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
秦永杰1,赵 坤1,王丽华2,倪 平1,王云贵3△
【期刊名称】重庆医学
【年(卷),期】2014(000)013
【总页数】2
研究生培养是一项包含着诸多环节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课程教学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21世纪医学教育展望报告指出: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动向就是以课程设置为手段培养学生必备胜任能力,并把它作为教育目标[1]。因此,建立科学、合理、能够培养岗位胜任能力的课程体系对提高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第三军医大学作为首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单位和重庆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改革试点单位,在长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过程中,边改革边实践,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本文就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谈谈本校的做法和经验。
1 明确培养目标定位,提高岗位胜任能力
目前,全球正经历着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它的内容是以体系为中心,借鉴全球经验,有针对性地确立岗位胜任能力要求,从而改进整个卫生系统绩效[2]。由此可见,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岗位胜任能力已经成为全球医学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不仅是医学院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也是医学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提高教育质量的重大举措[3]。伴随着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和国家研究生教育战略的转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职业性质愈发凸显,它是以培养高级临床医师为目标,侧重于职业能力的养成,简而言之,培养的是“名医”。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本校深入把握其职业内涵,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能力本位教育为核心,将研究生教育的通用能力和高级临床医师的职业能力相结合,将课程体系的功能定位在临床实践能力、医学专业素养、临床科研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专业发展能力等五大核心胜任力的培养,并以此为基础不断优化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
2 优化学位课程设置,合理安排授课时间
以往由于招生规模有限,学校并未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单独设课,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共用一套课程体系,仅在专业课程和学分要求方面有所区分。随着对学位性质认识的深入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近年来,本校改变了对课程设置“小修小补”的做法,根据培养目标,将“提高岗位胜任力”作为课程设置的指导原则,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理论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强化应用性和综合性,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量身定做”了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