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石桂莲)

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石桂莲)

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石桂莲)
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石桂莲)

《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设计

雅戈尔小学石桂莲

一、教学目标预设

1. 学习平仄,朗读诗的音韵节奏,并熟读成诵。

2. 合作探究,抓住意象,说出所写的图景,理解诗意。

3. 根据补充的历史资料,在老师的引导下,体会诗中的深情。

二、教学重点:学习平仄,读出诗的音韵节奏,熟读成诵。

三、教学难点:合作探究,说出诗意,了解诗中三个地点以及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深情。

四、预学单设计

五、导学案设计

(一)学情诊断

1. 孩子们认为浥、渭、客舍比较难读,诗的节奏概念不清晰。

2. 诗意不清楚,对于”君、阳关、西出、故人”的理解不准确。

(二)介绍作者导入课题。

1、课前谈话,猜猜林黛玉指点香菱学诗中的大诗人是谁?

2、了解王维

3、默读注解,准确解释题意,读准题目的节奏。

师:他说的对吗?请你快速地默读大屏幕上的内容,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使:出使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安西: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人称“诗佛”,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齐名。苏轼说他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3、正音;在预学过程,有46个同学认为这几个词比较难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浥、渭、客舍,教师指导读准字音,整首诗来读一读。

师:当时的唐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边关延绵数万里,需要大批的士兵和官员去镇守边关,保卫国家。元二正是担负着保家卫国的光荣使命,出使安西的。

(三)看图知地名,了解送的过程。

师:安西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看。(出示地图)

师:(师讲解相送的过程)长安,当时唐朝的首都。王维和他的好朋友元二

都在长安居住,有一天,元二接到圣旨去安西执公务,作为好朋友的王维就从长安开始一路西送。足足送了30里,走到了渭城这个地方。古代一般的朋友相送啊送五里,十里,而王维却送了30里,可见他们的友情之深。送到渭城就不能再往西送了,因为渭城以西的路太难走了。渭城之后,元二就孤身上路了,继续往西走,就走到阳关,看到阳关这两个字,有没有想起一句诗,叫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个地方从秦朝开始,一直是外来民族侵略我们汉族的必经之地。所以到了汉朝,汉朝的皇帝就在这建起了一道城关,叫——(阳关)。出了阳关,元二就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元二继续往西走啊走啊,走到了安西这个地方。看啊,这个地方,自古至今一直被称为是大风过来烟,也就是大风一起,飞沙走石。当地的百姓、当地的官员要出行都要遮着挡着才可以,元二就是出使到这样一个地方。

(三)分层朗读,层层体会诗中的情感

1、合作一:学习平仄,读出音韵节奏。

师:读诗要慢点儿,要抑扬顿挫,要两个字两个字地读,还有其他方法吗?

2、合作二:抓住意象,说出诗意,读出“依依不舍”。

师:苏轼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书需要想象,读诗更要想象,请你默读这首诗想想画面,可以联系大屏幕的内容想想。

交流“柳”

师:咱们《诗经》里有这样一句话:杨柳依依。读到“依依”,两个字,我们就会想起“依依不舍”,古人写柳的时候,就是要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感,所以以后你读到“柳”,就要明白,诗人要表达的是那份依依不舍。

交流“客舍”

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王维和元二一样,也曾一度奉旨出使,他最能体会“独在异乡为异客”一定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配乐读诗。

师:元二啊,今日一别,从此你就孤身在外,举目无亲了,没有朋友,没有亲人,没人陪你聊天喝酒了!出了渭城,王维不能再送了。元二只能孤身上路,他走的是一条怎样的路啊?

3、看图读诗,知阳关道,读出“行路之难”。

师:请看图片,有位诗人曾这样写道: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你的好朋友元二就要走这样一条路,作为好朋友的你,你想对他说什么,哪怕只是一句话?——生配乐读。

4、师生合作读,感受离别,读出“酒中之情”。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王维举起酒杯,深情地说道:“元二兄啊,此去

,请你

等你出了阳关。”

师:元二呀,你这一去啊,有多远?有多少坎坷与艰辛?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是一杯怎样的酒啊?这里面似乎还包含着什么?(板书:美酒)

5、补充资料,王维去世,读出“永别之痛”

师:王维多么盼望朋友早日能完成使命,早日平安回来。五年后,王维就病逝了,他再也没有见到如此想念的最深情意的好友的最后一面,再也没有机会聊天喝酒,此次分别竟成了永别,这一杯酒竟成了最后一杯送行酒!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人啊?(板书:故人)所以,这样一首诗我们该怎么读?

师:那么,出了阳关,还能见到这样重情重义的故人吗?(擦)还会有这样令人感觉温馨的客舍吗?(擦)还会有这样

浓浓绿意的柳色吗?(擦)还会有这样盛满真情的美酒吗?

师:那么元二真的什么也没有了吗?板书:情

(四)播放《阳关三叠》,了解此诗的影响。

这就是一个字“情”,正是因为有这深厚的“情”字,所以这首诗千百年来被人们代代传诵。此诗一出,马上被人谱成唱曲,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歌曲,人们凡是送别就唱这首歌,可见其影响之大。这首诗中出现“阳关、渭城”这两个地名,所以也叫《阳关曲》、《阳关三叠》。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唱一唱。(五)拓学延伸

送别

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李白《赠汪伦》: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高适《别董大》: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雨柳

酒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咀嚼和体悟“雨”、“柳”、“酒”等重点词语的情味,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3.感受诗人与好友的深情厚谊;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咀嚼和体悟重点字词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三、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读题解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送别诗,谁来读读题目! 2.指导学生读题、解题 指生读。 评价:读得很正确,声音很响亮。 注意听老师读,你听出了什么生回答。 指读、齐读 3.你们能从古诗的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重点提醒: 谁送谁去什么地方? 元二,原名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还有一个诗人他姓董在家中排行老大,因此称为董大。使是到,出使的意思。 安西是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库车县,是唐朝设立在西北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二)指导朗读,读出诗味 1.生读诗 我们学习古诗啊,第一步就是把古诗读正确。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正确。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 好自由读《送元二使安西》,开始。 (大屏幕出示古诗) 2.指导读古诗 (1)指名读 好,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来,孩子。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有几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评价:读得很正确,把好几个多音字都念准了了。比如“朝雨”的“朝”、“客舍”的“舍”、“更”字) 老师要问一下,朝雨是什么意思?那是什么时候下的雨? “朝”在这里是“早上”的意思,跟“朝思暮想”“朝发夕至”的“朝”意思是一样的。“朝思暮想”的意思就是早晨晚上都想念,“朝发夕至”是早上出发晚上就能到达。把这两个词语抄在这句话旁边,学语文要善于积累。 再来看“客舍”的舍字,另一种读音是舍,谁会组词?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评课稿(2)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评课稿(2)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评课稿(2) 这篇评课稿“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评课稿2.45KB”由xx为您整理,供您在写作教学反思时参考。具体文章如下: 《送元二使安西》是诗人送友人元二奉命前往安西时作的,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刘微老师的这节课让听众感受到了送别的难舍难离,学生的发言有一定深度,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刘老师按照“古诗四读法”让学生自读自悟,鼓励学生谈自己对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的理解和感受,从诗句中感悟其中的深意。 曾记得:学古诗,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这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步骤,也是学生自学古诗词的一般思路。 将学生的课外积累与课内学习相结合。精彩的是,刘老师运用填空的形式提取孩子们对于诗人、诗题及有关背景知识信息。这样做,即帮助孩子们梳理了课外知识,又提高了他们如何加工信息,还为进一步读、悟古诗做了情感铺垫。在集体学习的基础上,老师让孩子们自选表现送别意思的古诗词,运用一定的方法自学。这个环节是孩子们体验诗意,体验学法的实践过程,有教有放。 思维很重要,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是比较有效的,语文课在帮助孩子们发展形象思维能力方面大有作为。老师充分利用教材的插图、训练孩子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老师要求孩子们读课文时,非常注意图文对应,诗与图对应,内容与图对应,说话、表演与图对应;听他人读书,与自己手指到的图上画面内容都是对应的,对应中,孩子们读、想、说、做、演融为一体,张开想象的翅膀,悄悄地内化语言文字的内涵,吸收营养。 人们信奉的“把一切知识教给孩子”,暴露不适应性和局限性。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了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刘老师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发现和感悟,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旨在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处理,利用各种信息。《课标》指出:“应当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小学生自主探究实施策略的研究,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送元二使安西》精品教案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教学这首诗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你们在课外都积累了哪些古诗? 学生反馈背诵。 (2)由旧知引入送别诗。 2.指导读诗题,解诗题。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试读课题。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课题,想想怎样读比较好? (2)指名读课题,学生思考:从课题中读懂了什么? 学生反馈。教师提醒:诗题告诉我们是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 (3)教师总结,重点强调: 元二:姓元,在弟兄中排行老二,因此称他为元二。 安西: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唐朝时设立在西北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4)师指导读课题 3.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积累的一系列古诗,引导学生走进美妙的古诗世界,创造学习古诗的氛围。读清、读懂题目,为后面的理解诗意、品味感悟诗情奠定基础。】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借助注解,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目标: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情景渲染学习法 对话交流学习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唐朝的送别诗,指课件:送元二使安西(指名读,指导好停顿:送\元二\使\安西) 2、解释诗题。 读了诗的题目,你明白了什么?(使是什么意思?安西在哪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是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连起来说说意思。再齐读。(评价:读很有节奏。) 3、简介作者。 诗题读懂了,那你对于诗人王维又有多少了解?(学生发言后课件出示王维介简: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师读完苏轼的评价后说:是这样的吗?我们现在就来读读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生自己来介绍作者,可能谈到王维的诗集、书画、古诗。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点。】 二、读诗句,晓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 打开课文,老师有两个要求:1.自由读。2.反复朗读,直到把诗读正确读的很有味道为止。 2.指名读,正音。 【指读古诗,主要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入手。读完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注意多音字:朝舍更尽】 3.初步解释诗意。读了那么多遍古诗,能告诉我你理解了哪句诗?(此处不要求深挖,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注解去理解。】 三、品诗句,明诗意。

《寒食》教学案例

《寒食》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鄂教版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第四单元“诗词诵读”,这是一首讽刺诗,描写宫廷寒食节的情况。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首两句写仲春的景色,后两句暗寓讽喻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寒食》。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查资料、看注释的方式读懂诗的意思。 2、根据诗中描绘的景物,想象词所展现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体会诗中所表现的内容、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意思,背诵《寒食》。 教学难点:体会词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纸条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是我们诗词诵读学习时间,诗词作为中华灿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享受,既有磅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有美丽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

抹总相宜”,既有悲凉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也有豪迈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既有描写夏天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热烈,也有描写冬天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诗《寒食》 板书:《寒食》张志和 生齐读课题《寒食》韩翃 二、新授 (一)了解作者、释题(初步感受诗的意境) 师:韩翃!了解吗?说说! 生交流后教师小结:唐代诗人,太宝十三载进士。擅长写送别题材诗歌,时称“大历十才子”。 师: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或中心的反映,再读课题!理解一下 (古代的节令之一,在清明节的前两天,寒食和清明是全国老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关于寒食节还有一个传说呢:略 师:韩翃的这首寒食诗虽然只28字,但在当时却流传甚广,相传当时皇帝选拔韩翃担任起草诏令的中书舍人,当时有两个韩翃,大臣问选谁,皇帝说要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那个韩翃,可见这首诗在当时是多么有名。 师:好的东西需要细细地去品味,下面让我们走近这首诗的字里行间,去感受这首诗的所要展现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创新整合点 通过网络查找并整合信息,探究“柳”“酒”的谐音及其含义,理解送别诗中景物蕴含的深意,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意,不言可知。诗的前两句写景,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氛围。清晨、渭城客舍、驿道、柳树,勾画出一幅清新图景,为送别提供典型环境。后两句叙事,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场面。 学情分析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已经不陌生。他们大多能够通过预习,按照“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诗意”的步骤把诗句读准读通,也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等初步理解诗句意思。然而,学习古诗最重要的是“体会诗情”。《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送别诗,通过初步感知,学生能够体会到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但从诗中描写的景物来看,诗人的情感绝非仅仅只有不舍。那么,这景物中到底还藏着哪些丰富的情感呢?仅凭借助注释对诗句的理解是无法体会到的,这便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同时,信息化时代,学生学习的途径应多元化,利用网络来解决疑难也应是他们必备的本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网络查找并整合信息,探究“柳”“酒”的谐音及其含义,理解送别诗中景物蕴含的深意,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网络查找并整合信息,初步尝试利用探究谐音的方法学习其他的送别诗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送别诗中景物蕴含的深意,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教学环境与准备* 互动教室,无限网络畅通,ipad使用方正慧云学习平台。教学中,学生可根据需要,利用ipad进行勾画批注、完成检测、网络信息查找等。课前,学生自主学习前置性导学视频,了解“谐音”及其特点,为课堂上的聚焦重难点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理解诗题。 1.板书“送元二使安西”,读诗题。 2.“使”是什么意思? 指名交流,理解诗题意思。 3.展示唐朝疆域图,引导学生感知渭城至安西路途遥远。 (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检测前置性学习中对生字及多音字掌握情况。 2.利用ipad完成多音字练习并提交答案。 3.根据数据报表反馈学生答题情况。 预设:多音字“舍”“尽”错误较多,引导学生根据其在诗句中的意思做进一步辨析,明确正确读法“shè” 【设计意图】利用ipad进行测试完成情况的数据统计,获得科学而准确的反馈信息,根据学情调整教学策略,顺学而导。 4.朗读本诗,读准字音。 (三)借助注释,读懂诗意。 1.回顾前置性学习视频中读懂诗句意思的方法。 2.小小组合作说说诗句意思。 小小组利用ipad投屏展示,组际补充。 3.用ipad对小小组进行评分。 4.根据意思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四)聚焦谐音,体会诗情。 1. 寻找谐音字。

古诗教学设计送元二使安西

从景语走向情语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汉川市实验小学罗莉 学内容分析:教《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晚年之作。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诗。诗歌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的地点、时间。环境虽美,但送别友人,心情却十分沉重。后两句写别前劝酒,实际是借酒消愁,敬酒赠言,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关怀及深厚的友情。全诗看似平白如话,却深蕴独特的含义。眼前平常景都含着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完全印证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古诗教学应注重诵读,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因此本课教学设计以读为本,让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形式多样、充满情感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从中感受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同时,遵循“教是为了不教”这一原则,在读诗中渗透方法指导,能结合注释读懂诗意。以课前活动中的“古诗宝典”竞赛为引,能根据资料初步感悟景中的情感意味,为今后读诗悟诗作好准备。 教学目标: ,能有感情地朗读和“朝”、能正确认读诗中的多音字“舍”1

背诵诗歌。 2、能理解并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3、能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理解并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能体会 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情境感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 课前活动 发放给学生《古诗宝典》——(列举一些具体的古诗意象代表),对照课件快速记忆游戏。 一、初解诗题步入古诗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王维的诗——板书课题 2、结合注释解读诗题的意思。 二、描摹画面想象诗境 1、大声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根据注音读准诗中的生字。 2、指名读,相机解决生字、多音字“舍”“君”“朝”。练习读正确。还要细细感受古诗独特的韵味。我们不仅要把诗读正确,师:、3. 教师范读后学生自由练读找感觉。指名读。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课时教学设计通用模板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诗人,解诗题。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两位同学背诵第一首送别诗。 2.揭示第二首古诗的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节课继续学习第二首唐朝送别诗,出示课件:送元二使安西(指名读,指导好停顿:送元二/使安西) 3.解诗题。 提问:谁来解释一下题目? (使是什么意思?安西在哪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是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连起来说说意思。(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再齐读课题。(评价) 4.了解诗人。 诗题读懂了,对于诗人王维又有多少了解? (指2名学生发言,课件出示王维简介: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品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读完苏轼的评价后,你觉得是这样的吗?我们现在就来读读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 二、读诗句,晓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

2.指名读,正音。 【读古诗,要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入手。读完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注意多音字:朝舍更尽】 3.初步解释诗意。读了那么多遍古诗,能告诉我你理解了哪句诗? (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注解去理解,能说多少算多少,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 三、品诗句,明诗意。 1.诗中有画 1)默读古诗,边读边感受,如果我们为诗配上画,你觉得画面上都有些什么,从诗句中圈出来。 2)课件出示:朝雨、客舍、柳色、美洒、故人 3)品味渭城的景 ①、过渡语:是呀,品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能说说你看到的雨是怎样的吗?从哪里读出来的? ②、指导朗读第一句。 ③、柳: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柳树?从哪句话读出来的?柳色为什么是新的? ④、指导朗读第二句。 ⑤、雨后,让我们闭目深呼吸!有什么感觉?(清新、清爽) ⑥、指名朗读一二句诗。 ⑦、齐读一二句诗。 ⑧、好一幅朝雨客舍柳色图呀!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诗导入,营造氛围。 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有人说,离别是泪水。特别是古代社会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等种种原因,人们是喜欢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一旦离别,人的前途和生命安危都很难预料。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深情厚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行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二、理解题意,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 二、解诗题,知诗人。 1、师:元二就是姓元排行第二。排行第二的意思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我们称为老大。如果姓董,排名第一,就叫董大。明白了吗?谁来读题?元二去干什么?生:出使安西。 2.介绍时代背景。唐朝的时候,国势强大,很多国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长安城经常有人被派到国外去出使。而每一次出使,对于当事人来说是既高兴又忧伤的事情,高兴的是

可以为国家建功立业,做出贡献,忧伤的是要和多年的老友故交分别。这一别就是海角天涯,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面了。 安西在哪?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附近。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再来读题? 3.简介作者。 谁送元二?生:王维师:谁了解王维? 4.出示王维简介。 王维(公元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山西永济人。他少年聪慧,9岁以文才出名,他通音律、绘画,长于书法,开创中国文人画画风,他的创作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晚年他过着退隐生活。 三、初读诗歌,读准节奏。 了解了王维,咱们来读读王维的这首诗。 1、生自由反复地读。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第一,字音要读准确;第二,节奏要读清楚。 2、指名读。 3、有味道了。我请你来推荐一个你们班的朗读高手来读读看! 4、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次,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赠汪伦评课稿

《赠汪伦》评课稿 伊春区南郡小学孙莹 今天听了乔丽老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可以说,乔老师的这节古诗教学《赠汪伦》,为我们怎样教学古诗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一、运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于现代的小学生来说,要走入古代的生活情境是不易的,体会诗歌蕴藏的情感更难。因此,创设情景,奠定情感基调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本课前,我通过网络去查阅了有关这首诗的背景资料,课一开始,就通过听“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故事,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进一步的了解,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让朗读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 有人认为“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媒体的介入,由于师与机、生与机的交流,往往会削弱流动在师生之间的情感”。其实不然,假如教师能把握住“朗读”这座桥梁,就能让多媒体成为“情感交流”的媒介。本节课的教学,把朗读训练贯穿教学的始终,第一步先自读诗歌,懂得诗歌的大意。第二步进行品词品句再品读,第三步感情朗读,最后熟读成诵。教学中,努力的创设情境,“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沦送我情”这一诗句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如何让学生体会?除了读还是读,通过指名读、引读、范读、分组读、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由难过转为惊喜,再由惊喜转为感动不已,通过朗读表达出诗句蕴含的感情。不断努力引导学生走人文本,走进文本。 三、课外延伸,拓展学习。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以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乔老师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对激发学生情感起到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篇二:《赠汪伦》说课稿 全员“听、说、评、议“课活动资料” 小敦素小学张昊天 《赠汪伦》说课稿 中华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传唱不衰。今天依然值得我们传诵。入选教科书的古诗,语言高度精练,节奏感强,学生学习起来朗朗上口,更是易于背诵。而且,经典古诗的教学,对学生德育的教育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一教材分析 《赠汪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第三册第六组课文中的一首古诗。这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一首叙事抒情佳作。这首诗主要叙述李白离开桃花潭时,他的好友汪伦来送别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写待发之际,诗人忽然听到岸边传来踏歌声,一个“忽”字,写出了李白心中的惊喜;后两句是抒情,诗人以水深喻情深,在诗人看来,桃花潭虽碧水幽深,却也比不上汪伦对他的情谊深!这首小诗,通篇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洋溢着浓郁的诗意。 二学情分析 作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能力,如朗读、理解等,但不同的学生对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友谊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同的。因而,如何让这时空交错的古人和今人在“友谊”这个主题上,抓住情感这个切入点是本课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第一学段的诗词的教学要求“诵读儿歌、童谣、或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公开课)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分辨“朝、舍”的读音及含义。 2.能运用平长仄短的规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3.理解诗句大意并想象画面。 4.初步体会古典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掌握诵读古诗的节奏,理解诗句大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悟诗句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诗歌背景资料,了解折柳送别的典故。 【教学过程】 一、初读解题 1.直接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2.(播放课件)读题,你从古诗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1)理解“使”,渗透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 (2)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师补充背景资料:唐王朝出现了动乱,皇帝派了很多大臣前往各地调兵镇压叛乱。元二奉命出使的地方就是安西。) (3)理解“元二”的称呼。(师补充:姓元,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叫“元二”) 二、读诗文,识平仄 1.初读: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2.个人读,教师在点评中教学多音字“朝”和“舍”(播放课件)。 3.正音后齐读。 4.师范读。(读出平长仄短之感) 问:你们觉得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同? 5.结合学生说出的特点,指导何为平仄,如何判断平仄。(板书:平长仄短) 6.师结合诗句,指导学生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读诗。 7.请学生在课本上标注出后两句的平仄。(提示最后一行的“出”字在古代读仄声,所以要读短。) 8.请学生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自由练习朗读这首诗。 9.请学生个别读,然后齐读。 三、解诗意,悟诗情 (一)解读前两句 1.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相信,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你们会读得更有感情。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一下渭城的美景,说说你在图里看到了诗句中的哪些景物。 2.交流汇报。 3.师结合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思考柳、尘两种意象的特殊。 (1)柳,在古代柳象征离别。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柳”和“留”谐音,折柳就是希望要走的人留下。师引出: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渭城在黄土高原上,风大,沙尘多。远行的人往往还没出城,就已满身尘埃。所以很多送别的诗里往往会提到路上的尘土,比如杜甫“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

戴建荣老师的《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戴建荣老师的《送元二使安西》课堂实录 1.五(3)班底的57位同学准备好了吗?不仅眼睛要过来,心也要过来。 2.师生问好。(“老师,您好!”不要拖音,纠正两遍) 一、导入: 师:今天,咱们在这大约要用50分钟的时间来学习一首诗。先请大家看我写这首诗的题目,一边看,一边思考,我为什么要这样写? 师:我先写一个字(送),接下来写两个字(元二),然后写一个字(使),最后写两个字(安西)。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生(齐):王维。 师:唐朝诗人,王维(板书)。 师:好,我为什么这样写呢?五年级的学生,我不重复第二遍问题,看谁刚才认真听了。生:我觉得这首诗的题目应该先读一个字,然后停顿,再读两个字,然后再读一个字,然后再读两个字。 师:读的时候就要读出这样的停顿。(生齐读) 师:还有谁知道我为什么这样写? 生:我猜这是一首送别诗,“送”要在前面,“元二”我猜应该是一个名字,“使”和“安西”我想不能连着,因为“安西”是一个地名。 师:没错,真好,这个孩子是会思考的。前面是从读的节奏上来说的,而她呢,不仅知道节奏,而且能从字词的意思上来说,了不起。别坐下,对她的发言同意吗? (师生交流) 师:“元二”指的是什么?就请你把注释一读给大家听。 生(读):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师:元二是一个人的名字吗?是在家中排行第二。什么叫排行第二,你知道吗? 生:家中有好几个兄弟姐妹,他排老二。 师:咱们古人重男轻女,女孩子轮不到排辈分,只有男孩之间才可以,说明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 生:元一 师:不叫元一,叫元大,有个哥哥,而元二恰恰是个男孩,所以就元二了。如学过的古诗《别董大》,董大姓董,排行老大。 二、读诗: 1、师:“使”指名对注释 生1:使,出使。 师:别坐下去,奉了谁的命令出使? 生:皇帝。 师:能不能不去? 生:不能。 师:所以能不写诗吗?不能的呀!然后读作者简介,准备。王维也曾一度—— 生(齐):奉使出塞 师:他也曾一度奉着皇帝的命令出塞,所以王维最能体谅元二此刻的心情。 2、师:安西,都知道,是一个—— 生(齐):地名 师:去过安西的举手 生(齐):没有

《送元二使安西》评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评课稿 2016年04月20日,我校开展了“培养学生能力,关注学生发展”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在听了王云青老师的古诗教学《送元二使安西》后,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恰当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效率高,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给学生一种亲切感,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引导探索,感悟学习。教学中,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中所表现的画面,漫天黄沙的安西,渭城与安西的地图,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了古诗的表现内容和写作背景。在教师有效引导下,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活动非常协调。使用多媒体课件有效地增加了教学容量,化解了教学难点。 二、在读的实践中体验和感悟 新课标在目标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怎样感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这一节课,王老师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引读、男女声赛读、对比读等多种朗读方式,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古诗,理解古诗,一句话,在读中悟情,让学生情有所感。当学生读着读着,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了角色之中,体会到了体验到诗人王维与元二依依惜别的感情。这让我着实感受到“文贵自得,熟读自悟”。阅读教学中

注重强调“读”和“悟”,能自然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卓有成效地吸收、内化、积累,自然而然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采用积累、感悟的教学方法,还会营造出宽松和谐的语文教育环境,有助于减轻师生的心理压力 三、给孩子一片想象和创造的天空 语文课应当成为儿童创造力驰骋的广阔天地。学生的想象力需要保护,创造力需要培养。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时刻注意到这一点,相信学生就会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维,也会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梁老师抓住了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能,在足够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是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的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梁老师给了学生很多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如:如果你是王维或者元二,即将分别了。你会和朋友们说些什么?这是一杯怎样的酒?酒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一石激起千层浪”王老师把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真正挖掘出来了。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情景再现,体验了古诗所表达的意境与情感。 教无定法,旨在得法。每一次听课,我都有不同的收获。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在教与研的过程中,我一路成长着,一路享受着!

《古诗二首》(别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案例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案例教学目的:1、在送别主题古诗对比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爱好 对于现代小学生来说,本习惯于电视和电脑这些多彩的生活中,忽然要他们来上这种对他们来说非常深奥的古诗文,他们可能会提不起爱好。因此,创设情境,奠定情感基调显得尤为重要。歌仔戏,对于闽南的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戏种,但在他们的生活中又没有会唱的人,何况是用在唱古诗上,一下子引起了他们的留意,并一定会对这节课产生浓厚的爱好。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用歌仔戏的曲调唱出的古诗吗? 生:没有! 师:今天,老师就唱给你们听。(用歌仔戏的曲调唱)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老师唱得怎么样? 生:真好听! 师:老师刚才唱时感情怎么样? 生:很有感情。 生:很深情。 师:同学们都专心地去听、去领会。是啊,唱这首诗时就应

该布满感情,因为这是一首…… 生:送别情。 师:送的是谁呢? 生:是自己的朋友。 师: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两首送别朋友的诗。 板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巧解诗题,发现奥秘 诗的题目,大都是点睛之笔,理解诗的题目,可以为学古诗打下基础,因而在学习本课时,我让学习发现这两首诗题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这样既理解了题目,又为下一步学习古诗做好铺垫。 师:同学们自己多读几遍课题,想一想,这两个课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别董大》中的“别”和《送元二使安西》中的“送”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送别”的意思。 师:脑袋转得真快,既然是送别诗,这两个字当然是“送别”的意思了。 生:第一首诗是高适在送董大,第二首诗是王维在送元二。 师:眼睛真尖,一下子就被你给找到了。那你们知道董大和元二是什么人吗? 生:董大是高适的好朋友,原名叫董庭兰,是盛唐开元、天宝时期的有名琴师。

送元二使安西评课稿

2016年04月20日,我校开展了“培养学生能力,关注学生发展”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在听了王云青老师的古诗教学《送元二使安西》后,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恰当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效率高,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给学生一种亲切感,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引导探索,感悟学习。教学中,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中所表现的画面,漫天黄沙的安西,渭城与安西的地图,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了古诗的表现内容和写作背景。在教师有效引导下,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活动非常协调。使用多媒体课件有效地增加了教学容量,化解了教学难点。 二、在读的实践中体验和感悟 新课标在目标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怎样感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这一节课,王老师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引读、男女声赛读、对比读等多种朗读方式,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古诗,理解古诗,一句话,在读中悟情,让学生情有所感。当学生读着读着,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了角色之中,体会到了体验到诗人王维与元二依依惜别的感情。这让我着实感受到“文贵自得,熟读自悟”。阅读教学中注重强调“读”和“悟”,能自然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

极性,使学生卓有成效地吸收、内化、积累,自然而然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采用积累、感悟的教学方法,还会营造出宽松和谐的语文教育环境,有助于减轻师生的心理压力 三、给孩子一片想象和创造的天空 语文课应当成为儿童创造力驰骋的广阔天地。学生的想象力需要保护,创造力需要培养。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时刻注意到这一点,相信学生就会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维,也会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梁老师抓住了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能,在足够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是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的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梁老师给了学生很多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如:如果你是王维或者元二,即将分别了。你会和朋友们说些什么?这是一杯怎样的酒?酒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一石激起千层浪”王老师把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真正挖掘出来了。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情景再现,体验了古诗所表达的意境与情感。 教无定法,旨在得法。每一次听课,我都有不同的收获。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在教与研的过程中,我一路成长着,一路享受着!

送元二使安西课程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赏析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 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二〉能力目标1、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方法】以情景教学法为主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乐曲,铺垫诗情 同学们喜欢音乐吗?(喜欢)。既然喜欢我们就先来欣赏一首曲子。播放课件:歌曲《送别》,长亭、古道、夕阳、垂柳等送别场景。学生欣赏感悟。)老师:这首歌叫做《送别》,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我从曲子中感受到一丝忧愁。 老师:为什么而忧愁啊? 学生:因为要和自己的好朋友分别了,所以很忧愁。 学生:还有一些依依不舍的感情。 老师:是啊,送别总是让人不舍,令人心生感慨。所以古往今来,因为送别,诗人们写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 老师:比如说,我们前面就刚学过一首非常著名的送别诗,那就是——生齐:《赠汪伦》。 老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齐诵全诗 老师: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老师:指名读试题 老师:我们生活中有叫“元二”这样的名字吗?(没有)看来“元二”并非

他的本名。他姓元,排行老二,所以诗人直呼“元二”。从这样的称呼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诗人和元二是很要好的朋友。 学生:诗人和他的感情很深厚。 老师:送元二干什么? 学生:送元二出使安西。 老师:你一下子就抓住了这个“使”。你怎么知道“使”在这里是“出使”的意思呀? 老师:你真会学习。借助注释是我们学习古诗词的一种很好的方法。看来这个元二还是一个朝廷的官员,他是带着唐朝的外交使命去出使安西。我们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读熟诗文,初解诗意 老师:通过预习,大家知道是谁送别元二吗? 生齐:王维。(师板书:【唐】王维) 老师:王维是唐朝又一位非常著名的大诗人,关于王维,你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吗? 生用自己的话简要介绍所了解的王维。(略) 老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那么大家预习时也读了这首诗了吗?谁来展示展示?(一学生朗读)谁来评一评?(生评价,师强调多音字“舍”的读音)老师:刚才我们读了这么多遍古诗,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我读懂了送别时是早上,还在下雨。 老师:你读出了送别的时间和天气。你是从诗中哪儿知道的? 学生:我是从“朝雨”知道的。 老师:你很会读书。这朝雨还—— 学生:湿润了地上的尘土。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20课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青龙县八道河总校王厂寄宿制小学廉铁 一、课文品读 (一)作家 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原籍山西,开元进士,曾官至尚书右丞,故也被称为王右丞。王维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更通音律。他的诗歌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的成就最高。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笔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后人称他的诗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使在送别、纪行一类的诗中,也有写景的佳句。在《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中就有很好的体现。 (二)作品 《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景。“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从这句诗中,我们看到的是平日车马交驰。尘土飞扬的渭城在朝雨乍停时现出的洁净、清爽。天空是清朗的,客舍旁的柳树在细雨的滋润下显出它翠绿的本色.这是完全有别于其他送别诗中与羁愁别恨纠结在一起黯然销魂的情调,但这恰恰体现了王维诗歌的特点,从晴朗的天空,到洁净的街道,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这句景物描写虽没有“千里黄云”、“北风吹雁”、“寒雨连江”那样的萧瑟.但其送别的愁思却是浸染在“柳树”——这送别诗词中别具意味的特殊意象上。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至唐朝还有“灞陵折柳”的送别典故。“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因此在很多的送别诗里都能看到柳树那袅娜的风姿,迷人的意态。 诗的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抒情。写的是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诗人的劝酒辞。由于绝句在篇幅上受到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等都一概舍去。但酒过多巡,殷勤

20.送元二使安西 教案(公开课)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育英二小张慧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读通并理解诗句意思。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拓展送别诗。 教学重难点: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诗仙李白写的一首有名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谁能来给大家背一背?(指名2-3人背诵,正音)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用朗读将自己再次带到那江边依依惜别的场景中去!(生配乐齐读) 2.师:这首送别诗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带着这份感动,我们今天接着来学习第二首送别诗。 二、学习古诗 (一)解诗题 1.师:同学们伸出小手指,跟我一起写诗题(停顿板书),我先写一个字“送”,大家猜猜接下来我会写几个字?为什么?(指名2-3人回答,从中理解“使”、“元二”、“安西”) 元二:诗人的朋友,元常,在家排行老二,所以叫做元二。 使:出使。 安西:地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唐朝设置在西北的最高军事机构,也是元二此行的目的地。 2.师:谁能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再说一说诗题的含义?(指名1-2人回答,王维送元二出使到安西去任职。)齐读诗题。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案例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案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动于高适与董大知己相别的感人情景,今天,让我们再走进清雨纷纷的渭城,领悟王维的送别情怀。 (板书课题。) (开头的设计实际上就是为了后来引导学生感悟两首诗的异同作了一个铺垫,同时也试图创设一种情景,帮助学生快速的进入别离的情绪。) 二、以读促悟,探究新知 1、课题入手解题析意: 师:同学们和老师轻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明白了什么? 生回答。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诗的题目已经让我们获得如此多的信息,那诗的正文一定更值得我们去挖掘。现在请同学们初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生读文。 师:好,同学们,我相信大家对诗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 现在谁能说一说? 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概括领悟能力之强令老师折服,现在请同学们想 想朋友送别时心情会如何呢?谁愿意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学生读文,并互相进行点评。并齐读。 3、品词析句深入探究: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有感染力,如果我们想真正读出诗人的情怀,那只有深入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文的具体意思,现在请同学们由字到句再到篇的分析一下诗文意思。

学生自学后有不懂的地方进行小组讨论。 进行汇报。 4 >以情感人挖掘精髓: 师:有了理论支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一定更声情并茂,谁愿意读一下?喜欢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 生自愿读文。 师:再读诗文,你对诗或者是诗人与元二之间的情谊有什么 更深的感悟么? 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回答。 (此环节有太多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比如在设计上作到了从题目入手,带着目的去读,每一次读都有一定的任务,使学生从课的开始便保持着一种阅读期待,直到课程的结束。尤其是在分析诗句意思的环节,更是能够让学生从字到句,由句及篇的进行分析。除了在设计上自认经高老师指导后有了一定的进步外,在学生的表现中我更

《送元二使安西》评课材料

《送元二使安西》评课材料 四年级上送元二使安西册语文20课古诗两首诗意如果老师进一步提示,在结尾与《别董大》一诗区别时尽量不要太近,《别董大》描述了诗人鼓舞友人对前途充满信心,表现了诗人乐观开朗的胸怀。《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四年级上送元二使安西册语文20课古诗两首诗意如果老师进一步提示,在结尾与《别董大》一诗区别时尽量不要太近,《别董大》描述了诗人鼓舞友人对前途充满信心,表现了诗人乐观开朗的胸怀.《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点明...送元二使安西意思问:把这首诗的意思告诉我答:全诗译文: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因为你离开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拓展资料:《渭城曲》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渭城驿馆风景... 《送元二使安西》评课材料(图2)

《送元二使安西》评课材料(图5) 《送元二使安西》评课材料(图7)

《送元二使安西》评课材料(图10)

《送元二使安西》评课材料(图14)

《送元二使安西》评课材料(图16) 《送元二使安西》是诗人送友人元二奉命前往安西时作的,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刘微老师的这节课让听众感受到了送别的难舍难离,学生的发言有一定深度,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刘老师按照“古诗四读法”让学生自读自悟,鼓励学生谈自己对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的理解和感受,从诗句中感悟其中的深意。 《送元二使安西》问:是古诗答: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注释】[编辑本段]①元二:作者的友人。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②使:出使。③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④渭城:秦置咸...,。 曾记得:学古诗,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这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步骤,也是学生自学古诗词的一般思路。 《送元二使安西》诗意问:QQ三国cm097大傻子大彪子胡龙人答: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清晨的微雨打湿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店映衬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