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课题申报评审书修改

课题申报评审书修改

富县2014年度有效教学研究微型课题申报·评审书姓名吴改萍性别女年龄42 学历大专

学科数学职称一级教师职务邮编727500

所在

学校

南教场小学邮箱电话183******** 课题

名称

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

课题题解(把课题名称里的主要概念解释清楚)

1.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2. 学习兴趣: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策略:计策;谋略。一般是指: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

选题缘由

我校在县城的最南端,学生主要来源于各个不同的乡镇,大部分托管在家教中心,生源参差不齐。就拿我校一年级学生说,存在的问题是上课不注意听讲,爱做小动作,爱说话,回答问题不积极,对数学课丝毫不感兴趣。面对这种情况,我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决定提出对《一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研究。

通过研究达到以下目的:使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对数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研究本课题的主要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合理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有效学习。

研究目的

1. 使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对数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2. 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使教师牢固树立有效课堂教学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研究水平,促进数学教师素质的提升

研究内容

1.分析一年级学生对数学课不感兴趣的原因;

2.探索一年级学生对数学课能产生兴趣的方法策略;

3.根据对策,逐步培养我校一年级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研究方法

1、文献法:搜集有效教学方面的相关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梳理、分析、了解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题研究的历史、现状以及最新研究成果,探索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策略。

2、情境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情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运用学生自身的表演进入情境、运用观察、演示进入情境、巧用插图、挂图进入情境。

3、激励法:运用兴趣式激励、宽容式激励、赞赏式激励、竞争式激励等方法。

研究

时间

2014年5月——2015年5月

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选题申报, 学习有关理论,设计方案。(2012.10.22—2012.11.22)

2、实施阶段:实行具体操作,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做好个案的跟踪调查,统计分析数据。(2012.11.23—2013.9.21)

3、结题阶段:汇总研究资料并分析比较,撰写结题报告、论文,将课题研究成果汇编成集,展示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评估。(2013.9.22—2013.10.22)

预期成果

1.我校高段学生养成书写规范,正确率高,按时独立完成,及时更正错题,保证作业数量等良好的数学作业习惯。

2.展示研究成果,汇集成功个案。

3.通过汇报课课展示研究成果。

4.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论文,力争获奖。

学校

意见

(盖章)年月日

县教研室

评审组意

(盖章)年月日

读完了《爱的教育》,我深深得陷入了沉思,爱的教育是什么?我在书的封面找到了答案:素质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

《爱的教育》里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教师……以及他们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受到教育。这本书里充满了爱。充满了让人羡慕的爱。在我们的教育中,“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是何等的困难!首先,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没有“爱的教育”这个概念。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爱的教育。正因为我们缺乏爱的教育,才使我们的生活里少了一些爱。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这是我们缺少的,这是我们需要寻找的。有了这些爱,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了爱。在《爱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学生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他们的爱里有宽容,有谦让,有亲情,有友谊。《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

年轻出任教职时,满腔热诚的爱,希望能够全心全力扮演“为人师表”角色,然而在专业经验不足、缺乏教学经验、也没有好的方法之下,曾经以「教师的权威」,用教鞭管教学生,以致伤了学生的心。也曾为了虚

荣,逼迫学生在各项比赛中斤斤计较分数,以争取许多“虚伪的荣誉”。甚至以“分数”来看待孩子,也以“外表”来衡量孩子,更以“听话与否”来评价孩子,每每忆及此事,不禁全身颤抖,惭愧不已。

四、不断的调整心态和做法,也为孩子多付出一份关心与爱心与真心,发现孩子们总会相对的给予“回馈”。因此有“爱的教育”,才有“美”的回忆。

我的体会:

一、以教育为主题的美丽、可爱又动人的故事,应该很多,发生在你我大家的身上,大家都在从事教育工作,而且是基层的教育工作人员,所接触到、感受到的故事应该最多,也最深刻,只是大家都没有把他记录下来而已,如果有机会加以整理,如同本书一样,一定叫好又叫座的一本好书。

二、我们不要过分执着一个观念、一种行为模式、一种习惯,而要常求突破,要从不同角度,正、反方面整体思考来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养成反省思考的习惯,对任何事都要下功夫,才不至于被外界所困惑。

三、看过的书颇多,很少再回味一遍,重新再来;写过的报告、资料也不少,也很少再重新翻开研读,事实上偶而重新品味一番,个中滋味又当从何说起?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我们经常在不知不觉当中只顾往前冲,忽略了反省与自觉的功夫,也常常在不知不觉当中,忽略了别人的感受。

四、时代的产物中,造就了很多的读书人很会读书,很多学生光会读书,不会读人;只会做事、不会做人,个人过度重视iq,忽视eq;;是学术

界的巨人,却是生活中的侏儒;可以和电脑、机器、实验室对话,却无法与人沟通。

从事教育工作,针对教育问题而言,通常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到底哪些是“要”或者是“不要”?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

一、教师的“要”:

(一)教师要教育不要训斥:教育是引导而不是灌输,视学生为「有」而不是「无」。训斥则不容许学生说「不」,教育则潜移默化。

(二)了解学生、认识学生、适时的赞美和接纳、鼓励与协助,培养学生挫折和容忍的价值判断能力等等,让学生快乐成长、茁壮,更会利用各种机会和家长取得联系,适时的提供教养子女的咨询与方法,共同为学生的未来而努力。

(三)教师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反应、学生的心声也该仔细的聆听看看。

(四)教师要多怜爱和鼓励

(五)教师要专业,专业的精神表现在对国家、社会、学校、学生、教师与家长之认知

二、教师的“不要”:

(一)教师不要认为这行业是铁饭碗!打不破,要珍惜羽毛。

(二)教师不要训斥与灌输,不强迫学生学习。

(三)教师不要妄想“教育万能”,不是万能丹也不是特效药,有其极限。(四)教师不要过分执着“立竿见影”,潜移默化的过程导向,注重人格的培养,身心健康的引导。

(五)教师不要悲观,要乐观以对,充满希望与理想。

启发:

(一)多关心我们的学生,有爱的教育,才有美好的回忆。

(二)坚守岗位,默默耕耘、尽一己之力。

(三)学习型组织的体会:1、系统思考2、自我增进3、改善心智模式4、团队学习。

(四)知识经济的时代,教师要上进好学、多求取新经验,落实教学工作。

(五)教师专业成长*进德修养,教师专业自主工作理念的实践,必须落实在教育工作上,表现在各科教学工作上、表现在日常生活教育当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

在《爱的教育》中,我找到了爱,在爱中找到了教育。

以上就是我对这本书的一点体会。

---------------------------------------

一、语文教师的阅读现状

语文教师,当然要读书。在所有的中小学教师中,语文教师还是属于喜欢读书的一类人。语文教师阅读的动力来自于拓宽知识面,更新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艺术;而只是为休闲,满足兴趣爱好的不多。这表明,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自身的知识面、教育理念和教学艺术方面的欠缺。新课程的实施确实给教师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压力变成了动力。

因为职业的关系,“教师”二字,总是与“书香”二字联系在一起。但

是,环顾周遭,还有不少语文教师的工作、生活中已少有书香气息。不可否认的是,也有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不读书”。他们已从脑力劳动者蜕化成了体力劳动者,在他们的书架上,除了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恐怕很难找到其他的书。读书成为了一种奢侈。

调查显示,近一半的教师每周阅读的时间仅为一小时;也只有一小部分的教师大概能做到每天保持一小时。相当一部分教师的阅读时间严重不足,超过一半的教师选择“利用空课时间阅读”。也就是说,教师们利用晚上、周末时间仔细阅读的不多。

二、语文教师阅读现状分析

语文教师为何不读书或者少读书,一种说法是读书尤其读文学书对教学没有作用。的确,残酷的竞争法则和功利的评判价值,造成了“语文教学==教参+教案、试卷+答案”的近乎机械的加工模式。因为忽视了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使得不少语文教师只到几本参考书中讨“质量”。殊不知,语文教学的弊病,病象虽在“教学”,而病根却往往在“语文”。对文本缺乏准确的把握,对教材缺少深入的研究,恐怕再怎么讲究“教学”,也常常是“隔靴搔痒”。我们知道,钱穆当过小学教师,朱自清、叶圣陶当过中学教师。那些博览群书者,他们的课必然浸润着浓浓的文化氛围,闪耀着人文光辉。

另一种说法是也想读书,但工作紧张,无暇读书。其实,稍有常识者都知道,一个人工作再忙,每天也能抽出几十分钟读上几千字。为何没有时间读书?在我国的北方,清朝时就流传有这样一首关于读书的儿歌:“春困秋乏夏打盹,守着火炉待明年”。无独有偶,在南方流传的则

是“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过了秋天又冬至,收拾书箱过新年。”其实,那些古人和今天的有些语文教师还颇有几分相像。

看来,还是因为人文理想的失落,生活情趣的单调,使得不少语文教师远离了阅读,远离了书斋。读书要培养一份情趣,更要提炼一种自觉。掌握知识,改造社会,应当才是读书求知的终极关怀。林语堂说过:“有价值的学者不知道什么叫…磨练?,也不知道什么叫…苦学?。他们只是爱好书籍,情不自禁地一直读下去……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在学校内或学校外,都会读书。无论世界上有没有学校,也都会读书。”(《人生的盛宴》)三、语文教师的阅读从今天做起

那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笔者以为,重要的是从以下方面入手。1、唤醒教师走进阅读的主体意识

“一个人不爱读书,不爱与书作伴,是真贫穷,是真孤独,是真堕落,是真偷懒。而且,因不知利用现代文明,也难免成为非现代人。”(《杨贤江教育文集》)曾经的语文课程改革的宣传,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学方法,使得一些语文教师把注意力大都用在了对名师讲课技巧的仿效上,忽略了自身的读书学习。看看全国著名教师的教学实录,最精彩的便是他们眼中所理解的课文,而不仅仅是教学技巧。

我们在课堂上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这对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至少要阅读或重温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就说那些中国古典名著吧,“先民的歌唱”诗经、“儒家的圣经”《论语》、“哲学的天籁”《庄子》、“泽畔的悲歌”《楚辞》、“儒者的良心”《楚辞》,还

有那“帝王的镜子”《资治通鉴》……在中华民族那辉煌灿烂的文化殿堂里,大道名儒,各树一帜;诗词曲调,连峰叠起。阅读经典,让你从历代先贤的精神世界中汲取养分,让你在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让你于大气、高贵、雍容、华彩的乐章中感受美好人生。

唤醒教师的阅读意识,要把读书看作语文教师最基本的职业底线。

2、重视校长带动阅读的领导力

校长是一所学校师生读书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校长作为一个学校灵魂的指引者,有义务把教师素质引向健康、持续的发展之路。

校长要带头读书,以榜样的力量感召和领导全校师生亲近阅读。要把建设学习型的教师队伍作为自己重要的工作职责。校长应该意识到,教师的阅读状况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而且与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校长应当关注与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关注教师工作量大,时间紧,很少有时间阅读的问题;关注教师语文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的要求和素养的问题。学校可以规定每学期的“必读书目”;创办“读书节”;设立“读书日”。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图书出版权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5年确立这个节日,目的就是推动阅读和写作,希望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因此,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校长责无旁贷。

3、发挥教研员引领阅读的指导力

教研员应该比基层教师读得多一点、深一点。教研员可以定期向教师推荐必读的阅读书目,或者推荐好的报刊论文。组织指导教师定期开展文本阅读研讨活动;定期组织名著阅读心得评比活动。确实,新课程实施

过程中,无论在阅读、思考还是教学研究方面,教研员应该走在教师的前面。只有这样,才能实实在在为广大教师的教学做好服务、指导工作。在课改的实践中和教师共同成长。

试想,一个连文本都没有独到见解的语文教师,教学怎么能体现新课改精神,一个没有深厚语文功底的教师,怎么能把握教学的规律?怎么能不在万花筒般的语文教学中迷失自我?从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为主体角

度看,课堂教学需要“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语文教师。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扪心自问:“今天,你读书了没有?”阅读,本来应该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一辈子要做的事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