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逆温专题

逆温专题

逆温专题
逆温专题

逆温专题

【气温的垂直分布】

(1)大气垂直分层

(2)对流层大气的气温变化——气温垂直递减率与对流运动

【逆温的定义】对流层、上热下冷、垂直递减率为0或者为负数

【逆温的类型及成因】

1、辐射逆温:

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高,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见下图)。随着地面辐射冷却速度加快,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平流逆温:

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慢,于是产生逆温。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地面的温差决定。温差越大,逆温越强。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平流逆温。

3. 地形逆温:

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

4. 锋面逆温:

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

倾斜的过渡区即锋面。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著,也可出现逆温。如下

图,从A点上空气温垂直分布的情况可见,由下面的冷空气到上面的暖空气,等温线通过

锋面的区域时必有曲折,曲折的程度视两种气团间的温度对比而决定,曲折段(如图中BC

段)就出现了逆温层。由于锋面是从地面向冷空气上方倾斜的,逆温层也随锋面的倾斜而

呈倾斜状态。因此逆温现象只能在冷空气所控制的地区内观察到。而且,逆温的高度与观

测点相对于地面锋线的位置有关,观测点距地面锋线愈近,逆温高度愈低。

【逆温的利与弊】

1.利: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

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

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2.弊:不管是何种原因形成的逆温,对天气和大气污染的扩散都有相当大的影响,都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很大影响。

它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差,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

逆温专题练习

形成沙尘暴的条件主要是干旱、大风、较旺盛的上升流,若大气对流层中出现逆温现象,可抑制沙尘暴。读图,完成:

1、若E处的高度为1000米,气温为-10℃,要抑制沙尘暴的发生,F地的气温至少应降到()

A.16℃B.-6℃ C.4℃D.-4℃

2、图右侧是F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图,该地最有可能出现沙尘暴的时段是()

A.①时段B.②时段

C.③时段D.④时段

3、若只考虑风力与沙源因素,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以冬春季最多,若再考虑地

面状况及空气对流因素,则尤以初春最多,原因主要有()

①初春与冬季比较,初春的土质更加松软干燥

②初春与冬季比较,初春的大风天气显著增多

③初春与冬季比较,初春出现逆温现象的时数增加

④初春与冬季比较,初春出现逆温现象的时数缩短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②③

读下面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2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A.①—②—③B.①—④—②

C.②—③—④ D.③—④—②

2.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

A.①B.②C.③D.④

右图是某地气温垂直分布图,读图回答3~5题。

3. 甲、乙、丙、丁四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4. 若该地气温由甲逐渐演变到丁,则造成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①台风过境②晴朗无云的夜晚③冷空气南下

④热带海洋气团影响⑤暖锋过境⑥连续阴雨

A. ①④

B. ③⑥

C. ②③

D. ⑤⑥

5. 下列哪种地形易造成该地气温由甲到丁的演变

A. 山地

B. 谷地

C. 平原

D. 丘陵

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导致对流层气流上升的原因是:上层实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图3表示四种对流层气温分布状况,分析图回答6~7题。

6.①图表示的气温降低速率在

A.3000米以下低于垂直递减率 B.3000~6000米高于垂直递减率

C.6000米以下等于垂直递减率 D.6000米以下均低于垂直递减率

7.飞机可以在5000米高度平稳飞行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通常对流层的气温是近地面较高,且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但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会有差异,有时甚至出现高层气温反而高于低层气温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逆温。右图为同一地点在某日的清晨、上午、午后及夜间四个不同时

段的近地面大气垂直气温分布曲线图。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丁曲线越接近地面气温越高的主要原因是

A.越接近地面风速越小,大气热量不易散失 B.越接近地面空气尘埃越多,尘埃能吸收太阳辐射C.越接近地画空气密度越大,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越多 D.越接近地面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越多

9.四条曲线依次表示清晨、上午、午后及夜间的是

A.甲、乙、丁、丙 B.丙、乙、丁、甲 C.甲、丙、丁、乙 D.甲、乙、丙、丁

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时。回答10~11题。

10.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 )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11.当地该日( )

A.日落时间为17时 B.与海口相比白昼较长

C.正午地物影子年内最长 D.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

下图是“该城市冬季近地面层不同时刻气温随高度变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下图是某地气温垂直分布图,t1至t5 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

A. t1

B. t3

C. t4

D. t5

13.该城市计划新建以煤为燃料的火力发电厂,该发电厂烟囱的设计高度应不低于

A.50米

B.75米

C.100米

D.150米

读某工业区不同时段气温垂直分布图,完成14~15题。

14.该地当日大气污染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A.地面辐射减弱

B.大气逆辐射减弱

C.空气水平运动减弱

D.空气对流运动减弱

15.下列时段空气质量最好的是 ( )

A. 19∶00~22∶00

B. 04∶00~07∶00

C. 07∶00~10∶00

D. 13∶00~16∶00

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图4示意

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均20千米/时。据此完成10~11题。

10.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A.甲地比乙地稳定 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 D.丙地最稳定

南京北城郊秋季某日垂直温度梯度(℃/100米)时空变化图。完成16—18题:

16.该日此地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时段是:

A.8时—16时30分

B.17时—23时

C.16时30分—7时

D.23时—5时

17.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A.500米

B.100米

C.350米

D.150米

18.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时:

A.空气对流更加显著

B.抑制污染物向上扩散

C.有利于大气成云致雨

D.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含量

形成沙尘暴的条件主要是干旱、大风、对流旺盛,若对流层大气出现逆温现象可以抑制沙尘暴。读图

19、若E处的高度为1000米,气温为-10℃,要抑制沙尘暴的发生,F地的气温至少应降到

A.一6℃以下 B.6℃以下 C.一4℃以下 D.4℃以下

20、图右侧是“F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图”,该地最有可能出现沙尘暴的时段是

A.①时段 B.②时段 C.③时段 D.④时段

21.图表示近地面空气若上升到3000米高度时,理论温度为T。3000米高空的实际温度为Ts。

当Ts≥T时,近地面空气上升将受阻,即出现了逆温现象。

读某城市春季气温日变化图。回答:

(1)若Ts稳定在—8℃,该城市气温至少

要上升到℃以上时,逆温现象才会结束,这时的时间约

为时。

(2)一般逆温结束后2小时,近地面对流才能起到“净化”空

气的作用。所以,在图示的情况下;

仅考虑空气洁净的因素,上午体育锻炼的时间宜选在时以后。

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影响

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影响 在对流层中,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大约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但此种气温的梯度变化并非固定不变。实际上,有时可能出现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的现象,导致空气“头重脚轻”,气象学上称为逆温。一、逆温的成因逆温形成的因素很多,根据其成因可分为辐射逆温、地形逆温和锋面逆温等。(1)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辐射强烈冷却,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在黎明前最强,日出后自下而上消失。这种逆温在中高纬地区大陆上都能发生,特别是在沙漠地区经常出现。 辐射逆温的形成过程如下图。 (2)锋面逆温锋面逆温是由于锋面上下冷暖空气的温度差异而形成的逆温。这种逆温层是随锋面的倾斜

而成倾斜状态。又由于锋是从地面向冷空气方向倾斜的,因此,锋面逆温只能在冷气团所控制的地区内观测到。锋面逆温离地的高度与观测点相对于锋线的位置有关,距地面锋线越近,逆温层的高度越低;反之越高。 (3)地形逆温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冷却很快,于是冷空气顺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如天山北坡从12月—次年2月在近地层会存在一层深厚的逆温层,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冷空气受阻积累的,在形成的“冷空气湖”上有较暖的空气层。天山北坡的逆温层厚度至少有1500米,在南坡只有700米。这种冬季逆温层

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是普遍存在的 。 2 二、逆温的影响 1.利: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③逆温和其它天气现象一样,也有有利的一面。把逆温现象看成是一种气候资源而加以利用主要是在一些山坡或河谷地区。如我国新疆伊梨谷地,逆温从10月至翌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1月份的坡地逆温层厚达400米,逆温强度达5℃。逆温带有效地提高了谷地在冬季的温度水平,多年生果树越冬可不必埋土,冻害得以避免或减轻,而且果实硬度高,品质好;在这里发展蔬菜,可减少热能投入,提高经济效益;逆温层坡地还是当地牲畜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从该地逆温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来说:逆温的下部光热条件适中,一般以发展喜温凉的作物和蔬菜为主;逆温带的中部逆温现象强烈,冬暖夏凉,一般以发展果树和冬季蔬菜基地为主;逆温带上部降水充裕,以发展林、草和药材为宜。 2. 弊:不管是何种

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训练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Word版含答案

专题训练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选择题 (2015·浙江卷)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10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答案:1.A 2.C解析:第1题,考查逆温的特征。根据图示可

知,18时至次日6时,地面至50米高度为强逆温层,向上则为逆温层(强度较弱),故A项正确;逆温强度在不同高度出现的时间不一,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故B项错误;逆温现象在16时前出现,次日10时结束,而我国南方10月下旬日出时间早于7时,日落时间晚于17时,故C项错误;根据图示可知,强逆温前半夜增速快,后半夜降速慢,故D项错误。第2题,考查逆温的成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在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降温快,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离地面越远,降温越慢,这种热量传递的时间差异造成了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故选C项。 湖陆风包括湖风(出湖风)和陆风(进湖风),是较大湖泊与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风。下图示意位于洞庭湖东北部的岳阳市某日6~14时的气温与湿度变化。读图,回答3~5题。 3.该日,湖陆风的转变及对应的时刻是() A.陆风转湖风8:30~9:30 B.陆风转湖风10:00~11:00 C.湖风转陆风12:00~13:00 D.湖风转陆风13:00~14:00 4.湖陆风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湖陆的热力差异B.湖陆的湿度差异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 逆温每日一题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逆温每日一题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2018届××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五次适应性月考)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地面上随高度的增加,降温变化率小于0.6℃/l00米,这种现象称为逆温。下图是12月22日我国某地午夜时所测得的地面到空中某高度的气温垂直变化图。据此完成1—3题。1.图中①—④段中发生逆温现象的是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 2.该地可能为 A.杭州B.天津C.广州 D.海口 3.该地冬季常出现逆温,原因主要是 A.大气保温作用弱B.沿海海陆温差大C.受准静止锋影响D.夜长地面散热快 【参考答案】1.B 2.A 3.B 3.冬季,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海陆温差大,当海上暖湿空气流

到大陆上时,常出现较强的平流逆温,该地大致为30°N的杭州附近,位于沿海地区。故选B。 逆温现象及其影响 1.逆温现象的表现分析 一般情况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6℃,但有时会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上升的现象,即出现了逆温现象(如下图所示B、C之间),根据其成因分为辐射逆温、锋面逆温、平流逆温和地形逆温等。 2.辐射逆温的产生、消失过程分析 (1)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况。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离地面越远降温越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 (2)随着地面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到最强(图c)。 (3)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层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图d、e)。 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3.逆温的类型和成因

大气温度垂直分布规律及原因

大气温度垂直分布规律及原因 各层的特点及原因: 层次特点原因 对流层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上升100米降低 0.6℃。 ②对流动动显著(低纬17~18、中纬10~12、高纬 8~9千米)。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热量绝大部分来自地面, 上冷下热,差异大,对流 强, 水汽杂质多、对流运动显 著。 平流层起初气温变化小,30千米以上气温迅速上升。 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高空飞行。 臭氧吸收紫外线。 上热下冷。 水汽杂质少、水平运动。 高层大气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 有重要作用。[自下而上分三层:中间层、暖层(电 离层)、逃逸层] 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 用 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曲线: 逆温现象:对流层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C。有时候出现下列情况:①海拔上升,气温升高;②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C。这就是逆温现象。逆温现象往往出现在近地面气温较低的时候,如冬季的早晨。逆温现象使空气对流运动减弱,大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大气环境较差。

对流层中温度的垂直分布: 在对流层中,总的情况是气温随高度而降低,这首先是因为对流层空气的增温主要依靠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因此离地面愈近获得地面长波辐射的热能愈多,气温乃愈高。离地面愈远,气温愈低。其次,愈近地面空气密度愈大,水汽和固体杂质愈多,因而吸收地面辐射的效能愈大,气温愈高。愈向上空气密度愈小,能够吸收地面辐射的物质——水汽、微尘愈少,因此气温乃愈低。整个对流层的气温直减率平均为0.65℃/100m。实际上,在对流层内各高度的气温垂直变化是因时因地而不同的。 对流层的中层和上层受地表的影响较小,气温直减率的变化比下层小得多。在中层气温直减率平均为0.5—0.6℃/100m,上层平均为0.65—0.75℃/100m。 对流层下层(由地面至2km)的气温直减率平均为0.3—0.4℃/100m。但由于气层受地面增热和冷却的影响很大,气温直减率随地面性质、季节、昼夜和天气条件的变化亦很大。例如,夏季白昼,在大陆上,当晴空无云时,地面剧烈地增热,底层(自地面至300—500m高度)气温直减率可大于干绝热率(可达1.2—1.5℃/100m)。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的逆温现象。造成逆温的条件是,地面辐射冷却、空气平流冷却、空气下沉增温、空气湍流混合等。但无论那种条件造成的逆温,都对天气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它可以阻碍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水汽凝结物聚集在其下面,使能见度变坏等等。下面分别讨论各种逆温的形成过程。 (一)辐射逆温 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称为辐射逆温。图2·35表明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图中a为辐射逆温形成前的气温垂直分布情形;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间,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表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2·35b);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图2·35中c);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地消失(图2·35中d、e)。 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以冬季最强。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在山谷与盆地区域,由于冷却的空气还会沿斜坡流入低谷和盆地,因而常使低谷和盆地的辐射逆温得到加强,往往持续数天而不会消失。

大气逆温现象教学设计

大气逆温现象教学设计 虞建荣 大气的温度常随距地面的高度增加而下降,但此种气温的梯度变化并非固定不变。实际上,有时可能出现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现象,这种情况称为气温逆温,简称逆温。出现逆温的大气有一定的厚度,这层大气称为逆温层。 出现逆温现象时,不能产生垂直对流,大气处于稳定状态,低层空气中的污染物难以扩散,污染物浓度显著升高,形成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逆温形成的因素很多,根据其成因可分为辐射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地形逆温和锋面逆温等。 一、逆温类型 1.辐射逆温: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无逆温逆温生成逆温消失 2.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冷地表面的温差决定。温差大,逆温越强。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逆温。 3.下沉逆温:因整层空气下沉而形成的逆温称为下沉逆温。当某气层产生下沉运动时,因气压逐渐增大,以及由于气层向水平方向扩散,使气层厚度减小。若气层下沉过程是绝热过程,且气层内各部分空气的相对位置不变。这时空气层顶部下沉的距离比底部下沉的距离大,致使其顶部绝热增温的幅度大于底部(图中H>H′)。因此,当气层下沉到某一高度时,气层顶部的气温高于底部,而形成逆温。下沉逆温多出现在高压控制的地区,其范围广,逆温层厚度大,逆温持续时间长 4. 地形逆温: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山坡下沉到谷地,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气温的倒置现象。(地形效应。山区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降低,但在山脚到山腰间往往有一段温度是随高度而升高,这就是山脚逆温想象,青藏铁路沿线也有逆温存在。) 二、逆温的利与弊 1、利: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2、弊:不管是何种原因形成的逆温,对天气和大气污染的扩散都有相当大的影响,都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很大影响。它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差,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 空气污染中毒事件大都与逆温有关。如果连续出现几天逆温,空气污染物就会大量积累,易发生空气污染中毒事件。如美国的工业小镇多诺拉,于1948年10月连续4天逆温,工厂及居民排放的空气污染物硫氧化物和烟尘不能及时扩散,使只有14000人的小镇,4天内有5900人患病,20多人死亡。1952年发生在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也是与大雾和逆温有关,工厂和千家万户排出的烟尘、二氧化硫滞留在城市上空,4天内有5000人死亡。发生在比利时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学烟雾事件等均与逆温天气有关。 逆温天气,应调整户外活动和开窗通风时间。应选择上午10时至下午3时这段时间进行户外活动和开窗通风,避开下午6时至第二天上午8时这个污染高峰时间。 逆温天气,生煤炉取暖者应格外小心煤气中毒。有逆温时,室内的空气污染物外排受阻,取暖煤炉产生的一氧化碳在室内越积越多,易发生煤气中毒,因此要格外小心,检查风斗是否好用,必要时开窗通风。 逆温天气,年老体弱和呼吸道疾病患者不要到室外活动。有逆温出现时,室外空气中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等有害物质浓度要比非逆温时高出数倍乃至数十倍。而老年人、呼吸道疾病患者、妊娠妇女、婴幼儿等对这些污染物非常敏感,易受其害,因此更应引起重视。 练习题:

2019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2.1逆温与风学案(全国通用)含解析

微专题一逆温与风 【知识构建】 【知识精析】 一、逆温现象 1.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但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可能会小于0.6℃或者大于0.6℃,如右下图表现为曲线变陡或变缓。在①情况下,大气对流运动更加强烈;在②情况下,大气的对流运动减弱,大气比较稳定。 (1)逆温的概念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暖。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2)逆温的形成 ①形成条件

③山谷形成逆温 影响: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④逆温的影响 a.出现多雾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b.加剧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c.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不便。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的颠簸。 二、风向和风力大小的判断方法 1.根据等压线图确定任一地点的风向 第一步,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画出风向。确定南、北半球后,沿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气压场为例)。 第三步,说出风向。风从哪里来就是什么风向,如画出的风向箭头为东北指向西南,即为东北风。

高中地理 高三二轮复习专题训练:大气运动【解析】

2020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题训练:大气运动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现,下左图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下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 与三峡库区云海形成原理相符的大气热力环流模式是 A. 白天的陆风 B. 夜晚的山风 C. 夜晚的海风 D. 白天的谷风 2. 关于右图中各序号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是①辐射 B. 受云海的影响②辐射减弱射 C. ③辐射绝大部分被臭氧吸收 D. ④辐射无选择性 【答案】1. B 2. D 【解析】 1. 云层的本质是小水滴,云层是水在温度升高的条件下蒸发形成水蒸汽并达到过饱和的状态,又吸附了空气中的的凝结核而产生的。三峡库区云海的形成过程是库区表层的水分受热膨胀上升,盛行上升气流,形成水蒸气,吸附凝结核在高空形成了云海,而库区周围地方则盛行下沉气流。注意水的区域对应云海,盛行上升气流。其形成形成原理和黑夜出现的山谷风、黑夜出现的海陆风相同。见下两图。白天出现的是海风,夜晚出现的是陆风,AC错误;夜晚的山风利于成云致雨,B正确,D错误。故选B。 2.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是③辐射(地面辐射),A错误;受云海的影响,大气中水汽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②辐射增强,B错误;③辐射(地面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C错误;④辐射(反射)无选择性,吸收具有选择性,D正确。故选D。 该题的热力环流是库区表层水分为热源,而周围地区为冷源,关键在于云海的形成要弄明白对应的是上升气流。 山谷风环流因山地平原地形的差异而产生,对冬季静稳天气(近地面风速较小,大气稳定)下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的影响很大,而海陆风的影响则相对较弱。静稳天气下,如图中山前地区的偏南风与偏北风以日为周期的消长与进退影响着北京及其以南地区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据此完成3~5题。

(完整word版)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影响

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影响 江西省井冈山市宁冈中学(343609)龙吉忠 在对流层中,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大约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但此种气温的梯度变化并非固定不变。实际上,有时可能出现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的现象,导致空气“头重脚轻”,气象学上称为逆温。 一、逆温的成因 逆温形成的因素很多,根据其成因可分为辐射逆温、地形逆温和锋面逆温等。 (1)辐射逆温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辐射强烈冷却,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在黎明前最强,日出后自下而上消失。这种逆温在中高纬地区大陆上都能发生,特别是在沙漠地区经常出现。辐射逆温的形成过程如下图。 (2)锋面逆温 锋面逆温是由于锋面上下冷暖空气的温度差异而形成的逆温。这种逆温层是随锋面的倾斜而成倾斜状态。又由于锋是从地面向冷空气方向倾斜的,因此,锋面逆温只能在冷气团所控制的地区内观测到。锋面逆温离地的高度与观测点相对于锋线的位置有关,距地面锋线越近,逆温层的高度越低;反之越高。 (3)地形逆温 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在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冷却很快,于是冷空气顺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如天山北坡从12月—次年2月在近地层会存在一层深厚的逆温层,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冷空气受阻积累的,在形成的“冷空气湖”上有较暖的空气层。天山北坡的逆温层厚度至少有1500米,在南坡只有700米。这种冬季逆温层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是普遍存在的。

二、逆温的影响 1.利: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 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③逆温和其它天气现象一样,也有有利的一面。把逆温现象看成是一种气候资源而加以利用主要是在一些山坡或河谷地区。如我国新疆伊梨谷地,逆温从10月至翌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1月份的坡地逆温层厚达400米,逆温强度达5℃。逆温带有效地提高了谷地在冬季的温度水平,多年生果树越冬可不必埋土,冻害得以避免或减轻,而且果实硬度高,品质好;在这里发展蔬菜,可减少热能投入,提高经济效益;逆温层坡地还是当地牲畜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从该地逆温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来说:逆温的下部光热条件适中,一般以发展喜温凉的作物和蔬菜为主;逆温带的中部逆温现象强烈,冬暖夏凉,一般以发展果树和冬季蔬菜基地为主;逆温带上部降水充裕,以发展林、草和药材为宜。 2. 弊:不管是何种原因形成的逆温,对天气和大气污染的扩散都有相当大的影响,都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很大影响。它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大气处于稳定状态,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差,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三、典例剖析 例1.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空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数值。读“某地春季某日气温垂直递减率(℃/100米)时空变化图”,回答1~3题。 1.当天该地几乎没有对流运动发生的时段是() A.9~17时 B.18~次日7时 C.17~次日9时 D.19~次日6时 2.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A.100米 B.200米 C.400米 D.500米 3.如果该地位于华北地区,这天() A.大气环境质量好 B.不容易有沙尘暴形成 C.较有可能阴雨天气 D.能见度高,行车方便 【解析】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定义可知,图中数值为正值时,随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数值为负值时,随海拔的升高气温上升,0表示气温无变化。由此可知,在18~次日7时出现了逆温现象,大气对流运动受阻,不易形成降雨,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能见度低,大气环境质量,但有利于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出现逆温的最大高度可从图中直接读出。 【答案】1.B 2.C 3.B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讲解)

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讲解与练习) 一. 逆温现象 1.一般情况——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2.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若由地面到高空气温垂直递减率每100米下降温度低于0.6℃,也属于逆温现象。 产生逆温的条件:设理论温度(按温度的直减率变化)为T,实际温度为T S (1)当T S≥T时,开始出现逆温现象(2)当T S<T时,逆温现象消失 二. 成因类型 1. 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这种逆温在中高纬地区大陆上都能发生,特别是在沙漠地区经常出现。 2. 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冷地表面的温差决定。温差大,逆温越强。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

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逆温。 3. 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天山北坡的逆温层厚度至少有1500米,在南坡只有700米。这种冬季逆温层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是普遍存在的。 4. 锋面逆温: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 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锋面。在锋面上,如 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著,也可出现逆温,由于锋是从地面向 冷空气上方倾斜的,逆温层也随锋面的倾斜而呈倾斜状态。因此逆 温只能在冷空气所控制的地区内观察到而且,逆温的高度与观测点相对于地面锋线的位置有关.观测点距地面锋线愈近,逆温高度愈低。 三. 逆温的利与弊 1.利: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 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③逆温是一种气候资源,逆温现象看成是一种气候资源而加以利用主要是在一些山坡或河谷地区。如我国新疆伊梨谷地,逆温从10月至翌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1月份的坡地逆温层厚达400米,逆温强度达5℃。逆温带有效地提高了谷地在冬季的温度水平,多年生果树越冬可不必埋土,冻害得以避免或减轻,而且果实硬度高,品质好;在这里发展蔬菜,可减少热能投入,提高经济效益;逆温层坡地还是当地牲畜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从该地逆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逆温每日一题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 逆温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2018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五次适应性月考)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地面上随高度的增加,降温变化率小于0.6℃/l00米,这种现象称为逆温。下图是12月22日我国某地午夜时所测得的地面到空中某高度的气温垂直变化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①—④段中发生逆温现象的是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2.该地可能为 A.杭州B.天津C.广州D.海口3.该地冬季常出现逆温,原因主要是 A.大气保温作用弱B.沿海海陆温差大C.受准静止锋影响D.夜长地面散热快 【参考答案】1.B 2.A 3.B

3.冬季,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海陆温差大,当海上暖湿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出现较强的平流逆温,该地大致为30°N的杭州附近,位于沿海地区。故选B。 逆温现象及其影响 1.逆温现象的表现分析 一般情况下,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6℃,但有时会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上升的现象,即出现了逆温现象(如下图所示B、C之间),根据其成因分为辐射逆温、锋面逆温、平流逆温和地形逆温等。 2.辐射逆温的产生、消失过程分析 (1)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况。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离地面越远降温越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 (2)随着地面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到最强(图c)。 (3)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层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图d、e)。 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对流层中的逆温现象及其成因

对流层中的逆温现象及其成因 对流层这的大气温度常随距地面的高度增加而下降,但这种气温的梯度变化并非固定不变。实际上,有时可能出现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现象,称为逆温。出现逆温的大气有一定的厚度,这层大气称为逆温层。 逆温形成的原因有很多种: (1)地面辐射冷却(辐射逆温):下图表明了这种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 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况;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图c);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图d、e)。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空气平流(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冷地表面的温差决定。温差大,逆温越强。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逆温。 (3)锋面因素(锋面逆温):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锋面。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著,也可出现逆温,由于锋是从地面向冷空气上方倾斜的,逆温层也随锋面的倾斜而呈倾斜状态(如图)。因此逆温只能在冷空气所控制的地区内观察到,而且逆温的高度与观测点相对于地面锋线的位置有关,观测点距地面锋线愈近,逆温高度愈低。 (4)空气下沉(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谷。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如美国的洛杉矾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200多天出现逆温现象。 出现逆温现象时,由于不能产生垂直对流,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妨碍了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使近地面的污染物“无路可走”,只好“原地不动”,越积越厚,烟尘遮天蔽日,使能见度变差,空气污染势必加重。尤其是城市和工业区上空,由于凝结核

逆温专题

逆温专题 【气温的垂直分布】 (1)大气垂直分层 (2)对流层大气的气温变化——气温垂直递减率与对流运动 【逆温的定义】对流层、上热下冷、垂直递减率为0或者为负数 【逆温的类型及成因】 1、辐射逆温: 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高,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见下图)。随着地面辐射冷却速度加快,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平流逆温: 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慢,于是产生逆温。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地面的温差决定。温差越大,逆温越强。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平流逆温。 3. 地形逆温: 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 4. 锋面逆温: 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 倾斜的过渡区即锋面。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著,也可出现逆温。如下 图,从A点上空气温垂直分布的情况可见,由下面的冷空气到上面的暖空气,等温线通过 锋面的区域时必有曲折,曲折的程度视两种气团间的温度对比而决定,曲折段(如图中BC 段)就出现了逆温层。由于锋面是从地面向冷空气上方倾斜的,逆温层也随锋面的倾斜而 呈倾斜状态。因此逆温现象只能在冷空气所控制的地区内观察到。而且,逆温的高度与观 测点相对于地面锋线的位置有关,观测点距地面锋线愈近,逆温高度愈低。 【逆温的利与弊】 1.利: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 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 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2.弊:不管是何种原因形成的逆温,对天气和大气污染的扩散都有相当大的影响,都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很大影响。 它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差,使大气污染更为严重。

大气题库(有答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库 一、选择题(每小题4个选项中,只有1项符合答案要求,错选、多选,该题不给分) 1. 以下对地球大气层结构的论述中,错误的是(D)。从下到上对流平流中间 P63-65 A. 对流层的厚度随地球纬度的增加而降低。 B. 暖层空气处于高度的电离状态,故存在着大量的离子和电子。 C. 平流层的气温几乎不随高度变化。 D. 中间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该层空气不会产生强烈的对流运动。 2. 目前,我国排放大气污染物最多的是( B)。 A. 工业生产。 B. 化石燃料的燃烧。 C. 交通运输。 D. 生态环境破坏。 3. 烟囱上部大气是不稳定的大气、而下部是稳定的大气时,烟羽的形状呈( D)。P77 A. 平展型。 B. 波浪型(翻卷型)。 C. 漫烟型(熏蒸型)。与d相反 D. 爬升型(屋脊型)。 4. 尘粒的自由沉降速度与(D )的成反比。P150 5-79 A.尘粒的密度。 B. 气体的密度。 C. 尘粒的粒径。 D. 气体的粘度。 5. 处理一定流量的气体,采用( A)净化时,耗用的能量为最小。 A. 重力除尘装置。 B. 惯性除尘装置。 C. 离心力除尘装置。 D. 洗涤式除尘装置。 6. 电除尘装置发生电晕闭塞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D )。P186 A. 烟尘的电阻率小于104Ω·cm。 B. 烟尘的电阻率大于1011Ω·cm。 C. 烟气温度太高或者太低。 D. 烟气含尘浓度太高。 7. 在以下关于德易希方程式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B )。P188 A.德易希方程式概括了分级除尘效率与集尘板面积、气体流量和粉尘驱进速度

之间的关系。 B.当粒子的粒径相同且驱进速度也相同时,德易希方程式可作为除尘总效率的近似估算式。 C.当粒子的粒径相同且驱进速度不超过气流速度的10~20%时,德易希方程式可作为除尘总效率的近似估算式。 D.德易希方程式说明100%的分级除尘效率是不可能的。 8. 直接应用斯托克斯公式计算含尘气流阻力的前提是( A )。P146 A.颗粒雷诺数Rep ≤1,颗粒直径大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B.1<Rep <500,颗粒直径大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C.500<Rep <2×105,颗粒直径大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D.颗粒雷诺数Rep ≤1,颗粒直径小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9. 在以下有关填料塔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B )。P400 A.产生“塔壁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塔径与填料尺寸的比值太小。 B.填料塔是一种具有固定相界面的吸收设备。 C.当烟气中含有悬浮颗粒物时,填料塔中的填料容易堵塞。 D.填料塔运行时的空塔气速一定要小于液泛气速。 10. 在以下有关气体吸附穿透曲线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C )。 A.穿透曲线表示吸附床处理气体量与出口气体中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函数关系。 B.穿透曲线的形状取决于固定吸附床的操作条件。 C.穿透曲线表示吸附床床层厚度与出口气体中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函数关系。 D.穿透曲线斜率的大小可以反映吸附过程速率的快慢。 在以下石灰或石灰石湿式洗涤法烟气脱硫的化学反应式中,( C )是对吸收过程不利的反应。 ()()A Ca OH SO CaSO H O H O B CaCO SO H O CaSO H O CO C CaSO H O SO H O Ca HSO D CaSO H O H O O CaSO H O .?+→?+? ++ →? +??++→? ? ++→?2 2 3 2 2 322322 3 2 2 2 3 2 32224212 12 12 1 2 121 221 2 322 12. 对于高温、高湿烟气的烟尘治理工艺,在选择设备时拟采用( D )为宜。 A. 旋风除尘器。 B. 袋式除尘器。 C. 静电除尘器。 D. 湿式除尘器。 在以下关于除尘器电晕电场中的粒子荷电机理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C )。 A. 直径dP >0.5μm 的粒子以电场荷电为主。 B. 直径dP <0.2μm 的粒子以扩散荷电为主。 C. 电场荷电过程的粒子荷电量与电晕电场的温度成正比。 D. 扩散荷电过程的粒子荷电量与电晕电场的温度成正比。 用甲烷CH4作还原剂时,选择性非催化还原NOx 的化学反应式中,(A )式为副反应。

高中地理关于“逆温问题”的专题讲解

关于“逆温问题”的专题讲解 国家级示范中学——安岳中学石洪春 一、什么是逆温现象: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现象。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如果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垂直递减率小于-0.6℃/100米或者气温上升都可以看作是逆温现象。 二、产生逆温的原因 1、辐射逆温: 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很快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高,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见下图)。随着地面辐射冷却速度加快,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消失。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平流逆温: 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慢,于是产生逆温。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地面的温差决定。温差越大,逆温越强。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著,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常出现平流逆温。 3. 地形逆温: 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如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 4. 锋面逆温: 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

高三地理逆温现象训练习题(附答案)

高三地理逆温现象训练习题(附答案) 高三地理逆温现象训练习题(附答案) 形成沙尘暴的条件主要是干旱、大风、沙尘、较旺盛的上升气流(有利于沙尘扬起)。若大气对流层中出现逆温现象,可抑制沙尘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 1、若右图中B处(1000M)为﹣10℃,当A地气温降到多少度时,开始起到抑制风沙的作用。 A.4℃B.0℃C.-4℃D.-6℃ 2、根据右图中气温变化曲线判断该地最有可 能出现沙尘暴的时段A.①B.②C.③D.④ 3、一年中,综合考虑风力和地面气温及空气对 流因素,我国北方沙尘暴天气以何季节为多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读“南京北城郊秋季某日垂直温度梯度(°C/100米)时空变化图”,回答4-6题。 4.该日此地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时段是() A.8时~16时30分 B.17时~23时 C.16时30分~7时 D.23时~5时 5.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 A.500米 B.100米 C.350米 D.150米 6.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现象时()

A.空气对流更加显著 B.抑制污染物向上扩散 C.有利于大气成云致雨 D.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含量 对流层中气温出现“下冷上热”的情况,称为“逆温”。读“某地春分日气温垂直分布图”,完成7~11题。 7.图中对流层底部逆温现象容易出现在 A.多云的夜晚 B.晴朗的夜晚至日出前后 C.晴朗的白天 D.多云的白天至日落前后 8.此地终年干燥少雨,其气候类型可能是 A.温带沙漠气候 B.高山高寒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 9.下列哪一现象的产生与逆温有关 A.清晨,炊烟袅袅,笼罩着山村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阴雨霏霏,连月不开”10.该地为利马(12.5°S,77°W),其近地面逆温层最厚时约在北京时间(逆温层最厚时为气温最低时) A.6时前后B.11时前后C.14时前后D.19时前后 11.假设此逆温层常常存在,此地附近有座山,山顶终年有雪,则此山海拔至少在 A.3000m以上B.4000m以上C.6000m以上D.5000m以上

地理专题突破:关于高考地理逆温现象这些点经常考(附专题设计)

地理专题突破:关于高考地理逆温现象这些点经常考(附专题设计) 逆温现象 1.含义 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这主要是因为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离地面愈高,受热愈少,气温就愈低。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2.逆温类型 (1)辐射逆温:在晴朗无云的夜间或黎明,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幅度较小,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 (2)平流逆温:当暖空气运动到冷的地面上时,暖空气与冷地面之间不断进行热量交换,暖空气下层受冷地面影响大,气温降低较快,上层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该逆温现象多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3)锋面逆温:锋面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暖气团位于锋面之上,冷气团在下,在冷暖气团之间的过渡带上形成逆温。 (4)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一般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

3.逆温的影响 (1)不利影响 ①出现多雾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导致交通事故。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②加剧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有利影响 ①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应用

欢迎阅读 2013年高考地理难点突破——逆温现象及其应用(讲解与练习) 一.逆温现象 1.一般情况——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 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 2.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 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若由地面到高空气温垂直递减率每100 米下降温度低于0.6℃,也属于逆温现象。 产生逆温的条件:设理论温度(按温度的直减率变化)为T ,实际温度为T S (1)当T S ≥T 时,开始出现逆温现象(2)当T S <T 时,逆温现象消失 二.成因类型 1.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 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 晚,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 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 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 明时达最强。一般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 而上消失。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 慢。这种逆温在中高纬地区大陆上都能发生,特别是在沙漠地区经常出现。 2.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 受下垫面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逆 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冷地表面的温差决定。温差大,逆温越强。冬半年, 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那里海陆的温差显着,当海上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 常常出现逆温。 3.地形逆温:常发生在山地、盆地和谷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空气 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 置现象。这样的逆温主要是在一定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所以称为地形逆温。如 美国的洛杉矶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有两百多天出现逆温现象。天山北坡的逆温 层厚度至少有1500米,在南坡只有700米。这种冬季逆温层在青藏高原东部和 北部边缘是普遍存在的。 4.锋面逆温: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空气的上面, 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锋面。在锋面上,如果冷 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着,也可出现逆温,由于锋是从地 面向冷空气上方倾斜的,逆温层也随锋面的倾斜而呈倾斜 状态。因此逆温只能在冷空气所控制的地区内观察到而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