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知识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知识点

专升本公共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没有指定配套教材,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和复习迎考,任课老师整理了这份知识点供参考使用。

本课程考试方式为“开卷”,开卷考试只可使用纸质资料,学生可按需打印出来。考试严禁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

道德知识部分

第一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人生与人生观

人到底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

历史上思想家们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多是以形形色色的人性论形式出现的。

1、中国古代对人性的认识

在东方,道家主张自然的人性论。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人的本性。法家主张性恶论。要使人向善,就必须以严刑竣法约束人、控制人的恶欲,才能保证社会的平安,政权的稳定。墨家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不用劳动,只要从自然界中取得现成的食物,就能生存,而人要生存,就必须不断地辛勤劳作,“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儒家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也”。

2、西方学者也非常注重对人的本质的研究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借用德尔斐神庙上的一句古老的格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句著名的格言就是:“认识你自己”。短短的一句格言,蕴涵了无穷的真理,表达了古希腊人,乃至人类,对自身探索的真正开始。他是西方最早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人。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格拉曾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柏拉图认为只有人的精神或理念才能代表人本身。他说:“人是长着两条腿的没有羽毛的动物”。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人不仅仅是个体的存在,他更是社会的动物、缔造国家的生物,人实际上是一个政治的动物。法国著名的理性主义代表人物笛卡尔曾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著

名哲学命题,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值得怀疑的,但是无论我们怎样怀疑,我们却不能怀疑“我在怀疑”这一事实本身,由此,他把人的理性看作为人的本质存在。

一个个关于“人是什么的”讨论似乎让我们彻底迷失了,是的,我们究竟是什么?人究竟是什么?

3、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揭示

到了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开了人类社会历史本质之谜,从而使人的本质问题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

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自然属性也深深打上了社会属性的烙印。人的存在不仅仅是个体的存在,在一定意义上,人首先应该是社会的人。从人类的起源上看,劳动创造了人,而劳动本身即是一种社会性的人类活动;从人的现实存在角度看,人必须与他人、社会发生关系才能生存。

二、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人生观主要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

(一)人生目的

有人问亚里士多德:“你和平庸人有什么不同?”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回答:“平庸的人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这似乎是咬文嚼字的解答,却揭示了人生重要意义的价值哲学问题,即人生目的问题。人的生命过程,就是围绕着这一人生目的不断实践的过程。

1、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人生目的与大学生没有关系吗?实际上,人生目的是生命航程的灯塔,是人生旅途的坐标,是人生实践活动的前提和起点。人生目的决定人生的根本方向和道路。

2、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人生的根本态度和人生价值,是人生观的核心。人生目的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没有正确的人生目的,就没有充实的、积极的人生。正确的人生目的导引着伟大、高尚、积极的一生;错误的人生目的引出卑劣、消极、罪恶的一生。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生目的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3、人生目的决定采取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

正确的人生目的会使人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从而在工作中尽心、尽力、尽责;错误的人生目的则会使人把人生价值理解为向社会或他人进行索取,从而以追逐个人私利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以对国家、社会、集体和他人尽义务为无价值、无意义的人生。

(二)人生态度

1、人生须认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人生,就是要严肃思考人生的意义,明确生活的目标和肩负的责任,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

2、人生当务实。一个人要从人生的实际出发,树立远大理想,并把远大理想寓于具体的行动中,不能好高骛远,要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

3、人生当乐观。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痛苦的体验,哪来快乐的享受?只有不畏劳苦与艰辛沿着崎岖的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喜悦!

4﹑人生要进取。人生实践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适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以开拓进取的态度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就能不断领悟美好人生的真谛。

(三)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选择什么样的人生目的,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如何处理生命历程中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付出与收获、身与心、生与死等一系列矛盾,人们总是有所取舍、有所好恶,对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认同什么抵制什么,总会有一定的标准。人生价值就是人们从价值角度考虑人生问题的根据。它体现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不是物与人的关系,它所表示的是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因此,不同的人对此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比如俄国的革命家、哲学家、作家和批

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

人生价值是指一个人的存在和活动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及自身的实际需要。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辨证统一的,没有每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没有人们为社会创造财富,就没有满足个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产品,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社会也就失去了对个人尊重和满足的基础,个人就会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同时也谈不上对社会尽义务和贡献。人生价值也是表示主客体关系的范畴,其特殊性在于,在人生价值中,人既是主体也是客体,是二者的统一。

当代大学生只有正确地理解人生价值的内涵,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才能在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创造人生的价值,成就人生的辉煌。

三、正确认识人生矛盾

1、树立正确的得失观

不放弃,或者等待上天的垂怜,活着等待机遇的出现。

2、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在困难面前,我们也决不能放弃,哪怕只有一点的机会,我们一定能走出属于自己苦难的那口枯井。

3、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给予个人更多可支配的自由时间,保证个体获得充分的休息,通过对自我价值的探寻追问体验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进而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4、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面临着死亡的威胁,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矛盾和困惑。正是这一现实感极强的矛盾和困感,迫使人们不断地追思和探求各种解决的办法,以摆脱生死难题的困扰。

四、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不同的人生观往往意味着不同的生活道路和生活方式,并赋予人生以不同的意义。我们同学应当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选择正确的人生观,摒弃错误的人生观。

(一)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观,才是高尚的人身观,才值得同学们终生尊奉和践行

一个树立了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人,就能对人生的目的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为人民所想,造福人民,成为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人。

一个树立了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人,就能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始终对祖国和人民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服务人民和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反对错误的人生观

1、反对拜金主义人生观

拜金主义人生观是一种金钱可以主宰一切,把追求金钱作为人生最高目的的人生观。拜金主义人生观将金钱神秘化,神秘化,将金钱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但是(1)如果人与人之间只剩下钱了,只存在赤裸裸的交易与利益交换,没有温情,没有人情,这样的社会是多么可怕!(2)即使你有了钱,但是你不会生活,这样的钱在手里又会有怎么样的下场呢?

2、反对享乐主义人生观

享乐主义人生观是一种把享乐作为人生目的的人生观,主张人生的唯一目的和全部内容就在于满足感官的需求与快乐。生活会非常真实地告诉我们:一个声称“出去寻欢作乐”的人,是不可能找到快乐的;一个赤裸裸地追求享乐行为的人,或者毫无结果,或者适得其反——紧随其后的是“痛苦”。因此,当把享乐作为惟一的人生指导观念时,它就带有极大的虚伪性或欺骗性。

3、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人生观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的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的人生观,主张个人是目的,社会和他人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比如领导干部中的个人主义:反映在权力运用上,突出表现为用权不公、以权谋私;感情高于原则,关系代替政策,甚至出现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现象。极端个人主义反映在职务提升上,突出表现为在个人名利问题上“盯着干、等着干、比着干”。“盯着干”就是盯着位置干,有的是职务有盼头工作有劲头,反之,职务到了头就觉得再干没奔头;“等着干”就是消极等调职,熬年头,混日子,安心不尽心,在职不尽责;“比着干”就是在职务上盲目攀比,比高不比低,比快不比慢。极

端个人主义反映在利益关系上,突出表现为过分计较个人得失,有利的事就干,无利的事不干。

上述种种错误的人生观尽管在形式上五花八门,内容上不尽一致,但它们却有着共同的特征。

其一,它们都是没落阶级的人生观,反映的都是狭隘的阶级利益,不可能具有先进阶级的宽广胸怀和远大志向,更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

其二,它们都没有把握个人与社会的正确关系,忽视或否认社会性是人的存在和活动的本质属性,他们讨论人生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一己私利的。

其三,都是片面地理解了人的本质,夸大了人生的某方面需要,而无视人的全面性和人生的全面需要。这样的人生观显然是错误的。同学们应当顺应时代潮流,坚决摒弃错误的人生观,选择并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二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一、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一)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一是人的个人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

搞清楚了什么是人生价值,我们接着就要思考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时什么呢?

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的衡量,并不能由自身来决定,而是必须由他人来完成,你说你的人生是最有意义的人生,这是行不通的,因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并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人生价值并不是人们对自身需要的满足,而是以人们对他人或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为标准的,所谓对他人或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即是对他人或社会所作出的贡献。若你对他人或社会作的贡献多,那么你的人生价值

就大,反之则小。因此,我们认为,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应该是一种奉献的人生。在历史上,许多使自己的人生充满光彩的人们,对这一点都有深刻的认识。

爱因斯坦:“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于设身处地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雷锋:“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

范仲淹曾说过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充分地表明了一位儒家知识分子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

当然,人生价值的实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要经受许多的挫折与磨难。正如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许多名垂青史的伟大历史人物,生前都是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但由于他们能够始终不渝地坚持为国家、人民做贡献,甚至为了国家与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所以虽然他们已经死了,但却永远活在了人民的心中,获得了永恒的人生价值。在古代历史上,如孔子、岳飞、文天祥等等,都是这样的历史人物;在当今社会中,也不乏其人,如焦裕禄、雷锋、孔繁森等等,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贡献出了自己的青春与生命,他们虽然已经走了,但是他们的事迹却永垂不朽,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并将受到历代人们的敬仰与爱戴。

(三)人生价值的评价

第一、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每个人的能力不同,同时,各人所具备的实现人生价值的各种条件也是有差异的,这就决定了各人对社会贡献的绝对量大小不同。所以,考察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要把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同他的能力以及与发挥自己能力相对应的社会条件联系起来。不能简单地认为能力大的人就实现了人生价值,能力小的人就没有实现人生价值。谁能说说科学家和农民的社会贡献谁的大谁的小?

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任何人只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尽了自己的力量和责任而工作,就应该对其人生价值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

第二、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与进步,社会劳动的内容是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的统一。因此,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不仅要看对社会做出的物质贡献,也要看对社会做出的精神贡献。精神贡献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有时是不可估量的。

“现在这代人往往注意我们发明了什么,有哪些著作,实际上我们这些人的道德行为对世界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更大。”(爱因斯坦)

第三、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要正确认识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虽然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评价人生价值的主要应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否认人生的自我价值。社会是人创造并由个体组成的,人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个体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得到了满足,才能为社会、他人作出自己的贡献,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二、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

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人生价值是在社会实践创造中实现的,一定的社会客观条件对人生价值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在人类历史上,许多有抱负有才能的人之所以未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就是因为缺乏实现人生价值的社会客观条件。

2、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第一,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要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

每个人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生理心理条件等方面都会与其他人有一定的差异。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形,某一个具体的价值目标,对这个人来说是恰当的、比较容易实现的,而对另一个人来说就未必如此。

3、通过学习、锻炼等方式和途径,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人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这些条件有些是天生,但绝大多数是可以改变的。所以,个人的主观努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实现程度。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主动地通过学习、锻炼使自己的能力不断得到加强。大学生可塑性强,正处于增长知识才干的关键时期,我们应抓住这一人生的美好时光,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全面提高自

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自己人生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打下良好基础。

三、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社会实践是人生价值真正的源头活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因为美好的人生价值目标要靠行动即社会实践才能化为现实。人生价值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人生价值的评价就是对实践及实践结果的评价。人生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人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所以,当今大学生应努力在实践中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大学生只有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走群众路线,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大有作为。才能在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二)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当今时代,信息传递瞬息万变,知识更新越来越快。这就要求大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书本知识,打下坚实的知识功底。另一方面,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这是古往今来许多人成就事业的经验总结。大学生也要努力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求真知。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大学要努力把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并善于在实践中学,只有这样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一、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一)大学生心理状况及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总体上是健康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总的来看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内因:大学生处于特定的心理期,这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内因。

我们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至23岁之间,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

发展的过渡期。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许多过渡状态的矛盾性:第一,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但易带主观片面性;第二,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波动性较大;第三,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还不成熟;第四,独立性、闭锁性与依赖感、归属感同时存在。

2、外因:社会环境的影响,这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外因。

当前,我国社会环境总体上是好的,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但是也要看到,新的大学生活带来的不适应,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的冲击,学习负担和就业竞争造成的压力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心理。

(二)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仅能够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为大学生的人生提供导向;也能够直接为大学生提供思想和行为的价值标准、程式、规范,使得同学们在困难的时候看到成绩、看到光明,化逆境为顺境,变困难为动力。因此,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坚定自信心,在积极进取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提高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保持心理健康。

2、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合理的调控情绪

兴奋愉悦等情绪有助于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和生活的质量,而不满、抱怨、悲伤等情绪易使人消沉,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情绪中还回消磨自己的意志,甚至降低人的免疫力,容易导致心因疾病的发生,影响身体健康。因此,我们同学要积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一方面,大学生通过集体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友情。健康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学习进步、个性完善和情绪稳定。当一人有心理问题时,他人可以帮助引导和调适。另一方面,学生们在沟通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的是沟通的有效性,注意方式方法。

二、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遇到很多人,有的人只是与你擦肩而过,有的人与你只是泛泛之交,而有的人成了你的朋友、甚至是爱人。生命中的这些人来人往就构成了你们的人际关系网。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创建良好的人际环境是实现人生价值必不可少。

(一)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应坚持的原则

1、平等原则

平等待人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前提,也是交往的第一准则。与人交往应做到一视同仁,同时,要把自尊和尊重他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平等要求不盛气凌人,不卑躬屈膝,以平等的姿态与人交往。

2、诚信原则

诚信——诚信包含诚实和信用两方面。诚:真实无欺,表里如一。信:信:重承诺,讲信誉,守信用.诚实和守信是统一的,它是协调个人与他人关系的保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为什么要诚信?因为一个人内心不诚实,就不可能取得别人的信任,人无信则不立。

3、宽容原则

宽容是促进个人和他人和谐必不可少的条件。宽容就是心胸宽广,大度容人,对非原则性问题不斤斤计较。

4、互助原则

互助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必然要求。在人和人的交往中,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对增强彼此的理解,加强彼此的感情,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与合作不仅是人际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也是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今天,同学们之间在学习上需要有竞争;明天,在工作上也需要有竞争。

1、正确认识竞争

竞争是互动双方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社会同一领域里与对方展开的竞赛争胜的活动过程。对人类而言,人类的发展,始终充满着竞争。一般说来,竞争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它有助于激发竞争主体的进取心,有助于竞争主体客观地评价自我、扬长避短、展现才华、不断提高,从而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竞争也可

能产生消极的影响,比如在竞争中经常遭遇失败就可能使人们产生自卑感与挫折感,而在竞争中经常获胜又容易滋长骄傲自大的情绪,所以需要正确对待竞争,在竞争中保持健康的思想心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所进行的恶性竞争,既是人际交往的大忌,也是个人品德修养的大忌。

要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就必须正确认识竞争,正确对待竞争。在现代社会中,竞争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在每个学校都有评优评先的机会,把谁评上,就靠个人表现,这便出现了竞争。每个人都有争强好胜之心,竞争本身又有利于促进每个人的成长,有利于个人抱负的实现。对一个集体而言,竞争则有利于提高效率。

但是竞争存在,不是不择手段存在的理由,竞争应该是正当的,同学之间的竞争,更不应该把对手理解为“对头”,竞争对手强于自己,要有正确的心态。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这是我一生的主张。只有在能者面前不怕暴露自己的弱点,才能不断进步。”因此,同事之间的竞争要以共同提高、互勉共进为目的,以积极的竞争心理投人到竞争当中去。

竞争总是要分胜负的,就看你能否正确地对侍胜与负这两种结果了。有人在竞争中不择手段,就是无法正视结果,不能认清这样一个道理,竞争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有成功者,就有失败者,胜要胜得光明磊落,输要输个坦坦然然。要能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把名利看得谈一些。竞争总有失败者,何必那么在意结果而沮丧呢?又何必为了此名此利而不择手段,费尽心机呢?既然没能获得,还可以退而修身长智,下次再争取嘛。

2、正确认识合作

一个人、一个群体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众人拾柴火焰高”,真正伟大的力量在于团结协作。合作的形式也多样,包括学习上、思想上、情感上的互相交流和言行举止的和谐。比如,在寝室里,同学之间合作、和谐;在课堂上,同学之间、师生时间的合作与和谐;在图书馆阅览室、自习室,同学之间的合作、和谐等等。

3、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竞争离不开合作,竞争的胜利通常总是通过某一群体内部或多个群体之间通力合作的结果;合作也离不开竞争,没有竞争的合作只能是死水一潭。

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有一种“龟兔双赢理论”。说是龟兔赛了许多次,各有输赢,后来,龟兔合作,兔子把乌龟驮着跑到河边,乌龟把兔子驮过游过河,这就是双赢。竞争对手也可以使合作伙伴。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想成就一番大事,必须靠大家共同努力。

竞争可促进合作,合作又增强竞争的实力,正是这种竞争中的合作和合作中的竞争,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基于竞争与合作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鼓励竞争、提倡竞争,同时又要提倡合作、互相帮助,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是社会存在物。个人与社会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所以只有科学地认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正确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协调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

人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社会性。人的个体性是指每一个人有其特定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需要,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性。人的社会性是指人是社会的人,任何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在社会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协调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突出地表现在集体的学习、工作中或与人交往中,能共大同,存小异,在达到共同目标过程中以自己的个性等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而不是以个人的兴趣、爱好或信奉的“理论”强加在集体与他人身上,否则是孤独的、我行我素的人格表现。

(二)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人的需要的满足,都只能借助于社会,都是凭借一定的社会关系,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实现的。个人需要不纯粹是个人的,它或多或少是社会需要的反映,受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需要也不是脱离个人需要独立存在的,社会需要是个人需要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全体成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需要的反映。孤立地考虑个人需要,而不考虑社会需要,不联系社会需要来考虑个人需要,将使个人需要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导致个人欲望、个人需要的无限膨胀,最终不仅不能使个人需要得到满足,甚至还会使个人走上危害社会、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四)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统一关系

权利是个人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为社会作贡献,又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前提。只有人人承担起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多作贡献,社会的财富才能不断地增加,才能为人们享有权利和自由提供雄厚的基础,人也只有在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中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健全、品德高尚,个人的自我价值也才能得到充分实现。

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

在漫长的物种进化史上,人从自然界脱颖而出,成为当之无愧的“万物之灵”。但无论人如何进化,都改变不了这样的事实:人类源于自然界又依存于自然界,人永远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条件的,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

(二)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即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破坏和掠夺了自然,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

(三)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

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生产劳动为中介,而生产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人类正是在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中结成了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关系。因此,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于社会关系的协调。脱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就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当代世界出现的尖锐的环境问题。一个企业因排污而污染环境,从表面上看,是该企业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体现的是该企业不顾损害周围群众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而对自身的利益的追求,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第二章道德的基础理论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一)道德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人类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只有从人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中,从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本身,才能科学地说明道德起源。

首先,道德萌发于人类的早期劳动和简单交往。道德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属性,它体现的是个人与整体、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只有在历史中出现了这种关系并在人们意识到这种关系时,才会出现道德。

其次,道德形成于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发展。道德从萌芽到形成,同人类社会的分工有着直接的密切的关系。

(二)道德的本质

(1).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

第一,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第二,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道德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第三,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阶级属性。

第四,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2)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

(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什么是道德的功能?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

与能力。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道德主要功能: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

1.道德的认识功能

概念: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借助形式: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理想等

认识对象: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自己对家庭、他人、社会的义务和责任……

目标——使人们的道德实践建立在明辨善恶的认识基础上,从而正确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积极塑造自身的道德人格。

2.道德的调节功能

概念: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主要形式:道德评价。

力量支撑: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

如果道德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就能引导和激发人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调节社会整体和个人的关系,使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逐步完善和谐,使人们的行为逐步从“实有”向“应有”转化。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概念:道德的社会作用指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

善德的作用:

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一)中国传统道德

1、何谓传统道德?

?所谓“传统”是指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社会习惯力量和行为方式,他存在于制度、思想、文化、道德各个领域,对人的行为有无形的控制作用。

?所谓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一般指从先秦到辛亥革命时期,以儒、墨、道、法各家伦理道德传统为内容的伦理思想和道德实践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之所在。

2、传统道德主要内容:

?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正确运用物质利益原则,反对只讲金钱、不讲道德的错误倾向,在实践中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思想保证。”

1、为人民服务还有必要吗?

毛泽东在1944年9月为纪念革命战士张思德写了《为人民服务》一文。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原因: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为人民服务不同层次:高层次要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低层次要求是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集体主义原则

集体主义包含以下内容:

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这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根本要求。

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是集体主义原则的根本点和出发点。

重视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这是集体主义原则的重要方面。

在保障社会整体利益的情况下,实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集合,这是社会主义集体利益的本质特征。

3、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2006年3月份,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八荣八耻”涵盖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关系,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构成了社会主义道德的鲜明指向。它是光辉的,又是朴素的;它是崇高的,又是平凡的;它是理想的,又是现实的。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天天面对,事事相关,需要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

五、公民道德建设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阐明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公民道德建设纲要》虽将我国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表述为五句话、二十个字,但实际上概括的是十种道德规范,即每一句话由两个规范组成,分解开来看,就成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每

种规范都有自己的要求。

六、努力锤炼个人品德

(一)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界定:指个体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

当内心发生道德冲突时,那是对我们的考验,也是道德修养的关键时刻。(二)道德修养要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

实践是根本途径。

第三章道德实践领域

第一节社会公德

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1、公共生活的含义:

公共生活指的是人类群体在公共场合的社会生活,即人们在社会公共场所进行的活动。公共生活的社会空间是非常广泛的,它包括大街小巷、餐馆茶座、车站码头、公共交通、超市商铺、公园赛场、剧场影院、医院、图书馆、展览馆等公共场所。人们在这些场所范围内所进行的活动则称之为社会公共活动。

2、公共生活的特点:

第一,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社会作为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公共生活广泛地表现于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道德生活之中,同时还表现在日常家庭成员的生活、学习或者工作的各个方面。

第二,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社会的发展,使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人经历了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发展过程。社会整体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有着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从而使社会生活协调地发展。

社会公共生活是社会每个成员和社会群体的一种交往生活,它反映的是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种种社会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精细,使交往的越来越复杂化。

第三,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人们活动的内容变得愈加丰富。人类社会起源于原始群体,迄今已经经历了许多种社会形态。在当代的社会,维系着新秩序和新关系的社会公共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容也就同步发展,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从而使活动的文明程度也变得越来越高。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1、什么是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通常是指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须的秩序,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在当代社会有序的公共生活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公共生活有序化的意义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只有人人都遵守社会共同的行为规范,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才能每个人安居乐业。

(2)有序的公共生活秩序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人是社会的人,任何个人不可能离开社会而独立生存。无数个体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公共生活,要有共同遵守的公共生活规则来协调每个人的行为。因此,有序的公共生活秩序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提高生活质量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和谐的社会生活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共生活秩序。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公共社会生活领域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中华民族走向文明和进步的体现。但是公共生活中依然可见一些公德缺失的不文明现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