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土壤质量现状监测方案

土壤质量现状监测方案

土壤质量现状监测方案
土壤质量现状监测方案

四、土壤质量现状监测方案

1、监测布点

1、监测点位

根据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要求,共设厂区、固体废物处置项目区、项目区下风向,项目区上风向,厂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7个土壤环境监测点,具体取样点位见表3及监测布点图3。

①监测因子:pH、阳离子交换量、氧化还原电位、有机质、Cd、Cr、Hg、As、Cu、Pb 、Ni、Zn、二噁英。

②采样频率:每三年一次

③采样与分析方法:参照国家环保局的《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土壤元素的近代分析方法》(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的有关章节进行。

注:⑴单个混合样一般在200m×200m的单个采样区内选取相应方法(对角线法、梅花点法、棋盘式法、蛇形法等)取样后进行混合。⑵深层取样一般在建设项目基础埋深底部取样。⑶点状样应在0~0.2取样。

环境监测实施方案

XX 县作为本项目监测点,鉴于本次监测任务顺利进行,特绘制XX 县环境监测总体方案图,如下图1所示: 图1 XX 县环境监测总体方案图 1监测内容 XX 县地表水水质、县政府所在地空气质量、重点污染源(水、气)、城区及交通干线噪声质量等监测工作。具体内容如下: 1.1地表水水质监测 严格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及《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等相关标准和规范。 1.1.1 监测断面 哈尔腾河红崖子断面。 1.1.2 监测指标及方法依据(见表1-1) 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粪大肠 编制监测方案确定监测项目及类别 现场样品采集 检测室样品分析 检测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上报 出具监测报告 接受委托 后期服务

菌群以外的23项指标。

具体监测项目见下表: 表1-1 地表水监测因子及检测方法依据

此外还可根据XX当地污染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区域污染物监测。1.1.3 监测网点布置(见表1-2) 表1-2 地表水监测网点布置 1.1.4 样品采集方法及设备(见表1-3) 表1-3 样品采集方法及设备 1.1.4监测时间及频次(见表1-4) 每季度至少监测1次,全面至少监测4次,且需在各监测月份的上旬(1-10日)完成水质监测的采样及实验室分析。具体监测时段按下表执行(特殊情况除外) 表1-4 监测时间及频次

1.2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 严格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T193—2005)及《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等相关标准和规范,应加强监测过程的质量控制。 1.2.1 监测地点 XX县政府广场。 1.2.2 监测指标及方法依据(见表1-5) 表1-5 环境空气监测指标及检测方法依据 1.2.3 监测网点布置(见表1-6) 表1-6 环境空气监测网点布置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农田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分析方法、质控措施、数理统计、成果表达与资料整编等技术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农田土壤环境监测。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8170—1987 数值修约规则 GB/T 14550—1993 土壤质量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GB 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17134,—1997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5—1997 土壤质量总砷的测定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6—1997 土壤质量总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7—1997 土壤质量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8—1997 土壤质量铜、锌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9—1997 土壤质量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40—1997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 KI—MIBK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7141—1997 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NY/T 52—1987 土壤水分测定法(原GB 7172—1987) NY/T 53—1987 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开氏法) (原GB 7173—1987) NY/T 85—1988 土壤有机质测定法(原GB 9834—1988) NY/T 88—1988 土壤全磷测定法(原GB 9837—1988) NY/T 148—1990 土壤有效硼测定方法(原GB 12298—1990) NY/T 149,一1990 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测定方法(原GB 12297一1990)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农田土壤 用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蔬菜、水果、纤维和糖料作物、油料作物及农区森林、花卉、药材、草料等作物的农业用地土壤。 3.2 区域土壤背景点 在调查区域内或附近,相对未受污染,而母质、土壤类型及农作历史与调查区域土壤相似的±壤样点。 3,3 农田土壤监测点 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累积到一定程度引起或怀疑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壤样点。 3.4 农田土壤剖面样品 按土壤发生学的主要特征,担整个剖面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在各层中部位多点取样,等量混均后的A、B、C层或A、C等层的土壤样品。 3.5 农田土壤混合样 在耕作层采样点的周围采集若干点的耕层土壤、经均匀混合后的土壤样品,组成混合样的分点数要在5~20个。 4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采样技术 4.1 采样前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 4.1.1 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水文、气象、地形地貌、植被、自然灾害等。 4.1.2 农业生产土地利用状况:农作物种类、布局、面积、产量、耕作制度等。 4.1.3 区域土壤地力状况: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层次特点、质地、pH、Eh、代换量、盐基饱和度、±壤肥力等。 4.1.4 土壤环境污染状况:工业污染源种类及分布、污染物种类及排放途径和排放量、农灌水污染状况、大气污染状况、农业固体废弃物投入、农业化学物质投入情况、自然污染源情况等。 4.1.5 土壤生态环境状况:水土流失现状、土壤侵蚀类型、分布面积、侵蚀模数、沼泽化、潜育化、盐渍化、酸化等。 4.1.6 土壤环境背景资料:区域土壤元素背景值、农业土壤元素背景值。 4.1.7 其他相关资料和图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资源调查规划、行政区划图、土壤类型图、土壤环境质量图等。 4.2 监测单元的划分 农田土壤监测单元按土壤接纳污染物的途径划分为基本单元,结合参考土壤举型、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商品生产基地、保护区类别、行政区划等要素,由当地农业环境监测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划定。同一单元的差别应尽可能缩小。 4.2.1 大气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

全国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技术方案

附件2 全国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技术方案 环境保护部 2014年8月 —15—

目录 一、目的 (17) 二、范围和对象 (17) (一)村庄监测 (17) (二)县域监测 (19) 三、村庄监测内容 (19) (一)环境空气质量 (19) (二)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质量 (20) (三)土壤环境质量 (22) (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 (23) 四、县域监测内容 (23) (一)地表水环境质量 (23) (二)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25) 五、质量控制 (26) (一)环境空气监测质量控制 (26) (二)饮用水源地监测质量控制 (26) (三)地表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 (26) (四)土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 (26) (五)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监测质量控制 (27) (六)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监测质量控制 (27) 六、数据报送和报告编写要求 (27) (一)数据报送 (27) (二)报告提纲 (27) —16—

一、目的 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进一步推进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发展,从点到面反映我国农村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二、范围和对象 监测范围:全国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区、市)。 监测对象: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包括县域监测和村庄监测2个层次。在村庄监测层次,选择一定数量的代表性行政村庄(城中村不作为监测对象),开展环境空气质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参加“以奖促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村庄,须加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含人工湿地)出水水质;在县域监测层次,开展地表水水质和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监测。 (一)村庄监测 1.村庄类型划分 根据农村主要生产方式和主要污染来源,将村庄初步划分为生态型、种植型、养殖型、牧业型、工业型、旅游型和其他型等7个类型。 (1)生态型村庄 指生态环境优美,坐落在受保护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生态功能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封山育林地等区域内的村庄。 —17—

地表水环境监测方案

地表水水质监测方案 ——广州大学内水质监测一、监测目的 (1)对校园教学区,主要是实验楼区域的校园景观的用水及水样进行监测,了解学校实验楼区域的水质现状。 (2)学习水质监测的步骤,进一步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学会制定水质监测方案并按步实施。 (3)进一步熟练常用的水质监测中的实验操作技术,掌握地表各种指标与污染物的测定方法。 (4)熟悉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的各项标准,并学会运用其来评价水质,提出改善校园水质的意见和建议。 二、基础资料的收集 本次监测选取了校园网主场至生化实验楼区域水域进行监测。根据相关的文档和网上搜寻的资料可知,该河段属于珠江水系广州段,水域的有关资料如下: 1.地形地貌 广州大学城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紧靠珠江两岸地,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是三角洲平原与低山丘陵区的过渡地带。小岛总体地形是东北高、西南低。东北部是由花岗岩与变质岩组成的低山丘陵区,地形高差250m左右,坡度15°~35°。广州大学位于岛的西部,坐落于河流堆积组成的冲积平原,地势平缓,其中分布零星的残丘和苔地,

有着树枝状般的水系。 2.气象 广州大学城地处南亚热带,属海洋性季风气候,有着温暖多雨、光热充足、雨量充沛的特点。其年平均气温约为21.8℃,一年中7月、8月的温度最高,1月最低,绝对最高气温约38.7℃。平均年降雨量为1699.8毫米,集中在梅雨季、台风季两个季节,占全年的82.1%,在七、八、九月份常遭受六级以上的大风袭击或影响,台风最大风力在9级以上,并带来暴雨,破坏力极大,年评卷蒸发量160315,mm。 3.水文 广州大学城位于珠江、冻僵溪流的交汇区上,该区域河段属于不规则半日潮。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平原,地势低平,地表水体类别有:库唐、涌溪、干流河道,全区水域面积16011k㎡,占广州市区面积的10.8%。据黄埔潮汐站资料,珠江平均高潮水位为0.72m,平均低潮水位为-0.88m,涨潮最大潮差2.56m,落潮最大潮差3.00m。潮汐周期为半个月,即15天。每年的1~3月份平均潮位较低,6~9月份较高。各月均值之间差值一般只有0.2米左右,变化较小。 4.监测河段概况 经实地考察,此河段是珠江至校园图书馆中心湖之间的河段,全长约400m,平均宽约4.5m,平均水深1.5m,流经生化实验楼和工程实验楼,水质主要受到这两处污染源的影响。此河段是人工河段,包括河流的河床、两岸的植被、河流的流水量以及河流的污染等,都是有人

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一、概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污染、汽车尾气排放等,引起了巨大环境污染,各地值爆表新闻频出,加深了老百姓对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的担忧与关注,所以进行空气质量实时监测势在必行。 XX市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本着“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将XX市的空气质量有效地监控起来,组成自动化的集中的监控系统,通过无线通信网络、计算机控制系统、电力载波通讯, 实现遥测等功能。 瑞斯康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可以实现对道路、广场、码头、车站等场合的空气质量监测,从而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管理。 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系统架构图 1、系统拓扑图 2、系统组成 平台软件 监控软件采用模块化结构,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和财力、物力逐步投入,灵活配置。报警分析和显示模块、监控软件采用超强直观的图形结构,实时准确分析、判断、定位环境数据。适应于不同

层次、不同学历的工作人员操作。 集中控制器 集中控制器是由瑞斯康微电子(深圳)有限公司设计和生产的集中控制器。它是路灯照明系统中电能信息采集和远程控制的关键设备,安装在路灯箱变中低压配电变压器的低压侧。通过485实现对具有RS485接口电能表的采集和通过电力载波通讯对环境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定时或实时的将数据通过TCP/IP、GPRS等通讯方式传回到市政管理部门。该产品采用ARM核微控器和嵌入式操作系统,在低压电网用电数据采集的实时性、、安装的方便性、使用环境的广泛性及建立系统的经济性等方面给城市管理部门提供了现代的手段。 标准及规范 产品符合IEC国际电工委员会相关标准和国家相关标准规定, 具体如下: ◆ IEC61000-6-1-2005 ◆ EN50065 ◆ DL/T645-1997 主要特点 ◆集中控制器采用一体化的小型化工业级设计,抗干扰能力强,工作温度范围宽(主控板达到零下40到85摄氏度),在各种干扰情况下能正常采集各种现场信号,100%的遥信正确率和100%的遥控执行率,保证不能误动。 ◆当发生中控室微机或通信线路发生故障时,终端会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定时采集数据,以确保照明线路的正常运行。 ◆由于监控终端一般均安装在干扰较大的环境中,为了保证系统可靠工作,终端的软硬件设计中采用了多种抗干扰措施。 ◆对强干扰信号造成的系统复位时采用软硬件自恢复电路处理。保证在无人值守时也能可靠运行。 ◆对采集到的高压交流信号实行多重防电脉冲冲击和防雷保护措施,已在实际应用中获得了极好的效果。 ◆上下行通讯模块化设计,可进行现场更换免设置,使用方便。 ◆具有功能强大的组态功能,可以在当地/远方修改产品参数,支持软件在线升级。 ◆宽电压范围设计使其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产品电磁兼容性优良,能抵御高压尖峰脉冲、强磁场、强静电、雷击浪涌的干扰,且具有较

土壤质量监测方案

莲花山废弃矿周边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1.通过对该地区的土壤质量现状监测,判断土壤是否被污染及污染状况,并预测发展变化趋势。 2.对废弃矿废渣、废水排放对周边的土地的影响进行监测,调查分析引起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确定污染的范围和程度。 3.在废水、废渣处理过程中,许多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质被带入土壤,其中有的污染物质残留在土壤中,并不断地积累,它们的含量是否达到了危害的临界值,需要进行定点长期动态监测。 4.通过分析测定该地土壤中某些元素的含量,确定这些元素的背景值水平和变化。 二、土壤背景资料 莲花山钨矿始建于1956年,地处澄海、饶平、潮安三县(区)交界处,主矿区位于澄海区盐鸿镇境内,面积约4000亩。开采过程中,莲花山矿区大片植被遭破坏,山体生态脆弱,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在露天开采中,大片植被被铲除,闭矿后未进行复绿治理,矿区裸露面积达50万平方米。采空区塌陷造成地面建筑、道路等设施变形,土地面貌千疮百孔、支离破碎。采矿还引起矿区一系列地表变形和破坏,矿区表土性质改变,加速土壤侵蚀,导致土壤贫瘠化、盐渍化和受固体废渣污染等现象出现。此外,矿区地下采空、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了山体稳定,导致地面塌陷、开裂、崩塌和滑坡极易发生,大量的地下水涌入采空区,存在诱发采空区地表塌陷的潜在环境危害。矿区堆放的废渣在暴雨下容易引发泥石流。

三、监测项目的确定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监测重金属类、农药类及pH值共11个项目。必测项目有镉、汞、砷、铜、铅、铬、锌、镍、六六六、滴滴涕、pH。选择必测项目是根据监测地区环境污染状况,确认在土壤积累较多、对植被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性强的污染物。选择项目一般包括新纳入的在土壤中积累较少的污染物、由于环境污染导致土壤性状发生改变的土壤性状指标以及生态环境指标等。选择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包括铁、锰、总钾、有机质、总氮、有效磷、总磷、水分、总硒、有效硼、总硼、总钼、氟化物、矿化油、苯并(a)芘、全盐量等项目。 监测的矿物区废渣倾倒、废水排放未经处理,考虑到监测地区的实际条件,选择镉、汞、砷、铜、铅、铬、锌、镍、pH作为必测项目,选择总钾、总氮、总磷、水分、有机质、铁作为选测项目。 四、采样点的布设 1、采样布点 先将所监测的土地线划分为若干单元。考虑到所监测的土地属于废水、废渣排放山区。因此每个单元宜采用放射状布点法。放射状布点法适用于废水、废渣排放山区,由矿区所在位置为中心,向周围画射线,在射线上布设采样分点。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适当的增加分点间的距离和数量。若土壤差异性大,可再等分,增加分点数。 2、样品采集方法 土壤样品的采集:本次监测目的是了解该地区的土壤污染状况,故采用采集混合样品。根据采样布点,将一个采样单元内各采样分点采集的土样混合均匀制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方案 广州中科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一、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1、监测断面设置 在该项目污水纳污河道A河设置5个监测断面,分别为该项目污水排口A与B河交叉处、排污口、排口下游1000米、排口下游2000米、排口与C河。 2、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为:水温、pH、SS、石油类、总磷、COD、BOD5、DO、NH3-N、硫化物、TN,共11项。 3、采样时间、频率及分析方法 监测分析方法按《地表水及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 2002)中有关规定进行。 二、地下水水质现状监测 1、监测点设置 布设3个监测点,厂区范围内一个点,及厂区附近两个点。 2、监测项目 地下水监测项目为:pH、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总大肠菌群、铅、铬、镉、汞、砷,共13项。 监测分析方法按《地表水及地下水监测技术规范》中有

关规定进行。 三、大气环境现状监测 1、监测点布设 拟建厂址上风向、下风向及保护目标区域布设4个测点,主要考虑评价区范围内的主要居民敏感点,在敏感点处要布点监测。 大气监测布点一览表 2、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为NO2(小时值和日均值)、SO2(小时值和日均值)、PM10(日均值)、氨气、非甲烷总烃、臭气浓度、乙二醇、环氧丙烷、环氧乙烷、三乙胺、甲苯、甲醇、二苯醚(小时值),同时记录风向、风速、气温、气压等气象参数。

3、监测频率及时间 小时浓度每天四次;日均浓度按国家标准和导则要求采样七天; 4、监测方法 污染物分析方法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规定方法进行。 四、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在场界四周布设4个监测点(厂界四周各一个),连续监测两天,昼夜各一次。测量方法按《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进行。 五、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监测布点:在场界内及周边共布设2个监测点; 监测因子:pH、铜、铅、锌、铬、镍、汞、镉、砷; 监测频率:采样一次。 六、底泥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监测布点:在排口位置布设1个监测点; 监测因子:pH、铜、铅、锌、铬、镍、汞、镉、砷; 监测频率:采样一次。

土壤质量监测方案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1 通过对该地特种玉米种植区的土壤质量现状监测,判断土壤是否被污染及污染状况,并预测发展变化趋势,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划分为三类:Ⅰ类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保持自然背景水平。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Ⅰ类Ⅱ类Ⅲ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一二三级标准 2对长期采用未经处理过的生活污水和发酵废水灌溉对土地的影响进行监测,调查分析引起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确定污染的来源、范围和程度,为行政主管部门采取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3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把许多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质带入土壤,其中有的污染物质残留在土壤中,并不断地积累,它们的含量是否达到了危害的临界值,需要进行定点长期动态监测,以既能充分利用土地的净化能力,又能防止土壤污染,保护土壤生态环境。 4 通过分析测定该地土壤中某些元素的含量,确定这些元素的背景值水平和变化。了解元素的丰缺和供应状况,为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合理施用施用微量元素及地方病因的探讨与防治提供依据 二、土壤的背景资料 该地区为特种玉米种植区,自然社会环境方面的资料有:该地区长期采用未经处理过的生活污水和发酵废水混合灌溉,并用污水灌溉3到5年。特种玉米种植区发生大面积死亡现象 三、监测项目的确定 《农田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将监测项目分为三类,即规定必测项目,选择必测项目和选择项目。必测项目有镉、汞、砷、铜、铅、铬、锌、镍、六六六、滴滴涕、pH。选择必测项目是根据监测地区环境污染状况,确认在土壤积累较多,对农业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物强的污染物。选择项目一般包括新纳入的在土壤中积累较少的污染物、由于环境污染导致土壤性状发生改变的土壤性状指标以及生态环境指标等。选择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包括铁、锰、总钾、有机质、总氮、有效磷、总磷、水份、总硒、有效硼、总硼、总钼、氟化物、矿化油、苯并(a)芘、全盐量等项目。 监测的特种玉米种植区利用污水灌溉,考虑到监测地区的实际条件,选择镉、汞、砷、铜、铅、铬、锌、镍、六六六、滴滴涕、pH、阳离子交换量作为必测项目,选择总钾、总氮、总磷、水份、有机质、铁作为选测项目。 四、采样点的布设以及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环境监测方案模板

×××项目 监测方案 ××××××××××有限公司

××年××月××日

×××项目 监测方案 部门负责人:高级工程师技术审定人:高级工程师技术审核人:高级工程师编制:工程师

1环境空气 1.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1.1.1监测点位布设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见表1.1-1及附图1。 1.1.2监测项目及频次 监测频次见表1.1-2。 1.2厂界特征因子监测 厂界特征因子监测点见表1.2-1及附图2。 表1.2-1 厂界特征因子监测点一览表 1.3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6-1995)和《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中相关规定。 1.4监测报告 应包括监测结果、各项目监测分析方法与检出限、同步监测的气象数据等。

2.1监测点布设 共设置××个监测断面,详见表2.1-1。 (HJ/T2.3-93)中有关河流或湖泊、水库相关规定,进行河流或湖泊、水库监测点布设。 2.2监测项目 常规水质参数和特征水质参数,具体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并结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中相关规定进行选择。 2.3监测频次 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中相关规定。 2.4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执行《水和废水分析监测方法》中相关规定。

3.1监测点位布设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点见表1.1-1及附图3。 3.2监测项目 (1)水质监测:×××(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择监测因子) (2)井点监测:地理坐标、水位、水温、水量、井深、水井的使用功能、结构。 3.3监测频次 监测一天,每天1次。 3.4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执行《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中相关规定。 注:以上各项可根据《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中相关规定进行适当调整。

环境卫生学监测方案

医院环境卫生学等监测方案及质量持续改进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年版)》及其他相关规范及行业标准的有关具体要求,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根据我院实际制定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提高监控效率,使其更具可操作性,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 二、监测范围 全院重点部门及各科室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消毒后物品、污水等的监测。 三、监测要求 各科室负责采样前的清洁消毒等准备工作,按时规范采样,检验科负责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院感科负责制定监测计划并指导科室完成监测工作。当可能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时,要及时进行监测。如监测结果不合格,检验科要向院感科及所在科室报告,院感科与科室一起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复检至合格为止。 四、监测项目及监测频次 1、紫外线灯管强度的监测频次 新领紫外线灯管使用前进行强度监测,使用中紫外线灯管每半年进行一次强度监测。 2、消化内镜室各项指标监测频次 每季度进行监测。(必要时适当增加频次)项目包括:使用中的消毒剂染菌量、消毒胃镜、消毒肠镜、手卫生、诊疗室及洗消室的空气、物体表面。 3、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液、消毒物品的监测频次 每月监测的科室有:手术室、人流室、急诊科。 轮流循环(或必要时)监测的科室有:门诊、各病区、后勤。 4、污水监测:

微生物指标:粪大肠菌群每月1次,沙门氏菌、志贺氏菌每季度1次。 理化指标:PH值、余氯每日两次。 五、监测标准 1、紫外线灯管强度 新领紫外线灯管强度≥90μw/cm2,使用中紫外线灯管强度≥70μw/cm2。 2、消毒内镜,细菌菌落数应≤20cfu/件,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3、使用中的消毒液染菌量监测 使用中的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使用中的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 4、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卫生学标准: (1)卫生手清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 cm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 cm2。 (2)空气、物体表面: 5、污水处理指标: 粪大肠菌群≤500MPN/L,沙门氏菌、志贺氏菌不得检出; PH值6-9、余氯3-10mb/L。 六、监测项目质量持续改进 1、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监测不合格时,应及时更换。 2、环境卫生学监测项目如有超标,应及时查找分析超标的原因,改进各环节可能的影响因素后再次监测,直到合格为止。

环保学院土壤监测方案

校园环境土壤质量监测方案 设计 专业班级: 小组成员: 目录

一、监测目的 ................................. - 3 - 二.调研及资料收集 ........................... - 3 - 1、自然环境............................... - 3 - 2、气象资料................................ - 3 - 3、地形及土地利用情况...................... - 4 - 三.土壤环境监测因子筛选 ..................... - 4 - 四、土壤监测方案 ............................. - 4 - 1、采样点布设.............................. - 4 - 2、样品采集方法(见表4-2) ................ - 6 - 3、采样工具................................ - 6 - 4、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 - 6 - 5、采样时间与频率.......................... - 7 - 6、采样注意事项............................ - 7 - 五.数据处理 ................................. - 7 - 六.土壤监测质量评价 ......................... - 8 - 七.优化建议 ................................. - 8 - 附件一:................................... - 9 - 附件二:.................................. - 10 - 校园环境土壤质量监测方案

校园水环境质量监测方案.doc

第一部分校园水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一、污染源的调查 1、校园水污染源主要包括食堂水、实验室废水、生活污水等。 2、食堂水包括洗碗水、洗菜水以及其它污水,洗碗水主要含有N、P 等营养物质和 油脂,洗菜水含有的沙粒等较少的污染物,其它污水含有较多有机污染物。主要排 入下水道和校园内小水沟。 3、实验室废水主要排入下水道,排水量不大。生活污水的排水量占主要部分。 二、校园区域划分 校园功能分区按宿舍区、教学楼区、行政区、生活区进行划分,校园空气质量执行 GB3838-88 三类区标准。水样采样连续两天,对于校园内小沟直接在沟中心采样,取两个采样点(食堂小水沟,俊秀小水沟),每天每个采样点采集 1 次样。 三、监测项目及方法 (一)氨氮的测定(纳氏试剂比色法) 一、原理 碘化汞和碘化钾的碱性溶液与氨反应生成淡黄棕色胶态化合物,其色度与氨氮含量成正比, 通常可在波长 410—425nm 范围内测其吸光度,计算其含量。本法最低检出浓度为 L(光度法), 测定上限为 2mg/L。 二、仪器 1、具 20mm比色皿。 2. 50mL具塞比色管。(7 个) 3.分光光度计。 4.氨氮蒸馏装置:由 500mL凯式烧瓶、氮球、直形冷凝管和导管组成,冷凝管末端可连接 一段适当长度的滴管,使出口尖端浸入吸收液液面下。。 三、试剂 配制试剂用水均应为无氨水。

1.无氨水:可用一般纯水通过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或加硫酸和高锰酸钾后,重蒸馏得到。 2. 25%氢氧化钠溶液和10%硫酸锌溶液。 3.纳氏试剂:称取16g 氢氧化钠,溶于50mL水中,充分冷却至室温。 另称取 7g 碘化钾和碘化汞(HgI2) 溶于水,然后将此溶液在搅拌下徐徐注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用水稀释至100mL,贮于聚乙烯瓶中,密塞保存。 4.酒石酸钾钠溶液:称取 50g 酒石酸钾钠 (KNaC4H4O6·4H2O)溶于 100mL水中,加热煮沸以 除去氨,放冷,定容至 100mL。 5.铵标准贮备溶液:称取经 100℃干燥过的氯化铵 (NH4Cl) 溶于水中,移入 1000mL容量瓶中,稀释至标线。此溶液每毫升含氨氮。 6.铵标准使用溶液:移取铵标准贮备液于5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标线。此溶液每毫 升含氨氮。 四、测定步骤 1.水样预处理:无色澄清的水样可直接测定;色度、浑浊度较高和含干扰物质较多的水样,需 经过蒸馏或混凝沉淀等预处理步骤。 2.标准曲线的绘制:吸取0、、、、、和铵标准使用液于50mL比色管中,加水至标线, 加酒石酸钾钠溶液,混匀。加纳氏试剂,混匀。放置10min 后,在波长420nm处,用光程 1 0mm比色皿,以水为参比,测定吸光度。 由测得的吸光度,减去零浓度空白管的吸光度后,得到校正吸光度,绘制以氨氮含量(mg)对校正吸光度的标准曲线。 3.水样的测定:分取适量的水样(使氨氮含量不超过),加入50mL比色管中,稀释至标线,加酒石酸钾钠溶液(经蒸馏预处理过的水样,水样及标准管中均不加此试剂),混匀,加的 纳氏试剂,混匀,放置 10min。 4.空白试验:以无氨水代替水样,作全程序空白测定。 五、计算 由水样测得的吸光度减去空白实验的吸光度后,从标准曲线上查得氨氮含量(mg)。 氨氮 (N,mg/L)=m×1000/V 式中: m——由校准曲线查得样品管的氨氮含量(mg); V ——水样体积(mL)。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方案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方案 1、监测布点 相山开发区20年统计的主导风向为东东北(NNE )风。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18),结合规划区特点和当地环境特征,拟在评价区及主导风向下风向5km范围内共布设1-2个现状监测点(根据规划范围确定)。各监测点名称、方位见表, 具体位置见图。 图1规划区大气监测布点图 2、监测因子 根据开发区现有企业和拟进入的企业类型,选择特征因子进行监测,具体包括:HCI (小时值、日均值)、硫酸雾(小时值、日均值)、氟化物(小时值、日均值)、苯(小时值、日均值)、HCN(30min平均、24小时平均)、甲醛(小时值)、TVOC(8小时平均)、Pb (日均值)、锡(日均值)、臭气浓度(小时值)进行监测。 同步记录监测点位坐标、总云量、低云量、气压、气温、风向及风速

3、监测时间和频次 大气监测应在最不利季节监测,鉴于北方地区供暖期内空气质量相对更差一些,因此,应在开始供暖后尽快安排监测。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18)要求,监测时次满足所用标 准的取值时间要求,小时监测取2:00,8:00,14:00,20:00 4 个时段,日均值监测20 小时以上。所有点位和所有因子连续监测7 天。 监测方法选择监测因子对应的环境质量标准或者参考标准所推荐的监测方法。 采样按HJ664 及相关评价标准规定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执行。

二、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 1、监测布点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2.3-2018 ),本次规划环评布设11点监测点位,具体见下表2。

水环境监测方案

地面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一)基础资料的收集 (1)水体的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资料。如水位、水量、流速及流向的变化,降雨量、蒸发量及历史上的水情,河流的宽度、深度、河床结构及地质状况,湖泊沉积物的特性、间温层分布、等深线等。 (2)水体沿岸城市分布、工业布局、污染源及其排污情况、城市给排水情况等。 (3)水体沿岸的资源现状和水资源的用途,饮用水源分布和重点水源保护区:水体流域土地功能及近期使用计划等。 (4)历年的水质资料等 (二)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 ①监测断面的设置原则 ②河流监测断面的设置 ③采样点的确定 ④湖泊水库监测断面的设置 ⑤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 采样断面——﹥采样垂线——﹥采样点位 监测断面的设置原则: (1)有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主要居民区、工业区的上游和下游。 (2)湖泊、水库、河口的主要入口和出口。

(3)饮用水源区、水资源集中的水域、主要风景游览区、水上娱乐区及重大水力设施所在地等功能区。 (4)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充分混合处,入海河流的河口处,受潮汐影响的河段和严重水土流失区。 (5)国际河流出入国境线的出入口处。 (6)应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重合;并要求交通方便,有明显岸边标志。

说明: (1)垂线布设应避开污染带,要测污染带应另加垂线 (2)确能证明该断面水质均匀时,可仅设中泓垂线 (3)凡在该断面要计算污染物通量时,必须按上述设垂线 说明: (1)上层指水面下0.5m处,水深不到0.5m时,在水深1/2处

(2)下层指河底以上0.5m处. 中层指水深 (3)封冻时在冰下0.5m处,水深不到0.5m时,在水深1/2处 (4)在该断面要计算污染物通量时,必须按上述设采样点 (三)湖泊、水库监测断面的设置 (1)在进出湖泊、水库的河流汇合处分别设置监测断面。 (2)以各功能区(如城市和工厂的排污口、饮用水源、风景游览区、排灌站等)为中心,在其辋射线上设置弧形监测断面。 (3)在湖库中心,深、浅水区,滞流区,不同鱼类的回游产卵区,水生生物经济区等设置监测断面。 (四)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①较大水系干流和中、小河流:全年采样不少于6次,采样时间为丰水期、枯水期和平水期,每期采样两次。 ②流经城市工业区、污染较重的河流、游览水域、饮用水源地全重采样不少于12次,采样时间为每月一次或视具体情况选定。 ③底泥每年在枯水期采样一次。 ④潮汐河流:全年在丰、枯、平水期采样,每期采样两天,分别在大潮期和小潮期进行,每次应采集当天涨、退潮水样分别测定。 ⑤排污渠每年采样不少于三次。 ⑥设有专门监测站的湖、库,每月采样1次,全年不少于12次。其他湖泊、水库全年采样9次,枯、丰水期各1次。有废水排入、污染较重的湖、库,应酌情增加采样次数。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方案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方案 一、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1.1监测点位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的监测断面设在项目废水所排入的河流上游1000m处(背景断面),下游500m处(控制断面),下游1000m处(削减断面),共3个监测断面 1.2监测项目 本次评价选择的监测项目有pH、CODcr、BOD5、DO、氨氮、总磷、粪大肠 菌群等因子,同时测水温和流量。 1.3监测频次 本次现状监测一次性连续监测三天,每天采样一次。 二、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2.1监测点位 监测点位为项目预选厂址,以及项目预选厂址2.5km范围内的敏感点。 2.2监测项目 本次监测项目为:pH、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NH3-N和总大肠菌群。地下水取样同时测水温、井深。 2.3监测频次 地下水监测与地表水监测同时进行,一次性监测2天,每天采样1次。 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3.1监测点位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的监测点位分布在项目预选厂址内、以及项目预选厂址附近

2.5km内的敏感点 3.2监测项目 本次监测项目为TSP、PM10、SO2 、NO X 、 氨。 3.3监测频次 各监测项目连续监测7天,TSP日均值每天不少于24h采样,PM10、SO2、NO X、氨的日均值每天采样不能少于20h,SO2、NO X、氨小时均值每天监测四次,每次采样不少于45min,时间为02、08、14、20时。 四、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4.1监测点位 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的监测点位分布在项目预选厂址四周、以及项目预选厂址附近2.5km内的敏感点。 4.2监测项目 噪声。 4.3监测频次 每天2次,昼夜各一次,连续监测3天。

06环境生物技术 第二章 第五节 土壤质量监测

第二章环境监测技术 第五节土壤质量监测 一土壤基本知识 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三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加工管理 四土壤样品的预处理 五土壤污染物的测定 一土壤基本知识 1、土壤组成 土壤是指陆地地表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介于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是环境中特有的组成部分。土壤是由矿物质、动植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物质、土壤生物、水分和空气等固、液、气三相组成的。 (一) 土壤矿物质 土壤矿物质是由岩石经风化而来的,一般占土壤固体部分质量的95%~98%。矿物质直接影响土壤性质,又是植物矿质养分的主要来源,故同土壤肥力有密切关系。 1)土壤矿物质的组成 (1)原生矿物质:岩石经过物理风化作用被破碎形成的碎屑,其原来的化学组成没有改变。 (2)次生矿物质:原生矿物质经过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均有所改变。 2)土壤化学组成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八大元素含量约占96%以上,与岩石中各元素的含量相似。 3)土壤机械组成 指不同大小颗粒(沙砾、粉粒、黏粒)的相对含量。不同粒径的矿物质颗粒的成分和物理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如对污染物的吸附、解吸和迁移、转化能力,有效含水量及保水、保温能力等。 我国土壤质地分类参见表5.1;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类见表5.2。 (二)土壤有机质 由进入土壤的植物、动物、微生物残体及施入土壤的有机肥料经分解转化逐渐形成,通常可分为非腐殖物质和腐殖物质两类;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基础,与土壤矿物质共同构成土壤的固相部分。 土壤有机质中含有大量营养元素,分解后可提供植物生长发育的需要,是植物养分的重要来源。有机质腐解后形成的腐殖质,能把土粒粘结成团粒结构。这种结构保水、保肥能力强,类似储存水肥的小仓库,随时供给植物吸收利用。有机质是微生物的食物,土壤有机质丰富而其他条件又适宜时,就能促进微生物的旺盛活动。 非腐殖物质:包括糖类化合物(如淀粉、纤维素等)、含氮有机合物及有机磷和有机硫化合物。 腐殖物质:是植物残体中稳定性较大的木质素及其类似物在微生物作用下,部分被氧化形成的一类特殊的高分子聚合物,具有芳环结构,苯环周围连有多种官能团,如羧基、羟基、

土壤环境监测方案

土壤环境监测实习报告 ——江苏省农科院溧水植物科学基地土壤环境监测方案 1 江苏省农科院溧水植物科学基地简介 1.1 基地概况 作为中国农业科技华东创新中心重要平台的溧水植物科学基地,位于溧水县白马镇,南连宁杭高速公路,北临白马湖水库,总面积1218亩,为丘陵地貌,土质为白浆土。原有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肥力一般,经过改造之后,完全能满足粮、油、棉、菜、果、花等不同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院本部到基地交通便捷,全程高速公路,行长70公里。基地生态条件优越,周边无污染源,作为基地试验地主要灌溉水源的白马湖水库水质,达二类饮用水标准。基地所在区域为北亚热带气候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 基地功能定位及规划设计 溧水植物科学基地拟建成软硬件条件达国内一流水平,同时具备科技创新、示范培训、产业带动、旅游观光等功能的综合性农业科研平台。基地田间试验、实验办公、会议食宿等设施配套齐全:试验地全部格田成方,整理推平,水田、旱地齐全,露地、大棚兼备,沟、渠、路、网标准配套,灌、排系统相互独立,水田自流灌溉,旱地喷滴灌溉。试验地分为东冲粮经作物试验区、东丘园艺试验展示区、中冲油料作物试验区、中丘设施蔬菜园艺试验展示区、西冲粮经作物试验区、西丘果园休旅采摘区等6个大区,为农科院提供了一个多功能的作物试验展示平台。 溧水植物科学基地于2006年11月18日正式开工,经科学设计、公开招标、精心施工,到2008年底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总投资1.13亿元,其中土地费用4600万元,建设费用6700万元。到目前为止,已建成高标准试验地1000亩,其中水田约450亩,旱地约550亩。共挖运土方80万方,修筑机耕路11.2千米、灌渠4250米、排沟9000米、护坡3万平方米、涵闸400多座,并建成了大门及主干道、配电房、蓄水塘、泵站、泄洪沟桥、设施大棚、喷灌设施、围栏、绿化带、草坪等一系列附属工程。溧水植物科学基地共建成实验培训区、东挂藏区、西挂藏区3个建筑群,总面积约1.3万平方米。其中实验培训区房屋建筑面积6200m2,包括实验楼、培训楼和职工餐厅等3个单体;东、西两个挂藏区房屋建筑面积6700m2,包括挂藏室、农机房、农资房、工人宿舍等,水泥晒场9500m2。 2 污染源分析 基地原有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肥力一般,但经过改造之后,完全能够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的采样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监测目的 1通过对该地特种玉米种植区的土壤质量现状监测,判断土壤是否被污染及污染状况,并预测发展变化趋势,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戈扮为三类:I 类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保持自然背景水平。II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川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士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土壤和矿场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 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I类II类川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一二三级标准。 2对长期釆用未经处理过的生活污水和发酵废水灌溉对土地的影响进行监测,调查分析引起 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物,确定污染的来源、范围和程度,为行政主管部门釆取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3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把许多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质带入土壤,其中有的污染物质残留在土壤中,并不断地积累,它们的含量是否达到了危害的临界值,需要进行定点长期动态监测,以既能充分利用土地的净化能力,又能防止土壤污染,保护土壤生态环境。 4通过分析测定该地士壤中某些元素的含量,确定这些元素的背景值水平和变化。了解元素的 丰缺和供应状况,为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合理施用微量元素及地方病因的探讨与防治提供依据。 二、土壤的背景资料 该地区为特种玉米种植区,自然社会环境方面的资料有:该地区长期采用未经处理过的生活污水和发酵废水混合灌溉,并用污水灌溉3到5年。特种玉米种植区发生大面积死亡现象。 三、监测项目的确定 《农田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将监测项目分为三类,即规定必测项目,选择必测项目和选 择项目。必测项目有镉、汞、砷、铜、铅、鉻、锌、镍、六六六、滴滴涕、pH。选择必测项目是根据监测地区环境污染状况,确认在土壤积累积累较多,对农业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物强的污染物。选择项目一般包括新纳入的在土壤中积累较少的污染物、由于环境污染导致土壤性状发生改变的土壤性状指标以及生态环境指标等。选择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包括贴、锰、总钾、有机质、总氮、有效磷、总磷、水份、总硒、有效硼、总硼、总钼,氟化物、矿化油、苯并(a)芘、全盐量等项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