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重症监护病房病人镇静的护理进展_赵文静

重症监护病房病人镇静的护理进展_赵文静

重症监护病房病人镇静的护理进展_赵文静
重症监护病房病人镇静的护理进展_赵文静

重症监护病房病人镇静的护理进展Nursing progress on sedation for patients in ICU

赵文静,贾珍珍,程人佳,张英慧

Zhao Wenjing,Jia Zhenzhen,Cheng Renjia,et al

(General Hospital of Shenyang Military Area of PLA,Liaoning 110840China)

摘要:介绍了重症监护病房(ICU)镇静的意义以及镇痛和镇静与手术麻醉的区别、ICU病人镇痛和镇静指证、ICU病人镇静的评分系统、护士参与的镇静评估、ICU常用的镇静药物、器官功能的监测和护理。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镇静;护理Abstract It introduced the significance of seda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ICU),and the difference among analgesia and sedation and surgical anes-

thesia,analgesic and sedative indications of ICU patients,sedation scoringsystem of ICU patients,nurses involved in sedation assessment,commonsedative drugs in ICU,monitoring and nursing of organ function.

Key words intensive care unit;sedation;nursing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3.14.006 文章编号:1009-6493(2013)05B-1294-03

重症监护病房(ICU)病人救治的目的在于保护支持多器官功能,恢复机体内环境稳定,其救治手段可分为祛除致病因素和保护器官功能[1]。危重症病人在救治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疾病的影响和身处陌生环境的恐惧,往往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应激状态。病人经常有焦虑、不适、疼痛,严重时可有躁动等表现,存在自我伤害和伤害他人的危险,通过镇痛、镇静手段使重症病人处于“休眠”状态,以减轻其不良感觉和经历,保证救治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增加病人的舒适感,以改善病人预后。因此,近年来对危重症病人镇痛、镇静治疗的重要性已日益受到重视,镇静治疗也成为医护人员对危重症病人实施的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

1 ICU镇静的意义以及镇痛和镇静与手术麻醉的区别

1.1 ICU镇静的意义 危重症病人使用镇静药物的意义包括:保证危重病人能够耐受各种必要的有创监测及治疗过程,通过降低病人清醒度和减少活动来降低氧的消耗,使病人遗忘某些床旁操作和特殊情况,如气管插管、心脏电复律术等[2]。镇静和镇痛治疗并不等同,对于同时存在疼痛的病人应实施有效的镇痛治疗,镇静治疗则是在祛除疼痛因素的基础上帮助病人克服焦虑,诱导睡眠和遗忘的进一步治疗。

1.2 ICU镇痛和镇静与手术麻醉的区别 全身麻醉手术时病人丧失一切感觉与意识(包括自主呼吸),镇痛、镇静深度要大大超过ICU病人,且多合用肌松药物,丧失了一切自我保护反射与感觉、运动及意识,且生命体征趋于稳定。而ICU病人则不然,需要镇痛和镇静的时间长,其深度必须尽可能保留自主呼吸与基本的生理防御和感觉运动功能[3],对待病人需要经常判断镇痛、镇静的程度并随时调整。

2 ICU病人镇痛和镇静指证

疼痛:疼痛是因损伤或炎症刺激,或因情感痛苦而产生的一种不适的感觉,镇痛药物可减轻重症病人的应激反应。焦虑:是一种强烈的忧郁、不确定或恐惧状态,对其应在充分镇痛和去除可逆性因素基础上开始镇静。躁动:是一种伴随着挣扎动作的极度焦虑状态,在ICU中,70%以上的病人发生过躁动,在给予充分解释等非药物的前提下可采取镇痛和镇静。谵妄: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过性的意识混乱状态,短时间内出现意识障碍和认知能力改变的临床特征,不适当地使用镇静、镇痛药物可能会加重谵妄症状,谵妄治疗一般使用氟哌啶醇药物。睡眠障碍:睡眠是人体不可或缺的生理过程,多数病人仍然需要结合镇痛、镇静药物以改善睡眠。

3 ICU病人镇静的评分系统

ICU病人理想的镇静水平是既能保证病人安静入睡又容易被唤醒,并在镇静治疗开始时就明确所需的镇静水平,定时、系统地进行评估和记录,并随时调整镇静用药以达到并维持所需镇静水平。正确的评估有助于指导镇静治疗及对不良反应的判断。临床上常用的镇静评分方法有多种,现介绍3种。

3.1 Ramsay评分 是最早提出的评分方法,应用最广,易于掌握。根据对标准化刺激反应做出判断,分6个等级,范围由焦虑、躁动不安(1分)到无反应(6分),该评分系统可行性较好,操作简单,数字评分适合于在ICU观察表上记录和说明,3分、4分是最理想的镇静程度。

3.2 Riker镇静-躁动评分 其评分分级细致,尤其适用机械通气的病人。根据病人7项不同的行为对其意识和躁动程度进行评分,范围由不能唤醒(1分)到危险躁动(7分)。

3.3 护士镇静交流评分工具(NICS)[4] 2010年有学者前瞻性地将NICS与Ramsay评分、RAS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对于ICU中的混合人群,NICS是一个正确可信的镇静评分工具,它更简易、直接,受护士欢迎,与其他镇静评分系统保持较好的相关性。详见表1。

由于各个评分系统观察的指标和复杂程度不同,无法证明其中某一种评分系统优于其他评分系统,但无论是哪种评分系统,最重要的是选择其中之一,熟练应用,并定时评估。

·

·CHINESE NURSING RESEARCH May,2013Vol.27No.5B

表1 护士镇静交流评分工具

分值 反应

3分危险性躁动:对病人或其他人造成身体上的危险;试图拖、拉侵入性操作设备;受限时积极挣扎

2分躁动:频繁的或持续的运动、活动;需要束缚病人,言辞上的提醒不能控制

1分焦虑:难以取悦的;用命令可以让其安静

0分清醒、合作、安静

-1分昏睡的,但对于声音或者轻度触觉刺激易于觉醒;注意有目的的运动的检查;无刺激时眼睛紧闭

-2分深度镇静:需要大的声音或者强刺激才能觉醒;当刺激时对简单的命令有回应;快速回到深度镇静水平;刺激时有目的的运动

-3分对深度刺激无反应,对指令无反应或者无目的的运动

注:0分是病人处于非常安静、合作状态;-1分和1分是接近最好,可以观察和等待;-2分和2分病人过度镇静或镇静不足,需要严密的观察,但是这种状态下不构成威胁;-3分和3分需要立即关注,不安全的,严重躁动或者无反应。

4 护士参与的镇静评估

4.1 每日唤醒 如果将尽早实现觉醒作为目标,所能采用的镇静策略之一即为“每日唤醒”。每日唤醒的概念最早在2000年由Kress等[5]提出,是指每日有一段时间(白天)暂时停止镇静药物输注直至病人清醒并能正确回答至少3个或4个简单问题或病人逐渐表现出不适或躁动,然后重新从初始负荷剂量的一半再次镇静给药并逐渐调整药物用量至需要的镇静水平。如清醒的病人可以完成简单的指令,如睁眼、握拳、抬头、伸舌等;不完全清醒的病人生命体征有明显变化,如血压升高、脉搏加快、不自主运动增加即达到唤醒的目的。对病人实施每日唤醒,可以减少镇静药物用量及插管和机械通气的并发症,利于神经系统的评估,减少非预测的苏醒和拔管延迟。但会引起应激和躁动,如人机对抗或应激性高血压等,甚至有自行拔除气管插管、动静脉置管等其他装置的可能。另外,由于每日唤醒可能导致意识状态急剧变化,进而引起心理应激。针对这些假设和问题,Kress等[6]又进一步对接受每日唤醒治疗的机械通气病人进行了心理状态评估,结果表明,每日唤醒对病人心理没有长期的不良作用或者产生创伤后的应激障碍。而“每日唤醒”策略允许对于不同病人进行相似的镇痛、镇静治疗(例如相似的药物剂量/单位体重),在达到镇痛、镇静状态后不再追求进一步的评估与滴定调整,而通过每天的唤醒反应,部分减少药物的蓄积并判断停止镇痛、镇静的时机。北美和其他地区由于护士人力资源匮乏[美国ICU护士床位比约3∶1,我国ICU护士床位比约(2.5∶1)~(3∶1)],则多采用“每日唤醒”策略。

4.2 程序性镇静 程序性镇静是指根据各ICU的自身特点设计的一套较为完整而繁杂的镇痛、镇静评估调整方案,多由一套详细的流程图,需要反复“个体化”地观察评估并滴定式调整药物,以维持病人于“最佳”的镇痛、镇静状态。理论上讲,根据每个ICU科室自身特点(人员配置、病人来源、环境空间、医疗习惯等),程序性镇静因其更加接近“适度”,而优于“每日唤醒”策略。但“程序性镇静”方案的实施需要更多的经过有效培训,能够较熟练准确掌握方案的医护人员,特别是护士。因此,在护士病床比例较高的ICU[例如西欧、北欧、澳洲等,其ICU护士与床位比大多为(5∶1)~(7∶1)]应用较多。近期有关加拿大、美国和丹麦等国家镇静策略方式的研究显示,只有不到半数的重症监护病房采用镇静评分系统/评估工具,而仅33%的监护病房采用了程序性镇静策略[7]。

4.3 床旁护士参与个体化镇静 目前很多研究都注意到加强护士的镇静、镇痛知识培训对镇静方案的实施至关重要。由床旁护士主导执行的镇静方案可使护士增加临床评估技巧和经验;根据病情变化和目标调整药物剂量和输注速度,避免药物的毒副反应和药物用量,防治并发症等,能够结合病人的实际为病人提供“个体化”的镇静、镇痛,使病人更舒适[1]。

5 ICU常用的镇静药物

5.1 苯二氮艹卓类药 此药为ICU最常用的镇静催眠药,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惊厥的作用,还有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作用。但可导致顺行和逆行遗忘,其逆行遗忘是可以恢复的。副反应少,很少发生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其本身无镇痛效果,但与阿片类镇痛药有协同作用,可明显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8]。大部分苯二氮艹卓类药物是在肝脏代谢,其代谢产物经肾脏排出。危重病人尤其是老年人、肝肾衰竭者该类药物半衰期延长,药物和其代谢产物蓄积,且透析不能将其有效清除。如果药物过量将导致治疗效果扩大,引起镇静、机械通气以及ICU停留时间延长,因此需要在用药过程中经常评估病人的镇静水平。

5.1.1 地西泮 地西泮是了解最多、使用最多的苯二氮艹卓类药,可口服或静脉给药,广泛用于控制各种原因引起的惊厥。大剂量会产生心脏和呼吸抑制,可引起注射血管外周血栓性静脉炎,地西泮清除半衰期长达20h~50h,静脉给药后血药浓度水平由于快速的组织分布而迅速下降,因此初始的镇静作用很快减弱,常规用量是每1h~4h为2mg~5mg缓慢静脉注射。5.1.2 咪达唑仑 属短效苯二氮艹卓类药物,静脉给药不会引起疼痛和静脉血栓形成,药效是地西泮的2倍~4倍,易分布至组织中,快速经肝脏和肾脏清除,半衰期为1.5h~3.5h,可快速经肝脏和肾脏清除。起效快,静脉或肌肉给药后1min~2min起效,效果好,通常在停止给药后迅速苏醒,适用于持续输注。但合并低蛋白血症、肾功能减退或肥胖的危重病人,咪达唑仑的清除会减慢,从而导致镇静时间延长。初始剂量为0.1mg/kg~2.5mg/kg,随后每2h~3h改为2.5mg/h~5.0mg/h,也可1mg/h~20mg/h,持续输注对危重病人的短期镇静、抗焦虑和遗忘作用效果理想。不良反应为呼吸抑制、血压下降。

5.2 丙泊酚 一种异丙基酚,用于镇静和一般的麻醉诱导,静脉注射给药能在30s内使病人入睡。在大多数情况下,丙泊酚恢复更快、更完全,没有残余效应,一旦停止给药,30min~60min内病人又可以完全恢复清醒,由于再分布和肝脏代谢,丙泊酚可迅速从血浆清除,清除不受肝或肾功能不全的影响。血浆半衰期为0.5h~1.5h,丙泊酚持续输注无明显的蓄积效应[9]。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方面,它可引起低血压,尤其是在低血容量、老年人或心力衰竭病人,丙泊酚快速静脉给药可产生短暂的呼吸抑制,低剂量具有镇静和催眠的特性。因此,适合ICU病人短期镇静或简单麻醉操作(如气管插管、心脏复律、内镜检查

·

·

护理研究2013年5月第27卷第5期中旬版(总第430期)

等),尤其适用于需从呼吸衰竭中快速恢复的病人。丙泊酚也可用于治疗癫痫状态,减少脑血流,降低颅内压,降低脑氧代谢率。丙泊酚因其制剂中含大量脂肪乳,大量使用时胃肠外营养的总脂肪含量须重新调整,适当减少并定期监测血清中三酰甘油水平。且脂肪乳适合细菌生长,使用时应严格无菌操作,使用超过12h应当丢弃。

5.3 右旋美托咪啶 是一种高选择性的α2受体激动剂,兼具镇静与镇痛双重作用,无呼吸抑制,半衰期短,用量小。右旋美托咪啶能使咪达唑仑和吗啡的用量分别减少80%和50%,可显著减少谵妄的发生和持续时间,并可抑制中枢体温调节系统和缩血管作用,减少术后寒战。右旋美托咪啶的过快推注可能出现低血压、高血压、心动过缓和窦性停搏。右旋美托咪啶虽然有一定的副反应,但是较之现有的镇静、镇痛药物有更多独特的优点和更大的安全性,该药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需要长时间镇静的ICU病人。

5.4 镇静药物的给药途径 以持续静脉输注为主,首先应给予负荷剂量以尽快达到镇静目标。间断静脉注射一般用于负荷剂量的给予以及短时间镇静且无需频繁用药的病人。目前,在ICU中通常采用静脉恒速泵注或者采用靶控输注镇静药物,以实现稳定的镇静并可尽量避免大剂量镇静药物明显的不良反应。经胃肠道用药、肌肉注射多用于辅助改善病人的睡眠[10]。6 器官功能的监测和护理

6.1 机械通气病人的应用 机械通气病人在治疗期间常因不耐受气管导管、吸痰等操作带来的不适,而出现躁动、人机对抗或拔管等意外。镇静治疗可保证病人与呼吸机同步,达到正常的通气与氧合作用,并增加耐受性。但镇静可不同程度地使呼吸道纤毛运动减弱或消失、自洁功能下降,导致病人咳嗽和排痰能力减弱,影响呼吸功能恢复和气道分泌物清除,增加肺部感染机会[11]。镇静不足时,病人在应激反应调节下可能出现呼吸浅促、潮气量减少、氧饱和度降低等;镇静过深时,病人可能表现为呼吸频率减慢、幅度减小、缺氧和(或)二氧化碳蓄积等。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病人的呼吸频率、节律、幅度、血氧饱和度等,并定时查血气分析,了解有无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情况。对未建立人工气道的病人,采取适当的湿化措施,定时翻身、叩背,鼓励病人咳嗽、咳痰。对建立人工气道的病人,镇静后根据镇静评估结果和病情变化,调整呼吸机通气模式和参数[12];加强气道湿化,防止痰液结痂;根据痰液的黏稠度、痰液量等决定吸痰频率,按需吸痰,避免反复吸痰影响镇静效果。随时清除套管内、气管内及口腔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缩短翻身、叩背时间,酌情给予叩击治疗和肺部理疗,结合体位引流,促进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必要时采用纤维支气管镜治疗。6.2 循环功能监测 低血压是镇静治疗中最常见的副反应,药物注射的速度和剂量是导致低血压的重要因素。镇静治疗期间应严密监测病人的血压、中心静脉压、心率和心电节律[13],尤其给予负荷剂量时,应根据病人的镇静效果和血流动力学变化调整给药速度,并适当进行液体复苏治疗,力求维持血流动力学平衡,必要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接受氟哌啶醇治疗时,定期复查标准导联心电图。镇静不足时,病人可表现为血压高、心率快,此时不要盲目给予药物降低血压或减慢心率,应结合临床综合评估,充分镇痛,适当镇静,并酌情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切忌未予镇痛和镇静基础治疗即直接应用肌肉松弛药物。6.3 对神经肌肉功能的影响 长时间制动、神经肌肉阻滞治疗使病人关节和肌肉活动减少,并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应给予积极的物理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并保护关节和肌肉的运动功能。

7 重症病人镇痛、镇静评估的进展

重症病人镇痛、镇静评估的进展从主观评价到客观监测[7]。目前临床常采用的镇静评分系统虽可信性和实用性较高,但其监测方法可能受评估者主观因素和病人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很难对镇静、镇痛药物进行有效的客观评价。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各种生物传感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床旁监测生命活动和器官功能的仪器设备被开发并投入临床应用,并逐渐从手术室走向ICU,如脑电双频指数监测(BIS)、皮肤电传导监测(NFSC)、手术应激指数监测(SSI)等。客观性评估是镇静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有的客观性镇静评估方法的临床可靠性尚有待进一步确定。安全有效的镇痛、镇静治疗必须建立在对于危重病人意识状态及时而准确的监测评估基础上。

参考文献:

[1] Brook AD,Ahens TS,Schaiff R,et al.Effect of a nursing-imple-mented sedation protocol on the dur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la-tion[J].Crit Care Med,1999,27:2609-2615.

[2] 谢灿茂,陈升汶.危重症加强监护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4-44.

[3] 中华医学会重症分会.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患者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导意见[J].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1158-1166.

[4] Marek A,Shannon N,John J.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an intuitiveconscious sedation scoring tool:The nursing instrument for thecommunication of sedation[J].Crit Care Med,2010,38(8):1674-1684.

[5] Kress JP,Pohlman AS,O’Connor MF,et al.Daily interruption ofsedative infusion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undergoing mechanicalventilation[J].N Engl J Med,2000,342(20):1471-1477.

[6] Kress JP,Gehlbach B,Lacy M,et al.The long-term psychologicaleffects of daily sedative interruption o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3,168:1457-1461.

[7] 刘大为,邱海波.重症医学2010[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43-355;289-296.

[8] Arias-Rivera S.Effect of a nursing-implemented sedation protocolon weaning outcome[J].Crit Care Med,2008,36:2054-2060.[9] Frederic SB,Darryl YS,Janine REV.现代重症监护诊断与治疗[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19.

[10] 梁芳果,丁红,王建.ICU患者镇静治疗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12-14.

[11] Rello J,Diaz E,Roque M,et al.Risk factors for developing pneu-monia within 48hours of intubation[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9,159:1742-1746.

[12] 高伟,杨敏,李玉,等.机械通气患者应用镇静镇痛药物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1):1025-1027.

[13] 陆蓉.ICU非机械通气患者持续镇痛镇静的临床观察和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3):2148-2149.

作者简介 赵文静,副主任护师,本科,单位:110840,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贾珍珍、程人佳、张英慧单位:110840,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

(收稿日期:2012-07-29;修回日期:2013-04-19)

(本文编辑范秋霞)

·

·CHINESE NURSING RESEARCH May,2013Vol.27No.5B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管理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管理 一、概述 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发展,医疗水平也日益提高,为了适应现代神经外科的发展要求,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 NICU )的建立和发展越来越为医院管理者所重视。 NICU 是危重病人进行集中治疗抢救的场所,其特点是病人病情重,昏迷病人多,病情变化快,治疗复杂,生活自理能力差,应用多种监护和抢救仪器设备,需要进行床旁的严密监护。 重症监护室(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 , 又称重症加强监护治疗病房,是集中救治急性危重患者的单位。它集中了一些具有抢救危重患者经验的专业团队,利用先进的监测和治疗仪器设备,对危重患者进行连续与动态的监测与治疗,以力求及时地阻断和逆转危重患者的进展,为治疗原发病提供机会。 神经疾病重症患者的护理是指对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危重患者进行连续的床边病情观察,密切监测重要器官的功能,及时实施有效的治疗,为患者实施高技术的护理服务,以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生命,减轻残疾。 专科 ICU 应建立在本专科病房内,与其它相应的科室如:化验室、血库、手术室、急诊室、造影室、放射科、电梯等临近。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分为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和神经内科监护病房。它既具有 ICU 的特点,又具有神经疾病的专业特点,隶属于神经内、外科。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的收治标准有其特色 , 如神经外科手术后的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者,如多脏器功能衰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待手术治疗的危重患者;脑部引流或需颅内压监测的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患者以及呼吸机支持的患者均属于其收治范围。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在各大医院的配置有所不同。其合理实用的基本配置是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基本条件。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设置包括硬件和人员设置两部分。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患者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导意见(2006)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患者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导意见(2006) 文章来源:本站源创发布人:Label发布时间:2009-8-17 21:13:45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患者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导意见(2006) 一、概述 (一)镇痛和镇静在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患者基本治疗中的地位 重症医学的发生与发展旨在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非终末期重症患者提供全面而有效的生命支持,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并最大程度地恢复和保持患者镇痛和镇静治疗是特指应用药物手段以消除患者疼痛,减轻患者焦虑和躁动,催眠并诱导顺行性遗忘的治疗。 ICU的重症患者处于强烈的应激环境之中,其常见原因包括:(1)自身严重疾病的影响:患者因为病重而难以自理,各种有创诊治操作,自身伤病的疼痛 素:患者被约束于病床上,灯光长明,昼夜不分,各种噪音(机器声、报替声、呼喊声等),睡眠剥夺,邻床患者的抢救或去世等。(3)隐匿性疼痛:气管插 管 插管,长时间卧床。(4)对未来命运的优虑:对疾病预后的担心,死亡的恐惧,对家人的思念与担心等。 上述因素使患者感到极度的无助”和恐惧”构成对患者的恶性刺激,增加了患者的痛苦,甚至使患者因为这种无助与恐惧’而躁动挣扎,危及其生命 学者的调查表明,离开ICU的患者中,约有50%对其在ICU中的经历保有痛苦的记忆,而70%以上的患者在ICU期间存在着焦虑与躁动。 重症医学工作者应该时刻牢记,我们在抢救生命、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必须同时注意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痛苦与恐惧感,使患者不感知或者遗忘其在各种痛苦,避免这些痛苦加重患者的病情或影响其接受治疗。因此,镇痛和镇静应作为ICU内患者的常规治疗。 推荐意见I:镇痛和镇静治疗应作为ICU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B级) (二)ICU患者镇痛镇静治疗的目的与意义 在镇痛和镇静治疗之前,应尽量明确使患者产生疼痛及焦虑躁动等症状的原因,尽可能采用各种非药物手段(包括环境、心理、物理疗法等)祛除或减的影响因素。 镇痛和镇静治疗的目的和意义在于:(l)消除或减轻患者的疼痛及躯体不适感,减少不良刺激及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2)帮助和改善患者睡眠,诱少或消除患者对其在ICU治疗期间病痛的记忆。(3)减轻或消除患者焦虑、躁动甚至谵妄,防止患者的无意识行为(例如挣扎)干扰治疗,保护患者的生命安低患者的代谢速率,减少其氧耗氧需,使得机体组织氧耗的需求变化尽可能适应受到损害的氧输送状态,并减轻各器官的代谢负担。 有少数报道还指岀,对非常危重的患者,诱导并较长时间维持一种低代谢的休眠”状态,可减少各种应激和炎性损伤,减轻器官损害。 镇痛和镇静治疗并不等同,对于同时存在疼痛因素的患者,应首先实施有效的镇痛治疗。镇静治疗则是在祛除疼痛因素的基础之上帮助患者克服焦眠和遗忘的进一步治疗

重症监护病房(完整版)

1世界ICU的发展简史 ICU始于对呼吸衰竭的集中治疗和护理。1952年夏,丹麦哥本哈根脊灰流行,造成延髓性呼吸麻痹,多死于呼吸衰竭。病人被集中,通过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畅通并进行肺部人工通气,使死亡率显著下降。治疗效果的改善,使有关医生认识到加强监护和治疗的重要性。50年代初,英国建立呼吸重症监护治疗病房(RICU) 。美国1961年麻省总医院RICU一年就治疗400例病人。50年代,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的成功为现代ICU的建立提供了客观需要。 2ICU的分类 综合性ICU (general ICU)、专科ICU: SICU外科ICU(surgical ICU); CCU,冠心病 ICU(coronary heart disease care unit); RCU,呼吸系统疾病ICU(respiratory disease care unit);ECU,急诊ICU(emergency care unit) ;PICU,儿科ICU(pediatric ICU) ;心肺重症监护治疗病房(CPICU);心脏外科重症监护治疗病房(CSICU);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治疗病房(NSICU);危重肾病重症监护治疗病房(UICU) ;婴幼儿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ICU)。 3ICU的设置及仪器设备 500张床以下的综合性医院应设综合性ICU:ICU床位占总床位的1%~2%,发达国家达5-10%;一个ICU8-12张床;每张床占地不小于20平米,以25平米为宜;床位间隔大于1.5cm。床头留60cm 空隙,病床配有脚轮及制动装置。每张床的天花板上设有天轨,其上有可以自由移动的吊液装置及围帐。温度24±1.5℃,相对湿度50%-60%。 4中心ICU病房 4.1ICU设备 监测设备:多功能生命体征监测仪、呼吸功能监测仪、心脏血流动力学监测仪、脉搏血氧饱和度仪、血气分析仪、心电图机。监护仪器按系统或器官功能参数分门排列,左列显示功能参数,右列为治疗参数。治疗设备:呼吸机、除颤器、输液泵、注射泵、起搏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器、血液净化仪、麻醉机、中心供氧、中心吸引装置、体外膜式肺氧合(ECMO)装。 5ICU人员结构及护士要求 5.1ICU主任;ICU主治医师1-2名;ICU住院医师2-4名;ICU医生与病人之比为1-2:1;ICU护士长1-2名;ICU护士与床位为3-4:1,ICU护士与病人为2-3:l。 5.2ICU护士要求:具有多学科医疗护理及急救基础知识、掌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掌握各种监护仪的使用、管理、监测参数及图像分析。

ICU危重患者抢救配合与护理管理

ICU危重患者抢救配合与护理管理 ICU患者病情危重.复杂,随时可能突发病情变化,需要我们护士随时处于应急状态,抢救过程中,抢救成败将关系到患者的生与死,这就需要我们护士不断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护理质量水平以及医护,护士之间紧密配合,才能解决抢救顺序中存在的矛盾,缩短抢救时间,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 1.抢救人员的素质水平:当患者突发病情变化需要抢救时, 首先护士应保持镇静.严肃.认真,积极而有序的工作态度, 分秒必争,全力以赴,做到妥善.快速.有效,做到思想. 组织.药品.器械.技术五落实。 2.紧急处理:护士在医生到达之前,应根据不同病情变化立 即采取应急的救治措施:如吸氧.吸痰.测量生命征.建立静 脉通道.行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 3.抢救人员规范合理的组织分工和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科 内制定急危重患者抢救流程预案,并对全科护士进行培 训,要求熟练掌握,保证患者在最快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 并在各班内形成抢救小组,设立2到3名人员,至少有1 名高年资护士,以抢救小组的模式实施抢救,当患者突发 病情变化或患者送到ICU病房需要抢救时,抢救人员即 按流程规定站位,护士A站在头位,负责呼吸道管理, 进行高流量吸氧,吸痰和协助医生进行气管插管,连接呼 吸机管路并调好参数备用,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抢救过程

全程负责指导护理组的工作,并与医生沟通,使医护人员工作配合默契。护士B站在患者一侧负责循环系统的管理,安置床边监护仪为患者监测生命征,迅速建立起大静脉通道或协助医生建立中心静脉置管,遵医嘱采血,配血,准确执行抢救医嘱并利用抢救间歇期记录,抢救各项措施,药物及实施时间和患者病情变化护士C负责维护好抢救环境,保护好患者隐私,安排好ICU病房中其他监护患者和对外联系如请其他科室会诊.通知辅助科室进行各项检查如心电图.B超.X线等等及领血和领药等。 4.保证抢救仪器设备药品的应急备用状态:ICU医疗设备先 进.数量多.用药复杂,患者的情况危急,要求各个环节紧密衔接.争分夺秒,保证仪器设备药品的完好率达到100%。我们不难发现抢救过程中出现备用电源充电不及时.备用药品不足.床旁缺简易呼吸器等现象。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我们应用“五常法”对抢救设备.药物及用物进行管理,物品.药品标识明确,归类放置,并有专人管理,做到日,周,月管理的有机结合。通过日常工作中的“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实现人,物,场所在时间和空间的优化组合,使抢救设备仪器.药品的管理系统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以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及抢救成功率,确保医疗.护理的安全。 5.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综合应急能力和抢救水平:A.每季度

营养支持疗法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营养支持疗法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11-01T14:20:15.80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5期作者:王莉 [导读] 结论:营养支持疗法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肠内营养效果优于肠外营养,可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 301700 摘要:目的:探讨营养支持疗法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106例重症加强护理病房重症患者,数字随机抽取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观察组采用肠内营养,观察两组治疗后营养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TP、ALB、P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营养支持疗法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肠内营养效果优于肠外营养,可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营养支持疗法;重症加强护理病房;肠内营养;肠外营养 重症患者出现病情危重情况时,机体对于代谢情况比较敏感,而且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会使得机体大量消耗蛋白质,造成免疫功能明显降低,极易引发感染及并发症,还有可能造成患者死亡[1]。营养支持对于重症患者治疗具有重要作用,采用合理的营养支持疗法,可以下改善患者营养,增强免疫能力,有效预防并发症,利于患者快速康复[2]。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是比较常用的营养支持方式,本文选取106例重症加强护理病房重症患者,探讨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106例重症加强护理病房重症患者,数字随机抽取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3例。观察组中男32例,女21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62.05±5.08)岁;13例脑血管意外,10例慢性阻塞性肺炎急性发作,30例颅脑损伤。对照组中男31例,女22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62.32±1.82)岁;14例脑血管意外,10例慢性阻塞性肺炎急性发作,29例颅脑损伤。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无对比差异(P>0.05)。 1.2方法 观察组采用肠内营养支持,经鼻胃管、鼻空肠营养管或空肠造口应用适量肠内营养乳剂瑞素,注意少量多次使用,缓慢注入,将不足部分通过管饲葡萄糖注射液进行有效补充。 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导管或经外周放置中心静脉导管,由此输入全营养混合液,从少到多,缓慢增加,将不足部分采用葡萄糖注射液、脂肪乳等进行有效补充。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5d后营养指标情况,包括血清总蛋白(TP)、血红蛋白(Hb)、转铁蛋白(TF)、白蛋白(ALB)、前清蛋白(PA)。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包括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胃肠道出血、二重感染、高血糖、肝功能损害等。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20.0系统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验证,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验证,P<0.05说明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后营养指标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TP、ALB、PA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营养指标情况比较(x±s x±s) 2.2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胃肠道出血、二重感染、高血糖、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n(%)] 3讨论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内的重症患者通常因严重创伤、感染、急性不良反应而造成,其机体代谢通常出现高分解情况,且免疫力降低、严重营养不良等,如未合理治疗,极有可能造成其脏器功能受损情况,甚至导致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营养支持疗法是危重症患者综合治疗中的一种有效方法,可在早期对患者机体进行能量和蛋白质的有效补充,保持负氮平衡,使得细胞可以发挥正常代谢能力,组织器官可保持正常功能,使得患者机体得到有效营养补充,利于肠道蠕动,胃肠激素可有效分泌,使得肠道血液灌注得到有效改善,可避免出现急性胃黏膜病变,使得,胃肠黏膜屏障得到有效保护,降低致病菌定植、细菌移位等。 经样本研究可知,观察组患者治疗后TP、ALB、PA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

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ICU常见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清理呼吸道低效或无效与患者昏迷,无法自主咳嗽排痰有关 护理措施 ?1、设专人护理。 ?2、对有人工气道者,及时湿化气道吸除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 ?3、每2小时翻身排背一次,鼓励清醒病人正确咳嗽排痰并刺激其咳嗽排痰. ?4、保持室内空气适宜,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在50﹪-70﹪,每天开窗通风 1-2次,每次15-30分钟。 ?5、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血氧及病人是否有呼吸困难、紫绀加重、烦躁不安等呼吸道 阻塞的情况发生。 ?6、正确留取痰标本,观察痰液的量、性质、颜色和气味,并记录。 ?7、非禁食的病人每日水摄入量在2000以上。 ?8、听诊双侧呼吸音及痰鸣音,观察每班咳痰情况,必要时行雾化吸入。 ?9、保持静脉通道畅,并备齐抢救物品和药品。 中枢性高热与丘脑下部、脑干等损害或病变,导致中枢性体温调节失常 ?护理措施 ?1监测病人体温,每4小时一次 ?2高热者,物理降温,包括醇浴、冰敷、冰毯等,降温30分钟后复测体温并记录。 ? 3 体温下降时出汗较多,要勤换床单、衣裤,保持皮肤清洁。 ? 4 高热时要嘱病人多饮水,或遵医嘱静脉补液,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 5 遵医嘱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抗生素,并观察其疗效和副作用。 ? 6 注意观察病人口腔粘膜及全身情况,及时给予病人预防口腔炎、感冒和褥疮的知 识指导。加强基础护理 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可能与被动卧位有关 ?护理措施: ?1、根据患者皮肤状况,及时翻身拍背,给予骨隆突处按摩,用软枕垫足踝部、臀部 等,翻身时避免拖、拉、拽等动作,防止皮肤擦伤。 ?2、穿棉质衣服,保持全身皮肤清洁干燥,每日温水擦身2次以上,勤换衣裤。 ?3、保持床单元清洁干燥,潮湿及有污渍时及时更换。 ?4、及时修剪指甲,以免抓破皮肤 ?5、适当使用压束带,以免抓破皮肤。 ?6、加强饮食护理,改善营养状况,增强机体抵抗力。 气体交换受损与痰过多过粘稠,咳嗽无力,惧怕疼痛有关 ?护理措施 ?1给于病人舒适的体位,如抬高床头、半卧位等,鼓励清醒患者咳嗽排痰,保持呼 吸道通畅。

成立重症监护病房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关于成立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的可行性报告为了加快科室发展,为了争取市级重点专科,我科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建议成立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现将成立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如下: 一、内三科目前发展现状 我们内三科是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专业发展方向的综合内科。科室开设病床67张,现有医护人员20名,其中副主任医院2名、主治医师2名、医师3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5名、护士6名。其中多参数中央监护系统1套,shangrila520呼吸机1台,简易肺功能检测仪1台,降温仪1台,输液泵1台,多功能心电监护仪6台,动态血压监测仪2台,心电图机1台,血糖仪1台。科室主要诊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支气管哮喘、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等疾病。全年收治住院病人2100多人次,总收入约240多万元。 自内三科成立以来,在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技术力量不断壮大,患者治愈率逐年提高,各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目前也面临一些制约科室发展的“瓶颈”问题,最突出的是诊疗呼吸系统疾病先进仪器设备比较匮乏。在我科收治的病人中,危重病人占40%左右。其中,慢阻肺合并呼衰及心衰占10%,冠心病合并心衰约占6%,癌症晚期病人占5.5%,消化道出血占5%,糖尿病合并严重并发症占3.5%,脑出血及严重脑梗死占3%,急慢性肝衰竭占3%,其他类:如:重症胆管疾病、主动脉夹层瘤、食物中毒、CO中毒等约占4%。由于诊疗手段欠缺,有一部分急危重症患者转往上级医疗机构,这样,既增加了患者额外负担,也影响了医院及科室效益。另外,我科目前只有2个抢救室、4张病床,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危重病人治疗与护理需要,对患者医疗护理安全也带来了隐患。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护士职业倦怠的干预研究综述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护士职业倦怠的干预研究综述 发表时间:2016-06-03T11:07:10.310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2期作者:甘生俊李艳琼通讯作者 [导读]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Intensive Care Unit)是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迅猛发展,。 甘生俊李艳琼通讯作者 长沙医学院湖南长沙 410219 【摘要】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士由于工作压力等原因容易产生不良情绪,若是不能及时解决,长期以往的积压容易导致职业倦怠的发生,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士进行工作环境、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及工作热情的调查,筛查出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分析不同因素对职业倦怠的综合影响,探讨针对于重症监护病房护士这一特殊人群的职业倦怠干预方法。 【关键词】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护理人员;职业倦怠;工作热情 [中图分类号] R74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018(2016)02-039-01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Intensive Care Unit)是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迅猛发展,医院就诊体系方法改革以后而出现的一种集成式新形式的诊疗技术,ICU病房高度集中先进人力资源和科技仪器,ICU病房的工作者由于救治人群疾病往往比较严重,需要更多的责任心、技术能力和时间投入。职业倦怠(JobBurnout)又称为工作倦怠、工作耗竭、焦崩或过劳等,是指个体面临长期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消极反应[1]。美国心理学家费登伯格于1974年首次在心理学角度引入“职业倦怠”的概念,他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长期面临高度工作压力的情况下,由于工作要求较高,自身各方面能力并不能很好贴切工作强度需求,而导致的一种挫败、疲态,进一步发展为热情的衰退。职业倦怠这一名词给常人的印象是,工作压力所导致的不适应心理状态,但是其本质与职业压力完全不同,相比职业压力而言,职业倦怠更在精神和心理层面偏向于一种负面性质的状态,通俗来讲,可以视为心理障碍的一种过渡期表现。 1背景与趋势 1.1 职业倦怠国外研究现状 Pines和Aronson将职业倦怠定义为:职场上的个体由于长期在工作环境中付出感情后,没有得到适当心理回报的一种热情损耗,是身体和心理疲劳的一种严重表现,容易诱发更为严重的心理或情绪障碍。其对个体的影响可具体表现为的职业态度转变,行为消极等[2]。 1.2 职业倦怠国内研究现状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职业倦怠的研究开始在各行业广泛开展,但是其早期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政府有关的公职人员。这一时间段,国内学者们对职业倦怠的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主要从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发展过程和心理表现对其进行综合探讨,这些观点互为补充,引导了我们对于该研究的进一步了解。 进入2000年以后,职业倦怠在研究范围、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得到了扩展和深化,职业倦怠的实证研究逐渐涉及到更多的职业领域,相关文献资料积累开始丰富。 1.3 医院护士的职业倦怠现象 近30年来,受各部门提高工作效率的具体需求,职业倦怠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首先,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而增加了大量技术岗位,岗位的职业压力较大。另一方面,就医院内部的工作环境来讲,工作节奏较快,气氛较为压抑和紧张,护士岗位特征决定了其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据国内相关研究提供的一份数据,20%的护理人员存在职业倦怠,接近一半的人有工作热情耗竭、工作态度平淡等表现,可见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医院护理人员流行的心理性困扰问题,而且该种情绪极容易在小范围快速、严重发展[3]。 1.4 职业倦怠的危害 职业倦怠会产生一系列身体和心理的综合问题,身体的耗费容易直接导致疾病的产生,心理的刺激或淡漠容易引发行为举止的变动。有相关研究直接表明,职业倦怠会给医院长期工作的护士带来生理上的影响,表现在生化指标等方面。在工作层面上,持续的职业倦怠会损害特殊护理岗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长期以往会加重人才损失,不堪忍受的护士将选择跳槽方式脱离原有状态,医院岗位设置来讲,护理人员是需求量最多的人群,所以职业倦怠将直接影响医院的正常运作。增强职业幸福感能影响医院医护队伍的稳定性和医院的长期发展。 2 主要方法和工具 2.1 职业倦怠的测量及工具 职业倦怠的测量是指对个体倦怠程度的定性判断与定量评价,是单位对职业倦怠人群进行集中干预的前提。由于职业倦怠为一种个体感知为主要量度的指标,具体衡量其严重程度大小不能依靠人工判断,最常用的度量方法和其他很多研究类似,即使用量表进行具体测量,依据其得分的高低来评价其严重程度。据此,不同的学者提出一系列用于判断个体倦怠程度的主观指标,如外国学者以个体持续的抱怨、眩晕等主体症状供述,以及抑郁的情绪障碍来判定个体倦怠的程度。根据此类思想而设计出了一套评价模型。 (1)MBI量表(MaslachBurnoutInventory):MBI量表是Maslach在研究“职业倦怠三维度结构”理论过程中根据实际应用编制而成,用于测量就职人员在不同方面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 (2)cM-BI量表(ChineseMaslachBurnoutInventory):李永鑫借鉴MBI职业倦怠量表而编制的cM-BI问卷考虑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职业倦怠特征,也被证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在以往的研究中,已有大量学者运用相关的职业倦怠测量量表,通过实证方法了解我国企业员工目前的职业倦怠状况。 (3)BM量表(BurnoutMeasure):梅敏君在《倦怠问卷(BM)的结构研究》中指出,BM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保持在0.8以上,区分效度和聚合效度在0.762-0.259之间,高效的满足了其测量要求,能较好的评测调查对象的工作倦怠情绪[4]。 4 小结 根据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职业倦怠研究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剖析,进行职业倦怠领域的未来研究具有广泛意义。越来越多的职业域从业人员都受到职业倦怠的困扰,学术调查的实证调查能了解各因素对职业倦怠的具体影响,为后继的干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职业倦怠研究的落脚点是解决个体的职业倦怠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多种职业倦怠干预策略已经被陆续提出。未来的研究将在进一步了解职业倦怠作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的指南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 (2006)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2006.4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引言】 重症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CCM)是研究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医学学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它对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ICU应用先进的诊断、监护和治疗设备与技术,对病情进行连续、动态的定性和定量观察,并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为重症患者提供规的、高质量的生命支持,改善生存质量。重症患者的生命支持技术水平,直接反映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体现医院整体医疗实力,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重症医学的科建设和ICU的组织与管理,应该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为促进我国重症医学的发展,规我国医疗机构ICU的组织与管理,特制订《中国重 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 【基本要求】 (一)我国三级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均应设立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属于临床独立学科,直属医院职能部门直接领导。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 (二)ICU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重症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专职医护人员。 (三)ICU必须配置必要的监护和治疗设备,接收医院各科的重症患者。 【ICU的规模】 ICU的病床数量根据医院等级和实际收治患者的需要,一般以该ICU服务病床数或医院病床总数的2~8%为宜,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从医疗运作角度考虑,每个ICU

ICU患者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潜在问题)

ICU患者常见护理问题及措施 一、有受伤的危险与颅脑功能损害、意识障碍有关 护理措施 1.绝对卧床休息2-4周,抬高床头15°-30°,减轻脑水肿。 2.保持病室环境安静,各项治疗护理操作集中进行,以减少刺激。 3.躁动病人加床栏,使用约束带适当约束,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 静剂。 4.为患者变换体位时尽量减少头部摆动幅度,以免加重出血。 5.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使用气垫床,以预防压疮。 6.将患者肢体置于功能位,指导与协助病人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 预防关节僵硬与肢体挛缩畸形。 二、潜在并发症:脑疝 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变化 2.如患者出现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烦躁不安、血压升高、脉 搏减慢、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双侧瞳孔不等大、呼吸不规则 等脑疝的先兆表现,应立即报告医生 3.立即为病人吸氧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快速静脉滴注甘 露醇或静脉注射呋塞米,甘露醇应在15-30分钟内滴完。 4.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返流误吸。 三、有失用综合征的危险与肢体瘫痪、僵硬、长期卧床等有关 护理措施

1.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 2.每2-3小时翻身1次。 3.病情许可,早期进行康复训练,预防长期卧床易发生的几种畸 形:足下垂、屈髋、屈膝畸形。 四、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长期卧床、意识障碍、运动功能受损等有关 1.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皮肤受机械性损伤,如擦伤、烫伤、 冻伤等。 2.定时更换体位与局部按摩,必要时应用气垫床与减压贴。 3.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能力。 4.应用对皮肤、血管有损伤的药物时,应密切观察并防止药物 外渗。 5.保持床单位干洁、平整。 五、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力降低、侵入性治疗有关。 1.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执行各项护理操作 2.避免误吸所致肺部感染。 3.加强留置导管的护理。 4.有创面或伤口者,注意观察,及时更换敷料,保持创面或伤口清 洁干燥 5.遵医嘱合理应用抗生素。 六、潜在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形成 1、鼓励患者卧床期间早期进行肢体的主动与被动运动。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修订版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附59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WS/T 509-2016) Regulation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ealth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e 2016-12-27发布 2017-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协和医院。 本标准起草人:王力红、吴安华、安友仲、李卫光、赵霞、张京利、李六亿、杜斌。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疗机构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 unit,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要求、建筑布局与必要设施及管理要求、人员管理、医院感染的监测、器械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手卫生要求、环境清洁消毒方法与要求、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要求、便器的清洗与消毒要求、空气消毒方法与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综合医院依据有关规定设置的ICU。 传染病医院ICU及儿科和新生儿ICU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可结合专业特点,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患者出入重症监护病房制度

患者出入重症监护病房制度 转入收入ICU的患者,原则上需根据ICU的收治标准,经主管医师会诊同意后收入,节假日及夜班收治患者需及时向主管医师汇报。 从院内其他科室经会诊后转入的患者,应由原科室医护人员陪送入ICU,且做好交接班,ICU需预先做好抢救准备。 外院病人必须由ICU科主任会诊同意后收治入。 1、ICU收治范围 各种危重的急性可逆性疾病,需进行生命支持者,如各种休克,循环衰竭和心搏,呼吸骤停,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呼吸功能不全和呼吸衰竭急性发作。 心肺复苏后需脑复苏的患者,溺水,电击伤复苏后患者,意外事故和严重创伤,各种类型中毒,多系统器官衰竭,昏迷及各种代谢性疾病危象,严重酸碱内环境失衡等。 重大手术后需要密切监护和复苏,如心血管手术后,需行呼吸循环支持者,高龄半有并发症患者术后监护等。 明确为脑死亡者,癌症晚期患者不应收ICU。 2、诊疗标准参考 ICU收治标准参考三方面的内容的综合考虑,包括优先级别,诊断及客观标准。 (1)优先级别 优先级别用于区分最需要收入ICU(一级),和收入ICU对预后不能提供帮助的人群(四级)。 1)一级 病情危重,不稳定,需要除ICU之外其他地方不能提供的加强治疗及监护,这些 治疗包括呼吸机支持,持续的血管活性药物输注等等,如术后或急性呼吸衰竭需要 机械通气支持,休克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要侵入性监测和/或血管活性药物支持,治疗积极程度无限制。 2)二级 需要加强监测及立即进行干预,如慢性至病状态发展成急性内科或外科重症,积极 治疗程度无限制。 3)三级 病情危重不稳定但由于基础疾病本身或急性病的特点康复可能性不大,患者可能需 要强化治疗以缓解急性病情加重,但治疗积极程度受限制,如患者本人或家属拒绝 最终的气管插管或心肺复苏。这类患者常包括合并感染,心包填塞或气道阻塞等转 移性恶性肿瘤的患者。 4)四级 5)通常不适合收住ICU,收治这类患者需根据个别情况并经ICU主任同意,包括如下两类: 1,低危,ICU的加强治疗对患者没有太大的意义(疾病过轻,无需监护),如一般性的外周血管手术,血流动力学稳定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轻度的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药物中毒等。 2,不可逆性疾病终末期,死亡不可避免(病情过重,加强治疗无意义),如严重的不可逆性脑损坏,不可逆的多器官功能衰竭,转移性肿瘤对化疗, 放疗无效(除非患者接受特别的方法治疗)等,病人拒绝加强治疗和监护,

重症监护病房工作制度

重症医学科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1、科室设立兼职或专职设备管理人员,负责仪器设备的申请购置、 仪器保管、日常维护、使用指导、安全检查、设备定期核对、 信息反馈及报废等工作。 2、所有仪器设备必须建立操作规程,保养维护制度,并认真做好 使用情况登记,保证性能良好,发现问题及时修理,对大型贵 重仪器设备应安排专人负责。 3、高、精、稀缺仪器必须有专人操作使用、定期检查,未经技术 培训之人不得使用仪器。 4、仪器使用前应组织学习,充分掌握新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各项仪器建立使用说明卡,挂于仪器上。 5、定期清理呼机管道,监护仪导联线及血压计袖带,保证抢救设 备完好率100%。 6、仪器设备原则上不外借,特殊情况必须经设备科同意,院领导 审批后方能外借。

重症医学科消毒隔离制度 1、工作人员进入病房后要按规定着装,外出离开病房时要换便装。 2、入住重症监护室患者须进行抗HIV、抗HCV、HbsAg等检测, 阳性者须安置在隔离监护室内,分开护理。 3、工作区域划分要规范,明确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 4、医务人员无菌操作前后要洗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接触 病人污染物时要戴手套操作,操作后要立即摘除手套,严禁戴 手套接触非污染区域和物品。 5、病房平时应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清洁。 6、治疗区和监护病房每月进行空气培养一次,报告存档。 7、治疗室和各监护区拖布、抹布应分开放置,标记明确,用后置 于500mg/L的含氯消毒剂中浸泡30分钟,清水冲净,悬挂晾 干。抹布应一桌一布,用后置于500mg/L的含氯消毒剂中浸泡 30分钟,清水冲净,晾干备用。 8、监护区内各种物体表面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地面湿 式清扫每日两次,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拖地,当墙面、地 面、物体表面被HIV等传染性病原体污染时,可用 1000—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或喷洒消毒。 9、一般诊疗用品如血压计袖带、听诊器、体温计等应专人专用, 保持清洁。病人转出或死亡后作终末消毒处理。 10、呼吸机管道、氧气湿化瓶等定期更换,送中心供应室消毒处理。 11、非一次性的诊疗用品和器械用后应初消,再清洗后送中心供应

重症监护室护士职责

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质量的生命线,是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有效的护理安全管理及措施将不安全的隐患消灭在萌芽中,把各种不安全的因素控制在实施护理措施之前,从而达到,护理安全的目的。 一、安全管理制度 1.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学习护理安全目标及防范策略。 增强安全意识,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技术操作规 程,落实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加强护理工作的事先控制。 3.护理部定期对护理质量进行检查、评价、纠正出现的问题。 4.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差错事故分析报告制度,减少差错,杜绝事 故的发生。 5.严格执行无菌技术的操作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6.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值班护士必须坚守工作岗位,按时巡回病 房,对小儿、躁动、昏迷老年患者,严防坠床、烫伤、跌伤等,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确保患者安全。 7.加强病人管理,严格执行陪护、探视制度,无特殊情况,病人一 律不准在外留宿。 8.深入了解病人的思想情况,对有精神症状和自伤念头的患者须专 人守护或留陪护人员,并及时做好心理护理,避免发生意外。9.加强各种物品、药品和器械的保管,随时检查,及时补充。急救

药品、设备器材完备、有效、标示醒目,定位定量保管,每日整理核对、签名,护士长随时检查,每周签名,无特殊情况不准外借,以免影响抢救。对毒麻精放药品专人管理,每班交接、清点核对,专柜保管并加锁。 10.对易燃、易爆、易损、贵重物品,加强管理,专人负责,做到 防水、防火、防盗。 11.值班护理人员应注意病区门、窗、水、电的安全,午休时间夜 间熄灯前查房,查对患者人数,12:30-14:00及21:30-6:30锁病区大门。 12.严格按规定用水、用电、用气、不可违章使用电器设备。对电 源、水源、防火设备定时检查,及时维修。保持消防通道畅通。 二、差错事故管理制度 1、强调差错事故管理的重要性,加强责任心,认真执行各项规章 制度,实施护理零缺陷管理。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加强学习,保证医疗护理质量。 2、定期学习医疗事故、医疗护理差错的相关文件。了解医疗事故 分级和医疗护理差错评定标准. 1.医疗事故 2.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 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四级:

重症监护病房建设标准

重症监护病房(ICU)建设标准 一、基本要求 三级医院以及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必须设立危重病医学科,危重病医学科属于临床二级学科,必须是独立的医疗单元。ICU病房作为本学科的临床基地,必须配备受过专门训练的、专职的医护人员,掌握危重病医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必须配置必要的监护和治疗设备,接收医院各科的危重病人。 二、床位设置 ICU的总床位数量,占医院总床位数的2-5%,每个ICU医疗单元以6-12张病床为宜。 三、人员配备 ICU医师的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1:1以上。ICU日常工作中可有部分轮科、进修医师,但危重病医学专科医师必须占60%以上。ICU专科护士的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2.5:1以上。 四、病房建设标准 (一)ICU应设置于方便患者转运、检查和治疗的区域。 (二)ICU每床的用房面积为12~16M2;最少配备一个单间病房,面

积为18~25 M2。 (三)ICU的基本用房包括医师办公室、护士工作站,治疗室、配药室、仪器室、更衣室、清洁室、污物处理室、值班室、盥洗室等。有条件的ICU可配置其他用房,包括实验室、示教室、家属接待室、营养准备室等。 (四)ICU应该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安装足够的感应式洗手设施。有条件者最好装配气流方向从上到下的空气净化系统,能独立控制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可配备负压病房1-2间。 (五)ICU要有合理的医疗流向,包括人流、物流,以最大限度降低各种干扰和交叉感染。 (六)ICU病房的功能设计必须考虑可改造性。 (七)ICU病房建筑装饰遵循不产尘、不积尘、耐腐蚀、防潮防霉、容易清洁和符合防火要求的总原则。

ICU 病人危重程度评分系统

ICU评分系统 一、APACHEⅡ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系统 二、GCS评分(Glasgow昏迷评分) 三、谵妄评估量表(CAM—ICU) 四、Murray肺损伤评分 五、SOFA评分 六、急性胰腺炎RANSON评分 七、急性肾损伤KDIGO分级 一、APACHE II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II评分) A、急性生理学评分(APS):如下表所示 B.年龄评分: 年龄≤4445-54 55-64 65-74 ≥75 评分0 2 35 6 C、慢性健康状况评分: 如果患者有严重得器官系统功能不全病史或免疫抑制,应如下评分: ①非手术或急诊手术后患者—5分; ②择期术后患者—2分。 定义:器官功能不全与免疫功能抑制状态必须在此次入院前即有明显表现,并符合下列标准: ●肝脏:活检证实肝硬变,明确得门脉高压,既往由门脉高压造成得上消化道出血;或既 往发生过肝脏功能衰竭/肝性脑病/昏迷。 ●心血管系统: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第四级。 ●呼吸系统:慢性限制性、阻塞性或血管性疾病导致得严重活动受限,如不能上楼或从事 家务劳动;或明确得慢性缺氧、高碳酸血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肺动脉高压(〉40mmHg),或呼吸机依赖。 ●肾脏:接受长期透析治疗。

●免疫功能抑制:患者接受得治疗能抑制对感染得耐受性,如免疫抑制治疗、化疗、放疗、 长期或最近大剂量类固醇治疗,或患有足以抑制对感染耐受性得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AIDS。 APACHE II评分总分=A+B+C 意义:APACHE II评分越高,病情越严重,预测住院死亡率越高、

二、GCS评分(Glasgow昏迷评 分) GCS评分= ①+②+③ 气管插管/切开患者GCS评分=①+③+ETT 意义:GCS评分越低,昏迷程度越重,致残率与死亡率越高。 三、谵妄评估量表(CAM-ICU) ICU意识紊乱评估法(CAM-ICU)就是一种有效与可靠地得谵妄监测工具、 第一步,评估镇静状态(Richmond 躁动镇静量表, RA SS) 如RASS得分-3~+4,进行下一步评估

重症监护病房管理制度病人收治和转出标准.doc

重症监护病房管理制度、ICU病人收治和转出标准1 重症监护病房管理制度、ICU病人收治和转出标准 入收入ICU的患者,原则上需根据ICU的收治标准,经主管医师会诊同意后收入,节假日及夜班收治患者需及时向主管医师汇报。从院内其他科室经会诊后转入的患者,应由原科室医护人员陪送入ICU,且做好交接班,ICU需预先做好抢救准备。 外院病人必须由ICU科主任会诊同意后收治入。 1、ICU收治范围 各种危重的急性可逆性疾病,需进行生命支持者,如各种休克,循环衰竭和心搏,呼吸骤停,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呼吸功能不全和呼吸衰竭急性发作。 心肺复苏后需脑复苏的患者,溺水,电击伤复苏后患者,意外事故和严重创伤,各种类型中毒,多系统器官衰竭,昏迷及各种代谢性疾病危象,严重酸碱内环境失衡等。 重大手术后需要密切监护和复苏,如心血管手术后,需行呼吸循环支持者,高龄半有并发症患者术后监护等。 明确为脑死亡者,癌症晚期患者不应收ICU。 2、诊疗标准参考 ICU收治标准参考三方面的内容的综合考虑,包括优先级别,诊断及客观标准。 (1)优先级别

优先级别用于区分最需要收入ICU(一级),和收入ICU对预后不能提供帮助的人群(四级)。一级 病情危重,不稳定,需要除ICU之外其他地方不能提供的加强治疗及监护,这些治疗包括呼吸机支持,持续的血管活性药物输注等等,如术后或急性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支持,休克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要侵入性监测和/或血管活性药物支持,治疗积极程度无限制。2)二级 需要加强监测及立即进行干预,如慢性至病状态发展成急性内科或外科重症,积极治疗程度无限制。 3)三级 病情危重不稳定但由于基础疾病本身或急性病的特点康复可能性不大,患者可能需要强化治疗以缓解急性病情加重,但治疗积极程度受限制,如患者本人或家属拒绝最终的气管插管或心肺复苏。这类患者常包括合并感染,心包填塞或气道阻塞等转移性恶性肿瘤的患者。 4)四级 5)通常不适合收住ICU,收治这类患者需根据个别情况并经ICU主任同意,包括 如下两类: 1,低危,ICU的加强治疗对患者没有太大的意义(疾病过轻,无需监护), 如一般性的外周血管手术,血流动力学稳定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轻度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药物中毒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