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

定义

所谓表外业务(Off-Balance Sheet Activities,OBS),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

表外业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表外业务指那些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同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关系密切,并在一定条件下会转为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通常把这些经营活动称为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它们是有风险的经营活动,应当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予以揭示。狭义的表外业务包括:(1)贷款承诺,这种承诺又可分为可撤销承诺和不可撤销承诺两种;(2)担保;(3)金融衍生工具,如期货、互换、期权、远期合约、利率上下限等;(4)投资银行业务,包括证券代理、证券包销和分销、黄金交易等

广义的表外业务则除了包括狭义的表外业务,还包括结算、代理、咨询等无风险的经营活动,所以广义的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的业务。按照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要求,广义的表外业务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或有债权(债务),即狭义的表外业务。二是金融服务类业务,包括:(1)信托与咨询服务;(2)支付与结算;(3)代理人服务;(4)与贷款有关的服务,如贷款组织、贷款审批、辛迪加贷款代理等;(5)进出口服务,如代理行服务、贸易报单、出口保险业务等。

通常我们所说的表外业务一般是指狭义表外业务。

类型

1.担保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对第三方

表外业务

承担责任的业务,包括担保(保函)、备用信用证、跟单信用证、承兑等。

2.承诺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包括贷款承诺等。

3.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自身头寸管理等需要而进行的货币(包括外汇)和利率的远期、掉期、期权等衍生交易业务。

主要内容

贸易融通业务

金融保证业务包括保函备用信用证贷款承诺贷款出售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极易混淆。

其联系是:二者都不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二者有的业务也不都占用银行的资金、银行在当中发挥代理人、被客户委托的身份;收入来源主要是服务费、手续费、管理费等。其区别是:中间业务更多的表现为传统的业务,而且风险较小;表外业务则更多的表现为创新的业务,风险较大,这些业务与表内的业务一般有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转化表内的业务。

风险

1、在担保中,被担保人由于破产而无法履约,银行作为担保人就要承担债务。

2、客户违约。

3、由于市场条件的变化,银行对客户的保证变为银行实际资产的配置。

4、在期权、期货和调换交易中,银行的风险的不确定性更大。

管理

(四)回购协议。

(五)有追索权的资产销售。

(六)买入远期资产。

(七)票据发行和循环包销便利。

(八)初始期限为一年以下的、可随时无条件取消的承诺。

(九)初始期限为一年或一年以上的其他承诺。

(十)利率、汇率合约。

(十一)部分缴付款项的股票。

相互转化

1.表外业务在其特定的可能事项成为现实时,转化为表内业务,此时,

表外业务

应由表外核算转换到表内核算。例如,开出信用证,在“客户未能按合同付款” 这已特定可能事项出现之前,在表外科目“开出信用证”、“应付信用证款项”中核算,一旦“客户未能按合同付款”成为现实,银行向收款人支付合同款项后,就转化到表内,作为资产业务核算,此时,会计部门需要销记表外科目,会计分录为:

借:应付信用证款项(或有负债科目)

贷:开出信用证(或有资产科目)

同时,在表内借记“信用证垫款”,贷记相关的资金账户,完成表外核算到表内核算的转化。

2.表内业务由本来确定的事项转化为需要由不确定事项来证实其发生时,就应转移到表外科目进行核算。例如,银行卖出其买入的票据:银行买入票据的时候,在表内买入票据科目或贴现科目核算,当银行将该票据卖出后(未到期),银行的付款责任由本来的确定转变为由“卖出的票据被拒付”这一不确定事项决定,因此,银行应在卖出票据时,销记表内(借有关资金科目,贷买入票据或贴现),同时在表外登记这种不确定的付款责任(借卖出票据或再贴现、转贴现,贷应付卖出票据款),直至票据到期,这种可能不再出现时,才可以销记表外业务。

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证券化、金融市场一体化不断发展,金融工具不断创新,各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得到了长足发展,资产业务所占比重及赢利空间不断缩小。随着表外业务市场的迅速发展,与表外业务相关的风险案件也不断出现,涉案规模不断扩张,因此,其信息的披露也越来越被监管当局、投资者、管理者所重视。

与国际同业相比,中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范围相对狭窄,业务量较小,入关后将面临与众多强大对手争夺国内表外业务市场的严峻形势,国内各商业银行需要在短时间内加大力度,迅速拓展表外业务。

对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分析

表外业务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广义的理解,表外业务包括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具体包括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另一种是更准确的狭义的理解,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但能改变当期损益及营运资金,从而提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这类业务主要有贷款承诺(包括承兑票据、贷款透支、贷款限额、回购协议),金融担保(包括跟单信用证、备用信用证、正式担保、银行担保与赔偿),金融衍生工具(互换及套期保值业务),证券业务(如证券的分销、包销、代客买卖证券)等等。这些业务构成了商业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在风险成为现实时,就转为表内业务。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存款、贷款市场已大部分瓜分完毕,很难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在这种情况下,表外业务作

为一种新的业务,涉及客户、同业等方方面面,而且提供手续费,咨询费等收入来源,从而使表外业务的开发与拓展将成为各家银行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的新武器。 一、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银行资产负债表外业务主要是传统的担保和承兑业务,开展比较多的表外业务有:(一)信用保函。信用保函是一种不可撤消的银行担保行为,银行要承担经济责任和经济风险,包括进口订货保函、投标保函。(二)银行保函。银行保函是银行承担债务人对债权人的偿债、违约或履约失败的义务的书面承诺,按性质可分为从属性保函和独立性保函。(三)承兑业务。(四)备用信用证业务。 从表外业务占总收入比重来看:中国农业银行为3%,中国工商银行为5%,中国建设银行为8%,中国银行最高且仅为17%.全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到8%.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最低已达到银行业务收入的25%以上,大银行甚至超过50%.如瑞士银行表外业务盈利占其总利润的60%-70%;英国巴克莱银行表外业务的盈利可抵补其业务总支出的70%以上;在90年代中期亚太地区银行的利润中,表外业务收入达到2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45%以上。 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速度较慢,业务种类单一,主要以一些传统的中

(金融保险)第九章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

第九章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 一、银行的表外业务 (一)表外业务的含义 表外业务(off-balancesheetactivities,简称OBS)是银行从事的,按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或不直接形成资产或负债,但能改变银行损益状况的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包括银行的金融服务业务和或有债权/债务业务,狭义的表外业务仅指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业务。 表外金融业务主要是指银行利用人力、设施等资源对客户提供转帐结算、事务代理、信息咨询等服务,通过出售劳务、信息以获取手续费。由于银行只是单纯提供金融服务,基本不承担资金损失的风险。 或有资产(contingenciesreceived)和或有负债(contingenciesgiven)是银行从事的一类特殊业务或交易,当其业务或交易发生时,并不必然形成资产和负债,因此不在其资产负债表中内反映。然而,这些或有事项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可能转变为现实的资产或负债,从而可能未来在资产负债表中得到反映。(在新巴塞尔协议中,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具有潜在的风险,应在银行财务报表的附注中予以揭示)与商业银行从事的表内业务相比,表外业务主要有以下特点: (1)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最突出的特点是提供非资金的金融服务,资金与服务相分离;(2)表外业务形式多样; (3)表外业务,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类业务的金融杠杆性极高; (4)表外业务透明度低,监管难度大。 (二)表外业务的发展与现状 (1)随着表外业务的大量增加,非利息收入也迅速增长。 (2)在西方发达国家,表外业务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很高; (3)表外业务所提供的服务种类迅速增加。 (三)表外业务发展的原因 表外业务具备“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的统一,是商业银行积极发展表外业务的内在因素。 推动银行拓展表外业务的客观因素归纳如下: 1.全球金融环境动荡、风险加剧; 2.对银行的监管进一步加强; 3.金融市场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关于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思考(doc 9页)

关于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思考(doc 9页)

更多企业学院: 《中小企业管理全能版》183套讲座+89700份资料《总经理、高层管理》49套讲座+16388份资料《中层管理学院》46套讲座+6020份资料《国学智慧、易经》46套讲座

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在风险成为现实时就转为表内业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存款、贷款市场已大部分瓜分完毕很难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在这种情况下表外业务作为一种新的业务涉及客户、同业等方方面面而且提供手续费咨询费等收入来源从而使表外业务的开发与拓展将成为各家银行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的新武器一、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银行资产负债表外业务主要是传统的担保和承兑业务开展比较多的表外业务有(一)信用保函信用保函是一种不可撤消的银行担保行为银行要承担经济责任和经济风险包括进口订货保函、投标保函(二)银行保函银行保函是银行承担债务人对债权人的偿债、违约或履约失败的义务的书面承诺按性质可分为从属性保函和独立性保函(三)承兑业务(四)备用信用证业务从表外业务占总收入比重来看中国农业银行为3%中国工商银行为5%中国建设银行为8%中国银行最高且仅为17%.全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到8%.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最低已达到银行业务收入的25%以上大银行甚至超过50%.如瑞士银行表外业务盈利占其总利润的60%-70%;英国巴克莱银行表外业务的盈利可抵补其业务总支出的70%以上;在90年代中期亚太地区银行的利润中表外业务收入达到2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45%以上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速度较慢业务种类

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 定义 所谓表外业务(Off-Balance Sheet Activities,OBS),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 表外业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表外业务指那些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同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关系密切,并在一定条件下会转为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通常把这些经营活动称为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它们是有风险的经营活动,应当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予以揭示。狭义的表外业务包括:(1)贷款承诺,这种承诺又可分为可撤销承诺和不可撤销承诺两种;(2)担保;(3)金融衍生工具,如期货、互换、期权、远期合约、利率上下限等;(4)投资银行业务,包括证券代理、证券包销和分销、黄金交易等 广义的表外业务则除了包括狭义的表外业务,还包括结算、代理、咨询等无风险的经营活动,所以广义的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的业务。按照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要求,广义的表外业务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或有债权(债务),即狭义的表外业务。二是金融服务类业务,包括:(1)信托与咨询服务;(2)支付与结算;(3)代理人服务;(4)与贷款有关的服务,如贷款组织、贷款审批、辛迪加贷款代理等;(5)进出口服务,如代理行服务、贸易报单、出口保险业务等。 通常我们所说的表外业务一般是指狭义表外业务。 类型 1.担保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对第三方 表外业务 承担责任的业务,包括担保(保函)、备用信用证、跟单信用证、承兑等。 2.承诺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包括贷款承诺等。

什么是表内业务

第一部分什么是表内业务 从财务角度看,银行业务可以分为表内业务和表外业务。 表内业务指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和负债栏目可以揭示的业务;例如贷款、贸易融资、票据融资、融资租赁、透支、各项垫款等。 表外业务主要以各类中间业务为主,不是简单资产或负债业务可以刻画的,可以看成是表内业务衍生出的业务。 第二部分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的区别 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与表内业务有很大差异。表内业务在损失体现和处理方面,主要表现为计提和损失本金的承担上;而表外业务需要通过合约的完备性体现风险管理,损失处理主要是依据合约的权利与义务而定,而约定内容是独立的风险定价能力。一般认为贷款和存款涉及银行资产和负债为表内业务,结算业务不涉及资产负债为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是不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但是在一定时期可以转化成资产负债表上的内容的或有负债业务.比如,担保业务、承诺业务。表外业务也称为中间业务。 第三部分表外业务与表内业务的相互转化 1.表外业务在其特定的可能事项成为现实时,转化为表内业务,此时,应由表外核算转换到表内核算。例如,开出信用证,在“客户未能按合同付款” 这已特定可能事项出现之前,在表外科目“开出信用证”、“应付信用证款项”中核算,一旦“客户未能按合同付款”成为现实,银行向收款人支付合同款项后,就转化到表内,作为资产业务核算,此时,会计部门需要销记表外科目,会计分录为: 借:应付信用证款项(或有负债科目) 贷:开出信用证(或有资产科目) 同时,在表内借记“信用证垫款”,贷记相关的资金账户,完成表外核算到表内核算的转化。 2.表内业务由本来确定的事项转化为需要由不确定事项来证实其发生时,就应转移到表外科目进行核算。例如,银行卖出其买入的票据:银行买入票据的时候,在表内买入票据科目或贴现科目核算,当银行将该票据卖出后(未到期),银行的付款责任由本来的确定转变为由“卖出的票据被拒付”这一不确定事项决定,因此,银行应在卖出票据时,销记表内(借有关资金科目,贷买入票据或贴现),同时在表外登记这种不确定的付款责任(借卖出票据或再贴现、转贴现,贷应付卖出票据款),直至票据到期,这种可能不再出现时,才可以销记表外业务。

基于TRICK理论的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驱动机制研究

基于TRICK理论的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驱动机制研究 摘要:对国内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与创新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比较,结合我国国情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特点,在TRICK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6+1+1”驱动机制模型。 关键词:银行,表外业务,驱动机制 一、西方“5+1”模式下的TRICK理论 关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与发展的驱动机制,西方国家比较权威性的一项研究成果是1987年2月在美国召开的关于“存款机构资产证券化和表外业务的发展与风险”研讨会上形成的所谓TRICK理论。 该理论将表外业务产生和发展的动因归结为一个模型: TRICK+理性的自我利益=表外业务发展+证券化 上式中,“TRICK"中的T代表技术(Technology),R代表管制(Regulation),I代表利率风险(Interest Risk),C代表为争取顾客所进行的竞争(Competition for Customers),K代表资本充足率(Capital Adequacy,德语中Capital的首写字母为K)。 可以这样来简单地理解TRICK模型,该模型将影响表外业务创新与发展的驱动因素归结为一个“5+1”模式。其意义是,表外业务的发展和证券化,从外部驱动因素看,是由TRICK 的诸因素驱动的,而商业银行为寻求新的盈利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所进行的自我约束和激励则可成为表外业务发展的内在动力。模型表明,银行表外业务发展来自外部的压力有:受到金融管制、面临利率等方面的风险、受到同业竞争的逼迫、还有金融监管当局对最低资本金的要求等,或者甚至同时面临上述多种压力。 必须指出,这个模型是基于西方国家比较成熟的市场环境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运作方式下对表外业务创新与发展的驱动机制进行的描述,而且这个模型也并非完美无缺。将这个模型或理论应用于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应当经受我国金融市场的检验,同时有必要进一步加以完善。 二、影响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外部驱动因素中外比较 下面就TRICK模型中影响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5个外部驱动因素进行中外情况比较。 (一)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对表外业务创新与发展的拉动作用是显著的。 在我国,现代高新科技在金融业的应用应该说已经很普遍。银行业已是电子化、数字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虽然我国各家商业银行都已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并且各商业银行之间,以及商业银行与其它行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能够实现共享,这为商业银行表外业

银行业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

商业银行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 一、什么是表内业务? 表内业务就是指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业务。比如银行存款、贷款等。 二、什么是表外业务? 表外(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但带来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表外(中间)业务是银行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利用技术、信息、服务网络、资金、信用方面的优势,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自己的资产、负债,以代理人的身份接受委托为客户办理各类委托业务事项,或以交易一方的身份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或差价的经营活动。表外业务是有风险的经营活动,形成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其中一部分还有可能转变为银行的实有资产和实有负债,故通常要求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予以揭示。 根据西方权威教科书对表外业务的界定,表外业务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能产生收益和/或费用但不会给银行带来潜在资产或负债,国内有些学者称其为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主要包括银行各种代理、结算和咨询服务;另一类则涉及银行的各种承诺和或有债权,国内部分学者称为或有资产/负债类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一般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1)担保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对第三方承担责任的业务,包括担保(保函)、备用信用证、跟单信用证、承兑等。 2)承诺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包括贷款承诺等。 3)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自身头寸管理等需要而进行的货币(包括外汇)和利率的远期、掉期、期权等衍生交易业务。 三、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区别? 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那些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同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关系密切,并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 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比如代收电费、电话费,代发工资,代理保险等代理类中间业务;银行卡业务;结算类业务等等。 四、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是不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但是在一定时期可以转化成资产负债表上的内容的或有负债业务。比如,担保业务、承诺业务。 表内业务就是指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业务。比如银行存款、贷款等。

2020年(金融保险)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分析

(金融保险)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分析

表外业务有俩种定义,壹种是广义的理解,表外业务包括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具体包括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另壹种是更准确的狭义的理解,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但能改变当期损益及营运资金,从而提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运营活动。这类业务主要有贷款承诺(包括承兑票据、贷款透支、贷款限额、回购协议),金融担保(包括跟单信用证、备用信用证、正式担保、银行担保和赔偿),金融衍生工具(互换及套期保值业务),证券业务(如证券的分销、包销、代客买卖证券)等等。这些业务构成了商业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在风险成为现实时,就转为表内业务。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存款、贷款市场已大部分瓜分完毕,很难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在这种情况下,表外业务作为壹种新的业务,涉及客户、同业等方方面面,而且提供手续费,咨询费等收入来源,从而使表外业务的开发和拓展将成为各家银行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的新武器。 壹、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银行资产负债表外业务主要是传统的担保和承兑业务,开展比较多的表外业务有:(壹)信用保函。信用保函是壹种不可撤消的银行担保行为,银行要承担经济责任和经济风险,包括进口订货保函、投标保函。(二)银行保函。银行保函是银行承担债务人对债权人的偿债、违约或履约失败的义务的书面承诺,按性质可分为从属性保函和独立性保函。(三)承兑业务。(四)备用信用证业务。 从表外业务占总收入比重来见:中国农业银行为3%,中国工商银行为5%,中国建设银行为8%,中国银行最高且仅为17%.全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到8%.在西方发达国家,壹般最低已达到银行业务收入的25%之上,大银行甚至超过50%.如瑞士银行表外业务盈利占其

表外业务的特点及其风险管理

表外业务的特点及其风险管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全球银行业的经营管理再次敲响了警钟,表外业务的泛滥和高风险成为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重要诱因。近年来,国内银行业表外业务发展很快,理财产品、代客衍生产品、国际结算等表外业务新产品层出不穷,如何认识表外业务的风险特征,采取有针对性地管理措施,是中国银行业健康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一、表外业务的内涵表外业务(off-balancesheetactivities)中的“ 表” 指“ ,的是资产负债表,之所以称其为表外” 是由于这些业务按照传统的会计理论无法在资产负债表内核算。由于会计与法律制度不同,表外业务的定义和范围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一)巴塞尔委员会对表外业务的定义按照巴塞尔委员会所确定的标准,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构成银行或有资产、或有负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表内资产或负债的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泛指银行从事的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包括狭义的表外业务及结算、代理等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二)人民银行对表外业务的定义2000年11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将表外业务定义为“ 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1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改变损益的业务。具体包括担保类、承诺类和金融衍生交易三种类型的业务。” (三)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区别,根据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中间业务是指“ 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这一表述与表外业务的定义相似。二者的区别在于所涵盖的业务类别不同。人民银行规定,中间业务涵盖的业务类别不仅包含属于表外业务范围的担保、承诺和金融衍生交易三类交易,还包括支付结算、银行卡、代理、托管、咨询等银行完全不承担资金损失的手续费类业务。通过对国内外表外业务定义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与巴塞尔委员会定义的广义表外业务的内容基本一致,而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即巴塞尔委员会定义的狭义的表外业务。而中间业务不仅包括有可能转换为表内资产、负债的表外业务,还包括银行不承担资金损失的手续费类业务。本文提到的表外业务区别于银行不承担任何资金损失的中间业务,主要指商业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二、表外业务快速兴起的原因(一)避险需要(二)规避监管(三)市场竞争(四)利润追求 2 (五)国内三、表外业务的特点及风险特征四、国内商业银行对于表外业务的认识误区五、加强表外业务的思考和建议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兴起的背景及原因表外业务是社会经济和信用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商业银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某种程度上讲,表外业务发展是商业银行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尤其是上个世纪70 年代以来,基于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管理水平的提升,商业银行纷纷加快业务创新步伐,其中表外业务的快速发展更引人注目,表外业务已成为西方商业银行与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并驾齐驱的三大支柱之一。1、金融市场的发展及融资方式的变化。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导致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而通过商业银行实现的间接融资规模日趋缩小,商业银行传统生存模式受到严峻挑战,迫使商业银行在表外从事大量非传统银行业务,如从事有价证券发行,资产证券化等业务。由于直接融资活动的扩大,各种长短期有价证券在发行、转让及债权债务的结算等环节上的违约风险不断加大,从而客观上产生了大量信3用担保的需求,这也促成了商业银行贷款承诺、信用担保等表外业务的发展。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及金融自由化。1973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带来了全球性货币金融活动的自由化。由于浮动汇率、浮动利率取代了固定汇率和固定利率,导致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各经济主体,日益受利率、汇率波动的影响,经营活动的风险不断扩大,特别是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及其经营管理活动的影响尤为严重。为了规避市场风险,作为新兴风险管理手段的以期货、期权和互换为主体的金融衍生工具迅速发展起来。3、避免金融资本管制。1988 年,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最低应达到8的要求。为了达到

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分析

表外业务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广义的理解,表外业务包括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具体包括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另一种是更准确的狭义的理解,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但能改变当期损益及营运资金,从而提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这类业务主要有贷款承诺(包括承兑票据、贷款透支、贷款限额、回购协议),金融担保(包括跟单信用证、备用信用证、正式担保、银行担保与赔偿),金融衍生工具(互换及套期保值业务),证券业务(如证券的分销、包销、代客买卖证券)等等。这些业务构成了商业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在风险成为现实时,就转为表内业务。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存款、贷款市场已大部分瓜分完毕,很难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在这种情况下,表外业务作为一种新的业务,涉及客户、同业等方方面面,而且提供手续费,咨询费等收入来源,从而使表外业务的开发与拓展将成为各家银行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的新武器。 一、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银行资产负债表外业务主要是传统的担保和 承兑业务,开展比较多的表外业务有:(一)信用保函。信用保函是一种不可撤消的银行担保行为,银行要承担经济责

任和经济风险,包括进口订货保函、投标保函。(二)银行保函。银行保函是银行承担债务人对债权人的偿债、违约或履约失败的义务的书面承诺,按性质可分为从属性保函和独立性保函。(三)承兑业务。(四)备用信用证业务。 从表外业务占总收入比重来看:中国农业银行为3%,中国工商银行为5%,中国建设银行为8%,中国银行最高且仅为17%.全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到8%.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最低已达到银行业务收入的2 5%以上,大银行甚至超过50%.如瑞士银行表外业务盈利占其总利润的60%-70%;英国巴克莱银行表外业务的盈利可抵补其业务总支出的70%以上;在90年代中期亚太地区银行的利润中,表外业务收入达到2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45%以上。 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速度较慢,业务种类单一,主要以一些传统的中介业务为主,许多业务领域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一片空白,表外业务的种类、规模与我国银行现有的经营水平极不相称。且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表外业务发展速度缓慢,具体表现在,品种单一、范围狭小、档次不高。我国表外业务的品种仅局限于一些为客户提供中介服务的传统表外业务上,在各类担保贷款和投资承诺、外汇买卖等新兴表外业务上发展缓慢,同时缺乏金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概述

7.商业银行表外业务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不断扩大表外业务,许多大银行的表外业务量差不多大大超过表内业务量。银行表外业务一方面能够关心银行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增加手续费收入;另一方面,表外业务又隐含一定的风险,对银行经营的安全性有所阻碍,甚至威胁到银行的安全。因此,必须重视对表外业务的研究,操纵表外业务的风险,加强对表外业务的治理。 7.1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概述 7.1.1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定义 所谓表外业务是指资产负债表以外的业务,即由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而且不阻碍银行资产与负债总额的经营活动。在银行表外业务中,银行对客户作出某种承诺,或者使客户获得对银行的或有债权,而当约定的或有事件发生时,银行承担提供贷款或支付款项的法律责任,银行为此收取手续费。 例如:履约保函,国外进口商向我国某公司进口一台设备,价值200万美元,按照合同规定,对方开出信用证,但进口商对我国出口商到期能否及时交货,履行合同,没有把握,故要求我国某银行为其履约提供履约保函。按照合同规定,如到期出口商不能及时保质

保量的提供设备,将按照合同金额的20%赔偿进口商的损失,银行开出后,就由银行代为赔偿。这确实是或有负债。 表外业务的特点,我们能够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表外业务是一种阻碍今后而非现在的或有资产和负债,它们直接作用于金融机构以后的获利能力和偿付能力,因此对金融机构来讲,对表外业务的有效治理是操纵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定价的角度看:表外资产和负债能够潜在地产生以后正的或负的现金流量,因此对金融机构资本或净资产的真实估价不仅是指出在今天的平衡表中,表内资产和负债市场价值的差异,而且还应反映表外或有资产和负债当今市场价值的差异。 从会计帐户看:表外业务通常出现在底线下面,作为报表的注脚。 7.1.2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 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差不多上独立于资产负债业务之外的业务,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不。 一、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的联系 1.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差不多上收取手续费的业务。手续费是银行向客户提供各种服务所得的酬劳,与银行通过信用活动猎取的

表外业务论文

毕业论文 学院金融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题目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创新与拓展 指导教师 (姓名及职称)**** 教授 [总评成绩: ]

我国商行表外业务的创新与拓展 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12级6班张琴20121143 指导老师:****教授 内容摘要:在存贷业务发展利润空间缩小及银行全能化的趋势中,为了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发展表外业务是必然选择。另外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的进入加快了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步伐,使得表外业务发展缓慢的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极大的挑战。因此,对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进行研究意义重大。本文以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为研究对象,借鉴国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经验,详细介绍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深度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缓慢的制约因素,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范围经济进行实证分析,再对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做出一些战略构想,最后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对策

前言.......................................................................................1一、我国商行表外业务的现状...........................................................2(一)商行表外业务内涵................................................................2(二)我国商行表外业务的风险及风险防范.............................................3(三)影响我国银行表外业务的主要因素...............................................3二、我国商行表外业务创新与拓展的现状及障碍性因素................................4(一)我国商行表外业务创新............................................................4(二)我国商行表外业务创新与拓展的障碍性因素.....................................4三、我国商行表外业务的对策及创新性发展............................................5(一)发展我国商行表外业务的对策....................................................5(二)我国商行表外业务的创新发展....................................................6四、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7(一)满足客户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的需要...........................................8(二)参与银行业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8(三)参与银行业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8五、小结..................................................................................9六、参考文献. (10)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创新发展(一)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创新发展(一) 前言随着外资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经营范围的扩大,表外业务将成为外国与我国商业银行比拼的新战场。表外业务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目前成为其获利的主要途径,开展表外业务不但可以为商业银行带来丰厚收益,还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20世纪80年代后,以表外业务创新为代表的金融业务创新活动尤为突出。随着我国金融业开放程度的加深,受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也出现了新的高潮,而表外业务方面的创新尤其明显,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的表外业务品种,表外业务创新研究成为我国银行界的热点课题。 相比西方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在我国开始履行全面开放银行业的承诺之时,我国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直接交锋主要集中在表外业务。这也意味着不论从商业银行拓宽利润渠道的角度,还是从应对外资银行的竞争方面,我国商业银行都应该加大力度开展表外业务创新。因此,根据中国银行业开放现状及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研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的策略,将对我国商业银行提升竞争力、积极融入到国际金融市场以及应对外资银行的冲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比西方商业银行业务拓展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拓展的现状,对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的必要性、现状和制

约因素进行阐述,提出了业务拓展的策略步骤,并对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定义 表外业务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广义的理解,即表外业务包括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具体包括金融服务类,或有资产类和或有负债类表外业务。另一种是狭义的理解,即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记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改变损益的业务。简言之,广义的表外业务包括狭义的表外业务和金融中介服务业务1]。本文所使用的表外业务概念是指广义表外业务。二、我国发展表外业务的重要性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纷纷开放了金融市场并广泛参与国际金融业的竞争。2001年我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2006年12月11日国务院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取消所有对外资银行的所有权、经营权的设立形式,包括所有制的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给予外资银行国民待遇。随着外资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经营的扩大,表外业务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和外国商业银行比拼的新战场。 商业银行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要使利润最大,归根到底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增加收入,二是降低成本。西方商业银行早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涌现出各种各样的业务创新,以谋求更大的利润。表外业务成为80年代后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目前成为其获

表外业务的存在问题

2010年商业银行拨备情况表 单位:% 2010年一季度末二季度末三季度末四季 度末 170.2 186.0 203.0 218.3 拨备覆 盖率 注1: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减值准备金余额/不良贷款余额×100%(二)我国商业银行的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规模越来越扩大,表外业务在为商业银行带来巨大额收益的同时,也加大了商业银行的风险。如何对表外业务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在利用其为银行增加可用资金和收入来源的同时有效防范其带来的潜在损失,是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因为表外业务是一方面需要大力地创新型发展,另一方面又面临更为复杂的市场环境和更为严格的监管环境,这需要商业银行在表外业务风险控制方面下足功夫。所以,潜在存在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外业务产品覆盖面窄,表外业务的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品种虽然在近几年有所增加,但主要还是集中在结算、汇兑、信用卡、代理收付等风险较低的中间业务上,咨询。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产品开发权属于各总行,各分行基本没有表外业务新产品的开发权力。对于开发的新产品也是拿来主义,很少有从本土市场需求中诞生的真正意义上的新产品。据建设银行的2011年,全行公司客户表外业务新增1892亿元,增幅控制在15%之内。全年承兑余额新增不超过520亿元,增幅13%。 2.表外业务缺乏专业人才。 银行本身就是一个高技术、高智能型行业,而表外业务更是知识密集型业务,具有集人才、技术、信用及信誉于一体的特征,知识技能含量高,表外业务种类也多,服务面宽,内容复杂,对从事该业务的人员要求很高。而我国目前缺乏同时具备高水平的业务能力和知识修养,熟悉市场,了解各种法律法规的综合性人才和懂技术、熟业务、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3.表外业务市场营销缺乏力度。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对产品营销不够重视,缺乏总体的目标和规划。对表外业务及产品的市场宣传和营销管理缺乏有效的手段措施,造成供给市场与需求脱节,未能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限制了表外业务的发展。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至今任何一件产品或服务即使再好,如果消费者对其知之甚少,他们也是不会消费的。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正是在表外业务推广上缺乏营销力度和针对性,因此客户对银行能够提供哪些表外业务项目知之甚少,这也直接制约了表外业务在我国的发展。而国外在表外业务推广比较成功,大多客户都很熟知和了解各种表外业务的情况,这也是当今表外业务成为国外商业银行利润源泉的原因之一。 4. 表外业务定价收费不合理、法规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是采用市场跟进型定价,随意性较大,价格变动只是为了满足市场占有率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普遍缺乏科学的定价理念,缺乏对定价策略的思考和研究,各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产品的收费经常会出现价格战的情况。我国目前的相关法律的条款已明显过少,关于表外业务的收费权限、收费标准等没有统一规定,造成了实际操作中的不规范。在表外业务的定价上,没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定义与分类

表外业务定义与分类 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记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增加银行收益的业务。 一、表外业务按其业务内容可分为: 1、承诺类业务 2、担保类业务 3、委托代理类业务 4、衍生金融工具类业务 5、咨询服务类业务。 承诺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时期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的信用业务,如承诺贷款业务。 担保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对第三方承担连带付款责任的业务,包括担保、信用证、承兑等业务。 委托代理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以收取一定手续费等为目的,接受客户委托,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为客户提供代理、分销、代客理财等金融服务的业务,包括委托贷款、代理债券、代理资金清算、代收代付、代客理财、基金托管等业务。 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是指建立在基础金融工具或基础金融变量之上,其价格取决于后者价格变动的派生产品,是交易双方通过对利率、汇率、股价等因素变动趋势的预测,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按照某一条件进行交易或选择是否交易的合约。包括金融期货、金融期权、金融远期、互换金融等。 咨询服务类业务是指以银行拥有的专营许可权或行业优势,为客户提供的纯咨询服务性质的业务。包括理财顾问、委托代保管等业务。

二、表外业务按业务性质可分为: 1、委托代理类业务 2、衍生金融工具类业务 3、或有负债类业务 4、咨询服务类业务 其中,或有负债类业务包括承诺、担保、保函、信用证、承兑等业务。 三、巴塞尔协议根据不同的“信用转换系数”被分为了5类: (1)100%信用转化系统的表外业务,包括: 一般负债保证和承兑;销售和回购协议以及有追索权的资产销售;远期资产购买、超远期存款和部分缴付款项的股票和代表承诺一定损失的证券。 (2)50%信用转换系数的表外业务,包括: 某些与交易相关的或有项目;票据发行融通和循环包销便利;其他初始期限在1年期以上的承诺。 (3)20%信用转换系统的表外业务,包括: 短期和有自行清偿能力的与贸易相关的或有项目。 (4)0%信用转换系统的表外业务。 类似初始期限为1年期之内的,或者是可以在任何时候无条件取消的承诺。(5)与外汇和利率有关的或有项目。 由于这类项目的交易中,如果交易对方违约,商业银行损失的仅仅是重新安排和替换新近流动的替换成本,而不是交易合同所代表的面值的信用风险,所以有必要对这类项目进行特殊处理。

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时间:2009-11-0809:45来源:作者:谢启标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范围还很狭窄,多以金融服务类业务为主,“或有类”业务较少,因此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具体来说,存在表外业务收入占比偏低、创新能力不足、发展不平衡、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分业经营管理体制的约束、金融市场环境欠佳、市场交易主体不够成熟、银行体制改革滞后及专业人才与先进技术缺乏等。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大力发展表外业务必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尽快实行混业经营制度,统筹规划、强化产品开发,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储备力度,实施有效市场营销策略,强化风险防范和金融监管。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金融自由化背景下,在生存压力和发展需要的推动下,表外业务在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其涉及的金额和获取的收入在银行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像美国、日本、英国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均在40%左右。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虽然把表外业务定位于业务和利润的新增长点,但是在业务发展过程中,由于理论准备不足和实践经验的欠缺,导致表外业务层次较低,市场份额较小,与外国商业银行差距十分明显。在我国银行业面临即将全面开放的今天,其落后的现状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参与国际竞争的“软肋”。因此,加强国有商业银行“服务中介”功能建设,大力发展表外业务成了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概念释义 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Off-BalanceSheetActivities,OBS)是指商业银行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根据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判定标准,表外业务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同表内资产和负债业务关系紧密,并在一定条件下会转为表内资产和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即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主要包括贷款承诺、担保、金融衍生工具、投资银行业务等;广义的表外业务除包括狭义的表外业务之外,还包括结算、代理、咨询等金融服务类业务。 在传统上,我国商业银行把资产、负债业务以外的业务统称为中间业务(Mid-business),即指银行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己的资产,以中间人的身份为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的各类金融服务,从中赚取手续费或佣金的业务活动。 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范畴。其联系在于两者都是独立于资产负债业务之外、以收取手续费为目的的业务,而且都是以接受委托的方式开展业务活动。而区别则在于以下三点:(1)中间人的身份不同。在中间业务中,如支付结算、信托、代理等业务,银行都是以交易双方当事人之外的第三者身份接受委托,扮演中间人的角色;而表外业务在业务发展中可能发生银行中间人角色的移位,成为交易的直接当事人,如贷款承诺,在银行与客户签订协议时无信贷行为发生,但是一旦具备协议所列的某项具体贷款条件,银行就必须履行贷款责任。(2)业务风险不同。中间业务是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出现的,其较少动用或不动用自己的资金,虽然业务经营中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但风险程度明显低于信用业务;而银行开展表外业务在提供服务的同时,还可能以某种

对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分析报告

对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分析-----------------------作者:

-----------------------日期:

表外业务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广义的理解,表外业务包括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具体包括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另一种是更准确的狭义的理解,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但能改变当期损益及营运资金,从而提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这类业务主要有贷款承诺(包括承兑票据、贷款透支、贷款限额、回购协议),金融担保(包括跟单信用证、备用信用证、正式担保、银行担保与赔偿),金融衍生工具(互换及套期保值业务),证券业务(如证券的分销、包销、代客买卖证券)等等。这些业务构成了商业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在风险成为现实时,就转为表业务。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存款、贷款市场已大部分瓜分完毕,很难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在这种情况下,表外

业务作为一种新的业务,涉及客户、同业等方方面面,而且提供手续费,咨询费等收入来源,从而使表外业务的开发与拓展将成为各家银行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的新武器。 一、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银行资产负债表外业务主要是传统的担保和承兑业务,开展比较多的表外业务有:(一)信用保函。信用保函是一种不可撤消的银行担保行为,银行要承担经济责任和经济风险,包括进口订货保函、投标保函。(二)银行保函。银行保函是银行承担债务人对债权人的偿债、违约或履约失败的义务的书面承诺,按性质可分为从属性保函和独立性保函。(三)承兑业务。(四)备用信用证业务。 从表外业务占总收入比重来看:中国农业银行为3%,中国工商银行为5%,中国建设银行为8%,中国银行最高且仅为17%.全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到8%.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最低已达到银行业务收入的25%以上,大银行甚至超过50%.如瑞士银行表外业务盈利占其总利润的60%-70%;英国巴克莱银行表外业务的盈利可抵补其业务总支出的70%以上;在90年代中期亚太地区银行的利润中,表外业务收入达到2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45%以上。

表外业务的优缺点

表外业务的优缺点:积极——提高经营效益、拓展市场;消极——风险增加、成本增大 资产方个项目的作用:1.现金资产(一线准备)是商业银行保持其流动性的重要资产项目,其中库存现金是为应付客户日常取现和日常业务开支及收付需要而存放在银行金库的现钞和硬币;存款中包含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可随时支付和清算。存放在同业的存款主要用于同业往来及清算有活期存款的类质。2.信贷资产是银行主要的收益来源,包括贷款和票据贴现。3.证券投资(二线准备)是银行用以支持其流动性(实现资产多样化,分散风险)和收益性的投资业务,主要包括政府债券和公司债券。 负债方主要业务:被动负债:指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来筹集资金。分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此类业务对银行而言有相对的被动性,但是是银行最重要也是最传统吸纳资金的业务。主动负债:通过发行各种金融工具主动吸收资金的业务。如:大额可转让存单,金融债券,这类工具期限较长,有利于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稳定,同时又可以在市场上保持资金的流通转让,既能满足投资者对流动性的要求又能有较好的利息收入。 3、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 资产负债 1 信贷资产 1 储备货币 (再贴现,再贷款)(发放基础货币) 2 证券资产 2 政府存款 公开市场操作-货币供求及自身结构进行调节(代理国库) 3 国外资产 3 实行债券 外汇储备(70%)(对冲外亏占款的影响发行央票)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关系: 资产=负债+自有资本 在自有资本已定的情况下,央行持有资产的增减必然导致其负债的增减。 意义: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对其负债业务有决定性影响;央行自有资本的增加导致相应资产业务的扩大,而不影响货币的发行;资产业务过大时可以调整负债业务进行对冲。 资产方的变化决定了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变化;负债方的结果最终形成了基础货币的数量B:基础货币由现金和存款准备金两部分构成,其增减变化,通常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央银对商行等金融机构债权的变动;国外净资产数额;对政府债权净额;其他项目(净额) 发放基础货币的渠道:一是直接发行通货;二是变动黄金、外汇储备;三是实行货币政策 1 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创造了负债业务 2、资产业务 特点:货币投放-------政策工具 3、负债业务 特点:安全性-------政策工具 4 央行的组织制度和类型: 单一央行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建立单独的央行机构,是指全面行使央行职能的央行制度。一元式:在国内只设立一家统一的央行,机构采取总分制,逐级垂直隶属。中国 二元式:只在国内设立中央和地方两级相对独立的央行机构,地方机构有较大的独立性。美国 跨国央行制:指由若干国家联合组建一家央行,并由该央行在其成员国范围内行使全部或部分央行职能的央行制度ECB 拉美 复合央行制:指国家不单独设立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机构,而是由一家集中央行与商行职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