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1.说明生态学的定义

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研究生态学采用的方法:

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

一.生物与环境

1.概念与术语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态幅(生态价):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

小气候:小环境中的气候,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密度制约因子:如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其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了种群数量。

非密度制约因子:指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它们的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2.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

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级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3.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哪些方面?

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作用的,它

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3)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

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

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

也可以使间接的。有时还要经过几个中间因子。

二、能量环境

1.概念与术语

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热源,如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

内温动物: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

异温动物:产生冬眠的内温动物。

驯化:内温动物经过低温的锻炼后,其代谢产热会比温暖环境中高。这些变化过程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

气候驯化:如果是在自然界中产生的则称为气候驯化。

适应性低体温:当环境温度过低时,内温动物会自发地从冬眠中醒来恢复到正常状态,而不致冻死,这是与外温动物冬眠的根本区别。内温动物这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称为适应性低体温。

发育阈温度或生物学零度:显示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

春化

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为黄化现象。

春化:

2.生物对光照会产生哪些适应?

①光质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可见光的强度及照射时间的变化对动物的生殖、生长、发育、行为及体色有显著的影响。

②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光照强度的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动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

③生物对光照周期的适应:生物的昼夜节律;生物的光周期现象

3.生物对极端的高温会产生哪些适应?

生物对高温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在形态上,有些植物油密绒毛和鳞片,能过滤一部分阳光;有些植物体色呈白色、银白色,叶片反光,可反射大部分阳光,减少植物的热能的吸收等。在生理适应方面,植物主要是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的浓度,这有利于减慢代谢率,增加原生质的抗凝结能力。其次是靠旺盛的蒸腾作用避免植物体过热。动物对高温适应的重要途径是适当放松恒温性,使体温有大幅度的波动。沙漠中的啮齿类动物非常丰富,行为适应是重要的对策,它们采用“夜出加穴居式的适应方式”,避开沙漠白天炎热而干燥的气候。

4.物种的分布完全由温度决定吗?

还由光来决定

5.简述火的生态作用

火的有益作用:把枯枝叶烧成灰,形成物质再循环的无机肥料,成为新一轮生命周期的开始。火也可以减少与耐火树竞争的物种。

火的有害作用: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特别是破坏了生物群和它们错综复杂的关系。

6.简述风的生态作用

风对生物生长及形态的影响:强风能降低植物的生长高度;强风还能使树木形成畸形树冠;

影响了植物的形态结构;影响了鸟兽的体表形态特征。

风是传播运输工具。

风的破坏作用:风对植物的机械破坏作用——风折、风倒、风拔等,取决于风速、风的阵发性、环境的其他特点和植物种的特征。

三、物质环境

1.概念与术语

湿生植物:湿生植物抗旱能力小,不能忍受长时间缺水,但抗涝性很强,根部通过透气组织和茎叶的通气组织相连接,以保证根的供氧。

中生植物:由于环境中水分减少,而逐步形成一套保持水分平衡的结构与功能。

旱生植物:生长在干热草原和荒漠地区,其抗旱能力极强。

腐殖质:是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时,重新合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多聚体化合物,主要是胡敏酸和富里酸,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85%~90%以上。

土壤质地:组成土壤的各种大小颗粒按直径可分为粗砂、细砂、粉砂和黏粒。这些不同大小颗粒组合的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

土壤结构:土壤颗粒排列形式、孔隙度及团聚体的大小和数量称为土壤结构。

盐碱土植物:盐碱土是盐土和碱土以及各种盐化、碱土化的统称。

1.简述陆地上水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

1)降雨量:地球上的降雨量随着唯独发生很大变化。在赤道南北两侧20范围内,降

雨量最大,再向南北扩展,维度为20~40地带,降雨量最少,大多为沙漠,40~60

为中纬度湿润地带,极地降水很少,为干燥地带;陆地上的降雨量还受到海陆位置、地形及季节的影响。

2)大气湿度:相对湿度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温度低,相对湿度降低。相对湿度随昼

夜温差的改变,随地理位置而异。

2.水生植物如何适应于水环境?

水生植物具有自动调节渗透压的能力。水生植物对缺氧环境的适应,使根、茎、叶内形成一套互相连接的通气系统。

3.水生动物如何适应于高盐度或低盐度的环境?

水生动物主要靠渗透调节来控制生活在高渗和低渗环境中的有机体体内水平衡及溶质平衡。淡水硬骨鱼血液渗透压高于水的渗透压,属于高渗性的。海洋鱼类是低渗性的。

4.水生植物对水的适应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水生环境的盐度,使水生植物由于自动调节渗透压的能力。水体中的氧浓度大大低于空气的氧浓度,水生植物对缺氧环境的适应,使根、茎、叶内形成一套互相连接的通气系统。

5.陆生动物如何适应于干旱环境?

①脊椎动物羊膜卵的产生使脊椎动物在发育过程中能阻止水分的丢失,而允许脊椎动物区

开拓陆地。

②陆生动物通过直接饮水或从食物所含的水分中得到水。

③减少失水:减少蒸发失水,减少排泄失水(哺乳动物肾的保水能力),蛋白质代谢产物

的排泄(排泄尿素与尿酸),行为变化。

6.简述大气中CO2与O2浓度与生物的关系

7.土壤的物理性质对生物有哪些作用?

①土壤质地影响生物的分布于活动。

②团粒结构统一保肥和供肥的矛盾,使土壤中水、气、营养物处于协同状态,给植物的生

长发育和土壤动物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

③土壤水分能直接被植物根吸收利用。且影响了土壤动物的生存与分布。

④土壤空气影响植物与土壤动物的呼吸作用。土壤通气程度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数量

和活动情况,进而影响植物的营养状况。

⑤土壤温度对植物的发育生长有密切的关系。土温的变化,导致土壤动物产生行为的适应

变化。

8.土壤的化学性质对生物有哪些作用?

土壤酸度影响矿质盐分的溶解度,从而影响植物养分的有效性。还影响了土壤动物区系以及分布。

土壤有机质可增强植物代谢活动。土壤腐殖质还是异养微生物的重要养料和能源,能活化土壤微生物。

土壤矿质元素是植物生长代谢所需。土壤的无机元素对动物的生长和动物的数量也有影响。

9.土壤动物如何适应于土壤中高CO2与缺氧的环境?

地下兽对低O2的适应表现在血红蛋白的浓度增加,血红蛋白的氧结合能力增加,同时降低能量代谢,降低体温,以减少对氧的需求。地下兽的脑中枢对CO2的敏感性降低,随着吸入气CO2浓度上升,呼吸通气量增加缓慢,地下兽会通过肾调整盐离子排泄速度,以提高血液的缓冲能力,对高CO2环境产生代偿性适应。

10.土壤有那些生物学特性?

活动于土壤中的动物、扎根于土壤中的植物与众多的土壤微生物对土壤的作用,促成了成土作用,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能,增加了土壤中的营养成分。

四、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1.什么是种群,有哪些重要的群体特征?

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群体特征:

①空间特征,即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

②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上的个体数量是变动的。

③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是处于变动之中的。

2.试说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种群生态学基础。

3.设在0.5Ml培养液中放5个草履虫,每天计数培养液中种群数量,其后4天的结果为20,137,319,369,请用逻辑曲线拟合,并求出增长方程。

4.1992年中国人口大约为12亿,出生率为22‰,死亡率为7‰,其每年的增长率为多少?以该增长率增长,种群的加倍时间是何时?

5.有关种群调节理论有哪些学派,各学派所强调的种群调节机制是什么?

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分为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和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

非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认为生物种群主要是受对种群增长有利的气候的短暂所限制。

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主张捕食、寄生和竞争等生物过程对种群调节起决定作用。

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研究焦点在动物种群内部,强调种内成员的异质性,特别是各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行为、生理和遗传特性上的反映。包括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遗传调节。

6.什么是集合种群,集合种群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种群有何区别?

集合种群:是居于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种群。

有人将集合种群称为一个种群的种群,即集合种群是种群的概念在一个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

五、生物种及其变异与变化

1.怎样理解生物种的概念?

①生物种不是按任意给定的特征划分的逻辑的类,而是由内聚因素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

合。

②物种是一个可随时间进化改变的个体的集合。

③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

2.为什么说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在世代传递过程中,亲代并不能把每一个体的基因型传递给子代,传给子代的只是不同频率的基因。基因频率会受到突变、选择、漂变、迁移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物种的进化过程,即表现为基因频率从一个世代到另一个世代的连续变化过程。新物种形成是进化过程中的决定性阶段。

3.什么是多态现象?

在种群中许多等位基因的存在导致一种群中一种以上的表型。

4.为了确定某一物种在一些性状上的地理变异是由自然选择还是遗传漂变引起的,应该得到哪些证据?

如果选择强度s大于遗传漂变强度,且大10倍或更多,则在多数情况下,可对遗传漂变忽略不计,反之亦然。

5.经历过遗传瓶颈的种群有哪些特点?

经过瓶颈后,如果种群一直很小,则由于遗传漂变作用,其遗传变异会迅速降低,最后可能致使种群灭绝。另一个方面,种群数量在经过瓶颈后也可能逐步恢复。

6.植物以及岛屿的物种分化有何特点?

植物通过多倍体发生的。多倍体是整个染色体组的自发复制,致使个体中原来染色体数成倍

增加。植物物种形成的另一重要特点是比动物易于产生杂种后代,杂交能育性高。

岛屿物种形成的特点是由于和大陆隔离,往往易于形成适应于当地的特有种。

六、生活史对策

1.什么是生活史,其包含哪些重要组分?

生物的生活史是指其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包括身体大小、生长率、繁殖和寿命。

2.什么是生活史对策?K-对策和r-对策各有哪些特点?

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称为生态对策,或是生活史对策。

r-选择种类具有所有使种群增长率最大化的特征: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时代周期。

K-选择种类具有使种群竞争能力最大化的特征:慢速发育。大型成体,数量少但体型大的后代,低繁殖能来弄个分配和长的世代周期。

3.什么是两面下注理论?

根据对生活史不同组分的影响来比较不同生境。如果成体死亡率与幼体死亡率相比相对稳定,可预期成体会“保卫其赌注”,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生产后代,而如果幼体死亡率低于成体,则其分配给繁殖的能力就应该高,后代一次全部产出。

七、种内与种间关系

1、种内与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种内:竞争、自相残杀、性别关系、领域性、社会等级

种间: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

2.密度效应有哪些普遍规律?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植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公式:

-3/2自疏法则:同样在年龄相等的固着性动物群体中,竞争个体不能逃避,竞争结果典型的也是使较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这一过程叫自疏。自疏导致密度与生物个体大小之间的关系,该关系在双对数图上具有典型的-3/2斜率,这种关系极为。。。

公式:

3.何谓红皇后效应?生物进行有性繁殖有什么好处?

红皇后效应:捕食者与猎物之间这种协同进化关系

好处:

①可迅速繁殖,占领暂时性栖息地

②母体所产的后代都带有母本的整个基因组,因此给下代复制的基因组是有性繁殖的两倍。

4.领域行为和社会等级有何适应意义?

动物的领域行为有利于减少同一社群内部成员之间或相邻社群间的争斗,维护社群稳定,并保证社群成员有一定的食物资源、隐蔽和繁殖的场所,从而获得配偶和养育后代。

社会等级保证了种内强者首先获得交配和产后代的机会,从雾中种群整体而言,有利于种族的保存和延续。

5.什么是他感作用,有何生态学意义?

他感作用:也称作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生态学意义:

①对农林业生产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②他感作用对植物群落种类组成有重要影响,是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种植

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③是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内在因素之一。

6.什么是竞争排斥原理?举例说明两物种共生存或排斥的条件。

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例如:动物为了竞争领域或食物进行打斗。

7.什么是竞争释放和性状替换?

竞争释放: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扩张其实际生态位。

性质替换:竞争产生的生态位收缩会导致形态性状发生变化。

8.什么是生态位?画图比较说明两物种种内、种间竞争的强弱与生态位分化的关系。

生态位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9.谈谈捕食者对猎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①任一捕食者的作用,只占猎物总死亡率的很小一部分,因此去除捕食者对猎物种仅有微

弱影响。

②捕食者只是利用了对象中超出环境所能支持的部分个体,所以对最终猎物种群大小没有

影响。

10.怎样管理好草原?

放牧活动能调节植物的种间关系,使牧场植被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但过度放牧也会破坏草原群落。

11.谈谈寄生者与寄主的协同进化。

①由于宿主组织环境多数稳定少变,所以许多寄生动物的神经系统和感官系统都退化。

②寄主被寄生物感染后会发生强烈的反应。

③寄生物与宿主的协同进化,常常使有害的“负作用”减弱,甚至演变为互利共生的关系。12.共生有哪些类型?

偏利共生;互利共生(专性互利共生和兼性互利共生;传粉和种子散布;防御性互利共生;动物组织或细胞内的共生性互利共生)

八、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1.什么是生物群落,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生物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

主要特征:

①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②群落中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

④具有一定的结构

⑤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⑥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⑦具有边界特征

⑧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

3.什么是群落交错区,它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

主要特征:

①它是多种要素的联合作用和转换区,各要素相互作用强烈,常是非线性现象显示区和突

变发生区,也常是生物多样性高的区域

②这里的生态环境抗干扰能力弱,对外力的阻抗相对较低,界面区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

恢复原状的可能性很小

③这里的生态环境的变化速度快,空间迁移能力强,因而也造成生态环境恢复的困难。

4.何谓生活型,如何编制一地区的生活型谱?

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是相似的。

如何编制:同一类生活型中,常常包括了在分类系统上地位不同的许多种,因为不论各种植物在系统分类上的位置如何,只要对某一类环境具有相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并在外貌上具有相似的特征,它们就都属于同一类生活型。

5.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⑴生物因素:竞争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捕食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⑵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⑶空间异质性与群落结构

⑷岛屿与群落结构

6.Raunkiaer频度定律说明了什么问题?

在一个种类分布比较均匀一致的群落中,属于A级频度的种类占大多数,B、C和D级

频度的种类较少,E级频度的植物是群落中的优势种和建群种,其数目也较多,所以占有的比例也较高。

7.层次与层片有何异同?

层次:

层片:指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的机能群落。群落的不同层片是由属于不同生活型的不同种的个体组成。

8.群落结构的时空格局及其生态意义是什么?

在某一时期,某些植物种类在群落生命活动中起主要作用;而在另一时期,则是另些植物种类在群落生命活动起主要作用。

生态意义:在生境的利用方面起着互相补充的作用,达到了对时间因素的充分利用。

9.现代群落学与经典群落学的强调点有哪些区别?

10.重要的群落多样性指数有哪些,如何估计?

①辛普森多样性指数:是基于在一个无限大小的群落中,随机抽取两个个体,它们属于同一物种的概率是多少这样的假设而推导出来的。用公式表示为: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不同种的概率=1-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同种的概率

③香农-威纳指数:用来描述种的个体出现的紊乱和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越高,多样性也就

越高,其计算公式:

11.多样性随哪些条件而变化?为什么热带地区生物群落的多样性高于温带和极地?

①多样性随纬度的变化

②多样性随海拔的变化

③在海洋或淡水水体,物种多样性有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

时间、空间、气候、竞争、捕食和生产力的影响和限制

九、群落的动态

1.原生裸地与次生裸地有什么不同?

原生裸地是指原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段。次生裸地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曾经生长在此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段。

2.什么是定居?

植物繁殖体到达新地点后,开始发芽、生长和繁殖的过程。

3.简述研究群落波动的意义。

4.说明水生演替系列和旱生演替系列的过程。

水生演替:

①自由漂浮植物阶段

②沉水植物阶段

③浮叶根生植物阶段

④直立水生阶段

⑤湿生草本植物阶段

⑥木本植物阶段

旱生演替阶段:

①地衣植物群落阶段

②苔藓植物群落阶段

③草本植物群落阶段

④灌木群落阶段

⑤乔木群落阶段

5.比较个体论演替观与经典的演替观。

经典演替观的两个基本点:每一演替阶段的群落明显不同于下一阶段的群落;前一阶段群落中物种的活动促进了下一阶段物种的建立。

个体演替观强调个体生活史特征、物种对策、以种群为中心和各种干扰对演替的作用。

6.什么是演替顶级?单元演替顶级理论与多元演替顶级理论有什么异同点?

演替顶级:指每一个演替系列都是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不同的演替阶段,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

相同点:都承认经过单向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而顶级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和生境相适应。

不同点:

单元顶级论认为,只有气候才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其他因素都是第二位的,但可以阻止群落向气候顶级发展;多元顶级论则认为,除气候以外的其他因素,也可以决定顶级的形成。单元顶级论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最终形成气候顶级;而多元顶级论不认为所有群落最后都会趋于一个顶级。

7.你认为应该怎样研究演替?

十、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1.试述中国群落分类的原则、单位与系统。

采用“群落生态”原则,即以群落本身的综合特征作为分类依据,群落的种类组成、外貌和结构、地理分布、动态演替等特征及其生态环境在不同的等级中均作了相应的反映。

单位:群丛

系统:

植被型组

植被型

植被亚型

群系组

群系

亚群系

群丛组

群丛

亚群丛

2.什么是植被型和群系?《中国植被》中将中国植被分为哪几个植被型与哪几个植被型?植被型:在植被型组内,把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

群系: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

中国植被分为10分植被型组、29个植被型、560多个群系,群丛则不计其数。

3.植被型、群系和群丛是如何命名的?P198

4.什么是排序?排序方法可分为哪两类,各有什么特点?

排序: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分为直接排序和间接排序。

直接排序以群落生境或其中某一生态因子的变化排定样地生境的位序。

间接排序是用植物群落本身属性排定群落样地的位序。

十一、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1.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组成成分,它们如何构成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包括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什么是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生态锥体是如何形成的?

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

食物网:生态系统汇总的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

营养级:用图解的方法来描述物种和物种之间的营养关系。一个营养级是指位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生态锥体是由能量锥体,生物量锥体和数量锥体组成。

3.说明同化效率、生长效率、消费效率和林德曼效率的关系。

同化效率:指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光和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了的能量比例。

生长效率:指形成新生物量的生产能力占同化能量的百分比。

消费效率:指n+1营养级消费的能量占n营养级净生产能量的比例。

林德曼效率:指n+1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占n营养级获得能量之比,相当于同化效率、生产效率和消费效率的乘积。

4.什么是负反馈调节,它对维护生态平衡有什么指导意义?

十二、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在生态系统发育的各阶段中,生物量、总初级生产量和净初级生产量是如何变化的?

生物量:指某一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

总初级生产量: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GP)

净初级生产量: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力有一部分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生长和繁殖。(NP)

2.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占总入射日光能的比率都不高,那么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有哪些?试比较水域和陆地两大类生态系统。

①陆地生态系统②水域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中,光、CO2、水和营养物质是初级生产量的基本资源,温度是影响光和效率的主要因素。

水域生态系统中,光是影响水体初级生产力的最重要的因子。海洋浮游植物的净初级生产力,取决于太阳的日总辐射量、水中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强度随水深度而减弱的衰变系数。决定淡水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主要是营养物质、光和食草动物的捕食。

3.测定初级生产量的方法有哪些?

①收获量测定法

②氧气测定法

③CO2测定法

④放射标记物测定法

⑤叶绿素测定法

4.概括生态系统次级生产过程的一般模式。

见书本224页

5.怎样估计次级生产量?

①按同化量和呼吸量估计生产量,即P=A-R;按摄食量扣除粪尿量估计同化量,即A=C-FU

②P=Pg+Pr,Pr为生殖后代的生产量;Pg为个体增重的部分。

6.分解过程的特点和速度取决于哪些因素?

取决于分解资源的质量、分解者生物的种类和分解时的理化环境条件三方面

7.自养生态系统和异样生态系统的区别有哪些?

自养生态系统:靠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

异养生态系统:不依靠或基本上不依靠太阳能的输入而主要依靠其他生态系统所生产的有机物输入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8.试说明吃活食的碎石食物链的特点。

十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如何以分室模型的方法研究元素循环?

每一次生物化学转变都有一个或多个元素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我们可以把生态系统中元素的各种状态,看做为不同的分室,而元素的进出分室,就好比物理和生物过程改变了元素的状态。

2.比较气体型和沉积型两类循环的的特点。

在气体循环中,大气和海洋是主要贮存库,有气体形式的分子参与循环过程,如氧、二氧化碳、氮等循环。

参与沉积型循环的物质,其分子和化合物没有气体形态,并主要通过岩石风化和沉积物分解成为生态系统可利用的营养物质。

气体循环和沉积型循环都受太阳能所驱动,并都依托于水循环。

3.全球碳循环包括哪些重要的生物的和非生物的过程?

①生物的同化过程和异化过程,主要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②大气和海洋之间的二氧化碳交换

③碳酸盐的沉淀作用

4.全球碳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有什么重要联系?

5.氮循环的复杂性在哪里?对人工固氮的正反两方面后果做一个评价。

复杂性:包括孤单作用;氮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氮污染使土壤和水体的生物多样性下降。过多的使用化肥不仅污染土壤和水体,还能把一氧化二氮送入大气,它在同温层中与氧反应,破坏臭氧,从而增加大气中的紫外辐射,它在对流层作为温室气体,促进气候变暖。

氮肥能促进植物生长,为人类提供好处。

6.试讨论元素循环之间的相互作用,说明其研究意义。

自然界中的元素循环式密切关联和相互作用着的,而且表现在不同的层次上。

十四、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1.什么是地带性植被?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的水平分布遵循什么规律?

地带性植被是指分布在“显域地境”上的植被类型。

我国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受海洋季风和湿气流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气候。相应的植被变化也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依次出现了三大植被区域,即东部湿润森林区、中部半干旱草原区。西部内陆干旱荒漠区,这充分反映了中国植被的经度地带性分布。

纬度变化: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原山地灌丛草原带

2.什么是垂直地带性?举例说明山地植被垂直带的分布与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

垂直地带性:植被带大致与山坡等高线平行,并且具有一定的垂直厚度。

3.什么是热带雨林?它的主要群落特征有哪些?

热带雨林:指耐阴、喜雨、喜高温、结构层次不明显、层外植物丰富的乔木植物群落。

①种类组成特别丰富,大部分都是高大乔木。

②群落结构复杂,树冠不齐,分层不明显。

③藤本植物及附生植物丰富,在阴暗的林下地表草本层并不茂密。

④树干高大挺直,分枝小,树皮光滑,常具板状根和支柱根。

⑤茎花现象很常见。

⑥寄生植物很普遍,高等有花的寄生植物常发育于根茎上。

⑦热带雨林的植物终年生长发育。

4.常绿阔叶林群落有什么特征?

5.我国的夏绿阔叶林与西欧的相比有什么特点?

6.北方针叶林群落具有什么特点?

①外貌十分独特,易于其他森林相区别。

②群落结构十分简单,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苔藓层。

7.我国青藏高原植被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青藏高原的植被主要由适应高寒气候的高山植被、山地植被或部分高纬度的种类所构成。特点:

①热量丰富,植被分布界线高

②大陆性强,植被的旱生性显著

③植被带宽广

④高原上的山地植被垂直带明显

十五、应用生态学

1.何谓温室效应?全球变暖会对地球上的生物产生哪些影响?

由于大气层的气体浓度变化引起的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会影响生物圈中动植物分布的模式及生物多样性。

气候变暖使一些的动物的栖息地减少。影响到一些脊椎动物的繁殖能力。还会影响到爬行动物的性比。会引起生物的迁移,这种迁移或者是为寻求适宜的温度,或者是为适应变化的环境,或者是面临灭绝的反应。

2.阐述臭氧层缺损的原因及其危害。

臭氧缺损来源于人类活动。含氯氟烃作为超制冷剂、烟雾剂、杀虫剂而被广泛应用。研究表明含氯氟烃能上升到平流层,降解臭氧。

危害:臭氧层是陆生生物存在的先决条件。臭氧可吸收紫外辐射。

紫外辐射的相对少量增加会使DNA复制过程中发生突变,从而导致癌变细胞的产生。紫外线对光合作用系统的极大破坏。

3.从人类活动造成的各种环境污染谈谈如何保护环境。

4.什么是生态农业?我国生态农业的几种典型模式各包含哪些生态学原理?

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进行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其目的在于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和农副业废弃物的再生循环利用,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农业生产力,以获得更多的农产品,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达到可持续发展。

①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协同进化

②食物链与食物网理论

③能量多级利用与物质循环再生

④结构稳定与功能协调

5.如何有效利用生物资源?

6.生物多样性包括哪些方面和层次?

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7.什么是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

8.如何管理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管理师通过制定政策。签订种种协议和具体的实践活动而实施的。

另一方面,管理师人类自己通过种种手段和行动把自然生态系统管理起来,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9.有害生物防治有哪些途径?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问题有哪些?

①农业防治

②生物防治

③化学防治

④物理防治

⑤遗传防治

问题:杀虫剂的毒性以及有可能升高有害生物对生态和进化的响应。杀虫剂对生物放大作用的灵敏性。

十六、分子生态学

1.分子生态学主要的研究领域有哪些?

2.分子生态学研究中常用的分子标记有哪些,各有何种特点?

3.阐述小哺乳动物对低温适应的分子机制。

4.说明生物耐高温的分子机制。

5.说明植物对低温、干旱适应的分子机制。

6.如何估测遗传多样性?影响遗传多样性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7.如何估测种群的遗传分化?

8.哪些因素会影响基因流,分别会产生何种影响?

十七、景观生态学

1.什么是景观与景观生态学?

景观:指反映地形地貌景色的图像。

景观生态学:包括景观结构、景观功能、景观动态

2.什么是斑块-廊道-基质?如何区分这3类景观元素?

斑块: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和性质上的不同,但具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

廊道: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状或带状结构。

基质:指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背景结构。

3.Forman提出了有哪些基本原理?

①同一景观单元,在不同尺度,景观结构是不同的。

②景观结构元素包括斑块、廊道和基质。

生态学试题与答案(最后)

生态学单选 1.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D) A.理论生态学 B.草原生态学 C.环境生态学 D.理论生态学与应用于生态学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B) A.特种结构、时空结构 B.特种结构环境结构 C.特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D.营养结构、生物结构 3.种群波动的密度调节主要为(A) A.种间调节、食物调节 B.种内调节、食物调节 C.种间调节、种内调节 D.环境调节、食物调节 4.群落演替换主要原因是:(B) A.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B.外因演替、内因演替 C.外因演替、原生演替 D.内因演替、次生演替 5.就植物来说,其生态型包括(A) A.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B.养分生态型、温度生态型 C.植物生态型、生物生态型、微生物生态型 D.环境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6.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生物化学循环可分为:(D) A.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B.生物小循环、沉积型循环 C.气象型循环、地质大循环 D.沉积型循环、气象型循环 7.根据污染的环境,可分为的类型是:(D) A.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 B.大气污染、水域污染、重金属污染 C.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D.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土壤污染 8.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B) A.生物小循环和气相型循环 B.微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C.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D.气相型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9.下列关于生活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是种以上的分类 B.是生理生态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C.长期生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 D.郑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区分 10.生物各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阶段内,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值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生物或某发育阶段的(A) A.活动积温 B.有效积温 C.积温 D.热量 11.在全日照下生长,但也能忍受适度的荫蔽,这种植物称为(C) A.阴性植物 B.阳性植物 C.耐阴植物 D.中日照植物 12.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B) A.生态因子 B.生存因子 C.资源因子 D.气候因子 13.根据起始基质的性质演替可分为(A) A.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B.发生演替、内因发生演替和外因生态演替 C.快速演替、长期演替和世纪演替 D.自养性演替和异养型演替 14.生物生态适应对策中,r-对策者(C) A.生活期长 B.个体大 C.通常占据临时性生境 D.生殖耗费少 15.生物种所具有的繁殖后代、延续种族的能力称为(B) A.遗传力 B.繁殖力 C.配合力 D.增长力 16.种群在实际条件下,出生率随种群大小、组成和生存条件不同而变化,称为(B) A.生理出生率 B.生态出生率 C.最大出生率 D.绝对出生率 17.人工栽培生物种群在空间分布多属于(C)

杨持_生态学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2.什么是环境,生态学环境指什么? 环境则指生物生活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共同构成环境系统。生态学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种的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这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8.比较种群指数增长模型(Z)和逻辑斯谛增长模型(L)。 A前者适用于资源无限的条件下,后者适用于资源有限的条件下。B.种群指数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无关的增长模型,逻辑斯谛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有关的增长模型。C 。Z的增长曲线呈“J”型;L的增长曲线呈“S”型。 9.什么是种群空间格局,主要有哪些类型?<附:成因> 种群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定义: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 三种类型①均匀型②随机型③成群型 成因:(1)均匀分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另一原因是分泌有毒物质于土壤中以阻止同种植物籽苗的生长(2)随机分布比较少见,因为只有在环境的资源分布均匀一致的情况下或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时才易产生随机分布(3)成群分布是最长见的内分布型a.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富饶与贫乏相嵌。b.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c.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 10.试比较r-选择和K-选择的主要特征。r-K选择理论在生产实践中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项目r—选择k——选择 气候多变,不确定,难以预测稳定,较确定。可预测 死亡具灾变性,无规律。非密度制 约 比较有规律,密度制约 存活幼体存活率低幼体存活率高 数量时间上变动大,不稳定,远远 低于环境承载力 时间上稳定,通常接近K值 种内种间 关系 多变,通常不紧张经常保持紧张 选择倾向 1 发育快 2增长力高 3提高生育 4体型小 5一次繁殖1发育绶漫2竟争力高3延迟生育4体型大5多次繁殖 寿命短,通常少于一年长,通常大于一年 最终结果高繁殖力高存活力 12.何谓种内与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称为种内关系,而将生活于同一环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

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 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就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与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与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就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就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就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与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就是决定群落组成与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就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就是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与理论的三大类。 3 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 1、概念与术语 环境就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与,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就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福就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就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与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的就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就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就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广温性就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广温性动物。 狭温性就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窄,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窄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狭温性动物。 2、什么就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就是耐受性定律? 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其基本内容就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就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这就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Shelford于1913年提出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最新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1.阐述你对生态圈各圈层关系的认识 生态圈由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大气圈是动植物最直接的生命系统,没有大气圈提供氧气和CO2,无法进行氧循环和碳循环;水循环通过大气圈运动而实现的,大气环流还调节了气候,使之较适合生物生存。水圈中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水循环保证地球水量的动态平衡。岩石圈的表层即土壤层,是一个特殊的生命子系统,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初级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3.你认为环境生态学与经典生态学有何不同?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第二章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①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形成;②土壤结构、养分代谢和分解过程;③系统中水分的分布、循环和平衡;④景观结构与性质;⑤系统中物种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5.请举例说明“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和虫害防治中的作用? 有效积温法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某一特定的生物类别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8.环境因子生态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而生态因子更侧重于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 (二)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①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及特点;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环境因子作用的阶段性;⑤环境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三)环境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海洋生态学课后思考题答案全

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概论 1 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 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主要强调自然界生物与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整体性,树立这种整体性思想使人类认识自然的具有革命性的进步。生态系统生物学是现代生态学的核心。 2 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组分?它们各自执行什么功能? 答: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和生物两部分。 非生物成分是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者,它提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活动的栖息场所,具备生物生存所必须的物质条件,也是生命的源泉。 生物部分是执行生态系统功能的主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生产者:能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食物来源,在生态系统中得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居首要地位。 消费者:它们之间或者间接的依靠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为食,通过对生产者的摄食、同化和吸收过程,起着对初级生产者的加工和本身再生产的作用。 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连续的进行着与光合作用相反的分解作用。 3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么流动的?有什么特点? 答: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是能量通过营养级不断消耗的过程。其特点如下: (1)生产者(绿色植物)对太阳能利用率很低,只有1%左右。 (2)能量流动为不可逆的单向流动。 (3)流动中能量因热散失而逐渐减少,且各营养层次自身的呼吸所耗用的能量都在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而各级的生产量则至多只有总产量的一小半。 (4)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平均为10%。 (5)只有当生态系统生产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平衡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才能保持动态的平衡。 4 生态系统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有什么特点? 答: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通过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和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生命所需的各种元素和物质以无机形态被植物吸收,转变为生物体中各种有机物质,并通过食物链在营养级之间传递、转化。当生物死亡后,有机物质被各种分解者分解回到环境中,然后再一次被植物吸收,重新进入食物链。生态系统的营养物质来源于地球并被生物多次利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或从一个生态系统转移到另外一个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1、全球性;2、往复循环;3、反复利用。 5生态系统是怎样实现自我稳态的? 答:生态系统通过负反馈机制实现自我调控以维持相对的稳态。负反馈能够使生态系统趋于平衡或稳态。生态系统中的反馈现象十分复杂,既表现在生物组分与环境之间,也表现于生物各组分之间和结构与功能之间。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当被捕食者动物数量很多时,捕食者动物因获得充足食物而大量发展;捕食者数量增多后,被捕食者数量又减少;接着,捕食者动物由于得不到足够食物,数量自然减少。二者互为因果,彼此消长,维持着个体数量的大致平衡。这仅是以两个种群数量的相互制约关系的简单例子。说明在无外力干扰下,反馈机制和自我调节的作用,而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所以当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破坏时,只要不过分严重,一般都可通过自我调节使系统得到修复,维持其稳定与平衡。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界压力很大,使系统的变化超过了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即“生态阈限”时,它的自我调节能力随之下降,以至消失。此时,系统结构被破坏,功能受阻,以致整个系统受到伤害甚至崩溃,此即通常所说的生态平衡失调。 6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出现后对促进生物进化、增加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有何重大意义? 答 :

(完整word版)土地生态学题库

绪论 一、土地生态学:土地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土地生态系统的特性、结构、功能和优化利用的学科。 二、土地生态学基本任务: 1、应用生态学原理指导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和管理 2、揭示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过程中的生态规律。 三、土地生态学基本目的:为土地利用规划、利用工程和土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四、土地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土地生态系统 五、土地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土地生态类型 (1) 土地生态分类, 即土地生态系统类型的划分。其目的是使复杂多样的土地生态系统 类型得以条理化、系统化(2) 土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3)土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替。 2、土地生态评价 主要属于土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研究, 重点是土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研究。一般包括: (1) 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2) 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3、土地生态规划设计 是在土地生态评价基础上开展的土地生态学重要研究内容。土地生态规划属于“总体规划”的性质,有两种情况: ①以土地生态评价结果为依据进行布局,少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②充分考虑土地生态评价结果的同时,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因素而编制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规划方案。 4、土地生态整治 对影响和制约土地生态系统潜在生产力发挥的各种限制性因素的改造。内容广泛,包括:水土流失地的治理;盐碱地的治理;风沙地的治理;沼泽地的治理;受污染土地的治理; 中低产田改造;荒山荒地的开发与治理。 5、土地生态管理 土地生态管理主要是通过审查和监督各级土地生态规划与设计方案,使人类按照规定的土地用途, 合理地利用、改造和保护土地, 不断提高土地肥力和生产力, 保持土地生态平衡, 获取最优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其重点是:(1) 土地利用结构的监督;(2) 土地肥力及其变化趋势的监督;(3) 土地开发活动的监督;(4) 土地污染与环境保护的监督。 第一章生态学基础 一、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一、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它有一定的结构、一定 的边界。但是边界常常又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条件和需要来划定的。 三、生态系统的组成 Ⅰ生物环境: 1、生产者又称初级生产者,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这些生物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把环境中的太阳能以生物化学能的形式第一 次固定到生物有机体中。 2、消费者不能利用无机物质制造有机物质,而是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 有机物质。它们属于异养生物。 3、分解者,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它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

附件1: 课外作业习题集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A、A、 B、A 二、填空题 1、环境、可持续发展; 2、人类活动、生态环境; 3、退化原因、恢复与重建 三. 简答题 1、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1分);(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1分);(3)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1分);(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1分)。总之,运用生态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使环境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1分)。 2、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环境生态学主要的学科任务是: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2分)。进入21世纪后,其学科内容和任务不断丰富,环境科学将更为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2)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1分);(3)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4)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1分);(6)生态系统管理;(7)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1分)。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 C、B、A、A、C、A、A、 D、B、B、D、B、B、A、C、A、D、A、B、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B、C、D ; 3、B、C、D; 4、B、C、D 三、名词解释题 1、最小值定律:最低量定律是德国化学家利比希(Liebing)提出的,他在研究谷物产量时发现,植物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影响,而是受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影响,如微量元素等,后来人们把这种为利比希最小值定律。

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答案汇编

学习-----好资料 第一章 1.阐述你对生态圈各圈层关系的认识 生态圈由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大气圈是动植物最直接的生命系统,没有大气圈提供氧气和CO2,无法进行氧循环和碳循环;水循环通过大气圈运动而实现的,大气环流还调节了气候,使之较适合生物生存。水圈中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水循环保证地球水量的动态平衡。岩石圈的表层即土壤层,是一个特殊的生命子系统,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初级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3.你认为环境生态学与经典生态学有何不同?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第二章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①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形成;②土壤结构、养分代谢和分解过程;③系统中水分的分布、循环和平衡;④景观结构与性质;⑤系统中物种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5.请举例说明“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和虫害防治中的作用? 有效积温法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某一特定的生物类别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8.环境因子生态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而生态因子更侧重于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 (二)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①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及特点;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环境因子作用的阶段性;⑤环境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尔雅)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课后题

绪论1 1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A、城市污染 B、交通拥堵 C、城市问题 D、城市环境恶化 我的答案:C 2 城市的构成要素有一定的地理范围、城市人口和()。 A、城市文化 B、城市历史 C、城市建设 D、城市环境 我的答案:A 3 经济学观点认为()是城市经济组织的基础。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劳动分工 C、分配制度 D、经济制度 我的答案:B 4 社会学认为城市是()的产物。 A、社会分工 B、历史发展 C、人类活动 D、人类属性 我的答案:D 5 生态学认为各种物理的、化学的环境是城市的()。 A、无生命环境部分 B、后天形成环境部分 C、非自然环境部分 D、人为环境部分 我的答案:A 6 帕克1925年提出“城市生态学”之后()成为了城市生态与环境学的研究中心。 A、城市环境 B、城市生态系统 C、城市系统 D、城市人文环境 我的答案:B 7

最早提出“城市生态学”概念的人是英国学者帕克。() 我的答案:× 8 城市既是产生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生态文明的发源地。() 我的答案:√ 9 行政管理学派将城市看做是行政单元。() 我的答案:√ 10 心理学将城市看作是一种心理状态。() 我的答案:× 绪论二 1 城市化的标志主要体现在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非农业人口和()。 A、城市文明现代化 B、城市环境现代化 C、城市居民方式现代化 D、城市文化的发展 我的答案:C 2 城市系统是以一定环境条件为背景的,以()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的综合体。 A、人 B、经济 C、政治 D、聚居 我的答案:B 3 下列不属于城市生态系统的是()。 A、大学 B、公园 C、湖泊 D、商场 我的答案:D 4 土地作为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之一分为自然状态土地和()。 A、人为改造土地 B、建筑用土地 C、城市用地 D、脱离自然状态的土地 我的答案:C 5 一般人们将城市生态系统划分为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三个亚系统。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1.说明生态学的定义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研究生态学采用的方法:野外的/ 实验的、理论的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一.生物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态幅(生态价)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小气候:小环境中的气候,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密度制约因子:如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其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了种群数量。 非密度制约因子:指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它们的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2.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级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3.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哪些方面? 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 响、相互制约的。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作用的,它的改变会 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3)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 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 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 使间接的。有时还要经过几个中间因子。 二、能量环境 1.概念与术语 外温动物: 依赖外部热源,如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 内温动物: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 异温动物:产生冬眠的内温动物。驯化:内温动物经过低温的锻炼后,其代谢产热会比温暖环境中高。这些变化过程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 气候驯化:如果是在自然界中产生的则称为气候驯化。适应性低体温:当环境温度过低时,内温动物会自发地从冬眠中醒来恢复到正常状态,而不致冻死,这是与外温动物冬眠的根本区别。内温动物

基础生态学试题及答案1

单选题 1、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黄化现象 2、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C:补偿作用 3、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限制因子 4、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间接作用 5、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生境 6、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非密度制约因子 7、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气候因子 8、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C:现代生态学时期 9、臭氧层破坏属于 B:全球性环境问题 10、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大气圈的上层 11、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整个生物圈 1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景观单元 13、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种群 14、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15、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E.Haeckel)提出并定义的 1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17、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 18、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19、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 B:次生演替 20、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21、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气候 22、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稳定性高 23、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24、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 B:落叶阔叶林 25、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2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27 、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28、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2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常绿阔叶林 30、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31、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气温增加 32、生物群落是 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单选题:

海洋生态学课后习题and解答

海洋生态学课后习题 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 1.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界生物与环境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整体性。 2.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组分?各自执行什么功能?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可以概括为非生物和生物两部分,包括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①非生物成分: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系统,提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栖息场所、物质条件,也是生物能量的源泉。 ②生物成分:执行生态系统功能的主体。三大功能群构成三个亚系统,并且与环境要素共同构成统一整体。只有通过这个整体才能执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 (1)生产者:所有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细菌等,制造的有机物是一切生物的食物来源,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居于首要地位。 (2)消费者:不能从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全部生物,直接或间接依靠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为生,通过摄食、同化和吸收过程,起着对初级生产者加工和本身再生产的作用。 (3)分解者:异养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等。在生态系统中连续进行与光合作用相反的分解作用。每一种生物产生的有机物基本上都可以被已经存在于自然界的微生物所分解。 3.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有哪些特点? 植物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质和能量,一部分被其呼吸作用所消耗,剩下的才是可以供给下一营养级的净初级产量。植食性动物只能同化一部分净初级生产量,其余部分形成粪团排出体外,被吸收的量又有一部分用于自身生命活动,还有一部分以代谢废物形式排出,剩下的才是能够提供给下一营养级的总能量。 服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和能量转化定律。能量单向流动,不循环,不断消耗和散失。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可能很长,陆地通常3-4级,海洋很少超过6级,因为能量随营养级增加而不断减少,意味着生物数量必定不断下降,而维持种群繁衍必须要有一定数量保证。 4.生态系统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有哪些特点? 无机物质通过生产者(通常为绿色植物)吸收转换成各种有机物质,在各个营养级之间传递、转化,生物死亡后,各种有机物质受到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质,释放进入环境,然后再一次被生产者吸收利用,重新开始循环。 生态系统的营养物质来源于地球,被生物多次利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或从一个生态系统转移到另一个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是怎样实现自校稳态的? 通过负反馈调节实现自我调控,平衡物质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实现相对稳态。 6.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出现后对促进生物进化、增加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有什么重大意义?

生态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普通生态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 答:地球的生命起源于35亿年前,那时地球的表面为还原性大气;缺少氧气,没有臭氧层。这些条件对今天的生物非常有害,但却正是原始生命得以形成的环境。 约在30亿年之前开始形成光合自氧生物,蓝绿藻为主,逐渐改变了大气成分,氧化大气出现;氧化大气的形成为绿色植物的登陆创造了条件。大气圈中保证生物呼吸的氧气和稳定的CO2含量,以及保护地表生命的臭氧层,都是生物长期作用的结果。 并且生物不断适应地球环境,而进化形成现今丰富多样的生物世界;自7亿年有动植物以来,累计生物总质量是地球总质量的1000倍;生物转移的物质总质量要比其自身的质量大许多倍。因此可以认为适于生物生存的地球环境是生物与地球协同进化的结果,而这种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答: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无机和有机环境。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直到生物圈,经典研究个体及以上层次。生态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的环境非常复杂,从无机环境(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生物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到人与人类社会,以及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3、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 答:进入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快速发展。生态学已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1)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的控制和解决推动生态学发展。(2)应用生态学的迅速发展。污染生态学,经济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环境生态学。(3)全民生态意识提高。生态学举世瞩目。 生态学的发展特点有:(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等相结合。(2)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野外自记电子仪器、同位素示踪、稳定性同位素、“3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生态建模,系统论引入生态学。(3)研究范围不断扩展。对象转移到人类活动,交叉科学如化学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如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 1、名词解释 环境(environment)——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每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生态学上的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就称为生态幅。 2、地球环境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地球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 3、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 答:(1)综合作用: 如气候的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渔业高密度养殖增氧;(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地形因子一般为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如鱼类的回游;(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4、种的生态幅及其制约因子有那些主要规律? 答:(1)对同一生态因子,不同生物的耐受范围是很不相同的,每个种的的生态幅主要决定于种的遗传特性。(2)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而对另一因子的适应范围很窄,生态幅常常为后一生态因子所限制。(3)同一生物不同阶段耐受性不同,生物繁殖阶段常常是一个临界期。(4)内稳态扩大了生物的生态幅与适应范围,但并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限制。(5)驯化可导致物种耐性限度的改变,适宜生存范围的上下限会发生移动,并形成新的最适点。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2) 1、名词解释 光补偿点(light compensation point)——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当处的光强度为光补偿点 光周期(photoperiod)——一天之内,相对于黑夜而言,白天的时间长短。 Bergman 规律((Bergmann’s rule)——高纬度的恒温动物比低纬度的相似种类个体要大。 冷害(chilling injury)——指喜温生物在零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亡。 2、简述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答:有效积温法则指变温动物和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每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有: (1)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年总积温/一个世代所需积温 (2)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 (3)预测害虫来年发生程度 (4)可根据有效积温制定农业气候区划 (5)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3、试述光的生态作用. 答:太阳光是地球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来源,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须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太阳光。太阳辐射的强度、质量及其周期性变化对生物产生深刻的影象。(1)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的作用;(2)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有杀菌作用,昆虫对紫外光有趋光反应。(3)生物的光周期的适应。植物可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光周期的变化对大多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光周期对昆虫的滞育起主要作用。 4、为什么生物的活动和繁殖受光周期控制? 答:外界环境因子很多,如温度、湿度、气压、降水等,为什么动物偏偏选择光(光照周期)这个信号作为启动复杂的繁殖生理机制的“触发器”。这是因为日照长短的变化是地球上最具有稳定性和

基础生态学填空题库

基础生态学填空题库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N绪论 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2.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提出并定义的。 3.种群生态学是以(种群)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 4.群落生态学以(生物群落)为研究对象。 5.生态系统生态学主要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与演替。 6.全球生态学是以(生物圈)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 7.生态学研究对象组织层次可分为分子一基因—(细胞)一(器官)—个体—(种群)一—群落一—生态系统一—景观一—生物圈。 8.按照生态学研究对象组织层次,生态学分化出了分子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等。 9.生态学一般可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大类。 10.着名生物学家达尔文(Darwin)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对生态学和进化论作出了巨大贡献。 11.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时期)等大致4个阶段。 12.1798年,马尔萨斯(T.Malthus)发表了《人口论》,促进了人口统计学和种群生态学的发展。 13.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植物生态学研究出现了几个着名的学派有:北欧学派、法瑞学派、英美学派和(前苏联学派)。

14.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五大危机是指(人口)、(环境)、(资源)、(粮食)和(全球性变化)。 15.丹麦植物学家瓦尔明的(植物分布学)和波恩大学教授辛柏的(植物地理学)的出版,标志着植物生态学作为一门生物学分支科学的诞生。 16.1949年美国( Allee)和(Emerson)合着的、内容广泛的《动物生态学原理》一书的出版出版,被认为是动物生态学进入成熟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17.国际生物学计划(IBP)、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环境问题的科学委员会SCOPE)、(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是生态学研究的国际化的标志。 生物与环境 1.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划分,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2.(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也称为生物的生存条件。 3.依据生态因子的性质,把生态因子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4.苏联学者蒙恰斯基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后者又可分为(周期性)变动因子和(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1.说明生态学的定义 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研究生态学采用的方法: 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 一.生物与环境 1.概念与术语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态幅(生态价):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 小气候:小环境中的气候,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密度制约因子:如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其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了种群数量。 非密度制约因子:指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它们的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2.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 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级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3.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哪些方面? 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作用的,它 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3)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 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 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 也可以使间接的。有时还要经过几个中间因子。

生态学试题

1.简述自然选择的类型。 答案:按其选择结果可以分为三类:①稳定选择。当环境条件对靠近种群的数量性状正态分布线中间(即具平均值的)的那些个体有利,而淘汰两侧的“极端”个体时,选择属于稳定型的。②定向选择。当选择对一侧“极端”的个体有利,从而使种群的平均值向这一侧移动,选择属定向型。③分裂选择。当选择对两侧“极端”的个体有利,而不利于“中间”的个体,从而使种群分成两个部分。5.简述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生存因子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环境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则称生态因子。如:温度、湿度、氧气、食物以及其他生物等;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生物的生存因子(或生存条件、生活条件)。如对植物而言,光、温、水、肥、气等是其生存因子。生存因子是生态因子的子集,生态因子又是环境因子的子集。 1.论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答案: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包括: (1)综合作用,各因子相互影响,相互交叉综合作用于生物; (2)主导因子作用,因子的作用有主有次;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有的因子直接影响生物,有的通过其他因子间接作用; (4)阶段性作用,因子在生物的不同发育时期作用及效果不同; (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各因子同等重要不可代替性,但可以相互补偿; (6)限制性作用,当因子超过生物的耐性范围或不适于生物,就会限制其他因子的作用,限制生物的生存发展 2.论述“光”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光”的适应。 答案:①光对生物的作用主要在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光谱成分三个方面。②光照强度影响光合作用、植物形态建成;植物对光强形成了阳性、阴性、耐阴等适应。③光照时间对生物的作用形成光周期;植物对光周期适应形成了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日中性植物;动物对光周期适应形成了长日兽类、短日兽类。④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生理生化过程产生不同影响,红光有利于糖的合成,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蓝紫光与青光对植物伸长有抑制作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