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艺术特色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艺术特色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艺术特色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艺术特色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艺术特色

摘要: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当代世界文坛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艺术特色别具一格,既有音乐般的复调结构,形成统一、共鸣的艺术效果,又有元小说叙述所呈现出的视角多样性、内涵丰富性等特色。同时,“彻底剥离”的艺术形式、多重叙事、隐喻、幽默等表现方式精准地表现了作者“对存在的勘探”,使小说具有极大的张力和生命力。

关键词: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艺术特色。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当代世界文坛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思想深邃,艺术特色别具一格,连同他的其他小说一同被誉为“对存在的勘探”。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其艺术特色,进一步探讨其艺术表现形式是昆德拉本人对文学、对现代社会的认识的精准呈现,同时极大丰富了文本内涵。

一、音乐般的复调结构

昆德拉早年受到作为钢琴家的父亲的影响,从小酷爱音乐,他是位文学家同时也名音乐家。他说道,“一直到我25岁时,音乐一直比文学更加吸引我。”

小说中对音乐的借鉴比比皆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共有七个章节,表示四重奏的七个章节。四个人物:托马斯、特丽莎、萨宾娜、弗兰茨,正好与弦乐四重奏的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相呼应。这些建立在音乐基础上的数字,形成结构上的美感、叙事上的协调,使得小说匀称严谨,具有一种特殊意蕴的美学效果。

昆德拉发展了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复调理论是从音乐理论借鉴过来的,它指两种或更多的声音同时出现,它们被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但又保持着各自相对的独立性。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提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这里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事实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互相间不发生融合。”

在巴赫金的基础上,昆德拉除了强调各个声部的运用,还指出各声部要互相组合、配合,多声部要有对位处理,其情感动机是一致的,也就是要达到像音乐作品般的内在统一、谐调共鸣的效果。从复调理论引出的对位处理,可分为情节

对位、结构对位,是指不同的内容、材料呈现出相对完整的意义和不同的故事情节,共同指向同一主题,服务于同一目标。

在第六章“伟大的进军”中,关于斯大林儿子形而上的死关于大粪和媚俗的关系,关于弗兰茨等人的伟大进军等,最鲜明地体现了复调理论,这几个声部源于同一个动机——媚俗。斯大林的儿子的轻生是由于他不忍再看到人类生存的两级——崇高与卑贱、天使与苍蝇、上帝与大粪——互相靠近得瞬间可及的程度,再无任何区别。媚俗就是对大粪的否定,当大粪被否定,每个人都做出这事根本不存在的样子,这种美学理想可称为“媚俗作态”。伟大进军的表演就是一种媚俗。特丽莎的梦揭示了媚俗的真实作用:媚俗是一道掩盖死亡而关起来的屏幕。萨宾娜反对媚俗,不顾一切地试图逃离人们要强加在她生活中的媚俗,但她也没能逃脱家庭幻象的媚俗。这几个声部,互为存在,互相衬托,互相说明,共同探讨媚俗这一主题。

二、“彻底剥离”的艺术方式

昆德拉的“彻底剥离”的艺术方式,是指小说既能包容现代世界生存的复杂性又不丧失结构的明晰性。他往往将小说构筑在两个层面上,一个是虚构的人物故事,另一个层面在此之上发展出若干主题,并让主题暂时甩开小说的故事,,在故事外独自发展,他称之为“节外生枝”。

在“伟大的进军”这一章中,“关于媚俗的全部思考就是一种节外生枝:我离开了小说的故事,直接表达我的主题(媚俗)。”昆德拉将哲学思考、人生经验、激情、历史等融为一炉,探索媚俗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以及在人物内心深处所施加的影响。

在这种艺术方式的作用下,小说包含了大量的哲学性思考,这些思考纷至沓来,有机地与人物叙事形成一个整体,使得小说的结构更为开放。他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剖析事物的深层,形成了“专具小说特点论文式的新艺术”。

三、反复叙事形成了多重视角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第一章就大致勾勒出托马斯和特丽莎的故事,在第三章中萨宾娜收到托马斯儿子的一封信,那时读者就知道托马斯和特丽莎是如何死去的。也就是说这部小说的重心并不在于故事,不在于悬念。昆德拉认为,“在一部小说中有太多的悬念,那么小说就会逐渐衰竭,逐渐被耗光。……读者

应该在每一页每一个段落,甚至每个句子的魅力前停留。”

在这部小说中,运用了反复叙事的写作手法。托马斯和特丽莎的故事被重复叙述了许多遍,在“轻与重”一章中用的托马斯思索事物的方式,而在“灵与肉”一章中的思索仅作用于特丽莎的身上,因此反复叙事建立了多重视角。故事不断地穿插和倒错,不断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剖析,对同一个事件的内涵进行发问。每一次重复都具有不同的意义,正如昆德拉评价萨宾娜生命乐曲的一个动机——那顶男式礼貌——所说的那样,“每一次,同一事物都展示出新的含义,尽管原有的意义会与之反响共鸣,与新的含义混为一体。”反复叙事使小说具有现实深邃的穿透力,使小说得更为广阔,开放,沉重。

四、元小说的隐喻与幽默

昆德拉认为:“作品中的人物不像生活中的人,他们诞生于一个情境,一个句子,一个隐喻。简单说来那隐喻包含着一种基本的人类可能性,在作者看来它还没有被人发现或没有被人扼要地谈及。”

小说中,托马斯对特丽莎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爱时,想到“她像个孩子,被人放在草筐里顺手漂来,而他在床榻之岸顺手捞起了她。”托马斯将这一弃儿的意象与这些神话传说悲剧故事里的摩西、小俄狄浦斯相联系,他不禁同情特丽莎,他便爱上了她。在特丽莎感到托马斯的出现是绝对的偶然时,昆德拉评论道,“必然性不是神奇的公式——它们都寓含在机遇之中。如果爱情是不能忘怀的,机缘一定会立即展翅向它飞落……”在托马斯从瑞士回来的时候,关于“六点钟”的巧合的描述,“是一种美感,治疗着她的忧郁,给了她继续生活的新的意志。机缘之鸟再一次飞落肩头闪闪发光。”在这里,机缘之鸟便是一种隐喻。

昆德拉多次在小说中否认人物的真实性,消解文本的真实性,他将托马斯、特丽莎的产生归结于一个词语、一个语境。“我知道这一切情境,我都经历过,但这一切未能产生我提纲勾勒中和作品描绘中的人物。我小说中人物是我自己没有意识到的种种可能性。”

他赞赏塞万提斯的幽默,喜欢卡夫卡、穆齐尔、福楼拜、普鲁斯特、加缪等反抒情作家,他是幽默反抒情的继承人。

昆德拉将极为严肃的问题与极为轻浮的形式结合在一起。他将政治和性爱这两个领域完美地结合,私密的性爱和最普遍的政治竟有惊人的本质上的相似,他

用极具破坏力的性爱引入不断思索人类境遇;他将个人境遇和历史相联系,由人物的一个偶然的境遇,揭示出与之相通的某种重要的历史现象,使个人轻浮嵌进历史的深邃中去,互相说明,互为存在。

结语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具有音乐般的复调结构,像恢弘的交响乐一般形成统一、共鸣的艺术效果,在整体的“和谐”中将主题思想呈现得淋漓尽致。元小说叙述,使得小说的视角更加多元,最大限度地包含了作者对于文学、对于现代社会的政治、生活等的思考。“彻底剥离”的艺术形式、多重叙事、隐喻、幽默等表现方式精准地表现了作者“对存在的勘探”,使小说具有极大的张力和生命力。

丰子恺散文读后感

《丰子恺散文集》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丰子恺散文集》,感觉他写的文章确确实实如同丰老说的一样:“丧失了美丽的童年时代,送尽了蓬勃的青年时代,而初入黯淡的中年时代的我,在这群真率的儿童生活中梦见自己过去的幸福,觅得了自己已失的童心。”我读完后,也就找回了在天真幼稚时光中的记忆。 他的文章总是有着自己的思考和想法,总是希望人们能团结在一起,但是总是在生活中便成了泡影,我觉得他非常喜欢观察,比如他从孩子亲情友情体会到了爱和未来的希望,每次读他的散文,每一篇我都会看到美好和希望,但也会看到那些阴暗和光明的比较,让人们品的更高尚,更加反对那些社会的阴暗。 他曾说过:“人体的美的姿态,必是出于自然的。换言之,凡美的姿态,都是从物理的自然的要求而出的姿态,即舒服的时候的姿态。这一点屡次引起我非常的敏感。无论贫贱之人,丑陋之人,劳动者,黄包车夫,只要是顺其自然的天性而动,都是美的姿态的所有者,都可以礼赞。”是呀,对此,我也感同身受。在我之前的小区里,有一个蹬三轮车打扫卫生的老爷爷,我们亲切地称他为“垃圾爷爷”。 垃圾爷爷的脸上布满了皱纹,记录着多年的辛勤劳苦。他那粗壮的大手上刻着裂痕,向我们诉说着他那多年来的风霜艰辛。然而,一个朴素淳朴的老爷爷,却有着心灵的美。 那一天,垃圾爷爷照常在学校里转悠。我刚吃完饭从餐厅里出来就见他了,我打了招呼,就快步走了,赶去读书,这时马一凡又来了。他说问我借钱。我一摸口袋,钱没了。我自言自语道:“咱能没有呢?”我着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急的团团转。顿时,我那原来平和的心怎么也平静不下来。我认真的把所有的都翻便了,都没有。于是我凭着记忆找。马一凡也帮忙。我们好像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勇士,马不停蹄的开始了行动。 一圈,没找到! 两圈,也没找到! 三圈,还是没找到! 我们简直失去了希望,这时只间垃圾爷爷来了,他的手里竟拿着我的钱,他向我走来,我高兴极了!拿上钱连蹦带跳,大声叫道:“找到了”!垃圾爷爷见到我高兴的样子也大笑起来,过了一阵便悄悄离开了,他的影子印在了我心里! 其实,美,是没有形式,没有形状,却令你惊叹,令你着迷,艺术大师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眼睛而言,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可见美是无时无刻出现在每个角落,但是有些人却是视而不见,如果能更用心去体会那就更完美了。在学校里有的人要赶着上体育课、有的人在走廊奔跑.....种种看见的都是活力十足且青春的美。 所以,只要你善于发现,美就在你身边! 杭州市文澜中学 温志华

韩愈柳宗元散文风格比较

韩愈柳宗元散文风格比较 作者:张望 城 专业:汉语言文学 指导老师:付海东

韩愈柳宗元散文风格比较 张望成 摘要: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他们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地创作散体文,并取得了辉煌成就。本文从文章的主题、创作风格等方面,具体比较分析了韩愈和柳宗元散文的风格的异同。 关键词:韩愈;柳宗元;散文;主题;风格。 韩愈和柳宗元是中唐时期的两位伟大文学家,他们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地创作散体文,并取得了辉煌成就。韩愈和柳宗元散文的风格的异同可以从散文主题、创作风格等方面比较把握。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和柳宗元“在理论上主张继承先秦散文‘文以明道’的传统”,在实践上也充分发挥着散文的“文以明道”的社会功能。所谓“文以明道”,意思就是文的作用在于阐明并宣传“道”,这里的“道”指的是历代圣贤相传、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以孔孟儒家为正宗的封建思想体系。 韩愈散文实践了其“文以明道”之社会功能:一是利用散文抨击社会的弊端。如《原毁》,由古代圣人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生发开去,通过“古之君子”与“今之小人”立身处世态度的对比,深刻剖析了“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社会不正之风,揭露了诽谤他人的思想和心理根源是“怠与忌”━━这也是我们

民族心理中的弱点。《原毁》“成为‘五原’中最受赏识的一篇”。又如古文寓言《毛颖传》,是韩愈于唐德宗元年间被贬至阳山所作,他通过兔毫制成的笔拟人化为毛颖“立传”,描写毛颖始而见用,有功不赏,“以老见疏”,讽刺统治者的少恩寡情,以及那些“老而秃”、“吾尝谓君中书,君今不中书”的腐朽无用的封建官僚、执政大臣,作者也借此抒发了胸中的愤懑怨恨感情。二是利用散文宣扬儒家道统理论和政治主张。《原道》是‘五原’中最重要的一篇,它是对儒家基本思想的全面阐述。文章批判了佛教和老子思想,极力宣扬儒家的圣人之道。《读荀子》则对孟轲、扬雄、荀况等孔子继承人进行评价,加深了对孔子之道的认识。《论佛骨表》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正当唐宪宗迷信佛教的狂热时期,作者以大无畏的精神向唐宪宗进谏,从维护“先王之道”的封建统治阶级立场出发,强烈要求排佛灭佛。因为这篇文章,韩愈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三是借助散文表明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态度和道德操守。《画记》描写了一幅“杂古今人物小画”,尽管这幅画是下棋赢来的,作者“意甚惜之”、“虽百金不愿易也”,最后还是把它归还给原来的临摹者“赵侍御”,表现了作者的高风亮节。《送穷文》通过写主人欲送穷鬼,鬼表忠心不肯离去,借主人与穷鬼的口,向世人宣布对自身身处困境的不平和处世原则。四是描写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颂扬符合“道统”的人物和事。《圬者王承福传》是一篇为泥瓦匠王承福写的传,作者在文章肯定了王比那些“患不得之而患失之”的人要好,也从儒家“仁”的思想出发,批判其“独善其身”、为别人“不肯一动其心”,当然,这点就

简析张爱玲作品的艺术特色

简析张爱玲作品的艺术特色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她的作品,与政治无关、与民族无关,是大上海一个世纪的喧嚣华丽风流云散的寓言,是人性中最让人绝望的那一层窗户纸。她的这种写作姿态成为以后小资们竞相效仿的范本,在小资写作中你永远看不到政治、国家那些大命题。她成名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她以自己特殊的现代性体验来展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呈现出的人生世态。吴福辉充分肯定了张爱玲对旧家族在大都会的际遇命运的精细表现,认为她的都市最接近上海的真面目,把中国都市文学深入到“现代都市哲理”的层面。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一文里这样写道:“我的作品,旧派的人看了觉得还轻松,可是嫌它不够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觉得还有些意思,可是嫌它不够严肃。但我只能做到这样,而且自信也并非折衷派。我只求自己能够写得真实些。还有,因为我用的是参差的对照的写法,不喜欢采取善与恶,灵与肉的斩钉截铁的冲突那种古典的写法,所以我的作品有时候主题欠分明。但我认为,文学的主题论或者是可以改进一下。写小说应当是个故事,让故事自身去说明,比拟定了主题去编故事要好些。许多留到现在的伟大的作品,原来的主题往往不再被读者注意,因为事过境迁之后,原来的主题早已不使我们感觉兴趣,倒是随时从故事本身发现了新的启示,使那作品成为永生的。” 很多的人给予张爱玲的作品以很高的评价,其艺术特色是值得人们借鉴的。 1、华美的语言和缤纷的意象——天才之翼 (1)、纷繁的意象和出色的描写技巧 院子正中生了一棵树,一树的枯枝高高印在淡青的天上,像瓷上的冰纹。长安静静的跟在他后面送了出来。她的藏青长袖旗袍上有着浅黄色的雏菊。” (《金锁记》) 时至今日,我们应当承认,从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就描写城市生活、人生情感的当代小说作家,很少有人像张爱玲那样能够以其完美圆熟的技术、文字的功力、深刻的人生观、犀利的观察与丰富的想像力,即,是以炽烈迸发的才情成就于文坛。在那个垦荒与洪流的时代,许多作家的文学语言尚处在胡适之、郭沫若自五四时期创造的直抒胸臆的白话诗体,对创作技巧抱着鄙夷的态度,而象张爱玲这样优美畅达、厚积薄发的文字是很少见的。应当说,张爱玲是避于我们文学发展的潮流之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另外一些层面的。 文字表达中,对意象的扑捉,精当的描写,用比喻通感来写情状物以推进情节和烘托人物心理是张爱玲作品最突出的方面。这其中,包融了她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像力以及对作品写作背景、人物塑造上的经验和总体把握。这在她的中短篇作品中得到了出色的表现。如在《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一段情景描写:“……墙里的春天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杜鹃外面,就是那浓蓝的海,海里泊着白色的大船。” 这里不单是色彩的强烈对照给予观者一种眩晕的不真实的感觉——处处是对照,各种不调和的地方背景,时代气氛,全是硬生生地给搀揉在一起,造成

变形金刚实力大排名

在动画片《变形金刚》里,也有元始天尊(Primus)。他也是变形金刚的始祖。元始天尊(Primus)和宇宙大帝(Unicron)一样,他们都是创造神至尊太君(Primacron)创造出来的远古生命体。与宇宙大帝不同的是,它是靠四块能量芯片(地球,猛兽,巨人,急速)来给予能量,宇宙大帝则是靠吞吃星球来补充能量。但当元始天尊没有能量芯片时,他连惊破天也打不过。有了能量芯片后,力量足以摧毁宇宙。特别是拿起卫星炮时,一下子就把宇宙大帝变成的黑洞给摧毁了。 元始天尊(Primus)曾与宇宙大帝决斗,并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将自身化作一个被地球人叫做塞伯坦的星球以此来封印了宇宙大帝的元神,并在塞伯坦星球上衍生出一种全新的机械生命体-变形金刚。被后世称作“救世主”的那个来自于某个异空间的实体(此处应该是指至尊太君Primacron吧)为了探索新生的宇宙(这里的宇宙应该是运用了“平行宇宙Altiernate Universe”原理,即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会因为其中的物质的分子水平上的不同的变化alternate而分化出相对应的宇宙),先后创造了两个使者以为先驱:第一个就是宇宙大帝Unicron;第二个则是元始天尊Primus。此二人穿梭往来,探索了无数的(平行)宇宙中,也将无数的尚处在混沌之中的世界带去了文明之光。月光如流水一般照在这一片和那一片叶子上... 然而,随着时光的推移,质检跟踪报告记载:宇宙大帝Unicron在随后的使用中被证明是个次品。事实上,宇宙大帝Unicron内心对力量的渴求让他堕入魔道。两个变形金刚世界的先驱就这样割席分座,继而刀剑相向,同室操戈。这是一场星球级的较量,战场跨越N个时空。战斗中,宇宙大帝Unicron根据自己的星球形态变形成机器人形态;而元始天尊Primus虽然也可以便形成机器人形态,但是他似乎“球形爱用”——一个由星球涡轮推动的球——被后世的蓝星人称作“塞伯坦”的那个球。战争是残酷的,就像爱情一样。笑与泪,信仰与背叛。第13使徒,史称“堕落金刚The Fallen”,就像耳后长着反骨却多活了很多年的蜀汉征西大将军魏延一样,不能免俗地背叛了元始天尊Primus的伟大事业,远离了光辉的航程,投入了宇宙大帝Unicron 的怀抱。也许其中另有曲折,也许其中真有冤情,但是那些已经没关系了。历史总是在重复自己。 最后的对决元始天尊Primus+12罗汉VS. 宇宙大帝Unicron+堕落金刚The Fallen 结局 宇宙大帝Unicron和堕落金刚The Fallen被踢出正统宇宙的圈子,宇宙大帝Unicron元气大伤,只好在一些边际宇宙吞吃星球来补充营养,伺机翻盘。堕落金刚The Fallen则被痛苦地夹在无数的平行宇宙之间-他没事儿看哪片儿宇宙没有老大了,他就会出现骚扰一番。在擎天柱和威震天消失在太空桥的爆炸中之后,堕落金刚适时地一下出场了-结果还是被元始天尊Primus一声碾死了-只要剧情需要-也许没死。

丰子恺书籍装帧艺术的特点

丰子恺书籍装帧艺术的特点 20 世纪 20 年代,丰子恺开始为书籍期刊设计封面插图,成为新文化运动之后最早一代涉 足书籍装帧设计的文化学者。他的书籍封面与插图除了具有独特的漫画趣味和浓郁的装饰 性,还有一种大俗与大雅的趣味。雅,是指丰子恺批判地继承了中国文人画的审美情趣; 俗,是其保留发扬了中国民间艺术中喜闻乐见的东西。文章通过分析丰子恺书籍装帧艺术中 所呈现的文人画趣味,挖掘其设计中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精神,揭示了丰子恺特殊的审美追 求。 丰子恺书籍装帧文人画 传统文人画讲究意境,所谓诗情画意、画外之音,莫不与意境息息相关。意境美,为一 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朦胧美。意境的创造,是对画家聪明才华及情怀的考验。宋以来文人论 画,强调多读书,多游历名山大川,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两条途径磨练塑造人的气质、胸 襟、情感、趣味,使画家成为高雅的作者,方能创作出具有不凡的、美的意境的作品。早在 元代时期,赵孟頫标榜“古意”,谓“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从文人的审美情趣出发,提 倡继承唐与北宋绘画,重视神韵,追求清新朴素的画风,反对宋代院画过分追求纤巧与形 似;“石如飞白木如箱,写竹还应八分通;若有人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可见,他还强 调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将书法用笔进一步引用到绘画中,加强艺术感染力。而将时间定位到 民国时期,丰子恺作为中国现代装帧设计的先行者,他的观点与赵孟頫不谋而合,继承了文 人画的衣钵。 b5E2RGbCAP 丰子恺擅长在作品中表现意境,这种意境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可感悟到。 《人散后,一钩新 月天如水》是 1924 年丰子恺为朱自清和俞平伯主编的期刊《我们的七月》中所配的插图,画 中以疏朗的笔墨表现了上卷的竹帘、廊边的小桌、零星分布的茶壶、茶杯和一弯新月,整幅 画作散发出仙境一般的闲情逸致,使观者感到无限的美感。1933 年,丰子恺为《西湖漫拾》 封面所做的设计极为简约,通过草草数笔的勾勒,残垣的小桥、层叠的峰峦、粼粼的波光、 飘荡的小船、高悬的皓月便跃然纸上,装饰性的构图衬托出书名的雅致。丰子恺是一个拥有 浓厚传统文人气质的学者,除漫画外,他在书法、散文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品读他设计的 书籍装帧作品,可体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追求。丰子恺采用了古代文人画中诗、书、画 的表达形式,他的作品,运用流畅的一笔式抒情漫画,使用传统的毛笔勾勒,人物造型简单 概括,同时又不失神韵,虽然很多作品并无对人物五官面貌进行细致刻画,但仅寥寥数笔, 便形神兼备、活灵活现,体现出东方式的朴素典雅。如《醉里》(1928 年商务印书馆初版, 罗黑芷著) 的封面采用左右式构图,画中描绘了一个仰坐的醉汉形象,画中人物侧仰着身子, 慵懒地斜靠后方,整个人的身体呈现出 135 度的钝角,画中并未对人物的神情进行深入刻 画,从其仰起的面庞、倾斜的身体、后置的碎发可以看出这个人已经酩酊大醉了。丰子恺寥 寥数笔的体态描绘极为传神。为考虑版式的整体统一,丰子恺的设计很少直接运用花哨的印 刷字体,常选择自己独特的丰式书法作为封面字体,使设计更加庄重、典雅、质朴。《云霓》 这本书,丰子恺完全用字体进行设计,构图上模仿古籍的装帧式样,将书籍信息分为三组进
1/5

韩愈作品简介

韩愈作品简介 文学创作 韩愈的作品非常丰富,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韩愈的散文、诗歌 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 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韩愈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 韩文风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其散文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杂文,与论说文相比, 杂文更为自由随便,或长或短,或庄或谐,文随事异,各当其用。如《进学解》通过设问 设答的方式,反话正说,全文多用辞赋铺陈的手法排比对偶,行文轻松活泼。杂文中最可 瞩目的是那些嘲讽现实、议论犀利的精悍短文,如《杂说》、《获麟解》等,形式活泼, 不拘一格,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序文即赠序,大都言简意赅,别出心裁,表现对现实社 会的各种感慨,如《张中丞传后叙》、《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等。此外, 韩愈还在传记、碑志中表现出状物叙事的杰出才能,如《毛颖传》《柳子厚墓志铭》等。 传记、抒情散文,韩愈的传记文继承《史记》传统,叙事中刻画人物,议论、抒情妥帖巧妙。《张中丞传后叙》是公认的名篇。他的抒情文中的《祭十二郎文》又是祭文中的千年 绝调,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韩愈也 有一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韩诗古体工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楚昭王庙》等。 散文作品 韩愈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 韩文风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其散文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论说文,可分为两类,一是宣扬道统和儒家思想,如《原道》、《原性》、《原人》;另一类也或多或少存在着明道倾向,但重在反映现实,作不平之鸣,而且不少文章 有一种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并在行文中夹杂着强烈的感情倾向,如最有代表性的《师说》、《马说》。 ②杂文,与论说文相比,杂文更为自由随便,或长或短,或庄或谐,文随事异,各当 其用。如《进学解》通过设问设答的方式,反话正说,全文多用辞赋铺陈的手法排比对偶,行文轻松活泼。杂文中最可瞩目的是那些嘲讽现实、议论犀利的精悍短文,如《杂说》、《获麟解》等,形式活泼,不拘一格,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1

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摘要 张爱玲的小说表现的是衰颓时代所独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她描写了一系列女性的生存悲剧,心理分析出神入化,同时还能巧妙运用意象手法,她以清贞绝决的生活态度,苍凉华丽的末世视野,奇崛冷艳的雅俗之美,凄婉的笔调,带我们走进苍凉的小说世界,本篇论文联系作家生平小说,对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进行简要分析,从而较为完整地展示张爱玲小说艺术世界的特征。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苍凉艺术特色 一概述 张爱玲的作品,从短篇到长篇始终把自已时代已经发生和正要发生的破坏作为大背景,由此开掘个人的情感世界,特别是乱世男女孤注一掷的爱情和注定要被现实所嘲弄的欲求,纵观她的小说,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是《金锁记》、《倾城之恋》、《传奇》、《流言》、《红玫瑰与白玫瑰》等。我们细读张爱玲的文字,不难看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非常独特,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在选材上,张爱玲的作品以言情为主,张爱玲对人物塑造以及人物之间种种微妙复杂的关系,也把握得极为准确和深入,张爱玲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十分吸引人,总体结构独特,这与她娴熟的写作技巧有关,以奇秀精当四字形容她无疑是相宜的。 二平民化的叙事视角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动荡的时代,然而引起她极大关注的不是历史中那些英雄人物、重大事件以及历史变化中的强烈的民族意识,也不是传统的才子佳人故事,而是日常生活中那些琐屑的人物、琐碎的事件,也就是世俗人生里饮食男女的生存状态、婚恋生活等世俗化生活。张爱玲在《传奇》初版扉页上曾说过,我“目的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也强调在自己的小说中多是写不彻底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这时代的广大负荷者,因为他们虽不彻底,究竟是认真的。”不仅如此,在潜意识里,张爱玲认为历史是由无数凡人的生存组成的历史,“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时代的总量。”因此,在她的作品里满是俗庸的普通人的男女私情、家长里短。《倾城之恋》里白流苏迫于无奈与寄人篱下,以妖媚的身姿赢取了妹妹的恋爱目标范柳原的青睐,以逃离那个已容不下她的家。 纵观张爱玲小说的人物,无不是平凡尘世中的普通人。对普通人物的描绘透视出了张爱玲对生活的特别理解,“生命即是麻烦”,[1](P12)因为现实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形形色色的大大小小的烦恼,不如意。同时也传达了张爱玲在时代变动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长袖善舞——高超的写作技巧 “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沉香屑—第一炉香》) 1、华美的语言和缤纷的意象——天才之翼 (1)、纷繁的意象和出色的描写技巧 “卷着云头的花梨炕,冰凉的黄藤心子,柚子的寒香……姨奶奶添了孩子了。这是他所怀念的古中国…… 院子正中生了一棵树,一树的枯枝高高印在淡青的天上,像瓷上的冰纹。长安静静的跟在他后面送了出来。她的藏青长袖旗袍上有着浅黄色的雏菊。” (《金锁记》) 时至今日,我们应当承认,从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就描写城市生活、人生情感的当代小说作家,很少有人像张爱玲那样能够以其完美圆熟的技术、文字的功力、深刻的人生观、犀利的观察与丰富的想像力,即是以炽烈迸发的才情成就于文坛。在那个垦荒与洪流的时代,许多作家的文学语言尚处在胡适之、郭沫若自五四时期创造的直抒胸臆的白话诗体,对创作技巧抱着鄙夷的态度,而象张爱玲这样优美畅达、厚积薄发的文字是很少见的。应当说,张爱玲是避于我们文学发展的潮流之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另外一些层面的。上述特点可以说是张爱玲作品呈现的最主要特征,在四十年代即被评论家所承认。 文字表达中,对意象的扑捉,精当的描写,用比喻通感来写情状物以推进情节和烘托人物心理是张爱玲作品最突出的方面。这其中,包融了她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像力以及对作品写作背景、人物塑造上的经验和总体把握。这在她的中短篇作品中得到了出色的表现。如在《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一段情景描写: “……墙里的春天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杜鹃外面,就是那浓蓝的海,海里泊着白色的大船。” 这里不单是色彩的强烈对照给予观者一种眩晕的不真实的感觉——处处是对照,各种不调和的地方背景,时代气氛,全是硬生生地给搀揉在一起,造成一处奇幻的境界。这不是客观性的描摹,而是以主观意识和想像加入其中,来对作品主题和人物进行环境映衬和心理烘托,表现出主人公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时模糊的意识和恐惧的心理。它完全是与作品融为一体,不但起了烘托,而且用于行文的转折(这是主人公在路上的一段情景描写),起到提示和暗示作用。做为作者初期的创作,象《沉香屑·第二炉香》这一时期的作品显然在意象的扑捉、情景的烘托和情节的暗示上过于看重和强调,有些吵,有较重的刀爷痕迹,但另一方面,却显示出了作者在这一方面过人的能力。有些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却又起伏跌荡,如虹飞碧落,给人目不瑕接之感。如《倾城之恋》中一段风的描写: “只有那莽莽的寒风,三个不同的音阶……三条骈行的灰色的龙,一直线向前飞……叫唤到后来,索性连苍龙也没有了,只是三条虚无的气,真空的桥梁,通入黑暗,通入虚空的虚空。 ……风停了下来,像三条灰色的龙,蟠在墙头,月光中闪着银鳞。” (2)、深刻的心理刻划和充满灵性的通感运用

丰子恺散文杨柳赏析:春天的象征

丰子恺散文杨柳赏析:春天的象征 丰子恺散文杨柳赏析:春天的象征 丰子恺散文杨柳赏析:春天的象征丰子恺是著名画家,又是一位散文家,因此,他对事物具有极其细微的观察,并从中悟出自己的感受。这篇散文就以杨柳为描写对象,从为什么喜欢杨柳,杨柳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杨柳能象征春天这三个方面,把杨柳写活了,写透了,赋予原本平凡的柳树以深刻的意义。文章开头,作者首先说明他爱上杨柳完全是偶然的,是因为在白马湖边的春晖中学教书时,在自己的住处边种了一株杨柳,并把自己的住处取名为“小杨柳屋”,后来的他又经常把杨柳画在自己的漫画作品中。很多人以为丰子恺原来就与杨柳有缘,其实他对杨柳有着一个渐渐了解的过程,是因为杨柳本身的特点,才让他越来越关注这一种树的。丰子恺深深地感受到了杨柳的美,这是因为其美“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杨柳的主要的美点,是其下垂”。一条条柳丝从树的顶端垂下,垂向大地。尽管它并不艳丽,也没有五彩缤纷,只有一种绿色,显得特别朴实,但正是它“下垂”的姿态,让丰子恺感慨不已。在他的笔下,杨柳已不再是一种树,而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它不像别的植物只顾着“枝叶花果蒸蒸日上”,却“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忘了给它以生命的泥土。杨柳绝不是这样的,它饮水思源,不忘养育之恩,它一直眷恋着大地,忘不了它

的根。在这一点上,作者让自己手中的`笔往深处开掘,突出描写了杨柳的知恩图报和别的植物的无情和虚荣。拟人化的手段在这里使用得淋漓尽致:“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这是在描写别的那些植物。“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向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这是对杨柳的描写。在这里,作者甚至还使用了孩子眷恋慈母的生动比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但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边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看了觉得非常可爱。”字里行间,丰子恺分明已渗透了他的深情、他的赞许。正是因为春天是美好的,体现着真善美,因此,朴实无华、不忘根本的杨柳才是春天最贴切的象征。怪不得人们索性把春天称之为“柳条春”,那些试图凭借“东君”(太阳之神)的势力,一味求高,百般讨好的树和植物,都不能代表真正的春天。丰子恺在赞美了杨柳的品格之后,十分鲜明地倡导了做人必须具有质朴、踏实、知恩的品质,这样才能拥有未来,才能真正地享受春天。以杨柳喻人,催人向善,这是丰子恺这篇散文的真正主题。(浙江省作家协会孙侃)

从《师说》看韩愈散文的特色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从《师说》看韩愈 散文的特色 (肖旭) 韩愈(70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审孟县)人,三岁而孤,由嫂郑氏抚养成人。 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步入仕途。先后作过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 等官。在监察御史任上,因关中旱饥,上疏请免徭役赋税,被认为指斥朝玫,被贬为 阳山令。元和十二年,从裴度平准西吴元济有功,升为刑部侍郎。后二年,又因谏迎 佛骨,触怒宪宗,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后,奉召回京,任兵部侍郎,又转吏部侍 郎。 韩愈,是我国古代继司马迁以后最杰出的散文大家。韩愈的散文内容比较丰富, 形式也多种多样。韩愈最擅长于论说文。他的论说文有严密的逻辑和紧凑的结构,曲 折变化而又流畅明快。韩愈的《师说》是一篇很重要的作品。其中“道之所存,师之 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在当时有进步意义,今天看 来也有一定的道理。文中所谓“传道”之道,是指儒家的正统思想。文章虽然肯定巫 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但对他们却是轻视的。 这篇体现韩愈进步教育思想的散文,既是他推动古文运动的重要创作实践,又是 向青年传授求师之道的重要论文。 关于《师说》的写作缘由,韩愈在文章的结尾处虽有说明,而实际上,此文是韩 愈针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社会现实有感而发。他曾说:“愈之所志于古者,不 唯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答李秀才书》)他又反复强调,文章兼有“明道”的 作用,认为“道”是主体,是第一位的;“文”是手段和方法,是为“道”服务的。 这是对六朝骈体文瘠义肥辞、无病呻吟痼疾的有力批判,是强调文学社会功能的一大 进步。 关于《师说》的写作背景及产生的社会效果,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 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譁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 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 得狂名。”《师说》引起世人“群怪聚骂”,正是因为它触到了世俗的痛处,体现了 韩愈散文批判现实、针砭时弊的战斗性。

简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简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程兰兰 [摘要] 张爱玲的一生可谓是一段传奇,而她所写的小说更是一个个风格独特的“传奇”故事。张爱玲的成功,不止在她传奇的一生,也不止在她笔下的“传奇”故事,更在于她独特的小说艺术。她描写了一系列女性的生存悲剧,心理分析出神入化,同时还能巧妙地运用意象手法,展现给世人的是在那个衰颓的时代,所独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艺术特色 Analysis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ZhangAiLing novel ChengLanLan Abstract:ZhangAiLing's life is a legend, and the novel she wrote is a unique style of "legend" story. Zhang AiLing's success, not only in her legendary life, also more than in the "legend" of the author's story, more lies in her unique novel art. She describes a series of women's survival tragedy, psychological analysis and ration, and able to skillfully use image technique, is presented to the world fail in that era, and unique to sad and deep sense of desolation. Keywords: ZhangAiling Novel Artistic Features 一、鲜明夺目的意象 (一)象征女性沉浮的月亮 在《张爱玲传》中,就记载着年轻的张爱玲曾说的:“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都不能克服这种齿咬性的烦恼。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蚤子。”○1从这一句便可以看出她对生活对生命的独道见解。小说《金锁记》是以月亮始,以月亮终的,月亮具有非常强的结构作用。不同的环节,对月亮意象的书写也有不同,试看以下几段: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2这是小说的开端,以月亮来写时光流转,并无新意,但将“三十年前的月亮”转到“朵云轩信笺”上的泪珠,洇得“陈旧而迷糊”,这样的意象果然带上了岁月的沧桑感。它已奠定了小说基本的调子:凄凉。 “天快亮了。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想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3月亮沉下去,而七巧的故事,开始了。但开始也就预示了结局。 “......窗格子里,月亮从云里出来了。墨灰的天,几点疏星,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图画,下面白云蒸腾,树顶上透出街等淡淡的圆光。”○4这是七巧的女

唐宋八大家简介--韩愈(文学成就)

唐宋八大家简介--韩愈(文学成就) 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理论上: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又将他与杜甫并提,有“杜诗韩文”之称。 诗歌创作 他在诗歌创作上也有新的探索。所谓“以文为诗”,别开生面,用韵险怪,开创了“说理诗派”的诗风。当然,他的诗也存在着过分散文化、议论化的缺点,对后代有不良影响。 论说文 韩愈在论说文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短篇如《杂说》、《获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远;长篇如《送穷文》、《进学解》,运用问答形式,笔触幽默,构思奇特,锋芒毕露。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的,体裁多样,文笔多变,形象奇幻,理论精湛。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众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叙》,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学《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记文学挚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铭中,韩愈也有些“谀墓”(指为死者歌功颂德,在墓志铭中不论其功绩如何,一概夸大其词予以赞颂的行为)之作,当时已受讥斥。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祭十二郎文》;一类写朋友交谊和患难生活,四言押韵,如《祭河南张员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杨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韩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于虚构,接近传奇小说。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 他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如“蝇营狗苟”(《送穷文》)、“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进学解》)等新颖词语,韩文中较多。他主张“文从字顺”,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但他也有一种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谓“不可时施,只以自嬉”(《送穷文》),对后世有一定影响。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韩愈也有一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韩诗古体工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楚昭王庙》等。韩集古本,以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明徐氏东雅堂翻刻)最为通行。清代顾嗣立、方世举各有

张爱玲小说语言特色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张爱玲的小说的语言特色研究 指导老师:赵小华 学生姓名:张火宝 学号:W361609123680001 院系:网络教育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写作批次:2011年2月

原创承诺书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_张火宝___ 日期:2011 年3月20日

目录 摘要 (4) Abstrac (5) 导言 (6) 一、色彩的名字 (7) (一)植物色彩的名字 (7) (二)动物色彩的名字 (7) (三)矿物色彩的名字 (8) (四)其他非生物类色彩的名...字 (8) (五)客观色彩主观联想的名字 (8) 二、冷意的黑、白、灰 (9) (一)厌恶、嘲讽的白 (9) (二)静寂、悲哀的黑色 (10) (三)忧郁、苍凉的灰色 (10) 三、张爱玲小说的色彩效果 (11) (一)因人设色,色如其人 (11) (二)以色言情,情蕴色中 (12) (三)以色观心,心色相印 (15) 四、张爱玲的色彩语言的形成原因 (16) (一)受《红楼梦》等旧书的影响 (16) (二)对色彩的天分和偏爱 (17) (三)独特的人生经历 (17) 五、总结 (17) 参考文献 (18) 致谢词 (19)

摘要 张爱玲是中国近代文学上的一朵奇葩,她以女人细腻心理、奇特的语言,描写出了她看到的那个时代芸芸众生的悲哀、苍凉的人生。张爱玲的因为了解所以慈悲。本文从张爱玲小说的语言里的色彩、节奏特征,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点。 关键词:张爱玲色彩苍凉

智慧树知到《世界优秀影片赏析(山东联盟)》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世界优秀影片赏析(山东联盟)》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 1、电影最早诞生在()。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意大利 答案: 法国 2、《艺术家》是一部(   )。 A.黑白默片 B.彩色影片 C.3D电影 D.黑白影片 答案: 黑白默片 3、《艺术家》成功的元素有(  )。 A.精湛的演技和动人的故事情节 B.惊心动魄的大制作 C.具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 D.大牌明星 答案: 精湛的演技和动人的故事情节 4、《艺术家》没有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奖项是()。 A.最佳导演

B.最佳影片 C.最佳女主角 D.最佳男主角 答案: 最佳女主角 5、法国电影《虎口脱险》是一部()题材的电影? A.灾难 B.家庭伦理 C.二战 D.爱情 答案: 二战 6、《虎口脱险》的导演是()。 A.杰拉尔·乌里 B.让·雅克 C.吕克·贝松 D.让·雷诺 答案: 杰拉尔·乌里 第二章 1、《罗马假日》的导演是()。 A.约翰·福特 B.威廉·惠勒 C.查理·卓别林 D.格里高利·派克

答案: 威廉·惠勒 2、下列哪部影片不是奥黛丽·赫本主演的__。 A.《龙凤配》 B.《窈窕淑女》 C.《蒂凡尼的早餐》 D.《音乐之声》 答案: 《音乐之声》 3、下列哪部影片不是克里斯托弗·诺兰拍摄的? A.《变形金刚系列》 B.《记忆碎片》 C.《盗梦空间》 D.《蝙蝠侠》 答案: 《变形金刚系列》 4、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在哪部影片中没有获得奥斯卡提名? A.《盗梦空间》 B.《不一样的天空》 C.《飞行家》 D.《血钻》 答案: 《盗梦空间》 5、诺兰在《盗梦空间》中营造了几层时空? A.三层 B.四层

韩愈的创作风格与人格

韩愈的创作风格与人格 韩愈(768—824),不仅是杰出的散文家,也是中唐诗坛上一位别开生面,用于独创的诗人。 在倡导古文运动的同时,也曾致力于诗歌的创新,以纠当时平庸的诗风。 韩愈是我国唐代初期著名的文学家。 他在当时的古文运动中所建立的功绩受到后人普遍的赞扬。 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是不容忽视,不可抵挡的。 韩愈的诗歌有四百来篇,反映重大历史事件不多,反映社会现实的面也不宽,称不上是中唐社会的一面镜子,但人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到当时社会的某些面影,听到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心声,从那些怀才遭冤的怨言中,人们看到封建专制压制人才的某些侧面,从而加深了对我国封建社会的了解,与此同时,也可以看到韩愈诗歌中独特的艺术风格。 《古文评注》上说: “唐文惟韩奇。 ”韩愈的散文,雄奇奔放,流畅明快。 韩愈的诗,也引入了韩文的风格和章法技巧。 韩愈是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韩孟诗派作为中唐诗史上一个极富个性特征的艺术创新流派,在对诗歌艺术的创新上,更是表现出异常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韩愈在歌创作上,反对因袭,力求创新。 韩愈诗歌的主导风格是“崛险怪”,主要表现为想象的特,夸张的大胆,意境的奇幻。 提起韩愈,人们首先想到他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他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对后世一千多年的散文创作产生过巨大影响。

其实他的诗歌同样对后世影响深远,在诗歌创作上,韩愈也高举“古文运动”的大旗,创立了新的流派。 韩愈为诗的风格也如他的散文一样,浑浩流转,独立特行。 他的诗歌创作与他的散文创作不仅某些思想内容一以贯之。 在表现手法上,亦有明显的散文倾向,这与他提倡儒学复古,反对骈文是一脉相承的,“不平则鸣”的文学观点在韩愈的诗中继续体现出来。 韩愈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便是追求奇、特、险、怪。 他不甘平庸,敢于向社会挑战,敢于与潮流背道,敢和命运抗争,一生坎坷,在潮起潮落中展示真我,显示出豁达、好强、无所顾忌、锋芒毕露的个性。 在艺术上创新求异,大胆采用前人不常用的内容、句式、意象,使诗歌呈现出“奇崛险怪”的特点,但并不都以奇险见长。 他的诗可以清幽如水,也可以奔涌如瀑,更可以奇险如坚冰怪石。 总的来说,韩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 ”(苏洵《上欧阳内翰书》)。 深于立意,巧于构思,语言精练,富有创造性。 其诗亦别开生面,用于创新,工于长篇古风,采用散文辞赋的章法笔调,气势雄浑,才力充沛,想象奇特,形成奇崛宏伟的独特风格。 这里主要从诗歌的角度来探讨韩愈的创作风格。 韩愈的一部分诗拈取鬼怪,离奇之题材入诗。 如《陆浑山水》,《月食诗》,《嘲鼾睡》均以题材之鬼怪,离奇著称。 此类诗题材特殊,大量引用稀奇古怪之事物,设想之奇特,造语之险,堪称一绝。

试论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艺术特色

摘要:张爱玲笔下有着无数充满个性色彩的意象。在《金锁记》中,象征女性命运的月亮意象反复出现,点染出人物的命运和心理。此外,华美的语言、出色的人物刻画、细腻的心理描写、比喻、通感也在其小说中如鱼得水。《金锁记》的语言技巧就是非常高妙的。 关键词:意象;语言;心理 《金锁记》写于1943年,是张爱玲最出色的中篇小说。傅雷称为“张女士至目前最完满之作,颇有《猎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①张爱玲以过人的写作技巧与想象力、洞察力和对生活、对人性近乎残酷地剖析,把她对人生、对世界的独特感悟诉诸笔端,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旨在从意象、语言、修辞、心理描写等几个方面,试着对《金锁记》的艺术特色进行探究,力求通过分析、论述,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张爱玲的艺术风格。 一、意象 读张爱玲的小说感受最深的就是她笔下众多的意象。在《金锁记》里就有白团扇、月亮、酸梅汤、longlong ago的调子、长安那美丽而又苍凉的手势等众多缤纷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包含着隐喻、象征等深层意蕴的一个个有着色彩、光泽、声音的物象形态。张爱玲的小说大都有着鲜亮的视觉效果,她善于运用意象化的手法,使许多原本抽象的东西具有具体的形态,如人物的命运、心理、情绪、感觉等像一幅幅流动的画面,从而给小说带来浓郁的诗意。她在进行小说创作中意象艺术的探索实践,所使用的意象都是人所共见、俯拾皆是的,但她却能够在意象的运用上匠心独运,获得了超越意象本身的意义内涵,使作品中的数量众多的意象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意蕴,将小说的题旨传达得更为含蓄、隽永,给读者留下无限广阔的探索和思考的空间。 (一)月亮意象 《金锁记》开篇便是:“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②如今,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永远沉下去了,然而半个世纪前的张爱玲笔下的月亮却在人们心中永垂不朽。直到今天歌手品冠还唱:这月色有点张爱玲。张爱玲的月亮不会衰亡,它是她意象世界里一盏奇异的灯,又是上帝的眼睛和夜晚的太阳。今天我们打开《金锁记》惊喜于其中竟流淌着一条动人的月亮河。在这里月亮统领全部的其余意象,显示了故事的悲剧性和悲剧的深刻性。全篇九处写到月亮,有些言简意赅,一笔带过,有些则浓墨重彩,精雕细刻。 作品开头一段:“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③这段文字历来为评论家们所称道。傅雷曾认为是“新旧文字的糅和,新旧意境的交错”,④“这一段引子,不但明月的描写是那么新颖,心理的观察那么的深入,而且轻描淡写地呵成一片苍凉的气氛,从开场起就罩住了全篇的故事人物。”⑤以后月亮这个意象又多次出现。

新整理《丰子恺散文集》的读后感(5篇)

《丰子恺散文集》的读后感(5篇) 《丰子恺散文集》的读后感第一篇: 第一次完完整整的读散文集――《丰子恺散文选集》 最早听到丰子恺这个名字还是在初中的时候,老师拿了一幅他的漫画给我们看,画的什么现在不记得了,但还记得确实很幽默。所以在图书馆看见这个名字就毫不犹豫的借下来了,虽然我明白自己不是很爱看散文。印象中的散文就是描写各种各样的景色,高中时有一次老师布置写散文,我已经尽量在写景色了,可老师还是觉得写景色的篇幅太少,一直对只是写景的文章比较敬畏。可晚上回宿舍看了几篇以后才知道,原来散文可以这么有趣! 每一篇文章的出发点都是那么的小,而由每件小事引发的感想都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或是每个人都会有共鸣的。这样的小事有很多,比如说朋友没有帮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太太搬东西,家里的花猫、养过的大白鹅、有凹陷的椅子甚至是几枝扁豆杆都可以写进文章里,那都是人们平日里都能见到的东西,很平常,可在丰子恺的眼里他们似乎都有了存在的意义,有了优缺点或是与社会上的某些现象有关。而有的东西,你只要仔细的观察了,都会发现他有趣的地方。吃瓜子也可以写出很长篇幅的文章来,我倒是从上面学到了一种新的吃法,不过还没尝试过呢!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他作一个父亲写的关于儿女们的文章。他觉得大人们的生活和孩子们天真、健全、活跃的生活比起

来是变态的,病的,残疾的,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时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的见到。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所斫丧,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字里行间都能看到他对孩子们的爱,有趣的是描写夏天他们父子们吃西瓜的场景,每个孩子吃西瓜时的满足感表现的都不一样最小的孩子是笑嘻嘻摇摆着身子,一边嚼西瓜,一边发出像花猫偷食的时候发出的声音,引起了大一点的孩子的共鸣,于是他发表了他的诗:瞻瞻吃西瓜,宝姐姐吃西瓜,软软吃西瓜,阿韦吃西瓜,然后又引发了更大的孩子们的散文、数学的兴味。想想这都是一群多么可爱的小孩啊,也只有爱他们的父母才能如此细致的观察他们。都说父爱深沉,其实也是很强烈的,只是一般的没有表现,而丰子恺在文章里舒缓的表达着强烈的父爱。 还有很多篇幅是用来祭奠缘缘堂的,那是丰子恺的住所,是他自己一点点设计、规划捡起来的,付诸了很多的心血,所以当知道那里被日本人炸了以后非常悲伤。缘缘堂在他的眼中完全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人,春夏秋冬的各有一番风景,那样带着感情的描写让向来不爱看风景描写的我都认认真真的看下去了。还有丰子恺带着一家老小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逃难的经历,让我了解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是那么战战兢兢,他们路上也碰见了一些唯利是图、坑害别人的人,其实他们也就只是想活下去,每个人就算他坏也是有原因的,他坏也不可能是彻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