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3 静电与生活 教案1(沪科版选修3-1)

1.3 静电与生活 教案1(沪科版选修3-1)

1.3  静电与生活 教案1(沪科版选修3-1)
1.3  静电与生活 教案1(沪科版选修3-1)

第1章电荷的相互作用

1.3 静电与生活

一、教材分析

1.本课题设计的另一思路旨在让学生认真讨论,积极参与,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也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

2.本节教学设计的过程为:首先学生活动:对不带电的金属导体放入电场中发生静电现象的讨论;然后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得出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特点,最后通过两道例题巩固加深理解。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归纳、演绎推理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亲身感受知识的建立过程。

2.通过概念建立、规律的得出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3.通过对静电场中导体的自由电荷运动情况的讨论,了解静电平衡的概念,知道处于静电平衡的导体的特征。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静电平衡的概念,理解导体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特征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应用静电平衡的知识,理解静电平衡的特征,认识导体的电荷分布特点是本节的难点。

四、学情分析

《静电现象的应用》是本章的难点内容,概念规律非常抽象。学生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探究全过程,才能深刻理解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特点、规律,克服思维定势的负移和主观臆断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探究品质。

五、教学方法

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讨论、评议;再加动画演示和实验演示加深体会。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初步把握静电感应现象和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

场强的特点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提问:1.电场的重要性质是什么?

2.金属导体的微观结构如何?自由电子会怎样移动?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把金属导体放入电场中,导体上会出现怎样的现象?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静电感应现象及静电平衡

静电感应现象的解释(画图阐述):在电场中的导体沿着电场强度方向两端出现等量异种电荷的现象叫做静电感应。

静电平衡状态按照课本画图

提问1:电子的聚集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提问2:电子是否会永远这样定向运动下去?

画图阐述:当导体内的自由电子不再发生定向移动时,导体达到静电平衡状态

提问3:最终会出现怎样的现象?

教师借助于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

静电平衡的条件 通过学生们互相讨论积极回答:0E 内

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

(1)场强的特点的特点

教师不再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是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由讨论发挥,但提示学生可以先从导体中的场强这个方面去思考。

(当学生回答内部场强的特点时,教师顺水推舟提出导体外部场强的特点)

提问1:导体外部场强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提示学生可以用反证法

(2)电势的特点 引导学生看课本书第19页图1.4-5中乙图,一头大一头小的导体在靠近导体的一些等势面为什么形状很接近导体的形状?

提问2:除了正面解释之外,能否用反证法证明

阐述:地球是个极大的导体,可以认为处于静电平衡状态,所以它是一个等势体,这是我们可以把大地选做零电势体的一个原因。

巩固练习

例1如图,长为L的导体棒原来不带电,现将一带电量为q的点电荷放在距棒左端为R

的某点.当达到静电平衡时,棒上感应电荷在棒内中点处产生的场强的大小为多大?

(3)电荷分布的特点

演示课本25页的法拉第圆筒实验

提问1:由实验现象能得到什么结论?为什么?

提问2:带电导体的电荷是否均匀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

再次引导学生看课本书第19页图1.4-5中乙图,一头大一头小的导体电荷在外表面分布

的情况

动画演示尖端放电的实验

阐述:静电平衡时,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内部没有电荷;在导体表面,越尖锐的的位置,电荷的密度越大,凹陷的位置几乎没有电荷

巩固练习

例2如图所示,把一个带正电的小球放人原来不带电的金属空腔球壳内,小球带不带电?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

测。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课后思考:为什么验电器的顶部是金属小球而不是针状导

体?

九、板书设计

(一)静电平衡的特点:E内=E0-E′=0

1.导体内部没有电荷,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导体表面,越尖锐的位置,电荷密度

越大。

2.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整个导体是个等势体,它的表面是个等势面。(地球是个等势体)

3.导体外表面处场强方向必跟该点的表面垂直

(二)静电现象及其应用

1.尖端放电现象导体尖端的电荷密度很大,附近的电场特别强,它会导致一个重要的后果,就是尖端放电。

2.静电现象的其他应用静电除尘,静电植绒,静电喷涂,静电分选,静电复印。

十、教学反思

本节是这一章的难点,内容抽象、深奥,并且要很好的体现新课程理念,上好本堂课就显得比较困难,所以必须注意下面几点:

1.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或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的单一做法。教师可创设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更主动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组织和引导学生研究的过程中要及时组织学生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课堂效率。

2.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亲身体验探究、思考和研究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这些过程开阔视野,激发学生的求异心理取向,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真正落实三维课程目标。

3.在学生自由讨论和探究时,要认真听取每一位同学的观点肯定他们的成功之处和指出不足之处,让学生感到有成就感,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符合成功教育的要求。

高中化学选修一知识点总结《选修1·化学与生活》

高中化学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选修1·化学与生活》 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第一节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 1、糖类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有机化合物,也叫碳水化合物(通式为C n(H20)m),但其实此名称并不能真实反应糖类的组成和特征,如鼠李糖C6H12O5是糖却不符合此通式,而符合此通式的,如甲醛HCHO、乙酸CH3COOH却不是糖类。 2、葡萄糖分子式C6H12O6,是一种白色晶体,有甜味,能溶于水 3、葡萄糖的还原性: 和银氨溶液反应: ; 和新制Cu(OH)2反应: 。 4、葡萄糖为人体提供能源 ①葡萄糖提供能量的方程式:; ②粮食中的糖类在人体中转化成葡萄糖而被吸收,在体内有三条途径,即:a、直接氧化供能;b、转化成糖元被肝脏和肌肉储存,当血液中的葡萄糖即血糖的质量分数比正常值低时,糖元就释放出来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c、转变为脂肪,储存在脂肪组织里。 5、蔗糖和麦芽糖是二糖,它们水解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 6、淀粉是一种重要的多糖,分子式(C6H10O5)n,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天然高分子有机化合物,没有甜味,是一种白色粉末,不溶于冷水,但在热水中一部分淀粉溶解在水中,一部分悬浮在水里,长时间或高温可产生糊化。它能水解。淀粉在人体内的水解过程可表示 为,也可在酸的 催化下逐步水解,其方程式。淀粉的特性:I2能使淀粉溶液变成蓝色。这是实验室检验淀粉或I2存在的重要原理。 7、纤维素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的,是构成植物细胞的基础物质,它是白色,无色无味的物质,是一种多糖,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纤维素在酶或浓硫酸催化下发生 水解,其化学方程式为。纤维素不能作为人类的营养食物,但在人体内不可或缺,如:能刺激肠道蠕动和分泌消化液,有助于失误和废物的排泄……。 第二节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实验,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塑料梳子、碎纸屑、泡沫、吸管、静电章鱼、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实验一:体验静电现象,认识电荷 1.小组实验:用摩擦过的实验器材,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2.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二、电荷性质 1.实验二:两个带电物体相接触 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同一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课后习题答案教学内容

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课后习题答案

化学《化学与生活》课后习题答案 1.1 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 1、糖类物质对人类生活有重要意义,可引导学生从人类的衣、食、住、行和人体健康等方面去讨论。 2、可从每天吃的主食(面食、大米、玉米等)和水果中列举。 3、纤维素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废物的排泄,可预防便秘、痔疮和直肠癌;降低胆固醇;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等。提示:1、3两题可引导学生结合生物学科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并查阅相关资料,写成小论文或制成图文并茂的展板,放在教室中展示交流。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扩展知识视野,认识化学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要意义,化学的发展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4、不对。糖尿病人由于体内糖代谢异常,要限制每天糖类物质的摄入量。糕点中的面粉属糖类物质,在人体内可水解为葡萄糖,过多食用是有害的。 5、A、C 1.2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 1、脂肪进入人体后,主要在小肠中被消化吸收。脂肪在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为高级脂肪酸和甘油,高级脂肪酸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热量供机体需要。多余的脂肪成为脂肪组织存在于皮下。

2、脂肪酸在人体内的主要功能有:供给人体热量;储存于脂肪细胞中相当于储存“能量”;作为人体所需的其他化合物如磷脂、固醇等的原料;必需脂肪酸还有促进发育、维持健康、参与胆固醇代谢的功能。 3、形成油脂的脂肪酸的饱和程度,对油脂的熔点有重要影响。由饱和的脂肪酸生成的甘油酯熔点较高,在室温下呈固态,如羊油、牛油等动物油脂。由不饱和的脂肪酸生成的甘油酯熔点较低,在室温下呈液态,如花生油、豆油、菜子油、葵花子油、玉米胚芽油等植物油。 4、高级脂肪酸甘油酯水解的产物是高级脂肪酸和甘油。 5、(1)把油倒入盆中,油与空气接触面积大,容易氧化变质;且食用油经反复加热后,成分发生改变,食用后对人体有害。因此,炸完食品的油不要重复使用,尤其不应多次反复加热。(2)把油倒入塑料桶中存放,有些塑料中的有害物质会溶入油中,所以油不宜长时间储存在塑料容器中。(3)保存方法较好,可以减少油与空气的接触,减缓氧化。 1.3 生命的基础——蛋白质 1、蛋白质的组成中主要含有C、H、O、N、S等元素。 2、食物中蛋白质的来源主要分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鸡、鸭、鱼、肉等富含动物蛋白;谷类、豆类、菌类等富含植物蛋白。 3、 A(煮熟或加浓硫酸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是不可逆的。)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精)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 主要是让学生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新鲜静电现象, 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 就会产生电流。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 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部分:初步认识电流 【学生分析】 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动 ; 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时,会听到啪啪声 ; 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的金属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 ; 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 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可能都经历过。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 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人的探究。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的、概括的。这些活动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 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 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和方法: 1. 从摩擦可以使物体产生静电的实验现象中发现, 物体带两种电荷的平衡状态在外力作用下会发生电荷转移,呈现带电状态。 2. 能在观察到带电物体互相排斥或互相吸引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推理, 发现其中的规律。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生活中自然现象的过程发展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解释静电现象。 难点: 认识正负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关系。 [课时安排 ] 1课时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来认识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材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去接近碎纸屑和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再去接近头发,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能让学生感受到静电的存在。接下来交流学生知道的静电现象。使学生们感受到静电存在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人体自身在内的生物体和非生物体。 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由于学生尚不具备原子结构的知识,教材中以资料的形式呈现,对静电的知识做了简单的介绍。教材到这里其实是完成了从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原始认识到对静电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过程。 教材接下来通过对两个实验现象的观察,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的推理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活动一:用充气的气球和头发摩擦后分开,再用经过摩擦的气球的一侧去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活动二:将两个充气气球分别系在约1米长的木尺上,并让它们紧挨着挂起来。用羊毛制品或头发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互接触的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第三部分:初步认识电流 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发展对电荷的认识,也是后面学习电流的基础。教材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如果让电荷持续地流动起来就会产生电流,“电荷的流动就像缆绳上的缆车,导线上所有的电荷都同时流动”,而要使电荷持续地流动必须有供电荷流动的通道——电路和为电荷持续流动提供动力的电源。 二、学情分析: 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会听到啪啪的响声,夜晚甚至可以看到电火花;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每一个学生都经历过。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的探究。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而又概括的。这些认识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物理教案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物理教案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能够用所学的只是解释简单的静电现象。 2、通过了解一些静电现象和避雷方法,认识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如何适应自然,建立人类必须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认识。 3、了解人类应用静电和防止静电的事例。 问:火花放电是最常见的放电现象.现实中放电现象呢?(①在干燥天气的黑夜里脱去化纤衣服时会看到火花、听到僻啪声②实验室中感应起电机的两个导电杆之间也能发生火花放电③很多房屋顶 上装有避雷针是为了进行接地放电④运输汽油等易燃易爆物品的车 辆总有一条铁链拖着,这样可以把电荷引入大地,避免放电时产生的火花引起爆炸⑤飞机轮胎用导电像胶制成,可以避免着陆时机身积累电荷) 说明:云层之间或云层与地面之间发生强烈放电时,能产生耀眼的闪光和巨响,这就是闪电和雷鸣。闪电的电流可以高达几十万安培,会使建筑物严重损坏。

说明:雷电对人类生活也会产生益处,有哪些益处呢?(①闪 电产生的高温促使空气中的氧和氮化合成氮氧化物,随雨水降至地面,成为天然的氮肥②闪电产生的臭氧留在大气层中,能保护地球上的 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 实验器材:验电器、安放在绝缘支架上的带电导体、带绝缘柄 的验电球 实验过程:带绝缘柄的验电球接触带电导体的A点,然后跟验 电器接触,观察验电器的指针偏角 带绝缘柄的验电球接触带电导体的B点,然后跟验电器接触, 观察验电器的指针偏角 带绝缘柄的验电球接触带电导体的C点,然后跟验电器接触, 观察验电器的指针偏角 实验现象:验电球跟带电体的A 处接触后,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较小;跟B 处接触后.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较大.跟尖端C 处接 触后.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最大。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1.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选修1-1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了解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并解释一些简单的静电现象,知道避雷的方法,了解应用静电和防止静电的事例。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电荷及电荷的性质,知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学生的障碍:对电场的概念比较抽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够举出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简单的静电现象。 (2)知道火花放电、接地放电和尖端放电,了解雷电的危害和益处以及避雷方法。 (3)了解静电的应用和防止的实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一些静电现象和避雷方法,认识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如何适应自然,建立人类必须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认识。 【重点难点】 重点:静电现象及静电的应用和防止 难点:尖端放电和避雷原理 【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实验法、分组讨论法 学法:主动探究、相互协作 【教学准备】 起电机、导线、验电器2个、带绝缘棒的金属杆、异型导体、气球【教学过程】

1.雷电是“天然肥料” 雷电产生的高温促使空气中的氧和氮化合成氮氧化物,随雨水降至地面,成为天然的氮肥。 2.雷电能“修复”大气层 闪电产生的臭氧留在大气中,能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 静电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我们要加以利用,缺点我们要努力去防止,才能让经典最大程度的为人类造福。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静电的应用和防止。 1.静电除尘。教师展示静电除尘电路图,讲解静电除尘原理。 2.静电喷漆。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静电喷漆的原理及优点,播放宝马工厂静电喷漆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静电喷漆的特点及优势。 3.静电复印。教师讲解复印机工作原理。 课上老师就简单介绍静电的这三方面的应用,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搜集静电的应用,与同学交流。 静电的防止: 1.手术台上静电会引起麻醉剂爆炸,伤害医生和病人。 2.煤矿中静电会引起瓦斯爆炸,导致工人死伤,矿井报废。 3.电视屏幕的静电会吸引空气中的灰尘。 4.长期过量的静电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三、习题训练 1.如图所示,运输汽油等易燃易爆物品的车辆总有一条铁链拖在地上,这样做的目的是() A.发出声音,引起路人注意 B.减缓车速,保证行车安全 C.把静电引入大地,避免因放电引起爆炸 D.与地面发生摩擦,在运输车上积累电荷了解,记忆。 理解,整理笔 记。 做题,答题, 并讲解题目。 本节课的知 识点记忆。 直观感受静 电的应用, 了解原理。 知道哪些实 例是静电的 应用,哪些 实例是静电 的防止。会 解释简单的 静电的应用 和防止。 试着用学过 的知识解 题。

化学选修《化学与生活》课后习题答案

化学《化学与生活》课后习题答案 1.1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 1、糖类物质对人类生活有重要意义,可引导学生从人类的衣、食、住、行和人体健康等方面去讨论。 2、可从每天吃的主食(面食、大米、玉米等)和水果中列举。 3、纤维素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废物的排泄,可预防便秘、痔疮和直肠癌;降低胆固醇;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等。提示:1、3两题可引导学生结合生物学科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并查阅相关资料,写成小论文或制成图文并茂的展板,放在教室中展示交流。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扩展知识视野,认识化学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要意义,化学的发展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4、不对。糖尿病人由于体内糖代谢异常,要限制每天糖类物质的摄入量。糕点中的面粉属糖类物质,在人体内可水解为葡萄糖,过多食用是有害的。 5、A、C 1.2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 1、脂肪进入人体后,主要在小肠中被消化吸收。脂肪在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为高级脂肪酸和甘油,高级脂肪酸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热量供机体需要。多余的脂肪成为脂肪组织存在于皮下。

2、脂肪酸在人体内的主要功能有:供给人体热量;储存于脂肪细胞中相当于储存“能量”;作为人体所需的其他化合物如磷脂、固醇等的原料;必需脂肪酸还有促进发育、维持健康、参与胆固醇代谢的功能。 3、形成油脂的脂肪酸的饱和程度,对油脂的熔点有重要影响。由饱和的脂肪酸生成的甘油酯熔点较高,在室温下呈固态,如羊油、牛油等动物油脂。由不饱和的脂肪酸生成的甘油酯熔点较低,在室温下呈液态,如花生油、豆油、菜子油、葵花子油、玉米胚芽油等植物油。 4、高级脂肪酸甘油酯水解的产物是高级脂肪酸和甘油。 5、(1)把油倒入盆中,油与空气接触面积大,容易氧化变质;且食用油经反复加热后,成分发生改变,食用后对人体有害。因此,炸完食品的油不要重复使用,尤其不应多次反复加热。(2)把油倒入塑料桶中存放,有些塑料中的有害物质会溶入油中,所以油不宜长时间储存在塑料容器中。(3)保存方法较好,可以减少油与空气的接触,减缓氧化。 1.3生命的基础——蛋白质 1、蛋白质的组成中主要含有C、H、O、N、S等元素。 2、食物中蛋白质的来源主要分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鸡、鸭、鱼、肉等富含动物蛋白;谷类、豆类、菌类等富含植物蛋白。 3、A(煮熟或加浓硫酸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是不可逆的。)

教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学习目标: 1、通过体验解释静电现象 2、认识电荷和电荷之间的相互关系 3、知道电荷流动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塑料梳子、碎纸屑、充气气球、挂气球的支架,羊毛制品。 教师准备:静电现象的相关幻灯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

一、体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了解学生对静电的初始认识 引入:今年是兔年,老师特意邀请了一只玉兔和我们一起上课。(出示玉兔图)可爱吧!你们有什么办法让玉兔直接站在黑板上?(学生尝试) 你是怎么想到用这种办法的?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体验活动就知道了。 1、体验静电现象 课件出示“体验活动” 活动一: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接近碎纸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活动二: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再一次靠近头发,观察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体验,交流后汇报: 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发生了什么现象?怎样解释这两种现象呢? 师:这就是静电现象。生活中静电现象随处可见,让“玉兔”直接站在黑板上也是静电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板书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交流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还有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2)出示课件播放更多的静电现象。 小结: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二、认识不同的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一.放电现象 问题:什么是放电现象?有哪些种类? 带电物体失去电荷的现象叫做放电.常见的放电现象有以下几种: 1.接地放电 地球是良好的导体,由于它特别大,所以能够接受大量电荷而不明显地改变地球的电势,这就如同从海洋中抽水或向海洋中放水,并不能明显改变海平面的高度一样.如果用导线将带电导体与地球相连,电荷将从带电体流向地球,直到导体带电特别少,可以认为它不再带电。(如果导体带正电,实际上是自由电子从大地流向导体。这等效于正电荷从导体流向大地。) 生产中和生活实际中往往要避免电荷的积累,这时接地是一项有效措施. 2.火花放电 当高压带电体与导体靠得很近时,强大的电场会使它们之间的空气瞬间电离,电荷通过电离的空气形成电流.由于电流特别大,产生大量的热,使空气发声发光,产生电火花.这种放电现象叫火花放电. 火花放电在生活中常会遇到.干燥的冬天,身穿毛衣和化纤衣服,长时间走路之后,由于摩擦,身体上会积累静电荷.这时如果手指靠近金属物品,你会感到手上有针刺般的疼痛感。这就是火花放电引起的.如果事先拿一把钥匙,让钥匙的尖端靠近其他金属体,就会避免疼痛.在光线较暗的地方试一试,在钥匙尖端靠近金属体的时候,不但会听到响声,还会看到火花. 在一些工厂或实验室里,存在大量易燃气体,工作人员要穿一种特制的鞋,这种鞋的导电性能很好,能够将电荷导入大地,避免电荷在人体上的积累,以免产生火花放电,引起火灾. 二.雷电和避雷 问题雷电属于哪一种放电现象?电荷分布与放电的关系? 1.通常情况下空气是不导电的,但是如果电场特别强,空气分子中的正负电荷受到方向相反的强电场力,有可能被“撕”开,这个现象叫做空气的电离。由于电离后的空气中有了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空气就可以导电了。空气电离后产生的负电荷就是电子,失去电子的原子带正电,叫做正离子。 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导体上的静电荷总是分布在表面上,而且一般说来分布是不均匀的,导体尖端的电荷特别密集,所以尖端附近空气中的电场特别强,使得空气中残存的少量离子加速运动。这些高速运动的离子撞击空气分子,使更多的分子电离。这时空气成为导体,于是产生了尖端放电现象. 尖端放电在技术上有重要意义.高压输电导线和高压设备的金属元件,表面要很光滑,为的是避免因尖端放电而损失电能或造成事故。 2. 闪电 带电云层之间或带电云层和地面之间发生强烈放电时,产生耀眼的闪光和巨响,这就是闪电.闪电的放电电流可以高达几十万安培,会使建筑物遭受严重损坏.这就是雷击。 为了避免雷击,人们设计了避雷针.避雷针是针状金属物,装在建筑物的顶端,用粗导线与埋在地下的金属板相连,以保持与大地的良好接触.当带电云层接近时,大地中的异种电荷被吸引到避雷针的尖端,并由于尖端放电而释放到空气中,与云层中的电荷中和,达到避雷的目的. 闪电也有积极的意义.闪电产生的高温使空气中的氮和氧化合,随雨水降至地面形成硝酸盐.这些硝酸盐是天然的氮肥.闪电过程中产生的臭氧,能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受过量紫外线伤害。原始生命起源于有机物分子,有一种生命起源学说把最初有机物分子的产生也归功于闪电. 三.静电的防止和应用 静电有哪些表现?危害?怎么防止?应用? 在干燥的秋冬季节,我们常会遭到静电的“骚扰”:早上梳头时,头发会越梳越乱,甚至立起来;脱衣服时,常会噼啪作响,还伴有蓝光;摸门把手、拉铝合金窗户,甚至开水龙头时,手都会感到电击似的刺痛。

高中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汇总

化学选修一 一、化学与环境 1.常见的大气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氟氯代烷,二氧化碳不算大气污染物, 只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 2.正常雨水偏酸性,pH约为5.6。酸雨指pH小于5.6的降水,主要由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转化。煤的 燃烧、汽车排放的尾气都会导致大气中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增多而引发酸雨。 3.汽车尾气的系统中装置催化转化器可将尾气中的CO,氮氧化物转化为无污染的二氧化碳和氮气排放到大气。推 广使用无铅汽油,避免铅对人体许多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造成的危害。 4.臭氧层起到保护人体免受紫外线的影响,空洞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氟氯烃或氮氧化物排放到大气中。光化学 烟雾的产生与人为排放氮氧化物有关。 5.室内空气污染包括燃料燃烧、烹饪、吸烟产生的CO、CO2、NO、NO2、SO2、尼古丁等,还包括建材装修带来的 挥发性有机物如甲醛、苯、甲苯、放射性元素氡。其中,质量分数35%-40%的甲醛溶液俗称福尔马林,具有防腐,杀菌的功能。 6.CO的中毒机理是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丧失载氧的能力,人会因缺氧而中毒。NO的中毒机理 与CO类似,但近期研究表明,一氧化氮在心、脑血管调节、神经、免疫调节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生物学作用,因此,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7.水体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重金属污染。重金属主要来自化工、冶金、电解电镀等行业的工业废水。如废旧 电池若随意丢弃或不当堆埋,时间过长就会造成有害物质流散,对地下水源和土壤的破坏是巨大的。 8.水体中植物营养物质过多而蓄积引起的污染,叫做水体的富营养化。如含N、P等物质分解过程中,大量耗氧、 使水体内的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从而出现“水华”或“赤潮”现象。 9.改善水质的方法一般归纳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常见的几种化学方法是混凝法(利用明矾净水)、中和法、 沉淀法、氧化还原法。饮用水曾用液氯来进行消毒,但近年来逐步发展用二氧化氯,臭氧等消毒。 10.垃圾处理要遵循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原则,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卫生填埋、堆肥和焚烧。近年来,将垃圾 分类并回收利用,既节约自然资源,又防止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1.废塑料制品造成的“白色污染”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治理白色污染的方法一般有:限制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提倡使用布袋;使用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回收各种废弃塑料制品。 12.治理白色污染的3R运动: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 e)。 二、化学与能源 1.煤、石油和天然气是三大化石燃料,均为不可再生的资源。沼气是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 作用而生成的一种可燃气体。人畜粪便、秸秆、污水等各种有机物在密闭的沼气池内,在厌氧(没有氧气)条件下发酵,即被种类繁多的沼气发酵微生物分解转化,从而产生沼气。沼气是一种混合气体,主要成分是甲烷,可以燃烧。沼气是可再生资源。

选修1化学与生活

选修1 化学与生活 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单元检测题 班别学号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把答案填入本大题后表格,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列现象不属于蛋白质变性的是() A、打针时用酒精消毒 B、用稀的福尔马林浸泡种子 C、蛋白溶液中加入食盐变浑浊 D、用波尔多液防止作物虫害 2、葡萄糖作为营养剂供给人体能量,在体内发生主要的反应是() A、氧化反应 B、取代反应 C、加成反应 D、聚合反应 3. 当我们吃馒头时常常感觉到越嚼越甜。在这种变化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A. 舌的搅拌 B. 牙齿的粉碎 C. 唾液中淀粉酶的催化 D. 水的润湿 4.. 关于蛋白质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加热会使蛋白质变性,因此生吃鸡蛋比熟吃好 B、一束光线照射蛋白质溶液,产生丁达尔效应 C、鸡蛋清加入食盐,会使蛋白质变性 D、天然蛋白质中仅含C、H、O、N四种元素 5. 误食重金属盐而引起的中毒,急救方法是 A、服用大量生理盐水 B、服用大量冷开水 C、服用大量的豆浆或牛奶 D、服用大量小苏打溶液 6.为了鉴别某白色纺织品的成分是真蚕丝还是“人造丝”,可选用的方法是 A、滴加浓硝酸 B、滴加浓硫酸 C、滴加酒精 D、灼烧 7. 人体内所必需的下列元素中,因摄入量不足而导致骨质疏松的是 A、K B、Ca C、Na D、Fe 8、人体缺乏下列哪种元素会导致贫血:() A、铁 B、钾 C、钙 D、钠 9. 人体血红蛋白中含有Fe2+,如果误食亚硝酸盐会使人中毒,因为亚硝酸盐会使Fe2+转变成Fe3+,生成高铁血红蛋白而丧失与O 2 结合的能力。服用维生素C可缓解亚硝酸盐的中毒,这说明维生素C具有 A、酸性 B、碱性 C、氧化性 D、还原性 10.下列物质中不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 A、葡萄糖 B、蔗糖 C、淀粉水解产物 D、纤维素水解产物11.医生建议患甲状腺肿大的病人多吃海带,这是由于海带中含较丰富的 A、铁元素 B、钾元素 C、锌元素 D、碘元素 12、将某病人的尿液加入新制的Cu(OH)2浊液中,微热时如果观察到红色沉淀,说明该尿液中含有() A、醋酸 B、酒精 C、食盐 D、葡萄糖 13、下列物质中,水解的最终产物中不含有葡萄糖的是() A、蔗糖 B、淀粉 C、纤维素 D、油脂 14、下列物质中的主要成分不属于糖类的是() A、棉花 B、木材 C、豆油 D、小麦 15. 下列有机物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1)酒精(2)葡萄糖(3)淀粉(4)蛋白质 A. (1)(2) B. (3)(4) C. (1)(3) D. (2)(4) 16、下列过程不可逆的是() A、蛋白质中加Na2SO4后析出蛋白质 B、蛋白质中加CuSO4后析出白色固体 C、蛋白质中加(NH4)2SO4后析出蛋白质固体 D、蛋白质中加NaCl后析出白色固体 17、蛋白质遇重金属盐发生的变化是() A、盐析 B、水解 C、变性 D、颜色反应 18.下列关于葡萄糖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易溶于水,有甜味,属于碳水化合物 B、能发生酯化反应和银镜反应 C、能发生水解反应 D、它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之一是果糖 19、对于淀粉和纤维素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互为同分异构体 B、化学性质相同 C、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相同 D、属于同系物 20、市场上有一种加酶洗衣粉,即在洗衣粉中加入少量的碱性蛋白酶,它的催化活性很强,衣服的汗 渍、血迹及人体排放的蛋白质油渍遇到它,皆能水解而除去,下列衣料中不能用加酶洗衣粉洗涤的是 ①棉织品②毛织品③晴纶织品④蚕丝织品⑤涤纶织品⑥锦纶织品 A. ①②③ B. ②④ C. ③④⑤ D.③⑤⑥ 1、葡萄糖分子中含有和官能团,由于具有官能团, 能发生银镜反应。 2、蛋白质分子中含有、、___、四种元素,常含有元素;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其通式为。 3、下列有机实验操作或叙述中正确的是(填写代号)。 A.用银氨溶液检验某病人是否患糖尿病 B.、.在鸡蛋白溶液中滴入浓硝酸,微热会产生黄色物质 c.在植物油中滴入溴水,溴水会褪色 1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教材分析:这是教科版科学四下课程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3个部分:(1)体验静电现象。通过一些小游戏和交流,让学生能感受到静电现象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是随处可见的。 (2)研究不一样的电荷。这是引导学生从对静电现象的原始认识到对静电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过程,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并与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 (3)让电荷流动起来。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发展对电荷的认识,也是后面学习电流的基础。 以上三个活动的结构属于线型结构,是递进关系。它在本单元的地位是让学生从对静电的元认知到对电的本质的一个初步认识,为后面几课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对静电现象,学生并不陌生,生活中也经历过,可能学生也能说出静电这样的科学语言。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探究,特别对正负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知之甚少,对电流的概念也是 教学思路:一、以小魔术引入,利用学生周边材料和教师提供材料,让学生做一做,体验静电。再通过让学生交流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辅以图片补充,让学生感受静电现象无处不在,存在于任何物质中。二、通过问题“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受不到物体带电呢?”引到第二个活动,通过动画讲解,学生举例解释,板书小结,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再通过实验研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到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并让学生与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三、通过让学生“用带电吸管点亮小灯泡”的情境创设,引到“带静电的物体,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再到电流、电路。四、通过将掉下的轻小物体捡干净应用到静电,再到更小的粉尘的收集让学生有创新的意识。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逻辑推理,对实验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难点:认识正负电荷,通过实验解释电荷之间的吸引和排斥关系。 三、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1.尺子和水笔(学生带)、塑料梳子、吸管2、塑料袋2、布2、碎纸屑与小盒子、盘子。2.吹塑纸4条,一端涂色,2条红,2条蓝;珠针2枚,记录表1份。 教师材料:魔术用(吸管)、泡沫板板书、实验材料、课件、纸带绳、简单电路材料。

四年级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塑料梳子、碎纸屑、玻璃棒、橡胶棒、尺子、丝绸、毛皮、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课件。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科学小实验引入: 实验步骤: (1)手拿塑料梳子靠近碎纸片,观察现象。 (2)梳子在头发上梳几下,再接近碎纸屑,观察现象。 (3)把刚梳过头发的梳子靠近头发,观察现象。

讨论:你看到什么?谁能解释一下? 2、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 (下雨前天空的闪电、冬天脱衣服的时候会发出“噼啪”的响、尺子在身上摩擦后能吸引纸的碎片、梳头的时候梳子与头发相互吸引、接触电视机屏幕有突然触电的感觉等) 3、揭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二、不一样的电荷。 1、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观看课件视频,也可以阅读书本上第3面的内容) (2)探究活动:摩擦起电 实验材料: 玻璃棒、橡胶棒、梳子、尺子、气球、丝绸、毛皮、纸屑 实验建议: 1、任意选择2种物体,快速摩擦。 2、用它们分别去接近纸屑,观察现象。 3、注意尽量不要用手接触摩擦过的部位。 4、每个实验最好做2-3次。 发现:任何两个物体摩擦,都可以起电。(有些不是很明显)

人教版化学选修1《化学与生活》知识点

选修1 《化学与生活》 一: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 1、糖类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由_C 、_H_、__O__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有机化合物,也叫碳水化合物(通式为_C n (H 2O)m _),但糖类不等于碳水化合物,如鼠李糖(C 6H 12O 5)不_甲醛(CH 2O )、乙酸(C 2H 4O 2)却不是糖类。 2、葡萄糖分子式(C 6H 12O 6)是一种_白____甜___能__溶于水。结构简式: CH 2OH(CHOH)4CHO ,葡萄糖分子结构中含 羟基、—OH 、 醛基—CHO (填官能1mol 葡萄糖能与 5mol 乙酸完全反应生成酯。 3、葡萄糖的还原性 和银氨溶液反应 CH 2OH(CHOH)4CHO +2Ag(NH 3)2 OH H 2O+2Ag ↓+3NH 3+ CH 2 OH(CHOH)4COO NH 4; ①葡萄糖提供能量的方程式: C 6H 12O 6+6O 2 → 6CO 2+6H 2O _葡萄糖__ a 、直接氧化供能; b 、转化成__糖元_被肝脏和肌肉储存,当血液中的葡萄糖即血糖的质量分数低于正常值_0.1% 时,糖元就释放出来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 c 、转变为__脂肪__,储存在___脂肪组织中____。 5、蔗糖和麦芽糖是二糖,它们水解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 C 12H 22O 11+H 2O C 6H 12O 6+C 6H 12O 6 C 12H 22O 11+H 2O 2C 6H 12O 6 蔗糖 葡萄糖 果糖 麦芽糖 葡萄糖 。 6、淀粉是一种重要的_多_糖,分子式(C 6H 10O 5)n 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天然高分子 化合物,没有甜味,是一种白色粉末,不溶于冷水,但在热水中一部分溶解,一部分糊化。淀粉的特性:单质碘能使淀粉溶液变成蓝色。这是实验室检验_单质碘__存在的重要原理。 可在酸的催化作用下水解(在横线上填上试剂的名称)(C 6H 10O 5)n +nH 2O nC 6H 12O 6 纤维素 葡萄糖 淀粉液 水解液 7、纤维素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的,是构成_植物细胞_的基础物质,它是_白__色,_没有__气味,__没有__味道的物质,是一种__多_糖,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纤维素不能作为人类的营养食物,但在人体内不可或缺,如:书P9最后三行 二: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 1、油脂是由_高级脂肪酸和_甘油_生成的__酯 ,结构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R 1、R 2、R 3 相同叫单甘油酯,R 1、R 2、R 3不同叫混甘油酯。天然油脂为混甘油酯___。 2、油脂的成分:常温下呈液态的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称为__油 ,呈固态的称为_脂肪_,它们统称为油脂。。油脂的密度比水 小__,__ 不__溶于水。 溶液是否变蓝 溶液呈碱性是否有银镜 △ 水浴 催化剂 催化剂 催化剂 稀H 2SO 4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一选修一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梳理

化学选修1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关注营养平衡 第一课时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 糖类在以前叫做碳水化合物,曾经用一个通式来表示:C n(H2O)m;因为在最初发现的糖类都是有C、H、O三种元素组成。 注意:1)通式并不反映结构:H和O 并不是以结合成水的形式存在的。 2)并不是所有糖都符合此通式,如:鼠李糖C6H12O5 。 3)符合此通式的化合物并不都是糖,如:甲醛(HCHO)、乙酸(CH3COOH)、乳酸等。 一、糖的分类 分类标准:据糖类能否水解以及水解产物的多少 单糖:不能被水解的糖类。如:葡萄糖、果糖。 二糖:能水解生成两个单糖分子的糖类。如:蔗糖、麦芽糖。 多糖:水解为多个单糖分子的糖类。如:淀粉、纤维素。 葡萄糖、果糖的化学式都是C6H12O6、它们互为同分异构体; 蔗糖、麦芽糖的化学式都是C12H22O11,它们互为同分异构体; 淀粉、纤维素的化学式都是(C6H10O5)n,它们不互为同分异构体。 二、二糖、多糖的水解 【问题】马、牛、羊等是草食动物,人是杂食动物,那么人能否像牛、羊一样以食草为生呢?【答案】不能。人体内无纤维素酶,不能将纤维素水解成葡萄糖供人体吸收利用。但纤维素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废物的排泄,可预防便秘、痔疮和直肠癌;降低胆固醇;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等。 三、淀粉的水解 【归纳】淀粉稀硫酸淀粉水解液新制Cu(OH) 悬浊液检验淀粉是否水解 2

淀粉稀硫酸淀粉水解液碘水检验淀粉是否水解 检验葡萄糖的方法:1.加氢氧化钠溶液,在溶液呈碱性情况下,与银氨溶液水浴加热 有银镜现象。 2 .加氢氧化钠溶液,在溶液呈碱性情况下,与新制氢氧化铜溶液 水浴加热有红色沉淀出现。 淀粉的检验方法:加碘水变蓝,即有淀粉。 第二课时§2.2.2 油脂 一、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1、定义:油脂是油和脂肪的统称,是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酯。 2、分类:分为单甘油酯和混甘油酯。 天然油脂大多数为混甘油酯。 3.油脂是混合物 【训练】——判断正误: 1、单甘油酯是纯净物,混甘油酯是混合物。() 2、油脂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3、油脂都不能使溴水退色() 4、食用油属于酯类,石蜡油属于烃类() 5、精制的牛油是纯净物() 【问题】油脂在体内发生了什么变化?油脂属于酯类,酯有什么样的性质呢? 【小结】在人体内油脂主要在小肠中被消化吸收,消化过程实质上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为高级脂肪酸和甘油。高级脂肪酸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释放能量。 二、油脂的水解: 【问题】水解后产生的高级脂肪酸在人体内有哪些功能? 【小结】三、油脂在人体内的功能: 1、供给人体热量:1g油脂在体内氧化释放的热能约为39KJ,远远高于等质量的糖类和蛋白质。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