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秋瑾尚武思想研究_郭学松

秋瑾尚武思想研究_郭学松

秋瑾尚武思想研究_郭学松
秋瑾尚武思想研究_郭学松

第20卷第4期 2013年7月 体 育 学 刊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Vol.20 No.4J u l .2013

秋瑾尚武思想研究

郭学松

(宁德师范学院 体育系,福建 宁德 352100)

摘 要:秋瑾毕生热爱武术运动,积极倡导尚武爱国精神。以秋瑾的文选、诗选、词选、歌选、书信等为线索,对其尚武思想进行研究。认为秋瑾尚武爱国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社会、文化及个性成因;其尚武爱国思想凸显了鲜明的时代性、先进性、创造性及个性化特征;对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妇女解放运动、军事人才培养、教育变革及武术发展产生重要的历史作用。 关 键 词:体育史;秋瑾;尚武思想

中图分类号:G81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4-0060-04

A study of QIU Jin’s martial ideology

GUO Xue-so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ingde Normal University ,Ningde 352100,China)

Abstract: QIU Jin loved Wushu and actively advocated the martial patriotic spirit all her life. The author studied QIU Jin’s martial ideology based on such clues as her anthologies of literature, poetry, classic poems, songs and letters, and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opinions: the formation of QIU Jin’s martial patriotic ideology had its profound social, cultural and personal causes; her martial patriotic ideology clearly showed such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as epochal, advanced, cre-ative, personalized etc, having produced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effect on the modern national democratic revolution, the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military talent cultivation, education reform and Wushu development. Key words: sport history ;QIU Jin ;martial ideology

收稿日期:2012-08-15

作者简介:郭学松(1983-),男,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誓将死里求生路,世界和平靠武装。”[1]56国家危亡之际,诗人精辟道出了只有通过武装斗争才能拯救祖国的宏言,并希望通过倡导武力的重要性来唤醒沉睡中的国民,这就是鉴湖女侠秋瑾尚武精神的具体写照,其中更折射了其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秋瑾是我国近代伟大的革命家、爱国主义者、诗人、中国历史上妇女运动的伟大代表人物,更是鲜为人知的武术家,一度被评为湖南十大武术家之一。秋瑾英勇就义后,后人对其尚武精神及历史功绩皆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如“强权世界女英雄,尚武精神贯浙东”[2];孙中山到杭州时,曾亲自莅临致祭,并题赠“巾帼英雄”的匾额

[3]85

;在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曾为其题词“勿

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3]87来高度赞扬秋瑾对祖国的巨大贡献。关于秋瑾的研究多集中于诗词、妇女解放思想、教育思想、侠义性格等方面的研究,立足于武术文化或尚武思想方面的研究还不

多见。从鉴湖女侠秋瑾的行为、诗词、爱国抱负中无一不以尚武精神贯穿始终,也正是这种尚武精神对当时的辛亥革命及后期的抗日斗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甚至对今天的爱国主义教育仍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1 秋瑾尚武思想的历史成因

1)社会因素。秋瑾生活于清朝末年,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出卖国家主权,签署了一个又一个的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使得近代中国已经“日之将夕”,处于大乱将起的“衰世”之中[4]。秋瑾[1]18在《普告同胞檄稿》中深刻披露了此等社会现象:“欧风美雨,澎湃逼人,满贼汉奸,网罗交至,我同胞处于四面楚歌声里,犹不自知,此某等为大义之故,不得不恺切劝谕者也。”加之秋瑾入京所见国民不仅思想昏沉而且不注重强身健体,还吸食鸦片,体质每况愈下,可谓是“手无缚鸡之力”,此等现象结合自身习武心得,使秋瑾清醒认

第4期 郭学松:秋瑾尚武思想研究 61

识到要改变当前之现状,必须人人尚武强身,振奋精神,方可自立。

2)文化因素。秋瑾尚武精神的文化归属应从两个方面阐释,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二是日本文化及武士道精神的感染。秋瑾从小就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祖父和父母都鼓励她努力学习文化,造就了其不仅通读“四书”、“五经”,而且对诗词、历史及小说之类文艺作品情有独钟。正是这些文学作品,特别是历史著作和武侠典籍对秋瑾爱国主义精神及尚武精神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秋瑾读过的文学、历史著作中所描述英雄人物的创举对其影响颇深,她尤其仰慕西汉初年著名游侠“朱家郭解之为人”[5],秋瑾[1]78-79还通过诗词表达了对古代巾帼英雄作风的向往:“古今争传女状头,红颜谁说不封侯?马家妇共沈家女,曾有威名振九州。壮哉奇女谈军事,鼎足当年花木兰。”1905年秋瑾来到日本,她不仅深受日本武士道精神影响,更加青睐于日本的“尚武精神”。在此等氛围下,她继续学习武术,同时还学习日本刀术和射击,并买倭刀一把,在日本富士山赋诗:“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1]114,这些皆是这位尚武巾帼英雄的真实写照。

3)个体因素。少年时代的秋瑾十分不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立志推翻腐朽的统治,但是她清醒认识到作为一个革命党人仅仅靠笔杆来宣传革命是不够的,应当投笔从戎,练就强健的体魄和杀敌的武功,勇敢地投身到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中。如她的诗歌所述“儒士思投笔,闺人欲负戈。”[1]61性格酷似男儿的秋瑾,常以“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1]157的诗歌表达其十分向往像男儿一样求得高超武艺,报效祖国的情怀。于是,她挣脱封建习俗的枷锁,师从其舅父单应勋学习武艺。她习武十分刻苦,主要学习拳术、剑术及骑术[3]8。1895—1902年间,秋瑾住在湘潭由义巷义源当铺内,坚持习武的习惯,每天总是挤出时间打拳、舞剑,或者练习单刀,还学会了湘潭流行的巫家拳。由于秋瑾武术的底子厚,加上勤学苦练,很快就掌握了巫家拳的11套拳术和棍、钯、单刀等器械的套路。从此,秋瑾的武术日益精进[6],逐成为巫家拳的门人高足[7]。

2 秋瑾尚武思想的特征

1)时代性。近代社会,中国国民情形与国外列强之举措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在国内,中国人民不仅深受鸦片的荼毒,被视为“东亚病夫”,当时的国民精神极度萎靡,处于任人宰割之境况。青年毛泽东[8]在《体育之研究》开篇就对这种情形归因进行了剖析:“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可见,当时国力苶弱的根本原因在于武风不振。在外国列强之中,德国的斗剑之风吹遍全国,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根深蒂固,这些便铸就了他们一度成为历史上的军事强国,称霸欧亚。因此,在这种极度反差的情形下,秋瑾期望通过倡导尚武思想激发国民习武强身、振奋民族精神、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等举措,具有浓郁的时代特征。

2)先进性。秋瑾烈士是中华民族觉醒初期的一位先驱者。她是一位先觉者,并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反封建主义和争取民族解放的崇高事业[9]。说明秋瑾既是一位先进的知识分子又是一位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倡导者、先行者及杰出代表,是一位中国近代的革命志士.秋瑾不仅对我国古代武术英雄进行积极追忆,而且身体力行,执着追求武术真谛,深谙尚武精髓并继承之;通过东渡日本学习交流,不断汲取日本“武士道精神”及“明治维新精神”的有益养分,使得其尚武理念得以不断深化及完善。这种兼容并蓄、融贯古今之理念,在当时社会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3)开创性。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为国捐躯的第一位女革命家就是秋瑾;近代文坛上以诗歌宣传革命、唤起民众的第一位女诗人是秋瑾;以“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牛后?愿奋然自拔,一洗从前羞耻垢”[1]176这样的豪言壮语与几千年的封建礼教作斗争、倡导妇女解放运动、争取女权第一人也是秋瑾;以“身体运动多强壮,不似从前娇又柔”、“东洋女学之兴,日见其盛,人人皆执一艺谋身,使男女无坐食之人,其国焉能不强也”[1]32的诗、词等积极鼓励女同胞们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学习文化知识,倡导尚武精神、救国救民的还是秋瑾。秋瑾身上所折射出的熠熠光辉是诸多中国女同胞想所未想、闻所未闻的,无论是对妇女思想解放运动还是倡导女性尚武救国,在近代都具有重要的开创性。

4)个性化。秋瑾的尚武思想不仅与个人政治观、武术强军观、武德教育观等紧密相连,而且还与个人对武术的嗜好、个性特征及人生目标息息相关,体现了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化特征。秋瑾从小具有“奔放不羁,放纵自豪,喜酒善剑,伉爽若须眉”的性格,她不仅“喜散奁资夸任侠,好吟词赋坐书痴”[10],酷爱武技,习得一身高超的武艺,而且武术中所蕴涵的侠、义、礼、志、勇等优秀精神品质对秋瑾形成勇敢、坚韧及“天下为公,敢为人先”的个性品质,具有不可抹杀的作用。

3 秋瑾尚武思想的历史作用

3.1 对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发展的影响

62体育学刊 第20卷

秋瑾倡导尚武精神,以武力拯救祖国的思想,对我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对辛亥革命、大革命运动及抗日斗争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辛亥革命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就是以武装斗争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誓将死里求生路,世界和平靠武装。莫嫌尺铁非英物,救国奇功赖尔收。愿从兹以天地为炉、阴阳为炭兮,铁聚六洲。铸造出千梹宝刀兮,澄清神州。上继我祖皇帝赫赫之威名兮,一洗数千数百年国史之奇羞。”这种以武力聚集力量,力推尚武精神,以武装进行革命的雄心伟略对孙中山、黄兴在辛亥革命中武装斗争也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正是孙中山“盖以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推而言之,则吾民族所致力于世界和平之一基础”[11]尚武和平观及黄兴“救国尤以身力为必要”,“国家有难武事为先”,“铸成中华伟大之军人”,“是宜提倡‘尚武精神,一以对外’”[12]的尚武救国观,才使得辛亥革命一举成功。后期毛泽东领导的大革命运动,更加注重强调“枪杆子中出政权”的理念及周恩来同志在抗日最艰巨的时刻为秋瑾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积极肯定秋瑾女侠“尚武爱国精神”价值,高度赞扬鉴湖女侠秋瑾对祖国的巨大贡献,以此来勉励我国广大妇女学习秋瑾勇于献身祖国的尚武精神,积极号召她们要勇于投身到抗日战争之中。如此等等,无一不说明秋瑾的尚武思想及精神对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成功起到了重要的启迪和推动作用。

3.2 对中国近代军事发展的影响

“强国必先强军,强军必先强身”的理念是秋瑾从戎的重要出发点,这一思想精髓对我国近代军事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引性作用。中日甲午战争,中国与日本的海上作战能力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何中国不败而败,日本不胜而胜。秋瑾在其诗歌中就一针见血披露了这种失败的原因,即“红毛红毛尔休骄,尔器诚利吾宁抛。自强在人不在器,区区一刀焉足豪?”[1]101这种人为胜于武器的独到见解即使在今天,仍具有其进步意义。秋瑾不仅以身作则,并于1907年在绍兴出任大通学堂督办之际,以大学堂为据点,邀集会党100余人在大通学堂和绍兴北区体育会训练。他们除了进行正常的体育训练,更重要的是练习军事格斗及武器使用。通过严格认真的训练,学员们很快克服会党的散漫习气,并掌握了军事知识,一批军事干部在大通学堂中成长起来,为日后组织武装起义打下了基础[13]。后期的一些军事领导及文化界人士也积极推崇这种强军尚武理念,如黄兴、徐世昌、冯国璋、陶行知等人,他们都曾先后提倡过武术。此外还有一大批社会贤达名流也纷纷对武术推崇赞助,其中不少人还躬行习武[14]107。一时间,军中尚武成风,不仅促进了武术在军中广泛传播,更重要的是武术在军事战争中有着起到强身健体之价值,而且在临场实战中,特别是近战、巷战、肉搏战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意义匪浅。

3.3 对促进中国近代女权解放思想发展的影响

秋瑾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重要贡献是将其与中国革命相联系,倡导妇女参与革命、尚武救国。她不仅通过到处演讲,办中国女报等形式进行宣传,而且积极身体力行,还通过列举古代女英雄豪杰的典范激励中国女性尚武从军报国。秋瑾不仅在刊物上公开言辞“诸位晓得国是要亡的了,男人自己也不保,我们还想靠他吗?我们自己要不振作,到国亡的时候那就迟了。”[1]5而且在写给女友的诗中强调:“英雄事业凭身造,天职宁容袖手观?今日舞台新世界,国民责任总应分。”[1]123期望妇女们积极行动起来,改变目前被奴役的现状。另外,她通过古代女中豪杰的光辉典范来鼓励妇女参加革命,精忠报国。“木兰携手秦良玉,沈氏云英联袂偕。卫娘持笔含春到,红线隐娘仗剑来。明末杨娥宋末金义妇,齐王氏共唐赛儿。”[1]191诗中对花木兰、秦良玉的尚武报国思想给予肯定,更重要的是让人们认识到两位农民起义的妇女领袖唐赛儿和齐王氏的英勇刚强。辛亥革命时期,在秋瑾尚武报国思想影响下,女子从军参政成风,当时的妇女团体较著名者就有女子军事团、女子光复军、女子北伐军、女子军、同盟女子经武练习队、女子尚武会等。其中浙江女子北伐军更是威震神州。浙江女子军的领导人尹锐志,在为其先师秋瑾复仇的口号下,组织浙江女子军助攻杭州,尹锐志、尹维俊姊妹表现得尤为英勇[14]。另外,其倡导妇女独立、学艺、合群的超前意识对今天妇女的创业,以至于社会地位的提高仍有着重要的意义。

3.4 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影响

秋瑾在教育方面最突出的贡献是积极倡导爱国主义教育,这一教育理念贯穿其一生,同时其极力提倡的尚武精神正是这种爱国主义教育的升华。秋瑾尚武爱国教育形式主要表现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育方法。首先,她通过诗歌、书信、演说、女报刊载等多种形式对国人进行尚武爱国教育。如“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1]161其次,爱国主义教育进学堂也是秋瑾实施教育的重要部分。1906年3月,秋瑾被吴兴(今湖州)南浔镇浔溪女校聘为日文、理科、卫生等课程的教师。在教学中,她将民主革命的目的

第4期 郭学松:秋瑾尚武思想研究 63

融入到授课内容之中,激情澎湃地向学生讲授民族英雄的爱国功绩,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影响颇大。校长徐自华及其妹徐双韵也深受启迪:“在短短五个月内,我们受到秋瑾的启发不少,秋瑾对我与家姊的爱护与期望十分深切……我们受到秋瑾至诚的感化,就先后秘密加入了同盟会与光复会,经常进行革命活动了。吴惠秋老同学,乡村女子,家庭又十分封建,不久也主动随秋瑾到绍兴,不怕危险,掌理机密,秋瑾感人之深可想而知。”[15]第三,秋瑾尚武爱国教育的成功之处是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培养了一批爱国志士。1907年,秋瑾在主持“大通师范学堂”事务期间,先后动员组织100多名会党青年骨干,以绍兴城内的体育会及大通学堂附设的体育专修科为据点进行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她不仅积极关注学员的军事教育方面,而且亲自督导学生的军事训练,倡导女兵练习兵操,在这里,秋瑾为辛亥革命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革命志士,如尹维俊、尹锐志、吴珉等。

3.5 对中国近代武术发展的影响

秋瑾对我国近代武术发展所作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促进民间武术的发展,促进武术在军中的发展,促进武术在学校的发展。秋瑾一生对武术的执着追求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中国武术的表现。秋瑾不仅从小跟随其舅父学习武艺,而且掌握了南少林巫家拳的要义,武术可谓至广至精。后期她加入了由“洪门”衍变而来的同盟会,源于“洪门”是个武风甚烈的会党组织,即使在近代,他们仍把习武作为对其成员进行“基本教育”的内容之一[14]80,秋瑾与洪门志士可谓是志同道合,会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更促进了民间武术的传播。秋瑾在任教期间培养了一批革命得力助手,她们不仅习得武艺和军事知识,而且秉承秋瑾之遗志,在军队中积极推广武术,倡导尚武报国精神,促进了武术在军中的广泛传播。秋瑾尚武思想对武术进校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1911年辛亥革命驱除了封建统治阶级,但是国民体质羸弱的根本现象并没有多大改善。因此,秋瑾及孙中山所提倡的“尚武强身观”仍被社会所重视,进而作为一种尚武强国的重要教育手段推向学校,施行校园武术普及教育。据该时期调查表明,将武术列入正课的占52.5%,开展课外武术活动的占22.5%,既无课程又不开展课外活动的占25%[16]。可见,这种“尚武强身”、“尚武爱国”的观念一度成为当时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促进了武术在校园内的普及与推广,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有用的武术人才。

秋瑾的一生不仅对当时的民族民主革命、妇女解放运动、武术发展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当前和谐社会建设下传承报国观,倡导爱国主义精神;强调强军观,振兴军事武术;弘扬育才观,培养武术人才;继承强身观,大兴民族传统体育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秋瑾. 秋瑾选集[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 平慧善. 秋瑾[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3:23.

[3] 郑云山. 鉴湖女侠秋瑾[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4] 吴祖会,郭学松. 三元里反侵略斗争中的武术研究[J].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2,31(2):35.

[5] 陈去病. 鉴湖女侠秋瑾传[G]//郭延礼. 秋瑾研究资料.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77.

[6] 铁萤. 湖南武术史[Z]. 湖南:湖南日报第二印刷厂,1990:53.

[7] 杨欣颖. 长株潭地区巫家拳开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一)[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26(2):137.

[8] 毛泽东. 体育之研究[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1.

[9] 郭沫若. 《秋瑾史迹》序[G]//秋瑾史迹. 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1958:1.

[10] 陈悦青. 侠骨丹心铸诗魂[G]//郭延礼. 秋瑾研究资料.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389.

[11] 陈铁生. 精武本纪[Z]. 上海:精武体育会,1919:1-2.

[12] 张子沙,李远乐. 黄兴体育思想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8):12.

[13] 陈旭麓. 秋瑾[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71-72.

[14] 周伟良. 中国武术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5] 郑永福. 中国妇女运动通史[M]. 南京:南京共鸣出版社,1936:30-36.

[16] 徐双韵. 记秋瑾[G]//周芾堂. 秋瑾史料.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17] 佚名. 体育丛刊[Z]. 北京体育研究社,1924.

秋瑾满江红赏析300字_0

秋瑾满江红赏析300字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 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

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她为了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样的浩叹!本来她还想得到丈夫的谅解,志同道合,做一番事业的。但这一打,却打醒了她的痴梦,她再也忍受不住这种封建囚笼的生活,于是她下决心于1904年春,离开了共同生活8年的丈夫,把儿女送回绍兴她娘家母亲照养,她自己只身独自东渡日本,在日本她结识了陈天华等进步人士,并参加了同盟会,得到孙中山的器重,后来派她回国策动推翻满清封建王朝的革命工作。她和安庆徐锡林等人共谋武装*动,不幸失败,惨遭满清政府的逮捕杀害,死时年仅33岁,她是我国辛亥革命最杰出的一位女革命家。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

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1、满江红·小住京华-【作者简介】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易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虽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性格豪放,秉性聪慧,少时就喜舞剑,善骑马,蔑视封建礼教,具有反抗精神。 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王子芳,名子芳,字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1898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词中“小住京华”指的是这回事。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

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注释】 ①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为京华。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八年风味独思浙:应为“独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④娥眉:漂亮的女人,美女。指作者当时的贵妇人身份。

满江红(秋瑾)

满江红[1] 秋瑾 这首词是言志之作,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 向。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 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 感人。 小住京华[2],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3]。四面歌残终破楚[4],八年[5]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娥眉[6],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7]!算平生肝胆[8],不因人热[9]。俗子胸襟[10]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11],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2]! [1] 秋瑾(1875—1907),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东渡后改名瑾,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曾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 同盟会等革命组织。 1907年春,到绍兴组织“光复军”,准备与徐锡麟同时在安徽与浙江起义,事泄被捕,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这首词作于1903年秋词人寓居北京期间。词中表现了作者身不甘为女子的英雄情怀,激越愤慨之情,充溢词间。 [2]京华:指北京。 [3]秋容如拭:秋季的天空,明净得就象用布刚擦过一样。 [4] 四面歌残终破楚:《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这里用“四面楚歌”典故,感叹列强侵略,清廷腐败,中国前途危险;也叹自己冲破家庭束缚的艰难和孤单。下句意谓八年来远离故土,只能空想故乡浙江的风味。 [5]八年风味:词人从1896年在湖南结婚,至写此词,恰为八年。[6]苦将侬、强派作娥眉: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苦,恨、遗撼。侬,我。强派,强行指定。蛾眉:指女子。 [7]烈:刚烈。 [8]肝胆:指真诚的心。 [9]不因人热:不靠人。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其他版本亦作“因人常热”,意思是因别人而热,表明自己真心诚意地结交志同道合的知己。 [10]俗子胸襟:庸俗之辈的胸怀。[11]莽红尘:指尘世。莽:草木深邃的地方。红尘:人世间。 [12]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因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自伤沦落而泪湿青衫,秋瑾于此感叹无知音而落泪。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词】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译文】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作者】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烈士,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原名闺瑾,字璇卿,号旦吾,后改名瑾,自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一生留下许多著作,皆收于《秋瑾集》中。 【背景】 《满江红》秋瑾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1903年,丈夫王子芳纳资捐得户部主事,秋瑾随王去北京居住。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之后写下了这首《满江红》。 【主题思想】

秋瑾满江红赏析

二、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词的上片,从客居京华写起,点明时值中秋佳节。“秋容如拭”这里用一个“拭”字,写秋色澄明,十分传神,然而,美好的节日,明丽的秋景,都不能抹去国难心愁,乐景反增悲哀。 2.词人用“四面楚歌”的典故喻指国破。 3.“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既道出了命运的不公,也表现了词人与天命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 4.词的下片转为抒情,格调高昂激越。 5.“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这一句,意在表明自己素有的济世情怀。“肝胆”指关心世事、关心民生的诚心,以及为之奋斗牺牲的勇气;“因人常热”就是热血未冷,主要指对封建专制的痛恨,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6.主旨(情感) 《满江红》-词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这首词通过对自我生活的写照,反映了她在冲破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后,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终得解脱而又苦闷彷徨的矛盾心理,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7.开头这几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交代时间和地点,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和词句来描写明丽的秋色,反衬了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 8.”四面歌残终破楚”引用了哪个典故?有何作用? 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比喻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同时更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写照,暗指当时的国事,当时列强进逼,中国前途危殆,情况与当年项羽”四面楚歌”的情况相似,秋瑾以此作典,表明她正在担忧国家的危难。 9.”身不得,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感情?在用词上有什么特点? 这一组三字短句斩截有力,通过身与心得对比与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鉴湖女侠”的“竞雄”精神。 10.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本句引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意,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的苦闷以及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11.《满江红》这首诗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 在词里,首先表示了词人对祖国前途的担忧,接着又唱出了-个女英雄”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高亢壮歌,抒发了她决心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最后,又讲述了因自己的情怀和理想不为丈夫和其他庸人所理解而生的苦恼和悲愤。

《满江红》秋瑾原文主题

《满江红》秋瑾原文主题 导语:《满江红》是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所写的一首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满江红》秋瑾原文主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满江红 清代: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主题 这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便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赏析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

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秋瑾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秋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秋瑾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想到这一点,秋瑾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因她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样的浩叹。

秋瑾满江红赏析300字

秋瑾满江红赏析300字 秋瑾的这首《满江红》词,一方面写出自己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峨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坚定的摆脱世俗,走向革命路的决心。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

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她为了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样的浩叹!本来她还想得到丈夫的谅解,志同道合,做一番事业的。但这一打,却打醒了她的痴梦,她再也忍受不住这种封建囚笼的生活,于是她下决心于1904年春,离开了共同生活8年的丈夫,把儿女送回绍兴她娘家母亲照养,她自己只身独自东渡日本,在日本她结识了陈天华等进步人士,并参加了同盟会,得到孙中山的器重,后来派她回国策动推翻满清封建王朝的革命工作。她和安庆徐锡林等人共谋武装*动,不幸失败,惨遭满清政府的逮捕杀害,死时年仅33岁,她是我国辛亥革命最杰出的一位女革命家。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

满江红赏析选择题

满江红 1.下列句子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句是() A、《满江红》作于1903年,作者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 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本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C、《满江红》是题目,作者是浙江绍兴人,别号“易安居士”。 D、“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2. 下列句子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句是() A.“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描写春色,但主要是用来说明冲破家庭牢笼后怡然自得的心情和愁苦的心理。 B.“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 C.“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 D.上阕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 3. 下列句子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句是() A.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B.八年风味独思浙:应为“独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C.“莽红尘, 何处觅知音?青衫湿!”“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指自己泪湿衣衫,极言自己对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D.这首词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4. 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句中终破楚指的是词人想冲破家庭的牢笼。 B.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此句写词人虽然过着贵妇的生活,但她并不留恋,反而加以蔑视。 C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词人想到离家之后知音难觅,心中顿生后悔之情,禁不住伤心落泪。 D.这首词格调高昂,语言刚建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词人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心情。

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1、满江红·小住京华-【作者简介】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易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虽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性格豪放,秉性聪慧,少时就喜舞剑,善骑马,蔑视封建礼教,具有反抗精神。 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王子芳,名子芳,字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1898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词中“小住京华”指的是这回事。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注释】 ①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为京华。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八年风味独思浙:应为“独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④娥眉:漂亮的女人,美女。指作者当时的贵妇人身份。 ⑤烈:刚烈。 ⑥肝胆:指真诚的心。 ⑦青衫湿: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江州司马青衫湿”句,指眼泪打湿了衣服。 3、满江红·小住京华-【翻译】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

秋瑾《满江红》

《满江红秋瑾》教案 甘卫东 教学目标: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一、预习复习 1、导入 2、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问题导学 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注意《满江红秋瑾》中的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3、概括文章的内容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4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的复杂心情。 用下列句式说话: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的心情,我是从-----------一句话体会到的。这句话-------------(按照“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 喜悦激动: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苦闷忧愁: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心不已---------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折磨。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5、总结:

【满江红小住京华】满江红秋瑾原文及赏析

【满江红小住京华】满江红秋瑾原文 及赏析 【--中秋节祝福语】 《满江红·小住京华》是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所写的一首词。下面是关于满江红秋瑾原文及赏析的内容,欢迎阅读! 满江红·小住京华 清代: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徒思浙一作:独思浙,蛾眉一作:娥眉)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俗子一作:俗夫,磨折一作:折磨)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唐朝名《上江虹》,后改今名。 小住京华:到京不久。小住,暂时居住。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秋容如拭: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歌残终破楚: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徒,空,徒然。 苦将侬:苦苦地让我。 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殊,还,仍然。未,不。屑,顾惜,介意。 烈:刚正,不轻易屈服。 因人常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热,激动。 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莽(mǎng):广大。 青衫湿:失意伤心。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为官职最低的服色。 赏析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