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三个环节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三个环节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三个环节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三个环节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三个环节

根据数学概念学习的心理过程及特征,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也分为三个阶段:1、引入概念,使学生感知概念,形成表象;2、通过分析、抽象和概括,使学生理解和明确概念;3、通过例题、习题使学生巩固和应用概念。

一、数学概念的引入

数学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教学中必须根据各种概念的产生背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地选取不同的方式去引入概念。

1、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新概念。

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物或教材中的实际问题以及模型、图形、图表等作为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去获取概念。

2、以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引入新概念。

如果新、旧概念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如相容关系、不相容关系等,那么新概念的引入就可以充分地利用这种关系去进行。

3、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新概念。

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新概念,这也是概念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一般来说,用“问题”引入概念的途径有两条:①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数学概念;②从数学问题或理论本身的发展需要引入概念。

4、从概念的发生过程引入新概念。

数学中有些概念是用发生式定义的,在进行这类概念的教学时,可以采用演示活动的直观教具或演示画图说明的方法去揭示事物的发生过程。

二、数学概念的形成

引入概念,仅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要使学生获得概念,还必须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正确表述概念的本质属性。

1、对比与类比。对比概念,可以找出概念间的差异,类比概念,可以发现概念间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2、恰当运用反例。反例的构造,就是让学生找出不属于概念外延集的对象,必须注意,所选的反例应当恰当,防止过难、过偏,造成学生的注意力分散,而达不到突出概念本质属性的目的。

3、合理运用变式。教学中应注意运用变式,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反映和刻画概念的本质属性。一般来说,变式包括图形变式、式子变式和字母变式等。

三、数学概念的巩固与应用

1、注意及时复习

复习的方式可以是对个别概念进行复述,也可以通过解决问题去复习概念,而更多地则是在概念体系中去复习概念。在章节末复习、期末复习和毕业总复习时,要重视对所学概念的整理和

系统化,从纵向和横向找出各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概念体系。

2、重视应用

概念的应用可以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方面进行。

(1)概念内涵的应用

a、复述概念的定义或根据定义填空。

b、根据定义判断是非或改错。

c、根据定义推理。

d、根据定义计算。

(2)概念外延的应用

a、举例

b、辨认肯定例证或否定例证。并说明理由。

c、按指定的条件从概念的外延中选择事例。

d、将概念按不同标准分类。

资料收集、整理:梁文雄

小学数学概念优化教学例谈

小学数学概念优化教学例谈 发表时间:2020-03-20T09:12:42.769Z 来源:《素质教育》2020年5月总第344期作者:谢建斌[导读] 只有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筑起具有抽象性的数学概念。 浙江省青田县温溪镇第三小学323900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概念教学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数学教师必须尽可能地提升概念教学的质量,使其为提高小学生数学综合能力而服务。面对上述的背景,本文就利用直观性材料,扩充概念表象;结合过去经验,构筑概念框架;通过设计提问, 帮助消化理解概念;开展变式教学,拓展概念内涵等几大具体策略展开了细致的探究。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优化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概念教学的作用不容小觑。教师带领学生在头脑中构筑数学概念时,必然需要利用到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这些经验基本上会对学生概念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然而其中却也包含着一定不利的因素,不利因素需要教师尽可能避免。面对这种情形,笔者认为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来制定具有差异性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筑起具有抽象性的数学概念。 一、借助生动情境,丰富概念感知 大部分小学生都比较热衷于利用形象思维思考问题,这一思维仅仅能够看到事物的表面特征,然而数学概念抽象性比较强,学习的过程中缺乏趣味性。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多为学生设计契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更加深刻,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的思维。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教学时,首先为学生播放姚明参与美国篮球赛的视频,在观看完这段视频过后,某名美国女生唏嘘不已,惊叹道:“世界上最高的人应该是中国人。”教师在听完学生的这段话后,鼓励这个女生继续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在交谈中,学生渐渐明白,姚明的身高仅仅为中国人身高的极端值,这个数据仅仅能够代表其自身的身高,却无法代表中国人的身高。而平均数才能够表示中国人的普遍身高。最后,该教师继续带着学生展望未来:如果时间再往后推十年,大家完成了大学的学业,此时如果有甲、乙两家公司均想招聘你,你会做出如何的选择呢?甲公司的员工共有十一人,平均每人每月的工资为四千元,乙公司的员工也共有十一人,平均每人每月的工资为三千五百元。通过此种方式的引导,学生渐渐知晓,在选择企业的时候万万不可仅仅注重企业的工资水平,还要去掌握企业高层以及基层具体的工资情况,倘若企业高层的工资水平普遍高,那么即便该企业的人均月工资水平十分高,基层员工也并不一定可以拥有相同水平的工资。从中可以看出,如果员工工资中有个别人数据极其高,那么仅凭借平均数作为依据是无法判断基层员工的工资水平情况的。由此可见,我们必须要仔细地观察每名基层员工的工资情况,这种方式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二、引导比较分析,理解概念本质 在数学教学中,比较的教学方法十分常见,对于小学生而言,其认知水平并不高,这种具有形象性的对比教学策略可以降低其理解数学概念的难度。所以,教师如果意图提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效性,可以适当地采用比较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就某些概念展开对比以及推理,进而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产生积极的探索精神。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比具有一定共性或者易混淆的数学概念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深层含义。 三、激活已有经验,促进概念建构 在概念学习中,很多学生会被平常的概念所扰乱思维,平常的概念同数学概念有着千壤之别,这些日常所积累的概念会对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起到阻碍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带领学生抛去日常概念学习数学概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角”进行教学时,在教学之前,教师事先为学生准备了课上所要使用的道具,例如五角星、闹钟等等。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仔细地观察这些教具,在这些事物之中发现了很多“角”,许多学生想当然地认为具有“尖尖的形状”的事物便是“角”。随后,教师继续为学生出示课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角的几何结构,其中包括一个顶点和两个边,这同学生的想象截然不同。再之后,教师继续组织学生对比实际生活的角同数学概念的角的具体差异,学生在这个教学步骤中逐渐掌握了几何意义上的角的概念,在脑海中也建立起了几何意义上的角的模型。在教学活动的最后,教师继续拓展学生的思维,询问学生:“大家在生活中是否能够找到几何角的存在?”这时学生的回答便会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回答错误的现象也基本不会发生。通过上述教学环节可以看出,教师为了能够规避日常概念对于数学概念教学的不利影响,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让学生把“生活角”同“几何角”加以对比,将过去的经验同所学知识有机地联合起来。综上所述,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才有可能构筑起正确的数学概念,然而这之中也少不了教师所发挥的作用,相信师生共同发力,学生必然能够培养起具有逻辑的数学思维,构筑起清晰、正确的数学概念。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提问中的教学策略》专题讲座

小学数学《提问中的教学策略》专题讲座 丹凤小学赵吉莲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教学策略提问表面上看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都是老师每天要做的,通过提问能得到更好的反馈信息,更希望教出的学生也能提问,然而,提问也有不容忽视的地方,跟大家作简单的交流。 一、提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生提问题教师得先会提问题。 在我们的新教材数学课本中,题目都没有很多文字叙述,都是给你一幅画或一个表,要求学生按要求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如果学生会提问题解答起来就比较轻松,如果不会提问题就增加了解题的难度,使学生解答这道题目望而却步。教师提问的方向是为了把学生引向深入的思考,这时候比如说一堂课,一开始通过教师的提问把学生引入到数学课堂里面,先让学生入课,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这时候把学生引向深入的思考去思考这些问题,思考关键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然后在课后的时候,让学生有一个概括提升,有很多时候也是通过老师的提问达到的。学生的提问是深入思考问题中发现的不太理解的问题,或者说这里面学生觉得有一些重要的问题需要问出来,我们希望学生有一个提问题的好习惯。所以有句话说的是:“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问题的课堂,没有问题的课堂才是有问题的课堂,”在一节课上学生把不懂的问题都问了他就掌握了,做练习就没问题了,而一节课上学生都没有提问题,表面上看人人都懂了,而课后的练习,考试呢学生又做不起了。 2、教师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1)提问过于笼统、过大。 我记得在我们刚流行用课件上课的那几年,老师的准备都比较充分,要把课件准备的很美、很全面,还配上和谐的音乐,确实增添了课堂气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案例) 有一次在听一年级老师的10以内的减法公开课时,该老师准备的课件确实很美,课件上有蓝天、白云、花、草、树木、房子、小河、河里有鸭子。 课的开头,老师创设情境,把学生就带进了这一幅主题图,老师的潜意识问题是:河中有10只鸭子,有2只鸭子游走了,还剩下几只。而老师的问题是:同学们,从图上你发现了什么?一年级的同学人人都在举手,抢着回答,把图上的都说完后,老师不甘心呀,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问题,又问: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呀? 学生又回答了,老师,我发现了今天的天气很好,有蓝天白云,老师我发现了花很漂亮,就这样默默的过了十几分钟。这明明是一堂数学课,表面上好像是语文课的看图说话,美术课的欣赏去了。 所以新课程理念提出: 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让学生一听就一目了然。 (2)提问过于频繁。 有的老师会在一堂课上提问过于频繁,一堂课才40分钟,提问过多这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那肯定学生他都是回答问题的时候,都是蜻蜓点水,过一下就过去了,学生没有很好的空间,没有很好的机会来回答问题。提问过多,提问后给学生留的时间就较短,通常把可供探索的问题分解为较低水平的结构性问题,回答问题以集体回答为主,几乎没有学生愿意举手回答问题,为了追求课堂的效率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通常在提问1至2秒后发现没有学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 怎样让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减轻孩子们的学习负担,让概念在孩子们心中得到完美内化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概念的引入讲述宜直观形象 针对第一学段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数学语言描述的概念理解较为困难,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用形象的描述,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打些合理的比方等,努力让孩子们理解所学概念,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式来进行教学。 夸张的手势,丰富的肢体语言,理解运算所蕴含的意义,区分概念的差别。在让一年级的孩子认识加减法的时候,我举起双手像音乐指挥家一样,左边一部分,右边一部分,两部分合在一起就用加号,加号就是横一部分,竖一部分组起来的,减法则反过来展示。孩子们看得有趣,记得形象,不但记住了加减号还明白了加减号的用法。在教二年级孩子感受厘米和米时,我让孩子们学会用手势来表示1厘米和1米,使得孩子们在估计具体物体的长度时有据可依。形象生动的讲解,让孩子们自然接受数学符号。教师的语言讲解也要力求符合学生实际,特别是第一次描述时,教师一定要斟字酌句地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尽可能用数学语言简洁地描述。因为对于第一次接触新概念的孩子们来说,第一印象是最为深刻的。当然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选择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一说来试着对概念进行解释,一方面同龄人的解释会让孩子们概念的理解更为容易;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一下孩子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要记住:孩子们的数学概念应该是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当然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以符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很多时候第一学段的孩子对于部分数学概念,只要能意会不必强求定要学会言传。 二、概念的学习宜多感官参与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书上的数学概念是平面的,现实却是丰富多彩的,照本宣科,简单学习自然无法让这些数学概念成为孩子们数学知识的坚固基石。如果我们能够让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模式1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模式 闵光祥在小学数学课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概念课、计算课、解决问题课与空间图形课,而几乎在每一个新知识的起始课,学生最先接触到的必然是数学概念。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着的,也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因此上好概念课对小学生的后续学习以及数学素质发展的培养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概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研有多个老师上了概念课,听了之后就发现我们经常会不经意地把数学概念课上得冰冷无味、死板缺乏生机;学生没有通过对大量事物的感知、分析、理解而抽象出概念,总的来说就是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忽视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忽视概念的灵活应用,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概念教学脱离现实背景。很多教师在上概念课的时候,首先就要求学生把概念强记下来,然后进行大量的强化练习来巩固概念。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由于学生并没有理解概念的真正涵义,一旦遇到实际应用的时候就感到一片茫然。 2、孤立地教学概念。很多教师在教学概念的时候往往习惯于把各个概念分开讲述,这样虽然是课时设置的需要,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得学生掌握的各种数学概念显得零碎,缺乏一定的体系,这不仅给学生理解和应用概念设置了障碍,同时也给概念的记忆增加了难度。 3、数学概念的归纳过于仓促。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与解构的反复过程。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正确表述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是概念教学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而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概念的形成过于仓促,学生尚未建立初步的概念,教师即已迫不及待的进行归纳与总结。 二、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的基本策略 1、必须将概念置身于现实背景中去理解。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严谨的、系统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则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之始应该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搭建起联系的桥梁,提供丰富、典型、全面的感知材料,千方百计地充实学生的感性材料。数学概念教学时必须将概念寓

浅谈以人为本的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以人为本的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19-05-23T10:03:45.963Z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第4期作者:蔡伦秀[导读] 摘要:以人为本一直是一个教育的重要指导理念,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在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习惯于强调自己的主体性。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一中学蔡伦秀 摘要:以人为本一直是一个教育的重要指导理念,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在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习惯于强调自己的主体性。这和以人为本其实是有所冲突的,所以具体课程教学中,为了真正贯彻以人为本指导理念下的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创新;探索思考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出现了比较大的差异,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出现了分化。具体课程教学中,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都要求教师要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自主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所以说在这样的一系列的要求和变化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人为本就是强调课程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帮助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挖掘自己的潜能。除此以外,还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发展,强调学生逻辑能力的提升,这些都要求教师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结合具体教学经验,我认为教师可以尝试用这样一些方式助手。 1、注重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还要注意学生随时吸收知识。因此,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评价,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别是学生在学习失误时,应及时提出教师帮助学生纠正自己的错误,从而避免其对未来数学学习的影响。在指出学生的错误时,教师应注意控制自己的语气和态度,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应对在课堂上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予相应的鼓励,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主动性。 以人为本强调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更加的客观和公正,要更多的关注到学生的全面成长。所以评价的时候,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应该具有评价的权利。在综合考量学生的时候,不仅要观察到学生的考试成绩,同时更加需要去思考,学生是否用尽了全力。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等,这些都是教师要观察的内容,考核的时候要从学生的全面成长就出发,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的前提下,更好的去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 2、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进行小学高年级阶段的数学教学中,以人为本强调教师必须要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在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多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的时候要科学的引导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除此以外,还应该利用生活化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因为学生的能力已经出现了分化,所以教学应该更加的有针对性,分层教学、小组教学等更加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 比如说在教学百分比的相关内容的时候,其实大部分的学生对百分比的知识进行初步了解以后就会基本掌握,甚至有一部分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会因为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而失去学习兴趣,这个时候我就会要求学生进行思考,银行对个人存款所得利息加收20%的所得税,这个时候我会去问学生为什么不直接将存款利息下调20%,加收20%的所得税和直接将利息下调20%有什么样的区别呢?如果你是储户的话,你愿意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呢?这样的问题更加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使得课堂更加的活跃,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也就更加能主动进行探索分析。 3、利用生活化的方式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在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真正的实现以人为本,我们还应该利用生活化的方式来促进学生进行学习。因为生活化的方式将生活和学生的学习整合在了一起,学生的课外学习就成了课堂的延伸,同时学生在课外学习的时候更加的自由,这也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生活化的作业来,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思考自己的生活,比如说在学好了统计图的相关知识以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统计分析,比如说统计不同时间段内某一个商场的人流总量,其中尤其要重点分析老年人的数量、年轻人的数量,同时还需要去分析女性数量和男性数量,这样的分析可能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能够更加,好的去促进学生的素养的提升。这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的感受学习的乐趣。 综上所述,在小学高年级数学不断创新的情况下,有效建设课堂教学氛围要求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无论选择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学生都应从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入手。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从而改进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文爱莲.以人为本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2):67 [2]黄春恒.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读写算(教研版),2015(6):65-65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概念教学是小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关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思维的发展,因此,提高小学生掌握正确、清晰和完整的数学概念显得极其重要,就此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存在的问题;对策 目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1)教师对于概念的引进方法不当,缺乏科学性,造成学生的思维混乱;(2)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学生是否掌握概念,而不注重概念的理解过程,造成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偏差。本文就这两方面内容进行讨论并给予解决办法。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引入不当,缺乏科学性 由于教师学科素养不足和受日常概念的影响等原因,有的教师在概念教学时引入不当,缺乏科学性,导致对概念的理解不准确。下面是一位教师对于倒数概念引进的过程: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名字叫倒着说,例如我说“1、2”,你们说“2、1”,我说“1、2、3”,你们说“3、2、1”,我说“老师爱我们”,你们说“我们爱老师”。在数学中这种现象也存在,比如“八分之三的倒过来就是三分之八”。

这种概念的引入方法就缺乏科学性,会造成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清。 2.注重结论,轻视过程 现在部分教师教授概念表现为读概念,引导学生读概念,让学生背定义,忽视对概念形成过程的理解,缺乏对概念的讲解和分析,缺乏对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和概念外延的了解,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习了概念之后,学生既不能很好地将概念内容应用到具体题目中,久而久之还会对概念有遗忘。 二、解决数学概念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1.从实际生活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数学概念的构建,是建立在自身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从生活中已有的概念理解上入手,进行实际的引进,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利用此性质制造的物品,如学校的大门,家里的伸缩式墙挂等等,由生活的具体实例引入概念,可以让学生记忆深刻,更容易理解。 2.重视概念理解 概念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文字,而是要体会文字背后的真正意义,只有深刻地理解才能更好地应用,越深刻,越准确,所掌握的内容越容易应用。教师在概念教学时要注重

变式与比较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PDF X页)

108 变式与比较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 浙江省金华市环城小学 徐满珍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这些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着的。只有明确牢固地掌握数的概念,才能理解运算概念,而运算概念的掌握,又能促进数的整除性概念的形成。所以掌握数学概念是构建数学认知结构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前提。 一、学生概念的获得与偏差 学生概念获得实质上就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概念形成有两个条件:一是学生自身的内部条件,即学生必须辨别概念的正反例证;二是教师方面的外部条件,教师必须对学生所提出的概念的关键特征的假设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反应,也就是说要让学生从外界获得反馈信息。然而,在学生获得数学概念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从而产生了概念获得的偏差。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时容易出现的三种错误情况: 1.扩大内涵,缩小外延。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把概念的一些无关特征当成了本质特征,在概念的内涵中不仅包括概念的本质特征,还包括了非本质特征,从而扩大了概念的内涵,缩小了概念的外延。 例如,有些学生认为合数必须是偶数,实际上,合数可能是偶数、也可能是奇数,数的奇偶性并不是合数的本质属性。 2.扩大外延,缩小内涵。当学生没有把概念的所有本质特征完全包含在概念的内涵中,或者,没有认识到本质特征,却把非本质特征当成了本质特征,就可能扩大概念的外延。 例如,教学《梯形的认识》,教学中老师会选择一些“非标准”的梯形让学生辨别,帮助学生排除标准图形所带来的干扰,避免出现误将“上底短,下底长,腰方向(腰相等)”等非本质特征当作本质特征的片面认识。 3.混淆概念。在学习中,学生常常会把一些相似的概念搞混淆。发生这些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能够清晰准确地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排除概念的无关特征。 例如:数位与位数、体积与容积,减少与减少到等等相对应概念,存在许多共同点与内在联系。 二、抓住概念的本质进行变式 “变式”是指本质属性不变而非本质属性发生变化。变式用以说明同一个概念的本质特征相同、非本质特征不同的一组实例。这些实例都是概念的正例,但是它们在概念的非本质特征方面有变化。 (一)图形变式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学生通过对平行四边形的割、拼、摆,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通过转化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强化概念理解的环节中,课件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中不对应的一个高和一个底,并要求大家求出它的面积。 通过交流分析,学生明确:运用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相应的底和高。运用变式可以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避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从而真正掌握概念。 (二)符号变式 如教学“方程”时,在这个判断是不是方程中,学生必须对“未知数”、“等式”这几个概念十分清楚,才能形成这个判断,并以此来推断出下面的6道题目,哪些是方程。 (1) 56+23=79 (2) 23-x=67 (3) x÷5=4.5 (4) 44×2=88 (5) 75÷x=4 (6) 9+x=123 三、运用比较,揭示概念的本质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许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似同实异、容易混淆的问题。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加以区别,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防止知识混淆、提高辨别能力。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发现运用比较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两个方面的学习困难: (一)通过比较来帮助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在前面的“合数”概念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分别比较所举的每一组合数实例内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此基础上,比较三组实例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概括出“合数”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二)通过比较来帮助学生明确有关概念间的关系。 学生产生概念混淆往往是由于不能区分概念之间的异同,不明确概念之间的联系。在对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时,要抓住它们的本质区分点。 例如,“偶数”和“奇数”的本质区分点是能否被2整除;“锐角”和“钝角”的本质区分点是大于还是小于“直角”或“90度角”。 四、变式与比较相兼,融会贯通 在变式的运用中,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帮助学生通过比较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概括,以奠定概念的基础。通过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变化,进行变式和比较,让分散的知识点趋于系统化,掌握概念间的本质关系,揭示解题规律,帮助学生学会模型判断。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因为教学内容较为抽象,逻辑思维性强,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用途广泛的一种基础知识,由于受各方面的制约和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共性错误。所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棱长、表面积、体积的模型,能分辨实际问题中,需要求什么内容。 模型1:V=abh 变式一:已知一个长方体游泳池的长是15米,宽10米,深2米,在池底铺上一层碎石,已知碎石厚0.2米。 问游泳池实际能蓄水多少?(在运用体积模型中,找到模型相对应的高) 变式二:在一个棱长为24厘米的正方体鱼缸中放入一石块(石块完全侵入水中),水面上升了1.5厘米,这个石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头体积) 模型2:C=(a+b+h)×4 一个长方体长5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它的棱长和是多少? 变式一:用彩色丝带包扎一只长7分米,宽5分米,高2分米的纸箱(连接部分忽略),这根丝带最少长 多少? (下转第123页)

如何有效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_数学论文.doc

如何有效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_数学论文如何有效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首要条件,也是进行计算和解题的前提。因此重视数学概念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怎样让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减轻孩子们的学习负担,让概念在孩子们心中得到完美内化呢?我粗浅的认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概念的引入讲述宜直观形象 针对第一学段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数学语言描述的

概念理解较为困难,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用形象的描述,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打些合理的比方等,努力让孩子们理解所学概念,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式来进行教学。夸张的手势,丰富的肢体语言,理解运算所蕴含的意义,区分概念的差别。在让一年级的孩子认识加减法的时候,我举起双手像音乐指挥家一样,左边一部分,右边一部分,两部分合在一起就用加号,加号就是横一部分,竖一部分组起来的,减法则反过来展示。孩子们看得有趣,记得形象,不但记住了加减号还明白了加减号的用法。在教二年级孩子感受厘米和米时,我让孩子们学会用手势来表示1厘米和1米,使得孩子们在估计具体物体的长度时有据可依。形象生动的讲解,让孩子们自然接受数学符号。教师的语言讲解也要力求符合学生实际,特别是第一次描述时,教师一定要斟字酌句地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尽可能用数学语言简洁地描述。因为对于第一次接触新概念的孩子们来说,第一印象是最为深刻的。当然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选择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一说来试着对概念进行解释,一方面同龄人的解释会让孩子们概念的理解更为容易;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一下孩子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要记住:孩子们的数学概念应该是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当然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以符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很多时候第一学段的孩子对于部分数学概念,只要能意会不必强求定要学会言传。

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摘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小学数学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中心。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淡化教师权威。通过数学学习,将数学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小学数学;观念创新 一、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的中心 传统的数学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得知识的机会;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而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关注很少;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从“以教师为主,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模式教学观念向“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开放式教学观念转变,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 文化反哺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他们有能力也有胆量怀疑教师和教材上的东西。学生不再是虔诚聆听,而是确信、理解、质疑,然后反思。学生“质疑”和“反思”,数学课堂从“物化”变成“人化”。 现有的数学教师关注数学知识点,关注学习的效果,忽视学习过程与方法,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师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教师、课本为中心,过度练习,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

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与发展,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这样的数学课程下,学生的情感是被动的、缺乏自信的,不是自主探索的,也谈不上合作学习。学习的数学知识更多的是结论的知识,更多的是数学的技能和技巧,缺乏应用价值。 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新课程注重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意味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学生身体、智慧、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社会适应性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 是学生而不是传统的学科内容和价值观决定学校的课程和活动,强调学生的自由,强调学生的创造性,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就是要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汇一体”的人,也就是既用情感的方式也用认知的方式行事的情知合一的人。要把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进行全面的培养。人的学习不同于一般动物学习,不仅要重视人类认知结构,而且要关注人类情感、价值观、态度等最能体现人类特性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要理解学生的行为,必须理解他所知觉的世界,即必须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要改变学生的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其信念和知觉。因而更应该关注学生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从全面发展的视角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就是“概念的教学”。一个数学教师,要把概念教学放到突出地位。小学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知识不多,生活经验不足,抽象思维能力差,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有关概念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小学生年龄实际出发,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间、创设条件、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 流,让学生充分理解数学概念的意义。 1.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如在教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利用铅笔做教具,重温“平均分”的概念。我用9个同样大的小木块摆出三堆,第一堆1块,第二堆2块,第三堆6块,问:“每堆一样多吗?哪堆多?哪堆少?”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时,我又把这三堆木块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块,告诉学生“3”这个新得到的数,是这三堆木块的“平均数”。我再演示一遍,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想:“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看我把原来的三堆合并起来,变成一堆,再把这堆木块分做3份,每堆正好3块。这个演示过程,既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又有意识地渗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又把木块按原来的样子1块,2块、6块地摆好,让学生观察,平均数“3”与原来的数比较大小。学生说,平均数3比原来大的数小,比原来小的数大,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2、从动手操作中形成概念。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手是脑的老师。”数学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参与动手实践,让学生摸一摸,拼一拼,移一移,折一折,减一减等形式的动手操作活动,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再经过大脑加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伪存真地辩论分

论文《浅谈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概念教学的过程是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知识面窄,构成了概念教学中的障碍。而数学概念又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首要条件,也是进行计算和解题的前提。因此,重视数学概念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又如何搞好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呢?下面我粗浅地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概念教学一般都分四个阶段:引入、形成、巩固、发展。 一、概念的引入 1、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把“纯粹”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熟悉的、具体的材料相联系,这样就有利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新知的欲望。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主要要说明“谁”的几分之几,为了说明这一点,可出示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图形,折出它们的二分之一,让学生明白虽然都是二分之一,却表示不同的大小,所以一定要说明“谁”的二分之一。 2、同时,在概念的引入中要格外做到旧知识的迁移。 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在以往概念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前一个概念是后一个概念的基础和推理依据,旧概念铺垫不好,就会影响新概念的建立,如,在“整除”概念基础上建立了“约数”、“倍数”概念;由“约数”导出“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由“倍数”引出“公倍数”,再导出“最小公倍数”。在几何知识中,由长方形的面积导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的面积公式。 3、最后还可以从计算引入新概念。有些概念不便于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而通过计算才能揭示数与形的本质属性。如,教学“互为倒数”这个概念时,可先出示一组题让学生口算:3×1/3,1/7×7,3/4×4/3,9/11×11/9……,算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都是几个数相乘,它们的乘积都是几。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象这样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其它如比例、循环小数、约分、

“以人为本”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以人为本”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03-13T18:18:29.90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20期作者:李胜平[导读]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统一的过程,摘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统一的过程,学生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本文笔者对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全面备课;问题情境;发展评价 小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启蒙时期,也是学生产生数学思维的起始阶段,但目前教师常常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以一言堂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缺乏主动意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不利的,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视角观察问题,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与心理特征,并优化教学的每个环节,以保障有效教学的顺利展开,本文笔者以小学数学作为切入点,从“充分全面备课、设置问题情境、发展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对有效教学策略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充分全面备课,有效掌握学情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面对具体的数学知识内容时,常常产生思维的偏差,教师常常在教学任务的压力下,以钻研教材作为唯一的备课工作,而没有真正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维发展情况,导致学生很难融入学习活动中,因此,教师在备课环节,应充分全面的备课,并从“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等方面展开备课工作,从而为一节好课的展开奠定基础。 笔者在进行“1-5的认识”备课中,考虑到本章节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将认数与生活相联系,根据学生普遍喜爱小动物的特点,主要通过四个环节来进行教学活动,分别是摆一摆、拨一拨、写一写、说一说,并预设教学过程:“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然后数一数所喜欢小动物的个数,最后用相同个数的小圆片表示出来,通过创设的情景和摆圆片的操作过程,巩固了学生认识数1-5这一知识点”,使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产生高涨的情绪,写完后小组内的学生相互评价,最后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1-5这几个数字?这样不仅让学生深刻体会了1-5这几个数字就在我们身边,还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学习价值,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设置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问题作为数学的核心,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具有指引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再以单方面的讲授为主,而是要设置问题情境,塑造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翁,这样不仅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有助于学生整合已有知识,并体会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笔者在进行“5以内的加法”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并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考虑到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接触计算的问题,首先以复习旧知的方式作为教学导入,设置问题情境,提出:“4可以分成2和();1和2可以合成()”,由于这两个问题是学生所熟知的,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转移到课堂活动中,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学生解答问题后,以谈话的方式再次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观察多媒体屏幕上的这幅图,这些同学们正在干什么?”学生们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此情况下,提出问题:“怎样将3名植树的学生和2名浇水的学生合起来成为5个人?”学生们虽然对合起来这个词汇具有初步的认知,但不能运用数学符号将其表示,伴随着学生的好奇心,引出“3+2=5”这一算式,因此,问题情境不仅能够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活动中,还能增加师生互动的频率,从而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 三、发展评价体系,树立学生自信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较为敏感,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为附属内驱力,而附属内驱力大多来自教师的评价,但教师常常以数学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造成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也是不利的。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并建立发展评价体系,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关注自我的学习过程,还有助于学生提升自我效能感,从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笔者在进行“分一分”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标准将物体进行分类,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运用课前准备好的“红、黄、蓝”不同颜色的小棒和图片展开分类操作,一段时间后,鼓励学生走到讲台将小组分类的结果分享给其他同学,学生们都踊跃的举起手,这时,给每组学生上台分享的机会,并对演示正确的学生给予奖励和掌声,对演示有偏差的学生及时引导,缓解学生的自我尴尬,从而使每个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变革,有效教学成为学科教师越来越关注的话题,而有效教学的顺利展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研究者,应充分全面备课,使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并且需要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注意力被问题所吸引,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教师在评价中,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使每个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分的内在情感保障。 参考文献: [1]陈红.以人为本,有效引导——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策略[J].好家长,2019(13). [2]刘晓林.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种有效教学方法[J].新课程(小学),2017(5).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陈官屯小学韩美霞 一、什么是数学概念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中的反映。数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客观事物的颜色、材料、气味等方面的属性都被看作非本质属性而被舍弃,只保留它们在形状、大小、位置及数量关系等方面的共同属性。在数学科学中,数学概念的含义都要给出精确的规定,因而数学概念比一般概念更准确。 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包括: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这些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着的。如只有明确牢固地掌握数的概念,才能理解运算概念,而运算概念的掌握,又能促进数的整除性概念的形成。 二、小学数学概念的表现形式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概念,根据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其中描述式和定义式是最主要的两种表示方式。 1.定义式定义式是用简明而完整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方法,具体的做法是用原有的概念说明要定义的新概念。这些定义式的概念抓住了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的是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这样的概念,是在对大量的探究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分类中,使之从直观到表象、继而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如“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等等。这样定义的概念,条件和结论十分明显,便于学生一下子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 2.描述式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对概念进行描述,叫做描述式。这种方法与定义式不同,描述式概念,一般借助于学生通过感知所建立的表象,选取有代表性的特例做参照物而建立。如:“ 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 叫自然数”;“象1.25 、0.726 、0.005 等都是小数” 等。这样的概念将随着儿童知识的增多和认识的深化而日趋完善,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一般用于以下两种情况。 一种是对数学中的点、线、体、集合等原始概念都用描述法加以说明。例如,“直线”这一概念,教材是这样描述的:拿一条直线,把它拉紧,就成了一条直线。“平面”就用“课桌面”、“黑板面”、“湖面”来说明。 另一种是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概念,如果用简练、概括的定义出现不易被小学生理解,就改用描述式。例如,对直圆柱和直圆锥的认识,由于小学生还缺乏运动的观点,不能像中学生那样用旋转体来定义,因此只能通过实物形象地描述了它们的特征,并没有以定义的形式揭示它们的本质属性。学生在观察、摆拼中,认识到圆柱体的特征是上下两个底面是相等的圆,侧面展开的形状是长方形。 一般来说,在数学教材中,小学低年级的概念采用描述式较多,随着小学生思维能力的逐步发展,中年级逐步采用定义式,不过有些定义只是初步的,是有待发展

最新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知识讲解

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摘要】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的学习内容,是每一个新知识的起点。数学概念的灵活掌握是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理解及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只有加强概念教学,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牢固掌握概念, 正确运用概念,在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各种数学能力。因此,上好概念课对小学生的后续数学学习以及数学素质的发展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数学概念概念教学问题策略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的基础,是数学学习的起点,学生只有正确理解概念、牢固掌握数学概念、正确运用概念,才能正确判断和概括数量关系;才能对空间几何图形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表象;才能正确掌握数学中的性质、运算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进行合理运算,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观念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概念教学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老师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概念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以下的几种问题: (一)重计算,轻概念。 我们在概念教学中经常是老师把概念一出示,学生读几遍,直接就开始做练习,学生有时候根本不明白题目为什么这样做,他也只会依样画葫芦。如上四下的《平均数》这一课时,很多老师是没有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课堂上也听不到什么叫平均数,老师直接会出示就平均数的方法,接着就是计算平均数的练习,一节概念课直接变成练习课。这样的课堂就造成学生可能不懂什么叫做平均数,只知道计算方法,对于学生的数据整理会有一定的影响。 (二)重结论,轻探索。 新课程实施以来,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已经被改变,探究式、体验式、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被广泛运用到数学概念教学中来,课堂教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际的教学中,仍有不少老师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上课只重视结论(既概念),而忽视了探索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就难以形成自主学习,而只会等待老师的或者其他同学的结论,这样的学生就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上四上的《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如果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一节课也能上下来,但是如果让学生去观察,测量,这样就会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结果: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两组对边长度相等,两组对角相等等,实际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有很多(初中的教材)。其实我们老师都明白,通过学生探索得到的结论是记得最牢固的,而且对其以后的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帮组,有些时间是必须交给学生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三)重形象,轻抽象。 小学数学的概念一般可以分为三类:定义型的概念,描述型的概念,感知型的概念。其中描述型的概念和感知型的概念没有严格的定义,特别是感知型概念,只能用实物或图像来让学生直观感知,如圆,圆柱等。这些本来是有严格的定义的,比如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定点称为圆心,定长称为半径,这个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有点难度。我们老师在上《圆的认识》时,只会告诉这个图形是圆,但是到底什么是圆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