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细胞因子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

细胞因子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

细胞因子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
细胞因子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

细胞因子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简介

中文名称:细胞因子英文名称:cytokine

定义1:一组由多种细胞所分泌的可溶性蛋白与多肽的总称。在nmol/L或pmol/L水平即显示生物作用,可广泛调控机体免疫应答和造血功能,并参与炎症损伤等病理过程。

所属学科:免疫学(一级学科);免疫系统(二级学科);免疫分子(三级学科)

定义2:由免疫系统细胞以及其他类型细胞主动分泌的一类小分子量的可溶性蛋白质。包括淋巴因子干扰素、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趋势化因子和集落刺激因子等。是免疫系统细胞间,以及免疫统细胞与其他类型细胞间联络的核心,能改变分泌细胞自身或其他细胞的行为或性质,通过与细胞异的膜受体而起作用。所属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激素与维生素(二级学科)

定义3:细胞释放的可影响其他细胞行为的蛋白质。常指在免疫反应中起细胞间介导物作用的分子。

所属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免疫(二级学科)

二.细胞因子的分类

(一)根据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种类不同分类

1.淋巴因子(lymphokine) 于命名,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等。重要的淋巴因子有IL-2、IL-3、IL-4、IL-5、IL-6、IL-9、IL-10、IL-12、IL-13、IL-14、IFN-γ、TNF-β、GM-CSF和神经白细胞素等。

2.单核因子(monokine)主要由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产生,如IL-1、IL-6、IL-8、TNF-α、G-CSF 和M-CSF等。

3.非淋巴细胞、非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主要由骨髓和胸腺中的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细胞产生,如EPO、IL-7、IL-11、SCF、内皮细胞源性IL-8和IFN-β等。(二)根据细胞因子主要的功能不同分类

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 1979年开始命名。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或其它非单个核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在细胞间相互作用、免疫调节、造血以及炎症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凡命名的白细胞介素的cDNA基因克隆和表达均已成功,目前已报道IL-1-IL-15。

2.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CSF) 根据不同细胞因子刺激造血干细胞或分化不同阶段的造血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不同的细胞集落,分别命名为G(粒细胞)-CSF、M(巨噬细胞)-CSF、GM(粒细胞、巨噬细胞)-CSF、Multi(多重)-CSF(IL-3)、SCF、EPO等。不同CSF不仅可刺激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增殖的分化,还可促进成熟细胞的功能。

3.干扰素(interferon, IFN) 1957年发现的细胞因子,最初发现某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物质可干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因此而得名。根据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IFN-α、INN-β和IFN-γ,他们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T细胞所产生。各种不同的IFN生物学活性基本相同,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4.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最初发现这种物质能造成肿瘤组织坏死而得名。根据其产生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TNF-α和TNF-β两类,前者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后者由活化T细胞产生,又名淋巴毒素(lymphotoxin, LT)。两类TNF基本的生物学活性相似,除具有杀伤肿瘤细胞外,还有免疫调节、参与发热和炎症的发生。大剂量TNF-α可引起恶液质,因而TNF-α又称恶液质素(cachectin)。

5.转化生长因子-β家族(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family, TGF-β family)由多种细胞产生,主要包括TGF-β1、TGF-β2、TGF-β3、TGFβ1β2以及骨形成蛋白(BMP)等。

6.趋化因子家族(chemokinefamily) 包括两个亚族:(1)C-X-C/α亚族,主要趋化中性粒细胞,主要的成员有IL-8、黑素瘤细胞生长刺激活性(GRO/MGSA)、血小板因子-4(PF-4)、血小板碱性蛋白、蛋白水解来源的产物CTAP-Ⅲ和β-thromboglobulin、炎症蛋白10(IP-10)、ENA-78;(2)C-C/β亚族,主要趋化单核细胞,这个亚族的成员包括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MIP-1β、RANTES、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CAF)、MCP-2、MCP-3和I-309。

7.其它细胞因子如表皮生长因子(EGF)、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PDGF)、成纤维细胞

生长因子(F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1)、IGF-Ⅱ、白

血病抑制因子(LIF)、神经生长因子(NGF)、抑瘤素M(OSM)、血小板衍生的内皮细胞生

长因子(PDECGF)、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等。

三.细胞因子与疾病的关系

1.因子与肾脏疾病过去几年有关细胞因子和肾脏疾病的研究, 包括国内的工作, 主要集中在促炎症细胞因子方面。大量证据表明, 促炎症细胞因子在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在狼疮肾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肾炎、抗肾小球基膜性肾炎等疾病中, 由浸润白细胞释放的IL- 1 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可以引起肾脏固有细胞的增殖, 刺激其表达粘附分子并生成过多的细胞外基

质和其他炎症介质[2]。李幼姬等的论文证实, 狼疮肾炎的血、尿IL- 8 水平明显增高且与狼疮的活动指数呈相关关系, 表明这种具有白细胞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参与了红斑狼疮的炎症反应。除免疫性肾脏病外, 细胞因子也参与了某些非免疫性肾脏病的过程。另外, 肾小球细胞在某些情况下也能分泌一些细胞

因子造成肾小球损伤, 引起肾小球的病理变化[3]。例如, 肾小球细胞可分泌TNF, 激活肾小球内皮细胞、系膜细胞和炎症细胞, 造成肾小球损害; 血小板激活因子也可作为肾小球内皮细胞、系膜细胞等的自分泌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参与肾小球损伤; 某些肾小球肾炎的发生以及肾小球系膜增生与IL- 6 的产生有关, 在这些患者尿中IL- 6 的含量明显增高。

2.因子与肿瘤细胞因子对肿瘤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即能杀伤肿瘤, 也能促进肿瘤生长。已知某些细胞因子表达失控可能在某些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 IL- 1、IL- 6、集落刺激因子(CSF)、表皮生长因子(EGF)等的过度表达、细胞因子质和量的改变以及受体后信号传递通路异常等均可能导致某些细胞增殖失控、恶变, 最终转变为肿瘤细胞。白血病、骨髓瘤等多种肿瘤细胞的进行性生长依赖于其自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例如, 慢性B 细胞白血病与TNF- α刺激相对成熟的B 细胞克隆增殖有关; IL- 6 与骨髓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已证明IL- 6 的基因表达失控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骨髓瘤细胞可依赖过度分泌的IL- 6 而生长, 此外, IL- 3 及CSF 产生异常也可能与白血病有关[3]。正是由于多种细胞因子可能通过自分泌与旁分泌方式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 使肿瘤细胞得以逃避免疫系统的监控, 从而持续性生长。

3.因子与超敏反应IgE 是介导I 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抗体。已发现IL- 4、干扰素(IFN)等细胞因子能调节IgE 的生成; IL- 5 和IL- 6 可协同IL- 4 促进IgE 的生成; 而IFN- γ和IFN—α则可抑制IL- 4 对IgE 的诱生作用[2]。某些特应性皮炎患者的IL- 4 的诱生水平升高, IFN- γ下降, 两种细胞因子的mRNA 水平也有相应的变化, 这表明IL- 4 分泌过度或IFN- γ产生不足可能是导致超敏反应的重要因素。此外, 血小板激活因子也参与某些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生, 如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应性鼻炎等。

4.因子与移植排斥反应在排斥反应发生时, 局部和全身的TNF、IL- 1、IL- 2、IFN 等水平升高, 因而认为细胞因子参与了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应用抗细胞因子或抗细胞因子受体的单克隆抗体能延缓或减轻移植排斥反应[2], 例如, 抗IL- 2R 的单抗目前已用于肾移植患者, 可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此外已发现的IL- 1R 也能抑制移植排斥反应。

5.因子与其它疾病细胞因子还与其它多种疾病有关。如感染可导致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如IL- 1、IL- 2、

IL- 6、TNF、IFN、CSF 等。而感染后诱生的细胞因子既可参与机体的抗感染免疫, 也可引起发热、参与急性期反应及感染性休克。IL- 3 和CSF 产生异常可能与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造血功能异常的疾病发生有关。TNF 可诱发急性肝坏死, IL- 1 产生异常与多发性硬化症、老年性痴呆有关, 某些免疫缺陷病与T 细胞IL- 1R 表达缺陷有关, 这种情况导致T 细胞对抗原刺激不能发生增殖反应, 也不能产生IL- 2[2]。

四.细胞因子在临床上的应用

从上述细胞因子与疾病发生的关系可见,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具有很大的潜力,有广泛的应前景。目前,临床上已将细胞因子用于治疗肿瘤、造血功能障碍、感染等疾病过程,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一) IFN

IFN 是最早被用于临床治疗的细胞因子。目前 IFN-α 、 IFN-β 和 IFN-γ 都有基因工程产品,已广泛用于临床肿瘤、病毒性感染等疾病的治疗。

1. 治疗病毒性感染 IFN 对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慢性活动性丙型肝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带状疱疹、新生儿巨细胞病毒脑炎、鼻病毒和冠状病引起的普通感冒等均有一定效果。

2. 治疗肿瘤 IFN 对多种肿瘤近期有良好辽效,已用于毛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Kaposi 肉瘤、黑色素瘤、皮肤癌、肾肉瘤、神经胶质瘤和骨髓瘤等。其抗瘤机制可能是抑制瘤细胞增殖,诱导 NK 细胞以及 CTL 等的杀瘤效应,诱导肿瘤细胞表达 MHC- Ⅰ类抗原,增加肿瘤细胞对 CTL 细胞的敏感性等。

3 .其他 IFN-α 与内啡肽具有相似结构,可以与机体阿片受体结合产生中枢和外周镇痛作用,可用于临床治疗顽固性神经源性疼痛(如晚期癌症、椎间盘突出、带状疱疹等引起的疼痛)。 IFN-γ 对治疗利什曼原虫和弓形虫感染有一定疗效。

IFN 治疗一般无严重毒副作用,少数病人可有发热、疲劳不适、食欲不佳、白细胞减少以及血压波动等,停药后很快消失。

(二) IL-2

重组 IL-2 已用于治疗肿瘤、 AIDS 病和感染性疾病,成为继 IFN 后又一广泛应用于临床的细胞因子。1. 抗肿瘤 IL-2 膀胱内灌注可用于治疗膀胱癌,尤其与 BCG 联合应用其有效率可达到 83% 。应用IL-2/LAK 和 IL-2/TIL 过继免疫疗法治疗某些肿瘤已获得较好疗效。近年来,用组合细胞因子( IL-1 、IL-2 、 IFN )加抗 CD3mAb 诱导的杀伤细胞,称 CIK ( cytokine induced killers ) , 其杀瘤作用强于 LAK 。将 IL-2 和肿瘤疫苗一起使用,能明显增强 CTL/NK 细胞的活性,提高机体的抗肿瘤功能。拮抗 IL-2 或 IL-2 受体的制剂也可用于 T 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

2. 治疗感染性疾病 IL-2 对因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而受感染者有一定疗效。 IL-2 无直接抗病毒作用,它可能是通过增强 CTL 、 NK 细胞活性及诱生 IFN-γ 等细胞因子而发挥作用。目前已应用 IL-2 治疗活动性肝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AIDS 病、结核型麻风、结核病等。

3. 免疫佐剂作用将 IL-2 与免疫原性弱的亚单位疫苗联合应用,可增强机体保护性免疫反应。

4. 其它 IL-2 可使 AIDS 患者的免疫功能有所恢复,症状有所改善; IL-2 由于可以与阿片受体结合而产生镇痛作用,有望用于神经源性疼痛的治疗;此外, IL-2 具有降血压作用, IL-2 治疗高血压已进入临床验证阶段。

(三) IL-3 和其它 CSF

CSF 可刺激造血前体细胞增殖,故对因 IL-3 和 CSF 产生异常所致的造血功能障碍者可有一定疗效。目前,CSF 已被用于肿瘤化疗和放疗后引起的血细胞减少、骨髓移植后的造血功能恢复、急性白血病的诱导治疗、

AIDS 病和严重烧伤等的治疗。

(四) TNF-α

TNF-α 已试用于治疗肿瘤和病毒感染。但全身应用的效果较差,局部应用如瘤内直接注射治疗直肠癌疗效较好,副作用较轻。

(五)红细胞生成素( EPO )

EPO 用于治疗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红细胞减少已取得肯定疗效。

目前,细胞因子用于临床治疗还存在下列几个问题:

1. 细胞因子在体内受到细胞因子网络中其它因子的作用和体内复杂因素的影响,故体内效果远不如在体外理想;

2. 细胞因子体内应用的毒性反应严重,如大剂量 IL-2 可引起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甚至导致全身器官功能失调。 TNF-α 的毒性反应也相当严重,因而其推广应用及疗效均受限制;

3. 细胞因子的半寿期过短(以分钟计)。

细胞因子疗法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1. 细胞因子的局部应用为提高细胞因子治疗肿瘤的有效浓度,可采用局部或区域性注射,如在膀胱镜下向膀胱癌体直接注射 IL-2 、 TNF-α 等,或将含高浓度细胞因子的小泵埋在治疗部位,使细胞因子在局部持续释放。

2. 诱导机体持续性产生内源性细胞因子。

3. 细胞因子导向疗法例如,可将 IL-2 与毒素连接或将抗 IL-2R 的单抗与蓖麻毒素 A 连接,选择性地杀伤 IL-2R 阳性细胞,用以治疗器官移植急性排斥反应。

4. 改进细胞因子在体内的应用方案多种相互间有协同作用的细胞因子联合应用其疗效优于单独应用。在应用时注意先后顺序。例如,用 IL-2 和 TNF-α 治疗肿瘤时,最好先用 TNF-α ,后用 IL-2 。很多细胞因子包括 IL-1 、 IL-4 、 IL-5 、 TNF-α 、 GM-CSF 和 IFN-β 在体外诱导 LAK 细胞时与 IL-2 有协同作用,从而为细胞因子联合应用于体内奠定了基础。

5. 细胞因子基因疗法目前正研究通过转导细胞因子基因治疗癌症,以克服直接使用细胞因子所引起的严重副作用。转导的基因包括 IL-2 、 IL-4 、 IFN-γ 和 TNF-α 基因等,所选择的载体细胞多为具有杀瘤作用的效应细胞(如 TIL 、 LAK 等)或肿瘤细胞本身。这一技术用于人体已取得初步疗效,但尚有一些问题待解决。例如,如何提高目的基因在 TIL 中的表达水平;如何建立特异性感染肿瘤组织的病毒载体;以及弄清外源性基因进入人体表达对机体自身免疫网络的影响等。

细胞因子

第六章细胞因子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哪类细胞不能分泌细胞因子? A. T淋巴细胞 B. B淋巴细胞 C. 浆细胞 D. 单核细胞 E. 成纤维细胞 2.细胞因子不包括: A. 淋巴毒素 B. 过敏毒素 C. IL-2 D. 集落刺激因子 E. 干扰素 3.IFN-γ主要由下列那种细胞产生? A. LAK细胞 B. 巨噬细胞 C. NK细胞 D. 成纤维细胞 E. B淋巴细胞 4.下列哪种细胞因子是以单体的形式存在? A. IL-12 B. IL-10 C. M-CSF D. TGF-β E. IL-8 5.关于IL-2的生物学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以自分泌和旁分泌发挥作用 B. 能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与分化 C. 能被活化的B淋巴细胞膜上的IL-2受体识别 D. 能增强NK细胞活性 E. 抑制Th1细胞的分化 6.天然的特异性细胞因子抑制物是: A.IL-1ra B.IL-2R C.IL-4R D.IL-6R E. IL-8R 7.能增强MHC-I类分子表达的细胞因子是: A. IFN B. TGF C. CSF D. IL-1 E. IL-2 8.与多发性骨髓瘤的形成和发展有关的细胞因子是: A. IL-2 B. IL-1 C. IFN D. IL-6 E. IL-4 9.能刺激红细胞前体细胞增殖分化为成熟红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A. IL-1

B. IL-2 C. IL-4 D. IFN E. EPO 10.能促进初始CD4+T细胞分化成Th2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A. IL-3 B. IL-5 C. IL-2 D. IL-4 E. IL-3 11.关于细胞因子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由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 B. 能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 C. 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 D.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机体都是有利的 E. 细胞因子包括IL、IFN、CSF、TNF和趋化性细胞因子 12.能刺激未成熟T细胞前体细胞的生长与分化的细胞因子是: A. IL-11 B. IL-4 C. IL-7 D. EPO E. GM-CSF 13.能与IL-4协同刺激朗格汉斯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A. IL-11 B. IL-4 C. IL-7 D. EPO E. GM-CSF 14.关于细胞因子的效应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以非特异方式发挥作用 B. 无MHC限制性 C. 生物学效应极强 D. 在体内持续时间都很长 E. 作用具有多向性 15.TNF- 主要是由哪种细胞产生? A. 单核/巨噬细胞 B. 静止T淋巴细胞 C. B淋巴细胞 D. 树突状细胞 E. 红细胞 16.能以三聚体形式存在的细胞因子是: A. IFN B. M-CSF C. IL-12 D. TNF E. IL-9 17.在胞膜外区有两个不连续的半胱氨酸残基和WSXWS基序的细胞因子受体是: A. 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 B. 红细胞生成素受体家族 C. 干扰素受体家族 D.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 E. 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家族 18.刺激B细胞产生IgA的细胞因子是: A. TNF

动物微生态制剂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动物微生态制剂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9-08-29T15:04:14.86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0期作者:杜春雷 [导读] 微生态制剂又被称作生菌剂或者活菌制剂,主要用于补充畜禽消化道中的有益微生物元素,促进动物体内消化道菌群的平衡性与协调性。通过应用微生态制剂,可以提升畜禽对饲料的吸收能力以及对机体的抗病能力,最终满足动物生产需求。现重点从多个层面对动物微生态制剂在畜牧业中的实践应用展开分析。 (张家口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河北省张家口市 075000) 摘要:微生态制剂又被称作生菌剂或者活菌制剂,主要用于补充畜禽消化道中的有益微生物元素,促进动物体内消化道菌群的平衡性与协调性。通过应用微生态制剂,可以提升畜禽对饲料的吸收能力以及对机体的抗病能力,最终满足动物生产需求。现重点从多个层面对动物微生态制剂在畜牧业中的实践应用展开分析。 关键词:动物微生态制剂;畜牧业;应用 前言 饲料中抗生素的泛滥,对畜牧业的发展有益无害。而微生态制剂作为抗生素的安全替代品,无疑为食品安全的进步添了动力。目前动物微生态制剂已经广泛应用于鸡、鸭、牛、羊以及水产养殖等各方面,作为一种物质增剂,这完全符合微生物生态原理,也值得我们分析研究其现状与前景。 一、动物微生态制剂简述 1.1简介 动物微生态制剂也叫活菌制剂,它是一种生物制品,常用于调节宿主的机体微生态平衡。动物微生态制剂通过增加肠道内免疫细胞,以消灭有害微生物来为动物预防疾病,无毒害副作用,通常被当作饲料添加剂。对畜牧业中的动物养殖有很大帮助,在畜牧业中也越来越体现出重要的作用。 1.2来源 微生态制剂里的有益菌种主要有两种来源,第一种来源是从动物自身提取,如动物的肠壁,第二类途径是动物周围的生存环境,例如土壤和饲料等等。要能在畜牧业中进行作用,必须具备一些条件,首先是安全无副作用,具有很好的粘附作用,容易培养,活性较高等等,才能对动物的健康生长或免疫力的提高进行促进。 1.3分类 我国农业部1999年发布的有益菌种有干酪乳杆菌、乳链球菌、枯草芽胞杆菌、纳豆芽孢杆菌、啤酒酵母菌、沼泽红假单胞菌等12种。按照菌种分类,可分为乳酸杆菌类(包括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等)、芽胞杆菌类(包括蜡样芽胞杆菌、纳豆芽孢杆菌等)、肠球菌类(包括尿链球菌、禽链球菌、乳链球菌、粪链球菌等)、酵母菌类(包括啤酒酵母菌、产朊假丝酵母等)、双歧杆菌和光合细菌等。这些菌种各有所用,例如乳酸菌有10多个属、100多个种。乳酸菌的杀菌能力使得它能够抑制微生物造成的腐烂,为动物补充营养,促进动物肠道消化,增强动物免疫力。芽胞杆菌属性好氧,能消耗肠内的氧气,降低局部氧分子浓度,抑制有害的大肠杆菌与沙门氏菌繁殖。 二、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 2.1防止机体内有害物质的产生,改善肠道内的环境 动物菌群和许多病原菌在消化代谢过程中产生多种有毒物质,如胺、氨和细菌毒素。但是添加了微生态制剂后不仅能促进各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而且可以减少氨和其他腐败物质的产生。乳酸菌可产生有机酸和抗菌物质,降低氧化还原电位,降低肠道pH值,促进宿主生长发育,保持健康。 2.2产生有益物质起补充营养的作用 益生菌在畜禽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后,体内代谢能产生多种氨基酸,合成B族维生素、维生素K等有用代谢物。这些代谢物可以作为动物体内的营养物质进一步吸收,也可以促进钙向动物体内的增加,镁等矿物质元素的吸收。 2.3增强动物免疫能力 微生态制剂中的益生菌是一种良好的免疫激活剂,通过增加巨噬细胞的活性和免疫球蛋白的浓度,刺激动物产生干扰素,增强动物的抗病性,能及时杀灭病原菌侵入体内,预防疾病的发生。 三、畜牧业中动物微生态制剂的应用分析 3.1应用到养禽行业上 在集约化养殖家禽中,由于过大的饲养密度、较差的卫生情况和换料情况等会降低家禽的免疫力和生产性能。根据相关实验可知,微生态菌群对家禽的肠道具有调节作用,没有饲喂微生态制剂的家禽肠道中乳酸杆菌的数量要远远少于喂养组,但是其大肠中菌群数则多于喂养组。微生态制剂能够将雏鸡利用饲料率大大提高,将其成本和鸡的发病率降低,将使用抗生素的可能性大大减少,而且家禽产品与绿色安全的要求是符合的。将微生态制剂饲喂给家禽,没有饲喂组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和法氏囊指数等都低于饲喂组的。另外将益生素添加到蛋鸡的日粮中,可以将蛋鸡的产蛋率和蛋的质量提高,同时还可以将粪中氨气和硫化氢的释放量大大减少。 3.2微生态制剂在养猪业上的应用 母猪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可提高母猪的产奶量,增强免疫力,提高仔猪的免疫力,大大降低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育肥猪的饲料里添加微生态制剂可以增强食欲,明显提高日增重,缩短饲养周期,加快了生猪出栏时间,提高了养殖经济效益;在公猪饲料中添加微生物益生菌可提高公猪精子活力,提高母猪受精率,能显著提高公猪的生产性能。 3.3应用到反刍动物养殖上 将微生态制剂喂养给奶牛,对奶牛瘤胃中微生物的生长具有刺激作用,同时能够将奶牛消化养分的速度加快,使奶牛瘤胃后营养素的流量增加,使其免疫能力加强。(1)对奶牛乳房炎具有治疗作用。奶牛乳房炎不但可以使用微生态制剂治疗好,同时很好地解决了牛奶中

临床免疫学细胞因子测定及应用

第十五章细胞因子测定及应用 本章考点 1.细胞因子的概述 2.测定方法及应用 细胞因子在机体的免疫调节、炎症应答、肿瘤转移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检测这类因子不仅是基础免疫研究的有较手段,亦是临床上探索疾病发病机制、判断预后和考核疗效的指标。 第一节细胞因子的概述 (一)概念 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一大类能在细胞问传递信息,具有免疫调节和效应功能的蛋白质或小分子多肽。 (二)共同特性 (1)化学性质大都为糖蛋白。 (2)细胞因子可以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的方式发挥作用。 (3)一种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不同类型的细胞可产生一种或几种相同的细胞因子。 (三)类型 细胞因子分类按其作用大致可分为免疫调节因子和免疫调控因子两大类。主要的细胞因子有: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家族、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转化因子家族以及其他细胞因子等。 1.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IL)是指免疫应答过程中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名称后加阿拉伯数字以示区别。现在已取得克隆化的基因、明确产物性质和活性的白细胞介素成员有15个IL在免疫细胞的成熟、活化、增生和免疫调节等一系列过程中均发生重要作用,此外IL还参与机体的多种生理及病理反应。 (1)IL-1、IL-2的性质及生物活性 1)IL-1的性质:IL-1的产生细胞:几乎所有的有核细胞均可产生IL-1,主要以巨噬细胞为主,IL-1分子有IL-1α和IL-1β两种不同分子形式。所有的有核细胞表面,都有IL-1受体(IL-1R),也分为IL-1R 和IL-2R两类。 IL-1的生物活性:局部免疫调节作用:①与抗原协同作用;②促进B细胞生长和分化及抗体形成;③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等APC的抗原递呈能力;④与IL-2或干扰素协同增强NK细胞活性;⑤吸引中性粒细胞,引起炎症介质释放;⑥刺激多种不同的间质细胞释放蛋白分解酶并产生一些效应。全身性作用:①有较强的致热源作用;②对IL-1的生成具有反馈调节作用;③合成和分泌大量的急性蛋白;④使骨髓细胞库的中性粒细胞的释放和活化;⑤与CFS协同促进骨髓造血祖细胞的增殖能力。 2)IL-2的性质:IL-2的产生细胞:IL-2主要由T细胞(CD4+)受抗原或丝裂原刺激后合成。IL-2分子量为l5KD,是含有113个氨基酸残基的糖蛋白,具有一定的种属特异性。IL-2受体:T细胞,NK细胞,B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表面均可表达IL-2R。 IL-2的生物活性:①刺激T细胞生长;②诱导细胞毒作用;③促进B细胞生长分化;④增强巨噬细胞抗原递呈能力、杀菌力及细胞毒性。 2.干扰素 (1)性质与类型:干扰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的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的可溶性糖蛋白,根据其产生细胞的不同分为3类:α型、β型、γ型,根据干扰素的产生细胞、受体和活性等综合因素分为2种类型:Ⅰ型和Ⅱ型。Ⅰ型干扰素又称抗病毒干扰素,其生物活性以抗病毒为主;Ⅱ型干扰素又称免疫干扰素或IFNγ,主要由T细胞产生,主要活性是参与免疫调节,是体内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

国内儿科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

国内儿科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7-05-18T15:23:01.340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3月下第6期作者:陈清刘少敏吴香兰 [导读] 微生态制剂主要是根据微生态学原理,采用宿主有益的正常微生物制备,可调整微生态的平衡,防治疾病。 (河源市源城区人民医院;广东河源517000) 【摘要】微生态疗法指的是通过采用微生态制剂,帮助生理性有益菌进行生长发育,间接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和发育,降低患者体内的内毒素水平,重新建立微生态平衡,防治疾病。微生态制剂的主体主要包括肠道菌群中的生理性细菌,例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链球菌以及蜡样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可用于防治新生儿疾病,例如早产儿喂养困难、新生儿黄疸、婴幼儿腹泻以及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治疗等。 【关键词】医师在线;国内儿科;微生态制剂;临床应用 微生态制剂主要是根据微生态学原理,采用宿主有益的正常微生物制备,可调整微生态的平衡,防治疾病。大量的国内外临床研究证实,微生态制剂可治疗多种疾病。目前,我国的微生态制剂在临床应用的发展迅速较快,菌种和制剂的品种也在不断的增加,临床治疗的疾病种类也在不断的扩大;由于微生态制剂的疗效具有一定的菌属特异性,国外采用的产品疗效证据和国内应用的微生态制剂不一致,本次研究就国内儿科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做一系统的论述,总结如下: 1微生态制剂的概念及其特点 1.1概念 微生态制剂指的是人或者动物的正常优势细菌群研制成的生物制剂,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细菌,厌氧菌(双歧杆菌和酪酸菌);兼性厌氧菌(乳酸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以及粪链球菌);需氧菌(蜡样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等[1]。 1.2微生态制剂的自身特点 1.2.1丽珠肠乐 丽珠肠乐是一种单一双歧杆菌成份的活菌制剂。患者口服后,双歧杆菌和肠道厌氧菌占据肠粘膜表面,构成一种生物学屏障,形成一定的定植抗力,阻止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进行定植入侵。双歧杆菌可通过发酵葡萄糖产生大量的醋酸和乳酸,使患者的肠道PH值和Eh逐渐的降低,抑制患者的比分致病性细菌,另外,还可产生细胞外糖苷酶,降解患者的肠粘膜上皮细胞上的复杂多糖,阻止患者的肠道内潜在致病菌和毒素[2]。 1.2.2促菌生 促菌生主要是需氧蜡样芽孢杆菌制成的活菌制剂,因为需氧蜡样芽孢杆菌在患者的肠内停留时间大约为8d ,口服后患者不容易被胃酸破坏,进入患者的肠道后能够消耗一定量的氧气,造成厌氧的环境,同时可降低患者的胃肠内的氧化还原电势,促进患者的双歧杆菌等厌氧菌生长,与有害菌争夺一定量的营养,抑制其它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生长,使得肠道微生态平衡和肠道功能能够恢复。缺氧环境不利于自身的生长,不会在患者的肠内长期的停留。 1.2.3妈咪爱 妈咪爱属于复方乳酸菌营养剂,具有活的粪链球菌、枯草杆菌以及Vit C、 Vit B12 、烟酸酰胺、乳酸钙以及氧化锌等,可直接调整菌群的失调,控制患者的病原菌数量,恢复患者的微生态平衡,患者口服妈咪爱之后,粪链球菌和枯草杆菌在肠道内可发生定居并且繁殖。枯草杆菌可分泌促进一定量的消化酶,分解患者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促进患者的消化功能,粪链球菌分泌细菌素以及促肠活动素,抑制患者肠道内有害菌生长和繁殖。另外,活菌制剂中具有大量的的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锌、钙, 可产生一定量的β-葡萄糖醛酸酶,使得患者的结合胆红素还原成为尿胆原排出体外。因此,妈咪爱可对母乳性黄疸的患儿继续母乳喂养有明显的退黄作用[3]。 2.2.4 培菲康和普乐拜尔 培菲康是一种粪链球菌、嗜酸乳杆菌以及双歧杆菌三种肠道固有菌的复方制剂,患者口服后可重建宿主的肠道菌群间的微生态平衡,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菌群失调。发挥一定的生物屏障作用,清除患者肠内的有毒物质,防止外来菌的不断入侵,可诱导局部肠粘膜和T 淋巴细胞亚群致敏和激活,在患者吞噬细胞吞噬细菌抗原后的活化过程起发挥非特异性免疫作用。另外,可分泌的促肠活动素,促进患者的肠道运动,分解转化和吸收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等,促进患者无机盐、矿物质吸收和利用。普乐拜尔主要是在上述三种活菌基础上,添加一定量的蜡样芽孢杆菌,因为蜡样芽孢杆菌属于需氧菌,进入患者的肠道后可大量的生长和繁殖,和需氧菌以及兼性厌氧菌等致病菌进行争夺营养,抑制生长和繁殖,消耗患者肠道内的氧气创造厌氧环,促进三种肠道内有益菌的生长和繁殖, 进一步的调节肠道内的微生态平衡[4]。 2 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 2.1腹泻病的防治 大量国内外临床研究证实,大多数的腹泻患者存在一定的肠道菌群紊乱,采用益生菌制剂可有效防治各种腹泻病。益生剂,例如鼠李糖乳杆菌、罗伊乳杆菌、嗜酸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以及博拉德酵母菌可对急性腹泻病治疗具有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可缩短患者的病程,降低患者的腹泻的严重程度。轮状病毒性肠炎是目前临床上儿童多发的急性腹泻症,肠道中的正常厌氧菌尤其是双歧杆菌具有明显减少,数量减少程度和临床症状的轻重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多种益生菌可对轮状病毒性肠炎具有确切的疗效,治疗轮状病毒导致的水样泻具有明显的效果[5]。 2.2乳糖不耐受 食物中的乳糖不能被有效的分解,会引起患者发生渗透性腹泻以及肠鸣、腹胀以及腹痛等,双歧杆菌、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含有一定量的β-半乳糖苷酶,可分解乳制品中的乳糖,减少乳糖不耐受患者的各种症状。 2.3功能性胃肠道疾病肠易激综合征 可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新生儿及婴儿肠绞痛以及儿童功能性腹痛等,益生菌制剂可补充肠道生理菌、发酵糖、脂肪、蛋白质,代谢产生乳酸以及醋酸,促进患者的胃肠蠕动,恢复患者的胃肠正常生理功能,显著减轻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临床症状[6]。 2.4肝脏疾病 大量的临床研究说明,患有肝病的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严重肝脏疾病患者,例如重症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以及急性肝

微生态制剂在反刍动物饲料中的应用

微生态制剂在反刍动物饲料中的应用

导语 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抗生素耐药性问题逐渐凸显,人们对动物性产品安全更加重视。微生态制剂的使用可以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正好迎合了人们崇尚绿色、安全的消费理念,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以下将对微生态制剂在反刍动物饲料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介绍。 01

微生态制剂类别及反刍动物消化特点 微生态制剂是一类含活菌体或活菌及其代谢产物的活菌制剂,从组成上可将微生态制剂分为益生菌、益生元、合生素三类。从功能上看,三类微生态制剂是有密切联系的,益生菌能够改善动物微生态平衡;益生元不能对机体直接发挥作用,需要通过促进益生菌繁殖,间接发挥作用;合生素既能直接对机体发挥作用,又可以间接通过益生菌发挥作用。 反刍动物的胃是复胃,由4个胃组成,分别是瘤胃、网胃、瓣胃、皱胃。其中,瘤胃容积最大,其内存在大量的厌氧微生物,是一个天然发酵罐,大约70%~80%的营养物质、50%的粗纤维是在瘤胃内消化的,所以瘤胃也是反刍动物日粮消化的主要场所。在消化过程中,瘤胃、网胃和瓣胃内主要对食物进行物理消化、微生物消化;皱胃能分泌胃液,消化方式与单胃动物相同。正常情况下动物胃肠道里的微生物是一个相对平衡的微生态环境,如果微生态环境发生紊乱,有益菌群受到破坏,就会导致病原微生物侵袭机体导致发病。

02 微生态制剂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 2.1提高生产性能 微生态制剂中的益生菌可促进动物胃肠道内产生多种消化酶,利于三大营养物质消化吸收,促进反刍动物生长,提高奶牛产奶性能。王世荣等指出芽孢杆菌可使动物机体产生各种消化酶,促进动物消化吸收利用各种营养物质,提高饲料转化率,提高肉品质等生产性能。邓露芳等探讨了纳豆芽孢杆菌对反刍动物瘤胃的影响,结果表明纳豆芽孢杆菌可促进瘤胃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姜艳美等指出添加一定量的酿酒酵母菌培养物可以促进瘤胃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冯伟业等研究表明,酵母培养物对绵羊瘤胃内木聚

细胞因子检测的意义及方法比较

细胞因子检测的意义及检测方法比较 摘要:干扰素(interferon, IFN)是1957年发现的细胞因子,最初发现某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物质可干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因此而得名。根据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IFN-α、IFN-β和IFN-γ,他们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T细胞所产生。各种不同的IFN生物学活性基本相同,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这里主要利用生物分析法和免疫分析法进行检测。 关键词:干扰素生物分析法免疫分析法 正文: 细胞因子是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刺激剂诱导多种细胞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具有调节和血细胞生成、细胞生长以及损伤组织修复等多种功能。细胞因子可被分为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等。众多细胞因子在体内通过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等方式发挥作用,具有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性、协同性等多种生理特性,形成了十分复杂的细胞因子调节网络,参与人体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所以细胞因子检测是判断机体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疾病的诊断、病程观察、疗效判断及细胞因子治疗监测等都有重要意义。 生物分析法有两种: 1.依赖性细胞株:利用一些肿瘤细胞株必须依赖于细胞因子方能在体外增殖的特性进行检测,但是干扰素的测定利用此法并不简便,所以不当采用。 2.功能检测:利用一些细胞因子的功能特性,可建立相应的活性测定方法。在这里可以利用干扰素的抑制病毒感染效应,对已进行病毒感染的细胞群加入干扰素的特征进行观察,达到检测的目的。 免疫分析法: 1.流式细胞仪检测: 原理:利用Brefeldin(BFA)、Monensin阻断了胞内高尔基体介导的转运方法,使得细胞因子聚集、蓄积,增强细胞因子信号,可被流式细胞仪检测。 方法:用抗细胞因子(干扰素)抗体与细胞表面或胞内特定亚群标志组合,即可检测不同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分泌,同时采用特殊的化学与抗体选择,确保静止与无细胞因子分泌细胞的最小荧光背景。 所需材料:蛋白转运抑制剂:阻断高尔基体介导的转运作用,使得刺激细胞表达的细胞因子聚集在胞浆内质网内,以利于准确检测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 2.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①间接ELISA(Indirect ELISA):用于筛检抗体(抗特定抗原成分的特异性抗体)。此法是测定抗体最常用的方法。 ②夹心ELISA(Sandwich ELISA):用于检测目的抗原的量。其优点是避免了对特异性抗体的直接标记,但增加了操作步骤和测定时间。 ③竞争ELISA(Competitive ELISA)用于确定抗原特异性或待检标本中含交叉反应成分时为了提高实验的特异性而使用的一种方法。根据标记抗原与同种未标记待测抗原与抗体间发生竞争性结合的原理,主要用于测定小分子抗原。 检测方法的进展:高通量细胞因子检测 CBA(Cytometric Bead Array)是一种微珠多用途检测分析技术,它由一系列的微珠组合来捕获并结合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培养液、EDTA血浆、血清样本中被检测物质的量。其采用夹心法分析策略,与传统的ELISA分析技术相比,此方法可以同时检测多项指标。用已知的标准品

反刍动物源枯草芽孢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反刍动物源枯草芽孢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青岛农业大学 毕业论文 题目:反刍动物源性枯草芽孢杆菌的分离与鉴定姓名: 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专业:动物医学 班级: 1001 学号:20105254 指导教师:温建新 2014年6月5日

反刍动物源性枯草芽孢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动物医学专业袁如意 指导教师温建新 摘要:从健康荷斯坦成年奶牛新鲜粪便中分离纯化出1 株疑似芽孢杆菌属菌株,编号为K。对该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药敏试验及安全性试验等。试验结果表明,该菌菌体革兰氏染色阳性,芽孢染色为绿色,呈长杆状,芽孢中生,椭圆;能发酵糖醇,吲哚试验阳性,触媒试验阳性,能产生淀粉酶,并且可以液化明胶,生化试验结果表明K菌为枯草芽孢杆菌;该菌对链霉素、青霉素、诺氟沙星、四环素耐药性强,而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环丙沙星等抗生素表现敏感;动物安全试验表明,灌服浓度为1011cfu/mL菌液的小鼠精神状态良好,无死亡现象。本试验为获得反刍动物的有益菌种及研制反刍动物微生态制剂奠定基础。 关键词:反刍动物;枯草芽孢杆菌;分离;鉴定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Bacillus subtilis Strains from Ruminants Student majoring in veterinary medicine Yuan Ruyi Tutor Wen Jianxin Abstract:One bacillus strain was isolated and purified from the faeces of healthy Holstein named K.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biochemical tests, chemosensitivity test and security experiment were conducte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strain K Gram stain was positive, spore staining was green. Its shape was a long rod-shaped bacteria, and spores was oval . Common sugar alcohols could be fermented; Indole test was positive; Catalyst test was positive; It could produce amylase; It also could liquefy gelatin. Susceptibility testing showed that the bacteria strongly resisted to streptomycin,

微生态制剂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作为新一代环保型饲料,经有关科研机构、生产单位在北京、河北、天津、甘肃、宁夏等地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它的主要成分是乳酸菌、枯草杆菌、放线菌、酵母菌等多种有益菌,是从肥沃的土壤中分离出来的经培育、扩繁而制成,它可以作为猪、鸡、牛、鸭及鱼、虾等养殖业的辅助饲料使用。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基本作用原理:动物的消化系统特别是肠内有上百种、数百亿的细菌形成肠内菌丛,它与动物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肠内菌丛在发挥各种营养生理学作用的同时,还可以抑制病原菌增殖等防御感染的作用。家畜的大肠菌症、沙门氏菌症以及梭状芽孢杆菌肠炎的发生都与肠内菌的状态有密切关系。因此,使肠内菌丛的平衡保持正常对维护动物健康是必不可少的。它与畜禽生产中的各项指标的提高和改善有密切关系。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是一种取代或平衡动物生态系统中一种或多种菌系的微生物制品。狭义上讲,它是一种能激发自身有益菌种繁殖增长,同时抵制有害菌系生长的微生物制品。 其中含有大量的乳酸菌、酵母菌等多种有益微生物,作为饲料进入畜禽体内后,能迅速繁殖,一方面投入菌种的代谢物中和肠内毒素,抑制了其它有害菌丛的生长,另一方面在宿主体内形成了正常微生物菌群,为宿主合成主要的维生素,提供营养和阻止致病菌的入侵。 微生物进入一个微生态系统(畜禽体内)后,能否在那里定

居,生长繁殖并成为正常菌群而形成一个由微生物、宿主、环境三者之间呈生态平衡的稳定的微生态系统;这要看做生物和宿主双方是否具备定植条件。一般来说,畜禽在幼年时期最容易接受外来有益微生物的影响,加速体内正常种群的建立,有利于有机体的生长和抗病能力的提高。在试验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当从幼雏鸡开始饲喂微生物饲料添加剂饲料时,其效果最好,其原因也即在此。因此,在使用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时应掌握好使用时间,例如猪应在产前就对母猪使用,鸡最好在育雏时即使用。 微生态制剂应用最早见于日本,50年代就有“表飞鸣”、“乳酶生”,其成分是粪链球菌,用于治疗肠道疾病。以后相继在畜禽方面开始应用,美国从70年代开始使用饲用微生物。我国对益生菌的研究开始于80年代,但应用则是近几年的事。相对起点高,发展快,以研究乳酸杆菌、芽孢杆菌为主。近年来,在家禽养殖业中,动物微生态制剂作为绿色饲料添加剂以及对动物营养、农作物生长和环境改善所起的显著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并以其无毒副作用,无耐药性,无残留,效果显著等特点逐渐得到广大养殖业者的首肯。 1、动物微生态制剂的概念 动物微生态制剂(Animal microecologial Ageent AMEA),又称活菌剂、生菌剂,是以动物体内正常菌群为主体的有益微生物经特殊工艺制成的活菌制剂。其商品名称则主要有:生物兽药、饲用微生物添加剂、生菌素、益生素、生物发酵剂、生物净化剂、合生素等。1989

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CK)的概念:是由细胞分泌,影响细胞生物学行为,造血免疫功能和对炎症的反应的一类物质。(抗体,补体除外) 细胞因子的特点: 1. 大多为5-20KDa的小分子蛋白; 2.以旁分泌或自分泌形式影响附近细胞或细胞自身; 3.效能高,10—12mol/L水平即有明显生物学作用。 4.一种细胞因子可由多种细胞产生,一种细胞也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 5.细胞因子的产生受基因和环境调控; 6.可发生多重,重叠的作用; 7.以网络形式发挥作用; 8.通过与细胞因子受体结合而对靶细胞产生作用; 9.与神经,内分泌共组成细胞间信号分子系统。 细胞因子和激素 1. 激素是内分泌腺产生的化学物质,内分泌腺是许多同样腺体细胞 组成,通常“统一行动”; 2. 激素通常随血液循环与全身,发挥“远程效应”; 3. 激素通常对特定组织或细胞发挥特有效应; 4. 激素调节作用通常是全身性/系统性的变化: 5. 以辐射或树杈形式发挥作用。 但是,有些细胞因子和激素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细胞因子的结构功能分类:有白介素(IL)类,干扰素(INF)类,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生长因子等。 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应用 1 特定疾病的辅助诊断。 2 评估免疫状况,判断疗效和预后。 3 细胞因子临床治疗应用的监检测。 细胞因子检测方法 1. 功能检测:利用细胞因子功能特性,建立相应的生物学活性测定方法。此 法敏感性高但灵敏度不高,容易受干扰因素影响。 2. 免疫检测:制备抗细胞因子单抗或多抗测定。特异性强,操作简便,但灵 敏度不高,且不能代表其活性。 3. 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细胞内细胞因子mRNA表达,或用 PCR扩增。此法当前最敏感,但只代表细胞因子基因表达,不能代表当前水平。 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应用原则 细胞因子最大特点是其功能多样性,重叠性和组织细胞非特异性,所以不能

第六章 细胞因子

第六章细胞因子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恶液质素主要由哪种细胞产生() A、T细胞 B、B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树状突细胞 胞 2、MCP-1可趋化哪类细胞() A、活化T细胞; B、B细胞; D、纤维母细胞; E、树状突细胞 3、IL-2的产生细胞主要是() T细胞 B、B细胞 C、单核-巨噬细胞 D、NK细胞 E、中性粒细胞4、α亚家族趋化性细胞因子的典型代表是() A、IL-1; B、IL-2; C、IL-3; D、IL-4IL-8 5.天然免疫过程中重要的负调节性细胞因子是() IL-1; B、IL-6;IL-10; D、IL-12;E、IL-18 二、填空题 1.由___淋巴细胞____产生的细胞因子称为淋巴因子;由___单核巨噬细胞_____产生的细胞因子称为单核因子;可刺激骨髓干细胞或祖细胞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子称为____集落刺激因子_______。 2.TNF分为两种,即TNF-α和TNF-β。前者主要由___单核巨噬细胞_____产生;后者主要由活化的___淋巴细胞______产生。 3.细胞因子通常以__旁分泌____形式作用于邻近细胞,或以__自分泌___形式作用于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本身。 三、名词解释 1.细胞因子——机体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相应受体,近距离进行精细调节,在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2.趋化因子——(chemokine) 又称趋化性细胞因子,是一类对不同靶细胞具有趋化效应的细胞因子家族,已发现50多个成员。 3.集落刺激因子——可刺激骨髓干细胞或祖细胞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子。

4.白细胞介素——由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类具有重要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包括单核细胞因子(monokine)和淋巴因子。 5.干扰素——由活化淋巴细胞和体细胞分泌的一类具有抗病毒功能和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因子。 6.肿瘤坏死因子——包括TNF-α和TNF-β两类,分别由单核巨噬细胞和活化淋巴细胞产生,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病毒感染细胞增殖、促进TL、BL增殖、炎症介质等生物学作用。 四、问答题 1.简述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①、分子量低,属糖蛋白; ②、以自分泌或旁分泌形式在局部发挥作用; ③、具有激素样活性,作用迅速而短暂; ④、通过和受体结合,对免疫细胞功能进行正负调节 2.简述细胞因子的生物学功能 ①、白细胞介素(interlukin,IL) ——免疫调节作用; ②、干扰素(interferon,IFN)——抗病毒作用; ③、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抗肿瘤活性和炎症介质; ④、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刺激骨髓造血前体细胞生长分化; ⑤、趋化因子(chemokine)——趋化免疫细胞; ⑥、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

细胞因子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

细胞因子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简介 中文名称:细胞因子英文名称:cytokine 定义1:一组由多种细胞所分泌的可溶性蛋白与多肽的总称。在nmol/L或pmol/L水平即显示生物作用,可广泛调控机体免疫应答和造血功能,并参与炎症损伤等病理过程。 所属学科:免疫学(一级学科);免疫系统(二级学科);免疫分子(三级学科) 定义2:由免疫系统细胞以及其他类型细胞主动分泌的一类小分子量的可溶性蛋白质。包括淋巴因子干扰素、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趋势化因子和集落刺激因子等。是免疫系统细胞间,以及免疫统细胞与其他类型细胞间联络的核心,能改变分泌细胞自身或其他细胞的行为或性质,通过与细胞异的膜受体而起作用。所属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激素与维生素(二级学科) 定义3:细胞释放的可影响其他细胞行为的蛋白质。常指在免疫反应中起细胞间介导物作用的分子。 所属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免疫(二级学科) 二.细胞因子的分类 (一)根据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种类不同分类 1.淋巴因子(lymphokine) 于命名,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等。重要的淋巴因子有IL-2、IL-3、IL-4、IL-5、IL-6、IL-9、IL-10、IL-12、IL-13、IL-14、IFN-γ、TNF-β、GM-CSF和神经白细胞素等。 2.单核因子(monokine)主要由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产生,如IL-1、IL-6、IL-8、TNF-α、G-CSF 和M-CSF等。 3.非淋巴细胞、非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主要由骨髓和胸腺中的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细胞产生,如EPO、IL-7、IL-11、SCF、内皮细胞源性IL-8和IFN-β等。(二)根据细胞因子主要的功能不同分类 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 1979年开始命名。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或其它非单个核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在细胞间相互作用、免疫调节、造血以及炎症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凡命名的白细胞介素的cDNA基因克隆和表达均已成功,目前已报道IL-1-IL-15。 2.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CSF) 根据不同细胞因子刺激造血干细胞或分化不同阶段的造血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不同的细胞集落,分别命名为G(粒细胞)-CSF、M(巨噬细胞)-CSF、GM(粒细胞、巨噬细胞)-CSF、Multi(多重)-CSF(IL-3)、SCF、EPO等。不同CSF不仅可刺激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增殖的分化,还可促进成熟细胞的功能。 3.干扰素(interferon, IFN) 1957年发现的细胞因子,最初发现某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物质可干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因此而得名。根据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IFN-α、INN-β和IFN-γ,他们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T细胞所产生。各种不同的IFN生物学活性基本相同,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4.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最初发现这种物质能造成肿瘤组织坏死而得名。根据其产生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TNF-α和TNF-β两类,前者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后者由活化T细胞产生,又名淋巴毒素(lymphotoxin, LT)。两类TNF基本的生物学活性相似,除具有杀伤肿瘤细胞外,还有免疫调节、参与发热和炎症的发生。大剂量TNF-α可引起恶液质,因而TNF-α又称恶液质素(cachectin)。

第五章 细胞因子

第五章细胞因子 复习要点: 1.掌握细胞因子概念和命名。 2.掌握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3.熟悉细因子及其受体的分子结构。 4.了解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5.了解细胞因子的检测以及细胞因子与临床的关系。 一、单项选择题 1.在Ig类别转换中,能促进IgM转换为IgE的细胞因子是:★ A.IL-4 B.IL-2 C.TNF D.IFN E..IL-6 2.下列可形成三聚体的细胞因子是:★ A.IL-4 B.IL-2 C.TNF D.IFN E..IL-6 3.以下关于细胞因子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 是一组小分子的蛋白质 B. 需其他物质刺激才能产生 C. 其作用具有特异性 D. 可以作用于自身细胞 E. 微量即起作用 4.下列哪种免疫分子的作用具有特异性? A. Ab B. IL-1 C. 补体 D.IFN E.TNF 5.关于干扰素的作用,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由活化的T 细胞产生B.以三聚体存在 C. 由感染机体的病毒合成 D. 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 E..以上都不是 6.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的细胞因子是: A.IL B.TNF C.IFN D.TGF E.CSF 7.主要作用于单核细胞的趋化因子属于:★★ A.CC 亚族B.CXC 亚族C.C 亚族D.CX3C 亚族 E. 以上都不是 8.下列哪类细胞不能分泌细胞因子? A. T 淋巴细胞 B. B 淋巴细胞 C. 浆细胞 D. 单核细胞 E. 成纤维细胞 9.细胞因子不包括: A.淋巴毒素 B. 过敏毒素 C. IL-2 D. 集落刺激因子 E. 干扰素 10.关于细胞因子的效应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以非特异方式发挥作用B.无MHC 限制性 C.生物学效应极强 D. 在体内持续时间很长 E. 作用具有多向性 11.关于IFN的生物学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 增强细胞表达MHC-I、II类分子 B. 激活巨噬细胞 C. 促进Tho细胞分化为Th1细胞

当前动物微生态制剂常用的主要菌种

当前动物微生态制剂常用的主要菌种 在养猪生产中要大力提倡在饲料中不要添加抗生素与激素类药物,可使用微生态制剂、中草药制剂、新型抗菌药物及细胞因子制剂等,既安全、效果好、使用方便,又无药物残留、不产生耐药性,能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这是养殖业今后的用药方向。本文向养猪户介绍了当前动物微生态制剂常用的主要菌种: 一、乳酸杆菌类(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等) 乳酸菌在代谢过程中能产出大量的有机酸、溶菌酸及过氧乙酸等,具有很强的杀菌功能,抑制有害菌的繁殖和有机物的腐烂分解;代谢中产生的多种氨基酸、合成维生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C)给动物增添营养物质,帮助食物消化吸收,促进宿主代谢,克服腐败过程,分解与转化有害物质,保障动物健康的生理状态;能刺激肠道免疫细胞增加局部免疫抗体数量,诱导免疫球蛋白IgA的分泌,改善动物机体免疫力与抗病力。 二、芽孢杆菌类(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纳豆芽孢杆菌等) 好氧的芽孢杆菌可消耗肠内氧气,使局部氧分子浓度下降,抑制有害大肠杆菌与沙门氏菌繁殖,其代谢中产生的细菌素与过氧化氢对有害菌也有强大的杀伤能力;抑制腐败菌生长,进而减少氨、胺有害物质的产生;代谢产物中的氨基酸、B 族维生素、促生长因子及各种酶(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等)给动物提供营养,帮助消化食物,大幅提高饲料的转化效率;在反刍动物瘤胃中,能分解纤维二糖,为动物提供营养;并改善免疫力与抗病力等。 三、肠球菌类(粪链球菌、尿链球菌、禽链球菌、鸟链球菌、乳链球菌等) 能产生乙酸、甲酸,拮抗致病性大肠杆菌与沙门氏菌,维持肠道需氧菌与厌氧菌的比例,调节菌群平衡;还能产生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 C 等多种维生素。 四、酵母菌类(啤酒酵母菌、产朊假丝酵母菌等)

肠道微生态制剂老年人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9完整版)

肠道微生态制剂老年人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9完整版) 肠道微生态与老年人的健康长寿及功能关系密切,肠道微生态制剂在老年人中的使用逐渐受到重视,但国内外现无针对老年人肠道微生态制剂使用的规范化指南与共识。为此,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组织老年科、消化科、微生态学等专家,制定本共识,进一步规范肠道微生态制剂在老年人及相关性疾病中的使用。本文仅就共识的推荐意见进行阐述。 肠道微生态与老年人的健康长寿及功能关系密切,肠道微生态制剂在老年人中的使用逐渐受到重视,但国内外现无针对老年人肠道微生态制剂使用的规范化指南与共识。为此,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组织老年科、消化科、微生态学等专家,制定本共识,进一步规范肠道微生态制剂在老年人及相关性疾病中的使用。本文仅就共识的推荐意见进行阐述。 一、肠道微生态制剂在肠道疾病中的应用 1炎症性肠病: 推荐意见:炎症性肠病患者可在美沙拉嗪基础上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420 mg,3次/d,疗程4~8周)或枯草杆菌二联活菌(500 mg,3次/d,疗程≥4周)。 2肠易激综合征:

推荐意见: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可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420 mg,3次/d,疗程4~8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1.5 g,3次/d,疗程4~8周)作为辅助用药。也可尝试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地衣芽孢杆菌活菌、凝结芽孢杆菌活菌片、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酪酸梭菌活菌等益生菌制剂。 3急性感染性腹泻: 推荐意见:老年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可在常规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基础上,采用抗菌药物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1260 mg,3次/d),症状控制后益生菌继续服用1~2周。 4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 推荐意见: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患者可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500 mg,3次/d,服用至症状控制后2周)。 5慢性便秘: 推荐意见:老年便秘患者可使用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1~2 g,

细胞因子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细胞因子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近年来,生物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给美容化妆品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化妆品己经从传统的化学美容、植物美容走向生物美容与基因美容发展。例如传统的皮肤护理仅局限于油膜覆盖与保持水分等物理方法,而现在美容护肤理念开始转向细胞水平的护理,化妆品(用生物技术制造与人体结构相仿,且含高亲和力的生物精华物质的化妆品)己应运而生。如今,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医药及生物工程技术专家投身于该研究领域,许多国家也都瞄准生物化妆品这一巨大市场,开发生物美容产品。将以生物工程技术制得的EGF(表皮生长因子)、透明质酸、酶和核酸等应用于化妆品,这一新的研究动态,也使人们认识到生物化妆品将给化妆品品质带来根本性的变化。 生物化妆品是指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及其制品制得的化妆品,其主要成分生物活性多肽,大部分是细胞生长因子,它们在体内含量极微,物活性极高,对多种细胞生理功能和代谢活动发挥生物调节作用,胞的生长、分裂、分化、增殖和迁移,在美容护肤、整形外科、烧伤溃疡以及各种皮肤病的伤口修复与愈合中有重要作用。细胞生长因子经过稳定的结构修饰或特殊的保护处理后,以一定的有效浓度添加到化妆品中,可以有效地与皮肤细胞发生作用,促进上皮细胞营养代谢,预防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皮肤损伤。正常护肤品中添加活性细胞生长因子还可以有效地促进皮下胶原细胞的功能,加速皮肤胶原细胞的生长,使细胞加速分泌胶原,从而达到抗皱及延缓衰老的作用。目前的生物美容产品中,将EGF(表皮生长因子)、b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细胞生长因子应用于化妆品中是一种创新的尝试。 1表皮生长因子(EGF) EGF的发现及生物特性 EGF是1962年由美国科学家Cohen博士和Montalcini教授在试验中发现的一种可以促使皮肤细胞生长速度加快的成分,这种物质自然存在于人体皮肤细胞内,其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皮肤新细胞的生长分化速度,从而决定着皮肤的年轻程度,这种成分被科学家定名为“表皮生长因子”。它的主要生理活性是诱导细胞(尤其是表皮基底层细胞)增殖、分裂分化,促进其生长。EGF通过与细胞膜上受体的结合,激活受体,产生一系列的信号从而加速皮肤新生细胞替代衰老细胞的进程,使皮肤细胞年轻化。 EGF的美容学应用 EGF在体内能促进机体表皮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分裂和新陈代谢,促进微血管的生长,改善细胞生长的微环境。因此它对受损皮肤、敏感皮肤、创伤皮肤以及改建性皮肤具有良好的修复、护理作用,特别是对目前美容院中流行的换肤术后局部受损皮肤的修复,还能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此外,由于EGF等细胞因子能促进皮肤各种细胞的新陈代谢,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可以使皮肤组织的平均年龄降低,改善皮肤的色素状况,达到美白、祛斑的目的;EGF还可促进轻脯氨酸的合成,促使胶原及胶原酶合成,分泌胶原物质、透明质酸和糖蛋白,调节胶原纤维,具有滋润皮肤,增强皮肤弹性,减少皮肤皱纹和防止皮肤衰老的作用。除此之外,EGF还能刺激肉芽组织的形成和促进肉芽组织的上皮化,还可调节胶原降解及更新,使胶原纤维以线性方式排列,防止结缔组织异常增生,故而有缩短创伤愈合时间以及减少疤痕形成的作用,对防止和护理痊疮也有很好的效果。 2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 aFGF生物学特性 aFGF又称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1)。其作为内皮细胞移动和增生的诱导因子,而称为血管生发因子。aFGF能促进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提高了皮肤合成胶原蛋白的能力,从本质上改善皮肤的状况。 aFGF的美容学应用 aFGF是一种作用极强的有丝分裂原,对来源于中胚层和神经外胚层的多种细胞具有促进分裂综述的作用,可用于创伤、烧伤、溃疡等的治疗。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