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研究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近年我国国民经济和居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助推旅游产业逐渐成长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内需和个人消费增长极。同时,因为其较高的产业联动性和地方经济带动能力,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进程中展现出了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随着旅游行业、产品和服务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类旅游专业作为培养我国旅游行业综合性人才的重要阵地,却存在学生在校期间未能获得系统的业务培训和实习机会的问题,行业内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严重匮乏 。基于此,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作为当前我国高职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纵观当今的校企合作理论和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却存在着社会认可度不高、实践教学泛于形式等问题,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国内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几种创新的培养模式。

一、我国高职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1.高职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显性模式

随着国家“素质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不断深入,高职教育成为我国新时期发展现代化教育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校企合作模式正在成为发展高职教育、培养专业型人才的主要应用模式,其中,显性表现出来的校企合作可以概括为下面三种模式:

(1)“产学实习”模式

这种模式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校企合作模式。即学生在学校完成理论学习后,在临近毕业之时进入企业某一岗位进行实践实习,学生通过实习印证和强化所学理论知识。这种模式体现的是人才培养的校企之间的浅层次合作。

(2)“就业联动”模式

企业与学生达成实习协议之初,双方就有双向的就业选择意向,企业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就业实习场所,而不仅仅只是针对某一岗位安排实习。这种模式更多的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并实现职业的双向选择。该模式包含实习和就业层面更丰富的合作,是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一种中度层次合作模式。

(3)“订单培养”与“股权合作”模式

“订单培养”模式中,企业针对自身实际所需与高职院校签订人才培养计划,高职院校根据企业的实际所需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学生在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就业;而“股权合作”培养模式是指旅游企业以股东的身份向高职院校投入股份,与院校进行股份制合作办学,将企业资金、实习机会和高校的教育资源高效整合。这两种模式因为企业与院校的合作达到更深层次,展现了校企间全方位的合作模式。

2.高职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隐形状态

通过对校企合作显性模式的分析,结合高职类旅游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形式和总体特征,可以总结出高职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四个维度的隐性状态。

(1)跨系统的博弈——教育系统和企业系统之间的博弈与合作

就现行校企合作而言,实际上是跨在教育系统和企业系统之间的博弈与桥接。而我国当前教育体制的分块管理和行政属性,使得在与旅游企业合作过程中受到诸多限制,缺少商业化的平台和手段,往往是被动合作,还需要与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进行各种附加条件的博弈。

(2)培养方向——面向企业到面向区域经济发展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越来越强调“职业教育要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制约着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和专业设置,经济技术结构则制约着高职教育的结构层次。考虑到教育的长周期特性,单纯面向企业用人需求的培养模式往往滞后于行业和区域的当前发展,而以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划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由地方政府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合作,形成互联互动的发展格局,不仅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能更及时助推企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

(3)培养内容——满足课堂到面向岗位

以往高职旅游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主要是基于学生的理论学习,重点在于课堂教学。随着旅游企业对人才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校企双方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趋势也逐渐加强,面向岗位的实际需求,形成“专业——院校——企业——岗位”的四维联动合作对接模式,从而实现教学与实践对接、课程设置与岗位标准对接的目的。

(3)合作对象——大企业主导转向大中小企业联动

校企合作的企业类型正随着旅游行业的不断细化和发展,逐步由过去单一的大型旅游企业为主导,转向更加灵活、更具创新地和各种规模与性质的企业共同参与。这样的多方联动使得整个高职旅游专业校企合作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也孕育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二、目前高职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模式存在的问题

1.缺乏健全有效的合作机制

从整体的运行环境来看,我国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明确校企双方在合作全过程中的责、权、利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对校企合作实施过程中风险的管控协调机制以及较为科学的指导准则。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顺利展开,特别是双方合法利益的保障,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

2.校企双方主观性因素限制

目前,无论哪种人才培养模式都存在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规避校企合作实施过程受校企双方主观性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从院校的角度来看,院校关心的焦点是学生的就业率和实习场地的问题,因而并没有对整个旅游行业人才的战略性培养和旅游企业实际所需进行系统性思考;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研究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 刘钰佳

摘 要:传统高职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使各方受益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首先从我国当前高职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显性和隐性状态两个视角展开问题研究,进而创造性的提出三种改进型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政府、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三方联动”培养模式和“产学研战略联盟”培养模式以及辅助型培养模式——“学生就业流动站”,从而促进高职旅游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旅游教育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10-0080

·80·

·教育管理·

旅游企业对于学生的实习培训与就业协议,大都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进行管理,而并未纳入企业的总体发展规划和战略布局中,这就导致了很多校企合作模式的展开只局限于院校和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打交道,并未进行全方位的合作,这从根本上限制了高职旅游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往更深层次方向发展。

3.培养模式本身不合理因素

以“订单培养”模式为例,这种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完全根据企业的需求展开学生的“学习规划”与“职业规划”,因而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但是,也就是这种具有针对性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如果一旦发生学生未能进入“订单”企业工作,那么该生就可能因为太过于熟悉原“订单”企业,面对新环境缺乏适应环境和变通的能力[4],就业选择面变窄。

4.校企文化差异性制约合作模式纵深发展

校园文化主要以学习知识、张扬个性为主,而企业文化更多的是强调创新、竞争、效率、质量和服务等意识。由于高职旅游院校与企业的性质不同,因而两者之间在文化理念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很难进行有效的融合。在当前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大多高职院校是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满足生存发展需要而主动与企业展开合作,但是企业自身又缺乏为社会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意识和责任感,导致学生在实际的实习过程中并没有接受到旅游企业系统性的培训,对实习成果的评价大多也只是基于用人单位主观上的印象,因而存在众多学生实习流于形式的现象,这些因素从根本上不利于校企合作模式向纵深方向发展。

三、有效构建高职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新途径

1.创建区域资源共享中心——政府、院校、企业三方联动的资源互补

系统是指“由两个以上的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所形成的统一体,整体性是其基本属性”。本文基于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提出政府、区域高职院校和旅游企业三方联合组建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系统(见图1)。在这个系统当中,政府、区域院校和企业之间三方互动,进行资源的不断交换、分配与共享,产生三方合作协同效应。政府在资源共享中担负着服务、引导和政策支持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资金支持;企业和院校在资源共享中主要进行双方优势资源,包括信息、技术、设备、

图1 高职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三方联动模式——区域资源共享

中心

2.“产学研战略联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在“产学研战略联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存在为某一旅游企业实施定制化的人才需求培养,而是根据当前旅游行业发展状况对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新要求展开对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培养,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在校企合作模式实践过程中因校企双方的主观性因素和文化理念冲突所造成的模式失效问题。旅游联盟企业首先与高职旅游院校之间进行学生培养方案的讨论和设计,进而在学生实习期间负责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和考核,这样学生在联盟企业实习过程中可以与企业进行双向考察。“产学研战略联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两大优势:

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重点,面向地区,辐射全国。通过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特定区域内的旅游企业和高职旅游院校联盟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就业选择余地。以特定区域作为“产学研战略联盟”模式的试点区,以点带面,形成可复制和可操作的经验。

实时动态修改人才培养计划,更具灵活性。联盟内部成员之间资源、信息交换与共享,学校可随时与旅游联盟企业一起根据行业动态需求展开对人才培养计划的适时调整。该模式比传统单一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更灵活,也有利于有效管控在该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3.校企合作人才辅助培养模式——学生就业流动站

当前,高职院校最为关心的就是学生的就业问题,这也是由教育部对高职院校的特殊考核方式决定的。“流动站”思想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根据这种思想可以试点建立“学生就业流动站”。对于那些毕业后未及时找到或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学生,学校可以与其签订协议,合理安排学生进入与旅游企业联合创办的培训基地,这样不仅起到了暂时解决学生就业的作用,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曾国军,蔡建东.中国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研究[J].旅游学刊,2012,5(27):23-31.

[2]余一明.论高职人才教育培养目标的创设和实现——以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3-5.

[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通知,http://www.jsahvc.edu.cn/s/13/t/136/1b/52/info6994.htm

[4]王芳,倪勇,任聪敏.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121-125.

[5]齐卫平,宋瑞.试析系统论思想与党的建设科学化[J].社会科学,2012(7):5-10.

作者简介:刘钰佳(1985-),女,重庆南川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研究、区域旅游教育合作

·8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