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报告分以下四个部分: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价值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三课题研究的原则、方法和实施四课题研究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价值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中国社会现代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现代化,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努力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新课程改革,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和学生群体在

教育活动中应该表现出来的高度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因此,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研究要在现代教育理

以实现学生真实、真正的发展念指导下,

作为改革的起点和依据,对课堂教学中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对我国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一种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框架,以及为有效教学提供一种操作模式,从而在更深层面上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本课题研究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开展的,因此本课题研究是与教育的大背景、大形势和要求相吻合的,具有较强的时代性。

“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的提出,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特别是在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而立项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又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各个国家都将知识创新、自主创新作为增强综

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摆在突出的位置。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创新精神是真正落实课程改革,实施好素质教育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很丰富,其中强调两点,一是课堂教学要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要求我们以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要改变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要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让学生用活泼多样、易于理解、乐于接受、主动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二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主动创新精神的培养,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有机贯穿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在长期的教学改革中,了解到许多学校和教师在构建课堂教学策略上,尤其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同时也还存在着不少困惑和问题。

一方面大家积极研究和实践如何进一步通过新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学习方式以及评价考试等改革逐年深入,启发式、探究式和体验式等教学方法也在逐步推广,这些都积极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促进了课程改革的深化,促进了素质教育在学校的不断推进。

另一方面由于受升学考试和方方面面的压力,以“考试”为中心,“题海战术”、“封闭式”管理和频繁考试,使学生厌倦了学习,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学生机械学习,被动学习,这种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教学方式也困扰着校长和教师。

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在教室里,学生不仅按课程表的规定和拿到的教科书上课,而且按教师的每一个指令行动,每一个问题作答;教师清楚每一节课要教什么,为何教,学生却不知道

要学什么,为何学和如何学;教师是每日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当然,在课堂上我们会要求学生上课是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进行独

立思考,但最终大多数还是纳入教师预设的框架;我们会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理解规定的和现成的知识,但很少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发现问题,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去独立面对一个陌生的世界,一个生生不息的世界。学生被期望的是教师喜欢、表扬和选中,害怕的是被教师讨厌、批评和忽视。总之,课堂牢牢地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的成长被教师控制,教师可以决定学生如何发展,甚至恨不得代替他们去活,去成长。把学生形成积极、主动、自主的自我的可能性扼杀了,学生养成了依赖、等待、随从等对待生命的消极态度,那么,走向社会后,他们还会依然期待着有决定权的人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发展”成了当今社会的最强主题,时代需要有生气勃勃、富有主动精神和创造活力的新人来实现。21世纪新型教育要自觉地追求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性还给学生,要培养具有主动发展的需求、意识和能力的新人。主动性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关涉的是人的生命的基本存在方式。适应、被动应答是一种生存方式,是人与其他类型生命体共有的生存方式。主动与人所特有的发展、创造联系在一起,以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周围世界、对待自己的人生,人的生命过程就会积极,呈现出自主的色彩,个体会具有独特,会出现创造,不仅创造出新的事物、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新的思路、新的作品、新的外部世界,而且会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创造新的生命历程。这正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生存方式。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成

为国内外各种教学研究的重点,有主张以优化知识结构来促进学生思维的;有主张以生动形象的课堂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有主张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有效应用来激发学生想象、培养学习兴趣的。

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方法与心理素质训练实验研究普遍展开,研究重心体现在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保持快乐心

态和情感自我调控技能的研究上。这些研究都充分体现了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充分认识。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党和国家一再倡导创新精神,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一代,以适应自主创新发展的时代潮流,创新发展、合作互动、自主学习、启发探究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在各种各样的教育改革中,不管是教育理念的革新,还是教学模式的改变,都在关注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个体的差异需求,都在致力于改变学生对于学习的认识,包括对于学习本质、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群体、情感体验等的认识。改变学生的过程,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本课题研究正是在对上述理论研究成果吸收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并且更多地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师生的交互作用与共同成长。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带来新思路,也将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

一是探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课堂教学策略,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从而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要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是要“聚焦课堂”、“决战课堂”,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

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对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发挥重要作用。二是通过提高学生主动性的教学策略的研究,为重新建构新的课堂教学策略,提供一种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通过课题研究,探讨通过教与学活动,个体与群体的交往活动,学生是如何积极主动、学会学习、学会发展的。在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

性、文化性及主体性等特质基础上,将实践活动、交往、主体性作为理论基石,为重新建构现代教学的教学策

略理论框架,提供一个新的解释系统,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思辨的提升,理性的思考。

三是通过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研究,揭示课堂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提供可行性强和有推广价值的策略。

当然,教无定法,学无定式,我们的研究不是仅仅找出一种教学模式,而是努力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也会促进教师师德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的成长,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培养研究型的教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仅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而且通过大家的积极探索会形成丰富多彩的、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有较高实效性的课堂教学策略,并起到一定的辐射作用, (三)课题的界定

1、本课题所说的“课堂教学”主要指中学的课堂教学,即中学传统意义上的每节课的教学和广义的由教师按计划组织的室内乃至校外的学习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涉及到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

培养学生能力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问题;也涉及到课堂教学中师生教与学的理念、教与学的内容、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和教与学的管理、教与学的评价等多方面问题;同时也涉及提高教学效益的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 2、本课题说到的“主动性”,是指新时期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中实际产生的教学效果问题。即尊重教育规律,以人为本,使课堂教学从内容到形式,更强调学习者过程的体验,使学生用轻松活泼、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主动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创造性与开发性思维的培养,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突出学生个性发展。 3、“策略”指的是达到一个目

标所采取的步骤、方法和途径。本课题所说的“教学策略”指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达

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取得最佳效果所采取的策略。

总之,本课题研究的是:在“十一五”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强调教育创新的形势下,研究中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迅速提高教学效果的策略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争取达到以下目标: 1、尊重教育规律,以人为本,使课堂教学从内容到形式,更强调学习者过程的体验,使学生用轻松活泼、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主动学习的方式方法去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给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独立、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在课堂上具有主动活动的最基本保障。

2、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创造性与开发性思维的培养,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突出学生个性发展。以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主动发展、培养个性为宗旨,构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终身发展的能力。

3、教会学生主动提问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把提问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是他们在课堂上不只是听者、答者,而且是自主学习的学习者、问者。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主动探究问题,主动解决问题。师生角色多元化,师生互动深刻化,师生一起成为课堂教学过程“动态生成”的重要参与者和创造者。

总之,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为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带来新思路,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旨在研究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性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步建立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学生观、教学观、质量观与评价观,创设基于师生平等交往的民主、互动、合作的教学关系。既有理论的研究,更有在理论的指导下对现行的中学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合理而可行的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并有推广价值的教学策略。

教学模式变革:

(1)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从“如何教”转变到“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组织、指导与点拨,教师的讲

解用时应当大幅压缩,重点放在规律、方法的提炼和当堂答疑,真正做到“精,把课堂时间尽量多地交给学生,讲”

重点解决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和学习障碍;

(2)教师的教案要逐步向“学案”过渡,教师

的精力更多地放在研究学生的学习组织、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及时发现和解决学习障碍。集体备课、个人备课的重心都要转变到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这个根本核心,教师备课必须走进学生的问题当中,以“情境—探究—迁移”为教学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思维、自主探究、自主建构,真正实现教学的“全员参与”,使课堂教学成为“发现型学习”的过程;

(3)传统教案的形式和项目相应地也要进行变革,“引入、讲授、分析、归纳、练习、总结”这些传统的教学环节,要进行整合与变革,把有些原来属于教师完成的教学行为转变为由学生完成的学习行动,动脑,动口,动手,以此强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实效;

(4) 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进行相应的变革。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进行有机组合,学生结合成,—6人学习小组,引入“合作学习”的理念,由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任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进行搜集、讨论、研究、总结。

通过“合作学习”,激励优秀学生,帮助落后学生,实现共同提高。本课题达到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主要包括:

A、知识与能力

, 知识分析:新知识与已学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对后续学习的影响; , 能力培养:明确能力培养要求,确定训练方法;

B、过程与方法

,、课题陈述:概念的引出;知识的意义;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等; ,、问题设计: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相关知识分析;

,、疑难讲解:解析疑难,思路点拨; ,、小组讨论:学习小组讨论,激励学习;

,、研究体验:学生自主思维,自主学习,感悟学习过程;

,、总结提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总结规律方法,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

,、能力训练: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知识应用实践训练,当堂学习当堂完成巩固训练环节。课后作业应该是能力训练的延伸,每道作业题目都应有明确的能力训练指向。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重对学生进行健康情感和道德品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三、课题研究的原则、方法和实施 (一)、本课题研究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研究“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课堂教学策略”时,要研究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全面完成课堂教学的各项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主体性原则。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以有利于学生人身发展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重视培养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要体现教学的

民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

3、发展性原则。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发展,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4、“渗透性”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教书育人,关注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在学科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文以载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5、最优化原则

最优化原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考虑教学规律、现代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情况下,在全面考虑教学系统的特征及其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过程(在最优化的范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来看最有效的作用。教学过程最优化也可以理解为教师有目的选择组织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这一方案能保证在规定时间内,使教学和教育

任务完成并达到在可能范围内的最佳效果。

(二)、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组以理论研究、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为方法,其中根据教师的教学工作特点和课堂教学特性,以教学实践中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

首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全面把握近几年课堂教学改革的情况、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经验与不足。从而使课题研究有一个较高的立论点。第二、调查研究。通过对教师观念与教学行为分析(包括观念、经验、教学特色与存在问题);对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方式类型水平的现状调查(涉及学科差异、年级差异、性别差异),把握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加强研究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第三、本课题主要采取行动研究的方式。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不同课堂教学方式的意见,在实践中探索学生欢迎的、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在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总结、推广。

总之,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相结合,实证研究与专题研究、典型个案研究相结合, 强调重点,突出特色,以保证研究的合理性及实践效益。

(三)课题研究各阶段任务

1、准备阶段(2007.5——2007.8) 第一、查阅文献,收集国内外最新的课堂教学研究资料,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组织研讨,分析论证。(2007年5月—7月) 第二、撰写“十一五”课题申报准备报告。(2007年7月)

2、课题前测准备(2007-9——2008-1)

第一、2007年10月,开好子课题开题报告

第二、加强学习,统一思想,理清思路,做好动员,初步推行试验,做好初期调查工作(调查问卷,包括学法、学情、教法):调查教学过程中师生活动低效所在,形成一些调查分析报告。 3、实施推广阶段(2008.3——2009.1) 第一、探索、优化具主动精神、创新精神的课堂教学模式,积累教改经验,积累课堂案例、师生案例。

o 做好历次考试的对比统计分析。第三、形成各类中期研究成果(调查报告、实验分析、教学论文、课例课件等) 第四、做后测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4、实验结题阶段(2009.3——2009.10)

第一、反思一轮试验过程,真正落实于课堂教学,形成高效的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二、归类整理各类论文、教案、课堂实录的光盘等研究成果(类型、人员、题目)。

5、2009年12月结题

——撰写子课题结题报告。

——子课题结题大会。

——经验成果在教学实践中推广应用。四、课题成果

课题成果将以论文、教案、学生的实践活动、课堂实录的光盘等形式呈现。

结束语

本课题作为一项行动性教育教学实验研究,需要把教育科学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同时需要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把握机会,加强理论学习,认真思考,明确各阶段的任务,积极参与、不断实践,总结成果,以保证顺利推进课题研究,达到预期的成果。同时提高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开展课堂教学的能力,培养高质量的研究型教师。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本次课题的立项申报,在实践中将给予大力的支持与各种保障工作。本课题立足提高课堂实效,探索完善教学模式,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切实减轻师生负担,踏实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职业发展,力求摸索出一套立足课堂、注重实效、着眼发展、利于评价、便于推广的最优化教学模式,走出一条基础教育教学的实验、示范的特色之路。

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批判性的思维是作为人自身的良好品质,并非单单局限于它的形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发表过一则重要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在这则报告中指明了现阶段的人们要终身学习,学会学习。在学会学习中就明确要求人们不能单单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发展系统而全面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就是批判性思维。结合到实际生活中就是要求广大教育者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种批判性思维决定了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否将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由此可见,对中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 二、批判性思维概念的界定 按照心理学中的描述,批判性思维指的是人类在思考的过程中能够严肃而认真的审批思维材料并不断质疑材料合 理性的优秀品质。这种品质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正确判断对错,二是对别人的猜想和理论结果要做出全面、客观的判断。林崇德教授在他的著作《学习与发展》一书中将批判性思维概括为“严密的、全面的、有自我反省的思维”,强调了批判性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指出批判性思维不只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应利用一

切有利条件发展这种思维。 根据以上见解,对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进行如下定义,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严肃而认真的审批思维材料并不断质疑材料合理性,不把书本知识当做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能够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证明的过程。 三、培养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义 受中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当代中学生大都缺乏批判性的思维,往往都是只注重对知识的理解状况,并不十分关心知识的真实性与价值问题,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调节、监控和反思,就只能毫无质疑的接受别人的思想,重复别人的成果,未来的人才也就无法先人一步做出突破性的成就,所以在学生时代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意义是重大的。 1.批判性思维是对中学生进行创新素质教育的需要。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智力、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将成为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主导力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贯穿于素质教育的整个过程。而创新思维却是以思维的批判性为前提的,如果没有正确的批判性思维,就不会有独特的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创新教育中就必须要强调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2.批判性思维是促进学生人格自我完善的需要。批判性思维具有钻研性、坚持性、活跃性的特点,而钻研性与坚持

课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开题报告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通过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培养对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学生学习的选择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改革因此成为新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主题。但作为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学校,面对生源的参差不齐,教师的结构老化,公办学校的升学压力,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新型的师生关系没有充分体现,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课堂民主停留在表层。不少学科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均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医治,被动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面对如此的窘境,我们冷静思考,确定了“科研先导”的意识,提出了“以课题促进教学,让教学催生课题”的解决策略,因此,产生了课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以教师的备课策略、上课策略、评估策略的研究为主。 2、对兴趣、情境、问题、合作、探究、练习、实践、体验、评价九个提高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因素进行研究。 3、探索出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 (具体阐述见研究内容一节)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研究认为:教学就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们开始关注课堂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等,有效教学因此诞生。 有效教学研究有影响的国外以赫斯特为代表,他认为下列三种情况可以称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互动互促的过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日常教学中,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是由于教师满堂灌,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不知道该学什么,该怎么学,从而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挫伤,学习兴趣下降,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要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主要总结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学习就能 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快乐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会广泛地涉猎、研究与之有关的知识。否则,他只是表面的,形式化的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丧失信心,直至半途而废,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还可以看出:创造和谐的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创造一个充满进取激情的教学环境。作为教师应该以高亢饱满的热情、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走进课堂,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亲切愉快的笑容、适度优雅的形体动作来营造课堂气氛,把学生的心牢牢地吸引在课堂上。同时,教师还应该不断地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使之自觉地去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利用适度表扬和肯定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二、教学内容形象化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保持教学内容形象化,强调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形象性和具体性。新颖的东西能激发人的兴趣,形象具体的东西容易唤起人的激情。

强调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就是要尽量避免教学内容的教学形式上的格式化,死板教条,要使教学过程在内容上有新意,在教学方法上不拘一格,丰富多彩,使其能够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并使学生容易接受,保持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就应该给教学内容多增添些形象和想象的成分。课堂上恰当运用启发教学内容多增添些形象和想象的成分。课堂上恰当运用启发式、积极和学生互动,进行具体内容的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而且也能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 三、用言行和情感来影响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要想将这一活动圆满完成,教师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其中,师生情感融洽,学生就愿意听教师的课,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就高。反之,就会产生逆反心理,那积极性也就无从谈起了。教师更应该心中有爱,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教师还要真正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赞赏地接受学生的思想和情趣,善于察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和需要,困难和情绪的变化,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了解他们,体恤他们,这样,学生就更能主动学习和进步了。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做到有效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做到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要看学生的学习成效。怎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有效的,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前准备,树立“有效”理念 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没有先进的教学观念,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也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 教学目标的合理设定是有效教学的要素之一。有了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才有了方向,学生的学习才不会走向岔道。 2. 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把设计“教师如何教”转变为设计“学生如何学”,3.对于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反问自己:我设计的这个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我设计的这个问题,能否使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我这样引入新课,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组习题,以什么方式让学生参与,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课上的每一分钟都有效的目的。 二、激发兴趣,奠定“有效”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有效的法则。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活动情境,可以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践中,使学生在情绪上引起共鸣,发现数学奥秘。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感和愿望。 2、利用好奇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各种手段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产生欲罢不能的激情。如联系身边的实际,把例题转换成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的问题,教材中有些应用题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学生常常感到这些题与己无关,因而探索活动显得不够主动积极。教师可以“换汤不换药”,将学习内容生活化,便于有效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 3、鼓励与宽容,呵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对学生进行激励,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当学生取得成功时,可以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哪怕是在学习上表现出的一点点兴趣,教师也要珍惜与呵护。要多表扬,少批评,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分析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北东丈小学课题组 我校课题组经过两年的实验和研究,总结和探索出了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和途径 一、教师、家长要配合,给学生创造学习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条件 在我们的各级教育部门,经常会组织一些文艺活动或比赛,家长也很重视对孩子的艺术教育,但我们不重视培养孩子了解自然,研究科学的能力,导致我国艺术人才很多,科学人才却很少,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很多人才发现自己知道的科学知识很少,动手操作能力很差。 比如植树,在每年的植树节时我们只是组织很多成年人去植树,而给孩子创造了解植树的机会很少,导致在教师教了植树知识后,学生对植树还是停留在模糊状态,并不知道怎样去植树,也不知道一棵树它是怎样长大的。我想,学校在每年绿化校园时,可让学生参与一些种树的具体操作过程,或是家长可带孩子在节假日去参加社会上的植树活动,农村的家庭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在房前屋后种一些花草树木。有了亲身体验,学生自然能了解怎样种树,感受到种树的乐趣,树的美感,也会发自内心产生保护树木的感情。这样,就不是让老师去给学生灌输怎样保护花草树木的生硬道理,那么,也就让学生从小体会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又如,在教学生写桥,写游记这些作文时,教师可与家长联系好,由家长带孩子去看桥,去游览。让学生到现场去感受,从而在家

长、教师的指导下写出真实的文章。但是,只有一小部分家长们能在游览,参观时做到给孩子讲解景物的历史,和孩子讨论游览的感受,而大多数家长只是带孩子游玩,孩子回来后对于他去过的地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生活在农村的家长因为经济拮据或是因为生活的忙碌就更谈不上到外面的世界去启迪孩子的智慧了,致使农村部分学生缺乏这些方面的生活体验,从而在写这些作文时难以下笔。 对于从网络上查资料,家长缺乏指导孩子查找所需知识的意识。在一次调查中,老师让学生从电脑上查找为什么地球有吸引力,而飞机却能在天上飞,不被地球吸引。在一个班上,有10个学生家里有电脑,可是只有一个孩子查到了资料。究其原因,是家长重视的程度不够。有些大一点学生的家长因为担心孩子玩网络游戏,不允许家里的电脑联网,更不让孩子接触电脑。对于这一点,作为孩子的家长应该正确认识,科学引导,让电脑成为孩子学习的好工具,使其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广泛,视野更广阔。只有这样,才能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增长孩子的聪明才智,让孩子能跟上现代科技的步伐,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 二、留给学生充足的课余时间和充沛的精力,让他们去观察、去了解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 为了应对考试,为了考上大学,学生从小不得不埋头于题海战术,补课,上晚自习,对身边的事物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观察。而我们的很多老师也是整日在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攀比考试成绩,却没有去研究怎样把课本与现实结合,让学生去认识自然,认识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政治论文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石旁 摘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我们应该相信什么,这种相信是否有足够的理由”,需要教育引导学生勇敢且公正地探寻。本文从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入手,分析了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当代意义,并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有效方法。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情境问题对话考试 石芳,女,北京教育考试院,助理研究员。 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 质疑和反思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要素。把批判性思维和一般思维过程比较,会发现一般性思维常常是轻信、接受习惯的或流行的观念,但不质疑,可以形象地理解为海绵吸收式的思维。批判性思维强调独立思考,经过全面探查证据、严密推理论证等“我思”过程,才确定相信什么或付诸何种行为。批判性思维包含两个维度,一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包括解释、分析、推理、论证、评价、自我校准等认知能力,以及一致性、相关性、清晰性等思维策略。二是情意性的“心理性向”,即自主思考、求真、坦诚、公正、勇敢、冒险、好奇心、开放等内蕴于

性格、情感、态度中的心理特征和人格特质。因此,批判性思维是“善于批判”的能力和“勇于批判”的精神的结合。 一、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意义 1.用批判性思维重释教育目标。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很多教师会负责地说:“教会学生课本知识,让他们通过考试,实现人生的成功。”教师们十分重视课程的内容标准,认为这是实实在在的教育成果,于是通过背、抄、模、练、考等方式,拿着标准答案一字一句地纠正。而学生则困于无所不包、细密的知识体系中挣扎着理解。特别是高三整整一年的青春年华流逝于重复性的记忆和训练中,学习的意义被扭曲了。这样的教学不是发展人,而是在使人失去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变得越受教育,越没有创造性。生命是能动的存在,人是自主、自为的主体,单纯的模仿活动,只能让人的理性沉睡。久而久之,学生不愿思考,也不会思考,习惯于接受教育给他的一切。 “记忆不等于教育,成功不等于成长。”学习的本质不在于记忆知识的量,不应将人脑贬低为计算机硬盘的存储功能。在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记忆是展开更高级思维的基础,但是决不能停留于此。《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培养自主学习、选择、探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不是教条化的灌输,而是要把学生们培养成一个用自己大脑思考、自我教育的“大我”。 在根本上说,批判性思维在教育中的兴起和发展,代表着教育范式的重要转换,即由注重研究学科内容转向挖掘人的思维潜能,由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具有客观主义特征的人才“生产范式”,走向注重主体思维的“理解范式”,把课程作为一种多元的、分析性、可供批判的系统加以对待,以主体思维的能动性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探讨论文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探讨论文 优化课堂教学,教师需要做好备课工作,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把握教材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所学知识与学生年龄特点、已掌握的知识水平之间的关系,考虑如何把握教材的重点、怎样突破难点,如何设计教学过程。如怎样导入新课,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怎样指导学法,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怎样让学生来展示自己,达标检测怎样设计等每个环节都要认真考虑。备教材要“懂、透、化”。“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才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要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提问要立足于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教师要对化学知识的脉络把握好,根据教学大纲设计出学生理解偏差的问题,不仅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基本知识,而且避免认知上的盲区,另外,在提问教学中应当贯彻寓教于乐的理念。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如何设置更有趣

的情境,如何使用更加轻松诙谐的语言表述,或者是如何将问题与学生感兴趣的点相结合,从而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度。同时,简单性问题的答案比较确定,学生一般回答比较简单;对于开放性问题,每个学生表达的观点不同,而且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也不同,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难度也有一定的差异,所以这样的问题需要教师不断引导。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合理安排教学过程。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可以回答的问题,不会出现学习积极性受挫的情况,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调动全部学生的积极思考,使得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互动环节中。当然,课堂提问应该还要合理安排提问时机。比如,在不同知识点的衔接处,若是设置一些巧妙的衔接问题,可以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不会显得很生硬。另外,每节课的时长是限定的,教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讲完准备好的内容,还需要设计一些提问环节,因此提问的重点需要突出。教师应当用重点将课堂教学串联起来,并在难以理解的地方设计问题,检验学生是否真正了解,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所教授的知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化学与其他科目的不同在于实 验的重要性。实验在化学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实验可以解决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难题,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思维能力。通过实验过程的观察和动手操作,学生会加深对实验的印象和理解,更有效地掌握学习要点。一

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报告分以下四个部分: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价值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三课题研究的原则、方法和实施四课题研究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价值(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中国社会现代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现代化,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努力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新课程改革,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和学生群体在 教育活动中应该表现出来的高度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因此, 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研究要在现代教育理 以实现学生真实、真正的发展念指导下, 作为改革的起点和依据,对课堂教学中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对我国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一种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框架, 以及为有效教学提供一种操作模式, 从而在更深层面上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本课题研究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开展的,因此本课题研究是与教育的大背景、大形势和要求相吻合的,具有较强的时代性。 “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的提出,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特别是在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而立项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又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各个国家都将知识创新、自主创新作为增强综 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摆在突出的位置。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创新精神是真正落实课程改革,实施好素质教育的关键。

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鹿阜镇紫玉小学陈丽红 教学的过程不应只是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更应该是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会学”的过程。从“学会”到“会学”,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呢? 一、树立五种意识,确保学生主动参与 1.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教师必须增强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让学生的参与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当教师发现学生偏离目标时,要适当进行修正,克服参与过程中的随意性、盲目性。 2.民主意识 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把学生作为朋友。在教学中多采用鼓励的语言、商量的口气,尊重学生的每一个想法,允许学生犯错,让学生主动改正,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参与学习。 3.调控意识 让学生主动参与,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师的课堂调控就显得尤为重要。既不能放任自流,让学生随心所欲,也不能处处束缚,使学生无所适从。教师不仅要在学生的注意力、情感、思维等方面进行调控,还要在课堂的氛围。节奏上进行调控。 4.情感意识 人的情感与认知过程是紧密联系的,学生的参与过程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当学生与教师感情融洽时,就可提高其参与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欲望,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我乐学”上来,

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 5.创新意识 教育的创新首先是教师的创新。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见解和独到的想法,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自主研究的精神。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奇思怪想”不要一棍子打死,允许对问题发表不同的、有创新性的见解。 二、通过多种活动,强化学生主动参与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每个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动手、动脑、动口,使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地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愿意参与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创设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引起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激起学习的欲望。 2.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能够参与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们在由2-6人组成的异质性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能够密切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使教师从“权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转化,从“讲师”角色向“导师”角色转化;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氛围。开展合作学习还能够活跃学生思维,增大思维强度,从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从而对问题的理解更丰富、全面,促进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另外,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通过充分的课堂交往,营造了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不仅使课堂上的学习气氛轻松愉快,也使学

课堂教学中如何将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讲座准)

课堂教学中如何将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品德与社会] 沙县城关第三小学陈依炳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大家好! 送教下乡就我自己而言,是一次学习的机会,锻炼的机会,为此,今天我就以《课堂教学中如何将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为题,将自己近年来在品社学科的课题研究(也就是今天汇报的课题)和课堂教学实践的一些体会与做法分为三个部分向各位领导、各位同行作个汇报,恳请指教。 第一部分是想汇报一下为什么会想到作这么一个课题研究?主要原因是作为专职的品社教师,刚上这门课程时觉得很难上,没内容上,上得不生动,基本上吸引不住学生,遇到了极大的困难,那么难在哪里呢? 一是《品德与社会》是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的一门课程。是一门百科全书似的课程。理论上说这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但是,实际上一直以来,家长、学生对这门“副科”课程不够了解,导致不够重视。 二是在品社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常常是听,是说教,是接受,教学方法单一;教材的编写相对简约,几副图、几行字,教学内容单薄;有的内容一听就懂,没有进一步动手、探究的余地;有的内容年代久远,学生较难领会;有的内容还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与专业性,与儿童的生活实际有所差异;有的内容还很抽象,学生较难产生共鸣,学习自然没有兴趣。有时一堂课上热热闹闹,学生有所收获,可是由于缺乏课后的有效跟进与评价,这一点收获和感悟也就慢慢消失了,不能有效地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延伸和内化。 三是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国人经历了改革开放前极度的物质贫乏,又经历改革开放后极度的精神贫乏,从根本上动摇了社会主义最具吸引力、最核心的价值观。人们的是非观念淡薄了,教师对有些观点、现象也较难作出有说服务力的解释。专职教师在课堂40分钟的时间里,拿什么内容来教学,拿什么道理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学有所得。这就逼得教师不得不去联系、寻求、补充教材之外的学生生活中学生爱听的、能听懂的、有趣味性与有说服力的教学内容。 第二部分汇报的是品社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将教材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的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一是2011年版的学科课标,课标在前言部分关于课程的设计思路是这样表述的: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即以学生的生活发展为主线;“点面结合”的“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面”是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每一个生活领域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在不同年段层次不同,螺旋上升。 理论依据二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教育”。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其理论包括三个基本观点: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模块四专题1:批判性思维与物理教学的整合100分】 答:批判性思维是敢于质疑的创造性思维,是在主动思维中对已知或结论等积极辨析判断,并能有根据地做出肯定接受或否定质疑的断定,在评判中形成主观结论的较为全面的思维。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识,教师首先必须改变观念,打破“师道尊严”的格局,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肯定学生独特的思路和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重新思考、分析,找出原结论的缺陷与不足,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批判,并及时进行正确、灵活的评价、反馈,甚至给予大张旗鼓的表扬。 要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不可能一蹴而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意识地培养。 1.鼓励质疑问难。质疑是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只有对文本知识不迷信,对已有结论不盲从,对一切持怀疑态度,才能于无疑处生疑,才能对原有结论进行重新的判断评价,才能闪现批判性思维的火花。当然,质疑不是无根据的怀疑,它以事实定理为依据,以科学论证为过程,它的目的是求得对问题全面正确的把握。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倡批判精神,使学生在质疑、解疑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学会客观地、全面地、本质地看待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倡导辩论争鸣。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我们一些学生盲从于已有的结论,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辨别正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以怀疑的态度对既有事实和理论进行辨析,区别真伪。也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论题,使学生通过辨析争论阐述自身观点,客观评价他人意见,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如教学《奇妙的克隆》时,围绕对“克隆人”的这一论题,我倡导进行一场辩论赛。正反方观点:克隆人利大于弊/克隆人弊大于利。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兴趣盎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辩手们或陈述我方观点,阐明理由;或寻找对方纰漏,有力反诘。双方思维相互碰撞,在各种信息面前进行审视、判断、评价,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创设想象情境。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局限于我们已经知道和理解的,而想象力覆盖整个世界,包括那些将会知道和理解的。”

课堂教学与学生从教能力的培养

2012年第10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10,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310期) Total No .310 收稿日期:2012—06—22 作者简介:姜国玉(1971—),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理工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化学教学法,分析化学。 课堂教学与学生从教能力的培养 姜国玉 (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理工系,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工作实际阐述了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牢固的专业思想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从教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课堂教学;培养;从教能力;实践能力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10—0067—02 高师院校担负着培养中小学师资的任务,只有 认准培养目标,突出师范特点,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特殊使命。这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师院校教书育人的严格性和重要性。 一、巩固专业思想,端正学习态度 远大的奋斗目标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从现在的生源来看,进入专科级师范院校学习的学生高考成绩较低, 来到这里也只是为了混个文凭找份工作。本身素质就低加上对所学专业没有热情,怎么能够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师范生呢?在接触学生之初即对其进行入学即入教的专业思想教育,在化学课的教学中我把向学生介绍我校的光荣历史和辉煌成就,介绍我校毕业生的先进事迹和优秀成绩,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我校有较深入的了解,为学校能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而感到骄傲生自豪。激起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同时结合就业前景的分析,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二、抓好师德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不仅是知识的讲授者,更是新思想的传播者,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为人师表的崇高精神,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师德教育。使学生明确教师品德标准。今天的师范生,明天就是教育工作者。只有在学校期间严格规范他们的行为,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 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 :“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 光,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的榜样作用和影响力是最直接的也是无穷的。 三、从基本功抓起,努力提高学生的从教素质作为一名教师要具备:1.书写基本功;2.课堂语言基本功;3.分析学生基本功;4.解读教材基本功;5.引导启发基本功;6.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基本功;7.课堂教学设计基本功;8.组织教学基本功;9.教学评价基本功;10.教育科学研究基本功。这十项基本功如果单从教法课上完全掌握并得以巩固提高,因受课时的限制是不可能实现的,基于此在我系的校级重点课题《基于教师职业的高师理科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中提出了所有任课教师都是教法教师的新思路,借以将学生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培养渗透到所有的教学学科,所有的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做如下尝试: (一)书法能力的训练 从教授学生开始就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从教基本素质的教育。首先重新向学生介绍写好板书的重要性。字是一个人的门面,一手好字是师范院校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的基本素质。然后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钢楷,期末进行考核;每周写两遍初中教材中出现过的化学方程式;每天10分钟的时间用于粉笔字的练习。笔者坚持每周为学生批改书 7 6

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009-2010年第二学期《心理学》科目考察卷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班级:思政08-1 任课教师:王海玲 姓名:钟晓平学号:08064120127 成绩: 浅论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 一、什么是批判思维 批判性思维也称评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对所学的知识的性质、价值及真实性、精确性所进行的个人分析、评价、推理、解释及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决策[1]。 二、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忽视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会导致学生被动的听讲、理解与接收老师所教的内容,不会或者不想去自己思考,不会去考虑老师所讲的内容的科学性与严谨性,这样,学生就会逐渐的失去创造性,只能固步自封。有了批判思维,就有了创新能力,开拓学生的思路,使他们能从各个方面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不仅对个人而且对社会的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具有总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变得尤为重要。21世纪的今天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在海量的信息中,如果缺乏批判性思维,个人就不能对信息进行辨别和选择,被信息汪洋所淹没,甚至会被他人迷惑、利用。所以说,一个人没有批判性思维,他将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批判性思维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知识的增长不是对以往知识不分好坏全盘吸收的过程,而是一个对以往知识不断修正甚至是舍弃的过程。学生当然要掌握原有的知识,但还应该对旧有的知识进行批判,对落后的知识进行剔除,而后提出自己的认识并严格求证。学生没有批判意识和能力,只能围着旧有的知识转圈,永远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永远不会有创新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只有成功培养出批判思维,才能在书本中发现问题,激发活力,不断的探索和发展,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学生在学校不仅仅是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求知能力,培养他们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在应试教育背景影响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只是注重对知识的讲解,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不到提高,教学的效率也就无法得到提升。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则需要教师能够积极的转变教学的观念,创新教学的方式优化课堂的结构以及教学的内容,让学生的身心潜能得到开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一、引言 优化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已经成为了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为了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教师需要在方法上进行优化和组合,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去选择教学的方法,并且要进行灵活的运用,保证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佳的状态。 二、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学观念是直接影响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传统教学观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学主要就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讲,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观念下的课堂教学学生无法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自身只是作为一个储存知识的容器,知识的来源主要就是靠教师的讲解。传统教学观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对数学的思维分析能力都得不到培养和提

高,不符合现代教学的要求。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的观念、与时俱进,合理的安排教学的内容,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围绕学生展开教学。现代教学观是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基本要求,转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态度,从根本上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作为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不仅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还影响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所用的方法和思路,是决定教学效率能否得到提高的主要因素。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主要就是细分教学大纲,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以及锻炼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要求进行细分,将教学大纲从框架变为具体。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教师需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功能,比如,指引教师的教学方向以及学生的学习思路。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可以使教学的步骤有序的进行,控制课堂的节奏。制定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教学目标,协调课堂教学的结构,减轻学生的课堂训练负担,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所应用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以及达到教学目的的表现方式,主要的内容就是教师的教学的方法以及学生学习的方法,这其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的。教师的教法制约着学生的学法,这种制约在

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文章提要] 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强化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为关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本文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总结,旨在通过语文学习过程中更加充分地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来发展学生的主动性。 [关键词]主动性动口动手动脑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对语文课程这一目标指向促使每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人不得不深入思考如何“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的课题,也促使大家在思考中实践探索。 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强烈感受到:语文学习若是依旧停留在听听、记记、背背这层面,学生还是习惯于被动接受,那么,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将只是一句空话。必须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积极地动起来:动口、动手、动脑。 (一)让学生的口动起来 一、努力提高朗读质量。朗读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一直被普遍采用。但是长期以来,朗读已经异化为语文教学的一道程序,枯燥乏味的陈规,有很多学生的朗读成了有口无心的小和尚念经。 其实,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悟是从朗读中获得并体现出来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不只在于让学生吸收遣词造句的精妙,更在于期待学生能在朗读过程中和作品,和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产生思想的碰撞。 令人欣喜的是新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极其适合朗读。教师不妨从范读起步,在语音、语调、语速等方面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悉心指导,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受到美的熏陶,激发朗读的热情。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课内外每一次的朗读练习养成高质量朗读的习惯。练习根据文章的内容和基调,从句子表达的语气和情感出发,读出高低升降、轻重缓急的变化。读时,让学生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将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充分地读,会增强学生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同时生成阅读的愉悦。 二、设置形式多样的说话练习。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素养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但在传统教学中,这一点并不被重视,教师的一言堂会阻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要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为他们创设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数学新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获得,更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数学的价值,充分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为了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不仅要在思想观念上彻底转变,而且更重要的是落实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愉悦的学习气氛,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亲切的眼神,会心的微笑,生动的语言,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精彩部分给予肯定表扬,及用手轻轻地在他的头上摸一摸,都会让学生感受到快慰,感受到学习的愉快。在课间活动中,与学生一块游戏、谈心,与学生成为朋友,使他们喜欢你,爱上你的课,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老师的爱。 教师要力求转变角色,变数学知识的传播者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教师要当好“小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随时插问“不明白”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根据是什么?你能说出理由吗?”等等,这既能检验“小老师”解决问题的真实性,又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只有在这种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感受到爱和尊重、乐观和自信,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才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主动去探索新的知识。 二.精心组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1、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难度,而经过自身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地创设情景,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2、创设自主探索的机会,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自主探索是学生认识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应用数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师精心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活动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尤其要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要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让学生有机会“观察”

浅谈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

浅谈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 严塘中心小学龙玉平 内容摘要:当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紧锣密鼓地进行,新的理念层出不穷,沿用了几十年的传统教学方式急需改革。新课程的实施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角色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应该从知识教学、情感交流、意志培养三个维度去定位。在知识教学中,教师角色应该定位于事实陈述者、“双结构”的衔接者、知识兴趣的激发者、知识价值的引领者;在情感交流中,教师角色应该定位于共同感受者、成长扶助者;在意志培养中,教师角色应该定位于榜样者、训练者。 关键词:师生课堂教学角色定位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作绿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了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教师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托着鲜花的娇艳。我们经常会思索:我们为什么会成为教师?教师到底扮演的是怎样一种角色?其实,教师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更应该给学生是以 引导,启迪学生心中最美的那一部分。在新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师生关系角色定位的研究背景下,应强化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教学相融,让教师与学生对各自角色进行合理定位和协调,加强心理与行为的沟通和理解,强化教师队伍的团队合作与创新精神,促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与统一,才会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有机的课堂教学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更新过程。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同意考虑.无论新课程改革如何进行,也无论我们的课堂教学怎样地创新,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始终是主导整个课堂教学质量最关键的因素。然而,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各不相同,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是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佳的发展。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长期以来,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惟一来源。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主要是通过课程的授受来进行的。当然,这里所提到的“授受”并不是指机械讲授和被动地接受,而是指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角色应该因学生所获得发展的不同类别而存在着不同的定位,即教师扮演的每一个具体角色是为了促进学生在某一特定方面主动地发展。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探讨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探讨 发表时间:2016-01-20T15:26:45.510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29期供稿作者:方茜 [导读] 贵州省仁怀市城南中学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贵州省仁怀市城南中学方茜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而传统的初中数学教科书向来以枯燥和乏味令学生望而生畏,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进行了新的定位,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新时期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教师要从课堂活动的主体、主角、主宰转变为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在教学方式上,激励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学生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初中数学课堂成了探索和体验知识的场所,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数学实践的舞台。笔者结合多年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主要探讨新时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的策略。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观念,营造师生民主化教学关系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新课标强凋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学生才真正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主导。由“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进行的数学实践活动,是共同提高的过程。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数学教师要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和学生平等交流、尊重学生人格,允许学生在探究知识中出错,敞开胸怀和学生真诚交流、共同体验、相互促进,使课堂教学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师生融为一体,互为补充,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学,达成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建立一种平等、和谐、合作的教学关系。 二、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传授者的身份出现,通堂课由教师不停地说教,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和观念,数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课堂教学气氛严肃而沉闷。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这就体现了数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要求学生学以致用,以人为本的数学教学目标,强调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如生活中有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他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笔者在教学“轴对称与中心对称”时,首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物体形状,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是轴心对称图形,然后让同学说说这些图形给人什么样的感觉,看谁想得又快又多又准确,同学们挖空心思地想,激烈地互相评议,这时整个课堂氛围便活跃起来。有个同学居然说“还是轴对称好看,因为我们的脸是对称的,不对称就不好看。”这下把课堂学习气氛推到了高潮,几乎全班同学对参与进来,同学们自己几乎把对称图形的特点和性质全部总结和概括了出来:轴对称图形或轴对称的物体给人以端庄、大方、稳重、气派的感觉;中心对称的图形或物体给人以旋转、跳跃、运动、活拨的印象。在这堂数学课的教学中同学们同时得到了美的享受,增加了美学方面的知识,提高了审美的情趣。整堂课和学生一起交流,激发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和对美的追求以及在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教师要勇于鼓励创新,使数学知识趣味化 兴趣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学生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可组织各种各样的数学趣味活动,发挥学生的不同特长,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体会数学带给他们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新课程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学生在经验兴趣上探索知识,需要老师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发展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创新思维大有好处,如笔者在教学列代数式和列一元或二元方程时,让学生收集各行业的有关数据,编制不同的应用题。自编、自列、自解,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和创新能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受知识、经验等的限制,难免在创新过程中出错,作为教师应正确对待,因为学习是通过反复思考招致错误的缘由,并逐渐消除错误的过程。因此,当学生在学习上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巧妙引导,并发动学生相互帮助,共同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新理念,注意角色转变,相信学生,认真组织、积极参与,常有创新,引导得法,学智能的火花就会熊熊燃烧,生生不息,课堂教学活动一定会充满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总之,新时期要有效的推动素质教育,需要数学教师在观念上不断更新,在实践上不断强化和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利用一切机会和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有效的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