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微生物的培养与驯化_New

微生物的培养与驯化_New

微生物的培养与驯化_New
微生物的培养与驯化_New

微生物的培养与驯化

微生物的培养与驯化

厌氧消化系统试运行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培养厌氧活性污泥,即消化污泥。厌氧活性污泥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厌氧消化所需要的甲烷菌和产酸菌,当两菌种达到动态平衡时,有机质才会被不断地转化为甲烷气,即厌氧沼气。

机理

污泥厌氧消化是一个多阶段的复杂过程,完成整个消化过程,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目前公认的),即水解、酸化阶段,乙酸化阶段,甲烷化阶段。各阶段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各个阶段都有各自特色微生物群体。

水解酸化阶段

一般水解过程发生在污泥厌氧消化初始阶段,污泥中的非水溶性高分子有机物,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等在微生物水解酶的作用下水解成溶解性的物质。水解后的物质在兼性菌和厌氧菌的作用下,转化成短链脂肪酸,如乙酸、丙酸、丁酸等,还有乙醇、二氧化碳。

乙酸化阶段

在该阶段主要是乙酸菌将水解酸化产物,有机物、乙醇等转变为乙酸。该过程中乙酸菌和甲烷菌是共生的。

甲烷化阶段

甲烷化阶段发生在污泥厌氧消化后期,在这一过程中,甲烷菌将乙酸(CH3COOH)和H2、CO2分别转化为甲烷,如下:

2CH3COOH→2CH4↑+ 2CO2↑

4H2+CO2→CH4+ 2H2O

在整个厌氧消化过程中,由乙酸产生的甲烷约占总量的2/3,由CO2和H2转化的甲烷约占总量的1/3。

一.厌氧微生物的培养和驯化

1.污泥的厌氧消化中,甲烷菌的培养与驯化方法主要有两种;

(1)接种培养法(2)逐级培养法

2.接种污泥一般取自正在运行的厌氧处理装置,尤其是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消化污泥,当液态消化污泥运输不方便时,可用污水厂经机械脱水后的干污泥。在厌氧消化污泥来源缺乏的地方,可从废坑塘中腐化的有机地泥,或人粪,牛粪,猪粪,酒糟或初沉池底泥代替。大型污水处理厂,若同时启动所需接种量太大,可分组分别启动。

接种污泥培养法是向厌氧消化装置中投入容积为总容积10%-30%厌氧菌种污泥,接种污泥一般为含固率为3%-5%的湿污泥,再加入新鲜污泥至设计液面,然后通入蒸汽加热,升温速度保持1°C/h,直至达到消化温度(可将污泥厌氧消化分为中温(一般30~36℃)厌氧消化和高温(一般50~55℃)厌氧消化。研究表明,在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温度发生±3℃变化时,就会抑制污泥消化速度;温度

发生±5℃变化时,就会突然停止产气,使有机酸发生大量积累而破坏厌氧消化。)。如污泥呈酸性,可人工加碱(如石灰石),调整pH 值6.5-7.5。维持消化温度,稳定一段时间(3-5d)后,污泥即可成熟。再投配新鲜污泥并转入正式运行。此法适用于小型消化池,因为对于大型消化池,使升温速度为1°C/h,需热量较大,锅炉供应不上。

(2)逐步培养法指向消化污泥池内逐步投入生泥,使生污泥自行逐渐转化为厌氧活性污泥的过程。该方法使活性污泥经历一个由好养向厌氧的转变过程,加入厌氧微生物的生长速率比好养微生物低很多,因此培养过程很慢,一般需历时6-10个月左右,才能完成甲烷菌的培养。

或者通过加热的方式加速污泥成熟;将每日产生的新鲜污泥投入消化池,待池内的污泥量为一定数量时,通入蒸汽,升温速度控制在1°c/h。当池内温度升到预定温度时,可减少蒸汽量,保持温度不变,并逐日投加一定数量的新鲜污泥,直至达到设计液面停止加泥,整个成熟过程一直持续恒温,成熟时间约30-40d。污泥成熟后,即可投配新鲜污泥并转入正式运行。

二.培菌注意事项

1.厌氧消化系统的处理对象是活性污泥,不存在毒性问题,但是厌氧消化繁殖速度太慢,为加快培养启动过程,除投入接种污泥以外,还应做好厌氧消化污泥的成熟。

2.厌氧消化污泥培养,初期生污泥投加量与接种污泥的数量及培

养时间有关,早期可按设计污泥量的30%-50%投加,到培养经历了60d 左右,可逐渐增加投泥量。若从监测结果发现消化不正常时,应减少投泥量。

3.厌氧消化系统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由于活性污泥中碳,氮,磷等营养是均衡的,能够适应厌氧微生物生长繁殖需要,因此,即使在厌氧消化污泥培养的初期也不需要和处理工业废水那样加入营养物质。

4.城市污水厂厌氧消化系统,产生沼气的时间较早,沼气量也较大。为防止发生爆炸事故,投泥前,应使用不活泼的气体(氮气)将输气管路系统的空气置换出去,以后在投泥;产生沼气后,在逐渐把氮气置换出去。

三.驯化

驯化的目的是选择适应实际水质情况的微生物,淘汰无用的微生物,对于厌氧生物处理工艺,是通过驯化使厌氧菌成为优势菌群。具体做法首先保持工艺的正常运转,然后严格控制工艺控制参数,DO 在厌氧池控制在0.1mg/l以下,外回流比50%-100%,内回流比200%-300%,并且,每天排除日产泥量30%-50%的剩余污泥。在此过程中,每天测试进出水水质指标,直到出水各指标达到设计要求。

影响因素

温度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一、名词解释 生长繁殖连续发酵恒浊器恒化器同步培养(Synchronous culture)同步生长连续培养(continuous culture)二次生长现象防腐(Antisepsis)石炭酸系数抗代谢物(Antimetabolite) 消毒抗生素十倍致死时间和热致死时间 致死温度和致死时间灭菌 二、填空题 1.微生物的生长包括__、__、__和衰亡期等四个时期。 2.微生物生长的__期是产物的最佳收获期。 3.微生物死亡的原因可能是蛋白水解酶的活力增强而发生__。 4.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有温度、__、__三项。 5.实验室用__法在光学显微镜下直接观察细胞并计数。 6.把稀释后的一定量的菌样通过__或__的方法,让其内的微生物单细胞一一分散在琼脂平板上,待培养后每一活细胞就形成一个单菌落,此即菌落形成单位。 7.影响延滞期长短的主要因素有__、__和培养基成分。 8.设法使培养液的流速保持不变,并使微生物始终在低于最高生长速率的条件下进行生长繁殖的连续培养装置是__。 9.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人和物体内外部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繁殖能力的措施是__。 10.各种抗生素有其不同的制菌范围,此即__;青霉素和红霉素主要抗__细菌;__和__主要抗G细菌。

- 11.生长温度三基点是__、__、__。 12.一般可把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可粗分为__、__、__、__。13.抗生素的活力称为__。 14.多数细菌生长最适pH是__,放线菌生长最适pH一般是__,真菌生长的最适pH一般是__。 15.消毒和灭菌的区别是__。 16.计算世代时间应在细菌生长的__期进行,生产中为了长期维持对数生长期可采取__,如培养细菌的目的在于获得大量菌体,应在培养的__期进行收获。 17.巴斯德消毒法的工艺条件是__。 18.室温型微生物的最低生长温度为__,最适生长温度为__,最高生长温度为__。 19.造成厌氧环境培养厌氧菌的方法有__和__。 20.低、中、高温型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__、__、__。 21.根据微生物与氧气的关系,可将微生物分成__、__、__、__和__五个类型。 22.酸菜,饲料青贮是利用__发酵产生的__抑制__,使之得以长久贮存。 23.常用的防腐方法有__、__、__、__等。 24.调味品饮料中常加入__作为防腐剂。 25.测定微生物的生长量常用的方法有__、__、__和__。而测定微生物数量变化常用的方法有__、__、__和__;以生理指标法来测定微生物的方法又有__、__、__和__等。

微生物的生长

微生物的生长 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在微生物学中,在人为规定的条件下培养、繁殖得到的微生物群体称为培养物(culture),而只有一种微生物的培养物称为纯培养物(pure culture)。由于在通常情况下纯培养物能较好地被研究、利用和重复结果,因此把特定的微生物从自然界混杂存在的状态中分离、纯化出来的纯培养技术是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基础。 一、无菌技术 微生物通常是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而且无处不在。因此,在微生物的研究及应用中,不仅需要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混杂的天然微生物群中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而且还必须随时注意保持微生物纯培养物的“纯洁”,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混入。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的技术被称为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它是保证微生物学研究正常进行的关键。 1、微生物培养的常用器具及其灭菌 试管、玻璃烧瓶、平皿(culture dish,petri dish)等是最为常用的培养微生物的器具,在使用前必须先行灭菌,使容器中不合任何生物。培养微生物的营养物质[称为培养基(culture medium)]可以加到器皿中后一起灭菌,也可在单独灭菌后加到无菌的器具中。最常用的灭菌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它可以杀灭所有的生物,包括最耐热的某些微生物的休眠体,同时可以基本保持培养基的营养成分不被破坏。有些玻璃器皿也可采用高温干热灭菌。为了防止杂菌,特别是空气中的杂菌污染,试管及玻璃烧瓶都需采用适宜的塞子塞口,通常采用棉花塞,也可采用各种金属、塑料及硅胶帽,它们只可让空气通过,而空气中的其他微生物不能通过。而平皿是由正反两平面板互扣而成,这种器具是专为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而设计的。 2、接种操作 用接种环或接种针分离微生物,或在无菌条件下把微生物由一个培养器皿转接到另一个培养容器进行培养,是微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基本操作。由于打开器皿就可能引起器皿内部被环境中的其他微生物污染,因此微生物实验的所有操作均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其要点是在火焰附近进行熟练的无菌操作,或在无菌箱或操作室内无菌的环境下进行操作。操作箱或操作室内的空气可在使用前一段时间内用紫外灯或化学药剂灭菌。有的无菌室通无菌空气维持无菌状态。 用以挑取和转接微生物材料的接种环及接种针,一般采用易于迅速加热和冷却的镍铬合金等金属制备,使用时用火焰灼烧灭菌。而转移液体培养物可采用无菌吸管或移液枪。 二、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不同微生物在特定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菌落或菌苔一般都具有稳定的特征,可以成为对该微生物进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大多数细菌、酵母菌,以及许多真菌和单细胞藻类能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孤立的菌落,采用适宜的平板分离法很容易得到纯培养。所谓平板,即培养平板(culture plate)的简称,它是指熔化的固体培养基倒入无菌平皿,冷却凝固后,盛有固体培养基的平皿。这方法包括将单个微生物分离和固定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或里面。固体培养基是用琼脂或其他凝胶物质固化的培养基,每个孤立的话微生物体生长、繁殖形成菌落,形成的菌落便于移植。最常用的分离、培养微生物的固体培养基是琼脂固体培养基平板。这种由Koch建立的采用平板分离微生物纯培养的技术简便易行,100多年来一直是各种菌种分离的最常用手段。

1 如何获得微生物纯培养

1 如何获得微生物纯培养?为什么说获得微生物的纯培养仍然是一个挑战? 首先要把微生物分散开,方法有:1破碎、碾磨、超声2 离心法分离3 稀释法分离4 单细胞分离5 选择性分离 然后进行培养,获得微生物菌株,方法分为:1.固体培养法:单个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细胞生长群体。再通过平板划线法进行分离培养2厌氧稀释摇管法:针对厌氧菌进行厌氧稀释摇管 3.液体培养法:静置培养法;震荡培养法 最后对获得纯培养的微生物进行保藏 微生物发展到今天,只有大约5%的数量得到了纯培养,人们对一些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理化指标还不够了解,而且研究微生物的纯培养需要大量反复的实验,微生物的种类又有如此庞大的数量,如果不能在纯培养方面有质的飞跃,很难实现对一些不常用微生物的纯培养,因此说获得微生物的纯培养仍然是一个挑战。 2微生物的营养物质类型与营养类型有哪些? 营养物质类型有: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及能源 营养类型分为: 按照碳源划分自养型以CO2 为唯一或主要碳源 异养型以有机物为碳源 按照能源划分光能营养型以光为能源 化能营养型以有机物氧化释放的化学能为能源按照电子供体划分无机营养型以还原性无机物为电子供体 有机营养型以有机物为电子供体 3如何设计一种培养稀有放线菌的培养基? 1首先要了解培养目的:培养什么菌?获何产物?实验室研究还是生产?一般研究还是生理、生化、遗传等紧密研究?做种子还是做发酵? 2了解这种放线菌的生活习性:通过查阅文献以及参照前人的实验经验,对所要培养的放线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然后要选择培养基的营养成分:可以通过对放线菌生长环境的分析;放线菌的物质组成;以及培养其他放线菌的经验来选择适宜的营养成分 4然后选择适宜的理化环境:1. pH 值2.渗透压和水活度3.氧化还原电势4.氧气浓度 4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有哪些?它们有什么功能?细菌和真菌的细胞壁组分

微生物是指那些个体体积直径一般小于1mm的生物群体

微生物 微生物是指那些个体体积直径一般小于1mm的生物群体,它们结构简单,大多是单细胞,还有些甚至连细胞结构也没有。人们通常会借助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它们的形态和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微生物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界线有时会非常模糊。如单细胞藻类和一些原生动物也应算是微生物,但通常它们并不放在微生物中进行研究。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具有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容易变异及适应环境能力强等优点。 微生物种类繁多,至少有十万种以上。按其结构、化学组成及生活习性等差异可分成三大类。 一、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胞质内有完整的细胞器(如内质网、核糖体及线粒体等)。真菌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二、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原始核质,没有核膜与核仁;细胞器不很完善。这类微生物种类众多,有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放线菌。 三、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亦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病毒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极为广泛,空气、土壤、江河、湖泊、海洋等都有数量不等、种类不一的微生物存在。在人类、动物和植物的体表及其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也有多种微生物存在。 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是有益而必需的。自然界中氮、碳、硫等多种元素循环靠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来进行。例如空气中的大量氮气只有依靠微生物的作用才能被植物吸收,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将动、植物蛋白质转化为无机含氮化合物,以供植物生长的需要,而植物又为人类和动物所利用。因此,没有微生物,植物就不能新陈代谢,而人类和动物也将无法生存。 在农业方面,人类广泛利用一些微生物的特性,开辟了以菌造肥、以菌催长、以菌防病、以菌治病等农业增产新途径。在工业方面,微生物在食品、制革、纺织、石油、化工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医药工业方面,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另外还可利用微生物来制造一些维生素、辅酶等药物。 即使是许多寄生在人类和动物腔道中的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也是无害的,而且有的还具有拮抗外来菌的侵袭和定居,以及提供人类必需的营养物质(如多种维

选修1第1讲 微生物的培养和利用

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 第1讲微生物的培养和利用 1.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纯化大肠杆菌时( ) ①能够用相同的培养基②都需要使用接种针实行接种③都需要在火焰旁实 行接种④都能够用来计数活菌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都使用固体培养基,故①准确;平板划线法采用接种针实行操作,而稀释涂布平板法采用涂布器实行操作,故②错误; 纯化时,要实行无菌操作,需要在火焰旁接种,避免空气中的微生物混入培养基,故③准确;平板划线法一般用于分离而不是计数,故④错误。 答案 C 2.下列相关培养基和菌种鉴定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 A.植物组织培养常用的是固体培养基 B.可利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的特征来判断和鉴别细菌的类型 C.利用刚果红培养基上是否形成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D.在无氮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鉴定尿素分解菌 解析在只含有尿素作为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鉴定尿素分解菌。 答案 D 3.通过实验测定土壤中的细菌数量,下列与此操作相关的叙述中,不.准确的是 ( ) A.用蒸馏水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平板 B.取104、105倍的土壤稀释液0.1 mL,分别涂布于各组平板上 C.将培养皿倒置,37℃恒温培养24~48小时 D.选择菌落数在300个以上的培养皿实行计数

解析检测土壤中细菌总数,用蒸馏水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平板,取104、105、106倍的土壤稀释液和无菌水各0.1 mL,分别涂布于各组平板上,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37℃恒温培养24~48小时,在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实行计数。 答案 D 4.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同一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在对应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中,得到以下几种统计结果,准确的是( ) A.涂布了一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230 B.涂布了两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215和260,取平均值238 C.涂布了三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1、212和256,取平均值163 D.涂布了三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10、240和250,取平均值233 解析在设计实验时,一定要涂布至少3个平板作为重复组,才能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所以A、B不准确。C项虽涂布了3个平板,但是,其中1个平板的计数结果与另两个相差太远,说明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了错误,此时,不能简单地将3个平板的计数值用来求平均值。 答案 D 5.如表所示为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所用的培养基配方: (1)该培养基含有微生物所需要的________类营养物质。其中最主要的碳源是 葡萄糖,氮源是尿素。

微生物的生长教案

微生物的生长 教案

第二节《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微生物的生长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理解)。 2、测定微生物群体生长的方法(识记)。 3、度、pH和氧等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理解)。 能力目标 1.通过细菌生长曲线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的图表对比分析能力。 2.通过细菌生长曲线与种群生长曲线的对比,培养学生归纳与演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微生物的一般生长规律与种群的生长规律的对比,培养学生正确看待一般问题与特殊问题,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温度、pH和氧等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 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知道了微生物需要不断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通过代谢,获取能量并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以维持自身正常的生命活动。那么,从代谢的角度来看,当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时,微生物将表现出怎样的特征? 学生回答:生长的现象。 那么什么是微生物的生长呢,我们一般是如何来研究微生物的生长的呢? 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微生物的生长。 【推进新课】 微生物的生长包括微生物细胞体积的扩大与细胞数目的增多,由于大多数微生物细胞体积较小,个体质量较轻,微生物的个体生长不易观察;同时由于微生物繁殖速度一般较快,因而通常以微生物的群体为单位来研究微生物的生长。 那么,微生物的群体生长会具有怎样的特征呢?群体生长状况是否具有一定的规律?假如有的话,这是怎样一种规律?研究这一规律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 学习目标一: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 教师分析:由于在自然环境下微生物群体生长受到非生物影响、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群体生长的状况多变而复杂,往往难以描述,因而,从实际工作的角度出发,微生物的群体生长状况的研究一般是置于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那么,我们如何来描述细菌的生长曲线呢? 师生共同总结:从细菌接种到培养基中开始到培养基中的细菌群体死亡的动态变化,可以分为调整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四个重要时期。

人教版高级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知识点归纳

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课题一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培养基: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是进行微生物培养的物质基础。 ·培养基按照物理性质可分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琼脂(是从红藻中提取的一种多糖,在配制培养基中用作凝固剂)后,制成琼脂固体培养基。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生长,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根据菌落的特征可以判断是哪一种菌。液体培养基应用于工业或生活生产,固体培养基应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半固体培养基则常用于观察微生物的运动及菌种保藏等。 ·按照成分培养基可分为人工合成培养基和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是用成分已知的化学物质配制而成,其中成分的种类比例明确,常用于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天然培养基是用化学成分不明的天然物质配制而成,常用于实际工业生产。 ·按照培养基的用途,可将培养基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定培养基。选择培养基是指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生长,促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配制而成的,用以鉴别不同类别的微生物。 ·培养基的化学成分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等。 ·碳源:能为微生物的代谢提供碳元素的物质。如CO2、NaHCO3等无机碳源;糖类、石油、花生粉饼等有机碳源。异养微生物只能利用有机碳源。单质碳不能作为碳源。 ·氮源:能为微生物的代谢提供氮元素的物质。如N2、NH3、NO3-、NH4+(无机氮源)蛋白质、氨基酸、尿素、牛肉膏、蛋白胨(有机氮源)等。只有固氮微生物才能利用N2。 ·培养基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须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是需要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型微生物是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 ·无菌技术·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 ②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 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④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的物品相接触。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微生物的生长: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进行新陈代谢,有机体的各细胞组分协调而平衡地增长,为生长。 微生物的繁殖:单细胞微生物当细胞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就以二分裂等方式形成子细胞,引起个体数目的增加,为繁殖。多细胞微生物唯有通过形成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等使个体数目增加的过程才能称为繁殖(细胞数目的增加若不伴随着个体数目的增加,只能叫生长,不能称繁殖)。 微生物的发育:从生长到繁殖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发育。 个体生长个体繁殖群体生长 群体生长=个体生长+个体繁殖 第一节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

一、测生长量 测定生长量(原生质含量的增加)的方法很多,适用于一切微生物。 (一)直接法 1、粗放的测体积法 2、精确的称干重法 (二)间接法 1、比浊法 用分光光度计对无色的微生物悬液进行测定,不同浓度的菌悬液光密度吸收值呈线性关系。常选450~650nm波段。光束通过菌悬液时引起光的散射或吸收,从而降低透光度。 菌悬液中细胞浓度与混浊度成正比,与透光度成反比。测定菌悬液的光密度或透光度即可反映细胞的浓度。将未知细胞数的悬液与已知细胞数的悬液相比,可知前者所含细胞数。

2、生理指标法 与微生物生长量相平行的生理指标很多: 含氮量(细菌含氮量为干重的12.5%、酵母见7.5%、霉菌为6.5%,含氮量×6.25为粗蛋白含量); 含碳、磷、DNA、RNA、ATP、DAP、几丁质、N-NAM 及产酸、产气、耗氧、粘度、产热等。

二、计繁殖数 单细胞状态的细菌和酵母菌要一一计算各个体的数目,放线菌和霉菌等丝状生长的微生物只能计算其孢子数。 (一)直接法 用血球计数板在光学显微镜下直接观察细胞并进行计数的方法。得到的数目是死、活细胞的总菌数。特殊染料可将死、活细胞区分开,可用于活菌和总菌记数。 (二)间接法 活菌计数法。活菌在液体培养基中会使其变混或在固体培养基上(内)形成菌落。常用菌落计数法。 1、平板菌落计数法 可用浇注平板或涂布平版等方法进行,适用于各种好氧菌或厌氧菌。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知识讲解及练习

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 【学习目标】 1、掌握培养基的分类、组成、功能及配制。 2、掌握无菌技术的内容和无菌操作技术。 3、研究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 4、掌握分离、纯化特定微生物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掌握从土壤中分理处能够分解尿素的细菌并进行技术的操作过程。 【要点梳理】 要点一、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1、培养基: (1)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①目的要明确(根据微生物的种类、培养目的等)。如培养基可由简单的无机物组成,生产用培养则可加入化学成分不明确的天然物质,而分类鉴定培养基必须加入已知化学成分的物质。 ②营养要协调。注意各种营养物质的浓度和比例。 ③pH要适宜。各种微生物适宜生长的pH范围不同。如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生长的最适pH分别为:6.5~7.5、 7.5~8.5和5.0~6.0。 (2)培养基的种类和用途 (3)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应用实例

(4)培养基中的营养要素 要点诠释: ①微生物最常用的碳源是糖类,尤其是葡萄糖;最常用的氮源是铵盐、硝酸盐。 ②对异养微生物来说。含C、H、O、N的化合物既是碳源.又是氮源。 ③有些培养基不需要添加生长因子,生物自己能合成;而绝大多数微生物培养需要加入生长因子,原因是它们缺乏合成这些物质所需要的酶或合成能力有限。 2、无菌技术 (1)无菌技术的概念 在微生物培养中,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其主要技术是无菌操作。无菌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物理、化学的手段,防止实验室培养物被外来微生物污染,保持微生物的纯培养的技术,其中包括在微生物的分离、转接、保存等过程中防止其他微生物污染的手段。无菌技术主要围绕如何避免杂菌污染展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手和衣着,进行清洁和消毒。 ②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进行灭菌。 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或接种箱内进行。 ④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其他物品相接触。 (2)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方法见下表: 注意:灭菌所依据的原理基本上都是使菌体内的蛋白质和核酸发生变性,从而达到杀菌的效果。 (3)消毒是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 ①煮沸消毒法:在100℃煮沸5 min~6 min可以杀死微生物细胞和一部分芽孢。 ②巴氏消毒法:在70℃~75℃煮30 min或在80℃煮15 min。可以杀死牛奶中的微生物,并且使牛奶的营

微生物检验(完整版)

微生物检验(完整版) 名解 微生物:是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看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种:亲缘关系较近的微生物群体在进化发育阶段上有一定的共同形态和生理特征 微生物学: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特性及微生物的进化分类生态等生命活动规律以及微生物之间与人类动植物自然界互相关系的一门科学 抗生素:是由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抑制或杀灭某些其他微生物和肿瘤细胞的微量生物活性物质 细菌素:是某些细菌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在宿主体内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不致病 消毒:指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 灭菌:指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的方法 防腐:指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无菌:指没有货的微生物的存在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也是环状闭合的双联DNA分子比染色体小存在于细胞质中可自主复制 突变:是指细菌遗传物质的机构发生突然而稳定的改变所致的变异现象可遗传给后代 基因转移:外源性物质由供体菌转入受体细胞内的过程 基因重组:供体菌的基因进入受体菌细胞并在其中自行复制与表达或矛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的过程 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只能在活的易感细胞内以复制方式增殖的

非细胞型微生物 复制周期:病毒的增殖被人为分成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成熟与释放七个步骤的完整过程 缺陷病毒:是指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因基因某一点改变而不能进行正常增殖的病毒 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若细胞缺乏病毒复制所需的酶能量和必要成分等则病毒无法合成自身成分不能够装配和释放子代病毒的现象 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种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 人工自动免疫:是将疫苗等免疫原接种于人体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人工被动免疫:是指注射含某种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的免疫血清等一系列细胞因子是机体立即获得特异性免疫 干扰素:是由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作用于中性粒细胞成纤维细胞或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种糖蛋白 致病性:一定种类的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在特殊的宿主体内引起特定疾病的能力半数致死量:在规定时间内通过一定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病原体数量或毒素量 急性感染:发作突然病程较短一般是数天或数周 局部感染: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局限就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病变的一种感染类型 毒血症: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液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 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毒性症状 内毒素血症:革兰阴性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出大量毒素也可有病灶

微生物的培养和利用

微生物的培养和利用 来自:全世界晚安 与微生物的培养和利用有关的基础知识 微生物的概念: 形态微小,结构简单,需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生物 思考:请说出微生物的类群 (包括细菌、蓝藻等原核生物、酵母菌、霉菌等真菌、病毒等) 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营养成分主要种类作用 碳源CO 2、NaHCO 3 —自养型微生物 糖类、脂肪酸等—异养型微生物构成细胞的物质和代谢产物异养型生物的主要能源物质 氮源N 2 、NH 3 、铵盐、硝酸盐 尿素、牛肉膏和蛋白胨 合成蛋白质、核酸等 生长因子(特殊成分)维生素、氨基酸、嘌呤碱和嘧啶碱等补充微生物生物必需的微量有机 物 无机物水 无机盐 作用同细胞中的水和无机盐 培养基的种类及用途 划分依据种类用途 物理性质固体培养基分离、鉴别微生物、观察菌落、计数液体培养基扩大培养、工业生产 半固体培养基略 化学成分合成培养基科研、分离菌种、计数等 天然培养基工业生产 用途选择培养基筛选微生物 鉴别培养基鉴定某种微生物 实验室条件下的无菌技术 方法应用范围 灭菌高压蒸汽灭菌培养基、培养皿、移液管等灼烧灭菌接种环、玻璃刮刀等接种器具熏蒸灭菌接种室、接种箱等 紫外线灭菌接种室、接种箱、超净工作台细菌过滤器加热不稳定的物质 消毒酒精、次氯酸钠等化学试剂实验材料(如外植体)、工作台和器具、培 养空间 高温煮沸

微生物培养 基本流程 注意:使用过的培养基及其培养物必须经过灭菌处理后才能丢弃。 微生物培养的注意事项 ①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类型、所需营养配制培养基 ②培养时注意:温度、是否需要氧气等 微生物的分离 (1)平板划线法分离微生物 用接种环蘸菌液后在含有固体培养基的培养皿平板上划线,则在划线的过程中菌液逐渐减少,菌体数量也逐渐减少,菌间的距离增大。在培养10-20小时后,划线末处可观察到由一个菌产生的单菌落;如果再挑取它们后,接种至含有固体培养基的试管斜面上,在斜面上划线,则每个斜面的菌群就是由一个菌产生的后代(或纯种)。 (2)液体稀释涂布法分离微生物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细胞壁: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细胞质:是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又称核质体、原核、拟核或核基因组) 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体物质。 荚膜:糖被的一种,包裹在细菌细胞壁外,有固定层次的胶黏物,一般成分为多糖、少数为多肽或多糖与肽的复合物。 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具有运动功能)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无繁殖功能。 孢囊:是一些固氮菌在外界缺乏营养的条件下,由整个营养细胞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不具繁殖功能。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二分裂: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形成一隔膜,进而分裂成两个形态、大小和构造完全相同的子细胞。 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属革兰氏阳性菌) 蓝细菌: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生物。(旧名蓝藻或蓝绿藻) 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立克次氏体: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ˉ原核生物。 衣原体: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营专性能量寄生的小型Gˉ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 酵母菌: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霉菌:会引起物品霉变的真菌,通常指那些菌丝体较发达又不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丝状真菌的一个俗称) 菌丝体:当霉菌孢子落在适宜的基质上后,就发芽生长并产生菌丝,由许多菌丝相互交织而成的菌丝集团。 养菌丝:匍匐生长于培养基内,吸收营养的菌丝。(也称基内菌丝,较细、色浅) 气生菌丝:营养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伸向空间形成气生菌丝,较粗、色深。 孢子丝: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其上可分化出形成孢子的菌丝.

(完整版)微生物学第七章生长与控制

第十六授课单元 一、教学目的 此章为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生长发育的规律及生长条件的控制,掌握生长的测定方法,学会同步培养和连续培养的方法,了解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实际应用,掌握消毒和灭菌的原理和方法等 本教学单元注重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生长的测定:重点介绍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并了解丝状真菌的生长曲线;介绍同步培养的方法(机械筛选法和环境条件控制法);恒浊连续培养和恒化连续培养的原理、控制方法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七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第一节个体细胞生长概述 第二节微生物的群体生长 一、单细胞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二、丝状真菌的生长曲线 三、同步培养 四、连续培养 第三节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一、计数法 二、质量法 三、生理指标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重点: 1. 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在介绍单细胞微生物的生长曲线之前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生长测定的方法. 根据对于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重点介绍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说明各个时期微生物生长的特点, 并结合实践说明微生物生长曲线对于生产有何指导意义. 2. 同步培养的方法(机械筛选法和环境条件控制法);恒浊连续培养和恒化连续培养的原理、控制方法和应用. 连续培养的原理来自于典型生长曲线, 使微生物保持一定比生长速率进行生长. 在一个恒定体积的培养物中, 通过不断地移出营养物质和以同样速率移走培养物的方法来得以实现. 难点: 1. 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对于单细胞微生物生长曲线中的指数期的三个重要参数例如: 繁殖代数, 代时和生长速率常数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及计算方法应说明清楚. 并将生长曲线各个时期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举例加以说明. 以加深对于生长曲线的理解. 分析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首先在扩大培养各级种子时就必须选择适宜的菌龄和接种量.其次为了获得大量菌体或代谢产物, 需经常设法延长细胞的对数生长阶段. 这就是连续培养的根据. 2. 恒浊连续培养和恒化连续培养的原理、控制方法和应用. 恒浊连续培养和恒化连续培养的原理比较复杂, 应用画图的方法加以说明, 主要通过多媒体, 为学生展示恒浊连续培养主要是通过不断调节流速使培养液浊度保持不变, 从而使微生物保持一定比生长速率进行生长. 而此生长速率一般是微生物生长曲线中的最高生长速率. 但是恒化连续培养中, 细菌的生长速率取决于限制性因子的浓度, 并低于最高生长速率. 营养物质浓度对微生物有影响, 一般认为营养物质适当时, 并不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速率, 而低浓度时, 则会影响. 而且在一定范围内生长速率与营养浓度成正比关系. 恒化培养所用的培养基成分中, 要将一种必须营养物质控制在较低浓度, 以作为限制生长因子, 其它营养均可过量, 这样细胞的生长速率将

微生物的培养与利用

微生物的培养与利用 一、微生物的类群 二、在实验室如何培养微生物 1、细菌、真菌:培养基培养; 2、单细胞动、植物:培养液培养; 3、病毒:培养 4、在实验室培养微生物,一方面需要为培养的微生物提供,另一方面需要 确保无处不在的其他微生物。 三、微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功能 微生物需要的五大类营养要素物质是:1.碳源 2.氮源 3.水 4.无机盐 5. 1.微生物的碳源 ⑴.概念:凡是能为微生物提供所需碳元素的营养物质。 ⑵.来源①碳源:CO2;NaHCO3等(型微生物能利用) ②碳源:糖类、脂肪酸、花生粉饼、石油等(型微生物能利用) ⑶.作用:①构成和一些 ②有机碳源是异养微生物的 2.微生物的氮源 ⑴.概念:是能够为微生物提供N元素的营养物质。 ⑵.来源①无机氮源:N2:(能利用) NH3:( 能利用) NO3-、NH4+:(能利用) ②有机氮源:尿素、牛肉膏、蛋白胨、氨基酸等 ⑶.作用:要用于合成、及含N的代谢产物。 3.水 4.无机盐 5.生长因子(有的微生物能自身合成,有的不能需要额外添加) ⑴.概念: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 ⑵.作用:和的组成成分。 ⑶.常见的生长因子: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嘧啶等。

四、培养基 1、培养基的概念:人们按照微生物对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专供微生物的营养基质 2.培养基的成分:一般都含有、、、等营养物质,另外还需要满 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等的要求。例如:培养乳酸菌需加入,若培养霉菌PH呈,若培养细菌PH呈,培养厌氧微生物时则需要提供。 3.培养基的类型和用途 五、无菌技术 1. 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 2. 无菌技术的目的:一是防止实验室的培养物,二是避免操作者 3.消毒与灭菌的比较 六、实验操作:纯化大肠杆菌 1、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1)计算;2)称量 3)溶化、、分装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测试题

选修1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章检测 一、选择题 1. 下列对菌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每个菌落都是由多种细菌大量繁殖而成 B. 各种霉菌在面包上生长形成的不同颜色的斑块即为菌落 C. 噬菌体能使固体培养基上的细菌裂解,菌落变得透明 D. 细菌和真菌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形态不同 2. 将醋酸菌接种到四个相同的培养基中,放在以下条件下培养,其中菌落形成最快的 是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科学家从70-80度热泉中分离到耐高温的TaqDNA聚合酶 B.统计某一稀释度的5个平板的菌落数依次为M1、M2、M3、M4、M5,以M3作为该样品菌落数的估计值 C.设置对照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D.同其他生物环境相比,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最大,种类最多。 4. 利用刚果红法可以筛选出纤维素分解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刚果红能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 B. 刚果红能与纤维二糖形成红色复合物 C. 刚果红不能与葡萄糖形成红色复合物 D. 若培养基上产生了透明圈,则说明已筛选出了纤维素分解菌 5. 某混合样品中微生物R含量极少,要得到大量的R,比较理想的方法是采用( ) A.天然培养基 B.稀释涂布平板法 C.利用适合R生长但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选择培养基 D.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寻找,再培养 6. 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微生物培养中的一种常用的接种方法。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操作中需要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浓度梯度稀释 B.需将不同稀释浓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固体培养基表面 C.不同浓度的菌液均可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 D.操作过程中对培养基和涂布器等均需进行严格灭菌处理 7. 培养基、培养皿、接种环、实验操作员的双手、空气、牛奶所采用的灭菌、消毒方法依次是 ①化学消毒②灼烧灭菌③干热灭菌④紫外线灭菌⑤高压蒸汽灭菌⑥巴氏消毒法 A.⑤③②①④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⑥②③④①⑤ D.③④②①⑥⑤ 8.微生物的接种技术最常用的有 ①平板划线法②稀释涂布平板法③斜面接种④穿刺接种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 下列是对四种微生物的能源、碳源、氮源、新陈代谢类型的描述,正确的一组是 微生物种类乳酸菌根瘤菌硝化细菌衣藻 A能源糖类光能NH3光能 B碳源糖类CO2CO2CO2 C氮源NO3-N2NH3NO3- D代谢类型异样厌氧型自养需养型自养需养型自养需养型 10. 将大肠杆菌菌种从菌种试管接种到另一支试管的操作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整个接种过程都要在酒精灯的火焰附近进行 B.接种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之后即可伸入菌种试管挑取少许菌种 C.菌种试管口和待接种的试管口接种前后都要通过酒精灯火焰2至3次 D.带菌的接种环应在培养基斜面上由底部向上轻轻划“S”型曲线 11. 下列关于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操作顺序为配制培养基、调节pH、分装、灭菌、包扎、倒平板

微生物名词解释

B巴氏消毒法:由巴斯德发明的一种低温湿热灭菌法,一般在60~85℃下处理0.5h至1.5h,主要用于牛奶、果酒等液态风味食品的消毒。 B鞭毛:在某些细菌(大肠~)菌体上具有细长而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是细菌运动器官。成分蛋白质。 B伴孢晶体:又称δ内毒素,是少数芽孢杆菌产生的糖蛋白昆虫毒素。 B包膜:包被在病毒核衣壳外由脂质蛋白质或糖蛋白组成的囊膜。 B包涵体:病毒粒大量聚集并使宿主细胞发生病变时,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并能用光镜加以观察和识别的群体。 B 病毒:由一个核酸分子(DNA 或RNA)与蛋白质(Protein)构成或仅由蛋白质构成(朊病毒)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B病毒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B半合成培养基:又称半组合培养基,指用天然原料加入一定的化学试剂配制而成的培养基。 B胞外酶:细胞内合成而在细胞外起作用的酶,包括位于细胞外表面或细胞外质空间的酶,也指释放入培养基的酶。 BOD:生化需氧量。在特定时间和温度下,微生物好氧过程中氧化一升污水中的有机物所需氧的毫克数。 B补体结合试验:一种有补体参与,并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红细胞的特异抗体)是否发生溶血放映作为指示的一种高灵敏度的抗原与抗体结合反应。COD:化学需氧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简便的间接指标,指1L污水中所含有的有 机物在强氧化剂将它氧化后,所 消耗氧的毫克数。 C初次应答:首次用适量抗原注 射动物后,需经过一段较长的潜 伏期即待免疫活性细胞增殖、分 化后,才能在血流中检出抗体, 抗体多为IgM,效价低,维持时间 短的阶段 C初级代谢:一般将微生物从外 界吸收各种营养物质,通过分解 代谢和合成代谢生成维持生命 活动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 C初级代谢产物是指微生物通 过代谢活动所产生的、自身生长 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质. C操纵子:指启动基因、操纵基 因和一系列紧密连锁的结构基 因的总称。 C刺突:在包膜(envelope)表 面有病毒膜蛋白质规则地排列 着,似如形成某种形态学的单 位,称此为刺突。 C差异毒力:抗生素对微生物或 癌细胞的抑制、杀灭作用,与对 机体损害的差异。 D单细胞蛋白:指那些工厂化大 规模培养的、作为人类食品和动 物饲料的蛋白质来源的酵母、细 菌、放线菌、霉菌、藻类和高等 真菌等微生物的细胞。 D单克隆抗体: D单功能营养物:只具有一种营 养功能的营养物如光能。 D豆血红蛋白:一种红色含铁蛋 白,通过Fe3+与Fe2+互变,维持 一个微氧环境 D多重抗药性:是指某一微生物 同时对两种以上的作用机制不 同的药物所产生的抗药性,也成 为多抗药性,这是由于多重抗药 性菌株的遗传物质带有编码产 生不同抗药性的多种抗药性基 因之故。 D代谢工程:微生物的代谢工程 也叫做途径工程,指的是利用 DNA重组技术修饰各种代谢途 径(包括生物体非固有的代谢途 径),提高特定代谢物的产量, 设计合理的遗传休市战略、优化 细胞神武学特性。 D堆肥化:又叫好氧堆肥化处理, 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依靠自然 界中广泛分布的细菌、放线菌、 真菌等微生物,人为地促进科生 物降解的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 质转化的微生物学过程. D大肠杆菌指数:表示水,土壤, 乳品,或清凉饮料直接或间接接 受人,畜粪便污染程度的一种指 标. D典型生长曲线:定量描述液体 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 并以细胞数目的对数值做坐标, 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划出的一 条由延滞期、指数期、稳定期、 衰亡期组成的实验曲线。 F分解代谢:是指微生物将各种 营养物质有相对复杂的大分子 降解为相对简单的小分子的过 程。 F发酵:是厌氧微生物和兼性厌 氧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产生能 量的一种重要方式。 F分批培养:将微生物置于一定 容积的培养集中,在适宜的条件 下培养生长;一次收获。 F防腐:是指在某些理化因子作 用下,能防止和抑制威慑我那个 屋繁殖的一种措施,它是防止食 物腐败、物质霉变。 F防腐剂:指天然或合成的化 学成分,用于加入食品药品颜 料生物标本等,以延迟微生物 生长或化学变化引起的腐败. F复壮:对已衰退的菌种(群体) 进行纯种分离和选择性培养,使 其中未衰退的个体获得大量繁

第九章 微生物生态答案

第八章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硝化作用:氨态氮经硝化细菌的氧化,转化为硝酸态氮的过程. 2土壤微生物区系:指在某一特定环境和生态条件下的土壤微生物所存在的微生物种类,数量以及参与物质循环的代谢物质强度. 3 土著性微生物:指土壤中那些对新鲜有机物质不很敏感的微生物,如革兰氏阳性球菌,色杆菌,芽孢杆菌,节杆菌,分支杆菌,放线菌,青霉,曲霉和从霉,他们常年维持在某一数量水平上,即使由于有机物质的加入或温度,湿度等变化而引起数量变化,其数量变化也很少. 4发酵性微生物:指土壤中那些对新鲜有机物质很敏感的微生物,在有新鲜动植物残体存在是可爆发性的旺盛发育,而在新鲜残体消失后又很快消退的微生物,包括各类革兰氏阳性阴性无芽孢杆菌,酵母菌,芽孢杆菌,链霉菌和根霉等. 5 生物降解:是指环境微生物被生物主要是微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甚至是彻底分解为C O2和水的过程. 6 BOD5:表示在20℃下,1L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微生物氧化时5天所消耗溶解氧的毫克数。 7 COD:化学需氧量,是指采用强氧化剂将1升污水中的有机物完全氧化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数。 8根土比:即根际微生物数量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比值来表示。 9根圈:也称根际,指生长中的植物根系直接影响的土壤范围。 二.填空

1.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偏利共栖,互利共栖,共生关系,竞争关系,拮抗关系,寄生关系和捕食等. 2.根际微生物对植物的有益影响有::改善对植物的营养源,产生生长调节物调节植物生长,分泌抗生素类物质抑制植物潜在病原菌生长和增加矿物质的溶解性. 3.沼气发酵的三个阶段分别由厌氧或兼性厌氧的水解性细菌或发酵性细菌、产酸产乙酸的细菌群、严格厌氧的产甲烷菌群三种菌群的作用。 4.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规定1L水中大肠杆菌群数不超过3个 5.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的主要类群为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 6一种种群因另一种种群的存在或生命活动而得利,而后者没有从前者受益或受害,此两种群之间的关系为___偏利作用___。 三. 判断 1. 在制作泡菜和青贮饲料过程中存在有拮抗关系。(正确) 2. 反硝化作用只有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正确) 3有机物质是产生沼气的物质基础,产甲烷细菌可以利用大分子有机物质做为碳源。(错误) 4协同共栖的两个物种生活在一起时彼此受益,互相获得利,是一种互生关系。(正确) 四. 单选题 1. 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关系可称为:(A) A 协同共栖 B偏利共栖 C 共生D中立 2.下述那个过程需要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D)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