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四川省中江县职业中专学校陈德勇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运用比较方法,因为运用比较方法可找出万物之间的相同或差异,并在差异和联系中找出客观规律。要求我们注意到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以及比较法教学的具体运用和在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比较、运用、差异、培养、发挥、开拓、提高

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没有相同的两个个体,但事物又是有一定联系,按照其固有的规律向前发展的。所以,运用比较能够找出事物之间的相同或差异,并在差异和联系中摸索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或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说明比较历来就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有效方法。实践中也证明,比较法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既是教师的一种教法,也是学生的一种学法。

一、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比较法能使抽象细致的要领和规律具体形象化,能起到或加强直观作用。事实证明学生对平铺直叙的讲比较乏味,而比较法教学可把课文各种上知识按不同方式组合起来,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思考,然后根据需要得出不同的结论。有的学生还入了迷,钻进去自己找材料比较,能根据老师指导的方式方法进行运用,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把比较法从无法到有法,又从有法到学生能自由运用的无法境界。

2、恰当的运用比较方法能使学生在相互联系中发现新的含义,做到习旧知新、熟能生巧、融会贯通;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并加深记忆,使学生牢固地撑握所学的知识。

3、比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石,即比较是一切逻辑思维的方法。任何事物的特点必须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比较法中的纵横比较是多角度、多类型、多层次的,学生通过审察、又通过求同、求异的分析,然后综合思考,得出的结论各异,这样引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对客观世界进行多角度、多类型、多层次的观察,并进行纵横比较思考,从而掌握客观世界的规律。这样,提高了观察客观世界的能力,提高了语文思想素质。

4、比较方法对写作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丰富多彩的比较,能引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在写作上开发思路,拓宽写作面,学生能根据比较法对自己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写的文章进行审察、分析、综合,然后自己分析得失,从而提高写作水平,达到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二、比较法教学的运用

1、字、词、句、段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词句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理解含义比较深的词句在课文中的意义和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采取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就可以使学生理解词义句意,那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词句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词语、句子与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理

解词语、句子与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体会作用遣词造句的用意,并让学生体味这些词句在表达上的准确、优美、形象,则需要我们经常采用以下两种比较法。一是换词比较。在教胡适《我的母亲》一课中,“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混”字换成“过”字比较。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而”过”字只是”经过”的意思,没能很好地表达中心意思。二是换句比较。如同样在教《我的母亲》时,有这么一句:“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换成“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只算是打了一点底子。”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语言简洁、有力、掷地有声。

2、整篇课文的比较教学。中学运用比较法教学字、词、句、段的基础上,整篇课文比较的范围也很广,可以从不同文章的思想内容、文章体裁、篇章结构、写作技巧和方法作比较。如同一单元的整篇课文比较,多适用于讲授新课,或进行单元复习。大致有同一单元几篇体裁相同课文的综合比较、同一单元内容大体相同写法大致相似课文的比较、同一单元体裁相同的课文在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上的比较、同一单元中同一作家同一文体的课文在写作方法上异同的比较等几种情况。如初中语文说明文单元教学时,可将《死海不死》和《数字杂说》两篇课文,在综合表达时所选择的具体方法及语言风格的差异上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们很容易就理解,平实性的说明和文艺性说明在语言风格和表达方法上的异同,从而提高说明的读写能力。

3、超越单元界限的广泛比较。在语文教学中,还可通栏用超越单元界限的广泛比较,可以是不同作家不同体裁而写法有同有异的两篇课文的比较;可以是不同作家体裁相同,内容和写法也大体相同课文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作家不同体裁的几篇课文的比较。但是,这种比较方法更适合于中考前的总复习。

三、比较法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选准比较因子。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虽然很广泛,但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可以用来比较的。只有具有比较意义和条件的双方,才能确立为比较对象。如果没固定联系点,没有可比性的内容,不可盲目比较,以免学生不知所措。选材时要“驾轻就熟”,“就地取材”,尽量贴近学生思维要求。

2、作好组织指导工作。在挑选具有一定联系点的句章,指导学生通过比较,分别找出材料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分析相同点和不同点各出自的原因,并经过综合,从所找原因中总结或概括出事物的规律,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本质差异。

3、比较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以学生为主,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学生思维得到开拓,语文能力得到提高。

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64372969.html, 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安雪梅 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0年第05期 在语文单元教学中,比较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比较阅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 的阅读能力。如对孙犁《荷花淀》中几个妇女寻夫时两处划船声的比较:一处是“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节奏缓慢,表现她们边划边聊,轻松愉快的心情;另一处是当鬼子出现时,她们“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节奏逐渐加快而不乱,表现她们紧张而不慌乱的神态。比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发挥单元教学的系统优势。那么,如何进行比较阅读呢? 一、选择比较对象,确定比较点 例如学习苏轼的《石钟山记》,就可以联系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比较点可定在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上。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以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在音乐描写上比较, 还可以与刘鹗的《明胡居听书》中音乐描写作比较,比较点可放在形象的比喻和侧面烘托等。 二、精读作品找出其异同点并探究其原因 例如同是名家词作《卜算子·咏梅》,可比较毛泽东与陆游两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并分析不同的原因,就可上升到对两人时代、环境、世界观的本质差异的高层次的理解上。 比较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概况可有三种情况。 1.同中求异。例如学习苏洵的《六国论》,可选择贾谊的《过秦论》与之比较,两文都是史论,立意都是借古讽今,劝谏统治者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两文均采用评述结合,但他们同中有异,异中见妙,具体表现有:(1)结构安排不同:《过秦论》采用两段式结构,第一段记述自秦孝公始至 秦二世末由弱及强,由强到弱而灭亡的过程;第二段通过对比分析秦亡的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六国论》采用三段式结构,第一段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二段用具体事实证明论点;第三段在前二段的基础上引出教训,警戒后人。(2)组材顺序不同:《过秦论》以时间为序,《六国论》以事物的类别为序。(3)表现手法侧重点不同:《过秦论》采用先述后评,以述为主;《六国论》则先评后述,以评为主,边叙边评。(4)评论点位置不同:《过秦论》在文后,卒章显志;《六国论》在文首,开门见山。明确两文异同点,就有利于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同时对指导学生写评论练习也大有裨益。 2.异中求同。同类题材可以出现在不同体裁的作品里,而相同或相似的表现手法也可以为不同的体裁的作品采用。对不同文章的某些部分进行异中求同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某些 规律。

信息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化手段在小学群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摘要:运用信息化手段研究推行“群文阅读”,是紧扣课标,实现课外阅读课内化的一个绝佳途径,也是陶行知教学理论在新时期的创新和发展,具有很高的基础研究意义和实践推广价值。本文围绕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教学资源,辅助小学群文阅读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群文阅读教学质量。 关键词:互联网;群文阅读;小学语文 陶行知早在1935年就号召:“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化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群文阅读教学思想,是紧紧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新课标等最新教育指导的重要理念创新,适应了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最新信息化手段发展进步,有创造性地将信息化资源引入群读教学课堂,将有效拓宽学生阅读资源组成结构,丰富群文阅读教学方法模式,提升教师和学生深入互动的群文阅读教学成效。 一、信息化条件下群文阅读教学重要意义 信息化条件下群文阅读课堂,运用当前迅猛发展的各型互联网资源进行辅助教学,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阅读的兴趣,大大地丰富学生的想

象力,也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营造多样化学习环境,激发学生阅读学习兴趣 随着知识社会的来临,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要求学生掌握信息、分辨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并吸收信息。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需要从改变阅读材料和阅读策略两方面入手,加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信息化资源辅助教学能根据教学内容、性质及特点,借助不同的画面(静态与动态),不同的色彩,不同的表现形式(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乐、声效等 ),创造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合的形象化阅读教学环境,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现阅读内容,能够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记忆并掌握所呈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提高阅读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二)提供个性化学习内容,提高阅读教学的针对性 由于各种互联网教学软件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及系统原则,学生可以依靠电脑和软件的帮助,根据自己的语言水平、认知风格和学习兴趣的需要,以人机交流的方式积极主动、卓有成效地自学。互联网海量数据对课堂教学带来的主要影响是使教师从依赖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学转向依赖海量数据教学分析进行教学,使学习者对自我发展的认识从依赖教师有限理性判断转向对个体学习过程的数据分析,从而使传统的集体教育转向对学习者的个性化教育,使提供的课程内容更符合学习者的需求、教学指导更具有针对性,进而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习成功的实现。

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浅议

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浅议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多媒体在学生愉悦学习、创新学习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课堂是一个特定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生动体现。因此,教师必须合理使用教材,灵活地运用电教、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欢乐中获取知识。本文就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谈谈肤浅认识。 一、在新课导入时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凡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动力,它促使学生津津有味地去学习,并得到很大的满足。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其求知欲一般不会减弱或消失,而求知欲的满足,反过来又会丰富和深化学习兴趣,使儿童产生与更高认识水平相适应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年纪小,好奇心强,在学习过程中,大多表现出对活动过程本身产生的直接兴趣。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紧扣教材,选择和设计形象生动的媒体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蒲公英》一文,由于学生对蒲公英没有感性认识,因此,课题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若精心设计制作

蒲公英的近景、远景,花朵、种子,个体、群体的幻灯片,大量的图像,使每位学生仿佛亲眼目睹了蒲公英的种子像小降落伞一样飘向四面八方,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此时,教师设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蒲公英呢?”学生兴趣浓厚,迫不及待地想从课文中找到答案。一种自主乐学的氛围为全文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在重现形象时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学科具有非常明显的情感性,“文章不是无情物”。凡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是作者情感是流露。多教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情景,让课文中的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多媒体对声音的处理使学习者在除视觉上的感受之外,还能随时反复地体验听觉上的感受,使体验过程更趋于完整。如教学《飞夺卢定桥》一课时,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被带进了作者笔下的情感世界,从而萌发了”我向他们学习”的强烈愿望。 再如教学《丰碑》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提问:“丰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的“丰碑”具体指什么?用多媒体演示:大雪纷飞,在一棵大树下,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着,如一座晶莹的丰碑。接着,教师启发学生:军需处长怎么会冻死的?在冻死前是怎样的情形呢?导入重点段的学习。多媒体演示:画面渐渐清晰,出现了老战士的形象,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的方法,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产生强烈的刺激,促进积极思维。 比较法即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已知到未知的比较分析,即进行类比分析和对比分析,用类比的方法提出教学内容之间的相同之点,用对比的方法提出教学内容之间的相异之处。语文课中运用比较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比较,可以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与特征,使学生获得的新知识更加鲜明、准确,已学的旧知识更加深刻、牢固。下面介绍两种最常用的比较方法。 一、比较的方法 1、纵向比较法 按照学习的过程,从前面的比较对象到后面的比较对象,或从后面的比较对象到前面的比较对象,依次进行比较,叫做纵向比较。这种学习方法叫做纵向比较学习法。 例如:下面是《荷塘月色》之中的荷花、荷叶的描写和《荷花淀》中妇女们被敌船追赶、划进荷花淀时对荷花、荷叶的一段描写: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 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 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这两段文字在对荷叶、荷花的描写上都匠心独运,展示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柔美图和壮美图。同是写荷叶,《荷塘月色》用“弥望”、“田田”来体现荷叶长的茂密,遮满整个塘面;《荷花淀》则使用“一望无边”、“密密层层”来再现荷叶的丰茂。两相比较,一个华美淡雅,一个朴素豪放。写到荷叶的姿态,作者都赋予它们以形象地比喻,一个“出水很高”,看来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个“向铜墙铁壁一样”。前者给人以苗条、潇洒、轻盈、柔媚的美,后者极力渲染当时的战争气氛,给人以雄壮、恢宏、威严而不侵犯的阳刚之美。同时写荷花,荷塘里的荷花通过“袅娜”、“羞涩”、“星星”、“明珠”等的描写,细腻而传神的表现了荷花的柔美。含情脉脉的迷人情态,以及他的光艳、灿烂、素洁和纯净,给人一种恬静、朦胧的阴柔之美。

(完整版)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方法和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方法和教学设计 一、小学语文教学常见的基本方法 1.朗读法:以读代讲、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加深理解、陶冶情感; 2.讲授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抓住重点解疑,常与其他方法相结合; 3.练习法:实践,及时巩固深化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背诵法:积累语言; 5.表演法:动作表演、设置情境,重视学生的体验; 6.谈话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7.讨论法: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8.电教法:(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新型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自主学习,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教师发挥指导作用 情境教学法: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进入课文,发展联想和想象,加深理解,学习语言,培养能力。(分角色表演)读写结合法:从读学写,以写促读,实现读写交融、同步发展 二、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 1、识字写字教学常用的方法: 讲授法、观察法、多媒体辅助法、示范法、比较法、实践法。 2、具体教学方法 字音教学:形声字——拼音助记、多音字——据词定音、音近字——比较辨析 字形教学: (1)笔画分析法。笔画分析法就是用数笔画的方式来识记字形,这种方法适用于独体字的教学。 (2)部件分析法。即通过对汉字组合的各个部件的分析来识记字形。这种方法适用于合体字的教学。 字义教学(高年级):直观法(实物、教具,如“袖”“仰”) 联系法(生活实际、上下文,如“吏”) 选择法(让学生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选择正确的义项,例:“疾”在 字典里的意思,根据文本选择一个) 构字法(造字规律,如:“伞”、“笔”“掳”等字) 比较法(同义词、反义词) 运用法(组词、造句:也、把) 三、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结构内容 1、教学目标 2、教学重点难点 3、课时安排 4、教具准备 5、教学方法 6、教学过程:(1)导入(2)整体感知(3)重点品读(4)拓展延伸(课内外结合、读写结合)(5)总结(4、5可对调)(6)布置作业(7)板书设计

“比较法”在词句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比较法”在词句教学中的运用 修水县八小罗琛程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词句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理解含义比较深的词句在课文中的意义和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据此,我们可以明确:词句的教学目标有两层。第一层是:理解词义句意;第二层:是品味词句。什么是品味词句呢?我认为是:在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词句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词语、句子与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体会作者造词造句的用意;另一方面,让学生体味这些词句在表达上的准确、优美、形象。 那么,如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呢?要达到第一层目标,常用的方法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要达到第二层目标,我常常采用比较法去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出“味”来。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例去谈谈几种比较法。 (一)换词比较 如《可爱的草塘》一课中,“浪花翠绿翠绿的,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中的“赶”,可以引导学生换上“接”字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可以看出:“接”是指前一层浪花过去了,后一层浪花跟上来:“赶”是指前一层浪花还没有过去,后一层浪花就追上来,起弧的节奏快,能显示出浪花的活跃。这样——比较体味,学生队“赶”用在这里的含义和表现力就理解得比较深刻了。 又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写道“一位老奶奶双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把‘拄’换成‘拿’,好不好?”学生一比较,纷纷说:“不好,因为拄着可以看出是老奶奶快站不住了,必须借助拐杖撑地才行,从后面的‘背靠’也可以看出来。”我顺势引导学生:“老奶奶年纪大,快站不住了,还要在那里等候总理的灵车,这说明了什么?”学生便会得出:这表现了老奶奶对总理的尊敬、怀念、渴望见到总理的感情。这样,学生通过换词品味,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换词比较法,通过换上相近的词进行比较,学生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多进行这样的训练,能培养推敲词语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二)换句比较

浅谈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整合

浅谈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整合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这个大的背景下,教师既要以积极地心态去学习接受新的理念和教学方式,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语文教学当中,创构出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多媒体以其丰富的、声音、图像、动画、音乐、视频等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机,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认知感受来学习相同的内容。灵活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才能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化作用,保证教学目标的完善。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整合 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使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能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取得的效果[1]。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语文学科和小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不是学校有意为难教师,也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真正的目是提醒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这个大的背景下,教师既要以积极地心态去学习接受新的理念和教学方式,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语文教学当中,创构出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灵活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才能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化作用,保证教学目标的完善。 1 共享信息资源,突破限制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交互式电子白板等高科技被广泛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变革和创新。不仅会赋予课堂一个丰富生动的学习环境-文本、圖像、声音、动画、视频、影像等的信息整合,而且能使学习社共享信息资源,突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这对学习者合作精神和人际关系的形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2]。强调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逻辑必然。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音像、网络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多媒体技术给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互联网上的许多素材诸如与课文有关的图片,背景音乐、文字材料等等都可以作为制作课件的零件[3]。例如,学习《东郭先生》、《乌鸦喝水》等课文,事先,我们可以利用网上的电影资源,将这两部电影的有关片断插入到Powerpoint当中,在让课文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影片;利用互联网布置课题,让学生自己在网上查找有关资料,即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又扩大学生的视野。总之,网络资源拓宽了语文学习的途径,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外延。“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只要是与语文教学有关的资料,我们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 2 激发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 尽可能地采用微视频、微课教学甚至电脑示例教学,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成为融合各种课程的一座宽阔的桥梁,使学生的视觉、听觉都得到更为出色的发挥。

董文娟系统比较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系统比较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以《阿房宫赋》《六国论》《过秦论》为例浅谈 新场中学董文娟摘要:对比既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不同事物的相同点,也能突出其各自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系统比较法,能够提高学生综合读写能力。本文以《阿房宫赋》、《六国论》、《过秦论》为例,浅谈系统比较法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关键词:系统比较法、读写能力、《阿房宫赋》、《六国论》、《过秦论》对比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不同事物的相同点和各自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比较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文章。但是并不是每篇文章都能拿来比较的,用来比较的文章一定要有相同之处。《阿房宫赋》《六国论》《过秦论》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三篇文章都运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进行了借古讽今,因此可以运用对比教学法多层面多角度地训练学生的思维。以下就以这三篇文章为例,谈谈系统比较法在课堂中的运用。 对比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不同事物的相同点和各自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比较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文章。但是并不是每篇文章都能拿来比较的,用来比较的文章一定要有相同之处。《阿房宫赋》《六国论》《过秦论》三篇文章都运用夹叙夹议的方式进行了借古讽今,因此可以运用对比教学法多层面多角度地训练学生的思维。 一、对比文章题目,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文题是文章的眼睛。《阿房宫赋》中的“赋”是一种文体。“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赋”的特点有三:一是讲究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二是描写事物往往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三是结尾往往要议论,以寄托讽刺之意。《六国论》《过秦论》中的“论”也是一种文体。“论”往往进行议论或评论,如阐明某个道理或批驳某一观点。杜牧、贾谊、苏洵三人虽然是不同时代的文坛泰斗,但他们都选择同一历史时期的史实作论据进行了议论——或以秦亡旧事“讽今”,或以六国破灭“谏今”。 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章题目进行对比和分析可以提高他们利用文章题目把握文章类型的能力,以及从题目中获取关键信息以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此外,

最新小学语文常用的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朗读 1. 朗读的概念 朗读就是朗声读书,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 2. 朗读的功能 (1) 有助于小学生感知和积累语言知识。 (2) 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吸收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3) 有助于小学生习得和积淀语感。 (4) 朗读训练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3. 朗读训练的基本要求 朗读要求语音和语调的规范化。语音包括读音正确、停顿恰当、音质自然、音量适中;语调包括高低适度、强弱适中、快慢适宜。具体要求有: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语言流畅、感情充沛、节奏鲜明等。 4. 朗读训练的常用方式 (1) 教师范读。示范胜过讲解,这是最好的指导方式。 (2) 学生单读。带有考查性或学生示范性,这是最好的训练方式。 (3) 学生齐读。适用于诗歌等音韵感和节奏感较强的作品。

(4) 学生分角色读。适用于戏剧等人物个性鲜明的作品。 在引导学生正确朗读的同时,还要注意纠正那些不正确的朗读方法,如唱读、念经式读、演戏式读等。朗读训练应突出停顿、重音、语调、节奏等四个方面。 (二)背诵 1. 背诵的功能 (1) 可以积累知识。 (2) 不仅可以陶情冶志,还能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 可以提高记忆力。 (4) 背诵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 背诵还能激活学生思维,开发智力。 2. 指导背诵的方法 (1) 大声诵读 这是指导背诵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把理解和诵读结合起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声诵读,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个方法,尤其对于那些背诵准确度不高的学生而言,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2) 抓住关键词语 所谓关键词语,一是指需要背诵的文句、语段的领头字词;二是紧紧抓住容易联想背诵内容支撑点的`关键性动词。 (3) 利用课文画面

流行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流行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有人曾称流行歌曲为校园“毒瘤”,因为有些流行歌曲存在格调不高、情绪乖戾、装腔作势、语言粗俗等现象,而孩子们接触流行音乐仅仅限于电视、网络,没有受到学校教师专业的培训和引导,只是一味地盲目随从,但是,学生喜欢流行歌曲,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通过论述流行音乐与语文教学的联系,希望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流行音乐的共鸣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流行音乐与语文教学密切结合,将其优秀的一面传给学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以及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流行音乐语文教学运用 流行音乐是一种特有的日常文化形态,它以传媒的手段,渗透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学生,在其生活中,学唱流行歌曲是他们休闲、娱乐等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流行歌曲结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常能见到不爱学习的学生,但很少见着不爱唱歌的孩子。这是因为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创新性歌曲(尤其是流行歌曲),以其轻快的旋律、真挚的情感、鲜活的语言,深得学生的喜爱。 古人在《乐记》中曾经说过:“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由此可见,言、声、舞,都是同出一源──“心”的产物,不同的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罢了。古往今来,无论是诗经中的风、雅、颂,还是唐诗、宋词、元曲,大都能作为“歌曲”演唱,只是年代久远,乐谱失传,有些已经无法再现了。但

文学与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却是不争的事实。 流行音乐,更确切的说是流行歌曲,已经成为现今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不论你喜欢抑或是不喜欢,不管你接受还是不接受,它都在主动或被动地渗透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流行歌曲已经成这了一种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一个分支,它来自于生活的同时也充当着生活的代言人。作为语文教师,如果能让语文教学贴近流行歌曲,让流行歌曲走进语文教学,那课堂将会是一片新天地。 一、流行音乐在课文讲解中的运用 (一)以音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语文的课堂教学更具有鲜明的艺术性,语文教师应当努力使自己成为课堂教学艺术家。在课堂教学中,导语是老师送给学生的第一份“礼物”,第一束“鲜花”。如何提高导语文的质量,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并闪耀出特殊的艺术魅力,是每位教师苦苦追求的目标。尤其是语文教师.在导语设计中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创造天地。课前导入,渲染气氛,利用音乐作为新课导入,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里,把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统一起来,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 例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由于因为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使得学生很难与作品引起共鸣,可先播放江涛演唱的《父亲》(从网上下载FLASH,有优美抒情的画面效果会更好),让学生谈谈歌曲所表达的情感,然后导入新课:“父爱如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去感受一下那深沉的父爱。”学生马上兴致勃勃地

生物教学中的比较法教学

生物教学中的比较法教学 【摘要】 初中生物课程改革是一次生物学教学的革命。初中生物 教学的目的是全面的、基础性的、科学性的素养教育。因此,在生物教育教学理念中,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生物科学素质为目的来指导教学。 【关键词】 初中生物;比较法生物比较法教学,是指按照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和人的认 识规律,将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鉴别和综合比较的教学方法。比较法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方法,是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生物比较法教学的作用 初中生物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讲述了各种生命 现象和规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能举一反三、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这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题。 采用比较法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它的作用是多方面

的,具体来说,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一)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 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 (二)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 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 (三)可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四)比较法能起到或加强直观作用。 (五)比较法是培养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二、比较法的类型及其运用中学生物学主要是讲述生命现象的 共性和个性,都是科 学家们经过反复比较,从理论上概括总结出来的。生命现象 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纵横交错,网络复杂。生命现象 的多样性决定了比较法的多样性。般的比较法有类比、列 比、历比、寡众比和综合比。 (一)类比。就是根据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系统性,进行 类型或类别比较的方法。根据被对比各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类比法又分为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前者是把同类的各个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进行归纳教学的方法。如学生已学过了地上茎的知识,在讲授地下茎时,将其特点分别与地上茎特点作相应比较,或者让学生把两个实物对比分析,这样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学似地获得新的知识,建立起同类的概念。后者是把不同类的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特殊性和差异性,进行分类的教学方法。如绿藻和兰藻的比较,鲸和鱼的比较,可使学生在原有一类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另一类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 (二)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对独立的互为并列的几个生

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四川省中江县职业中专学校陈德勇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运用比较方法,因为运用比较方法可找出万物之间的相同或差异,并在差异和联系中找出客观规律。要求我们注意到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以及比较法教学的具体运用和在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比较、运用、差异、培养、发挥、开拓、提高 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没有相同的两个个体,但事物又是有一定联系,按照其固有的规律向前发展的。所以,运用比较能够找出事物之间的相同或差异,并在差异和联系中摸索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或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说明比较历来就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有效方法。实践中也证明,比较法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既是教师的一种教法,也是学生的一种学法。 一、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比较法能使抽象细致的要领和规律具体形象化,能起到或加强直观作用。事实证明学生对平铺直叙的讲比较乏味,而比较法教学可把课文各种上知识按不同方式组合起来,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思考,然后根据需要得出不同的结论。有的学生还入了迷,钻进去自己找材料比较,能根据老师指导的方式方法进行运用,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把比较法从无法到有法,又从有法到学生能自由运用的无法境界。 2、恰当的运用比较方法能使学生在相互联系中发现新的含义,做到习旧知新、熟能生巧、融会贯通;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并加深记忆,使学生牢固地撑握所学的知识。 3、比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石,即比较是一切逻辑思维的方法。任何事物的特点必须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比较法中的纵横比较是多角度、多类型、多层次的,学生通过审察、又通过求同、求异的分析,然后综合思考,得出的结论各异,这样引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对客观世界进行多角度、多类型、多层次的观察,并进行纵横比较思考,从而掌握客观世界的规律。这样,提高了观察客观世界的能力,提高了语文思想素质。 4、比较方法对写作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丰富多彩的比较,能引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在写作上开发思路,拓宽写作面,学生能根据比较法对自己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写的文章进行审察、分析、综合,然后自己分析得失,从而提高写作水平,达到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二、比较法教学的运用 1、字、词、句、段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词句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理解含义比较深的词句在课文中的意义和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采取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就可以使学生理解词义句意,那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词句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词语、句子与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理

多媒体与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论文:多媒体与语文教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深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它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注重认知、灌输、封闭的语文教学模式,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过多地追求新奇,大量堆砌图片和声像资料,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让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那样也会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多媒体教学流于程式化。在新时代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把握时机,切实有效的发挥多媒体的功效,该出手时才出手,真正做到课件为人所用,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让语文课在多媒体这一全新教学手段的辅助下越来越精彩。 关键字:多媒体语文教学有效运用

正文: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与深入,教学环境的逐步改善,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与更新,为适应时代的需要,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就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多媒体以其巨大的魅力和独特的作用被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是广大师生耳目一新、津津乐道,并成 根据《语文课堂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学应该着眼于现实、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应扩宽学生学习的途径和运用知识的领域,注重科学、轻松的学习和现代技术的运用,是学生能够在不同内容的学习方面和学习方法的运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及在整合归纳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语文基本知识和实践的能力。多媒体教学手段正好能够满足这一要求,它以其丰富多彩的信息,生动活波的知识界面,化静止为动态,;抽象为具体;化理性为感性,以直观生动的表现力,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单一模式为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增添了无限的活力,不仅满足了小学生的求知欲望,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而且极大地增加了教学效果,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成为当今小学课堂上普遍采用的主要教学手段之一。 一、

语文多媒体教学的选择应用案例分析

语文多媒体教学的选择应用案例分析 摘要: 信息技术的空前发展,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为了充分用好多媒体,让多媒体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我们应充分做好多媒体的选择与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本教学教学案例语文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以传统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正逐步走进语文课堂教学,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显示出语文教育改革的美好前景。 然而,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听到了一些异样的声音:很多教师不喜欢这种教学方式。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我国语文多媒体教学确实存在诸多问题。这到底是多媒体教学本身的问题,还是在应用时出现了偏差? 现针对语文多媒体教学,深入分析多媒体应用于语文教学的优势及弊端,努力为语文多媒体教学寻找创新点和突破口,以期对多媒体教学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多媒体语文教学的优势 (一)能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中学语文教学属于语文知识层面教学,教师采用唇耕舌耘、“粉笔+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由于语文本身的特性和学生认知心理尚未成熟,课堂里经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讲台下学生却听得兴味索然的现象。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这样,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体味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迅速而正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例如教《观潮》时,开始切入钱塘大潮的一段录像,那波澜壮阔的画面和呼啸而至的潮汐声,能让没有见过大海的同学有如身临其境、耳目一新;如在教初三课文《孔乙己》时,先让学生预习,上课再放一些背景知识,课件中再以图片展示孔乙己几次到咸亨酒店不同的肖像。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清晰地看人物的悲惨命运,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迫害。 (二)有利于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比较法教学论文

语文比较法教学论文 [内容] 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才,围绕着同一话题,引起大家争议的原因是 非议多方面的:有学生意见分歧,有师生看法不一,有教师观点相左,有教师立论与语文内容或内容权威观点产生矛盾。运用比较的方法较 顺利地解决这些问题。下面我分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如何运用比较法在 课堂上解决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解决学生的意见分歧。学生对同个问题看法未必不一致,这在语 文课堂上是最为常见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他们常会仅限于一个焦 点话题话题据理力争,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热烈。每遇此况,我都注 意认真揣摩他们意见的缘由和思想,去发现他们的“之所以然”,以 便对症下药。例如分析“临事而迷”这一成语的词性及关系时,学生 比较集中的想法有四种:偏正式动词短词、并列式动词短词、偏正式 形容词短词、并列式形容词短词。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答案?我只是把 四个答案板书黑板上,对答着公布谁是谁非,因为留着悬念倒有利于 诱发学生积极展开思考。我首先让他们弄清“临事而迷”的意思,这 里关键是弄清“迷”是何义。“迷”是“迷惑、糊涂”的意思,它一 般不能带著宾语,同时能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反映了形容词的词性 特点。进而我又组织学生回顾偏正与并列两种关系的特点,加以比较 区别。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比较辨析,教师未下判定,大学生却已经 找到正确认识了正确认识,一致认定“临事而迷”是偏正式形容词单字。得出正确答案并不意味着问题的结束,我还要让学生知道,他们 为什么对或为什么错,从而掌握在课堂上已经演绎过的有效的解题方法。小学生通过对一个问题的训练,不仅弥补了有关知识的缺漏,还 思维纠正了以往解题的错误思维方式,从而提高了分析能力。 解决师生之间的意见分歧。在语文教学中应做到师生平等。我经 常向学生宣传做学问应该不“唯书”,不“唯上”而“唯理”的辩证 唯物主义观点。我做学问认为做学问除了要谦虚同时,还要有破除迷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比较法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比较法 比较是音乐作品中常见的表现手法,通过音乐诸要素的作用,刻画出生动的形象,跌演起感情的波澜,牵引着人们深思梦萦。我们在感受相同体裁或不同体裁的作品时,总是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的。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比较。常言道有所比较才能有所鉴别。我试图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多思畅想,感受快乐,从而不断地积累知识经验,培养丰富、美好的情感。 一、比较记忆 知识的掌握,重在积累。学习音乐更是如此。一曲《梦幻曲》,仔细听 过就不会忘。它的主旋律演奏了八次,每一不同的结尾,让人听了如痴如醉,浮想联翩。由此不难看出,善于发现乐曲的特点,抓住旋律,有比较的记忆不失为良方。 中学生对学习过的许多乐曲,不看歌本不会唱,更不用说唱曲谱了。我有意给学生规定一些背唱曲目。起初,有的同学觉得很难,不愿去做,我一方面强化检查,以好带差;一方面帮助学生进行乐曲的分析比较,排除记忆上的难点,并从乐曲的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达到准确、快速的记忆。如背唱《快乐的农夫》主旋律,要求学生找出乐曲的特点:弱起乐句及圆滑线的连续使用;然后比较乐句:前五小节与最后五小节除结尾三个音都相同,中间为连续的附点四分音符,旋律以分解和弦为主。引导学生根据旋律展开想象背唱。这一方法真有效,记忆效果挺好。就这样一连背唱了好几首乐曲,大家再也不怕背唱了,初步找到了记忆的小窍门。 二、比较想象 许多音乐作品的乐段、乐句都是采用对比的创作手法,因此,感知是在比较中进行的。把比较法运用到欣赏教学中,能准确的捕捉音乐形象,清晰地辨别声音效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欣赏《动物园》中的蝴蝶与野蜂时,我放手让学生进行比较。多数同学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大胆想象,有的同学还不由自主的在课堂上表演起来。实践证明,比较教学大大优于教师的讲解,充分发挥了课堂学生主体的作用。 三、比较演唱 用力度的强弱及速度的快慢比较来塑造音乐形象、表现情绪是惯见的手法。尽管平时在训练声音、掌握歌唱技巧时有专门的力度或速度练习,但有时是一种应付,效果不尽人意。我注意观察,

比较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是一种实践活动,更是一种认识活动,精神发展的活动。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发明创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比较法教学,可使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思路宽广,还能启迪学生的智性、悟性,引发思维发散,知识迁移,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从题目入手从题目人手,寻找比较点,自然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题,通常是语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作者写作意图的显露,或是某种有关课本内容的提示。一些课题本身就具有比较点,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个比较点,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导人课题。如《死海不死》中的“死”,含义一样就会使题目自相矛盾,那么不该矛盾的两个“死”又指什么呢?同一个“死”,不同含义的比较话题一下使学生的新鲜好奇的情绪转换到死海“死”的特征,而又不“死”的探究中;又如《这是一颗流星》中的“流星”,学生熟悉的流星是发光发热,一闪即逝,而题目中的“流星”又指什么呢?了解流星那样小而耀眼的记敏内容,领悟歌颂又不象流星那样会消逝的充满单稚,充满爱心的主题。达到牵一发而动全局的效果。 2、从整体感知从整体感知,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课文内涵的认识,提高阅读能力。如在了解《中国石拱桥》的说明思路是按先抽象、后具体,先整体、再局部的逻辑顺序,依次介绍外观美,内部结构精巧等特点。在比较阅读了《苏州园林》的思路相同在材料安排总分逻辑顺序,不同在《苏州园林》的说明内容不再是人工建筑物本身,而选择了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苏州园林建筑的总体艺术构思,总体艺术风格为说明重点的又如《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课文文体均为小说,都是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残害。孔乙己是一个封建教育的牺牲品,他是封建教育之下被“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思想的毒害,最后被封建制度吃掉的一类人的缩影。范进则比孔乙己受害更深。可当他中举后,便很快与张乡绅勾结在一起,成了封建社会的爪牙。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封建教育下的知识分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像孔乙己一样,没能走上仕途,成了封建教育的牺牲品,另一类如范进,为了升官便与统治阶级勾结在一起,成了他们的爪牙。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和对人物性格的把握。 3、从字、词、句、篇的深层感悟、认知开阔学生的思路从字、词、句、篇的深层感悟、认知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如《死海不死》一文中三次用到“死”这个词,同中求异。对照求异领悟了死海灭绝鱼虾、水草,但淹不死人的特点和原因,领悟了作者对人类如不加调控,死海终会干涸直至最后消失的警示。《分马》中同是土改积极分子的白大嫂子、老初、老田夫妇和老孙头,在自愿让出刚刚到手的牛、马给老王太太时,却又有截然不同的心态和表现。对比中把握了老孙头既想进步又摆脱不了自私圆滑的人物性格。由于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的比较,学生理解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情况,从而使概念更明晰,知识更扎实。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广泛,功效双倍,但这种方法,又不能滥用。比较时要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出发点,注意分寸,把握时机,选准比较点,恰当地运用比较,“比较”就能奏效。

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教师需补一课:语用学 ——尝试用语用学解读新课标 特级教师熊生贵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实验版比较,有一个重大变化,那就是对语文课程目标和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这个定位中非常鲜明地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强调语文课程的首要而核心的目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从未有过地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整个修订版课标,提到“语言文字运用”或“运用语言文字”或“运用语文”或“语文运用”一共13处,如此突出与强调“语用”,在我国有史以来的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是第一次。这十分明确地提示我们,语文课程的理解与实施,有一个重要的理论背景:语用学。而对于语用学,广大语文教师是比较陌生的。我们当初从事语文教学,拥有的语文学科知识背景,主要就是“语文基础知识”(还有文学知识等),包括语言学基础,最多深入到有点语义学基础,而今需要语用学理论来解析课标和指导课程实施,不言而喻,我们需要补一课,学习一点语用学知识。有了语用学理论背景支持,可以更深刻的理解与学会语言文字表达。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会对语言文字运用现象,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并在指导学生理解别人的表达和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上,将会较大地提高指导水平。 什么是语用学呢?这首先是一个难以准确定义的概念。从“百度搜索”上得到的解释,倒不失为一种简单化的概念了解:“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提到语用学,必然会涉及到语义学,因为语义学与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两大分支。两者都要研究语言文字的意义,但侧重点与方向相异:语义学主要研究语言片段(话语、语词)的编码意义即字面意义、抽象意义,而语用学的重点是研究语境化意义,即“用意”,是语言片段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交际意义。这一简单梳理,就让我们不难领会,其实,我们过去在语文及语文教学方面是有较厚实的“语义学基础知识”的。而我们主要缺乏的,是语言文字在实际运用中,在语境化呈现中,它有怎样的规律,我们该用哪些理论去指导我们,从而也让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补习语用学理论知识基础,其价值意义正是基于此。 学习掌握了语用学知识,首先可以让我们运用语用学知识,深刻理解新课标的一些论断(结语或语词),这种理解是领会它的语用学背景,让我们自觉运用语用学的理论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施。这样可以使我们的学科视界更开阔,教学行动更理性而科学,真正兑现新课标的愿景:让学生学习好语言文字运用,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下面笔者尝试用语用学的一些知识,理解语文新课标中的一些诊断,以期同大家一些深入解读新课标,从而实施语文教学。 ●课标说“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运用很自然就会对应到语文的“实践性”,但为什么要强调它的“综合性”呢? 2011年版语文课标,最大贡献之一是明确指明了语文课程的两性:综合性与实践性,而且两性的定语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对应“实践性”,几乎是同义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