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急性心肌梗死健康教育

急性心肌梗死健康教育

急性心肌梗死健康教育
急性心肌梗死健康教育

急性心肌梗健康教育

定义:AMI是指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细胞死亡。

一、诱发因素:

1、遗传因素

2、年龄(男性60岁后,女性绝经后为高发人群)

3、生活习惯(过劳、暴饮暴食、抽烟、喝酒等)

4、心理因素(情绪激动)

5、环境因素

6、其他(大出血、休克、脱水、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等)

二、临床表现:与梗死的部位、大小、側支循环情况密切相关

先兆:1、50%-81%的病人在发病前数天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以新发生心绞痛

或原有心绞痛加重最为突出。

2、心绞痛发作较以往频繁、性质较剧烈、持续时间长、硝酸

甘油疗效差、诱发因素不明显。

3、心电图示ST段一过性明显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或增高,

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情况。

症状:1、疼痛,严重持久的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

2、全身症状: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9h出现,表现为发热、

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加快等,体温可达38°左右,

约持续1周;心肌酶谱增高,特异性进行性ECG变化

3、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上腹胀痛,肠胀气

4、心律失常:多发生在起病1-2天,24h内最常见,以室性心

率失常最常见,室颤是AMI早期,特别是入院前最主要死

因。

5、低血压和休克:疼痛发作期间血压下降常见,但未必是休克,

如疼痛缓解而收缩压仍低于80mmhg,且病人表现为烦躁不

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少尿、神

志迟钝甚至晕厥者则为休克表现。

6、心力衰竭:主要为急性左心衰

三、并发症:

1、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

2、心脏破裂

3、栓塞

4、心室壁瘤

5、心肌梗死综合征: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有发热、胸

痛等症状。

四、常用检查:

1、心电图

2、超声心动图

3、放射性核素检查:可显示AMI的部位与范围,观察左心室壁的

运动和左心室射血分数

4、实验室检查:24-48h后白细胞增高至(10-20),红细胞沉降率

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可持续1-3周;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建

议入院即刻、2-4h、6-9h、12-24h测定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

五、健康指导:

1、休息指导:第一周绝对卧床休息;第二周在床上做肢体活动;

第三周在床边活动;第四周在室内活动

2、饮食指导:宜清淡、易消化、低脂、低胆固醇饮食;从

流食→半流食→软食→普食逐渐过度;切记少食多餐。适当进食杂粮及食物纤维的摄入,促进肠蠕动,预防便秘

3、运动指导:应逐渐增加活动量,避免剧烈活动、疲劳活动、长时间活动,应从步行过渡到慢跑、打太极等,每次时间逐渐延长,循序渐进。

4、心理指导:保持心情愉快,学会自我调节,避免情绪激动,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5、用药指导:强调用药治疗的必要性,指导病人按嘱服药,告知药物用法,作用及不良反应,并教会病人定时测脉搏、血压;定期进行心电图、血糖、血脂的检查。

6、家属指导:AMI后应积极做到全面综合的二级预防,即冠心病二级预防ABCDE原则。(如图所示)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个案

案例:对一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 一、典型案例 患者,女性,53岁,因“反复心前区闷痛3年余,加重伴气促、冷汗2小时”于2010年8月29日10:20入院,急诊以“急性心肌梗死”收住住院。 3年前患者因劳累后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痛,并放射至左肩部疼痛,持续约几分钟,经休息而缓解,后在家人的劝说下到当地医院做心电图(ECG)提示“冠脉供血不足”,予以扩冠治疗。以后又多次于劳累过度或情绪激动后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疼痛,均经扩冠治疗而缓解。患者于2小时无明显诱因前出现乏力、胸闷、胸痛、气急、冷汗、颈部发紧、伴有恶心、呕吐数次,含服硝酸甘油无效,急赴“当地医院”就诊,急诊以“急性心肌梗死”收入住院。 既往患糖尿病5年,高血压病3年,高脂血症2年,均规律服用药物控制于正常范围内。无冠心病家族史。 查体:体温36.8℃,脉搏92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80/50mmHg。神志清合作,扶入病房,体型稍胖,头颅五官无畸形,双侧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射灵敏,颈软,无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界不大,心率92次/min,心音低钝,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未扪及肿大,双下肢无水肿。 心电图显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宽而深的Q波,T波倒置。 化验室结果示:WBC计数6.2×109/L,中性粒细胞70%;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K-MB升高,AST起病后10小时升高,5天后下降至正常。 入院诊断: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心功能Ⅳ级 2、原发性高血压 3、糖尿病

4、高脂血症 二、治疗要点 入院后立即置于ICU病房行心电监护抢救,吸氧2—3天,止痛、溶栓抗凝、扩冠、补充血容量、极化液等治疗,1周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情绪稳定,能下床轻微活动,无气急胸闷,胸痛缓解。 三、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饮食护理宜给低盐、低热、低脂、高维生素、适量蛋白易消化清淡的饮食,少吃多餐,最初2~3天流质饮食为主,以后根据病情逐步过渡到低脂、低胆固醇清淡半流饮食或软食。为了利于病人饮食每天进行两次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以增进病人的食欲。 2、活动与休息发病后1~3天应绝对卧床休息,尤其是最初的24小时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探视,进食、排便、洗漱、翻身等活动由护士协助完成,并保持情绪稳定,其目的是减少心肌耗氧量,防止病情加重。对于有并发症者,应适当延长卧床休息时间。卧床期间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进行被动或主动的肢体功能训练。若病情稳定无并发症,24h后可允许病人坐床边椅,协助患者进餐、洗漱,在患者活动耐力范围内,鼓励患者参与部分自理活动。第5~7天后可室内行走、室外走廊散步。 患者活动必须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与监测下进行,以不引起任何不适为宜。若活动时心率比安静时心率增加20~30次/分钟或15~20次/分钟(服用β受体阻滞剂后),血压降低10~15mmHg以上或血压异常增高,心电图上表现出心律失常或ST段移动,患者主诉乏力、头晕、呼吸困难、恶心、心前区疼痛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 3、氧疗护理遵医嘱给予2~4L/min持续或间断的鼻导管吸氧。氧疗可以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心绞痛,减少心律失常,减轻心脏负担,保证心脏及重要器官的氧要求,控制心梗范围。 4、保持大便通畅由于患者病情危重,需绝对卧床休息,而患者年老体弱,胃肠

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

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 本病的基本病因是灌装动脉粥样硬化(偶为冠状动脉栓塞、炎症、先天畸形、痉挛和冠状动脉口堵塞所致),造成一只或者多只血管管腔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尚未建立。一旦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是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达到1小时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的原因多数是不稳定粥样斑块破溃,继而出血或管腔内血栓形成,使血管腔完全闭塞,少数情况是粥样斑块内或其下发生出血或血管持续痉挛,也可以是冠状动脉完全闭塞。 促使粥样斑块破溃出血及血栓形成的诱因有:休克、脱水、出血、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使心排血量骤降,冠状动脉灌流量骤减;重体力活动、饱餐特别是进食多量高脂饮食后、情绪过分激动或血压剧升,心肌需氧量猛增,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晨起6-12小时交感神经活动增加,集体应激反应增强,冠状动脉张力增加。 心肌梗死发病急、变化快、病情危重、猝死率高。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表明,21世纪的杀手疾病中,心脏病位列第一。目前,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急性心梗的治疗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与此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防止并发症及猝死发生,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现将体会总结如下:除参照“心绞痛”病人的健康指导外,还应该注意: 一、科学的饮食:急性心肌梗死恢复后的所有病人均应采用饮食调节,可减少再发,即低饱和脂肪和低胆固醇饮食,要求饱和脂肪占总热量的7%以下,胆固醇﹤200mg/d。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使其明白科学的饮食可减缓动脉硬化的发展,有利于心梗病情的好转,饮食注意要点是:①选用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半流汁饮食;②每日食用适量的粗粮、蔬菜、水果;③少食多餐,避免过饱,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或开塞露通便,防止过度用力排便增加心脏耗氧而诱发性心律失常;④注意选用低脂、低胆固醇食品,避免食用动物油脂、动物内脏及油炸食品;⑤肥胖者要限制食量,适当减轻体重;⑥忌烟酒。有心功能不全及高血压者要限制食盐摄入。 二、心理护理:因病情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有恐惧感,精神高度紧张;又为家事或工作担忧,悲观失望,焦虑烦躁。因此,护士应积极开展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根据病情以认真和蔼的态度,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心梗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转归,心梗的治疗与康复知识。告诫患者不要激动,因为情绪波动会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及血压升高,加重心肌缺血,使病情恶化,不利于康复。让同病房已近康复的患者介绍自身体会,消除其忧虑,激发其配合治疗的主动性。在康复期鼓励患者参加一些适宜的康复活动,保持良好心态,改善机体应激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康复期活动指导:心肌梗死急性期应绝对卧床3—7天,由护理人员协助完成一切生活护理,经3—7天治疗后,如无并发症,无新的心肌缺血改变,护士应指导患者进行康复活动。如床上坐起、看书洗漱等。坐起时动作缓慢,防止体位性低血压。逐渐于床边、室内慢慢步走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劳累为原则。向患者说明循序渐进的活动锻炼,可增加活动量,提高症状的血流量,改善心肌梗死症状,预防肢体血栓的形式等。建议病人出院后进行康复锻炼,适当运动可以提高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延长存活时间。进行康复训练时必须考虑病人的心理、社会、经济因素,体力活动则必须考虑病人的年龄、心肌梗死前活动水平及体力状态等。运动中以达到病人最大心率的60%-65%的低强度长期锻炼是安全有效的。运动方式包括步行、慢跑、太极拳、骑自行车、游泳、健美操等,每周运动3-4天,开始时每次10-15min,逐步延长到每天30min以上,避免剧烈活动、技能性活动、活动时间延长。在正式的有氧运动前后应分别进行5-10min的热身运动和整理运动。个人卫生活动、家务劳动、娱乐活动等也对病人有益。无并发症的病人,心肌梗死后6-8周可恢复性

心肌梗死健康教育

心肌梗死健康教育 【疾病相关知识】 1、定义心肌梗死是指因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者中断,使相应的心肌持久而严重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心肌酶增高,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者心力衰竭,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2、病因引起心肌梗死的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血管腔严重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使心肌严重而持久缺血达1h以上,可发生心肌梗死。 【健康教育目标】 1、及时发现和控制心律失常,消除恐惧心理。 2、减轻或解除不适感,逐步恢复体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3、保持排便通畅,无并发症发生及无心肌梗死再次发作。 4、学会自我护理方法及相关保健措施。 【健康教育内容】 1、专科护理 (1)进行连续24h心电监测,观察心率、节律变化及心律失常的情况,如有室性心律失常及房室传导阻滞等应及时处理。 (2)观察胸痛和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防止病情恶化。 (3)配合进行特殊检查及治疗,如12导联心图有特征性改变及动态演变过程,对心肌梗死的诊断、定位估计预后有帮助。急诊经皮穿刺腔内动脉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术,可疏通冠状动脉管腔,改善心肌血供,其护理见本章第九节。 2、饮食第一周应给予半量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伴心功能不全者应适当限制钠盐;以后可给予低盐、低脂、低胆固醇、富含纤维素的易消化饮食。注意少量多餐,忌饱餐,以减轻心脏负荷,促进恢复。 3、休息与睡眠绝对卧床休息5~7d,一切日常生活由护理人员帮助解决,避免不必要的翻动,保持病室安静,限制探视,减少干扰,以降低心肌耗氧量,防止病情加重。从第二周开始,非低血压者可鼓励病人床上作四肢活动,防止下肢血栓形成。两周后可扶病人坐起、病情稳定者可逐步离床,在室内缓步走动,对有并发症者应适当延长卧床休息时间。 4、药物 (1)解除疼痛可防止心肌梗死面积扩大和减少并发症发生,严重者可选用吗啡、度冷丁等止痛药物,需注意有无呼吸抑制、脉搏加快等不良药物反应。 (2)溶栓治疗可防止心肌梗死面积扩大,缩小心肌缺血范围,使心肌得到再灌注。注意溶栓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如用药后胸痛有无缓解,皮肤黏膜及内脏有无出血等副作用,出血严重立即停止治疗,紧急处理。 5、心理护理危重期间应加强床边巡视,给予心理支持,减轻病人恐惧感,避免不良情绪增加心肌耗氧量和心脏负荷。 6、吸烟与酗酒应自觉戒除烟、酒等危险致病因素,避免增加心脏负荷。 7、卫生宣教注意保暖,预防感染,避免寒冷刺激,诱发胸痛发生,因此在严寒的冬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宣教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宣教 入院宣教: 1、心理指导 因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伴有心前区不同程度的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后多不能缓解,患者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有濒死感,易产生紧张、恐惧、焦虑心理。护理人员可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目前的治疗进展、良好的预后等进行介绍,使患者信任医护人员的治疗而主动配合。发病6h内采取溶栓治疗是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措施,医护人员经验丰富可增加患者的安全感,使患者变被动为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度过危险期。1周内严禁探视,避免情绪激动。 2、饮食指导 2.1饮食上宜遵循清淡、富有营养且易消化、少食多餐的原则,食物中的钠、钾、镁,必须注意。前3d要给予流质饮食,如牛奶、豆浆、米汤、果汁、菜汁等,待症状减轻后逐渐改为半流质饮食、普食。 2.2戒烟、酒,香烟中的一氧化碳使血液中氧气含量减少,可促使冠状动脉血管收缩致缺血心肌进一步缺血缺氧;酒中的乙醇直接损伤肝脏,影响脂肪代谢使血中甘油三酯增高,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概率。 3、休息指导 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患者一定要保证充分休息,在安静休息时,患者处于基础代谢水平,心脏负荷减少,有利于心肌供氧和耗氧达到平衡,可避免诱发和加重心功能不全;安静时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可防止心律失常的发生,还可减少因不适当的体力活动而诱发室壁瘤的发生,以致心脏破裂;休息时间一般来说在6周~8周,一般认为,血流阻断后心肌因严重缺血发生凝固性坏死,表现为心肌间质充血、水肿,24h后炎细胞浸润,3d~7d后出现肉芽组织,1周一2周肉芽组织开始被纤维组织代替,3周~4周肉芽组织基本被纤维化,6周~8周形成瘢痕愈合。在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处经8周瘢痕形成后,才可以逐渐增加活动量,且每次活动以20min为最大极限。 4、排便指导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排便时因屏气用力可使心肌耗氧量增加,使心脏负担加重,便后易突然发生心搏骤停或室颤而致死。因此要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询问并观察患者的排便习惯,准确记录每日的排便次数,保持每天排便1次。对绝对卧床休息的患者应正确指导和训练定期床上排便的习惯,防止过度用力和屏气。给予易消化、含丰富纤维素和维生素的清淡低脂食物及水果,易于排便,防止便秘;同时避免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及饮料。常规服用缓泻剂,如有便秘时,可给予开塞露或必要时低压肥皂水灌肠。 5、用药指导 5.1镇静止痛,硝酸甘油是缓解心绞痛的首选药物,硝酸甘油0-3mg舌下含服或10~15mg静脉滴注,如疼痛症状仍未缓解,给予地西泮或哌替啶肌肉注射。 5.2应用硝酸酯类药物时,如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等可出现头昏、头胀痛、面红、心悸、血压下降引起晕厥,服药后应平卧片刻,或在医护人员监护下用药。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常规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常规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坏死标记物增高、心电图进行性改变,部分病人可有发热;同时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于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观察要点】 1、疼痛:为早期出现的最突出的症状。多发生于清晨安静时,诱因多 不明显,疼痛性质和部位与心绞痛相似,但程度较重,常呈难以忍受的压榨、窒息或灼烧样疼痛,伴有大汗、烦躁不安、恐惧及濒死感,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小时或数天,口服硝酸甘油不缓解。部分病人疼痛可向上腹部、下颌、颈部、背部放射。少数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可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2、全身症状:疼痛后24—48小时可出现发热,体温升高至38℃左右, 可持续3—7天。伴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因坏死物被吸收引起。 3、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恶心、呕吐、上腹胀痛和肠胀气,严 重者可发生呃逆。与坏死心肌刺激迷走神经以及心排血量下降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有关。 4、心律失常:多在发病1—2天内,24小时内最常见。室性心律失常最 多,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频发的、成对出现的、多源性或呈R onT 现象的室性期前收缩以及阵发室性心动过速为心室颤动的先兆。心

室颤动是心肌梗死病人24小时内死亡的主要原因。下壁梗死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5、低血压和休克:疼痛中常见血压下降不一定是休克,而是低血压。 但疼痛缓解而病人收缩压仍低于80mmHg伴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烦躁不安、尿量减少、反应迟钝,甚至晕厥为心源性休克。为大面积心肌坏死,心肌收缩无力,心排血量骤减所致。休克多在起病数小时内至一周发生,发生率为20%左右。 6、心力衰竭:主要为急性左心衰竭,为梗死后心肌收缩力减弱或不协 调所致。病人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烦躁、发绀等,重者出现肺水肿,随后发生颈静脉怒张、肝大、水肿等右心衰竭的体征。右心室心肌梗死者可一开始即出现右心衰竭的表现,伴血压下降。 【护理措施】 1、休息与饮食发病12小时内,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限 制探视,并告知家属休息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和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有利于缓解疼痛,以取得合作。保证充足的睡眠;低脂、低胆固醇、易消化饮食,避免饱餐;肥胖病人限制热量摄入,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克服焦虑情绪,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 2、吸氧持续鼻导管吸氧2—5L/min,以增加心肌氧的供应。 3、心理护理监护病房的医护人员向病人讲述会严密监测病人的 病情变化,并及时得到治疗,以缓解病人的恐惧心理。向病人讲述疾病的过程及配合要点,说明不良情绪会增加心肌耗氧量而不利于病情控制。医护人员工作应紧张有序,避免忙乱给病人带来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监护仪报警声应尽量调低,以免加重病人负担。烦躁不安者可肌注地西泮使病人镇静。

急性心肌梗死健康教育

急性心肌梗健康教育 定义:AMI是指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细胞死亡。 一、诱发因素: 1、遗传因素 2、年龄(男性60岁后,女性绝经后为高发人群) 3、生活习惯(过劳、暴饮暴食、抽烟、喝酒等) 4、心理因素(情绪激动) 5、环境因素 6、其他(大出血、休克、脱水、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等) 二、临床表现:与梗死的部位、大小、側支循环情况密切相关 先兆:1、50%-81%的病人在发病前数天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以新发生心绞痛 或原有心绞痛加重最为突出。 2、心绞痛发作较以往频繁、性质较剧烈、持续时间长、硝酸 甘油疗效差、诱发因素不明显。 3、心电图示ST段一过性明显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或增高, 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情况。 症状:1、疼痛,严重持久的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 2、全身症状: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9h出现,表现为发热、

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加快等,体温可达38°左右, 约持续1周;心肌酶谱增高,特异性进行性ECG变化 3、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上腹胀痛,肠胀气 4、心律失常:多发生在起病1-2天,24h内最常见,以室性心 率失常最常见,室颤是AMI早期,特别是入院前最主要死 因。 5、低血压和休克:疼痛发作期间血压下降常见,但未必是休克, 如疼痛缓解而收缩压仍低于80mmhg,且病人表现为烦躁不 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少尿、神 志迟钝甚至晕厥者则为休克表现。 6、心力衰竭:主要为急性左心衰 三、并发症: 1、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 2、心脏破裂 3、栓塞 4、心室壁瘤 5、心肌梗死综合征: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有发热、胸 痛等症状。 四、常用检查: 1、心电图 2、超声心动图 3、放射性核素检查:可显示AMI的部位与范围,观察左心室壁的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及健康教育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及健康教育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AMI)是血管系统的急危重症,它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所致心肌坏死。本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恢复缓慢且病死率高。常表现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有时还会发生猝死。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为内科常见急症,其早期死亡率最高,AMI患者发现的早晚及抢救是否及时,不仅直接涉及患者生命的安危,而且与病情的愈后密切相关,因此护理人员从接诊患者的治疗、护理到康复期健康教育的指导,每一环节都很重要,且不容忽视。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健康教育 前言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缺血性坏死。是引起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早期的观察和护理,可以降低患病的病死率,而系统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降低生活中诱发心肌梗死的概率。现将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及健康教育综述如下。 1 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及临床表现 1.1 定义 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 1.2临床表现 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白细胞增多、血清酶活性增高、急性循环功能障碍以及反应心肌损伤、缺血和坏死等一系列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等。可伴有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2心肌梗死前先兆 2.1 无症状患者 休息或夜间反复出现15~30分钟或更长时间的持续性心绞痛。阵发性或进行性加剧。这些患者无论在临床或者心电图方面都没有心肌梗死的表现(初发型心

绞痛)。 2.2 既往有心绞痛患者 心绞痛发作比过去频繁,发作持续时间也较久者,硝酸甘油疗效差(恶化型心绞痛)。 2.3陈旧性心肌梗死 经过一个阶段无痛期后,在休息时反复出现心绞痛发作。心绞痛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和心动过速、或伴有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血压大幅度波动等,同时心电图显示ST段一时性明显抬高(变异型心绞痛)或压低,T波倒置或增高。心肌梗死前先兆常为急性心肌梗死前的临床表现。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兆,应早期进行防治。 3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发现 3.1 早期发现 突然严重的心绞痛发作或原有心绞痛程度加重,发作频繁,时间延长或含服硝酸甘油无效并伴有胃肠道症状者,应立即通知医师,并加以严密观察。心电图检查ST段一时性上升或明显下降,T波倒置或增高。 3.2三大合并症观察 3.2.1 心律失常 ○1室性早搏,即早搏出现在前一心搏的T波上。 ○2频发室性早搏,每分钟超过5次。 ○3多源性室性早搏或室性早搏呈二联律。以上情况有可能发展为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必须及时给予处理。 3.2.2心源性休克 患者早期可以出现烦躁不安,呼吸加快,脉搏细速,皮肤湿冷,继之血压下降、脉压变小。 3.2.3心力衰竭 心衰早期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心率加快、舒张早期奔马律,严重时可出现急性肺水肿,易发展为心源性休克。 4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

心肌梗死病人的健康教育

心肌梗死病人的健康教育 一、心肌梗死的先兆症状 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冠状动脉的血流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心肌的缺血性坏死。 很多人似乎是突然之间就发生了心肌梗死,让人觉得防不胜防。大多数心梗患者的死亡发生于发病后的1-2小时以内,在50%-81%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发病前数天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紧、烦躁、心绞痛等先兆症状,但其中50%左右的人群出现先灶症状时未能及时就医。常见的先兆症状表现为: 1.突然严重的心绞痛发作 2.原有的心绞痛性质改变(加频、变剧、持续时间延长),多在安静 休息时发作,含消酸甘油疗效较差 3.疼痛时伴有大汗、恶心、呕吐、心律失常、低血压状态等,长称 之梗死前状态。如出现上诉情况,应及时就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二、心肌梗死患者如何做好院前自救? 1.立即拨打120急救车 2.在120急救车到来之前,应卧床休息,绝对禁止各类活动,避免 一切干扰,保持安静环境,减轻紧张过激情绪。 3.缓解疼痛可以口服硝酸甘油片或吸入亚硝酸异戊脂雾剂。如果有 条件时,可以给与氧气吸入。 4.在120急救车到来之后,及时告知医生患者自身的病情,让其尽

快送到有条件的医院救治。 三、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期如何做好自我保健? 1.控制情绪,乐观豁达 《灵枢?口问》云:“悲哀愁忧则心动”,认为“七情之由作心痛”,故防治本病必须重视精神调摄,避免过于激动或喜怒忧思无度,保持心情平静愉快。 2.适度锻炼,动静结合 心肌梗死病人应解除思想顾虑,不宜长期卧床休息。长期卧床休息不但会减弱心肌的收缩力,还会引起激发性血栓的危险。要在有人陪伴的情况下散布,打太极拳,做保健操,练气功等。但不要逆风行走及快步登高,秋冬季活动时要注意保暖。活动要适度,活动时保持下列情况: (1)心律不操过110次╱分钟 (2)无胸痛、呼吸困难或过度疲劳 (3)无心慌、胸闷 (4)心电图无进一步心肌缺血的改变 (5)收缩压上什不超过15-20mmhg,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活动,保持安静。病人可根据自己体力恢复情况,3-4个 月以后,酢情恢复部分体力活动,以后可恢复全天工作。随 身携带心血管疾病的“急救盒”(硝酸甘油、心痛定、速效 救心丸) 3.合理饮食

-心梗健康教育的内容

心梗健康教育或出院指导内容活动及生活指导:您经过几天(3~7)的治疗后,心电监护无危险性心律失常,无新的缺血改变,生命体征平稳,无明显的胸痛,也无心力衰竭的表现发生,而且安静时心率低于100次/min。所以您可以逐渐增加活动量了,活动可以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提高活动的耐力,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止便秘及肺部感染的发生,使您早日康复。下面请配合我进行康复练习好吗?您不要紧张慢慢来,先练习床上坐立,进行腹式呼吸、关节被动与主动运动,每次15~20min,每日2次,逐渐增加时间和次数,并可床上独立进餐、洗漱,逐渐进行床边和室内活动,无胸痛等异常时可逐渐到走廊活动、室外走廊散步、做医疗体操,每次15~20min,每日2次,以后逐步增加。活动时注意观察自己身体反应,以不引起任何不适为度,心率增加10—20次/分不超过20次为最好运动量。 出院后注意适当有规律的运动,可以逐渐进行运动,如慢跑、太极拳、骑自行车、游泳、健美操等活动,以无任何不适为度,避免剧烈活动、竞技性活动、活动时间不宜过长。(无并发症的病人,心肌梗死后6—8周可恢复性生活。性生活应适度,若性生活后出现心率、呼吸增快持续20—30分钟,感到胸痛、心悸持续15分钟或疲惫等情况,应节制性生活。)

用药指导:指导病人了解心梗药物治疗知识(如:应用扩张血管的药物时应请注意BP情况,维持收缩压在100mmHg以上。)应遵医嘱,不可随意停服或增减剂量。并教会病人定时测P,定期门诊随诊。胸痛发作时应立即停止活动、保持镇静同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 3--0.6mg。如服用硝酸甘油疼痛不缓解,反而胸痛加重且持续时间长,应立即到医院就医,警惕再次心梗。外出时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并注明药物名称及用法,以及与家人联系电话。家中急救药放于易取之处,用后放回原处,家人也应知道药物存放位置,以便需要时随时找到。同时注意药物有效期(开后6个月内有效)。有必要都会家属心肺复苏的基本技术,以备急用。让病人注意气候变化,及时添加衣服,避免寒冷刺激诱发心梗,控制好体重。若有牙痛、上腹痛时应及时就医复查心电图,谨防心梗的再次发生。 膳食指导:进食低脂肪、低胆固醇、高维生素饮食,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忌生冷及刺激性食物,应按时定量少食多餐,不可过饱,忌暴饮暴食,防止水电解质紊乱的发生,防止增加心脏负担。还应戒烟酒。 大便通畅:生活要有规律,睡眠充足,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防便秘,因用力排便可加重心脏负担,甚至用力过大致心脏骤停。因此,应指导病人多食水果、蔬菜以增加纤维素,促进肠蠕动,每天沿肠蠕动方向进行腹部按摩2~3次,每次10~15min,保证病人每1~2天有1次大便(演示操作)。嘱病人排便时避免用力及屏气,以免刺激迷走神经引起心动过缓及诱发心律失常。若有便秘,可服用通便药物。

心肌梗塞的健康教育

心肌梗塞的健康教育 【一、什么是心肌梗塞?】 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这种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就称为心肌梗塞。 【二、心肌梗塞的发生有什么先兆?】 病人在发病前数日到数周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发作较以往性质剧烈,持续较久,硝酸甘油疗效差,诱发因素不明显,疼痛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和心动过缓。发现先兆,及时住院处理可使部分病人避免发生心肌梗塞。 【三、心肌梗塞有什么表现?】 1.疼痛是最先出现的症状,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多无明显诱因,且常发生于安静时,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或数天,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病人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 2.全身症状有发热、心跳加快等。 3.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有恶心、呕吐和上腹部胀痛。

【四、心肌梗塞的护理】 1.在冠心病监护室进行心电图、血压和呼吸的监测5-7天,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和并发症。 2.第一周内应绝对卧床休息。进食、洗漱、翻身、大小便等一切日常生活均由他人协助料理。 3.第二周可在床上做四肢活动,第三至五周可帮助病人逐步离床站立或室内缓步走动,但病重时,卧床时间应适当延长。 4.进食不宜过饱,可少量多餐。食物以含必需热量和营养、易消化、低盐低脂且产气少为宜。 5.保持大便通畅,勿用力排便,若便秘可给轻缓泻剂,如果导片等。 6.过多的探视对病人极为不利: 容易使病人情绪激动; 容易引起疲乏、劳累; 影响病人休息; 增加交叉感染的机会。

因此必须严格限制探视,病人应当理解限制的原因,不要因此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五、出现下列症状和体征时立即向医生报告:】 1.心悸:也有病人理解为心慌或胸闷不适,常为心律失常的一种感觉,心肌梗塞病人的心律失常需要得到及时的治疗。 2.心前区疼痛:多由心绞痛引起,持续或剧烈的心前区疼痛可使病情加重。 3.呼吸困难:表现为胸闷、气短、甚至不能平卧,可伴有咳嗽、咳痰,是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4.肢体功能障碍:如发生一侧肢体感觉障碍或活动不灵,以及言语困难时,有脑梗塞的可能。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护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65927974.html,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护理 作者:刘晓杰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第19期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发生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绀、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增高及心电图出现特征性和进行性改变[1]。同时可能诱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病死率很高。因此一旦确诊应及时有效地进行护理,以降低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现结合临床实践,介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护理。 1 急救护理 1.1 卧床休息发现心肌梗死症状,确诊为心肌梗死时,应立即卧床休息,禁止翻身,立即用头皮式静脉留置针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以保证及时用药和保护血管。治疗护理尽量一次集中迅速完成,减少不必要的搬动患者,以减轻患者的心脏负担。 1.2 吸氧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心脏有迅捷的神经系统,心脏本身靠冠状血管供应血液和氧气。心脏对缺氧十分敏感,一旦缺氧就可导致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因此,吸氧是治疗中的重要一环[2]。通过氧疗可增加心肌血氧供给,改善心肌缺氧,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心绞痛,减少心律失常,减轻心脏负担,保证心脏等重要器官的氧需要,控制心肌梗死范围的扩大。根据病情一般患者2~4 L/min,甚至达6~8 L/min,8 h~12 h更换鼻导管一次,吸氧时间不超过72 h,有并发症者可延长吸氧时间。吸氧期间注意鼻导管通畅,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通畅。 1.3 疼痛的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明显的心前区疼痛,剧烈疼痛可引起反射性冠状动脉收缩,加重坏死区的心肌缺血,缺氧易诱发并发症。遵医嘱给予杜冷丁50~100 mg肌肉注射,必要时1~2 h后再肌内注射一次。用药后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心率变化,注意观察疼痛的性质。持续时间,放射部位以及缓解情况。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3~0.6 mg,迅速为唾液所溶解而吸收。1~2 min即起作用,约30 min作用消失。此类药物可扩张冠状动脉,减低阻力,增加冠状动脉循环的血流量。还可扩张周围血管,以减少静脉回流,降低心脏前负荷和心肌需氧,从而缓解疼痛。 1.4 静脉溶栓护理溶栓疗法是心肌梗死再灌注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降低心肌梗死病死率的有效治疗措施之一。因此要紧急检查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和血型、配血型备用,按医嘱用药。用药过程中及用药后要密切观察血管再通的指征,其指征为:心电图抬高的ST段于2 h内回降50%,胸疼2 h基本消失,2 h内出现灌注,心律失常,各种快慢缓解的心率失常均可出现,应做好抢救准备。密切观察心电图波形的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处理。在溶栓过程中,护士应仔细询问病史,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脑膜刺激征,有无皮肤、黏膜、牙龈出血,有无呕血、便血、黑便等。一旦发现出血倾向及时通知医生。

心肌梗塞的健康教育

急性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 一、概念:心急梗死是心肌缺血性坏死。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是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本病的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偶为冠状动脉栓塞、炎症、先天性畸形、痉挛和冠状动脉口阻塞所至),造成一支或多支血管官腔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尚未充分建立。 三、临床表现 1、先兆 50%--81.2%的病人在发病前数天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以新发生心绞痛加重最为突出。心绞痛发作较以往频繁、性质较剧、持续时间长,硝酸甘油疗效差,诱发因素不明显。 2、症状:1)、疼痛:为最早出现的最突出的症状。疼痛的性质和部位与心绞痛相似,但程度更剧烈,多伴有大汗、烦躁不安、恐惧及濒死感,持续时间可达数小时或数天,休息和服用硝酸甘油不缓解。部分病人疼痛可向上腹部放射而被误诊为急腹症或因疼痛向下颌、颈部、背部放射而误诊为其他疾病。少数病人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2)、全身症状: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h出现,表现为

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增快等,由坏死物质吸收所引起。 3)、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有恶心、呕吐、上腹胀痛。 4)、心律失常:大部分病人都有心律失常,多发生在起病1—2天,24h内最多见。 5)、低血压和休克:疼痛发作期间血压下降常见,但未必是休克,如疼痛缓解而收缩压仍低于80mmhg,且病人表现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等,一般多发生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主要为心源性休克,为心肌广泛坏死,心排量急剧下降所致。 6)、心力衰竭:主要为急性做心衰竭,为心肌梗死后心脏舒缩力显著减弱或不协调所致。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症状。 四、治疗原则 1、心肌梗塞一周内应绝对卧床休息,住入ICU病房,连续监测心率、节律、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 2、低脂流质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3、迅速有效止痛,视情给予杜冷丁、吗啡及其他镇痛药。 4、持续低流量吸氧。 5、扩张冠状血管药物:1)、硝酸甘油10~20mg加入葡萄糖溶液中静滴10~20ug/分钟。低血压者慎用。

心梗的健康宣教

急性心肌梗死是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急危症之一。其特点是发病急,进展迅速,死亡率高,并可出现急性左心衰、心律失常、休克、心脏破裂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为了提高心肌梗死的治愈率,减少心绞痛发作的次数,避免和减少心肌梗死的再发生,正确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是我们在护理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教育评估患者入院24小时内由主管护士收集资料,对患者进行详细评估。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既往生活方式,文化程度,社会及家庭关系,心理及经济状况,既往病史,此次发病的经过及临床症状。患者及家属对心肌梗死知识的了解情况。通过评估判断患者的健康观,知识缺乏程度,学习能力,选择学习的方式,以便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 二、制定健康教育计划结合入院评估,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及家属对心急梗死知识的认识程度,制定健康教育方案,确立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1)教育目标:通过制定可进行的教育方式,最终结果是达到降低并发症,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2)教育方法及形式,采用科普资料,宣传画册,案例说明,比喻等方法,在接触患者及家属时,与他们面对面沟通交流,针对相关疾病知识进行转授。如指导的对象是记忆力,理解力,接受能力较差,反应较慢的患者,应采用口头讲解与书面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反复地,不厌其烦耐心讲解,对重点内容加以解悉,以增加理解和记忆。讲解语言应是通俗易懂的,避免使用深奥的医学术语,以便取得更好的指导效果。 三、宣传健康教育内容

1、入院宣教患者入住后,护士应主动细心地接到患者,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向患者介绍监护室环境,监护仪器、设备。相关工作人员帮助患者熟悉环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遵守保护性医疗制度的前提下,选择性的告知患者疾病相关信息,以稳定患者的情绪,以便更好地实施治疗和护理。 2、心理保健指导心肌梗死的实发性,疼痛剧烈等不适症状持久不缓解,活动能力被削减,心理依赖性大大增加。同时应入住重症监护室,亲属不在身边,监护室环境、监护设备、抢救仪器等会使患者焦燥不安。另一方面,频繁的治疗、观察、护理造成的紧张节奏气氛,患者的紧张恐惧感亦增加,治疗效果不明显亦可使患者烦燥不安,产生焦虑、忧郁或因家庭社会关系,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患者产生悲观抵触的情绪。各种不良反应的产生使患者交感神经兴奋,体内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引起血压升高,脉搏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加重心肌缺血和坏死,诱发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使病情进一步恶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有目的的安慰和鼓励,使患者消除紧张的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疾病的恢复期要防止过度兴奋,保持稳定情绪,防止病情反复。 四、饮食和排便指导急性期给予低脂,低胆固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不宜过饱,不宜进食产气过多的食物,避免因果报而加重心脏负担,从而增加心脏好氧量,急性期过后可给冠心病饮食,既低脂,低胆固醇,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忌烟限酒,忌咖啡、浓茶、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如合并高血压或心力衰竭,应适

急性心肌梗死出院指导

急性心肌梗死出院指导 1、指导病人正确服药,随身常备保健药盒,预防复发。 2、做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劳逸结合,避免诱因,定期复查。 3、饮食宜低热量、低脂、高纤维素,防止便秘,戒烟酒肥胖者控制体重。 4、坚持按医嘱服药,自我监测药物作用、副作用。 5、指导当病情突然变化时采取简易的应急措施。 6、活动以免诱发心衰,建议病人可进行散步,打太极拳等运动。适当活动有利于提高心脏储备力,提高活动耐力,改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 7、交待病人不要随意增减或撤换药物,以免因不恰当的停药而诱发心衰。服药洋地黄者要详细交待病人及家属识别不良反应,掌握自测脉搏的方法: 8、嘱病人定期门诊随访,出现胸闷气促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情况及时来院就诊。

心力衰竭患者出院指导 1、指导病人积极治疗原发病,注意避免心衰的诱发因素,如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 、过度劳累、情绪激动、钠盐摄入过多,饱餐及便秘等。育龄妇女应避孕。 2、宜低脂清淡饮食,忌饱餐和刺激性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戒烟酒。 3、保持生活规律,注意劳逸结合。从事轻体力工作,避免重体力劳动。

心律失常患者出院指导 1、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诱因及防治知识。 2、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避免诱因。 3、宜低脂清淡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忌饱餐和刺激性食物,戒烟酒。 4、保持生活规律,注意劳逸结合。心律失常的病人,如果不伴严重疾病,可以照常工作;伴有严重器质性疾病或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病人,应卧床休息,防止意外发生。 5、有晕厥史的病人避免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有危险的工作,发生头晕、黒蒙不适时立即平卧,以避免晕厥发作而摔伤。 6、嘱病人多食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心动过缓病人避免排便时屏气,以免兴奋迷走神经而加重心动过缓。 7、遵医嘱继续服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说明坚持治疗的重要性,不可自行减量和擅自换药,教会病人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嘱病人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就诊。

急性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指导

急性心肌梗死的健康教育指导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教育。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评估、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和宣传健康教育内容。结果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除7例转科或病重死亡外,其余均明显缩短住院时间。结论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恢复快,愈后明显改善。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健康教育 急性心肌梗死是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急危症之一。其特点是发病急,进展迅速,死亡率高,并可出现急性左心衰、心律失常、休克、心脏破裂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为了提高心肌梗死的治愈率,减少心绞痛发作的次数,避免和减少心肌梗死的再发生,正确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是我们在护理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下为我科CCU病室自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施行健康教育指导方法与内容,效果尤为明显。 1临床资料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14例,年龄39-86

岁,平均为63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14例,中专、高中22例,初中9例,小学5例,文盲2例。梗死部位: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6例,下壁、后壁、右室心肌梗死19例,下壁、高侧壁、后壁12例,下壁3例,心内膜下梗2例。 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药物治疗控制病情或经PCI治疗,同时护理组加强健康教育指导,具体如下: 2.1教育评估患者入院24小时内由主管护士收集资料,对患者进行详细评估。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既往生活方式,文化程度,社会及家庭关系,心理及经济状况,既往病史,此次发病的经过及临床症状。患者及家属对心肌梗死知识的了解情况。通过评估判断患者的健康观,知识缺乏程度,学习能力,选择学习的方式,以便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 2.2制定健康教育计划结合入院评估,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及家属对心急梗死知识的认识程度,制定健康教育方案,确立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1)教育目标:通过制定可进行的教育方式,最终结果是达到降低并发症,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2)教育方法及形式,采用科普资料,宣传画册,案例说明,比喻等方法,在接触患者及家属时,与他们面对面沟通交流,针对相关疾病知识进行转授。如指导的对象是记忆力,理解力,接受能力较差,反应较慢的患者,应采用口头讲解与书面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反复地,不厌其烦耐心讲解,对重点内容加以解悉,以增加理解和记忆。讲解语言应是通

最新急性心肌梗死试题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急性心肌梗死试题 姓名:科室: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缺血性坏死,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下降或中断。相应心肌严重持久急性缺血所致。 2、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由于发生血管管腔狭窄、血栓形成、张力改变和痉挛,引起一道性心肌缺血,导致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1、急性心梗是指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所引起的局部心肌(缺血性)坏死。 2、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三个标准是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和(心肌酶学的改变)。 3、心肌梗死的疼痛性质是(压榨性疼痛)。 4、心肌梗死的主要死因(心律失常)和(泵衰竭)。 5、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过床的原则是(快)、(轻)、(准)。 6、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应给予(中高浓度)的氧气。 7、怀疑后壁心梗和右心室心梗的患者应做(18 )导联的心电图。 8、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常用的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有(胺碘酮)和(利多卡因)。 9、急性心梗的病人应在(左)侧肢体建立静脉通道。 10、急性心肌梗死的胃肠道症状为(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 11、一个怀疑急性心梗的病人马上要来住院,你应该准备什么抢救物品?(除颤仪)、(抢救车)、(呼吸气囊)必要时气管插管上呼吸机。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第一周必须(A ) A、绝对卧床 B、床上四肢活动 C、由人搀扶室内行走 D、日常生活自行料理 2、缓解急性心肌梗死剧烈疼痛效果最好的是(A ) A、吗啡 B、硝苯地平 C、消心痛 D、罂粟碱 3、心肌梗死24h内应避免使用(C) A、吗啡 B、杜冷丁 C、洋地黄 D、血管紧张素转氨酶抑制剂 E、速尿 4、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休克时禁用(E ) A、糖皮质激素 B、洋地黄 C、去甲肾上腺素 D、多巴胺 E、异丙肾上腺素 5、急性心肌梗死最突出的症状(B ) A、休克 B、心前区疼痛 C、心律失常 D、充血性心力衰竭 E、胃肠道症状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心肌梗死的并发症。 答:①、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 ②、心脏破裂; ③、栓塞;

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

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坏死标记物增高、心电图进行性改变,部分病人可有发热;同时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当病人的一支或多支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超过75%,一旦狭窄部血管粥样斑块增大、破溃、出血,局部血栓形成、栓塞或出现血管持续痉挛,使管腔完全闭塞,而侧支循环未完全建立;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1小时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诱因包括: ①交感神经活动增加,机体应激反应性增强使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冠脉张力增高; ②休克、脱水、大量出血、外科手术或严重心率失常导致心排血量下降,冠脉血流量锐减; ③饱餐特别是进食高脂肪餐后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增高; ④重体力活动、情绪过分激动或血压剧升等使心肌耗氧量剧增。梗死部位的心肌在冠状动脉闭塞后20-30分钟既有坏死,1-2小时大部分心肌呈凝固性坏死,一般需要经过6小时才出现明显的组织学改变。心肌梗死的瘢痕愈合约6-8周,即成为陈旧性心肌梗死。 (二)临床表现 与心肌梗死部位、面积大小、侧支循环情况密切相关。 1.先兆症状约有51%-81.2%的病人在起病前数日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特别是新发生心绞痛及原有心绞痛加重较为突出,表现为发作较以往频繁,程度较前剧烈、持续时间较久,硝酸甘油疗效较差,诱发因素不明显。心电图呈现明显缺血性改变即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表现。及时住院处理,可使部分病人避免发生心肌梗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