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颅内压监测.pdf

颅内压监测.pdf

颅内压监测.pdf
颅内压监测.pdf

第一节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是指颅内容物(脑组织、脑脊液、血液)对颅腔壁的压力。颅内压增高是指颅内压持续超过15mmHg(20cmH2O或2.00kPa)。多种重症神经系统疾病,如颅脑创伤、脑血管疾病、脑炎、脑膜炎、静脉窦血栓、脑

肿瘤等,多伴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可使患者出现意识障碍,严重

者出现脑疝,并可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颅内压监测对判断病情、指导降颅压治疗

方面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进行颅内压监测同时应该关注脑灌注压(CPP),为避免

灌注压过高造成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重型颅脑外伤治疗指南建议脑灌注压

不宜超过70 mm Hg,并避免低于50mm Hg,对脑血流、脑氧及脑代谢的辅助监测也

有利于脑灌注压的管理。

【适应证】

颅内压监测指征:

(1)颅脑损伤:①GCS评分 3 ~8分且头颅CT扫描异常(有血肿、挫裂伤、脑肿胀、

脑疝或基底池受压);

②评分 3 ~8分但CT无明显异常者,如果患者年龄> 40岁,收缩压< 90 mm Hg(l mm

Hg = 0.133 kpa)且高度怀疑有颅内病情进展性变化时,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考虑进行

颅内压监测;

③Gcs 9-12分,应根据临床表现、影像资料、是否需要镇静以及合并伤情况综合评估,

如患者有颅内压增高之可能,必要时也行颅内压监测。

(2)有明显意识障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性脑出血以及出血破人脑室系统需要脑

室外引流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实施颅内压监测。

(3)脑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可根据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的病情需要及监测需要进行

颅内压监测。

(4)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如合并顽固性高颅压者,可以进行频

内压监测并脑室外引流辅助控制颅内压。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有创颅内压监测

(1)操作方法:根据传感器放置位置的不同,可将颅内压监测分为脑室内、脑实质内、

硬膜下和硬膜外测压(图1)。按其准确性和可行性依次排序为:脑室内导管>脑实质内光纤传感器>硬膜下传感器>硬膜外传感器。

图1

①室内压力监测:是目前测量颅内压的金标准。它能准确地测定颅内压与波形,便于

调零与校准,可行脑脊液引流,便于取脑脊液化验与脑内注射药物,安装技术较简

单。无菌条件下,选右侧脑室前角穿刺,于发际后2cm(或眉弓上9cm),中线旁 2. 5cm

处颅骨钻孔,穿刺方向垂直于两外耳道连线,深度一般为4~7cm。置入内径1~1.

5mm带探头的颅内压监测导管,将导臂置入侧脑室前角,将导管的颅外端与传感

器、换能器及监测仪相连接。将传感器固定,并保持在室间孔水平(图2)。如选用

光导纤维传感器须预先调零,持续监测不会发生零点漂移。如选用液压传感器,则

监测过程中成定时调整零点。

图2

优点:颅内压测定准确。方法简单易行;可通过导管间断放出脑脊液,以降低颅内压或留取脑脊液化验,适用于有脑室梗阻和需要引流脑脊液的患者。

缺点:易引起颅内感染、颅内出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损伤等并发症;脑室移位或受压、塌陷变小置管困难。

②脑实质测压:是目前国外使用较多的一种颅内压监测方法(图3)。操作方便,技术要

求不高。在额区颅骨钻孔,将光纤探头插入脑实质(非优势半球额叶)内2~3cm即可。

图3

优点;测压准确,不易发生零点漂移,创伤小、操作简便;容易固定;颅内感染发生率

低。

缺点:创伤稍大;拔出后不能重新放回原处;价格较昂贵。

③硬脑膜下(或蛛网膜下隙)压力监测(亦称脑表面液压监测):用于开颅术中,将微

型传感器置于蛛网膜表面或蛛网膜下隙,可对术中和术后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测(图4)。因为没有硬脑膜的张力和减幅作用,测量结果比硬膜外法更可靠。

图4

优点:颅内压测定准确,误差小。

缺点。传感器置人过程复杂;置入时间受限,一般不超过l周;易引起颅内感染、脑脊

液漏、脑组织损伤、颅内出血等并发症。

④硬脑膜外压力监测:于颅骨钻孔或开颅术中,将光纤传感器或电子传感器置于硬脑膜

与颅骨之问,紧贴硬脑膜(图5),硬脑膜外压力比脑室内压力高2~3mmHg(0.27~0. 40kPa)。

图5

优点:保持硬脑膜的完整性,减少颅内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监测时间长;不必担心导

管堵塞;患者活动不影响测压,监测期间易于管理。

缺点:由于硬脑膜的影响有时不够敏感,影响监测的准确性l光纤传感器价格昂贵。

颅内压分级(表3-1):

(2)颅内压监测波形分析:监测颅内压的同时可记录到相应的波形,有A、B、C 3种类型。根据波形的变化可以了解颅内压增高的程度。

①A波(高原波):为颅内压增高特有的病理波型,即颅内压突然升至50~l00mmHg (6. 67~13. 3kPa),持续5~20min。后骤然下降至原水平或更低,可间隔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

反复出现,也可间隔相同时间反复出现,提示颅腔的代偿功能濒于衰竭。此种波型除见于脑

水肿外,还可见于脑血管麻痹、颅内静脉回流障碍。反复的A型波发作提示脑干压迫和扭

曲严重,脑血液循环障碍,部分脑组织出现“不再灌流”现象,脑功能发生不可逆的损害。

②B波:为振荡波中较多见的一种,呈较恒定的节律性振荡,没有其他波夹杂其间,颅

内压可高达20~30mmHg,振幅>5mmHg,每分钟0.5~2次,颅内压上升呈较缓的坡度,

而下降则较陡峭,顶端多呈明显尖峰,亦多发生于晚间与睡眠时。“斜坡”波(ramp wave)为B波的变异,可见于脑积水的病人。

B波的发生常与周期性的呼吸变化而改变的PaCO2有关。因此B波的发生也是与脑血容量的增减有关。上升支开始时呼吸较慢,而后逐渐加快,下降支呼吸也是较快的,当呼吸

节律快到足以使PaCO2下降时,则脑血管收缩,颅内压迅速下降。

③C波:正常或接近正常压力波型,压力曲线较平坦,存在与呼吸、心跳相一致的小的

起伏。呼吸运动时胸腔内压力影响上胶静脉回流,导致静脉压力变化,脑血容量发生变化,

颅内压亦随之波动,波幅为5~l0mmHg。由于心脏的每一次搏出引起动脉扩张,因而颅内

压亦随心跳波动,波幅为2~4mmHg。

2.无创压内压监测颅内压监测方法最初多为有创的,但技术条件要求高、价格较昂

贵,且并发症多;近年来无创性颅内压监测有了很大发展并成为新的热点。

(l)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TCD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与ICP 水平密切相关,临床上可用TCD观察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从而间接监测ICP,因此,可以利用TCD进行连续监测ICP,并可评价药物对ICP的治疗作用。

优点:技术操作方便、无创、快速、可重复,能床旁监测;能反应脑血流动态变化;可

观察ICP增高时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的变化,提示临床积极治疗的时机。

缺点:TCD测量的是流速而非流率指标,脑血管活性受多种因素(PaCO2、PaO2、pH、血压,脑血管的自身调节)影响时。ICP和脑血流速度的关系会发生变化,用TCD准确算出ICP有一定困难;TCD表现血流速度增加时,须鉴别是脑血管痉挛还是脑功能损伤后脑过

度灌注。

(2)视网膜静脉压:在正常情况下,由于视网膜静脉经视神经基底部回流到海绵窦,视

网膜中央静脉压≥ICP。ICP影响视网度静脉压的部位为视神经基底鞘部。ICP增高将导致视盘水肿和视网膜静脉搏动消失,视网膜动脉压测定为瞬间测定ICP提供了方便、实用的检测方法,可以容易地重复测定,并且使用范围广,但不适合长期监测。

(3)诱发电位

①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SEP按其各成分的峰潜伏期

长短,分为短潜伏期SEP、中潜伏期SEP和长潜伏期SEP。中潜伏期SEP和长潜伏期SEP 较易受意识状态的影响,而短潜伏期SEP不易受意识的影响,并且各成分的神经发生源相

对明确,因此较广泛地用于临床监测。

②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颅内压增高会导致脑干功能受损,BEAP表现为按波V一Ⅳ一Ⅲ一Ⅱ一I顺序,随着颅内压的增高,各波潜伏期

逐渐延长,波幅降低,甚至消失。BAEP这几个波在听觉传导通路中有其特定的发生源。V 波为(中脑)下丘;Ⅳ波为(脑桥上部)外侧丘系及其核团;Ⅲ波为(脑桥下部)上橄榄核;Ⅱ波为(延髓脑桥交界)与耳蜗核紧密相连的听神经和耳蜗核;I波为与耳蜗紧密相连的

听神经。

③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f-VEP)与ICP相关.ICP增高时,P1、N2和P2潜伏期延长。在急性脑功能损伤时,VEP变化可能早于临床测得的ICP增高,预示颅内容量增加。

对诱发电位监测ICP的评价:

优点:用于危重患者脑功能的监测,同时帮助推测ICP和判断预后。

局限性:EP是反映脑功能的电生理指标,易受其他生理因素(PaCO2、PaO2、pH、低血压等)、代谢因素(肝性脑病)的影响。EP易受神经传导通路病变的影响,如周围神经病

变、颈椎病等影响SEP;耳聋、乳突外伤等影响BAEP;严重视力障碍、眼底出血等眼部疾

病影响VEP。颅内局灶性病变对体感、听觉和(或)视觉传导通路的破坏、压迫影响EP的检查结果。深昏迷和脑死亡时EP波形消失,难以反映ICP。

【并发症】

在有创颅内压监测时可能发生:

1.感染监测过程中应始终注意无菌操作.一般监测3~4d为宜,时间长感染的机会也增多。轻者为伤口感染,重者可发生脑膜炎、脑室炎和脑脓肿等。

(1)硬脑膜外/下ICP监测系统:感染发生率为0~11.6%。感染的类型包括脑膜炎、骨

髓炎、局部伤口感染等。避免CSF从伤口渗漏。预防监测系统脱连接和减少不必要的操作

(如管道冲洗)可明显降低发生脑膜炎的危险。

(2)脑室置管监测:虽然伤口感染的发生率较低,但脑室炎的发生率较高(<26.8%)。对伤口及导管穿出部位的护理措施不得力、系统的冲洗和其他操作(如脑室造影)、存在CSF口鼻漏或鼻漏以及脑室内出血等因素均可增加感染的发生率。相反,将脑室测压管埋置皮下隧道穿出法则可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3)光纤导管ICP监测系统:合计感染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2.颅内出血虽然其发生率较低(0.2%~1.4%),但却为ICP监测中的严重致命性并发症,其发生率与监测方法直接相关.与脑实质内监测装置相比,脑室内监测装置更易发生出

血并发症。另外,颅内出血亦与凝血机制障碍或监测系统安置中的多次穿刺有关。

预防:在安置ICP监测系统前,应纠正存在的凝血功能异常。在安装技术方面,应避

免反复穿刺,并应防止CSF引流过快或将ICP降至不合理的低水平。在进行CSF引流的清醒病人,防止其随意变动CSF引流系统的状态极为重要。

3.医源性颅内高压由于颅内容量增加所致的意外性ICP增高是应用脑室穿刺时的潜

在并发症,通常发生在技术失误的情况下。因此在ICP监测中,应仔细标记监测系统的每

一根管道,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处理。输液系统不能与ICP监测系统相连接,以防止其意

外性开放而将液体输入颅内。

4.脑实质损伤主要由穿刺方向失误或监测装置放置过深引起。最常发生在脑室穿刺

患者。脑室穿刺方向不当常可损伤尾核、内囊或丘脑前部的神经核群,而监测装置放入过深,常损伤下丘脑。

【注意事项】

1.调零ICP监测系统的组成包括光导纤维及颅内压力换能系统或外部充液换能系统。

颅内换能ICP监测系统常将换能器置于ICP导管内,因而无需调零;而外部充液换能系统,

因换能器位于颅外,需要将液体充满导臂,并需将换能器固定在正确的位置以便调零。外部传感器正确的调零位置应与颅内导管或螺栓的尖瑞相对。硬膜外/下螺栓应恰好使传感器位

于颅外;脑室内导管的外部传感器的体表标志应对应室间孔位置,建议以耳尖和外眦的假想

连线中点为零参照点的位置。

2.测定数据失真

(1)基线漂移或结果失真:此类问题常发生在电子传感器或其相应的连接系统.如脑

室穿刺套管引或硬膜外/下螺栓的连接管出现轻微渗漏。光纤导管ICP监测系统的基线漂移不应超过1mmHg /d.而且基线趋于向压力升高方向漂移.如果确信光纤导管的读数存在

错误,应立即拔除并在无菌状态下更换另一新的导管。

(2)信号消失z监测系统导管中液体阻尼增加可使ICP信号消失.阻尼增加的原因有:

①导管系统中存有气泡⑦脑室导管或空心螺栓出现阻塞或漏液③光纤导管损坏等。

3.引流过度行持续性闭式引流术时,压力控制在15~20mmHg很重要。不能将颅内压过度降低,否则会引起脑室塌陷。

4.非颅内因素应避免非颅内情况而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如呼吸道不通畅、躁动、

体位不正、高热等。

【颅内压增高的控制策略】

正常颅内压为5-15 mm Hg,病理情况下目前认为 5 ~ 20 mm Hg是颅内压合理范围,个体颅内压的最佳水平因人而异。合理控制颅内压对减少高颅压和低颅压导致的继发性脑损

害十分关键。

重症患者颅内压增高的控制策略如下:

(1)体位:头位抬高30度,保持颈部和躯干轴线,通过增加静脉回流来降低颅内压;

(2)避免低血压和低有效血容量,通过CVP或Picco监测仪等监测血流动力学,避免

脑低灌注引起的脑缺血以及后续颅内压增高;

(3)控制高血压,对于原发高血压的患者,在保证脑灌注压的情况下,合理的控制血

压,避免过度脑血流灌注增加颅内压,增加再出血和血肿扩大的风险;

(4)管理好重症患者气道,严密监测血气分析,避免低氧血症,维持PCO2在30~35 mm

Hg为佳,避免过度通气后的脑血管痉挛和二氧化碳蓄积后的脑血管过度扩展及脑血

流过度灌注而增加颅内压;保障PO2 > 80 mm Hg, SPO2>95% ;

(5)控制体温于正常水平或轻度低体温以降低脑代谢率,必要时进行亚低温治疗;

(6)必要的镇静措施,保持患者处于Ramsay镇静评分处于 3 ~4分或Riker躁动镇静

评分3 ~4分为佳;

(7)行脑室型ICP探头监测者,可以根据颅内压水平适当通过脑室外引流来辅助控制

颅内压,需注意脑脊液引流量和速度的合理控制;

(8)渗透性治疗,对于肾功能好、高颅压不易控制而脑水肿明显者,建议渗透性治疗

的目标值为300 ~320 mOsm/L; 对于老年患者及肾功能容易伤害的患者,治疗目标

可为290 ~ 300 mOsm/L,渗透性治疗可选用甘露醇、甘油果糖、白蛋白、人工胶体、

高渗盐水,甚至辅以利尿剂,渗透性治疗需综合颅内压水平,脑水肿严重程度、心

功能贮备、肾功能、液体管理要求及颅内压程度等来具体选择最佳方案。监测血浆

渗透压可使其更合理化。

(9)采取上述措施后,如颅内压持续增高应及时复查头颅CT以排除颅内血肿或脑挫

裂伤,必要时手术干预。

(隗世波)

英国MMS CCFP无创颅内压监测系统

英国MMS CCFP无创颅内压监测系统 中文译名:无创颅内压监测系统俗称:大脑和耳蜗液体压力监测装置、CCFP分析系统应用领域:航空航天医学领域 全球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专业公司20多年开发革命性的无创监测大脑和耳蜗液体压力的系统 友情提示 1、RICOO已经成功打破国际对中国客户的技术垄 断,所以RICOO提供的所有CCFP分析系统均为原 版高性能。 2、英国MMS厂家授权RICOO中国总代,MMS联 合英国University Hospital Southampton南安普顿 大学医院对RICOO做坚实技术支持。 3、中国经销商/代理商未经RICOO授权允许,严禁

发布/转载任何相关MMS公司信息。 全球背景 1、太空飞行的一个风险是,在失重状态下,体液在身体上的变化,这可能会增加大脑的压力,影响宇航员的视力。许多宇航员都抱怨他们的视力暂时性问题,但如何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不是很清楚。 2、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是大脑压力的变化,但在空间上监测这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一家英国MMS公司研发的CCFP分析系统开创了一个独特的解决方案:一个简单的,非侵入性装置,放在耳朵里。 3、CCFP分析系统是全球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公司开发的革命性的非手术设备来测量脑和耳蜗液体压力。这一项目的目的是更好地了解空间适应综合征的病理生理,使宇航员的治疗和健康状况可以得到改善。 非入侵监测(无创) 1、大脑和耳蜗液体压力? 2、鼓膜位移? 3、诊断怀疑的情况下,提供客观性? -耳鸣,低频,脉动 -不平衡,眩晕 -不适或“脑模糊” -头痛沉闷,悸动或严重压力的感觉 -未经证实的梅尼埃病 -肌阵挛,咽鼓管功能障碍

颅内压的监测

颅内压(ICP)监测 适应症: 1、有颅内出血倾向者 2、有脑水肿倾向者 3、术前已有颅内压增高者,如梗塞性脑积水需行脑室外引流者。 方法: 1、植入法。经颅骨钻孔或经开颅手术将微型传感器置入颅内,使传感器直接与颅内某些间隙或结构接触而测压。 2、导管法。在颅腔内得脑池、脑室或腰部蛛网膜下腔放置导管,将传感器与导管连接,使导管内得脑脊液与传感器接触而测压。 有创ICP监测 虽然临床症状与体征可为ICP变化提供重要信息,但在危重病人,ICP升高得一些典型症状与体征,有可能被其它症状所掩盖,而且对体征得判断也受检测者经验与水平得影响,因此就是不够准确得。判断ICP变化最准确得方法就是进行有创得ICP监测,实施得指征为:①所有开颅术后得病人;②CT显示有可以暂不必手术得损伤,但GCS评分<7分,该类病人有50%可发展为颅内高压; ③虽然CT正常,但GCS<7分,并且有下列情况二项以上者:①年龄>40岁;②收缩压<11、0kPa;③有异常得肢体姿态,该类病人发展为颅内高压得可能性为60%。 有创ICP监测得方法 (1)脑室内测压:在颅缝与瞳孔中线交点处行颅骨钻孔并行脑室穿刺,或在手术中置入细硅胶管,导管可与任何测压装置相连接。作者习惯通过DOME与血流动力学监测仪得测压系统相连接,结果非常满意。为便于引流脑脊液,可在DOME前端连接一个三通。如果没有电子测压装置,则改用玻璃测压管测压。 脑室内测压最准确,且可通过引流脑脊液控制颅内压,但有损伤脑组织得风险,在脑严重受压而使脑室移位或压扁时也不易插管成功。此外,导管也容易受压或梗阻而影响测压得准确性。脑室内测压最严重得并发症就是感染,因此管道内必须保持绝对无菌并防止液体返流。 (2)硬膜下测压:即将带有压力传感器得测压装置置于硬脑膜下、软脑膜表面,可以避免脑穿刺而损伤脑组织,但准确性较脑室内测压差,感染仍就是主要风险。 (3)硬膜外测压:将测压装置放在内板与硬膜之间,无感染风

各类创伤抢救流程大纲纲要大纲图.docx

各类创伤抢救流程图

————————————————————————————————作者:————————————————————————————————日期:

创伤抢救流程 由机械、化学、热力、电流、核等两种以上因素致伤称为复合伤;由机械致伤因素造成 的大于两个部位的损伤,其中一个部位达到严重程度损伤, 称为多发伤。如果各部位均不严 重时称为多处伤。无论战时还是和平时,创伤都有很高的发生率。如果院前时间不太长,现 场急救以基本生命支持为主; 城市院前高级生命支持不一定比基本生命支持的最终救治效果 好。 ?创伤病人死亡呈现三个峰值分布,第一死亡高峰在1h 内 ,此即刻死亡的数量占创 伤死亡的5 0% ,多为严重的颅脑损伤、高位脊髓损伤,心脏、主动脉或其它大血管的破裂及 呼吸道阻塞等。这类病人基本都死于现场,称为现场死亡,只有极少数病人可能被救活,这是院前急救的难点。第二死亡高峰出现在伤后2~ 4h内 ,称为早期死亡,其死亡数占创伤死亡 的 30% ,死亡原因多为脑、胸或腹内血管或实质性脏器破裂、严重多发伤、严重骨折等引 起的大量失血。这类病人是院前急救的重点。危重多发伤后第一个小时称为“黄金1小时”这一小时的头1 0 分钟又是决定性的时间,此被称为“白金 10 分钟”,比黄金更贵重 ,这段时间内如果出血被控制,不发生窒息 ,即可避免很多创伤病人死亡。“白金 10 分钟”期间是以减少或避免心脏停跳发生为处置目标, 为后续的抢救赢得时间。为了达到改进创伤救治的效果, 院前急救的反应时间要向“白金 10分钟”努力。 诊断依据 ? 1 、有明确的致伤因素存在的外伤史,清醒者可出现伤处疼痛。? 2 、全身有一处或多处伤痕。 3、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休克、昏迷等。 救治原则 1.迅速脱离致伤因子 ,判断伤员有无威胁生命的征象。如心跳呼吸骤停 , 立即施行心肺复苏术。 对休克者予以抗休克治疗。 2.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必要时气管插管。? 3. 伤口的处理 :用无菌纱布或敷料 包扎伤口 ,对开放性气胸或胸壁塌陷致反常呼吸者需用大块棉垫填塞创口,并予以固定。? 4.疑有颈椎损伤者应予以颈托固定,胸腰椎损伤者应用平板或铲式担架搬运,避免脊柱的任 何扭曲。 ?5.骨折需妥善固定,常用各种夹板或就地取材替代之。6? .对合并胸腹腔 大出血者 ,需快速补充血容量,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7. 离断指( 肢)体、耳廓、牙齿等宜用干净敷料包裹,有条件者可外置冰袋降温。 8.刺入性异物应固定后搬运,过长者应设法锯断, 不能在现场拔出。 9.胸外伤合并张力性气胸者应紧急胸穿减压。 10.有脏器外露者不要回纳,用湿无菌纱布包扎。 ?11. 严重多发伤应首先处理危及生 命的损伤。 转送注意事项 ?1.创伤经包扎、止血、骨折固定后方可转送。?2.途中继续给氧, 确保静脉通道通畅。?3.必要时心电监测。4.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继续 途中抢救。 ?5.对于无法控制的胸、腹腔内脏出血导致的低血压状态, 不要把血压升到正 常做为复苏目标,以收缩压8 0mmHg 。平均压 50~60m mHg ,心率 <120/ m in, SaO2> 96%(外周灌注使氧饱和度监测仪可以显示出来结果)即可。 颅脑创伤的急救诊疗流程图 到达现场,询问病史,判断为颅脑创伤 紧急评估 ●有无气道阻塞●有无呼吸,呼吸的频率和程度●有无脉搏,循环是否充分●神志是否清楚

颅内压监测.pdf

第一节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是指颅内容物(脑组织、脑脊液、血液)对颅腔壁的压力。颅内压增高是指颅内压持续超过15mmHg(20cmH2O或2.00kPa)。多种重症神经系统疾病,如颅脑创伤、脑血管疾病、脑炎、脑膜炎、静脉窦血栓、脑 肿瘤等,多伴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可使患者出现意识障碍,严重 者出现脑疝,并可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颅内压监测对判断病情、指导降颅压治疗 方面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进行颅内压监测同时应该关注脑灌注压(CPP),为避免 灌注压过高造成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重型颅脑外伤治疗指南建议脑灌注压 不宜超过70 mm Hg,并避免低于50mm Hg,对脑血流、脑氧及脑代谢的辅助监测也 有利于脑灌注压的管理。 【适应证】 颅内压监测指征: (1)颅脑损伤:①GCS评分 3 ~8分且头颅CT扫描异常(有血肿、挫裂伤、脑肿胀、 脑疝或基底池受压); ②评分 3 ~8分但CT无明显异常者,如果患者年龄> 40岁,收缩压< 90 mm Hg(l mm Hg = 0.133 kpa)且高度怀疑有颅内病情进展性变化时,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考虑进行 颅内压监测; ③Gcs 9-12分,应根据临床表现、影像资料、是否需要镇静以及合并伤情况综合评估, 如患者有颅内压增高之可能,必要时也行颅内压监测。 (2)有明显意识障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性脑出血以及出血破人脑室系统需要脑 室外引流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实施颅内压监测。 (3)脑肿瘤患者的围手术期可根据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的病情需要及监测需要进行 颅内压监测。 (4)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如合并顽固性高颅压者,可以进行频 内压监测并脑室外引流辅助控制颅内压。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有创颅内压监测 (1)操作方法:根据传感器放置位置的不同,可将颅内压监测分为脑室内、脑实质内、 硬膜下和硬膜外测压(图1)。按其准确性和可行性依次排序为:脑室内导管>脑实质内光纤传感器>硬膜下传感器>硬膜外传感器。 图1 ①室内压力监测:是目前测量颅内压的金标准。它能准确地测定颅内压与波形,便于 调零与校准,可行脑脊液引流,便于取脑脊液化验与脑内注射药物,安装技术较简

美国ACSTQIPTBI管理方案实践指南

美国ACS TQIP TBI管理实践指南 简介 颅脑外伤(TBI)往往给公共卫生和社会经济带来严重后果。在美国,据统计每年急诊就诊或在院的患者中约有250万与TBI有关,其中约有50000多人死于TBI,有相当比例的TBI患者遭受暂时或永久性残疾。据估计,TBI 每年对美国经济造成的负担超过760亿美元,且花费在残疾及劳动力丧失保障方面的费用要远高于急救治疗费用。 关于急性TBI的管理,目前设计严密的对照研究数据甚少。虽然基于循证医学的TBI管理指南已经出版,但是这些指南所依赖的临床研究的质量限制了指南的推荐强度和使用范围。《TQIP脑外伤管理实践指南》采用了目前 已有的、最可靠的证据,对于研究证据不足的某些方面,则采用专家们一致公认的经验和观点。 GCS评分的应用 要点: ①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是评估意识障碍程度的可靠工具; ②对GCS评分必须进行规范的评估和记录; ③必须记录每一项的评分(睁眼、言语、运动); ④GSC总分(3-15)对患者的轻重分类及预后评价意义重大。 四十年前Teasdale和Jennett首先发明了GCS评分,GCS评分能由轻到重全方位评估患者意识障碍;现在GCS 评分在临床和科研中被国际广泛采用。GCS评分的目的在于评估三个不同项目的反应:睁眼反应(E)、言语反应(V)、运动反应(M)(表1)。对于个别患者,所有项目及总分都要作出具体报告,例如E4V4M5,GCS 总分13。GCS总分(3-15)与分组比较水平密切相关,并且为患者的分类及预后提供了一个有用手段/方式。 轻型脑外伤≥13分,中型脑外伤9-12分,重型脑外伤≤8分。 若GCS评分被麻醉原因或者其他混淆因素影响致不能评估的,该原因应当被如实记录。虽然经常这么做,但是 1分不应当被记录,因为真正的1分之差是无法评估的,伴随时间变化的GCS评分曲线将会有助于对早期变化 的监测。 既要对患者自然状态下的反应进行评估,又要对其在刺激状态下的反应作出评估。对于严重意识障碍的患者,运动方面的评分具有良好的鉴别能力,但是在轻度脑损伤患者中睁眼反应及言语反应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各个项目(睁眼、言语、运动)之间提供了互补的信息。 GCS评分的优势在于它涵盖了广泛的意识障碍区间,并且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为监测意识状态变化提供了重要 工具。评估和记录的标准化至关重要,以便反应伴随时间作出的变化,以及和其他医护人员交接。自然反应是患者在无任何刺激状态下首先被观察到的反应。首先,对患者进行言语的呼唤,如要求患者服从命令并同时观察其是否对此作出反应,例如睁开眼睛等等。如果患者对此没有反应,则给予一个刺激引出反应。刺激的位置(中枢或外周)应该是标准化且一致的。给运动反应打分,只需观察上肢的运动,而不必观下肢。 表1.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颅内压的监测

颅内压(ICP)监测 适应症: 1、有颅内出血倾向者 2、有脑水肿倾向者 3、术前已有颅内压增高者,如梗塞性脑积水需行脑室外引流者、 方法: 1、植入法。经颅骨钻孔或经开颅手术将微型传感器置入颅内,使传感器直接与颅内某些间隙或结构接触而测压。 2、导管法。在颅腔内得脑池、脑室或腰部蛛网膜下腔放置导管,将传感器与导管连接,使导管内得脑脊液与传感器接触而测压。 有创ICP监测 虽然临床症状与体征可为ICP变化提供重要信息,但在危重病人,ICP升高得一些典型症状与体征,有可能被其它症状所掩盖,而且对体征得判断也受检测者经验与水平得影响,因此就是不够准确得。判断ICP变化最准确得方法就是进行有创得ICP监测,实施得指征为:①所有开颅术后得病人;②CT显示有可以暂不必手术得损伤,但GCS评分<7分,该类病人有50%可发展为颅内高压;③虽然CT正常,但GCS<7分,并且有下列情况二项以上者:①年龄>40岁;②收缩压〈11。0kPa;③有异常得肢体姿态,该类病人发展为颅内高压得可能性为60%。 有创ICP监测得方法 (1)脑室内测压:在颅缝与瞳孔中线交点处行颅骨钻孔并行脑室穿刺,或在手术中置入细硅胶管,导管可与任何测压装置相连接。作者习惯通过DOME与血流动力学监测仪得测压系统相连接,结果非常满意。为便于引流脑脊液,可在DOME前端连接一个三通。如果没有电子测压装置,则改用玻璃测压管测压。 脑室内测压最准确,且可通过引流脑脊液控制颅内压,但有损伤脑组织得风险,在脑严重受压而使脑室移位或压扁时也不易插管成功。此外,导管也容易受压或梗阻而影响测压得准确性。脑室

内测压最严重得并发症就是感染,因此管道内必须保持绝对无菌并防止液体返流。 (2)硬膜下测压:即将带有压力传感器得测压装置置于硬脑膜下、软脑膜表面,可以避免脑穿刺而损伤脑组织,但准确性较脑室内测压差,感染仍就是主要风险。 (3)硬膜外测压:将测压装置放在内板与硬膜之间,无感染风险,但准确性最差。 (4)腰穿测压:在急性ICP升高,特别就是未做减压术得病人不宜采用,因有诱发脑疝形成得可能。一旦脑疵形成后,脊髓腔内压力将不能准确反映ICP。 ICP得正常范围为0、80~1、6kPa,2、0kPa即被认为I CP增高,达到2。67kPa就是临床必须采取降压措施得最高临界,这时脑容量极少得增加即可造成ICP急剧上升。对具体病人来说,容积-压力关系可以有所不同,并取决于脑容量增加得速度与颅内缓冲代偿能力。作为对这种脑顺应性测试得一种方法,可以向蜘蛛膜下腔内注入或抽出1ml液体,如ICP变化>0. 4kPa,即表示颅压缓冲机制已经衰竭而必须给予处理。正常得颅内压波形平直,在ICP升高得基础上可以观察到两种较典型得高ICP波形。一种为突然急剧升高得波,可达6、67~13?33kPa并持续5~20min,然后突然下降,此称A型波。A型波可能与脑血管突然扩张,导致脑容量急剧增加有关、A型波具有重要得临床意义,常伴有明显临床症状与体征变化。一种为每分钟急剧上升到2。67kPa得波型,称为B型波。B型波得确切意义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为 A型波得前奏,提示脑顺应性降低。但也有人认为B型波可能与呼吸有关,而无特殊重要意义、 无创ICP监测 虽然目前临床多采用有创方法监测颅内压,如硬脑膜外测压、脑室测压等,需行外科手术,易发生颅内感染、脑脊液漏、颅内出

颅内压监测概述【最新】

颅内压监测概述【最新】 颅内压监测 一、概述 颅内疾病无论是外伤、肿瘤、脑血管疾病、炎症还是先天性疾病,均可引起颅内高压。(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CH ) ICP增高是临床的常见症状, 它导致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往往使病情更趋恶化, 临床医生准确获取患者的ICP值, 对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和改善预后显得至关重要。《美国严重颅脑损伤处理指南》中就包括了ICP监测和颅内高压处理等项目,该指南对减少继发性脑损害和促进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颅内压 ( intracranial pressure,ICP ) 即颅腔内压力,临床上在枕骨大孔区和脊髓蛛网膜下腔无梗阻的情况下,常以侧脑室内、小脑延髓池和腰段蛛网膜下隙所测得的脑脊液静水压来表示。正常成人的 ICP为 :0.8,1.8 kPa,当压力>2.0 kPa 持续>5min即为颅内高压。目前在临床上对于脑水肿、高颅压的诊断却大致只能从临床表现、头颅CT或MRI检查、腰椎穿刺和有创颅内压监测等三方面得到提示。靠临床表现(也就是颅内压增高的典型表现: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等三主征,以及呼吸心率减慢、血压增高等两慢一高)来诊断颅内压增高显然是有些主观和盲目的,其准确性可想而知;头颅CT和MRI检查虽然是目前公认的直接反映脑水肿和高颅压的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但头颅CT对早期脑水肿却难以显示,MRI检查比较费时,且这两种检查绝大多数都不能在床旁进行(虽然出现了移动CT,但是国内很少医院购买),也不能实施动态续监测,而且检查费用不菲。传统颅内压监测多是通过腰椎穿刺或开颅等有创颅内压监测两种〔腰椎穿刺测定颅内压相对简单,但是在严重高颅压(,350mmH20)时腰椎穿刺 容易诱发脑病而被视为禁忌症〕,有创颅内压监测是通过开颅手术安置监测探头于颅内硬膜外、硬膜下、脑实质内或者脑室内从而达到直接监测颅内压力,间接反映

脑卒中诊疗流程图

院前急救科脑卒中诊治流程 气道阻塞 呼吸异常,频率变化 呼之无反应,无脉搏 到现场后立即一般评估、监测生命体征(T 、P 、R 、BP 、 SaO 2 )记录发病和就诊时间、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追问有无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史或长期脑动脉硬化症状病史 接警可疑脑卒中患者:头痛、肢体麻木无力、偏瘫、眩晕、昏迷等症状,立即出诊 ● 清除气道异物,保持气道通畅:大管径管吸痰 ● 紧急气管切开或插管、机械通气 心肺复苏 初步可疑脑卒中,给予吸氧、静脉液路建立,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1.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2.严密监测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 3.控制血压:脑卒中时可能出现反应性高血压,由于院前的条件有限,时间短暂,不宜使用降压药品。血压过高或过低时,可适当选用缓和的升压药或降压药,使血压逐渐降低至160/ 90mmHg 上下。 4.降低颅内压:急性期伴脑水肿者可用20%甘露醇静脉滴注,或呋塞米(速尿)、地塞米松静注,以上药物可配合使用。以及保护脑细胞药物应用。 无上述情况或经处理解除危及生命的情况 联系急诊说明病情 以上检查10分钟内完成,尽快转运。送入脑卒中急诊绿色通道 进入脑卒中急诊救治绿色流程: 1. 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进行NIHSS 评估 2. 行CT 、MRI 、血常规、血型、凝血系列化验、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等检查 3. 测量生命体征 4. 检查心电图 5. 急性期伴脑水肿者可用20%甘露醇静脉滴注,或呋塞米(速尿) 、地塞米松静注,保护脑细胞药物等。必要时通知神经内科医生联合抢救(45分钟内完成) TIA : 留观或收住院(神经内科) 一般治疗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神经细胞保护剂 调控血压 活血化瘀中药 健康指导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收住院(神经内科)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符合溶栓标准者尿激酶150万u 或rPTA 药物溶栓: (发病时间<3小时 18岁<年龄<80岁 无出血倾向者) 神经细胞保护剂 调控血压 活血化瘀中药 血管内介入 健康指导 与急诊医生病情交接 蛛网膜下腔出血 收住院(神经外科) 一般治疗 调控血压 抗脑血管痉挛药物 止血药物 神经细胞保护剂 中成药治疗 处理并发症 血管内介入治疗 有手术指征者行外科手术 脑出血 收住院(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 一般治疗 调控血压 止血药物 神经细胞保护剂 中成药治疗 处理并发症 有手术指征者行外科手术

颅内压监测

第一节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就是指颅内容物(脑组织、脑脊液、血液)对颅腔壁得压力、颅内压增高就是指颅内压持续超过15mmHg(20cmH2O 或2、00kPa)。多种重症神经系统疾病,如颅脑创伤、脑血管疾病、脑炎、脑膜炎、静脉窦血栓、脑肿瘤等,多伴有不同程度得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可使患者出现意识障碍,严重者出现脑疝,并可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颅内压监测对判断病情、指导降颅压治疗方面有着重要得临床意义。进行颅内压监测同时应该关注脑灌注压(CP P),为避免灌注压过高造成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重型颅脑外伤治疗指南建议脑灌注压不宜超过70mm Hg,并避免低于50mm Hg,对脑血流、脑氧及脑代谢得辅助监测也有利于脑灌注压得管理。 【适应证】 颅内压监测指征: (1)颅脑损伤:①GCS评分3 ~8分且头颅CT扫描异常(有血肿、挫裂伤、脑肿胀、 脑疝或基底池受压); ②评分3~8分但CT无明显异常者,如果患者年龄> 40岁,收缩压〈90mm Hg(l mmHg =0、133 kpa)且高度怀疑有颅内病情进展性变化时,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考虑进行颅内压监测; ③Gcs9—12分,应根据临床表现、影像资料、就是否需要镇静以及合并伤情况综 合评估,如患者有颅内压增高之可能,必要时也行颅内压监测。 (2)有明显意识障碍得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性脑出血以及出血破人脑室系统需要脑 室外引流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实施颅内压监测。 (3)脑肿瘤患者得围手术期可根据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得病情需要及监测需要进行 颅内压监测。 (4)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如合并顽固性高颅压者,可以进行频内 压监测并脑室外引流辅助控制颅内压。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有创颅内压监测 (1)操作方法:根据传感器放置位置得不同,可将颅内压监测分为脑室内、脑实质内、硬膜下与硬膜外测压(图1)。按其准确性与可行性依次排序为:脑室内导管>脑实质内光纤传感器〉硬膜下传感器>硬膜外传感器。 图1 室内压力监测:就是目前测量颅内压得金标准、它能准确地测定颅内压与波形,便于调零与校准,可行脑脊液引流,便于取脑脊液化验与脑内注射药物,安装技术较简单、无菌条件下,

难治性颅内压增高的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难治性颅内压增高的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增高可引起严重不良后果,常见于颅脑外伤、颅内感染、脑血管病和脑肿瘤等脑疾病。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eurocritical care unit,NCU)收治的多为急性重症脑损伤患者,难治性颅内压增高(ICP>20mmHg,1mmHg=0.133kPa),且标准治疗不奏效的比例约占20%,病死率高达80%-100%。因此,准确监测颅内压变化,合理确认颅内压干预界值,有效控制颅内压,成为降低病死率,改善神经功能预后的关键。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重症专业委员会推出《颅内压增高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共识撰写方法与步骤:按照改良德尔菲法,(1)撰写方案由神经重症协作组组长起草,撰写核心组成员审议。(2)文献检索、复习、归纳和整理(1960至2017年Medline和CNKI数据库)由撰写工作小组(3名神经内科博士)完成。(3)按照2011版牛津循证医学中心(Center for Evidence-based Medicine,CEBM)的证据分级标准,进行证据级别和推荐意见。(4)共识撰写核心组成员3次回顾文献并修改草稿,其中1次面对面讨论,并由组长归纳、修订。(5)最终讨论会于2018年3月23日在云南昆明举办,全体成员独立完成共识意见分级,并进行充分讨论。

对证据暂不充分,但75%的专家达到共识的意见予以推荐(专家共识);90%以上高度共识的意见予以高级别推荐(专家共识,A级推荐)。 一、颅内压监测 (一)颅内压监测指征 证据背景 急性重症脑损伤可导致颅内压增高。此时,经典的临床征象是头痛、呕吐、意识障碍(GCS<8分)等。而快速发展的影像学技术,既可发现颅内病变(大容积脑出血或脑梗死、严重脑挫伤等),又可显示早期颅内压增高征象,如脑组织肿胀,脑沟、脑裂变小或消失,脑室或脑池受压变形,中线结构移位等。 推荐意见 急性重症脑损伤伴颅内压增高临床征象,影像学检查证实存在严重颅内病变和显著颅内压增高征象时,可考虑颅内压监测,以评估病情、指导治疗(专家共识,A级推荐)。 (二)颅内压监测技术

颅内压监测的意义

颅内压监测的意义 DataTime:2009-3-24 19:41:10 颅内压监测的意义 1、什么是颅内压? 颅内压系指颅内容物对颅腔壁上的压力,它是由液体静力压和血管张力变动的压力两个因素所组成的,通过生理调节,维持着相对稳定的正常颅内压。 通常以侧卧位时颅脑脊液压力为代表。穿刺小脑延髓池或侧脑室,以测压管或压力表测出的读数,即为临床的颅内压力。这一压力与侧卧位腰椎穿刺所测得的脑脊液压力接近,故临床上都用后一压力为代表。 正常颅内压,在侧卧位时,成人为0.7~2.0kPa(5~15mmHg,80-180mmH2O),儿童为0.5~1.0kPa(3.5~7.5mmHg,25-30 mmH2O),此压力比平卧位时侧脑室的最高点要高。坐位时腰穿压力可达3.3~4.0kPa(25~30mmHg),但这压力比坐位时侧脑时的最高点要底。 2、颅内压增高的原因?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颅内三大内容物脑组织、脑脊液和血液,其总容量是近于恒定不变的,因此,颅内压在正常范围内的调节就成为脑血流量和脑脊液之间的平衡,其中一个体积增加,需要另一个体积缩减来协调。当某种原因导致颅内容物增加而不能用其它部分减少来代偿时,就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导致颅内压增高的情况常见有四种。 2.1脑组织增加:脑组织对各种损伤性因素出现反应性水肿,包括血管源性脑水肿、细胞毒性脑水肿和间质性脑水肿。 2.2脑脊液增加:脑脊液分泌增加、脑脊液循环受阻以及脑脊液吸收障碍都会导致颅内脑脊液增多,颅内压增高。 2.3颅内血液容积增加:颅内动脉和静脉血压增高都会造成颅内压增高,以颅内静脉压增高对颅内压影响较大。如:颅内静脉病变造成静脉回流受阻可以引起颅内血液容积的增加,导致颅内压增高。 2.4颅内出现新的成份:出现占位性病变,使得颅内容物增多,也会使颅内压增高。这种情况包括脑肿瘤、脑脓肿、脑内血肿、肉芽肿和寄生虫病等。 3、颅内压增高的临床症状? 颅内压增高有三大主征: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 3.1 头痛:头痛呈持续性,以前额为重,卧位和用力时明显。 3.2 呕吐:一般不伴恶心,多在清晨空腹或剧烈头痛时出现,有时呈喷射状。 3.3 眼底变化:①静脉迂曲;②视乳头水肿、渗出和出血。 3.4 抽搐:急性颅内压增高或颅内压增高的后期频繁出现抽搐,可为局限性发作或全身发作。 3.5 外展神经麻痹:出现一侧或双侧外展神经麻痹。 3.6 意识障碍:由于大脑皮层缺氧和脑干网状结构受损,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3.7 瞳孔变化:早期瞳孔缩小或忽大忽小。当脑干损害时出现变大,且固定不变。 3.8 肺水肿:由于中枢神经血管调节障碍,出现肺水肿。 3.9 生命体征变化:早期血压升高,晚期血压下降。急性颅内压增高还可以伴有心率减慢和呼吸不规整。 4、颅内压增高的后果? 颅内压增高持续时间较久,可导致一系列的生理功能紊乱和病理改变。颅内压增高到一定水平时,可严重影响脑的血流量,致使脑缺血、缺氧而产生脑水肿,进一步加重颅内压增高,脑组织受压移位而发生脑疝;亦可压迫或破坏下丘脑造成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引起急性消化道溃疡、穿孔、出血等。严重颅内压增高还常并发肺水肿等并发症。若脑组质变形使脑血管受到影响时,颅内压增高超过3. 33kPa(25mmHg )即可引起严重的后果,甚至造成脑死亡。主要有六大危害: 4.1 颅内压增高对脑血流量的影响:正常成人每分钟约有1200ml血液进入颅内,这个数值较为恒定,它是通过脑血管的自动调节来完成的。脑血流量与脑灌注压(平均动脉压-颅内压)成正比关系;与脑血管阻力成反比关系。目前一般认为柯兴氏反应的出现,与其说是对颅内压增高时脑缺血的代偿反应,倒不如说是对严重颅内压增高的信号表现。出现柯兴氏反应,说明脑血流量自动调节已濒于丧失,病人处于危急状态。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节选版)—脑出血临床管理(完整版)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节选版)—脑出血临床管理(完整版) 自发性脑出血是指发生在脑实质内的出血,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致死率和致残率高等特点。中国卒中学会总结近5年国内外研究进展,形成总结及推荐意见稿,组织相关专家编写本指南,本部分主要适用于脑出血患者的管理(图1)。 1 诊断及病因筛查 1.1 院前处置与诊断 推荐意见:

·患者一旦确诊为脑出血,应当立即分诊至卒中单元或神经重症监护病房(I类推荐,A级证据)。 1.2 严重程度评分 推荐意见: ·基线严重程度评分应作为脑出血患者初始评估的一部分,但不应将评分作为对脑出血预后的唯一判断指标(I类推荐,B级证据)。 1.3 脑出血的影像学评价 推荐意见: ·推荐应用神经影像(CT或MRI)进行快速影像学检查来鉴别缺血性卒中与脑出血(I类推荐,A级证据)。 ·可考虑行CTA和对比增强CT扫描来帮助识别具有血肿增大风险的患者(IIb类推荐,B级证据)。 ·当临床特征和初始影像学检查怀疑血管病变或肿瘤时,可选择行增强CT扫描、CTA、CTV、MRI、MRA、MRV及DSA确定诊断(IIa类推荐,B级证据)。 1.4 脑出血病因筛查

脑出血患者对症处理的同时,需尽快明确脑出血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2 急性期管理 应将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送入卒中单元,给予持续生命体征监测、对症治疗(图2)。

2.1 血压管理 推荐意见: ·对于收缩压超过150mmHg、无急性降压治疗禁忌证的脑出血患者,将收缩压降至140mmHg是安全的(IIa类推荐,A级证据);并且可能改善患者的功能预后(IIa类推荐,B级证据)。

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目录 一、麻醉后监测治疗 二、麻醉后监测治疗室 三、PACU的功能 四、PACU的管理和人员职责 五、PACU的设置原则 六、患者从手术室转入PACU 七、麻醉恢复期的评估与监测 八、麻醉恢复期的治疗 九、患者转出PACU 十、转至普通病房、特护病房或ICU 十一、小儿患者的麻醉后监测 十二、非全身麻醉的术后恢复 十三、质量控制 十四、“共识”适用范围

在麻醉恢复过程中,由于麻醉的作用和手术创伤的影响,患者易出现生理功能紊乱,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需要加强监测和治疗。 麻醉后监测治疗的主要任是监测疗疗全麻后苏醒的患者、镇静镇疼术后或麻醉手术后全身情况尚未稳定的患者,保障患者在麻醉恢复期间的安全,改进麻醉后监测质量,改善预后。本专家共识不作为强制性标准。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或部分采用。 一、麻醉后监测治疗 麻醉后监测治疗是指对住院或非住院患者在麻醉或镇静镇痛下实施外科手术或诊断性、介入检查或治疗,在麻醉苏醒和恢复期观察和处理麻醉和手术后早期并发症为重点的医疗活动。 二、麻醉后监测治疗室 麻醉后监测治疗(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是现代医院麻醉科的独立医疗单元。它具有以下特性:①靠近手术室或其他实施麻醉或镇静镇痛的医疗场所,以减少手术后病情不稳定患者转运时间。②需配备专业人员及相关医疗仪器设备。③为刚结束麻醉和手术的患者在转入普通病房、特护病房或ICU、直接出院回家之前提供监测与治疗。 在没有设置独立PACU的医院和某些医疗单位,所有接受麻醉或镇静镇痛的患者都应该在指定区域由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进行麻醉后监测治疗。 三、PACU的功能

颅内压ICP监测

颅内压ICP监测 【定义】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是指颅内容物对颅腔壁产生的压力,以脑脊液压力为代表。ICP持续超过15mmHg,称之为颅内压增高。在神经外科临床中,ICP 增高是导致病人病情恶化、预后不良或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ICP 监测是诊断颅内高压最迅速、客观和准确的方法,也是观察病人病情变化、早期诊断、判断手术时间、指导临床药物治疗,判断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 【监测方法】 ⑴创伤性ICP 监测方法 ①脑室内插管法: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是ICP监测的金标准。 ②硬膜外传感法:一般采用非液压传感器直接置于硬脑膜进行ICP监测。 ③光纤探头法:是目前性能较为理想的ICP监测装置。由光导纤维颅内压监护仪、光纤纤维传感器和记录仪组成。 ④蛛网膜下腔螺栓法:此法感染率低,但误差大,临床上较少用。 ⑵无创性ICP 监测方法 ①经颅多普勒(TCD):TCD通过观察颅内压增高时脑血流量改变来估计ICP。 ②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通过建立f~VEP与ICP之间的直线回归方程,推算出ICP。 ③鼓膜移位(TMD) :通过ICP改变时的TMD 值和正常值的差别估算ICP。 ④视网膜静脉压(RVP ) ⑤生物电阻抗法(BI) ⑥前囟测压法(AFP) ⑦其他: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等 【观察及护理】 一般认为正常颅内压在6~15mmHg之间, 以颅内压超过20mmHg作为降颅压的临界值。 ⑴确保监测装置正常:正确连接监测装置,监测前对监护仪进行性能测试,使各部件工作正常,无机械性误差。 ⑵准确监测及动态观察ICP 数值的变化:脑损伤早期,应严密观察ICP数据和波形。正常的颅内压波形较平直、低波幅、稳定的曲线波。在ICP 升高的基础上可以观察到两种较典型的高ICP 波形,A波和B波,A波可能与脑血管突然扩张,导致脑容量急剧增加有关。A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常伴有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当颅内压进行性升高,且有A波出现,提示有颅内再出血可能。B波,是一种节律性震荡,B波的出现与睡眠的周期性呼吸有关,没什么病理意义。 ⑶密切观察生命体、意识、瞳孔变化与颅内压的关系,去除影响颅内压监测误差的因素:呼吸道阻塞、引流管阻塞、躁动尿潴留或排便困难等。 ⑷妥善固定监测管道,如脑室引流管应保持适宜高度,保证引流通畅,无菌操作下每天更换引流袋。 ⑸躁动患者适当约束或给予镇静剂。 ⑹根据监护结果指导用药:降颅压治疗中最有效的药物是甘露醇,监护过程中应根据颅内压监护结果,灵活、机动地掌握脱水剂的时间及用量。 ⑺颅内压监测并发症的预防:

急性脑卒中抢救流程

急性脑卒中抢救流程 经病史询问及查体、监测生命体征、判断意识、神经定位体征考虑系脑卒中病人进入绿色通道 经评估病情稳定者 10分钟内CT检查 CT未见出血,考虑系缺血性卒中 收入神经内科治疗(必要时请神经内科急会诊) 1、若血压大于220/120mmHg酌情给予降压药。若溶性的病人,血压应控制在180/110mmHg以下。 2、运用甘露醇等降压颅内压 3、根据病情超早期溶栓治疗:尿激酶100-150万U 4、尽早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阿司匹林 5、抗脑血管痉挛 6、病情允许允介入手术治疗 CT提示脑出血 收入神经外科(必要时请神经外科急会诊) 经评估病情不稳定者立即组织科内人员抢救同时请神经内外科会诊

1、呼吸减弱或停止:吸氧、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 2、休克血压:允林格氏液扩容,必要时加血管活性药物。 3、收缩压大于200mmHg舒张压大于110mmHg的酌情给予降压药。 4、脑疝形成:甘露醇脱水,必要时加速尿。 5、立即下病危、做好沟通。 经抢救病情有好转,根据会诊医师意见由会诊医师、急诊医师、急诊科护士陪同行CT检查,如病情允许在30分钟之内完成抢救并CT检查。 CT示缺血性脑卒中,由神内科医师及急诊科护士陪同收入神内科 CT示脑出血,由神外科医师及急诊科护士陪同收入神外科或手术室收入专科病人,会诊后专科医师均为首诊医师,急诊科医师协助处理病人 病人收入专科后,急诊科医师回科室完成绿色通道登记,凡行抢救患者于抢救记录本上完成抢救记录 途中患者病情加重,立即就地处理后再将患者送回急诊科进行抢救,由急诊科医师完成病历书定写及相关记录,会诊医师完成会诊记录。经抢救处理后患者病情仍危重,无法外出检查者,继续于急诊科抢救,同时办理住院手续。急诊科医师负责处理病人,同时完成病历书写及

危急值观察要点

危急值观察要点及护理措施 一、血糖危急值病人的病情观察要点及护理措施 低血糖(血糖低于2.2mmol/L) 病情观察要点: 1、早期低血糖仅有心慌、乏力、饥饿、皮肤苍白、出汗、手足颤抖等症状 2、初时精神不集中、头晕、视物不清、步态不稳,有时出现躁动、幻觉 3、继之神志不清,肌肉颤动,最后出现昏迷、癫痫样抽搐、瘫痪等。 护理措施: 1、神志清醒时,可给病人饮用糖水,或进食含糖较多的饼干或点心 2、如病人神志已经发生改变,应该用50%葡萄糖40-60ml静脉注射,更 严重时,可用10%葡萄糖持续静脉滴注。 3、健康宣教:指导病人口袋经常放一些糖果之类的食品,以便在发作开始 时冲一杯糖水或口含一些糖果之类的食品。 高血糖(血糖高于25mmol/L) 病情观察要点: 1、尿多,皮肤干燥,脱水,极度口渴 2、疲乏无力 3、恶心,呕吐,腹部不适 4、神志改变:早期感头晕,头疼,精神萎靡,渐渐出现嗜睡,烦躁,迟钝, 腱反射消失,甚至昏迷 5、心跳快速,血压下降,四肢厥冷 6、呼吸深而快,可有颜面潮红或唇呈樱桃红,呼出气体中可能有丙酮味 (烂苹果味)

护理措施: 1、立即协助患者绝对卧床(昏迷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 畅) 2、吸氧 3、快速建立2条静脉通道:一条用于输入胰岛素,另一条用于大量补液, 抗感染,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4、合理安排补液量、速度和顺序:通常首先使用NS,开始时补液速度宜 快,对有心脏病患者应在中心静脉压监测下调整输液量和速度。 5、及时正确使用胰岛素:采用小剂量(速效)胰岛素治疗方案 (0.1U/h/kg),根据血糖情况随时调整胰岛素的剂量和速度。 6、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7、鼓励患者多饮水。 8、密切监测病情:注意观察患者神志,呼吸,血压,心率体温及脱水状况, 记出入量,每1-2小时观察血糖,电解质,尿量,尿糖,尿酮,并做好 护理记录。 9、心理护理 10、健康教育:教育患者及家属注意低糖饮食,控制血糖。认识糖尿病酮症 酸中毒的先兆症状及预防方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