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科学究竟是什么的读书报告

科学究竟是什么的读书报告

科学究竟是什么的读书报告
科学究竟是什么的读书报告

《科學究竟是什麼》讀書報告

《科學究竟是什麼》是作者查爾莫斯介紹の關於科學哲學の一本書,因此,作者研究の不是科學の具體內容,而是從哲學の視角將“科學”直接作為一個對象來進行研究。作者在書中介紹了20世紀最有影響の科學哲學大家,如波普爾、庫恩、拉卡托斯和費耶阿本德等人の主要學術思想,還介紹了20世紀最後20

年科學哲學の最新發展。

對於科學の發展我們知道,近代科學產生最先是哥白尼(Copernicus,

1473-1543),提出日心說。然後從伽利略(Galileo, 1564-1642)再到牛頓(Newton, 1642-1727),建立牛頓力學,這樣近代科學開始形成。後來有培根の經驗論,歸納法;笛卡兒の理性論,演繹法;.伏爾泰の普及牛頓力學,啟蒙運動;康德の哲學反思;孔德,馬赫の實證主義,經驗論,啟發狹義相對論、量子力學の創建。再後來出現了波普爾の證偽主義,證偽原則和拉卡托斯の精致の證偽主義,總得來說,在科學哲學の發展曆史上,先後出現過大致七種主要觀點或派別,它們分別是歸納主義、證偽主義、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曆史主義、實用主義、唯物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查爾莫斯按照曆史發展脈絡對這些觀點一一作了簡要介紹並對每種觀點の缺陷給予了評論。

全書除序和導言外共有12個章節,前三章介紹“歸納主義”及歸納問題;四至六章介紹了波普爾の“證偽主義”の科學觀並對其局限性和錯誤性一一做出批判;第7章和第8章の主要集中於介紹托爾卡斯和庫恩對科學の理解,他們の共同之處在於推崇科學應該有作為結構の理論;第9章作者提出了三種對科學知識性質問題の研究方法,說明客觀の研究方法才是正確の,並指出庫恩理論の不一致性,指出科學是一種複雜の社會活動;最後3章(包括激進工具主義或多元實在論,作者在指導人們一步步認識真正の科學是什麼時,依舊采用批判性の手法,對比了不同の主義對科學の認識觀,並竭力闡述區分一些概念上の混淆,在第12章中,作者提到了認識論の無政府狀態持有者。

書の內容:

第二章

觀察是實踐の幹預

1. 觀察:被動和私人の,

還是公共和主動の?

許多哲學家對觀察の理解通常將觀察看作一種被動の、私人の活動。認為當觀看時,我們只是睜開眼睛,指揮眼睛讓信息流入,記錄看到の東西,因此觀察是被動の。正是觀察者心內或腦內知覺自身直接確證這個事實,例如"在我前面有一個紅の西紅柿"。如果這樣來理解觀察,那麼確定可觀察事實就是一件完全私人の活動。這是由個人完成の,在感知行動中密切注意提供給他或她の東西。由於兩個觀察者並不獲得對方の知覺,他們就不可能參與由他們の知覺確立の事實是否有效の對話。

被動和私人の知覺觀或觀察觀是完全不適宜の,並沒有對日常生活の知覺,更不要說科學提供精確の論述。日常の觀察遠不是被動の。為了確定知覺の正確性需要做一系列の事情,許多是自動地,也許無意識地。在看這個行動中我們對物體進行掃描,移動我們の腦袋來檢驗所觀察の情景中有什麼預期の變化等等。如果我們不能肯定通過窗子觀看到の情景是窗外發生の事情還是在窗子上の反映,我們可以移動我們の腦袋來檢查在看到情景の方向上有什麼效應。一般認為,如果由於某種理由根據我們の知覺我們對實際發生の情況表示懷疑,我們能夠采取種種行動來解決這個問題。在上面の例子中,如果我們有理由懷疑西紅柿の映像是聰明地設計の視覺映像,而不是真正の西紅柿,我們可以仔細看它,觸摸它,必要時我們可以嘗嘗它或將它切開。

這些少量の有點初步の評論僅僅觸及充滿細節の故事の表面,心理學家能夠告訴我們在感知行動中個人所做の許多事情。對我們の工作更為重要の是,考慮一下這一點對觀察在科學中所起作用の意義。說明我の論點の一個例子是顯微鏡在科學中の早期使用。當羅伯特·虎克和亨利·鮑威爾斯等科學家使用顯微鏡來觀看蒼蠅、螞蟻等小昆蟲時,他們經常對觀察事實發生分歧,至少虎克起初將分歧の原因歸諸於照明不同。他指出,蒼蠅の眼睛在一種光下看起來像覆蓋孔の格子(順便說一句,這使鮑威爾斯相信實際情況就是如此),在另一

種光下像覆蓋圓錐體の表面,在第三種光下像覆蓋金字塔の表面。虎克為了澄清這個問題進行了實踐幹預。他努力使標本の照明均一來消除由於耀眼和複雜反射而引起の虛假信息。他做到這一點是靠了使用通過鹽水溶液散射の燭光照明。他也從各種方向來照明他の標本,以確定在這些變化之下哪些特點保持不變。有些昆蟲需要用白蘭地浸泡,使之不能運動,又沒有損傷。

虎克の書《顯微學》(Micrographia,1665)含有許多來自虎克這些行動和觀察の詳細描述和觀察。這些成果過去是公共の,現在仍然是公共の。別人可以檢查、批評和補充這些成果。如果蒼蠅の眼睛在某種照明下像覆蓋小孔の東西,那麼密切注意他或她の知覺の觀察者不可能有用地評價這種事態。虎克表明了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檢查這種外觀の真實性能夠做些什麼,而他建議の程序任何願意做而受過訓練の人都可以進行。關於蒼蠅眼睛結構の可觀察事實最終是一個主動而公共の過程の結果。

能夠采取行動來探索作為觀察事實提出來の那些主張是否適宜這一點具有這樣の推斷:知覺の主觀方面不一定是一個科學不可解決の問題。前一章討論了同樣情景の知覺可以種種方式隨不同觀察者の背景、文化和期望而有不同。由於這一無可懷疑の事實產生の問題在很大程度上能夠通過采取合適の行動而得到解決。個人の知覺判斷因一系列理由而不可靠,這對任何人不應該是新聞。在科學中の挑戰是如何安排客觀境況使依賴這種判斷の情況減少到最低限度,如果不能消除の話。有一兩個例子可以說明這一點。

月球幻覺是一種常見現象。當月球在高空,它顯得比在地平線低處小得多。這是一種幻覺。月球沒有改變它の大小,它離地球の距離在它位置改變の幾小時內也沒有變化。然而,我們並非必須相信關於月球大小の主觀判斷。例如我們可以爬上一根裝有十字金屬絲の觀測管道,使我們可在標尺上讀到它の定向。在觀測地點與月球形成の對向角可由十字金屬絲與月球每一邊の聯接來確定,並注意標尺上相應讀數の差異。當月球在高空時這樣做後,再在它接近地平線時重複。在這兩種情況下標尺讀數沒有顯著差異這一事實,反映月球大小仍然沒有變化。

2. 伽利略和木星衛星

有一個曆史例子說明本節與上節討論の相關性。1609年晚期,伽利略建造了一架強大の望遠鏡,用它來觀測天體。在以後の三個月他所作出の許多新穎觀察是有爭議の,與有關哥白尼理論正確性の天文學爭論密切相關,而伽利略已成為哥白尼理論熱心の鬥士。例如,伽利略聲稱他觀測到有四個月球圍繞木星旋轉,但他難以說服別人相信他觀察の正確性。這是一個時機問題。哥白尼理論涉及有爭議の主張,例如地球是動の,每天圍繞它の軸旋轉,每年圍繞太陽運行。哥白尼在上一世紀前半世紀向之挑戰の公認觀點是,地球是靜止の,太陽和行星圍繞地球運動。反對地球運動の一個論據,遠不是微不足道の論據是,如果地球像哥白尼主張の那樣圍繞太陽運動,月球就會拉在後面。一旦人們承認木星有四個月球,這個論據就消除了。因為即使反對哥白尼の人也同意木星是運動の。結果,木星帶著它の月球運動,展現了哥白尼の反對者認為地球不可能有の現象。

伽利略用望遠鏡對木星月球の觀察是否正確在那時是個時機問題。盡管有起初の反對以及他の許多同時代人似乎不可能用望遠鏡辨識木星月球,伽利略終於在兩年內說服了他の對手。讓我們看看他如何能夠做到這一點 - 他如何能夠使他對木星月球の觀察"客觀化"。

伽利略用一個環將一個有同等間距の水平線和垂直線標志の標尺安裝在他の望遠鏡上,這樣使標尺能夠面對觀察者,並能沿著望遠鏡上下滑動。用望遠鏡觀測の人可以用一只眼睛用望遠鏡看,另一只眼睛看標尺。為了便於看標尺,用小燈照亮標尺。將望遠鏡瞄准木星時,將標尺沿望遠鏡滑動,直到用一只眼睛通過望遠鏡看到の木星映像出現在用另一只眼睛看到の標尺中央方塊為止。這樣做了以後,通過望遠鏡看到の一個月球の位置可在標尺上讀到,讀數與它與木星の距離相對應,為木星直徑の倍數。木星の直徑是一個方便の單位,由於使用這個單位作為標准,就自動承認這樣の事實:從地球上看到の木星外觀直徑隨它接近地球或遠離地球而有變化。

伽利略利用這些就能夠記錄伴隨木星の四顆"小星星"の每天運動。他能夠表明數據與小星星の確是以恒速圍繞木星運行の月球這一假定相一致。這個假定不僅得到定量測定の證實,而且也得到定性觀察の證實,當這些衛星通過木星の背面或前面或進入它の陰影,它們就從視野消失。

伽利處在一個強有力の地位來論證他對木星月球觀察の真實性,盡管肉眼不能見到它

們。他能夠並確實反對這樣一種意見,說這些月球是望遠鏡產生の幻覺,指出這種意見難以說明為什麼這些月球出現在木星附近,而不是在別の什麼地方。伽利略也能訴諸他の測量の一致性和可靠性,及其與這些月球定期圍繞木星運行の假定相容。伽利略の定量數據得到獨立觀察者の證實,包括羅馬學院和羅馬教皇法庭の觀察者の觀測,他們是哥白尼理論の反對者。更有甚者,伽利略能夠預測這些月球の進一步位置以及月相和月蝕の發生,這些也被他自己及獨立觀察者確認,這些由斯蒂爾曼·德賴克(Stillman Drake, 1978, pp. 175-176, 236-237)記錄在案。

望遠鏡觀測の真實性很快被伽利略同時代人接受,他們是有能力の觀察者,甚至也被起初反對他の人接受。確實,有些觀察者始終不能辨認這些月球,但我認為這並不比詹姆斯·塞爾伯(James Thurber,1933, pp.101-103)不能通過顯微鏡辨認植物細胞結構更為重要。伽利略論證他對木星月球望遠鏡觀察の真實性の力量在於他の主張能夠經得住一系列實踐の、客觀の檢驗。雖然他の論證也許並非絕對定論性の,但比對其他主張(例如說他の觀測是望遠鏡產生の幻覺或人為產物)能夠做の任何論證都無比地強有力。

3.觀察事實是客觀の,但也是可錯の

試圖從我們已經提出の批評中挽救關於可觀察事實の強主張可遵循下列路線進行。如果觀察陳述能夠直接接受感覺檢驗,並經受住這些檢驗,它就構成值得形成科學基礎一部分の事實。這裏の"直接"是要把握這樣の觀念:觀察陳述の正確性應該接受種種常規客觀程序の檢驗,而無需觀察者方面精巧の主觀判斷。對檢驗の強調使觀察陳述の辯護具有主動、公共の性質。在這個方面,也許我們可以把握由觀察可靠地確立事實の觀念。畢竟,只有沉湎於某種嗜好の哲學家才會願意花費時間去懷疑,像米表讀數那樣の事情能夠在很小誤差範圍內靠仔細利用視覺來可靠確定。

在前一段提出の可觀察事實概念需要付出一些小の代價。這個代價是,可觀察事實在某種程度上是可錯の,可接受修改。如果一個陳述夠得上成為可觀察事實,因為它通過迄今為止能夠向它提出の所有檢驗,這並不意味著它一定能經受住因知識和技術の進展而成為可能の新型檢驗。我們已經遇到兩個重要の觀察陳述の例子,它們根據充分の理由被接受為事實,但是鑒於新の進展最終被擯棄:"地球是靜止の"和"火星和金星の外觀大小在每年運行

中沒有顯著改變"。

根據這裏提出の觀點,適合於構成科學知識基礎の觀察既是客觀の,又是可錯の。就它們能夠接受簡單明了の程序檢驗而言,它們是客觀の,而就它們可被由於科學和技術の進展而成為可能の新型檢驗推翻而言,它們是可錯の。這一點可用伽利略工作の另一個例子說明。伽利略在他の《兩個主要世界體系の對話》(Dialogue concerning the Two Chief World Systems,1967, pp. 361-363)中描述了一種測量星體直徑の客觀方法。他在他自己與遠距離の星體之間懸一根繩索,這根繩索正好擋住星體。伽利略論證說,繩索與眼睛の角度等於星體與眼睛の對向角。我們現在知道伽利略の結果是虛假の。我們感知の星體の外觀大小完全是由於空氣和其他幹擾效應,與星體物理大小沒有決定性關系。伽利略對星體大小の測量依據の是現在已經被擯棄の假定。但是這種擯棄與知覺の主觀方面沒有關系。伽利略の觀察是客觀の,因為這些觀察使用の是常規程序,如果今天來重複,這些程序產生の結果與伽利略獲得の結果是大體相同の。在下一章,我們將有理由來進一步發展這個論點:科學缺乏不可錯の觀察基礎不僅僅是由於知覺の主觀方面。

補充讀物

關於科學の經驗基礎是經得住檢驗の陳述の經典討論請閱:Popper (1972 chapter 5)。強調觀察の主觀方面在Hacking (1983)の後半部,Popper (1979, pp.341-61)以及Chalmers (1990, chapter 4)。也請參考Shapere (1982)。

在《科學究竟是什麼》這本書中,作者舉了很多有趣の,通俗易懂の例子,比如在說到可證偽性是理論の標准中,舉了幾個簡單斷言の例子.它們在所指の意義上是可證偽の。

1星期三從來不下雨。

2所有の物質受熱都膨脹。

3在靠近地球表面の地方松手將重物(如一塊磚)放開,如果不被阻擋,就垂直下落。

4當光線從平面鏡上反射時,它の人射角與反射角相等。

斷言(1)是可證偽の,因為觀察到有一個星期三下雨就能被證偽。斷言(2)是可證偽の。它能被大意是這樣の觀察陳述證偽:某一種物質X,在時間t,受熱益膨脹。接近冰點の水就能證明(2)為偽。(l)和(2)都是可證偽の,並且是假の。斷言(3)和(4)據我所知也許是真の,雖然如此,它們在所指の意義上是可證偽の。一塊磚被松手放開時往上“掉”,在邏輯上是可能の。斷言“磚”松手放開時往上“掉”,並無邏輯上の矛盾,雖然也許這類陳述從來沒有被觀察所支持過。斷言(4)是可證偽の,因為光線射向鏡面の人射角是斜角時可以設想,以垂直於鏡面の方向反射出去。如果反射定律是正確の,這就永遠不會發生,但是假如發生,也無邏輯上の矛盾。(3)和(4)都是可證偽の,即使它們也許是真の。

讀完這本書後,由於作者の對於科學の觀點是貫穿在他對現代觀點の批判和選擇性接受の基礎上の,所以還未形成像現代觀那樣系統集中の形式。總結作者對科學性質の觀點如下:1.應該把理論當作某種有結構の整體來描述;2.對科學知識性質問題の正確の研究方法是客觀の研究法,“客觀”與“真の”並沒有必然の聯系;3.科學是一種複雜の社會活動,實驗方法並不是始終都存在の;科學の實踐沒有主體;4.科學實踐の一個重要特點是:它是相對自由の。

其實科學是什麼,誰也說不清楚,雖然我們很多人都想知道,但很少人能知道它。科學是不斷發展の,我們只有通過不斷の學習和探索,才能理解和掌握現階段の科學。我傾向於認為科學就是用實驗の方式(包括理論)思考、理解未知世界の過程,它是人類獲得知識の一種方法,是與權威、邏輯、直覺相對の一種方法,一旦我們知道了之後,就可以不必再問為什麼了。了解科學,有助於我們理解人類與其它生命共同在自然界生存の方式,從而使人與自然以及社會之間建立更和諧の關系。

現在我自己對於科學是什麼の回答是“一個人通過客觀の研究方法,在他/她所在の常規科學體系中進行解決難題の工作。如果在此過程中發現常規科學體系

の不足,這個人通過一定理論依據和自己の判斷甚至頂住巨大の反對之聲,在科學實踐中建立新の理論,更接近與真理の理論の過程。而他/她の理論是科學史中很小の一部分,且不一定會馬上被證實是正確の,也不一定在時間跨度上符合更接近於真理の規則,但這個理論比上一個理論有進步之處。”最後不得不提の是認識論の無政府狀態の觀點,此觀點持有人費耶阿本德認為科學如宗教一樣是一種信仰、一種選擇,他提倡把科學和國家分開以允許發展科學以外の東西。他認為不管科學實踐者是享樂主義者還是別の,喜歡還是不喜歡它,科學可以有種種結果。他の觀點是典型の激進觀點,可以作為反面觀點加深對科學の理解。

通過這本書,我領悟到,一定要學會站在巨人の肩膀上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既要繼承最新の科學成果,亦要勇於批判不正確の觀點。學會“否定”の思維方式很重要,做研究の時候我們傾向於在權威面前の認知傾向總是以“肯定”の思維方式來思考和解決問題,或許經常提醒自己批判、否定,更有助於我們反思、重構理論、知識和現象。這裏需要指出の是,對待任何一項實驗,都要持一顆冷靜理性の態度與批判の性思維。不能妄下正確或錯誤の判斷。因為我們人類往往會陷入一個誤區,重視實驗結論,忽視實驗條件,其實實驗結論都是在控制了無關變量之後得出來の,若不加以辨識就照辦亂套,這就給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帶來不必要の麻煩。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自卑常常被认为是不好的,因此很多人否认自己的自卑情结。但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情结,正视自己的自卑和不足,是健康成长的前提。 孩童时代,我一直被班里的同学称为胖子,对外貌很自卑。但是我不允许自己承认这一点,也不允许别人发现这一点,当被叫到胖子的时候,我会用很恶劣的语言回应。随着年龄增长,我开始正视自己长得不够漂亮的事实,并且发现自信所体现出来的魅力。我常常告诉自己自信的女性最美丽,这种心理暗示带来的效果很好。 正视自己的自卑,并且把自卑用自信来掩盖,这是我对自我内心的调整,但是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让我第一次比较系统的认识了自卑情结,并再一次对自己的内心进行了深层次探索。 《自卑与超越》一共十二章节,读完之后,有三点感受尤为深刻: 一、个体的生活意义与行为 什么是生活的意义?生活的问题都是和职业,社会和性相联系的。个人对这三个问题的反应,就表明了他生活的意义。错误的生活意义导致错误的行为。阿德勒由表及里的探索,有效解释了为什么纠正一个人的行为后,患者仍然会出现其他不良行为。关键不在于行为本身,而在于错误的生活意义没有被纠正。我在实习的过程中发现有两个16岁的小孩子,性格暴躁,不讲礼貌。我多次告诉他们这样是不对的,效果甚微。我问及了他们的家庭状况和小时候记忆深刻的故事。A的父母双亡,和爷爷相依为命。爷爷并不关心他的心里需要,只保证他有饭吃有衣服穿,有时候爷爷走亲戚,会把他一个人留在家里。长期的忽视使得他很孤单。B的情况更糟糕,唯一的亲人,哥哥在外打工,一年回家一次,他假期也呆在学校,无处可去,安静的时候,深黑的眼睛常常让人觉得悲伤。我第一次接触他对他印象非常好,爱照顾人,负责人。但是相处的过程中,我开始接触其他人,对他的关注度减少。接下来他的行为就变得让人无法忍受。了解到AB的生活环境和现状之后,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表现的如此暴躁是因为他们怕被忽视,想引起老师的注意。但是由于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运动以及其他方面都表现平平,他们便选择了错误的方式来达到吸引注意的目的。我先主动调整了自己对待他们的态度,并且十分肯定了他们的优点。接着我发现他们的行为有了很大改

政治理论学习总结报告

政治理论学习总结报告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政治理论学习总结报告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习好才能有创新的工作思路,才会谋求新的发展;学习好就能用科学理论指导公安工作实践,把 握政治工作主动权;学习好就能更好地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思想,为民执好法服好务;学习好才能 更好地做好群众工作... 做为一名基层派出所的公安人员,我个人深知: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是“三基工程”建设 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基层派出所基础工作的根基,亦是推动公安事业长远发展的基石。抓好“三基工程”对于提高全体民警综合素质和执法服务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个人认为:在“三基工程”建设中,应把政治理论学习放在首位,使公安民警成为政治坚定、纪律严明、业务熟练、作风过硬,同人 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富有战斗力的公安队伍。 一、打牢坚实思想基础 在世界范围内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创新空前加快的今天,国际化的竞争越来越表现出科技进步、知识创新和人的素质的竞争。然而,公安工作具有涉及社会面广、领域多、法律知识面宽、公安 专业知识性强,执法办案和服务标准高等特点,要承担起党委政府赋予公安机关三大历史使命,就得 加强对马列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法律法规、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知识、现代科学技术、历史知识、文化知识等其他各方面知识的自身学习和研究,达到不断充实、 丰富、完善自己,这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基层全体民警一项十分紧迫的重大政治任务。对此,在学习中要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只有学习好理论才能达到升华,工作才能把握方向,绩效才能显着,教育人帮助人才能有理有节,与各级公安机关才能保持高度一致,凝神聚气投入到公安工作中去。在 既要会说、更要会做的同时,要注重在实践中的运用和经验结累。归根到底一句话,学习好才能有创 新的工作思路,才会谋求新的发展;学习好就能用科学理论指导公安工作实践,把握政治工作主动权;学 习好就能更好地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思想,为民执好法服好务;学习好才能更好地做好群众工作,公安工作就会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否则,就会贻误公安事业,就会迷失政治方向。 二、正确把握政治方向 实践证明:“时代和形势要求我们勤奋学习,这是我们应有的认识,应有的觉悟。”不断勤奋学习,能使人聪明起来增长才干,能给人生以正确引导,能给人信心和力量,能促进创造,推动社会进步。 因此,加强学习,我们要努力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用*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共 产主义理想信念占领思想阵地,牢固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 人民、忠于法律,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永远听党话、跟党走,这既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也是政 治上坚强忠诚可靠的标志。更何况在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十分繁重,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层出 不穷的情况下,如果不读书学习,许多问题就搞不清弄不懂,就会处于盲目、被动和落伍状态。俗话说:“涉浅水者得鱼虾,入深海者擒蛟龙。”如果我们不加强学习,不注重党性修养和世界观的改造, 思想根基和理论功底就会产生动摇和不牢靠,在纷繁复杂的事物面前,就会浑浑噩噩,良莠不辨,就 会在头脑中缺乏应有的是非观念和政治责任意识,便会站不稳脚跟,把握不住政治方向。我们要想成

语言学中的科学方法论

DUFE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学号: 2015100607 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日语) 姓名:董烨

摘要: 任何学科的发展和研究都离不开方法论的指导,语言学研究当然也是如此。在当今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的论著更是层出不穷,如索绪尔的共时语言学、通时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等。语言学研究的迅猛发展,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体现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本文大致分为四个部分,先后介绍了语言学、科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在语言学中的体现和科学方法论在日语学习中的具体应用。 本文介绍了一些日常语言学习中归纳的简单的科学方法论。通过这些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加深记忆。同时,也唤起自己对语言学中方法论的探索精神。今后会尝试摸索更多的适合用于语言学的科学方法论,拓宽语言研究的道路。 关键词:语言学科学方法论日语学习共时通时

目录 一、语言学 (3) 二、科学方法论 (3) 三、科学方法论在语言学中的体现 (4) (一)共时语言学 (4) (二)历时语言学 (4) 四、科学方法论在日语学习中的具体应用 (5) (一)“对比”出真知 (5) (二)“经验”的误导 (6) 五、总结 (7) 六、参考文献 (8)

一、语言学 从牙牙学语开始,人就和语言扯上了关系。这种关系对于人类来说就像空气一样,虽然每天都在运用它进行人类活动,但是很难注意到它的存在。但是对于搞语言研究的专家学者来说,语言的意义不仅仅是停留在应用工具,而是上升到了一门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学问。一般笼统地称其为语言学。 语言学顾名思义,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研究语言的本质、结构和发展规律的实证科学。语言学不仅拥有非常古老的历史,其研究领域也非常广泛。其中的语音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翻译学偏向于社会科学范畴,而语源、语史的研究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语言学横跨三个领域,又与文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相互渗透、交叉,所以科学的方法论对于繁纷复杂的语言学来说非常重要。 二、科学方法论 方法,是一个抽象名词。通过语言学,可以追溯到“方法”这个词的语源。1英语“method”(“方法”)一词的来源,经探究,它来自希腊语“μετοδ”(“途径、方法”),该词由“μετα”(“沿着”)和“οδο?”(“道路”)这两部分构成,因此,原意更贴近于“途径”。而汉语“方法”一词则最早出现在《墨子?天志》中,原先指的是“量度方形之法”,后来演化成“知行之法”之意。用一个形象的汉语词汇来表达的话,就是“门路”。 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比利时科学方法论专家萨顿(G. Sarton)曾说,“在科学领域,方法至为重要。一部科学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工具史,这些工具——无论有形或无形——由一系列人物创造出来,以解决他们遇到的某些问题。每种工具和方法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任何做学术研究的人,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科学方法论,而这种学习开始得越早越好。 语言学者们需要了解科学方法论,并将其应用到语言学这门科学当中,这必定有助于语言学的发展。 1戴世强.工善其事必利其器——谈科研方法[EB/OL].经管之家,2014-07-12

读书报告格式要求与参考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读书报告格式要求与参考

编号:FS-DY-20588 读书报告格式要求与参考 读书报告格式内容 1、作者简介、内容概要; 2、本书在表达(如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处理等方面的特别之处; 3、作者在书中传递的讯息; 4、书中令人深刻难忘的部分以及你个人最喜爱的部分; 5、个人对本书的评价和观感(如是否值得向其它读者推介); 6、读后感:(1)书中情节引起的联想 (2)书中内容引起的疑问 (3)本书令你有何提醒、启发及反思 7、从本书获得的收获; 8、引用本书或其它书籍的内容,或日常用语 9、总结

读书报告注意事项 一. 读书报告有没有一定的格式 对初写读书报告的同学来说,学校会有一般的格式要求,让其有所遵循。一般地,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一的作用是,让别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 二.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是一面看书一面写,不论有甚么感想、疑问和见解,都随即把它们写下来。 如果书是自己的,可以直接写在书随笔记下一些想法。 三. 不止读一本书 要把一本书的读书报告写好,除了对这本书要有较透彻的了解之外,还要对作者、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对这本书写作的背景有所了解。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同时找到其他有关的书来看,包括: 1. 作者的传记; 2. 作者其他作品; 3. 别人对这本书的研究; 4. 其他作者的回顾或有关著作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学习总结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学习总结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这门课共学写了20 课时,对于学生生涯最后一门社会科学类课程,我倍感珍惜,每次课都比较认真地听讲,老师们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对这门课的内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作为一名工科学生,进入这样一门完全陌生的领域后,感觉非常震撼: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习就是开拓。结合了网上的内容,对这门课的基本知识,我进行了一小点梳理。 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是一个完整的、开放的科学体系,它由实事求是、矛盾分析、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实事求是是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其他三个方面是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和展开。此外,辩证逻辑方法,作为唯物辩证法在思维领域的应用,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的重要内容。现代科学方法论主要是信息方法、控制方法、系统方法,它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新的方法。尽管从学理上来说不能直接包含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体系内,但是给予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以启迪和补充。比如系统方法,它很显然的补充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方法,所以是很有价值的。(一)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这个词出于《汉书?河间献王传》,原指一种治学态度。在30年代末,毛泽东就明确使用实事求是的概念,并进行新的解释,赋予了哲学命题的含义。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系统阐明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 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根据这样的解释“,实事求是” 就是用中国语言表述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的思想方法。作为思想方法,它要求人们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发挥主观能动性,探求事物内部的客观规律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实践以理论为指导;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思想方法是与主观主义的思想路线、思想方法根本对立的,也是在与之作斗争中形成的。 主观主义是一种从主观意志和愿望出发,从书本和某些原则出发,不顾客观 实际情况,违背客观规律的唯心主义思想方法,曾经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其基本特征是主观与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两种表现形式。教条主义以书本为出发点,照抄照搬已有的结论和别国的模式;经验主义是从狭隘的经验出发,忽视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两者的出发点不同,但都是从主观出发,脱离客观实际,因而不能正确地认识客观实际,寻求客观规律,都是极为有害的。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必须时时处处防止和纠正

【原创】《超越自卑》读书笔记

1010040042刘嘉怡法律与行政学院社会工作 《超越自卑》读书笔记 在金鑫老师的推荐下学生认真拜读了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博士的代表作品《超越自卑》。阿德勒生于维也纳近郊的一个米商家庭,早年曾在维也纳大学学医,获得博士学位。初期追随弗洛伊德,后分道扬镳,自创了一个以“自卑情结”为中心的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类的一切都是出于“自卑”以及对“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强调个人与生存环境间互动对行为的影响。据说“此书被西方人视为了解自我和他人的教科书,起到了《圣经》起不到的作用”,是其最具影响力的一部作品,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超越自卑》主要介绍了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的记忆、梦、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及同伴和爱情与婚姻等十二个主要论点,共十二章。 在这本书里,阿德勒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任何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初都是以感觉来判断是非好恶。刚出生的婴儿到幼年阶段,接收到任何负面的信息,印象都会特别深刻。容貌、身材的高矮胖瘦、课业成绩的好坏、家庭背景的差异等等,都有可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种下自卑的因子。因此应该以坦然的态度面对自我内心中的自卑情结,使自己在生活、工作、处事上,避免走入自暴自弃或是骄傲自大的偏锋,才能够超越自己。 首先,本书第一章《生活的意义》是全书的纲领,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理论核心。他提出,每一个人类个体在面对生存时,都要面临三个问题:职业、社交(与他人的关系)和性(即爱情和婚姻)。每个人都要面对这三大问题,而由此作出的反应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他分析了人们各种错误“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过度关注自我,和正确“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有从属感和社会兴趣,作为团体的一份子,愿为人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他提出,当个体不足以应对环境挑战时,对其现时地位的不满必然将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自卑感乃是人类最普通的情绪,但人无法一直在自卑感下生活。因此,追求作为其补偿的优越感,是所有人的通性。简单地来说,即用“优越感”来弥补“自卑感”。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理想的补偿方式,是通过改变现实生活的处境来消除自卑,甚至获得成就。而生活的失败者,则在不合作的态度中,在自己的想象里获得满足。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并拥有对他人有益的合作的生活态度。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儿童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阿德勒说,自卑感实际上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因。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而努力奋斗的结果。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人类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我们所有文化贡献的源泉。而超越力量的大小,审视自卑心的强弱,以及个性、企图心等。自卑与超越的相对强弱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衍生出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与行为来。正因这股力量相当强大,若能够妥善运用,则可以成为一股不断突破的动力,否则,将成为另一个失败的开始。 从我们的童年开始,自卑感对我们的影响就从未停止过。儿童因为自身的弱小,在成长中无时无刻不伴随着自卑。为了补偿这种感受,他们应该练习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以获得生活的安全感,并在这种愉悦中,获得兴趣并发展终身受益的技能。在家庭的影响一章中,阿德勒描述了家庭对个人的巨大影响。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生活方式,给每一个孩子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前言 从古至今,政治问题纷繁复杂,充满斗争与神秘。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哲学家,思想家,其著作对西欧乃至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政治学领域,亚里士多德早在几千年前,通过对雅典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对当时出现的政治问题有所关注,有所研究。今天,通过阅读前人的著作,了解和学习几千年前这位大思想家对政治问题的论述和解决方案,从而有利于我们揭开政治表象背后的面纱,深刻的认识当今政治问题。 关键词:贫富差距,阶级,法治,政治体制,国家 作者简介 亚里士多德,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上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他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体系,涉及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亚里士多德生值,公元前四世纪,生于斯达奇拉城,少年时受柏拉图影响巨大,也深受父亲的影响,产生了一定的自然观,当时希腊奴隶制社会正处于危机时期。自伯罗尼撒战后,雅典社会各阶级如商人和手工业者,都受到战争的冲击,农民受到巨大损害。由于当时,大量的土地集中到大奴隶主手中,大量农民做了自由贫民。雅典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在政治上,雅典奴隶主国家动荡不安,自由贫民和富有奴隶主的斗争和矛盾,严重阻碍了雅典社会的发展。而作为目击者的亚里士多德,开始认真的观察社会现象,认真思考人们的行为,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主张,通过设学,著作,宣扬自己的主张,想要挽救江河日下的雅典社会,维护城邦的稳定。 论述的主要内容 亚里士多德通过长期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对当时的社会进行深入的剖析。在第一卷主要论家庭和城邦,在第一章到第二章,是关于人类团体的绪论,提到家庭,村坊的依次发展为城邦;在第三至十三章,论述家庭及其组成,家庭的组成于主奴,夫妇,父子三伦,家务的管理在于治产,还提到了主奴关系的发展。在第二卷,论理想的城邦和优良的城邦,其中谈到老师柏拉图的政治理想,柏拉图主张废弃家庭和私产,是一切财产包括妻子都归公。亚里士多德对老师的政治思想持否定的态度,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在第二卷的九至十二章,论崇尚武力的斯巴达政体,论克里特式政体,论梭罗改革。在第三卷中,论公民和政体理论,

科学方法论结课论文3000

科学方法论 题目:科学事实的获取对我的启示 学院: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名称:电子科学与技术 班级: romantic_fog@https://www.wendangku.net/doc/267283176.html, 学号: 日期:2013.6.17

科学事实的获取对我的启示 摘要: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而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科学方法论逐渐显示出它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尤其对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起着指导作用,而其自身也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从科学事实的获取中明白了机遇虽然重要,但如果没有良好的知识储备我们只能是错过机会。 关键词:事实的获取科学观察科学实验观察机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方法论就像研究科学的一把利器,它帮助我们在科学研究中有所发现,而科学发现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认识过程,不能指望轻而易举便可达到目标,需要有良好的信息反馈机制并充分地利用这一反馈,才能不断修正和调节自己的认识去实现科学发现的目标。 而科学事实是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是可以重复的,不是某种偶然现象,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因为偶然所见以为是真理,或许只是某一系列巧合下的一个假象。像“铀具有放射性”、“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等等均是科学事实,“所有微观客体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整个宇宙都在膨胀着”等等之类的普遍陈述,则不看成科学事实,而看成对科学事实加工提炼之后的理论论断。

那么,我们该如何来获取科学事实呢?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各种科学事实之间的联系,通过这种联系使我们能够根据那些已经认识的科学事实其预见以后发生的事实,这样才能发挥科学的解释力与预见力的功能。 科学实验和观察就是我们获取科学事实的重要手段。 那科学实验方法具体是什么呢?科学实验方法是需要我们根据研究目的,使用一些科学仪器和其它的一些,人为地控制、模拟研究对象,来获取科学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 科学实验方法可以人为地控制实验对象的变化,可以制造一些特殊状态,把对象放在这种状态下来认识,所以实验方法有其自身巨大的优越性,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经常使用实验方法解决一些问题,比如当我们不确定某事的正确性时试一试,这其中就使用了实验方法,只不过简化了实验方法的一些步骤,实验方法一般需要实验的构思和设计,实验的实施,实验结果的分析整理,实验结果的理论解释,首先要明确目的,如观察某种现象,验证某种假设,制造某种客体,等等。接着,要将特定的目的转化为某种原理或设想,进而依据已知的科学原理,利用适合的仪器、设备、试剂等物质条件,设计和构思具体的实验方案。实验的实施,是进行实际实验。这时,最重要的就是要精心操作,细致的观察,准确及时的记录,最后进行实验结果的处理。

读书报告格式及要求

读书报告格式及要求 读书报告格式要求 一、读书报告有没有一定的格式 对初学写读书报告的同学来说,老师会介绍一般的格式给他们, 让他们有所遵循。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它可集中读后感来写。最 花费笔墨的是内容概要,其作用是让别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至于写 读后感的方式却是多种多样,没有任何规范。能够写成很抒情的散文,很尖锐的评论,很精辟的分析,很周详的比较……要看书的性质,也 要看你感想的性质。 二、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是一面看书一面写,不论有什么感想,疑问 和见解,都随即把它们写下来。如果书是自己的,能够直接写在书上;如果书不是自己的,就要准备一本读书札记簿,写在本子上。书看完了,把自己写下来的那些感受浏览一次,就会发现几个重要能够发挥的。把这几个重点列出来,有时间的话,把书有选择地再看一遍,以 便你想论述的重点,找寻更多的资料或例证。有需要时,还能够再找 其它相关的书籍来补充你的论点。这样,你阅读的收获会丰富得多, 你写的读书报告也会有分量得多。 三、不要只读一本书 四、赞扬与批评 初学写读书报告,大多拜倒在作品之前,大大夸奖一番。不过赞 扬与批评都需要见地,公式化的赞美之词:内容丰富,描写细腻,刻 画入微,感人肺腑,文章清丽……全是废话。赞要赞到作品的节骨眼上,是这本书独有的、最突出的优点。批评当然比赞扬更难,因为写 读书报告的人学养往往逊于作者,要能指出一本书的缺点,而又能言 之成理,使人信服,实在并非易事。但不容易并不表示不能够这样做,

如果做得到,这篇读书报告会更容易受到欣赏。既指出优点又指出缺点,当然是常用的做法,不过很容易变成一种公式,四平八稳的结果 是不汤不水。所以赞扬不容易,批评难,又赞扬又批评也不简单。 ...第一范文§网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五、点与面 读书报告可对一本书全面论述,全面的结果很容易流于浮面,样 样都谈到了,但仅仅泛泛之论,倒不如抓住你最有感受、最有心得的 几点来谈。因为你谈得集中、深入,自然能给读者比较深刻的印象。 六、不要引用太多 好的读书报告应以写报告人自己的意见为主要内容,原文能够作 为举例加以引述,但不宜太多。引述其它人对这本书的看法也要适可 而止,不要连篇累牍的抄。否则看过之后,只觉得绝大部分是别的唾余,写读书报告的仅仅一个人云亦云的抄录者。 七、读书报告的内容可包括:1、作者简介、内容概要; 2、本书在表达(如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处理等方面的特别之处; 3、书中叫人深刻难忘的部分; 4、作者在书中传递的讯息; 5、个人最喜爱的部分; 6、对本书的评价和观感(如是否值得向其它读者推介); 7、读后感:(1)书中情节引起的联想 (2)书中内容引起的疑问 (3)本书令你有何提醒、启发及反思 (4)本书引起的思想上的转变

★政治理论学习总结报告[

★政治理论学习总结报告[ 【网络综合-政治理论学习总结报告】 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政治理论学习总结报告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习好才能有创新的工作思路,才会谋求新的发展;学习好就能用科学理论指导公安工作实践,把握政治工作主动权;学习好就能更好 地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思想,为民执好法服好务;学习好才 能更好地做好群众工作... 做为一名基层派出所的公安人员,我个人深知: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是“三基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基层派出所基 础工作的根基,亦是推动公安事业长远发展的基石.抓好“三基工程”对于提高全体民警综合素质和执法服务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个人认为:在“三基工程”建设中,应把政治理论学习放在首位,使公 安民警成为政治坚定、纪律严明、业务熟练、作风过硬,同人民群众 保持血肉联系的富有战斗力的公安队伍. 一、打牢坚实思想基础 在世界范围内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创新空前加快的今天,国 际化的竞争越来越表现出科技进步、知识创新和人的素质的竞争.然而,公安工作具有涉及社会面广、领域多、法律知识面宽、公安专业 知识性强,执法办案和服务标准高等特点,要承担起党委政府赋予公 安机关三大历史使命,就得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法律法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学技术、历史知识、文化知识等其他各方面 知识的自身学习和研究,达到不断充实、丰富、完善自己,这是时代 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基层全体民警一项十分紧迫的重大政治任务. 对此,在学习中要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只有学习好理论才能达到升华,工作才能把握方向,绩效才能显著,教育人帮助人才能有理有节, 与各级公安机关才能保持高度一致,凝神聚气投入到公安工作中去.

科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 课程名称科学方法论 教师姓名 研究生姓名 研究生学号 研究生专业 所在院系 类别: 硕士 日期: 2013 年11 月11 日

评语 注:1、无评阅人签名成绩无效; 2、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批阅,用铅笔阅卷无效; 3、如有平时成绩,必须在上面评分表中标出,并计算入总成绩。

科学方法论的发展简史、当代发展 的困境与其现实意义 摘要:本文是在阅读科学方法论相关论文的基础上总结而来,主要为读书报告,文中的主要科学论点均援引自文后的参考文献中。 关键字:科学方法论;发展史;困境;现实意义 科学方法论的发展简史 依据古登(Gutting. G)的观点,我们可以将科学方法论描述为“处于科学的成功追求背后的所有普遍而系统地可表达的程序”[1]。同时,我们将科学方法论的本质归结为三个层面:哲学层面 ,科学家层面 ,科学实践的历史学和社会学层面[2]。其中哲学层面的基本特征是基于普遍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之上的方法论追问,科学家层面的基本特征是根据具体科学问题所进行的,同时局限于科学家群体内部的方法论争论,而科学实践层面的特征是根据科学实践的具体历史以及社会特征而对科学方法所进行的一种描述。这种变化是随着科学哲学的发展逐步而来的,下面笔者将简要介绍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历史。 1,古希腊科学方法论的起源 早在古希腊时,哲学家们便已经开始了科学本质与来源的讨论与争辩。泰勒斯说“概括是科学的起源”[3],问题识我们该如何去概括。这里哲学家们分成了两个派别。 其一是唯理论,唯理论所持核心观点是:世界上的知识需要依赖人类的智力中的理性或直觉或理念的洞见才能获致。其中,数学总是知识的理想形式。最早的唯理论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念论。理念论试图对数学知识的可能性提供一种解释,这种思想根源于毕达哥拉斯[2]。唯理论的表述试图说明存在着一种独立于物理事物之外的另一类事物,例如:给予一条直线和直线外一个点,通过这个点有一条、并且只有一条平行线与这条直线平行。这显然不是我们能够通过直接观察而得到,而是通过现实观察之外的理性思考得到的。而它又真实存在,并不以物理事物的形式存在,更像是一种理念式的,而又能被人接受的真实推论。虽然并不真实存在,但却可以确实其存在的合理性。这种理念在柏拉图看来,能够求得对事物的解释、能够洞察理想事物的属性,从而获取关于实在事物的知识。 其二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经验论,其两大核心是:科学在起源上是经验的;科学在内容上是必然的[1]。这一观点与唯理论是完全相反的,认为科学的最终根源不是神圣的权威、人类的想象或者思辨的推理,而是我们对物质客体的感知经验。但是,亚里士多德并不明白物质客体的感知经验如何导出极其重要的智力判断,这就造成了经验论最大的弊端,也成为了人们后来进行科学方法论反思的根源。 2,近代科学方法论的革命 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争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只是时间到了近现代,争论的主脚换成了笛卡尔与弗朗西斯?培根。 笛卡尔坚持并发展了唯理论,其关于科学方法论的两个核心主张是::第一,用理念概念取代了本体的理性直觉,也就是“科学的根据不是外在本体的不可靠的智力版本,而是确实认识到了它自身的内容。”[1]第二,丢弃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逻辑,主张一种新型的数学推理,那就是以连续思维去把握秩序的“演绎法”。从这种观点可以得出科学是从问题或者待证明的事物中能直觉到的东西出发所进行的演绎这种结论。事实上,唯理论的演绎只能揭示前提中所包藏的结论,除非另有一个综合真理已被知道,否则它就不能建立综合真理。对

读书报告的基本格式要求

读书报告的基本格式要求 怎样写读书报告 一、读书报告有没有一定的格式对初学写读书报告的同学来说,老师会介绍一般的格式给他们,让他们有所遵循。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它可集中读后感来写。最花费笔墨的是内容概要,其作用是让别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至于写读后感的方式却是多种多样,没有任何规范。可以写成很抒情的散文,很尖锐的评论,很精辟的分析,很周详的比较……要看书的性质,也要看你感想的性质。 二、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是一面看书一面写,不论有什么感想,疑问和见解,都随即把它们写下来。如果书是自己的,可以直接写在书上;如果书不是自己的,就要准备一本读书札记簿,写在本子上。书看完了,把自己写下来的那些感受浏览一次,就会发现几个重要可以发挥的。把这几个重点列出来,有时间的话,把书有选择地再看一遍,以便你想论述的重点,找寻更多的资料或例证。有需要时,还可以再找其它有关的书籍来补充你的论点。这样,你阅读的收获会丰富得多,你写的读书报告也会有分量得多。

三、不要只读一本书要把一本书的读书报告写好,除了对这本书要有较透彻的了解之外,还要对作者、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对这本书写作的背景有所了解。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同时找到其它有关的书来看,包括:1、作者的传记;2、作者其它作品;3、别人对这本书的研究;4、其它作者的回顾或有关著作(如巴金的《回想录》与杨绛的《干校十记》等)。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条件或需要这样做,但能够这样做,写出来的读书报告一定扎实得多,丰厚得多。 四、赞扬与批评初学写读书报告,大多拜倒在作品之前,大大夸奖一番。可是赞扬与批评都需要见地,公式化的赞美之词:内容丰富,描写细腻,刻画入微,感人肺腑,文章清丽……全是废话。赞要赞到作品的节骨眼上,最好是这本书独有的、最突出的优点。批评当然比赞扬更难,因为写读书报告的人学养往往逊于作者,要能指出一本书的缺点,而又能言之成理,使人信服,实在并非易事。但不容易并不表示不可以这样做,如果做得到,这篇读书报告会更容易受到欣赏。既指出优点又指出缺点,当然是常用的做法,可是很容易变成一种公式,四平八稳的结果是不汤不水。因此赞扬不容易,批评难,又赞扬又批评也不简单。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精选3篇)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精选3篇)《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 《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作者提出:每个人因为对其现时地位的不满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儿童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自卑与超越》主要有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的记忆、梦、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及同伴和爱情与婚姻等十二个主要论点,共十二章。原书名为《生活对你的意义》。这是阿德勒思想最为成熟的时期。 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交和爱情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关。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应时,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生兴趣以及能与人

合作。 阿德勒认为对于人类来说,肉体和心灵二者是生活的表现,它们都是整体生活的一部分。心灵正是指挥肉体朝着一种能使我们获得安全和优越地位努力的。只有那些对他人产生兴趣而又决心要为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心灵才有了克服困难的正确技术,使肉体正确行动,从而超越自卑,使自己鼓起勇气前进。 自卑感实际上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因。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而努力奋斗的结果。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人类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我们所有文化贡献的源泉。而超越力量的大小,端视自卑心的强弱,以及个性、企图心等。自卑与超越的相对强弱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衍生出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与行为来。正因这股力量相当强大,若能够妥善运用,则可以成为一股不断突破的动力,否则,将成为另一个失败的开始。 在人的所有心灵现象中,最能显示着其中秘密的是个人的记忆。早期记忆又特别重要,因为它显示了人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简单的表现方式。梦是是人类心灵创造活动的一部分。梦的目的是在支持生活方式,并引起适合于生活方法的感觉。每个人做梦时都好像他在梦中必须努力追求优越感一般。 家庭对人类的影响也很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而父

政治学读书报告

在读书中明辨慎思 ——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摘要: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在分类上属于古典政治学的范围,亚里士多德所处的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之地,古希腊哲学家们从哲学的角度对城邦生活中的各种政治现象进行了反思,并力图寻找城邦政治生活的本质。而亚里士多德则是古典政治学的集大成者,他在《政治学》中所提出的政治思想和政治问题,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深思。我只是大概读了这本书,也不是本专业的学生,还有很多对书中理解还不到位的地方,所以如果有讲的不对的地方,还请见谅。接下来,我将从本书简述、城邦学说、政治学与伦理学、“中庸”的政治思想和总结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读书报告。 关键词:城邦、伦理、中庸、政治学 正文: 1.本书简述 1.1创作背景 亚里士多德撰写《政治学》时,希腊城邦中的阶级矛盾加深,自由民中贫富两极分化的速度加快,城邦中越来越多的自由民表达了对奴隶主统治的不满,他们参与城邦政治生活的热情也普遍降低。此前被希腊人奉为圭臬的“个人离不开城邦”的传统观念也受到了普遍的质疑,希腊城邦统治的社会基础开始动摇。 1.2作者简介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 384 年-公元前 322 年),西方学术史上重要的人物,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马克思称他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为“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进入雅典学园

学习时师从柏拉图,后离开阿卡德米到小亚细亚的城邦讲学、深入民间观察到了 城邦的现状及问题,最后回到雅典建立了他自己的学校。 作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哲学、伦理、逻辑、心理、经济、神学、政治、自然科学、教育和法律等等;代表作有《政治学》、《雅典政制》、《物理学》、《形而上学》、《伦理学》、《气象学》等等。亚里 士多德是政治学的先驱,他首次将政治学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研 究领域,使政治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3主要内容 《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基于他和学生对 158 个希腊城邦政治制度的调查创作而成的。本书共有 8 卷 103 章: 第一、三卷:城邦和公民和政制; 第二卷:批判《理想国》和《法律篇》中的理想城邦,评析斯巴达、克里特和 迦太基当时比较典型的三种政体; 第四、五、六卷:分析各种政体及政权更迭的原因、讨论建立稳定政体的方法 和论述民主制与寡头制的组织,认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是最佳的; 第五、第七、八卷:理想城邦中的道德、民族性和教育等。 但是第八卷谈的教育,讨论到体操和音乐全书就结束了。因此,学者们推测《政治学》应是一部未竟之作。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有关政治的第一部全面的、系统的书籍,也是他政 治思想的体现。亚里士多德在本书中讨论十分广泛,包括城邦的目的、起源、产生、衰败,政体的分类和政权更迭,理想城邦及其建设等。

《社会科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对当代社会科学和社会思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此贡献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他的方法论学说。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一书主要选自《自然论文集》,本书由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中的“客观性”、文化科学逻辑领域内的批判性研究、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三篇长文组成,它们分别阐述了韦伯方法论思想中的一些重要的内容,是韦伯方法论著作的代表作。本文主要通过深入的阅读研究韦伯的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一文,进行浅析。 在《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一文中,韦伯提出人们在大学授课时是否应当宣明他们所赞成的某种伦理的或者建立在文明理想以及其他世界观基础上的实际的价值判断这一问题。针对此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其一是以可以从纯逻辑演绎而得到的事实和经验事实为一方与以实践的、伦理的或世界观的价值判断为另一方的区分是正确的;其二是尽可能在课堂上不讲实际的价值问题。对于上面两种回答,韦伯发表了自己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大学教师在一切具体情况下,甚至在面临使他的授课内容变得毫无吸引力的危险时,都会毫不犹豫地向听众,首先向自己宣明,哪些陈述是纯粹从逻辑推理演化而来的或者对纯粹经验事实的说明,哪些陈述是实际的价值判断,并且把这一点看作自己天经地义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上述的第一种回答才可以接受;而韦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赞同第二种回答,认为第二种回答只适于掩盖向听众发表的意见的实际影响,韦伯认为如果让教师放弃实际的价值判断,不能讲激情昂扬的话语,会使听众迷失于各种不同范围的彼此混淆之中。 在讲坛上一般是否应该进行实际的价值判断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政策的问题,因而它最终只能由个人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而对大学的任务所取的观点来决定。韦伯批评了种种不合时宜的德国教授们在大学课堂的言行,认为“如今的大学生在教室里应当向自己的教师学到的东西,首先是熟练地完成给定的任务的能力;其次,承认事实,即使是令人不堪的事实,然后把关于它们的规定和自己的价值态度区别开来;第三,使自己服从职责,因而首先抑制不必要地表示自己个人兴趣和其他感受的冲动。”提出在每一项职责任务中,承担任务者应当克制自己,排除那些不属于职责的东西,而最需要排除的是他自己的爱与恨。 韦伯认为经验科学只能告诉人们事实怎么样,它可能怎么样,但决不指导人们应当怎么样,因此关于实在的经验认识的科学必须拒绝承担价值判断的任务,从而保持科学认识的客观性和中立性。科学研究者在涉及社会事实时,应当克制对它公开发表个人见解,韦伯写道:“一个职业‘思想家’如果有什么职责的话,他所迫切要做的便是,面对时下盛行的理想,哪怕是倾人的理想,都要保持个人才智的清醒,倘有必要,就需‘逆潮流而动’。”韦伯深切地认识到研究者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和做学术报告时需要回避价值判断,不借科学研究来鼓吹自己的价值观;正是在这些因素之下,韦伯提出了“价值无涉”的概念。 韦伯写《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这篇论文的意图在于,批判德国的教授们利用自己不受攻击的权威在学术讲坛宣扬自己的价值观点,混淆了价值判断和关于经验事实的科学知识之间的界限。在韦伯看来大学教授不能任意的发表其价值判断。即应该做到价值无涉(价值中立)。所谓价值无涉是指要求研究主体按主观愿望选择了所要研究的问题之后,应该客观地描述关于所要研究问题的全面资料和对这些资料进行科学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而不管这些资料和结论是否与研究主体、社会或者他人的价值观念相冲突、相对立。 价值无涉这一原则首先是由韦伯提出的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原则,今天在社会科学领域内依然广为接受的标准。社会科学是否需要坚持“价值无涉”的原则,引起了学者的广泛争论。这两种立场在中国社会学界争论了十几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刊登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的郑杭生教授和李金教授之间的争辩。 李金教授对社会科学研究中坚持“价值无涉”的立场是持基本接受的态度。他在《为“价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范文(精选7篇)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范文(精选7篇)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范文(精选7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 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终于把《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给看完了。《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本书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生的意义在于奋斗,我赞成这一观点。多少次生命处于低潮,是这一信念解救了我。于是埋头苦干,当我无意间抬起头时,却发现周围的人渐离自己远去了,自己竟到了形影相吊的地步,同学越来越疏远,舍友越来越隔阂。回顾三年前刚刚踏入大学校门时,我们以何等的热情要建筑一个温暖的大家啊!结果与愿望竟有如此差距,只因我们把奋斗的目标定格为个人成就了,各自作自己的茧,而非大家共筑一个巢。当朝夕相处的同学处于困境之中时,我们熟视无睹或轻描淡写的宽慰几句;当同学取得一点点成绩时,我们置若罔闻或冷嘲热讽。没有周围人的关怀认可,我们感到孤独迷茫,无所适从了,即而对生活的意义提出质疑。没有归属感,没有安全感怎么可能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对生活充满信心呢?大家都渴求温暖的集体,融洽的关系,但有几人为建筑这气氛而努力过呢?只想索取不肯付出,终究是行不通的。阿德勒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结合作之中获得满足。奉献的意义是广泛的,在班级之中,我们与同学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集体奉献力量;在单位之中,我们与同事团结合作,为单位的生存发展奉献力量;作为一国公民,我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青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