部分森林古猿向直立行走方向发展没有直接关系 B.古人类用火把食物烤熟,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育 C.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大脑变得越来越发达 D.古人类的化石有利于研究人类起源问题 二、判断题 11.人是万物之灵,是世界的主宰者,有特别发达的大脑,能劳动,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能适应生物圈中的环境,并对其产生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对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进行讨论,请在正确观点后的括号内画“√”,错误观点后的括号内画“×”。 (1)古人类的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直接证据。( ) (2)“露西”时代的古人类完成了直立行走,能制造简单工具。( )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世界的人口教学案无答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第一节世界的人口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世界人口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2、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学会计算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3、通过读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并简单分析其形成原因 4、认识人口问题的影响 【教学模式】五环节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媒体】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预习展示教师展示预习内容,要求学生回答,并 提出对本节内容还有哪些疑问。 1、目前世界人口已超过______亿人。 2、人口增长的快慢通常用_____ __表示。 3、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的是______洲、 ______洲;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是 ______洲、 ______洲和、____洲。 4、我们通常用______来表示人 口分布的疏密。 5、人口稠密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 ______和______ 、欧洲、南北美洲的 ______等______平原区。 学生自主学习后回答预 习内容,并提出自己没理 解的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的能力。 复习导入教师播放新闻视频,要求学生认真观看 视频并思考,视频中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什么?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视频 中提到世界第70亿人口 诞生时会发生的一些问 题引起同学们的思考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 趣,激发学生的学 习动机 过渡刚才同学们说出视频中反映的一些问题,其中有位同学说人口增长过快,那么,现在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第一个问题:人口增长

讲授新课教师展示图片,请学生看图思考,人口 增长有什么特点 18世纪以前增长十分缓慢,20世 纪以后增速加快 曲线平缓增长慢曲 线 陡 增 长 快 学生思考后回答,1800年 以前增长较慢,1800年以 后人口增长较快。 培养学生,学会分 析人口曲线图 过渡教师出示题目,要求学生回答思考,引 出下一个知识点。 读图,计算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99年的 60亿,人口每次增加10亿所需的时间.把结果填 入表中,看看这些数值的变化规律 50 ~ 60 1830~1930 时间(年) 人口/亿时间间隔(年) 10 ~ 20100 20 ~ 30 30 ~ 40 40 ~ 50 60 ~ 70 1930~1960 1960~1974 1974~1987 1987~1999 1999~2011 想一想:我们如何来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 学生思考后独立完成, 得出答案:30、14、13、 12、12 学生回答后并思考后得 出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 可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 表示。 运用图表加深学生 对人口增长的理 解。 讲授新课教师展示图片,根据学生对人口自然增 长率的理解,要求学生说出图片中表示 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部 分。 学生思考后回答各部分 表示的内容 出生率减去死亡率, 就是自然增长率 死亡率是一年内死亡的 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 出生率是一年内出 生的婴儿数占总人 数的比率 ⑴人口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死亡率 (一般用千分数来表示) 运用图的形式,加 深学生对人口自然 增长率的理解。 练一练1、某一地区人口总数为1000人,一年 内出生成活的人数是25人,死亡人数 是10人,这个地区在一年中的出生率、 死亡率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个是多 少? 2、计算下列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国家出生 率‰ 死亡 率‰ 人口自然增 长率‰ 德国8.3 10.3 印度22.8 7.4 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得出 答案: 出生率25‰ 死亡率10 ‰ 人口自然增长率15 ‰ 德国:-2 印度:15.4 通过练习,加深学 生对出生率、死亡 率、人口自然增长 率的理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