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黄梅戏 渔网会母 金元儿 左牵男右牵女选段唱词

黄梅戏 渔网会母 金元儿 左牵男右牵女选段唱词

黄梅戏 渔网会母 金元儿 左牵男右牵女选段唱词
黄梅戏 渔网会母 金元儿 左牵男右牵女选段唱词

黄梅戏渔网会母金元儿左牵男右牵女唱词

金元儿啊!

左牵男右牵女,

金元我的儿啊,金莲我的女,

一双双一呀对对,

双双对对儿和女娘面前立站,

细听你苦命的娘表诉冤情

表儿的家住之在山西省,

永州城石安县胡家庄村。

儿的祖父胡文进官高一品,

所生下儿的爹爹弟兄二人。

儿大伯胡开显云南做布政,

开思就是儿的爹尊。

儿的爹爹坐长沙九年整,

辞官不做告职归林。

那官船行至在洞庭湖口,儿啊?

洞庭湖口遇强人。

强贼人有一十九个,杀上官船不留情。

先杀保镖人有几个,后杀水手多少名,

丫环使女都杀尽,纵有鸡犬他也不留情。

可叹儿的爹爹死得惨啊,胡老爷呀!

乱刀斩的碎粉粉。

前仓搜到后仓内,

后仓搜出我母子三人。

强贼开口将我问,

他问我怀中抱何人,

那时为娘错开口,

我说胡家后代根。

强贼提刀就要斩,

他说斩草要除根,

人不除根终有祸,

草不除根逢春生。

那时为娘来哀求,

一定要留儿全尸身,后仓金银样样在,强贼到后仓搜金银。人说红毡不过水,娘把红毡裹儿身,金杯牙筷分水路,犀牛角儿压儿心,左膀为娘咬一口,牙痕里边毛三根。那时为娘心肠狠,将儿抛入湖中心,多亏刘老来搭救,莫忘刘老养育恩。娇儿若将娘来认,天下孝子永传名;娇儿不把娘来认,天雷打死你不孝子孙

黄梅戏《女驸马》观后感

黄梅戏《女驸马》观后感 黄梅戏《女驸马》观后感 丫头在写着作业,老公则码着软件程序,而我拿着电视遥控 器漫无目的地翻找着自己感兴趣的电视节目,黄梅戏《女驸马》出现在了我的视线里,我突然就被电视画面吸引了。 当心沐浴在这部戏剧里时,我只觉得,一切的烦恼与疲惫, 都已暂时离我而去了。 戏曲讲述了才女冯素珍和才子李兆廷自幼定亲。谁料而后李 家遭到灾难,一贫如洗。故李兆廷前去冯家借钱。冯素珍的后母 嫌贫爱富,竟然逼他退婚,要把素珍许给有权势地位的人。冯素 珍坚贞不屈,深爱着李兆廷。她悄悄地约李兆廷在后花园相会, 私赠白银一百两,帮助他进京赶考。不料,冯素珍的父母闻讯赶到,后母诬陷李兆廷为盗,把他送官查办,并将冯素珍另配他人。冯素珍誓死不从,在危急中逃跑,女扮男装进京寻找哥哥冯少英。她找遍京城,没有找到哥哥的下落。在偶然之间听说招考皇榜, 便灵机一动,冒李兆廷之名应试,指望得到功名,搭救兆廷,没 有想到竟然高中状元。 儿时的自己对这一段唱腔"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金榜中状元"黄梅戏名段记忆很是深刻。因父亲在我刚刚记事时曾经唱过几年 的戏,豫剧,锡剧,黄梅戏都能唱一些名段,只是儿时的自己每 天的耳闻目染却未得到父亲的一点点真传。所以说实话,对于戏

曲,我是基本上不懂,只是以欣赏的角度来观看,今天偶然再看 到这样的画面,不免让我听着也心情欢快愉悦。素珍高中状元后,皇帝爱其假扮的李兆廷才华出众,相貌堂堂,将其招为驸马。洞 房花烛之夜,公主含情脉脉,冯素珍心急如焚。公主见驸马迟迟 不肯入寝,不禁起了疑心,经过再三盘问,冯素珍才吐露真情, 说出了自己的真实女儿身份。公主大怒,要面奏父皇,办冯素珍 的欺君大罪。冯素珍吐露真情后又摆明利害关系,公主为了摆脱 尴尬的处境,决定请求父皇赦免冯素珍的死罪。第二天,皇帝迫 于情势,只得答应公主。 收冯素珍为义女,放出李兆廷顶状元之名,让他们成亲。这时,冯少英上殿代妹妹请罪,刘大人乘机做媒,使冯少英与公主 订亲。皇宫里张灯结彩,两位驸马一同进宫。最后皆大欢喜,圆 满大结局,正如每个像我这样的观众所盼望的。回味着这台戏曲,我最为喜欢的是扮演的玲珑聪慧的冯素珍,在才子佳人的故事里,素珍的唱腔、台步、一回首、一皱眉,初扮男装时淘气可爱的举止,着状元袍时的意气风发,在公主面前的焦躁不安,回眸间顾 盼神飞,举动中婉转风流,都让我回味无穷,又喜又爱。素珍经 历了一路上的躲躲藏藏,坎坎坷坷赶去京城寻兄长。忙了一大圈 终于和他的李郎百年好合,成全了自己,又让公主恳求皇上收自 己为义女,而把状元驸马的头衔给真正的正在坐牢那个李兆庭。 其实一直都觉得这个李兆庭还真是窝囊,家里破落,母亲又病逝了,就去他的岳父冯家借钱,不想被设计入狱了,而一出狱,状

黄梅戏

黄梅戏 一.简介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起源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黄梅戏前身即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后称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周边的广袤区域。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流播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旧时大部分地势低于江岸,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自然灾害频繁,水灾更为突出。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黄梅戏,以适应灾年逃水荒、打连厢、唱道情行乞他乡求生存的需要。这就大大促进了黄梅戏由山区向江湖平原地区的发展,向鄂赣皖毗邻地区的辐射。 严凤英、王少舫主演黄梅戏电影《天仙配》 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 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于安徽,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1920年的安徽《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黄梅戏条目为:“黄梅戏,戏曲剧种。旧称‘黄梅调’。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1959年,由安徽省文化局编、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戏曲选集》序中写道:“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歌,清道光以后流入安庆地区。”中国戏曲史家、戏曲理论家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中说:“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县采茶戏。” 1958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武汉洪山礼堂观看黄梅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黄梅戏《过界岭》,毛主席看完戏后,有疑问地说:“你们湖北的黄梅戏怎么跑到安徽去了?”当时的湖北省委副秘书长梅白向毛主席汇报了有关情况之后,毛主席恍然大悟地说:“原来你们的黄梅戏是大水冲到安徽去的啊!”毛主席还称赞说:“你们黄梅人还是演自己的土戏好,乡土气味很深,很感人,我也成了黄梅佬。” 1995年2月,黄梅县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黄梅戏之乡”。1995年8月,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黄梅戏之乡”称号。 三.发展阶段

黄梅戏简介

黄梅戏是我国戏曲的主要地方剧种。黄梅戏发源地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地区。一百多年以前,这里流行“黄梅调”也叫"“采茶戏"”。这种小戏中的一个支派 逐渐东移,在安徽安庆地区成了气候,形成了后来的黄梅戏。 早期的黄梅戏多是把当地的民歌小调直接搬上舞台,表现当地生活尤其是农村生 活的故事。比如《打猪草》说的就是一个农村男孩与一个女孩因打草损坏了农作物产 生矛盾,通过对歌化解矛盾的故事。其中的“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早已成了流行歌曲。又如《夫妻观灯》,通过一对青年夫妇元宵节观灯的见闻,描绘 了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不久,黄梅戏在搬演大戏上也有了成绩。这些大戏主要是受“青阳腔”、“徽调”的影响而产生的故事完整的整本大戏,像《乌金记》,《七仙 女下凡》等。其中的《七仙女下凡》几经磨砺修改,最终定为《天仙配》,成了黄梅 戏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品。要指出的是,早期的黄梅戏,基本上是农民自娱自乐的一种 文艺形式。 从20世纪20年代起,黄梅戏日趋成型,也逐渐走上了职业演出的道路,其重要 标志之一即是演出地点从农村走上了城市舞台。先是在安徽怀宁一带出现了专业班社。怀宁素有"戏乡"的称号。这里唱黄梅调十分兴盛。从演出一方来说,戏目多、人才多、班社多;从看戏者一方来说,观众多、市场多。于是,一批戏班应运而生。1926年, 著名演员丁永泉(旦角)、曹增祥(小生)、丁和寿(丑角)等所在的班社活跃于安 庆市区,此后在这里扎根。 黄梅戏进入城市以后,受到了京剧、越剧、扬剧、淮剧、评剧等剧种的影响,在 表演上有了很大的改进。从剧目上看,改编、移植了其他剧种的好戏如《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从音乐上看,传统唱腔进行了一定程度的 改革,主要是减少了传统唱腔中带有浓郁方言土语色彩的垫字,这样,唱腔简洁、明快,从字面上也好读易懂。从表演上看,吸收了兄弟剧种的一些程式化动作。 如开门、关门、圆场、喝酒等动作。其他在服装、道具、装置、伴奏等许多方面 都比农村演出时有了发展。这一时期的黄梅戏尤其是40年代的黄梅戏,已经成熟。 黄梅戏的更大发展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由于国家对地方戏曲给予足够 的重视,为加强艺术力量,安徽省陆续选派一些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方面的专门 人才参加了黄梅戏的改革工作。新老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黄梅戏的整体面貌焕 然一新。黄梅戏从安庆小戏一跃而成为安徽省最大的剧种。至今,黄梅戏与黄山一起,并称"安徽二黄",成为安徽省的骄傲。 这一时期的黄梅戏,唱腔唱法都有了改革,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突破了"花腔"只能专戏专用的束缚,同时,巧妙地借鉴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 造出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伴奏上,也不再是若断若续的"三打七唱",而是建立 了以中乐为主的中西混合乐队,从音乐气氛上大大提高了剧种的表现力。这一时期演 出的剧目很多,但大都进行了整理、重编。如《打猪草》、《夫妻观灯》、《天仙配》、《蓝桥汲水》、《补背褡》、《梁山伯与祝英台》、《秦雪梅吊孝》、《柳树井》、《春香传》、《女驸马》、《牛郎织女》、《党的女儿》、《江姐》、《刘三

相声小品剧本学唱黄梅戏女驸马

三一文库(https://www.wendangku.net/doc/2b7662226.html,)/其他范文/相声小品剧本 学唱黄梅戏女驸马 (相声) 女驸马(李中秋) 甲,你是那里人? 乙,我呀,俺!安徽人!(自豪的) 甲,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都爱家乡,都挺自豪,你安徽省的有啥新鲜的? 乙,不新鲜,可我们有黄梅戏,就新鲜了吧? 甲,当然不新鲜,因为黄梅戏现已是代表国家的剧种,经过一代代艺术家推陈出新,其曲调已达到旋律优美,淳朴流畅。是中国的《黄梅》,世界的《黄梅》。 乙,看来你是真懂,那我能唱算不算新鲜? 甲,你能唱?没看出来,这道是新鲜。

乙,那我们现在给战友们唱一段如何? 甲,行呀, 乙,黄梅戏《女驸马》你看过吧? 甲,不但看过,我可不会从头唱,我会从闭幕倒着往头唱。 乙,嘿,那我的考考你,这《女驸马》是啥意思?谁演的好? 甲,这你难不倒我,说的是民女冯素珍女扮男装曲线救夫的故事。 乙,她是够曲线的。 甲,这出戏现在唱的好的是著名黄梅戏演员韩再芬,她是风姿绰约、扮相俏丽、嗓音圆润、表演细腻。她唱起来委婉动听,韵味浓郁,是这味,(唱)为救李郎离家园。 乙,这就来了,干什么去呀? 甲,(唱)谁料黄榜中状元, 乙,中了状元什么样? 甲,(唱)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哇)好新鲜(哪)。 乙,先教你美,你等着。 甲,(唱)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

乙,他还来劲了。 甲,(唱)人人夸我潘安貌,谁知纱帽罩(哇)罩婵娟(哪)乙,小姐。 甲,(怒) 乙,怎么了? 甲,你犯了杀头之罪。 乙,咱说清了,是你犯了杀头之罪,还是我犯了杀头之罪? 甲,哎,我说你在这应当叫我:“状元公”,我的姓别已经变了。 乙,谁批的? 甲,是皇上?你管着吗?在这你就叫我:“状元公”。 乙,对,状元公。你在家也过的挺好的,中了状元闹不准还的下岗,你是折腾什么呀? 甲,(唱)我考状元不为把名显,我考状元不为做高官,为了多情的李公子。 乙,原来是为了多情的李公子呀, 甲,(唱)夫妻恩爱花好月儿圆(哪)。

幼儿园大班歌唱活动教案反思:黄梅戏《女驸马》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大班歌唱活动教案反思:黄梅戏《女驸马》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目标: 1、在熟练背诵七言诗的基础上,尝试用黄梅戏《女驸马》选段 演唱七言诗,进一步丰富幼儿的黄梅戏知识。 2、迁移已有的黄梅戏经验学习新旋律,探索用所学七言诗为乐 曲填词。 3、在用新诗为乐曲填词中体验成功与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已熟练背诵七言诗《咏柳》、《朝发白帝城》。 2、幼儿听国黄梅戏曲调,对黄梅戏有初步认识。 3、黄梅戏《女驸马》选段vcd,黄梅戏伴奏带。 活动过程: 1、演唱黄梅戏《看灯》进场。 2、看vcd画面,欣赏黄梅戏选段,初步感知旋律。 师:这段音乐是一段——(黄梅戏)。它和我们听国的黄梅戏有什 么相同的地方? 3、再次欣赏vcd卡拉ok版本《女驸马》选段,进一步熟悉旋律。 师:我们一起跟着这段音乐用“拉拉拉”来哼唱。 4、听录有伴奏音乐的磁带,在教师启发下边哼唱边做动作,感 知黄梅戏曲调拐弯绕的特点。 师:我们还可以一边哼唱一边做动作。 5、欣赏教师用七言诗演唱黄梅戏曲调。

师:你们发现这段唱词每句都是几个字啊?我们学过的七言诗能不能用这段音乐唱呢? 6、倾听教师分别用《咏柳》、《朝发白帝城》等七言诗演唱黄梅戏曲调。并跟随教师做动作。 7、选取一首诗朗诵后跟随教师听伴奏带演唱。 师:你们最喜欢刚才哪一首诗。我们一起念一遍再跟着音乐唱一唱。 8|、在教师动作暗示下站在场地四周随伴奏带边唱边做动作。 师:我们一起学黄梅戏演员来表演。每人找个空地方。 9、朗诵新诗并用新诗演唱黄梅戏《女驸马》选段。 师:你们还会什么七言诗呢?我们一起念一遍再唱一遍。 活动反思: 黄梅戏《女驸马》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曲目,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和马兰在不同时代都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勇敢善良、申明大义的女子。本活动选用的乐曲比较工整,唱腔也相对平直,比较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但是幼儿对故事情节不熟悉也难以理解,因此,我想到了用我国古典文化的精髓——七言诗来替换歌词。 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提出的七言诗反复演唱,目的在于引导幼儿反复倾听乐曲旋律,在幼儿充分感知乐曲旋律的句出上,再鼓励幼儿跟随教师演唱。本次活动当然是借班上课,但是活动中幼儿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无论是跟随教师做动作还是歌唱都比较主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活动结束后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演唱,个别孩子没有掌握。

黄梅戏

黄梅戏杂谈 一、黄梅戏的起源 二、黄梅戏的形成与发展 三、解放后黄梅戏的迅速崛起、享誉全国 四、黄梅戏艺术的基本特征和艺术特色 五、介绍几位黄梅戏代表人物 六、黄梅戏的现状 七、现场演唱,互动演唱、问答 1.黄梅戏的起源 安徽是戏剧大省,100年之内先后孕育了两个大的剧种京剧、黄梅戏。乾隆年间,安徽的四大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进京,随后发展形成了今天的国粹京剧,三庆班主程长庚被后人称之为京剧鼻祖,1993年文化部搞了徽班进京200周年纪念活动,我省徽剧团为此创排了一台新戏《程长庚》。 黄梅戏是京剧的小弟弟,大约起源于19世纪初,有人说,黄梅戏源于湖北(因湖北有个黄梅县),形成于安徽这是不准确的,黄梅戏的来源主要有怀宁怀腔,徽剧、青阳腔、岳西高腔、花鼓戏(又叫化谷戏),还包括江西的采茶调和湖北黄梅的采茶调,据湖北黄梅县县志记载,湖北黄梅县经常发大水,灾民们就向安徽的宿松、太湖一带逃难,他们边走边用采茶调来讨饭,有一首“逃水荒”的唱段保留至今。因此,今天的专家基本持这样观点:黄梅戏早期叫黄梅调。是从皖、鄂、

赣相邻的金三角地区的民间歌舞中诞生,吸收了古老戏曲青阳腔等的营养,在以安徽安庆地区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剧种。(放《大戏黄梅》剪辑之一“黄梅戏的起源”) 2、黄梅戏的形成与发展 黄梅戏的起源从到最终形成应该是1850年前后,(这时的京剧在北京已经达到了鼎盛时期,有一张京剧十三绝的照片为证),黄梅戏小弟弟开始牙牙学语。 黄梅戏早期是“自唱自乐”的民间艺术,虽有些职业乡村班社,也多是“三打七唱”的班子,(幻灯片介绍三打七唱),“三打七唱”,是指上世纪40年代以前的演出形式。即演出时由三人执打击乐器伴奏兼帮腔,七人登场演唱。剧中人物若多于七人者由角色兼代。“这种由三人敲鼓,不用丝竹等旋律乐器伴奏的演出形式,看起来很简单,但其唱腔的旋律却非常动听、优美,因此生命力很强。” 黄梅戏最早的第一代女演员胡普伢,(1870年——1935年、童养媳),喜爱黄梅戏,逃出婆家,她在黄梅戏初期有很高的历史地位,有代表性的唱段是《苦媳妇自叹》,还有很多这样的自叹唱段如“烟花女自叹”、“逃水荒”等等,讨饭的人手持道具有棍子有渔鼓有花鼓有连厢等,这些生活中的用具后来都演变为了戏中的道具,(放《演唱会》“苦媳妇自叹”)。 在民国20年(1931年)以前,黄梅戏一直被地方官府视为淫戏,禁止演出,1987年农历8月29日的上海《申报》第一次出现了关于黄

黄梅戏知识竞赛

说明 1、《黄梅戏艺术》读本坚持“普及推广、雅俗共赏”的理念,共分“香飘百年”、“艺海泛舟”、“群星璀璨”、“含英咀华”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香飘百年 2、怀宁县面积1276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人口69万。2002年,县政府驻地由石牌迁往高河。 3、据不完全统计,从明末开始,先后流播到石牌地区较有名的声腔,有江西的弋阳腔、苏州的昆山腔、甘陕的秦腔、池州的青阳腔、湖北的采茶调、皖北的花鼓灯等。经民间艺人的吸收、加工、发展和创新,终于使怀宁成为“京剧之父”徽剧的发源地,全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的发源地。 4、五大剧种:京剧、越剧、豫剧、评剧、黄梅戏。 5、怀宁享有“徽黄故里,戏曲圣地”的美誉。 6、“无石不成班”里的“石”就是指石牌。 7、2008和2011年,怀宁县被国家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黄梅戏)之乡”。因此,怀宁县是名副其实的“戏曲之乡”。 8、乾隆五十五年(1790)秋天,为庆祝乾隆帝八十大寿,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四大徽班: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其中三庆班由出生于怀宁的高朗亭率领,因此,高朗亭也被称为“徽班进京第一人”。 9、黄梅戏名称的出现,最早见于1952年11月15日的上海《大公报》,其前称为黄梅调。

10、牛灯戏是怀宁民间一种戏曲演唱形式,专演唐代名将尉迟恭的故事,在怀宁县洪铺镇、清河乡一带最为流行。 11、夫子戏最初因专演三国时蜀汉大将关羽的故事而得名,始创于明正德年间。夫子戏的唱腔是“乐佛腔”。 12、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是黄梅戏发展的第一个春天,严凤英和王少舫是这一时期的优秀演员代表,随着众多优秀剧目的不断推出,国内外观众逐渐认识并接受了黄梅戏,使其从乡村草台登上了都市的大雅之堂。 13、1960年,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出席了全国文教战线群英会,被授予“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出席会议的代表胡乡帮还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14、《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并称为“黄梅戏三部曲”。 15、《人民日报》对怀宁黄梅戏的认定是1961年10月15日。 16、十年浩劫的文革结束后,黄梅戏迎来了蓬勃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17、1997年,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创作演出的大型清装剧《邓石如传奇》,荣获安徽省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00年,由邓新生创作的黄梅戏故事片《山乡情悠悠》,荣获中国电影最高奖——华表奖。2000年,县剧团历时105天,将大型现代黄梅戏《孔繁森》,从长江唱到了黄河,从大别山唱到了太行山。2011年,改制后的县剧团演出的大型黄梅戏《独秀山下的女人》,在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上喜摘最高奖——优秀剧目奖;女主演刘丽华凭借在剧中扮演秀妹的精彩演出,获得优秀表演奖。2013年,该剧还获得了安徽省第

《女驸马》观后感鹏鹏

《女驸马》观后感 王涛2014210877 喜欢黄梅戏,是从小时候看电影《天仙配》开始的。七仙女柔软的腰肢,袅娜的身段,甜糯的唱腔,头一扭,嘴一撇,眼神一挑,简直是美到了极致,以至于小时候的我一直就想象着仙女的存在,而且都是七仙女那么美的。 很多人认为戏曲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喜欢的,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戏曲具有无限魅力,就黄梅戏而言,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其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因了黄梅戏,连带着喜欢越剧、京剧等剧种。起初只是觉得那些才子佳人扮相漂亮,喜欢那些凤冠霞帔、蟒袍玉带、珍珠玳瑁的装饰和那些咿咿呀呀的唱腔。等到年纪张大点,慢慢听出了那些意境的优美感伤,唱词的鲜活灵动,唱腔的柔和流畅。“架上累累悬瓜果,风吹稻海翻金波。夜静犹闻人笑语,到底人间欢乐多、、、、、、”这段清新活泼、韵味绵长的黄梅清音一起,你便一下子成了那个厌恶天宫凄清岁月,一心向往人间生活的七仙女了;“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黄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新鲜。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玉街前。个个夸我潘安貌,谁知纱帽罩婵娟”。听到这些,会让自己忘却所有烦恼和忧愁,自感身心舒畅,整个人都精神抖擞起来。黄梅戏原名“黄梅采茶调”,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黄梅戏代表作《女驸马》是一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古装戏,系安庆市著名剧作家王兆乾根据民间艺人口述的传统戏《双救举》重新创作而成,并在1958年首演,获得巨大成功。1959年由著名艺术家严凤英主演的彩色戏曲片《女驸马》再次引起轰动。1986年安庆市黄梅戏剧团再度排演此剧,由优秀青年演员韩再芬等主演。同年,此剧拍摄成四集戏曲电视连续剧,播出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并于次年获第五届大众电视金鹰奖。 该剧讲的是民女冯素贞冒死救夫,经历了种种曲折,终于如愿以偿,成就了美满姻缘的故事。主人公冯素贞和李兆廷在同窗共读时订下了亲事。不久,李家遭到灾难,一贫如洗。一天,李兆廷来冯家借钱,冯素珍的后母嫌贫爱富,竟然逼李兆廷与冯退婚,冯素珍坚贞不屈,深爱着李兆廷。她悄悄地约李兆廷在后花园相会,私赠白银100两,助其进京赶考。不料,冯素珍的后母闻讯赶到,诬陷李兆廷为盗,把他送官查办,并将冯素珍另配他人。冯素珍誓死不从,在危急中逃跑,女扮男装进京寻找哥哥冯少英。她找遍京城,没有找到哥哥的下落。万般无奈之下,参加了会试,岂料一举考中状元,又被召为驸马。洞房花烛夜,冯向公主吐露真相,化险为夷,历经种种曲折,终于如愿以偿,成就了美满姻缘。至此,经过一系列近乎离奇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戏剧情节,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聪慧的古代少女形象。 剧中,最脍炙人口的《谁料皇榜中状元》一节,唱词如下: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新鲜哪。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人人夸我潘安貌,谁知纱帽罩婵娟哪。我考

黄梅戏欣赏课教案

黄梅戏欣赏课教案 授课年级:三年级课型:欣赏课 教学内容:欣赏、模仿黄梅戏《女驸马》,初步了解黄梅戏的发展 教学目标:1、学习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黄梅戏选段,能够用简单的、经过提炼的动作进行戏曲唱段表演并能尝试有个性的创造性活动。2、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黄梅戏这一地方剧种产生兴趣,能专注地听赏黄梅戏选段。感受地方戏的特点,在听赏、演唱等音乐活动中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3、感悟江淮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增强。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感受黄梅戏鲜明丰富的地方色彩。难点:较逼真地模仿《女驸马》的唱腔特点,以及黄梅曲调和地方语言咬字的准确表现。 教学过程:一、感受黄梅戏: 导入新课: 1、老师表演一段戏曲,请同学猜一猜戏名及曲种。(多媒体音乐伴奏) 2、夫妻双双把家还地方戏——黄梅调 二、了解黄梅戏 1、起源: 谈话:师:“泱泱中华,5000年的漫长历史,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仅就江淮地区的传统戏剧来说就有好多种。这其中,黄梅戏就是具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你们对黄梅戏有多少了解呢?” ①、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有关黄梅戏的资料。(学生回答,教师了解学情。)②、教师介绍黄梅戏:黄梅戏因其唱腔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采用民间小调“采茶调”而得名,后来又吸收京剧、徽剧的音乐,在安徽安庆地区发展壮大并用安庆地区的方言演唱,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课件显示关键词):黄梅戏采茶调黄梅县(湖北)安庆 ③了解戏曲的名家名角――严凤英 a、黄梅戏的广泛流传,离不开那些为了黄梅事业贡献自己生命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们。(看断片介绍) b、简介严凤英,原名严鸿六,出身贫苦,15岁学戏,演旦角,后来又向老艺人丁老六学习,并不断吸取昆曲、京剧、话剧的表演艺术,大大丰富了起源于茶歌的黄梅戏的音乐和表演。严鸿六在演出《菜刀记》中的柳风英时一举获得成功,于是由师兄作主,改名为严凤英。解放后严凤英又师从北昆演员白云生,学习北昆的表演和唱法,用以丰富黄梅戏,被成为“黄梅戏中的梅兰芳”。 C、欣赏《女驸马》片断(课件) a、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这位艺术家出场,先猜猜她要表演的是哪个唱段里的扮相?仔细的聆听这位黄梅艺术大师的精彩唱段。

观黄梅戏女驸马

观黄梅戏《女驸马》赏析 喜欢黄梅戏,是从小时候看电影《天仙配》开始的。七仙女柔软的腰肢,袅娜的身段,甜糯的唱腔,头一扭,嘴一撇,眼神一挑,简直是美到了极致,以至于小时候的我一直就想象着仙女的存在,而且都是七仙女那么美的。 很多人认为戏曲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喜欢的,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戏曲具有无限魅力,就黄梅戏而言,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其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喜欢起初只是觉得那些才子佳人扮相漂亮,喜欢那些凤冠霞帔、蟒袍玉带、珍珠玳瑁的装饰和那些咿咿呀呀的唱腔。等到年纪稍大点,慢慢听出了那些意境的优美感伤,唱词的鲜活灵动,唱腔的柔和流畅。“架上累累悬瓜果,风吹稻海翻金波。夜静犹闻人笑语,到底人间欢乐多、、、、、、”这段清新活泼、韵味绵长的黄梅清音一起,你便一下子成了那个厌恶天宫凄清岁月,一心向往人间生活的七仙女了;“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黄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新鲜。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玉街前。个个夸我潘安貌,谁知纱帽罩婵娟”。黄梅戏原名“黄梅采茶调”,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黄梅戏代表作《女驸马》是一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古装戏,系安庆市著名剧作家王兆乾根据民间艺人口述的传统戏《双救举》重新创作而成,并在1958年首演,获得巨大成功。1959年由著名艺术家严凤英主演的彩色戏曲片《女驸马》再次引起轰动。1986年安庆市黄梅戏剧团再度排演此剧,由优秀青年演员韩再芬等主演。同年,此剧拍摄成四集戏曲电视连续剧,播出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并于次年获第五届大众电视金鹰奖。 剧中,最脍炙人口的《谁料皇榜中状元》一节,唱词如下: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新鲜哪。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人人夸我潘安貌,谁知纱帽罩婵娟哪。我考状元不为把名显,我考状元不为做高官,为了多情的李公子,夫妻恩爱花好月儿圆哪。” 这段唱词之所以经典,在于短短百字,将事件起因、主人公心理活动、美好愿望等交代得非常清楚。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 冯素贞在此段开篇就讲出了参加会试的目的,和“中状元”这一意外事件的发生,我们都知道古代科举是将女性排除在外的,而这种全国性的统一考试,三年一次,难度是相当大的。冯素贞为了挽救自己的婚姻,怀着极单纯的目的,参加了天下第一大考,却一举通过并经皇上殿试钦点为新科状元,可以想见,这是一个才华横溢、能力非凡、聪颖过人的女子。 “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新鲜哪” 此句表现出冯素贞可爱的一面,此时她“身着红袍、帽插宫花”,荣耀无比,但她表现出的不是男人“范进中举”式的激动,而是皇榜高中、阴差阳错的“好新鲜”。 “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

幼儿园大班歌唱活动:黄梅戏《女驸马》选段

幼儿园大班歌唱活动:黄梅戏《女驸马》选段 活动目标:1、在熟练背诵七言诗的基础上,尝试用黄梅戏《女 驸马》选段演唱七言诗,进一步丰富幼儿的黄梅戏知识。2、迁移已 有的黄梅戏经验学习新旋律,探索用所学七言诗为乐曲填词。3、在 用新诗为乐曲填词中体验成功与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已熟练背诵七言诗《咏柳》、《朝发白帝城》。 2、幼儿听国黄梅戏曲调,对黄梅戏有初步认识。 3、黄梅戏《女驸马》选段vcd,黄梅戏伴奏带。 活动过程: 1、演唱黄梅戏《看灯》进场。 2、看vcd画面,欣赏黄梅戏选段,初步感知旋律。 师:这段音乐是一段——(黄梅戏)。它和我们听国的黄梅戏有 什么相同的地方? 3、再次欣赏vcd卡拉ok版本《女驸马》选段,进一步熟悉旋律。 师:我们一起跟着这段音乐用“拉拉拉”来哼唱。 4、听录有伴奏音乐的磁带,在教师启发下边哼唱边做动作,感 知黄梅戏曲调拐弯绕的特点。 师:我们还可以一边哼唱一边做动作。 5、欣赏教师用七言诗演唱黄梅戏曲调。 师:你们发现这段唱词每句都是几个字啊?我们学过的七言诗能 不能用这段音乐唱呢?

6、倾听教师分别用《咏柳》、《朝发白帝城》等七言诗演唱黄梅戏曲调。并跟随教师做动作。 7、选取一首诗朗诵后跟随教师听伴奏带演唱。 师:你们最喜欢刚才哪一首诗。我们一起念一遍再跟着音乐唱一唱。 8|、在教师动作暗示下站在场地四周随伴奏带边唱边做动作。 师:我们一起学黄梅戏演员来表演。每人找个空地方。 9、朗诵新诗并用新诗演唱黄梅戏《女驸马》选段。 师:你们还会什么七言诗呢?我们一起念一遍再唱一遍。 活动反思: 黄梅戏《女驸马》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曲目,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和马兰在不同时代都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勇敢善良、申明大义的女子。本活动选用的乐曲比较工整,唱腔也相对平直,比较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但是幼儿对故事情节不熟悉也难以理解,因此,我想到了用我国古典文化的精髓——七言诗来替换歌词。 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提出的七言诗反复演唱,目的在于引导幼儿反复倾听乐曲旋律,在幼儿充分感知乐曲旋律的句出上,再鼓励幼儿跟随教师演唱。本次活动当然是借班上课,但是活动中幼儿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无论是跟随教师做动作还是歌唱都比较主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活动结束后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演唱,个别孩子没有掌握。 从活动结果看,教师始终没有退出,直到最后仍有个别幼儿需要教师支持才能演唱。分析原因,一方面是幼儿对七言诗本身不熟练,而教师频频更换七言诗内容让幼儿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另一方面

黄梅戏 商品学

商品学大讨论 之“打好徽自牌,唱响黄梅戏” 指导老师:王亮老师 小组成员:潘金晨、李可可、蒋艳芬、陈素芳、林青凤、李琳琳、许国庆、于干、王艳强、方朝、胡海霞、孙赛春

目录 1黄梅戏的起源 2黄梅戏的简介 3优秀剧目 4著名演员 5黄梅戏的发展 6黄梅戏荣誉榜 7黄梅戏的营销现状 —SWOT分析法 8如何让黄梅戏更好的发展 —针对营销对策4ps分析 --针对其他问题分析

黄梅戏的起源:黄梅戏的最早源头是来自湖北与安徽交界的大别山地区(目前此观点较为普遍)。清朝乾隆时期,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大别山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19世纪初至解放前)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黄梅戏最早起源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黄梅戏的简介: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寓居合成中国五大剧种。黄梅戏的唱腔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黄梅戏以明快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

戏曲《女驸马》鉴赏

戏曲《女驸马》鉴赏 黄梅戏广泛的流行于安徽省沿长江两岸,又叫采茶调,它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突出的特色是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唱腔优美动听,如行云流水,载歌载舞,表演朴实细腻。服装清新亮丽,演员的装扮自然真实。 《女驸马》是一个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民间传说,与梁祝、孟姜女、白蛇传等传统才子佳人的事故相提并论。安徽黄梅戏剧团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在50年代到60年代初所塑造的冯素珍的形象刚柔并济,神色具佳,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女驸马》是一部极富传奇色彩的戏曲,说的是民女冯素贞冒死救夫,经历了种种曲折,终于如愿以偿,成就了美满姻缘的故事。该剧通过女扮男装冒名赶考、偶中状元误招东床驸马、洞房献智化险为夷等一系列近乎离奇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戏剧情节,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聪慧的古代少女形象。 这部戏开篇是讲的悔婚拒婚。冯素珍自幼许配李兆廷,但是李家家道败落,李兆廷来投奔冯家。看到李兆廷得知了他现在的处境后,冯家父亲和她继母说他门不当户不对,配不上自己的女儿要求退婚,但是兆廷不答应,所以冯家父母就诬陷他偷了银子和首饰把他送进了官府。冯素珍得知父母为攀财富将要把自己许给豪门心里十分不愿意,但是自己是个女儿家没有什么办法只能伤心,犹豫。是秋红的一句话使她决定女扮男装进京去找兄长。 在这段里最感人的场面是当冯素珍和李兆廷在后花园的对话。一句"生生死死不变心" 说明了冯对李的一片真心,不在乎他的贫穷富贵,不带世俗的眼光看李,只愿与其结百年之好。并奉送纹银让他去进京考取功名。这一幕通过演员的真切表演,使人们更加同情这对恋人,更加气愤势力眼的冯的父母。 第二段部讲的是远走高飞。冯素珍经历了一路上的躲躲藏藏,坎坎坷坷赶去京城寻兄长。他冒名顶替李兆廷高中状元。 这段里最后的一段唱腔"谁料金榜中状元"是流传很广的黄梅戏名段,唱起来朗朗上口,给人带来欢快愉悦的心情。这段唱表达了冯素珍救兆廷心切,因为中了状元事情就有了进展,所以兴高采烈的心情。 第三段是高潮-红妆驸马。主要是讲经过刘文举大臣进鉴,皇帝要召素珍为驸马。但是素珍再三推辞都不行,没办法只有逢旨成婚。洞房花烛的晚上素针冒死陈词,说出了事情的真相。 结局-金殿赐婚。公主被素珍的真情感动,同意和她一起求皇上。她们以才智博得皇上赦免欺君之罪,并释放兆廷出狱。冯益民在金殿上为妹妹请罪,恰巧与公主相遇,二人一见钟情。大臣刘文举有想法做媒请皇帝召冯益民为驸马。两对新人结百年之好,大圆满结局。

黄梅戏

中国戏曲期末作业 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戏曲 学院:文化传媒学院 班级:08广电系编导1班 姓名:汪淼 学号:Q0836117

中国戏曲--------黄梅戏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每当我提到黄梅戏时我总能哼起这段戏,这段戏可以说是黄梅戏的典型代表了,老少皆宜,人人传唱。这学期我们开了中国戏曲这门课,我学到了也了解到了很多关于黄梅戏的知识。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评剧、越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它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多云山,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黄梅戏已成为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著名剧种。黄梅戏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早期叫黄梅调,是“自唱自乐”的民间艺术。黄梅戏有两大声腔体系———花腔体系、平词体系。花腔体系脱胎于民歌小调,属曲牌体;平词体系渊源于高腔、弹词、罗汉桩、道情、吹腔、徽调、京剧等声腔,属板腔体。这两大声腔体系,都植根于安庆地区的声腔土壤。黄梅戏表演形式,在学习借鉴昆曲、京剧、徽剧等大剧种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黄梅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在民国1 0年(1921年)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从清咸丰到辛亥革命前后。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 第三阶段,是1949至今。 唱腔伴奏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一、唱腔 黄梅戏唱腔有三种形式:主腔、花腔、三腔(“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 黄梅戏的主腔

黄梅戏曲史论文

黄梅戏曲史论文 一关于黄梅戏的历史 黄梅戏的历史很平凡,没有多少可以炫耀的资本。像一个寒门游子,靠着自己的打拼和不断地顺时应势或与时俱进改变了命运,也改变了世人的看法,赢得了地位和尊重。 早年,黄梅戏被认为是淫词浪曲,演黄梅戏和看黄梅戏都是被严格禁止的。《皖优谱》说:“今皖上各地乡村中,江以南亦有之,有所谓草台小戏者,所唱皆黄梅调。戏极淫靡,演来颇穷形尽相,乡民及游手子弟莫不乐观之。但不用以酬神,官中往往严禁搬演,他省无此戏也。”①此时的黄梅戏,虽深受底层百姓欢迎,却毫无地位可言。黄梅戏最早的女演员胡普伢因为偷着去看了一次黄梅戏,被家里人抓回来痛打了一顿。黄梅戏老艺人丁永泉(艺名丁老六)也因为唱黄梅戏而和同伴一起被乡丁抓去,头套芦席游乡。 黄梅戏最早应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即清咸丰(1851—1861)前后,是一个相对晚出的剧种。由于晚出,便占尽天时,大受其惠,可以广泛地吸收、借鉴既有成果,杂取众家之所长,养成自己之才艺。有人说黄梅戏产生在清乾隆年间,有220多年的历史,这是缺少依据的。持这种观点的人以为,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县一带曾经流行的采茶调”,乾隆五十年(1785)发大水,湖北黄梅人逃荒进入与之毗邻的安庆地区,之后诞生了黄梅戏。因此,就误以为黄梅戏是诞生在“清代乾隆”年间了②。其实,一个剧种历史的长短并不重要,并不影响我们对它的热爱。越剧的历史就不长,只有百年的历史。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把黄梅戏的历史说得多么沧桑,多么老迈。并且,一个剧种的诞生,也并不仅以声腔的出现为依据,而应以戏剧要素的整合完成为标志。“四大徽班进北京”至今还不到220年,进京后才慢慢有了京剧。严格地说,京剧诞生在“鸦片战争”前后,它的历史至今也还不到200年,已是古老剧种。黄梅戏作为一个年轻剧种怎么反倒有了“220多年的历史”了呢?不到200年的京剧已然形成了完备的戏曲表演程式,甚至体系化了,各方面都显得炉火纯青,近乎完美。而黄梅戏至今没有定型,表演范式也未形成,多数“功法”都取学于京剧。 说黄梅戏产生于乾隆年间,其实就是把早期采茶调形式等同于黄梅戏,这也就支持了黄梅

黄梅戏之经典唱段

黄梅戏之经典唱段-影响力 NO.1 《天仙配?夫妻双双把家还》,老、中、青、少无人不知,世人皆晓。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能哼上两句。影响力很霸道,学起来容易,流传度广。苦悲之后获得重生,向往新生活新起点,情节感人。理所当然,排名第一。 NO.2 《女驸马?谁料皇榜中状元》,老、中、青、少都很喜欢,特别是深受女性朋友的喜爱,因其节奏欢快,旋律平缓,容易传唱。同时能彰显女性在现代社会里谋取与男性平等读书求知权利的需求。亦歌亦曲,故排名第二。 NO.3 《牛郎织女?到底人间欢乐多》,老、中、青年观众喜欢的颇多,特别是家庭在享受天伦之乐时,会怀恋感恩生活的给予。道教神话传说故事,反映世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旋律平缓,容易学唱,亦歌亦曲,排名第三。 NO.4 《风尘女画家?海滩别》,黄梅现代戏中最具代表的对唱,属于专业和骨灰粉丝级别。旋律唱腔唱词极其优美感人,中青年男女粉丝都喜欢学唱,需有一定的基础方能学的比较像模像样。有难度,不易学,排名第四吧。 NO.5 《春香传?爱歌》,不知是否从别的戏种借用过来的,但黄梅版的唱腔唱词很优美,是考验一个专业演员实力的唱段。男女对唱,一气呵成,学会此唱段不容易。但是观众很爱听这段,感染力很强。暂且排名第五。 NO.6 《游龙戏凤?天女散花》,旋律优美,如沐仙境。这一段集中了黄梅戏女腔中的平词、阴司腔、花腔等主要腔体,听起来很愉悦享受。观众喜欢的人很多,在晚会庆典以及媒体亮相的机会颇多。亦歌亦曲,且排名第六。 NO.7 《夫妻观灯?闹元宵》,这个是折子戏。按道理,这段的流传度和受众度应该排第一,第二位才对。是传统中的经典代表,因为年年都要闹元宵。露脸和上镜的次数应该最多的。应该按照折子戏和舞台剧区分,不好排名。 NO.8 《打猪草?对花》,这个也是折子戏,曾经是天天“打猪草”,夜夜“闹花灯”。可见这两出折子戏的影响力,难分伯仲,上镜的次数应该不低于“正月十五闹元宵”。乡野间,泥土味,随便哼上两句,传唱易,流传极广。 NO.9 《龙女?一月思恋》,这段很甜美的唱腔,可惜有点显短,唱词唱段稍稍偏短,后人应该改进或加工补上一段优美唱词,借用此旋律,使其丰满完整些就更好了。一分多种的唱段难成经典永恒被传唱,故这里先排名第九吧。 NO.10 《红罗帕?魂牵梦绕双合镇》,这个应该是老三篇里面《罗帕记》改编来的,吴琼唱功非常了得。但让学唱的人感到有很大的压力。若以后能推广开来,被广大受众接受哼哼几句就非常好了。因享有老三篇的地位,排第十。 NO.11 《刘海戏金蟾?十五的月亮为谁圆》,这段男女对唱也很经典,传唱也很多。适合年轻人学唱,旋律平缓,比教容易学唱。小型剧场里必选的男女黄梅经典对唱,观众喜欢这段很多,姑且

魂兮归来_由黄梅戏_风尘女画家_的复排引发的思考_周春阳

魂兮归来 ︽风尘女画家︾ ︱︱︱ 由黄梅戏︽风尘女画家︾的复排引发的思考 ○ 本刊特约记者 周春阳

公元一九八四年秋,林青先生根据石楠先生的传记小说《画魂—— —张玉良传》改编的黄梅戏《风尘女画家》,首演于第一届安徽省戏剧节。当时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以最强阵容推出《风》剧,由马兰(饰演张玉良)、黄新德(饰演青年潘赞化)、王少舫(饰演老年潘赞化)领衔主演,孙怀仁(导演)、精耕(作曲)等通力合作,使《风》剧在首届戏剧节上风标独具,其典雅清丽、华美浪漫的艺术呈现,令人顿生和神当春、清节为秋、四时代序、人生如寄之感慨,因而《风》剧首演之后,赞者美之誉之,贬者叹之惜之,但无论赞与贬,均受其艺术感染所发。《风》剧的艺术魅力在当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这不足为奇,值得人们关注的是《风》剧首演至今已二十七年,二十七年间,《风》剧中的核心唱段在戏剧界和民间广为流传,经年累月,常唱常新,已经成为黄梅戏的新经典曲目。戏剧界的专家、学者,黄梅戏的观众、戏迷们总是常常挂念《风》剧,期盼着《风》剧有一天能在舞台上重现芳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二零一一年四月,正是春暖花开时节,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新一代演员复排了《风》剧,孙娟、余顺领衔主演,整台演员青春英发熠熠生辉,复原并创新了首演《风》剧的艺术品格,尤其是孙娟、余顺的演唱既传统又现代,既忠实于黄梅戏又拓展了黄梅戏,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人们常说,十年磨一戏。《风》剧从首演到复排已接近三个十年,有人说《风》剧被尘封了二十七年,这不准确。应该说《风》剧是存活了二十七年,一直存活在戏剧家和戏剧观众的心里,存活在各类文艺竞赛与演出的实践中。《风》剧既没有被搁置在戏剧博物馆里,也没有被人们忘记,二十七年后又重新复排面世,这在当今中国的戏剧界可以算是一个奇迹。奇迹是怎样发生的?《风》剧何德何能?为什么会有如此造化?为什么在当下这种以物欲、浅薄、浮躁、速效为能事的境况里,《风》剧还能徜徉于海滨、信步于闲庭?这是值得人们思考与研究的一个课题。 《风》剧的艺术生命象一棵常青树,首先根植于剧本的文学品格。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理想与浪漫高度融合的年代,文学艺术日趋活跃,戏曲园地百花盛开。安徽谓之戏剧大省,戏剧界对传统的传承、诠释、解构与创新已经蔚成风气,宽松、包容、和谐、开放的氛围使戏剧创作空前繁荣,全省各地方剧种都相继推出了一批好戏,《风》剧正得其时应运而生,成为这批好戏中的阳春白雪。《风》剧的典雅气质、诗化风格、文学意蕴所创构的戏剧境界,在给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给人以惊愕:这是黄梅戏吗?黄梅戏的泥 土气息芳草韵味哪里去了?黄梅戏的风格特色也淡而无存,这个戏离开戏剧传统是不是走得太快了太远了?值得庆幸的是经过短暂的质疑之后,戏剧界、尤其是黄梅戏观众中有许多人都认可和喜爱《风》剧,《风》剧中的许多唱段成为许多戏迷的至爱。《风》剧在剧本创作、排练演出、接受体验三个层面化蝶成蛹,曲高而和众,不仅丰富和提升了黄梅戏剧种的文学品质,也培养和提升了黄梅戏观众的审美情趣。 《风》剧艺术生命之树的常青长绿,也得益于《风》剧唱段的设计与唱腔的创新。《风》剧首演时分九场共设计了55个唱段,每段唱词都经过林青先生呕心沥血的精雕细刻,真乃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达到了珠圆玉润玲珑剔透的程度。《风》剧的唱词虽属苦心经营,但却无斧匠之迹,象诗一样凝炼,象散文一样飘逸,如行云流水不拘范式,形成了自身“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品质。从剧本创作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大胆尝试对黄梅戏剧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她意味着黄梅戏有很广阔的延伸空间,可以在中国文学艺术的传统与现代中纵横捭阖左右逢源。《风》剧的唱段丰富华丽,唱词新颖别致,意境清婉悠远,为作曲拓展了新的平台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精耕先生当年正羽扇纶巾意气风发不让周郎,披坚执锐为《风》剧谱写华章。虽说精耕先生对黄梅戏的传统唱腔(主腔、花腔、三腔)、黄梅戏音乐的曲式结构特点、黄梅戏的旋律发展手法都熟稔于心,但给《风》剧散文诗体式的唱段谱曲则必须是全新的创作,现成的曲式无法表现其丰富的情感内涵。为了创作出符合《风》剧人物面貌与戏剧情境的核心唱段,塑造出黄梅戏剧种中新的知识分子的音乐形象,精耕先生可谓是废寝忘食寤寐求之,许多现在看来堪称经典的唱段就是他在辗转反侧时完成。如“当年苦海受欺凌”、“年年盼,日日想”、“海滩别”、“忽听琵琶”、“梦幻”等核心唱段,《风》剧首演后即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至今余音缭绕且杨柳新翻绵延闾巷时能闻听。究其艺术魅力除唱词的绚丽极致外,功在唱腔运用的出神入化妙趣天成。如潘、张对唱“年年盼,日日想”是两段平行、对称的男女[二行]与灵动、紧凑的[彩腔]结合成一个二段体的唱腔,优美清纯的旋律收放自如,气息和声音得到完美控制,整个唱段犹如一方美玉铮铮作响,常使听者陶醉;“海滩别”以[彩腔]、[彩腔对板]、[平词对板]为基调,根据句幅长短相间的变化、人物情绪跌宕多姿的特点,旋律、曲调也随之委婉起伏一波三折韵味无穷,把主人翁惆怅无奈、依依惜别、欲罢不能的情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